这辈子,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1:15:05

点击下载

作者:陈博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辈子,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这辈子,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试读:

前言

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了一个“重写后半生”的故事。卡特和爱德华都得了绝症,住在同一间病房。机缘巧合之下,两个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共同写了一张“遗愿清单”,走遍世界各地去完成各项遗愿,去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卡特和爱德华重新审视了生活的含义。在死亡日益临近的时刻,他们突然醒悟:“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活!”他们把不再漫长的生命变得更圆满、更幸福,同时也发现了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真正自我。

我们不能“穿越”到过去,也没有被死神胁迫,那是不是应该在庆幸的同时认真反思:这辈子,我可不可以换个活法?本书就给你答案:当然可以!对于我们来说,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理应充分使用它、尊重它、享受它。没有人给我们圈定界限,说我们只能按照一种方式生活。我们有权利做梦,有权利追梦。我们应该可以静下心来欣赏一弯新月的静好、一片枫叶的红艳、一盏茶水的清香。没有人规定我们就是苦难生活的受气包,硬要被挫折压得弯腰低头,我们完全可以把暂时的挫折当成命运的试炼和洗礼,当你鼓足勇气打败它时,你就是浴火重生的凤凰。

第一章 超越自我的极限,让理想更丰满

你的青春谁做主?你的生活谁掌控?没错,你才是自己最终的操盘手。没有人划定你生命的边界,你完全可以超越极限,拥有更丰满的理想,享受更丰盛的生活。也许你的地位暂时卑微,也许你的身份非常渺小,但你一样有做梦的权利。你要振臂高呼:“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声呼啸……”

心胸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

吃饭,睡觉,上班,领工资,供车,供房,养孩子……这构成了大多数人的生存模式和生命格局,却也是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单调乏味、一成不变,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白日梦,却不能付诸行动。其实,我们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只要你去做。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是一位举止得体、事业有成的证券经纪人。他的妻子温和优雅、招人喜爱,他们还有两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但是,一年夏天,查理斯忽然就不辞而别去了巴黎。传言蜂拥而至:他带着年轻漂亮的情人私奔了。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十分痛苦:“这么突如其来,我们结婚17年了……我做梦也没想到查理斯是这样一个人,会迷上了什么人……”

事实上,查理斯并没有带着什么情人住在高级旅馆里花天酒地;而是住在一座又脏又破狭小窘迫的小楼里。他抛开家庭和工作,原因只有一个——画画。

他告别了光鲜体面的证券经纪人的生活,成为窘迫潦倒的画家。他一钱不名,常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却没有让他放弃绘画的理想。他忘我地沉浸在艺术天地里,仿佛全然忘记了曾经的生活,只觉得现在这种日子才是他所要的快乐。

几年之后,查理斯离开了都市,去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他把自己周围的一切都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他用画来支付自己的住宿和饮食,他还娶了一位土著姑娘爱塔,他们回到丛林里爱塔的土地上生活,还生了个孩子。查理斯画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后来大多被博物馆或收藏家收藏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熟悉的英国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它根据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改编而来,由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写成。

为什么叫“月亮和六便士”?据说,有一次朋友跟毛姆说:月亮太美好,以至于人们在欣赏月亮的美好时,往往会忽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就用了“月亮”和“六便士”来分别代表理想和现实。

没错,我们在仰望美丽的月亮的时候,可能会忽略脚下的小额零钱;但是当我们欣赏了一会儿,感叹了一番之后,还是会低头俯身把零钱捡起来,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就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梦想幻化为泡影,无数的可能性也就烟消云散。

当然,我们不鼓励所有人都像查理斯那样抛弃妻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尝试着对生活做出改变,努力朝自己的目标迈进,却是值得一试的。

听到过很多人说想跳槽,想涉足某个领域,第一年在说,第二年还在说,五年过去了,他依旧没有行动。而他自己还在抱怨时运不济、现实残酷。你就很难说究竟是他的原因,还是外界的原因。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可能性,灰姑娘可能遇到王子,国王会娶一个平民王妃,一穷二白的穷小子会变成超级富豪,富可敌国的巨贾也可能捐出所有身家财产为慈善做贡献……每天打开电视机,我们锁定新闻频道,就是想看看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我们却始终没有鼓足勇气,去做任何一件“新鲜事”的主角。单调生活的始作俑者,究竟是我们自己,还是“生活”本身?有句话说得妙:不要抱怨生活愚弄了你,生活它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肯付诸行动。甘地曾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和我一样的努力,胸怀同样的期望和信心,就能做出我所做过的一切。对此,我是确信无疑的。但如果没有行动的话,期望和信心又算是什么呢?”

曾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初到大城市见世面,进了一家很“体面”的餐馆想吃东西。他坐在餐桌旁,等人拿餐盘来为他点菜,但是久久不见服务生过来。

他看到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的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他的对面,就问:“为什么没人招呼我点餐呢?”女人告诉他:“这叫自助餐。你看到那长长的桌子上陈列的各式菜肴了吗?你可以随意去拣你喜欢吃的菜,他们会告诉你该付多少钱。”

年轻人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在这里人生就是一顿自助餐。只要你愿意付费,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但是,你必须站起身来,自己去拿。”没错,人生就是一顿自助餐,各种口味的生活都陈列在你面前,你尝试哪样都可以,只要你有创造力——但是,你必须主动出手。

抬头看看天上月亮,她依然美丽,一直美丽。摸摸兜里的硬币,它还在,还会继续在。你敢不敢用兜里的硬币去换月亮?不要说这交易太荒唐,要知道,花钱去做太空旅行的有钱人可是排长龙啊!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无聊枯燥,去调动你的想象力,去打破现有的僵硬的生活格局吧。迈出一小步,牺牲的是小小一枚硬币,却可以收获满天皎洁美好的月光。幸福箴言如果你觉得生活太过枯燥,并不一定是生活禁锢了你,也许是你小看了生活。试着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新的计划和期待,生命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得到充实和扩大。

不做下一个谁,做第一个我

看过一个职场新秀选拔的节目,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向在座的评委老师描述自己的理想说:“我要做下一个乔布斯。”话音未落,在座的各位评委笑得意味深长。

当时,乔帮主刚刚去世,一位评委就问:“你说你想做下一个乔布斯,你给我们分析分析他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

那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他懂得营销。”

有位评委一贯和蔼,当时却有愠怒之态,提醒他:“乔布斯是懂得营销,但是他绝对不是因为营销而成功的。那是因为他做出了好的产品,在业界有了独特的创新,辅之以营销,才让‘苹果’产品获得成功。”

年轻人的脸上挂着愤愤不平的神态,评委的话却赢得满堂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的偶像,科学家、企业家、明星,等等。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你的偶像?他们在成为偶像之前,是否有自己的偶像?

当你被《阿凡达》如梦如幻的巨幕3D效果惊叹得张大嘴巴久久无法走出电影意境的时候,你可知道,曾几何时,这部片子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循着“偶像效益”的路子一头扎进电影圈子的。

在14岁那年,卡梅隆看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立刻被震惊了,他甚至反反复复在电影院看了10遍之多,从此在心中播种了拍摄电影的种子,并且开始用父亲的8毫米摄影机拍摄一些简陋的影片。

上大学之后,卡梅隆选择了物理系,可少年时代的电影梦并没有终结,而是在一部电影的撩拨下重新燃起。那部电影就是乔治·卢卡斯的经典之作《星球大战》。卡梅隆激动地说:“这就是我想创造的东西啊!”

从那以后,卡梅隆再也不为学业“浪费”时间了,他瞄准了电影这个梦幻工厂,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钻研电影,镜头光学、灯光效果、转胶片、特技模型……他像走火入魔一样研习跟电影相关的一切,最终跑到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天堂——好莱坞。

初进好莱坞时他受了各种挫折,没有拍电影的机会,就在片场打杂干零活,他甚至把自己写的剧本卖出一美元,只为换一个执导的机会——这部电影就是他的成名作《终结者》。

之后,他又拍了《异形》、《第一滴血》、《魔鬼之家》、《审判日》、《真实的谎言》……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好片。一路下来,他也形成了自己最鲜明的特色——完美主义。

在1997年那部著名的《泰坦尼克号》中,卡梅隆的完美主义几乎演绎到了极致。他事必躬亲,很多小事都亲自操办,他认真给特技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讲解大船沉没的原理,电影里杰克为露丝画的素描也都是他亲自动笔。他追求卓越,拍片日期不断延长,所需的投资越来越多,投资方简直要被他折磨到崩溃了,而卡梅隆这个偏执的天才喊出了豪言壮语:“‘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正是因了这样不拘一格的疯狂,《泰坦尼克号》才获得了国际票房18亿的傲人成绩,并且一举拿下11座奥斯卡奖杯。这样的辉煌不是凭空得来的,他被同行冠以无数“恶名”——偏执狂、自大狂、烧钱机器、暴君……然而,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恰恰是这种性格让他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电影屏幕奇迹。

这样回顾卡梅隆的成功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虽然是在两位大师的引导下进入电影圈子,卡梅隆却没有被他们的电影束缚住,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超越”所在。不做下一个谁,做第一个我。

我们难免要循着某位偶像的光芒进入某个领域、某个圈子,却不一定要被他的光芒禁锢住。偶像就是用来超越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去成为新的偶像。

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渴望争第一,可是“第一”永远只有一个,那怎么办?就找另外一个“第一”嘛。有人总分第一,有人单科成绩第一,有人短跑比赛第一,有人早上进教室是第一个……当你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人生大舞台展现自我的时候,你会发现也有很多的“第一”值得你攀越,业绩第一,技术第一,行业第一……只要你用心,总能成为“第一”,总能成为耀眼的“自己”。绽放出你独特的光彩,你就不必活在别人的身后。你,就是你!幸福箴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历史上也不会有轨迹相同的两个人。与其亦步亦趋去追寻别人,不如加大力度充实自我。当你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你就是人生偶像剧的最佳主角。

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活法

很多影迷都喜欢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些人还反复看了很多遍。这部片子在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输给了《阿甘正传》,让很多影迷不服。虽然没得奖,但是它得了人心,因为它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让人认识到: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活法。

在这个故事里,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社会地位和生存境况与之前有了天壤之别。监狱什么样?发霉的饭菜,凶恶的狱卒,无缘无故就会遭到一阵痛打,身边潜伏着各种变态的同性恋,没有文化给养,与周围人毫无共同语言……遥远得没有尽头的刑期让人不禁绝望——特别是对安迪这样一个被冤枉的人来说。

最初入狱时,安迪受不了这些,郁郁寡欢,不与人交往,自然也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甚至有人拿他这个“银行家”寻开心。但是,渐渐地,安迪摸清了监狱的处事规则和人情世故,学着跟老狱友们打成一片,至少为自己找到了赖以栖身的“小团体”,他不再孤单一人。

适应了环境之后,安迪就动脑筋尽可能地让自己在苦难的环境中过得稍微好一些。他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识为狱卒们报税,还帮助典狱长管理账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监狱的管理者倚重他,他的日子当然就更好过。他不用再做重体力劳动,只需要在监狱的图书馆帮帮忙,而且,有人给他撑腰,曾经欺负他的人也不再找他的麻烦。龌龊不堪的环境里,安迪用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找到了越来越妥善的活法。

这还不算。他心中有飞翔的渴望,有逃离的梦想。

终于,安迪想到了更好的“活法”——越狱。他用十几年的时间在监狱的墙壁上挖一个隧道,通向外界。朋友曾嘲笑说那几百年也不可能办到,可是安迪办到了。他在一个暴雨之夜爬出隧道,又穿过恶臭不堪的粪池,成功地回到“人间”。

身后的“肖申克”监狱没有改变,安迪却是全新的人了。有了这样一番历练,他不再是当初那个鲁莽刚烈的安迪,身上有了更多忍耐和包容,更懂得用坚韧来保护自己。无论以后遇到多么糟糕的环境,他都能够调适自我,逃出生天。

银幕之外的我们,虽然没有遭遇“肖申克”监狱那样的恶劣环境,却也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境况。很多人都在抱怨房价太高、工资太低、老板不人道、职场关系复杂、客户诚信度低……这就是困扰我们的“监狱”。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这些,我们只能调整自己。

弗兰克尔(V.E.Frankl)是一名医学博士,1942年被遣送至纳粹集中营。身边的人不断死去,很多人甚至放弃了求生的意念,弗兰克尔却每天都在为生存下去而斗争着。

被捕之前,弗兰克尔的一份学术论文手稿被没收了。他渴望活着走出集中营,重新写一部手稿。在这样强大的愿望驱使下,他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可能性。他甚至在一些来之不易的小碎纸片上写下笔记。

偶尔,他被强烈的厌倦感打败,悲观地认为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出去了,他就让自己想象一幅美妙的画面:“忽然,我看见自己正站在一间灯光明亮、温暖、舒适的教室讲台上,面前是一群聚精会神的听众。我在做一个有关集中营心理学的讲座!”

这看似“海市蜃楼”一般的幻想却带给他强大的力量和勇气。有狱友建议他:再痛苦也要刮脸,没有刮胡刀,用玻璃也要刮脸,那样会让你看起来很精神,狱卒认为你可以干活,你就能活下去。弗兰克尔照办了。只要能活下去,任何苦难环境都打不败他。

终于,1945年5月,弗兰克尔在集中营迎来了盟军的解放。劫后余生的他回到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治疗师,并成为意义疗法(Logotherapy)的鼻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在战胜苦难环境的过程中寻找意义。这也是幸福的活法。

有些人总是抱怨说,他现在的种种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是周围的恶劣环境决定了他的人生位置。然而,这些人不去做任何事去改变这种状况,任由别人、环境摆布自己的命运。这就有些可悲了。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因此,无论你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你肯改变看法,调整思路,就能转换命运之船航行的方向。即使上帝发到你手里一把烂牌,你也要认真把它打好。幸福箴言如果你是十分被动地处在一个环境当中,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怀疑整个生命都失去了意义。不妨试着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看待它,尝试做出一些成果,你就会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白日梦也是种超越

某天,鸡妈妈同时孵出了一窝小鸡,其中一只跟其他兄弟姐妹不太一样,所以受到嘲笑。它因此而感到不安。但是随着它不断长大,它觉得自己的翅膀非常有力量,甚至在仰望苍穹时有一种飞翔的渴望。

它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其他小鸡,遭到了打击。但是它不气馁,它决定尝试一下。于是,某天,鸡群到山顶上吃虫子的时候,它独自挥舞翅膀飞了起来,安全降落到对面的山顶上。它又尝试着飞到更远处,它又成功了。它翱翔在广阔的天际时看到了更多跟自己相似的伙伴,这时才意识到,自己是一只遗落在鸡窝中的鹰。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个动人的寓言而已。我既不是鸡,也不是只鹰。我只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平凡人。因此,我不做白日梦。”

这就是很多人无法自我超越的问题所在了,因为你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够做出“梦幻”的事来。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候,你把自己钉在很小的圈子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达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中国达人秀”更是把它变成一个众人皆知、老少皆宜的大众名词。那么,达人的正解究竟是什么呢?达人秀的评委周立波俏皮又满含哲理地说:达人,就是努力达成梦想的人。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追逐自己的梦想,不为艰难险阻,一定要站在自己的舞台上。

没错,敢于向梦想发出邀请函、挑战书就是达成梦想的第一步。做白日梦没有错,没有任何梦想的人才会彻底沉沦到枯燥的泥沼。向那些压制你梦想的桎梏说NO,就是对平凡生活的一次重大超越。

想想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多少人都在年轻时立下雄心壮志,有“大丈夫应如是”的豪迈,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远见,也有“恰同学少年,英姿焕发”的朝气蓬勃……只有放飞自己的梦想,为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庆祝,才会有这些千古流传为人称颂的故事。当年唐三藏立誓要去西天取经的时候,有多少人嘲笑玄奘法师的“妄想”,而玄奘法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回来之后,那些人还有什么脸面出现?

白日梦并不可笑。哪怕没有别人捧场,你也要为自己鼓掌;哪怕没有别人喝彩,你也要为自己开一瓶香槟。做梦是梦想成真的前提!

2010年,最受人关注的好莱坞大片之一就是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李连杰等中外功夫巨星联袂主演的《敢死队》。人们在感慨史泰龙年逾花甲功夫不减当年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其本人的成长历程也像一部励志大片。

史泰龙的童年可以用“糟糕”两个字来形容:父亲嗜赌成性,赌输了就回家打母亲;母亲沾染了酗酒的恶习,大醉之后打史泰龙。未来的巨星在拳打脚踢中渐渐长大,刚上到高中就辍学在家。他相貌平平,又无天赋,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他却宣布:我要当大明星!

在人们鄙夷的目光中,他独自探索着“星路”。他去陌生的好莱坞闯荡,恳求导演和制片人给他一个角色试试。他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鼓足勇气。在反复的反省和检讨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长处,更加懂得推销自己。

三年多的时间里,他自己写剧本,找导演拍,一个导演拒绝了就再去找另一个导演。他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一位曾拒绝了他20多次的导演终于被他的精神打动了,同意把他的剧本改编成电视剧,并且让他当男一号——但是只拍一集,看看效果。

他几乎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来之不易的第一个角色中。终于,“白日梦”的大门被他敲开了,那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的最高收视纪录。他和他的拳击手角色几乎成了“屡败屡战”的勇士代名词。

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家,年轻人更是从小要“从小事做起”,谁要是“好高骛远”,老师的戒尺就先打手心和屁股。可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美国梦”成真的时候,心里怎能不翻江倒海!原来人生是可以这样活的,生命可以这样过!

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估算,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都只运用了自己全部智慧力量的百分之十。人的潜能就像冰山一样,极少部分露在外面,更多是潜藏在深不可测的“海底”。如果你不主动去挖掘它,就不知道它蕴含着怎样惊天动地的冲击力。而诱发你打开潜能宝藏的,就是“白日梦”。

所以,你要敢于做梦,敢于追梦,就像劲霸男装那个广告里的年轻人喊的:“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这一句,不是口号,不是宣言,而是跟自己立下的誓约。它像一颗火种,点燃你心灵深处潜伏了多年的激情和暗涌,撩拨起万丈光芒。幸福箴言不要羡慕别人的“精彩”,你要敢于描述自己的“梦境”,激发自己沉睡的潜能。大声说出“我希望”,忘掉“我害怕”,朝着自己设定的那个方向努力,这样才能拥有你渴望的那种生活。

金钱不是唯一的追求

地球人都知道,金钱是必不可少的。有钱可以住宽敞明亮的房子,可以买漂亮的衣服,可以品尝各种美食……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口袋里的钱多一些可以过更幸福的生活。

但是,有专家经过长年的跟踪调查、取证对比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有钱越幸福”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很多东西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把金钱当成唯一的追求目标,会让人丧失很多生命的乐趣,缩减了生命的内涵。

石油大亨老约翰·洛克菲勒在33岁时挣到第一个100万美元,到了43岁就建立了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之所以有这样飞快的财富积累速度,是因为他对金钱的追求达到了让人发指的程度:赚到钱他不会庆祝,赔了钱却会大动肝火。有一次,公司要通过水路运送一批价值不菲的粮食,需要缴纳150美元的保险金。

洛克菲勒认为保险金太贵,而且从当时的天气状况看,粮食不会有危险。他就没有买保险。然而,天气预报说当晚有飓风,也就意味着那批粮食有风险。洛克菲勒权衡很久,终于决定补买一份保险。可是就在他买了保险之后,他收到电报说货物已经安全抵达,他气得大骂:“我浪费了150元投保!”

在洛克菲勒的生活中,没有“休闲”、“娱乐”、“幽默”这样的字眼。即使坐拥无数资产,他也一直担心财富可能随时失去。有人评价他是“一个为钱疯狂的人。”

这种疯狂终于把洛克菲勒推向绝境。到了53岁那一年,他因操劳过度彻底毁掉了自己的健康,医生甚至毫不客气地告诫他:要么退休,要么丧命。洛克菲勒终于想通了,不能再拿命换钱了。他从公司退出来,学着“花钱”,学着休息,学着娱乐。放松的生活让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寡淡无味的日子越来越丰富多彩。精神的愉悦像一味良药神奇地医好了他的病症,他活到了98岁高龄。

很多人都在慨叹贫穷、缺钱,并因此陷入焦虑不安,或者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地赚钱。这都是不太端正的生活态度。生活是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金钱可以帮我们实现一部分生活,却不能把它等同于生活的全部。

金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简捷、舒适,过分追求金钱却会让我们变得庸碌而麻木,忘了体会微小的幸福。金钱说到底是一种谋求高品质生活的“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手段。若是为了它而忽略了爱情、信任、家庭、健康及个人幸福,岂不是得不偿失?

正如《洪堡的礼物》一书中所说:“当你获得金钱时,你将经历一次质变。你不得不与内部的和外部的可怕的力量竞争。这些力量也许产生不信任、妒忌甚至对拥有更多金钱的人的憎恨及对任何阻碍你发财的人的敌意。”

乔治·詹曾在一家制鞋厂工作,职位是一个小小的领班。偏偏鞋厂经营不景气,面临停业的厄运。这时候,乔治站出来说:“可不可以让我试着经营这家工厂,我只要领班的工资。”股东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让他试一试。于是,乔治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番改革,把他以前打工时积累的经验都用在工厂的经营上。几个月后,工厂竟然有了复苏的迹象,断裂的资金链渐渐被接上。两年之后,鞋厂的周产量就比以前翻了十几倍,效益好得惊人。股东们主动提出给乔治涨工资,他却婉拒了:“现在公司应该尽可能地向建设方面投资,眼下还不是分享利益的时候。”

在乔治的心中有一个宏伟的梦:把小小的鞋厂办成庞大的“帝国”。为了这个梦,他可以不要个人财富,可以放弃本应属于自己的金钱。就这样,乔治兢兢业业在鞋厂打拼着,拿领班的钱,做总裁的事,创建了庞大的叶迪因特制鞋公司,下属二十多家工厂,每月生产的鞋约有十几万双。

当我们唤醒沉睡的激情、痛饮梦想的醇酿时,会发现世界上有太多东西比金钱更诱人,比财富更美好。财富再多也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人的心胸、视野、未来却是无限宽广。幸福箴言不要抱怨自己是房奴车奴,只把人生目标锁定在“金钱”上面。花一些心思,动动脑筋,小房子也可以住得很浪漫,小车也可以载满欢乐。

第二章 生活可以很有型,生活可以很有趣

生活不是朝九晚五,生活不是公司、家的两点一线,在繁忙劳碌的八小时之外还有无数的惊喜和惊艳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你擦亮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妨去培养一种兴趣,在花鸟鱼虫中发现“活”的乐趣。不妨品尝菜根的香甜,在粗茶淡饭中体会平淡的味道。即便生活有浮沉起落,太阳总会照常升起,暗淡的日子终究是过眼云烟。

你总得有一种兴趣

人总要有一种兴趣。大可上升至家国、民族、政治、宗教、军事,小可细致如棋书画、花鸟虫鱼。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思辨的形而上空间,也可以关注壶中天地、一己之性情。

明朝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一项痴迷的兴趣爱好,就不值得交往,因为这个人没有深厚的感情。可见,兴趣在人格塑造方面是占很大比重的。

慕容是个做平面设计的设计师,做起设计来像疯子,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一旦停下手头的工作,最大的兴趣就是吃。据他自己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连一块糖都很难吃到,所以他默默地许下了一个伟大的愿望,那就是努力挣钱,然后周游世界,不为看风景,只为吃尽各地的美食。

如今,慕容那伟大的愿望实现了。他几乎每天都醉心于吃,就像一只永远都吃不饱的饿狼一般。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在他看来,吃就应该专心致志地吃,饶有兴趣地吃,而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被外界所打扰。

一天,慕容正在美食街享用梭边鱼火锅,公司老板给他打电话说:“你快回公司一趟吧,你前一段时间做的那种糖果包装有一个大客户很看好,他现在很想跟你面谈一下,你赶快回来哦!”慕容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鱼头,一边对老板说:“我现在正在享受美食呢,你让他等着我啊。”

旁边的朋友吓得不轻:“慕容,你就这样对待客户对待老板啊,不怕饭碗丢了?”他撇撇嘴说:“我手边的这个饭碗更重要!”继续吃鱼。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等他的客户非但没有生气,还笑说:“因为是个吃货,所以才能设计好的吃货包装。我们等等没关系的。”

兴趣是一个人率真的表现。兴趣越浓,说明他花费的心思越多。所谓“痴”,就是长久地付出不变的感情。能够在一事一物上如此下工夫,这样的人是单纯可爱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就多年嗜烟成癖,戒也戒不掉,干脆自嘲说:自己死后的墓志铭可以写作“此人文章烟气甚重”。

兴趣不但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情感,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更富乐趣。兴趣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因为它确实有趣。

有人闲来只爱喝咖啡,扬言“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在阳光明媚的午后,露天咖啡馆的遮阳伞下都会坐着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却带着同样惬意表情的人们。一杯咖啡,一份精致的小点心,或看书看报,或上网聊天,抑或托着下巴独自发呆,都可以让你遁入一个灿烂而美好的梦中。

黄浩维在《一杯咖啡泡了三百年》中写道:“咖啡的世界很小,但绝对精致和深邃。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是一种奇妙的美,这种美就像咖啡的味道,让人陶醉。”泡在咖啡馆里,伴随荡着奶香的氛围小口啜饮甘甜与苦涩混合的液体,透过那百转千回的滋味,蕴藏在体内的浪漫情调就会跃跃欲试,期待着美好事物的到来。

人生不过百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上学、上班又要占去三分之一,其余的时间要交际要应酬要维系家人朋友的关系,大多数都在“别人”身上。只有兴趣是自己的,是滋润自己、丰富自己、娱乐自己的。你不必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却可以让精神有个寄托,乐在其中,逍遥快活,一切烦恼在遭遇“兴趣”的时候都会烟消云散。

不管你在职场中被折磨得多么筋疲力尽,有个好玩的“兴趣”在那里等着你,心里总有个地方是甜的。如果说人生充满苦难的话,兴趣就是最好的一块糖。幸福箴言可以“专情”于某个兴趣,长年累月地研究它、琢磨它,如收藏、书法、绘画等等。也可以不时地调整兴趣,今天舞刀弄剑明天饮茶下棋,谁能管得了你呢?兴趣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你一份自由,你可以骄傲地说:“有钱难买我乐意!”

用爱好去为自己增值

这是“英国达人”的现场,这是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师们匠心独具,用缤纷色彩重叠搭建了一个梦幻般的王国,用灯光投射出一个完美的造梦工厂。他们相信,能够站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的人,都有成为大明星的潜质——他们也自私地想,只有美丽的人才能享用他们的这一番良苦用心。

然而,舞台后面,有一个并不美丽的人正在忐忑着。她叫苏珊,她从没想过自己能享受如此闪烁耀眼的灯光,从没想过能够在电视上被亿万观众瞩目,更没想过能够与几位大牌明星面对面,让他们指点品评自己的表演。她紧张得握紧了拳头,手心都是汗。

苏珊终于登场了,明亮的灯光全部暗下去,只有一束追光灯打在她的身上,越发让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她几乎能够听到台下的观众们发出厌烦的“嘘”声。她太不起眼了,甚至有点难看。她原本就不漂亮,岁月把她的容颜雕琢得更加沧桑。她四十七岁了,穿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浅粉色连衣裙,捧着个游泳圈一般的大肚皮,简直有些滑稽。

观众和评委都是礼貌的,并没有过多显示出嘲讽。但是,苏珊还是感受到他们不屑的神情。她不去理会,只顾做自我介绍。她到舞台上是为了歌唱,没有人可以对她的相貌妄加评判。她尚未开口,他们怎么知道她不能成为明星?音乐响起了,观众和评委都收声倾听。苏珊陶醉地闭起眼睛,开始演唱《悲惨世界》中的曲目——“我曾有梦”。就在她发出声音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犹如天籁飘来的歌声带给所有人震撼。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时而绵软温柔,起承转合,峰回路转,一切是那样天衣无缝。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观众和评委们简直被震惊了,几秒钟之后才致以惊雷般的掌声。包括评委在内的所有人都起身为自己愚蠢嘲笑的行为向苏珊道歉。这就是“苏珊大妈”成名的故事。苏珊原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长相丑陋,身材臃肿,甚至没有谈过恋爱,身边只有一条宠物狗。除了父母以外没有其他人关注她、呵护她。但是她爱唱歌,无数个孤独的日夜里,是歌唱伴随着她,温暖着她。终于,这个爱好也为她带来全英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关注。

培养一个爱好,就像种植一棵树,你付出时间、耐心,它日渐长大,总会回报给你绿荫和清凉。这都是无心之举,却总会给你意外收获。才女安意如凭借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大家熟悉,迅速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有谁知道,她的几本瑰丽文字,都是闲暇之余的信手“涂鸦”。

安意如患有先天性脑瘫,从小行动不便。虽然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她的心智,努力使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快乐成长,她的心中还是难免存在自卑的阴影。忧虑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安意如,她“熬”过了漫长的青春期,想到工作、恋爱等事,几乎产生了绝望轻生的念头。从学校毕业后,安意如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开始上网,慢慢养成了写字的习惯。这个爱好如同一场甜蜜的恋爱,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她长期泡在“金庸客栈”,发一些文章,逐渐得到网友认可。

在“客栈”朋友的推荐下,安意如出版了第一本书,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于是,这个在自卑中长大的少女的内心悄然发生了变化。她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越来越喜欢与人相处、交流,她甚至还迎来了爱神的丘比特之箭——这都是爱好惹的“祸”。

爱好不单单是消遣,不光是用来帮你打发时间,当你沉醉其中用心去“爱”,终究能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果实和欣喜。就像一次单纯的相思,看似无望,你只是简简单单地付出感情,寄情于此,蓦然回首时,伊人却回报给你灿烂的笑脸。幸福箴言枯燥的工作之余经营自己的爱好,很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人搞写作,有人搞发明,有人开网店,有人玩摄影……这些看似“玩闹”的爱好说不定就能带给你惊喜和飞跃,让你的人生从此不同。

宁静的心绪是财富

在房价贵得离谱的今天,能在大城市市区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多少“漂一族”梦寐以求的事,可偏就有人放着好好的房子不住,而是租出去,自己跑到郊区租民房。做出这个选择的人是做证券工作的周翔,今年30岁。

最初买下房子的时候,周翔特别开心,装修的“毒气”刚刚排完他就拎包入住了。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就发现一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问题——这个小区地下水泵的噪音让他睡不好觉,几乎每个房间都可以感受到嗡嗡嗡的震动和噪声。周翔从事证券工作,每天紧张上班不说,回到家之后还要关注地球另一端美国股市的行情,经常要折腾到凌晨才睡。无法安稳睡眠让他郁闷不已,甚至出现了神经衰弱的迹象。

他去物业那里投诉,开发商通过简单的降噪措施把噪声从45分贝降到35分贝的标准值,但这噪声仍旧24小时持续不断。不得已,他把房子出租出去,自己在稍微安静一些的郊区租房子住,可是这样又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让惜时如金的他很心痛。

噪声是大城市生活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工作室要忍受写字楼里各种机器声电话声人声,回家路上还要听汽车喇叭声移动电视广告声等等,回到家里仍旧不得安宁,简直要让人发疯。偌大的城市寻不到一丝宁静,岂不是很悲哀?

事实上,只要你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吵”你的也许不全是来自外界的声音,或许,那噪声就存在于你的内心世界。

内在的浮躁会让你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比如说,你在办公室里刚刚被老板骂了一通,坐在工作位上生闷气,这时你旁边的两位同事说了个小笑话,轻声笑着。若是平时,你会凑过去问一句“有什么好玩的”,可是你心烦意乱之时,他们的笑声就变成了噪声,你可能没好气地冲他们吼一句。这就是“乱自心起”。

在一堂关于“冥想静思”的心灵辅导课上,老师对学生说:“冥想静思就像用筛子装满水。”学生们对这样的比喻表示质疑:筛子怎么能装满水呢?

老师看出了学生们的疑惑,并不忙于解释,而是找来做演示的道具:一只很大的玻璃缸,里面装着水,还有一只刚好可以装进缸里的筛子。“谁能用筛子装些水上来?”老师问。

一位好奇的学生到前面做演示。他按照正常的逻辑把筛子浸入水中,舀水,然后把筛子提起。毫不意外,水都流光了,只剩一些水珠在上面滚动着。他不甘心,又照样做了几次,水仍旧漏了出去,没有“奇迹”发生。

老师请那位同学回到座位上,拿起筛子说:“下面由我来做演示。”说完,他直接就把筛子按进水里,而那只筛子先是悬浮了几秒钟,然后就慢慢沉入了水底。

过了一会儿,他向好奇的学生们解释说:“大家都看到了吧,筛子已经装满水了,并且它将永远保持这个状态。冥想静思之于外界的噪声,就像筛子之于水。你借助冥想获得宁静,不是把自己从噪声中剥离出去,而是让自己学会融入环境,把自己的心彻底融合到噪声中,与各种声响混为一体,乱中求静。”“原来如此!”大家心中一片澄明。

这个工业化太过严重的世界很难让我们找到一个绝对宁静的环境独处。我们每天都穿梭于喧嚣的人群中,常常连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声都听不到了。我们被各种无法割舍的关系网粘连围绕着,总是不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太久,我们难免会感到烦躁,感到郁闷,但我们没有选择,只能乱中求静,为自己呵护一片清明。

目前,很多日韩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管理层进行“静心”修炼,到寺院进行集体打禅修行,为的就是通过这种仪式,让大家意识到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更需要清浊分开。手握权柄者面对诸多诱惑,很容易就“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他们必须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管理好公司,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做那种“筛子沉入水中”的冥想,就像是跟自己的心灵交流。你的浮躁情绪会逐渐平复下去,还会以一个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一切喧闹。这样,你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才能享受更丰盈的人生。幸福箴言想让一杯浑浊的水澄清,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下来沉淀。人生也是这样,停下来,想象心中的一杯污水正在逐渐趋向平静,污浊不断沉向底层,纯净的清水呈现出来,你渴望的宁静也就随之而来了。

发掘最美丽的自己

中学时代,一位老师批评刘铮时说了一句话:“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还不如趁早去找份工作或者做点小生意!”这话几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毕业之后,刘铮真的做起了临时工,在一家企业做保安。

某天,一个科研机构到这家企业做调查,要测员工的智商。刘铮也成为测试对象之一。结果让周围的人都跌破眼镜——刘铮居然是个智商高达160的天才啊!

仿佛是一瞬间,刘铮对自己就有了全新的认识。既然是天才,老师凭什么说我不是读书的料?我为什么不能读书、学东西?

刘铮的自信空前高涨,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读夜校、考文凭、充实自己。让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刘铮不但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同等学历,还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后来他开始经商,有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他甚至成为当地商会的一名领袖,而要获得这样的头衔,对智商和情商都有很高的要求。

后来,很有戏剧性的事发生了,刘铮被请去他原来就读的中学做演讲。他对台下的学生们说:“我是幸运的,有人帮我发现了潜力,找到了最好的自己。你们也要尽早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要相信自己是白天鹅,而不是一只平庸的丑小鸭。”

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你,你都要懂得欣赏自己,挖掘最美丽的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还能指望谁爱你呢?成功与快乐的起点,就是肯定自己的闪光点。

著名的心理学家乔爱斯博士说:“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人格的核心。它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学习、成长与变化的能力、选择朋友、配偶与职业等等。坚强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是成功生活的最坚实的基础。”

就像某些顾影自怜的女子,也许她的相貌并不出众,身材并不完美,但是她在镜子前无限自恋地欣赏自己,相信自己是美丽的。那份自信提升了她的气质,增强的她的气场,久而久之她也会具有动人的姿色。

伊森是个崇尚自由的美国小伙,大学毕业之后当上游走四方的背包族,走过世界上很多城市。后来,他到了中国上海,爱上了一个上海姑娘。他被她的美貌打动,努力想讨佳人欢心,可是那位姑娘总是若即若离,对他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好感,也没有疏远。

经过伊森再三追问,姑娘才说,她认为他是个“浪子”,没有固定的职业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无法给她安全感。她是不会找这样的男朋友的,更不会跟他结婚。

为了赢得心上人的好感,伊森收敛了自由散漫的性格,穿上西装系上领带去写字楼上班,朝九晚五,中规中矩。那位姑娘终于动心了。然而,伊森觉得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讨厌自己。每次他看到镜子中的西装男,都觉得那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演员。原本,他在一家酒吧做调酒师,偶尔也跟乐队唱摇滚,生活得逍遥自在,他很喜欢自己那种状态。写字楼里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他觉得乏味极了,难道未来的人生真的要那样过吗?

权衡再三,伊森辞职了,也放弃了那位姑娘的爱恋。但是他没有去做“浪子”而是重新规划未来的生活。他相信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路。终于,他和另外两位朋友一同开了自己的T恤创意小店。他在大学时就主修设计,另外两位朋友懂得行销和策划。三个人联手设计、制作手绘T恤,很快就在年轻人中有了名气,小店的品牌口碑越来越好。伊森喜欢现在的生活,觉得这样的自己最好。

我们总希望过“有型”、“有趣”的生活,却常常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够富有、不够漂亮,无法去享受那种生活。这其实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觉。

有人说:“人的心就像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堡,里面有宽敞的走廊和数以千计的房间,每个房间都代表了人的一种潜质,整座城堡就是所有这些特质的统一体。”这句话读来令人深省,引人深思。想想,当你还是孩童时,你是不是可以放心大胆、自由快乐地进入“城堡”中的任意一个房间,不管房间中有什么东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亲戚、朋友等不断接触你的城堡,他们指手画脚,挑毛病找瑕疵。你为了藏拙,锁上的门越来越多。那座辉煌的城堡几乎要变成一座空城,腐朽、没落、暗无天日,毫无亮色可言。

可事实上,如果你大胆打开某扇紧锁的大门,会惊讶地发现那房间里藏着价值连城的财富和宝藏。你打开的门越多,城堡越明亮,你的心就越明朗。直到某天你打开了最富丽堂皇的那间屋子,才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变得这么美!

每个人的心都是那座神秘的城堡,原本装着很多可爱的特点、惊人的想法、强大的能力,你完全可以把它们倒出来做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大事。你是你城堡的主人,你有权利打开其中的任何房间。你的勇气、你的智慧、你的头脑都是属于你的,你必须大胆去发掘最美的自己。幸福箴言著名作家、心理医师毕淑敏就曾经分析过:“人类的天性优势大概有十几种,一个人既不可能全部拥有,也不可能一项没有,最少的人也会有三四种。”所以,认真挖掘,你总会发现自己闪光的、最美丽的一面。

尝试一下菜根的香

作家林海音有一篇著名的作品《城南旧事》,记录一个女孩童的琐碎往事,纯洁的,却韵味十足。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女孩英子大声朗读那首《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合上书页,心头会有一股强烈的丢开一切去看海的愿望。只可惜,手头一大堆的工作要做,还有无数的麻烦要处理。放弃看海,甘心做一个生活的奴隶。

不对,我们不应该这么被动地生活。即使看不到大海,也不妨在空气中想象天海交际处的蔚蓝和远阔,不妨闭眼想象海水和海风的微咸气息。生活的趣味,不需要特意抽出大段的空白时间去体会,那对于一个身在职场的成年人来说太过奢侈。我们应该学着欣赏身边简单的小细节、小美好,比如一朵花的芬芳,一棵菜根的清香。

我们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走得太匆忙了,有时甚至顾不上看路就匆匆过去,也许就与最珍贵的东西失之交臂了。如果停下来瞧一瞧,或许你就会发现生命中最宝贵的惊喜。

有人问海伦·凯勒:“人生最不幸的是什么?”她回答说:“有眼睛却看不见。”比起她来,我们是否善用了自己的眼睛呢?

所谓有型、有趣的生活,一定是有爱、有美、有追求的生活,是被细微美好点缀、滋润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欣赏一幅幅精美而昂贵的名画,以至于看到落日斜晖、红霞返照的胜景而却没有任何的震撼,那么,他是很难感受廉价却高品质的乐趣的。

为了寻找纯简的美,为了接触最原始的美,1845年的春天,28岁的梭罗带着一把斧头和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具,轻装上阵,走进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的森林深处。

这里没有嘈杂沸腾的人生,没有繁华热闹的集市,只有微风吹动湖面,闪烁层层涟漪。梭罗决定暂时告别城市的喧嚣热闹,在这个幽静所在住一阵子。

他亲自动手在森林中砍伐木材,搭建了一座遮风挡雨的小木屋。屋子里只有一张可供栖身的小床。夜晚,没有电灯,能看到外面幽蓝天空的朗月繁星。月光洒落到小屋里,侧耳能够听到外面树林被风吹动的声音。他仿佛听到上帝在向他传授生命的真谛。

每天清晨,他不再被送牛奶、送报纸、来往车辆的声音吵醒,而是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唤醒。他花费整天的时间坐在自己的小木屋前晒太阳、冥想,或者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如果觉得累,他就去湖边垂钓,或者划小船在水面上逡巡。

在纯“自然”的环境里,他的朋友都是不请自来的。最先来的是一只野鼠,它毫不客气,在他吃饭的时候过来蹭饭,吃他掉在脚下的面包渣。后来,一些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鸟也陆续飞来落户安家,跟他成为朋友。

这段林中岁月给梭罗带来不可思议的体验,他孤独着,却美好着,惊叹人真的可以只为了“温饱”而活着,可以体验到那么多前所未有的快乐。他写出了传世之作《瓦尔登湖》,书中他写道:“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当然,很少有人能够像梭罗那样极致,放开一切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到了28岁的年纪,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做“房奴”、“车奴”、“孩奴”,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丧失品尝生活甘甜的兴致。你不需要花很多钱,甚至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只要用“心”。

作家卡尔·凡·多伦在康涅狄格州避暑时,遇到过一位老农。他年纪大了,眼睛半盲,却懂得享受身边的乐趣。作家问:“您觉得这里美吗?”

老农说:“当然美啦,你瞧!”他用那双半盲的眼睛“望”向天空:“云的阴影正慢慢地朝我们飘来,你可不要小看这些阴影,他们是很漂亮的投影呢。因为它们,山谷才变得更美丽。它们有时飘得很快,有时又漂得缓慢,山谷里就有了移动的绘画。”

凡·多伦大受震撼,他顺着老农的视线望去,果然看到一大片阴影正翻过山脊,然后沿着斜长的山坡优雅地滚动着,使一排排枫树顿时变成了墨绿色,就像一幅横空出世的壮丽画卷。谁能想象,一位双眼罹患病痛多年的老农竟然指点一位作家看风景!

可见,生活的美好随处可见,一株小草的馨香,一颗露珠的纯净,一片枫叶的绚烂,一条小溪的潺潺……哪怕是工作时间片刻的休息,你也可以用心品味一杯咖啡的醇香,接受同事一个微笑传达的好意。幸福箴言多体会,多观察,你便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潜藏着让人惊喜的美妙。同样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形状不同,即便是不幸,换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是幸福。

牢记那些“不亦快哉”的瞬间

在繁华都市的郊区,有一片难得的果园,四季总有时令水果,特别是到夏秋季节,各式果实掩映在绿意葱茏当中,十分诱人。不管是成熟了的还是没成熟的,果实花朵都引得不少人前来观赏拍照——孩子们则是密谋如何把它们吃到肚子里。

是啊,小孩子总是难以抗拒这种“偷偷摸摸”的乐趣。果然有好多小孩密谋来偷水果,他们三五成群,互相结伴壮胆,趁着果园主人不注意,悄悄从外面篱笆翻进果园,爬上果树,去摘苹果。

他们还以为自己的行动没被发现,果园主人却在暗中看得清清楚楚。等到他们几乎得手、稍稍放松警惕的时候,看果园的老农突然断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孩,等我抓到你们到学校老师那里告状!”孩子们吓得四散奔逃,手里的“战利品”也顾不上了,撒腿就跑。

果园主人并不罢休,认准一个方向就追了过去。小孩们还是聪明的,大喊:“分散分散!”就朝不同方向跑开,直到确认自己“安全”了,才停下来大口喘气。

第二天,同样的“闹剧”又会再一次上演。有人觉得这老农太“小气”,就劝他说:“大爷,不过是小孩偷苹果吃,给您带不来多大损失。你跑着追出那么远,万一把自己累坏了,或是摔跟头,岂不是得不偿失?还是别追了,随他们去吧。吓唬吓唬得了。”

没想到,那老农哈哈一笑:“你以为我追他们是心疼那几个苹果?想想看,要是没有人在后面喊打,孩子们哪里有‘偷’的乐趣?”

那人闻言不禁拍手道:“还是您会玩儿!”

没错,这老农真是“玩”的高手!他小时候也做过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年纪一把了,回味起来,嘴角仍旧挂着浅浅笑意。并不是因为那时的果实有多么香甜,而是因为“偷”的计划得逞。在大人们吹胡子瞪眼的吆喝声中品尝自己的胜利果实,那是多少年都忘不掉的喜悦和骄傲啊。那位老农恰恰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这种快乐的回忆。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这样的“不亦快哉”的瞬间,带着小欣喜,小雀跃,小欢呼。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个中滋味或许不足为外人道,但是那愉悦在眼角眉梢流淌着,藏都藏不住。那是漫长人生中值得细细打捞并珍藏的珠宝。

好多人都用自己的笔描绘过这样美好的瞬间。追求生活艺术的林语堂更是少不了捕捉这样的美好镜头,他写了“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他觉得,高温的天气里“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很快乐;他觉得“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很快乐;他觉得“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很快乐。平生最喜欢“口诛笔伐”的李敖在记录“不亦快哉”的时候毫不吝惜此举。他自己说:“我的一生饱蕴救世心怀,但救世方法上,却往往出之以愤世骂世,这是才气与性格使然。我有严肃的一面,但此面背后,底子却是玩世,这是别人不太清楚的。正因为玩世,以致明明是严肃的主题却往往被我‘以玩笑出之’。所以如此,一来是轻快处世,二来是避免得胃溃疡。”大概是写得爽了,他在此后又写了“不讨老婆之不亦快哉”,仍旧是苦中作乐,笑煞人也。

想想看,这些作家、大师们,并不是一帆风顺、锦衣玉食,他们几乎都遭遇过生活的苦闷和彷徨,或是战乱,或是笔战,或是颠沛流离,或是失意潦倒。以三毛为代表的,在缺水高温的撒哈拉沙漠都能与荷西创造一段世人传诵的浪漫神话,靠的就是这种收集“不亦快哉”的精神。有一段非常美好的话:“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幸福箴言不妨准备一个漂亮的瓶子,把每一件高兴的小事都写在彩色的便利贴上,然后折成幸运星丢进瓶子里。当这个瓶子渐渐变满变沉,你就会意识到,生活原来这么美好。

快乐应该更多分享

很多年前有首歌就在唱:“没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圆满。没人安慰,哭过了还是酸……”向我们道出了分享的重要性。

分享给我们带来喜悦。分享让你站到一个阵营里,底气变得更足,信心变得更满。生活中的许多快乐,都是互相分享得来的。托尔斯泰说过:“神奇的爱,会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因为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能拥有两个幸福。

你不相信?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了一件非常开心的事,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别人,偏偏一个人都遇不到,这种被“囚禁”在心里的快乐就会变成“痛苦”。你要么发疯一样兴奋地跟陌生人说,要么冲着天空大海狂吼。越开心越渴望分享,越分享不出来越疯狂。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享。这几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他人构成你生活的大环境,而联通你与周围环境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分享。

网络论坛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分享的欲望。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在同一个论坛里,你能找到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谈得来的朋友。你们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不知道名字、年龄、性别,甚至知道的是假名字、假年龄、假性别,那有什么关系!只要在某一个方面能够达成共识,能够愉快地分享就行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凑在某个论坛的ID们用着彼此才能听懂的语言兴高采烈地“晒”、“聊”,跟帖转帖抢“沙发”、抢“板凳”,不亦乐乎。

除了论坛,微博也为我们的分享欲望提供了绝佳的平台。说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沦陷为“微博控”。会议开着,饭局进行中,谈话断续着,微博却一直没停。

微博像开了一个全民在线的MSN,所有的人都加入到这场盛大的在线闲聊中,或抒发心情,或分享优美的精彩篇章,或跟进某重大事件的进展,或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等。我们还可以隔着一根网线跟明星大腕们打招呼,也可以三五成群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很多人感叹:再不玩微博就脱离这个社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承担不起孤独。置身群体,跟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信息,或传达给他人信息,让我们有安全感。

归根结底,还是“分享”两个字发挥着强大效力。我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是孤单的渺小的个体,我们需要与他人联通,分享就是最主要的一个桥梁。

小小的分享构成了永恒的幸福。懂得分享的情侣,爱情永不会褪色,因为共同拥有太多快乐与悲伤交织的回忆。在分享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不会离父母太远,因为家庭的温暖串起他成长的快乐。懂得分享的员工更容易成功,因为他能够在团队的凝聚力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分享,让各种感情都随着岁月历久弥香。

可是,偏偏有人认为,周围的人很“讨厌”,自己不愿意跟他们分享心事。艾玛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愤青女”。她坚信自己是智者,认为身边的人都是无知的、无理的。所以,她讨厌跟人打交道,在公司上班也总是独来独往,不到迫不得已不去跟别人接触。

有一天,同部门的两位同事不知为什么吵了起来,惹得很多人围观。艾玛当然很吃惊,心里暗想:“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吵架多没风度啊,太没公德心了。”

就在这时,艾玛忽然又冒出了一个念头:“假如我辛辛苦苦熬了几个通宵做好的文案被同事剽窃了,我肯定会对那个小偷大发雷霆的!”

意识到这一点,艾玛悟到了真相。其实谁都愿意当个“好孩子”、“模范市民”,谁都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发雷霆,暴露自己“低素质”的一面。但是,事出有因,谁都有个忍耐底线,超出了这个底线,心里的愤怒不爆发出来,肯定会引发更不好的事。那两个当众吵架的同事,未必就是不宽容、没耐心,也许其中的一方确实触动了另一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