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招把孩子培养成交际高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4:52:01

点击下载

作者:陈璟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58招把孩子培养成交际高手

58招把孩子培养成交际高手试读:

前言

交际能力是人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能力。一个儿时善于交际、有礼貌的孩子在他长大后,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好的影响;相反,一个小时候不善于交际的孩子对他今后的发展也同样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如孤僻、过于内向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社交就是交朋友的能力,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改变自身的命运,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好人缘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资本、最宝贵的资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朋友,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为社交是整个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孩子终究要从家庭走向社会,但你别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朋友遍天下。倘若孩子在家庭没有受到正确的指导、引导,很容易表现出任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霸道、有攻击性等行为,甚而影响人格发展,最终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就会发现他们很难与别人沟通,也不知道该怎样与别人打交道,从而产生孤独、寂寞,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失去自信,很难融入到社会当中去。

本书告诉父母如何从人际交往、习惯、个性、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引导孩子,对家长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教育指导,突出的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细节,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力求在父母和孩子的坚持和努力下实现把孩子培养成交际高手的最高目标。

同时,该书针对孩子在交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科学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家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的社交潜力,希望这本书的教育理念能够给父母带去惊喜,让父母找到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密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茫茫人海中觅得知音,在人生的舞台上笑看风云,潇洒自如,赢得最广阔的生存空间!第1招家长与孩子建立融洽的沟通渠道教子小案例一

刚刚上中学的陈明这样说起自己的心事,“我的父母根本不了解我内心在想什么。有时和父母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我和爸妈提到了一个明星,他们就觉得我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把我大骂一顿”。从此以后,陈明在家里变得沉默寡言。陈明的许多同学也有同感,他们说,父母在家要么很少耐心地和他们说话,要么就是唠叨。“父母唠叨起来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让人受不了。”教子小案例二

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表现得非常顽皮,如:说脏话、乱涂墙壁、打小报告、捉弄他人来取悦自己、与父母师长顶嘴,种种问题使孩子父母束手无策。那些喋喋不休的提醒、大喊大叫的命令,儿子全然不理,甚至一脸暗自得意的样子。有时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就把孩子痛打一顿,过后,又对自己惩罚的方式后悔、内疚。继而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乖一点儿?”“我怎么就生下这么个孩子呢?”高手出招

这两个案例都表现出家长不懂孩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亲子的沟通上。

家长是孩子的长辈,是抚养孩子的义务人,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真诚的朋友。亲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有耐心与孩子一同游戏、娱乐。即使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由于缺少一个群体作为参照物,对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家长难以找到感觉,使家庭教育难以正确定位,也就找不到交流沟通的话题。现在很多家长都重视亲子沟通,费尽心机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常常是家长滔滔不绝地讲述,很少听孩子说些什么。如果父母亲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这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面对的问题,而且还会造成亲子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的沟通仅是单向性的,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亲子沟通应是双向性的,是互动的,是家长与孩子的无障碍的充分交流。什么才是促进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呢?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倾听”,因为在家长的关心下,如果孩子能把心中的一些困扰或问题说出来,通常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在沟通时,要留有时间让孩子讲话,当孩子和你谈问题时,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应该眼神注视着孩子,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说话,对孩子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家长只有尊重子女,在心平气和、相互理解的气氛中以交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听,教育才可能产生效果。许多情况下,孩子往往没有错,就因为家长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没把事情搞清楚,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时间一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最终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

下面就具体讲讲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家长需要蹲下身子与孩子沟通。父母应注意到,与年幼的孩子进行交流可以蹲下身子,拉近距离,两眼直视孩子的眼睛,频频点头或微笑。听完后直接、果断、清楚地向孩子表达你的意见及思想,如此他才能遵照你的想法去做。语气坚定,但不严格。你的语气要透露出你说得到就做得到,并且第一次就要他照办。避免满腹愤怒地大声叫喊,特别是面对顽固的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喜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这样可以消磨抗拒或抱怨。

亲子沟通应掌握时机。家长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花了不少时间照顾孩子的功课,有些家长甚至陪读,却忽略了跟孩子沟通。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应当把握机会多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工作的地方及环境,让小孩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家长关心子女,同样地孩子对父母也应该了解和支持。平日彼此多交流生活点滴,促进彼此的认识。父母多跟子女相处可以睡前讲故事,适时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感受。

亲子沟通时,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要避免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否则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应在语言上有所注意,应该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亲子沟通,身教重于言教。有句名言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自己的威信,给孩子展现可敬可亲的形象,使孩子愿意与你交流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试想想,如果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且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又不孝敬老人的家长,尽管说教有方,给孩子产生的只是徒有虚伪外表,其内心的不服和疑惑却时常有之,这样的家长肯定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此外,当今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家长就得不断学习,要能够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了解孩子关心的话题,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并能和孩子一起讨论以密切相处。第2招帮助孩子克服演讲时的胆怯心理教子小案例

聪聪今年上小学三年级。聪聪是那种人见人爱的可爱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最近学校组织了一个主题为“保护环境”的演讲比赛,全班同学都推荐聪聪代表班里参加。但是聪聪却一直推脱着,说自己不行,让老师再找别人。老师觉得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就联系了聪聪的妈妈,想让妈妈说服聪聪参加此次比赛。

刚开始,妈妈也没能说动聪聪。聪聪告诉妈妈自己会怯场的,妈妈顿时记起聪聪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他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聪聪一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不知道了,结果沉默了大半会儿,最后还是老师化解了尴尬。自此,上台演讲好像在聪聪心理留下了阴影。但是妈妈想,总得要跨出这一步,帮助孩子克服公共场合演讲时的胆怯心理。妈妈于是说如果聪聪参加比赛的话,周末就带他去游乐场。聪聪抵不住诱惑,于是答应了,但是聪聪心里还是感到很害怕。聪聪妈妈很想知道如何在聪聪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克服胆怯。高手出招

上述案例中,聪聪的胆怯心理是很正常的。胆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青少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普遍。我们经常听学生诉说,自己因胆怯而苦闷、烦恼。如课上老师提问时,尽管自己知道,却不敢回答或答不完整;有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每到考试时因胆怯而考得差;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等。

事实上,不要说一个小孩儿,哪怕是一个大人,也很可能会在演讲时出现怯场,做父母的不要过于担心。当然,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克服胆怯的心理。

演讲一般包括演讲前的准备和正式演讲两部分。

如果演讲前有充分准备,就可以降低孩子的胆怯心理。孩子无非担心自己在演讲的时候会怯场,说不出话来,会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那要怎样做好准备工作呢?在演讲前,多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小组讨论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孩子哪怕是自己的回答不正确或自己的见解很荒唐也没关系,最坏的结果就是被同学嘲笑几天,几天后大家就都忘了。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孩子积极肯定。同时,让孩子好好准备演讲稿,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如公园等,朗读演讲稿,并帮助掌握语速和抑扬顿挫的感觉,让孩子有演讲的氛围。在演讲当天,要多多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他是最棒的。他已经对这次演讲做了充分准备,所谓熟练生巧,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告诉孩子他一定可以做好的。在孩子上台前,让他多做几个深呼吸,轻松上阵。

有一点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哪怕孩子这次演讲又怯场了,也不要否定他的努力,相反,要多多鼓励他,告诉他只要坚持练习,有一天一定会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第3招正确开导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子小案例

培培今年8周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不太爱讲话。妈妈带他去公众场合时,别人问他什么都不答,好像就是不爱搭理人家。妈妈非常着急,弄得同事朋友都以为培培妈妈没有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其实妈妈是挺关心培培的,经常陪他学习,给他讲故事。可是孩子就是不爱说话,培培妈妈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导孩子,让孩子多说话。高手出招

一般来说,孩子不爱说话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种是智能发育迟缓。由于儿童的心理功能不足而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科学研究证实,智商越低的儿童说话的能力越差,一些智商低于50的儿童甚至不能发展必要的说话技能,而轻度智能迟缓的儿童说话能力有其他认识能力的缺陷,这在经过诊断性的智力测试后便能知分晓。对于这一类儿童,可根据智能迟缓的程度进行说话的干预,即使严重智能迟缓儿童,也要鼓励他们用姿势、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与他人作简单交流的技能。

第二种是发育性语言障碍。这在学龄前的儿童中较多见。国外的调查发现,在3岁儿童中,说话异常者占6%,男孩的发生率比女孩高出一倍。发育性语言障碍大致有三类异常情况。一类是表达性的说话异常,这些儿童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但自己说不清其中的含义,或发音有问题,句子组织不规则,以致听者不解其意;另一类是既不懂别人的意思,又说不清自己的意思,开口说话的年龄较常人相差很多,一旦会说,也是发音不准、词汇贫乏、句子简单、错误百出,句子的组织犹如打电报似的;还有一类是说话的技能技巧有问题,乍一听,这类儿童发音良好,说话也流利,似乎还有一种“滔滔不绝”的现象,给人以“能说会道”的假象。这样的儿童往往不被认为说话有问题,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说话。他们常常缠住一个话题不放,无休止地说着,全然不理会周围人的反应和表情,没有与他人对答和会话的技巧。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的一大特点是,在智力测试中言语智商较低,而非口语性的认识能力正常,操作性智商明显高于言语智商。对这样的儿童需要专科的语言矫治,针对儿童语言障碍的类别来治疗,疗效较显著。

第三种是孤独症。孤独症在男孩中的发生率高出女孩三倍。约有75%孤独症儿童同时又有智能迟缓。在说话异常方面,有25%的儿童由原来会说话倒退至不说话。这些儿童往往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两方面有缺陷,也就是说既不懂又不说。当人们与这样的孩子说话时,他的表现是听而不闻或不听不闻,没有表情,没有反应,很令大人失望。这是孤独症在说话异常上的一个明显特征。除此之外,另一个特征是严重的交流障碍,表现为对外界漠然处之,视而不见,显得十分孤独不合群。当别人与他交往时,非但不言不语,而且连基本的眼神交往都没有,无视他人的存在。还有一个特征是兴趣奇怪,把一些根本不该发生兴趣的事或活动视为爱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重复同一种活动。有些孤独症儿童对某种技能特别擅长,尤其是听觉记忆方面的能力,往往给家长造成错觉,认为孩子的能力不差。这类儿童的治疗较棘手,需要长期的干预,包括特殊训练和行为矫正。其中一些儿童的说话功能仍旧很好,有的始终缄默不语。

孩子不爱讲话,家长其实没有必要着急,生活中有许多内向寡言的人仍不失为俊杰。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当他与人交流时,即使讲话不多,但只要每一句话说得完整、连贯、主题明确就好,也许他还会说得机智幽默。有一些孩子会在某段时间内不爱讲话,他们会认为许多话是废话不需要说,他们不愿为应付而讲话。这样的孩子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有所改变。有些孩子因不愿公开自己的想法而讲话少,家长对这样的孩子要给予多一点的关注,家里的事情要请孩子一起参与商定,让孩子体验参与。还有一些孩子,因为总是被别人忽视、批评,他们的观点就不想再多说。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更要从自己做起,对孩子多一些尊重与理解,切忌用成人的思维和观点简单地衡量孩子。

家长平时应多创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孩子问相互交流的纽带。在集体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并从同伴那里获得安全感。同伴之间能彼此吐露心声,再沉默寡言的孩子也不会没话说。

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由处处顺从父母的乖孩子变成一个自我独立、有个性的人。他们往往需要经历逆反与服从、“真能”与逞能、自卑与自信、孤独与依赖等内心矛盾的煎熬,最后才能在调整中找到平衡。正如我朋友的孩子某天跟我聊天时说:她自己心里很矛盾,既想让大家满意,又想有点儿与众不同的个性,由于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她干脆选择沉默。

孩子自我封闭,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保护行为,也是一种反击他人干涉的行为,似乎在告诉别人“我不需要你们”。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大人总想管住他们,连他们心里的细微动向都不放过。这不免让开始独立思考的孩子感到反感。但是,他们没有能力真正独立,只好选择不理睬他人的方式表示反抗。

另外,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环境,让孩子多说话。家长要做的就是多与他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方式多以启发性地提问为主,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不要一进家门就一头钻进厨房或书房,自己做自己的,孩子玩孩子的。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让孩子大胆地说话。当孩子在说错话或做错事之后,家长不应该只是一个劲地加以指责,特别是不要说“连个女生都不如”、“哑巴”之类的话来伤害他的自尊,这样只会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更加退缩,就连爱说话的孩子也会从此变得更加保守。第4招孩子喜欢告状要正确引导教子小案例

女儿:“妈妈,婷婷又掐我的娃娃啦。”

妈妈:“你又告状了,烦死人了。”

女儿:“妈妈,小健不让我玩木马。”

女儿:“喂,妈妈!”

妈妈:“不要老告别人的状,爱告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

事后爸爸问起女儿,女儿满是委屈。

女儿:“我没有做什么坏事!掐我娃娃的是婷婷,不让我玩木马的是小健。妈妈说我这是告状,可是我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说我不对呢?”

女儿:“妈妈一点儿也不听我说的话。”

女儿:“我哪儿不对?为什么说我是坏孩子?”

女儿:“我每次玩木马的时候,都让小健和我轮流玩,可是小健只顾自己一个人玩,不对的是小健啊!”高手出招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父母告状,有时的确让父母不知所措:对孩子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这确实是个两难的境地。

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告状往往是想表现自己,这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父母来解决。而这在父母看来,就是告状了。

我们先从孩子告状的动机着手来了解孩子这一行为。

一是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二是为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无视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三是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四是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五是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六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在了解了上述孩子喜欢告状的原因之后,这里也对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以及对有这种习惯的孩子的引导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首先应认真倾听,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倾听之后就可以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症处理,一般来说,家长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引导孩子尽可能自己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第5招正确引导孩子的异性交往教子小案例

先看下面一段母子对话:

一天儿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半天了,妈妈以为他睡着了。谁知“扑哧”一声,他笑出了声,吓了妈妈一跳。“怎么还没有睡着?有什么高兴事吗?”“没有,妈妈。”只见他继续闭着眼,嘴角荡漾着笑意。“高兴的事情和妈妈分享分享吧,宝贝。”“真的没有,妈妈。”

这小子一定有什么事不愿意和妈妈说。

过一会儿,他就憋不住了。“妈妈,我们班一个人老亲我。”“啊!”妈妈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下来,问他,“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她见我总噘着嘴‘呒啊’、‘呒啊’的。”

这差一点儿把他妈妈吓一大跳。“哦,这是别的同学看见你学习非常好、品德非常好,对你友好的表示。”“那,妈妈,如果我想对别人友好,可不可以亲他(她)?”“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孩子,你可以向他学习,和他一起做游戏。和女孩不要有过于亲近的行为。”妈妈轻轻地引导着孩子,心中很是忐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妈妈,那我为什么可以亲你呢?”“因为妈妈是你的亲人,亲人之间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亲爱之情。你看,妈妈抚摩你,拥抱你,都是表示妈妈很爱你。”“哦,妈妈,我知道了。”

母子俩对完话后,孩子一会儿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高手出招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了,他们对同龄儿童发生兴趣并且需要找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他们心目中,这时的男女伙伴并无什么差别,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天真纯洁的,认为只要能在一起学习玩耍就是好朋友。一般来说,6~12岁的孩子的异性心理有两个阶段:两小无猜期——7岁、8岁以前;异性疏远期——女孩9~11岁、12岁,男孩11~12岁、13岁。在异性疏远期,由于男女生理差别日益明显,从而加速了性别角色的认识,“男女有别”使双方感到害羞和不安,于是在接触中出现了短暂的疏远。

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有很多好处:可以使孩子消除性别的神秘感,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成人禁止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神秘感,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孩子也失去了与异性交往、学习的机会,使其以后可能因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而导致对社会不能很好地适应。

当然家长朋友们也需要注意,孩子的异性交往也是需要引导的,对与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家长应该及早加以纠正。比如男女孩子之间过于亲昵的行为,一般来说,这样的行为不应该用大人的标准来判断,但不意味着这样就无所谓。第一,应该告诉孩子男女孩子之间的友谊与同性的友谊是有区别的,从而从小培养男女有别但又大方交流的习惯。第二,应防止孩子性别错位。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都已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6岁是孩子性别认定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交往中喜欢模仿异性伙伴的行为、服饰等(一般指男孩模仿女孩子),就要引起注意。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想把他当做异性孩子的言行,如果有,尽快纠正。要按孩子的性别给孩子起名字、打扮,要告诉孩子,他的性别正合父母心意。此外,家长也应该注重孩子性别个性的培养。比如女孩子应该告诉她注意自己举止应文雅;男孩子应该告诉他应大度宽容,特别是不应该欺负力气小的女孩或者年纪小的弟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异性之间的交往会有很多朦胧的感觉。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虽超出了本书讲述孩子的年龄范围,但这里也须便提一下,只要从小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友谊,自觉维护其友谊的本质,以及告诉孩子恋爱是特定年龄时的事情,早恋的问题一般可以避免。第6招恰当排解孩子与同学的矛盾教子小案例

欢欢一直是一个活泼开朗、团结友爱的孩子,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很快就忘了,而且从来不知道记仇,父母一直为孩子的这个个性感到高兴。可是欢欢最近却跟一个好朋友闹了矛盾。原来小姐妹似的朋友,现在却好几天不说话。而且她在家也一直不高兴,在父母寻问下只回答说心情不好,跟平时判若两人。妈妈试着跟她交流,想劝她应该跟同学搞好团结,尽量跟朋友和好。看得出来欢欢心里也不想跟同学这么僵下去,可是又像受了莫大的委屈,不想自己主动和好。看着她每天不快乐,妈妈也很着急。妈妈一直在想是不管不问让她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怎么帮助欢欢呢?高手出招

故事中妈妈的困惑或许是每一个父母都会遇到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与伙伴有零星的摩擦,有的孩子会很快忘记,有的孩子却很冲动甚至打斗起来,也有的孩子看似平静,心理却总会闷闷不乐。一般来说,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能慢慢解决的问题,父母只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引导,这样孩子会自己处理与伙伴问的小摩擦、小矛盾。当然,若孩子在闹矛盾后一直不高兴,父母也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心平气和地开导,或是与老师商量一起对闹矛盾的孩子进行教育。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里特别提出一种情况。当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的时候,父母常常有想替孩子出气的心理。这本没有错,但是父母的介入一定要掌握分寸。这样的反面例子很多。“克山县的学生常某与王某因为琐事发生争吵,同学劝了几句后,两人停止了争吵,也没报告老师。事后,常某觉得吃了亏,便打电话告诉父母,说同学欺负他,很快常某的父母和两个舅舅来到学校。常某的母亲竟当着班主任老师的面对王某大打出手,老师拉开后,她又和常某的一个舅舅多次在校园内追逐殴打王某,直到克山县公安局西北街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后,他们才被制止。”同学间闹点儿矛盾本属正常,可是上面案例中家长的做法却严重扰乱了该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自己也被警方拘留。

孩子之间发生了争吵打斗,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即使孩子吵打得不可开交,家长也不要盲目干涉,而要先让孩子平静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最终达成相互谅解。

其实,当孩子之间闹矛盾或是孩子受到欺负,家长觉得有必要出面处理时,首选办法就是细致地了解事情的过程,公平公正地判明是非,讲清道理。在孩子参与的情况下,由孩子自己来解决最好。成人的介入应该促进孩子问矛盾的缓和,起到疏导作用,使孩子学会与伙伴相处,用恰当的方式处理矛盾,绝不能以暴制暴,伤及身心。

如果孩子的矛盾已经牵涉到双方的家长,就应该与对方的父母沟通,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父母难以想象的痕迹。友好地解决问题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当然,如果出现了一方家长情绪激动的情况,这时有必要及时提交到孩子共同的学校、居委会等调节,切不可把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为家长之间的冲突。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不对的。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替孩子向对方道歉。这样的家长大多是很谦让和通情达理的,却不知这样的谦让意味着放弃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良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混淆孩子的是非感。第7招男孩子喜欢打架怎么办教子小案例

这是一位老师的博客上的文章。

下午放学后,我留在教室批改学生作业。因为刚放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教室闹哄哄的,像菜市场,我觉得太吵,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这时,学生王海来向我报告,说是罗深和陈罡打架了。我见罗深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以为是小打小闹,这是小孩子经常闹的小把戏,也就不怎么在意,于是不理会。谁知,不一会儿,又一学生急急忙忙地跑来,说是他们俩打得很厉害,我这才意识到事态有点儿严重了,急忙跟着学生跑去。

原来罗深在前一天想买一个小玩具机器人,但没钱,就向陈罡借了5毛钱,并许诺第二天一定还。可是第二天(即10月30日)罗深却拿不出钱来还,陈罡很生气,认为罗深不守信用,就一把抢过罗深前一天买的玩具机器人,假装威胁道:“如果你不还钱给我,我就把它扔了!”罗深当真,急了,跑过去抢。陈罡躲不过,就顺脚踢了罗深一下。结果罗深火了,陈罡也不认输,于是两人就你一拳我一脚地打起来了。

我听了,觉得又气又好笑。为了5毛钱打一架,值得吗?随后,我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却觉得无话可说,毕竟孩子打架都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什么大事;而且无论你说什么大道理,他们都会觉得自己没错,也就不当一回事了。

第三天(10月31日),我观察他们两个,好像前一天根本没有打架这回事,他们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像对铁哥儿们。我不禁笑了笑。上语文课时,我叫陈罡出来表演动作,并要求他找一个伙伴出来与他合作,他毫不犹豫地把罗深叫了出来。高手出招

这些事情或许每个家长都很熟悉,这既是自己孩子发生过的事情,也像是家长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喜欢打架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好比是童年特别的一部分。当然,作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打架现象也不能不闻不问。

爱打架的孩子常有这样的表现:第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第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第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一边应平常心面对,另一方面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孩子打人应立刻制止,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一般不要体罚孩子。等孩子平静下来后进行严肃的教育。当孩子在家里和亲戚的孩子打架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威严。这是避免孩子在外面打架的基础。

最后,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孩子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孩子充满信心。第8招如何提升沉闷孩子的交际能力教子小案例

瑶瑶6岁,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父母从小就对小瑶瑶宠爱有加。爸爸妈妈很怕小瑶瑶不开心,也担心小瑶瑶会出事,所以每次小瑶瑶还没有开口说出什么要求,父母就猜测出她的意图而满足她,而且也很少带小瑶瑶出去。在学校里老师们反映,瑶瑶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不爱说话,每次老师提问,她总是要闷上半天,老师追问一句,她就回答一句,而且声音特别小,有时还需要老师走上前去才能听见。除此之外,她在其他公共场合也不愿讲话,别人问她十句,她能回答一句就不错了。而且,即使瑶瑶说话,也往往表达不清楚。父母其实也知道,在家里瑶瑶就是那么一个沉闷的孩子,有什么事的时候自己表现得很难受,可就是不愿意主动跟爸爸妈妈说。高手出招

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5%靠专业技术,另外的9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主要凭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果中最主要的三种基础能力之一,对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出生后的第2~3年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内,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理想发展,这将为以后其他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过分保护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从婴幼儿时始,就很少与外人接触。所以多数孩子养成了内向、沉默寡言的习惯。特别是儿童时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自信心也不易建立起来。

具体地说,孩子不喜欢讲话有这么一些主要原因。言语功能发育程度上,有的小孩子在学走路阶段,言语的发育可能暂时性延迟,会走路后言语会很快发展起来。孩子心理上,由于孩子刚开始说话语音口齿不清,把“毛驴子”说成“毛鱼子”,“馒头”说成“馒斗”,而引起成人的笑话,造成了孩子惧怕说话的心理。孩子个性上,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安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指责和限制孩子,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或少言寡语,与孩子交流过少或缺乏交流,使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很寂静的环境中,而延迟了说话时间;家庭环境不和睦或者许多事情由父母包办代替,使孩子得不到锻炼。环境因素上,家庭中用多种方言与小孩讲话。比如,父亲讲普通话,母亲讲广东话,爷爷讲上海话,保姆讲陕西话。孩子对此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对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应着急,更不应强迫孩子多说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孩子这种个性的形成与自身身体成长和家庭环境都有关系。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只要没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家长不应医学干预。所以,对很少说话的孩子,家长应在创造家庭环境,鼓励孩子交流着手。

父母可以主动与孩子亲近和交流,满足孩子情感与心理的需求。经常鼓励赞美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特别关注和在意他的不爱说话的倾向,逐步通过诱导、暗示和帮助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做到不揭孩子的短,不嗤笑和嘲讽孩子发音不准、口齿不清的现象。找一些适合于孩子朗诵的儿歌让孩子大声朗诵,为他熟练的表达语言提供帮助,使他形成比较流畅表达的语言习惯。在孩子说话时不打岔、不代替,让孩子把话说完整,父母要做到倾听并及时给予回应。

家长应该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一定的生活经验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基础。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才会有话要说。家长可带孩子去超市、公园、商场等地方,引导他们观察这些地方的人们是怎样用语言交往的,丰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孩子从中不但会学到更多的语句,还可积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需的经验和技巧。

经常带孩子与同龄孩子接触、玩耍,让孩子在交往中得到锻炼。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友。每当孩子拥有大量朋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安定的,他们表现得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相反,孩子没有一个朋友,沉默寡言就不可避免。这时家长可与老师商量一下,尽快让孩子交上朋友,融入集体。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说话,要通过陪孩子游戏、旅游、阅读、欣赏音乐等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使孩子得到放松,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渐改变孩子沉默的性格。第9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子小案例

丹丹今年7岁,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在小学一年级上学,在学校这个集体中生活了已近半年的时间。她喜欢看漫画书,喜欢画画,但大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也漠不关心,班里组织劳动,丹丹就很不情愿地应付,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不屑的表情;在其他集体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有点儿不屑一顾,非常固执。丹丹在家时,跟父母的交流也不多,有时有什么要求,也是说一不二的态度。在亲戚朋友和小伙伴眼里,丹丹就是这么一个不合群的孩子。高手出招

心理学家分析表明,不喜欢集体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孩子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孩子不喜欢集体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就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能融入集体。(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能与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如教师)很好相处,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青少年教育专家、研究员孙云晓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交往是需要学习的。对于孩子来说,不会与他人交往有很多原因。独生子女特别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在家里处处都受宠,一到了大家都平等的环境中,因为不适应会有种种反应。她曾主持过一项关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这个调查中发现一个数据,80%以上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是孩子的一种人格需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很伤人,而他自己却没有察觉。当他幸福的时候他意识不到别人的痛苦,当他说一个人隐私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对别人的伤害。所以说这种攻击性是比较多的,很容易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障碍。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可能还要严重,所以不能忽略这个问题。

面对远离集体的孩子,家长首先该有耐心,从原因着手加以避免和纠正。个性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父母该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特别提出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年龄较小的,如八九岁,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如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第10招孩子爱上QQ怎么办教子小案例

上中学以来,姗姗身边的几个同学全都开了QQ,每天在议论QQ的话题和游戏什么的。而她妈妈一直不同意姗姗玩QQ游戏和聊天。可同学们倒是真热情,争先恐后地帮助姗姗开了QQ号。今天早放学,征求妈妈意见要上同学家去做作业,顺便和同学玩一会儿。看着她们几个小孩求她同意的样子也怪真诚的,姗姗的妈妈就允许姗姗去玩一小时。可4点半回到家,姗姗告诉妈妈说作业还没写完呢。她自己也特别着急,因为晚上想和好朋友去滑冰。这下子,晚上的一切计划全部取消了。

姗姗是一个心里搁不住事儿的孩子,和她身边的孩子比起来是比较单纯的,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知道得很少。所以,妈妈一直不同意姗姗用QQ,就是怕孩子在网上被陌生人骗,或是聊天太多,耽误了学习。可是,姗姗却一直表现出很喜欢上QQ。高手出招

案例中的姗姗不算是一个沉迷网络聊天的孩子,只是表现出孩子对网上聊天的兴趣,这种情况,家长只要适当监督就可以。然而,对出现了网络聊天沉迷的孩子,家长的工作就需要耐心和方法。

对网络聊天(国内孩子一般用的是QQ)成瘾的成因,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主要有两部分,好奇心理和求异心理。

在网上聊天的世界里,地理界限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见了,一切真实生活中交流的障碍都不存在。网上交流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莫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吸引着他们相互问很想知道对方是谁,长的什么样子。越是了解他一点点,就越想了解得更多,感觉对方就是自己见到的完美人。对于充满想象力或是常遭挫折的人,就越不能摆脱这种诱惑。

很多青少年学生的生理都已在逐渐成熟,对异性自然很好奇。当他们对某异性产生好感,但现实生活中又羞于开口,甚至就算开口也遭到拒绝时,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的打击,而使得他们再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对自己失去信心,不能积极地处理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不能采取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行调节,而是借助于网络来摆脱烦恼。他们往往在这个时候选择来网上寻求知己,渴望会遇上自己心目中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什么的。这种情况对稍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发展到网恋,并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应多注意。

那么,怎么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网络交往呢?

首先,在让孩子接触到网络之前,就应该教给孩子一个概念,网络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也就是说,从网上碰到的人和现实中的是不一样的。在虚拟空间,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现实空间中有很大不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制约,揭掉“面具”,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并不完全适用。面对面、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变成了互不见面的虚拟交往。网友之间难以进行身份鉴别,网上交流可以完全无所顾忌,使传统道德的规范作用显得比较弱化。总之,家长应让孩子从心里明确,不能把网友带入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就自觉做到不见网友。这一点可以算是孩子安全上网的底线。

其次,应培养孩子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道德,教孩子学会把网络当做工具,即信息获得的工具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与亲朋好友等交往的辅助手段。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对于那些对电脑有兴趣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不要让孩子把兴趣都投入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对孩子上网的控制家长也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这里对一些保护孩子健康上网的软件作些介绍。■ 花季护航软件“绿坝·花季护航”是一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软件工具,可以直接、主动识别并拦截黄色图像、色情文章及不良网站,具有过滤黄色等不良信息、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功能,简便易用,为广大家长管理孩子上网行为提供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 网络爸爸软件

网络爸爸是一款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设计的家长控制软件,主要功能包括:防堵Web上的不良信息、记录上网历史、控制网络聊天、控制网络游戏运行、控制本地游戏运行、控制上网时间、控制电脑使用时间、视力保护。■ 家庭上网小卫士

家庭上网小卫士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更多地在网络上学到东西,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而特别研制的软件产品。家庭上网小卫士可以过滤掉一些不良的黄色、暴力信息,让孩子们生活在一片绿色的网络空间里。同时,家庭上网小卫士软件还可以记录下来孩子一天当中浏览了什么样的网页、玩过什么样的游戏、看过什么样的电视等功能,更加有力地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举动和心理,有助于父母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此外,家庭上网小卫士还可以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只要你几分钟的操作就可以规定住孩子每一天的每一个时间段做什么,更加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第11招如何应对孩子游戏成瘾教子小案例

姜姜今年12岁,刚上初中,是个好胜心强但孤僻的孩子,不太爱与人交流,但做起事情来很认真。半年前玩起了网络游戏,在同龄的孩子中姜姜的游戏玩得好、级别高,一起玩游戏的同学都很羡慕他。这就激起了他继续提高自己游戏水平的愿望。于是,现在每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逃课,每天不吃早饭,用省下的钱买游戏点卡。家长不让他在家里上网,他就偷偷到网吧里。把网络游戏当主要事情来做,学习成绩也就不断下降,视力也开始下降,学校老师很是失望。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一筹莫展。高手出招

网络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走进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目前发布了《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紧随电视之后。在本次调查的上网小学生中,有“7.1%”是“网瘾用户”。另外,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网瘾用户”更多的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以及父母“允许孩子去网吧”的学生更多地成为“网瘾用户”。“网瘾用户”偏爱“网络游戏”以及成人化题材的节目,对家长的限制行为更多地做出叛逆反应,对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更弱。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个很显然的结论,制止孩子上网是不现实而且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不能让孩子得到必要的网络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偷偷到网吧上网更容易产生其他问题。所以,面对孩子的网络成瘾,应该运用预防加疏导的办法。

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孩子自身和家庭两个方面。

中小学时期正是人生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再加上目前激烈的学业竞争环境,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孩子提供了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成瘾了。

在家庭方面,在网络成瘾的孩子当中,家庭环境最为重要。家长的素质不高、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不当、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困难等,都是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家长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不能察觉不良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危害,从而难以对孩子使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或管教过严,会刺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摆脱束缚、自己做主,但这种独立的愿望又得不到满足;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孩子为所欲为,不能抗拒外界的诱惑和刺激;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力量相互抵消;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如此种种,都会导致中小学生想方设法寻求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网络世界成了中小学生逃避现实的港湾。

在以上孩子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教育专家给孩子和家长提出一些对应的办法。(1)电脑是一个大型的共同生活空间。不要在孩子的房间里放置电脑,最好是放在能与家人一起使用的屋子里。向孩子灌输电脑不是私人物品而是所有家人使用的共有物的认识,能自然而然地减少孩子的电脑使用时间,防止过多的游戏时间。鼓励孩子具备学习效果地使用电脑,好的节目让家人一起参与,利用引导对话的素材。(2)指定孩子自己使用电脑的星期日程。不要单纯地强制或命令,而是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和协商,为孩子确定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及星期日程。如果有同龄兄妹,自己确定各自的使用时间,相互约束更好。可以安装相关软件或定闹钟来限制电脑的使用。(3)加强学习的自信感。游戏沉迷性和学习功效感有着很深的关联性。能好好学习的学习功效感成为预测未来学习能力的一项主要指标。即学习自信感不足会让孩子投入到游戏中去。相比强迫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不玩游戏,首先提升学习的自信感,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具体帮助更为必要。另外,缓解学习压力要考虑孩子的兴趣,不是通过游戏,而是以读书、运动、谈话等其他方式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4)通过谈话说明限制电脑游戏的理由。孩子玩一整天游戏,对其大声责骂或关掉电脑电源等做法会造成与孩子问的隔阂。相比强制性地让孩子脱离电脑,通过自然的沟通谈话和相互问共享电脑游戏的优缺点才是可取的。孩子通过电脑也会对父母表露出理解的态度和依赖。(5)接触电脑游戏以外的多种娱乐文化。随着天气的变热父母和孩子很多时间都待在室内也会导致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参与娱乐和教育双重效果的多种娱乐文化能拓展孩子的视野,孩子也就不会把注意力只集中于网络,这对避免网络成瘾很有帮助。第12招如何解开孩子的自恋情结教子小案例

小雨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最近妈妈发现小雨总是爱拿着镜子照来照去的。早上去学校要照照镜子,理理刘海;下午回来后,也要拍拍衣服,照照镜子。这段时间还经常翻开以前的照片,看着自己的照片呵呵地傻笑。小雨还会问妈妈,“妈妈,我好看不?”“妈妈,我可爱吗?”“妈妈,我就喜欢自己长长的弯弯的眼睫毛,我还喜欢自己高高的鼻梁。”“妈妈,小莉的头发长得可难看了,一点儿都不好看的。”妈妈对小雨可是无奈之极。高手出招

在希腊的神话里,美少年纳西斯觉得自己比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要漂亮。他喜欢欣赏自己在泉水中的倒影,以至于有一天凑得太近,看得太出神,掉进水里溺死变成了一朵漂亮的水仙花,这也就是后来我们在形容自恋的人时用水仙花来替代的原因。我们常常用“水仙花情结”来代替“自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根据这则神话,提出了“自恋癖”这个术语,用来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爱。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一个自恋期,在这段时期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和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不能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孩子就会沉迷于对自己的喜爱中,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大、自我迷失、对爱的掠夺,不能顺利地将对自己的爱转移到外部。这个时候的孩子变得脆弱敏感,变得暴躁不安。那么孩子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就容易变得偏执且强迫。

自恋有“好”和“坏”之分。“坏自恋”让人羞愧脸红;“好自恋”是纯洁的,它不是自我满足,而是自我肯定,是对自己的形象感到自信和自豪。一个自爱的孩子,才可能有平衡的心理、良好的自我感觉,有朝气蓬勃、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这样他才能够爱别人。同样,也正是由于“好自恋”,孩子们学会了被人尊重和自我保护。有人曾说:“一个自爱的人,承认自己是一个值得被人爱、被人重视和被人尊重的人。”这是孩子将来在幼儿园、学校和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王牌。

那么作为父母,应如何与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沟通好呢?父母要做的就是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来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每一天的不同变化。当发现孩子在成长中排斥多于接纳时,不认同不重视周围时,我们就应该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成长期学会接纳和认可。第13招如何让自私的孩子乐于和别人分享教子小案例

小云今年10岁了,她平时不善言谈,不喜欢集体生活,只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玩,也不会关心别人。每次跟她一起玩的孩子都觉得在游戏的过程中小云只是顾着自己,不会将自己好玩的玩具拿出来分享。当妈妈叫小云把零食分给一起玩的孩子们的时候,小云总是显得很不情愿。在学校里,小云总不喜欢同桌“占用”自己的部分位置。跟小云做朋友的孩子都觉得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渐渐地疏远了小云。这样小云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父母也是一脸的无奈。高手出招

自私是当前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一来的确与孩子的个性有关,然而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二来同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缘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当,对孩子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抬举过度、迁就过度,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自我意识,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甚至争名夺利,做损害他人的事。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不应太着急,性格方面的问题需要日积月累的改变才能纠正。

第一,应该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合适的角色。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劳动,霸占好吃好玩的东西,提出生活上过高的要求,总是感到自己得到的好东西太少。改变孩子的以上不良行为,家长就要让孩子分担合适的家务劳动,就要让孩子感到家庭每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好东西应该大家都有一份,这方面家长应该直接教育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高兴的事情的。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此外,在满足孩子要求方面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过分迁就孩子容易形成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