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0:31:5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史前时代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2014北京科技大学研]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马家窑文化

D.红山文化【答案】A【解析】A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B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C项,马家窑文化是位于黄河上游地区。D项,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

2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2013年统考真题]

A.马家窑文化

B.红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屈家岭文化【答案】B【解析】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和仰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等。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契丹族在此兴起,建立契丹国。

3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后期父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其中,龙山文化区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着直接的联系。

4下列古史传说人物被周族奉为始祖的是(  )。[2011年统考真题]

A.神农

B.后羿

C.后稷

D.契【答案】C【解析】神农为三皇之一;后羿为东夷族首领,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曾夺取夏朝政权,后为亲信所杀;契为商朝的始祖,传说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为周朝始祖。名弃,传说姜源踏巨人足迹而生周弃。

二、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是在考古学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l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l0000年左右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三、论述

根据考古资料,叙述齐家文化。[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1)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我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2)齐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而命名的,1945年,中国考古学者夏鼐在广河县阳家湾发掘了两座齐家文化墓葬,证明了齐家文化早已马家窑文化的年代顺序。(3)齐家文化是以素陶为特征的文化,陶质精细,器型多样,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在临夏地区出土的齐家文化陶器主要为双耳罐、大口瓶、规、三耳罐等,还有形象的乌形壶等,在稀有的齐家彩陶上,用红彩或黑彩绘制简便的网格纹,菱形纹,波折纹等,在砂陶上有绳纹,附加堆纹等。(4)齐家文化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文化特色的不同,一般分为三个类型,即七里墩类型、秦魏家类型、皇娘娘台类型。(5)齐家文化最有特点的房屋建筑是“白灰面居室”,即在房内地面及墙壁下部抹一层 白石灰面,以利隔潮,这在建筑史上还是一大进步。在齐家文化的房屋周围,还分布着圆形、椭圆形的窑穴,以口小底大的袋状坑为主。(6)齐家文化的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多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墓壁垂直平 正,墓坑大小不一,最大的墓坑长达3米。

第2章 夏与商

一、单项选择题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以青铜铸造九鼎,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后期父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其中,龙山文化区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着直接的联系。

3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晋国

B.宋国

C.楚国

D.郑国【答案】B【解析】晋国的建立,与周成王“桐叶封弟”有关,是作为武王诸子进行的分封。楚国是在周成王时期分封先王功臣时所建立。西周后期,周宣王封弟友于郑(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只有宋国,是在周公平武庚之乱后,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地区,是为商族之后裔。

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甲骨文是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也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左右。

2青铜时代[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3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2015年统考真题]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结盟国

D.联姻国【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宗法内部必然同姓,“同志”的基础是同姓,同姓则是宗法制的内容。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尚书》

B.《周易》

C.《论语》

D.《韩非子》【答案】B【解析】语出自《周易》,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史记》记载孙武和孙膑皆有兵书,证明《史记》记载正确的出土文献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郭店战国楚墓竹简

B.云梦睡虎地秦简

C.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D.临沂银雀山竹简【答案】D【解析】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汉代书简,内容包括兵法、先秦古籍、占卜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其中《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决了关于孙膑、孙武是否皆有兵书的历史悬疑。

4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晋国

B.宋国

C.楚国

D.郑国【答案】B【解析】晋国的建立,与周成王“桐叶封弟”有关,是作为武王诸子进行的分封。楚国是在周成王时期分封先王功臣时所建立。西周后期,周宣王封弟友于郑(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只有宋国,是在周公平武庚之乱后,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地区,是为商族之后裔。

二、名词解释

1岐山周公庙遗址[2016年北京大学研]

答:岐山周公庙遗址是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凤凰山麓的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商周时期遗址,从2004年发掘以来,出土了众多文物,其中尤以甲骨文数量最多,堪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相比肩,尤其是首次发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名字,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200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纪大发现”,而有“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的著名考古专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邹衡教授对它评价极高,称其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此遗址的发现为西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2春秋三传[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春秋三传》是指《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3内圣外王[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4合纵连横[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外交策略。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战国末期,秦国实力最为强大,列国中齐、燕、赵、韩、魏、楚等国联合抗秦,是为合纵;秦拉拢这些国家中的某几国进攻其他国家,称连横。一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秦处西,六国居东,故六国随从秦国为连横。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又作庞焕、庞子、庞援)等都是当时著名纵横家。

5上计[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上计是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6商鞅变法[2015年吉林大学研]

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①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井田制;②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③迁都咸阳,修建宫殿;④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7向戌弭兵[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确认晋、楚两国为盟主;又商定齐、秦两国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比较少。

8.周公旦[2014年统考真题]

答:周公旦,又称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元圣”,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他辅佐武王消灭周朝;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周公摄政,武庚联合三监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乱。周公率大军东征,三年后平叛,使周朝的统治扩展至东方沿海地区,黄河流域尽入周朝统治范围,周王朝灭商的事业至此最终完成。此后,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巩固东方。周公还制礼作乐,进行分封,治理国家。周公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9《法经》[2013年统考真题]

答:《法经》是战国时期李悝为巩固魏国已有的变法成果,维护新的财产关系和统治秩序,而研究、总结当时各国的法律并集其大成而制订的一部新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经》之前,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只不过不太完善。法经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在古代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律》和《汉律》都是以《法经》为蓝本,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而成的。

三、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5)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1)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官吏世袭制度来选拔官员的。其原因包括:

①春秋以来,奴隶制逐渐崩溃,宗法世族被削弱,世官制度的根基被动摇。

②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使得平民阶层掌握知识和治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这一阶层逐渐取代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贵族阶层出任国家官吏。

③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的现实使得选贤任能的新人才观出现,为职官制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同时郡县制的推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职官制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2)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时起开始实行科举制。其标准由注重个人品行逐渐过渡到注重个人能力。(3)①察举制和科举制两者考试的不同:

察举制下的考试只是考察被选拔者的一个方面,其考试结果只分高低,所有参加考试人员皆能保证出任官员;科举制下的考试则是一种唯一的考察标准,考中者方能成为官员,不中者则被淘汰。

②察举制和科举制两者的关系:

察举制出现时间较之科举制要早,科举制的实行是在汲取察举制经验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在两者之间又经历过九品中正制的过渡。(4)①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新兴的庶族地主要求得到与其实力相适应的政治权力。门阀士族势力衰落背景下,加强皇权的需要。经历长时期社会动乱后,政权选拔人才的需要。

②科举制的特点:

士人报名应试,不由官员举荐。考试定期举行,程序客观公正,竞争公平。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③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打破了数百年来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将选举权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削弱了地方上的士族势力,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推动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进步,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5)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启示包括:

①社会的变迁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以个人或团体的意愿而转移,社会变迁在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②社会制度的变迁具有历史性,是在继承以前制度的基础上,汲取其经验教训对其加以改进完善后逐步发展的。

③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越来越注重对其才能的考察,个人素质以外的家族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

四、论述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评述。[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2)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3)西周的法律制度因于夏、商,到了西周更趋成熟。《吕刑》中对犯人施行五种刑罚的规定长达三千条;同时,明确规定了罚金等级和赎刑制度等。(4)春秋时期,奴隶制法制解体,各诸侯国的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成文法陆续颁布。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5)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国李悝在总结各国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法经》6篇。《法经》是以刑为主,诸法并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还颁布了大量法令。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全国,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封建法制。(6)西汉时期的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7)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各朝都编纂法典。曹魏对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并改汉具律为刑名,冠于全律之首;规定五刑,使刑名进一步规范化;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等8种权贵人物在审判上享有特权的“八议”也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是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发展。其后产生了诸如《晋律》、《北齐律》等。《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亦称“十恶”);北魏、南陈法律中规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当”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响。(8)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诸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制定的唐律》和《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发展影响极大,对亚洲一些国家亦有一定影响。(9)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时后周的《显德刑统》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宋代正式出现“典卖”制度的法律规定。(10)辽代大规模地编纂法典,开始于兴宗时期。重熙五年(1036年),参照唐律修订太祖以来法令,正式编定《新定条例》547条,又称《重熙条制》,颁行全国,成为辽代基本法典。这部法典对契丹、汉人同样适用,是辽代法律进一步汉化的标志。(11)金代初期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后来占有辽及北宋地区后又兼用辽法和宋法。到金章宗所完成的《泰和律》,标志着金朝立法的完备。(12)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颁布了《至元新格》;元英宗时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内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编□,但改□为“条例”或“条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特点。(13)明太祖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治乱世用重典”等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改变了隋唐以来的封建法律体系结构。《明大诰》共4篇,是以诏令形式颁发的,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种刑法。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还加强了经济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钞法、钱法、税法、盐法等。(14)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它的篇目与《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刑罚及民族压迫条款。在刑罚和诉讼方面,清律规定满人享有各种法律特权。清朝还颁布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专有特定内容的单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清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也大为增加。

2请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田制的变化。[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按照时间顺序田制变化如下:(1)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制度的主要构成形式,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在夏商两代已经实行,西周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所获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与士。井田制因此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称为“田里不鬻”。自春秋战国时代,井田制逐渐瓦解,“田里不鬻”制度破坏,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变化。(2)名田制

名田制是秦汉时期以军功爵制为基础的,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制定的有关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制度。随着爵制的轻滥,人口的增加和垦田扩展的趋缓,名田制开始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合法”的土地兼并。当名田制的田宅标准越来越脱离现实,又不能根据形势而变革时,占田过限的违法土地兼并也就不可避免了。(3)假民公田

东汉光武帝时,为解决流民问题,实行假民公田,将国有的荒地、苑囿包括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接受假田的人,在最初的三年可以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国家甚至可以贷给假借公田的农民种子和食粮以及耕具,但几年以后,就要缴纳40%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租种公田的人实际上变成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通过假民公田,大量流民被安置,国家收入也得以增加。

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而最终得利的依然厮豪强。(4)屯田制

常年的战乱使得中原地区民生凋敝,为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公元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将流民按军事编制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这叫民屯。此外,曹操下令士兵屯田,叫军屯。屯田的施行,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占田荫客制

晋初社会经济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为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西晋政府颁发占田课田令。规定:官吏按品级高低占有土地,同时荫蔽佃客和亲属作为其私属,从一品占田50顷依次递减至九品10顷,荫户自50户至一户不等。通过占田荫客制,士族门阀势力进一步发展。(6)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北魏政府采纳汉族地主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规定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和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天加倍,以备休耕。奴婢授田与平民数量同。耕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限4牛。三口人给宅基地一亩,奴婢5口给1亩。狭乡之民可迁往宽乡受田,宽乡之民可任意垦耕。地方官吏随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与别驾各8顷,县令与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随之出现的还有租庸调制,一直延续到唐朝改行两税法。

3列举四书五经,并对每一本书做介绍。[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1)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到南宋时期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②《中庸》:一般认为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到南宋时期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③《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④《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①《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②《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相传为孔子所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

③《礼记》:《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④《周易》:《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也称《易经》。《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它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⑤《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编订,其中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4评述春秋战国的“士”。[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随着整个社会礼崩乐坏,阶级分化异常激烈,作为贵族最低等级的士,同其他贵族一样,也出现了剧烈的分化现象。有的因善于经营土地,而跻身于贵族的中上层,有的转变了身份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有的没落为平民甚至沦为奴婢;而大量的则转化为从事各种职业的较为自由的人。因为他们大体都受过贵族学校的教育,学习六艺,因此当他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士的身份之后,他们就以自身所学到的德艺,以一种新的身份在这个变动无常的社会中谋求生存的职业。作为贵族最低等级的士阶层在春秋时期已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知识见长的士。如春秋时期的范蠡、老子、孔子等都可以称为士。到战国时期士已演变为具有某种知识和特长,从事某种脑力劳动的知识群体的代称。“士”阶层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随着战国士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现象被打破,这样当时社会的受文化阶层扩大了。“士一方面失去原来的依托,同时国家宗法制度瓦解,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成为创办私学的先锋。”私学应运而生,中国古代迎来了一场绝无仅有的思想大解放,诸子的百家争鸣现象使得学术思想界发生重大的变动,这种发展为全民文化的普及做了良好准备。这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盛的时期。士处于这样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并且它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2)社会改革的实践者

士阶层既是社会经济的推动者,也是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在确立封建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为了彻底打破奴隶制,巩固地主阶级的权益,各国统治者相继任用士阶层开展变法运动,采取和实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措施。其中最为成功的商鞅变法,就是由“士”阶层的商鞅主持完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4章 秦汉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主张文治,反对“马上治天下”的是(   )。[2015年统考真题]

A.叔孙通

B.娄敬

C.贾谊

D.陆贾【答案】D【解析】“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是陆贾对汉高祖建议。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引称《诗》、《书》,一次刘邦很不高兴的称“我是骑着马打天下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认真的说到:“你从马背上夺得天下,难道你还要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古代的圣贤治国哪个不是“逆取而以顺守之?”如果秦始皇夺得天下后不任刑法,而是认真总结前贤的治国之道,以仁义道德行之天下,你今天还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吗?刘邦听后虽然不高兴,但却面有“惭色”,之后命令陆贾收集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2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秦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从而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统治制度为我国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3.《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体例与内容主要依据(  )。[2014年统考真题]

A.《七志》

B.《别录》

C.《七录》

D.《七略》【答案】D【解析】《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4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司马光【答案】A【解析】A项,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思想。B项,司马相如著《子虚赋》、《上林赋》,是西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赋家。C项,班固著《汉书》,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D项,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5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有(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民族摆脱匈奴的控制【答案】D【解析】班超出使西域和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同点有:①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的作用。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张骞出使西域是间接帮助西域国家摆脱匈奴控制;班超出使西域则直接帮助西域国家摆脱匈奴的控制。

6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答案】B【解析】A项,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B项,倭奴国奉贡朝贺发生在东汉光武帝时期。C项,昭君出塞发生在西汉元帝时期。D项,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

二、名词解释

1张家山汉简[2016年北京大学研]

答:张家山汉简是20世纪80年代荆州博物馆在湖北张家山清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出土的汉简总称。出土竹简内容为汉代典籍,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共八种,涉及汉代法律、军事、历法、医药、科技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张家山汉墓竹简其中的《算数书》,是早于《九章算术》的古代数学佚籍。这次汉初多种律令的出土,对于汉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盐铁论》[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公元前81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这次会议由桓宽做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同时把桑弘羊这一封建社会杰出理财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论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3告缗[2016年西北大学研]

答: 告缗是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商人势力﹑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称做“告缗”。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此法一行,各地争相告缗。这一政策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3护乌桓校尉[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4党锢之祸[2015年山西大学研]

答: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l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之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严重损害了东汉王朝的根基,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5三独坐[2015年吉林大学研]

答: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6算赋口赋[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算赋口赋是秦汉时期政府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国家按丁、口索取的一种财政收入,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口赋可分为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汉初规定7~14岁儿童,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56岁的成人,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交纳120钱,称为一算。商人和奴婢加倍。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15岁以上到30岁尚未出嫁者,要分五等加征,每等加一算。算赋的主要用途是支付库兵车马的支出,是汉代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7昭宣中兴[2013年统考真题]

答: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和宣帝前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汉昭帝和汉宣帝前期由大臣霍光辅政,继续执行汉武帝晚年时的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同时又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三、简答题

1汉初王国问题及解决措施。[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汉初王国问题是指汉朝初年存在的同姓诸侯王割据一方的政治问题。(1)汉初王国问题

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王掌握着封国内的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出入拟于天子”,“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汉景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2)汉初王国问题形成原因

①经济根源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②历史原因

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结果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巩固。

③直接原因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导致封国制的存在。(3)解决措施

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许多官吏都感到事态的严重,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主要解决措施如下:

①汉景帝时期,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中元五年(前145年)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不能掌握政权和军队。从此以后,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把大的王国分为几个小侯国,西汉一代王子侯计408人,大都是在汉武帝行“推恩令”时分封的。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③汉武帝“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④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⑤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等,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至此,王、侯虽然还存在,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四、史料分析

1.材料一[2014年统考真题]

孝惠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後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噲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後曰善

——《漢書·匈奴傳》

材料二(元光二年)春,詔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議宜擊。 夏六月,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眾屯馬邑穀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

——《漢書·武帝記》

问题:(1)在答题卡上对材料一加以句读。(2)概述西汉朝廷对匈奴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答:(1)孝惠、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後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噲、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後曰:“善。”(2)对匈奴的态度由汉初使用“和亲”的妥协政策到汉武帝时期以武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强硬政策。

原因:①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国力凋敝,经济有待恢复。然而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帝国,国力强盛。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被匈奴打败后,被迫采取娄敬的建议,采取“和亲”的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侵扰,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

②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即位的时候,由于西汉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的条件成熟了,于是改变“和亲”政策,采取强硬的政策,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发动了对匈奴的三次大规模,迫使匈奴放弃漠南地区,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徙,从而基本上匈奴对整个西汉北边的威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11年统考真题]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爲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爲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史记·陈丞相世家》

问题:(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加以句读。(10分)(2)分析并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各种社会观念。(15分)(3)“有田三十亩”而“家贫”,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概括其原因。(5分)

答:(1)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爲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爲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2)①农耕被视为最正当的职业(陈平“游学”、“不视家生产”,被认为是“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

②读书求学仍受到重视(陈平家穷而其兄纵使游学,“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③女性不受尊重(陈平兄因其妻与弟矛盾而“弃之”,张负决定“女孙”的婚姻);

④寡妇再嫁为当时社会所接受(张负“女孙”五嫁,陈平仍欲娶为妻);

⑤身材高大肥胖的男性被视为美男子,并被认为有发展前途。(3)①其时田亩面积远比现代小;②产量很低(“五口之家,百亩之田”为当时个体农户经济常态);③秦朝苛捐杂税严重。

2阅读下列《后汉书•西域传》中的材料[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材料一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

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逆,并复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蔽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阗,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班超为都护定龟兹。

材料四

九年,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以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域与内地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1)汉武帝使“西域内属”的措施

①汉武帝时,通过长期对匈奴的战争,夺取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及其他机构,初步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

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同西域各国建立起密切联系。

③通过在西域地区屯田、设置驿站等措施,是西汉的势力渗入西域,最终在西域地区设立官员,对其进行管理。(2)西域与内地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

①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中原王朝实行对其有利的措施时,同中原王朝的关系密切;当中原王朝的措施损害其利益时,同中原王朝的关系恶化。

②匈奴的干涉,匈奴势力强大并进入西域时,被迫接受匈奴的统治;匈奴势力弱小时,脱离其统治。(3)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

①平定西域,恢复东汉对西域的统治和东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派甘英出使大秦,为打通欧亚交通做出了尝试,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作出巨大贡献。

五、论述

1论述两汉对西域的经营。[2016年西北大学研]

答: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两汉对西域的经营主要就是派人出使西域和建立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管辖的历史事件。(1)西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

西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主要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及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金币丝帛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他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带回长安。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西域劳动人民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不断地传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井渠法对土质多沙的西域非常适应,后来流行于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和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委派将军郑吉为第一任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汉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汉王朝有权对西域诸国册封国王,任命官吏等,当时配带汉朝印绶的有376人之多,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期就已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西域都护设置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西域诸国,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保障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南、北两条通道上,商人使者往来频繁,大大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2)东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

东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主要是恢复与西域的交流及班超出使西域。

①恢复联通西域。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向他的勒索繁重的赋税,不许他们和东汉来往,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西域各国迫切希望跟东汉建立关系。他们纷纷派遣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到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政治已趋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分四路,开始反击北匈奴。其中一路由窦固、耿忠率领出酒泉塞至西域。在击败匈奴呼衍王,夺取天山北路的门户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之后,东汉政府在那里置宜禾都尉屯田。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率兵出塞攻击北匈奴,最终大破北匈奴,和汉朝断绝了60多年的西域通路,又重新打通了。

②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4年重置西域都护府,为了加强和西域的联系,东汉政府派遣参加过这次出征的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是东汉朝廷武力征服北匈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班超出使西域的使命是联络西域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