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英语启蒙——从绘本、游戏到分级读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09:29:32

点击下载

作者:施乐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英语启蒙——从绘本、游戏到分级读物

儿童英语启蒙——从绘本、游戏到分级读物试读:

前言

读者们,大家好。我在出国前当过几年英语老师,之后在英国曼[1]彻斯特大学完成了TESOL硕士课程,拿了奖学金后又读了三年博士,主要研究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这些年来除了在英国高校教学之外,一直研究科技辅助外语教学的方法,发表了20余篇专业论文。我还是一儿一女的妈妈,在英国生活的这些年里,目睹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从牙牙学语的小宝宝成长为侃侃而谈的中学生,可以说是亲身体会了英国语言教育的各个层面,对其有了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

从2014年起,我开始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在中文网络平台上撰写关于儿童英语学习的文章,陆陆续续写了不少。2015年创办了一个名为“BBCC少儿英语”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免费推送女儿酒酒朗诵的英语童谣与诗歌,并出版了《玩转英语童谣》(2018年4月)和《玩转英语童诗》(2018年10月)。我也与广大读者尤其是全国各地的家长不时在网上互动,从而积累了很多关于当下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情况和需求的资料。

这些年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关心,市面上与英语学习相关的书籍、资料、课程也越来越丰富;英语能力出色的中国孩子也越来越低龄化。同时,很多家长倍感压力,认为英语启蒙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应该越来越早。所以,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帮大家厘清思路,讨论一下儿童学习英语的目的、途径和有效的实现方式。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首先我会谈一谈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儿童英语学习的关键是什么,有没有“关键期”,家长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怎么理解“双语能力”。我认为儿童英语启蒙的关键就在于:要让英语学习与儿童的生活相关;与他们的兴趣相结合;培养他们的正面情绪和能力,如乐观自信、富有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会解释学界权威及最新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分析语言学习的关键概念在学术界的发展轨迹和争论,从而给大家呈现一个全面的视野,这样大家的判断会更有根据,也更理性,不会被一家之言(包括我的)所蒙蔽。当然,我对大家的理解能力和耐心也充满了信心。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国内英语教育的一些“坑”,帮助家长避免被忽悠、走弯路。其实,英语启蒙只要大方向对,走得慢一些并无大碍。最怕的是南辕北辙,越用力,离目标越远。更糟糕的是打击了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甚至因此影响了亲子关系。所以,我会分析“磨耳朵”可以磨到什么程度,口音有没有高低之分,音标要不要学,《新概念英语》和“红宝书”要不要背起来,英语考级要不要考等家长常见的困扰。这个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迷思,帮助家长避开那些似是而非的陷阱,少做无用功,少花冤枉钱。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一条适合中国儿童的英语学习路线:一条用童谣和游戏开启的英语阅读之路,如何从引入自然拼读过渡到分级阅读,如何走得顺畅,走得脚踏实地。英语启蒙的关键不是早早地开始“教”孩子英语,而是在家庭的环境中,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发展儿童的语音意识,把英语知识和能力融入日常的活动中,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及时地提供一对一的支持。这个部分会详细地介绍操作方法,为家长提供思路和资源。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写给幼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书。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帮助中国家长理解英语学习的关键,包括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孩子英语学习的家庭学习模式;让家长能更有效地为孩子提供帮助,通过英语学习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施乐遥2020年2月[1]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为母语是其他语言者教授英语。PART 1我家宝贝学英语

儿童英语启蒙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让英语学习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符合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品格,如乐观自信、富有想象力;增强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是策划者,也是实践者;是资源的寻找者,也是情感的支持者。所以家长应该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双语教育的不同方法,明白儿童学习的特征,意识到英语并不难学。这个部分会通过丰富的科研文献和真实的家庭案例,帮助大家找到儿童英语启蒙的“大道正路”。支持孩子实现英语的自主学习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也是一段获益良多的旅程。为什么要学英语宝爸宝妈请回答你为什么希望孩子学好英语?(请打勾或者补充)□ 为了考上重点小学□ 为了考上重点中学□ 为了考上好大学□ 为了未来找到一份工作□ 学习新知,了解外面的世界□ 其他:________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英语吗

这年头,AI(人工智能)都能打败九段棋手了,一些公司号称机器翻译可以取代人类的翻译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特别是又名“阴沟里去”的English?

有人说机器最终会代替人类的翻译,但目前AI还没有做到,比较中肯的看法是机器翻译和人类翻译会和谐共处,相互促进。我认为机器翻译最多也就是一个无限接近人类翻译的态势,因为机器本身不会思考,它主要依靠的是大数据。

其次,翻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同的语言之间有很多东西是翻译不出来的,只有语言的使用者才能体会到,常常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举个例子,我们中国说食物很“鲜”,英语里却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有读者说,“不对呀,我学过的,可以用delicious。”可是你知道吗?英国人还用这个词赞美蛋糕呢,“This cake is delicious”。可蛋糕的“鲜美”跟小黄鱼的“鲜美”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你要向外国友人介绍说,“这鱼好吃,鲜是鲜得来。”用英语得这样表达:“This fish is so tender and delicious; its flesh has a subtle sweet taste”。这种只可意会却很难翻译的部分就是所谓的“翻译之失”。要充分体会一门外语和其相关的文化思想,就得琢磨语言的细节,如同嚼橄榄、品绿茶,个中滋味要慢慢地去品尝,细细地去回味,不是一个APP可以取而代之的。

从实用的角度说,英语的“含金量”很高。据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估计,全球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为4亿人。根据英国文化教育处的估计,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5亿人学习英语。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期将会增长至20亿。也就是说,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

英语是优质信息的首要来源。英语也是统领全球出版业、互联网、科技、艺术、金融、体育、政治以及海外旅行的第一语言。97%的世界顶尖的学术期刊是英文的,世界最新的消息大部分由英语第一时间

[1]传播。如果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就能更快地接触到更准确的信息和知识,能大大降低被错误信息误导的几率,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2019年5月,国内一些自媒体纷纷转载称北京市的柳絮问题严重是由于“种了太多的雌性柳树”的文章,可根据英语文献,是雄性柳树产生花粉,而非雌信柳树。比如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在2015年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城市里的现代人过敏那么严重是因为以前的植物学家对树木也有性别歧视,他们认为雌树有种子、1种荚、果实很麻烦,所以当年种的都是雄性树木”。春天一到,满城飞舞的,其实都是雄树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学英语有利于大脑和心灵

除此之外,学英语还有两个好处:对大脑好,让你更聪明;对心灵好,让你更豁达。

第一,对大脑好。

学英语,可以为我们的大脑重新“布线”。同样是中风的老人,如果会两种语言,大脑恢复得就快。这是爱丁堡大学和印度Nizam医2学科学研究所合作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结论。在研究中风病人的认知水平与他们会说几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时,研究团队发现双语者中风后大脑认知的完好程度要较单语者高两倍多。另一个研究结果是学习一3门外语可以延缓老年痴呆发病4~5年。还有研究显示普通人在学习了12周的外语后,专注力提高了不少。也就是说,双语者在以下认知层面上有优势:控制、选择、转换、保持注意力、工作记忆、表达4和检索。总而言之,学习英语令人头脑更加灵活,更适应正在发生的变化,并能高效和恰当地处理信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双语儿童往往被认为更聪明,因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强,能和更多的人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们的语言意识更好,能更敏锐地发觉不同语言系统的规律。从认知角度讲,他们也更擅长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处理复杂的线索,剔除不相干的信息。5

第二,对心灵好。

在你的朋友圈中,你也许还发现外语好的朋友更豁达,能更多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就是英美人常说的open-mindedness。通过学习外语,我们能够在母语和外语之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让我们有机会以独立的态度看待和评估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这种分析评估不同文化的能力就是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Byram教授在1997年提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欧洲[2]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中有描述。

国人过去学习英语的理念只强调语言的学习,却不重视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语言和文化是无法分割的,若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然要了解它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等,也就是需要了解英语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我们需要动态地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人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也是海纳百川,源远流长。我想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愿你和这世界温柔相待”来说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你”拥有一个独特的文化,而站在你对面的那个“世界”代表另一个文化。我们不是坚持己见、寸步不让,也不是随时向他人“屈服”,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要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互相理解和共存的空间。不盲从,放下偏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差别,这样才会欣赏到更多的风景,收获更多的体验。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目光远大,心胸宽广,能见识到广阔的天空与海洋,感知到世间有多元的生活方式呢?而学好英语就能够帮助孩子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才是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聪明爸妈知道啦

机器翻译不能替代人类的语言交流。

学习英语的好处多多,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接触优质信息,开阔眼界和心胸。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宝爸宝妈请回答请猜猜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比起儿童,成人学习外语有更多的优势。什么时候开始学外语,不是学好外语的必要条件。B.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再也学不好外语了。语言学习到底有没有“关键期”

有个网友问我:“我家宝宝8个月了,想早点让他开始学英语,请问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

很明显这位家长是个有远虑的人。我惭愧地回忆起我家孩子8个月的时候,我整天不是忙着喂奶,换尿片,就是祈祷晚上能睡个整觉。

我是这么回答这位妈妈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怎么学英语,要看孩子的学习目的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是为了以后出国留学移民,还是为了18年后上中国一流大学,12年后上本市的一流中学,抑或是因为英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世界语言,希望孩子今后能自如地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沟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具体的方法和路线。”

可这个家长的问题里有个“早”字,颇值得回味。是不是透露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想法,就是外语学习越早,效果越好?或者显示出当下中国教育的一个特点,因为优质资源有限,所以要早开始,尽可能占领先机?

如果是前者,实际上是在问询英语学习有没有“关键期”。是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不然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那我就从语言研究的历史来梳理一下学界对英语学习“关键期”的争论。“语言关键期”的论战“关键期假想”曾经在“母语习得”的领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美国语言学家Lennerberg在1967年提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从5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结束,也就是大脑功能侧化完成之前。

有两个著名的个案,当年这个流派的大牛常常拿出来讲。第一个是一位叫吉妮的美国女孩。她1958年出生,很快她的父亲就认为她“有问题”,把她关起来,与外界隔绝,殴打并虐待她。1970年11月4日,她被洛杉矶当局发现并解救出来。可当时13岁的她已没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走起路来也和平常人不一样。她被解救之后,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和研究,可是她的语言能力一直没有恢复。

吉妮的故事还经常用来与电影《野孩子》中所讲述的“埃维伦的维克托”的故事相提并论。维克托(1788—1828年)是一个在法国发现的野孩子。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估计他大概是12岁,处于青春期。在多次被收留又逃跑之后,他最终被医生伊塔尔收养,并起名为维克托。伊塔尔医生花了5年的时间来教育维克托,可是最后没有成功,维克托除了会说几个简单的词语外,不能同人类用语言交流。(伊塔尔医生的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后来的“蒙式教育”理念。)

除了这样的个案外,当时的动物实验和对残障人士的研究也似乎都指向同一个原因——大脑生理的变化。学者们认为在青春期结束的时候,一旦大脑侧化完成,语言能力就停滞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人一生都无法发展语言能力。所以,按照这个理论,应该在青春期结束前开始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关键不是时间[3]

但是,后来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们对这个“关键期假想”6并不认同。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功能,也是一种植根于社会的文化行为。

197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维果斯基通过观察正常孩子在平常游戏中使用的语言和工具发现:儿童的认知过程不只是与大脑功能有关,更是个人生理特征与社群互动的成果,即儿童不但依靠自己的生理能力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也通过与他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认知能力。比如,在和长辈的会话和游戏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注意到新的语言,模仿新的发音……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技能。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或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他们与周遭人群的互动提供了大量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维果斯基离开冷冰冰的实验室,关注真实情景中的认知过程,他的观察和推论把认知科学推向新高度。简而言之,孩子的成长不只是依靠DNA,依靠大脑的某个区域,依靠智商,也依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互动,比如,对话,游戏,交流,体验。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心理学研究和语言研究。

如果把二语习得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那年龄就不是唯一的因素。“关键期假想”显得有点单薄了。

特别是2003年英国学者David Block出版The Social Tur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后,二语习得被广泛地视为一种由社会[4]和文化介导的行为。随之而来的实证研究显示,影响二语习得的其他重要元素还包括学习动机、理念、态度、个人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以及年龄和二语习得都相关,但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的世界正变得多样化,以前那种单一的、直线的、非黑即白的二元理论也正淡出语言学界。

2016年5月我去听了一个埃克塞特大学Monika Schmid教授的讲7[5]座。她的EEG研究显示二语儿童比成年人对语言错误(比如德语中的变格)更敏感,但7岁和17岁被试人群的数据没有区别。而且,这种敏感度也同母语和二语之间的距离有关。对比母语中有阴阳变格的儿童和母语中没有这个语言特征的儿童,她的研究发现前者对二语中的此类错误有明显反应,而后者却没有,他们的反应跟成年学习者没什么两样。这个研究显示,外语学习至少有两个变量:学习的年龄,一语和二语的距离(相似度)。至于孰轻孰重,有待更多的研究。或者,还有其他我们没有发现的变量?

即使是一部分仍然认同“语言关键期”的二语习得研究者,也同意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的关键期都不是在一个时间点上。从现今的文献上看,年龄对发音的影响最大,但也和语言的种类和使用者的水平有关。比如,有一个研究发现,在加拿大生活的意大利裔居民,如果他们在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语,那他们的意大利口音就不明显;但主8要使用意大利语的人则在讲英语时明显带有口音。而所谓词汇和语法习得的关键期则不明显,或大大延后,甚至没有区别。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2018年做了一项关于外语学习关键期的最新量化研究。他们基于网上670 000人的语法测试结果,并运用了电脑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试图解码“语法学习有没有关键期”这个谜题。他们的主要发现是:外语语法学习的关键期延续到17~18岁,数据显示18岁后出现拐点。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社会原因(如工作学习的压力)和文化原因(如自认为年纪大了就学不好外语了)。他们认为如果在10岁前学习外语,语法能力更有可能9接近母语者。正在看这本书的家长朋友是不是都松了一口气?

其实,较之幼童,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学习外语的优势也很突出。比如,他们有更清晰的内在动机,更强大的分析能力,能更多地受益于从母语学习中掌握的策略。可以说,什么时候学习外语都不晚。

回到文章开头提问的家长,她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学英语;来尝试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孩子。不必急急忙忙地跟随大流去补课,去报班。可以对市面上的课程和材料做一些分析比较,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观察和聆听。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方法才能持久。聪明爸妈知道啦

语言学习不受年龄的限制。除了年龄外,还有很多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比如,社会经济环境,教学方法,友情和爱情。

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英语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婴儿期对声音特别敏感,幼儿期学习发音特别快,自控力和关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评判语言能力的标准

时至今天,不少家长的目标是孩子的英语水平与同龄的英美国家孩子持平。这是不是一个现实的目标,孩子的中英文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双语儿童”呢?

简单地说,双语者就是能熟练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中国出生的孩子,如果在家里讲一种方言(比如粤语、苏州话)或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学校里说普通话,称之为“双语儿童”也不为过。

就人数而言,当今世界上,只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10能说两种以上的语言。而在未来的世界里,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会说两种甚至多种语言。所以你的孩子成为双语者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如果父母期望的是孩子成为精通中英文的双语者,那就涉及语言能力的定义了。

首先,语言能力是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它是螺旋上升的;但也有下降的可能。比如,出国留学几年,不少人觉得自己的中文说得不流利了,找不到最恰当的某个词了,或者写作没有文采了。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用得少了,二是因为受到另一个语言的影响(或者说“磨蚀”)。作家斯蒂芬·金在他的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一书中说过写作就是个手艺活。任何一个技能,不练习就会退步;语言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不进则退”。哪个部分用得少了,对应的那个能力就会退步。

其次,语言能力是一个统称,可以进而细分成听、说、读、写等能力。比如有一位汉学家安迪毕生研读中文经典,他的阅读能力和汉语专业知识超过了普通中国人,但他说话时有口音,说话速度比不上对门的张大妈。而外国网红本,用中文讲冷笑话很拿手,但如果让他写一篇中文论文,就把他难住了。那么,安迪和本,哪一位的中文能力更厉害?换句话说,怎样确定这两位的外语水平呢?

类似的问题也困扰了欧洲人很多年。众所周知,欧洲是个多语言的大陆,怎么来确定一个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是个难题。令人欣喜的是,21世纪初语言学家和教育专家制定了“欧框”,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工具。“欧框”一建立就被欧洲人广泛应用,然后推广到全世界,也影响了中国的英语教学。很多大学甚至中学的语言课程就是按照这一框架来设置和考核的。“欧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能力教学和测试的标准。比如,剑桥大学设置的少儿英语考试、商务英语考试,雅思考试,还有中国最新的英语水平考试都已经对接“欧框”。这样不管你参加的是哪个考试,你的语言能力都可以跟“欧框”的6个级别相对应。“欧框”把语言的各项技能分成了6级(见附录五),从最低的A1到最高的C2。其中,A1是起步级,A2是初学级,B1是中级,B2是高级,C1是熟练级,C2是精通级。

跟托福、GRE这类量化测试不同,“欧框”的评判标准不是量化的,而是以“(我)能……”这样的能力描述来界定。

来,让我们看一个描述阅读能力的例子:“Can understand a wide range of long and complex texts,appreciating subtle distinctions of style and implicit as well as explicit meaning.”(能理解不同类型、长而复杂的文本,欣赏不同文体间的微妙区别,体会明确的和隐含的意思)

你能达到吗?那恭喜你了,你的阅读水平就到了C2,精通级。按照这条标准,我看很多微博上的中国读者的中文都还没有达到“理解字里行间的微妙涵义”的水平。所以这也说明了“以母语者为榜样”这种说法的不靠谱。

我们再来看一个对写作能力的描述,请猜一下这是哪个级别?“Can write personal letters and notes asking for or conveying simple information of immediate relevance,getting across the point he/she feels to be important.”(能够写私人信件和便条,询问或表达直接相关的简单信息,突出重点。)

嗯,如果你的英语能达到这个地步,你的写作水平是B1,中级。回忆一下,你在学了几年英语后,是否达到了这个水平?

这些当然只是诸多能力描述中的两个例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能力的多个方面以及对它们的评判是动态和具体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者词汇量就可以概括的。关键还是要看在具体场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英语需要多长时间

一个学习英语的儿童要达到“欧框”的6个级别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这也有现成的答案。下面是英国剑桥大学学术英语部根据“欧11框”提供的一个估算。

1200小时的意思是1200个授课时间或是有指导的学习时间。一般来说,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需要搭配一到两个小时的自学或练习时间。也就是说,一个学习者达到英语精通级C2需要2400~3600小时。远远低于大家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可现在一个中国孩子,至少学12年英语,为什么听说读写还没有达到C2的水平呢?原因不是学得太少,而是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学得很早,可很快便失去了兴趣。有的孩子五六岁甚至上小学后才正式接触英语,却进步很快,乐在其中。关键并不是早早出发,赢在起跑线,而是在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方法是适合的,有效的。

从学习ABC到精通英语是一个不断接近完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去往新世界的长途旅行。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少走弯路,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保持愉悦的心情。聪明爸妈知道啦

双语儿童是指能熟练使用两种语言的孩子。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能说两种以上的语言。

语言能力包含听、说、读、写、翻译、文化交际等各个方面。这些细分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总的来说,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学好英语也许只要3600个小时。了解孩子,了解自己[6]

一些父母常常问我这个“百万英镑”的问题,“我家宝宝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或者是“我家宝宝都几岁几个月了,学英语是不是已经晚了?”“我同学天天在家里跟孩子说英语,都不许她婆婆讲家乡话,说是会影响孩子的英语环境。我是不是也得快快送孩子去一个双语幼儿园?”……

家长们面临的问题很多,你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学英语呢?宝爸宝妈请回答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学英语呢?□ 因为隔壁老李家的臭小子三岁就进了一所双语幼儿园?□ 因为大家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各样的英语班?□ 为了让孩子在今后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占领先机,可以上更好的中学、大学?□ 为了孩子今后出国上大学或读研究生?□ 你们一家有出国移民的打算?□ 你认为英语是当今先进文化的载体,不懂英语的人,世界观是有缺陷的?□ 英语已经是一门国际语言,是和全世界大多数人交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能熟练运用英语,人生是不完整的?□ 其他________根据目标来决定方法

之所以要问上面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目标来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工具。

你可以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分化成具体的子目标,加上时间线,定期回顾和调整。有了目标和期限,就不会无从下手,焦虑感也减轻了。

根据目的来决定方法。比如,孩子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6年后进入本地排名第一的中学。要进入这所中学的孩子,个个都是英语会话流利,看完了原版的《哈里·波特》全套,对里面的人物对话脱口而出,英语词汇量超过1万。那就反过来推算,在接下来的6年当中,我家宝宝应该何时达到什么水平,实现哪一个子目标。宝爸宝妈请回答孩子的英语学习目标目前的年龄:长远目标:(比如,在______岁能达到独立英语阅读的水平/考过雅思7级……)五年目标:三年目标:一年目标:六个月目标:

制定了孩子英语学习的目标后,用下面这个SMART工具检验一下。宝爸宝妈请回答Specific(你的目标具体是什么?)Measurable(可以衡量吗?)Attainable(能够实现吗?可能的困难在哪里?)Relevant(跟孩子的学习生活相关吗?)Timely(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多久回顾一次?)

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欢英语,以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学习新知识,并同不同文化的人沟通交流,达到这个期望值的时间大概是2400~3600小时。这是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估算的一个数字。通过1200个授课时间和等量的练习时间,一个初学者可以达到C2这个“接近母语者”的水平,亦即达到能够理解语言中细微差异的水平。

前面说过,“欧框”把语言学习者的水平分成了6级,从A1(初学者)到C2(最高水平的语言掌握者)。在欧洲,只说一种语言的可能只有少数英国人,其他国家的人一般都能熟练使用2~3种语言,所以需要这样的标准来做一个衡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体系。在欧洲,语言课程和教材的设计都是根据这个标准来分级的。现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出的EFL教材每本都标明了属于“欧框”的哪个级别。据我的观察,一般到英国留学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在C1~C2之间。

2018年4月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也参考了部分“欧框”的设计理念,通过“能力描述语”对听、说、读、写、译、语言学习策略各方面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

一个初学者如果每天花一个小时学英语,每年学300天(扣除各种中外节假日),需要大概8年的时间达到C2——“接近母语者”的水平。如果每天学2个小时,就是4年左右,并非遥遥无期的。

也许会有父母反驳说,“施老师,我觉得你这个数字不对,英语最难学了,我上了大学后,大多数时间其实都在学英语。1200个小时远远不够。”我在中国大学里做过一些实证研究,的确发现很多大[7]学生大学四年就为了过四六级,为了考“寄托”而努力奋斗。虽然说1200个小时是估算的、“有指导的”时间,还要考虑个体差异,课后练习的时间不均等,但“学英语费时”也反映出中国在英语教学上遗留和现存的问题。中国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背生词,做语法练习,可十多年下来,听不懂外国人说话;看见外国人开不了口,结结巴巴;给外国客户写一封邮件要写个把小时,还错误频出。这些不是因为我们学习的时间不够,而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问题。比如说,用的课本不地道,考卷不地道,过于注重考试,很多时间没有花在刀刃上。好比我们想从上海去北京,却先到西安绕了一圈。语言学习,互动是关键

年龄不是关键,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效果不好,那么学习英语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是“互动”!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从美国语言学家Susan Gass和Alison Mackey的“互动与学习”的模型图,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习发生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语义的协商(“你是想说吃早饭吗”),纠正错误的复述(“早饭,吃早饭”),反馈(“对了,宝宝跟我说,吃早饭”)可能是重合发生的。这样的互动激活了学习者的注意(让孩子注意到某个特定的语言点),从而内化成为语言知识并进而升级自己的语言能力。只有“注意到”才能学习到。而从“知道”到“做到”又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语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输入-触动大脑的某个部分-输出”的直线模式,而是“注意到”-尝试-纠正-再练习的一个循环过程。对于儿童而言,活动、游戏、各种玩具的使用都能促进互动,都能帮助儿童注意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练习和使用语言。“互动与学习”的模型图兴趣与资源

具体怎么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的资源。

如果有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碰巧你又不差钱,有闲又有才,孩子什么时候表现出兴趣就可以开始学。听“专家”的,听牛娃爸妈的心得体会,不如听自己孩子的。孩子有兴趣,就早点开始,趁着孩子有兴趣就多学,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困住,比如,“不要太早教孩子认字”,“太早开始文字阅读,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以毁了你孩子的一生”。有个网友说,“我女儿对英语很有兴趣,可专家说太早教英语字母不好,会影响她以后学汉语拼音。”孩子的兴趣可能稍纵即逝,抓住了就会轻松一些。我女儿三四岁时说想要学跳舞,我想再等等吧。到了5岁再问她,她就说不想学了,因为担心自己跳不好。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兴趣,事情就好办了。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是十全十美的,看一个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大概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瑞典科学院几年前才把诺奖颁给了屠呦呦老奶奶。与其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哪天把二语习得领域里出版的所有文献收集起来做个“超级回顾”,不如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捕捉契机。

但是,如果孩子还没有显示出学习英语的兴趣,或者现在学得磕磕绊绊,感觉好像推着一辆没有加油的车,也不要太焦虑。学习语言的机会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再来。且不说,如果真的有关键期,关键期的结束那也是要到十七八岁。就算孩子现在不喜欢英语,以后也有机会学其他外语。我认识一个叫“三毛”的英国青年,他19岁开始学中文,开始的时候学得结结巴巴的,只是为了学分而学。几年后在北京再见时,他在出租车上争分夺秒地背起四字成语,令我感慨。从“考试得高分”到“我真的要学好中文”,后者的学习动机才更持久,更有效。

然而,鉴于英语有大量优质的材料、书籍、影像资料,孩子对英语没有兴趣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我有一些读者常常给我发私信说他家小朋友爱看英语故事,不爱看中文故事。确实,许多英语故事无论是在语言、构思、情怀上都胜出一筹,更能打动小孩子的心。只要家长们能扶着孩子走上英语阅读的路子,以后的日子就轻松了。宝爸宝妈请回答你的孩子有哪些学习英语的资源?(请打勾)□ 英语书 □ 音频 □ 视频□ 动画片 □ APP □ 我自己□ 会讲英语的亲朋好友 □ 英语学习的中国网站□ 英语学习的外国网站 □ 社交媒体上的群组□ B站你知道到哪里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吗?比如,英语启蒙的专家有________和________他们的微博和公众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值得关注的网络论坛有________和________高质量的微信群有________和________其他……父母的“三驾马车”——信念、期望、反馈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信念:学英语不难。相比那些变性变格的西班牙语、德语,有三种字符的日语,英语真的不难。美国华裔孩子学中文要比中国孩子学英语难多了。所以要帮助孩子树立“学英语很好玩”的信念。

第二,设立适当的期望值: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宜太高。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听、说、读、写这四个语言能力,不会按“1-2-3-4”顺序发展。某个阶段阅读能力发展得很快,某个阶段听力不断得到突破。父母更不要因为一两次的考试或比赛不如人意,就“激动”了,结果上演川剧,亲妈变脸成晚娘。淡定些,看长远,看全局。说到底,英语学习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小部分。

第三,给予正面反馈:多多鼓励,多多夸奖,多多让孩子体会到“我努力就能做得好”。这种信心在孩子学习中非常重要。不要只夸奖孩子聪明,可以夸得具体实在一些,比如,“这个字用得真好”“今天读绘本读得真有感情”,或者“你能每天坚持朗读,真有毅力”,还可以附送拥抱一个,亲吻一个。家庭里的非正式学习

我一贯认为孩子在童年要多玩,多锻炼身体,而不是早早送到补习班里正襟危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并不急在一朝一夕;且学习发生的场所也不仅限于教室。最近有一个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概念——“非正式学习”。什么是非正式学习呢?它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通过参与,通过创造,通过社交、游戏和文化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与以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