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9:39:21

点击下载

作者:陈怡君,唐红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试读:

第2版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崇尚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战略转变,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作为人才支撑,因此,应重庆大学出版社之邀,我们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部对课程的基本要求于2009年编写了《旅游美学》一书。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众多院校师生的好评和使用,现根据使用反馈情况、中职教育改革要求及旅游美学的发展变化,我们组织力量对本书进行了第2版修订,愿能为中国的旅游教育事业竭尽绵薄之力。

本书力求根据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进行编写。第一,对于旅游理论与旅游知识部分的内容,抓住其基础性,力戒过多、过深的理论阐述,以“够用”为原则。第二,突出常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主体地位,以体现其实用性。第三,根据中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书中选取了大量的图片、思考练习题和实训题,以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推介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突出其职业性。第四,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书中建立了大量的知识卡片,以满足部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第五,以国内为主兼顾国外,突出其广博性。

本书由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陈怡君、唐红云担任主编,

绪论

由陈怡君编写。全书共11个单元,其中单元1和单元10由湖北省旅游学校张文杰编写,单元2和单元6由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闭春桂编写,单元3由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陈怡君、唐红云编写,单元4和单元7由四川省旅游学校周晶晶编写,单元5由湖北省旅游学校曹菊枝编写,单元8由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赵明编写,单元9由四川省旅游学校伍晓鹂与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张雪芹编写,单元11由伍晓鹂编写。为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由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谭小芹为教材制作了配套教学光盘,使信息量倍增,便于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旅游美学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在本书的编写中,我们从诸多著述中吸取了养料,特向原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书中不少图片选自相关网站,因无法查证作者,未能标出,在此一并作谢。因作者的能力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仁们批评指正。编 者2014年3月序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1996—2006年的10年时间里,全世界旅游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与国际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6.1%。2006年全球接待国际游客总数达到8.42亿人,同比增长4.5%。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年增长率可望保持在4%的水平,旅游业发展前景将继续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在中国,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自1996年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幅保持在10%左右,高于全球增幅3~5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约占GDP的4.8%;旅游业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根据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时间,已由2020年提前到2015年。

在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旅游职业教育的提升与更新亦呼之欲出,尤其在中国旅游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提升期之际,由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职业学校共同推出的这套系列教材,无疑将对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意义。

该套教材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了内容的实用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又对教学资源进行了立体化开发,使教与学更加灵活,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是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旅游专业教材,也是旅游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值此套教材出版之际,欣然为之作序。2008年2月绪论

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服务产业之一,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21世纪之初,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五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在旅游活动中审美贯穿始终。因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旅游美学,它是旅游学与美学交叉的产物,现已日益成为旅游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

旅游者游览观赏风景名胜是为了获得审美体验,由此,了解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审美个性,认识旅游资源中美的规律和特征,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我双方的审美关系,使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成了旅游美学这一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学好旅游美学,首先要了解其研究的对象与学习方法。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是旅游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具体对象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主体、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客体、旅游活动中的内外关系。(1)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主体

旅游审美活动的动因来自旅游者的审美心理需求,旅游审美欣赏活动过程是旅游者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审美心理过程。旅游者在整个旅游审美过程中是活动的主体,没有旅游者,旅游审美活动就不可能产生。

旅游者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社会阶层,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与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情趣爱好,在旅游者中有着千差万别的审美个性,选择的旅游对象也各有差异。但是,旅游者在旅游审美观赏过程中,审美心理的变化还是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的,旅游者往往对美和艺术价值也很看重,他们希望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口之所尝、心之所感都是美好的。

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客观对象就是审美客体。审美的客观对象丰富而广泛,如自然景观、园林、建筑、雕塑、书画、历史遗迹、宗教、民俗、歌舞、饮食、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等,可谓包罗万象,书中从单元2起逐一对其审美价值、审美特征以及鉴赏方法进行了阐述。(2)旅游活动中的内外关系

旅游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旅游活动中的内外关系主要表现为旅游审美的外在关系及旅游审美的内在关系。

人的审美实践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具有社会性的某些特征,主要有社会发展观、文化导向等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和制约;消费方式对旅游审美活动的影响;世界文化的交流对旅游审美活动的影响,这是旅游审美的外在关系。

旅游审美的内在关系是指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企业的形象等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影响关系。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作为旅游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定型和精神希冀,在经济能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会出于某种文化动机,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沉醉于山水的观光体验或各种休闲活动的参与体验过程,即旅游消费。因此,从旅游主体的角度考察,旅游消费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审美消费。要使游客满意,就要透彻地了解旅游消费者,研究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最为关键的产品是服务。如果说青山绿水能诱导人们进入“物我两忘”、沉醉于山水之间的和谐境界的话,那么,温馨服务则能感染人们进入亲善和睦的和谐境界。旅游服务的高级功能,就是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升华的精神享受。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旅游者心目中的审美对象,其训练有素,笑容可掬,春风拂面,包括身体容貌、衣着服饰得体等外在的形象,符合形式美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让人觉得自然协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感和精神享受。怎样把旅游从业人员塑造成美的天使,使之具有旅游服务需求的形象和气质性格,本书在单元11“旅游从业人员之美”中,就审美修养与形象提升两方面,帮助旅游从业人员建立符合审美规律的旅游服务操作范式,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间的审美关系。2)旅游美学的学习目标及方法

>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审美活动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当代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日益显示出旅游美学这一学科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且也为旅游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在学习中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1)旅游美学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学习中了解、掌握审美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心理,掌握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审美特征以及欣赏方法等,了解国内外主要旅游审美的常识,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让学生通过各类旅游景观的鉴赏,理解审美标准,具有初步的感知、认知、比较以及评判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旅游美学中,感受、领略大好河山,激发热爱人生、热爱职业、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美好感情,培养乐观向上的情趣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2)旅游美学的学习方法

>①加强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审美感受力。

>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世界,总是乐意奉献给这样的旅游者:他们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形式美的眼睛,有着一对善于感受音乐美的耳朵。当人们用那善于审美的心去感受大千世界的时候,美就会涌入心间,弥漫于心胸,诱发难以言尽的美感。因此,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要能带领游客更好地欣赏旅游景观,必须加强旅游审美实践,注重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只有自己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较丰富的审美观赏经验,才有可能在旅游工作中帮助和引导旅游者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②学习并初通一门艺术,提高审美修养。

>审美欣赏是以审美感受为前提的,单靠掌握审美理论知识是欣赏不到美的。因此,从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跳等艺术中选学一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艺术的感悟要素是相通的,从而为学好旅游美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③多读书,多践行,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让心灵真正美起来。

>正如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所说:“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和谐建立在每个人心中。”旅游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对广泛的知识,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自然的常识,才能不断加深与旅游主体的沟通,才能更多地把自然之美传递给旅游者。

>愿美常驻人们心间!单元1审美与旅游【单元导读】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与民族文化、审美意识、个人的阅历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审美层次密切相关。本单元从旅游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旅游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入手,阐述了各类旅游审美的心理现象及特征。【关键词】

审美需求 审美动机 审美意识 审美个性 审美感受 审美心理任务1 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到底什么是美?古今中外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列举的有关古树的问题一样,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认为是美,这是科学的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认为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由此看来,个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广度、深度及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造成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深度也迥然各异,这也就是很难给美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原因。尽管如此,哲学家和美学家们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和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或物,在于人的心理反应,在于人的理解和需求。

旅游审美心理是旅游者在观光游览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微妙且愉悦性异常突出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由接受形象刺激到能动创造的过程,关系到个人阅历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审美层次。1.1.1 旅游审美需求

旅游审美需求是指促使人们进行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即诱发旅游审美的根本动因,它来自于旅游主体心理状态及其与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行为的原动力来源于人的各种内在需求。这种需求一般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强大的动力性,能使人生理和心理活动保持平衡和永不满足的递进性等特点。

在社会生活中,人作为复杂的审美主体,由于生理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互相制约和不同影响,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第一,基本生理需求,指对食物、睡眠、空气等的需求。只有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人才能产生其他层次的需求。第二,安全需求,包括安全性、稳定性、秩序等。只有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人才能感到安定。第三,社会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当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个体就开始渴望与别人接触。第四,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被满足,个人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人类具有发展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潜力的心理需求。在这5个层次中,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求看作是“超越性”的需求,是一种人们为了完善自我、充分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需求。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属于自我实现需求的范畴。从长远发展而论,特别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必然会与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1)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它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一体,除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之外,还能满足人们的其他需求,比如说生理、尊重与认知等方面的欲望。2)旅游是一种高级消费活动

它是在经济与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增多,旅游这种双重性的高级消费形式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旅游审美需求有了现实的可能性。3)旅游是调剂精神世界的良药

应该清楚地看到,高科技的生产发展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副产品。机械化使人发生异化,电子自动化使人情淡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身心疲惫,物质财富的增多使人反而感到精神世界的贫乏。因此,人们需要心理得以调剂与平衡,摆脱现状,外出旅行,走进自然,旅游审美需求的引发就有了必然性。4)审美化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本身更加注重审美化,客观事物要审美化,劳动生活也要审美化。审美化已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旅游作为全社会审美化运动的特定产物和有效开展手段,必将激发人们的旅游热情。加之旅游商品信息的多渠道流通和社会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等因素,旅游审美需求的热度自然会不断增大,因此旅游审美需求日益成为人们愈发自觉的追求。1.1.2 旅游审美动机1)旅游审美动机的产生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也支配着人的行为。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心理上便会形成兴奋与冲动的情绪体验,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就产生了动机。有了动机进而要寻求目标,当目标确定后,随之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活动。行为使产生的动机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中不断减弱,直至行为结束。然后又产生新的需求,引发新的动机,引起下一个行为。

旅游审美动机是指在旅游审美需求及其在外在条件刺激下,推动人们进行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趋向。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也支配着人的行为,它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引起主体强烈的感受并进而唤醒审美需求、激发审美动机的,而是在外界因素和内在情态的交替作用下产生。旅游审美动机的引发是有条件的,一般说来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①旅游者必须有满足从事旅游审美活动所需的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相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使旅游审美需求已经内化于人类需求系统的阶段,并出现了因需求未能满足而导致心理上的强烈失衡或匮乏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旅游审美需求才会表现为旅游审美动机。众所周知,经济是一切需求产生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物质经济作基础,旅游审美动机便不可能产生。俗话说:“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有琴棋书画诗酒花。”闲暇时间的多寡也是引发旅游审美动机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

②人们的旅游审美需求受到一定的外在目标的刺激和吸引。有了一定的经济力量和闲暇时间,只是为旅游审美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还不一定直接指向旅游审美活动,在这时,需要一定的外在目标的刺激才能激发起审美的需求和欲望,才能产生审美动机。所谓外在目标,就是指对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一般说来,要促使人们旅游审美动机的产生,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下列三个特征:一是功能或者效用上的审美愉悦性;二是旅游资源或产品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互补性;三是旅游审美目的地的可进入性。2)旅游审美动机的类型

众所周知,旅游动机是多方面的。比如审美旅游动机、社交旅游动机、商务旅游动机、保健旅游动机、宗教旅游动机以及探险旅游动机。从实践分析结果来看,旅游审美动机在诸多旅游动机中占据优势,审美型的旅游者是旅游队伍的主力军。从旅游审美动机的本质看,审美动机可以细分为自然审美型、社会审美型和艺术审美型。(1)自然审美型

自然审美型动机是指对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并被人发现的美的“欣赏点”。类似于中国名山中的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嵩山之峻、雁荡之奇、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千山之丽、黄山之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险、峻、雄、奇、幽、秀、丽、雅不仅代表着上述自然景观的个性特征,而且大体上勾画出中国山水之南秀北雄、阴柔阳刚的美学风貌,从而在客观上为旅游者提供了具有丰富价值的审美对象,以至旅游者通过登山涉水、观光览胜、历险涉奇旅游方式的出现,以实现欣赏自然的需求。(2)社会审美型

社会审美型动机是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体验旅游地的社会制度、人情、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与生活方式,是对社会事物美的欣赏,是指对社会美欣赏的动机。它包括人的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和劳动创造的物质产品美等。(3)艺术审美型

艺术审美型动机是对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是指对艺术美欣赏的动机。譬如绘画、戏剧、书法、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烹饪等,对旅游者无疑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激发旅游者的艺术审美动机,包括观赏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任务2 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

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必然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体系、生活阅历,以及与此相应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到杭州或漓江览胜的游客,对同一景观的审美反映有异有同,这在一般意义上是由于审美意识的多重性和不同的审美个性所致。因而要满足旅游者的美感特质,就有必要对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作一番概要性的考察和界定。1.2.1 旅游审美意识

旅游审美意识作为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方式,一般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和审美感情。1)旅游审美意识的构成要素

审美意识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审美情感五大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如同内切于大圆中的五个小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审美观念泛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看法或观点。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均是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的产物,既有一般的社会性,又有个别性;既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影响的制约,也受社会文化氛围、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年龄、职业、经历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审美趣味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和富有情感的直接评价,如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审美评价的特点往往表现为非道德性和非实用性,不能说明该趣味的质量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情感因素往往也渗透在理性之中。

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形成的动力,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相对的)的一种追求,是审美的至上标准,体现着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超越现实的欲望。它是非观念性的,一般表现为完美的感性意象或生动具体的美好图景,具有经验性的形象特征和标准。

审美知觉是指感觉认知审美对象之内涵价值的一种特殊能力。它发端于感性知觉,在审美理想的推动下,辨认、构造和把握审美对象,使人从中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另外,它还具有促使审美观点、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产生和发展等功能。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一般要涉及审美注意、审美想象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方面还将在描述审美意识的活动过程时论及。

审美情感可谓审美意识的结果,是审美欲望得到满足后一种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譬如游泰山、观日出时所体验的那种自由和谐的心态,天人合一的境界,瞬刻间的顿悟及情趣等。2)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这样,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一定民族和阶级的理想,一定团体和个人的世界观,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凝结、积淀在审美意识之中,从而构成审美意识的多重特征。(1)时代性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演进。譬如在原始狩猎时期,生活在鲜花丛中的原始人对鲜花并不产生美感意识,而只对动物有美感意识。他们习惯用动物的头颅、皮毛、脚爪、牙齿来装饰自己,象征自己的勇武、敏捷和健美。这种审美趣味是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准确标志。到了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变化,于是鲜花等植物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了。这表明人类审美意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纵向发展来看,“自然的人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的审美意识也随之由片面向全面过渡,审美感受的差异也伴随着美的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中西方建筑、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装饰等艺术风格的兴衰沉浮或交相辉映都是明显的例证。

由于审美理想不同,道德体系相异,同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待遇。例如,古希腊著名雕刻《米洛斯岛的阿芙罗狄蒂》也曾遭过厄运,被斥之为伤风败俗的女妖,但随着新的审美理想的兴起,最后还是肯定其为艺术美的典范。(2)民族性

一个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社会氛围、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在审美意识上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共同性。

一般来讲,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主要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上。例如,贾宝玉就是贾宝玉,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维特就是维特,高老头就是高老头。他们只能属于他们所属的民族和国家。这些光彩照人、鲜明生动的艺术典型,各自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趣味和理想,是彼此不可替换或重复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也相应会给去异地观光的游客带来某种审美知觉上的障碍。譬如,来中国的西方游客一般不大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与书法,这不光是一个文化距离问题,而且是涉及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

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色彩美、人体美、装饰美、饮食美的感受方面。比如色彩,中国人视红色为喜庆之色;日本人视绿色为不祥之色;巴西人视棕色为凶丧之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不吉之事,都用蓝色作为标志;土耳其人绝对禁用花色装饰房间,认为花色乃属凶兆。再如人体美,白人唯恐美人不白,黑人唯恐美人不黑,传统的凯尔特人唯恐美人脸上不长雀斑,波西尼亚人唯恐美人不够肥胖。再说装饰,维吾尔族姑娘喜欢在头上编织许多细长的辫子,印度妇女喜欢在双眉间点上一个红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喜欢在嘴唇上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制大环子,以显其美。(3)社会性

在人类社会中,审美意识也必然会打上社会存在的烙印。就艺术审美鉴赏而言,同样是看一部《红楼梦》,不同社会存在的人,由于审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往往会有不同的体会和反响。在上流社会,“弱不禁风”的美人是备受青睐的。但在乡下人看来是不自然不漂亮的,这种消瘦虚弱的“病态”体格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不愉快的感受。“焦大不喜欢林妹妹”也正是出于同一道理。1.2.2 旅游审美个性

在旅游审美欣赏中,面对同一个欣赏对象,不同的欣赏者往往会产生不很相同或很不相同的审美感受。有时,甚至同一个欣赏者,面对同一个欣赏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因主观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这种现象表明欣赏者主体性因素发挥的程度对欣赏活动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旅游者主观条件的不同,他们在旅游欣赏的选择方向、敏感程度、侧重之处,以及联想的内容、情感的格调,都会有许多差异,致使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1)审美个性的形成

审美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涉及先天和后天等方面的因素。先天因素是构成审美个性的自然条件,这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等。后天因素包括如社会实践、文化素养、生活阅历、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1)先天因素

在人类个性形成中,先天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对人类气质的研究发现表明,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它烙有极为明显的先天生理性印痕。各种不同的气质会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得到反映,形成多种偏好,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近似某种气质,或者还和其他气质结合在一起。知识卡片:人类气质类型及特征

胆汁质类型的特征(兴奋型):好冲动,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动作迅速而强烈,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反应上易受感动,情感一旦发生就很强烈,久久不能平静,易同人发脾气,性情暴躁、易怒,情绪不能自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创新精神、工作积极,遇到困难时能以极大毅力去克服困难。胆汁质的优点是有毅力、积极热情、有独创性。不良表现是缺乏自制性、粗暴和急躁、易生气、易激动。这类型的人要注意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多血质类型的特征(活泼型):情绪不稳定,情感的发生迅速而易变,思维语言迅速而敏捷,活泼好动。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感体验不深,但很敏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该类型的人适应性强,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学习上领会问题快,但也表现出轻率、不忠诚等。该类型的人要注意在刻苦钻研、有始有终、严格要求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黏液质类型的特征(安静型):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动作迟缓、易抑制、沉默寡言。该类型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沉着、平静、迟缓、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沉默寡言、面部表情单一、胸怀宽广、不计小事、能委曲求全、自制力强,活动中表现为有条有理、深思熟虑、坚韧不拔。这种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韧性等特征,但也可能发展成如萎靡、迟钝、消极、怠惰等不良品质。

抑郁质类型的特征(抑制型):性情脆弱、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钝、柔弱易倦。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感不易老化,比较平静,不易动情。情感脆弱、易神经过敏,容易变得孤僻。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胆小、不喜欢抛头露面、反应迟钝。这种人易形成伤感、沮丧、深沉、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征。知识卡片: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

根据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曾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三种类型: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

艺术型:在自己的活动中主要依靠占优势地位的第一信号系统的人,这类人对现实的感知具有完整性、充分性和主动性,想象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思维型:在自己的活动中主要依靠占优势地位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人,这类人长于分解现实,抽象思维能力较发达。

中间型:在自己活动中,两个信号系统取得良好平衡的人。

一般来说,由于人具有神经系统类型的区分,再加上人们各种审美感官先天敏感性程度的不同,各种感官功能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等,如视觉先天失明的人对具体形象的审美客体(如绘画)的敏感度较差,而先天失聪的人对时间性的审美对象(如音乐、鸟语、流泉等)的感受就低,便会引起人们的形象感知和审美领悟发生差异,而这种差异的积极凝聚,便会逐步形成某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趣味,形成各自的审美个性。(2)后天因素

对于人们审美个性形成最有决定意义的还是后天因素,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如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审美活动、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

①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现象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儿童们在各自的家庭中,通过衣食住行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形成各自的审美趣味。

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们审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③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审美个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人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必然同时是一种文化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④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则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途径。社会生活实践指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科学实践、文学艺术活动,当然也包括旅游审美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人的个性的形成。

总之,审美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与先天条件的化合物。2)审美个性的意义

①从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审美个性的特殊价值在于体现和融合审美共性,使积极而又健康的审美传统得以代代相继流传,不断弘扬光大。每一件艺术品,从远古的青铜器到当今的象牙雕刻,从石窟的壁画彩绘到地铁墙面的镶嵌装饰,从万里长城到大都市的现代建筑,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郭沫若的书法字帖,均以其具有个性的物态化形式,延续和丰富着中国的审美传统。

②从现代的审美角度来看,审美个性的意义在于,创造出了丰富多样、五彩缤纷、格调不同的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产品甚至美的人格。无论是艺术作品、生产工具、室内装潢,还是食物、服饰、化妆用品,都不可能也不应千篇一律,单调雷同,而应具有多样性,这就依赖于审美个性去创造和生产。

③从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来看,审美个性意味着旅游主体在审美情趣上的主观偏爱倾向。具体地说,也就是游客对旅游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值的个人选择。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群体性的旅游团大量存在,但个体性的散客数目也在不断增长,这一现象与审美个性不无关系。

总之,我们只有承认旅游者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才不至于以自己的审美要求去取代别人的审美要求,才能尊重旅游者千姿百态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主体的审美能力完全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旅游审美趣味有着共同性,因而也有着相对客观的审美标准。任务3 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

旅游心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方面是以旅游消费者为对象,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互动关系。

旅游审美活动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即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这些要素作为特殊的审美心理功能,在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互动关系中引发出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或审美快感。1.3.1 审美知觉

所谓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判断活动。

知觉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特性,而且是把感觉到的特征联合为完整的形象。知觉反映事物的完整性,既表现在将同一感官所摄取的许多印象的综合上,又表现为运用多种感觉的联合活动去映现对象多种多样的外观属性。如旅游者徜徉在内蒙古草原上,一匹马映入眼帘,这匹马的皮毛色泽、身体形状、神情姿态等个别的感觉特征经过综合,就构成了这匹马的视觉形象。由于听觉的参与,使人感觉到马的长嘶以及奔跑时的马蹄声,这时,对马的知觉就更完整了。

审美知觉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在敏感性、朦胧性和形象性等方面。1)敏感性

审美知觉具有敏感地觉察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及其变化的特长。这些细节变化往往又是人们不易察觉的。诸如春泉叮咚、秋涛澎湃、落英缤纷、暗香浮动等景致,显然是生活中不少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即使在观察,也往往显得蜻蜓点水、粗枝大叶。相反,那些具有敏感的审美感知力的人,却会从中感觉到蕴含其中的某种特殊轻微的色彩、线条、形态、动势,通过综合而产生富有审美趣味的知觉印象,而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更是敏感到神奇的地步。据说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年轻时有一次在田间漫步,突然发现眼前的一切与往日所见大不相同:眼前的田野,不再是覆盖着青草、作物和树丛的坚硬地面,而是一幅由光影色彩交织而成的画面。这个与往常经验不同的发现,促使他日后倾向于印象派,创作出诸如《布日瓦的塞纳河》《阿尔让特之秋》《清晨的鲁昂大教堂》等风景画。这些作品凝聚着他对光与色的敏锐的感知印象。同样,音乐家对曲调、节奏、旋律和声音的变化感受特别灵敏;文学家也不例外,唐代诗人王勃在赣江边的滕王阁,吟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可见,敏锐的感觉应当被当作诗情画意的心理源泉。

对于有审美修养的旅游者来说,当用敏锐的耳目倾心于形式美的细节时,很容易为此深深感动。他们会从岩石缝隙野草的茁长中,看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从巍峨参天的香樟树上,看出中华文明的古老庄重;在黎明,感受青春生命犹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在黄昏,从原野上闪亮的灯火觉察到家的温暖。2)朦胧性

朦胧,意即模糊、不清楚。审美知觉就具有这种特性。俗话说,雾里看花,好神秘。苏东坡看西湖山水,却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的“空蒙”,形容云雾迷茫,山色显得很奇妙了。旅游者去长江三峡旅游,看到的神女峰披着一层扑朔迷离的轻纱,恍恍惚惚,若隐若现,宛如情意缠绵的思妇,伫立在岸边,等待打鱼未归的丈夫,倘若不是远距离眺望,而是用望远镜去感知神女峰,那么,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块粗糙的巨大岩石而已,已无美的情趣可言。3)形象性

人们在大千世界不经意的游览中,蓦然发现某一事物的审美价值,并随即进入探测求索的审美历程。为了探索其内在价值,审美感官有意识地选择与此有关的大量感知对象,细节的库存在有意识的知觉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对事物的感受也会变得鲜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那些善于审美的有心人,会常常从对事物总体概貌的无意知觉,通过努力选择知觉对象的观察方式,迅速过渡到对事物细节的有意识的知觉。例如,旅游者在冬天游览杭州西湖孤山时,闻到了蜡梅的清香,看到了枝头金黄色的花瓣、花蕾,联想到宋代林和靖先生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于是,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月下赏梅的幽美意境。4)差异性

审美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美知觉,因此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同样出于审美目的的游客,有的偏好观赏自然美,有的侧重体察社会美,有的希望享受艺术美,有的则追求文化生活美。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果能够对旅游者的审美知觉施加影响,就能使他们的惠顾行为发生对自己有利的变化。1.3.2 审美想象

人们一般把想象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级形式指简单联想;高级形式则指与审美密切相关的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1)知觉想象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想象是面对着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色或优秀感人的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人们的心境、爱情、痛苦、欢乐与大自然完全合拍时,热闹的想象活动便被激发起来了。”

凡到云南昆明游过石林的旅游者,大都亲身体验过这种想象活动,即从眼前那座被称为“阿诗玛”的天然石柱上,回想起电影《阿诗玛》所描写的那动人传说,随着人们从现实心境进入到审美心境,阿诗玛的楚楚动人、如怨如诉的美丽形象便从那块坚硬且无生命的石头中显现了出来。不消说,这种形象并非那石块原有的形象,而是观赏者通过想象赋予对方的一种“虚无的”、但却是审美的形象,是观赏者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忆形象在石柱上的一种折射。

知觉想象在审美心理中有一种审美错觉,它不同于一般生活中的错觉。其表现形式:第一,在对比或过去的经验影响下的错觉。在日常生活中,如两个相等的圆,一个在众多大圆中,一个在众多小圆中,看起来前者小,后者大;又如,看白云,把它当作过去曾经见到的苍狗。第二,在一定心理状态影响下产生的错觉。如惊慌时的“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等。总之,这两种错觉都与审美有关。浙江桐庐的瑶林仙境石洞,林林总总的奇峦怪石,看上去有的像“天鼠”,有的像“灵猫”,有的像“瀑布”,有的像“石笋”……这类错觉性意象就是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产生的。人们分别用一个拟人化的动词来描述“五岳”:东岳泰山如“坐”,西岳华山如“立”,南岳衡山如“飞”,北岳恒山如“行”,中岳嵩山如“卧”。其奥妙之处在于调动旅游审美者的生活经验,在朦胧中分别将“五岳”幻化为五位神态各异的神州巨人。这时,在旅游者心中所荡漾的美感显得格外馥郁醇厚,意味隽永。

俗话说,在一千个游客中,就有一千个西湖,一千个桂林,一千座黄山,一千个鼓浪屿,一千个九寨沟……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对景观的命名只要比较贴切,跟景观的空间形象趋于吻合,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旅游者观赏的审美想象。但在现场导游中,要以生动直观的描述作为一种渲染手段,以激发旅游者观赏的审美想象,切忌信口开河,牵强附会,影响旅游者的观赏兴趣。2)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类似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是一种能够揭示和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艺术想象力,通常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凭借这种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许多记忆表象进行剖析和综合,从中抽象和创造出一种从未存在过的崭新形象,即艺术的典型形象。换言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始终离不开感性材料,是把体现共同本质的个别、特殊的现象集中起来,造成艺术形象。想象、联想、幻想使得塑造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但它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正如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罗斯金所说:“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感官把握材料的方式总是这样:它从不停滞在事物的表象或外形上……它会深入内部,追根寻底,汲取对象的精髓。一旦亲临其里,它会随心所欲地拨弄对象身上的鲜枝嫩叶,这样一来,真理的汁液就不致外溢,其后它随意加以整枝修剪,使其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不是衰变成老树上的枯枝秃丫……总之,艺术想象力不是单凭视觉、声音和外部特征来观察、判断和描绘对象,而是从对象的内部实质出发,对其进行陈述、判断和描绘。”比如,欣赏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整个形象外观只是安在未经雕琢的底座上的一个女性头像,她年轻、俊美、秀逸、聪慧,仿佛沉浸在深刻的内心活动之中。她在“思”什么呢?完全留待游客来领略了。倘若有谁不善于领会体察,根本不能了解她在“思”什么,那么,这个杰作只不过是个冷冰冰的大理石,而不是包含着深刻意蕴的艺术形象了。相反,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审美者,感知力比较敏锐,经验力比较成熟,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由表及里体味内在意蕴的能力也比较发达。他们往往不满足于纷纭的知觉印象和浮于表面的经验感受,而是深入领略对象内在的悲哀与欢娱、冤屈与思慕、豪放与婉约、坚贞与柔绵……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内容更完善、更丰盛,也使审美主体的美感更充实、更深刻。

古人说,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里,视通万里”。意思是说,想象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突破经验的局限性。如今的旅游项目非常注意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使其在踊跃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焕发的美感享受。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创造性想象的主要效用在于从诗情画意的视界出发,依据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在静观周围景观之时,以联想、取舍或组合等方式,在脑海里重新创造出一幅新的图景来。例如,来到扬州瘦西湖观光的游客,站在观音山上俯视水景、五亭桥、凫庄,再由近及远眺望小金山、莲性寺白塔、大虹桥,有时会在想象中将这些景点有机地连接或组合,从而构成一幅有远有近的园林风情画,使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的满足。1.3.3 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美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地感觉它。但由于理解的深浅程度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层次或水平。1)A层次理解

A层次理解是指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的理解,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在观赏海市蜃楼时,不要把幻景当作实景;在欣赏戏剧时,不要把剧情当作直接现实意义上的真情。总之,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艺术世界之“虚”与现实世界之“实”的分别,才能在热情中保持冷静,以一种凝神静思的审美态度,在旅游过程中从容而自由地进行审美欣赏。例如,浙江桐庐的“瑶林仙境”,主洞长约1000米,面积27000余平方米。洞内有6个大厅,最大的洞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洞内遍布石钟乳,或峰峦起伏,犹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或玉宇琼楼生辉,瑶池涟漪凝碧,宛若“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绚丽的灯光将石灰岩溶洞里的石柱、石笋幻化成天上仙境。旅游者来到洞厅,仿佛进入神仙洞府、瑶台天宫。显然,旅游者所见的景观,属于一种虚幻状态,并非天上仙境。面对深邃神秘、千姿百态的溶洞,当我们凝眸沉思时,便会惊叹大自然跨越时空所创造的奇迹。2)B层次理解

B层次理解是指对审美对象(特别是艺术对象)之内容的理解,即对审美对象的题材、人物、典故、背景、故事情节、符号意义等项目的理解。这是构成审美欣赏的必要条件。旅游者凭借过去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特别是有关象形石头命名所提示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印象,会不知不觉地强化对于石头造型的感觉,使之幻化为栩栩如生的审美对象,过去生活中形成的意向经验则会帮助理解特定审美对象内涵的道德文化含义。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表象相对应,客观存在的形式意味和形象内涵则与内在意向相对应,主客体的两相对应关系因此得到建立。例如,在鉴赏黄山的“四绝”之一奇石时,奇石的基本形式要素——色泽、线条和形体的有机组合,构成一个个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象形造型,特定的石头形态在华夏文化土壤的滋润下,被赋予特定的命名,构成几乎完整体现传统道德观念的景观系统:容成朝轩辕——礼;文王访贤——仁;孔明借东风——智;苏武牧羊——节;武松打虎——勇……这时,幻觉中的象形石头几乎获得了意味深长的文化生命。3)C层次理解

C层次理解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置理性于感性之中,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常常能够在暗中发生效用,使美感不断得以深化。例如去泰山旅游,其表面给人的感性认识只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想获得深层次的美感,就得对它的内涵(神韵雄姿、地理环境、历史风貌、相关典故、民间传说等)作深入的理性思索。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赞叹,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奇崔嵬,而且抒发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可见,对审美对象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审美理解,无疑是一种交融着诗人情感、想象和意志的高级心理活动。1.3.4 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审美经验中所涉及的知觉情感。这种情感通常表现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情绪反映,是伴随着知觉活动直接产生的。

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各种心理要素,诸如意志、思想、想象等充分活动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本来,自然有昼夜交替、季节循环,人体有心脏节奏生老病死,心灵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难道它们之间就没有某种相对应相呼应的形式、结构、秩序、规律、活力、生命吗?……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山,静,坚实稳定的情操;水,动,川流不息的智慧,这不是形式感上的同构而相通一致?……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蓝叶,激愤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树节,树木葱茏、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落叶飘零的秋山与你萧瑟的心境,你站在一泻千丈的瀑布前的那种痛快感,你停在潺潺的小溪旁的闲适温情,你观赏暴风雨时获得的气势,你在柳条迎风时感到的轻盈,你在挑选春装时喜爱的活泼生气,你在布置会场时要求的庄严端庄……这里边不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么?八大山人的枯枝秃笔,使你感染的不也正是那满腔的悲痛激愤?你看那画面上纵横交错的色彩、线条,你听那激荡或轻柔的音乐、旋律,它们之所以使你愉快,使你得到审美享受,不正是由于它们恰好与你的情感结构一致?”

例如赏花。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唐明皇和杨贵妃月夜赏牡丹,奉诏而作《清平调词三首》,把牡丹跟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将花容人面融会一体。如蒙唐玄宗恩泽,吟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里,将贵妃的服饰写成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娇媚的玉容。在这春风拂面、露华晶莹的夜晚,贵妃如天仙下凡。彩云见到贵妃花团锦簇,想到了华丽的服饰;牡丹花见到贵妃的天生丽质,想到了姣美的容貌……贵妃不仅有着天然的美,而且有着含蓄的美,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楚襄王为梦中的神女而断肠,可是,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上眼前花容月貌的贵妃……如此倾国倾城的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道出了唐玄宗“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而“带笑看”的缘由。这三首诗当时就为唐玄宗所赞赏。诗仙李白之所以在赏花中如觉春光无限,人面迷离,不能不说诗人的心已经为美人的“羞花”之色深深打动。欧阳修在《蝶恋花》一词中,咏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如此动容,也有类似的情感因素。

总之,形式感、形式美与社会生活仍然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仍然有其社会历史的因素和成果。任务4 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在旅游审美过程中,虽然审美内容差不多,如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听其声、觉其态、悟其质、辨其类、思其因,但由于主体各自的审美感受在程度上不尽相同,往往显现出多层次性,这主要是因为审美感受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对象,另一方面还受制于审美个性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审美层次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他把美感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这对我们研究旅游审美很有启发。1)悦耳悦目

悦耳悦目是指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验的愉快感受。这种美感形态,通常以直觉为特征,以生理快感为基础。这是广大旅游者普遍的审美感受形态(例如,游览桂林山水、张家界、九寨沟、长江三峡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态和色彩要美丽,色彩要协调,声音要柔美悦耳,对游人具有感官吸引力,注意杜绝视觉污染和噪音污染。此外,旅游审美在于丰富和新奇,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的安排应当丰富多彩,给予游客悦目悦耳的审美感受,避免雷同单调或简单重复。2)悦心悦意

悦心悦意是指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这种美感效果是一种意会,在许多情况下很难用语言来充分而准确地表述,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观赏齐白石的画,你感到的不只是草木、鱼虾,还有一种悠然自得、活鲜洒脱的情思意趣;又如你在登临云雾缥缈的黄山时,产生的飘然若仙之感和超然出世之情。

悦心悦意是比悦耳悦目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如果说悦耳悦目以感性或直觉为主要特征,那么悦心悦意则以知性或理解为主要特征。悦心悦意的精神愉悦与悦耳悦目的感性快感相比,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3)悦志悦神

悦志悦神是指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的那种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它是审美感受的最高层次。这种美感形态之所以高级而深刻,是因为它体现了主体大彻大悟、从小我进入大我的超越感,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高度和谐统一。如乘船游长江、黄河,信步登临泰山、长城,将会唤起我们的怀古之情和热爱大自然之情,给我们以民族自豪感、崇高的使命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这种美感,不是一般在感性基础上的感官快适,也不是一般在理解基础上的心思意向的享受,而是一种在崇高感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与无限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特质无疑是符合当今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有利于完善人性的。

从旅游审美上讲,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之间是一个层次递进或层次提升的关系;从旅游境界上讲,这是一个由“兴游”到“神游”的过程。单元小结

旅游审美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在旅游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情态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旅游行为;审美意识作为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方式,包括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和审美感情等因素;审美个性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在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反映和落实,将会展现出审美感受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旅游主体各自的审美感受在程度上不尽相同,往往呈现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等层次。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旅游审美心理?旅游审美活动涉及审美心理的有哪四大要素?

2.不同的审美个性对旅游审美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如何理解李泽厚先生对于美感的三个层次的分类?实训题

1.2004年,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一些人认为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有如小孩涂鸦之作,一些人认为他的画作能引发众多的想象,那么你能从他的作品中读懂多少?

2.试从较高或较为平坦的地方观看一次日出,谈一谈观看日出的种种感受。单元2自然景观之美【单元导读】

本单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自然风景所具有的美的价值和特点,认识到自然风景中存在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同时,让学生掌握风景美的特性、风景美的特征、风景美的观赏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关键词】

自然景观 自然美 艺术美 社会美 自然风景审美风格 自然风景特性观赏技巧任务1 风景之美2.1.1 风景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在变化万千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象,这些物象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青山绿水;无论是春天的朝阳,还是秋日的黄昏——大到星空海洋、瀑布河流,小到禽鸟昆虫、花草树木,都能体现出自然的美。

风景中的自然美体现了一种整体的和谐美,它是丰富多彩的物象按照各自生长规律的有机组合,对旅游者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和震撼,人们在旅行游览时,很重要的也是对自然风景中的美进行观赏和审美体验。那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鄱阳湖,那“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或者是那巍巍昆仑、大漠炊烟,都是自然界瑰丽景色的荟萃。甚至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依山傍水的农家村落等一派田园风景,都以各自的壮美、恬静、雅致、单纯、清新、秀丽等不同的芳容,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然美的享受。这就是自然风景美的魅力。

风景中的自然美分为一般自然美和原始自然美。1)风景中的一般自然美

一般自然美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所呈现出的美,是最一般的自然风景美。如金黄色的龙脊梯田、碧绿的麦田、牛羊成群的草原、渔帆点点的江湖、丰收在望的田野等,在这些自然风景美中,明显地留下了人们劳动加工的印记,旅游者对它们的欣赏,常包含着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