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0:20:10

点击下载

作者:袁智忠,谭德政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

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试读:

一部时代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新书——序《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

《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即将付印,这是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在编撰出版《当代文秘写作》《公民常见应用文写作》两部著作之后,向社会推出的最新力作,也是该学会秉承“研究学术、服务社会、推进进步”的理念,深入开展应用写作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又一重要成果,其中也凝结了本书主编、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会长袁智忠教授多年从事应用写作研究与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袁智忠教授在应用写作研究领域成果颇丰,近十余年里先后出版《现代应用写作》《公共管理应用写作》《应用文写作教程》等教材多部,发表了一系列应用写作研究学术论文,获得多种奖项,得到社会好评。而这部针对有意跻身国家公务人员行业,以及正在从事处理国家公务工作的人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研究的新作面世,也势必会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各级机关公务人员从事应用写作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

应用文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机关应用文,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所说的“文章”其实首先指的是奏、议、铭、诔等公文。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得更为明确:“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章、表、奏、议等公文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曾在《高级领导机关对下级应加强文电的指示》一文中指出:领导机关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工作方法,“主要地是依靠写电报、发通令,而不是依靠开干部会,不是依靠口讲。”这也明确强调了机关应用文对于部署、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作用。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各级机关公务员所从事的应用写作承担着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组织实施社会管理的重任,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落实,各级机关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机关应用文作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重要载体,其功用愈加凸显,公务员的应用写作能力也成为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就对提高干部队伍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旨在帮助各级干部提高应用写作水平、增强依法执政基本能力的《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应运而生,正合时宜,很有意义。

通观《公务员常见应用文写作》一书,其内容体现了时代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特点。一是内容涵盖广。不但阐述了公务员应用文的写作特点,还介绍了写作的基本要求;不但涉及公务员常见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研究文书,还将公务员常见考试文书也纳入其中,写作文体齐全,且具时代特色。二是典型文例新。书中选用的文例不仅量大质高,典型性强,而且绝大部分是近两年内产生的新文例,时代气息浓,很有参考价值。三是适用范围宽。这本书既可以看做为各级机关公务人员量身定制,也堪称是一部标准的学校教材,所以既可面向广大的公务员、为他们提供帮助,又可供有关院校学生学习,亦适于相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是为序。向远春2011年7月18日夜于渝中半岛

第一章 公务员应用文写作概述

第一节 公务员与公务员写作

一、公务员概述“公务员”一词,是从外文“civilservant”或者“civilservice”翻译过来的。英文原意是“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有人直译为“女王的仆人”,也有人意译为“文官”“文官制度”“公务员”和“公务员制度”,还有人译作“文职公务员”,或许这种译法更符合原意。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称为“政府雇员”;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文官”,战后改称为“公务员”;法国直接称为“公务员”;联邦德国称为“联邦公务员”或“联邦官员”。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纷纷仿效英美等国,建立起自己的公务员制度,把在政府中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称为“公务员”。

说起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历史其实并不长。20世纪末,随着西方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各国相继掀起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被逐渐提上日程,改革不合时宜的人事干部制度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事制度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从1982年起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同时开始着手公务人员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在这期间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经历了近十年的反复探索与修正,1993年8月14日,前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草案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顺利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国的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如人事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

我国国家公务员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两类。凡属政务类公务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业务类公务员按照《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行常任制,国家公务员应履行执行宪法、组织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的职责。依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在我国公务员包括7大类:全国及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成员,政协成员,检察机关、民主党派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二、公务员写作

写作能力是公务员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公务员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党的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领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公务员写作中,公务员应用文写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一)公务员应用文写作特点

1.写作主体具有双重性

公务员应用文写作主体具有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存在于写作的过程与署名中。在公务员写作应用文书的时候,这时候写作的主体是其本人,这个身份存在于写作的持续过程中;在写作完成时,署名必然是公务员所在的单位或团体,这时,写作的主体就变成了公务员所在单位或团体而不是个人。

2.公务应用文具有特定效力

公务员应用文写作成文所代表的是某行政机关或机构,这些机构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性、标志性,能够引导大众舆论行为并为之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公务员应用文在成文后就具备了处理公务的能力,具有行政机关赋予的特定的效能和影响力。

3.公务员写作有严格的格式规范要求(二)公务员应用文写作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务员在应用文写作上仍然有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想上不够重视。一些部门的公务员,对公务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公务员写作不过就是写写文章,而且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造成草率写稿、马虎审核、随手签发,办文水平低下的情况出现。

②认识上发生错误。公务员中的一部分人,有大专以上毕业证,认为自己的水平能够应付公务员写作,不注重学习,忽视了自身水平的提高。

③写作不规范。有些人不懂公文格式,在处理公文时效仿上级或者他人“标准”,而该“标准”本身就不规范,造成“连锁”反应;有的起草者对公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便完成了事。(三)如何提高公务员应用文写作能力

①加强公务员整体素养培养。加强公务员整体素养的培养,包括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审美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不断的积累与锻炼,才能获得写作灵感与质感的提升。所以,加强公务员整体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公务员写作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②引导正确规范的写作。公务员应用文因为具有特定的效力,并且代表着国家机关单位的形象,所以,公务员应用文一定要规范、正确,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歧义与纠纷。要做到应用文写作的正确规范,一定要运用正确的体例、遵守既定的格式、在用语上仔细推敲、尽量减少歧义与多义的出现。这样的应用文才是严谨的、合格的。

③掌握公务员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借鉴优秀作品。公务员应当掌握基本的公务应用文写作知识,作为大众的服务者与引导者,公务员在日常办公中就务必做到准确与规范,而在公务应用文写作中运用所知晓的应用文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务员在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后,可以借鉴已有的公务应用文作为参考,在需要时甚至可以直接借鉴已有的格式规范与用语,这都能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并将失误率降到最低。

④勤加练习。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实践出真知。立足于多写多练,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只读不写或少写,那就会眼高手低,所学到的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写作水平也就会止步不前。

第二节 公务员写作的素质与能力

公务员队伍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行政管理人才,肩负着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组织经济建设的重任。公务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进程,关系到政府或部门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幸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进步程度,关键在于公务员的能力水平。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政府就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甚至会妨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这就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务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在公务应用文写作领域,公务员写作的素质同样需要培养。公务应用文作为国家机构传递和表达信息的手段,关系着国家机关单位的形象,正确的、规范的公务应用文可以塑造严肃、正面、高效率的机构形象。

那么,公务员在培养公务应用文写作方面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呢?(一)公务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这是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求。公务员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必须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工作,爱岗敬业,对党和人民交办的工作高度负责,努力做好每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一名公务员,只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有勤奋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旺盛的工作热情,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使党和人民满意。在公务应用文写作上,公务员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能认真严肃地对待公务应用文写作,才会把党和国家的精神用最精准的语言传达给人民,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二)公务员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一个国家离不开创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也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只有创新,才能加快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高素质的公务员在改革大潮中,必须要有敢想、敢做、敢闯的创新精神。

特别是当下这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时期,公务员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供借鉴遵循。这就要求公务员要有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力求使问题和矛盾得到圆满解决。公务员应在工作上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做法。(三)公务员必备素质——学习能力

2003年11月18日,人事部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通知,确定我国公务员应具备9项核心能力,其中就包括——学习能力。公务员的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公务文书的写作,同样需要广大公务员积极发挥学习能力的作用。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多读多想、多练多写,把公文写作的规范化、准确性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于公文的种类多种多样,公文的内容也由于具体事务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所以,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各类文种的写作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写作技巧,才能在公文的写作中游刃有余。

第三节 应用文的主题与材料

一、主题(一)概念

主题,又称主旨。它是指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传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或主要目的。

根据应用文的主题不同,主题形式也不相同。但无论什么样的应用文,作者在撰文前就应明确自己对某一客观事件的态度,根据所拥有的材料进行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应用文的主题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在文章中的统一。主题统领整篇文章,包括文种的选择、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等,都受文章主题的制约。(二)要求

1.准确

这是指主题符合客观实际,能切实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具有科学性;不违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鲜明

这是指撰稿者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和基本思想清晰、明确。

3.集中

这是指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材料的取舍、行文等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始终围绕着主题进行阐述,才能达到文章的写作目的。

4.深刻

这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反映事物的深层本质,提炼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使文章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三)表达方式

1.显现法

这是指在文中直接用精炼的语言将主题呈现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在题目中点题、在文章开头开宗明义、在行文中引出中心思想、在结尾处总结主题。

2.对比法

这是指通过对文中材料的对比分析来表现主题。

3.引证法

这是指通过引用并分析材料中的事件或理论来表现主题。二、材料(一)概念

材料,是指作者为了表达主题,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收集整理,然后写入文章中的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它包括作者收集的原始资料和经过加工提炼后写入文章的材料。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和文章的基本要素,是主题思想得以表达的主要依托。它具体包括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前人总结的数据、理论等。(二)材料的采集

1.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是指作者置身于对象所处的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时间较长的进行感知和体验,并进行记录,以此积累素材。观察体验所得的材料具有“亲历性”,往往比较生动。

2.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指对所研究的问题,通过调查访问并分析整理所得的材料。多采用现场查证、问卷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再经研究整理而得出的科学的、有规律性的材料。

3.查阅搜集

查阅搜集资料是指从文献、多媒体等资源库中搜集素材。它是通过有目的性地阅读,掌握与文章所表达主题相关的大量知识、历史资料等。搜集来的材料对主题的表达和佐证有重要作用。

查阅搜集法包括网络搜集和文献搜集。网络搜集材料已成为当今最便利甚至最普遍的材料搜集方法。网络搜集信息涵盖量大、效率高、目的性强,保存也极为方便。(三)材料的选择

材料选择是指对已搜集到的材料,根据主题所需,进行取舍、甄选的过程。

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符合文章主题。能突出主题、表现主题的就取;与主题无关的就舍。

②材料的真实性。要保证材料是真实存在的事件,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对事件本身进行夸大或缩小,引用文献和数据,也必须保证准确无误。

③材料的典型性。指所选材料必须具有代表性、普遍性;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④材料的时效性。指所选材料能够表现事物当前的发展情况,包括新产生的事物、新发生的事件、新出台的政策、新统计的数据等,能充分表现事物发展状况和最新面貌。(四)材料的使用

对已选好的材料,要进行正确地使用。应该掌握好如下几个要点。

①材料的安放顺序。根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有逻辑性地排好材料的顺序。安排好的材料应能有条不紊地叙述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

②材料的主次。能直接表现主题,或有典型代表性的材料应占主要篇幅;间接说明问题的材料不必太多太详尽,应以辅证为主。

材料的合理使用能使文章更具层次感、更有条理,能使主题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第四节 应用文的结构与语言

一、结构(一)概念

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和结构。它是作者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材料进行有机地组合编排,即文章的谋篇布局。它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是指文章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的编排,微观结构指段落的设计、文义的过渡和主次的安排等。

合理的结构安排能使文章主题更明确,还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具可读性。(二)要求

①结构必须服从主题。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结构必须依照主题的表达需要去构建。主题决定结构,因此采取何种结构受主题制约。这样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②结构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应用文的文体多种多样,每种文体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所以结构应随文体的不同而变化。

③结构要与文章内容相统一。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内容即是文章的“血肉”。两者互相适应,互为存在的条件。(三)结构的安排

1.常见的开头方式

①直接说明目的式。就是在开篇直接阐明写作目的和意义,常用“为”“为了”引出下文。

②引用根据式。指在文章开头用引述政策法令或上级文件、指示等来引导出下文。常用“根据”“遵照”等词领出下文。

③概述式。指在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的背景和相关情况,以此为引,再阐明写作目的。常用“由于”“鉴于”等词领出下文。

④提出结论式。指在文章开头先阐明作者的观点、结论,引出下文的分析和研究过程。

⑤提问式。指在开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常见的正文结构

①并列排放式。即把整体划分为多个并列的层次,每个层次从不同方面、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列层次之间常用序号相关联。这种结构形式多用于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工作总结等文种。

②逻辑顺序式。即按照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和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层层递进、思路明确。

③条款式。用明确的条款来表达公文的目的和内容,这种结构常用于法规、规章的公布。

④表格式。这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结构,用表格来表述相关内容,常见于经济文书的撰写。

3.结尾方式

应用文的结尾很重要,它阐明的是文章的目的、功用和诉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总结式。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总结说明,阐明文章的目的、功用和诉求。

②号召式。就是在结尾部分提出期望,发出号召。

③强调式。就是在文章结尾强调主题和重要性,引起读者重视。

④专用式。指在文章结尾处用特定用语来结束。二、语言(一)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由语音、字词、语法构成。

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语言在应用文中的运用也至关重要。它是将文章主题、内容呈现出来的载体,任何文本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二)语言表达的要求

1.准确

这就是正确无误地表达内容,使内容明确、没有歧义。使用准确的语言要做到理解词义、辨析词性、把握词语使用的度和量,使之在文中表达意思鲜明、不模糊。

2.简明

这就是指文字要精炼、明白。在表达意思清楚的前提下,尽量删减无关紧要的内容,使主要思想突出。

3.平实

应用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朴实的语言,使之通俗易懂。华丽的语句应尽量杜绝,以免文义拖沓。公文的写作,应使其具有权威性、严肃性,过于华丽的词句会让文义显得轻浮,而使主题得不到准确的表达。

4.得体

应用文的写作,多是代表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具有严肃性。所以语言的运用应得体、庄重,忌使用口语和文艺腔调,多运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和专业词汇,使公文更加严谨、严肃。除公文之外,每一种应用文都有其特有的语言模式,例如商业交际文书需要委婉,广告语言需要模糊,学术论文需要严谨等。

总而言之,得体的语言会让应用文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第二章 公务员常见公务文书

第一节 公务文书概述

一、公务文书的概念

公务文书,是指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无论从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行政事务,都要学会通过公文来传达政令政策、处理公务,以保证协调各种关系、决定事务,使工作正确、高效地进行。

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和组织办理各种公务时,使用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各式的一种应用文书。它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法规和规则,实施管理、规范行为、商洽工作以及记载和传递公务信息等的重要工具。

狭义的公文,是指由党中央、国务院分别批准颁布的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公文,它是法定公文。其法定依据是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条例》第二条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的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按《条例》,公务文书共有14个文种。《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工具。”按《办法》,公务文书共有13个文种。

本书所涉及的公务文书,主要是指《办法》中规定的行政公文。二、公文的特点(一)政策性

公文要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与规章,实施领导与管理,体现和反映党和国家机关的政治意向、指挥意志、行动意图,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以及它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政策性。(二)公务性

公文,是社会合法组织展开公务活动的产物,是处理公务的工具,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它直接服务于特定组织的公务活动,因此具有公务性。(三)法定性

公文的法定性是指:①有法定的作者。公文的作者指的是发文的名义,即发文的机关单位、合法组织及其负责人,公文必须经过这些组织或其合法代表人的名义制发。②有法定的权威和效力。公文一经正式发布,就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和约束力,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和执行。③公文的形成和发布必须符合法定的职权范围和规定程序,一切超越职权范围发布的公文都是无效的。(四)规范性

公文必须按照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批准并发布的公文规范制发,要使用有明确规定的文种,遵循规定的格式和行文程序,不得擅自更改。这就是公文的规范性特点。(五)时效性

公文是在现实工作中形成和使用的,因此,它的作用有时间上的限制,即具有时效性。例如,某项工作一旦完成,由这项工作所形成并使用的公文的作用也就随之结束。就具体的每份公文来说,它的时效长短也有差别。有的公文时效长达数十年,比如法律系文件、中长期规划、结论性决议等;有的时效性则很短,比如某件事情的通知,在短时间内完成该事情之后,其效力也就随之完结了。三、公文的作用(一)依法行政的作用

公文是各级机关管理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各种工作的推进、活动的开展、作风的改进、效率的提高,都要通过公文这一重要工具实现。换言之,一切工作和公务活动的进行,都必须以此为指南。(二)规范行为的作用“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范行为是指各级领导机关以及各级权力机构发布的命令、决定、通知等,在所要求的范围内,必须贯彻执行、不得违反,否则将会受到纪律的制裁。例如,《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等都是以行政公文的形式发布的,其本身具有的法律效力就起着准绳和规范作用。(三)处理公务和记载凭证的作用

处理公务,包括联系公务和办理公务两个方面。在各个机关、组织之间,需要互通信息,需要协调和处理诸多工作和事务,如上级对下级的晓谕和安排、下级对上级的请示和汇报、单位之间的联系交流与请托配合等,都要靠公文来完成。

公文同时还是办理公务的凭证和依据。各种公文都比较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各个机关工作活动的实际情况,这种客观、系统的记载就使它们具有了保存的价值,成为日后总结工作经验、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和核对事实的重要查考资料和凭证。

第二节 公务文书的格式和种类

一、公务文书的格式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格式,公务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格式比其他文体的要求严格很多,这是由公务文书的格式体现其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性质所决定的。

公务文书的格式是指公文的整体格局及其外部组织形式,是行政公文文字所包含信息以外的一切外在形式的规范。它要求结构完整、标示准确、各级机关保持一致。

公务文书格式的依据是由国务院颁发并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办法》和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并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一)常规格式

公务文书的各要素可分为眉首、主体、版记3部分。置于首页红色反线(宽度同版心,即156mm)以上的各要素,统称为眉首;置于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为主体;置于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为版记。

1.眉首部分

眉首部分由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示、发文字号、签发人和红色反线等构成。

①公文份数序号。公文份数序号又简称“份号”,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绝密”“机密”级公文才需要编制份数序号,其目的是准确掌握公文的印制份数、分发范围和对象。《格式》规定公文份数序号用7位阿拉伯数字标示,在首页版心左上角第1行。如0000012标示为本文件的第12份。一般的公文,不需标示份号。

②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又称“密级”。凡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密级等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示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二者同时标示,则用“☆”隔开。秘密等级分为:秘密、机密、绝密。保密期限,按照《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国家保密局1990年第2号令)的第九条执行,即“凡未标明或者未通知保密期限的国家秘密事项,其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事项30年、机密级事项20年、秘密级事项10年认定”。

③紧急程度。紧急程度即公文处理的时间要求,分特急、急件两种。在电报中分为特提、特急、加急、平急4种。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示在版芯右上角第1行,2字之间空1字。如果秘密等级、保密期限与紧急程度同时都要标示,则紧急程度顶格标示在版心右上角第2行。

④发文机关标示。又称为“版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二字组成,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文可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两种文字印制,少数民族文字居汉字之上。

联合发文时,主办机关应排列在前。行政机关与同级或相应的党的机关、军队机关、人民团体联合行文时,按照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文件”二字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上下居中排布。字体推荐用小标宋,初号,红色标示。如联合机关过多,则必须保证公文首页显示正文。

⑤发文字号。发文字号又称“文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组成。在发文机关标示下空2行,用3号宋体字标示。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示,年份用全称,并用六角括号“〔〕”括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

发文机关代字是用最简单、最有特色、最能代表发文机关名称的字或词表示。如中共中央的发文机关代字为“中”、国务院的发文机关代字为“国”、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发文机关代字为“渝府”等。

⑥签发人。上报的公文需标示签发人姓名。签发人一般是指本单位或本机关的负责人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其位置平行排列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签发人用3号仿宋字,其后标注冒号,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标示。如有多个签发人,则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置于第1行,其他签发人姓名从第2行起按发文机关顺序依次排列。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与发文字号同处一行并距红色反线4mm。

2.主体部分

公文主体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时间和公文生效标示等项目。

①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发文机关名称应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事由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通常在事由前加上介词“关于”;文种要选择准确,应当根据行文的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公文标题在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居中排列,排法应视数字多少而定,可排1行、2行,最多不超过3行。每行不要两头顶格,长度最好不超过正文一行的3/5,回行时,要做到词义完整,以醒目、对称、美观为宜。

②主送机关。即收受、办理公文的机关,在标题下空1行顶格标示,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如主送机关较多,则可以将主送机关移至版记中标示。上行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下行文则分专发性和普发性。专发性下行文的主送机关必须标明,而普发性下行文的主送机关,在排列机关名称时,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排列顺序,用分类或统称标示,同类之间用顿号、不同类之间用逗号隔开。有的普发性公文也可以省略此项目。

③正文。即文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3部分。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行文的原因、依据和目的等;主体部分即公文的核心内容,内容复杂的公文应采用分条列项结构,内容简单的公文可以不分段,一段贯通;结尾部分,根据文种的行文关系写出不同的结语。

正文部分在主送机关下1行,每自然段左空2行,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

④附件说明及附件。附件,即随文附上的要件,是对公文内容起补充说明的文字材料,是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公文中涉及的数据、人员名单等资料。公文如有附件应标示附件说明。附件说明是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示的关于附件的标题。如附件较多,则可以用阿拉伯数码编号(如,附件:1.××××××),附件的序号名称前后标示应一致。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示“附件”(或带序号)字样。

⑤成文时间。指的是公文形成的时间,这也是公文生效的时间标志。公文成文时间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单位单独行文,以领导签发文件的日期为准;第二,经会议通过生效的文件,以会议通过的日期为准;第三,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单位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第四,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第五,一般事务性的文件,以印制时间为准。

成文时间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写为“○”,如,“二○一一年五月七日”。成文时间的标示位置根据印章排列情况而定。

⑥生效标示。生效标示是指加盖机关印章。公文除“会议纪要”是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均应当加盖印章。命令(令)类公文,套印行政首长的名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公章。公章加盖办法如下。

A.单一发文印章。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的名称,只标示成文时间。成文时间右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2~4mm,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

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时间上。

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时间上。

B.联合行文印章。当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时间拉开,左右各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时间。一般采用同种加盖印章方式,以保证印章排列整齐;两印章间互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过3mm。

当联合行文需要加盖3个以上印章时,为防止出现空白印章,应将各发文机关的名称(可以用简称)排在发文时间和正文之间。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3个印章,两端不得超过版心;最后一排如余1个或2个印章,均居中排列;印章之间互不相交或相切;在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示成文时间。

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务必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示“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

⑦附注。所注内容主要是本文件发送、传达的范围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是请示,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公文如有附注,用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示在成文时间下一行。

3.版记部分

版记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版记中的反线。版记一般应置于公文的最后一页(封四),最后一个要素置于最后一行。

①主题词。主题词是反映公文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作用是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主题词分为类别词、类属词和文种3部分,一般有3~5个词组成,最多不超过7个词,词之间留1空格位置,不用标点。可参考《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各大单位也可自制适合于本系统、本部门使用的公文主题词表。“主题词”用3号黑体字,居左顶格标示,后标全角冒号;词目用3号小标宋体字,词目之间空1字。

②抄送机关。抄送机关是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上级、下级和不相隶属的机关。

公文如有抄送,在主题词下1行、左空1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示“抄送”,后标全角冒号。抄送机关排名可依上级、平级与不相隶属、下级的次序排列,平级机关间用顿号隔开,各级之间用分号;也可以按级分行排列,回行时与冒号后的抄送机关对齐。在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后标句号。如主送机关移至主题词之下,标示方法同抄送机关。

③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位于抄送机关之下(无抄送机关在主题词之下)占1行位置,用3号仿宋体字。印发机关左空1字,印发时间右空1字。印发时间以公文的付印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④版记中的反线。版记中的各要素下均加一条反线,宽度同版心。(二)特定格式

1.信函格式

信函的发文机关标示用全称,但不加“文件”二字。发文机关名称上边缘距上页边的距离为30mm,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发文机关全称下4mm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粗下细),距下页边20mm处为一条文武线(上细下粗),两条线长均为170mm。每行居中排28个字,首页不显页码。发文机关名称及双线均印红色。如需标示秘密等级或紧急程度,可置于武文线下1行版心左边缘顶格标示。两线之间其他格式要素的标示方法,与一般文种相应的格式要素的标法相同。

2.命令格式

命令的标示由发文机关名称加“命令”或“令”组成,发文机关不能用简称,用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命令标示上边缘距版心上边缘20mm,下边缘空2行居中标示令号;令号下空2行标示正文;正文下1行右空4字标示签发人名章;签名章左空2字标示签发人职务。联合发布的命令或令,签发人职务应标示全称。在签发人名章下1行右空2字标示成文时间。分送机关标示方法同抄送机关。

3.会议纪要格式

会议纪要的标示由“××××会议纪要”组成。其标示位置同下行文文件标示,用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其他格式要素的标示方法,与一般文种相应的格式要素的标法相同。会议纪要不加盖印章。(三)印装格式

公文的印装格式指公文的排写、用字、标点符号、装订的规格和要求。

1.排写要求

公文汉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习惯书写排版。在民族自治地方,可并用汉字和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①用纸要求:公文用纸采用A4型,幅面尺寸为210mm×297mm。

②排版规格:正文使用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

③关于页码:用4号半角阿拉伯数字标示,位于版心边缘之下1行;左右各放一条4号一字线;单页码右空1字,双页码左空1字。

2.用字、标点符号要求

公文用字应按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委)公布的《汉字简化总表》执行,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和任意简化字。标点符号按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总署1995年12月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3.装订要求

公文一般要求双面印刷,左侧装订。

目前的装订方法有平面平订、背脊骑马订和胶水(或糨糊)粘等。不能错装、漏装。二、公务文书的种类

在使用和处理公文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把公文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分类法。(一)按行文关系分

根据公务文书在各级机关之间运行的方向不同,可将行文分为3类: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

1.上行文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请示问题或请求指导和批准的公文。如报告、请示、部分意见等均属于上行文。

2.平行文

平行文是指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商洽、联系工作,征询或答复问题,请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有关事项的公文。如函、部分议案、通知、会议纪要等。

3.下行文

下行文是指领导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公布政策、决定事项、指导工作、回答问题、批准事项的公文。下行文有命令、决定、通知、通告、通报、批复等形式。(二)按保密要求分

按照公文的保密级别,可分为普通件、秘密件、机密件和绝密件。

绝密,指涉及国家最高核心机密的文件;机密,指涉及国家重要机密的文件;秘密,指涉及国家一般秘密的文件。绝密、机密、秘密文件的保密期限要根据国家保密局发布的《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来确定。秘密文件的保密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机密文件一般不超过20年;绝密文件一般不超过30年,特殊情况为“长期”。

普通公文,是指可向人民群众、国际国内公布或者内部发布的公文。如命令、通告、公告、通知等。(三)按办理时限分

按照公文送达、办理的时限要求划分,可分为特急件、急件、常规件。

1.特急件

特急件是指在办理时间上要求特别紧急的公文,这类公文要求办理的事项,务必要在数小时内办理完毕。

2.急件

急件是指在办理时间上要求紧急的公文,这类公文要求办理的事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急件公文的时间要求没有特急公文的紧迫,但是一般也要求在3天之内办妥。

3.常规件

常规件是指按常规时间办理的公文。(四)按性质和作用分

按公文性质和作用分,可分为指挥性公文、报请性公文和知照性公文。

1.指挥性公文

指挥性公文是指现领导机关的决策意图,领导和指导下级机关工作的公文。如命令、决定、批复等。

2.报请性公文

报请性公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请示问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代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公文。如请示、报告、议案等。

3.知照性公文

知照性公文是指向有关方面发布需要周知、遵守或办理事项的公文。如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等。

第三节 公务文书的行文规则与制度

行文规则,是指公文运行过程中应遵守的相关规定。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有关文件精神,归纳概括如下。

①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文关系,应当根据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各级机关都不能超越职权范围行文,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

②同级党政机关、同级党政各部门、上级党政部门与下一级党政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党政机关及其部门与同级军队机关及其部门可以联合行文;党政机关与同级人民团体和行使党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单位不宜过多,应尽可能减少党、政、军机关的联合行文。

③对下级党委或政府行文。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一般不得向下级政府正式行文。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④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如擅自行文,上级机关有权责令纠正或撤销。

⑤向下级机关或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抄送直接上级机关。

⑥向上级机关请示问题,应当一文一事,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交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下级机关。除特殊情况外(如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等),请示不应直接送交领导本人。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如报告等)中夹带请示事项。

⑦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⑧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时,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⑨平行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一般使用“函”行文;不能使用上行文,如请示、报告等;更不得使用下行文,如命令、指示、决定等。

⑩经批准在报刊上全文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可不再行文。同时,由发文机关印制少量文本,供存档备查。

皕瑏瑡对不符合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可将其退回下级呈报机关。

第四节 通告、通知、通报

一、通告(一)通告的适用范围《办法》规定:“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由此可见,通告广泛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

通告既可以对外公布,也可以在机关内部发布和张贴。在行政公文文种取消“布告”前,“布告”基本成为司法等权力机关的专用文种。后来,布告的“需要人民群众了解、遵守和执行的事项”这一功能由通告取代。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它相当于一种公开性的通知,即作为非法定性的事务文书向外公布。其内容具有严肃性,往往是特定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具体化体现。(二)通告的种类

按照公布事项的内容和性质,可以把通告分为周知类通告和遵守类通告两种。前者主要是使受众了解重要情况、重要消息,因此,公文中往往不直接提出执行要求,告知性比较明显,制约性不强。后者主要向受众交代需要遵守、执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其他行为规范,强制性较为突出。(三)通告的格式和写法

通告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3部分组成。

1.标题

通告的标题有3种构成形式:一是由发文机关、主题和文种3部分构成;二是由发文机关和文种两部分构成;三是只写文种“通告”二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究竟选择哪种标题构成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作为遵守类通告,其标题多采用前两种形式;而周知类通告可以采用第3种形式。

2.正文

正文由通告缘由、通告事项和结尾3部分组成。

①通告缘由用来说明发布通告的原因、目的、意义和根据。该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常常以“现作如下通告”或“特通告如下”等语句过渡到下文。

②通告事项这部分是正文的核心。在这部分要写清楚“应当遵守”或是“应当周知”的具体内容。如果所通告事项比较简单,可以一气呵成,自成一个段落;如事项复杂,则可以采用条款列项的方式,逐条逐项地加以陈述。

由于通知事项是面对大众的,因此,事项的内容表述应做到具体、简洁、明了、准确。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做到前后有机结合,互不矛盾,保持一致性。另外,具体的条款规定要与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不能与相关政策法令相抵触。

③结尾形式较为灵活,可提出要求、希望,也可用结尾惯用语“特此通告”作结。亦可不写结尾。

3.落款

在正文的右下方注明发文机关及日期。如标题中已有发文机关,正文后就只签署日期;也有的通知把日期写在标题下面的括号内。(四)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在通告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把其同另一种公务文书“公告”区分开来。

通告与公告,二者有诸多共同之处,关系密切。首先,它们都属于普发性行政公文;其次,都具有宣布应知晓的事项的作用;再次,其告知对象一般都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最后,都可以不标注主送机关等。

但是,二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一列举如下。

1.公布的范围不同

公告是在较大范围内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文种,其发布范围较通告大。公告可以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国际,遍示天下;而通告虽然也是面对全社会发布,但多是限定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而且人群指向性也多是一个特点人群。

2.发文机关的权限不同

公告发布的机关级别高于通告。公告一般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者是授权的职能部门制定并发布;通告的发布则可以是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

3.公布事项的重要性不同

公告的事项,都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覆盖面广;而通告的事项则为一般应周知或应遵守的事项。□□例文2-1□××市×××区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通告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素质,加快推进文明和谐新型社区建设,经研究决定,特面向本市公开招聘3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一、招聘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招聘的原则。二、招聘条件1.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遵纪守法,无违法犯罪行为和纪律处分;3.爱岗敬业,自愿到基层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奉献精神;4.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专业、性别不限。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6年1月1日后出生),限本市户口(含××县户口及××籍高校毕业生)。三、招聘程序(一)报名和资格审查1.报名时间:2011年5月18日—20日。2.报名地点:×××区人力资源市场(长江东路办公楼二楼,军分区对面)。3.报名时携带以下材料:①“×××区2011年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报名登记表”(表格在区政府网站下载);②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③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④近期免冠2寸彩色照片3张、荣誉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以上证件报名时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4.报名工作结束后,由招聘领导小组对报名情况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者发放笔试准考证。资格审查贯穿于招聘全过程,发现不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立即取消招聘资格。5.报考人数与招聘计划数的比例不低于2∶1,报名比例若达不到2∶1,则相应减少招聘人数,并在相关网站公布变更通知。(二)笔试笔试成绩为百分制,采取闭卷形式进行。笔试侧重工作实务,主要测试计算机基础、社区建设相关知识、公文处理能力及写作能力等。笔试时间定于5月28日,具体时间及考试地点详见准考证。考评组将根据笔试成绩,按照1∶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名单。(三)面试面试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潜能,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因故不能按时参加面试的人员,视为自动放弃,所空名额不递补。面试后,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按5∶5的比例合成考试总成绩(分数取小数点后两位)。面试具体事宜另行确定。(四)体检1.根据报考人员的合成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体检人选,进入体检程序。考生合成总成绩分数相同时,按面试成绩的高低顺序确定体检人选。2.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和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执行,体检结果在相关网站及时公布。体检中出现身体不合格者,按合成后总成绩的排序依次递补。对体检结论有疑问者,本人自体检结论公告当日起2天内可以提出复检要求,复检只有一次,体检结果以复检结论为准。体检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检合格者,进入考察阶段。3.体检费用自理。(五)考察与公示重点考察拟录用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法纪观念、思想作风等。考察工作由招聘领导小组按规定组织实施。体检和考察结束后,拟录用人选在×××区政府网上公示7天。公示期满,公示无异议者,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试用期两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不予聘用。(六)岗前培训区人社部门统一组织新聘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分配。(七)社区专职工作者后备人员库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后备人员库,进入面试阶段而未被选用的,作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后备人员库人员,一年内社区专职工作者若有缺额,则按相关程序在后备人才库中选用。党员、退伍士兵、持有助理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资格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四、其他事项1.社区专职工作者严格按照《×××区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工资遵照《×××区聘用人员工资福利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即按基本工资每人每月1200元、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50元、绩效工资按每人每月150元核定,绩效工资根据季度考核情况进行发放。同时,按有关规定为聘用人员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试用期月工资按现行聘用人员基本工资的80%核发。2.咨询电话:××唱××××(××市×××区人社局)。3.相关信息查询网站:×××区政府(www.×××.gov.cn)。4.本次统一组织的招聘考试,不指定任何教材和复习资料。5.本次考试,由×××区纪委、监察局全程参与监督。监督电话:××—××××××年×月×日□□例文2-2□××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告为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现将加强食品安全生产有关工作通告如下。一、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管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各级经贸、农业、卫生、工商、质监、海洋与渔业、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职责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职权法定、权责明确、责任自负”的原则,实行食品安全工作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要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对于责任不明确、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得力而导致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二、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清醒认识食品安全形势,切实增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切实落实好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承担起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必须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以及消费者投诉受理等制度。企业应向社会公开承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非食用物质、过期变质的原料,不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大型食品企业要建立食品安全机构,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设立举报电话,号码:12319。对举报线索经查属实的,给予经济奖励。三、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切实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使农民群众了解科学种植养殖、安全使用农药、兽药等农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常识;使中小学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社会公众了解食品原料,储藏、制作、烹调等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增强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养成科学饮食、安全消费习惯。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的宣传,及时报道各地、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营造浓厚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年×月×日二、通知(一)通知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通知,是机关单位向特定的受文对象告知有关事项的晓谕性公文。它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等。

通知具有以下3个特点:

①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在所有的公文中,通知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上至高层机关,下到基层单位;大到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决策,小到某单位内部的一般事项,都可以用通知行文。

②文体功用的晓谕性。通知总是有所告知、有所要求,即包括“晓”和“谕”两重功用,或告诉人们有关事项,或要求办理、遵守或执行。

③知照事项的时间性。在所有的公文中,通知的时间性最强。通知事项或要求办理的事情,往往都有很强的时间要求,即使是规定性通知,也不像其他大范围性文件具有较长期的时效。(二)通知的种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