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1:36:31

点击下载

作者:(日)吉田兼好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徒然草

徒然草试读:

译序

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

徒然草

》《方丈记》与《枕草子》因题材相近,内容幽玄静美,笔致清雅简洁,被合称日本古典随笔三璧,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不过,虽然三部作品在声名、评价、艺术美等方面并驾齐驱,但细加比较,仍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大不同。《枕草子》作为宫廷女性的散文集,诞生于光鲜织锦、华丽灿烂的平安朝最盛期,文风绮丽,明快柔美,充满着风花雪月。而《方丈记》与《徒然草》却分别诞生于干戈战乱、民不聊生的镰仓初期及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事不稽古,多灾多难,人心惶惶。作者鸭长明和吉田兼好都有极高的汉学与和歌修养,都曾出仕朝廷,其后皆失意出家。他们有着相近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感悟,所处的时代背景又一样充满苦难艰险。对现实的不满,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令他们最终选择了相同的归宿:远离尘嚣,隐遁山野。他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带有隐士气质,烙上了哲思批判、悲观反省的印记;见解精辟,深邃警世。所以,《徒然草》与《方丈记》在精神内核上是有别于《枕草子》的。如果说《枕草子》是贵族文学新形式的延伸,那么《徒然草》与《方丈记》就是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一《徒然草》——意境优美、精辟警世的古典微博《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歌人、隐士、随笔作家。他出身于神祇官世家的卜部氏一族,俗名卜部兼好;因居于京都吉田感神院,故被称为吉田兼好。

兼好的家族世代掌管朝廷祭祀,是有名的望族。在此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佛、老庄之学。青年时期,他又师从和歌大师二条为世,以歌人的身份活跃于文学领域,与净弁、顿阿、庆运并称“和歌四天王”。1301年,他出仕朝廷,历任六位藏人、左兵卫尉,但限于神官家庭出身,很难位列公卿。当提拔赏识他的后宇多上皇驾崩后,他旋即决定遁世出家,修持于比叡山横川。彼时大概三十岁。

兼好出家后,过着四处化缘、清贫简朴的生活,有时甚至要靠织席维持生计。他云游了全国诸多地方,大长见识,晚年在仁和寺附近的双冈居住,1350年卒于伊贺。其作品除了《徒然草》外,还有个人和歌集《兼好法师集》。另有不少和歌作品收录于《续千载集》《续后拾遗集》《风雅集》中。

兼好生活的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是古日本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旧制度崩溃,平安朝以来的价值观和贵族文化也从根本上开始动摇;新兴的武士阶级彼此间争权夺利,分庭抗礼;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本已混乱的状况雪上加霜。兼好作为一个下层贵族,既目睹了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又了解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他想改变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只好选择遁世。因为遁入空门,使他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以从自由的立场凝视世间,深刻地思考一切,同时还能保持旁观者应有的清醒。

兼好前半生在朝,主管宫中总务与膳事,官职虽不高,却能结识不少公卿大臣,有机会了解诸多宫廷掌故,可谓交游甚广、人情练达;后半生出家,闲云野鹤,妙悟佛谛,看透世事空幻无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再加上其本身性情中和、博通诸学,故而笔下文章趣味渊雅、见识明达,言简而又能尽兴。《徒然草》就是这样一部佳作。“徒然”一词,在日语中意为无聊、寂寞;“草”指草子,指用假名写就,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随笔、日记或民间故事等。《徒然草》的书名便是仿古书体例,摘取首句的头两字而得。全书写于1324—1331年间,由

序段

与243段互不相连、长短不一的随性文字组成。与《方丈记》相比,其内容更为驳杂深广,视野更为开阔高远,包括自然观、艺术观、人生观、伦理观、无常观、处世警语、经验感悟、掌故考据、奇闻逸事等等,这些文字全是兼好兴之所至、有感即发而写下的随想、批判、评论、良言,颇似现在流行的微博。不同的是,兼好的微博不是写在网上,而是记于墙壁、纸片或经卷背面。当其辞世后,著名武将、歌人今川了俊命人搜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页;又于吉田感神院墙壁及经卷抄本背面,得随笔若干,遂结集成此书。

由于吉田兼好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排遣长日无聊,生前从未想过要传诸后世,因此其一直处于灵光乍现、漫然书之的创作状态。虽说是即兴创作、信手拈来,但精练坦荡,字字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和深刻见解。那些短则三言两语,长则细描详绘的叙事说理,将儒、道、佛、玄言寓于简单通俗中,行文又能将汉文、日语融冶一炉,真实、风趣、平易质朴,汰尽浮夸虚妄,闪烁着古老辩证法思想的光芒。此外,他还将人生的经验、体会、彻悟都囊括其中,虽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是以沧桑之心发禅悟之语,静谧而超脱,于不拘一格间尽显灵韵,使人读后留下无穷的怀想和思索。

吉田兼好曾为官,又为僧,繁华看尽,行脚四方,其社会视野自然比较开阔。与这样的人生相对应,《徒然草》的着墨重点,也不外两类:一类载宫廷见闻、规章典仪,满溢贵族趣味与怀古幽情;另一类记寺庙人事,并以佛教之世界观,注视自然变化与事物变迁,对人生百态发表了坦率的批评和议论。这两类文字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自然、爱情、事业、忧患、求道、居家、历史、怪谈……举凡当时世俗与空门所涉之人事,应有尽有。公卿贵族、武士、僧侣、艺人、工匠等各阶层人物纷纷登场,实录世间万态,感悟伦常情爱,抒写四时风物,品评衣食住行,宛如一幅描摹镰仓末期社会的绘卷,将彼时的朝野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如果仅是内容丰富,尚不足以使《徒然草》傲立日本文学史数百年而不衰。其思想层面的深邃广阔,文笔的生动超妙,意境的悠然闲雅,不但予人优美的艺术享受,更发人深省、启迪智慧。这才是它直到现在仍光芒四射,令整个大和民族倾倒,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日本人的审美倾向与生活态度的主因所在。《徒然草》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文字美。全书以纤丽绵密的古日文结合洗练简洁的古汉文写成,字里行间细腻蕴藉、雍容灵动。由于作者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因此立意布局多仿中国古典笔记,遣词造句讲究典雅,同时频繁借鉴、化用古中国的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墨艳笔健,令作品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动人韵味。那既朴素又辛辣,风趣而不油滑,超脱而不空疏的文字,将吉田兼好的个性情趣与中世的审美意识完整地投射其中,令人观之赏心悦目,读来唇齿留香,对后世文学作品的行文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拙译在文风上特意采用文言的方式,就是为了保持原书中这种古典的文字美。

如果说文字美属于外在的表现,那么《徒然草》所具备的智慧美与意境美,则展现了其内在的高品质。

兼好以大杂学家的身份,跨越了千百年的时间之河,将先贤古圣、文章大儒都视为良友,汲取中日思想家、宗教家、哲学家的学问精华,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徒然草》中多处援引《道德经》《论语》《庄子》《尚书》《昭明文选》《白乐天诗集》《古今和歌集》等古书的词句与观点,结合自身睿智、幽默、带有寓言性质的小故事,采用碎片式、积木式、插花式等叙述方式,安排在独具匠心的话题排列中,纵谈妙论,至理迭出,尽显机智与渊识,耐人寻味。

此外,在肯定贵族式的教养、学识的同时,面向庶民阶层,兼好也充分肯定了专家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修养的不断提升与技艺的日益精进密切相关。风度姿容、谈吐礼仪,也是他评价人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徒然草》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问、才艺方面,更有诸多生活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兼好以一个出家人的平和冲淡,将他对生活的见解与琢磨缓缓述来。虽然避世隐居,然而他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并不回避自己对世俗种种欲望的欣赏与理解。从庭院中的花木该如何选择,到居室里的器物如何措置,再到待人接物如何得体,他都不惜笔墨;世俗生活的诸多趣味,例如赏花、饮酒、观月、幽会等,他都津津乐道。禁欲者与享乐派的思想并存,不虚饰,不做作,敞开胸怀,尽情去品味生活的真情趣。他就站在生活里,看人来人往,看万物纷繁;生活之理,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一般,虽淡然素朴,却暗藏玄机,意蕴深厚。

对于生的热爱,让兼好倾向于自我保全的智慧,其为人处世也大有心得。他格外强调人生应进退有度,言行得体而不遭人厌弃。在名利观上,他认为人世沉浮、红尘打滚,不免要追逐名利。求财慕荣,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必须取之有道,诚信为本。为此,他一次次提出忠告,一次次给出建议,妙语警句在书中俯拾皆是。但他并不摆出一副教训人的面孔,也不进行晦涩枯燥的说教。这些率真的劝诫,都来自于他对现实人生深入细致的观察、理解,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没有道学语,令人在莞尔颔首中,品读一位老法师在历尽沧桑后,浓缩五味而得的处世智慧。

总之,《徒然草》是聪明人写的慧世语录,是滋补的心灵鸡汤。它蕴含的东方哲理、人生智慧对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人格修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奉为日本的《论语》,跨越时空隧道,传承百年。

飘然出世、简单生存的兼好法师对生活上的享受并不提倡,而是追求适意自在和内心的安宁平静,所以在赋予《徒然草》高深智慧的同时,也在书中融入了脱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意境美。与青灯古佛相伴,人情冷暖了然于心,悠然禅意和对世事的冷眼旁观,结合平安时代旧贵族的优雅,造就了兼好古典式的美学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观。他立身世俗却超越世俗,厌离红尘却不忘人间,用清新晓畅的文笔、精准唯美的语句,热烈而又冷静地描绘着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将人生短促、烦恼所在、静思所得,以及自囿之可笑、寄情山水之闲趣娓娓道来,句句清凉,宛如指出一条深幽的小径,令人行走其间,只感清醒与宁静。

有些文章好,是自自然然地好,不是用力地好。若心底不曾经历波澜,定写不出如此率性纯真的文字。如前所述,兼好撰本作时,并未考虑发表,也无所谓有无读者,因此绝不挂怀于受众口味,下笔自由随意,全无避忌阻碍,是内心思想的真实流露。这样淡然的心态,最适合散漫抒怀的随笔,有时灵感一闪而过,记下来寥寥数句;有时却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洋洋千百言,数纸而不能尽。读者品来,犹如与知心朋友漫谈聊天,时而忧伤,时而欢乐;时而家长里短,时而风花雪月。可以谈得很透彻,也可以轻飘飘地不着痕迹。待到话音落处,言语蒸发,真意也已道尽。过后细细回味,好似品过一杯荡涤心尘的清茶,甘香无穷,心境顿时明澈起来。

一人一悟一世界,一言一叹一微尘。在雨声沥沥、竹簟生凉的月夜,玩味兼好法师悉心存录的乐趣与境界,也许初时未必会意;熟读深思,方知其妙。透过别致的情趣与物哀的幽思,触到的是一颗脱尘绝想的心,清冽如泉水,又氤氲着一泓暖意。浮世蒸腾中,熙熙攘攘者尽多浅陋无文、利欲熏心,倘内心最柔软处尚不曾失守,实应让这些短章,拂去盘踞心头的积埃,令人心之花开得更加芬芳绚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徒然草》所体现的无常美。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对无常的透彻认识,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对无常美的欣赏。唐代中叶起,禅宗逐渐传入日本,为日本古典文化奠定了超然、淡然、寂然的基调。禅宗的“无常最美”和“无中万般有”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每个有慧根的人。高僧大德们徜徉于天地山水间,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无常之美汩汩滋润着心田。兼好就是这样一位洞悉了无常美的高人。同为出家法师,与鸭长明万念俱灰的悲观相比,兼好所持的无常观,既有来自佛教的影响,又有来自儒家的“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思想,甚至还导入了老庄“无欲无为”的哲学观念。杂糅各家精髓的结果,令《徒然草》中的无常观,予人乐观豁达、劝导向上的感觉。这种和而不同,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在当时离乱的社会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

明了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流转之相”才是世相本质的兼好,抱持着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姿态,追求怡然自乐和内心的安宁,讲究放下诸缘与身心俱闲。放下诸缘是方法,身心俱闲是他所追索的最佳人生境界,两者都建立在他对无常美的认知上。

参透生死之道,是发现无常之美的首要条件。死,不可预测,也不可抗拒。生命消失令人无限慨叹,生死之间翻涌着不尽的情感波澜。倘若生命永存、无死无终,也就没有了对生之美好的认识。《徒然草》中有多处提及生死,深刻表达了兼好对于死亡的冷静观察与思考。他以一种审美的心理去认识生与死,消解死亡的哀恸,将生命无常的悲剧情结升华成了美感。正因有了这种“死生同状,万物一府”的体会,所以他的思想近于虚无,达到了“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高度。反映在言行上,便是重视现世,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心态及时去品味生之乐趣,进而从无常的变化和迁移中,发现美的存在。

他心正气平,静观万物,在含苞待放的枝头探寻欠缺之美,在风吹花落后发现凋灭之美,在残月中欣赏不完满之美。在他眼中,落花缺月仍有风情,人世爱而不得,思慕之时更有意趣。面对再好的美景,都能泰然处之,绝不喜形于色,因为其深知好景不常在之理,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无常的制约。这种建立在无常上的美学观,虽然带有东方的悲剧色彩,却是日本精神的静水流深。

兼好的无常审美观,运用在人与事方面,演化为尽量避免追求完美无缺,对万事万物都不苛求极致、圆满,因为圆满过后必是不圆满。他努力使人们明白“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的道理,因某一事物美好而试图使之永恒的做法是徒劳的,只是自寻烦恼。唯有任其自然才是聪明的做法。

可以说,无常美像一束煌煌之光,照耀着兼好的内心世界,令他破除一切执着,进入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境界。他自在无拘、物我两忘地感怀着天地流转的空寂,而后透过《徒然草》澄明着数百年来亿万读者的思绪,于细微处温婉地灌溉着世人的心智。在经历了无数次物换星移后,依然沉静伫立,令今时身处熙攘的我们见到顿然有种猛回头的棒喝感。如果你正被炎世灼烤,心浮气躁;如果你正迷惘困惑,踯躅于人生的未明;如果你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需要指引——那么,请翻开这本惬意舒泰的小书,送一个清凉平和的心境给自己,留温暖美好的期待予世界!

二《方丈记》——无常是苦,隐逸最乐《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琵琶名手。他生于神官世家,是鸭川边贺茂御祖神社神官的次子。小时候被寄居在祖母家,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岁左右,父亲与祖母相继去世,了无牵挂的鸭长明弃家游学,开始专心研究和歌及乐曲。先是拜著名歌僧俊惠为师,钻研歌道;随后又师从大音乐家中原有安,学弹琵琶。因两艺皆臻妙境,声誉日隆,四十六岁那年受到后鸟羽上皇赏识。当时上皇召集全国名声显扬的歌人,命作三种不同体例的和歌,和歌高手们大多无法应对,最后只有鸭长明、藤原良经、天台座主慈圆等六人成功。上皇大喜,遂任命鸭长明为和歌所的“寄人”(负责选定、创作和歌的官员)。鸭长明从此活跃于宫廷及和歌界,作品被选入《千载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迎来人生巅峰期。

鸭长明出身平平,以非贵族身份获上皇提拔,参与敕撰和歌集,可说是极大的荣耀。他不仅长于和歌,而且熟稔汉诗汉文,有着很高的汉文学修养和造诣,深得同时代文人公卿的钦仰。后鸟羽上皇对他青眼有加,因他父祖皆是贺茂御祖神社的神官,便又推荐他袭补父祖的神官职务。孰料遭到鸭长明同族鸭祐兼的强烈反对,不能如愿。生逢源平争霸的大乱世时代,又迭遇天灾人祸,再加上家道中落、仕途失意,饱经忧患的鸭长明心灰意冷,于五十岁时舍弃官禄,遁世出家,入大原山隐居,后迁至日野山,至死不出。1216年闰六月,鸭长明辞世,终年六十二岁。《方丈记》即为鸭长明隐匿日野山时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其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之“白眉”(最高峰)!全书共十三节,以简洁流利的和汉混合文体写成,笔意严整而富有感情,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从感慨世事多艰、人生虚幻出发,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生动写实地描述了平安末期悲惨的“五大灾厄”:大火、旋风、地震、迁都、饥荒,借社会的苦难揭示出人世无常、生存不易的道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社会现实转向了隐居生活和内心世界。先是自叙身世,接着书写隐遁大原山,后又迁移日野山筑庵,以清雅的笔墨,记述了方丈之庵中闲寂的生活,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烦恼。到最后直率地坦露心扉,为能否安于清贫而自我深省。全书叙述流畅,措辞佳美;结构巧妙,格调高逸;又善用比喻与对仗,情文交融,浑然天成,奠定了鸭长明“日本中世隐士文学鼻祖”的崇高地位。

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名作,《方丈记》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无常思想,与大和民族纤细感性的内心世界高度契合,故而能引发日本人民长久的共鸣,并视之为万世不易的文化瑰宝。

无常观在日本人的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成为其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这与日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列岛四面临海,远离大陆,从远古开始就不断受到海啸、地震、台风等天灾的侵袭。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日本人自然产生了“生命无常”的思想。而古日本不但灾害频仍,而且战祸不断,特别是在鸭长明所处的平安末期,矛盾尖锐,冲突频繁。源平相争导致的连年兵戈令人民饱受苦难,战士血流尽,百姓泪流干,人们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内心挣扎苦闷,却又无可奈何,唯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空观”与因果宿命论中,寻求解脱。

鸭长明半生颠沛流离,虽为著名歌人,又有上皇知遇之恩,但身处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过渡的激荡时代,天皇制衰落,武士阶层暴起,社会动荡不安,亲身经历种种巨灾大变及人祸纷争,令他对人生苦短、诸行无常的认识尤为深刻。油然而生的幻灭感,促使他在关心、反映现实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无常思想和强烈的悲哀情绪。《方丈记》的开篇,他就以流水、泡沫来比拟世间万象,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灭亡,都在瞬息变幻间。流水不归,世无常态,世事的不变只是暂时与相对的,变化无常才是永恒与绝对的。接着他又将人和宅邸比作牵牛花上的露珠,叹息人生短暂、生命虚幻。这脆弱易变的无常之苦,是他时时都想摆脱的梦魇。

然而看似平常的无常,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人人皆在无常中,谁又能轻易摆脱?于是鸭长明一面悲叹自己生于末世,发出近乎绝望的呼号;一面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出路,在变化中求新生。为此,他离开旧宅,遁入深山,匿居于山麓方丈小庵中,渴求在隐逸中找到幽静之乐。这里有自然的山野风光,有静僻的修行环境,更不乏率真的质朴人情,鸭长明在此发思古之幽情,抒怀旧之蓄念,细细咀嚼着人生的况味。他蔑视奢华,超脱死亡,以天地万物为邻,与琴书佛典为伴,怡然忘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世俗的一切经营和纷争都已不在乎,一应物质上的享受也都不在意。自我放逐得到的报酬是蓑衣、拐杖、闲趣、佳景,以及“知己知世,无欲无往;但求宁静,无愁最乐”的状态和心境。终于,红尘中的种种羁绊远去了,精神上的真正自由来临了。清亮的月色,照进了闲寂的方丈之庵,也照进了所有淡泊名利、笑任晴雨的心。

本书附的《方丈记》有两段仅见于兼良本和流布本的文字,已是目前的最全译本。王新禧

2019年9月于福州徒然草序段

百无聊赖,终日枯坐砚前,心中诸事纷繁,遂信手而书,其中或有常理难度、不可名状之事,视为狂言可也。

徒然草绘卷(序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兼好法师身处草庵,持笔托腮,专心致志地盯着某处,好像陷入了沉思。这幅画传达的是兼好法师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精神。

第一段

生于此世之人,欲求实多。御门之御位固已尊崇至极,竹园生234之末叶,亦非人间凡种,皆高贵无比。如摄政、关白者,列位群5臣之首,自是不敢奢求;即便跻身内廷、称为“舍人”之寻常臣子,亦不可小觑。其子孙纵然没落,但高姿雅韵不减。与之相较,稍稍逢时得志,便自大骄矜、目中无人者,由旁人冷眼观之,实不值一哂也。6

世上罕有不慕法师者。然清少纳言却言:“出家者被人视若木7屑。”此话确实有理。升座说法,鼓噪喧闹,仿佛炙手可热;然究8其本体,有何可取?诚如增贺圣所言,囿于沽名,有违佛祖圣教。不过虔心舍世、皈依修行者,却颇有可欣羡处。

人之所望,皆盼容颜俊美。此等人但有所言,左右俱乐闻不厌。9因其有爱敬而不多言,故使人相对终日亦无乏味之感。至于相貌堂堂却无才德相辅者,低劣本性一朝被人识破,便是痛惋恨事了。

人品姿容本系天生,而心性却可精益求精、贤之更贤。容颜、心性俱佳者,若不学无术,又与貌丑品劣者为伍,甚至反不如此辈而被其所制,则着实遗憾也!10

男子之最可贵事,在于经书实学、善作文、通和歌、晓管弦之道,谙熟典章制度及朝廷礼仪,足以为他人楷模,方称上品。书法工整,笔走龙蛇而挥洒自如;音声出众,善歌精韵而切中节拍。逢人劝酒,若固辞不免,亦能推杯换盏,尽力应酬。似此等,方为好男子。

1 御门:指天皇。

2 竹园生:皇族后裔的雅称。“竹园”系西汉梁孝王刘武所营建的游赏之所,又名梁园、梁苑、兔园等。

3 末叶:子子孙孙。

4 摄政、关白:当天皇年幼时,太政大臣主持政事称“摄政”;天皇成年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

5 舍人:在大内供职的侍卫。

6 清少纳言(965—1025):平安时代著名女官,三十六歌仙之一,《枕草子》一书的作者。“清”是她的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名。

7 出自《枕草子》第五段《爱子出家》。

8 增贺圣(917—1003):指天台宗高僧增贺上人,为避名利之争而隐于大和国多武峰。为人洒脱,多有奇闻逸事传世。

9 爱敬:有魅力,让人觉得可爱、亲切。

10 作文:指擅长写汉诗。

徒然草绘卷(第一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画师采取特殊的绘画技巧,让人透过屋顶和天花板,直接看到室内的景象。在室内,有演奏乐器的人,有吟咏和歌的人,有行云流水般挥毫泼墨的人。画面中描绘的每一种技能都是当时社会贵族男性必备的修养。

第二段

忘却上古圣代之善政,不解民间愁苦、国家凋敝,只知穷奢极欲、妄自尊大者,凡事必暗昧不明。11

九条殿遗诫有云:“始自衣冠及于车马,随有用之,勿求美1213丽。”顺德院亦曾记禁中诸事,云:“天皇着衣,以疏简为美。”

11 九条殿:指右大臣藤原师辅(908—960),平安中期公卿,博学多才,著有《九条殿遗诫》。

12 《九条殿遗诫》原文即为汉文,此处直接照录原文。

13 顺德院:上皇居所称为“院”。顺德院是日本第八十四代顺德天皇退位后的称呼。其于1210年登基,1221年退位。

安徳天皇 歌川国贞/绘 立命馆大学ARC /蔵“天皇着衣,以疏简为美。”世事变化无常,命运难测,美好的事物不能永存,人们也无力对抗。这种无常观,影响了日本人学会欣赏无常、简朴之美。无论是从个人处世态度还是一国治世之道来讲,都能看到这种简素的审美观。

第三段

14

万事皆能,独不涉风流男子,正如玉卮无当,虽宝非用。

霜露侵衣,漂泊无定;心怀双亲训诫,忧心世人讥谤;忐忑不安,片刻无宁,以致孤枕独寝,夜不成寐。如此度日,方有趣致。

然,亦不可一味沉溺女色。须令女子知晓,己身非轻易可苟合之辈,斯为上佳。

14 语出西晋左思《〈三都赋〉序》:“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当,底部。玉杯无底,比喻事物华丽而不合实用。

徒然草绘卷(第三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恰到好处的恋爱是什么样的呢?兼好法师曾说过:“为求伊人踌躇彷徨,畏于父母之责骂,扰于世人之非难,思前想后,辗转难眠。意思是说为了向他(她)表白犹豫不决,害怕父母责骂,因他人的非难而困扰,想着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据说这就是恋爱的最佳状态。这幅画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位男子,他被父母责难,俯首自怜,夜晚在床上陷入沉思。

第四段

来世不可忘于心,佛道不可疏于常。吾心念此深以为然。

第五段

人逢不幸而愁闷苦恼,以致落发出家,遁入空门,实乃草率之举。何不闭门独处,似在非在,于心无杂念中安然度日,更为适宜。显基1516中纳言曾云:“愿得无罪而赏配所之月。”此语吾深有同感。

15 显基中纳言:指平安时代的权中纳言源显基(1000—1047),后一条天皇宠臣,天皇驾崩后在大原出家,法号圆昭。

16 “配所”是罪人流配之地,词出《唐律疏议·名例二·犯流应配》。据《大日本史》记载,源显基少而好学,笃志典籍,仕途顺畅。但恩遇虽隆,显基却素有退隐之志,常言:“愿得无罪而赏配所之月。”

第六段

身份无论高贵或是卑微,总以无子嗣为妙。171819

如前中书王、九条太政大臣、花园左大臣等,皆愿一族2021血脉绝于己身。染殿大臣亦借《世继翁物语》言道:“若无子孙22则为善事。后代顽劣,大是不妙!”圣德太子生前督建陵寝时也有言:“此处当断,彼处应切,如此方能绝嗣!”

17 前中书王:指中务卿兼明亲王(914—987),醍醐天皇之皇子。他曾兼任中务省长官,此官职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中书令,所以被称为“中书王”。

18 九条太政大臣:指平安末期公卿藤原伊通(1093—1165),1160年任太政大臣。有二子,皆先于他去世。

19 花园左大臣:指平安后期辅仁亲王第二王子源有仁(1103—1147)。任从一位左大臣,在书道、礼仪、管弦、诗歌方面均有建树,是公家礼仪的完善者。

20 染殿大臣:指平安初期公卿藤原良房(804—872)。

21 《世继翁物语》:日本著名历史物语《大镜》的别称。但查此书,未见此话,类似言语出于《今镜》中,应系作者记忆错误。

22 圣德太子(574—622):日本飞鸟时代政治家,推古朝改革的推行者。

前田家繁荣之图 豊原周延/绘

世人以多子多孙为福报,兼好认为若无子孙则为善事,这个观点看起来很消极,但在第一百四十二段中却又提到“须有子嗣,方明世间人情”。可以看出兼好法师虽是高僧,但终究也是具有七情六欲之人。

第七段

2324

若爱宕山野之露永不消,鸟部山之烟恒不散;人生在世,若能长存久住,则生有何欢?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况味无穷。

观诸世间众生,以人寿最长。蜉蝣朝生夕死,夏蝉不知春秋。若能淡然豁达、闲适悠游,则一载光阴亦觉绵绵无绝;若贪得无厌、常不知足,纵活千年亦不过短似一夜梦幻。人生如寄,不得久住于世,25徒然而待姿容老丑,有何意义?“寿则多辱”,年四十之内辞世,最是佳妙。

过此年寿,便将忘却老丑,渐无自惭形秽之思,一心混迹人丛,抛头露面。待到暮年,又宠溺子孙,奢愿长寿以见彼等出人头地。似这般希图凡尘名利,全不懂人情物趣;耄耋丑态,流于下品。

23 爱宕山野:位于京都嵯峨野深处,曾为墓地。

24 鸟部山:位于京都近郊东山,是著名的火葬场。

25 语出《庄子外篇·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徒然草绘卷(第七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这幅画描绘了老人和孩童其乐融融的景象。人到了垂暮之年,却依然追求长寿,这种行为就像京都化野墓地里的朝露不会蒸发,鸟部山火葬场的青烟永不消散一样索然无味。在画面上方,山中升起了红色的烟霞。

第八段

世上最惑人心者,无过于色欲。人心实愚妄至极。

衣裳所添之薰香,不过暂附其上;明知香难持久,却难抵芬芳诱26人,闻来不由心猿意马。昔有久米仙人,见河边浣女胫白如雪,27遂失神通。盖因女子手足洁美、光泽丰凝,不同凡色。故惑人下堕,也自有其理。

26 胫:小腿。

27 据《元亨释书》卷十八:“久米仙人,和州上郡人。入深山,学仙法,食松叶,服薜荔。一旦腾空,飞过故里,会妇人以足踏浣衣,其胫甚白,忽生染心,即时堕落。”

徒然草绘卷(第八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久米仙人是奈良时代传说中的人物。画面中,久米仙人在高崖上,被一个女子的美腿诱惑,难以转移视线。画作的长度有余,宽度有限,在画面上表现高度有一定的困难,画师在作品的中央描绘了云霞缭绕的景象,用来强调山崖之高。

第九段

女子美发,最惹人注目。而人品、气质等,即便未见其面,仅隔障晤谈,数语间亦可知悉。

但凡女子媚态,哪怕寻常举止便足以令男儿心魂摇荡。而女子寝不安枕,以至于轻抛贞洁、自荐枕席、甘忍骂名,皆因色欲迷人也。282930

爱执之道,根深源远。六尘之乐欲固多,皆可厌离。唯有惑于爱欲者,牵缠难断。无论老幼智愚,尽皆如是。31是故传言云:“以妇人发丝搓绳,大象能缚;以妇人木屐制笛,吹之可引秋鹿。”女色之惑,男儿当谨慎惧戒也。

28 爱执:又称爱着、爱染,佛教用语,指原先洁净的本性为外界情欲所感染。

29 六尘:佛教语,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相接,便能污染净心,导致烦恼。

30 乐欲:佛教语,指愿求、欲望。

31 据《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九:“乃至以女人发作纲维,香象能系,况丈夫辈。”

徒然草绘卷(第九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兼好用头发和木屐这两个例子来表达女性强烈的情感。这幅绘作中,宅邸内端坐着两位美丽的长发女子;屋外,雄鹿被笛声吸引而来。

第十段

家居以舒适为要,虽系暂栖人世之所,仍不妨有其意趣。

风雅之士居处幽寂,月色朦胧,沁入胸臆,别有一番风情。当世风尚,所逐者尽为俗趣,无一可取。此间则群树杂立,庭草不修,心32向天然。箦子、篱垣须与四周景致相配;家用器具也应古朴肃穆,无造作匠气,方能视之而生雅兴。

反之,众多工匠耗竭心力,造出唐土与大和极精巧器物;若将彼等纷乱杂陈,又将庭前所栽草木,以人力修整,拗其自然本性,则望之必生厌恶之心。如此俗境,焉能长住?吾每见这般宅邸,顿有所思,铺陈繁复又有何用?若遇火患,转瞬即成飞灰矣。故一般而言,观家居情状,便能知主人心性。3334

后德大寺大臣于寝殿结绳驱鸢。西行来访,见此情形,乃问:“有鸢飞来,于主人何碍?此公心胸,由此可窥一斑。”遂不复3536再至。绫小路宫亦曾于住所小坂殿栋梁上,结下绳网。吾忆及西行前例,殿中侍者答曰:“皆因乌鸦群集,啄食庭池之蛙。亲王目睹,心有不忍,故而结绳。”善哉,此举大慈。由此推导,德大寺所为,怕也事出有因。

32 箦子:厢房周边面积约一间的外廊。箦子最早起通道作用,后来变成了游宴、仪式中的观礼席。

33 后德大寺大臣:指平安末期、镰仓初期公卿,歌人藤原实定(1139—1192),官至正二位左大臣。

34 西行法师(1118—1190):日本平安末期、镰仓初期著名歌僧,俗名佐藤义清,二十三岁时出家,法号圆位,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首和歌。

35 绫小路宫:指龟山天皇第十二皇子性法惠亲王。

36 小坂殿:天台宗寺院妙法院的别称。

徒然草绘卷(第十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图中描述的是歌人西行的故事。据说西行曾批判过藤原实定在屋顶上圈绳定界的事。仔细观察画面会发现,图中屋顶上也牢固地圈了绳子。由于绳子的存在,两只老鹰看起来无法停留在屋顶上了。

第十一段

37

神无月之时,过栗栖野,造访山中某村。青苔满径,步行良38久,至山村深处,见一草庵,寂寂独在。悬樋埋于落叶,水珠滴39答,再无别音。阏伽棚上,散放菊花、红叶,显系折下未久。据此可知,庵中尚有人居。

草庵粗陋,竟可栖居,令人心中感慨。抬眼又见前方庭院有柑树一株,果实累累,压弯枝头。唯树周围篱一圈,望之顿失雅兴。若无此树,则可保野趣不失。

37 神无月:日本历的十月。因日本民间认为,八百万天神于十月在出云聚集,除出云外,日本各地都没有神灵,所以叫“神无月”。相应的,出云则称十月为“神有月”。

38 悬樋:悬于地面的引水筒。

39 阏伽:梵语音译,又作阿伽、遏伽、遏啰伽,指专供于佛前的功德水、香花水。

徒然草绘卷(第十一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一位法师饱含深情地望着橘子树。从背影来看,他似乎万分遗憾。这个故事源于兼好的亲身经历,由此可见图中的法师就是兼好本人。

第十二段

与志同道合者悠然闲话,吟风诵月也好,谈论琐事也罢,均能真心相对,毫无隔阂。彼此言语互慰,实乃一大乐事。然知己难得,若对方一味迎合,与独坐冥思又有何异?

彼此交谈,既有完全认同时,亦有意见分歧时,互相争辩,说道“此非在下想法”或“言之有理,便依你吧”等,大可慰藉无聊心境。倘有不满世道、欲吐胸中块垒者,吾持相左见地,与彼辩论,亦可略减寂寥。只是心存隔阂,比及挚友晤对,相去甚远。

徒然草绘卷(第十二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兼好法师独自一人寂寥地遥望着天空。中国古代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箴言,意思是说不要跟立场不同的人共事。这幅作品就描绘了兼好法师与道不同的人费心交流所产生的痛苦、孤寂之感。可见,心灵相通的挚友实在难求。

第十三段

孤灯独坐,批卷品读,古人为友,甚感乐慰。40

所读书籍,《文选》诸卷皆含妙韵。此外如《白氏文集》、老4142子《道德经》、庄子《南华》各篇,悉为佳作。吾国博士所著书籍,才高论妙者亦所在多是。

40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编选,共六十卷。

41 《南华》:庄子号“南华真人”,他所撰著的《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

42 博士:日本古官制官职。

徒然草绘卷(第十三段) 海北友雪/绘 江户时代

兼好法师将书放在阅书架上,沉醉于读书之乐。他倚靠在案几上,从他的姿势可知,他是在放松身心。在日本绘画中,灯火多为夜晚的标志。

第十四段

和歌之道,饶有情致。山野樵夫、身份卑微者所做粗鄙事,一经入歌朗咏,立时别有况味。譬如野猪凶恶,一旦表为“卧猪之床”,便添了几分雅致。

近世和歌,虽有尚堪一读、抒情感人之篇,然歌外蕴藉已无。贯434445之所咏“柔丝无可系”,据传乃《古今集》中“歌屑”,但当今歌者有几人可臻此境?彼时之古歌无论体式、用字多属同类,而独贬此歌为歌屑,令人费解。何况《源氏物语》曾引用此歌第二句。46《新古今集》中“峰上矫松亦寂寞”一歌,也有“歌屑”之评。此47歌确有散漫之感,却在众议判时,由天皇御定为佳作,其后更蒙48上皇额外嘉奖。此事尽录于《家长日记》中。49

和歌之道虽古今未变,然今时仍传咏人口之古歌词、歌枕,实与今人所作迥异。古歌平易质朴、风姿清丽,更为动人。5051《梁尘秘抄》所载郢曲歌词,其间亦不乏饶有情致之作。古人即兴吟咏,所成歌句,聆之韵味亦佳。

43 贯之:纪贯之(868?—946?),日本著名歌人,平安朝初期和歌圣手,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土佐日记》《假名序》等,并参与编撰了《古今和歌集》。

44 出自《古今和歌集》卷九“羁旅歌”。全文:“此道非丝织,柔丝无可系。何以离别路,令人感如细。”

45 歌屑:水平低劣之作。

46 出自《新古今和歌集》卷六“冬歌”。

47 众议判:歌会上由和歌名家共同评定和歌优劣。

48 《家长日记》:歌人源家长(1170—1234)所撰日记,详细记载了与《新古今和歌集》有关的事件。

49 歌枕:和歌的一种修辞方式,多用于被咏诵的名胜古迹。

50 《梁尘秘抄》:后白河法皇编撰的歌谣集,共十卷。

51 郢曲:“郢”是古代楚国的都城。郢曲原指楚歌,此处是各类乐曲的统称。

山野行乐图屏风 与谢芜村/绘 江户时代(1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山野樵夫、身份卑微的人所做的平常、细小的事,用和歌或者绘画的形式呈现,就会变得很有趣味。画面中,天刚微明,残月当空,三个游人骑着马在山路上缓缓而行;四位年迈的人在童仆的搀扶和驮运下,走过高山、河流。画面笔致简练,谐趣横生。

第十五段

无论去往何地,只要踏上旅程,便能感到神清气爽。

信步闲游,放眼田舍僻村,所见俱觉新鲜。若适逢赴京者,可托其顺路捎信回京,嘱咐收信人“此事、彼事,得便时请予办妥”,也颇有趣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