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舰辽宁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6 19:39:05

点击下载

作者:柳刚,陈国全,王通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梦想之舰辽宁舰

梦想之舰辽宁舰试读:

文前辅文

走进中国战舰 致敬人民英雄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光荣的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文前彩插

◎中国海军航母编队(胡锴冰 摄)

中国海军正青春

暮春白马庙,绿柳依依,烟雨蒙蒙。

脚步叠着脚步,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学子畅游其间,用好奇的目光向历史深处眺望,探寻着人民海军诞生的那段峥嵘岁月。

1949—2019。与共和国同龄,人民海军今年70岁了。

7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古稀之年。

70岁,对于一支海军来说,实在是“青春芳龄”。环顾世界,英国皇家海军成立470多年,美国海军成立220多年,而人民海军诞生仅仅70年。

往事并不如烟。站在70周年这样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段距离我们很近很近的历史,投向一艘艘中国战舰,人民海军成长的“青春足迹”每一步都如此清晰,令人热血沸腾。

70年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炮火硝烟中诞生出的人民海军,其全部家当只有“几艘基本丧失战斗力的铁壳船和木船”。

70年后的今天,人民海军已昂首进入“航母时代”。

南中国海,战舰如虹,铁流澎湃,人民海军新时代的“靓照”惊艳世界。

70年,短短70年,人民海军搭乘共和国前进的“梦想巨轮”,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70岁,中国海军正青春。

这青春魅力,“秀”在世界关注的目光里;这青春担当,“刻”在中国战舰驶向深蓝的航迹里;这青春朝气,洋溢在海军官兵自信的眉宇间。

航母辽宁舰,中华神盾海口舰,明星舰导弹护卫舰临沂舰,友谊使者和平方舟医院船……挺进深蓝,一艘艘中国战舰破浪前行,为祖国人民的安全利益护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护航——

在索马里海盗劫持的危急时刻,中国战舰来了,获救船员们自发地打起了致谢语“祖国万岁”;在也门战火纷飞、同胞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中国战舰来了,官兵们说“中国海军带你们回家”……

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战舰在深海大洋犁出的道道壮美航迹,不仅见证着中国海军70年的辉煌征程,也映照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时代夙愿。

中国战舰,梦想之舰,热血之舰,青春之舰。“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的振臂高呼响彻历史的回音壁。“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今天,这个声音回荡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所有海军官兵心里。

护航中国,人民海军的青春担当。

汽笛声声,海浪奔涌。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海军的传奇战舰,聆听中国战舰上年轻海军官兵们的成长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感受人民海军肩负使命、驶向深蓝的时代脉动。

引子 南海,中国航母破浪前行

有些日子,注定是要写入历史的。

公元2019年4月23日,在“海军城”青岛,人民海军32艘战舰列阵,远涉重洋前来的13国海军18艘舰艇整齐编队,参加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

大海滔滔,铁流滚滚。受阅舰艇分成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登陆舰群、辅助舰群、航母群破浪驶来。

公元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举行。

碧海蓝天间,人民海军一支气势磅礴的战舰编队破浪前行。48艘战舰,昂首列阵,亮剑深蓝;76架战机,翱翔蓝天,壮志凌云。

战舰如虹,铁流澎湃。在这支代表着新时代人民海军形象的受阅战舰编队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航母辽宁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两架歼-15舰载战斗机从飞行甲板上依次滑跃起飞……这一天,以辽宁舰为核心的航母打击作战群,以惊艳之举完成了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首秀”——辽宁舰航母编队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瞩望辽宁舰甲板舰艏,那滑跃14度的仰角,分明是中国海军战斗力飞跃的一个象征。

此刻,一股前所未有的豪迈,从航母辽宁舰受阅将士的胸腔中吼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洋溢在航母辽宁舰受阅将士的脸庞上。这豪迈,这自信,随着海风吹向了神州大地。

那一天,城市的街头巷尾,乡村的田间地头,很多人都在津津乐道着“这条新闻”,咀嚼着那份“让国人感觉甜甜的骄傲”。

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辉煌历程,当我们回顾人民军队改革强军的奋进之路,南海海上大阅兵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都会凝固成为经典,镌刻在历史的天空,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俯瞰航母辽宁舰

1949年4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炮火硝烟中,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村诞生。那时,人民海军可谓一穷二白,全部家当不过是“几艘基本丧失战斗力的铁壳船和木船”。

第二天清晨,一支解放军先头部队从江阴八圩港搭乘小渡轮,准备去接管江阴要塞。迎着蒙蒙细雨,站在小渡轮狭窄的甲板上,带队的一位将军点了点人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华东军区海军的先头部队,5名干部加8名战士,一共13人——这可以称之为全世界最小的一支海军了!”“当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时候,中国的木质鱼雷快艇才刚刚锯开第一根圆木。”如此刻薄的调侃,曾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

70年后的今天,人民海军已进入“航母时代”。

70年,短短70年,人民海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回顾世界各国海军发展史,人民海军的成长航迹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尘封在青岛海军博物馆里——

1950年3月17日,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去山东威海视察昔日北洋水师的基地刘公岛。当时,没有船能过海,部队只好向当地渔民租借渔船。站在小渔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甲板上,将军神色凝重。他一脸严肃地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海军司令员今天坐渔船视察刘公岛。”

这,是人民海军知耻后勇的雄心。

有这样一张感动国人的照片,在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

1980年5月,时任海军司令员访美,参观“小鹰”号航母。这是中国高级军事将领首次登上美军的航母。美军以保密为由,不让我们触碰航母上的设施。站在航母飞行甲板上,将军踮起脚尖、伸着脖子全神贯注地听取美军人员介绍,谦虚得像一个小学生。随行的摄影师,定格了这一经典瞬间。回国后,将军说:“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这,是人民海军奋力追赶的壮志。

正如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的那样:“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剧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对于人民海军70年沧桑巨变的这部“历史大剧”,即使想象力再丰富的剧作家,绞尽脑汁恐怕也无法创作出来。

在挺进深蓝的征途上,对于人民海军来说,航母不仅仅是一艘舰,更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目标,一个必须实现的梦想。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足够的时代景深,我们便会发现:一艘航母的梦想是怎样和一个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一艘航母的梦想是怎样和一个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

辽宁舰,中国舰。

在人民海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艘战舰像辽宁舰这样,承载着一个民族如此殷切的期盼。从来没有一块甲板,像辽宁舰飞行甲板这样,承载着一个国家如此深沉的重托。

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将永远铭记——2012年9月25日,航母辽宁舰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航母辽宁舰的涅槃重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伟大复兴;航母辽宁舰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人民海军波澜壮阔的航母时代。

今天,航母辽宁舰7岁,人民海军70岁。

家有男儿初长成,中流击水向大洋。在这样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段距离我们很近很近的历史,细细梳理航母辽宁舰7年成长的“青春岁月”,静静倾听人民海军肩负使命、挺进深蓝的时代脉动。

第一章 坎坷前生

对于神州大地来说,公元2011年7月27日这一天的“开启”方式,有些特别。

那一天,凌晨5点44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场暴雨之后,长征火箭橘红色的尾焰点亮黎明前的黑夜,中国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晨曦中的航母(李唐 摄)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大连港,天色刚亮。

码头上,弥漫的海雾尚未散去。远远眺望,“瓦良格”号庞大的舰体若隐若现,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与往常一样,许多军事摄影发烧友早早蹲守在港口对面的制高点,等待着清晨的霞光给“瓦良格”号披上金色外衣的那一刻。

这一天的清晨,在海军大校刘志刚的记忆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作为海军接舰部队的一员,他对时间是非常敏感的,“每天一睁眼就盘算着今天要做什么事”。这种争分夺秒的忙碌节奏,让他和战友平时几乎无暇关注外部世界的繁华。

吃早餐时,看到电视上“北斗卫星成功发射”的新闻,刘志刚心中为之一喜。刘志刚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天最火爆的新闻,不是“北斗”,而是他们为之默默奋斗的“瓦良格”号。

很快,太阳高高升起,身披全新灰色涂装的“瓦良格”号,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伴随着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一张张“瓦良格”号威武英姿的高清大图,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很快,密切关注中国航母建设动态的目光,都投向了大连港口。

很快,世界各国媒体记者四处打探消息……

这天下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北京举行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正式对外宣布,“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瓦良格”号航母的改建,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航母发展之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称:“航母作为一种武器装备,既可以用于进攻,也可以用来防御,还可以用来维护世界和平、实施灾难救援等。中国正在研究航空母舰的发展问题,是为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能力,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绝不会因为发展先进武器而改变。中国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也没有发生转变。”

尽管中国官方的表态“低调而谨慎”,但丝毫没有降低国内外对中国建造航母关注的“热度”。在百度综合搜索平台上,“中国航母”迅速超过500万个词条。

在国内,从高校学子到煤矿工人,从都市白领到田间农民,无数的人都在为“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母”而骄傲。在国外,有真心点赞的,也有别有用心的,有客观对待的,也有冷嘲热讽的。

从这一天起,“瓦良格”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这一天起,中国航母建设发展的故事,有了世界“观众”。

7月27日这天晚上,海军大校刘志刚和辽宁舰的许多战友一样,失眠了,因为心中多了一份兴奋,肩头多了一份压力。

凌晨,聆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憧憬着未来之路,刘志刚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当时涌动在胸腔里那如火的激情——

哪怕脚下艰辛万丈,

理想的风帆注定会高高飘扬。

切勿轻言岁月的率真和痴狂,

逝去的寒冬必将迎来旭日明媚的阳光。

这一生,我都放不下日夜相伴的航母——

我梦中的新娘。

(一)

公元2011年,恰好是世界航空母舰问世的100周年。

中国正式迈入“航母时代”门槛的脚步,姗姗来迟,晚了世界整整100年。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美、俄、中、英、法,唯独中国没有航母。此时,全世界大小不等的现役航空母舰有20艘左右。其中,美国拥有11艘航母,居世界之首。

放眼周边,当时许多国家也都拥有了自己的航母。印度是二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1957年就从英国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轻型航母,1986年又从英国购买了“维拉特”号航母。2004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约,购买俄军退役航母“戈尔什科夫元帅”号,同时印度自行研制的“蓝天卫士”号航母也于2005年开工。就连近邻泰国,也拥有了航母,他们1997年8月从西班牙购买了一艘满载排水量为11485吨的轻型常规动力航母。

其实,中国人建造航母的想法一点都不晚。

史料披露,早在1928年底,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陈绍宽在上报国民政府的呈文中,便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此时,距离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百眼巨人”号航母,仅仅过去了10年。

航空母舰的诞生,与一篇新闻报道密切相关。1908年,美国一家报纸刊出这样一篇文章:为了提高向纽约投递邮件的效率,德国有关机构正在研究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邮船的前甲板起飞。美国军方敏锐地感觉到,这一新的设想,可以移植军用——让飞机执行海上打击任务。

很快,美军成立了“飞机在军舰上起飞试验小组”,海军上校钱伯斯被任命为负责人。

起飞试验——1910年11月14日,在新型巡洋舰“伯明翰”号专门搭建的木制飞行跑道上进行。降落试验——1911年1月18日,在重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进行,执行这一高风险任务的是美军飞行员尤金·伊利。

美军试验的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武器装备的技术基础。世界各国对此高度关注,纷纷投入力量进行研究攻关。

在航母的实战化研制上,英国海军可谓后来者居上。1917年3月,英国海军大刀阔斧改造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拆除了战舰前部的大炮,铺装出一条长度几乎达到70米的起飞甲板,搭载了4架水上飞机、6架战斗机。

1917年8月2日,英军少校飞行员邓宁驾驶战斗机,首次成功降落在大海上航行的“暴怒”号飞行甲板上。这是航母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

然而,幸运没有再次眷顾这位勇敢的飞行员。“暴怒”号高耸的桅塔和烟囱,给战斗机降落带来了巨大障碍。几天后,邓宁再次驾机降落时,控制不慎,飞机滑出舰艇之外,邓宁溺水而亡。

邓宁,世界上第一个在航母上成功降落的功勋飞行员,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为航母事业献身的舰载机飞行员!

1917年底,英国海军对“暴怒”号进一步改造——拆除后桅和后主炮,在舰尾加装了降落甲板。这样,“暴怒”号以甲板中部的上层建筑为界,舰艏甲板供战机起飞,舰尾甲板保障战机降落,彼此互不影响。

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1918年初,“暴怒”号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由旧军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搭载飞机20架。同年7月,“暴怒”号出色执行了对德国一个空军基地的突袭战斗。这,也是航空母舰第一次投入实战。

在航母初期发展历程中,英国人的魄力和胆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对“暴怒”号进行改造的同时,英国用意大利商船改建航母“百眼巨人”号。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下水,排水量为14459吨,搭载飞机20架。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航空母舰。

世界各国的脚步,紧随英国人之后。1922年,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问世——该舰由运煤船改建,满载排水量14700吨,可搭载飞机30多架。同年底,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诞生——这是世界上首艘直接设计和建造的“纯血统”航母,排水量7470吨,全通甲板168米,可搭载战机26架。

一时间,航母成为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和整体军事实力的象征。此后20年,就像是海上的一场风暴,世界航母建造竞赛越演越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关于新型武器装备对于人类战争方式的改变和推动,恩格斯总结了一句经典论断:“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性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87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航空母舰这一全新的作战平台,无比生动地诠释了恩格斯这一经典论断。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舞台,航空母舰在实战中发挥的巨大威力,立刻“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二战中,最先“嗅”到航母作战潜力并大胆付诸实践的人,当属日本海军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在他亲自策划下,1941年12月7日,日本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特遣战舰编队,突然对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行袭击。战斗仅仅持续了1个多小时,日军以损失7艘舰船和29架飞机的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战舰近100艘(包括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飞机400多架,官兵死伤4500余人。

106岁的老兵雷·查韦斯——美军最后一名珍珠港海战中的幸存者,于2018年11月21日辞世。当时,他是一名海军军需官。回忆日军战机轰炸港口的情景,他说,“所有船只都在着火,整个港口被黑烟覆盖”。

珍珠港海战,改变了雷·查韦斯的人生——他因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退出现役,返回家乡成了一名园艺师。

珍珠港海战,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世界海战模式——“珍珠港战斗标志着海上作战方式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即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的紧密结合。”一位军事历史学者如此评论,“这是海军由以战列舰为核心过渡到以航空母舰起主要作用的转折点”。

从此之后,航空母舰“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确立。无论是马汉“制海权”理论的拥趸,还是杜黑“制空权”理论的“铁粉”,世界各国海军都深刻认识到“航空母舰的运用对于战争胜负起着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英国战略家富勒说:“除非历史能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否则军事史只是一部人类的血腥浪漫史。”越南战争、英阿马岛之战、海湾战争……回顾历史,二战之后世界上几乎每一场局部战斗和地区冲突,都有航空母舰冲锋陷阵的身影。

2011年3月,航母问世百年的这个春天,航母再次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北非利比亚的战场上,以法国“戴高乐”号航空母舰为首的473特混舰队奔向战区,“阵风”舰载机频频从“戴高乐”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发动空袭;在东亚,日本特大地震引发海啸,美国“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忽而要参加救灾,忽而躲避核辐射离港。

作为武器装备中的“百年老将”,航空母舰依旧是“活力四射”,依旧是大洋上作战适应能力最强的军舰,其“海上霸主”地位依旧无法被撼动。

正因为如此,航母问世百年之际,世界又掀起了新一轮“航母热”——

这一年,美国海军启动了第2艘“福特”级航母的建造工作。这艘名为“肯尼迪”号的航母建成后,服役时间长达50年;运营成本更低,将节约50亿美元。另一艘“杜鲁门号”航母则进行改装,将89000磅的主桅杆换成30000磅左右,重量降下来了,质量和威力却升了上来。

这一年,美国最新预警机E-2D“先进鹰眼”在“哈里·杜鲁门”号航母上成功降落,F-35B海军型也在航母上完成了起降。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司令大卫·阿奇特泽尔称这是海军航空战斗力的一个里程碑。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都在“上”航母,航母日益成为一个强大的超级作战平台。

这一年,英国“无敌”号航母停下了脚步。在土耳其一家废旧船只处理厂,它被熔炼成1米见方的钢锭。有人感叹,该舰的拆毁是英国海上强国地位衰落的一个象征。但,也正是它,曾表达了英国海军的雄心:无敌。英国表示,将启动建造巨型新航母,其意义仅次于伦敦奥运,奥运会彰显国家影响力,航母则彰显国家威慑力。

这一年,许多国家都在为航母而心情纠结:土耳其声称已有能力自建航母;伊朗也表示要制造国产航母,否则“没有一席之地”;印度、巴西也纷纷加速国产航母研制进程……“在航母发展100年之后,中国改建第一艘航母,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此时此刻您想说什么?”有媒体记者问军事学者杜文龙。

杜文龙这样回答:“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这是重要的一天,但更是需要平常心的一天。只有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海洋带给我们的才能是繁荣、和谐和安定。但作为中国军人,今天我们更需要平常心。毕竟,面对这个别人已经领先了100多年的庞大而复杂的技术系统,我们只是一个新手。”

这,不仅是杜文龙个人的回答,也是中国海军乃至中国军队的心声。

(二)

建造航母,绝对是件难事,不仅建造费用昂贵,更因为技术要求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对于老百姓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航母绝对是件“奢侈品”。“当时,我们即使想造航母,也没有这种能力。”《大国航母》一书的作者、国防大学教授房兵说,“航空母舰几乎是对一个国家全部工业实力的总体考核。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完成一艘5万吨级以上的航母的独立设计建造,拥有完整的独立的自主产权,那么可以讲,它的综合国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国的台阶。因为这几乎对一个国家所有的工业门类,不光是机械工业、造船工业,还包括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武器装备制造业,甚至包括航空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980年5月,人民海军时任司令员率团访美,参观美军航空母舰“小鹰”号。在回忆录中,将军这样写道:“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母,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回国后,将军多次强调:“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的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就有了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忧之,切之。然而,中国当时改革开放不久,“搞”航母的条件并不成熟。“条件不成熟,该干的也要干起来。”

1987年5月26日,《解放军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海军将从飞行员中选拔培养舰艇长》——

海军航空兵将有10名年轻优秀的飞行员从万里蓝天“降落”到水面舰艇学院……现代海战是在辽阔的空域、海上和水下进行的潜艇、水面舰艇和航空兵的协同作战,这无疑对海军指挥军官的素质和才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发达国家的海军人才中,不少既熟悉舰艇,又通晓航空兵,尤其是航空母舰的舰长,许多是飞行员出身。海军首长借鉴外军经验,着眼于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去年以来多次提出了从飞行员中选拔培养舰艇指挥员的设想。

这则字数并不长的新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但是,国内外军事专家都明白:开办“飞行员舰长班”,是人民海军为未来的航母事业做人才准备。

2008年11月,国防部外事办领导向媒体表示,如果中国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世界不应对此感到意外,但中国将仅把这种军舰用于近海防御。

2009年,时任国防部部长会见时任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明确表态:“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将军这句铿锵有力的表态,迅速登上了中外各大媒体的封面。当时,这也引起了国内新一轮关于建造航母的讨论热潮。在网上论坛“中国造航母,你是否会捐款”的调查中,近万名网友投票和参与讨论,超过八成网友表示愿意捐款。

一切迹象表明,中国的航母梦想即将破冰启航。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临海国家之一,海洋利益无疑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入侵达数百次,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700多个。

鸦片战争的悲歌、甲午海战的屈辱以及抗日战争的血流成河……中华民族深深体味到有海无防的哀痛、落后挨打的苦果。近代中国身上这些刻骨铭心的“伤疤”,诠释着军事战略家们常挂在嘴上的那句经典论断:“没有海军,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所有国家的兴衰都取决于海上。”历史的车轮如今来到了21世纪。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海洋已成为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空间,海洋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

眺望未来,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愈演愈烈。国家的权益,永远要靠力量来捍卫。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地位相称、与国家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海军,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日益全球化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发展航母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从我国的安全战略考虑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建设强大国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2011年1月,《现代舰船》杂志特别制作了一期专题《刘华清与中国航母发展之路》,其中引用了将军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

6个月之后,中国军队向世界正式宣布了“改建航母”的消息。

针对国外媒体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军事学者彭光谦如此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的大国来说,拥有航母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并不值得外界大惊小怪。”

俄罗斯著名军事评论家利托夫金断言:“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完成一艘5万吨级以上航母的自主设计建造,那么它的综合国力就已经迈进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三)

2011年8月10日,大连港再一次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目光。◎金色航道——2011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试航(王松岐 摄)◎航母辽宁舰出海试验(张凯 摄)

这一天清晨,汽笛声响,由“瓦良格”号改建的航母平台驶离码头,首次出海进行试验。“按照试验计划,我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试验时间不会太长,返回后将继续在船厂进行改装和测试工作。”这一消息迅速在国内网络上火爆传开。“作为一艘利用废旧航母平台改造的用于科研和训练的航空母舰,它就像一篇文章的草稿,这个草稿将来也许会一字不留地被推倒重来,但草稿的参照价值不可替代。从这点看,这艘航母的改装,最核心的作用是为中国航空母舰的科研和训练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托和支点,学习怎么造,练习怎么用。”军事学者杜文龙如是说。

西方国家的一位海军军官曾在公开场合轻蔑地表示:“就是送给中国一艘航母,5年之内能把它管好就不错了。”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2011年11月29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继当年8月顺利完成首次出海试验后,中国航母平台再次出海,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动力摸底凭海问,舰机适配凌空索。待成功,把酒诉衷情,普天悦。”随舰出海的海军上尉王少辉在夜泊大洋时写就如此诗句,我们多少能从中品味和推测到这次出海试验的内容,以及忙碌的工作节奏。

可以说,中国航母平台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国人的心。盘点2011年度十大国际军事新闻,国内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把“中国改造首艘航母平台”排在了首位。

2011年12月30日,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航母依旧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说,我航母平台前期开展的海上试验均已达到了预期效果,正按计划在海上开展后续科研试验。

细细品味关于中国航母这条新闻,你会发现中国人追赶的脚步越来越快。

人们期待着,2012年中国航母将带来的惊喜……

第二章 横空出世

时间有重量吗?

答案是:有。因为,时间承载着一个国家沧海桑田的历史之变;因为,时间承载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时代之梦;因为,时间承载着一名军人热血青春的使命之重。

一天,对于人的生命来说,究竟又有多重?

有时轻如鸿毛,因为这一天过得平淡如水,过得索然无味。

有时重如泰山,因为这一天见证了自己奋斗事业的辉煌,感受到了辛勤付出之后得到的那沉甸甸的收获,品味到了生命中最幸福的滋味。

对于1985年出生的海军上士马壮来说,2012年9月25日,是他军旅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之中最“重”的一天。

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这一天,大连港一派喜庆,焕然一新的航空母舰上彩旗猎猎。

挺立在高高的航母舷边,上士马壮和战友们个个精神抖擞,一脸骄傲自豪。“心里有话千万句,但我只能说出一句:‘我属于你,辽宁舰!’”海军上士马壮回忆说,“国歌奏响的那一刻,热血在胸腔里涌动,心跳不由控制地加速,当时自己感觉幸福爆了。”

碧海蓝天下,举起右手致以庄严的军礼,海军上士马壮和他的战友们,亲眼看到了人民海军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这一天上午10时,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辽宁舰,舷号“16”,正式服役人民海军。

从这一刻起,“瓦良格”号这个名字成了历史。从这一刻起,辽宁舰屹立在世界舞台之上。描述这一刻对于人民海军的非凡意义,一位军旅诗人这样深情写下:

你是共和国航母的长子,

你真正的名字叫辽宁,

它不仅仅是一个省份的称号,

更深的含义是因为你的出现,

让祖国辽阔的海疆安宁。

……

这一天,新华社发表评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后,正式交付海军。在航空母舰问世将近百年之际,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最多的国度,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

这一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文评论:“首艘航母服役使中国跃升为‘航母俱乐部’新成员。尽管中国航母只具备有限作战能力,但这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天,英国路透社报道称:“虽然中国航母真正有效发挥作战能力尚需时日,但是中国的航母项目是解放军30年来强军之路的一个缩影。”

不仅仅是海军上士马壮,辽宁舰首批舰员们都深深感受到2012年9月25日这一天所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站在宽阔的航母飞行甲板上,面对媒体记者,时任辽宁舰舰长、海军大校张峥激动之余,说得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这次航母交接入列,举世瞩目、举国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致电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航母交接入列仪式,这既是亲切的关怀、莫大的荣耀,又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航母的后续科研试验和训练工作,为航母的建设和发展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这一天的“历史重量”,也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辉煌记忆里——

请记住,2012年9月25日是你的生日,

那一天整个中国为你沸腾,

多少人为你喜极而泣,

多少人为你举杯相庆,

因为你已不只是一艘战舰,

你是压抑在这个民族内心一百年的梦。◎2012年9月,中国海军辽宁舰在试航(李唐 摄)

(一)

辽宁舰横空出世的背后,是“瓦良格”号的涅槃重生。“差不多就剩下一个破旧的船壳子了。”一位军工专家清晰地记着第一次登上“瓦良格”号所看到的情景。

满心期待而来,一脸沉重而归。“瓦良格”号船体损坏的状况,大大超过了军工专家心里最初的预期。

就是这个“破旧的船壳子”,成了我国研制国产航母的起点。在搁置了3年之后,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了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开始了它的改建重生之旅。

从这一天起,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里焊花飞溅、脚步匆匆。

从这一天起,在总设计师的带领下,科研团队从零起步,昼夜攻关。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他们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按照新船研制的流程,一步一步地展开了改建工作。

航母,真不是你想造就能造的。从数万吨特种钢材到成千上万的电子设备,从驱动航母快速推进的动力系统到保障舰载机起降的全套设施,再加上那套无比复杂的系统,才能把空军基地打包到一艘船上。其中无一不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予以支撑。

印度海军,先后花费了20多亿美元,用时近10年,才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完成一艘二手航母的改造。随后,依靠进口的特种钢材和遍布全球的供应商,国产航母才得以开工。如今“维克兰特”号已经下水4年,仍只有“进口”而来的船体。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由于核反应堆不匹配,不仅航速不足,而且动力系统故障频发,严重影响出动效率。就连美国人也不敢说完全吃透了航母相关技术,“福特”号采用的先进阻拦装置,研发进度严重滞后,很可能最终回归传统液压机械阻拦装置。

更为重要的是,航母建设不仅是打造一个平台,而且是构筑一个包括舰载机、护卫保障舰艇等一系列配属装备在内的作战体系。没有舰载机的航母,不过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大猫;而不成编队的航母,只是一个静待导弹灭顶的机场而已。

这,是一次挑战空前的创新之路。挑战的,不仅仅是总设计师一个人的智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

改建“瓦良格”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集数千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现场还要四五千人同时施工。上舰安装的上万套设备,由1000余家科研院所生产研制。为了研制生产这些设备,上万名科学家、工程师,数万名工人在全国各地生产线上昼夜奋战。所有这一切,是对中国工业体系制造能力的“特殊检验”。

忙碌的脚步声,回响在大连造船厂。码头上,天天上演着“从未有过的热闹”:清晨,工人师傅们像海里的鱼群一样,争先恐后地涌进作业现场;黄昏,工人师傅们像空中的鸟儿一样,快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辽宁舰这个“巨无霸”,甲板下的阻拦机构,平面安装精度须达到毫米级,相对于在长达几十米的“身躯”操作,误差要求小于万分之一。经过长达几个月奋战,安装作业经测算后精度完全在控制范围内。“创造历史的人,往往自己并不知道将影响历史。”此刻,这些平凡的身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历史;更没有意识到:他们创造的历史将会如何影响着未来的历史。

航母之路,创新之路,青春之路。“生逢其时,责无旁贷。自己的名字能与航母事业联系在一起,无比自豪。”王硕威,是一位幸运的“80后”,刚年满25岁的他,就参与到了航母改建工程之中。

在历时7年的艰苦攻关中,王硕威和团队曾在滴水成冰的严寒里连续户外作业,曾在热浪袭人的岛礁坚守勘测,曾加班加点试验数月不能和外界联系。王硕威说:“我们习惯了挥汗如雨,习惯了满身油污,习惯了没有周末节假日,习惯了想问题彻夜不眠,习惯了与家人聚少离多。”

正是凭着王硕威和“王硕威们”的这股子拼劲和坚忍不拔的闯劲,航母辽宁舰才能如此快速地改建并列装。

回眸共和国历史征程,大国重器背后的面孔,从来都是敢闯敢干的年轻人——

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时,戈壁滩上振臂欢呼的都是一个个青春的身影。这个时候,“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只有46岁,他的“弟子”、参与了共和国全部核试验的科学家林俊德,只有26岁。

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寰宇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孙家栋,只有41岁;当中国从核潜艇水下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直刺苍穹时,核潜艇工程的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只有64岁……

当青春最美的年华与大时代相遇,当青春的激情与国家使命碰撞,生命必然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王硕威,从大学毕业以后,短短16年参与数艘舰船的设计研制,2018年度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航母改建,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攻关之旅。国产航母的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中透露,自航母研制事业启动以来,身边先后有15位同事积劳成疾,离世而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份沉默的悲壮。

有一种选择叫隐姓埋名,有一种誓言叫此生无悔,有一种追求叫为了祖国。

目睹辽宁舰正式下水那一刻,这位专家眼含热泪。此时,那首熟悉的歌声回荡在参与航母工程的科研人员耳畔:“曾经失落的尊严,在你们手上赢了回来,为国铸剑,你们先把自己百炼成钢。和平年代,有许多东西与时间一起流逝,民族魂,最是那于无声处的奋斗……”(二)

在辽宁舰交舰协议书签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杨雷握笔的手,是微微颤抖的。

那一刻,他——航母总监造师、海军某军代表室总代表,正一笔一画地将自己的名字“刻”进了中国航母事业的历史。

那一刻,没有哪一个词语能精准形容杨雷当时复杂的心情:有那么一点点兴奋,有那么一点点紧张,有那么一点点骄傲,有那么一点点压力……

那一刻,杨雷接到的不仅是航母建造任务,更是他军旅生涯中最荣耀、最艰难的一场时代大考。

航母舰体有20层楼高,3000多个舱室,如果一个婴儿从出生那天起,在每一个舱室只待一天,出来时就满10岁了。为了摸清航母的“五脏六腑”,杨雷带着战友走遍每一个舱室,协助绘制出纷繁复杂的结构草图,3个月完成了通常情况下一年半的工作量。没有标准规范,没有技术借鉴,作为总监造师,杨雷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错了我负责!”

字字如山,这份担当,没有一颗超强大的心脏是难以承受的。“每一天,每一步,我都是如履薄冰。”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个曾经百米能跑11秒9的男子汉,满头黑发变得发白,而且掉了一大半。他年过六旬的父亲,至今还是一头黑发。父亲打趣地说:“他头发都掉成这样了,这绝对不是遗传,我宁可自己多掉点,他好点。”爱人心疼地说:“那段日子,他做梦说梦话都是‘下面我讲三点’。”“为什么我们总是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热血总在为祖国流淌。”监造过程中,军代表经常还是探险的“第一人”。

主动力系统是航母里最复杂最危险的系统。一次试航,需要主动力满负荷运行。军代表徐鹏把参试官兵全部请出现场,只留下3名军代表分工监测运行数据。徐鹏记得:“当时,主机的锅炉如同即将爆发的火焰塔,能驱动几万吨航母全速运行的高压蒸汽,丝毫的泄漏都能瞬间洞穿人体。”

更多时候,监造航母改建的工作也是平凡而琐碎的。航母上,有些舱室的入口只有50厘米高,军代表只能以匍匐的姿势爬进去。粗略计算,光检查全船的焊接焊缝,军代表就需要“爬舱”2000多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却低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这句诗意浪漫的话,用来描述这群战斗在航母监造特殊战线的军人来说,再恰当不过。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因为保密的需要,他们一辈子连报奖、抛头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可当时34岁的军代表冷骏说:“我们必须对得起国家的信任!”

2009年,陈青接受歼-15舰载机监造任务时,心中曾有片刻的犹豫。

当时,陈青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卧床不起。他的父亲,是一位1964年入伍的海军老兵,是老一辈的海军航空装备监造工作者。70岁的母亲,握着陈青的手说:“你爸爸现在是有病,不能说话,要是他清楚的时候,他也得支持你。”

陈青走后,母亲独自照料老伴,每天做饭、扫地,给老伴喂饭、翻身、洗衣服。没想到,母亲意外摔倒,骨裂。担心影响儿子工作,母亲不让家里人告诉他。住院几天后,家里人实在忍不住了,才告诉陈青。

国之重器,不仅要用“心”铸就,更要用“新”铸就。“没有自主创新,我们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无法估计的后果。”在陈青看来,歼-15舰载机研制没有及格不及格之分,要么是满分,要么就是零分。

陈青和战友们在最忙碌、最紧张的日子,干脆把床铺搬到了办公室,每天伴着机库里发动机的彻夜轰鸣,完全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有在机库,他才能找到一种踏实感。“飞鲨”成功翱翔海天,陈青也迷上了站在起飞线不远处倾听发动机的轰鸣声。

最近一段时间,陈青最开心的事,是成了儿子崇拜的“偶像”。以前,儿子不知道陈青具体是干什么的,连开家长会都忙得没有时间参加。如今,儿子知道了他是监造歼-15舰载机的,对他开玩笑地说:“老爸,没看出来,你还挺低调。”如今,陈青的儿子已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算以后“跟老爸做同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