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孩子的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9 09:13:39

点击下载

作者:王佳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别说你懂孩子的心试读:

前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行为,于是,一些自以为读了一两本育儿的书就足以应对这一切的家长们,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而且还试图用这些理论去反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对待孩子的各种方式。如果孩子玩脏东西,他们对孩子不是好言相劝就是武力剥夺孩子的“心爱之物”;如果孩子哭了,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止住孩子的哭泣,也会用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不许哭”;如果孩子的嘴里突然蹦出一些骂人或是诅咒的言语,他们可能会不以为然,也可能会严厉惩罚;如果孩子的脾气“嘭”地一下引爆了,成了超级“小霸王”,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施行“唇枪舌战”;如果孩子变得很难缠,喜欢说“不”,喜欢和大人作对,他们不是苦口婆心地说教,就是绞尽脑汁地威逼利诱;……可能这些父母一直觉得这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你错了!事实上,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玩”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骂人”是孩子的模仿本能,他并非真的想侮辱谁或是咒骂谁,只是被骂人语言的特殊威力而吸引;“霸道”而不可理喻的孩子是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作祟,是其心理发展的反映;“难缠”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对,也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而他们的“反抗性”行为只是想“闹独立”。我们常说,养育一个孩子,是一门需要潜心学习的学问,如同做每份工作都需要岗前培训一样。虽说爸妈在教养书籍中收获了一些管教孩子的方法,然而这些启示往往都很宏观,比如,要懂得尊重孩子,要学会赞美,要知道放手,要为孩子提供自由空间……但是一旦真正走进生活,面对孩子在细微事情上的情绪反应,他们依然会茫然,不知该如何管教,也不知如何能做到既有成效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灵。最终,他们的做法总是事与愿违,不但孩子的状态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还越发糟糕,而且家长也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亲子之间终究是无法“和平共处”。其实,这些家长的“症结”在于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不了解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及切实可行的教养策略,只是想当然而又缺乏科学地管教孩子。本书正是要教您如何正确读懂孩子的“行为密码”,弄清楚孩子的“情绪故事”,并着重针对3~6岁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贪玩、哭闹、暴力、霸道、怪行、交往、智力和性行为等问题,通过实例及对实例的深度解析,帮您清晰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及教养方法。只要您稍稍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就能培养出一个更快乐、更懂事的孩子。此外,关于如何阅读本书,我们想真心提醒您几点。1. 每一章都要慢慢读、慢慢消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各有不同,有人喜欢从中间开始看,有人喜欢从后面读起。但是无论怎么读,建议您每一章都要慢慢地读。如果有朋友和您的情况相似,不妨把这本书介绍给对方,然后你们可以充分地交流和讨论,效果会更好。2. 把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很多家长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过很多教育书籍,道理明白了,一到实际就不知如何是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把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内化”就是一定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必要的时候,做做笔记,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写下来,坚持下来就会看到奇迹。3.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书中的孩子比虽说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质及发展差异。4. 改变需要从点滴做起当您认同了书中的观点,可能立马就想有一些改变,但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您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不要以“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没有时间”为借口,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通过练习才能把理论变成事实。最后,祝愿天底下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您的幸福与快乐!

Part 1 玩是孩子的天性

——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好动,特别爱玩;★你不知道怎么搞定贪玩的孩子;★你的孩子像个猴子一样,爬高上低;↓那么,你需要阅读本章↓它将告诉你★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学龄前儿童贪玩是很正常的;★玩是孩子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主要途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成长、学习人际交往;★孩子正在通过“玩”的形式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将帮助你★如何把玩乐权交给孩子自己;★怎样随时随地激活孩子玩的天性;★如何点拨、指引孩子“玩出名堂”;★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在尊重孩子“玩权”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引导他的贪玩行为。

行为1:家有宝宝爱玩脏东西

——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与感知力前几天,趁着双休日的时间,嘉宇妈妈想把家里彻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没用的东西,她就会顺手扔在客厅的地上,想全部收拾好后再一并处理。可是,就在嘉宇妈妈打算回过头再收拾这些废弃物品时,却发现里面的一大半早已被刚满4岁的儿子给“相中”了,并且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转移到自己的房间收藏起来了。于是,嘉宇妈妈好奇地拉开儿子房间的储物抽屉,“哇”,在她眼前竟然是满满一抽屉的“垃圾”,有糖纸、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还有破损的包装纸、五颜六色的吸管。原来,家里曾经扔掉的甚至是已经进了垃圾桶的许多废旧物品都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在儿子的房间登堂入室了,看到眼前这一幕,嘉宇妈妈顿时有些目瞪口呆。但是,她又立即想到,这些东西多脏啊,孩子怎么能把它们放在抽屉里呢?没经儿子同意,嘉宇妈妈就急切地要清理这些杂物,但是儿子立即大叫着扑上来,这也不肯丢,那也不能扔。嘉宇妈妈看到孩子如此这般,简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个‘破烂王’!”其实,早在嘉宇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当宝贝一样玩。有一次,嘉宇在小区花园里玩,玩着玩着,他开心地跑到妈妈身边,并大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宝贝!”妈妈很认真地看着儿子手里拿的“宝贝”,令她吃惊的是,竟然是一个脏瓶盖。妈妈见了,反而语气严肃地对孩子说:“这个东西,非常的脏,而且还有一点‘异味’,我们不玩它,把它丢掉,你说好不好?”但是,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哪里肯听妈妈的话呢?后来,嘉宇总会时不时地捡回一些宝贝,像石头、沙子、树叶、瓶瓶罐罐什么的,然而,这些“宝贝”在大人眼里就是十足的“破烂儿”。读懂孩子的行为其实,不只嘉宇爱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欢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作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地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捡起来再说,对此,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东西太脏了,你不能玩,赶快扔掉。”之后,不是对孩子好言相劝就是对孩子的“心爱之物”武力剥夺。结果呢?不光孩子哭得唏哩哗啦,大人也跟着头疼不已。不可否认,父母顾虑这些脏东西不卫生而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一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把这些“破烂”当作“宝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为何孩子喜欢这些“破烂”呢?1. 玩“脏东西”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孩子眼里的“脏东西”有利于孩子智商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因为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通过游戏、玩耍来锻炼思维和创造力的。所以说,孩子在玩“脏东西”的时候,也是在调动大脑的思维。2. 玩“脏东西”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从孩子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是通过游戏、玩耍来认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时,也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机会。所以说,孩子经常玩耍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脏东西”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3. “脏东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这些“脏东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也源于大自然。所以,孩子们——人类的幼小生命出于本能自然需要像沙子、石头、泥土这些“脏东西”。可以说,这些“脏东西”与孩子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天生就喜欢亲近它们,把它们当做自然的玩具来玩。4. 孩子眼里的物品没有贵贱之分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烂”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宝贝”甚至比买来的高级玩具更能激发孩子探究与活动的兴趣,摆弄起来也更有乐趣。此外,孩子喜欢“脏东西”也说明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收集这些东西的背后恰恰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呵护孩子的收集热情,它可是美好的精神萌芽。换种方式爱孩子既然孩子玩“脏东西”并非一件坏事,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1. 家长要有同理心看到孩子玩脏东西或是郑重守护自己的“宝贝”时,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捡到的“宝贝”扔掉,也不要武断地禁止孩子玩,而是应该认可孩子的这种行为。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层公寓里的孩子,既不能上树掏鸟、又不能下河摸鱼,对于孩子的这种单调生活,家长更应该理解、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且,幼年时期频繁地被限制和否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无情地扼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求。2. 保证“脏东西”对孩子安全无害虽说家长应鼓励孩子收集“破烂”,但是一定要以该物品对孩子安全无害为前提。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丰富,不能准确识别物品的安全隐患,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把关确保安全无害。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热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该如何正确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头上以防窒息;小颗粒不能塞进嘴里,以防异物入体等。3. 陪伴孩子游戏孩子整理“破烂”并玩耍这些东西时,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不仅乐趣大增,亲子感情也会随之升温。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种树叶分类贴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并引导孩子命名,由父母来书写。4. 引领孩子探索很多孩子面对收集来的“破烂”可能也“玩不出名堂”,这种时候,家长就要多点拨、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里面装些小东西摇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了。这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牙膏盒和身边的哪些东西相似,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把两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望远镜,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贴在一起,可以制作笔筒。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尝试,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此外,家长还要尽己所能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充分地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行为2:爱往高处爬

——正确认识孩子的“攀高心理”工程师小刘,有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今年3岁半,小名叫牛牛。从小到大,牛牛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常被大人戏称为小猴子。的确,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没有一刻会安静下来。最近一段时间,这个小机灵鬼又对“攀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饭桌、沙发靠背、床上的栏杆,这些东西在牛牛看来都像大山一样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诱惑着他毫不犹豫地迈开自己的小脚丫。这一天,牛牛爸爸发现儿子又搬着小板凳,爬书柜了,看那架势,这个小猴子还想攀着书柜爬上阁楼。看着儿子摆出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刘先生真担心一个不小心,儿子就会从高处摔下来。“牛牛,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以后不能再往高处爬了啊!”每每看到牛牛做出的“壮举”,大人总是替他担心不已。可是,儿子面对如此的教导,反倒总是撇撇嘴,等大人看不见的时候,他又会搬起自己的小板凳,开始寻找下一个“攀高”的目标。读懂孩子的行为一般来说,蹒跚学步的孩子对于攀高往往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这该如何理解呢?1. 攀高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2岁左右的孩子是如此的精力旺盛、喜爱运动,而且他们的好奇心又是那么的强烈,而攀高恰恰能够帮助他们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存在的心理——我终于可以大声地告诉父母:“我在这里。”因为在孩子看来,自己攀爬得越高越能证明给父母: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而孩子自身又是如此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和肯定。2. 攀高是孩子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攀高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当他们逐渐对攀爬高处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感受空间的大小,而且还在用自己的皮肤、肌肉、身体上的所有东西来感知这个空间,“咦,它到底有多大?有多高?有多远呢?”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说,当孩子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发现自己能够把握这一空间高度时,就会再一次去探索更高的空间。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对空间的把握完全取决于他在心灵上能够承受多大的一个空间状态,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长大后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力,当然,这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3. 攀高缘于孩子想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有些时候,孩子之所以爱往高处爬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父母或是他人的“压力”,彼此身高上的差距会在无形中绷紧孩子敏感的神经,认为自己应该站在同一高度和大人交流,于是,就产生了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而且老话不是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眼前这个连路都走不稳的小不点儿,在征服高度面前,他们可是相当地有信心、有耐心,大人可是万万不能小瞧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面对孩子一往高处爬就会说“摔下来了”的家长还真是不少。不仅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还会说出许多类似这样的话。比如说,孩子一去抓杯子就说“烫着了”;孩子往马路中间跑就会说“会被轧到的”。最后的结果对孩子而言,莫不是一个巨大的伤害。然而,当你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恐怕以后再教养孩子时,心里就会有一杆秤了吧。换种方式爱孩子很显然,孩子爱爬高的天性是不容易遏制的。那么,在这条成长之路上,父母又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更顺利、更有收获呢?1. 作为父母,既要满足孩子攀登的欲望,又要确保他们安全无闪失。比如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轻松有趣的亲子游戏,来帮助他们够建空间智能。再比如,家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带他们到户外踏踏青、登登高,既能让孩子欣赏美丽风景、陶冶情操,又满足了他们的攀高心理,可谓一举多得。尽管父母亲都希望孩子站得高、跑得快,但是在孩子试图爬高和快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拉住他们,告诫他们这样做会受到伤害。2. 父母不要总是跟在孩子后边唠叨:“小心!注意安全!”或是“不行不行,不对不对”,而是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请记住: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发自我,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对他们给予鼓励和肯定。3. 如果孩子经常在某一个地方爬上爬下,父母就应留意孩子是不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比如,孩子总是踩着小板凳够书架上的影碟,细心的家长就应该把孩子喜欢的碟片挪到书架的下层。总之,善于观察孩子、善于智慧教导,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就会多留存一份童真,多积蓄一份阳光。

行为3:超级“模仿秀”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赫赫三四岁的时候,对接电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慢慢成了家里的专职“接线员”。有一次,赫赫妈妈给赫赫爸爸打电话,赫赫好奇地凑过来,吵着嚷着跟妈妈要电话的听筒。妈妈看出了赫赫的心思,便将听筒放在他的耳旁。只见赫赫学着妈妈的样子“喂”了一声,之后就不说话了,待他停顿片刻后,妈妈说:“叫爸爸。”可是,赫赫怎么也不肯叫。后来,赫赫妈妈发现赫赫经常会拿起电话嘀咕着什么,也不管哪头是听筒哪头是话筒。记得有一次,电话铃声一响,赫赫就立刻跑到电话机旁,拿起听筒,有模有样地说:“喂,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整个过程,中间一点也不停顿,而且还没等对方开口,赫赫就煞有介事地挂断了电话。现在赫赫4岁了,越来越喜欢按电话上的键盘,对此赫赫妈妈也没有太在意。可是到月底缴纳电话费时,赫赫妈却惊讶地发现当月的电话费早已超出往常。原来赫赫最近按的电话都拨通了,有几个甚至还是国际长途。读懂孩子的行为当家有小小“接线员”时,家长会认为这又是孩子故意搞的恶作剧,当然,可气又可笑的同时,更会惊愕于孩子模仿自己接电话的样子,惊愕于在孩子打电话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停顿就能把你曾经说过的话重复一遍。其实,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发现声音不仅可以从自己的身上发出,而且还可以从“电话”这部奇怪的机器里发出时,这个重大发现是如此地令他们兴奋不已,在幼小的他们看来,这部能够发出奇妙声音的机器简直是太奇妙了!最初,孩子只是观望大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姿势,尝试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殊不知,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孩子最初的知识大部分是从模仿中获得的,而孩子的部分性格也是在模仿中形成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会不断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与行,并给孩子以正面影响的原因所在,事实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孩子而言,虽说他们还不知道接听电话的过程和礼节,也常常会闹出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是这种新奇的语言上的交流方式像是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孩子去尝试。事实上,在孩子每一次努力尝试的过程中,恰恰开启了他们探索语言之门的钥匙,无形中培养孩子认识数字的能力,此外,这种活动还能开发孩子的记忆力,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因此,作为家长,无论何时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孩子、以一种理解的心去看待孩子。而打电话又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所以,家长就更不应该忽视它对培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孩子对电话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更要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换种方式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具体到“打电话”这件事,父母又该如何引导,从而给孩子的“模仿”多一份帮助呢?1. 提供良好的“模仿环境”,树立最佳的模仿对象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身边的人,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又与他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为父为母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并成为他们最佳的模仿对象。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你好”、“谢谢”、“再见”不离口,那么你自己必须先这样做。因此,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把最希望孩子学习到的行为展示出来,把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控制住。2. 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电话用语为了让孩子的电话交谈更加顺畅,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向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的电话用语。比如,接电话时一定要礼貌地问对方“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当孩子基本掌握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时,家长还可以试着让孩子拨打和接听电话。3. 鼓励孩子参与你的对话当家长正在打电话,而孩子凑过来认真观察,甚至伸着小手要电话时,你不妨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并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让孩子感受这部神秘机器所发的神奇语言。当孩子拿起电话听筒,按电话键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给他讲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爸爸”的声音,并教他怎样拨号、接听,等等。4. 引导孩子认识数字引导孩子打电话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留给孩子一个电话号码,让孩子自己打一会儿。开始的时候,电话号码要尽量简单一些,最好是固定电话的前几位数字。同时,家长还要细致观察,根据孩子掌握的情况逐渐增加电话号码的难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记忆。

行为4:爱玩马桶的小丫头

——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涵涵从小就是个风风火火的小丫头,为了她的安全,一家人可是操了不少的心。最近,涵涵爸妈渐渐发现,这个刚满3岁的孩子,又多了一个不安全的行为——喜欢玩马桶。一开始,涵涵只是对马桶的冲水按钮感兴趣,每每看到大人用手按过后,她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不停地按下去,听着“哗啦”的水声,小丫头会站在那里呵呵地笑个不停。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还不停地阻止涵涵,告诉她不要浪费水,但是她哪里肯听,边玩边乐呵呵地说:“真好玩,真好玩!”爸妈看劝阻没什么用,干脆就不管她了,让她去玩吧。过了些日子,涵涵又喜欢拿着刷子趴在马桶圈上刷马桶,与其说是刷马桶不如说是玩水,而且被马桶里的水溅了一身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形,总是让涵涵爸妈头疼不已,尽管尝试了威逼利诱,但也都无济于事,最终依然是小孩照玩,大人照抓狂。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涵涵又对水箱感兴趣了。有一次,妈妈看到涵涵踮着脚尖想把上面的盖子弄下来,因为担心她会把水箱盖子打碎,就想过去帮忙,但是涵涵坚持不肯走开,非要自己弄不可。看到这种情形,妈妈把心一横,想了想,干脆不管她了,让她一个人去折腾吧,大不了打碎了就换个水箱盖子。可是,刚走进书房,她的心又开始悬了起来。于是,涵涵妈妈就偷偷地藏在涵涵身后。她发现涵涵很小心地将马桶水箱的盖子搬下来,接着又很小心地放到地上,然后将盆里的水倒进水箱里面,之后又将水箱盖子从地上搬起来盖上去;最后,涵涵又按下冲水按钮将水全部冲走。整个过程中,涵涵妈妈始终是提心吊胆的,生怕一个不小心涵涵将马桶盖子掉下来砸到孩子自己的脚或是摔碎了,又担心她会把水泼了自己一身。但是整个过程,涵涵操作得非常认真仔细,而且她的外套也几乎没有溅到水。看到涵涵“大功告成”,妈妈急忙悄悄地溜回书房,因为她知道,女儿每完成一件“工作”后,都会向大人“表功”的。果不其然,只见涵涵兴高采烈地来到妈妈身边,笑眯眯地说:“妈妈,我把水倒进水箱里了,真好玩。”妈妈听了,故作惊讶地问:“你怎么把水倒进去的呢?”涵涵歪着小脑袋,自豪地说:“我用盆接水倒进水箱里的啊。”妈妈又装出一副好奇的表情,蹲下身来问她:“水箱上面有盖子,你怎么弄的呢?”“我把盖子搬到地上放好,再把盆里的水倒进去的啊。”涵涵认真地说完以后,就高高兴兴玩她的去了。后来,涵涵妈妈把这件事讲给涵涵爸爸听,爸爸听了之后,怎么也不相信小女儿能够自己做到这些。在他眼里,涵涵就是个爱搞破坏的“小捣蛋”。读懂孩子的行为在大人的眼里,马桶对于孩子而言,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然而,面对孩子的种种“破坏”行为,父母往往会被气得“七窍生烟”,甚至都想动手狠狠地收拾一下这个“小捣蛋”。其实,父母想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而父母却不知,孩子的“破坏”行为是有原因的。1. 马桶是个有趣的玩具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充满了求知欲与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而他们之所以喜欢往马桶边上靠,就是因为在孩子眼里,这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东西。只要轻轻按一下,这个“玩具”就会发声,更奇怪的是,还会流水。“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东西啊。”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欢亲近这个“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更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拆开来看个究竟,其实这一切皆是儿童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约束,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破坏”行为便会逐渐减少。2. 为了满足孩子的破坏心理孩子对马桶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大玩具”可以满足他们的搞破坏心理。随手往马桶里边扔点东西冲着玩;用力按一下冲水按钮发泄一下情绪;把手伸进马桶筒里,用力地搅水、听“哗啦哗啦”的水声,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玩马桶的原因。由此看来,父母只有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换种方式爱孩子虽说很多孩子都有爱玩马桶的嗜好,但是这一嗜好背后的安全隐患也是着实令人担忧的一件事。那么,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大人又该如何引导,才能既不扼杀孩子的童真,又保证孩子的成长安全呢?1. 控制孩子的玩乐权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里的爱也包括把玩乐权交给孩子自己。以孩子爱玩马桶的事情来讲,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在作祟,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闻一闻。其实,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孩子想弄清楚这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只是想探究隐藏在玩具里面让他们感到神秘的东西。所以,家长不要因为马桶的卫生问题,额外会多洗几次衣服就不让孩子玩马桶,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只会控制孩子的玩乐权,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毫无益处的。2. 大人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尽管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马桶的知识,告诉孩子马桶是供他尿尿、拉屎的地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这里“臭臭”、“脏脏”,一定要远离。再比如,孩子靠近马桶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在一旁观察和保护,防止孩子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危险的事情。3. 权威效应让孩子听父母的话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听父母的话执意要玩马桶,甚至是父母越劝阻孩子越要玩,往往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树立起权威的缘故。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这样当家长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需一句“不要这么做”,就可以让孩子安下心来,乖乖地去做其他的事情。此外,当孩子玩马桶时,大人也不必大惊小怪,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在孩子接收到大人的这个信息后,要么对马桶充满无限兴趣,要么对马桶心生莫名的恐惧,相信这肯定不是大人干涉孩子的初衷。

行为5:孩子爱拆东西

——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天佑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爸爸妈妈也给他买了不少来满足他的心愿。可是,无论是哪个到手的玩具,到最后都逃不过这样一个噩运:被拆得七零八落,简直就是轮子、车身大分家,搞得家里一片狼藉。这种时候,无论爸妈怎么教育,天佑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这么想,或许等儿子长大了,就不会再有这个坏毛病了,于是,他们只好默许儿子的“解剖行为”。可是,虽说天佑慢慢长大了,然而拆东西的习惯反倒有增无减。有时候,他会提了个塑料桶,跑到阳台上用锯条锯开;有时候,他会偷偷拆下电脑上的低音炮,拆不开就用榔头砸……在天佑4岁生日的那天,他竟然把姑姑从外地寄给他的生日礼物——遥控警车给拆散了。当天佑爸爸忙完家务看到散落满地的小零件时,着实给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没多想就朝天佑的屁股打了过去,接着就是一顿教训,语气严肃又生硬地说:“以后再也别想要玩具了。”天佑呢,“哇”地一声嗷嗷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了,就过去安慰小孙子,可是越安慰反倒哭得越厉害。此时的天佑爸妈,无奈地对视了一眼,儿子的“老毛病”到底该怎么办呢?读懂孩子的行为相信很多家长都面对过孩子的“破坏行为”,甚至还努力帮孩子将他的“杰作”来个“破镜重圆”。但是无奈时,也会抱怨“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也会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那么,为何东西到了孩子手里就会立刻变成废品,难道孩子天生就是破坏狂吗?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并非故意想破坏一个东西。当孩子看到小汽车会跑、小飞机会飞,听到音响会说话时,他们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他们就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咦,我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看看这里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聪明才智发展的动力。做家长的,对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训斥或是打骂只会挫伤孩子的求知欲望,甚至熄灭孩子的智慧火花。通常,爱拆玩具的孩子,往往喜欢提问题,对孩子这种喜欢提问的求知欲,家长要格外重视和爱护。家长除了要肯定孩子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外,还要适时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让他们知道随便把物品拆开这种不爱惜物品、不顾后果的做法是不对的。同时,还要叮嘱孩子,对不懂不会用的物品,特别是像电动玩具、家用电器之类物品,更不要随便乱按乱拆。总之,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家长一定要在鼓励和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行为给予认真地分析,以便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换种方式爱孩子既然“拆东西”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行为,那么,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1. 家长要有宽容的心态父母应该认识到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必然,面对孩子的“壮举”时,不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也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说出“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之类警告或是威胁的话。要知道,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2. 家长尽量鼓励并参与孩子的“创作过程”孩子的“破坏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这对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并培养孩子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拆心仪之物时,不妨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讨论一下,“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啦”,再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结果,并跟随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物品恢复原样。如此这般,孩子才能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3. 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鼓励孩子的“破坏行为”之余,家长还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看到皮球一拍就跳得很高,家长可以问,“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看到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不过家长提出问题后,还要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发孩子的思考。其实,当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而不知所措了。

行为6:喜欢玩锅碗瓢盆

——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妞妞是个3岁的小姑娘,在她1岁半的时候,喜欢上了厨房,确切地说是喜欢上了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现如今,这个3岁的小姑娘对发出叮叮当当响声的锅碗瓢盆更是情有独钟了。每一次,妞妞都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张开粉嫩嫩的小手去抓她可以够得着的锅盖。有时候,她会一拿就拿动了,然后对着锅碗瓢盆就笑个不停;有时候,她压根就没拿住,当锅盖掉到锅上,发出清脆一声时,她会马上再捡起锅盖,一松手,再放回锅盖。就这样,妞妞不停地玩弄锅盖,听锅盖发出的声响,这种反反复复的动作总是让妞妞乐此不疲,开心地哈哈大笑。有几次,妞妞竟然会把一个瓢拿在手里玩一个小时,而她自己一点也不会厌倦。然而,每当妈妈看到妞妞在厨房里玩弄锅碗盆瓢时,她就忍不住要把她给轰出来。妞妞妈妈觉得,一来,厨房里有很多危险物品,像煤气、菜刀等,孩子进来后很容易发生危险;二来,家里总要有一个相对神秘的空间,这样孩子才会始终充满探索的兴趣。后来有一次,妞妞一个不小心,被小锅盖伤了手,虽说问题不大,但是妈妈却火冒三丈,硬生生地朝妞妞的手臂响响地拍了一下。紧接着,就是妞妞“哇哇哇”的痛哭。不过,自此之后,妞妞再也没有摸过锅盖,再也不敢轻易踏进厨房半步了。读懂孩子的行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随手拿起一个东西就聚精会神地玩起来,而很多家长却认为让孩子自由地玩耍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弄脏了身体和衣服,弄乱了家里的摆设;孩子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或是弄得全身湿透,甚至还会出危险。事实真是这样吗?妞妞妈妈的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她不知道有时候孩子爱玩父母买的玩具,但有的时候他们却喜欢玩生活用品。其实,在孩子眼里,只要是他们弄得动、搬得动的东西都是玩具,而且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这种不断重复一个动作的行为对他们来说也是获得成长经验的一个必要过程。要知道,玩耍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件特殊礼物,即便是刚出生的小宝宝,身体还没有说话、走路以及自理的本事,大脑却已具备了归纳、提炼、认知的能力。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智慧是需要与自由自在的玩耍相结合的,这样孩子才能按部就班地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与其劝说孩子乖乖地坐在那里,跟着大人念书认字、背诵诗词,还不如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不安分的孩子们到处去探索、攀爬、触摸……事实上,这样玩有助于孩子认知日常用品的模样、质地和手感,观察它们的用途,体会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孩子敲敲打打的动作,也能锻炼他们的协调性,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对家长来说,让孩子自由玩耍的确比较麻烦,既需要我们事后认真地收拾和洗刷,又需要我们巧妙地引导和保护。但是,家长可曾想过,你的费心和耐心换来的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如果我们怕麻烦、没耐心,将孩子的玩耍视为调皮捣蛋,阻止孩子的玩耍,那样我们只会阻止他们思维的发展,妨碍他们智力的进展,最终,只会可怕地拖累孩子成长成熟的脚步。换种方式爱孩子不过,支持孩子玩生活用品,并不等于说什么东西都允许孩子玩,而是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和爱好,给他们准备一些生活素材,让他们动、让他们玩,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以下几种生活游戏值得让孩子玩一玩,特别适宜年幼的孩子。1. 筷子敲碗的游戏家长先给孩子准备几个大小、材质不同的碗,再备一双筷子,然后将碗一字排开摆放在桌子上,让孩子随意地敲击。因为敲不同的碗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试着总结不同的碗敲出的声音有哪些特点。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边哼儿歌,边敲击不同的碗,从而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律,这个亲子游戏能够训练孩子的韵律感和听觉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吃饭的时候最好别让孩子拿筷子敲碗,并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在别人家做客就更不能这么做,让孩子明白这意味着对主人的不满,也是缺乏教养的表现。2. 和孩子打水仗家长先准备两个盆子,并将其装满清水,然后,将两个盆子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孩子年龄、手臂力量的大小而定);随后,把盆子放在孩子能把水拍出的地方,然后和孩子打水仗。这种游戏需要两个人玩,或是父母参与进来,或是让孩子和小朋友玩,当然,这个游戏在夏天玩是最适合不过了。不仅如此,在孩子摆弄锅碗瓢盆的过程中,家长要始终抱着一个接纳和欣赏的态度,这样才会让孩子在生活用品中寻找到快乐,才会让孩子玩得开心,越玩越聪明。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孩子爱玩危险游戏怎么办?Q:儿子4岁多了,很喜欢在大街上追逐打闹,并喜欢模仿影视、图书中打等场景玩一些危险游戏,大人该制止吗?又该如何保护孩子呢?A: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欲望,天性又喜欢模仿,再加上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肤浅,自制能力差,因此胆量大、不怕危险。不过,家长也不能像看管犯人那样监护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作为家长,最好是平时就能以身作则,注意传授安全常识,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其次,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应付危险的能力。比如,教孩子划火柴、使用刀剪等。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少玩这类游戏了。另外,家长也要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别的游戏上去,像猜谜语、跳皮筋等。爱玩电脑游戏,该如何引导?Q:儿子5岁了,特别爱玩电脑游戏,该怎么办啊?A: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早早地放任孩子玩电脑。但是,儿童专家研究发现,过早使用电子产品,玩电脑游戏非常影响儿童发育。因为电脑辐射会影响幼儿脑细胞的发育;孩子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会导致眼睛近视;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其注意力、控制力会减弱,而且他们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情绪比较不稳定。为此,家长可以把电脑放在家中的公共场所,以方便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同时,给孩子限定一个时间,以便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活泼好动,是多动症吗?Q:儿子快5岁了,平时身体很好,与小朋友玩耍时,也特别活跃。但是就是动作特别多,一刻也静不下来,我有点担心,这是不是多动症呢?A:好动是孩子的正常特征,家长应该鼓励。多动也是小儿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说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多动症即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还会经常出现过多无意义的小动作,比如卷书本的角、将橡皮不断地切成小块等。孩子是否是多动症应由专家诊断,家长不能随意下结论,也不能随便让孩子服药。孩子贪玩,不愿学习怎么办?Q:孩子要上小学了,还是一门心思只想着玩,我们都很焦急,担心他不愿学习,该如何是好?A:很多科学家和教育专家都认为,玩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越会玩的孩子越聪明。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如果想要玩得有趣,他会动脑设计游戏环节,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玩耍遇到障碍时,他会主动去思考,认识、发现物质的变化和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探索世界、探索未知、开发智力;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还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这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孩子喜欢玩,也喜欢学习,如果家长能够给他们玩的时间,然后适时地提醒他们去学习,孩子照样能愉快地接受。

Part 2 孩子爱哭闹

——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最好时机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你根本捉摸不透家里那个脆弱的“小气球”;★责骂或是顺着大哭大闹的孩子,只会让他更来劲儿;★你的孩子哭闹不休,比起人家的孩子不是个乖宝宝;↓那么,你需要阅读本章↓它将告诉你★哭闹为什么变得这么普遍;★孩子哭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父母屈从于孩子哭闹,只会更糟;★只有马上行动,孩子才会不再哭闹;★每一次哭闹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最好机会;↓它将帮助你★如何让孩子意识到沟通远比哭闹受欢迎;★如何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果断说“不”;★如何让孩子不再哭闹,变得自立、懂事起来;★只要你稍微改变回应孩子哭闹的方式,就能制止哭闹。

行为7:“妈妈,你在哪儿?”

——理解孩子的途径“妈妈,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你在哪儿?”“雨泽,妈妈去洗手间了。别哭啊,爸爸不是在这儿吗?”一听孩子哭闹,雨泽爸爸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他的身边。可是,好多时候,雨泽偏偏不领爸爸的情,总会执拗地说:“不,我不要爸爸,我就要妈妈!妈妈!妈妈……”这次,也不例外,雨泽一觉醒来后看到妈妈不在身边,就开始大哭不闹,还把枕头扔到了地上。看着涕泪横流的儿子,无奈的爸爸只能在一边干着急。好不容易,妈妈从洗手间出来了。雨泽一看到妈妈,哭声就更大了,还边哭边喊:“坏爸爸,坏爸爸!”听儿子这么一说,爸爸难免会有些怨气,跟雨泽妈妈嘀咕了几句,“唉,这孩子!真是没有一点良心!”“哎,你怎么跟孩子计较呢!你先洗脸去,我来哄他。”妈妈哄了爸爸,就去顾儿子了。过了一会儿,雨泽不哭了,自己跑到一边去玩玩具了。雨泽爸爸又叹起气来,“唉,没见过这么能哭闹的孩子,这才刚上幼儿园两个月,脾气反倒越来越大了!”“是啊,我也感觉到了,雨泽这孩子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妈妈也心力交瘁。“唉!总这么下去,怎么得了!真是让人伤透脑筋,看来我们得好好想想办法了。”雨泽爸爸也随着说。读懂孩子的行为家有这么一个动不动就爱发脾气的孩子,感觉他们就像脆弱的“小气球”,一点也碰不得、伤不起。不过,也有一些父母面对“小气球”的孩子时,会表现出急躁、烦恼的一面,有些甚至会因此向他们发火,打骂叫嚷。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孩子在哭闹、家长在一旁训斥的情景。起初,孩子还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恼火而安静下来,但是时间久了,孩子便会变本加厉。家长如若发火只会激化矛盾,对平息孩子的怒气而言没有丝毫意义。我们常说,“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其实,面对脆弱的“小气球”,为父为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虽说发脾气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可爱,管教起来也会让你头痛不已,但是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少会为了气家长而发脾气。事实上,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孩子发脾气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是成长的征兆,是“合理”的,是好事,而孩子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以此要求家长顺从。一般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哭闹多数情况下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 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好穿暖,他们还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便会大发脾气。通常,出生4个月的孩子就有了发脾气、表达不良情绪的能力。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育,他们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过,对于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事物,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出理性的认识或是决策,而是单凭自己的情绪与兴趣参与其中或是采取行动。可是,孩子的认识或是行动却常常遭遇父母的阻挠。对于父母的阻挠,孩子当然理解不了父母的道理,每当遇到父母的阻挠或是受到挫折打击时,反而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抗议,不是哭闹,就是摔东西。就如故事中的雨泽一样,睡醒后,见妈妈没在身边,就大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别人。2. 负面环境的效应孩子的脾气往往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或是平时说话总是大声喧哗,像吵架一样,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其遇到困难或是处理问题时,也会习惯性地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反之,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和和睦睦的家庭,父母之间即便遇到问题,也能心平气和地讨论或是协商,平时交流也是轻声慢语,那么孩子说话也不会粗声大气,遇到问题也不会大喊大叫。所以,父母们不要光抱怨孩子脾气不好,而是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除了家庭环境,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也会对其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说,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种嘈杂纷乱的环境,吃不好也睡不着,情绪就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脾气暴躁、动辄哭闹。如果生活环境舒适而宁静,孩子的心情也会很平静,而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也就不容易成为动辄哭闹的问题孩子。3. 身体不适孩子情绪的好坏与身体的健康程度也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如果孩子身体劳累或是感觉不适,脾气相对来说会比较大。特别是两三岁左右的孩子,常常因为贪玩而不睡午觉,结果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这种时候,孩子只要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此外,孩子肚子饿了或是生病了,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使孩子情绪失控而发脾气。换种方式爱孩子既然找到了孩子动辄哭闹的原因,那么,面对哭闹的孩子,家长又该怎么安抚呢?其实,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小气球”的气都会平稳地释放出来了。1. 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既然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大哭大闹的。那么,家长先要进行自我检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管得太严,给孩子的束缚太多了。然后,认真想一想孩子的需求,对于合理的,要尽可能地满足他。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比如说,想玩水、玩泥巴、玩土都是很多孩子最纯真、最真实的小心愿,可是,不少家长往往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而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只会使孩子大哭大闹。实际上,只要孩子想玩就应该让他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情地玩好了,千万不要为了让自己少洗几件衣服或是省一点儿水而让孩子远离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请记住,蒙特梭利说的这句话吧,“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多给孩子自由,就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哭闹次数,而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然,孩子也有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时候。比如,带电的插孔、易碎的杯子总会让他们想入非非。这种时候,家长不要武断地拒绝,而是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危险的。时间久了,不但可以使孩子不再提出这方面的不合理需求,还能让他们学到科学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2. 为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日常生活中,家长遇到事情要学会控制情绪。夫妻之间有矛盾,要尽量心平气和地解决,而不是大吵大闹。不仅如此,还要尽可能常开开玩笑,给孩子营造一个开放、轻松、平和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遇事都会沉着应对,而不是火冒三丈、大发脾气。3.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试试转移法。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物品或是游戏来吸引他,缓解孩子的情绪。比如说,家长可以为孩子放一些欢快的音乐,也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散步。在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的情绪自然会慢慢平静下来。4. 冷处理法这种方法在国外家长身上经常会看到,每当孩子发脾气时,他们不是去哄他,而是不理他,任其哭闹。初看,这么做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却是很给力的一种方法。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父母再边安抚他,边与他沟通。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委屈、伤心的时候,可以说出来,甚至哭一会儿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要无理取闹、向父母发脾气。再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一点儿也不可爱,而且你的行为和语言会让父母很伤心。如此这样,通过父母的一点点引导,孩子便会慢慢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乱发脾气,而结果呢,孩子也从中慢慢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由此看来,身为父母一定要有爱,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不管赞成他什么还是反对他做什么,都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既不能勉强他,也不能一味地妥协、迁就他。始终让孩子懂得,父母很爱他,但是原则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行为8:委屈地哭了

——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媛馨在小区花园排队等骑木马,此时,木马正被一位10岁左右的男孩玩着。媛馨等了一会儿,见这位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就急着问:“哥哥,你还要玩多久?”小男孩看都没看她一眼就说:“我要玩很久。”媛馨听了,有点着急,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想骑木马。”小男孩自顾自地玩他的,根本不理会身边这个小妹妹。媛馨见小男孩根本不理会自己,而且还说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呜呜地哭了,而且一边哭一边说:“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媛馨妈妈看到了,赶忙来到女儿身边,轻声安慰说:“馨馨乖,你再耐心等等,哥哥这么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轮流玩的,一会儿他就给你玩了。”谁知男孩反倒大声接茬:“我还要玩很长时间,不给她玩!”这一下可糟了,媛馨听了这番话,当即泪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而且还边哭边喊:“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见状,媛馨妈妈一把将女儿揽入怀里,轻声说:“媛馨今天排队等了这么久,妈妈知道,你很有耐心。可是,哥哥还是不让给你,妈妈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媛馨听了,点点头。媛馨妈妈接着说:“小哥哥不和别的小朋友轮流玩玩具,这样不对。要不我们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听了妈妈的话,媛馨哽咽着问小男孩:“哥哥,给我玩一下好不好?”可是,这位小男孩满脸的不情愿,态度生硬地说:“不好,我还要玩很长时间。”显然,这个回答让媛馨非常失望,她再次大哭起来。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把木马让给媛馨玩,并笑着对媛馨说:“小朋友,别哭了,来这儿骑吧,再哭就不乖了。”谁知,媛馨妈妈反倒很冷静地说:“没关系,可以哭。”周围家长都惊讶地看着她,“啊?让她哭啊,你可真耐心。”媛馨妈妈点了点头,“是,让她哭吧。”那些家长听了,不解地走了。读懂孩子的行为很多家长惧怕孩子的哭闹,如果孩子哭了,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说“不哭,不哭”,而且还会想出各种办法试图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也有一些家长会试图用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不许哭”。当然,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质牵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们马上就会给孩子戴上一顶“不乖”的帽子,并口口声声地威胁说“爸爸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鸣,而哭恰恰是孩子表达内心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细心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他们有渴了、饿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或是需要大人抱了这些生理和心理需求时,无一例外都会用哭来表达。等孩子慢慢长大,会说话了,当他们有渴了、饿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时,则会用“说”的方式来表达,而来自内心的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等情绪,仍然会用“哭”来表达和宣泄。家长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也常常会哭泣吗?如果这种时候,身边的亲人非常理智地对你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纵然你的心中有着千言万语,你还会找他诉说吗?其实,如果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积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好父母就该如此善于“不止哭”。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止哭”是在强调家长要和孩子产生共鸣,学会接纳他们的情绪,绝非意味着鼓励孩子无条件的哭;然后,弄清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并逐步帮助他们将其去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满足了,或是不良情绪被宣泄掉了,他们自然就不会哭了。换种方式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哭泣,家长要不要阻止,在实际教养时,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1. 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泣,家长可以不予回应,不过前提是你彻底读懂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2. 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而不是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哼哼唧唧。3. 对于孩子难受时的哭泣,如摔跤、打针、生病等,或是受了委屈时的哭泣,在这种时候,家长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试图接纳他,并给予恰当的安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一定是活泼开朗,爱笑,容易与人相处的。即便遇到不良情绪,他们也总是能及时宣泄,当然,更不会把“哭”当做要挟家长的武器。

行为9:不给买就不起来

——别因为尴尬而误读了孩子又到一年换季的时候了,这几天,皓轩妈妈发现,皓轩的衣服明显小多了,于是决定去商场给他买几件过冬的衣服。一个周末的午后,妈妈想偷偷溜出去,不带皓轩去商场。因为皓轩有个坏习惯,见什么要什么,不给就撒泼打滚。皓轩妈妈担心皓轩的“老毛病”又犯了,就决定一个人偷偷地去。可是,这个机灵的小家伙似乎早就猜出了大人的心思,从早上起床就把妈妈看得紧紧的,生怕妈妈跑掉了。妈妈见甩不开皓轩,只好告诉他:“妈妈一会儿要去商场给皓轩买新衣服,你去不去呢?”皓轩听了,笑眯眯地说:“去!去!太好了!”妈妈紧接着说:“可是我不想带你去,因为你总要乱买东西!”皓轩赶紧向妈妈保证:“妈妈,我不会乱买东西的!”就这样,母子俩出门了。果不其然,到了商场,皓轩一直表现得都很不错,妈妈也顺利地买了皓轩的冬衣。眼看时间不早了,妈妈对儿子说:“皓轩,咱们回家吧。”可是,皓轩似乎意犹未尽,摇摇头说:“妈妈,我饿!”妈妈知道这是皓轩的“毛病”犯了,于是不理皓轩,继续走。可是,皓轩哪肯听她这套?不停地说:“妈妈,我饿!我要吃蛋糕!”说着皓轩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说什么也不走了。这时,周围人对这对母子俩投来了奇怪的眼神,妈妈也是很不好意思,于是就给皓轩买了蛋糕。就这样,皓轩一边啃着蛋糕,一边看着周围的橱窗,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一家玩具店,皓轩又忍不住了,拽着妈妈的手连声说:“妈妈,我要枪!妈妈,我要枪!”看到儿子如此无理取闹,妈妈生气了,愤愤地说:“出门前你不是答应妈妈不乱买东西吗?怎么现在还是见什么买什么!不行!”妈妈一把拉住儿子的手就往远处走,可是,皓轩依旧不停地嚷嚷着:“妈妈,我要枪!妈妈,我要枪!”“不行!家里已经有十多把枪了,你要这么多枪做什么!”妈妈愤愤地说。说着说着,只听“哇”的一声,皓轩就开始撒泼打滚。看着执拗的儿子,妈妈不由得叹起气来:“唉,这孩子,见什么买什么,简直让我愁死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