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3 10:29:44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斌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试读:

前言

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严格地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国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量十分有限,更不用说有专家学者致力于体育新闻学的研究了。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新闻界和体育界来说,这20年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没有这些年的努力和发展,就没有风光无限的中国体育成就,就没有春光满园的中国体育传媒。

应该说,是我国蒸蒸日上的体育成就促进了体育传媒的发展壮大,而体育传媒的丰富实践经验又为体育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时机和重要依据,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客观情况是,我国的媒体与新闻理论的研究机构并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体育新闻界,媒体不太注重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基本不从事报道策划,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莫过于我国体育新闻的理论体系尚处于初建时期,在社会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不足以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

在20年间蓬勃发展起来的我国体育媒体,出现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催生了以上海体育学院为首的高等院校兴办体育新闻的教育事业。从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项写作班起到现在,我国共有十所体育院校、四所综合院校和一所师范院校开办了体育新闻专业。截至2005年,我国高校总计为1794所,15所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开办率远远高于在世界上占有体育传播强势的美国,后者高校总计4182所,而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院校仅为16所。

我国高等院校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从培养本科生开始,逐渐上升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直至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人才培养的规模看,全国各院校加在一起,每年体育新闻专业在校生达到4600人,而体育媒体却不会像办新闻教育这样不断地发展下去。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高等院校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过剩;另一个是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教育规模最终会依据市场需求作出自身的调整。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却非一日之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教材、教学的任何环节解决不好,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特别是我国体育新闻理论基本上是依照美国的模式,再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变,仍处于初创时期。我国体育新闻的理论研究底子很薄,体育新闻学教材到目前为止也只出版过三四本,有关体育新闻、体育传播的书籍加在一起不超过25本,与我国蒸蒸日上的体育新闻教育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

目前,我国从事体育新闻教育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学派,即来自新闻学院的硕士、博士;另一类是实力派,即来自各类媒体。当然,也有人将两种类别的特点合二为一,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兼备。无论是哪一类人,都为培养我国体育新闻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本人应该属于第二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却来到媒体工作,先后在《北京周报》《中国体育报》做记者和编辑,采访并组织策划了多届夏冬季奥运会、各单项世锦赛、世界杯赛。24年的体育新闻工作实践留下了不少经验教训,使我萌发了写作体育新闻学教材的念头。从体育媒体到高等院校,工作和身份的转变充满了种种挑战。但我认为,应该努力找到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结合点,将自己的教育岗位当做一块实验田,相信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身为体育新闻教育工作者,编撰系列教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尚缺乏教学经验,尽管新闻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尽管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教育形势不等人。就这样,首都体育学院新闻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共同投入了编写工作。这部体育新闻学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编写,其间经过了几次内容的调整,特别是当接近完稿时,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耐心地等待,增补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由于水平有限,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交上这部拙作,希望受到媒体的关注,得到其他院校同行的指导,获得体育新闻学生的反馈。我们相信,在所有体育新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体育新闻的理论研究会一步步走向深入,待到成果累累的那一天,我们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本书在内容上分为四个方面:中外体育新闻史、体育新闻理论、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世界著名赛事采访报道业务。这样的内容设置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没有专门设置采、写、编、评等章节,而是对不同类别媒体的体育报道分别加以阐述,并通过总结国际大型比赛报道规律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我们编写此类著作的一个新的尝试。

在中外体育新闻史中,用了较大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体育新闻与中国体育新闻发展的历程。由于受到历史文献的局限,我国此前对世界体育新闻史的研究成果较少。本书对中国体育新闻史的研究从1840年起,将发展过程分为自在时期、传入时期、凝变时间、拓展时间、繁盛时期等五个不同时期加以阐述,梳理体育新闻在我国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律与特点。

体育新闻理论是本书的一个难点,因为如何界定体育新闻学目前在国际新闻界尚无统一认识,甚至有观点认为,体育新闻学不能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它不过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以何种理论为基础开展研究众说不一。本书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为依据,对体育新闻传播的价值、体育新闻的类型、报道范围以及体育新闻的特点加以阐述。同时,对体育新闻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剖析,论述了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回顾了体育新闻功能的演变过程,归纳出体育新闻在我国的五大功能,即体育信息传播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在本书也占了较大篇幅,这是因为新闻传媒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和重大突破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果说中国公民的体育意识在近20年发生了巨大转变,那么媒体功不可没,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应该成为体育新闻学重点研究的内容。本书用了四个章节详细论述了平面媒体、通讯社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及新兴媒体网络的体育新闻报道,对各类媒体报道的演变过程、报道形态及特点一一做了阐述。

世界著名体育赛事是本书的一个重点。目前对体育赛事的分类有多种,本书以在世界各大洲影响力最大、媒体关注度最高为依据,选择职业和非职业的七种赛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这些赛事是: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田径世锦赛、F1、NBA、网球四大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从赛事发展与运作方式、媒体报道的规模与特点、采访报道的技巧等角度作出剖析。这一部分的撰写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而增加了写作难度,相当一部分素材来源于本人多年的媒体工作经历,对赛事报道素材的积累,或者昔日同行的经验传授。在写作中发现,我国体育新闻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对赛事报道却缺少理论研究,而这正是新闻媒体和体育新闻教育者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本书共有9个章节,在写作分工上,第一章国内外体育新闻发展概况由张宏伟写作,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第二章、第四章第二、三节由王静写作,第三章、第七章由兰馨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学习经历为她们打下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第六章、第四章第三节由姚治兰写作,多年广播电视教学经历以及电视媒体的实践经验为其写作打下良好基础。第九章由骆秉全完成,数年的新闻系领导工作、专业建设的研究经历,为其写作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五章、第八章由本人完成,写作主要依赖于新闻从业经验。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昔日同行的无私帮助,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他们是中央电视台马国力,新华社高殿民与杨明,《中国体育报》周继明、杜文杰与杜婕,《体坛周报》程征,《汽车之友》黎明京,《篮球先锋报》苏群等,他们长期从事体育新闻报道与策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体育新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为本书作出贡献的还有我的第一批研究生黄梅、王佳琪和孟媛媛,她们多方查找资料参与写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一并表示感谢。编者2008年12月22日

第一章 国内外体育新闻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世界体育新闻发展概况

一、古代社会的体育与媒体

当今,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媒体是指进行大众传播的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那么当我们对古代的体育及其附属的媒介进行研究的时候,若以当今的视角来审视,毫无疑问将会一无所获。虽然古代没有这类现代传播媒介,但是我们不能断言古代就没有体育的传播或体育新闻的传播,那么如何将现代媒介的传播方式、传播业、观众与古代社会及其环境相联系呢?这里,我们需要将狭义的媒介进行一个扩展,在古代社会的语境下,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找到与现在相当的媒介,这类媒介指那些能够提供任何形式的公众信息交流的平台,它既包括公开上演的荷马式的史诗(Homeric Epics)、品达(Pindar)诗歌的歌颂、柏拉图(Plato)的著作还有纪念铭文(Inscriptions)、赞颂胜利者的雕塑等,还包括非语言的传播、视觉的和行为的艺术。行为性的艺术包括各种纪念物和对体育赛事的展示。

由此,研究的范围变得广泛和具有包容性,使得这种不延续的研究成为可能。所有体育的外在形式,例如,运动员的装束和装备、体育运动场,作为一种符号指示物在传播方式中被称为媒介的符号理解上的“媒体”,在体育节庆中的非体育方面如文化、宗教表演等也包括在内。1.古埃及及近东体育与媒介

古代埃及文明延续了3000年,从公元前2950年至公元前30年。在古埃及,法老享有无上的权力,是法律、繁荣和权力的象征。他和古代任何王权一样,呈现在体育媒体上的法老不能在竞赛中被打败,国王必须没有对手。

在大赦庆典中,强大的法老上演着独自被宣扬和赞颂的角色。这一庆典也被叫做复兴典礼(Renewal),每30年一次的庆典来宣扬他们的更新和复兴,虽然节日中的神、装饰物以及当时的碑刻跟随统治者的不同而变化,但不论多少年他们的统治都将继续。在一些浮雕上刻有奔跑的国王的图像,严格意义上更像是庆典而不是体育,因为它仅单调地展示身体的力量。皇室的奔跑可以被看做是政治占有体育的显著例证,但它本身不是体育,仅是在形象上有移动的腿和假想的跑道。此外,也有国王射箭的形象,这是另外一种法老向人们展示其自然天赋的媒体,来表现其不可思议的力量和技巧。在大众纪念碑上,射箭的规则通过将象形文字刻在铜盘子上,有几英寸厚,再一次来展示和巩固法老的威信。

在普通埃及人的体育中,摔跤是最普及的,并持续了2000年,摔跤通过浮雕、小雕像、庙宇装饰、墓葬绘画、简单加工的草图碎片来展示。一些浮雕显示摔跤在国王面前表演,强调了它受到国王保护,最终还是显示了国王的权威。

在近东的两河文明中,闪族人(Sumerian)文明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的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在文化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包括辉煌的庙宇建筑和壮丽的史诗成就。舒尔吉(Shulgi,公元前2112~2004年)是闪族王朝一个自称为很成功的运动家的皇帝。舒尔吉最著名的故事是从尼普尔(Nippur)到乌尔(Ur,古代美索不达亚南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一天返回。对此,有描述道:“我一路奔波,穿越大片土地的道路。”这一“国王之路”宏大的赞歌炫耀了他穿越王国的成就,隐含的意义是,他的行动广阔联系了王国,并强调道路作为现实中王国的规则和繁荣的象征。跑步并不是竞赛,是节日庆典的开始仪式,和埃及法老的跑步很相似,宣扬了君主宗教性象征的行为。

公众读到国王在摔跤和跑步上英雄史诗般的行为,使体育变得尊贵,舒尔吉通过史诗的媒介及他巧妙的体育技能作为连接,使得国王通过体育成为英雄,这一时期体育为了统治需要获得了提升。

公元前2000年后,美索不达米亚在北方被亚述人(Assyrian)和南方的巴比伦人(Babylonian)交替统治,尤其是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800~1600年,在文化上和智力成就上都超越了过往,包括文学、天文学和数学。现在可以看到,在石柱上描绘了不可思议的符号和图画,包括摔跤、手搏、匕首或剑的搏斗还有拳击。

在1600年,随着希泰族(Hittite)统治的确立,汉谟拉比创造的巴比伦第一王朝倒塌了,整个近东进入了黑暗时期。

在《荷马史诗》中,记录了希泰族人从事的运动竞赛,有跑步、射箭、手搏、举重、拳击和摔跤。希泰族的战车竞赛和投掷标枪并不能证明是竞技赛事,虽然这种文化中广泛使用长矛和战车,更多的是在军事领域中。

与近东体育相似,希泰族人用书写板或特殊的宗教、政治、商业活动来纪念和保存赛事,但这些载体的流动或许被限制了,它们更多是在高层官员、牧师和富有商人之中,而不是向大众展示。希泰族的国王们没有将体育与政治资本联系起来,他们并不是渴望将统治者自己描绘成运动家,而仅是庆典本身。在恢弘的宗教庆典中,国王只是站在高处,是比赛的所有者,而更加注重这些庆典的宗教价值的宣扬。2.古希腊体育与媒介

在古希腊最早出现的体育是一种跳跃公牛(Bull Leaping)的运动,跳牛就是表演者奔向一头愤怒的公牛,在起跃之时作出各种如体操选手般的特技动作。

古希腊的跳牛运动出现在壁画、角状环(Rhyton)和石棺上,在不少的跳牛壁画中,当女人在参加跳牛时,在壁画上被用白色的皮肤与男性区分开,这是我们知道的克里特女人参加的唯一体育运动。角状环在希腊文化晚期被用做祭酒时的容器,跳牛被描绘成运动赛事而不仅仅是杂耍式的娱乐方式,以这种神圣容器的媒介,向克里特年轻人通过仪式进行展示,并在宗教上通过媒介加强其影响。在希腊中部发现的石棺中,也绘有跳牛的图像,一面绘有公牛跳跃的图像,另一面人们手中拿着武器。由于缺少对平民公布这些体育运动的媒体,这些赛事没有与其后在希腊和罗马举行的体育一样被大众所获取和接受。

在古希腊经历黑暗时期后,直到公元前800年文化和体育得到了复兴。公元前776年举行了第一届奥运会,而有关奥林匹克胜利者的记录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出现,一些伟大诗人的诗歌与神话通过口头对希腊英雄的英勇事迹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并对古奥运和泛希腊运动会(Panhellenic)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狂热的市民在英雄传奇的感召下进行竞赛,使得奥林匹克得以兴盛,作为这一运动的成果,在公元前586至公元前573年进行了重组,这时有三个竞争的泛希腊运动会,英雄神话成为体育或其他文化的催化剂,成为体育诞生的一种暗示或者神奇诞生的故事(Scanlon,2004)。希腊人用神话史诗作为奥运会神奇的诞生,无疑是用统治地位的媒体来表述最终的冠军,表现体育意义的一种极好表现。荷马时期的英雄们将与在战斗中一样进行竞争。

运动会更多是用口头媒介进行宣扬,是由古奥运和其他庆典的组织者派出神圣的特使(Sared Envoys)和停战送信人(Truce-bearer)邀请希腊人参加庆典的。

在古奥运会之前,神圣停战期的消息已经被传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参与者或者观看者可以在上帝的保佑下安全地前往奥运举办地。很多组这样的外交使节被派往各城邦,每组被分派到确切的村庄,并且拜访明确的外交收信人。前往当地的拜访使得这种外交传送信息变得很便利。这是一种希腊式的老练的处理公关关系的方法,它是我们当前印刷和广播媒介的古代原型,所不同的是它赋予了古奥运会强烈的宗教气氛,使得比赛充满严肃感并使得公告传遍希腊世界。

古希腊的胜利赞歌也是重要的体育传播媒介,这些赞歌在获胜地或获胜者所在家乡被传唱,赞歌通常是由胜利者的家人委派他们能付得起的最好的诗人所创作的。伊比科斯(Ibykos)是最早的,品达(Pindar)是今天最为出名的,他们在5世纪早期都很活跃。甚至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Euripide)也在公元前416年,为臭名昭著的政治家和在战车比赛中获胜的人写赞歌。这些诗人安排舞台和诗歌的表演,还可能包括合唱、独唱、舞蹈以及竖琴(Lyre)、场地表演(Flute)。胜利者通过赞歌而被赞颂着,被人们长久地记住,他们能足够映射被赞颂者的家庭与英雄的前辈之间的血缘关系。胜利者会很快地成为新时代的英雄,比一般人更加的伟大,同时回到自己家乡时,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在品达的诗歌中描绘了一个新的社会状态,一个人的到来能够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进而使得城邦得到提升。胜利赞歌的兴起与公元前6世纪中期对体育庆典的狂热,同时发生了。

古希腊的文字媒介,也通过竞赛的碑文、文件,在石头上记录了希腊运动员的一切东西,从非常简单的某人获得什么比赛的胜利,这次比赛是在什么庆典上所举办的以及一些出众之处(如第一、仅有的等),到训练的每个程序或者在庆典上获得胜利者的所有人名单(Crowther,1898;Young,1996)。这些碑文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慢慢出现,然后在公元前5世纪获得了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变得衰落,并随着这一时期联邦繁荣的消沉而消退(因为雕刻实在是太贵了!)(Farrington,1997)。但对于一个村落和某地而言,这些碑文有很大的影响力,每天在那里向路人见证着什么,那些有文化的邻居也会告诉大家,在上面所记录那些名字的功绩。这些媒介再一次直接地展示了希腊体育的民主性,见证了那些出身低微的个人成为英雄、尊贵的先祖、胜利的将军、城市的领导者和上帝。

再来看看视觉媒体和希腊体育的关系,为纪念奥林匹克和其他胜利者的纪念碑是最常见的,帕萨尼亚斯(Pausanias)的著作描绘了在奥林匹克举办地的200个这类雕像。这些雕像的建造者是胜利者的城市或者是参赛者(Mann,2001)。在奥林匹亚,最早的纪念胜利者的雕像是用木头制作的,随后胜利者的雕像使用了石头和铜来制作。为胜利者制作雕像出现在6世纪中期的胜利赞歌开始之际,所以这些雕像是那时对体育狂热表现的一部分,但是与赞歌不同,这些雕像在罗马时期作为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在雕像上通常会有铭文,在公元5世纪的罗马时期,雕像上经常会记录希腊的法律、将军、政治家、哲学家和那些有权势的市民为了在公开场合纪念自己。雅典的雕塑应该被理解成一种提高个人地位的方法。与那些出名的、有权势的市民行为相比,胜利的运动员会很突然地从平民成为名人。运动员胜利者雕像的繁盛是在6世纪,这与希腊拥有更加民主和更翔实的法律不无关系的。希腊雕像与埃及人、近东人,甚至早期克里特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腊人用艺术化的媒体将体育作为精英统治者给予人们的礼物。

希腊运动会强调可以追求平等价值的信念,就和所有人出生时一样,要比身上穿的衣服更有价值(Miller,2000)。从这点来看,他们走得如此远并有如此的重要性。不管希腊时期平等原则是如何的复杂,体育的革命确实使得时代大潮向着个人自由和价值上前进了。

此外,在古奥林匹克开始时,就有一些展览物。在比赛之中,为宙斯奉献的一百头牛,为胜利庆典准备的烤肉、动物的敬献以及最后的大狂欢,古代和今天的开闭幕式有很多的呼应。在公元前430年奥林匹亚的宙斯圣殿完工了,在800年时间内,作为古代社会七大奇迹之一,吸引了人们前来参观。建筑师还在体育场建立了非常讲究的运动员入口通道,它是建筑师对体育媒体唤起的建筑构想。这种形式在20世纪初期,在美国体育馆被首次采用,主要作为大学体育馆的建筑,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标准,我们认为它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是什么装饰。3.古罗马体育与媒介

在意大利半岛,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从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00年,开始统治罗马,伊特鲁里亚人喜爱希腊人的体育,并将希腊体育与战车竞赛融入他们的庆典中。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在伊特鲁里亚人坟墓中的绘画,包括拳击、跑步、铁饼和标枪投掷和战车竞赛。在6世纪,希腊体育在伊特鲁里亚人的土地上得到了繁盛,这是很引人注目的,对希腊体育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时期。但是,与希腊不同,伊特鲁里亚人和当地的贵族把体育当做愉悦大众的礼物,而不是给拥有天赋的青年的展示机会,这也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荣誉。伊特鲁里亚人利用媒介与希腊人的不同在于:体育被描绘在他们墓冢里来给这些很富有和有权利的人以荣耀;据我们所知,还没有铭文、胜利赞歌或其他纪念物来赞扬比赛中的单个胜利者,个体被包容在运动和战车竞赛娱乐当中。

在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伊特鲁里亚人的统治,罗马人认为,与战争、商业或宏美的建筑相比,体育运动仅是轻佻和分心的事情。在公元前400至公元前100年,罗马将注意力集中在军事上,到公元前272年,他们控制了意大利波河(Po)以下的大多数地方,在公元前146年,吞并了希腊(Macedonia),并将希腊作为一个省。希腊体育偶然地在罗马登台了,很多时候是政治家为了加强人民的支持,将体育作为节日庆典的内容。(Crowther,1983)

体育在罗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包括在竞技场和古罗马的圆形剧场举行的比赛,包括斗剑者竞赛、野兽竞赛以及马戏、战车竞赛。斗剑竞赛最早在公元前264年被记载,但是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真正有了文化功能,到了公元4世纪繁盛起来。从竞技场建立时间来判断,战车竞赛可能最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偶尔会举行,对战车竞赛的狂热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所有的体育都是被当做贵族阶层对大众的好处,官方的称呼是礼物(Munera)。虽然比赛和竞技场都有宗教方面的性质,虽然斗剑者和战车竞赛者会得到个人的名望,但是这些公共竞赛的性质和希腊进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出于某些原因(金钱或者声望)竞技场的比赛比其他的比赛与帝国的祭仪相比有更强烈的联系。这种祭仪就像当今在体育盛会开始之前演奏的对国家的赞歌。出席就是一种爱国的行为。斗剑者或战车驾驶者是从奴隶、囚犯或犯罪者中而来的,个体胜利所获得的荣誉不会使得他的家庭或者城市的声誉得到提高。

对大众来说,娱乐是比赛和竞技场管理的中心。斗剑者被他们的学校(Lanista)和家庭(Familia)所指导和管理,家庭将他们献给政治候选人。战车驾驶者属于被主人或老板所控制的团队。在罗马以外的省,这种组织系统看上去不很固定。战车团队必须要长途跋涉才能走到当地的竞技场,这样来看,对于公共比赛或竞技场的媒介与希腊的体育运动完全不同。罗马比赛和竞技是一种吸引并愉悦观众和注意的方式。

这里没有罗马的荷马或者品达、柏拉图,这里没有通过文学使得罗马文化中的体育竞赛的角色得到提高。不像希腊那样,使得在社会中竞赛变得很高贵,并鼓励所有市民去参与,罗马则不是这样。

虽然也有西塞罗(Cicero)和普林尼(Plinny)对年轻角斗士晋级的赞扬,哲学家赛内卡(Seneca)所表现出来的是完全轻蔑,讽刺诗人Martial的系列诗歌表达了对罗马圆形大剧院(Colosseum)奇异景观的赞美,诗人奥维德(Ovid)和尤维纳(Juvenal)表达了对竞技的性感的沉思,但大多是在晚饭时对最近比赛所做的打油诗,这些诗没有一个不是将竞赛作为娱乐并开玩笑的意思。

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死之后,树立了碑文让罗马人记住他的成就,将他组织的巨大的角斗士比赛放在显著位置。这些遗迹上描绘的雕刻和现在的海报(Poster)和布告牌(Billboards)很相似。一些角斗士在自己家庭或其他人的支持下有自己的纪念碑(Koehne&Ewigleben,2000)。但是总的来说,对比赛和竞技场的文字记录与希腊对运动记录的杰作相比相形见绌,我们可以将这些缺失,理解为显而易见的不同文化的差别。

罗马的竞技运动在视觉媒介上有一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一直有旅游者和爱好者与赛事相伴。有上百件的小绘画灯具作为纪念品在竞技场被出售。陶器、小刀和类似的小东西出售给敬佩竞技者的有钱人。一些小的刻有角斗士和战车竞技者的雕像也很常见。这些很可能提供给富有阶层作为纪念品。竞赛组织者将他们的代理权和委任镶嵌在他们别墅的地板上,斗兽竞技、角斗比赛以及其他比赛也都被逼真地雕刻出来。(Museum of sousse;Blanchard-lemee,Ennaifer & Slim,1995;Koehne&Ewigleben,2000)。我们看到很少有罗马的视觉媒介像希腊那样赞扬胜利者的形象。罗马所有的,是微不足道的纪念品或者私人纪念物来作为参观者的追忆。

在罗马时期,最能体现视觉媒介价值的,无疑是古罗马竞技建筑本身。这些建筑使得罗马人的观众惊喜和赞许,就像希腊体育场一样,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观众喝彩。在罗马帝国战车竞技训练场很普遍,竞技场成为罗马最古老和精心制作的建筑。它最初在公元前329年出现,其后的竞技场大多复制了这一建筑,入口处被精心地雕刻,中间的障碍物被池塘、雕塑、锥形可转动的柱子、埃及方形石塔以及带下摆的计时设备所装饰。这些装饰随后成为整个帝国竞技场建筑的标准,人们喜欢这些细节并且乐在其中。竞技场作为娱乐场流行起来,并愉悦了观众。竞技场是当地当权者的象征,是其权力和帝国权威的象征。

我们对古代体育与媒介的研究从古埃及和近东方(Near Eastern)文明开始,然后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几乎每个社会都会有一些体育活动,这种玩的竞争和当今的“体育”大同小异,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表达。每个社会都会探索自己文化价值下的体育活动并保留下来,有些得到了延续,当代的体育将人类的体育运动给了一种虚假的分类,一种表面意义上的分类,这也使得我们有时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活动。任何社会的体育只能在人们的价值标准下被理解,它是含蓄的或者是外在的,这里活动只有在人们自己合适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才会被理解。媒介是社会的一种工具,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一种统治者将其变成规则的过程。

在中央集权的君王和贵族统治之下,有严格的阶级划分,体育被当做富有人和贵族给予那些处于社会边缘人的慈善的恩惠。当法律允许更多的人平等地享受这一权利,体育便显出了在个人实现上很大的价值。在埃及人、美索不达米亚、希泰族人、克里特文明中,竞赛被当做贵族阶层展示权力和力量的方式,媒介同时也反映了比赛组织者的荣耀,组织者也能感受到任何胜利者所带来的那种愉悦。

在荷马及古老时期的埃及,英雄般的贵族运动员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个人参与比赛所获得的荣誉要超过比赛组织者。体育参与者不再仅是贵族,那些基于独特价值和出色技能的人参加了,体育的媒介也开始向取悦大众方面发展。

罗马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对于媒介的使用更加复杂。在罗马,军事技巧是罗马男性获得荣耀的唯一途径,体育竞赛主要是为了娱乐,是由贵族阶层财富支持下来娱乐大众的。比赛和竞技场这些建筑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媒介,圆形竞技场和跑道以及在其中举行的比赛,激起了人们的敬畏、钦佩和顺从。在罗马,体育和媒介的关系似乎又绕了一个大圈,就像在埃及和近东一样,体育在统治者的组织和赞助下,人们受到一定法规的约束,并且被比赛和赞助者所感染。二、世界新闻业的诞生与体育新闻1.报纸在西方的出现

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阅读书籍、接受教育、了解讯息等权利都被少数特权阶层所垄断,体育信息的传播同样不是很畅通。只有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情况下,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才具有了必要的历史条件。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社会变动速度的加快,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随着新兴城市的崛起,城市人口数量迅速递增,市民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训练熟练的雇佣劳动者,资本家开办了大批的工读学校和贫民学校,这就为大众传播准备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群。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为大众传播提供了交通、邮路、印刷、纸张等物质技术条件的保障。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印刷术,却没有将之广泛深入地运用到信息传播中来。1457年,德国纽伦堡出现了最早的印刷新闻纸,这意味着现代印刷报刊的产生。1476年,英国有了第一架欧式印刷机,以后新闻纸、新闻书、报纸、刊物不断涌现,书籍也开始大规模印刷了,这标志着世界新闻业的诞生。2.报刊体育新闻的发展

随着世界新闻业的诞生,由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动摇了教会的教育体系和禁欲主义的身体观,体育在人的发展、教育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体现,体育也出现在大众媒体中。

首先是各类体育书籍的出现,德意志的古茨穆茨在长达50多年的体育实践中,发表了许多体育方面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体育著作有《青年体操》(1793年出版)和《游戏》(1796年出版)。德式体操的创始者F.L.杨和他的助手艾泽伦合作出版了《德意志体操术和体育场建设》(1816年出版),全面阐述他对体操所持的观点。

在报纸上的体育报道最早出现在欧洲,18世纪初,英国的报纸就出现了职业拳击的报道,但体育新闻在美洲大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与变革。1733年3月,《波士顿公报》转载了《英报》一则在伦敦举行的职业拳击赛的消息,这是早期的一则体育报道。随后有关拳击、赛马等运动的报道时有出现在报纸中,这些报道经常为那些富有的、经过良好教育的上层人士服务,这种情况直到便士报时期才得到改变。

19世纪30年代,首先由美国的《纽约太阳报》带头,掀起了所谓的“便士报运动”。此后,以普通劳动者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化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这些报纸关注到体育运动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如《纽约先驱报》《纽约文摘报》等日报刊登了不少赛马、板球和划船等赛事的消息。

在体育杂志方面,1824年,伦敦有Egan’s Life和Sporting Guide出版,并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7.5万份的发行量。1829年,威廉·波特在美国创办了专门刊登赛马消息和知识的体育杂志《美国赛马与运动杂志》。1831年,另一份由他主编的体育杂志《时代精神》也出版了。

19世纪80年代,随着纽约几家报纸的激烈竞争,使得很多报刊开始寻求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黄色新闻时代”,各类政治丑闻、灾难性事件和体育新闻是各大日报关注的焦点。当时《纽约先驱报》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面对其他报纸的竞争,在1862年,出现了第一名专职体育记者亨利·查德维克。

同时期掌管《纽约世界报》的普利策敏锐地观察到体育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大好的前景,于是他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体育新闻作为《纽约世界报》的重点报道内容之一,成立了独立的体育编辑部,他招收了专职的体育记者进行体育赛事的采访与报道,并由赛马专家H.G.克里克莫尔负责。

为了与《纽约世界报》竞争,《纽约新闻报》在1895年开创性地设立了第一个体育专版,各地报纸争相效仿,如1899年,《芝加哥论坛报》开始出版星期天体育专版,在波士顿、费城和华盛顿先后出现了有体育专版的报纸。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体育报道成为报纸中经常出现的报道项目而固定下来。一些重要的比赛,如职业拳击锦标赛、赛马冠军赛,都引起了报纸界人士的关注。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乎预料地对美国的体育报道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军队领导者认为,将在国内比赛的消息传递给在前线作战的士兵,会提高他们的士气。这时美国国内的体育比赛由军队官方宣传机构进行传播,来自美国各地的士兵开始讨论各地的球队。当美国士兵从欧洲回到美国,报纸上对体育的报道较以往也更加广泛。三、广播体育新闻发展1.广播体育新闻的诞生

19世纪末,随着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世界新闻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些技术在开始阶段就被应用到了体育领域,它为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关注点,为体育记者们带来的方便,让大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消遣方式。

1896年,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英国进行无线电报试验成功并申请专利,1897年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一年之后,马可尼就将他的新技术应用到了体育传播领域,1898年,马可尼将金斯敦赛船会(Kingstown regatta,1857年创办于泰晤士河上的一项传统赛艇赛事,至今仍在举行并有相当影响力)的一则消息通过无线电报发送到《都柏林日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通过电报发送的体育消息。

到1899年,马可尼扩大了其电报公司与业务,同时在美国建立了“马可尼美国无线电报公司”并迅速引起了美国报界的关注。当时《纽约先驱报》的JR.班尼特很快注意到马可尼在英国远距离传递金斯顿赛船会消息所带来的机会,由于班尼特正处于数家报纸的激烈竞争当中,其中包括赫斯特的《纽约杂志》以及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他认为马可尼的电报公司将会给《纽约先驱报》带来一些新鲜的具有竞争力的东西。班尼特支付给马可尼5000美元,将美洲杯赛艇赛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报发到先驱报的总部。在当时美洲杯赛艇是一项受到普遍关注的赛事,他希望更快地在报纸上刊登赛艇的消息来刺激销量,马可尼接受了这项工作,并成功地从新泽西州发回了报道。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通过无线电传递声音成为可能,西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雷吉纳德·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是最早通过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先行者。在1906年圣诞节前夜,他成功地将他的声音和一首小提琴曲通过无线电传送到马塞诸塞州的一艘游船上。

当时,大学的实验室为广播电台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912年,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广播电台,作为实验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电台播放了大学橄榄球赛的消息。明尼苏达大学的体育报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广播体育新闻,它要比随后出现的第一家商业广播KDKA播报体育消息早了将近十年。2.广播体育新闻的发展

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完全接收了所有的广播技术,使得广播在个人和商业领域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战争之后,美国军队曾试图独占这一技术,但最终未能成功。不过美国政府还是对掌握这一技术的外国公司“马可尼美国电报公司”心存不安,在1919年,马可尼不得不在政府压力之下,将这一技术转让给一家新的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前身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随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威斯丁豪斯公司(Westinghouse)三家购买了这家新公司的股票并承诺分享这一专利,此后广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20年,威斯丁豪斯成立了KDKA电台——世界上第一家商业电台,民众可以接收到没有加密的广播信号了。1920年也是体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运动员,没有多长时间,电台就发现了体育的魅力,并将在体育馆和体育场的体育赛事通过广播带给了千家万户。

KDKA电台在1921年4月21日第一次进行了拳击报道,8月5日,发送了第一条棒球消息。随后由大卫·萨诺夫(David Sarnoff)领导的RCA电台也对拳击比赛进行了转播,萨诺夫的WJZ电台也将比赛带到了观众面前。如此多的电台报道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观众,也使得广播娱乐节目进入了千家万户。据统计,在1923年,Louis Firpo和Willard之间的比赛有200万人进行了收听。体育节目也使得电台的收入颇丰,1927年Dempsey和Tunney之间比赛时,电台得到了九万美元的收入。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了广播电台时代,在1922年400个家庭中仅有一家拥有收音机,到30年代末,三个家庭中就有一家拥有收音机。1926年,National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NBC)成立,1928年,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CBS)成立,1934年Mutual Broadcasting System(美国相互广播公司)成立。它们都在全国范围内报道了体育赛事并拥有不少固定的体育节目,并为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千万家庭提供了消遣方式,转移了他们的部分注意力。

1922年,WJZ电台对纽约扬基队和巨人队之间系列赛的报道最具有代表性。WJZ刚刚创立一年,WJZ和《纽约论坛报》合作,大大提升了这场比赛的影响,《纽约论坛报》的传奇记者格兰特兰德·赖斯(Grantland Rice)对比赛进行了现场广播。广播覆盖了800英里,大约有一百万人收听了这次比赛。实际收听的人数可能还要多,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讨论这一比赛。

这一系列赛报道的成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棒球,也使得广播更加深入人心。这次成功的报道也使得NBC在1927年不惜重金对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斯坦福和阿拉巴马之间的玫瑰碗(Rose Bowl)比赛进行报道。

同时,系列赛的成功报道也使得许多地方电台更加关注本地球队的比赛,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像Chicago Cubs和Philadelphia Phillies都拥有了报道自己球队的电台。但是,球队逐渐都不太愿意将他们的比赛放到广播上,因为他们觉得这会减少人们到现场观看比赛,到30年代的早期,纽约的三家俱乐部都禁止在广播上对其比赛进行报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被广播大肆报道的球队,在取得关注和成功之后,却开始占到了广播的对立方,抵制广播的报道。

必须要找到如何平衡球队和广播电台利益的方法。由于电台在播报球队比赛中插播广告,同时获得了收入,电台认识到要从这些收入中支出一部分付给球队,用作交换播放球队比赛的转播费,这之后,电台与球队的合作变得通畅了。

到30年代末,纽约洋基队取消了对他们比赛转播的限制,同时作为赞助方得到了十万美元的回报。MBL的观众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转播的费用也不断增高。到2001年,纽约洋基与WCSB-AM的五年转播费已经提高到4800万美元。在随后的20年,广播AM电台增加了一倍,大多数重要比赛都是由广播来报道的。3.体育专业广播带来生机

20世纪50年代末,广播FM电台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由于广播音质的提高,很多电台以音乐为主,面对电视媒体的挑战,广播体育报道的发展出现了急剧下滑的趋势,其节目以谈话类节目占主流,听众规模迅速减少。

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变化,1987年,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埃米斯广播公司(Emmis Broadcasting)以2600万美元收购了纽约的 WHN电台。埃米斯的主席杰夫·沙姆亚(Jeff Smulyan)决定要在广播界做一个很大的变革,他将WHN改为WFAN,并将它设计成24小时的体育广播。

WFAN电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体育电台,随后在丹佛有了KMVP体育电台,但KMVP电台仅仅维持了两年。对沙姆亚而言,WFAN是很大的冒险,没有人理解他的做法,他说:“行业内的所有朋友都认为我太傻了,他们觉得WFAN报道的领域太狭窄了,没有人愿意整天听到的都是体育。”

WFAN电台在开始阶段,每15分钟更新一次,内容包括体育新闻发布会和众多的观众来电。当1989年沙姆亚成为西雅图水手队Seattle Mariner大股东时,他也增加了对WFAN的投入并加大对棒球联赛的报道,WFAN也显示出其专业电台的优势。WFAN的节目吸引了很多高收入的男性听众,广告商的调查发现,WFAN有26%的广播收听者年收入超过了五万美元,而其他广播仅有19.6%达到这一数据。同时其他层次的听众也有增加,由此广告商开始关注WFAN,并投入了大量广告。

WFAN在开始的五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后以超过最初投入三倍的价钱7000万美元被卖给了Infinity Broadcasting。到1996年,WFAN成为身价过亿的广播电台,每年赢利4500万美元,到1999年,其价值达到三亿美元。

与WFAN带来的广告收益而言,其对体育广播业的功绩则更加显赫。由于WFAN电台成功的榜样作用,在全美各地出现了数百家体育广播,它们的出现也为广播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广播电台从60年代开始就一直走下坡,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好转,体育专业广播的发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WFAN在报道业务上也有所收获,其谈话节目和体育赛事报道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上百个广播站深入人心,并成为后来者争相模仿的对象。

1970年,Motor Racing Network(MRN)成为报道赛车新闻的专业频道,初期专门报道NASCAR赛事,在赛车领域建立了很高的威信。目前,MRN对超过80项赛车赛事进行报道,包括NASCAR Busch Series,Grand National Division,NASCAR Craftsman Truck Series,超过650站的比赛。

Westwood One Radio Network则是提供各类高尔夫赛事报道的电台,从1981年开始获得美国高尔夫球协会的各类赛事报道权,包括US OPEN、US Women’s、Senior open、US Amateur以及US Women Amateur。

1992年,ESPN建立ESPN Radio,开始时对170项赛事进行报道,现今ESPN的谈话和赛事报道节目涵盖700项赛事,从MBL联赛到大学橄榄球联赛,再到WNBA赛事无所不包。

截至2003年,在美国各地有429家体育专业广播。它们每天吸引1300万人收听,在保持自己谈话节目与观众热线优势之外,与印刷媒体的记者和专栏作家有紧密的联系,为电台节目内容与可信度提供了保证。

在卫星广播领域,体育广播也有所发展。2003年,Sirius 卫星广播与NBA签订了转播协议,随后,与NFL签订了七年的转播合同,成为官方卫星广播合作伙伴。XM卫星广播通过合作伙伴ESPN Radio获得了MLB的转播权,同时创办了NASCAR Radio。

21世纪,在这个数字技术横行、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记广播,但这个显得“老气”的媒体仍在体育报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各项重大体育赛事中都会找到广播的身影。四、电视体育新闻1.电视体育新闻的兴起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在伦敦做了播送和接收电视画面的公开表演,以此宣告电视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创建第一座公共电视台,1937年5月,英国研究出第一辆电视转播车,该车第一次使用是为了播送乔治六世加冕的实况,这也是英国第一次的户外电视实况转播。

电视出现不久,就参与到了体育报道领域。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期间,当时供转播用的是三台庞大而笨重的摄像机,由于功能简单,技术落后,只能制作出质量很差的电视图像。电视收视范围仅为15公里之内,共播出有关奥运会内容的节目138小时,大约有16.2万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比赛。当时奥运会组委会还首次使用电视向聚集在公共场所的柏林市民进行实况转播。在当时的电视技术下,图像由常规的电视摄像机摄下来后,已曝光的负片通过一条不透光的管道连续不断地进入一个冲洗箱,连续进行冲洗,约一分钟后,图像就显现出来了,再将胶片上的画面转换成电信号在电视上观看,但是观看效果非常不好,电视看起来就像雷达的荧光屏。

在美洲大陆,美国电视上出现的第一项体育比赛是1939年5月17日RCA Mobile TV对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大学之间的棒球比赛。这时只有一台摄像机立在三垒附近,随后增加到了两台摄像机。在开始阶段,由于电视摄像器材既笨重又操作复杂,不适合移动,并且效果也不好。但是有两种体育运动:职业摔跤和轮滑运动在电视上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它们经常会在电视中占据优先播放的位置,它们很适合笨重的电视设备,一个摄像机可以将镜头集中在一个或两个人身上。这时摔跤比赛被各地的200个电台进行播放,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轮滑和拳击运动就让位给了棒球和橄榄球运动。2.电视成为体育报道的主流

二战结束之后,广播业重点由无线电转向电视,那些生产战争物资的流水线被改装来生产显像管和电视机,从前线返回的善于操作雷达的士兵迅速被电视台所雇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还作出一系列决定以帮助推进战后的电视热潮。在如何安排节目的问题上,首先被想到的就是容易转播的体育比赛——拳击和摔跤。

1961年,ABC电视台开播了著名的Wide World of Sports节目,并将电视体育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制作人普尼·阿里基(Roone Arledge)在与对手NBC及CBS的竞争中,为体育节目的发展作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并成为ABC 的主席。

普尼·阿里基与竞争对手有许多不同之处,他将各种体育运动带到了电视上,并让人们从电视上开始关注比赛。他在球场各地安排麦克风来收集球场现场声音,他增加了比赛摄像机的数目,将各种特写镜头带到了电视上,较以往更加突出了球员和教练员,有更多的现场访谈。由于彩色电视技术能更加生动地转播赛事,他增加了更多的比赛详情报道,并用重放来分析镜头。他开办的MNF(Monday Night Football)节目,在全美的酒吧里非常流行。

新的录像带技术的发明,成为提高体育赛事转播的重要手段,回放技术在各电视台体育节目中被广泛使用,使得观众能够即时重温精彩镜头,也使得橄榄球比赛的种种暴力冲撞、扭抱变得有所收敛。到80年代,电视台使用了遥控的微型摄像机、直升机和热气球上的摄影机以及更衣室的摄像机,包罗万象的报道使观众在家里就能最好地收看比赛。

ABC在60年代晚期就明白了盛大的体育赛事转播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ABC以创纪录的500万美元买下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虽然奥运会以前也被转播过,但是ABC对用电视形式报道体育比赛有一种更清醒的认识。到70年代,ABC发动了一场收视率的革命,它把奥运会的节目安排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这使得它打败了所有的对手。1984年夏季奥运会比赛画面的报道简直成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技术展示会,ABC称它为“电视史上最大的盛会”。ABC把1100小时的录像变成180小时的播出时段。比赛在相聚几百英里的30个地点举行,但是对黄金时间的8000万观众而言,每晚似乎都是坐在前排中间的座位来观看比赛。ABC在1988年对冬奥会报道的收视率也很成功,冬奥会开幕一周中所有黄金时间,奥运会节目都在收视率最高的前20位之列。ABC奥运报道的成功,也引起了三大广播公司对奥运转播权数十年来的追逐。

随着ABC、CBS、NBC在电视体育节目上的实践,电视体育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电视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成为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动力。

从60年代开始,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体育报道的主要阵地。五大因素使得电视媒体成为受众最频繁接触和喜爱的大众媒体:电视非常迅速地出现在千家万户;电视技术的革新,包括彩色画面、卫星电视、通讯光缆等技术的应用;1961年的《电视转播法案》的通过,允许职业体育球队与电视转播商进行商业转播谈判,尤其是NFL联赛,它借助对职业体育转播限制的解除,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各地电视网络的建立,可以将各职业联盟和各地球队的比赛传到电视台;电视广告商的支持,这对电视媒体发展异常重要,众多汽车商、商业设备商们发现,体育电视能将他们卖的东西轻松地送到千家万户,因为这些体育比赛能够吸引很多男性观众的关注。由此,电视体育报道成为体育报道中的主力,并一直持续到今天。3.专业电视体育频道

20世纪7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针对不同收视群体的专业频道,专业的体育频道在这时也应运而生,它是最早的专业频道之一,美国的家庭影院(HBO)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有线收费频道,1972年11月开始运行,播放电影、体育和特殊报道节目。

1975年,HBO在通信卫星“赛特康1号”上租下了一个脉冲转发器,实现了一个由卫星联络的有线电视网计划,扩大了有线频道的覆盖面。1975年9月30日,HBO首次通过新的播送系统转播了极富刺激的阿里与弗雷泽之间的拳击赛,并大获成功。

1988年6月,HBO与WBA、WBC和IBF三大世界拳击组织就泰森与斯平克斯拳击赛转播进行了签约。签约成功后,HBO的1300万客户中有12%缴纳了35美元的收视费,仅这一项HBO获利就高达5000多万美元。

创建于1979年9月的ESPN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ESPN全称为娱乐体育节目电视网(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s Network),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布里斯托尔,后来ESPN放弃了娱乐节目,全力发展体育节目。

初创的ESPN就有一个大胆的近似疯狂的做法,宣称将昼夜不停地播出体育节目。为了填满每天24小时的播出时间,ESPN用任何能找到的比赛来转播,从垒球比赛、飞镖、羽毛球、双向飞碟射击到微型汽车竞赛、澳式橄榄球、爱尔兰曲棍球,甚至还有世界飞碟锦标赛。新生的ESPN,处境非常的艰难,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但是它利用编排紧密、丰富多样的体育报道也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

随后一年,ESPN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它被获准播出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比赛(NCAA),精彩激烈的篮球比赛以及广泛的大学生收视群体使得ESPN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关注。1987年,它获得了全美橄榄球联盟常规赛季比赛的现场转播权,这对ESPN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成功地实现了独立生存。自此,ESPN的发展步伐有了质的飞跃,从初期的求生存向全方位垄断发展。

1990年,ESPN开始播出美国棒球大联赛;

1992年,增加ESPN电台;

1993年,增加ESPN二台;

1994年,增加ESPN国际频道;

1996年,增加ESPN新闻频道;

1997年,增加ESPN经典频道;

1998年,创办ESPN杂志;

1999年,开播ESPN HD频道(附加收费频道)及ESPNEWS(24小时资讯频道)。

ESPN发展至今拥有员工3400多人,它在美国国内拥有旗舰ESPN、ESPN2(赛事与新闻)、ESPN Classic(历史性的体育资料片)、ESPN HD和ESPNEWS(24小时新闻资讯),覆盖了全美8700万个家庭。

在海外,ESPN还在19个地区建立了电视网络,包括拉丁美洲四个,亚洲六个,环太平洋四个,非洲/中东三个,加拿大两个,全球有11900万个家庭在收看ESPN的节目。

此外,它还向多家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内容服务,它所经营的网站espn.go.com 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新闻网站之一。

ESPN每年直播或实况转播的体育节目时长超过5100小时。它直播或转播的著名赛事包括:美国国家足球联盟(NFL)、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盟(NBA)、美国职业棒球联盟(MLB)、极限运动会(THE X GAME),欧洲足球冠军联赛、西班牙足球联赛,ATP网球精英系列赛、澳网及法网公开赛,高尔夫美国名人赛(THE MASTERS)、美国公开赛(US OPEN)、PGA锦标赛(PGA Championship)等。

其名牌栏目包括《体育中心》《全美橄榄球联赛黄金时段》《今晚RPN》等。此外,人们还可以在ESPN网站购买服饰、运动装备,在ESPN特色饭店品尝ESPN食品。

ESPN及其构建的传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电视传媒集团,成为世界体育传媒界的航空母舰。

20世纪90年代,ESPN在体育新闻报道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引发了电视传媒界的新一轮的竞争,此时福克斯电视网(FOX)、美国有限电视新闻广播公司(CNN)等相继开设了自己的24小时体育频道,如Sports Channel America、USA、FOX sports、亚特兰大的TBS、芝加哥的WGN、纽约的WOR、洛杉矶的KTTV等。现在,美国各电[1]视频道体育节目所占用的时间,一年为1.8万小时。

其他的综合性电视公司,如美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中的体育新闻节目比重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三家电视公司的晚间新闻节目中,体育新闻平均占新闻总播出量的14%以上。

第二节 中国体育新闻发展概况

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世界体育新闻的一部分,同时具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如何划分中国体育新闻历史上,以新闻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依据,同时综合考察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和新闻传播业发展基础,并考虑把具有重要意义的体育新闻事件作为划分根据,将中国体育新闻阶段性发展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体育新闻的发展分别具有相应的特点并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一、体育新闻的自在时期(1840年之前)

1840年以前的体育新闻是原始的状态,我国古代基本没有体育的“新闻意识”,据新闻史学家考证,在唐朝出现了类似新闻发布的机构,其职能主要为传递边关战事与情报等,对于体育活动等娱乐休闲没有什么关注。

虽然书籍、诗歌、图画中常有体育活动出现,但还不能与当今的体育新闻画上等号。然而,在古代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这也是体育新闻传播的萌芽。这是一个虽然有一定理性却无目标的自在发展时期。1.古代体育新闻的起源

在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劣的条件下,人们利用手势、语言、石刻来传递信息,可以说是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新闻传播活动。这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当时基本满足了人们渴求信息的需要。体育信息与体育新闻是同步演变的,直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事业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迈进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体育信息与体育新闻才分离开来。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之一,在云南沧源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以及甘肃黑山岩画上,都有射箭行猎的图像。这些岩画的时代都在史前时期,最古老的箭术已经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并且箭术利用图画的手段进行最初的传播,这是我国体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开端。

跑、跳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在原始社会,无论是追逐野兽,还是进行部落间的争斗,长途跋涉奔跑跳跃,都是不可少的。在许多原始人绘制的岩画中,都可以找到奔跑和跳跃的形象。这类图画在形式上是对人类跑、跳、投等狩猎技能的记录,从精神层次来看,却是对自身生存能力和猎取食物的崇拜,加上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给予解释,进而产生对“造物主”等神明的崇拜。正像希腊的古代奥运会作为向“神”展示自己健美体形,用各种人的肢体活动来表示对神的崇敬和感激,并认为人间最美好的莫过于一种与神明接近的生活,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宗教中的祭祀活动,它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时在体育传播中,歌颂了不少英雄,他们是体育传播中出现最早的“明星人物”和崇拜偶像。大禹、后羿、夸父成为具有力量、智慧的代表和技能超群的巨人。2.古代体育信息传播的内容

我国古代体育信息传播内容主要为军事体育、游戏娱乐活动和传统养生活动。

军事体育在我国发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同野兽的战争中,在父系民族公社晚期,私有制出现了,很多地方产生了军事民主制,在这种条件下,成年礼和祭祀运动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内容逐渐增多。但这时的体育具有原始性,还没完全与劳动过程分离,如弓箭、标枪、石锹等直接就是劳动工具,许多技能如跑、跳、投掷直接就是生产和军事技能。

在奴隶社会,体育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田猎”与“武舞”。至唐宋时期,军事体育的传播内容,随着军事体育的平民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是对“蹴鞠”“击鞠”“骑射”等体育活动的传播。无疑这是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体育最初只是服务于军事演练,随着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体育的娱乐、强身功能便被分化出来,体育接近大众并成为从统治阶级到平民阶层普遍喜爱的活动。在文字中描述“蹴鞠”“击鞠”“骑射”“角抵”的内容大量存在。

此外对于武术的传播,自唐宋基本没有间断,并出现了大量的专著,如宋代的《武经总要》《角力记》,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录》、何良臣的《阵纪》、茅元仪的《武备志》、程子颐的《武备要略》、洪转的《梦录堂枪法》、程真如的《峨眉枪法》,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黄百家的《内家拳法》等。

游戏娱乐活动最初限于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范畴,主要包括击攘、投壶、围棋、象棋、秋千、拔河、弹棋、风筝、郊游、走马放鹰、踢毽子、抛球乐等内容。

当一部分人掌握的游戏运动技能达到了极为精湛的程度,他们吸收了西域各国杂技和南方少数民族乐舞等,进行化妆表演,称之为“百戏”,其内容有爬竿、履索、冲狭、叠案、弄丸、飞剑、舞蹈等,很受群众欢迎。这时的游戏娱乐成为有组织的并在一定人群中传播的形式,这对古代的体育传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养生思想起源于殷周时期人们追求健身长寿的社会思想,大部分的相关著作都在传播以寿命延长为目的的思想。二、体育新闻的传入时期(1840~1909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也开始有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但它基本上是“洋人”按照自己模式操办起来的,其关注的体育活动也是在西人眼中有价值的东西。这时无论是《上海新报》《时报》《申报》中的体育报道,都是以西方传入的体育为主,虽然这时的体育消息与报道总量来比还是凤毛麟角,但是随着印刷媒体大众化的到来,体育传播方式较以往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一时期无论是报刊的管理、出版,还是报刊体育的内容都由西方一并传入中国。1.体育新闻的萌生

随着西方人进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现代休闲生活,报纸中对杂技、马戏的报道使得体育新闻报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体育新闻的报道在内容、报道方式上开始具备了现代的意味。《上海新报》在1863年开始频繁刊登有关马戏、杂技、戏法的内容,向中国介绍西洋马戏种种奇巧精妙。

第一个关于西洋戏的消息是一则带有图片的广告,并以此来招揽生意。1863年9月22日,上海新报刊登西洋戏法的广告云,“启者现到有外国有名做戏法之人名华兴吞,于本月13日夜间九点钟在洋泾浜汉口路外国客寓内做戏法与中国人去看,是日将己之头取下复又装[2]上,因请中国商人前往,每人给洋二元”。这则在头版的广告中,绘有一副身着西装的无头人手捧自己脑袋的图片,以此刺激人们的好奇心。时隔不到一个月,1863年10月15日又刊登西洋马戏的广告云,“昨由香港到来外国跑马戏班,即日欲在洋泾浜搭帐开演,此班[3]在外国甚为有名,种种精奇巧妙大有可观”。

1874年创刊的《汇报》是一份商业气息浓厚、关注跑马戏的报纸,它对1874年意大利马戏团在上海的报道进行了连日跟踪报道,跑马戏报道一般位于报纸的第三版、第四版中。2.跑马报道引领体育新闻

最早的具有新闻性质的跑马报道是《遐迩贯珍》(月刊)对赛马运动的报道。《遐迩贯珍》在1856年3月1日出版的第三号刊——“近日杂报”一栏中刊登一则新闻,“本港于2月19至21日在黄坭涌斗马”。寥寥18字的报道隐藏在报纸上不甚显眼,但却是一则新闻要素较完备的消息,比赛举行的时间是2月19日至21日,地点在香港的黄泥涌,内容是斗马。

这一时期的上海报刊如《上海新报》《申报》《时报》《新闻报》也极度热衷于赛马运动的报道。《上海新报》作为上海创刊最早的中文报纸,在创刊一年后的秋季赛马盛会上对红火开展的赛马运动给了相当的关注,赛马公司会在报刊发布公告售卖门票。一些商人也看到商机,在马场旁边修建茶馆、看台,再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吸引民众前往观看。《上海新报》在1863年11月10日出现了第一则赛马广告“请领赛马票”,这类广告往往一登数日,以吸引商人、百姓的关注。在赛马结束后,1863年11月14日,《上海新报》在“新报”一栏中对秋季赛马前两天的比赛进程进行了报道,这是近代报刊中首次出现对赛马过程的详细报道。

次年,至春季赛马时,《上海新报》对赛前、赛中、赛后的情况均有相关报道,该报在赛前刊登赛马公司广告贩卖门票吸引观众,并宣布比赛的赛程公告,对参赛马匹进行介绍,随后对比赛的详细进程进行报道,赛后还公布比赛结果,构成了完整的赛事报道。

19世纪末创刊于天津的《时报》同样热衷于赛马运动的报道。这类新闻经常刊登在其“京津新闻”一栏中,如“赛马有期:春秋佳日,西人年例赛马两次,其秋赛每有延至冬初者,今岁定于十月初九日起至十一日止,举行三日,届期天高木落风疾蹄轻,诸君于安排暖[4]阁烫贴寒衣后往观乎,以助清兴”。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在第一号报纸,也就是4月30日的创刊号中刊登的第一则新闻就是一篇赛马报道。

此外,这一时期很多具有新闻性质的教会报也刊登跑马新闻,如[5][6]《益闻录》作为教会创办的一份新闻报刊,有《海上跑马记》《赛马定期》及报道日皇观看赛马并赏花,题为《走马看花》的报道。

随着赛马等西方休闲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国人对赛马等运动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认识。最初国人只当它为舶来的难得一见的稀罕玩意儿,会被奇巧的技艺所震撼,为激烈的竞争而叫好。但随着休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引发了国人更多深入的思考,这也体现在这一时期报人对休闲体育从最初朦朦胧胧的好奇到面对一些弊端产生的质疑。至1868年一篇对“西商赛马”的评论将报人对赛马运动的失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对随赛马而生的赌博表示极度的反感。文曰:“连日西商赛马,虽云热闹会场,究属近于赌博,谁胜谁[7]负本馆不暇过问。”

这时在《上海新报》等报纸中,由于一些报人对跑马比赛产生的质疑,使得跑马比赛的报道仅仅刊登比赛于何时举行,比赛过程往往一笔带过,即使有也不如以前的篇幅,对赛马的报道从最初的好奇和崇奢心理驱使下,逐渐变得理性,报纸对赛马运动的报道也走向了下坡。

在这一时期的报刊中,除了赛马外,对“田径”“赛船”“打弹子”等租界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出现在报章中。3.学校体育报道

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的体育休闲活动不过是西人炫耳目的奇技,是租界上层中国人所从事的崇奢和炫富的娱乐活动。直至西方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出现,人们惊异地发现“体育”或“体操”作为教育方式对个体、民族的重要性,这时忧国忧民的中国人开始将体育作为育人手段,并奉体育为“救国保种”的良药开始主动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现代体育。

这时体育报道的重点也由对西方休闲体育运动的报道转向对学校体育的报道。1899年《申报》发表“体操说”一文,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泰西学校中的体操课,认为学生在嬉戏之中可以使得筋骨得到放松,日本人就效仿了泰西的体操教学,在每个学堂中设立体操课,呼吁中国的学堂中也要设立体操课。

在新闻史上,这是一段教育报刊繁盛的时期,人们振臂高呼“摒弃科举,改习西学”,并创办了众多教育报刊,这些教育报刊中经常出现对体育功能、价值、活动方式、比赛的报道,在开始阶段这类报道还是停留在对外国体育活动的介绍和传播。至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我国学校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这类报刊对体育的报道和比赛的关注始终保有浓厚的兴趣,随着现代西方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引进而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了相当数量的教育刊物,在许多官办或是私人筹办的报刊中均能看到体育报道的影子,如1901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教育世界》(半月刊),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其中刊登了大量体育内容。在学校体育报道迎来高潮之际,不仅教育报刊关注学校体育的报道,国人创办的其他报刊,无论革命报、商业报、宗教报,还是文学报刊都有大量关于学校体育的内容。三、体育新闻的凝变时期(1909~1949年)

1909年留日归国的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在上海创办《体育界》,这是当前普遍承认的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随着中国人办报热情高涨,传播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新闻报道在报刊中经常出现,大众普遍接受了体育新闻,在广播中也出现了体育报道。《体育界》的创办,对体育新闻的传播成为一种持续的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并不断继承下来,这种传袭和继承正是体育新闻传承性的重要标志,而体育新闻的传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相对固定,即体育新闻的“凝变时期”。1.辛亥革命前后体育新闻的初兴(1)第一份体育专业报刊的初创

1906年,清廷学部通令全国各地学校广泛开办“体操课”,由于国内原来没有体育专业,清政府相继派出留学生学习体育。这批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按照外国体育学校的办法和内容创办了中国体育学校,其中创办于上海的中国体操学校最有影响,它由留日归国学生徐一冰、徐傅霖和王季鲁等人创办,修业期限一年。1909年4月,该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体育界》。《体育界》,1909年4月20日(清宣统元年三月初一)由徐一冰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初为不定期出刊,后改为月刊。该刊24开本,铅字排印,由中国体操学校编辑出版,总编辑徐一冰,高仲南为发起人,中国图书公司发行,在南京、通州有发行所,为不定期刊物,出版十期后停刊。1918年10月复刊,改为月刊,刊号续前,出至第20期因为学校迁往浙江南浔而停刊。

该刊物以宣传体育学术、联络留学日本体育界同志并交流心得为宗旨,内设论说、研究、教材、问答、杂录等栏目。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体育教学与教材教法方面的讨论、体育活动的介绍、健康与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最新的体育动态消息。

徐一冰其人

徐一冰(1881~1922年)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原名益彬,又名逸宾,浙江南浔人,前清秀才。徐一冰的青年时代,正值外侵辱国,他以“东亚病夫”为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进大森体操学校,立志体育救国。

1908年2月28日,与徐筑岩、王季鲁等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徐一冰出任校长,该校在宗旨、学制、课程、招生、升留级、奖惩、考试等方面均有详尽的规定,是中国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并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实行军事训练。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支持学生参加革命,组成学生军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民国”三年(1914年),他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一等金质嘉禾章和“思教无穷”的匾额。1988年,南浔镇人民为记念他,建造了一所游泳池,以他姓名命名,其子作家徐迟写了碑文,女婿伍修权为游泳池题词。

徐一冰在《体育界》创刊号中说到,“此残弱不支之身,而今而后使与他强国强健不屈之男子竞争于天演界中,其可得乎?故吾为此危,吾为此惧”。他希望通过改变国民的体质以争取国家的强盛和进步。1981年在浙江大学体育系发现了该刊物的创刊号,至今一直保留在体育系资料室。在《体育界》之后,中国又相继出版了一批体育刊物,其中较著名的是上海的《体育杂志》、东南大学体育系出版的《体育季刊》和长沙的《体育周报》。《体育杂志》(上海),1914年6月(“民国”三年六月)创刊,在上海出版,是上海中国体操学校的校刊,铅印24开本。它由上海中国体操学校体育杂志社编辑,编辑人为王均卿、徐一冰,由国学维持社、鸿文书局、国华书局发行,停刊日期未详。它的内容有论文专著、体育史、体育教授法、体育资料、游技资料、生理卫生知识、译文、小说、文苑、杂谈等。杂志以“忧国之羸弱,造学子于健全”为宗旨。现今它被保存于浙江大学体育学资料室、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体育季刊》(上海),1922年5月(“民国”十一年五月)创刊,在上海出版,季刊,由南京东南大学体育季刊社(后改由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编辑,麦克乐主编。从1923年第二卷第一期起,改为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会刊,编辑机构仍设在东南大学体育系。1923年12月第二卷第四期起,增辟卫生专栏,由中国卫生会编辑。主要内容有研究论文、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建筑、器材设计、运动生理、卫生、体育工作通讯等。1924年3月第三卷第一期更名为《体育与卫生》,卷期号续前。1925年起并入中华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杂志内,每年出两期体育与卫生专号。该杂志在南方体育界有一定的影响。《体育周报》(长沙),1918年12月9日(“民国”七年十二月)创刊,在湖南长沙出版,周刊。由长沙储英源23号体育周报社编辑并发行,黄醒(原为长沙楚怡学校体操教员)任主编,其联合湖南体育界人士陆鸿仪、陈奎生、徐凯、蒋葆三等30余人创办,以普及国民体育知识、研究体育学术、促进体育事业为宗旨。1920年10月25日(“民国”九年十月)停刊,出至60期,现今它被馆藏于国家图书馆。

其内容分言论、学说、研究、材料、调查、记事、讲演、音乐、小说、通信、杂俎等。每周出版一期,每期6~12页,约一万字左右。从创刊第二年起,每八个月增刊一期特号,主要讨论体育上的重要问题,广泛征求当时名人意见。《体育周报》内容丰富,文章犀利,思想活跃,对各派主张兼收并蓄,受到当时一些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也得到读者和体育界人士的好评。陈独秀、蔡元培、徐一冰等人均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恽代英、毛泽东、陈奎生等人,还担任过该报的发行员。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体育研究会会刊》《体育杂志》《精武杂志》《武术》《体育研究》等。(2)早期体育赛事的报道

近代运动会最早出现在教会学校,接着一些官立的新式学堂之间也举行了运动会,一些省市也先后举办了次数不等的运动会。

这些运动会大多影响不大,零星地闪现在报刊中,对其报道规模[8]不是很大。如《童子世界》刊登的《记体育会》和《广开运动会说》[9][10][11]等稿件。《广益丛报》有《运动开会》《体育大会》《合江运动[12]会之特色》的文章。《教育世界》半月刊有《记万国体操演戏会》[13][14]《湘省设体操研究所》文章。《女子世界》刊登有《大运动会》[15][16]《秋季运动》等文章。

这时影响最大的当属1910年10月通过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由1908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派遣到中国的体育干事艾克斯积极倡导而举办。辛亥革命后,正式称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对该次运动会引起了报界的很大关注,《申报》从运动会开始前的一个多月就关注起上海为筹备代表队而进行的选拔赛,并且利用当时先进的电报技术,及时传达来自南京的有关全运会的消息。《申报》从各地向上海发回了12篇电讯,这给不能到现场观看的人提供了及时的报道,随着《申报》销售范围的扩增,它将第一届全运会的实况传向拥有《申报》的每个角落。

随着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申报》的销量也产生了一个小高峰,这使得报人认识到体育赛事报道能够促进报纸的销售。

此外,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也是这一时期赛事报道的亮点。《进步[17]杂志》在1915年7月出版《第二次远东运动会专载》专号,包括设立插图、论说、纪事、人物、杂俎几个专栏来对本届运动会进行报道。时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的王正廷发表了《观第二次远东运动会之感言》的文章。2.新文化运动中的体育新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帝反封建任务的进一步提出,科学和民主的提倡将马列主义理论开始逐步介绍到中国,加上在此前后西方一些教育思想的传入,促使早期的共产党人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来研究和提倡体育。他们将进步报刊作为舆论前线,阐述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并与传统“国粹派”体育进行斗争。由此,在体育报刊中掀起了关于体育种种问题的大讨论。

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民族体制衰弱而提倡体育者多不知“体育之真义”的情况,就体育的意义、作用、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体育之研究》全文共分八节:“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中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青年领袖恽代英[18]同志也于1917年6月在《青年进步》杂志第四期上发表题为《学校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他用近代科学知识来对学校体育进行研究,指出学校体育的目的应该是“保学生之健康”,体育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和卫生知识,抨击当前“其喜从事体育者,亦不过知在运动场中,争擅胜场而已,运动以外,一切卫生知识,彼固不知,即运动之最合宜有益之方法,彼亦未尝学问,故彼之所谓体育,非为谬误之发展,即为不平均之发展”。他同时提出改革当前学校体育的方法,“曰改片段的体育,为有系统的体育;改偏枯的体育,为圆满的体育;改骤进的体育,为渐进的体育;改枯燥的体育,为有兴趣的体育是也”。3.国民党统治区的体育新闻

1927年,随着北洋政府军阀统治的终结,中国国民党执政,中国政局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在1927年之前,体育一直散见于体育、军事、娱乐等各个层面,凌乱,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明确的归属,直到这一时期才在政治制度化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划,从而走上了较有秩序的发展道路,体育报刊也依托各地的体育院校、研究会、公共体育场迎来了发展期。

这时体育报刊的发展也迅速达到了近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后,“体育救国”呼声频起,体育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它们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报道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之前。(1)体育季刊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前身是全国各区体育联合会,它由各区体育联合会共同推出代表组成,但自1924年8月成立以后,“各区的组织除了华北外不能健全的继续,以致本会的基础不甚稳固”。同时,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加上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使得大多数体育运动,几乎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尤其是1923年在东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代表队的领队是美国人葛雷,当他在闭幕式上“代表中国”登台讲话时,群情大哗,引起在日华侨和国内民众极大愤慨,深以为有失国体,感到莫大耻辱。于是促使在次年成立了完全由中国人组织的旧中国最主要的全国性社会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1924年在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召开前夕,为选拔与组织参赛运动会,该会召集各省代表并选举产生第二届董事,以此为基础,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举行年会之际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沈嗣良为名誉主干,由于当时经济无保证,暂时租借上海申报馆为临时办公场所,后获得美国人洛氏无偿资助,租得上海法租界运动场130余亩土地,开展田径、足球、棒球、篮球、网球等项目。同时,制定章程对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宗旨、会员及权力、董事会产生办法、各项委员会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体育季刊》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机关报,于1935年1月(“民国”二十四年一月)正式在上海创刊,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版发行,季刊。该刊编辑人吴蕴瑞(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科),发行人沈嗣良(上海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行所上海勤奋书局,代售处上海杂志公司,分公司包括北平、济南、开封、广州等重要城市,印刷所为华丰印刷铸字所。计出版:第一卷1~4期,第二卷1~4期,第三卷1~2期。1937年6月(“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停刊。

作为机关报的《体育季刊》成为这时宣传和报道体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各地选派通讯员,广泛练习各地体育人士,并有王正廷、吴蕴瑞、沈嗣良、郝更生、袁敦礼、程登科等体育界之名士发表文章。

①名称的由来

在《体育季刊》创办之前,已有不少体育刊物,但大多数水平不高且没有什么影响。名声最大者首推麦克乐1922年在上海创办的《体育季刊》,在其主持下《体育季刊》支撑了三年,刊载体育内容上百万字。“今开卷捧读,犹觉贡献之伟大”。其后在北京、南京相继有《体育》和《体育杂志》创刊,但属于不定期出版,且出版间隔很长,“加之内容非失之空泛,即失之肤浅,不如《体育季刊》之材料受人欢迎”。

之后,1932年夏,北平的体育工作者召集南北体育人士组成体育改进社,并发行《体育季刊》,虽然前后只出四期,但“材料之丰、选择之精、推行之广,不让麦氏主编之物,徒因经济拮据,中止发行,至为可惜”。“今全国体育协进会编辑体育刊物,袭《体育季刊》之旧名,其用意为远续麦氏所编体育季刊,近续体育改进社所出之季刊,故本刊之唯一使命亦在此”。但本刊与麦氏及体育改进社的《体育季刊》均有不同,麦氏之刊纯系介绍学说,研究学理,供给材料。体育改进社之刊用意在传达社员之消息,发表个人言论、报告、教学心得。

②刊物之使命

它宣称本刊隶属“全国体育协会”,其功用除了研究体育学术,供给材料,发表言论之外,还有以下使命:倡导体育思想,沟通各区体育消息,沟通世界体育消息,公布修改之规则。

③刊物的经营与收入

在当时,民众不缺乏对体育的热情,国内也拥有郝更生、袁敦礼、程登科等一批既是体育专家又精通文字的作者。但大多数体育报刊生存极其困难,其原因大多在于维持报刊生存的经费得不到保证。《体育季刊》在刊物经营方面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也使得刊物获得长久的生机。

第一,会员的订阅。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当时最大、最重要的体育组织,《体育季刊》作为其机关刊物,向各分会及会员进行发行是该刊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体育的重视与提倡,并随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组织的健全与完备,各地分会组织又露出了生机并广收会员。这使得《体育季刊》在发行上有了一个较稳定的群体和通畅的渠道。据史料,至1934年年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各地的分会包括华北体育联合会、香港华人体育协进会、青岛体育协进会等20余家体育分会。

这些机构一度在各地招收会员数万名,并形成了《体育季刊》稳定的读者群,这为《体育季刊》的发行提供了保证。《体育季刊》每三月一册,全年四册,零售每册大洋三角,全年四册大洋一元,为方便客户的订阅,还向客户赠送大量的预订单方便读者的订阅。

第二,自开经营之路。《体育季刊》依托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拥有自己的体育场、体育馆,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比赛。比赛的场租费以及门票是《体育季刊》经费的一个来源。《体育季刊》的广告经营也是获得经费的重要来源。《体育季刊》的广告从报刊书籍到体育用品类,还有学校招生与服装制造等,种类很多。由于其覆盖面广、出版时间稳定受到了广告用户的青睐,这些广告的存在为《体育季刊》的经营提供了保障。其广告按照版面位置收取不等的费用,从封面、封底到文章之中划分成特等、优等、头等、上等、普通不同的等级,为广告商提供多种选择。

第三,政府及其他人士的资助。

作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机关刊物,《体育季刊》每年都会收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知名人士不定期的资助以保证正常出版。(2)其他体育综合报刊

这时主要的体育综合报刊还有《浙江体育半月刊》(1931年,杭州)、《体育》(1932年,北平)、《体育周报》(1932年,天津)、《勤奋体育月报》(1933年,上海)、《体育通讯》(1944年,重庆)、《体育世界月报》(1947年,广州)等40余种体育刊物。

在数目众多的各类体育报刊中大多形式单调、内容雷同,但也有部分报刊在体育宣传和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上有所特点。例如,1932年在天津创刊的《体育周报》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将新闻报道进行栏目细分化。“运动界纪事”一栏为国内各类赛事的简短消息,每周按日期将各地各类赛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如“复旦排球队,称雄江大,执华东牛耳有年,现准备出国南游,赴星加坡一带比赛,时期约在下月初。”为使得消息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报道,《体育周报》不惜重金在各地招聘通讯员,对当地体育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对于稿件报社会支付酬谢:每千字一元至五元,讽刺画及照片每张五角至二元,免费赠阅本报半年至一年。“碎锦”栏目大多为国外赛事的短消息。如“哈瓦斯社5日卢森堡首都电:此间举行国际足球锦标赛,荷兰队以3∶1击败法国”。这类消息大多摘自国外通讯社的电讯。“短笛”“闲话”栏目则是为赛事评论及对体育界各类现象发表随感的专栏。如:第一师范与河大附中之间的比赛,由于双方交战异常激烈,致使双方球迷之间产生纠纷,并且“拳脚相加”,对此报刊给予了激烈的批评,并称之为“篮球联赛之污点”。(3)国术刊物的迅速发展

虽然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连年战火,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武术还是呈发展趋势的。庚子革命后,一度低沉的武术活动逐步活跃了起来,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外,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1911年成立的中华武士会、道德武术研究会等十余家武术会社。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些人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固有的国粹,应称为“国术”。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

1928年,国术研究馆获准成立,批文曰:“吾国技击诸法,渊源久远,传习寝微。设馆研究,具见提倡精神,裨益青年体育。查阅(国术研究馆)简章亦尚妥协,应准备案。”在成立南京中央武术馆后,在各省、市、县通设国术馆,“民国”年间几乎所有城镇都设有这类武术组织。

1929年秋,中央国术馆创办《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翌年,更名为《国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国术周刊》的基本内容包括论文、论著、转载、记录、文苑、杂俎以及该馆消息、国际要闻等栏目。主编相继由吴志青、唐豪、姜容樵等国术馆编审处处长担任。

这一时期,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陕西、湖南等省、市国术馆以及南京健康实验学社等民间组织也都先后创办了武术专门刊物。促进传统武术的整理,也加强了各地武术组织和传习者之间的交流。

其中有代表性的刊物有《国术周刊》(南京)《国术周刊》(天津)《精武杂志》(上海)《术是月刊》(见下表1-1)。表1-1 各地国术研究会出版的国术刊物一览

此外还有,《佛山精武月刊》《武学》《武铎》《陕西国术体育旬刊》等国术刊物。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的国术馆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相继停办,中央国术馆也辗转迁移,政府停发经费,教工和学生生活非常困难,至1948年中央国术馆宣告解散,由国术馆主办的各类刊物也纷纷前后停刊,至此国术刊物在我国近代历史中的繁盛告一阶段。(4)单项运动杂志

近代各单项运动出现在报刊中,以体操、田径为最早,游泳、球类等运动次之,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中华足球联合会、上海篮球联合会、上海网球联合会、上海棒球联合会、上海裁判会等体育团体,并租地建造了中华运动场,举办了田径与足球的华东公开赛,联合租界体育组织举办了以田径为主的“万国运动会”。

单项运动协会的蓬勃发展为单项运动杂志的创办带来了活力,这时出现了《乒乓世界》《足球世界》《乒乓周报》《中国围棋月刊》《健力美》《健与力》《象局汇刊》《中国滑翔》等专业杂志。(5)体育画报

19世纪末出版的《点石斋画报》中就大量地存在各类体育图片,对西人娱乐活动的描述是一个重要部分。《赛马志盛》中但见圆形跑道上西人赛马者驾马飞驰,护栏外观者如堵,尤觉兴高采烈;《西人抽球》图中在西人会所外,一群洋人激烈地进行板球运动;《西人赛船》描绘了数支西人船只在江上争先恐后的竞赛,两岸景色宜人,在岸边、桥上聚集了众多观者等。

图画能够声情并茂地描述各类事件,更能展现各种体育运动优美的动作、激烈的竞争及运动员强健的体格,受到读者的青睐,体育报人也积极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体育周报》(天津)的编辑曾说:“据一般读者的来信,希望本报对于兴趣方面尤其是图画加以相当的注意和努力,我们自己也早有这样的感觉,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所以在文字方面一部分采取有趣味的题材,现在经过多日的准备,决定在本期起,刊行画刊,以后每期中均有大的篇幅画刊行。”

1929年1月,近代第一份体育专业画报《体育画报》在上海创刊。这份刊物彩色铅印,16开本,制作精美,由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编辑出版,每期仅售大洋三分,在上海很畅销。刊登内容有体育名人画像、运动员合影、学校体育活动图片、西方新兴体育活动、健身方法图示等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出版的《良友》画刊,是由曾参加远东运动会的田径运动员梁无恙任主编、图文并茂的体育画册。其内容多刊登现场拍摄的运动会竞赛镜头、优秀运动员的照片、广州校际球类友谊赛的情况,很受广州大中学生的喜爱。

1940年2月7日,又有一份名为《体育画报》的画刊出现,但现在仅存一期的封面,其他资料已无从寻找。

此外,无论在综合报刊体育版还是在体育专业报刊之中,都有大量的图片报道。尤其在体育专业报刊如《体育季刊》(1935年,上海)、《勤奋体育月报》(1933年,上海)、《体育研究与通讯》(1932年,镇江)、《体育周报》(1932年,天津)中,图片内容更是成为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育周报》的“体育画刊”无疑最为出色。

首先,它注意刊物的设计,封面等图片由画家童漪珊精心筹划。其次,在内容安排上既有体育比赛的精彩瞬间,也有体育名人、明星的照片,更独树一帜地在体育画刊中刊登大量的漫画、连环画,针砭体育界种种现象。其指出:“画刊的主旨不再迎合‘社会的弱点’,而着重在探寻一些‘意识正确’的新的图画,使读者多些新的知识或至少发生相当的兴趣。画刊的范围是——新闻写真、漫画、古代雕刻、油画、水彩画、木刻写真、连环画等。”(6)综合报纸的体育栏

在20世纪20年代初,体育新闻常被安排在教育消息中形成一个小栏目,之后各大报纸相继开设体育栏,如《时报》《新闻报》《大公报》《时事新报》《大陆报》等都设有体育版。其中《申报》的体育报道为佼佼者,根据统计从1919年至1928年十年间,共刊登1670则体育消息与报道。其内容涉及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组织团体、各类运动会、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手球、棒球、游泳、武术、射击、体育学校及各种言论等。

20世纪40年代,除《申报》等大报都保持体育版外,其间出现的各种报纸,几乎都登载体育消息,如《东方日报》《力报》《繁华报》均以整版登载体育消息,抗战胜利后又有《东南日报》《益世报》《文汇报》等设有体育版。

在广州先后登载体育新闻的综合报纸有《时报》《安雅报》《人报》《共和报》《现象报》《羊城报》《广州民国日报》《广州市民时报》《公评报》《越华报》《大华晚报》《诚报》等。其内容多是刊登体育运动竞赛新闻及运动会消息,其中1923年(“民国”12年)创办的《广州民国日报》,设“教育与体育”栏目,登载体育消息较详尽,有时还发表短评,介绍体育运动方法、体育健儿的事迹,颇受爱好体育读者的欢迎。该报延续至广州沦陷前仍执体育宣传报道的牛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越华报》《国华报》《现象报》《诚报》等报的体育消息内容亦甚丰富。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陆续复刊的《中山日报》《大光报》《建国日报》是宣传、报道体育新闻的重要报纸。4.中国共产党报刊的体育新闻

报刊是共产党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毛泽东等根据地的缔造者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报刊、书籍出版发行工作,并亲自领导党和红军开展革命宣传工作。

在开始阶段普遍因为经费、版面限制等原因,仅有很少的体育消息,但是随着人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体育活动的报道逐渐兴盛了起来,尤其是在每年9月9日“体育节”,各大报刊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都会出版专刊,发表社评。

我党领导人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提倡体育运动的言论,毛泽东给《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打好日本。”贺龙在《解放日报》发表“体育运动军事化”的题词,提倡参加体育活动为民族战争服务的方向。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具体组织领导,不仅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全体军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员令,也给国民党统治区广大抗日民众很大鼓舞。《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的机关党报,其新闻报道不仅要宣传救国救民,全国上下齐心合力进行抗日,其体育报道还有一定的特色,它大力宣传体育,以唤醒民众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工作了九年一个月又十八天,共出版报纸3231期。《新华日报》从创刊到被查封的九年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报道,各类文章总计600余篇。其报道内容大概分为综合报道、国内运动会、国外运动会、体育会议、体育表演、各国体育运动、滑翔运动、篮球竞赛消息、足球竞赛消息、水上运动等。《新华日报》对于国内体育活动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各类运动会、体育会议以及篮球、足球项目上,每年举行的“九九体育节”是体育报道高潮。在《新华日报》还有数量不少的国外体育报道,如“瑞芬代表提议禁止侵略国参加奥林匹克”“敌禁止日运动员参加世运大会”“瑞士反对敌侵略,不参加东京世运”“瑞典民众反日,拒不参与东京世运会”等。这些体育消息都不约而同地隐含着反对战争以及支持和平的含义,其以“爱国主义,贴近群众”的体育新闻舆论指导方针,也得到了国统区广泛的支持。《青年实话》是革命根据地一份重视体育报道的刊物,于1931年7月1日创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其总编辑所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后来迁到瑞金。其先是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青年实话》的内容贴近青年生活,报道红军的战斗及各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其体育专栏中有较大的篇幅介绍体育知识以及许多的运动项目规则、练习方法等,它倡导青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强壮体魄,锻炼身体为投入革命事业做准备。四、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1949~1993年)

这一时期,体育新闻作为一个新闻品种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体育新闻行业形成,出现了为适应体育新闻传播专门培养的人才。各种大众媒体中体育新闻的关注度、报道量都有开拓,被称为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1.社会主义体育报业的创立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7月1日《新体育》杂志创刊,毛泽东主席为其题写刊名,朱德为其题词,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195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成立,根据社会需要编辑出版各种体育图书,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随后1957年外文体育杂志《中国体育》创刊。1958年9月1日,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体育报纸《体育报》创刊。体育报道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印刷媒体是体育新闻的主力军,体育新闻报道也形成了以“一报一刊”(《体育报》与《新体育》)为中心的体育宣传阵线。同时以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为载体的体育新闻都有了发展。(1)新中国第一份体育刊物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月即召开体育会议,可以看到当时中央对于体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在总会的领导下,新中国各项体育事业百废待兴,对体育宣传工作也提到了日程上来,筹办体育刊物即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新体育》杂志编辑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为此,体育总会从全国各地召集数名体育专家参与筹办杂志。《新体育》第一任主编是林启武,编辑有管玉珊、苏竞存、郝克强等,由青年出版社发行。《新体育》编辑部属于总会的宣传编译委员会,该会负责体育宣传及各类体育书籍的翻译编辑,其委员大都是兼职,如燕京大学的体育教授林启武、北京大学教授管玉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竞存、辅仁大学讲师阎维仁、体总秘书轲犁等。

杂志创办时,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稿件少,作者难找。在初期,除翻译材料之外,内容全是由学校体育教师所写,大多限于体育教学和技术介绍,创刊号的稿件准备了半年才齐备。

当1950年7月《新体育》创刊号问世时,首印一万册,很快售完,又加印了5000册,至1950年年底,每期发行量近两万册。在创刊号中,毛主席为杂志题写刊名“新体育”,朱德总司令、郭沫若、李维汉、马叙伦题字,冯文彬题写“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轲犁起草发刊词,徐英超、夏翔、牟作云、苏竞存等体育界人士均发表了文章。《新体育》发刊词节选

首先,要把体育普及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去。有步骤地从学校到工厂,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地方,使体育很快成为广大人民的体育,溶化到人民的生活中去,成为人民在自己伟大的建设事业和国防事业中获得胜利的一个有利因素和保障。其次,要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旧体育,摒弃一切不合理的部分,细心地去发掘人民中已有的丰富的民族体育,切实改造旧体育界,使之能担负起建设新体育的重任。再次,要向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学习,根据我国实际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来充实我们的体育内容和启发我们的创造,使我们的体育成为世界进步体育的一个构成部分。《新体育》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林启武,1907年,他出生于一个泰国华侨家庭,在1920年跟随父母回国并进入广州培英中学学习,中学时代他就喜好体育运动,在撑杆跳、跨栏、游泳等方面显露才能。1927年他考入北平燕大社会系,四年后又读了研究院。他在燕京就读时尽现体育才华,毕业前已在体育部兼职,协助工作。做研究生时,曾为青年会组织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1935年毕业后他在本校任专职的体育教师,主持篮球、排球、撑杆跳、跨栏、游泳等方面的教学及训练工作。1937年他被派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系进修,一年后获硕士学位,回国继续在燕大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成都燕大复员他又回到北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他来到全国体育总会领导并创办新中国第一本体育杂志《新体育》,并出任第一任名誉主编。

创刊初期《新体育》的报道内容,主要是群众体育,当时负责体育总会的领导黄中同志要求杂志的编辑到厂矿、学校等基层群众中去,依靠体育积极分子来发现值得关注的体育,不要仅局限在体育专业工作者的圈子中。《新体育》编辑深入各地工业城市,在十几个厂矿做了调查与生活体验,亲眼看到了工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及对体育的迫切要求。在《新体育》上出现了不少对于劳动模范、体育积极分子的生动事迹的报道,如王崇伦、郝建秀等都成为《新体育》的封面人物。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在政务院增设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贺龙为体委主任。

体委成立是《新体育》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随着比赛活动开始增多,体育报道的内容开始拓展,不再仅局限于技术性文章,这对《新体育》也是一次转变命运的契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体育》改成半月刊,工作人员增至20多人,杂志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时任总编辑郝克强回忆:“我们主要宣传好的,但输了球回来之后还是要批评,批评之后还见刊物。50年代批评和自我批评比较多。听说现在不敢批评人,有各种利益关系。那时候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从那时起,《新体育》慢慢步入了一份体育期刊的正常轨迹。

1966年,“文革”开始后,每期发行量十多万册的《新体育》停刊,但编辑团队没有解散,而是集体参加劳动。

1972年,《新体育》复刊,但只能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做杂志,《新体育》偏离了轨道,从报道内容来看,政治气氛异常浓厚。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连战连捷,《新体育》进入了黄金时期。编辑部有三四十人,跟女排的记者就超过三个,主编郝克强说“那时候不讲钱,由国家支出,不是现在的自负盈亏,钱的事不用操心”。那时《新体育》每期发行达到130多万册。除了女排,乒乓球等项目的成绩也很好,其他项目的国际比赛、国内比赛都很多,全国人民都对体育很关注。《新体育》杂志也成了许多记者钟情的地方,有很多人要求前来工作。

这时在总编辑郝克强的带领下,《新体育》还做了体育媒体发展的新尝试——举办体育赛事。

1979年,《新体育》创办了“新体育杯”围棋赛,由全国职业棋手参加,连续举办了14届。聂卫平、马晓春、俞斌等人都曾是这项赛事的冠军。1984年,《新体育》与中国围棋协会、日本棋院联合发起主办了NEC中日围棋擂台赛。该项赛事影响深远,推动了围棋国际竞技的进程。1985年,《新体育》还与中国围棋协会创办了《围棋世界》。(2)国家体委机关报《体育报》的创办

随着1952年,国家体委的成立,全国体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一些体育爱好者不满足仅有的一份体育杂志《新体育》,纷纷要求办一张能够及时报道体育消息的报纸。与此同时,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体质普遍不好,更需要一份报纸,宣传体育精神,促进身体锻炼。

1956年,国家体委成立筹备小组,由毕世明负责,工作人员只有三个,除了他以外,还有从体育出版社借调来的陈润荣和郑荣庭。陈润荣负责出版社财务,郑荣庭是俄语翻译,三个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讨论并制订计划。当时,毛主席号召学习前苏联,在全国影响很大,他们把搜集办报业务材料的重点放在了前苏联体育报上,调入的编采人员也主要学习这些材料。

1956年7月,为出版《体育报》已经调来五六十人。1957年7月底至12月初,试版报纸共出了16期,对开4版。当时,正值中国体育界备战在墨尔本举行的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大量的报道都围绕各个运动项目的选拔赛。参加选拔的不仅仅有内地各省市的运动员,还有港澳同胞。试版期间,他们广泛征求国家体委及各省市体委的意见,在取得经验的同时,更增强了创刊的信心。

但后来根据中宣部意见,由于全国纸张供应紧张,决定《体育报》暂不出版。尽管如此,这段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为1958年《体育报》的正式出版创造了条件。

1958年,贺龙要求国家体委:“关于申办《体育报》的事情,赶快写个报告,密件封好,直接送给周总理,由他向中央转达和报批。”报告送上去之后,不久就得到了批准。中央批准创办《体育报》后,贺龙曾三次把李凯亭叫到驻地,与他研究如何办好《体育报》。

初生的《体育报》办公条件很简陋。《体育报》没有自己的印刷厂,借助《人民日报》的印刷厂排印,这就给初期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每次必须抓紧时间抢在《人民日报》之前,完成四块大版面。工作人员科班出身的不多,业务还显生疏,加上通讯工具落后,手工排版等原因,常常是“欲速则不达”。有时候,碰到报纸临时“倒版”,天都快亮了才能付印。

1958年9月1日,《体育报》正式创刊,初为周二刊。头版大红字刊出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朱德、陆定一、李济深、李德全、康生、郭沫若等在头版撰文祝贺。

创刊号发出中国体育界强劲声音,也记录中国体育与国际奥委会的一段特殊交往。在第四版刊出《中国奥委会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各地愤斥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阴谋,拥护我奥委会不承认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主席马约翰对本报记者发表谈话,严正指责布伦代奇为美帝效劳”等。

对《体育报》的创刊贺龙亲自到会祝贺,并鼓励说:“创刊那张报纸有特色,生动、活泼,我都看过了。”当时,在办报过程中,贺龙主抓报纸的党性和思想性,并反复强调:“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办报纸,要建立通讯网,发展通讯员,抓典型,树标兵,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好的要表扬,不好的要批评”,并且还提出“报纸这把‘剑’不利了,要磨一磨。报纸一定要发挥旗帜、鼓励、激励、推动、批判的五大作用”。

贺龙同志十分关心体育报的出版,做得好就表扬,差的则及时给予指导、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如1964年1月6日,贺龙看到当日出版的《体育报》后,指示得很具体:第三版上《从放羊娃到运动健将》这篇文章好,应该抓这类文章,向运动员进行教育,还可以想办法去访问一下,多了解一下。今后,这类东西要多登。上述类型的文章应加上一个编者按,叫运动员学习。三版上转载《解放军报》的“新华社论”摘要很好,加上按语就更加好了。当天下午,贺龙又要秘书打电话给报社,再次传达了他对报纸的意见。仅1964年一年,贺龙给体育报社有记载的批示和电话就达44次。

在《体育报》创刊六周年前夕,贺龙还请毛主席为《体育报》写了报头。毛主席为《体育报》写了三组字还附上一封信,信上说“我写了三份供选用,如不合用,可以再写”,并在第一张上“体”字右上角画了一个小圈,在第三张“报”字右上角也画了一个小圈。后来,就选用了第一张的“体育”二字和第三张的“报”字。《体育报》在1964年7月改为周三刊,1966年11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4年1月复刊。1988年7月1日,《体育报》改为日报,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报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3)综合报刊中的体育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北京人民体育大会做了报道,揭开了新中国体育报道的序幕。

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曾设有体育栏目。2.新中国广播、电视体育新闻的诞生(1)广播体育新闻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春,前苏联国家男子篮球队到上海参加了三场比赛,这三场球都进行了现场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邀请陈述担任现场广播。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体育比赛的转播。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广播体育节目的播出量逐渐增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广播开展体育活动最突出的事例是广播操。(2)电视体育新闻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开播后不久就有了体育报道,并在同年开办了第一个体育专栏节目《体育爱好者》,初为不定期播出,从1960年起开始在固定的时间播出,即隔周的周二、周五播出。

1958年6月19日,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特意安排转播了当时水平最高的两场篮球比赛,“八一”男女篮球队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友谊比赛。这次转播也成为中国电视体育史上,乃至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但在当时,各种转播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懂得技术的人不多,转播设备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次转播使用了日本在北京举办展览时留下的一辆两讯道转播车。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后对中国体育的一次大检阅。北京电视台转播了运动会开幕式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重要场次的比赛实况,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比赛的消息,还在全运会结束后播放了电视纪录片。

1973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与湖北电视台合作,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电视信号从武汉传回北京,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开创了异地体育赛事实况转播的技术领域。3.“文化大革命”对体育新闻事业的冲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内乱,中国体育新闻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当时报纸对体育消息的报道很少,《体育报》与《新体育》相继停刊,中央台的体育节目及各地方台的体育节目也基本上停播。

到“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由于政治活动的需要,体育的国际交流活动曾为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报刊也十分重视。《新体育》与《体育报》在1972年和1974年相继复刊,但这时的体育报道被动地与政治相结合,对于体育比赛成绩大多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报道,更多的是对“加强友谊、促进团结”等场面的渲染和描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这一时期体育赛事宣传报道的主要导向。4.体育腾飞带动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4年上半年,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94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获124个世界冠军的1/4;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97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273次的1/3强。

尤其是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第一支在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8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获金牌总数居世界第四位,世界舆论公认我国在一些项目已步入竞技体育强国之列。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孤军奋战,连胜日方五人,最终获得胜利,创造了围棋史上的神话。(1)体育报刊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振兴,体育报业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截至1988年,我国以宣传体育竞赛、训练、健身以及体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性报刊,共有80余家,各种体育专业报纸有30种左右。“文革”之后,随着体育事业的恢复迎来了体育期刊发展的一次高潮,各地各级体委、各级单项运动协会陆续创办了一大批体育消费类期刊,如黑龙江省体委的《当代体育》、《少林拳法》(后改为《精武》)、《北方棋艺》,广东省体委的《体育春秋》《武林》,新疆体委的《体育时空》,北京市体委的《北京体育》(后改为《体育博览》)、《武魂》,吉林省体委的《拳击与格斗》。中央级出版单位及单项体育协会也不甘落后,出版了《乒乓世界》《中华武术》《足球世界》《网球天地》《中国钓鱼》《健与美》《体育画报》等。突然之间,体育期刊遍地开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至1990年,我国消费类体育期刊的总数已经达到32种。

这一时期出现的消费类体育期刊,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新创刊的期刊强调以赢利为目的。如1983年,《当代体育》创刊时定价为0.38元,几乎相当于同期《新体育》定价的两倍。广告成为期刊赢利的重要途径,与《新体育》创刊时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和发行赢利相比,这时的体育期刊被推向市场,逐步脱离了政府的保护伞,使得期刊除了通过发行来获得经济收入之外,还可以通过刊登广[19]告获得收入。体育期刊从仅销售内容,转变为“二次销售”模式。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盛,单项体育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体育期刊开始走向细分之路,一些单项报刊一创刊就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如《武术健身》创刊号的发行量就高达195万册;《精武》创刊号发行量为83万册,第二期上升至105万册;《围棋天地》的发行量达到[20]20万;《中国排球》也达到了几十万册。为之后愈演愈烈的体育报[21]刊按体育项目分众化发展拉开序幕。(2)综合性报纸开辟出体育版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陆续重开或开辟出体育版或体育专栏,如《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好者”等都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体育图片达到2000多幅。

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都重新开设体育栏目。《解放日报》于1981年1月3日恢复体育星期栏,每周末出一期,约5000字。1984年12月22日创办“周末增刊”时,体育栏纳入第三版。1988年元旦,该报扩为八版,体育专栏每日见报于第四版,约4000字。每逢大赛,每天出专版,如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时,专版为第二版,重要文章放在第一版,从开幕到闭幕17天中,发稿213篇,约13万多字。《文汇报》于1981年开始办“体育场”专栏,每周五刊出一次,约4000字。每逢重大体育活动,每天均做报道。《新民晚报》自1982年元旦复刊后,辟出第二版约6000字做体育版。每逢重大活动,扩大为两个版面。该报以足球与棋类报道为多,设有专门的体育部。该报为上海体育报道量最大的报纸。

此外,《青年报》自1980年辟出“今日体坛”专栏,安排于第七版,约4500字。《少年报》的体育栏设于新闻版和社科版中。《劳动报》于1980年设“体育场”专栏,每逢周日在第四版中刊出,约5000字。(3)电视体育的发展“文革”结束后,1978年4月,中央电视台适应观众需要,重新恢复了专门的体育栏目,开办了《体育之窗》,设有“体坛人物”“体坛漫画”“佳作欣赏”“问与答”等小栏目。主要是普及体育知识,向观众介绍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生活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成就、体育科研动态等,也向观众报道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内外赛事和体育交流的消息。随后,中央电视台又相继开办了《世界体育》《体坛纵横》两档栏目,每周各播出一次。

开地方电视台体育栏目之先河的是1979年12月30日开播的广东电视台的《体坛内外》栏目。北京、上海、广东等许多地方电视台都设立了专门机构或确定了专人负责体育节目,到1984年,全国大多数电视台普遍开设了体育栏目。

在赛事转播方面,电视体育有较大的发展,1978年,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的两场半决赛和决赛,这是中国电视第一次通过国际通讯卫星传送国际体育比赛的实况。也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高水平的国际足球比赛实况。

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我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比赛,也是我国电视第一次从国外现场直播体育比赛。除了拍摄新闻片和专题片外,体育评论员宋世雄在曼谷为我国观众现场解说了开幕式和女排、男篮决赛的实况。1982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通过购买报道权的方式,从“亚广联”获得了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报道权,并派出了四人报道小组到香港通过卫星收录了52场比赛。收录的同时对着画面配加解说,转播了其中的24场,另编辑制作了19部每集一小时的特辑。通过对这次足球赛的转播,为中国电视此后的重大国际赛事的报道探索了一条路子,即派编辑和解说员到香港,借助香港的电视力量现场转播在各大洲举行的重要比赛。同时,每天将赛事编辑成特辑,由民航机组带回北京播出。

1984年7月,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出五人电视报道组,与在香港工作的报道组密切合作,成功转播了开幕式、闭幕式、体操、游泳、跳水、举重、击剑、手球、篮球、排球、足球、柔道等精彩比赛,并播出了每集一小时、共30集的专题报道《洛杉矶奥运会》,播出新闻53条,发表评论三篇,总计约播出70多个小时的节目。这次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和所有有关奥运的新闻及专栏节目,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电视报道,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后方演播室,开设了早间专题,每天6∶30至7∶00直播。比赛高潮期间不间断播出,开创了中国电视连续播出90小时的纪录。运动会期间共播出各类奥运节目250小时,充分体现了电视传媒的优势。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罗开会,决定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是有力的角逐者之一,举国关注此事。中央电视台首次使用国际通信卫星多点双向传送申办情况,同时,派出多个报道组分赴有关地点组织报道,所有报道组采制的信号、素材汇集台内,统一经中心演播室处理播出,并与事先制作好的节目相穿插,形成了一个以事件报道为主线,新闻、文艺、体育相结合的大型直播节目。尽管北京这次未能申办成功,但中央电视台通过申奥报道锻炼了队伍,检验了由新技术设备组建的节目制作系统,为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报道做了一次成功的预演。5.体育新闻专业记者

随着我国体育新闻报道量的不断增加,体育专职记者开始大量涌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有近80名记者参加了报道工作,回国之后,他们大多一直从事专业体育新闻报道,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我国的第一批现代专业体育记者。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全国专职兼职体育记者已经有2000多人。

1980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体育部;

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体育部;

1984年,新华社正式成立体育新闻编辑部,1992年,郭超人提出体育报道是新华社新闻报道的“三大支柱”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报道的重要地位和努力方向。从此新华社体育报道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体育报道队伍不断壮大,发稿数量逐年增加,每年播发的中、[22]英文体育稿件都逾万条。

1985年上海电视台成立体育部,设有编辑记者12人,播音员两人。随后《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成都晚报》等都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成立了独立的体育部。

由此,体育新闻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体育报道也逐渐与政治形成有机、科学的结合,开始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了更多地立足于体育本质进行宣传的新特点。五、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1993~2005年)

1993年12月,中国第一个专业体育电视频道上海有线体育频道开播,标志着体育新闻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获得很大发展,人们对体育新闻需求量剧增,光线通讯和有线电视技术也逐步完善,体育新闻的受众从来没有这么广泛,在体育电视媒体强劲发展带动下,报纸、广播、网络的体育新闻都进入了繁盛的阶段,体育新闻科研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教育方兴未艾,体育新闻组织遍地开花,这一时期被称为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1.体育报纸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职业联赛的兴起,尤其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火暴,激发了体育报数量的极速增长。1992年至1997年,是我国体育报刊数量大幅增加的五年,至2002年韩日世界杯前夕,我国体育报纸数量达到了最高峰,一大批体育报因足球而生,再加上一些体育机关原有的体育报,2002年之前创刊的体育报纸达到了49种,使得我国体育报纸在数量上获得了一个大的增长。(1)集团化促进发展

我国的体育报纸经历了初期数量大发展之后,许多体育报面临着盲目跟进所产生的种种问题。随着报刊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报业集团的兴起,在体育报纸领域经历了初次的洗牌。

1997年至1998年,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全国报刊大力整顿治理的一年,大量因足球联赛而生的报刊为了与同行竞争,不惜拼版、拼消息相互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残酷恶劣的竞争下,导致假新闻和新闻炒作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国家体委于1997年指出,要防止足[23]球报道“三过”(过量、过热、过度)。一批跟风而上、制作粗糙、发行量小的体育报纸纷纷停刊或合并。

同时,由于地方报刊之间恶意竞争导致报纸质量下降,报纸市场资源浪费。国家倡导在各地建立区域性的报业集团,以引导并规范报刊市场,新闻出版界兴起了集团化趋势。

1996年1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试点,同年5月29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旗下创刊于1980年《足球报》处于改革前沿,一直走在体育媒体改革和发展最前沿,在集团化优势的驱动下,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重组,从集团内外吸引一批体育新闻人才,1990年至2000年短短十年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发行量持续保持在100万份以上。

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功试点两年的基础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又批准了数家报业集团,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

以此为契机,1999年中国体育报业集团成立,由中国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中国体育杂志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合并重组。体育报业总社成为体育报刊界规模最大的实体,拥有四张报纸,24种各类期刊杂志,此外还拥有网站“中国体育在线”,以期通过北京这一体育大都市及国家体育总局的大背景获得新的发展。《体坛周报》也于2000年投资数千万元,在北京分社建立网站和杂志社,开始走多种经营和规模扩张的道路,加上数年来与全国近30个地市有影响力的报社建立的发行、印刷站,不仅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而且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这种合作使《体坛周报》彰显报业集团的实力。《足球报》《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依托各自的报业集团减少了报纸的经营风险,增强了其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并获得了稳定的发展。规模、影响较小的一批地方体育报纸或在集团化优化组合中被停并,或在与同类集团化体育报纸的竞争中逐渐衰落。(2)体育报纸经历震动

21世纪最初的五年,我国体育报纸间的竞争达到了顶峰,对2002年世界杯的报道是这次发展与竞争的最极致表现。世界杯上,各地数十家报社纷纷派出最强阵容,增刊扩版,力图能从这次足球盛宴中分得一杯羹。随着国足在世界杯的惨败以及随后中国足球联赛上的假球、黑哨、赌球等事件的暴发,不仅让球迷远离了赛场,同时也殃及了以体育联赛赖以为生的体育报纸,球市的萎靡带来了整个体育报纸发行量的萧条。

大多在足球联赛、世界杯报道上不计成本,大量投入的报纸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体育报纸的发展进入了动荡的时代。2005年是一个标志,这年8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17年历史的《球报》,曾经是体育报界的龙头,轰然倒地,黯然谢幕;随后《南方体育》也在月底宣布无限期休刊。曾经风光无限的《足球》报也日渐萎缩,前后还有《体育时报》《体育快报》《体育生活报》《青年体育》《足球11人》《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 21世纪体育》《体坛导报》等体育报纸关门大吉。最后只剩下《体坛周报》在所剩不多的体育报纸中一枝独秀。(3)《体坛周报》的成功经验《体坛周报》前身是1979年在湖南长沙创刊的《体育周报》。当时国家体委曾要求,每个省为搞好体育宣传工作,都应该创办一份专业体育报纸,在这背景下,湖南省体委便创办了一份名为《体育周报》的机关报,但在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周报》一直碌碌无为没有得到什么发展,每期发行三四千份,且大多向各机关免费赠送,到1987年2月便停刊。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前夕,湖南体委以原《体育周报》的原班人马为基础,并抽调湖南体育系统搞宣传的同志再次办起报纸,并改名《体坛周报》,创刊伊始,在首任社长周克臣的带领下,《体坛周报》就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为办报理念,追求“更新、更深、更精”的报道风格。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抓住几个发展机遇,由当初发行量只有5000份的小报,发展为现在一周出版三期,4开32版,周发行量稳定在百万份以上的全国第一的体育报。《体坛周报》是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市场化、专业化特色的综合性体育类报纸。拥有资产总额11.6亿元,年产值上亿元,员工150余人,下设三个编辑部,两个记者站,不仅在全国30个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设有分印点,而且在国外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也通过空运方式销售报纸。《体坛周报》已经成为中国赢利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和体育新闻传播阵地的领头羊。随着体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体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形成了以《体坛周报》为龙头,报纸、期刊、网络协同发展的体育传媒集团。

纵观《体坛周报》的成功,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①以重大赛事为依托,稳步发展《体坛周报》的每一次大发展,无不与届时举行的重大赛事有关。在《体坛周报》创刊之初,国内还没有一项影响巨大,吸引众多体育迷关注的赛事。《体坛周报》主编瞿优远决定:“选择欧洲为突破口,[24]以国际足球为主,最先报道意大利联赛和欧洲众多的赛事。”副总编辑李烨晖回忆说:“当时国内同类报纸报道欧洲联赛要滞后一个[25]月,而《体坛周报》基本做到了同步。”通过对欧洲联赛的报道,一大批球迷被吸引了过来,到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其以国际赛事为切入点,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也在体育迷中确立了独特的地位,实现了发展的第一个跳跃。

②精确的读者定位,稳定的读者群

在创刊之初,《体坛周报》将其读者笼统地定位在都市时尚主流消费群,认为自己的读者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读者年龄为年轻人,读者学历以高教育水平为主,读者性别兼顾男性和都市女性,读者职业特征为经济主流阶层,读者收入以高收入者为主。但随着市场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买《体育周报》的人群中,在校学生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并且大部分是忠实的读者,该报迅速调整自己的受众定位,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生希望在一张报纸里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便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把字印得小一些,虽然从布局上看不是很美观,却深得学生的欢迎,这也为《体坛周报》以后以内容为赢,以发行量带动赢利的营销方针创造了条件。

③ 坚定走发行的市场化运作

一开始,《体坛周报》的发行和大多数的机关报一样通过邮局进行发行,但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发行方式的弊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及时地把资讯送到读者手中,为零售渠道打通销路,他们开始尝试走邮发和自办发行的二元发行之路,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印点,通过这些中心城市把发行网辐射全国。这样,在报纸的发行[26]量中零售方式的发行占据了98%以上。2001年《体坛周报》赢利4000万元,其中只有1000万元来自广告收入,剩下3000万元全部来自报纸自身的发行,《体坛周报》准确地找到了这种不以广告,而通过零售发行带动报纸赢利的方式。

虽然广告不是《体坛周报》的主要赢利点,但是它也重视开拓广告运营之路,它整合报社资源,推出“全国发行,区域换版,分区销售”的广告分布方案,这样就可以使报社在开辟统一广告版的同时,也能在全国30多个地区推出区域广告版,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满足广大客户更经济、更准确、更有效、更有利的区域性广告投放需求。其区域性广告发布方式并不会改变报纸整体的风格,只是在原报的基础上,画出固定的广告版面,继而交由各区域代理商自主经营。报纸的正文内容全国一致,区域广告内容则各区域不相同,分别随着正报在各分印点印刷发行。每个区选取一家有一定实力和报纸代理经验的广告公司,作为区域版广告独家总代理,并给予优惠的代理政策。

④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体坛周报》的用人机制十分灵活,它不以资历、户口、学历来认定人才,而是以本身的业务能力对体育的爱好及认知来判断员工在团队中的位置。它把抓住球迷的心理需求看成是市场提供的机会,并以此改革编辑记者队伍,全面聘用球迷来做编辑记者。

另外,通过“高投入”挖掘其他媒体成名记者、编辑,迅速扩大自己的团队,也是其人才济济的原因。如马德兴、苏群、冉雄飞、李响等一批著名体育记者、评论员都先后加盟《体坛周报》。

⑤国际化、集团化战略

虽然《体坛周报》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它所依托的重要报道资源,无论是英超、意甲还是NBA联赛,这些知名赛事都不在中国。《体坛周报》为了确定它的权威性以及获得外国著名赛事的第一手资料,它开始与外国著名赛事主办者、赛事举办地的权威媒体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以提升自己的形象,拓宽报道资源。

首先,是它与国际足联的合作。它借国际足联2005年在阿联酋举行世界足球博览会之际,频频向国际足联示好,最终成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内地的官方媒体支持伙伴、2006年世界杯官方合作媒体。同时,作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地区唯一合作平面媒体,在国际足联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韩日世界杯报道。

其次,是它还与欧美众多权威体育平面媒体的合作,如法国的《队报》《足球》、意大利的《米兰体育报》、西班牙的《阿斯报》《马卡报》、德国的《踢球者》、阿根廷的《奥莱报》确立了合作关系,为获取西甲、意甲、德甲乃至整个欧洲赛事创造了条件。

集团化、综合化是《体坛周报》构建多元化传媒集团的重要步骤。《体坛周报》从2001年起,相继自办了《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全体育》三本杂志;与世界顶尖高尔夫杂志《高尔夫文摘》合作,倾力打造《高尔夫文摘》中文版;与TOM在线合作推出自己的网络报道平台;接收湖南日报社旗下的《现代消费报》并改为《车迷报》;与华体网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再加上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李宁公司,几方各自凭借自身的优势欲建立面向全球中文地区互联网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新一代体育平台及综合服务系统。2.体育期刊[27]

当前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期刊种类有8889种,据统计,其中[28][29]体育期刊有123种,这些体育期刊可以分为两类体育消费类期刊[30](84份)与体育科技类期刊(49份)。(1)体育消费类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消费类杂志均是黑白印刷,仅在封面及内部插图使用彩色。这时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本封面及内文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杂志,它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众多体育迷的关注,趋之若鹜地争相购买。它就是新体育杂志社与法国桦谢菲力柏契出版公司通过版权合作创办的、以大量图片内容为主的杂志——《搏》,可以说它的出现为体育期刊界带来了巨大的振动,并由此带来了体育期刊的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1994年,在《搏》诞生之初,我国体育报刊市场上,大多杂志都处于低成本运营状态,其制作出来的刊物无论从内容及外观都有待提高。而《搏》以十元的高定价进入市场,采用精巧的图文设计,图片全部来自国外高价购得的高品质体育图片,上百页的容量,内容丰富,200元/千字的稿酬标准,都是国内其他体育杂志无法比拟的。《搏》在改变中国体育杂志面貌的同时,也无形中提升了国内体育杂志的档次与品位。此后,《搏》成为国内众多期刊追逐的目标与模仿的样板,它们纷纷改变形象,全铜彩色大16开本甚至更大的开本成为期刊装帧的主流。即使曾经的龙头期刊《全体育》一直固守的黑白期刊阵地,最终也无法抗拒这股潮流,从2003年开始,将内文的黑[31]白印刷改为铜版纸彩色印刷。

20世纪90年代,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火热对体育杂志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在国内有1994年开始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1995年创办的中国男篮甲级联赛。国外更多精彩的赛事,如欧洲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法甲、西甲)和美国的NBA,随着体育传媒业的发展,纷纷进入中国。在职业联赛的刺激下,中国球迷大开眼界,同时也成为这些职业体育的簇拥者。在市场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足球、篮球杂志问世了,首先是以报道综合体育为主的《当代体育》率先创造了正反两面,一面为足球一面为篮球的一刊双内容的模式,之后又推出篮球版、足球版、综合版,直至最后取消综合版;随着CCTV《足球之夜》的火暴播出,产生了名为《足球之夜》的杂志;《体坛周报》利用报道国内外足球的优势,推出了《足球周刊》《五环》《体育与画报》等综合体育杂志,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摇身变成篮球杂志,结果起死回生,占领了不少市场份额。

此时,面对竞争激烈的篮球、足球杂志市场,另有一些杂志则将目光放在了寻找市场空白、发展前景良好并拥有一批忠实爱好者的项目上。像高尔夫、钓鱼、网球、健美等领域体育杂志也开始增加。

截至2006年年初,我国共有综合体育消费类期刊12份,单项体育消费类期刊72份,其中足球、篮球杂志分别有九份和八份,占到总数近1/4强,武术、健美、高尔夫、象棋等杂志也占有一席之地。(2)体育科技期刊

体育科技期刊是一种面向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科研与教学人员的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它的编辑、组稿、撰写与发行等环节,与体育新闻类内容的传播有较大的区别。它自己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运行方式,所以不在本文的重点研究范围之内。3.新时期的电视体育新闻(1)专业电视体育频道出现

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广电行业等因素的制约,频道专业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电视媒体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受众、技术等因素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专业频道”开始应运而生。

1993年12月12日,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全天播出体育节目的专用频道。宗旨是“服务电视节目内容,提高全民体育素质”。它通过卫星转播、录播、现场直播等手段,向观众报道国内外体育赛事和消息。节目的特点是“全、快、大、多”,即播出赛事完整、全面,播出时间快,播出量大,播出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就像美国体育专业频道ESPN在初创时一样,上海体育频道面临着相同的困惑,频道资源有了,而赛事资源成为最大的问题,这时他们几乎将能够拿到的所有比赛都塞到了体育频道。

至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原属三个体育部(台)的机构合并为上海文广体育频道,提出以“新闻为框架、赛事为龙头、专题为辅助”为制作方针,“立足上海、联手华东、沟通京沪、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体发展战略。(2)央视体育频道

以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成立为始,各地专业体育频道大量出现,其中最有影响、实力最强的当属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1994年8月,北京地区突然空出了一个甚高频的33频道,教育电视台想要,中央电视台当然也想要。时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负责人的马国力早就有开设体育频道的想法,“先把频道占上,就像过去跑马圈地,先圈了然后再做”。就这样1995年1月1日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播出,这之前虽有一年多的书面规划和办公室会议,[32]但真正的操作期只有整整两个月。最开始体育频道仅在北京地区播出,体育节目总时数飙升至6432小时,至1996年,体育频道加密上星之后开始在全国播出,每天从8∶30至次日0∶08播出各类体育节目,大大扩展了传播空间。

体育频道成立之后,随着节目时长的增长,中央电视台对体育频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不断增加。

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开播时,体育部只有27人,现在体育中心有400多人;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全年预算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而2005年,仅节目制作费(不包括版权费、卫星费和技术费)一项就达到7000万元人民币;1993年体育频道的播出总量只有989小时,至2005年已经达到了8132小时(见表1-2);1999年体育频道只有20小时的自制节目,制作场次为7场,而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850[33]小时和250场;1995年体育频道一年广告收入是450万元,10年之[34]后广告收入超过10亿,成为中国最赚钱的频道之一。

央视体育频道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体育新闻》《体育世界》《足球之夜》《天下足球》《顶级赛事》《精彩F1》《NBA赛场》《巅峰时刻》《早安中国》《棋牌乐》等栏目,内容包含了国内外重大赛事的现场直播、体育热点问题追踪报道、全民建设及娱乐、体育知识普及教育,每年把三大赛事、六项联赛、1200场赛事直接带到中国。表1-2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播出量表(3)地方台体育频道

据《中国电视体育市场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各地可收看的体育类频道共有42个,除CCTV-5和个别境外频道外,57.1%集中在省级电视台,38.1%集中在市级电视台,这些体育频道主要以播出赛事节目为主,节目总播出量占所有体育节目总播出量的[35]75%。

从当前情况来看,地方台中,形成了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早在1993年,广东有线电视台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专业体育频道,日播12个小时。由于当时的资源不够富足,制作力量也不够强大,体育节目的形态单一,受众有限,主要局限广东省部分地区,节目形式也局限为赛事的转播和体育新闻节目。直到2001年,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促使广东广播电视传媒业经过整合,广东有线电视体育频道和广东电视台体育中心于7月份完成合并,成为广东电视台下属的专业频道,体育节目全天候24小时播出,广东电视台拥有地域优势,全国所有的境外频道都在广东落地,另由于语言的差异拥有特殊的受众群。

上海体育频道依托上海文广集团,拥有除央视外首屈一指的转播资源。

北京体育频道则走上了“百姓频道”之路,频道主人朱江说:“我希望把体育变成老百姓的一种生存方式,体育频道内容应是欣赏加参与,更多地增加文化、文艺、经济、人文成分。它探索着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表1-3 体育电视频道竞争状况表

2001~2003年是国内体育电视频道发展的高峰,2003年之后,许多体育频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出,如武汉、辽宁的体育频道已经撤销,黑龙江电视台也解散了原有的体育部,只保留一个体育工作室。其他地方体育频道虽经过几年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差、人才匮乏、缺乏体育赛事资源、自制节目能力差等困难,举步维艰。其中一部分已经沦为保健药品节目的泛滥区。(4)体育电视栏目的拓展

①《体育沙龙》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成立后,在第一份体育频道的节目表上就安排了《体育沙龙》这个栏目,每周五晚播出,节目时长90分钟,采[36]用现场直播形式。《体育沙龙》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现场直播的谈话节目。

从一开始体育频道就把《体育沙龙》定位为现场直播节目,这一形式的出现,给看似死板的央视带来了一股辛辣之风。当时节目的制作者认为直播的谈话节目才叫谈话,才能吸引观众,也吸引主持人和被采访者。而且看似不给对方准备的谈话正是对谈话者智力和能力的尊重。凡是被邀请到电视台做谈话节目的一定是某一行业的佼佼者,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也都有相当的自信。当时邀请到的客人都是郎平、马俊仁、李永波、蔡振华等极富知名度的人物,又是带观众的直播,[37]而且还引入了电话提问,所以这个栏目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1997年上半年,《体育沙龙》不再被允许直播,起因在于一次口误。被邀请到演播室的一位客人说得起兴时露出了一句“国骂”,由于这位客人当时情绪激烈而且有些口音,在场的人们都没有注意,但还是被听到的观众一级级反映上来,后来高层一纸命令,《体育沙龙》改为录像播出。而后节目更名为《五环夜话》,到了2003年3月,因为收视率太低,它被停播,取而代之的是罗宏涛主持的《体育今日谈》。

②《足球之夜》

在中国电视体育发展史中,《足球之夜》的创办以及它在电视体育报道相对程式化的时代,掀起年轻、前卫的电视文风,深度调查、报道的风潮,它如一股猛烈的飓风席卷电视体育报道领域,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直到现在一直存在。《足球之夜》堪称中国体育新闻界的一匹“黑马”,开播不久就成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据统计,《足球之夜》[38]最红火的时候,在中等以上城市收视率超过20%。《足球之夜》是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现场直播固定类电视杂志栏目。它以规模取胜、现场取胜、全国覆盖取胜。《足球之夜》喊出“球迷每周的节日”的口号,可以说它在电视足球报道乃至整个媒体的足球报道中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1997年年初,甲A各队在昆明进行集训,为了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把昆明的消息传给大家,《足球之夜》决定模仿美国的CNN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昆明和北京之间的双向直播。这次节目最终获得1997年度全国优秀电视体育栏目一等奖。随着对十强赛“全面、客观、尖锐”的报道,《足球之夜》已经居于全国报道足球的电视栏目龙头老大的位置。

在节目表现形式上,《足球之夜》也做了一些突破,将音乐巧妙地贯穿于各类节目之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足球之夜》还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大量跟队拍摄的亲近感、球迷闹事的画面,这种“更衣室”式的报道对观众来说很新鲜、很过瘾。它开创了足球节目的新形式。以往大家看足球,能看到新闻发布会的场面就不错了,在《足球之夜》则能看到球队赛前一天的准备,节目用讲故事的手法,能从一个特殊人物的角度来讲述一场比赛,这样的片子足够新奇。[39]

③《中国体育报道》

面对央视体育频道的强势,经典栏目的不断涌现。各地方台认识到,地方台资源的联合是有效的生存发展之路。这种合作一般是在大赛期间由若干地方电视台牵头,然后通过协作会或联合体进行分销和分享的。最初开始于1998年世界杯期间,全国20家无线台和15家有线台同时推出了上海制作的两个专题节目。

该节目以三地电视台体育部为核心制作力量,在各地电视台的密切配合下,推出了集中国体育新闻、赛事评述、热点追踪、人物专访等为一体综合性体育杂志节目。三家地方电视台联合投入人力物力制作一个固定栏目,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从制作力量上,都具有一家电视台所无法达到的优势。《中国体育报道》在节目内容设计上,采取了新闻的速度报道与深度报道兼容,注重深度报道;突发类报道与解释类报道兼容,注重解释类报道的方针。其编辑方针为:“您最想知道的,您最该了解的,尽在中国体育报道。”在该节目收视调查中,受调查者知道《中国体育报道》节目的比重达98%,观看该节目的比例达到94%,认为可以[40]从《中国体育报道》中获得不同程度帮助的比例达到98%。

④《雅典猜想》《雅典奥运》是一档融合了奥运新闻报道、赛场内外花絮、体育知识竞猜、文艺歌舞表演于一身的节目。《雅典猜想》成功汇聚了央视体育频道以往体育娱乐节目的宝贵经验(体育频道最早曾有《体育游艺宫》和《城市之间》两个娱乐节目,但开播一年就终止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推出《悉尼猜想》,后来又有2002年的《球迷世界杯》,再到2003年4月推出的《全明星猜想》),并成为体育频道的常态节目。

与以往节目相比,它有奇怪的节目形态:《欢乐总动员》式的演播室、《开心辞典》式的体育知识问答、《艺术人生》式的体育人物访

[41]谈。这类节目所积累的经验为《雅典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施展空间。在雅典奥运前夕,《全明星猜想》改为《雅典猜想》,开播前,就获得了1000万的冠名,跟片广告达到10分钟。《雅典猜想》继续推广娱乐化的制作模式,请“水木年华”录制了一首主题曲,还请到杨坤、朴树等明星来参与主持,并且拉来单田芳用评书的方式来点[42]评奥运会。

在开播之前,节目编导就认识到节目被安排在中午13点播出,这离雅典比赛结束已经8小时,观众已经通过《早间新闻》《赛事直播》和《午间专题》对赛况了解的比较清楚,已经不能以新闻性内容作为主打,而猜谜似的《全明星猜想》就更加不适合了,于是将它定位于一个集精彩、游戏、谈话、表演一体的体育娱乐节目。4.电视体育发展特色化之路(1)单项频道模式

2001年,全国广电系统掀起频道专业化改革的浪潮,大连也筹划组建大连广电集团。以频道专业化为契机,2002年4月1日,大连电视台足球频道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单项体育频道。在大连,足球是最具价值、最有人气、最富资源的运动项目。就大连电视台而言,本来就有足球节目的积累,专业人员的储备,其体育节目80%的内容是足球,足球频道的诞生是应时之举。

足球频道成立之后,主要在赛事转播和栏目方面围绕足球大做文章。

足球频道转播的足球比赛有国内甲A联赛、足协杯、部分女足联赛、甲B(赛德隆队)、乙级队(三德队)等。国外赛事如西甲联赛、英超联赛,同时对日本和韩国的足球联赛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栏目上,足球频道依靠三个主要栏目来撑起——《足球圈》《足球城》《足球人生》。《足球圈》每天一档,是杂志性足球节目,内容包括自制的节目、进行深加工和本土化的外购节目。节目在19∶00黄金时间播出,长度45分钟,是天天和球迷见面的常规主打节目。《足球城》主要报道甲A联赛,围绕联赛进行,基本上在大连队赛前一小时就开始直播,在比赛的中场休息时进行评球,比赛结束后再直播约半小时。该节目是对赛事的有益补充,拉长了赛事直播时间,也拉高了赛事收视率。2002年,世界杯后大连主场和申花的比赛创造了当周大连五大频道中20.94%的最高收视率。《足球人生》是一档谈话类足球节目,长度为60分钟,一周一期,全年固定每周五黄金时间播出。迟尚斌、球迷罗西、温莉蓉、张宏根、[43]郝海东等人先后成为这档节目的座上宾。

2005年8月,大连电视台足球频道改为文体频道。作为我国专项体育频道的先行者给中国电视体育留下了一笔经验财富。(2)体育概念泛化[44]

江苏电视台创建的体育休闲频道的特点主打“赢”的概念,不再将最大的注意力放在竞争激烈的赛事资源上,而将体育概念泛化扩展为体育休闲、健康指导、游戏娱乐、博彩益智而构成的“体育”。

江苏电视台2003年6月开始运作休闲频道,2004年5月18日,体育休闲频道成立开播。频道聘请英氏达公司进行包装,借鉴了上海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理念,频道英文名为“CHANNEL WIN”。

在节目配备上,除了常规节目一天五档新闻(包括两档重播),体育休闲频道主要推出休闲和博彩类节目。休闲类节目包括DISCOVERY的休闲节目、健康节目、女性节目、服饰和生活类节目。博彩类如《夺标800》,是江苏台王牌节目,也是目前国内比较早的博彩节目。(3)娱乐化之路

湖南卫视在体育节目方面,进行了他们比较擅长的娱乐化操作,推出了《我是冠军》《国球大典》《阳光伙伴》等娱乐化体育节目,此外,从2006年开始,湖南卫视承办劳伦斯冠军奖的颁奖典礼。

大众文化娱乐化是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湖南卫视娱乐化的体育节目策略首先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其次也是在电视同质化趋向中的创新和突破,走差异化道路;再次,走娱乐化道路对“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来说是轻车熟路,是规避风险、扬长避短的合理选择;最后,走娱乐化道路有助于湖南卫视及体育节目打造成全国性的传播平

[45]台。5.付费电视体育的出现

2001年11月,我国开始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程。到2006年年底,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开播92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在省内范围开播的有20套。

目前,我国的付费电视体育频道有SMG数字平台上的劲爆足球频道、速度频道和超级体育频道。广东电视台的数字电视平台有足球频道和高尔夫球频道等。央视的数字电视中则有风云足球和高尔夫·网球频道。

2004年,中央电视台最早开设两套体育内容的频道,分别是城市体育频道和足球频道。2004年11月29日,城市体育频道和足球频道分别改名为高尔夫·网球频道和风云足球频道。两个频道全天19个小时的播出。高尔夫·网球频道主要以国外高水平的高尔夫球、网球赛事为主,包括法国网球公开赛、ATP大师赛系列赛、戴维斯杯、联合会杯网球团体赛、高尔夫球美国巡回赛、欧洲巡回赛以及世界杯系列赛等近60场顶级赛事。风云足球频道的内容包括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中的德甲、意甲、法甲、西甲以及世界杯、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联合会杯、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巴西足球锦标赛、亚洲冠军联赛等。

在上海有三个付费频道,2006年年末至2007年,SiTV旗下的劲爆体育频道将向付费用户提供1000多场精彩赛事,包括每周6场的英超直播和全程欧洲冠军联赛直播,其他各类最新的国际大赛直播和电视栏目。SiTV还拥有2007年的ATP网球大师杯全程9站赛事的转播权。从2006年11月起,SiTV拥有NBA 2006~2007年赛季全国独家高清直播权。

广东电视台在2005年10月10日开播了数字付费频道欧洲足球频道和高尔夫频道。欧洲足球频道是一个全天候播出欧洲足球节目的专业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针对欧洲足球的专业频道,内容涵盖欧洲足球强国的各级联赛、杯赛,对足球资讯分众市场进行深层次开发,与体育频道构成互补态势。数字付费频道是由广东电视台自主开发的,节目中不插播任何商业广告,从节目开发到后期制作主要由民营节目制作商完成,广东电视台则承担了节目审查、编播及频道策划、运营、管理等工作。2006年天盛公司获得了2007~2010年三个赛季英超在大陆地区的独家转播权,中国观众免费看英超的历史告一段落。天盛投资4000万元在南京建立一个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频道呼叫中心,目前,天盛运营的欧洲足球频道已经在80%的实现数字电视平移的城市中落地,并在47个城市建立了大区、区域和驻地的三重营销结构。天盛希望依托广东电视台的“欧洲足球频道”,开始尝试付费收看的赢利模式。

2005年5月,贵州电视台开设天元围棋频道。它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围棋付费数字电视频道。它依托全国电视媒体首家创建的职业围棋俱乐部,凭借全国围甲联赛电视指定媒体的先天优势,提供详尽的围棋资讯。6.网络体育新闻乍现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融合,出现的网络媒体,毫无疑问,是新闻媒介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萌发于20世纪的70年代,迅猛发展于20世纪的90年代,其影响已经渗入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驾齐驱的第四新闻传播媒介。

我国的网络体育新闻起源于1997年“利方在线”(新浪网前身)对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的报道。1998年,我国网络体育传媒在没有更丰富报道经验的情况下对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给予了大量报道,并一举获得成功,也造就了1998年世界杯的“网络三剑客”——利方在线、中华网、Chinabyte。“三剑客”的不凡表现,改变了网络媒体默默无闻的状况。

世界杯之后,依靠体育发家的“利方在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中国的主流大网站,其后经过合并重组而成立了“新浪网”,进而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新闻、娱乐王国;中华网是三剑客中收入与投入最大的网站,通过与中国电信、法新社的合作,中华网通过对世界杯的报道赢利320万元人民币;Chinabyte也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直接促成专业体育网站“鲨威体坛”(后被TOM.COM收购)的建立。

当前我国网络体育媒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网络兴起体育媒体。它指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路定期制作和发布体育新闻而形成的新闻传播媒体。它可以分为商业网站体育频道、专业体育新闻网站及个人体育网站。如新浪、搜狐的体育频道,华体网等都属于该种类型。

传统体育传媒上网。它指依托于报刊、电视、广播传统媒体在网上发布和制作体育新闻内容。如央视国际体育、中国体育报网络版都属于该类型。

体育机构网站。它指各类体育团体、组织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它包括官方体育机构网站与民间体育机构网站。如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中国篮协官网、北京国安俱乐部网站均属于该类型。7.体育新闻教育与体育新闻团体

中国的新闻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有较悠久的历史。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闻学教育在1983年始掀起热潮,开始了超常规的发展,1983年5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中国新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新闻教育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出现了新闻教育的办学热潮。

以此为契机,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为适应新闻机构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的需求,挑选了16名学生进行以新闻相关业务、知识为主的体育新闻写作班。学生毕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随后,1987年,又开办本科四年制体育新闻专业试点,由此也开启了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序幕。

1999年,我国的专业设置审批权由教育部下放到各省市,同时将体育新闻专业收归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由此各地再次出现了兴办新闻学专业的高潮。2000~2004年,五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新闻学类专业已达661个(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

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健儿频频在国际、国内赛场取得佳绩,全国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火暴使得体育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媒体对既懂新闻又了解体育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对体育新闻专门人才的培养却显得滞后。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增设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截至2005年,全国各地已有16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新闻专业,其中有11所体育院校,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1987年成立)、北京体育学院(2000年成立)、首都体育学院(2004年成立)、成都体育学院(2000年成立)、南京体育学院(2003年成立)、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成立)、西安体育学院(2002年成立)、广州体育学院(2000年成立)、天津体育学院(2001年成立)、沈阳体育学院(2004年成立)、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04年成立);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综合院校有十所,包括吉林大学(2000年成立)、郑州大学(2004年成立)、河南大学(2001年成立)、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成立)、北京联合大学(2003年成立)、苏州大学(1992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重[46]庆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

截至2005年,体育新闻专业毕业人数累计近2000人,在校生超过3000人。

体育新闻是个年轻的学科,体育新闻教育更是刚刚迈开发展脚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为新闻机构培养了一批体育专业编辑、记者、编导,有力地支持了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育新闻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有如此快的发展势必会出现诸如骨干师资不足、专业教材缺乏、教学设备简陋、实验设施及渠道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在当前新闻人才培养“供过于求”的大形势下,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如何开创就业新途径也是要面临的问题。

我国体育新闻团体组织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传媒业发达的上海。当时随着报刊体育新闻的增加,从事体育报道的记者随之扩大,开始时体育记者多数兼职,40年代上海的专业体育记者队伍已达20余人。1946年10月20日,有14家报社的体育记者在上海市体育馆组成体育记者联谊会,这是我国最早的体育新闻民间组织机构,该会在上海解放后解散。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专门的体育记者组织或社团,随着体育报道在报纸、杂志、电视中的比重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专业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体育竞赛或者业务交流。

1979年9月,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于北京成立,成员是由全国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出版社等从事体育报道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评论员、摄影摄像人员以及体育宣传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群众团体。

同时它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亚洲体育记者联盟的会员。

中国体育记者协会采用委员制,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委员会。目前,作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的会员,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自己的体育记者组织。

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松散的专项体育记者组织,如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由各团体会员单位推举产生。全国委员会每届四年,现有委员181名。协会设有秘书处、业务研究部、公关活动部、外联部四个日常办事机构。协会还有7个二级学会,如全国日报体育新闻学会、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全国体育电视联合体、全国有线电视体育传播委员会、全国体育专业报刊学会、全国广播电台体育记者学会、全国体育摄影学会。

本章思考题

1.在古代埃及、希腊与罗马,体育在媒介上呈现出何种表现?

2.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体育报道产生了什么影响?

3.电视体育报道是如何兴起并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主流的?

4.中国近代体育新闻是如何出现的?其主要报道内容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季刊》是如何创办的?有何经营特点?

6.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术期刊为何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7.新时期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有何特点?

8.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1] 翁飚:《体育与电视》,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2] 《上海新报》(第238号),癸亥年八月初十(1863年9月22日)。[3] 《上海新报》(第248号),癸亥年九月初三(1863年10月15日)。[4] 《时报》(天津,第137号),1886年10月21日。[5] 《益闻录》(周刊),1879年3月16日发刊于上海,在徐家汇天主堂出版。[6] 《益闻报》(第127号),1881年11月19日。[7] 《上海新报》(新式第121号),戊辰年九月二十三(1868年11月7日)。[8] 《童子世界》,记事,5号,1903年4月10日。[9] 《童子世界》,专件,31号,1903年5月27日。该稿件由四人合写。[10] 《广益丛报》,上编-纪闻-中国部-湖南,82号,第三年第18期,1905年9月8日。[11] 《广益丛报》,上编-纪闻-中国部-四川,143号,第五年第15期,1907年8月18日。[12] 《广益丛报》,四川,167号,1908年4月29日。[13] 《教育世界》,外国学事,71号,1904年3月。[14] 《教育世界》,本国学事,73号,1904年4月。[15] 《女子世界》,外国,第10期,原刊不署时间。[16] 《女子世界》,纪事-国内纪事,第二年第6期,1907年7月。[17] 《进步杂志》,1911年9月(清宣统三年九月)在上海创刊,由上海进步杂志社编辑出版。[18] 《青年进步》,1917年3月(“民国”六年三月)在上海创刊,系原《青年》《进步》两种杂志合办之刊物,由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行。[19] 第一次销售卖的是内容,即读者买杂志。第二次销售是卖广告,即通过刊登广告向客户出售一定的版面。[20] 张艳娟:《我国大众体育期刊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21] 分众化在传播学上指,按照受众不同的位置、特点、需求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受众群,进行差异性服务。[22] 郭超人:《1949~1999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体育新闻选》,新华出版社1999版,第387页。[23] 郝勤:《体育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24] 欧阳觅剑:《从边缘到领先——〈体坛周报〉的资源策略和团队之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25] 同上。[26] 曹飞虎:《中国体育报纸现状及发展研究》,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27] 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28] 根据《中国报刊订阅指南》统计。[29] 体育消费类期刊指面向大众发行,以满足读者阅读、欣赏有关体育的各类活动的期刊。[30] 体育科技类期刊指面向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科研与教学人员,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期刊。[31] 张艳娟:《我国大众体育期刊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32] 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33] 沈筱婷:《央视体育频道运营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34] 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35] 沈筱婷:《央视体育频道运营模式研究》,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36] 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37] 同上,第256页。[38] 张斌等:《因足球而说话——〈足球之夜〉这几年》,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39] 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40] 段炼:《跨地域联合的实例——〈中国体育报道〉》,广播电视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委员会编,《全国优秀电视体育记者论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41] 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42] 同②,第110页。[43] 刘作庚等:《一个足球频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媒介》2002年第10期。[44] 这里的“赢”不仅指胜利,还有游戏、博彩的意思。[45] 陈国强:《制度与新闻实践——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46] 数据来自肖焕禹等:《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第二章 体育新闻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新闻与体育新闻

一、新闻与新闻事业[1]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对个人、组织、集团、社会等的重要价值。新闻事业作为信息、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对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业,而且将在今后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不断改革,发挥了多种作用。我国的新闻事业,一方面,充分开掘各类信息资源,使人们能够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获取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社会进行舆论引导与监督,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我国的新闻事业还发挥为民众传播知识、文化和文明,提供娱乐与消遣等功能。二、体育新闻的含义

新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照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和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由此可见,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各类新闻报道中的一类独立的报道类型。

体育新闻套用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体育事实信息。那么,究竟什么是体育呢?“体育”一词在世界上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欧洲最早始见于l762年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19世纪末,“体育”一词才从日本传到了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洋体育进入中国。1897年康有为编辑《日本书目志》一书,在此书的“教育学书”目录中,收录了日本毛利山太郎与神保涛次郎合著的《体育学》。这就是“体育”在中国的最早出现。

体育,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指通过锻炼身体,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力、丰富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们锻炼身体、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还以竞技的形式,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因此,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其二,指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的各种活动。

体育的丰富含义决定了体育事实信息蕴涵着广泛的内容,使得体育新闻报道的范围非常宽广。其中既包括大家熟悉的各种正式的体育比赛,如夏、冬季奥运会一类的综合运动会、各运动项目的单项世界杯赛、世界锦标赛等,也有钓鱼、健美、漂流、攀岩等趣味体育活动以及围绕着体育活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三、体育新闻的传播价值

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已形成了高度的互相依赖、互相支持、互相渗透的紧密关系。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体育必将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社会热点,而体育事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将促进传媒事业特别是体育新闻的繁荣。一方面,体育依靠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树立了独特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推动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也需要体育信息来丰富报道内容,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体育新闻已经成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不可缺少的支柱性新闻报道类别之一。

随着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身体活动手段,人们也不再仅仅是为了增进个人体质的健康而参与到体育中,体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体育竞赛日益增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1896年开始举办,至2008年已经举办了29届。除奥运会外,还有世界大学生、中学生以及各大洲的综合性运动会,各种运动项目大都有单项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每年的运动竞赛达几千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不断扩展外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现代体育运动的这种快速发展与体育信息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不同媒介各种形式的体育新闻报道,满足了大众对体育运动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扩大了体育运动的影响力,体育运动在信息时代和现代文明中的价值与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一系列重要赛事为世人所瞩目,与各类新闻媒介对体育的热切关注有关,同时这些重要赛事还以向大众传播媒介出售转播权和广告等形式获得巨大的财政支持,可以说这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体育运动的积极推动力之一。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今天,体育更是变得无处不在,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许多报纸都投入大量的版面刊载体育新闻,众多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开辟了专门的体育栏目和专业化的体育频道,体育类专业报刊、电视频道成为最吸引受众的媒体,网络上的体育新闻成为点击的焦点之一,各种大型运动会和专项体育盛会召开的日子往往成为各国记者们大显身手的时机,体育报道器材和报道手段也日新月异。这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的主要职责,就包括向广大受众及时提供他们所关注的有关体育运动的最新信息,以各种报道手段和形式来满足大众的体育讯息需求,同时,也是各类媒体扩大自身影响、争取受众群体的必要新闻品种和报道内容。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强,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文化娱乐的功能。但是,体育新闻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向受众报道有关体育运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最新信息,其宗旨是通过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及其相关事实及时准确的报道,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传播体育文化,并通过大众传媒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对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社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将会更清楚地认识体育在社会前进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新闻报道将不再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仅仅扮演消遣娱乐的角色,体育新闻的传播必将有更大的进步。体育新闻事业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它给体育媒体带来丰富的信息,而大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的增强,对体育新闻信息的增长,也会促进体育新闻信息传播规模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体育新闻的类型、报道范围与指导思想

一、体育新闻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体育新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按照事实发生的状态进行分类,有突发性体育新闻、持续性体育新闻、周期性体育新闻。

突发性体育新闻是指那些发生之前没有前兆、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场面转瞬即逝的事件。体育比赛中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这其实也是体育的魅力,因此在体育新闻中有大量此类报道。

持续性体育新闻则是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各个阶段,都对事态的不同进展阶段进行追踪报道,而不是等待事件有了最终结果才进行报道。很多体育新闻报道的新闻事件都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展开的,这个时候持续性新闻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

周期性体育新闻是新闻事件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间隔里发生的。很多体育赛事都是有明确的举办周期的,如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每四年举行一届,各单项世锦赛多为两年一届,各国足球职业联赛一周一回合等。由于这些报道具有固定性和周期性,如何在这类新闻报道中寻找新闻的价值与报道亮点,就成为记者、编辑非常重要的任务。2.按照报道的内容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体育政治新闻、体育经济新闻、体育科技新闻、体育文化新闻等。[2]

在每一个类型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内容——(1)体育管理与决策信息:体育宏观管理与体育战略决策、指导的信息,包括体育事业、体育领域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制度、计划、纲要及其措施落实情况,体育管理机构与各级政府的工作开展,与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其他部门的合作、协调,与国内外体育机构、体育组织的交流联系等宏观信息。(2)教学训练信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对不同教学训练对象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方法,提高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以达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所采用的新观念、新手段、新教程等信息。(3)运动竞赛信息:与运动竞赛相关的信息。它包括主、客队的竞赛历史,队员身体机能状况,技、战术特点,教练员赛前准备,赛场环境,比赛的规则、规程,赛后对比赛的评述,对赛况技术资料的统计、分析,各项成绩的记录等。(4)体育科学信息:这是关于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水平和成果的信息,包括体育自然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信息;体育社会科学,如体育伦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史等学科信息以及体育人文、体育管理等学科信息。(5)体育设施、设备、物资等信息:体育运动场馆、器材、设备、服装的设计、研究、开发、配备和使用、管理等后勤提供保障方面的信息。(6)体育经济信息:体育产品的生产、消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体育彩票的发行、运作,体育赛事转播、报道权利的转让、使用等属于体育产业方面的信息。(7)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信息。

体育新闻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例如:1.按照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国际体育新闻、全国体育新闻和地方体育新闻。2.按照新闻传播的媒介与渠道进行分类,可分为报纸体育新闻、广播体育新闻、电视体育新闻、网络体育新闻、手机体育新闻等。

近些年来,网络体育新闻发展迅猛,对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不仅许多门户网站都专门设有体育频道,而且越来越多的专业体育网站不断涌现,掀起了网络体育新闻的竞争。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相信有更多的新兴媒体会陆续出现。因此,根据此种标准对体育新闻进行分类,还将在原有的类型中添加更丰富的内容。3. 按照信息传播的载体进行分类,可分为文字体育新闻、图片体育新闻、电声体育新闻、音像体育新闻。4. 按照新闻的效应或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分类,有硬新闻与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较为严肃,意义重大,有极严格的报道时间要求。一般来讲,在硬新闻的报道中,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虽然体育新闻从整体上讲,不如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在新闻的硬度上强,但它的很多报道内容还应纳入硬新闻的范畴。如奥运会的竞赛报道,各家媒体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时效;体育领域中的政策、法规等的报道意义重大,不仅在体育领域发挥作用,对社会的其他领域也会产生相关影响;国际的体育交流、体育科研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相关报道也都是非常严肃的。

软新闻的人情味较浓,知识性、趣味性较强,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软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在报道上不像硬新闻般有时间的紧迫性。但是,软新闻的写作非常讲究写作技巧,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起受众的关注。人们获取体育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快乐,因此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充满了大量具有娱乐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这些软新闻与体育新闻中的硬新闻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体育新闻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5.按照报道的体裁与形式进行分类,有体育消息、体育通讯、体育特写、体育评论等。

在不同媒体中,体育新闻的具体划分更为细致,并由于不同媒体新闻的制作特点而有所区别,如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出现了大量的体育新闻专题节目、体育新闻杂志型节目和现场实况直播等,而这些在平面媒体中是没有的。所以,在此分类标准下,体育新闻的类型衍生出多种交叉类型,而且随着体育新闻报道的日益丰富与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新的报道体裁与形式在广大受众面前亮相。二、体育新闻的报道范围

体育新闻的报道范围自然要覆盖体育的全部内容,可以说,凡是体育所涉及的与体育所相关的,都应当列入体育新闻报道的关注领域,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

一般来说,体育新闻报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是由于按照体育活动的形态划分,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可分为动态体育和静态体育两大类别。动态体育主要指各类竞技体育的比赛活动以及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军事体育的开展情况。通常来讲,狭义的体育新闻报道主要为动态体育的相关报道。静态体育则指各类体育活动之外的、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各类活动,如体育运动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体育比赛有关规则的制定与修改、体育法律活动、体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赛事的申报、体育场馆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体育科研、体育经营与管理活动等。静态体育的相关报道由于涵盖了与体育相关的广泛内容,因而被称为广义的体育新闻报道。

体育新闻的报道范围非常广泛,按照体育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军事体育、体育政策与体育法律、体育经营与管理和体育科研、体育社会新闻八大类。因此,体育新闻的报道范围比较广泛,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1.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它要求竞赛者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技巧,并在比赛中争得优异成绩。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竞技体育表现的。

竞技体育是体育新闻中最重要的报道内容,也是受众最为关心的报道内容。竞技体育在所有体育新闻报道中占的比例约在60%~69%[3]之间,远远高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报道量。

由于竞技体育的项目繁多,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内容就非常丰富。奥运会、大型的综合性竞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首先就是因为其比赛的项目繁多、水平高超,可以满足不同人的观赛需要,凝聚人们的注意力。如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就包含了不同类型的项目。像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包括了28个大项,如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体操、跳水、乒乓球、网球、曲棍球、手球、射击、举重、击剑、柔道、摔跤、射箭、拳击、划艇、赛艇、帆船、自行车、马术等,每个大项又设置了更为细致的小项,有302个小项,如体操就包括了男子的鞍马、吊环和女子的平衡木、高低杠等。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冰球、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滑雪+射击)、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冰壶等多个项目。一些单项体育比赛,如F1、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世界汽车拉力赛、世界帆船比赛也因其各自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眼球”,自然这些竞赛的相关报道会在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繁多,之所以每个项目都拥有众多的拥趸,成为各类体育报道的重头戏,关键是其新闻价值很高。竞技体育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比赛始终充满悬念,甚至经常在最后一刻出现大翻盘、改变比赛结果的情况,这种不可预知的特性符合人们追求刺激、新鲜的心理需求,自然受到受众和媒体的特别偏爱。

竞技体育比赛的新闻报道从某项比赛赛事的组织和准备、比赛实况和结果、赛场上出现的各种有特点的人和新鲜的事、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倾向到赛后的相关评论、球迷的反映、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变化等,都是体育新闻的报道范围。换句话说,凡是与国内外重大竞技体育比赛相关联的新闻事实,能够成为比赛看点的内容,都是媒体必须予以关注,需要挖掘其报道的价值与意义的。一般来说,竞技体育比赛的新闻报道主要涉及的内容为:(1)比赛过程和结果

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分出输赢、上下,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平局的结果。每一个运动员站在比赛场上都想赢得比赛、战胜对手、获得荣誉,使得平日的努力与辛苦得到肯定与奖赏。比赛的结果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基本看点之一,受众了解比赛,首先也是关注比赛的输赢,无论以何种心态关注比赛,“谁赢了”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强调不要仅仅以胜败论英雄,但是体育的竞技性和功利性决定比赛最本质的问题是结果。尤其是对于一些晋级、夺冠的比赛,人们更是对比赛结果愈发重视。一些由于偶然因素导致的特殊情况,更受到体育新闻报道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新闻事件充满了反常性,新闻价值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比赛往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众多体育爱好者来说,在情绪上还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竞技体育的比赛过程是整个赛事的核心部分。一场体育比赛的输赢只是结果,只有到比赛的最后一刻才可以见分晓。而这个结果的获得,必须依赖于整个比赛过程的艰辛努力。不同的竞技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够异彩纷呈,就在于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即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和不同的战术配合。比如说足球项目反映技术水平的动作有踢球的脚法、传接球、头顶球以及控球能力等;篮球项目有运球、传接球、投篮;体操项目有助跑、起跳、空中动作、落地等,都属于个人技术的范畴。这些技术动作在比赛中运用得是否合理、正确完成的成功率多少会直接影响比赛水平的发挥。在集体项目中队员之间的战术配合也很重要,如果仅仅是队员个人的技术水平不错,而相互间的战术配合欠佳,那么同样会影响全队整体水平的发挥。

技战术水平的优劣是体现体育比赛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是体育比赛的重要看点。受众关注的内容,自然应当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不可缺少的部分。技战术水平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尽管人们关注比赛中的输赢问题,对体育真正感兴趣的受众却更注重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水平,因为技战术水平决定了一场比赛的质量。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所运用的技术和战术是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人们欣赏体育比赛就是要看整个比赛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引人入胜,这一切都离不开贯穿于比赛全过程的每一个技战术环节。

一场体育比赛往往持续较长时间,不可能整个比赛过程的每分每秒都是要详细描述、值得报道的。一般来讲,体育比赛讲究节奏,有快有慢,有稳有狠,体育比赛的过程总是跌宕起伏的,有高潮、有低潮,也有平淡无奇的时候,精彩的场面会随着比赛的进程和节奏而随时出现。在体育比赛中,精彩的场面有时只是一瞬间的闪现,有时可能会频频出现。正是这样紧张激烈、高潮迭起、难以预测的突出特点使得赛场上的运动员们情绪亢奋、奋勇拼搏,同时也影响了比赛观众的情绪变化,使观众为之振奋、为之欢呼。正是由于这些精彩的时刻,把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当然,有些比赛项目,由于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表面看上去显得异常宁静,譬如射击、棋类等项目,但实际上比赛场面同样紧张激烈,跌宕起伏。所以,在对比赛过程的报道中,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叙述全场的比赛过程,而要选择那些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断进行议论和品评,记录下在这短短一瞬间里运动员表现出的高超技艺和机智。而这种高超的技艺和机智是基于运动员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的艰苦训练的结果,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因此,比赛过后对这些精彩瞬间再进行详细的报道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他们才会津津乐道,甚至即使已经在比赛的当时看到,仍乐此不疲,愿意不断地回味。体育比赛的精彩场面虽然短暂,却是全场比赛的精华,是对全场比赛的概括,因而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场比赛之所以会被人们认定为经典赛事,常常提及与议论,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精彩片段,值得再三品味,所以体育比赛的精彩片刻应该成为竞技体育报道的重中之重。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发展,给竞技体育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报道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平面媒体上,只能依靠体育记者的现场观察与体验,用文字和图片对比赛进行报道,但是电子媒体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已经实现了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在现场对赛事进行同步直播。电视的比赛现场直播可以根据需要在赛场的不同位置安放多个摄像机位,从各个角度立体地转播比赛实况,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比赛画面和场景报道,同时还采用镜头回放、慢放、特写等手法,在比赛出现精彩瞬间的第一时间让观众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多次、仔细地观赏。网络新闻媒体利用其视频和音频技术,创造了网络赛事直播这一全新的报道形式,并利用网络独特的互动性特征,实现了观众在比赛的同时进行交流、评论的功能。另外,在电子媒体的现场直播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专业的体育播音员与解说员对比赛实时的评说,也为受众观看比赛提供了指引与向导。(2)赛前预测或转播预告

信息时代的体育新闻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比赛过程和结果的报道。在当今世界,每天有多种比赛和其他各种体育信息大量涌现。要想做好体育报道,媒体需要更好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及早发现并了解自己需要的比赛信息。受众需要在比赛前就能够获知相关情况,因此媒体提供赛前转播预告或预测等信息服务,恰好满足了受众这样的需要。对于平面媒体而言,由于在时效性上难以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展开竞争,需要开拓新的报道领域。同时体育博彩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使得参与的群体每天越来越重视赛前报道,致使赛前报道的分量越来越重。

赛前报道是在重要的体育赛事举行之前,媒体提前介入,通过记者的采访报道和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围绕比赛有关情况所进行的报道。通常来讲,媒体会对赛前的各种信息予以全面报道,主要内容包括参加比赛各方的基本情况、运动员特别是体育明星的状况,教练员的比赛部署、比赛的特殊装备、场地、气候、球迷的反应以及可能对比赛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预测比赛的结果等。赛前报道采用的形式主要有赛前预报、赛前动态、赛前预测等。(3)赛后报道

赛后报道是在比赛结束以后,媒体对比赛的结果、过程、比赛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赛后人们的反应等予以及时报道与评论。在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兴起之前,平面媒体由于报道及出版时间的原因,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大都集中在比赛之后,那时赛后报道主要采用消息的形式来报道比赛结果与过程,赛后报道和今天的赛后报道的意义差异显著。这是因为随着电子媒体对体育赛事报道的深入,它们可以用先进的技术、采用现场直播等形式在比赛的同时就将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传递给广大受众,从而使报道的时效性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报纸等平面媒体不得不改变传统的、以消息报道为主的赛后报道的做法,赛后报道更多地使用通讯、特写、访谈等深度报道形式,并出现了大量的体育评论,这就要求记者在赛后报道的广阔度、纵深度和精细度上进行不断的挖掘,找到报道与评论的亮点。

赛后报道一直以来都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赛后报道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赛事内外的各种要素,如赛后记者招待会的内容、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比赛的评价、观众和体育迷的反应、赛场内外的花絮、相关体育协会与组织的动态和其他方面的活动等。在每一场重要比赛结束后,记者和编辑需要迅速、及时、准确、完整、深入地对比赛后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报道。这时,比赛场上运动员的竞技暂时告一段落,而体育新闻工作者的场外竞赛将变得异常激烈,他们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作出高品质的赛后报道,争取在同行中能够占据报道的主动与优势。(4)人物特写

竞技体育的赛场上,人永远是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而体育明星则会释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如果比赛场上缺少了明星,那么体育比赛就会黯然失色、惨淡无光。为什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门票销售中,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从预赛到决赛的所有门票都卖得异常火暴?当然是因为刘翔会出现在比赛的起跑线上。赛场上体育明星的高超技艺、精彩表现、人格魅力令无数的观众折服,为体育比赛增辉添彩,他们巨大的影响力唤起了人们崇尚体育的热烈情绪。

体育人物的相关报道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这些报道中的人物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有关人士,这是新闻媒体对体育界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件所进行的报道,训练和比赛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赛场外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也会成为受众关注的部分,他们想认识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般情况下,出现在人物特写中的体育人物大多是体育明星,包括明星运动员和教练员等。毋庸置疑,在个人项目上,表现突出的运动员及其教练员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即使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明星队员在比赛中是队中的核心,全队的技战术配合方案都是围绕着明星队员以及其他核心队员来制定的,因此他们会格外引人注目。但是,在体育人物的相关报道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人,那些为成就体育明星而默默奉献的人同样非常具有报道价值,如乒乓球、柔道等项目中的陪练,不同运动队的队医、按摩师等,以往的一些聚焦于这类人的特写都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2.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大众参与的一般性体育活动。同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的目的旨在通过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并在锻炼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享受快乐。随着广大人民群众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在我国广大城乡蓬勃开展。长跑、健身操、武术、龙舟、钓鱼、跳舞、门球等项目,已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内容,对于增强人民体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多样化。许多传统的群众体育项目依然被保留,新的群众体育项目仍然在不断增加。

群众体育可以报道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群体上分,有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妇女体育、老年体育、伤残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从项目上看,既有各类集体性的业余竞赛活动,也有个人的各种健身休闲活动。同时,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深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此,各国都有风格各异的群众体育活动,这为群众体育的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素材。

在我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方针。1995 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因此,报道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认真宣传各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验,宣传其典型事例,传播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科学的锻炼,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是体育新闻媒体应当承担的职责。

群众体育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和政策,推动体育改革和发展;宣传群众体育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宣传健康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揭露和批判那些打着“体育健身”幌子实则是违背科学的东西;通过媒体的报道来推动和促进群众[4]体育的开展。3.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学校体育指的是学校所开展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常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游戏活动等来实现,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学校体育,目的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建立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和服从团体的观念,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使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全国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人口的素质。因此,认真报道学校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开展情况,是体育新闻界的重大责任。校际的比赛、学生的体育活动、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等相关报道都经常在媒体上出现,学校体育应该是体育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开展体育活动极为重视。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规定在校大学生三年级以下除每周两学时体育课外,还要求每天做早操和课间操,每周参加两小时以上的活动。各高校广泛开展以系、年级、班组间的体育比赛,还定期召开学校运动会。对中小学,教育部也编写了相应的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学校体育的奋斗目标和阶段性要求,并在师资、经费方面予以扶持。这些措施必将有效促进各类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开展,为体育新闻开辟广阔的报道空间。4.军事体育

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都和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战争的方式在不断地演变,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肉搏战。但是,军事体育的功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国政府和军队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军事体育的发展。

1948年,比利时、丹麦、法国、卢森堡和荷兰五国发起成立了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的宗旨是发展各会员国军队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并为争取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每年都组织会议、比赛和技术训练班等活动。竞赛项目有军事五项、海军五项、空军五项,跳伞、摩托车、定向赛跑、射击、滑雪、越野、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网球、曲棍球、雪橇等。

军事体育在国家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尽管现代战争的性质、任务以及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培养战斗力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永远不会改变[5]的。军事体育在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是一项重要的训练科目。所以,适合军事需要的体育活动及比赛虽然比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略少,但是其重要性使其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中必备的组成部分。5.体育政策与体育法律

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党和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根据毛泽东同志的题词精神,制定了新中国的体育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6年,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暂行规定》(草案),正式确定分级举行综合性运动会的制度,举行单项全国锦标赛的制度以及篮球、足球实行等级赛的制度。1979年2月,全国体育总会又确定了“省以上体委要在兼顾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于提高”“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活动,均以有利于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的原则,着力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1995 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8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明确规定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任务、基本方针和重大原则措施,明确规定了国家与社会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突出了全民健身的基础地位,为公民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法律保障。1996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这些重要的体育方针、原则和措施,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体育新闻报道应及时报道这些体育方针、原则、措施和政策的制定和颁布情况,及时报道它们在执行中所取得的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以促进这些方针、原则、措施和政策的落实,并使其不断完善,更好地指导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各种体育比赛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由于其对各体育项目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势必会引起媒体报道的热情。乒乓球由小球改大球、羽毛球改回15分制、排球每球得分等规则,从开始出现争议到规则的最终出台以及新规则对体育比赛的影响和各方对新规则的反映等,都曾经在媒体上展开过大量的集中报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体育领域也会出台越来越多的相关法律,用以规范体育事业的发展。另外,随着现代体育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型赛事和职业运动日益丰富,体育法律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一个新的内容和领域。2002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出现了有关足球裁判“黑哨”问题的商业行贿案件,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也曾引起轩然大波。进行此类涉及法律问题的报道,使体育新闻记者的工作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懂得司法程序,跳出以往的采访圈子,不仅要和体育界的人士打交道,还要和法官、律师、警察等沟通,要去法庭听审判。而体育记者对这样的转变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在以往的报道中已经发生了多起球员、裁判、教练、俱乐部与记者或新闻媒体的司法诉讼案件,包括诽谤、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等各类案件。体育记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理解法律规定,既是进行与法律相关的体育新闻报道的要求,同时也是记者和媒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报道中的法律纠纷的需要。6.体育经营与管理

现代体育与商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都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大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运动会都通过商业手段展开运作和管理,围绕着体育运动而进行的经济开发活动越来越多,体育健身俱乐部为更多的公众所喜爱,各类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等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既属于经济活动的范畴,又无法割断与体育的关系。

进行上述内容的报道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体育新闻报道,它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道角度更加新颖,内容有较强的可读性,颇为受众欢迎。严格地讲,它更应当划归到经济新闻报道的类型中。但是,之所以这类新闻仍然由体育记者来采写,在体育新闻版面或栏目中刊播,而不是由经济新闻或相关部门负责,是因为这类报道与一般的经济新闻差异较大,它的主要报道内容都和体育运动具有极密切的联系,采访对象多为体育界人士,广大受众更加习惯于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寻找此类信息。

例如,每年的转会季节里,体育经济类新闻报道常常占据报道的头条或重要位置。这一时间段内,比赛数量大大减少,而各职业俱乐部纷纷在球员转会市场上进行大手笔的交易,或者在世界各地开展一系列的商业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能够在下一个赛季获得竞技好成绩和商业大丰收。体育彩票、足球彩票的发行以及一些俱乐部的上市,使体育新闻报道的财经色彩愈加浓厚。大型体育运动会与商业赞助、电视转播收入、门票收入、体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发等经济赢利活动融为一体。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体育记者不能停留在仅对体育比赛报道的层面上,还要对与体育有关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

一般而言,体育经济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的体育商务谈判和协议,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要赛事的组织机构与企业的赞助合同,职业俱乐部之间对球员的转会谈判与合同,重要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谈判与合同等;还包括政府的体育经费拨款情况和使用情况,重要赛事、职业俱乐部的财务运转和经营情况,体育彩票的发行与公布,对体育机构、体育组织、职业俱乐部等具有企业法人性质的经济实体的内部财务管理进行舆论监督,对职业运动员、教练员、体[6]育管理者的收入和纳税问题实施舆论监督等。

现代体育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类事务繁杂,需要精细、高效的管理。像人事变动、会议活动等体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场馆建设、器材配备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受众所关注的信息,对于各类体育事务的相关管理信息也是体育新闻的重要报道内容之一。这类报道包括:重要的国际或国内的体育会议;重要国际体育组织机构领导人的更替和选举、章程制定、重要的决定和人事变动;国际体育交流,包括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友谊比赛、国际体育领导人的访问;重要体育人物的谈话、活动等。一些体育管理新闻的报道,由于新闻题材重大或新闻人物显要等原因,常常会成为媒体报道的重头戏。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有几十个国家的元首参加,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等设宴款待。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体育领域的重要新闻,而且也是中国开展外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媒体往往是多面出击,不仅派体育新闻部的记者、编辑进行报道,而且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携手来完成这类重大题材的报道工作。

体育经营与管理新闻的报道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消息报道,这类报道形式的采写通常要容易一些,但也要求记者对经营与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有所掌握,避免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另一类则对记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对体育经营和管理的幕后问题进行独立的、深入的调查和报道,掌握相关事件的内幕和真相,尤其是对一些体育机构、组织想要隐瞒、掩盖的事实完成深度调查性报道,是对记者功力的极大考验。7.体育科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促进体育的进步,体育界日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在体育科研上的投入与日俱增。体育科研指的是围绕着体育竞技技能、竞技心理和体育运动器具等的改革、增强而进行的相关科学研究活动。体育科研不仅涉及人体生理学、心理学,还涉及运动方法和姿势的优化、体育器材的改进与革新等内容。加强体育科研,是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保障人体健康、改进体育运动装备与设施的重要环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门提出“科技奥运”理念,在体育场馆的建设、运动装备的改进、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等方面都展现了科技对体育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内,新的纪录不断涌现,人们将目光集中到了“水立方”的建筑特点、水质和像新一代鲨鱼皮泳衣等其他有利于运动员创造骄人战绩的科技创新因素。新闻媒体全方位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报道,拓展了体育新闻报道的领域,引起了广大受众的浓厚兴趣,使受众在竞技与比赛之外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对体育运动有了新的、丰富的认识。

体育科技新闻报道要求记者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和知识结构,能够从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敏锐地挖掘出科技信息,以满足受众对此类体育新闻报道的需求。8.体育社会新闻

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界人士在赛场上的矫健身姿、傲人成绩,自然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但是,当在赛场外发生与体育运动及运动员、教练员等有关的社会新闻时,同样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对于运动员、教练员,尤其是备受瞩目的体育明星,人们由于他们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而产生崇拜之情,他们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具有特殊性,使受众不仅关心他们在运动场内创造的成绩,也关注他们在运动场外发生的所有事情,因此与之有关的新闻自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一些事情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似乎是不足为奇,没有人会大费周章地去报道的,但当事件与著名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明星联系在一起时,便具有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

体育社会新闻的出现与新闻报道的“平民视角”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民众对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明星几多崇拜,但是受众也想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毕竟,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明星也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受众有了解他们生活信息的需求,媒体就要想方设法满足受众的正当需要,体育社会新闻的这种新兴的报道类型也就应运而生。

体育社会新闻的报道丰富了体育新闻的内容与版面,突破了人们对于传统的体育新闻紧紧围绕运动水平和比赛成绩开展报道的固有印象,使得体育新闻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段更加生动而活跃,这一报道类型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一些并非专门意义上的体育迷也会对这些新闻感兴趣。

但是,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比普通民众更为自律,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并会产生示范和扩散效应。当运动员、教练员等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捐献希望工程等社会新闻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会在社会上起到正面的表率与榜样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体育界人士公众人物意识较弱,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他们的丑闻如斗殴、吸毒、赌博、绯闻等也会见诸媒体。这些丑闻的报道经常会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如今各类媒体的“揭丑”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对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明星进行舆论监督,所以这样的报道数量在不断增加。进行这类报道时,常常引起有关个人隐私问题的争论,而被报道对象则会千方百计制造各种障碍,阻挠媒体的报道。因此,在进行这类报道时,需要注意的是搞清事实,不要捕风捉影。一旦在报道的事实上出现任何差错或者疏漏,就会引起纠纷或官司,记者会成为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的被告。

近些年来,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出现娱乐化的倾向。它是现代大众媒体充分利用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明星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刻意用各种有娱乐性的元素“包装”体育,从而达到吸引广大受众注意力的目的。这种娱乐化报道的倾向在体育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尤其突出。例如,一些体育社会新闻的报道专注于对运动员体貌外表的宣扬,反而对其本身的运动成绩忽视了,像俄罗斯网球运动员库尔尼科娃的运动成绩平平,但是凭借其姣好的外貌、性感的身材而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与追逐的对象,有关她的报道也大多集中在绯闻等比赛场外的事件中,反而对其本业——网球的报道却非常少见。在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倾向中,要有一个把握度的问题,体育社会新闻的报道一旦超越限度,就会使报道偏离主题,受众产生反感,造成负面社会效果,影响媒体的形象。所以,体育记者在进行体育社会新闻的报道时不能过度炒作,不要一哄而上,防止报道走向庸俗化、色情化的歧途。三、体育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

第一,宣传我国的体育方针、政策。

第二,促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落实。

第三,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促进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的协调发展。

第五,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体育运动及竞赛情况,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六,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增进各国、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祖国统一,推动世界和平与[7]进步事业。

第三节 体育新闻的特点

新闻按照报道的内容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文化新闻、教育新闻、体育新闻……从总体上说,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独立类型,与其他各类新闻的传播过程和传播规律都是一致的,体育新闻就其传播性质来说同其他内容的新闻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各种类型的新闻某传播的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体育新闻是由体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因而在传播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一面。要想正确、全面地理解体育新闻,就要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对体育新闻这一独特新闻类型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一、体育新闻的一般属性

体育新闻的一般属性与其他内容类型新闻的性质一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吻合。新闻报道是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加工、散播,作为认识主体的传播者必须如实地反映事实客体,使报道对象呈现本来面目,否则就是歪曲事实的虚假报道或失实报道。具体来讲,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要求报道的细节真实。细节真实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新闻传播完全真实的基础。其中,新闻报道中相关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新闻写作中常说的“五个W”,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关系等因素都必须是确凿可信的;这些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准确无误,如人物的姓名、年龄、语言、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要引之有据;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必须有可靠的来源,如日记、信件、录音、传真、电子邮件等要有明确的交代。

一般来说,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保证事实的真实性难度不算太大,谁都知道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如果没有客观事实那新闻报道岂不就成了捏造和谎言。一旦新闻报道中出现虚假信息或失实内容,既会影响到受众认识事物、进行决策的依据,更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沉重打击,使其丧失权威地位。

第二,要求报道的总体真实,传播者要对总体事实进行全面把握。在报道中,不仅单个的事实要真实,而且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要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一致。例如,一项体育运动在某一时期的开展情况,较好的方面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分别为八成和二成。如果媒体在报道时只是集中在较好的方面或有待改进的方面,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无法达到总体真实的要求,即使在其开展的较好方面或有待改进方面的具体事实都是准确无误的,也不能称这样的报道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正确的做法是,在报道中恰当地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使之与实际比例相符。

总体真实涉及对事实的宏观认识与新闻报道中对报道总量的科学把握,这远比第一个层次的真实性要求要高。要在总体上达到真实性的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分析,只有对所报道的同类事实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认识,并努力使公开传播的事实同现实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大致平衡,才能使受众对这类事实有全面、平衡的了解,而不会产生任何错误的倾向。

第三,要求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当代新闻传播事实的基本要素在“五个W”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H”,即揭示事实发生的动因。还有些人就此提出“本质真实”的说法。但是,假设每篇新闻报道都要揭示本质,会延误新闻的及时发表,而且有些事实,人们一时也无法认清其本质,所以在新闻报道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每篇报道都要揭示事实的本质。

在新闻报道中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了。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无不受到传播者本身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对同一事实的认识会因为传播者立场观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标准,以法律为准绳,以社会公共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全面地认识和判断新闻事实,而不能片面地看待新闻事实,更不能断章取义,歪曲新闻事实。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它是新闻传播的最根本的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类型之一的体育新闻,自然在真实性的要求上,不输于任何其他类型的新闻。因此,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也要做到: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的过程实事求是,传播的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2.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是指事实发生后与作为新闻事实予以报道的时间差距。一旦新闻事件发生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间差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新闻的传播越具有价值。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就在于它必须要突出这个关键的“新”字,这中间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新闻报道的事实瞬息万变,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是指受众及时从新闻媒体上获知外界发生的变动,这些客观事实是从未听到的或看到的。新闻的时效性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媒体在传播新闻事实的速度上要迅捷,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报道,才能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否则,当人们早已通过其他手段知晓的事情,新闻媒体再对其进行广泛传播就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了。

人们常说的“新闻是易碎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时效性在各类新闻的传播中都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抢新闻”就要求媒体和记者在传播新闻事实过程中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事实传播出去。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不仅关系到新闻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对媒体自身的传播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体育新闻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更高。时效性之所以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性密切相连。新闻的时效性是有限的,对体育比赛的结果来说更是如此。体育新闻报道的重头戏是竞技体育,比赛的结果往往又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多家媒体同时对同一赛事进行报道,哪一家媒体的报道最迅速、最及时,哪一家媒体就能将这一结果的新闻价值开发到最大程度,该媒体的竞争力就会得到认可,而其他媒体的类似稿件的新闻价值就会迅速跌落,这是由新闻价值规律中的“递减性”决定的,这家媒体也就会争取到更多的受众,在白热化的新闻战中抢了先手。所以,体育新闻报道在比赛时常有“第二赛场”之称。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就是体育新闻的生命所在。

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快速部队”,而体育记者是“快速部队中的闪电突击队”。所有的体育记者都会千方百计地去抢各种“第一”:第一块金牌、第一块银牌、第一次失利、第一次打破纪录……他们都深谙此道,争分夺秒地抢发消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体育新闻报道真正实现“快速、高效、便捷”成为可能。如今,数字化的体育新闻报道已是现实。记者们常说,要看一家媒体的装备如何,看看他们的体育记者就行了。正是因为体育新闻报道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时效性的要求上更高,任何一家媒体都不愿意因为设备的原因造成报道的延误,得不偿失,所以体育记者的装备往往是最好、最先进的,这也要求体育新闻记者要紧跟技术发展,不断加强学习,随时提高新装备的操作能力。另外,媒体还会根据自身条件,千方百计地提高报道时效。例如,广播电台打破报道常规,随时中止正在播放的节目,插播更为重要的最新消息;电视台也可以利用“插播”这种形式,或利用“画中画”、字幕新闻等手段将新闻率先播发出去。

对中国奥运史上取得的第一块金牌的报道应该说是记者争抢报道时效性的经典范例。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7月29日上午11时10分,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结束,许海峰一枪打了个“双第一”,成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第一人和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获得者。当时负责采访射击比赛的新华社记者高殿民及时把比赛结果写成快讯,用电话传到新华社前方报道组。11时30分,当大会组委会正式宣布许海峰获得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结果时,新华社就立即播发了这则快讯,比路透社的同一内容报道快了15分钟,比美联社早了20分钟,比其他通讯社早报道的时间则更多。当时,新华社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报道,却是第一个向世界发出消息的通讯社,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当天下午,日本共同社的三名记者向中国记者祝贺,赞扬他们在新闻报道中“也夺得了一块金牌”。有评论者在评说这条消息时,标题就是《时效上的荣誉》。后来,《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这篇报道被评选为1984年度全国好新闻特等奖。3.大众性

各类新闻传播的信息最终要流向广大受众。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传播效果的终极检验者。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否实现其交流情况、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传递文化、娱乐民众的功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信息是否为大众关心和需要的。新闻传播早已从传者本位转向了受众本位的时代,在传播中必须注重传播对象,根据受众的需求,想方设法满足民众的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如果失去了受众,新闻传播就失去了传播对象,这样的新闻传播既不可能有市场,也不会有发展,更不能体现出传播的意义,无法通过对客观事实的传播来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无法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无法促进社会和谐地发展。体育新闻报道同样追求广泛的受众,如果体育新闻传播失去了广大受众,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大众性运动,各类体育运动覆盖了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庞大人群。人们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增强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强化心理素质,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体育运动是无国界的共同语言,人们可以通过它切磋技艺、交流情感。正因为这个缘故,各类体育运动都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观众,拥有成千上万的体育迷。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运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体育热潮。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热和体育新闻热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活跃着两种“体育迷”:一种是户外体育活动迷,这类人热衷于晨跑、打球等体育运动;另一种是所谓“坐椅上的体育迷”,从电视、广播、报刊上欣赏体育。据说,美国体育迷的座右铭是:“世界末日到了我管不了,先得看看昨天球赛的结果怎样了。”据美国新闻界1980年的统计,美国有3500万人是体育迷,其中93%的人每天收看(听)报纸、电视台或电台的体育新闻。美国前首席法官厄尔·沃伦谈到他的阅读习惯时说:“我首先阅读体育版,因为它们记载了人类的成就;然后,我再看第一版,因为它们记载了人类的失败。”法国人也是体育节目和体育新闻的爱好者。法国人说:“我们人人都是安乐椅中的运动员。在法国,电视台安排有雷打不动的足球节目,定时播放。每逢有重要的体育比赛,不论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举行,法国电视台都要进行详细报道或转播,其他节目要为体[8]育节目让路。”在我国,近些年来体育运动也成为人们日益多样化的休闲方式之一,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举国上下对体育的热情更为高涨。

体育运动的广泛参与性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受众群。因此,体育新闻报道是为大众群体而做的,要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多种信息需求。为了使体育新闻报道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受众的接收习惯、接收能力,体育新闻报道要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4.显著性

俗话说“名人出新闻”。声名显赫、成就卓著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普通公众有关生活的标尺和参照,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生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会成为普通公众关心的话题。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很多新闻恰是利用“名人效应”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

体育运动的主体是人,广大受众最为关注的就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不同的人的各种表现。其中,那些能够在与其他人或自然的竞逐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不断获取胜利的人,自然容易成为人们目光会聚的焦点,这也是体育新闻报道中,关于体育明星的报道往往占据重要位置和较大篇幅的原因。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理所当然地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同时,由于体育明星对社会上的其他人具有示范作用,他们在体育场外的一言一行也受到广泛关注。从他们的个人爱好、婚姻家庭等私人行为到公开言行、社会活动等全部列入了体育新闻报道的范畴。而且体育明星的知名度越高,有关其活动的报道的新闻价值就越大,即使这些活动在生活中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但正是由于体育明星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才使其新闻价值骤然提升。比如,婚姻是每个人都要跨入的人生重要阶段,媒体不可能对所有人的婚礼进行报道,但是我们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一些体育明星的婚礼都在媒体上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例如,杨威和杨云的婚礼、王楠的婚礼等都成为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不过,媒体在注重利用报道对象的显著性特征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要因刻意追求名人效应而使体育新闻报道流于捕风捉影或过于琐碎、流俗,那样就舍本逐末。二、体育新闻的特殊属性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有其共同的、一般的特点,但是由于体育本身具有的一些独特属性,使得体育新闻与其他各类内容的新闻相比,又有其不同之处。以下对于体育新闻特点的归纳以最重要的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是因为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的普遍性、世界性、竞争性、自我挑战与超越性、审美与教育性、娱乐与休闲性等,使体育新闻报道成为广大民众的重要信息与精神需要之一。体育运动的这些特性使得体育新闻形成了自己的突出特色。1.鲜明的专业性

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涉及球类、田径、游泳、射击、举重、击剑、体操等数十个大项,每个大项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小项,而每个比赛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完整规范的比赛规则,不同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训练理论、比赛方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因此体育运动其中的专业性毋庸多言。同时,对体育运动的研究多年来已形成了种类齐全的学科门类,并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联系、相交叉,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分支,如果记者不懂得这方面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不了解不同的技术、战术以及专业术语等,一个外行或一知半解的记者就无法欣赏各类体育比赛,会遇到无数困难与阻隔,无法完成体育新闻报道任务。体育新闻在报道过程中会涉及对赛场上紧张、激烈的竞技场景进行必要的描绘,必然会涉及不同体育比赛项目中的专业性内容。任何一句外行话,都会使其报道大为减色,也会使媒体的形象在受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其实,即使是一个专业的体育记者也很难做到报道好所有的比赛项目,他们往往在某些专项上有所特长。所以,各体育新闻媒体在招聘记者时,首先考虑的一条就是他们是不是高级体育迷,是否热爱和熟悉体育。当年,黄健翔在中央电视台的录用考试中,被问到是否喜欢足球,他十分肯定地说不是“喜欢”,而是“热爱”。他源源不断的讲述、激情的表露,打动了考官,使他顺利地成为一名体育解说员。

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还体现在预测性的体育新闻报道上。预测性报道对记者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最高。一般而言,决定竞技体育运动结果的首要因素是实力,但是竞技体育运动又经常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果,因为在实力之外,还有临场发挥、主场优势、技战术运用、心理竞逐、人为干扰等因素,它们都会对体育比赛造成各种影响。记者在预测时,无论是对重大赛事的总体预测,还是对一些具体项目的单独预测,都要在占有大量可靠资料、数据的基础上,依靠其长期积累的深厚专业知识,对各种材料进行科学的计算与冷静、缜密、严肃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对比赛整体局势的全面把握和判断,对结果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既谨慎又大胆的预测,这样才能做到言出有据,使预测较为准确,以满足受众提前知晓的心理需要。否则,如果记者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对形势作出审慎估计,就草率地进行预测性体育报道,往往会与比赛的最终结果大相径庭,甚至闹出一些笑话。2.强烈的冲突性

体育比赛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与冲突,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充满了各种悬念和不确定性。越是实力相当、水平接近、难分伯仲的激烈比赛,像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受关注的程度就越高。体育比赛的竞争与冲突符合人类的情感需求,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宣泄紧张的、受到压抑的情绪,还可以满足人们在短时间内经历紧张、大喜大悲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精神愉悦的心理需要。因此,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也将这种体育比赛的冲突性作为重点。例如,F1比赛中高速飞驰中赛车的超越,足球比赛中的点球大战,篮球比赛的最后较量,网球比赛的赛点争夺……都是最容易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引起受众注意的关键内容,当体育记者将这些激烈的竞争、强烈的冲突绘声绘色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时,会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更加有声有色、激动人心,在冲突性上体育新闻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新闻报道难以企及的,它在无形中带给受众精神上的至高享受。

在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十分迅猛,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网站等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体育,特别是报道各类体育比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各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都纷纷派驻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仅中央电视台就派出了3000人的庞大报道团队。3.报道的国际化

现代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民族和种族之间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国际化的产物,甚至被赋予了“体育联合国”的称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传播具有广阔的空间,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兴的传播媒介,把全球如同“经络”一般联系在一起。以这些传播媒介为核心的联系、互动形成了传播市场的全球化,尽管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相隔千山万水,但是传播媒介可以把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几乎在同一时间展现在处于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的面前。体育新闻的报道亦是如此,体育信息的传播早已打破了国家的界限,现代传播技术将体育信息传播得无处不至,这些信息通过不断的碰撞与交流,将全球各民族不同文化融合到了具有人类共性特点的体育文化中,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开放的全球体育传播市场,使各类体育资源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共享的态势。例如,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全世界就有大约40亿人通过屏幕观看了赛事直播。因此,为了适应这一世界性的体育传播市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记者,首先要熟练掌握国际体育报道惯例,了解各个国家的体育运动的发展状况,熟悉各个国际体育组织的运行规则,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眼光,才能在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国际体育活动报道中游刃有余。4.采访的相对固定性

因为体育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规则往往都是相对固定的,参赛人员的详细情况也是事先知道的,尤其是一些热门的比赛,都是非常集中的、公开的,记者事先可以对许多情况有所了解,所以,这给体育新闻的采访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一般来说,体育新闻报道的内容相对集中,使得体育新闻的采访无论在采访方式还是在采访流程上都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虽然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它毕竟不像其他类型的新闻,如社会新闻则不同,这类新闻中存在大量突发性较强的事件,记者事先对事件的发生毫无准备,因而在采访中就充满了多种不确定因素,采访对象难以准确定位,有时甚至连采访地点也要经几番周折才能最后确定。相对而言,体育新闻的采访形式就比较固定了,只是由于新闻采访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在具体的采访中的略有不同。

首先,体育新闻的采访相对固定,是因为体育新闻被采访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各个体育比赛项目的运作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比如田径、球类、游泳、体操等比赛项目,其比赛的方式和对运动员的要求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近些年来,一些项目的比赛规则虽然有所改动,但是从长期的、总体的角度来看,变化不是非常大,各个运动项目的竞技核心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即使运动项目的规则发生改变,运动员在总体表现上也不会发生巨大的波动,也就是说,虽然少数运动员可能会由于规则的变化在竞技运动水平上有所起伏,但是运动员的总体排名变化不会太大,因为高水平运动员往往能够更快地适应新规则。

其次,体育新闻的采访相对固定,是因为体育比赛的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在体育新闻的采访中,经常会出现对同一采访对象在不同地点、不同比赛中的访问,这种循环往复的采访又由于比赛周期的相对固定性而不可避免。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选手们所参加的比赛形式都是一样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乍一看上去有些重复的采访,在其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被采访对象参加的每次比赛的结果和意义是不同的,体育记者在采访中要着重挖掘这些区别,避免出现简单的重复。对于竞争异常集中的体育新闻报道来讲,记者需要通过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寻觅其他人未曾发现或未能深入挖掘的线索,力争采写出独家新闻,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媒体同质化的报道内容,从而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新闻报道的进步是显著的:体育新闻的报道观念不断更新,报道的思路与视野逐渐拓宽;体育新闻的报道领域与范围更加宽广,已经拓展到了体育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交叉内容;体育新闻的独特性日益明显,包括体育新闻报道的商业价值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体育新闻的报道形式走向综合化、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报道形态……总之,体育新闻报道的实践和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给体育记者开辟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给体育新闻的理论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值得思考的课题。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体育新闻的基本含义?

2.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新闻的报道出现了哪些新的报道类型?

3.体育新闻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2页。[2] 任广耀主编:《体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3] 张柏兴、汪宗保、龙长征编著:《专业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4] 郝勤著:《体育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5] 鲁威人著:《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6] 郝勤著:《体育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7] 蓝鸿文主编:《专业采访报道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8] 程道才编著:《专业新闻写作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第三章 体育新闻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新闻是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进行及时的报道与传播。体育新闻依托体育而生存,服务社会而发展。体育新闻作为新闻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的报道品种,其基本功能是向受众传播有关体育的各种信息。同其他类别内容的新闻相比,体育新闻具有自己的特征、属性和功能,这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性质以及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不同事物的性质不同,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也就不同。“体育”一词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1]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教育,简称体育。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普遍感到原有意义上的体育已不能概括飞速发展的体育领域的全部内容,近几十年来,体育的内涵有了很大的扩展,出现了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健身、娱乐等紧密联系的新的体系。体育现象出现了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如以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为代表的体育的国际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体育文化的普及以及体育的大众化发展等,并最终催生了体育社会学的诞生。体育与社会的融合和互动,丰富了体育新闻的报道对象和内容,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特征、报道领域、报道功能也随之不断地扩展和延伸。

第一节 体育与社会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体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体育作为社会的缩影和焦点,浓缩和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现状,能动地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按照体育社会学的观点,既可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微观的社会制度来考察,又可以把体育运动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分析它与其他子系统间的互动与制衡。一、体育与政治

事实上,体育产生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在其幼稚阶段,主要服务于生产劳动、教育和保健,的确与政治无关。但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在阶级社会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自己的内涵与发展自身的内容,同时它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虽然体育不同于政治,但在现代社会,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却是复杂而密切的。体育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就是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的。1.体育不同于政治

关于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有人主张体育与政治无关,提出“当你把一只脚跨进奥林匹克大门的时候,就把政治留在了门外,运动是目的本身”。《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指出“奥运会是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间的比赛”。国际奥委会的有关领导人也曾说过:“我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育完全脱离政治……”

就体育本身而言,应该说是一种非政治性的社会活动,体育又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和解释,人们可以不分肤色、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大家在统一的规则约束下进行既紧张激烈又公正友好的比赛和交流。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是上层建筑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而体育主要通过肢体运动来表现,它与语言文字等敏感文化表现形式有区别,因而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社会文化活动。政治与体育并不属于一个层次。在社会形态结构中,体育是政治统领下的文化活动。二者关系如何,政治起主动和决定作用。而体育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研究体育与政治关系时,必须认识的前提之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分层交织构成了网络化的人类生活。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受政治的制约,具备一定的政治功能,又相对独立,具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

体育不等于政治。它既有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的一面,也有自身发展的一面。在这一点事讲,我们既要反对过分强化体育政治功能的弊端,又要坚决消除淡化体育政治倾向的思潮。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体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发挥体育本身的多元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同时发挥体育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2.体育与政治相关

体育确实与政治有关,体育总是无法避开政治的。政治因素影响到体育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仅从奥运会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体育与政治二者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首先是一个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起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不带有任何政治、商业色彩。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种族肤色的分歧,使全世界人民之间增进友谊和相互了解的桥梁。通过奥运会,世界人民共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然而我们翻开奥林匹克运[2]动20世纪大事记(见表3-1),纵观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国际政治因素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3-1 奥林匹克运动20世纪大事记

社会中的体育不可能与政治绝缘,体育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独存,坚持体育非政治化,并非是将二者隔离开来,而是主张体育不应成为政治的筹码,回归其体育的本质。比如国际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高调宣布辞去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一职,以此来抵制北京奥运,缘由是苏丹达尔富尔的政治摩擦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对斯皮尔伯格的观点深表遗憾。北京奥组委的一发言人说,中国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参与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达尔富尔问题不应该与北京奥运会挂钩。“把达尔富尔问题与北京奥运会挂钩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政治与体育挂钩有违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本来就应当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和平,服务于民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体育非政治化具体应看它对社会发展、对人类发展是否有利。不是从体育中取消政治,也不是从政治方面“净化”体育,而是应当把体育从反人民的、反动的政治方面解放出来,以有助于社会的进步。3.体育与政治互相作用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体育要为政治服务,而政治也制约体育的目的和性质,政治制度决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政治思想意识也制约着体育的价值观念。政治对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代国际生活中,体育同国际政治、民族政治的关系愈加密切。体育对政治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与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特殊的政治含义。(2)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3)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体育运动可以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气氛,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中,各民族之间的体育交流有助于保持民族之间的和睦团结。我国多次举行的民族运动会,对交流民族文化,对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体育与经济

体育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前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后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模式。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体育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体育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体育产业化是对这种关系的一个最好阐释。1.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石

根据大量的人类学、考古学研究结果以及现有的出土文物、体育史料,通过归纳可以发现,那些跟体育密切相关的原始人的游戏、竞技、舞蹈等就其内容来看,很多是当时的劳动狩猎、战争场面的再现。有的是对动物形象和动作的模仿,甚至是在游戏、竞技、舞蹈中所使用的器械,即当时的劳动工具。可见,原始经济对萌芽状态体育的决定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的发展,体育对社会经济的依赖性也日趋明显和强烈。只要我们研究一下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以及现代体育发达国家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就可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有着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即当地的经济十分发达。甚至连现在国际通行的比赛项目的起源传播、发展也无不服从这一规律。这绝不是一种巧合,正如澳大利亚学者杰里弗·考德巩尔所指出的:“一个国家要想在运动场上取胜,首先必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成绩,否则,难达目的。”的确,在体育逐渐向科学化、高水平化方向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若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体育的高度发达只能是一种愿望。

因此,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对体育的作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制约作用而是决定性作用。当然我们承认经济对体育的决定性作用,也并不否认政治、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体育的影响。2.体育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体育的基本功能来看,体育运动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有机体的工作能力,保证其在复杂环境下劳动活动的稳定性。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开展,广大国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观念逐步增强和形成,民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也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身体健康、体质强壮的劳动者,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资源。体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体育运动的职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以及大众体育健身观、体育消费观的不断加强,也带动了一些如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饮料、体育旅游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体育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体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已经从概念化的界定变成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步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3.体育与经济全面联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体育与经济已完全形成全面结缘的新格局。体育已由纯福利和纯消费的事业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新型产业。(1)体育的产业属性

中国的体育事业首先是一种文化事业,是一种人们可以共享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人们强身健体、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事业载体。人们需要体育事业,就是需要体育事业所承载的思想、知识。因此,体育事业属于一种文化事业和公益性质领域的范畴。同时,体育事业又是一种产业,它以体育项目或体育活动作为载体,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市场,又通过市场达到千百万消费者手中,满足消费者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我们可以说,体育事业有两重属性:一方面,体育项目或体育活动是精神产品,属于公益性质领域的范畴;另一方面,体育项目或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运动,要进入市场,又属于产业的范畴。体育事业的二重性决定了体育事业是一种特殊产业。

体育事业所生产的产品是体育活动,虽然它们是含有教化功能的特殊商品,但归根到底是商品。其产品的性质和功能虽然具有文化事业的属性,但其运作方式却是经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事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2)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化就是指遵循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促进体育运行机制的转变,引导和培植体育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并逐渐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部门的过程[3]或状态。体育产业化所伴随的过程是体育企业的产生过程,所达成的结果是形成大量的体育企业、体育公司的目标状态。它具有较大的实施范围,辐射到体育的各个领域,包括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经纪业、体育用品业等方面。体育产业化的结果造就了大量的体育企业和组织,也正是这些企业和组织构成了体育产业化的广阔外延。

从体育运动到体育用品,从体育彩票到体育设施,由体育市场催生的体育产业,日益显示出其朝阳产业的良好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驱动下,一个包含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用品、体育设施、体育传播、体育广告、体育材料、体育地产等若干行业的体育产业正在迅速形成之中。

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40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其国内十大产业之内。意大利体育产业年产值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行列,现年产值达500亿美元。日本1990年的体育产业年收入达402万亿日元,其产值在十大行业中排名第六位。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业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石油化工业(533亿美元)、汽车业(531亿美元),占其GDP的1.3%,到90年代中期,年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以职业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为核心的美国体育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产品制造与营销、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体育媒体、体育运动联盟、体育组织、体育公共关系、体育会计、体育投资、体育律师等体育产业结构。

截至2004年,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营机构达两万多家,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600多亿元人民币,此外,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元人民币。我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人民币,1998年为183.56亿元人民币,约占我国GDP的0.2%左右。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的比重将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法》的重要原则和内容,并被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三、体育与文化

在人类文化史中,体育长时间被排斥在文化之外,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体育因其强调身体的激烈活动而被与体力劳动等同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体育文化这个概念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体育运动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逐渐获得认可。1.体育文化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体育”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体育”是个舶来品,本义为“体能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育才变成一个内涵多元的概念,主要包含以提高大众身体素质和“保国强民”为目的的体育教育,以个人追求健康体魄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以竞赛夺标和体现人类“坚韧不拔、挑战极限”精神为目的的竞技体育三大内涵。

对文化的定义,则有许多理解。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而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不管对文化的阐述有多少,但对其中一点是有共识的:体育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蕴涵着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形成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有学者把体育文化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层是运动形态(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论等)。

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体育观念、意识、思想、言论等)、行为文化(体育行为、技术、规则、规范等)、物质文化(体育设施、用具、服装等)。狭义指体育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加以肯定,并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文化活动。它包括与艺术、宗教、学术、文化娱乐以及传媒等有关的体育活动和体育作品,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武术和体育摄影、雕塑,体育建筑、体育音乐、体育文学、体育研究、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大众传播等。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运用广义概念较多。2.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思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

体育是一个内涵稳定、结构完整的独立的文化系统,它包括体育思想、体育制度和体育行为三种基本要素。(1)体育思想——理论结构

这里面包括了在一定历史环境中支配并影响体育形态构成和发展演进的所有社会意识形态内容及精神观念因素,还包括人类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成果。前者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健身观、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一系列涉及哲学、宗教、道德、美学等领域的课题;后者则包括了关于人体生物科学、训练科学等在内的体育理论研究课题。这是体育文化的软件系统。(2)体育制度——组织结构

体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已鲜明地标示了体育的发展史,从原始的禁忌制度、宗法制度到近代立法形成的体育制度;从原始的成年男女间的秘密结社到近代世界性的体育组织;体育的制度——组织结构是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部分变化而演进的。这是体育文化的软件管理系统。(3)体育行为——实践结构

包括体育的规则、项目、技术、战术、训练、比赛、宣传等。这个结构加上场馆设施等是体育文化的硬件系统。

上述三种结构相互协调,彼此互为倚重,共同构成体育的文化内涵。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力量,人类自我得以完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3.体育文化的特质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现代国际体育更是以它独具的魅力让全人类为之如痴如狂。可以说,当今人类社会中没有一种文化现象能像体育般在空间上具有如此的广泛性,让不同民族、国家、信仰的人在全球找到可以自由交流的语言,没有一种社会活动能像体育般让来自各民族、各国度的人进行一场既文明又直接的较量。体育活动中的每个国家,每位参与者所必须自觉自愿遵从和维护的“费厄泼赖”精神更是人类其他活动难以具有的。

正是体育的这种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可比拟的象征性意义,使体育成为向世人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科技水平、经济繁荣昌盛、文明强大的窗口,也同样使体育最具召唤力,最能激发和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当今体育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民众的普遍重视,也不难理解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国家为什么会提出优先发展体育或体育超前发展的深层动因。我们也同样可以理解,一旦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经济、科技、国力等方面取得足以让世人为之骄傲的成就,而不再过分强调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象征性符号意义时,会给该国家该民族的体育及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四、体育与媒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规模因国而异,但共同的一点是,它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过去和现在都往往取决于新闻媒介的作[4]用。”现代社会,体育运动与传播媒介关系密切、互为倚重,体育即是传播的体育,传播因体育而丰富,体育因传播而繁荣。在实践领域,大众传播与体育发展的互动体系已经建立。1.体育借力媒介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体现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起着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大众传媒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今天万众瞩目的奥运会离开大众传媒就无法成为全世界的盛会,体育运动也难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

体育发展,使体育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媒介也将体育,特别是诸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作为提高自己声誉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新闻传播媒介的支持,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便无法举办下去。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之处,正是因为其抓住了新闻传播媒介。它的成功,给予国际奥委会以极大启发。萨马兰奇十分注重新闻媒介,他本人设置了新闻顾问,专门去巴塞罗那检查,第一站去奥运村,第二站便是新闻中心。奥组委现在也在考虑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项目的设置和安排是否有利于电视传播,有没有电视观众。

场次安排也是如此。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一些场次的时间安排,便考虑到如何服务于新闻传播。有些场次如女篮比赛,就安排在半夜。如果说早年建设体育场馆,设置观众席位,为的是便于大家观看的话,如今要考虑新闻传播的特殊性,项目安排有利于新闻传播,同样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只不过这些观众不在体育场的观众席上,而是在家里通过电视观赏,但其数量远远超过体育场看台上的观众。因此,申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看其有没有符合要求的新闻传播条件。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权力很大,它可以因为申办城市的新闻传递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否决其申办要求。

体育正是通过借助媒体的作用,促进了体育项目的大发展,促进了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大开拓。2.媒介倚重体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有着一种独特的磁力,这使它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有着诸多吸引的魅力,如体育的趣味性、超越性、刺激性、悬念性等。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轻松地享受过程——为身体的逐渐强壮而沾沾自喜,为一次动作完成得精彩而兴奋异常,为战术使用中的“大意失荆州”而扼腕痛惜,为裁判的偶尔过失而据理力争,为观众的一声喝彩而信心百倍……这些都足以成为人[5]类亲近它的理由。这些对媒体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如今体育信息已成为诸多媒体的重头戏,甚至是媒体间竞争的法宝之一。因此,更好的传播体育信息已成为媒体发展和体育发展的共同需要。

奥运会等重大体育活动对于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任何一个新闻机构,都想利用某个事件来提高知名度,重大体育活动便成了新闻机构角逐的“战场”。海湾战争使美国ABC电视台誉满全球,在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他们去了300人,美联社是144人,法新社是105人,新华社是113人。奥运会开幕前夕记者蜂拥巴塞罗那,满街均是挎着相机的各国记者。巴塞罗那市民惊呼:“外国记者入侵!”新闻竞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

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产生于格林尼治时间9点01分,70秒钟后,新华社播发了三行字的电讯稿,路透社是9点08分播出的,美联社是9点30分播出的。新华社为了跻身世界六大通讯社行列而获得奥运会新闻采访特权,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中央电视台花费50万美元组织记者赴巴塞罗那采访,虽然比较起欧广联的9000万美元的投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这个数字对于我国其他新闻单位则是天文数字。3.体育与媒介互为依存

在当今社会,体育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它作为一种具有激励性、凝聚性、竞争性、可欣赏性的社会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备受媒体的青睐。当前,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体越来越多,体育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今天的体育运动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蓬勃开展,奥林匹克运动能有如此空前的盛况,可以说大众传媒功不可没。在推广和普及体育运动、扩大体育影响、吸引和指导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等方面,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体育的功能不断被认识、被开发,体育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媒体与体育关系的日益密切。(1)体育与媒介“联姻”

不借助媒介,体育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就算是一次大型比赛,一般现场观众最多不过区区几万人而已,可一旦通过电视转播,观众将达数亿人之多。再经报刊、电台以及网络的进一步传播,就像经过一个大功率放大器一样,观众将以几何级数增长。由于媒介的参与,在世界任何角落的大型体育比赛,无论你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打开电视,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一览无余。两者的“联姻”,造就了体育的影响和规模无限放大。

近年来,奥运会、世界杯、NBA、F1等重大赛事期间的一次次狂热的全球消费,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大传媒相互之间展开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场外“另类”竞赛,这都充分说明了媒介和体育“联姻”的魅力。这种魅力使得体育比赛这一世界共同文化财富所代表的体育运动精神的感召力和认同效果胜过任何广告宣传与明星代言。具有强烈冲击力的体育标题、图片,高清晰度的体育画面以及能够多角度并可以反复观赏和玩味的精彩体育镜头已经超真实地表现了体育,并大大地延伸了人类的感觉器官,也改变了体育的表达方式。(2)体育发展的媒介观

信息社会的大众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一般社会个体接触的体育信息大都是媒介中的体育。新时期的体育发展应在传统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加入“媒介发展观”,通过与媒介的互动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体育项目在比赛的规则、竞赛的形式、排列的次序、比赛的场地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都应考虑到媒介的存在,尽量适应媒介传播的方便去做调整。当然,这种迎合并非“唯媒介是从”,而是从拓展体育发展空间的角度,在不违背体育精神的前提下的积极变革。

第二节 体育新闻的功能演变

纵观我国体育报道和体育媒介30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把体育报道的社会功能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左右为第一阶段,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90年代中后期为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为第三阶段。体育新闻的功能从宣传优先回归到信息传播的本质,经历了量与质的全面提升,其传播功能也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逐步成熟起来。一、体育报道服从政治宣传

这一阶段大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左右。在这期间,我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整个社会还未从计划体制中摆脱出来。

就体育报道的社会效果而言,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体育新闻有着一般新闻的共性,“就是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反映生活、提供消息、说明政策、传播情况、抨击时弊等,即通过新闻传播的手段,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另外,体育新闻的广泛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还有着独特的功能,它是“焕发民族精神的振奋剂,是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播种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测试[6]仪”。

从模式上看,这一阶段的体育报道比较单一,除了一般的赛事报道外,就是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描写,基本上是正面报道,报道形式也比较模式化,通过这种报道来宣传积极上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精神。在这期间,人们所熟知的有关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的报道就是这种模式。

中外闻名的“乒乓外交”的成功,使得体育的政治宣传功能更加显效。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体育报道的主要基调已不再是对体育赛事本身的报道,而演变为对各项以友好交往为主要目的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宣传和弘扬,国内比赛的新闻报道也受此影响注重赛场友谊的细致描述。例如,这一阶段我国各大体育新闻媒体曾经对中国运动员参加的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和第七届亚洲运动会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报道,但对于体育比赛成绩大多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报道,更多的是对“加强友谊、促进团结”等场面的渲染和描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这一时期体育赛事宣传报道的主要导向。

80年代随着中国重返奥运赛场,爱国主义话语迅速高涨。各新闻媒体高举着爱国主义的旗帜,通过报道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成绩,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选手在金牌上的突出表现超出了事前的预料,中央电视台紧急修改报道计划,从原定每天转播40分钟,增加到每天转播四小时。其目的就是要在全国掀起一场学习奥运英雄、振奋民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高潮。又如对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央电视台明确提出,“宣传中国体育形象是重中之重,我们的报道方针,就是要大力宣传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英雄事迹,达到激发全国人民爱国主义[7]热情的目的”。

无论是体育竞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基调,还是爱国主义宣传,体育报道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其历史合理性,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难发现,报道的品种相当单一,报道的符号也被赋予了强烈的宣传意味,采写的模式被固定化了。另外,由于此时的报道基本是正面先进的报道,负面的报道很少,新闻的指导和预警功能得不到发挥,现实的问题和不足得不到有关方面的应有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当时的报道还存在着信息含量不高的情况,解释性报道很少,体育迷以及体育工作者信息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我国的体育报道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步阶段,其担负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宣传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决策服务,报道的商品性和娱乐性在那个时候尚未提及。二、宣传功能的弱化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增强

这一阶段大致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9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体育报道转型和飞速发展的时期,不仅体育报道应有的信息传播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体育报道的商品属性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也逐渐显现出来。

众所周知,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关键的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都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大众媒体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市场,媒介的新闻产品不像过去那样方方面面担负着宣传的任务,除了在党政经济等硬新闻中进行的宣传之外,其他新闻产品的传播则把新闻报道的信息功能放在首位,体育报道就是其中的典型。

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对这次赛事进行了全程报道,从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来看,基本实现了信息的客观传播,典型性的宣传话语已经很少出现,关于先进的模式化报道也明显有别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当然,从1992年开始的那几年毕竟是体育报道转型的时期,媒体在报道技术、报道观念上还不成熟,一些报道仍然存在着计划体制时期的印迹。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的比赛逐渐增多,特别当中国足球从1994年开始职业化进程以及中国篮球和排球随后走上职业化道路之后,国内外体育赛事的数量是80年代的数倍,如果媒体再以过去那种方式报道体育新闻,根本无法有效地覆盖这么多体育信息。从受众角度来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多样化,受众的需求与往日不同了,人们接触媒体的体育报道并不像原来那样仅仅为了获得鼓舞人心的消息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人们希望了解的是体育比赛本身,是体育比赛能够带给受众的刺激和快乐,如果报道者继续用宣传教化的方式传播信息,则根本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中国的体育新闻工作者,面对着这种变化,在有限的设备和技术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客观报道体育新闻,体育报道的信息传播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

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创办了体育频道,实现了体育报道的专业化。CCTV-5除了报道专业的体育信息以及进行赛事转播之外,还开辟了服务观众的体育教学娱乐项目,普及科学锻炼法,满足了人们获取专业性体育指导信息的需求。在这种趋势下,国内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了健身报道和健康咨询等栏目,推动了全民健身热潮。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媒介开始商业化运作体育赛事,并且通过这类活动提供体育报道,CCTV创办乒乓球擂台赛、上海有线冠名上海男女排球队,从经济效益来看,体育和媒介实现了双赢,这既是媒介市场公关的重要策略,也是媒体与体育进一步结合的有益尝试,可以说媒介的这一举动开启了体育报道商业化的道路,体育报道激发经济利益的功能也开始得到体现。

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中国的体育报道实现了飞跃和巨变,虽然这一阶段的报道还存在着报道形态单一、专业化程度欠缺等问题,但体育报道信息传播功能的凸显已经可以算是不小的进步了,中国的体育报道在这期间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三、体育报道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体育报道从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到传播职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体育报道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实践,体育报道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完全得到认定和强化,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体育消息已经成为各家媒体所必备的素质。体育新闻的同步播报也已经成为受众最基本的要求,完成信息的瞬时传递只能说媒体在体育报道的竞争中完成了“规定动作”,要想取悦受众,就必须在其他方面下工夫,随着媒体采编技术的进步以及体育记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富含信息量的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开始发挥其威力。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体坛周报》。创刊于1993年的《体坛》之所以成为体育媒体中的佼佼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性以及信息的高含量、高质量,不仅赛场内的一切成为报道的对象,赛场外的一些东西也成为报道的重点。因此,在一批明星记者的操作下,众多的信息成为富有个性的体育新闻报道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在体育现场转播中,除了专业化的体育解说员之外,还往往会邀请一些知名的运动员和教练进行现场评说,其目的也是为了使转播更专业、具有更高质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报道的信息传播功能到此时才真正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外,在这个阶段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体育报道娱乐化功能的体现。娱乐化近年来已经成为新闻界尤其是体育新闻界的时髦话语,《南方体育》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体育媒体对美女明星的重视,对球星教头花边逸事的挖掘,对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联姻)的追逐,已经使这种娱乐化倾向逐渐显现。《南方体育》使之达到极致”[8],内容上的出奇和形式上的前卫就是其总体特色。体育新闻娱乐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总体上看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1)政府和社会对于这类新闻的传播总体上比较宽容。(2)激烈的竞争容易导致媒介采取迎合受众的做法。(3)硬新闻的采制成本较高,软新闻既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其效果又能为受众所欢迎。(4)受众和媒体的品位尚未达到很高层次。在全球化的娱乐风潮影响下,媒体和受众更倾向于娱乐化信息。(5)社会处在一种信息泛滥的状态,人们在这种“信息塞车”的情况下有一种无力感,娱乐化信息既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又不需要花费太多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娱乐化道路。

同时,体育报道的商品性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这之前,媒体报道体育新闻都停留在制播合一的阶段,报道资源和人才无法实现真正的流通和共享。从90年代末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随着新闻媒体集团化运营的深入,原有的体育报道媒介一直处于不断整合的状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集团的经营者和传媒的策划者当然希望打造强势体育媒体来取悦受众赢得市场。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按照媒体原有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体育节目制作机构和体育报道人员,他们脱离于传统的媒体之外,凭借自身的优势制作专业的高水准的体育报道精品,然后通过向媒体出售这样的“产品”获得收益,光线公司打造的《体育界》就是这种“制播分离”方式的典型。现在一些诸如《体坛周报》、新浪体育的特约评论员和撰稿人也是这种类型。另外,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付费电视开始出现,根据节目的“价值”进行分级收费的制度也呼之欲出,这更促进了体育报道商品化的进程。体育报道制作人员和机构力求采制更高质量的体育报道精品,媒体通过传播这些精品争取受众和广告商,两者之间实现利益上的双赢。因此,体育报道功能上的这种转化使体育信息的商品属性得到发挥。

总的说来,体育报道这个时期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已完全有别于20年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已经弱化,信息的传播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体育报道在这段时间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商品性和娱乐性,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商品性需要娱乐性,娱乐性促进商品性,伴随着两者的相互作用,我国的体育报道将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国家的体育报道模式相接轨。

当前,我国媒体正在朝着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体育媒体也不例外,形态上的细化和多元化将是必然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报道担负的社会功能的演变也将继续下去。

第三节 体育新闻的主要功能

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与传播活动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人类通过体育活动中的言行、姿态或辅以器械来传授诸如力量、速度、灵敏、美感、智慧等的各种信息;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与他人交流或参加比赛,又进行了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但这些体育活动在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之前,其传播效应是极其有限的。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信息必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才能得以广泛传播。现代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媒体赢得人们的关注、欣赏及合理化的市场资源配置的,因为只有借助大众传媒,才能使体育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多、传播质量好。可以说,体育媒介成了体育运动的最佳载体,体育新闻成了体育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

现代社会,人们接触到的现实的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信息的体育所取代,或者说体育已经分化为“身边的体育”和“信息的体育”两种。“身边的体育”是指自我参加体育锻炼或者与他人一道参与体育活动,它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交流;而“信息的体育”则是世界各地值得关心的体育活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被受众所感知,比如赛事的电视转播,电视、报纸杂志的体育新闻等。

体育借助大众传媒,适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并实现其多元功能。体育新闻通过传播有关体育的各种信息,以实现体育的多种功能。虽然,我国体育新闻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曾短暂地经历了两个极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和“金牌至上”的宣传。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它逐渐恢复了其自身独有的功能,作为以体育活动为新闻原体的传播活动,它融合了新闻和体育活动的多种属性,因而也具有多元的功能,归纳起来,其主要功能有信息传播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五大类。一、信息传播功能

基于媒体特有的属性,体育新闻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播体育信息,这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具体地说就是面向广大受众,传播与体育相关的新闻、事件和知识,可以分为赛事报道、休闲娱乐健身信息、学术信息、体育商品信息等。1.体育信息报道量剧增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大量专业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出现,如电视的体育频道、综合报纸的体育专刊及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体育信息。其中,央视的体育频道、《体坛周报》、《足球》、新浪网、搜狐等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等已经颇具影响力。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某一专项报道的如《围棋报》《球迷》《高尔夫》《体彩导报》这样更加细化的专业体育媒体。

据新闻出版署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设有固定体育版面(固定栏目)的报刊和设有固定体育栏目、频道的电台、电视台多达400余种。通过专业的体育媒介,不仅重大的国际赛事、优势项目得到了报道,国内赛事、冷门项目也得到了关注;不仅竞技体育得到充分报道,群众体育的报道量也大大增加。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广州市的一个报摊上就可以看到13种体育类报纸。现在,体育节目和报道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态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并日益成为各种媒体竞争的着力点。

以奥运传播为例,从1984年中国派遣体育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我国传媒就开始积极关注奥运会的赛事报道,每届奥运会都有大批记者从事现场报道,为读者营造奥运的参与氛围。在后方的信息整合过程中,国内许多报纸、电视台都为奥运会,尤其是夏季奥运会开辟特刊或专题报道,以超大规模的报道量进行奥运赛事信息的传播,把中国健儿和其他国家、地区运动员的比赛情形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国内受众。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网络也加入了奥运赛事报道的行列,充分发挥其海量信息、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不仅随时更新比赛消息,还邀请了一批运动员与网民展开网上对话、聊天,传递出许多赛场外的信息。

雅典奥运报道,更被国内众多传媒当成了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一次重要预演,很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北京青年报》等国内十余家强势报纸早在2003年年底便组成了采访报道联合体;国内多家地方电视台也一如既往,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大兵团作战”的态势参与奥运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也在延续自身奥运报道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2.拓宽报道范围、丰富题材、强化深度

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进入了体育报道领域,国内外赛事丰富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对赛事等一些表层信息的关注,人们更关注的是体育赛事、体育事件背后的故事,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使得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更符合大众接收心理,讯息传播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报道,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二、政治功能

我们反对体育政治化,却不否认体育有着独特的政治功能,除了其传统的政治效应,体育新闻的政治功能又有了新的实现方式和特点。1.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

通过体育报道,特别是电视转播,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大型比赛,无论你距离赛场多么遥远 ,只要打开电视,便能“身临其境”,精彩尽收眼底。你会为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更会为为国争光的健儿所鼓舞。

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女排“五连冠”,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从此,女排精神就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扎下了根,成为激励人们为国拼搏的楷模。奥运会上零的突破使中国人扬眉吐气。1999年中国女子足球队在世界杯赛上的表现,又使中国人再掀爱国热潮。每一个重大的国际比赛无不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运动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每一次国歌的奏响、每一次国旗的升起都会激发起国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使民族情感得以抒发,爱国热情得以张扬,民族凝聚力得以加强。2.塑造国家形象,展现民族精神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的民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它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体育比赛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通过举办奥运会提升主办国的文化影响力,塑造国家形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媒体而言,是全面展示我国实力、塑造和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最佳契机。

在国际体育比赛和交往中,运动员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印象。比赛场上,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在该项目上的竞技水平,而运动员的比赛作风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种民族精神。3.体育成为解决政治难题的理想工具

正是因为体育运动极淡的政治色彩,使之成为完成一些极为困难、极为敏感的政治难题的理想工具。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访美,成为叩开中美建交大门的先导,“小球”带动“大球”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台湾同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为“一国两制”条件下参加各种国际活动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模式;曾经关系极为紧张的朝鲜南北两方,也是以探讨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为契机而开始了直接对话。

2002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十四届亚运会,可谓是“一场体育盛会,促成了一对兄弟的握手”。开幕式上,当朝鲜和韩国运动员同握一面“朝鲜半岛”的旗帜步入会场时,当他们共同握起火种点燃亚运会圣火时,所有韩朝运动员的手牢牢地握在一起。此时,一切绚丽的焰火、壮美的歌舞都显得黯然失色,这一刻,体育的价值得到了升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愿望的强烈表白成了整个开幕式的主旋律。亚运会期间,第一支来到南方土地上的北方拉拉队一下子吸引了各国记者的视线,当满载着280名拉拉队队员的朝鲜“万景峰92”号客轮驶入韩国釜山多大浦港时,自发前来的韩国民众挥舞着朝鲜半岛旗,不停地高呼着“统一!统一!”。试想,如果不是举办亚运会这样盛大的体育赛事,在目前这种政治环境下,这样的情景恐怕是难以看到的。釜山外港多大浦也因此而一夜之间声名远扬,“去多大浦看朝鲜船了吗”已成为釜山市民亚运会期间新的“问候语”,平时外人罕至的多大浦,一夜之间成为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关注的话题。此情此景,难道不正说明了体育的政治价值之所在吗?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体育新闻的政治功能已突破了历史上体育直接作用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传统模式,更多的是通过逐渐增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功能作用于政治。体育以体育现象扩大化后的影响力,以体育产业形成规模后的经济功能,以“软权力”中的一种文化功能以及体育与环境等领域的密切关系,对政治及国际关系施加重大影响,成为体育作用于政治和国际关系、实现政治功能的新方式和新特点。三、经济功能

体育的电视转播、体育报纸、书刊等在传播体育信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不仅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现代传媒的变革,体育传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产业规模,不仅对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对社会产业系统的完善和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体育传播产业化

体育文化传播产业是指一切与体育传播相关的产业系统,包括各种体育新闻报道、赛事转播、体育专业人才的推介以及运动项目的推广和运动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宣传。在现代社会,电视及其他传播媒体的日益普及,体育文化传播产业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体育传播的商业属性

职业或非职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比赛和表演属于体育劳务范畴。当通过一定的机构将这种比赛或表演有偿地转让给一定的媒体机构,这些机构以赢利为目的所形成的一种经营方式,就形成了体育传播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视转播权的转让,转让电视转播权的主要权益方是与赛会相关的体育组织和主办单位(组委会)。一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俱乐部、运动队等也有权分享这种权益。从产业特征来看,电视转播权属于俱乐部或体育组织的无形资产。(2)电视转播权出售

把电视转播权变成商品,不仅使体育风靡全球,而且使体育产业不再是小打小闹。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3.6亿美元;1988年,收入4.01亿美元;1992年,收入6.4亿美元;1996年,收入7亿美元;悉尼奥运会出售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已达12亿美元。

电视台对受欢迎的体育赛事转播的巨额投入是体育运动商业化的重要原因。电视台通过买下某一项比赛的“独家”转播权,再将费用转嫁到广告商身上。刊登广告的公司发现,通过体育节目的广告能有效地把产品销售给“目标受众”。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运动会签订的出售电视转播权合同,费用已高达6.4亿美元。其中,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就为此花费4.01亿美元。(3)媒介运作体育赛事

媒介开始商业化运作体育赛事,并且通过这类活动提供体育报道。从经济效益来看,体育和媒介实现了双赢。

由于体育市场带动下的电视转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许多媒体与体育机构的联合。这些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的媒体机构或直接收购,或参股,或购买转播权,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各俱乐部的运作。在国外,媒介力量强大,甚至可以改变体育运动的规则。比如在欧洲,柯斯和贝塔斯曼公司强烈要求将足球比赛分为三个阶段,而不是上下两个半场,以便有机会插播更多广告。新闻集团创建了具有竞争力的澳洲橄榄球“超级联赛”为自己的电视台提供节目,还要考虑筹建一项具有竞争力的职业高尔夫巡回赛。(4)体育广告

诸多的媒体介入电视转播,正是看中了电视转播的商业价值——从电视广告中获益。一些有名的广告产品如可口可乐、IBM、Kodak、McDonald’s、Panasonic等为电视转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国内体育比赛的电视广告价格虽不如发达国家,但也是可观的。不同项目、规格、时段的比赛,其广告价格不同,一个主要依据是电视在这一时段的收视率的大小。1997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的广告收入达四亿人民币,加上CCTV-1、CCTV-2的,总计六亿元。从另外一则数字也许更能反映电视转播的市场火暴:奥运足球亚洲区预选赛赛事转播广告价格为5秒,6900元;15秒,13000元;30秒,20800元。2.我国的体育传播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费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余暇时间增多,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参与运动,同时也喜爱“观赏”运动。美国人每年花费在娱乐方面的费用为20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体育。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转播体育比赛提供了技术支持,体育比赛的独特魅力对商家也有无限的吸引力,大量比赛的举行,为体育主办者、电视台、商家走到一起提供了机会。

体育媒介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媒介(精神、人物、组织、事件)的称号、标志、专利等的特许权转让等无形资产开发市场,主要以广告、特许权授权使用等形式体现价值(公益广告、商业广告);赛事电视转播权转让市场,间接以广告(电视广告)体现价值;体育媒体市场,以媒体广告体现价值(体育媒介与媒体合二为一)。现实表明,明星广告、赛事赞助、电视转播权销售与赛事电视广告、俱乐部冠名等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199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将所属的经营单位组合成中体公司,经证监会批准上市,体育总局控股51%,沈阳一家公司占24%,股民占25%。这为中国体育产业走向正规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初步实现了协会、媒体、商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始在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中引进了媒体的因素。1998年6月,中体基金筹集投资2000万元,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其频道资源投入,注册中体运动影视公司,共同创建中体运动传播网(CSBN),于1998年12月23日开播。这标志着体育电视转播产业正规化运作的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体育比赛电视转播产业化还不够成熟,但已经成功开启了体育传播产业化的大门。四、文化功能

体育的发展,或者说体育文化的发展,总是和一定的传播活动相联系。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符号传播、言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讯传播等几个阶段。古代的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发展、演变为近代体育以至于现代体育,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传播形式相互传递、相互交流的结果。现代社会媒体对体育的传播,同样是一种体育文化的传播。就其现实性而言,媒体对每一个体育赛事的报道,能够及时满足人们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这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基本任务。人们在获得体育新闻的同时,对该体育项目的发展演变过程,竞技战术特点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同时,媒体对游离于体育事件新闻性特征之外的体育信息传播,也是一种体育文化的传播。

现代体育新闻传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对事件本身的传播。人们在获取体育信息的同时,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愉悦的体验,也受到了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的熏陶。《奥林匹克宪章》第59条“关于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的规定:通过奥运会媒体报道内容,传播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参与精神、竞争精神、公正精神、和平精神与奋斗精神。可见,体育新闻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一个整合了政治、经济、民族认同等复杂要素的综合体。1.传播体育精神

体育媒介对于弘扬体育精神有着特定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不需要课堂,更不需要灌输,是在一种休闲娱乐的状态下,使人们在了解比赛的过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体育精神就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其核心是超越,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四大要素。(1)人本主义精神

新闻报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认同。雅典奥运报道除了播放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精彩画面外,还着重突出了运动员在赛场上和赛场下的动人故事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新闻传媒,读者和观众可以看到:刘翔在第一个冲线之后,面对镜头,他第一个感谢的是他的父母,说是他们给了他力量;邢慧娜看到奇迹在自己身上出现的时候,不禁在运动场上边跑边喊:“爸爸,我赢了!”;大力士张国政折桂之后的第一时间,在演播室的众目睽睽之下,与爱妻高文娟通电话:“老婆,你辛苦了……”这些至情至性的语言和场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毫无疑问负有艰巨的责任,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我们从那些光耀世界的冠军身上看不到高不可攀的神的影子,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似曾相识的邻家女孩或男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本来面目,看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

我们清楚地看到当我国选手夺得金牌时,媒体记者和全国人民一齐欢呼庆祝,而对于那些没有夺得奖牌但同样尽力拼搏的运动员,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