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 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1 02:23:35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李建学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生 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

中小学生 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试读:

前言

湖泊,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地球内外引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生态系统。湖泊是陆地上最常见的水体之一,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地球上,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着巨大影响。

文明始自河湖,这是亘古不变的。在中华大地上,自北往南,由西向东,有着数不清的大江大湖,几千年流淌奔涌,几万年生生不息,他们在人们的心理因素构成中,凝结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一种图腾和象征。从尧舜始,大江大湖孕育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围绕大江大湖也经历了频繁的战事,铸就了名垂青史的英雄和史诗。自古至今,不少朝代都是以河湖做依托成就伟业的,而文人骚客们更不会舍弃这辽阔浩荡、包容万千的大江大海,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大量的诗词歌赋,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那样的气魄、那样的胸襟,只有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只有在奔涌的河湖之中才能见到;也只有生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才能体会得到。《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共分五章,其中最后一章主要包括欧洲,南极洲等湖泊较少地区的著名湖泊。每一个湖泊附一个小档案,并根据湖泊形成的因素,如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火口湖、堰塞湖;地壳运动可以形成构造湖,意思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结果产生的湖泊;或因为流水、风、冰川等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湖泊,如冰川湖、海成湖、河成湖、风成湖、岩溶湖等,对湖泊形成所涉及的原因都在知识链接或拓展阅读中详细说出。《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根据湖泊的形成特点,历史发展和一些趣味来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叙述出知识,本书不仅仅是科普地理书,更是帮助青少年更深入了解地理,让青少年知道湖泊既是美丽的景观,同时又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比如,湖泊是一个个天然的水库,对河流的水量起着调节作用。夏季,它拦截洪水,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春秋季,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储存的水放出,供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能提高和激发青少年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地理知识,拓展延伸知识空间。

亚洲著名湖泊

亚洲湖泊很多,分布很广,根据其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湖群:北亚湖群北亚湖群位于西伯利亚北部,湖泊面积不大,但数量很多,成因复杂;中亚湖群中亚湖群包括苏联中亚和蒙古高原的湖群,前者多为大型的海迹湖,后者都是构造湖,还有1911年因沉陷而成的沙力兹湖;西亚湖群本湖群主要是构造湖。

高原的江南——滇池

滇池小档案

地理位置:云南省昆明市西南

面积:340平方千米

水深:5.5米

特点:奇河倒流

形成原因: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又名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滇池滇海拔1886米,南北长40千米,东西平均宽8千米,水深平均约5.5米,面积340平方千米,有“五百里滇池”之称。

■神奇的“倒流”湖泊

周围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文化繁荣,风光秀丽,多名山胜景,是自古以来吸引众多游人游览的“高原江南”。滇池是滇中高原断层陷落而成的湖泊,有盘龙江等20多条河流注入,是我国物产富饶的第六大淡水湖。在20多亿年前到1200万年前,几经地壳运动的结果,使玉溪盆地下降,滇中高原地壳急剧升高,切断了滇池水向南流入南盘江和红河的通道,使滇池水扭头向北,经螳螂川、普流河汉入金沙江。滇池这种与云南其他河流流向相反的状况,被人们称为“奇河倒流”。

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滇”字时说:“滇者,颠也。”指的就是滇池水系流向“颠倒”的现象。北魏郦道元也说:“池,在县西北,周三百里许,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水倒流,故曰滇池。”现在,滇池已成了云南的象征,“滇”也成了云南省的滇池气候干湿适度,温凉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5℃,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好地方。滇池的水源丰富,有盘龙江、海源、金汁、银汁、宝象、马料、昆阳等大小20多条河流从四周源源汇积,其中以纵贯南北、穿越昆明市区的盘龙江为最大。相传,宋代大理国时期,盘龙江堤岸边遍植白色的素、馨花,被称为“银搓河”。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湖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素称“五百里滇池”。

滇池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千米,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

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庄桥及其部属“变服从其俗”,建立滇国。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跷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滇池的生态环境

滇池属于富含营养型的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末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已灭绝,外来鱼种。滇池的浴场和秀美隽逸的大观楼公园等等,都是十分惬意的游览之地,特别是在碧波荡漾的彼岸,巍峨雄壮的西山之巅,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丽与大海般玄境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丽,亦有大海的气魄。

知识链接滇池的出水口称“海口”,在滇池西岸。湖水由西向北折,称为螳螂川,北入金沙江。海口地区气候宜人,环境幽静,矿产丰富。由于滇池的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50倍,因此它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兼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海湾变内湖——西湖

西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江省杭州市西面

面积:5.593平方千米

水深:2.27米

特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形成原因: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海湾和钱塘江被分隔开,海湾于是变成一个内湖而形成了西湖湖是仅次于天下第一湖——大明湖的著名城市湖泊,位于浙西江省杭州市西面。面积约6.39平方千米。

■美若西施的湖水

西湖岸周长约15千米。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处在5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关于“西湖”的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西湖的底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粘土及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

杭州西湖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西湖湖面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千米,湖中岛屿面积6.3平方千米,湖岸周长15千米。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泥泞最深处有5米,所以在西湖水面游玩要穿救生衣物。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了6.5平方千米,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西湖的神奇来历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常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在古代,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有识之士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的学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1.2万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西湖多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小南湖和三潭内湖已接近富营养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超过正常值4—6倍;年平均水温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无湖冰;80年代初鱼类有51种,分属10目16科43属,鱼类来源有:固有野杂鱼;钱塘江带入鱼类;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养殖鱼类成为优势,西湖最主要的放养鱼种是鲢和鳙。前两者占总放养量的75%—80%,其次是鲫、河内鲫,其他养殖鱼类还有团头鲂、细鳞鲴、圆吻鲴以及鳗鲡等。

知识链接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到现在,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却诞生了三个著名人物: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大理国今安在——洱海

洱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大理苍山之东

面积:249平方千米

水深:0.17米

特点:形状像一只耳朵的海

形成原因:全新世以后,地壳下陷与沉积充填形成断陷湖美丽的城市大理,有一个角落,那里一直藏着一个寂静却不在寂寞的神奇湖泊。

■像耳朵一样的湖泊

洱海在苍山之东,西岸距大理县城约2千米,古称叶榆泽,汉朝时称昆明池,唐代名西洱海。因湖形似人耳,故名洱海。洱海北起洱源,南至下关,长约42.58千米,东西最大宽8.0千米,平均宽5.8千米,湖面面积249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0.7米,平均水深10.17米。

洱海为构造断陷湖,形成在更新世早期。开始时可能为浅水湖泊环境,中、晚更新世,盆地深陷,湖面扩大与北部古邓川湖和南部古风仪湖串珠状连通。全新世以后,地壳下陷与沉积充填,而后,经入湖三角洲发育,风仪湖消失,邓川湖分离,逐渐形成本世纪湖形。

洱海是云南省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淡水湖,位于大理城东,因湖形似一只线条分明的耳朵而得名,古亦称洱河、西洱河、榆水、叶榆泽、弥河、昆明池等。洱海是因地层断陷而形成的高原湖泊,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南北长41千米,东西宽3—9千米,周长116千米,平均水深10余米,湖面海拔1972米左右,面积250多平方千米。从空中俯瞰,洱海宛如一弯新月,静静地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

高原明珠洱海,风光旖旎绚丽,气候温和宜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因所受污染少,湖水清澈纯净,透明度高,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湖面开阔,碧波万顷,显出海的气势,使人想起郭沫若“洱海真如海”的诗句;浩渺湖光中,洲岛错落,水鸟飞掠;湖岸边绿柳成行,青山屹立。月夜泛舟于海上,皓月洒照,水面上泛动着粼粼银光,橘红色的渔灯犹如繁星点缀,远山如黛,此刻也只见其清瘦的轮廓。

洱海与苍山紧紧相依,形成绮丽的“玉洱银苍”风光。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山石如玉、林木苍苍而得名,由西北向东南并列着19座山峰,直插云天。诸峰雄奇峻秀,悬崖千仞,峰顶常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形成与“洱海月”齐名的“苍山雪”胜景;山腰以下却是松柏苍翠,繁花似锦,生机勃勃,我国三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花主要分布在这里。山麓有千寻塔、观音堂、无为寺、罗刹寺、山神祠等名胜古迹。19座山峰,两峰夹一溪,形成18溪,处处雪泉飞泻,或形成深谷碧溪,或形成陡崖飞瀑,或穿行于修竹鲜花之间,叮咚有声,东奔洱海。

■秀美的洱海

洱海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洱海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在岛屿、沙洲、湖光、港湾胜景中徜徉,品味山海大观、金梭烟云、海镜开天、岚霭普陀、沧波渔舟、海阁风涛、海水秋色、洱海映月等八景秀色,仿佛置身于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洱海公园位于洱海南端,由团山和毗邻的洱海滩涂组成,是游览苍山洱海风景区的第一站。公园由山顶游览区、动物观赏区、海滨游览区、植物游览区、儿童游乐园、情人湖游览区等六大区域组成,有望海亭、地质亭、樱花亭、海心亭长廊、望海楼长廊、动物园、植物园、钓鱼台、风铃塔、情人湖、游乐场等名胜及游乐设施,是游客到大理必去的一处景区。洱海水温即使在冬季最冷的时候也在7℃左右,特别适宜冬泳,园中近海浅水地带是理想的游泳场所。

在洱海公园内有一座椭圆形的小山,因山形而被称为“团山”。团山林木繁茂,海拔2049米,是观赏玉洱银苍景观的最好位置。沿着环绕团山顶部的望海路,可在东、南、西、北各处凉亭朝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眺望苍山洱海,山海之间,古塔、楼台、寺宇、亭阁、城池依稀可见,使人恍若回到中世纪的妙香古国。园中的望海楼和观海长廊亦是观海的好地方,可将整个苍山洱海的景色尽收眼底。

洱海水产资源丰富,有弓鱼、油鱼、大理鲤鱼(黄壳鲤鱼)、四须鱼、细鳞鱼、丙穴鱼、桃花鱼、鳔鱼、武昌鱼、小花鱼、银鱼等30多种珍贵鱼类;而其水禽之多,为云南省诸湖泊之冠,其中仅珍稀水禽就有棕头鸥、翘鼻麻鸭、灰鹤、红胸田鸡、彩鹬、凤头麦鸡、灰鹬、银鸥、红嘴鸥等34种。洱海是大理风景区的主要风景资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发祥地。迄今为止,在洱海及其周围的山坡台地上发现了海东金梭岛、双廊玉几岛、洱海沿岸文化遗址、鹿鹅山遗址等30多处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及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和居住、墓葬遗址。这些各个时代的历史遗留,印证着白族祖先从蒙昧时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迹,可以说洱海是白族的摇篮。

知识链接大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764年,迄今已1200多年。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政权均建都城于此。现在,又是白族人聚居地的中心。既有不少历史遗迹,又有诸多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大理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巍巍苍山,茫茫洱海,加上大理三塔,山海塔胜景实为古城之光辉。

知识链接洱海水面辽阔,碧波粼粼。两岸苍山如屏,湖山相映,景美如画,素有“玉洱银苍”之称。湖中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景。三岛为金梭岛、赤文岛、玉九岛;四洲为赤河鼻洲、大贤洲、马帘洲;五湖即太平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潴湖。金梭岛位于洱海东部,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南诏时称“中流岛”,白族语称“串诺”,意为海岛。岛由石灰岩构成,总面积约74万平方米,呈长锥形,中部低狭,两头高阔,形似一把织布的梭子;岛上有几处溶洞,其中最长的一处500多米,贯通东西两岸,洞内有石钟乳等。

滇中的北戴河——抚仙湖

抚仙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滇中高原,位于玉溪市,横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

面积:212平方千米

水深:80米

特点:奇河倒流

形成原因: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原断层陷落湖仙湖地处滇中高原,位于玉溪市,横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抚县,因大部在澄江县境内,又名“澄江海”。

■滇中的北戴河

抚仙湖是以滇池为主的云南省五个高原湖泊风景区的中心点,西北距滇池17千米,北距阳宗海27千米,南距杞麓湖18千米,西南与星云湖连接。抚仙湖南北长31.8千米,东西平均宽度为6.7千米,最宽处11.5千米。抚仙湖形似一个倒葫芦,北部水面宽阔而深邃,南部狭小而浅显,中部细长如颈,最窄处仅有3.2千米。湖岸线总长90.6千米,湖面广阔,水域面积212平方千米,为云南省仅次于滇池和洱海的第三大湖。平均水深约80米,最深处达150余米,是我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由于湖水深,总容积185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湖泊蓄水总量的2/3,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容水量。

抚仙湖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原断层陷落湖。湖面海拔1720余米,三面环山,湖水清澈透明,呈碧蓝色,水质极好,纯净度高达99.5%,达国家地面水质一类标准和景观娱乐用水A类标准,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湖边的居民经常从湖中取水直接饮用。泛舟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底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和左右摇曳的水草。至今,抚仙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过大的破坏,仍是未受到污染的湖泊。

站在湖边居高远眺,只见青山环抱中,浩瀚碧绿的湖水仿佛一幅巨大的绒毯,一直铺展到遥远的天际;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令人感觉如同置身仙境,清新舒爽,心旷神怡。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湖后曾作诗赞道:“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抚仙湖沿岸山川秀丽,近百处佳景点缀于禄充、孤山、明星、新河口、海口五大景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把抚仙湖装点得分外妖娆,以禄充和孤山两地风光最美,景点最为集中。

抚仙湖畔的笔架山位于禄充景区中央,三峰鼎立,形如笔架,主峰建有观音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当地农民在此举行庙会,十分热闹。山脚处的波息湾,宁静迷人,柔软细腻的沙滩令人陶醉。湖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壮如玉笋,直插云天,被称为“玉笋擎天”。东北一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亦称象鼻岭。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泉口甚多,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矗立于湖中西南的云南第一岛——孤山岛,被誉为一“潇湘洞庭”之“不夜岛”。孤山岛呈椭圆形,面积约半平方千米,有山峰、岩洞、奇石,风光绮丽。岛上有元、明时期建成的建筑群,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约1.7米,共13层,高达30米,塔上有佛像、铜铃、匾额、对联、奇巧至极。孤山岛为此地胜景,历代游人、骚客流连忘返,所留诗词、碑记不可胜举。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年平均水温18℃左右,再加上水质又好,为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所,湖畔沙滩洁净细软。波息湾、新河口浅滩、禄充、明星、阳光海岸等地风平浪静、沙滩细软,可嬉水游泳,可赛艇、滑水,可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青山翠绿、湖水碧澈、风光绚丽且旅游度假设施完备的抚仙湖,已经成为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尤其是夏日度假旅游的胜地,素有“滇中北戴河”之美称。

■奇特的怪事

抚仙湖有许多怪物怪事也成了难解之谜。抚仙湖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千米多,隔山连着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石上镌刻着“界鱼石”三个大字,传说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此处有一大奇观:虽然抚仙与星云两湖相通,但栖息于星云湖的大头鱼,每每顺流而下至“界鱼石”,便掉头逆流而归;而生长于抚仙湖、一向以抗浪逆水而行著称的抗浪鱼,到此也是折身返回。两种鱼以石为界,“彼此知禁,从不过界”。明代云南巡抚姜思睿在界鱼石旁的《界鱼记》碑上题刻一诗描述此奇景曰:“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古往今来,“界鱼石”吸引了无数游人,两湖相通、鱼不往来的原因也引得仁者智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清代铁龄祝兆鹏题刻有“鱼各有性”四个大字,可谓是一种最为人性化的解释。除了“界鱼石”以外,还有更神奇的呢。

第一个是鲭鱼阵之谜。每年5—8月间,风和日丽时,在孤山东南大约一两百亩的水域,常能见到由数尾大小不等的鲭鱼列队组成的“鲭鱼阵”,黑压压的一片,场面蔚为壮观。鱼群有时停驻不动,有时排成列纵队缓缓游移,有时大鱼在前领队,众鱼前呼后拥。

第二个是海马之谜。传说抚仙湖中有“海马”。《澄江府志·杂异》记载:“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据说当地人也看到过如马一样大的动物,浑身白色,在湖岸上晒太阳,在水面上行走如飞。

第三个是水下古建筑之谜。在澄江和江川,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抚仙湖所在原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里有一座繁华的城池,一天一场突发的大水淹没了这个城池,它从此沉入水底,风平浪静时,人们还能在湖中还看到城墙。2000年11月,考古工作者经过水下勘测,证实抚仙湖里确实存有一片古建筑。2001年3月,初步判断这是一处规模宏大、具有一定城市功能的古建筑群遗址,分布在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千米的水域中,可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这片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可能是古滇文化时期的城市遗址,是在大约两千年前的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沉没湖底的。要想彻底解开古滇王国千古之谜,还需要大量科学考证,其价值也必将不断凸现。

扩展阅读抚仙湖的这些奇异景象,虚实难辨,神秘莫测,加之诸多美丽传说,不禁令人浮想联翩。神奇美丽的抚仙湖,何时才能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尽情展现它的幽雅、纯真的风姿呢。

高原碧波荡漾——青海湖

青海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中国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市80多千米的青藏高原

面积:4583平方千米

水深:32.80米

特点:自东朝西的“倒淌”河,流水只入不出的闭塞湖

形成原因:被山脉堵塞而成的一个巨大湖泊知道中国的鸟岛吗?你看见过千鸟齐飞、万鸟齐鸣的壮观景你象吗?而有这奇美景观的地方就是青海湖,它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明珠。

■比蓝天还要蓝的湖

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鲜禾羌海和错温波。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所以得到这个名字。蒙语译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海;藏语译称错鄂博,意即西海。青海省也因湖而得名。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湖的四周被四座高山所环拥:北面是崇高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巍峨的橡皮山。举目环顾,四座高山犹如四幅天然屏障。从山下到湖畔则是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一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浓墨重彩的西部风景画。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它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市80多千米的青藏高原上。对青海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呼,但其含义都是一样的。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鲜海”或“卑木羌海”。隋朝时候称为“青海”。唐代以后广泛使用“青海”之名。因为青海湖的湖水呈蓝色,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又比天空蓝得温柔、深沉、恬淡。对于湖水之蓝,有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远看青海在蓝天,近看人在海中间。欲把蓝天比青海,青海更比蓝天蓝。

青海省就是因为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浩瀚的湖面,像一面碧绿的镜子,映着朵朵浮动的白云,肃穆地镶嵌在群山雪峰之中,天水一色,浑然一体,中国古代的羌族、吐谷浑族、藏族、汉族以及蒙古族等,都先后在这里生活过。他们既受青海湖的哺育,又开发着青海湖区。

青海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好像一片肥硕的白杨树叶。湖水微咸带苦,比重低于海水,略高于淡水,每升水含盐量为12.5克,属咸水湖。湖水温度较低,冰冻期有4个多月之久。湖中耸立着一些小岛,如海心山、海西山、沙岛、鸟岛、三块石等,从而构成一个湖中有岛,水中鱼群游回,岛上万鸟栖息,湖滨青山连绵,山水相连,碧波接天的绚丽世界。

■青海湖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大高原上,如何形成这样一个大湖?关于青海湖的形成,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说是因为水晶宫里的老龙王看见了自己小儿子的成就,心里十分欢喜,于是拿出宝盒向空中一扬,只见漫天五彩缤纷,金光闪闪,那金银珠宝如同下雨一般,纷纷落到水里、岛上和湖畔。从此,青海湖就成了一座美丽、富饶的宝湖;有的说,当年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行至日月山口,回首唐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潸然泪下,泪水汇成了这蓝色的湖。

其实,青海湖的形成和变迁,是大自然的杰作。早在两亿三千万年以前,青海高原还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古海洋。那时候,海水汹涌澎湃,它跟现在的太平洋、地中海是连在一起的。200万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古海逐渐隆起,一跃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水被逼走,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环绕起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被山脉堵塞而成的一个巨大湖泊,同时,湖水又从东面注入黄河,流进东面的海洋,后来又经过演化,青海湖由一个外流湖而变成了“闭塞湖”。

大约距今100万年前,地质年代的第四纪,在青海湖东面有个日月山,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由地面开始隆起,拦截了青海湖出口,结果从青海湖向东流出的河流,被逼得向西流入青海湖,而成了一条自东朝西的“倒淌”河。一直到现在,青海湖还是一个流水只入不出的闭塞湖。

■为什么会成为咸水湖呢

青海湖刚形成时是个淡水湖,后来才逐渐变成咸水湖。为什么湖水会变成这样呢?过去也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青海湖原来是一口日夜水流不息的泉。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把玉皇大帝给惹恼了,派了二郎神来捉拿。可是,二郎神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只斗了几个回合就往西北败逃,孙悟空紧追不舍。二郎神被迫得又饥又渴,他翻过了昆仑山,看到山下有口清泉,马上停下来,到泉边做饭。泉上面压着石板,他揭开石板舀了一瓢水,却忘了把石板盖上,泉水滚滚不停地往外溢,不一会儿就汇成了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二郎神发觉后,急忙顺手抓来五块石头压住了泉水,这五块石头后来就变成了现今湖中的海心山、海西山、沙岛、鸟岛、三块石等五座小岛。孙悟空看到二郎神翻过了昆仑山,也马上一个筋斗赶到了泉边。二郎神一见,慌了手脚,连做好了的饭也顾不得吃,拔腿就跑,不小心一脚踢翻了锅,锅里有盐,一锅盖水一下子全倒海里去了,从此青海湖的水就咸了。这还不说,由于二郎神的盐口袋扯了个口子,边逃边撒,一路漏盐,这样,青海湖畔有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盐湖和盐泽……

青海湖的美是原始的、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它具有高原湖泊那种空阔、粗犷、质朴、沉静的特征。在不同的季节,青海湖泊的景色迥然不同。夏秋之际,湖畔山青草绿,水秀云高,景色十分绮丽。五彩缤纷的野花把芳草茵茵的草原点缀得如锦如缎,膘肥体壮的牛羊和马似珍珠撒满草原。寒冷的冬季,牧草一片枯黄,青海湖开始结冰,浩渺的湖面冰封玉砌,一泓澄碧的琼浆凝固成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青海湖不仅具有高原湖泊那种辽阔、明媚、雄伟、恬静的特征,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湟鱼和各种鸟类。

世界第二大震湖——西吉震湖

西吉震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里海以东,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

面积:186万平方米

水深:12米

特点:世界第二大震湖

形成原因: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堵塞沟道形成的天然水堰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城西南,是地震引起的山体滑震坡堵塞沟道形成的天然水堰。

■“海原大震”震出的湖泊

1920年9月16日晚,在西海固地区发生了一次8.5级大地震,因震中心在海原县,故史称“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直摇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山头横移,山崩地裂,山体崩塌,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十分惨重。西吉县(过去属海原版图)因山体滑坡,堵截山涧、深谷、洼地和沟壑,形成了四十多处地震湖,当地群众叫水堰,星罗棋布地摆在全县境域。

强烈的地震使西吉出现了一条狭长的大湖,即现在的震湖、岔堰塞湖。震湖形状狭长,绵延3110米,是宁夏最大的地震堰塞,更是世界第二大震湖。震湖是一处珍贵的地质运动迹,堪称一座地震博物馆。湖水平均深度为12米,深处27米,蓄水量1120万立方米。震湖是黄土高原上罕见的美丽湖泊,堪称西北塞外奇观。震湖的出现,使得西吉西南干旱的荒原变成了水乡。碧绿的湖水,清澈碧透,四周青山环抱,青峦叠翠,幽谷深壑,构成了一幅山环水抱、山重水复、山水交融的天然图画。两岸是黄土高坡,坡上绿草茵茵,岸边长满了茂盛的芦苇。修长细密的芦苇随风摇曳,景色秀美。

震湖因水质独特,所以不能为畜饮用,然而水草丰茂,却成为盛产鱼类的天然鱼。湖内生长着鲢、鲤、草鱼等近10种鱼类,尤其是稀品种——西吉彩鲫,身形小巧玲珑,被誉为稀世奇珍。数十种珍稀鸟类栖息湖岸,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二级1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种27种,中澳协定种6种。每年春季,湖内坚冰融化之后,南去越冬的候鸟纷纷飞回,在湖畔安家落户,繁殖生息。现在,湖区已经发展为震湖湿地保护区,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级。

■传说中的水怪

震湖最为神秘之处,还在于传说中的“水怪”。自1998年起,不断有报道说震湖中发现有神秘水怪。据说早在20年前就曾有人目睹过“水怪”,最近几年目击者已达七八十人。根据目击者的描述,湖中怪兽为黑色,有两只船那么大,身体很长,露出水面部分呈弓形,有一尺多高,水怪慢慢地顺水游动,还发出咕咕的响声,受惊吓后就沉入湖中,湖面上泛起很大的漩涡。关于湖中水怪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近200年前发现的尼斯湖水怪,据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生活在距今6500至7000万年前的水生爬行动物——蛇颈龙的后代。在我国,近年来宣称有“水怪”出没的地方,还有吉林长白山天池、新疆喀纳斯湖、阿勒泰塘巴湖、西藏文部湖等。震湖水怪到底为何物?民间传说纷纭,有人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有人说是苍龙下凡。专家认为,在如此“年轻”的湖泊中有这么大型的未知动物,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而且震湖水面狭窄、湖水较浅,不具备大型动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所谓的水怪极有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有的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水獭,因为光线的折射使其尺寸放大,使得人们产生了视觉上的错觉,误传为神奇的怪兽;也有的认为可能是几百公斤甚至上吨重的大鱼。如今,震湖引起了旅游者、科学家、探险者的极大兴趣,相信彻底解开震湖水怪之谜已为时不远。

近年来,随着震湖附近居民纷传震湖中发现一巨型不明物体,西吉震湖究竟有没有“水怪”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不少村民均表示曾目睹过震湖中的“水怪”。苏堡乡杨下村村民权玉国是当地村民中自称见过震湖中“水怪”次数最多的人。据他介绍,从2001年至今,他前后共约十多次亲眼目睹过震湖“水怪”出现,受条件限制,他没有照相机或摄像机,没能将“水怪”出来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权玉国说,他第一次发现震湖中的“水怪”是在2001年农历3月15日晚上8时20分左右,当时他正在在震湖边看网,突然,湖面传来一阵水波搅动的巨响,他起初以为是震湖对面的山体滑坡,定睛一年,只见震湖中有一大如轮般的不明黑色物体在水中游动,约五六分钟后,不明物体潜入水中。是不是视觉引起的幻觉呢?

但目击者都说自2001年至今,他们先后不下十二次目睹了“水怪”的出现,并总结出了“水怪”出现的“规律”:“水怪”大多在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时出现频率高,且大多在晚上出现,浮出水面时动静小,但潜入时以及在震湖中游动时声音非常大。

西吉震湖是由海原大地震形成的,是一处珍贵的地质遗迹,也是科研及研究地震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之一,被称为地质学家眼中的“地震博物馆”。对于西吉震湖纷传有“水怪”活动的说法,那么湖中究竟有没有“水怪”?如果没有,又如何科学地解释这里的村民频频目击到水怪在水中活动这一奇特现象呢?

知识链接党家岔堰湖是目前同原地区最大的地震堰塞湖,也是宁夏最大的堰塞湖。现有水面南北长3110米,东西平均宽600米,水面积达186.6万平方米。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11.5米,蓄水量1120万立方米。湖内生长着鲢、鲤、草鱼等近10种鱼类,其中有彩色鲫鱼。每年春季有成群的野鸭到这里“落户”。

美丽“长颈天鹅”——班公湖

班公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西藏日土县境内,中国与克什米尔地区共享的国际湖

面积:604平方千米

水深:50米

特点:湖在中国境内的部分是淡水,在克什米尔境内就成了咸水

形成原因:构造断陷湖公湖位于喀喇昆仑山麓,是中国与克什米尔地区共享的国际班湖,湖面海拔424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一条明媚而狭长的湖水“班公”是印度语,意即一块小草地。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湖水清澈如镜,蓝得令人心醉。蓝天碧水,白云轻扬,远处,层峦叠嶂的雪山依稀可见。景色秀丽迷人。

班公错是我国与克什米尔的界湖,位于西藏日土县境内。班公错周边有喀喇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余脉所环峙,海拔超过5000米,中间形成狭窄的斑公湖盆地,海拔约4500米,由于北面有高大的喀喇昆仑山为屏障,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盆地内相对较暖和,最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但年降水量仅60毫米左右,十分干燥。

班公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长的裂谷湖之一,在东西方向上延伸达155千米,南北平均宽2.4千米左右,属于构造断陷湖。主要根据是湖泊两岸地层不连续,北岸至今仍保留有明显的断层崖,同时沿东西向尚有多处呈线性排列的温泉露出等,说明湖中有大断层通过。湖泊面积413平方千米,海拔4241米,整个湖的流域面积约28714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湖体的东段的南、北两岸,中段、西段较小。班公错的全年湖面蒸发水量约8.93亿立方米,湖面降水量为0.36亿立方米,入湖径流总量为8.57亿立方米。班公错自第四纪以来总的趋势是不断退缩,使得湖周围留下一道道古湖岸线,如东岸的古岸线及湖岸阶地有九级之多,第九级高出目前湖面约80米。

湖水碧蓝晶莹,透明度大,最大水深423米,容积66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量47亿立方米,咸水贮量19亿立方米。水质分布具有东淡西咸的特点,在第一浅弯段两侧,东部属淡水,中、西部为咸水。湖中有几个鸟岛,对鸟类繁殖和自然资源保护起着积极作用,湖中生长裂腹笪和裂裸尻鱼,近年已有捕捞,湖滨周围的高山草场是优良的牧场。

班公湖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湖在中国境内的部分是淡水,物产丰美,水质洁净,水色碧绿;而在克什米尔境内就成了咸水。班公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长155千米,平均宽度仅有2至5千米,最宽处15千米,最窄处只有5米,平均水深70多米。

班公湖是一个内陆湖,水域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分为东班公湖和西班公湖。东班公湖,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北部的日土县境内,地处西藏通往新疆的219国道旁,水域面积为413平方千米,约占全湖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水深22米。西班公湖,归属于克什米尔地区,约占三分之一。有趣的是,同属一湖,班公湖的湖水由东向西依次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我国日土县境内的400多平方千米的湖水以淡水为主,少部分为半咸水;而克什米尔地区的100多平方千米的湖水,为苦涩的咸水,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

班公湖上分布着大小数座岛屿,有鸟岛、乳峰岛、月亮岛、老鼠岛等。众多岛屿,风格各异,尤以鸟岛最为奇特壮观,被称为候鸟的天堂。鸟岛面积不足l平方千米,岛上到处是石灰石碎块,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生长着一些草科植物。每年春天来临,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高原,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鸟群,又穿越喜马拉雅山的皑皑雪岭飞回来,在岛上自由自在地筑巢产卵,栖息繁殖,孵育后代。每年5—9月是观鸟的最好季节。湖中丰富的鱼类和湖滨丰茂的水草,吸引成千上万的鸟儿会聚鸟岛,最多时有10万只左右,常年也有5、6万只。其中主要是鸥鸟,还有许多斑头雁、黑颈鹤、小天鹅、凤头潜鸭、蓝点颏、朱雀、灰鸭等20余种珍贵鸟类。数量称最的当属地中海棕头鸥,数以万计,湖面上白茫茫的海鸥。啊,啊……地叫着,绕岛盘旋时大有遮天蔽日之势。岛上的岩石间、草丛中、湖岸边,也无处不在,将整个小岛盖得严严实实。

水鸟们自由地在湖滨和鸟岛周围觅食、嬉戏,5、6月产卵期,岛上鸟蛋遍地皆是,犹如卵石布地。这些鸟蛋奇形怪状,有的比鸡蛋还大,有的则很小;有的洁白无瑕,有的则呈淡黄色。

■大自然的净土

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是鸟的王国,这里的天然大屏障将鸟岛与外界隔开,充满了鸟类的友爱和亲情,没有天敌,没有干扰,只有祥和与宁静。在这个可以被称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鸟的世界里,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雪山、湖水。在“世界屋脊”上,能有这样一个鸟的世界,可说是一个奇迹,是阿里高原的特殊自然景观。

班公湖大量的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栖息场所。公错岸边只有一个码头,解放军军舰只在湖面巡逻,但周围几乎无人居住。湖中盛产一种名为裂腹鱼的无鳞淡水鱼,受高原环境影响,生长缓慢,但味道十分鲜美。这种鱼的排泄生殖孔和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乍看起来好像腹部裂开一条口似的,所以名“裂腹鱼”。班公高原上的淡水湖泊生机蓬勃,这里聚居着大量红嘴鸥和斑头雁,偶尔会在湖边出现罕见的野马群。湖中心有著名的鸟岛,一到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可以租船在湖中游览,也可以上鸟岛看成片的鸟窝、鸟蛋,观赏海鸥和斑头雁。需要提醒的是,岛上的鸟蛋是受到保护的,绝对不可以带走。

由高原小镇日土沿新藏线往北,穿过一片夹在两山间的平原,翻上一道低坎,转几片坡地,放眼望去,阳光下,充盈眼底的是一大块碧绿的天然牧场,洪水般展开,美不胜收的景色似乎连眼角余光也不会放过,于是便会有几匹懒散的骏马在其中悠闲地溜步吃草;极目远望,缕缕丝带样的宝蓝色掩映在绿的波涛中,更深的远处则是浓淡不一的白色,水乳交融,却又使各种颜色愈加突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色块渐渐推进,丝带慢慢宽广,那一抹幽蓝,终化做了绵延的碧波。这就是班公错。班公错的蓝,明媚而不夺目,清秀而不矜持,仿佛漂亮的邻家女孩,自然亲近。如果说纳木错蓝得博大而使人宁静,羊卓雍错蓝得诡异而使人心伤,玛旁雍错蓝得神圣而使人膜拜,那班公错就是蓝得纯粹而使人快乐。

扩展阅读班公错是我国极少的几个国际性湖泊之一,小部分水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分则在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土县境内,最为奇特的是,在我国境内的湖区水量充足,为淡水湖泊,水草丰美;而一到了印控区内,则湖水摇身一变为咸水,寸草难生。

天鹅昂首展翅欲飞——洪泽湖

洪泽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江苏省洪泽县西部

面积:2069平方千米

水深:5.5米

特点:悬湖

形成原因:淮河下游大型拦洪蓄水平原湖泊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下游辽阔的苏北平原上,是淮河下游大型拦洪蓄水平洪原湖泊。

■古代海滨的泻湖

早在200万年以前,洪泽湖是古代海滨的一个泻湖。这里最早是黄海海湾的一部分,由于长江、淮河、黄河等巨流大川所挟带的大量泥沙长年累月地堆积,沿海一带平原逐渐成长,海岸线也慢慢由陆地向海洋推进,因此河流被截断,与大海失去了联系,退居内陆,形成许多小湖,洪泽湖就是由群湖扩展而成的。

秦汉时期这些小湖被称为“富陵”诸湖,曹魏以后称“破釜塘”。唐代始定名为洪泽湖。南宋以前.洪泽湖小湖群与淮河并不相通。南宋以后,黄河改道南徙,长期夺淮,壅塞淮河入海口,并抬高水位,撕破淮河和洪泽湖各自的堤防,使洪泽湖与淮河连成一片。数百年来,淮河上中游的来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南泄长江、东注黄海。淮河水多,洪泽湖也泛滥成灾;淮河断流,洪泽湖刚水竭船停。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因地处冲积平原的洼地,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底高出东部平原地区地面4—8米,被称为“悬湖”。洪泽湖正常蓄水位13米时,相应水面面积2069平方千米,蓄水量31.5亿立方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补给,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入海的主要河道,湖水同时为苏北1800万亩农田和沿海盐碱土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洪泽湖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调水、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湖泊型水库。

洪泽湖湖水清澈,水草茂盛,水生资源丰富。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芡实、菱角、莲藕、芦苇等在历史上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湖内有鲤、鲫、鳙、青、草、鲢等近百种淡水鱼,以及大闸蟹和大青虾等水产,鱼虾蟹味道鲜美异常,远近驰名。洪泽湖还是194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过冬地,其中有大鸨、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禽。洪泽湖是一典型的过水性湖泊,雨水充沛时易引发洪涝,湖水全靠东岸的洪泽湖大堤作为屏障。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到洪泽县的蒋坝镇,全长67千米,宽50米,几乎全部用玄武岩条石砌成。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距今已1800余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始称“高家堰”,是仅次于四川都江堰的第二大古堰。大堤初为土堤,后改为砖堤、石堤。石堤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始建,至清乾隆年间,历经明清两代、费时171年才算基本告成。石堤运用桩基技术,采取条石联结,铁锅咬衔的抗浪方法,按照波浪自然流向的破浪防浪原理筑成,同时在堤线上建五个减水坝以泄洪水。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这条长堤是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素有“水上长城”的美誉。

■天上人间之景

洪泽湖形似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景色优美。放眼眺望,千里湖面,那水连天、天接水的浩瀚湖水波光粼粼,在湖水的辉映下,天空愈发湛蓝。南来北往的机船、渔船穿梭般驶过,百舸争流,千帆竞舞;沙鸥翔集,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冲向蓝天,时而绕船盘旋,阵阵渔歌伴着水鸥动听的啼鸣,奏响一首美妙的“交响曲”。湖中的荷花,粉红色的花瓣中间簇拥着鹅黄的莲蓬,紧贴水面的荷叶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酷似粒粒珍珠盛于翡翠玉盘。荡舟碧波之上,坐拥水景之中,尽赏这些红绿黄白的湖中仙子的美态,令人心神荡漾。茂密的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通行。湖岸青松绵延,苍翠欲滴,栀子花摇曳着雪白的花瓣,散发出特有的芳香。

最受人们青睐的洪泽湖一景为镇水铁牛。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洪泽湖大堤多次溃决,仅从公元1575年—1855年280年间,就决口140余次。当时清王朝除广集民工修筑、加固大堤之外,还曾铸造九牛二虎一只鸡,放在大堤各水势要冲,以期镇水,去除洪害。如今虎、鸡已无踪影,仅存5头铁牛,现分别安置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高良涧进水闸、淮阴高埝和公园内。康熙四十年(1701年),大司马张遂宁等于端阳节午时在高良涧开始铸造铁牛,原汁划9条,后材料有余,遂铸成16条。铁牛系生铁铸成,大小如真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作昂首屈膝状,铸工精细,造型生动。厚约10厘米的连体铁座与牛身铸为一体,共重约2250公斤。今除牛角均已残缺外,铁牛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洪泽湖南岸的老子山,三面环水,一山分南北中连接贯通,以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闻名遐迩。据说老子曾在此修道炼丹,为渔民治病,人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并把这座山称作老子山。此山名胜古迹甚多,有老子炼丹台、青牛迹(老子坐骑青牛的蹄印)、凤凰墩、钓鱼台、法华寺、犹龙书院等十景,可惜大半毁于战乱,现仅存仙人洞、凤凰墩遗迹。

知识链接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人湖处,坐落着“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三代祖先修建的陵墓。明祖陵曾被湖水淹没长达300多年,20世纪70年代才露出水面并得到修复,主要景点包括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的神道石刻以及棂星门遗址、正殿遗址和玄宫等。作为洪泽湖游览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祖陵正以它的独特风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断裂带的“珍珠”——镜泊湖

镜泊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松花江主要支流牡丹江上游,东北平原东部山地张广才岭深处

面积:91.5平方千米

水深:1637米

特点: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熔岩堰塞湖

形成原因:第四纪火山活动,大量的玄武岩熔流喷溢,把牡丹江拦腰截断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泊湖的形状就像一只蝴蝶,其西北、东南两翼逐渐翘起,湖镜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镜泊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北疆。

■镜泊湖名称的来历

镜泊湖距离牡丹江市区仅百余千米。“镜泊”意为“清平如镜”。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可谓春华含笑,夏水有情,秋叶似火,冬雪恬静,万种风情,四季分明让人久久难忘,无限眷恋。

镜泊湖是约一万年前形成的,它是中国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距牡丹江市区110千米的群山中(宁安市城西南)。湖区周围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湖面南北长45千米,东西最宽处仅6千米。面积95平方千米。南部湖深仅几米,北部一般可达40—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达62米。湖面平均海拔350米。镜泊湖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期所形成的断陷谷地。第四纪晚期(大约一万年前),湖盆北部发生断裂,断块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础。同时在今镜泊湖电站大坝附近和沿石头甸子河断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与来自西北部火山群喷发物和熔岩汇集,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堤坝,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镜泊湖。这样形成的湖泊,称为堰塞湖。湖区有由离堆山及山岬形成的一些小岛。湖北端湖水从熔岩堤坝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宽的吊水楼瀑布;瀑布下的深潭达数十米,与镜泊湖合为镜泊湖风景区。

镜泊湖历经了五次火山爆发,加上第四纪全新世这里发生了多次火山群爆发,大量的玄武岩浆堵塞了牡丹江上游的水道,最终形成了堰塞湖。后来又由于地壳变迁而形成了牡丹江断裂带,所以镜泊湖又被称为高山断裂带。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更以天然无雕饰的独特风姿和峻奇神秘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镜泊湖——水平如镜

镜泊湖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名字叫“湄沱湖”,汉书地理志称湄沱河。史书记载,“湄沱湖之鲫”是渤海国的名鱼,今日镜泊湖的“湖鲫”仍以味美著称。自明代起,开始有了“镜泊”的名称,清代满语名称为“毕尔腾”,意为“平如镜面”。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称阿卜河,又名叫阿卜隆湖,后称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呼汗海,明始称镜泊湖。清代称为毕尔腾湖,意思是水平如镜,不过现在仍然称作镜泊湖。镜泊湖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总面积90.3平方千米。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却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鸪砬子。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动人的传说,更为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因为熔岩凝固成的岩岸有裂缝、缺口,湖水就从缺口处流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瀑布。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落差高达20米,水帘横空,飞珠碎玉,景色十分宜人。

扩展阅读镜泊湖属于中营养湖,表现为富营养化为期半年,以7、8、9这三个月最为严重,主要是磷含量高;冬季水温为0—0.8℃(表层),夏季表层水温最高可达27℃,全湖年均温2.5℃,水温分层明显,湖水的分层期为每年的5—9月,7月温跃层出现在10—21米之间,平均深度11米,温度递减率为0.79℃/米,9月温跃层出现深度为19—31米,比7月下移10米左右,斜温层平均深度93米,温度递减率为0.61℃/米,11月初期湖面开始结冰、冰层厚0.6—1米。有文献记载的镜泊湖鱼类共计52种。

知识链接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万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亚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汇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8条之多,其中4000千米以上有5条。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的北部

面积:500平方千米

水深:16米

特点: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形成原因:地壳下沉作用,逐渐由彭蠡泽演变而成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庐山脚下,有一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在的水泊。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珍禽栖息地——鄱阳湖。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古名彭蠡,亦称鼓泽或彭湖。早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专著《禹贡》一书中,就有“彭蠡既潴”的记述。隋炀帝时,因湖中有座鄱阳山,从此改名叫鄱阳湖。鄱阳湖的水面因季节变化而变化,因为在记录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在枯水期,湖的面积500平方千米;平水期湖的面积约为3960平方千米;最大洪水时,达5000多平方千米。

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五大河和若干支流,入湖诸水,北注长江,汇入大海。一条条晶莹绵长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塘堰,构成了独具风姿的形态。

鄱阳湖形似葫芦,北面有一条瓶颈般的狭窄水道与长江相通。按其独特位置,以都昌和吴城之间的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湖。北湖地跨星子、德安、都昌、九江、湖口五县境,位处湖体之西北,亦称“西鄱阳湖”。湖面狭窄,似葫芦上部的长“颈”,实际上是一条狭长的通江港道。南湖在新建、南昌、进贤、余干、万年、波阳、都昌、永修诸县,地处湖体之东南。湖面宽阔,形像葫芦的下半部,水天相接,也是鄱阳湖的主要水域。

■彭蠡泽的残迹

那么,鄱阳湖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湖区的近貌及过去演化留下的痕迹,考察人员推测,现在的鄱阳湖是彭蠡泽的残迹。

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前的时候,继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地球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普遍发生地壳下沉作用,当时江西北部的九江一带地壳也在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凹地,凹地逐渐蓄水,便形成了范围与今日鄱阳湖平原几乎相当的大海——彭蠡泽。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在大冰期时,彭蠡泽面积一度缩小,并形成通江港道,彭蠡泽的水便改道由湖口汇入长江。到距今6000—7000年前时,全球进入冰后温暖时期,海面范围扩大,因为长江受到了海水抬升和顶托作用,江水受阻,造成沿江平原上的洼地积水成湖。而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的来水受阻只能停积在鄱阳湖盆里,在原彭蠡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鄱阳湖。

在鄱阳湖的周围有一片沃野千里的湖滨平原——鄱阳湖平原。这个平原又叫赣北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江西五河及长江冲积作用而成。它北起九江、都昌,南达新干、临川,西到新余、上高,东抵贵溪,广袤而辽阔,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在平原上有无数的小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河湖息息相通,沟渠密如蛛网。河湖港汊之间,尽是田园、鱼塘和莲池,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平原内侧,是一片低平的广阔湖滩。每当枯水期,鲜嫩的湖草铺盖着滩地,景色优美。美丽的鄱阳湖,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殊异,民间有歌谣这样赞美道:“春季千顷油菜分外黄,夏季万亩荷花吐幽香,秋季处处稻谷闪金光,冬季轻舟湖面捕鱼忙”。

■土地上的一颗“明珠”

鄱阳湖水波浩瀚,港汊众多,水温适宜,是鱼类生活的广阔天地。辽阔的湖滩,丰富的水草,繁多的浮游生物,肥沃的水质更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饲料。湖内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其中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晴天的时候,鄱阳湖碧水共天,风帆浮隐。它是赣域四通八达的天然水运枢纽。鄱阳湖水域宽广,一望无际,虽然是湖,却有着大海般的壮阔与雄美。每当渔汛季节,湖上千帆竞发破巨浪,成网收拢鱼满舱。沿湖的市场,则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众多的湖港湖汊,不仅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而且还是天鹅、黑鹳、白鹤、白枕鹤和野鸭栖息之所。每年洪水退后,鄱阳湖便袒露出无数浅滩湖州,这些浅滩湖州上都是淤泥,远处看就像是一块“漂田”,当地人只管栽下秧苗,根本不用管理,只等秋后痛快收获。所以,宋代王安石曾写下诗句:“中户尚有千金藏,漂田种粳出穰穰。沈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墙。”由此可见鄱阳湖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富饶。

知识链接在鄱阳湖北面的一条“瓶颈”般的港道,是鄱阳湖唯一的外泄通道。这条通道是沿着湖口——星子大断裂的脆弱带发育而成的,水面狭窄紧缩,长约50千米,宽3.5—6.5千米。通道两侧多砂岩、页岩和灰岩组成的山丘,高出湖面一般在100米以下。唯有坐落在通道西侧的庐山,绝壁千仞,高高在上。在通道出口处的湖口,还有一座石钟山,此山并不高,却很有名,因位置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

世界第四大湖——咸海

咸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里海以东,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

面积:6.45万平方千米

水深:13米

特点:世界第四大湖

形成原因:地壳下沉,地面水汇聚形成海,旧译“阿拉海”,位于在里海以东,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面积6.45万余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咸水深64米。

■变化的湖水位

咸海是在上新世(700万—250万年前)末期形成,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汇聚而成,有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北部和东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许多小湖湾和沿岸岛屿,南岸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为陡岸。湖盆地区属极端大陆性气候。历史上受周期性干旱气候影响,湖水位变化比较大。

20世纪60年代初,咸海面积为6.4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四大湖。此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用水,加之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鱼产量减少,多种鱼类灭绝,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植物受到破坏。湖内可通航,通航期7个月。咸海中散布着1000多个小岛。北岸地势高低不均,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海湾。东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锡尔河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样大的阿姆河三角洲,西海岸是乌斯秋尔特高原。海岸线一带有海洋沉积层和大陆沉积层,海底平坦,从东到西倾斜,海底沉积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冲刷和风、冰侵蚀海岸而产生。

■历经磨难的咸海

曾经在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离塔什干市约640千米。在这里,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灾难起源于将该湖周围地区用来种棉匹配的决策。这一规模工程,计划将河水改道,流入农田,以灌溉农作物。结果是以前排入咸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来,咸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此外,大量的杀虫剂以及其他农用化学品被用于增加农作物产量,而这些化学品也排入湖底。当咸海的水平面下降后,这些化学品便暴露在岸边,损害了该地区居民的健康。这里曾经是咸海的主体部分,现在成了一片大面积的烂泥地。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泥土干裂。更有甚者,杀虫剂排入土壤中,使这里的土地几乎无法耕作。

咸海水面经历了多次变化。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水面都在下降,但从1880年起它开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将近3米。后来种植棉花的决策将这个上升势头逆转。

一件可怕的事实是,在咸海周围地区,每10个婴儿便有1个出生后于第一年内死去。专家们说,如果咸海继续以目前速度缩小,那么到2000年它将所剩无几。原来咸海每升湖水中含盐量为9克,而现在是22.5克。由于咸海沿岸沙漠化严重,所以大风把大量盐分吹入大气之中,使咸海沿岸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

咸海面积正在缩小位于中亚地区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咸海地区也曾是地球上最富饶地方之一,不过,由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问题,咸海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危机。拉贝克和阿曼是生活在南部村庄的渔民,每天他们都要驾船在咸海海面上捕鱼。过去,他们所居住的村庄就坐落在海岸线附近,而现在,由于海岸线后退了100多千米,他们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岸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咸海水域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萎缩呢?

咸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河上游地区的人们开展的大规模开荒造田运动使大量的河水被用于灌溉农田。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系统,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面积因此迅速缩减,最终被分为北部的小咸海和南部的大咸海两个部分。随着海洋面积不断缩小,沙漠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相继出现,生活在咸海附近的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为了拯救咸海,世界银行出资8500万美元,准备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小咸海”附近修建一座水坝,以便将锡尔河的水逐步引入“小咸海”干涸的湖底。拉贝克和他的邻居们希望,这一努力能让咸海重回到自己的村旁。

知识链接因咸海干涸而被遗弃的船只1918年,前苏联政府决定将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分流至附近的沙漠地区,用以灌溉和种植稻米、棉花和谷物等农作物。此举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大为减少。从1960年到1970年,咸海的水位便以每年下降20厘米的速度减少;从1970年至1980年,下降的速度激增至每年50—60厘米。1980年,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80—90厘米。然而,这个现象却令棉花的种植量大大加增。时至今日,乌兹别克仍是棉花出口大国。

世界最低湖泊——死海

死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亚洲西部巴勒斯坦、约旦和以色列之间,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裂谷中段

面积:1045平方千米

水深:146米

特点:天然的大盐库

形成原因:原本属于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变化而与地中海隔开后形成声颇大的“死海”虽以“海”称之,但实际只是世界上著名名的内陆咸水湖。死海西岸为犹地亚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有约旦河自北而南注入。死海东岸有埃尔。

■天然大盐库

死海原本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变化而与地中海分开,由于东西两岸被悬崖绝壁包围,始终没有与大海相通,因而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

死海海水看起来很美,水面平静如镜,沉寂无声,没有一丝波纹,似乎连风也吹不起浪花来。死海两边的山岩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水中,给海水投上了一抹嫩红。其实,死海水是碧绿清莹、黏稠如油的,深水处绿色浓些,浅水处绿色淡些,浓淡相间,煞是好看。由于这一地区气候酷热(年平均气温为25摄氏度),水蒸发量极大(夏天每小时平均蒸发一英寸的水),所以死海水面上总弥漫、飘散着一层柔柔的水雾,如同阿拉伯少女蒙在脸上的轻纱。湖水蒸发了,而湖水所带来的盐分却留在死海中,经过千年万年,越积越多,使死海成了一个天然的大盐库。

■死海的世界之最

死海的水是世界上含盐最高的水体。在《圣经·旧约》和希伯来语中,死海都被称做“盐海”,其水体的含盐量高达25%—30%。地中海的海水含盐量才只有3.5%。在盐分如此高的水域中,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没有任何动植物可以生存,所以这是它被称作死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但滚滚洪水流来的时候,约旦河及其他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地缺少氧气,这些鱼虾必死无疑。因此,死海经常散发出死鱼的腥气,水鸟也无法在这里栖息生存。死海岸边的岩石均披上了一层盐壳,白中泛青,就像一块玉石,只有极少的喜盐植物断断续续、零零星星地散长在岸边,为这片荒芜的土地增添了一点点生机。

死海水的也是矿物质成分最丰富的水,尤其是溴、镁、钾、碘等含量极高。死海的矿物质含量多达33%,连含有20%矿物质而号称世界第二的犹他大盐湖也自愧不如。自古以来,死海水的医疗保健功效便为人所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在他的著作中述及过死海的功用。

死海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氧气浓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海面上的含氧量高10%,加上死海有许多用于镇静剂的溴,人们一到这里便感到全身放松,容光焕发。此外,死海地区的紫外线长波的浓度比世界上其他地区都要高,而紫外线长波是治疗牛皮癣的良药。死海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医疗功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有的试图用死海水治疗牛皮癣、湿疹、关节炎等疟疾;有的用死海水中的黑泥涂抹全身,以健身美容;有的躺在岸边接受日光浴;而更多的则在死海中畅游一番,体验被水“托”起来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水性再好的游泳健将也无法潜到水下,只能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仰望蓝天白云,观赏露出水面的盐柱,盐山。

■神秘莫测的死海

死海的水含盐量高达25%—30%,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没有任何动植物可以生存。当滚滚洪水流来之期,约旦河及其它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地缺氧,这些鱼虾必死无疑。但人掉进死海却不会淹死。

死海水中矿物质成分占33%之多,尤其是溴、镁、钾、碘等含量极高。自古以来,它便有医疗保健功效。据说,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就曾用死海水疗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在他的著作中述及过死海水的功用。

死海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比一般海面上的含氧量高出10%,加上溴和紫外线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医疗功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碧波荡漾;而阴雨之时,则雾雨一片,朦朦胧胧,远山依稀,水天一片,死海总是让人感到迷离与神奇。

知识链接“死海”这个名称来自希腊的著作。《旧约》上说有个所多玛城“罪恶甚重”,耶和华就“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予所多玛”,把它整个毁灭了。这里的所多玛城传说即在死海西南隅。据推测,这实际是公元前1900年左右所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致使所多玛城沉入死海,现在的塞多玛山,即由所多玛一名沿袭而来。

世界最大内陆湖——里海

里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亚洲与欧洲交界

面积:37.1万平方千米

水深:209米

特点:世界上最大及蓄水量最多的湖泊

形成原因:原本属于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变化而与地中海隔开后形成罗斯(塔吉斯坦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阿斯特拉罕州)、俄阿塞拜疆、伊朗(马赞德兰省)、土库曼斯坦及哈萨克斯坦,中亚大草原这些地方环绕着里海北部和东部。

■被分割出来的海

里海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它原本和黑海及地中海一同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但随着地壳运动使得高加索山和厄尔布鲁士峰隆起,里海被分割而独立成为内陆湖泊。既然被分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湖,那为什么还是被称为“海”呢?从里海的自然特点来看,里海水域辽阔,一望无垠,经常出现狂风恶浪,犹如大海翻滚的波涛。同时,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从里海的形成原因来看,里海与咸海、地中海、黑海、亚速海等,原来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过海陆演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变它们的轮廓、面积和深度。所以,今天的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地理学家称之为“海迹湖”。因此,人们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湖称为“里海”了。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海。

里海的湖面面积为36.8万平方千米。西、北、东三岸分属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南岸属伊朗。里海周围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里海矿藏丰富,石油、食盐、基硝等资源丰富,航运十分发达,以石油运输为主。其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的巴库;俄罗斯的阿斯特拉军,马哈奇拉拉;土库曼斯坦的克拉斯诺沃茨克和伊朗的恩泽利。

里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所环抱,其他几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里海南北狭长,形状就像一个“S”型。里海的平均咸度为1.2%,为地球海洋的三分之一。当中在水浅的北部,由于伏尔加河注入,咸度较为接近淡水;南部水深地区咸度则增加。里海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并有大量鲟鱼,所以里海又以盛产鲟鱼而著称于世界。其鱼卵用来生产鱼子酱。但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鲟鱼数量。

■里海海水上升之谜

因为地处欧亚大陆的干燥地带,所以里海地区的气候干燥,蒸发剧烈,湖水不断蒸发,海面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小。据历史记载,1929年,里海的面积为42.2万平方千米;1970年缩小到37.1万平方千米,水位低于大洋平面28.5米,其实这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但令人惊奇的是,里海的水位并不稳定,它好像有周期性涨落的奇妙现象。

自1830年以来,大约在一个世纪内,里海的水位呈上升趋势;但到了1930年以来,里海的水位又开始下降。为此,前苏联为了使里海水位不再下降,曾于70年代末计划将西伯利亚的河水引入里海。但由于该计划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会扰乱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以并没有实现。但过了20多年之后的今天,里海水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又上升了,现在人们面临的又是如何处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灾难。

知识链接1991年以前,里海是平静的,那里没有争议,更没有冲突。因为那时无论按传统还是地理位置,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里海地区不断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根据估计,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世界能源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如此一来,一些和里海有点沾边的国家就开始要求瓜分里海。近年来,伊朗迫于压力不得不面对对里海进行划分的局面。

水往低处流——兴凯湖

兴凯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东南的中俄边界地区

面积:16890平方千米

水深:平均深度为4.5米

特点:世界重要湿地

形成原因:地堑式断陷,积水成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