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的故事(全三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1 14:30:54

点击下载

作者:(日)盐野七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希腊人的故事(全三册)

希腊人的故事(全三册)试读:

希腊人的故事(全三册)[日]盐野七生 著计丽屏 徐越 田建国 译中信出版集团目录希腊人的故事1 文明的诞生希腊人的故事2 文明的崩坏希腊人的故事3 新希望希腊人的故事1文明的诞生目录前言:写给读者的信第一章 希腊人是谁? 奥林匹克运动会诸神的世界向海外发展第二章 纷纷建国 斯巴达——吕库古“宪法”雅典——梭伦改革雅典——庇西特拉图时代政变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弃权”?“尊重少数人的意见”?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波斯帝国第一次希波战争马拉松两次希波战争之间的10年排除政敌战争前夜温泉关强制疏散前往萨拉米斯萨拉米斯海战普拉塔亚陆战爱琴海重回希腊第四章 希波战争以后 雅典与比雷埃夫斯的城市一体化年轻的斯巴达将军提洛同盟英雄的余生年表图片出处一览前言:写给读者的信——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儿想法,只是有些长首先,我来回答一个问题,因为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会被问到。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动笔写希腊人的历史?原因有两个。在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提及古希腊人。我以为,这“或多或少”对古希腊人很不公平,甚至很失礼。这是第一个原因。西方文明的两大基础,一个是后来兴起的基督教,另一个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后者甚至被冠以“希腊罗马时代”之称。关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中的罗马,我已经用15卷的文字进行了介绍。但关于希腊,仅在《罗马人的故事》第一卷中有所提及,单行本270页中仅占了52页。而且,我所写的希腊只是罗马人眼中的希腊。当然,如果希腊和罗马后来一直有关系,我大概都会写进书中。但是,自公元前453年,罗马元老院三议员视察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希腊后,在其后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希腊和罗马之间再没有发生可称之为“关系”的关系,尽管在地理位置上,希腊和罗马仅仅相隔一个亚得里亚海。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在希腊人眼里,罗马太过弱小,不值得理会。即使在公元前6世纪,因为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雅典开始实行民主政体的同一时期,罗马也放弃君主政体,转向了民主政体,罗马依然没有引起希腊人的重视。要了解古希腊,一定要读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其中阿里斯托芬是讽刺喜剧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民心所向。然而在他们所有人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代表罗马人的“R”字样,无论你看得多么仔细。对于希腊本土的希腊人来说,意大利半岛的居民中,只有生活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系殖民城市的人,才是他们的“伙伴”,例如叙拉古人、塔兰托人等。尽管罗马和希腊相距不过500公里,但是,在希腊本土的城邦国家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岁月里,罗马人始终没有进入希腊人的视野。说难听点儿,罗马人甚至没有被希腊人正眼瞧过。对此,罗马人只能苦笑一声,用一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掩饰自己的失落感。用运动会选手来做比喻,希腊人犹如短跑运动员,而罗马人则更像长跑运动员。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创造了辉煌之后,希腊渐渐沉寂下去。而就在那个时代,罗马完成了称雄意大利半岛的壮举。而且,其统治地域之广绝非希腊可比。曾经被希腊人看轻的罗马人,在元老院三位元老组成的视察团视察过希腊之后,虚心向希腊学习,吸取希腊人好的经验,舍弃希腊人的缺陷,做到了扬长避短。希腊人是一个极富改革创新意识的民族。他们有“一件”唯一未取得创新成功的事。罗马人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实施,从而成功建立了囊括希腊在内的庞大帝国。《罗马人的故事》全面介绍了罗马人的历史。9年之后的今天,我想书写那个时代的希腊人——那些从未正视过罗马人的希腊人。因此,本书的主角变成了希腊人。在写作本书时,我依据的资料是那个时代的希腊人所写的著作。因此,我需要和他们一样,把自己变成希腊人,不去正视罗马人。在写本书的过程中,每每想到《罗马人的故事》第一卷,我就会觉得好笑。但是,本书不仅丰富了《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关于希腊人的内容,而且将更加详尽。书中人物多姿多彩。这次我是将自己当作希腊人来写希腊人的故事,所以,自然增加了很多《罗马人的故事》中不曾提及的事情。因此,别说50页,甚至需要三卷的篇幅才能完成。不过,我想也就这么多了。因为,用人的一生来做比喻,《罗马人的故事》第一卷写的是人近30岁之前的罗马人。从时间上来说,本书所写的希腊人正好也处于这个年龄段。但是,希腊是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的,所以,感觉刚进入青春期,就已经走向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从年代上来说,《罗马人的故事》第一卷所写的那个年代,希腊人的历史事实上已经结束。希腊人终究只是短跑运动员,当然,他们是世界纪录保持者,至今尚未有人破此纪录。最后,我想简单说说写希腊人的第二个原因。近来,有关民主主义的辩论突然兴起,诸如民主主义究竟为何物,民主政体下的领袖应该如何云云。针锋相对展开辩论的是政治家和所谓的有识之士,他们常常出现在大众媒体之上。我也参与过辩论。但是很快,我厌倦了。我不再看报纸、杂志等上面的相关报道,甚至电视上一出现此类话题,我就立即换频道。因为我认为,不管辩论多么激烈,对立的双方都不可能提出可以驳倒对方的论据。民主政体和该政体下的领袖能力如何,对某一个体来说很重要。因为严格地说,有些事情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解决,有些事情只能由国家出面才能解决。两者完全不同。因此,我选择回到古希腊,特别是回到雅典,因为他们才是民主政体的创始者。因此,本书中,类似民主主义应该怎样、民主政体下的领袖应该如何作为、选民应该怎样参与其中等,一概不提。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为什么他们可以创造出迄今从未有人想到过的民主政体,什么时候、是谁、又是怎样推动民主政体的,在国家存亡的危机关头,有决定权的选民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做,之后又有怎样的结果,等等。我曾经用《罗马人的故事》做书名,并把此书名看作他们的语言拉丁语中的RES GESTAE POPULI ROMAN,即“罗马人的行为”。而追踪“行为”(GESTAE),就是我最大的目标。因此,在本书中,尽管主角变成了希腊人,但是追踪他们“行为”的宗旨不变。同时,对现代人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有怎样的意义,交由读者来判断的态度也没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希腊人的世界吧。盐野七生2015年夏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及爱琴海沿岸第一章希腊人是谁?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地点选择在奥林匹亚,实在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决定。奥林匹亚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端,与不断崛起的强大城邦国家斯巴达、雅典、科林斯和底比斯等之间的距离都很合适。奥林匹亚处于茂密的森林包围之中。对于生活在希腊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环境是他们心向往之的。希腊土地贫瘠,希腊人大多生活在岩石裸露的土地上。因此,一走进森林,便觉神清气爽,内心安宁。而且,这片森林不像北欧的森林那般昼夜昏暗阴沉。在这里,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落在南欧森林中的每个角落。你遇到的任何动物,与其说是猛兽,不如说更像精灵。希腊人把奥林匹亚森林叫作“神圣之林”。第一次在“神圣之林”举办盛大的运动会是在公元前776年。选择此时举办运动会绝非偶然。不久前,希腊人开始大举向地中海各地开展殖民运动,此时已告一段落。同时,留在本土的住民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住民共同体“城邦国家”的一员。此时在奥林匹亚举办的运动会,既可以个人名义参加,也可代表国家(城邦国家)参加。奥林匹亚建起了比赛场馆。观众席设在两侧,跑道在中央。跑道的长度一圈为185米左右。今天,在英语中,我们把赛场叫作“stadium”(运动场),这一名称就始于2700多年前的这个时候。最初,比赛项目好像只有赛跑,也就是沿跑道竞跑。但是,希腊人是个富有创新意识的民族。不久,比赛项目中增加了跳远、掷铁饼、标枪、摔跤、拳击等。其中摔跤和拳击项目比赛中,无论选手如何出手都无须担心违反规则。此外,还增设了“五项全能”:一人参加包括赛跑、跳远、掷铁饼、标枪和摔跤在内的5个项目比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五项全能”赛作为运动会的压轴赛事,令观众为之痴狂。其间,供奉希腊众神之王——宙斯的大神殿也建成完工。运动会开幕之日,全体参赛选手参拜神殿,并在神像前宣誓,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后来,这一仪式被固定下来,成了惯例。其间,比赛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多样化。希腊城邦国家的士兵通常指重装步兵,叫“hoplite”。他们头戴头盔,遮挡住半个头部,身佩胸甲,脚缠绑腿,手持长矛和圆形盾牌。这是上战场时的装束。他们就身着这样的装束参加比赛,在运动场跑上几圈。运动会的高潮是战车赛,战车由四匹马牵引。选手驾驭马匹一出现在赛场上,观众席立刻一片沸腾,全体观众齐刷刷地站立起来。四马战车竞赛最早出现在奥林匹亚,是在公元前680年,即奥林匹克运动会迎来第25届的那一年。因为这一项目太受欢迎,所以后来作为固定的压轴项目,安排在运动会的最后进行。选手驾驭四马战车出现在赛场上已然非常壮观,而战车还要绕运动场竞跑10圈。这是一项比拼技能和耐力的运动。在希腊城邦国家,男性到了30岁才被承认可以独当一面。因此,驾驭四马战车全力以赴参加比赛的大概是正值壮年的希腊男性吧。运动会规定,参加比赛时,运动员必须赤身裸体。希腊人认为最美不过匀称的体形、壮硕的体格。他们相信只有健美的肉体才能拥有健全的灵魂。而奥林匹亚举办运动会的时间是7月至8月的盛夏季节,运动员即使全身赤裸,也不会受寒。应该说,希腊的夏季,气候宜人。观看比赛的除了希腊人,还有外国人和奴隶。但是,没有女性观众。在希腊,男尊女卑的思想比罗马有过之而无不及。古希腊人的创造力惊人,但耐力极差,差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奥林匹亚的运动会却被长期保留下来,并且每次都能信守公平原则。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希腊人需要这种形式的运动会。在古希腊,有希腊人,却没有一个叫希腊的国家。希腊是大大小小无数个城邦国家的总称,包括规模极小的国家,加起来有500个以上。因此,古代有雅典人、斯巴达人,却没有希腊国家的人。有资格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只有希腊人,在当时指的是:一、说希腊语的人。二、信仰希腊诸神的人。诸神的世界通过《希腊神话》,我们知道了希腊诸神。众神之王是宙斯,他是守护全希腊的神,住在希腊东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他一生气就会打雷,因此,闪电是他的象征。宙斯的妻子是赫拉,她是家庭主妇的守护神。赫拉的嫉妒心很强,大概是因为她有一个到处拈花惹草、私生子无数的丈夫吧。这位女神的象征是孔雀和石榴。女神雅典娜是宙斯的私生女。她是智慧女神,也是城邦国家雅典的守护神,其象征是猫头鹰和橄榄。这位女神掌管的“智慧”,定义有点儿广。在荷马的叙事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有英雄无数,而该女神最钟情,甚至不惜施以援手的是《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女神最爱的既不是攻打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也不是勇猛果敢的美男子阿喀琉斯,而是用“木马计”结束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攻防战的功臣奥德修斯。可以说,女神雅典娜掌管的“智慧”包括“狡诈”,这位女神守护下的雅典人很清楚这一点。男神阿波罗是宙斯的私生子。我们常常用美貌和年轻来形容他。他是阳光和音乐的守护神,其象征是月桂树和竖琴。因为他掌管的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快乐,因此希腊人对他无比崇拜,甚至在德尔斐建起了供奉他的神庙,人气之旺,尤胜奥林匹亚供奉宙斯的神庙。阿波罗神庙常有人前往拜祭,而不是4年一次。人们去神庙的目的除了祭拜,更多的是为了祈求神谕。如果你说去德尔斐,那就表示你是去聆听通过女祭司之口赐予的神谕。至于如何解读神谕,在那个时代,方法无疑是多种多样的。我想,可能有点儿类似日本神社的签,全看女祭司如何为你解读。但是,大多数古希腊人都深信神谕,甚至连苏格拉底也会用“去德尔斐”来打发向他讨教但他无意回答的人。男神阿波罗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叫阿耳忒弥斯,拉丁语叫“Diāna”(狄安娜),英语叫“Diana”(戴安娜)。这个女神和她的双胞胎兄弟不同。弟弟喜欢追求年轻姑娘,而她追赶的是活跃在森林中的野猪。她是狩猎女神,对男性毫无兴趣,弓箭是她的象征。阿耳忒弥斯守护贞洁,大概也是因为反感弟弟的行为举止吧。我觉得她很适合做女权主义者的守护神,只是在欧美,一神教一统天下,所以大概行不通。众神之王宙斯的另一个私生女阿佛洛狄忒,拉丁语叫“Venues”,英语叫“Venus”(维纳斯)。这位女神在诸神中长得最漂亮,作为爱与美的女神而闻名。阿佛洛狄忒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是因为她绝无仅有的女性身体本身就是象征。她的身边常有手持弓箭的丘比特相随。继母赫拉很妒忌她的美丽,逼着她嫁给了长相丑陋的赫菲斯托斯为妻。赫菲斯托斯是赫拉与宙斯生的孩子。不用说,这对夫妻的关系极不和谐。阿佛洛狄忒整天在外面招蜂引蝶,只要她看上哪位男性,就命令丘比特射出爱情之箭,使那个男人成为自己的玩物。所以,女神的桃色事件层出不穷。赫菲斯托斯几乎成了“绿帽子”的代名词,虽然他是一位稳重踏实的勤劳之神。他是冶炼商的守护神,教会了人类在冶炼金属时如何用火。他的象征是铁锤和长凳。波塞冬是宙斯的弟弟,在英语中叫“Neptune”(尼普顿)。在兄弟之争中落败后,他离开奥林匹斯,住到了海里。也许是因为和哥哥宙斯发生争执后带着怒气离开的,波塞冬的脾气很暴,动不动就发怒。只要他一生气,大海就会波涛翻滚。因此,水手少不了向他祈福,祈祷平安。此男神通常用壮年男子的形象来表现,其象征是三叉戟。一旦他挥舞起三叉戟,不仅可以搅起狂风暴雨,甚至还可能引发地震。或许,海啸也是波塞冬的杰作吧。赫耳墨斯是宙斯的另一个私生子,英语中叫“Mercury”(墨丘利)。人们常用年轻男性的形象来表现他。他有一个特殊技能:走路速度极快。因此,很多时候他充当宙斯的信使。其象征是带羽翅的手杖。赫耳墨斯不仅是旅行者的守护者,也是商人的守护神。不知为何,他还是小偷的守护神。希腊人把商人和小偷一视同仁,很令人费解。但是,把诸神视为与人类一样,这就是希腊人的世界。在希腊诸神的等级制度中,上述诸神加上战神阿瑞斯和守护家庭的女神赫斯提、得墨忒耳等构成了最高一层。酒神狄俄尼索斯和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爱神厄洛斯属于第二等级。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诸神构成了希腊的神话世界。也就是说,这些神是古希腊人的信仰所在。然而,如果你认为众神的世界没有纷争,那就大错特错了。围绕特洛伊的攻防战持续10年未决出胜负,就是因为互相对立的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波塞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雅典娜支持希腊联军,阿佛洛狄忒和波塞冬支持特洛伊。为此,每每惹得充当调解员的宙斯大动肝火,带来电闪雷鸣,降祸于人间。特洛伊战争因为“木马”的出现而终结。但是,人类的现实世界却没有如此幸运,因为人类世界没有一个宙斯这样既权威又强大的调解员。几乎每年夏天,希腊都会战争频发。也许你会说,他们可以选择休战。但是,休战协议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撕毁。这就是希腊人。他们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在奥林匹亚举办运动会。希腊人钟爱体育竞技,所以,只要规定在运动会期间休战,应该没有人会撕毁休战协议。运动会开幕时,代表各城邦国家的运动员要在建于奥林匹亚的神殿内向宙斯的神像宣誓。要求他们起誓“我宣誓,保证堂堂正正地战斗”,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宣誓的对象不是别的神,正是充当诸神调解员的宙斯。宣誓仪式结束后,选手们全力以赴,投入深受人们喜爱的比赛之中。运动会4年举办一次,包括7天的比赛时间,休战时间只有1个月。古希腊人不会因为你在战争中败北而取消你的参赛资格,也不会因为敌视某个国家而联合抵制其参赛。就好像现代赛车比赛,一旦有安全车进入,所有参赛车辆都不得超车一样。昨日之前还在战场上针锋相对,今日随着赛期的到来,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大家暂时相安无事。希腊人需要奥林匹克运动会。否则,他们不可能偃旗息鼓坚持休战那么长时间。也许因为向宙斯发过誓,不能随意破坏誓言的想法支撑他们坚持了下来。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战争不断的古希腊人发明的、基于人性的“智慧”产物。运动会的最后环节是冠军表彰仪式,月桂冠是冠军的标志。虽然月桂冠只是用希腊随处可见的月桂树枝叶编成,但是冠军是他所属城邦国家的骄傲。赢得月桂冠,一定会让城邦的全体公民欣喜若狂。冠军回国后,大概也无须再担心今后的生存问题了。到了用餐时间,无论走进谁家,他都会受到盛情的款待。去商店买面料做短衣,店主不仅免费赠送,还会因此深感荣幸,说这是自己店的店规,等等。即使只是一介普通士兵,只要成为冠军,也会载入古希腊人撰写的著作中,被称为××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届奥运会好像形容词似的,成为固定的修辞用语。在奥林匹亚举行的运动会上夺冠,是他所属城邦国家的荣耀,是家乡全体父老乡亲的大喜事,举国为之欢欣鼓舞。比赛结果甚至可能改变战斗的结果。就好比因安全车进入而一度休战期间,曾经处于劣势的一方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冠而士气大振,重启战斗之后,他们可能一举扭转不利局势。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性正体现于此。因此,他们就连计算年份也采用××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年的说法。在奥林匹亚举办的运动会始于公元前776年,终于公元393年,持续时间长达1169年。因每4年举行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共举办了292届。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接受洗礼之后,成了一名基督徒。他不仅于公元394年终结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还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唯一宗教,其余宗教一律归为邪教。基督教是一神教。一神教之所以为一神教,是因为它不承认其他宗教。对于基督徒狄奥多西来说,奥林匹克运动会供奉的是邪教众神之首宙斯。因此,他绝不允许举行这样的活动。而且,早期的基督徒既不喜欢运动员赤身裸体,也不喜欢借体育运动的名义展开竞赛。奥林匹克运动会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在被废除之前的六百多年里,奥林匹克运动会早已变得死气沉沉,没了生气。罗马建立包括希腊在内的地中海帝国之后,因为热爱希腊文明、敬仰希腊文明,给了雅典和斯巴达自由城邦的待遇。除了不能发动战争,他们享有所有国内自治权。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希腊人留下了伟大的业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意义在于“安全车”的进入能够使频发的战争进入休战期。到了“Pax Romana”(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人们对运动会的热爱程度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因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是无战争的代名词,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安全车”。此外,曾经代表城邦国家参赛的选手也变成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了。尽管如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依然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第一,崇尚匀称的身材、强壮的体格这一审美意识始终未变。第二,不说希腊语的其他民族也可以参加运动会了。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略在登上皇位之前,曾经驾驭四马战车参加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一举夺得冠军,戴上了月桂冠。这个时期,还有来自北非和中近东的选手参加运动会。因此,运动会期间的奥林匹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听到希腊语。这时,拉丁语、腓尼基语等各种语言也会传进你的耳朵。此时的运动会变成了纯粹的体育技能竞赛大会。向海外发展通常,尚处于“未成年”期的住民共同体,无论是像希腊那样的“城邦国家”(polis),还是像罗马那样的“共和制国家”(Res publica),首先都应整顿充实内部。但是,希腊人却不然。走进希腊,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小”,而且土地极度贫瘠,甚至连建造神庙也只是把随处可见的岩石从左侧搬到右侧而已。在希腊,可称为平原的地方只有中部的色萨利等地。好在希腊冬天是雨季,夏天光照充足,非常适宜种植橄榄树和葡萄。绵羊和山羊仅靠岩石间长出来的草也能生存。不过,用作主食的小麦,产量想必一定很低。村庄、城市紧贴狭窄的山谷而建,隔着陡峭的山峰,另一面就是别的城邦国家。除了4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这些城邦国家之间总是纷争不断,或攻打别人或挨别人打。我曾经穿越法国,从马赛前往多佛海峡。当时,有两点让我感受很深。一是在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时代,法国竟然如此富裕;二是在这个国家,理所当然早早实现中央集权。与法国相比,意大利的地势复杂得多。与意大利相比,希腊的地势更加复杂。坐大巴车在山上绕行,到达海边时,视野豁然开阔,让人顿觉心旷神怡。爱琴海不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海。这里岛屿遍布,波澜不惊。爱琴海在日语中译为“多岛海”,非常形象。如果像赫耳墨斯神那样穿上带羽翅的鞋,顺着一座座岛屿飞行的话,到达彼岸的小亚细亚似乎并非难事。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没有人会想到要修建陆地公路,人们只会选择坐船出行吧。不管称作王政还是君主政体,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是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它的优点是可以控制部族首领和豪族,防止他们割据一方。但是,希腊的地势不允许建立君主政体。群雄割据的时代持续了很长时间。希腊历史中,雅典和斯巴达这些城邦国家的时代叫“古典希腊”。在此之前叫“古代希腊”,也叫“希腊的中世”。所谓中世,是一个“即使没有开花也布满根茎”的时代,不提希腊史中的“中世”,就无法讲述其后的“古典希腊”。而希腊史中的“中世”最大的特点,就是向地中海各地开展殖民运动。在地势狭窄的希腊,一方面各城邦之间冲突不断,另一方面希腊人又特立独行,欠缺协调精神。只要其中一方不退让,事态就会难以收拾。没有陷入胶着的内战状态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这也并非因为他们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而是因为古代希腊尚未达到足够富裕的程度,不值得他们不惜一切困守家园。因此,犹如全民总动员一般,希腊人带着一家老小,纷纷开始向海外发展。他们尽量避开已经建立起国家的地方,例如埃及,也不会选择尚无人类居住的地区。他们会赶走原住民或逼他们为奴,在当地从零开始,建设只为自己所用的城镇和港口。希腊人的殖民地区那不勒斯始于雅典人的殖民,塔兰托是斯巴达人建立的殖民国家,叙拉古是科林斯人殖民以后发展起来的……诸如此类,仅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殖民地,就可以看出他们在选择地理位置时有独到之处,令人不能不为之感叹。所有殖民地都面朝大海,背靠肥沃的土地。也就是说,殖民之后希腊人有了适合耕作的土地。其后,犹如宗家“分家”一般,殖民城市的数量有增无减。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在希腊人殖民以后发展迅速,一时变得异常繁荣。和母国希腊相比,这里甚至享有了“大希腊”的称号。就知识领域的大事来说,毕达哥拉斯在这一地区开设学校,欧几里得在此发表学说,柏拉图来访此地,这里还出现了阿基米德。这些事件标志着这里的居民的知识层次在当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与其把精力耗费在无穷无尽的战事中,不如向海外拓展。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当然,因上述原因走向海外,使得这些殖民城市和母国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甚至可以说极其疏远。殖民地的统治机构和社会阶层也和母国有所不同。例如,那不勒斯虽然始于雅典人的殖民,但是并没有像母国雅典那样走上民主化的道路。这也再次印证了希腊人的独立精神。当然,也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同样使用希腊语,同样信仰希腊诸神。因此,他们有资格参加奥林匹亚的运动会,而且也确实参加了比赛。与这一切相比,更重要的是,因为殖民运动,希腊人的经济圈不再局限于爱琴海,而是扩大到了地中海全域。可以和希腊人相抗衡的,当时只有起始于腓尼基人殖民的迦太基。希腊人的殖民运动最初在爱琴海对岸,也就是其后不久取名为爱奥尼亚地区的小亚细亚西岸。这里距离希腊较近,沿着爱琴海上的岛屿即可到达。紧接着,是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发展。这个时期叫第一次殖民运动时期。第一次殖民运动结束后,希腊人又开展了第二次殖民运动。第二次殖民运动是以爱奥尼亚地区各城邦国家和雅典为首开展起来的,殖民对象从希腊北部直到黑海南部。爱奥尼亚地区各城邦国家是第一次殖民运动的殖民地,它们迅速成长起来后,参加了第二次殖民运动。爱琴海正如其名,成了真正的“希腊人之海”。斯巴达没有参加第二次殖民运动。它位于内陆地区,原本就缺少向海外发展的条件。因此,与雅典人的殖民城市数量众多相反,斯巴达人的殖民地只有塔兰托。当然,斯巴达有斯巴达特有的情况。我想,公元前8世纪末,希腊的“中世”接近尾声之时,他们似乎有意优先强化自身实力,即优先积蓄国家力量。因此,在送走“古代希腊”,迎来“古典希腊”的这一时期,走在前面的不是雅典,而是斯巴达。第二章纷纷建国斯巴达——吕库古“宪法”斯巴达不同于希腊其他城邦国家的地方是,它是来自北方的多利安民族入侵后建立起来的国家。斯巴达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后很长时间内,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泾渭分明。而其国内的等级制度又因吕库古实施的改革而稳如磐石、坚不可摧。从奥林匹亚举办第一届运动会算起,公元前8世纪接近末尾的时候,人们迎来了第15届运动会。这时,斯巴达出现了一位名叫吕库古(Licurgos)的男子。在这里我只能用公元前8世纪接近末尾来表达,因为进入“古典希腊”之前,希腊尚处于传说中的世界。在依赖传说和代代口耳相传的时代,要获得准确的信息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某人出生于何年何月何日或长相如何了。此人不是国王,但是社会地位应该很高,其学识之渊博深得斯巴达人的尊敬。大约过了中年不久,他开始周游列国。当然,他不是漫无目的地旅游,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考察。据说他游遍了东地中海的波浪能够冲刷到的所有地方,更别说当时的大国埃及了。回国后,他制定了为数众多的法令。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吕库古改革”。后世研究者中,很多人将吕库古改革称为“改革”(reform),而我认为应该用“宪法”(constitution)治国来表述更准确。因为改革的前提是已有相关法律存在。但是,吕库古之前的斯巴达只有惯例,没有可称之为法律的东西。也许是因为有雅典随后进行的“梭伦改革”,因此才取名为“吕库古改革”的吧。但是,梭伦的改革是“改革”,而吕库古的改革实质上是为斯巴达制定了“宪法”。吕库古的“改革”不仅明确了斯巴达的国体,还规定了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之后,斯巴达人开始频频使用“守法”一词,意思是遵守吕库古“宪法”中明确规定的法律。吕库古没有改变斯巴达特有的社会阶层。非但没有改,反而让这种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城邦国家斯巴达有“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希洛人”。斯巴达人是入侵斯巴达后定居于此的征服者,庇里阿西人指归顺或早早向入侵的斯巴达人投降但未能进入统治层的人,希洛人则属于最下层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居住地不同,分工明确。斯巴达人——唯一享有公民权的群体。他们只负责军务。因为是城邦国家的公民,所以他们有权参与国政。所谓的“斯巴达公民”,指的就是他们。庇里阿西人——生产、制造并向斯巴达人提供所需物资的群体。他们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无权参与国政。但是,作为主要战斗力斯巴达战士的辅助战斗力,他们有时也要上战场。他们被允许享有迁居和婚姻自由等人类最重要的权利。希洛人——他们不是奴隶,是斯巴达的农奴。除了务农和畜牧,他们还要纺织简单的布料。他们只有婚姻自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权利。即使上战场,他们也只是作为斯巴达战士的仆从,负责照顾正统斯巴达人的生活起居,不能参加战斗。斯巴达军的主要战斗力重装步兵开赴前线时,每个士兵都要带希洛人,最多可以带7个。城邦国家斯巴达的三个阶层,即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的构成比例,据说是1∶7∶16。如果这一比例正确,那么,相对于很少超过1万人的斯巴达公民,庇里阿西人为7万人,希洛人则达到16万人。在古代社会,享有公民权的公民,其首要职责是保护国家安全。因此,统计公民人数时,通常不包括女性和未成年人。上面提到20岁以上的斯巴达公民人数近1万人,我们假设这一数字是真实的。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的人口数量是否仅指成年男子,尚无人给出明确答案,因为他们从事的手工业和商业、农业,女性和儿童大多可以胜任。所以我想7万人和16万人这两个数字中或许包括了女性和未成年人的数量。尽管如此,1∶7∶16这一人口比例,对统治者斯巴达公民来说,一定有不小的压力。也许严格划分居住区域就是减轻这种压力的一个手段吧。居住在斯巴达城区的只有斯巴达人。希洛人的居住区域在城市外围的农耕地带,而庇里阿西人居住在农耕地带之外的各城镇中。希洛人居住在斯巴达城的外侧,不是因为与庇里阿西人相比,斯巴达人更信任希洛人。相反,斯巴达人把希洛人当作假想敌,让他们毗邻城邦国家斯巴达而居,是为了防止他们勾结其他国家的住民,合谋图反。后来,雅典市区的人口曾经达到10万人。但是,和雅典势均力敌的强国斯巴达城区人口只有3万左右。因为除了斯巴达公民和他们的亲属,他们讨厌不相关的人住到城内。作为军事强国,斯巴达声名显赫。但是,他们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认为要防御外敌,必须从提防内部敌人开始。斯巴达有5个监察官,叫“ephoros”。当地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在这5个监察官的监督下接受体能测试。只有身体健全的婴儿才能通过检测,被当作斯巴达人培养。他们认为,只有身体健全的孩子才可以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斯巴达战士,一个不会给斯巴达人丢脸的人。如果婴儿有残疾,马上就会遭淘汰。轻度残疾的婴儿被降为庇里阿西人或希洛人。如果是重度残障,则直接扔下悬崖,活活摔死。通过体能测试的婴儿由母亲抚养至7岁,之后开始过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除了学习简单的文化知识以外,他们每天都要进行体能锻炼,学习武艺。所谓的宿舍只是简易的帐篷,仅用来睡觉。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垫子,在中间塞一些干草,直接铺在地面上。这就是他们的床。他们没有餐厅,吃饭时端着铁盆直接坐在地上吃。铁盆里装的是用肉块和蔬菜熬成的汤,由仆从希洛人从咕嘟咕嘟冒着泡的锅中舀出。这种汤黑乎乎的,很浑浊。漂浮在上面的肉块硬邦邦的,没有味道。就连斯巴达人自己也承认这种食物难吃至极。这就是著名的“斯巴达大杂烩”。但是,要成为一名响当当的男子汉,岂能追求美食?孩子们的主食是黑面包,同样难吃,坚硬如石。饮料只有水。吕库古认为,只有可以忍受恶劣的环境、经受无异于实战的严酷训练、接受劣质食物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斯巴达战士。吕库古的“宪法”还规定,从7岁开始到20岁结束的未成年期完结时,孩子们必须接受“达标仪式”的考验。具体规定是这样的:孩子到了20岁就要半裸身体,仅持弓箭、剑、矛和盾走进山林原野,凭自己的本事在那里待上7天。没有食物,他们就靠偷窃希洛人的家畜或抓捕野猪等为食。在斯巴达,偷盗希洛人的东西无罪。至于睡觉,只能自己想办法。如果出生在冬季,20岁时接受这一考验应该相当严酷吧。满7天后,年轻人才能回到住处。可以说,他们经历的“达标仪式”已经超出了人类极限。然而,在斯巴达人的意识中,从来没有人类极限这种概念。年轻人结束7天的山野生活回到住处时,必须带回一个希洛人的脑袋,以此证明他成功突袭了希洛人。只有完成了这一切,斯巴达男人才能真正进入成年人的行列。然而,即使已经成年,在30岁以前他们依然要过集体生活,和之前完全一样。过了30岁他们才可以拥有集体宿舍之外的私宅,才可以娶妻生子,过家庭生活。不过一到晚上,他们还是要回宿舍睡觉。在斯巴达,现役年龄从20岁到60岁。因此,斯巴达男人的大半生是在集体生活中度过的,这里只有男性。在斯巴达,肌肉发达、体格健硕的女性最受欢迎,原因是她们可以生育健全的孩子。性情温和、身体柔弱的“女性”在斯巴达是不受欢迎的。因为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斯巴达王妃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而海伦就是个绝世美女。尽管这是遥远的往事,到吕库古改革时已过去了五百多年。因为集体生活中只有男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男人们难免会产生互相爱慕的念头。与希腊其他城邦国家相比,斯巴达人的同性恋倾向尤其严重。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孩子刚满7岁就要离开父母身边,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里,从人性上说,他一定会对周边的人产生依赖心理。而身边的人很多,一个个都比自己年长,见多识广。据说监察官常常光顾宿舍。他们总要来检查是否有事情发生,否则寝食难安。监察官担心的不是这种肉体关系会让斯巴达男人变得软弱,而是担心一旦这种性取向成为主流,必定造成人口锐减。因为斯巴达人从小开始锻炼,所以你可能以为他们一定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独占月桂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保留下来的公元前5世纪的史料中,半个世纪的奥运会冠军名单里,斯巴达人只有一个。在奥林匹亚举行的4年一届的运动会上,尽管参赛选手代表城邦国家,但是说到底,比的终究是个人的能力。斯巴达人个体足够强大,一旦集体作战,他们的强大即以几何级数增加。只要有同伴在,他们可以变得无比强悍。斯巴达重装步兵团被认为是希腊最强的军队,就是因为他们是集体作战。如果把他们的强大归因于士兵的同性之爱,大概有失偏颇,因为这两者毫无关系。斯巴达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长期以来,他们接受了这样的教育:绝不让敌人看到自己的脊背。在战场上,不胜即死。关于吕库古改革以后的斯巴达,后世的评价是:“一个建立在武器之上的国家”。也许吕库古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冠。像这样培养起来的“斯巴达式”战士,只有一件事可以自己做主,那就是留长发。他们的同性恋取向是被默许的,当然也不能太过分。但是,留长发是得到正式许可的。头发可以长过肩,人们可以自由决定编多少条辫子。至于允许士兵留长发的原因,我们并不清楚。有研究者认为,留长发的目的是固定沉重的头盔。但是,雅典的重装步兵同样佩戴沉重的头盔,他们的头发明显比斯巴达人短很多。而且,后来的罗马军团也证实,短发更适合将头盔固定在脖子上。因此,斯巴达战士留长发应该不是出于实用。有一个现象不知是否与此有关。战斗失利的前一个晚上,他们最后做的事情竟然是整理头发。斯巴达人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是人。也就是说,他们也会有和其他人一样的缺点。对此,吕库古当然了然于心。斯巴达的流通货币是铁币。此时的希腊早已开始流通银币,而斯巴达却逆潮流而行,规定只能使用铁制的货币。长发战士重装步兵铁币自然不受其他国家商人的欢迎。这样一来,国外的商品就不会流入斯巴达。吕库古认为,斯巴达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满足人们的最低需要。斯巴达人的格言是质朴刚健。对于这样的斯巴达人来说,他们根本不在乎是否有来自外国的物品。事实上,斯巴达公民并不富裕。在斯巴达,希洛人介于奴隶和佃农之间,翻译成日语,不知道用“农奴”好还是“隶农”好。总之,他们向主人——斯巴达人缴纳的“租费”是收成的二分之一。可见斯巴达人对希洛人的剥削并不厉害。一方面,他们或许是担心过度榨取会引起希洛人不满,导致暴动不断;另一方面,按照斯巴达人的生活水平,他们也不需要太多的钱。鉴于这种情况,原本质朴的斯巴达人失去了储蓄的兴趣。不管生活水平多低,毕竟大家都一样。在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没有妒忌,也没有羡慕。斯巴达甚至没有小偷,也没有权力之争,而在雅典,对权力的争夺犹如家常便饭。这种状况使斯巴达人的社会维持了长期的稳定。究其原因,当然是他们制造了“斯巴达式”的社会,也就是封闭的社会。吕库古制定的城邦国家斯巴达的政体,从形式上看很简单,图示如下:国王(BASILEIS)——斯巴达有两个自建国以来延续下来的王族,这两大名门各选出一人为国王,任期为终身。他们的地位最高,最受尊敬,在正式活动中常常入座贵宾席。两位国王的任务只是领兵打仗。他们率领斯巴达人引以为傲的重装步兵团战斗。之所以有两位国王,大概是为了一旦其中一位战死疆场,立即就有人顶替指挥吧。两位国王的权限仅限于军事方面,他们几乎不被允许参与政治,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长老会议(GHERUSIA)——斯巴达人的年龄到60岁以上意味着已经退役,这是由28个60岁以上公民和两个国王共30人组成的机构。两个国王只要没上战场,就兼任长老会议的议长。因为吕库古的本意是军政分离,所以可以想象,他原本的设想很可能是让长老会议负责包括内政和外交在内的政治。按现代国家的体制来看,这个机构相当于“上议院”。公民大会(APELLA)——由30—60岁全体公民组成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下议院”。在斯巴达,公民大会上不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表决也不采用投票或举手的方式,只能听到与会者喊出“哦”的声音。声音高亢,就表示通过。无论什么议题,也不管是否决定开战,都采用这样的表决方式。斯巴达位于拉科尼亚地区。将“Laconia”(拉科尼亚)一词用作形容词,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斯巴达人,还有“沉默寡言之人”的意思,因为能说会道不是斯巴达男人的特点。为此,他们还受到同时代雅典人的嘲讽,说他们没有思想所以无话可说。即使到了现代,欧洲人对沉默寡言的解释,依然主要采用雅典人的说法,而不解释为“沉默是金”。监督官厅(EPHOROI)——由一年一度的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的5个监察官构成。这是斯巴达特有的机构。为了使自己的“改革”植根于斯巴达,吕库古认为有必要实施监察与监督。监察与监督机构必须拥有强大的权力。与其他机构相比,该机构更有可能成为“吕库古宪法”的短板。此时,希腊尚处于“古代希腊”时代,确立国体要优先考虑国家安全。在这个意义上,不能不说吕库古体制是铜墙铁壁。不仅如此,吕库古在掌控民众方面也显示了卓越的才能。他广而告之,说他的“宪法”不是他一个凡人臆想出来的,而是根据神谕制定的。因为他一次次去德尔斐,不停地向神祈求,最后得到了神谕。希腊人笃信神谕,其中以斯巴达人为最。待斯巴达人完全接受了“宪法”之后,吕库古又采取了出人意料的举动。这个举动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吕库古告诉斯巴达全体公民:“我要出一趟远门。我要大家发誓,在我回来之前,绝不改动已经定下来的规矩。”不用说,所有人都发了誓。接着,吕库古离开了斯巴达。吕库古的“宪法”此时好像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好评。所以,他所到之处的各国国王纷纷向他取经,希望得到他的建议和忠告。对他来说,这次海外之旅是忙碌的。他忙着解答问题,应该比前一次愉快许多。这一次,吕库古没有回斯巴达,他最后客死他乡,连遗骸也不让他人送回祖国。因为他的决绝,吕库古“宪法”变成了“宗教”而不是法律。因为法律可以随时代的变迁进行修正,而一旦成为宗教,就不能更改了。一想到这正是护宪主义的极致,不禁令人啼笑皆非。到了公元前6世纪,希腊脱离“古代希腊”,进入“古典希腊”。曾经牢不可破的吕库古体制开始显现它的弊端。国王——出身于两个王族、有资格登上王位的男性,按照王位继承顺序最有可能成为国王的人,可免除7岁开始的集体生活,也免除20岁时要经历的那个极不人性的“达标仪式”。这是吕库古“宪法”中明文规定的,本身并无问题。免除集体生活,意味着他们不会受到以服从为天职的思想的影响,这是长期的集体生活灌输给斯巴达男人的思想。它还意味着他们比其他斯巴达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然而,国王只有军事指挥权、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的状态并无改变。起初,国王对此并无怨言,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王族的男性获得的知识不断积淀,他们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国王同时也是国家政体的领导者,而只有斯巴达不是。长老会议——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个机构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原因是在战事频繁的斯巴达,能够活过退役年龄,即活过60岁的人少之又少。幸存者无法担负起国家政事这一重任。公民大会——这是所有公民有权参加并决定国家政事的机构。但是在斯巴达,公民就是士兵,他们只知道服从二字。这些受到雅典人嘲笑的沉默寡言的男人们,没有能力担负起立法机关的重任。监督官厅——结果,这个由5个监察官构成的机构成了“内阁”。把它叫作官厅,是因为5人之下还有一个叫执行官的男性群体。监察官到青少年的训练现场监督青少年之间的同性恋是否在默许的范围内,这样做尚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们还干涉国王的婚姻。国王没有子嗣,他们就要求他离婚另娶。如果国王拒绝,监察官则强行要求其纳妾。与国王一起上前线时,监察官会逼问国王为何不开战。一旦开战,监察官又会不顾策略,一味要求把敌人杀得一个不剩。这就是监察官。他们深信,监督国王的行为举止、修正国王的战略战术是他们的职责。倘若有其他城邦国家的使节来到斯巴达,出现在谈判桌上的也是5个监察官。在雅典,将军相当于大臣。即使雅典政府派来的使节只有一个将军,他的谈判对象也是5个监察官,而不是国王。“Strategos”(将军)是“strategy”(战略)一词的词源,将军们不仅担纲政治,同时也是军队的司令官。因为在雅典,政治和军事都是国家政事。而在斯巴达,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属于监察官的职责范围。斯巴达的监察官是在公民大会上从公民中选举产生的,任期只有1年。所以,每年都要换人。而且,在全体公民皆为士兵的斯巴达,一个人如果不是长老会议的一员,就意味着他尚未退役,还是现役士兵。由于他们长期过集体生活,又承受着严格的现役的约束,因此无论在意识上还是时间上,他们都无法独立思考,缺乏做独立判断的能力。服从是双向的,一方要求服从,一方愿意服从,立场不同。率领几千名重装步兵的人和重装步兵中的一员,他们的立场不同,思考的问题、要决定的事情的复杂程度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完全不同。公民大会由现役重装步兵构成,而5个监察官就从他们之中产生。只要稍加留意斯巴达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斯巴达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不仅做决定时优柔寡断,甚至将决定了的事情付诸行动时,也是慢条斯理的。而且,国王和监察官之间常常发生对立。当然,监察官履行他们的职责并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在斯巴达,由于监察官每年都要换人,因此他们又叫“无面5人”。他们是吕库古“宪法”的忠实信徒,是坚持贯彻吕库古“宪法”的正义之士。一旦有违背“宪法”的行为出现,他们有权加以制止,以杜绝一切违宪行为。但是,斯巴达的监察官似乎没有机会行使这种权力。对于斯巴达人来说,吕库古“宪法”早已成为一种信仰。因此,当国王与打着维护宪法旗号的监察官发生冲突时,最后让步的总是国王。假如国王坚持己见,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悲惨的结局。监察官的护宪行为容易给人假公济私的错觉。应该说,像监察官那样自以为肩负着纠正社会一切不正之风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一意孤行。然而,斯巴达战士是强大的。尽管早已破绽百出,但是吕库古“宪法”依然至高无上,原因就在于斯巴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我有一个习惯,脑子里一有想法,即使不在书桌旁也会随手记录下来。但是,随时记录下来的想法,我从来不会照搬进我的作品中。唯独这一次,我很想把我随手记录下来的一些笔记介绍给读者朋友。我想,“如果能有所帮助,实乃我的荣幸”。雅典——梭伦改革雅典比斯巴达晚一个多世纪才开始实施名为“改革”的国体改造。什么原因呢?理由有两个:一、在这一个多世纪里,雅典人热衷于向海外开展殖民运动。二、雅典已有贵族政体存在,只是寡头政体不再适合雅典,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但是,存在本身却是不容置疑的。前面介绍了斯巴达,下面就来介绍雅典。首先,我想用奥林匹克运动会做比喻,来说明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不同。斯巴达:吕库古的个人赛跑,自始至终他一个人独自往前跑。雅典:参加的是接力赛,由梭伦、庇西特拉图、克里斯提尼、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5人团队完成。当一种法律成为宗教,人类就不会允许对其进行修改。但是,如果法律始终是法律,则人们可以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公元前638年生于雅典的梭伦出身名门,当时叫贵族。虽然血统高贵,但是其财力却只属于“中产”。原因大概在于他父亲。他父亲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总是有求必应,从不吝啬。我想很可能他借出去的钱很多时候都收不回来吧。当梭伦继承家业的时候,家里经济上已经捉襟见肘。于是,年轻的梭伦决定去海外闯荡。当然,说是去海外,并非移民,只是奔走于海外各地,一门心思地做生意挣钱。吕库古在“改革”之前也遍访各国。他旅行的目的是调查和考察,以便回国后着手进行改革。梭伦和吕库古一样,足迹踏遍各国,但他只是为了做生意。当时的梭伦一定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改革者。40岁时,梭伦回到祖国雅典。他好像很有经商才能,此时的资产已经达到上流水平。不知为何,除了斯巴达人,希腊人大多擅长经商。梭伦的好友、哲学家泰勒斯也在某一年预计第二年橄榄会大丰收,于是早早备好榨油机器,狠狠地赚了一笔钱。梭伦觉得通过经商使家产置身上流水平已经足够,而泰勒斯也没有再进行此类投机。大概两人都很自律吧。梭伦回到国内,发现在雅典,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对立。梭伦出身前者,但是贵族气并不浓,又因为长期生活在海外,没有加入对立的两个阵营中的任何一方。贵族阶层强烈地意识到有必要消除阶层之间的对立,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感,而是因为贵族有更高的认知能力,他们认识到了消除对立的必要性。他们开始注意梭伦,因为梭伦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公元前594年,44岁的梭伦当选为执政官,任期一年。执政官每年选出9人,这9人组成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内阁。作为内阁成员,执政官有提议法案的权力。有资格参选这一公职的只有贵族,因此只要他们联合起来,很容易选出自己派系中的人。也就是说,梭伦是经既得利益者推荐当上执政官的,是贵族们推选了他,给了他实施改革的职位。梭伦梭伦似乎很有政治才能。他首先针对人们最关心的事情进行立法,然后再实施全面改革。这是一种冲击疗法。毕竟任期只有1年,他不能保证自己会再次当选。由梭伦提出、公民大会表决通过的法律如下:废除以往无力偿还债务的人用身体偿还、债务人成为债权人的奴隶的法律。城邦国家雅典的公民大会由贵族和平民构成。在那个时代,平民没有资格担任国家要职,但是他们有选举权,而且人数占大多数。因为这一法律可能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贵族很可能并不满意。但是,既然意识到有必要消除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他们的视野自然更长远更宽广。于是,梭伦改革稳健地迈出了第一步。那么,梭伦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史无前例的措施呢?按现代的说法,梭伦的这一法案不是为了帮助债主(银行),而是旨在减轻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古代历史学家说到梭伦出身名门却财力不济的原因,只说是他父亲同情弱者,对于上门求助的人来者不拒,慷慨施援。因此我推测,他父亲借出去的钱大多没有收回来。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但却有据可依。首先,如果梭伦的父亲忠于以前的法律,让债务人成为自己的奴隶并出售他们,梭伦家的资产绝不可能日渐减少。其次,如果父亲死后继承家业的梭伦一改父亲温和的做法,和大多数贵族一样把无力偿还债务的人收为奴隶并出售的话,他也没有必要跑到海外去经商。但是,年轻的梭伦选择闯荡海外,通过经商来增加自己的资产。不管怎样,梭伦提出并成功确立的这条法律,在古代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站在人性的角度看,这是破天荒的一项举措。从活跃经济的角度看,更是前所未有的一项法律。说到借款,人们往往认为那是因为穷得吃不上饭,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因为借款还有前期投资的意思。事实上,大多数情况都是为了前期投资。前期投资往往伴随着风险。例如天气不好收成不佳,货船遭遇暴风雨沉入海底,商品进口国和雅典爆发战争,使商品只能闲置于仓库等,各种风险都有可能出现。无力偿还为前期投资所借的钱款时,不仅借款人要成为债主的奴隶,就连其家人也不能幸免。如果家人被分别卖到不同的主人家,以后可能再也无缘相见。有这样的风险,谁还愿意通过前期投资来增加财富呢?结果必定只有财力雄厚的人才会借款进行前期投资,因为只有他们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依然有偿还能力。于是,富人越来越富,他们与其他公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也将因此产生动荡。接着,梭伦又提出了关于如何解决已经发生的借款的方法。他没有提出有人欢喜有人恨的方案,即借款一笔勾销的方案。他的方案自始至终没有提“借款”两字,他提出的是降低货币的价值。雅典的流通货币是银币,重量单位为“米娜”。改革前,1米娜的价值为73德拉克马,改革后,变成100德拉克马。不用说,这是使货币贬值的做法。一旦这个方案通过,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可以减轻四分之一。公民大会对这项提议进行了投票。人口占多数的平民自然投了赞成票,就连富人也有不少投了赞成票。因为对于无力偿还借款的人,不能逼其为奴的法律已经实施,所以,富人担心债务人因此不愿还钱。他们宁愿选择牺牲四分之一的债权,从而保证债务人还款的可能性。这一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就是那些其他城邦国家的说希腊语的人,得知德拉克马银币贬值后,对移居雅典经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此,梭伦很快做出反应。他对这些人表示出高度的热情,欢迎他们来到雅典。但是,他们不享有雅典本国公民的权利。首先,无论他们在雅典居住多久,都不会被授予公民权,因此他们不能参与国家政治。其次,国家不允许他们拥有私人住宅和办公楼。外国人只能向雅典公民租赁。最后,虽然是外国人,但是,因为在雅典得到了利益,所以他们有保护雅典安全的义务。雅典公民不会允许他们只在雅典获取利益而没有付出。话虽如此,组建正规军是雅典公民的义务。住在城邦国家雅典的外国人只是危急时刻被临时征集的后备军事力量,其主要职责是提供后方支援。移居雅典的外国人,可以期待得到相应的利益。当然,“利益”不只是物质的,还有很多是无形的,例如得到他人的认可、容易找到工作等。对于这种无形利益,人的嗅觉也是相当灵敏的。梭伦的好友泰勒斯是希腊哲学第一人,他出生于爱奥尼亚地区(后来的小亚细亚西岸),一生从未离开过此地。尽管希腊哲学第一人在爱奥尼亚地区,但是后来,包括哲学在内的希腊文明中心从爱奥尼亚转移到了雅典。梭伦的治国理念也充分显示出雅典是文明文化的中心。3年后的公元前591年,梭伦再次当选执政官。也许就在这一年,梭伦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即政体改革。如果这一推测正确,那么这3年他一定没有虚度,因为梭伦的政体改革需要以人口普查为前提。这项改革是“财权政治”改革,在日语中曾经翻译为“金权政治”,意思是根据所持资产的多少,按比例确定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梭伦首先将所有雅典公民,也就是全体成年男性,分成四个等级。划分方法与出身家族、社会地位和名声无关,唯一的依据是收入的多少。当时,雅典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收入按照农作物的收成来计算。基准单位是“斗”,1斗小麦相当于52升。第一等级——可收获500斗(约200吨)以上小麦或相当于这一数量的橄榄油、葡萄酒的土地所有者。在当时的雅典,这一等级属于超级富豪,人数自然不多。第二等级——可收获300到500斗小麦的土地所有者。第三等级——可以获200到300斗小麦的人。第四等级——农作物收成在200斗以下的公民。在罗马,这个等级属于无资产者,叫“proletarian”。他们是需要每天通过劳动来赚取口粮的公民。划分等级的目的不是为了征税,因为古代采用的是间接税,没有直接税。兵役相当于直接税,叫“血税”。可以认为,对于公民来说,如果他们的权利是参与国政,那么他们的义务就是保卫国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