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10:26:43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秀伶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君子之学

君子之学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琴声瑟瑟 四艺之琴

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古代乐师们通过对操琴技艺的把握和对于琴曲的反复研究,让学琴的学生找到音乐本身的乐感和韵致,然后再让他们体会到音乐的境界。古代乐师经常用“打谱”来教学生弹琴,但“打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是一种有格式的工作。因为那些古代琴师无私的教学,他们优美的心灵借此而得以不朽。当一首在发黄的古籍中沉寂了千百年的乐曲再一次鸣响并得到认同时,人们就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

古人教琴的几种传世琴谱

那是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圣人孔子曾经向当时著名的乐师师襄子学琴。孔子跟师襄子学了十天仍然没有学习新曲子,但他一点儿也不着急。这时,老师师襄子却说:“现在可以了,你应该增加学习内容,该学一些新的曲子了。”

孔子却说:“我已经熟悉了乐曲的形式,但我还没有掌握操琴的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催促孔子说:“你已经会操琴弹奏的技巧,现在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婉拒说:“还是再等一下吧!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孔子学琴师襄图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曲目作者的心境,还是再等等吧。”

后来,孔子学琴的表情越发肃然,他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这时孔子才真正领悟到了琴曲的奥妙之处,他弹奏着上古时期的一首佚名琴曲,他弹完后说:“我知道作者是谁了,那个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非常惊讶,赶紧起身拜孔子说:“我的老师也认为这首传世的曲谱是周文王写的,但是以我的境界却听不出来。”师襄子 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中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孔子抚琴雕塑伏羲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他发明创造了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事过了以后没多久,孔子又一次在郊野弹琴,天上的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当孔子叩击商弦弹奏南吕调时,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当孔子叩击角弦弹奏夹钟调时,和风徐徐地吹起。

最后一曲将终时,孔子则是以宫弦为主与其他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飘着吉祥的云朵,并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子再拜孔子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看来我远远比不上你啊!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在我国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都是古代君子们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这四样艺术被人们合称为“琴棋书画”,也多表示古代个人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中的琴,据文献记载,是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氏发明的,琴一般是由梧桐木制成的,多带有空腔,然后以丝绳为弦。圣人 指被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具有特别的美德和神圣的人的称呼。在我国古代比较有名望的君王,以及道德品质高尚、儒学造诣高深的人,被称作圣人。圣人的界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的书籍中。有的宗教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加封圣人,也有的圣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圣人。■ 春秋时期的古琴

古琴,也被称“瑶琴”、“玉琴”和“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它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至少也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

古琴最初是五弦的,后来才改为七弦,古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在弹奏期间,客人是不能说话的,他们只能全神贯注地观看弹琴和听琴声。这便是古代正式的古琴弹奏的场合。

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所重视,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它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来说,在古代人们教授学生学琴,都要首先经过读谱这个阶段。古代乐师需要让学生熟悉全曲的风格和大致的结构,并让他们把琴曲都熟记下来,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了。

等到学生将琴曲熟记下来后,乐师便开始教导学生不断琢磨,反复咀嚼,然后让他们一段一段去学习,去体会,并让他们在练习中达到技艺纯熟,掌握乐曲的内在韵味。《碣石调幽兰》 是我国古代琴曲。该曲琴谱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相传为孔子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19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发现了这首琴曲。全谱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乐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听琴图

最后,乐师在学生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了音乐的内涵与意境时,再引导学生们将它表达出来,这样音乐才会随意地从学生心中流淌而出。

当然,在古代琴艺的教学中,古琴作为一种音乐符号系统,它的乐谱一般须具备音高、时值、速度、力度及其他一些表情指示。有了这几个要素,古代乐师们才可以基本明白乐曲的情况,并将这些知识完整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们。

古代乐师教授琴曲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是生疏的琴谱,他们就必须要把整个谱子的情况弄清楚,这需要花费许多时日去打谱,去摸弹。

不同的人打谱的结果又不会完全一样。所以,古琴谱是一种极特别的符号系统,它决定了琴是一种以弹奏为本的音乐,不仅具体演绎需要弹奏呈现,连作曲都极其依赖弹奏。由此可见,古代乐师在教琴时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南朝 从420年到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在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比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超过95年,最短的只有23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当时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在古代乐师教琴的琴谱中,最著名的就是载于唐代卷子中的《碣石调·幽兰》这首曲目,这是南朝梁末时期著名文人丘明记的。因为它是用语言描述弹琴的手法、音位,所以后世称之为“文字琴谱”。《碣石调·幽兰》是一种古代描述性的琴曲记谱方法,它的符号系统还没有建立,但是却很直观。其实,在这个文字谱里许多指法与后来的琴谱相差无几,比如全扶、半扶、挑、打等,只是尚未精简成符号系统。

后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琴谱是唐代著名乐师曹柔制作的“减字谱”。有了这个“减字谱”,乐师便能更好地教授琴曲了。

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我国最早的乐谱,这种富有特征的乐谱尽管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情况不变,它被唐以后的历代琴人一直使用。■ 仕女抚琴图

减字谱极大地简化了原来的文字谱,它不但告诉了人们音位在哪里,而且连左右手指的奏法、表情都标明了。而古琴谱没有时值标记,古人只好采用工尺谱记录曲谱。

工尺谱较以往的琴谱,它只能记录板眼节奏,这对于古人教授琴曲造成了阻碍。直到晚清时期,乐师们才以“五行谱”的方式教授琴谱,所谓“五行谱”,也就是减字谱、唱弦、工尺、点板、旁词各一行的琴谱。

五行谱与减字谱在标明节奏方面有共同之用,然而这只能代表出,制作这种标明方式的琴家自己弹曲时的节奏,它并不是原曲本身的节奏,也不会成为别人弹传统琴曲时在节奏上的依据。因此,这种方式没能普及起来。古代乐师还是习惯用那些未标节奏的减字谱来教授琴曲。阅读链接在古代人们教琴,都是口传心授的,老师怎样弹,学生也便怎样弹。老师弹什么节奏,学生也弹什么节奏。听力好、记性好的学生,听老师弹两遍旋律就可以记住了。等学生回到家,他们只要有谱子,就不会弹错的。作为一种音乐符号系统,乐谱提供了乐曲的基本情况。事实上,乐谱不是只让少数学生学,而是要让天下所有琴人一起学的。在只能看到琴谱而听不到具体弹奏的情况下,谱子不是等同于天书,所以古人教琴正是拿琴谱学曲子的。

乐师教琴时所用的“打谱”

在我国古代,乐师们在教授学生学琴时,必须运用一种叫“打谱”的教琴方法。“打谱”是指按照曲谱弹出琴曲的过程。其中的“打”字,就是乐师把那些暂时不能拥有、未成形的东西变成自己能够拥有的东西。

由于乐师们对节奏的把握会有不同,“打”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打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乐师的知识结构、悟性及个人修养等诸多因素。■ 古代乐师抚琴雕塑

首先,乐师在弹奏之前要把所弹曲谱的符号弄清楚。符号就是琴曲的谱子,如果谱子不明白,音位、奏法就不明确,乐师便无法如实地弹出曲子的原意,也就无法教授学生去弹琴。

其次,乐师还要明确琴谱谱子在固定的音位,这对于乐师教授琴曲奏法时非常重要。琴曲的各种技法,比如绰、注、吟、猱等,这些奏法,也必须依靠谱子的规定弹出,这也要求了古代乐师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对于琴音的长短和节奏问题,古人提出了“惟其音节,颇难协洽”的原则。也就是说,乐师在教琴时,要先说出自己的经验,这便是打谱了。乐师必须先把曲子弹得滚瓜烂熟,才会解决乐曲气息、节奏问题,才能去教导学生学琴。琴 古代弦乐器,最早是五根弦,后来加至七根弦,也称“七弦琴”,通称为“古琴”,是某些乐器的统称。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来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古代乐师抚琴雕塑

在乐师们看来,这种方法是教授弹琴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他们于混沌中见出形象,找到路径,由模糊渐至清晰。在寻找和发现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和体会制谱者的本意,又最终依靠自己的学识、品格,为原谱作出有个性的阐释。

音节在基本约定的前提下,每个人弹起来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琴的音节规定时值、节奏,这就要求琴人在更大的范围内,让自我表达认识,发挥性情,这便是乐师在弹奏谱曲时出现节奏的原因了。

事实上,古代乐师为教琴发明的琴谱,其独特的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而“打谱”仍然是在一个大的规定框架中的自由阐发。它的自由,更多的是精神、人格、趣味的展示,而不是对乐谱的随意安排。

乐师所用的琴谱,对于节奏的规定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乐师 可以演奏出动人的音乐、天籁之音的人被称为乐师。《周礼》谓春官所属于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也称为小丘正,又与大司乐通称为乐正,都是乐官并且兼学官,大司乐是长官专教大学,乐师和师氏、保氏教小学。

首先,琴曲的题材、曲名便是一种规定。每首琴曲都有曲名,通过曲名,琴人可以明确琴曲题材并大致明确此琴曲的内容。比如《墨子悲丝》,表现的是墨子见到白皙的丝帛被染成各种颜色,悲叹纯洁的人遭到污染。■ 古代乐师抚琴雕塑

后来,许多琴谱在琴题之下还有对曲情曲意的解释,比如明代太子朱权在他所撰的古籍《神奇秘谱》中,就对《白雪》进行了解题,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是曲也,师旷所作也。张华谓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奏《阳春》、《白雪》之曲。故师旷法之而制是曲。《阳春》宫调也,《白雪》商调也。《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古琴 也叫做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根据《史记》中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后来,为了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为“古琴”。

无论打谱操琴者如何弹奏,乐师所教授的琴曲基本情境是不会错的。古代乐师对于琴曲的展开和行进过程中的变化作出了明显的提示,这有助于传达他们对制谱者关于琴曲内涵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乐师教学的便利。

这方面的内容,对制定琴谱的节奏的影响很微妙,它是在大的情绪范围内对琴曲的平淡舒缓或跌宕多变产生约定的。

其次,古琴谱中的相当一部分时值是基本固定的。时值的音与那些不确定时值的音交织在一起,会对不固定音有极大的影响或者限定,它们要求那些不确定的音与之协调。帛 我国战国以前称丝织物为帛。战国时就已经有生丝织成的“帛”。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殷周古墓中就发现丝帛的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 古人抚琴雕塑

事实上,我国古代不同流派的乐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琴曲时,他们在节奏上又是有所区别的,各自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于这一点,有的乐师则认为:首先要辨明这个谱是哪一派的传本,因为古琴有声乐派和器乐派之分,也就是“江派“和”浙派“之分,两派处理节奏的方法有些不同,而和其他的民间音乐也迥异。

我国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大体上都把节奏按疾徐分作快板、流水板、一点一板、三点一板和双重的三点一板。“江派”乐师教授的古琴声乐,要结合古代诗词的形式,对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诗歌语句和古乐强调乐句的结果,就有可能使用混合拍。

例如“江派”乐师们在遇着前四后六的十字句的时候,便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字音明朗,同时又要求一字一音,用一个三拍子加上一个四拍子。这种语言和音乐紧紧结合,是民族传统创作手法,即文句决定“节奏”。■ 乐师抚琴雕塑序 也叫“叙”或者称“引”,是说明书籍著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与“江派”不同的是,“浙派”乐师在教琴的节奏方法也是独特的。明初朱权在《神奇秘谱》序中,就特别强调了琴曲有能察出的乐句和不能察出的乐句两类。

因此,“浙派”乐师有琴曲只有乐句而无板眼的说法,但他们从未说过不要节奏,相反,他们甚至还强调要节奏。“浙派”乐师认为,琴曲不受语言诗词的拘束,所以他们可以奔放地去使用旋律,而不愿再使用所谓的板眼去拘束学生。

从“江派”和“浙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古琴流派在教学时的明显区别。

古代乐师在“打谱”教学时的有限自由,依然需要琴人把谱给“打”出来,然后通过打出来的这个“谱”来教导学生弹琴,这便给琴谱的演绎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内涵和趣味。它既是对教琴者的考验,更是对教琴者的尊重。■ 古代乐师抚琴图词 诗的一种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乐师对情境的理解,要看他打谱的修为了。这里的所谓修为,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打谱者既要对制曲者、版本及琴曲涵义、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还要看他自己对这种情境及对生活、对自然山水的根本态度。

古琴谱时值、节奏并不那么死板,这给弹琴、打谱者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和自我创造的空间。它既是制谱作曲者以此种方式邀约不得谋面的朋友在另一个时空中“会面”,共赏美景、互吐心曲,也是打谱者以此与制谱者的精神相遇,与制谱者眼中山水相遇,更是自己情怀的一种抒发。

这便是说,古代乐师在教琴时要依据自己一定的琴学知识,努力“恢复”琴曲的原貌,弄明白乐曲本身想要说的是什么。否则,乐师教琴的这个依据便没有了意义。

同时,教琴者又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以自己的学识、趣味和艺术创造力传达自己登山临水的襟怀。这是一种智慧和情感的交融和辉映,是一种“得鱼忘筌”的快意。

总之,“打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是一种有格式的工作,而是琴师心灵的展现,充满了创造性。当一首古乐曲奏响并得到大家认同时,人们就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阅读链接《梅花三弄》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琴曲,古代擅长弹奏此曲的琴家非常多。但他们的风格却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弹奏速度外,主要区别是在古代琴家们对节奏的处理上。把握节奏,便是古代乐师教琴时所用的“打谱”。《梅花三弄》节奏在音乐中是时值不同的组合,而对时值的有倾向性的选择,往往表现出演绎者的语气,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语气,又可以见出其情绪性格的燥与缓、品格的率真与执拗、性情的浪漫多姿与敦厚朴实等方面的差异。

古人学琴时的意境和内容

我国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特殊的身份,使它在我国整个音乐结构中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人在学琴时要花很大气力,下苦功,他们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对琴曲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从而取得常人难及的成就。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学琴者必须将纷繁复杂的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调琴啜茗图》局部

儒家与道家是我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我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古琴能够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正如唐代著名学者薛易简在他所著的《琴诀》中所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薛易简 唐代琴家,他以琴侍诏翰林。他9岁开始学琴,12岁就能弹黄钟杂调三十曲,及《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17岁可以弹《大胡笳》、《小胡笳》及《别鹤》、《白雪》等传统琴曲。他除加工整理旧曲外,还有一卷《琴诀》传世,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国历代文人都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而不得志之时,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由儒入道,然后将关注点从纷繁的外界拉回到自己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 嵇康弹琴雕塑

其中,抚琴作为古代修身养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它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正如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嵇康在他所写的《琴赋》中当中所写的: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嵇康 (224年~263年),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擅长音乐,著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代学琴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就备受推崇,是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符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修养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养性的德行,成为了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胤稹行乐》图

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个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我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时候,更需要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修身养性 我国古代人们通过修身使自己身体健康,通过养性使自己心智本性不受到损害,再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是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丰富自己内涵修养的方法。

古琴造型质朴,音色婉转,穿透力强,不仅是我国古老乐器中的精华,其本身也是完美的艺术品。在我国文化中,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历代书画家们非常喜欢表现古琴这一题材。

在我国古代,人们学琴时因为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听琴曲就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其中“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人学琴要有非常安静的三种音: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抚琴图琴棋书画 在我国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后来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古代学琴者认为,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个乐器具备三籁,它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是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以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都能用蕴涵表达出来。这就如同宋代佚名所著的《琴史》中的记载的那样: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代著名学者嵇康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因为古琴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所谓“众■ 女子抚琴雕塑器之中,琴德最优”。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人们在学习琴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焦尾 也称焦尾琴,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号钟”、“绕梁”、“绿绮”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来人们也因为这个原因称琴为焦桐。

古代学琴之人非常注重鉴定古琴与好琴。古琴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比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断等。如果依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的话,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有14个普通的琴式,分别是: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其中的伏羲式就是最著名的九霄环佩。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这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一般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古琴整体形状是依据凤的身形而制成的,有头、颈、肩、腰、尾、足等。■ 七弦古琴天圆地方 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是其核心和精髓。而“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其中充满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思想精华。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周武王伐纣,又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伯邑考 姬姓,名考,周文王与太姒的嫡长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周文王13岁时伯邑考出生,两年后周武王出生。周文王舍弃了伯邑考立次子发为太子。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的。■ 古代抚琴俑

古琴是前广后狭的,象征着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文、武二弦象征着君臣之合。十三徽则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的作用是与群体谐协,使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调剂,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的关系。

礼乐技艺的推行,是为了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看,可见其制作形制有教化人伦的深意。礼乐 也称礼教,古人一般都将它与“乐教”并提,其本义是以礼为教和以乐为教。礼仪教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分,又称名教。礼教思想影响中华民族2000余年,对后世影响极大。

古琴的音域为4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147个。学琴之时,应该将琴置于桌上,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摆在桌子右侧外面的。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技法甚多,大概超过一千种,今常用指法仅几十种,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轮、拨、剌、撮、锁、如一、滚、拂、双弹等,左手的上、下、进复、退复、吟、猱、罨、跪指、掏起、带起、爪起、撞等,古琴的右手弹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古琴的右手弹弦,是由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承担的,一般说来,拇指与中指力度较强,示指与环指较弱。■ 女子抚琴雕塑弦 琴上赖以发声的弦线,就是琴上通过弹拨而发声的弦。古代人是用蚕丝做弦,不是特别容易断。断也是从岳山处,接上还可以一直用。后来因为蚕丝声音较小,不适合用于舞台,所以改用钢丝,外面有时用尼龙缠绕。

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对此,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劈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示指外,最常用的是环指与拇指;其按弦的部位也有肉按与甲肉相伴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伴者则清脆明亮。

当然,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振幅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

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力度差别的。一般说来,拇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示指与环指则相对的要柔弱一些。

在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手指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指甲弹则较细;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所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所以力度胜。

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会对力度造成影响。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可以造成力度的变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则有拇指与环指、中指之区别:用拇指则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环、中指则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

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则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的区别:甲肉相伴者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音线细而光滑者,其质感密,其力度强;音线粗、松者,其质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细,何强何弱,演奏时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的力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按弦技法。

古琴发音的张力除了来自左右手的技法与使用的力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左手运指的速度。一般来说,速度越快便越见力度,反之,则越是松弛。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速度的变化。

左手在使用绰、注等技法时,其运指通常是非匀速的,即变速的,它们或者呈减速度状态,或者呈加速度状态。匀速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的,而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则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

直线形不成张力,只有抛物线才是富有张力的线条。不同的是,抛物线的轨迹是由紧张趋于松弛,而反抛物线的轨迹则是由松弛趋于紧张。趋于紧张者刚健有力度,趋于松弛者则平稳、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张力的音线。古琴在以绰、注方式出音时所形成的轨迹大部分正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因而极富张力。■ 携琴仕女图

当然,学琴之人也必须掌握古琴定弦之法。古琴调式有35种,如果按五声音阶定弦,正调音域有4个八度和1个大二度。古琴常用的还有紧五弦、慢三弦、紧五慢等调式。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古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不同的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嘹亮、浑厚,宏亮,犹如铜钟。

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定弦 就是把空弦音调到一定的音的高度。在我国古代戏曲音乐中,主奏乐器的定弦不单是演奏的基本技术问题,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调式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