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文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23:45:15

点击下载

作者:程怡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魏六朝诗文赋

汉魏六朝诗文赋试读:

出版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汲取古圣先贤的不朽智慧,激活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以期通过出版工程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丛书由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领衔主编,共13册,包括《诗经与楚辞》(陶型传编著),《先秦两汉散文》(刘永翔、吕咏梅编著),《汉魏六朝诗文赋》(程怡编著),《唐宋诗》(徐中玉编著),《唐宋词》(高建中编著),《唐宋散文》(侯毓信编著),《元散曲》(谭帆、邵明珍编著),《元明清诗文》(朱惠国编著),《近代诗文》(黄明、黄珅编著),《古代短篇小说》(陈大康编著),《笔记小品》(胡晓明、张炼红编著),《诗文评品》(陈引驰、韩可胜编著)和《神话与故事》(陈勤建、常峻、黄景春编著)。所选篇目兼顾经典性与人文性,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综合思想性与艺术性,引

导读

者从原典入手,使其在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伦理亲情、民生疾苦、治国安邦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所思考和获益。

丛书设置“作者介绍”、“注释”、“说明”、“集评”栏目。“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述,并大致勾勒其人生轨迹。“注释”解析疑难,解释重难点字词及部分读音,同时择要阐明历史典故、地理沿革、职官制度等知识背景,力求精当、准确、规范、晓畅。“说明”点明写作背景,阐释文章主题,赏析文章审美特色。“集评”一栏列选历代名家评点,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鉴赏。

丛书选录篇目出处,或于末尾注明所依底本,或于前言中由编选者作统一说明。选文所依底本均为慎重比照各版本后择优确定。原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予以保留,不作改动;异体字在转换为简体字时,则依照现行国家标准予以调整。

丛书所选篇目的编次依据,或以文体之别,或以题材之异,或依作者朝代生平之先后,或依成书先后。成书年代或作者生平有异议者,则暂取一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至今,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艰苦拼搏的成果;中华文明未来的繁荣兴盛,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担当。“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系列丛书的出版,将引导读者在对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世诗文的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中,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起守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之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凝聚起全民的文化力量,和这个时代一同前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导读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听过王瑶先生的一个讲座,题目大意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我记不太确切了。文史楼313教室挤满了听讲的学生。我是站在后排的桌子上的,后面还有人在桌子上放了凳子,然后好几个人紧挨着站在凳子上。这种情况,当时只有在观看女排或足球比赛的时候,才会发生。

那时候王瑶先生的精神很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现在中文系的专业划分得太细,每个专业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多人做学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说到这里,他自己忍不住“嘿嘿”了两声。而站在我后面的某个同学笑得差点儿从凳子上掉下来,幸而听讲者挤得紧,瞬间的惊呼声中,边上的同学把他给拽住了。

80年代末,王瑶先生到南方来开会,又到我们学校来演讲过一次,但我完全不记得他这次讲了什么,只觉得他精神不好,不久就听说他在上海去世了。当时我正在读他的《中古文学史论》,嵇康“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风度,总让我想起他几年前演讲时的音容笑貌,想起他对做学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风气的嘲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曹操及汉末大家的文章讲通脱、清峻,曹丕则大力提倡文章要写得华丽壮大好看。到了西晋,陆机的《文赋》更是“妙解情理,心识文体”,他自称“游文章之林府,喜丽藻之彬彬”,在通“先士之盛藻”之后,他强调各种文学体裁的形式美,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诔缠绵而凄怆……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诘狂。”本编所选的诗歌、辞赋、哀诔、论说、表奏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形式之精美,独特,都表现出“会意尚巧,遣言贵妍”的时代倾向。这种讲究形式美的“文的自觉”,尤以南朝齐梁为甚。好的作品,要在“辞达”,即情与貌的一致。陆机说:“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文学的创新、发展与变化,当然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五言诗的产生、发展与逐步的格律化,楚骚、汉赋对六朝骈体文赋的巨大影响,在这一时期的诗文赋作品中,都不难分辨其演变之迹;以至于我们要读唐宋人的诗歌、散文,就不能不对汉魏六朝的诗文赋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忽略的。

阮籍的咏怀诗说:“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恰恰是产生于悲哀之中的浓浓情思,孕育了这一时代的文学,奠定了这一时代文学慷慨悲凉的基调。从古诗十九首到齐梁近体诗,从东汉、建安时期的赋作到庾信、徐陵的骈赋,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到颜之推质朴的家训,本编所选的从汉末到梁陈的诗文赋精品,无不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点。当然,就每一位作家来说,由于个人家世、经历、社会地位、性格气质的不同,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环境与风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人生,他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字形式,他们各自的追求,又通过文章诗赋,呈现出异常丰富的个性化色彩。阅读本编所选的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精品,试分析各家作品在风格上、气度上、格局上的迥异,我们不难体会出这些文学创作所具有的钟情、深思的时代共性。

汉魏六朝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对先秦两汉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影响到这一时期学术精神的各个领域。文学作品中大量地以古典喻今事,也可能与此有关。在编选这些作品时,我深深体会到注释工作的艰难,前人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以今天人能读通的标准来注解,难度仍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南朝的那些骈赋,如庾信的《哀江南赋》等等。要用尽可能准确明白的现代汉语,扼要地说清大量典故中的历史与人事,也确实颇费心思。

本编所选作品,文自汉末建安至南北朝末,诗赋则从汉代到梁陈。西汉的作品选得极少,但所选精品显然与六朝诗赋血脉相承,是袅袅楚声。由于本文库的《小品随笔》、《书简》《论文谈艺》《民间文学》几编所选之作与本编常有交叉,故本编少收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陆机《文赋》、沈约《谢灵运传论》及南朝民间乐府等等。虽然如此,各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还是尽量收入了。其他选本都不曾选的南齐王僧虔的《诫子书》,由于其所具有的时代文化意义,本编亦将其选入。庾信的《哀江南赋》篇幅虽长,但对于南朝士族文化的衰落,是一个很深刻的历史总结,故本编全部选入。“集评”中摘录的陈寅恪先生《读哀江南赋》的有关文字,对汉魏六朝文学何以多用事典,是一个极精辟的说解。陈先生关于文学造“古今合流之幻觉”的意见,不仅对我们读庾信的作品,而且对我们整体地认识汉魏六朝文学的“自觉”、“自由”,认识汉魏六朝文人的艺术追求,都是一个极透彻的启示。

采用按年代排列作家作品的方式,为的是突出各个时期的特点;除汉代无名氏创作的古诗、乐府之外,本编将每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按文、赋、诗的次序(不一定每位作家都有这三方面的作品入选)列出,附上作者小传、作品说明与集评。这对于我们较全面、完整地了解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能会有点儿帮助。

本编的作品说明,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不够全面,也不太专业。但基本上可以说是编者本人很投入地阅读了作品以后的点滴心得。这样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读者也能随我一同去读、去感受、去思索,如能和我一样喜欢这些作品,那就太好了。

这套书强调的“集评”,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美,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集评本身亦是这些作品在历代读者心中构成的解读的历史。深入进去,相信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也会有所发现。现在网络数据检索方便了,读者若有兴趣的话,也许可以大大补充、完善这方面的内容。

做这本书是20多年前的事。当时的选注、集评与作者小传,主要参考了中华书局所出的《古典文学参考资料》的有关汇编,如《三曹》《陶渊明》等等。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吴云主编的《汉魏六朝散文精华》及瞿蜕园的《汉魏六朝赋选》等今人选本,亦为选注时的参考。黄明等人编写的《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与曹旭的《诗品集注》在我作“集评”与作者小传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帮助。谨在此一并致意。

徐中玉先生主编这套书的时候,明确告诉我们,要以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读得懂为编选、注释的标准。我当时觉得自己也就是这么个文化程度。文革开始的时候,我刚念完初一。后来下乡插队落户,从南到北,当了六年农民;1975年因落实政策,从黑龙江农村调回父母身边,在一家小烟杂店当了差不多5年营业员。83年留校任教,为了给一年级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讲《大学语文》,我曾系统地读了一阵子汉魏六朝的诗文赋,狠补了一阵子本科教育的不足。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一直给大一大二的学生讲古代文学作品精读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要真正领略中华诗文之美,就不能不努力“溯迴从之”,否则,根本体会不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乐。一转眼,我已经退休5年了。出版社要重出这套书,我因此又重读了一遍自己编的这本。发现对很多汉魏六朝作品的理解、体会,也已经非编此书时可比了。

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汉代的开国皇帝。先与项籍共同击秦,后来平了项籍,统一了天下,在位十二年。

刘邦有《

大风歌

》与《鸿鹄歌》两篇歌诗传世。大风歌[1][2][3]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说明

这是一首古歌。载于《史记·高祖本纪》。《艺文类聚》收录时,取其篇首“大风”二字为歌名。汉高祖十二年,高祖亲自率领人马平定了淮南王黥布之乱后,班师回朝,途经故乡沛县,高祖在沛宫设宴招待父老乡亲。酒酣耳热之际,高祖击筑高歌,慷慨起舞。此歌表达了他扫除群雄,荡平天下并坚守统一大业的豪气。当时高祖年事已高,韩、彭虽诛而人心未定,因而此歌末句更有一番苍凉意味。集评(梁)刘勰曰: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文心雕龙·乐府第七》(梁)刘勰曰: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宋)朱熹评曰: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诗人玉屑》(宋)王灼评曰:汉高祖《大风歌》,教沛中儿歌之。——《碧鸡漫志》(宋)葛立方: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韵语阳秋》卷十九(宋)吴处厚:徐州歌风台,题者甚多,惟尚书张公方平最为绝唱,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知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青箱杂记》卷五(宋)陈岩肖评之曰: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庚溪诗话》卷上(明)王世贞《大风》三言,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

——《艺苑卮言》卷二(明)李东阳曰:古歌辞贵简远,《大风歌》止三句,《易水歌》止二句,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麓堂诗话》(清)沈德潜曰:上言扫除群雄,末言守成也。时帝春秋高,韩、彭已诛,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古诗源》卷二(清)毛稚黄曰:高帝《大风》、《鸿鹄》,极汪洋自恣,英雄笼罩之度,终不似武帝词人本色矣。——《诗辩坻》卷一(清)贺裳评曰:《大风歌》冲口而出,卓伟不群。——《载酒园诗话又编》(清)沈德潜:大风、柏梁,七言权舆也。——《说诗晬语》卷上(清)张玉榖首句,比己之扫除群雄。次句,乃见在事。末句,言守成之难也,《文中子》谓“安不忘危,霸心,之存”,《丹阳集》谓“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良然。——《古诗赏析》卷三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大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人。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故相如托病辞官,前往梁国,在梁国写《子虚赋》。梁孝王死后,其又回蜀郡临邛。蜀人杨得意为汉武帝狗监,因武帝喜读《子虚赋》而向武帝荐其同乡司马相如,武帝召见司马相如,相如又作《上林赋》。武帝爱其才,用为郎。武帝通西南夷,司马相如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责扰民之官唐蒙,又写《难蜀父老》,张扬武帝通西南夷的意旨。

其赋大都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铺张扬厉,富于文采。原集已散佚,今存明人辑佚的《司马文园集》。

长门赋

[4][5]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通娱),魂踰佚而不反兮,形[6][7]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8][9]故兮,交得意而相亲。[10][11][12][13]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14][15][16][17]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18][19][20][21][22]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23][24][25][26]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27][28][29]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30][31]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32][33]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34][35][36][37][38]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39][40][41]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42][43]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44][45][46][47]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48][49]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50][51][52][53][54]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55]之连纲。[56][57][58]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噭以哀号兮,孤[59]雌跱于枯杨。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60][61]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62][63]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64][65][66][67][68]。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纵横。舒息悒而增欷兮,[69][70][71][72]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愆殃。无面目[73][74]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75]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76]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77]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78][79][80][81]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说明

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幽闭在长门宫,慕司马相如之文名,与之黄金百斤,请代为作赋,希望感动汉武帝,使他回心转意。

司马相如在这篇被《文选》列于“哀伤”一类的《长门赋》里,对陈皇后失意之后那种苦闷、抑郁的心情,给予了相当的同情:陈皇后独处冷宫,却不断想象着汉武帝会再次来临。夏日浮云四塞,风雷并起,她会联想到武帝幸临时的车马滚滚,帷幄翻卷。虽然到头来仍是空想,她却“究年岁而不敢忘”。这与其说是作者表现了陈皇后在爱情上的专一,毋宁说是揭示了宫中贵妇失意后的卑微与屈辱。

作者在描写“长门宫”这一美丽而巨大的“囚笼”时,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让我们感到这“离宫”之美,有一种吞噬生命的狰狞恐怖的力量;对比之下,那一佳人的希望与悲哀却是柔弱无力的。集评(晋)无名氏曰:司马长卿赋,时人皆称典丽,虽诗人之作,不能加也。杨子云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耶!子云学相如赋而弗逮,故雅服焉。——《西京杂记》(宋)王安石曰:“君不见咫尺长门锁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宋)辛弃疾曰: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明)王世贞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长门》一章,几于并美。……凡出长卿手,靡不秾丽工至。——《艺苑卮言》卷二(明)王世贞谓:《长门》从“骚”来,毋论胜屈,故高于宋也。——《艺苑卮言》卷二(明)王世贞曰:《长门》“邪气壮而攻中”语,亦是太拙。至“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愆殃”以后,如有神助。——《艺苑卮言》卷二(明)张溥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生赋《长门》,没留封禅,英主怨后,思眷不忘,岂偶然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司马文园集》(明)谢榛曰: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离骚》为主,《山海经》、《舆地志》、《尔雅》诸书为辅。又必精于“六书”,识所从来,自能作用。……命意宏博,措辞富丽,千迭万状,出有入无,气贯一篇,意归数语,此长卿所以大过人者也。——《四溟诗话》卷二(明)谢榛曰:相如善学楚辞,而驰骋太过。——《四溟诗话》卷二(清)李调元引《西京杂记》:相如曰:“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

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

相如作赋,甚宏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以为式。——《赋话》卷七(清)王渔洋诗曰:“长门”买赋草萋萋,冤魂云阳杜宇啼。惟有佳人解倾国,荚陵长傍茂陵西。——《渔洋诗话》(清)刘熙载云:《长门赋》出于《山鬼》。——《艺概·赋概》

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虚行危。其赋既会造出奇怪,又会撇入窅冥,所谓“似不从人间来者”此也。至模山范水,犹其末事。

相如之赋才胜志。

相如之渊雅,邹阳、枚乘不及;然邹、枚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

后世学相如之丽者,还须以乘之高济之。——《艺概·卷三·赋概》

司马相如作赋甚宏丽温雅。——《艺概·卷三引扬雄传云》

古诗

白头吟(托卓文君作)

[82]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83][84][85]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86]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嫋嫋,鱼尾[87][88]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说明

这首诗据《西京杂记》说是卓文君所作(参阅沈德潜《古诗源》),说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作《白头吟》以示决绝。其实这首诗与卓文君无关,只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乐府诗集》卷四十一称之为《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诗中的女性形象极富个性:她在得知爱人有“两意”之后,坚决与之分手,因为她清楚地看到,她的爱人之所以“移情”,并非重情,而是因为看重“钱刀”。这位女性“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与那男子的功利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集评(明)陆时雍评曰:文君一女耳,胸无绣虎,腕乏“灵均”,而《白头吟》寄兴高奇,选言简隽,乃知风会之翊人远矣。——《诗镜总论》(明)谭元春评曰:妙口妙笔。——《古诗归》(清)李因笃评曰:旨厚而词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婉切。——《汉诗音注》(清)陈沆评曰:“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忠厚之至也。“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慷慨之思也。——《诗比兴笺》卷一(清)张玉榖评曰:“凄凄”四句,……盖终冀其变两意为一心,而白头相守也。妙在从人家嫁娶时凄凄啼哭,凭空指点一妇人同有之愿,不着己身说,而己身已在里许。——《古诗赏析》(清)毛先舒曰:《白头吟》古辞,突然而起,忽然而收,无句不奇,无调不变。——《诗辩坻》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时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他是汉代最博学的人,其“地动仪”与浑天仪的发明,在人类科学史上,享有荣耀的一席。汉安帝时,官由郎中至尚书。顺帝时,宦官专权,天下无道,故张衡屡有去意,以求独善其身。

在文学上,张衡也有很大的成就并对后世文人有很深的人格影响。他的小赋抒情讽喻,皆有感而发,不尚虚辞,生动自由,风格独创。在诗歌创作上,“四愁”的体裁,亦为其首创。其主要传世之作有《二京赋》、《南都赋》、《

归田赋

》及四言的诗歌《怨诗》、五言的《同声歌》与七言的《四愁诗》各一首。归田赋[89][90][91][92][93][94]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95][96][97]俟河清乎未期。[98][99][100][101][102][103]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104][105][106][107][108]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109][110][111][112][113]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114][115][116][117]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118][119]逍遥,聊以娱情。[120][121][122][123]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124][125][126][127]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128][129][130][131]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132][133][134][135][136]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

[137][138][139][140][141][142]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

[143][144][145][146][147]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说明

这篇小赋为张衡的后期作品。面对宦官弄权的黑暗政治,张衡深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同时忧虑随时可能降临的生存危机,故有避世归田之意。但张衡一生并未脱离官场,也没能归隐,所以,这篇小赋描述的都是作者对归田生活的想象。

这篇小赋以清新晓畅的文字描写了作者的归隐之意,清刚之气,疏荡感人。且结构严谨,风格平实。归田生活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逍遥、恬淡,对后世的士大夫,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故此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集评(南朝·宋)范晔评张衡曰: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南朝·宋)范晔又说张衡:推其围范两仪,天地无所蕴其灵;运情机物,有生不能参其智,故知思引渊微,人之上术。——《后汉书·张衡传》(梁)刘勰评之曰:平子淹通(注:指博洽),故虑周而藻密(注:指章法辞藻严谨、详密)。——《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梁)刘勰曰: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文心雕龙·才略第四十七》(明)王世贞曰:孟坚“两都”似不如张平子,平子虽有衍辞,而多佳境壮语。——《艺苑卮言》(明)孙鑛评此赋曰:笔气固自苍然。——《评注昭明文选》引(清)李调元引《文选》之言曰:时国政稍弱,专恣内竖(注:指宦官),平子欲言政事,又会阉竖所谗蔽,意不得志,欲游六合之外。势既不能,义又不可,但思其元远之道而赋之,以申其志耳。——《赋话》卷七

又:李调元引《避暑录话》评曰:张平子作《归田赋》,意兴虽萧散,然所序怀,乃在“仰飞纤缴,俯钓清流”。吾谓钓、弋亦何足为乐?人生天地间,要与万物各得其欲,不但适一己也。——《赋话》卷七(近人)胡安朴评之曰:寥寥二百字而有无尽之藏,眇沧海于一粟,小泰岱于秋毫,而沧海之洋溢,泰岱之峥嵘,未尝稍减。论者谓其辞藻清丽,短而弥工,吾则谓其气宇宽洪,小而弥大也。——《读汉文记》

汉乐府

悲歌

[148][149]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垒垒。欲[150][151]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说明

本篇为汉乐府古辞,《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类。宣泄了离乱中已无家可归之人的怀乡之痛。明白如话,可歌可泣。集评(明)李东阳曰: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歌发于乐者也,而反过于哭,是诗之作也。——《麓堂诗话》(明)王世贞评曰:古乐府“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二语妙绝。老杜“玉佩仍当歌”,“当”字出此,然不甚合作,可与知者道也。——《艺苑卮言》卷三(清)朱乾评曰:“词极凄楚。”——《乐府正义》(清)范大士评:“声情并茂。”——《历代诗发》(清)沈德潜评:起最矫健,李太白时或有之。——《古诗源》卷三(清)李调元曰:悲歌行,客子怀故乡之作也,妙在起句“悲歌可以当泣”,人至伤心极处,不能泣而思以歌当之,较泣愈痛矣,此为加一倍法。——《雨村诗话》卷上

古歌

愁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152][153]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154]。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说明

这首歌词收在明代唐尧官辑的《选诗补遗》中,《乐府诗集》与《古乐府》均不载。观此歌末二句与《悲歌》同,足知其同出于乐府也。这一段文字极具音乐性,充满了北方的萧瑟苍凉之感。

歌词写一漂泊于胡地的游子,倾诉其“令人白头”的乡愁。全诗触景生情,寓悲凉之情于萧萧秋风,居然有万里之势!集评(清)沈德潜评曰:苍莽而来,飘风急雨,不可遏抑。——《古诗源》(清)范大士评:牢骚跌宕,古诗变徵之声。——《历代诗发》(清)沈德潜评曰:“离家”二句,同“

行行重行行

”篇,然“以”字浑,“趋”字新。此古诗、乐府之别。——《古诗源》

陌上桑

[155][156][157]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158][159][160][161]。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162][163][164]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165][166][167]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168]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69][170]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17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172][173][174][175]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176][177]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178][179][180]“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181][182][183][184]。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185][186][187][188]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189][190][191][192]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193][194]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说明

这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代相和歌古辞。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属大曲类。《玉台新咏》辑录本篇,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乐府诗集》则题为《陌上桑》。

这里叙述了一个“扰民”的太守,调戏良家妇女,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全诗分为三段,就“大曲”的形式来说,这三段文字各为乐歌的一个段落,称为一解。

第一解写罗敷的美,用别人观罗敷的反应来衬托罗敷之美,表现手法异常生动;第二解写使君的贪婪好色,通过罗敷义正词严的拒绝,来歌颂罗敷的道德之美;第三解写罗敷以夸夫婿来奚落太守。罗敷越说越高兴,太守当然也就越听越灰不溜秋,无地自容了。

整个儿作品透着浓厚质朴的民歌风味,有一种很特别的、纯然属于老百姓的谐谑气质,痛快淋漓,令人解颐。集评(明)王世贞评之曰:两汉五言神境。——《艺苑卮言》(清)李因笃评曰:诗之高浑自然,横绝两京矣。——《汉诗音注》(清)陈祚明评之曰: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采菽堂古诗选》(清)陈祚明又曰:罗敷致辞,截然严正,但二语已足,此诗意可便竟。然后解又极写一段,傲使君耳。……若非此夫婿几无以谢使君者然。——《采菽堂古诗选》(清)沈德潜评之曰:铺陈秾至,与辛延年《羽林郎》一副笔墨,此乐府体别于古诗者在此。

又:“谢使君”四语,大义凛然。末段盛称夫婿若有章法,若无章法,是古人入神处。——《古诗源》卷三(清)费锡璜曰:《陌上桑》……有情有致,学者有径路可寻,的是诗家正宗,才人鼻祖。——《汉诗总说》(清)费锡璜曰:《羽林郎》、《董娇娆》、《日出东南隅行》诸诗,情辞并丽,意旨殊工,皆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唐之卢、骆、王、岑、钱、刘,皆于此数诗中得力。——《汉诗总说》(清)贺贻孙曰:《日出东南隅》与《昔有霍家奴》两篇,章法颇类。前段描写罗敷、胡姬浓艳,能令好色人销魂;后段描写罗敷、胡姬义烈,能令淫人败兴。中间“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四语,皆从世俗人情,写得十分痛快。天地间一种绝妙义理,偏出自不读书人口中,可见人情至处,即礼法也。收语即申说“重前夫”、“自有夫”二意,虽“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紧严有力,“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宽愆有致,煞手不同,总就本文作结,不别起波澜也。——《诗筏》(清)黄子云曰:乐府题义,有不必宗者,有不可不宗者。……不可不宗者如《陌上桑》……——《野鸿诗的卷》四八(清)李调元评曰:《陌上桑》云:“日出东南隅,……”四语极平淡,而首句起兴,下三句出落详尽,简括似古谣。后半篇皆此二十字注释也。——《雨村诗话》卷上

孔雀东南飞(并序)

[195][196]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197][198],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199]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200][20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02][203]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204][205]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206]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207]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08][209]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210][21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212][213]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214][215]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216]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217][218]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219]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220][221][222][223]!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224]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225]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226][227]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228][229][230]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231][232]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233][234]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235][236][237]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238]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239]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240][241]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

[242][243][244][245]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246][247]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谢[248][249]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250][251]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252]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253]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254]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255]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256]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257][258][259]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260]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261][262]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263][264]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265]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266]“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267][268]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

[269]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270][271]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272][273]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274]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275][276]“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277][278]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279][280]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281][28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283][284]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285]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286][287]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288][289][290]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291][292][293]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294][295][296]钱三百万,皆用青线穿,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297]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

[298][299]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300][301]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302][303]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304]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305][30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307]史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308][309]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310][311]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312]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313]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314][315]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316][317]。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318][319]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空[320][321]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322][323]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324]。“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325]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说明

这首叙事长诗最早收入《玉台新咏》,原题为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将之收入《杂曲歌辞》,全诗共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七百多字。被沈德潜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这首长诗写的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一对以死抗拒封建礼教的青年夫妇的故事。全篇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对话,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声情毕肖的人。作品前半部只集中写兰芝在夫家的最后一天与被迫回娘家那一天的事,刻画了一个美丽、善良、勤劳、自尊的女性形象,相比之下,她的丈夫却显得太懦弱,太无奈,竟然无法保护她!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一方面衬托出其妻的可怜可爱,而在另一方面,却更突出了其母亲的专横、冷酷,及整个封建礼教的压抑。

作品的后半部分写兰芝“还家十余日”后的几天中的变化,当兰芝被兄长逼嫁的时候,这一对被迫分离却又互相挚爱的夫妻,只能决定以死来捍卫爱情的纯洁,以死来反抗封建的家长制。“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千载催人泪下。

作者充满同情地将自己的爱倾注于笔端,使整首长诗充满了至真至切的悲哀。集评(宋)魏泰评曰: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妻诗》,皆有高致。——《临江隐居诗话》(明)王世贞曰:《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艺苑卮言》卷二(明)谢榛评曰:“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余皆赋也。其古朴无文,使不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本色。如云:“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又云:“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又云:“交语速装束……交广市鲑珍。”此皆似不紧要,有则方见古人作手,所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也。——《四溟诗话》卷一(明)谢榛评曰:……焦仲卿:“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此皆古调,自然成对。——《四溟诗话》卷三(明)陆时雍评曰:《焦仲卿》诗有数病:大略絮絮不能举要,病一;粗陋不能出词,病二;颓顿不能整格,病三。尤可举者,情辞之讹谬也,如云“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此是何人所道!观上言“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斯言似出妇口,则非矣。当县令遣媒人来也,“阿女含泪答……徐徐更谓之”。而其母之谢媒,亦曰“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则知女之有志,而母固未之强也。及其兄怅然,兰芝既能死誓,何不更申前说大义拒之。……意当时情事,断不如是,诗之不能宛述备陈,亦明矣。至于府君订婚,阿母戒日,妇之为计,当有深裁。或密语以寄情,或留物以示意,不则慷慨激烈,指肤发以自将,不则纡郁悲思,遗饮食于不事。乃云“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其亦何情作此也!……其后府吏与母永诀,回身入房,此时不知几为徘徊,几为惋愤?而诗之情色,甚是草草,此其不能从容摅写又甚矣。或曰:“诗虚境也,安得与纪事同论?”夫虚实异致,其要于当情则一也……夫情生于文,文生于情,未有事离而情合者也。——《诗镜总论》(清)沈德潜曰:……焦仲卿妻篇:“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何工于赋美人也!……古人重其行,兼及其容,妇容不与德、言、工并列耶?——《说诗晬语》六八(清)宋征璧评曰:“焦仲卿”及“木兰诗”,如看彻一本传奇,使人不敢作传奇。

又:昭明选亦以规格为主,故不采“焦仲卿诗”。

仲卿诗“贺君得高迁”,直作恶语。——《抱真堂诗话》(清)宋征璧曰:仲卿诗叙事老朴。——《抱真堂诗话》(清)贺贻孙曰:长庆(中唐)长篇,……才调风致,自是才人之冠。其描写情事,如泣如诉,从“焦仲卿”篇得来。所不及“焦仲卿”篇者,政在描写有意耳。……“焦仲卿”篇之胜,在人略处求详,详处复略,……然其必不可朽者,神气生动,字字从肺肠中流出也。

又: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焦仲卿”篇,形容阿母之虐,阿兄之横,亲母之依违,太守之强暴,丞吏、主簿、一班媒人张皇趋附,无不绝倒,所以入情。若只写府吏、兰芝两人痴态,虽刻画毕肖,决不能引人涕泗纵横至此也。——《诗筏》(清)吴乔曰:《焦仲卿妻》诗,于浓诡中又有别体,如元之董解元《西厢》,今之数落《山坡羊》,一人弹唱者也。——《围炉诗话》卷之二(清)张谦宜曰: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篇如《孔雀东南飞》,皆是工夫极处,殆近天然。——《斋诗谈》卷八(清)朱庭珍曰:五言长篇,始于乐府《孔雀东南飞》一章。——《筱园诗话》卷三(清)沈德潜曰:古今第一首长诗。——《古诗源》(清)沈德潜曰:《庐江小吏妻》诗共一千七百四十五言,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口性情,真化工笔也。中别小姑一段,悲怆之中,自足温厚。——《说诗晬语·五一》(清)张玉榖曰:古来长诗,此为第一,而读去不觉其长者,结构严密也。——《古诗赏析》卷七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326][327]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328]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329]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330]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说明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将这一组无名氏的作品标为“古诗十九首”。一般认为这些诗是汉末那些下层的失意文人的作品,诗中表现的多为感时言愁与相思离别的情绪,对我国的诗歌创作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首思念远人的诗。前四句点明这种天涯万里的思绪。接下来八句极写对远人的思念。“浮云”、“游子”二句,仿佛在问,我的心境如此,你呢?我们真的会面无期了吗?哀怨极深,却含而不露。“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真是将这份离情视作整个生命的泣血之笔,而表达得竟又是如此质朴,令人叹惋。集评(梁)刘勰曰:古诗之离别,乐府之长城,词怨旨深,而复兼乎比兴。——《文心雕龙·隐秀》(唐)释皎然云:“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诗式》(宋)严羽评曰:《古诗十九首》,非止一人之诗也。“行行重行行”乐府以为枚乘之作,则其他可知矣。又曰: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沧浪诗话》(元)杨载曰:观汉魏古诗,蔼然有感动人处,如《古诗十九首》,皆当熟读玩味,自见其趣。——《诗法家数》(元)陈绎曾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诗谱》(明)王世懋曰:《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艺圃撷余》(明)王世贞评曰:“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缓”字妙极,又古歌云:“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岂古人亦相蹈袭耶?“以”字雅,“趋”字峭,俱大有味。——《艺苑卮言》卷二(明)陆时雍曰:十九首近于赋而远于风,故其情可陈,而其事可举也。虚者实之,纡者直之,则感悟之意微,而陈肆之用广矣,夫微而能通,婉而可讽者,《风》之为道美也。——《诗镜总论》

又曰:一句一情,一情一转。“行行重行行”衷何绻也。“与君生别离”,情何惨也。“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神何悴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怨何温也。“弃捐无复道,努力加餐饭”,前为废食,今乃加餐,亦无奈而自宽云耳。“衣带日已缓”一语,韵甚。“浮云蔽白日”意有所指,此诗人所为善怨。此诗含情之妙,不见其情,畜意之深,不知其意。——《古诗镜》(明)谢榛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属对虽切,亦自古老。——《四溟诗话》

又曰:“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四溟诗话》卷四(清)宋征璧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俱是格言。——《抱真堂诗话》(清)宋征璧曰:十九首及苏、李五言,反复讽咏,便移寒暑。——《抱真堂诗话》(清)贺贻孙评曰: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止,一片灵气,恍惚而来。十九首中取一篇讽之亦尔,取一段讽之亦尔,取一句讽之亦尔,合十九首全讽之亦尔。

又:“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以下十二句,字字皆诉生别之苦。末云:“努力加餐饭”,无可奈何,自慰自解,不怨之怨,其怨更深。……通篇惟“浮云蔽白日”五字,稍露怨意,然自浑然无迹,余皆温柔婉恋,使人不觉为怨,真可以怨者也。——《诗筏》(清)牟愿相曰:十九首万愁万苦,古今读者万辈,各有愁苦处,恰好触着。——《小澥草堂杂论诗》(清)王夫之曰: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薑斋诗话》卷上(清)陈祚明曰:用意曲尽,创语新警。——《采菽堂古诗选》(清)邵长衡曰:怨而不怒,见于加餐一结。忠信见疑,往往如此。——《文选集评》(清)朱筠曰:十九首无题诗也,从何说起?盖人情不能已者,莫如别离,而人情之尤不能已者,莫如适当别离。只“行行重行行”五字,便觉缠绵真挚,情流言外矣。——《古诗十九首说》(清)庞垲曰:汉魏诗质直如说话,而字随字折,句随句转,一意顺行以成篇,纯是从三百篇家法。

又:“行行重行行”,非泛用起手也,五字包括终篇。盖本诗人“聊以行国”来,先有“与君生别离”一段在胸中,留之不得,舍之不忍,行而又行,不能自已,故下即云云,皆述行行时意兴也。末意以相思老人,岁月不居,勿以我为念,当于前途努力加餐耳。无可奈何,强以相慰,情词可感。——《诗义固说·上》(清)沈德潜曰:《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是为国风之遗。——《说诗晬语》(清)方东树评曰:“行行重行行”,此只是室思之诗。起六句追述始别,夹叙夹议,“道路”二句顿挫断住。“胡马”二句,忽纵笔横插,振起一篇奇警,逆摄下游子不返,非徒设色也。“相去”四句,遥接起六句,反承“胡马”“越鸟”,将行者顿断,然后再入己今日之思,与始别相应。“弃捐”二句,换笔换意,绕回作收,作自宽语,见温良贞淑,与前“衣带”句相应。“衣带”句……如解作“思君令人瘦”意,则为居者自言,逆取下“浮云”句,含下“思君”“加餐”,文势突兀奇纵。“白日”以喻游子,“云蔽”言不见照也,兴而比也。……而温厚不迫。……怨而不怒。……凡六换笔换势,往复曲折。古人作书,有往必收,无垂不缩,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以此求其文法,即以此通其词意,然后知所谓如无缝天衣者如是,以其针线密,不见段落裁缝之迹也。此诗用笔用法,精深细意如此。——《昭昧詹言·卷二·十一》(清)方东树曰:大抵古诗皆从“骚”出,比兴多而质言少。——《昭昧詹言·卷二·三七》(清)刘熙载云:《古诗十九首》与苏、李同一悲慨,然古诗兼有豪放旷达之意,与苏、李之一于委曲含蓄,有阳舒阴惨之不同。知人论世者,自能得诸言外,固不必如钟嵘《诗品》谓“古诗”“出于国风”,李陵“出于楚辞”也。

又: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也已。——《艺概·卷二·诗概》

西北有高楼

[331][332]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333]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334][335][336][337],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说明

这首诗在“十九首”中列第五,是一首感叹知音难遇的诗。诗人被随风传送而来的音乐感动,伫立静听,从哀弦之中体会到了高阁上的演奏者的莫大的悲哀。他所同情的不是演奏者的痛苦本身,而是演奏者的痛苦根本不被理解;也许,诗人之所以被感动,恰恰是因为他本身也有着同样不被理解的痛苦?于是诗人想象自己与未曾谋面的音乐家正是世间少有的可以彼此相通的知音。“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结尾的这一飞扬的想象,写人在孤寂中对知音之渴望,确实很动人。集评(唐)李善曰: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达,知人者稀也。西北乾位,君之居也。——《文选注》(元)刘履曰:曾原曰“此诗伤贤者忠言之不用而将隐也。高楼重阶,比朝廷之尊严,弦歌音响,喻忠言之悲切;杞梁妻念夫而形于声,此则念君而形于言。徘徊而不忍忘,慷慨而怀不足,其切切于君者至矣。歌者苦而知音稀,惜其言不见用,将高举而远去。”此说得之。——《古诗十九首旨意》(明)陆时雍曰:抚衷徘徊,四顾无侣。“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古诗镜》(明)孙鑛曰:叙事有次第,首尾完净,思远而调响,苍古中有疏快,绝堪讽咏。——《文选集评》(清)陈祚明曰:伤知音稀,亦与“识曲听其真”同慨,二诗意相类。——《采菽堂古诗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