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6 00:01:5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文强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国志: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三国志: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试读:

前言

《三国志》是记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它记述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历来备受推崇,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而前四史被公认为是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四部史书。《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二十四史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字承祚,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卒于西晋元康七年(297),年六十五岁。陈寿从小好学,“聪慧敏识,属文富艳”,曾从蜀汉的著名史学家谯周学习,研读《尚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尤精于《史记》、《汉书》,这为他后来撰写《三国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蜀汉被灭后,陈寿以亡国之臣的身份入魏。他历仕蜀汉、曹魏、西晋三朝,曾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著作郎、平阳侯相、治书侍御史等职,一生仕途坎坷,官位不显,所以《华阳国志·陈寿传》说:“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陈寿的著述很多,撰有《益部耆旧传》十篇、《古国志》五十篇,又编纂《诸葛亮集》、《魏名臣奏事》、《汉名臣奏事》等书。吴平之后,陈寿始“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卷,号《三国志》”。《三国志》写成后,曾在士大夫间流传,立刻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当时人夏侯湛正在修《

魏书

》,见到陈寿的《三国志》,便将自己的书毁掉,不再继续撰写。朝廷重臣张华非常欣赏陈寿,认为他的史才要超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汉书》的作者班固,准备将修《晋书》的事情托付给他。陈寿去世后,尚书郎范等人上书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词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如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纳。”于是晋惠帝下诏,令河南尹、洛阳令到陈寿家抄录《三国志》。《三国志》得到官方的认可,正式流传。《三国志》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三国志》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在陈寿之前,司马迁的《史记》贯穿古今,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班固的《汉书》,则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为同时并立的三国修史,是陈寿面对的新问题,于是他另辟蹊径,分作《魏书》、《蜀书》、《吴书》为三国各自修史,然后合为一书,总其名为《三国志》,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同时也使《三国志》成为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的史书。

陈寿修《三国志》,眼光未局限于三国,而是上接汉末,为群雄董卓、袁绍、袁术、吕布等人立传。这是很有见地的做法,因为讲三国的历史离不开汉末的历史,离不开当时的这些风云人物,如果缺了汉末群雄在历史大舞台上的表演,轰轰烈烈的三国历史将会大为减色。陈寿虽分别为魏、蜀、吴三国修史,但以《魏书》为主,即所谓以魏为正统。魏的君主依帝王例立本纪,蜀、吴的君主则降低一格,分别立传。另外,在遣词用字、人物的称谓上也体现出这种区别,如称魏君主为帝,蜀君主称先主、后主,吴则称吴主或径称其名等。以魏为正统,是陈寿颇受非议的地方,但这却是陈寿的无奈之举。陈寿修《三国志》是在吴平之后,大体上是当代人修当代史。西晋统治者司马氏是取代魏登上帝位的,只有承认魏的正统地位,才可以证明取代者司马氏的正统。而实际上从修史体例来说,他是将蜀、吴二国当做与魏并列的王朝来处理的,蜀、吴二国君主的传记,都是以本纪的规格来写,即以编年为序来记述传主的言行事迹,并以此为纲来记述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大事件。其实这正说明了陈寿的苦心,由此说来,人们对他的这种非议是不足一驳的。

在《三国志》的撰写上,陈寿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坚持以求实的态度修史。陈寿修《三国志》,可供他选用参考的资料,有魏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韦昭的《吴书》等,还有他自己掌握的蜀国资料。他在史料的选用取舍上非常用心,皆再三审慎斟酌后才予采用。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并列举大量例证说明他在资料使用上的剪裁得当。《三国志》叙事生动简洁,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毫无繁冗之词。也有学者认为《三国志》质朴有余,文采不足。当然,如果与《史记》那样的极品相比,《三国志》整体上的文采确是略逊一筹,然而在具体章节上,却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在《魏书·

武帝纪

》、《蜀书·先主传》、《蜀书·诸葛亮传》、《吴书·吴主传》、《吴书·周瑜传》、《吴书·鲁肃传》等几个纪传中,通过各有侧重的描写,把赤壁之战渲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其中吴蜀双方、各自的君臣之间的对话,非常传神。所以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对于这段历史,基本采用了《三国志》的记述,有些地方如《蜀书·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几乎全文照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陈寿文字功夫的精到。又他在纪传后面的评论,不仅颇具文采,而且大都贴切公允,寓意深刻,堪称点睛之笔。比如我们看了陈寿对曹操精彩的评论,就会发现后人对曹操所谓的翻案,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陈寿对曹操早已作了非常恰当的评价。《三国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有纪传而无志。志是专门记载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礼乐等典章制度的,它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是后人了解认识这一时期历史所凭依的资料。在《三国志》前边的《史记》、《汉书》,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三国志》无志,可能有社会动乱不已、资料不足等多种原因,但一部完整的纪传体史书无志,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缺憾。

一是叙述过于简略。《三国志》叙事简洁是它的优点,但对于史书来说,还是要给后人尽量多地留下有价值的资料。这一点陈寿做得有些不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资料很少,与传主的身份地位很不相称。如关羽、张飞、赵云,乃是蜀汉的开国元勋,而《蜀书·关羽传》仅一千二百余字,《蜀书·张飞传》仅八百余字,《蜀书·赵云传》仅四百余字。又如徐幹、陈琳、应玚、阮瑀等建安时期的著名文人,皆未立专传,只附记在《魏书·王粲传》中,而且除记陈琳事有三四百言外,其余皆寥寥数语。这其中也有资料不足的原因,《蜀书·后主传》的评论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不设史官,当然记录下来的资料就不会太多。

一是对曹氏、司马氏等统治者隐恶溢美,曲笔回护。这是陈寿最受诟病的地方。中国的修史传统,讲究直书实录,不隐恶,不扬善,给后人留下信史。唐代史学家刘知己批评陈寿对司马氏篡权弑主事未置一词,不肯如实记录。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有“《三国志》多回护”一条,专论曲笔回护事。考之史实,这确实不是虚词。但所谓曲笔回护,是专制时代无法完全避免的。陈寿作为晋人,让他直指甚至揭露当朝者的丑恶行径是不现实的,有时甚至还要为他们粉饰,对他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而实际上陈寿在对统治者有所回护的同时,也对他们作了一些隐讳的批评,如在《魏书·

文帝纪

》的评论中,他就对魏文帝的心胸狭隘进行了批评。而且同样是曲笔,要看是有意还是无奈,还要看程度的多少。考察《三国志》,毕竟直笔实录的多,曲笔回护的少,整体上是实录。

此外,还有人批评陈寿借修史谋取私利和发泄私愤,古今学者对此作了驳正,都是不足凭信的虚言。《三国志》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它的注。陈寿去世一百多年后,随着有关三国的史料的逐渐出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三国志》过于简略,命时任中书侍郎的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在他的祖父时,裴家迁居江南。他从小好学,“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著述甚丰。他的儿子裴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曾撰后来被称为《史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一书。裴松之领命后,“鸠集传记,增广异闻”,于刘宋元嘉六年(429)将《三国志注》完成。书成奏上,宋文帝非常满意,赞扬说:“此为不朽矣。”

裴松之的注不同于传统的注,重点不在于对语言、名物、制度的考证解释,而在于对史事的补缺、备异、惩妄、论辩。其中补缺、备异,是资料的补充,是对于所引用资料的归纳与整理。惩妄、论辩,则是对于所引用资料的考证与批评。这就是说,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搜集罗列资料,而且要经过校勘考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考证,裴松之引用的书达二百一十种,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而他所引史事,大多首尾俱全,未加删节,这就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说裴注“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比如关羽、赵云二人传记的简略问题,经裴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蜀书·关羽传》补充约一千字,其中有关羽喜读《左传》、许田射猎等事。《蜀书·赵云传》补充一千四百余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其中有赵云截江夺阿斗等事。这些大量的极其有用的资料,为后人阅读理解这部史学名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后人创作《三国演义》提供了素材。

对于裴松之的注,人们也有非议之词,比较突出的是认为他引用资料过于芜杂烦琐。《四库全书总目》就说裴松之“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至于有的学者批评他“注之所载,皆寿之弃余”,就不够客观了,他所引用的资料,大部分出于陈寿同时人或后人的著作,陈寿根本没有见到它们的可能。而有些可能被批评者引以为据的东西,裴松之的初衷并不全是为补充资料,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史学观点。比如著名的“空城计”的故事,它最早见于西晋郭冲的《诸葛亮五事》,根据史实,是毫无根据的妄说。所以陈寿未予采纳。裴松之虽然引用,但应该是出于惩妄的目的。所以他在引用的同时,对这种说法的荒谬以及悖于史实,都作了批评,认为“此书举引皆虚”。而这些虚妄的材料本身,以后人的眼光来看也不是毫无用处,它被后人加工借用,成为《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章节。

总之,裴松之的注价值极高,它已经与《三国志》成为一体,读《三国志》必须要读裴注。清代学者钱大昭甚至认为,裴松之依据他所掌握的新材料,完全可以自成一史,是因为他自己谦虚,才附于《三国志》下作为注而存在。

由于具有巨大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三国志》不仅在史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国志》很早就流传到海外,有各种文字的版本,海外有众多的学者在研究《三国志》。大约在元末明初,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创作《三国演义》,把作为正史的《三国志》通俗化为小说,它最初的名字就叫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书中大多数的人物及故事情节都可以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找到根据或线索,材料的主要来源就是《三国志》及裴注。由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来源于三国故事的人物、典故、语言等等,更是早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也大量的取材于三国故事,比如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甚至专有成套且具相当规模的三国戏。三国故事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广为流传,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响。有关三国故事的方方面面早已形成为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而三国文化的普及反过来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三国志》的了解。就社会影响及普及性而言,《三国志》在中国的史书中是绝无仅有的。总体而言,绚丽多姿的三国文化,滥觞于陈寿的《三国志》,而由裴松之的广采博注助扬其波,至《三国演义》的流传,则蔚为大观而成江河了。由此,对于三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如果能从其所由来的《三国志》中去追寻人物事件的踪迹及线索,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三国志》问世以来,除裴松之外,为它作注的代不乏人,尤其是清代的一些大学者,在这方面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近代以来,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是一部集历代研究成果之大成的著作,是非常详尽的注释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学者缪钺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选注》,是一部注释精审的选本。近年以来,有不少注译本问世,也都各具特色。

本书是《三国志》的简明读本,共选取纪传二十三篇。选取的标准是《魏书》、《蜀书》、《吴书》在《三国志》中所占的分量以及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及地位,由于篇幅有限,有些纪传作了删选。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前贤的一些成果,在此一并致谢。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各纪传的选取未必恰当,注译也肯定会有不少谬误,笔者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指正。

张文强2015年10月魏书武帝纪《武帝纪》是《三国志》的第一篇,记述的是魏武帝曹操的事迹。陈寿全面而详尽地记述了曹操不平凡的一生。曹操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以他的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数十年,统一了我国北方,同时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业。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手中后,令由己出,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奸雄的原因,但他自己并没有废掉汉帝自立。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后,追尊他为武皇帝。曹操是大乱世造就的大英雄,他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是因为他具备成就大事的条件。他目光远大,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有清醒的头脑和恢弘的气度。他精通兵法,用兵如神,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他壮心不已,一生几乎都在征战之中,直至在征途中去世。曹操又是个文采风流、多才多艺的人。他喜欢读书,在军中三十余年,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开创了慷慨悲凉的一代诗风,他的文章清峻整洁,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善书法,可与当时的书法名家张芝、张昶相媲美;善围棋,能和当时的高手山子道、王九真一较高低。陈寿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确实不是过誉之词。[1][2][3]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4][5][6]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7][8][9][10]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注释】

[1]太祖武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定庙号为太祖。

[2]沛国:王国名。治今安徽濉溪西北。谯:县名。治今安徽亳州。

[3]讳:古代对帝王及尊长不能直呼其名,故称讳,以示尊重。

[4]相国:丞相的尊称。参:曹参,西汉大臣,曾任相国。

[5]桓帝:汉桓帝刘志,公元146—167年在位。

[6]中常侍:宦官名。掌管传达诏令及宫中文书,权力很大。大长秋:官名。东汉时多由宦官担任,为皇后近侍,掌管传达皇后旨意及宫中事务。

[7]费亭侯:封爵名。侯爵的一种。东汉封侯,根据功劳大小分为县、乡、亭侯,各享有数目不同的食邑。

[8]嗣:继承。

[9]太尉:官名。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10]审:了解,明白。【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汉桓帝世,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的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官至太尉,没人能搞清楚他的来历。曹嵩生下太祖。[1]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2]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3]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

[4][5][6][7]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注释】

[1]行业:品行学业。

[2]梁国:王国名。治今河南商丘南。桥玄:东汉大臣,官至太尉,以知人名世。南阳:郡名。治今河南南阳。何颙(yóng):东汉大臣,曾与王允等人谋诛董卓,后忧愤而死。

[3]命世之才:安邦济世的人才。

[4]孝廉:汉代察举科目之一,被举之人须孝顺父母,行为廉洁。察举为汉代选举制度的一种。郎:郎官,汉代中郎、侍郎、郎中等官的统称。掌管皇帝侍从宿卫,并可参议朝政。

[5]洛阳: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部尉:官名。汉代县设县尉,为县令长之副手,掌管纠察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洛阳为东汉都城,设尉不止一人,故有北部尉。

[6]迁:升职。顿丘:县名。治今河南清丰西南。令:县令,官名。汉代县之主官,万户以上县称县令,万户以下县称县长。

[7]征:征聘。汉代选举制度之一,由朝廷直接征聘。拜:任命。议郎:官名。郎官的一种,属光禄勋,掌管参议朝政。【译文】

太祖从小机警,富有权数计谋,行侠仗义,放荡不羁,不大注意培养自己的品行学业,所以当时人不很看重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对他非常赏识。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非安邦定国之才不能挽救,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了!”二十岁时,太祖被举荐为孝廉,入朝任郎官,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升任顿丘县令,朝廷又征召他入朝,任命他为议郎。[1][2][3][4]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

[5][6]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7][8][9]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10]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注释】

[1]光和:汉灵帝年号(178—184)。

[2]黄巾:黄巾军,东汉末农民起义军。

[3]骑都尉:官名。掌管皇帝侍从宿卫,属光禄勋,位次低于将军。

[4]颍川:郡名。治今河南禹县。贼:指黄巾军,是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

[5]济南:王国名。治今山东济南东。相:官名。汉代王国由朝廷委派国相一人,掌管王国政务,地位同于郡太守。

[6]长吏:指县令长。

[7]淫祀:指未经官方准许的祭祀。

[8]奸宄(guǐ):违法乱纪之徒。

[9]郡界:指济南国境内。国与郡为同级行政单位,封王于其地则为国,未封则为郡,故以郡称国。

[10]东郡:郡名。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官名。汉代郡之主官,又称郡守。【译文】

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事。太祖被任命为骑都尉,率军攻打颍川黄巾军。升任济南相,济南国下辖十余县,各县的县令长大多巴结讨好权贵,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太祖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县的县令长;又在境内禁绝淫祀,违法乱纪之徒纷纷逃窜,境内安定,秩序井然。过了很久,太祖被朝廷征还,任为东郡太守;他没有去赴任,称病返回家乡。[1]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2][3][4][5]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6][7]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8]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9]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

[10][11][12][13][14]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15],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16][17],是岁中平六年也。【注释】

[1]金城:郡名。治今甘肃永靖西北。刺史:官名。西汉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诏书六条察问郡县,本属监察官,东汉后权力加大,成为郡之上的一级行政长官。此处指凉州刺史耿鄙,金城为凉州辖郡,凉州治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区。郡守:指金城太守陈懿。

[2]典军校尉:官名。东汉灵帝时为加强军事力量,设置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即其中之一。

[3]会:恰巧,赶上。灵帝:汉灵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崩:皇帝去世称崩。

[4]太子:即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在位,后被董卓废黜杀掉。

[5]太后:即何太后,少帝的生母,后被董卓杀掉。

[6]大将军:官名。东汉将军的最高称号,位在三公之上,掌管统兵征伐并执掌朝政,权力极大,不常置。何进:何太后的异母兄长,官至大将军,灵帝死后专断朝政,与袁绍等人谋诛宦官,事泄被杀。袁绍:东汉末群雄之一。

[7]董卓:东汉末祸国权臣。

[8]献帝: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少帝刘辩的异母弟,公元189—220年在位,他在位时东汉已名存实亡。

[9]表:上表举荐。骁骑校尉:官名。统领京师禁卫军,掌管京师宿卫。

[10]间行:取小路悄悄走。

[11]关:此指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12]中牟:县名。治今河南中牟东。

[13]亭长:官名。汉代乡间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负责当地治安等事务。

[14]执:捉拿,拘捕。

[15]陈留:县名。治今河南开封东南。

[16]己吾:县名。治今河南宁陵西南。

[17]中平:汉灵帝年号(184—189)。【译文】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掉凉州刺史和金城太守叛乱,聚集部众十余万人,天下惊扰不安。朝廷征召太祖入朝出任典军校尉。正好赶上汉灵帝去世,太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何太后不肯听从。何进便征召董卓率军进京,想以此胁迫何太后答应,董卓还没有到达,而何进已先被杀害。董卓到京城后,废黜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另立献帝刘协,京城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商议政事。太祖于是改换姓名,从小路向东悄悄返回家乡。出虎牢关,途经中牟时,一个亭长对太祖产生怀疑,把他抓起来送到县城。县城里有人暗中认出了他,便为他向县里求情,结果太祖被释放。这时董卓在京城杀掉何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达陈留,散出家中的财物,聚集义兵,准备凭借这支军队消灭董卓。冬十二月,太祖开始在己吾起兵举义,这一年是中平六年。[1]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2]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3]推袁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注释】

[1]初平:汉献帝年号(190—193)。

[2]后将军:官名。与前、左、右将军为四将军,掌统兵征伐,地位很高。袁术:东汉末群雄之一。以下韩馥等人都是东汉末群雄。冀州:州名。治今河北临漳西南。牧:州牧,官名。汉代各州或置州牧,或置刺史,二者职位相同而州牧稍重。豫州:州名。治今安徽亳州。兖州:州名。治今山东金乡西北。河内:郡名。治今河南武陟西南。勃海:郡名。治今河北南皮东北。山阳:郡名。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为兖州治所。济北:王国名。治今山东长清南。

[3]行:代理。奋武将军:官名。汉杂号将军,掌统兵征伐。汉代杂号将军名目繁多,不常置,因事临时而设,战事结束则罢。【译文】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各有部众数万,推举袁绍为盟主。太祖代理奋武将军,加入联盟。[1]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2]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3]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4]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5]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6]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7]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8]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注释】

[1]长安:西汉都城,在今陕西长安西北。

[2]酸枣:县名。治今河南延津西南。

[3]邺:县名。治今河北临漳西南。

[4]向使:假使。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5]二周:指战国时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西周位于今河南洛阳西,东周位于今河南洛阳东。

[6]成皋:县名。治今河南荥阳西北。

[7]荥阳:县名。治今河南荥阳东北。

[8]从弟:堂弟。【译文】

这年二月,董卓闻知袁绍等人起兵,便将献帝迁徙到长安,以长安为都城。董卓自己率军留驻洛阳,于是纵火焚烧洛阳的皇宫。当时袁绍驻军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人驻军酸枣,袁术驻军南阳,孔伷驻军颍川,韩馥驻军邺县。董卓兵力强盛,袁绍等没人敢率先进军。太祖说:“我们起义兵来诛灭暴乱,大军已经聚合,诸位还迟疑什么?假使董卓闻知山东起兵,依仗皇家的权势威望,据守洛阳东西两边的险要之地,向东进军以控制天下,那即使他的行为不合道义,也还是足以成为祸患。现在他却焚烧皇宫,劫持迁徙天子,海内震动,人们不知道去归附谁,这是上天灭亡他的好时机啊。只须一战就可安定天下,这个好机会不能失掉。”便自己领兵西进,准备占据成皋。张邈分出一部分将士交与手下将领卫兹统领,派遣他跟随太祖进军。军至荥阳汴水,遇到董卓的将领徐荣,太祖与之交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被流箭射中,所乘战马受伤,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给他乘骑,他才得以乘夜逃走。徐荣见太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很少,却能够力战一整天,认为酸枣不容易攻下,便也率军返回。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1][2]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3][4]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5][6][7]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8]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注释】

[1]责让:责备。

[2]勃海:指袁绍。孟津: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孟县西南,设有关隘。

[3]敖仓:大粮仓名。位于今河南郑州西北。

[4]辕:关名。位于今河南偃师东南。太谷:关名。位于今河南洛阳东南。

[5]丹:指丹水县,治今河南淅川西。析:县名。治今河南西峡。

[6]武关:关名。位于今陕西丹凤东南。

[7]三辅:西汉武帝时,以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分管京师长安附近地区,称三辅。

[8]窃:敬词,私下。【译文】

太祖回到酸枣,那里的各路军队十余万人,天天置办酒宴聚会作乐,不谋划进攻董卓的大事。太祖责备他们,并趁便为他们谋划说:“诸位请听我的计策,让勃海太守领河内的军队迫近孟津,酸枣的诸位将军镇守成皋,占据敖仓,阻断辕关和太古关,完全控制险要之地;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将士进军丹水、析县,进入武关,以威慑三辅地区:各路军队都高筑壁垒,深挖堑壕,不与敌人交战,多设疑兵,显示出有利于我军的天下大势,以正义讨伐叛逆,可以立刻平定。现在我们以正义起兵,却心存疑虑不敢前进,令天下人大失所望,我私下为诸位感到羞耻!”张邈等人没能采纳太祖的计划。[1][2]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3]。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4]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5][6]。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7]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注释】

[1]青州:州名。治今山东淄博东北。

[2]任城:王国名。治今山东济宁。

[3]东平:王国名。治今山东东平东。

[4]领:兼任。

[5]寿张:县名。治今山东东平西南。

[6]购求:悬赏寻求。丧:遗体。

[7]冬:指初平三年(192)冬。【译文】

青州黄巾军上百万人进入兖州,杀掉任城相郑遂,转头进入东平。刘岱想进兵攻打他们,鲍信劝谏说:“现在贼众有百万人,百姓全都震惊惶恐,士卒没有斗志,抵挡不住他们。我看贼众有老小家属跟随,军中没有辎重,只靠劫掠来供给军用,现在不如积蓄将士们的力量,先据城固守。敌人想要交战没有机会,攻城又攻不下来,势必会分崩离散,到那时我们挑选精锐,占据要害之地,再发动进攻,就可以将他们打败了。”刘岱不肯听从,与黄巾军交战,果然兵败被杀。鲍信便与州吏万潜等人到东郡迎接太祖,请他兼任兖州牧。太祖于是进军,在寿张东与黄巾军展开激战,鲍信临阵战死,太祖军竭尽全力才勉强把黄巾军打败。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没能找到,于是大家用木头刻成鲍信的像,哭着祭奠他。太祖追击黄巾军到济北。黄巾军请求投降。这年冬天,收纳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男女人口一百余万,挑选出其中的精锐士卒组成军队,号称青州兵。[1][2]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3][4][5]。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6]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注释】

[1]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

[2]武平:县名。治今河南鹿邑。

[3]陈相:陈国国相。陈国治今河南淮阳。

[4]将迎天子:当时天子汉献帝久经颠沛流离,暂居于安邑县(治今山西夏县西北)。曹操准备将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以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5]荀彧、程昱: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

[6]卫将军:官名。统领京师禁卫军,掌管京师及宫廷宿卫,权位稍逊于三公。【译文】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至武平,袁术设置的陈国相袁嗣投降。太祖准备去迎接汉献帝,众将中有人怀疑这件事,荀彧、程昱二人则极力赞成,太祖于是派遣曹洪率军西进迎接献帝。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领苌奴凭险阻挡,曹洪无法前进。

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1][2]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3][4][5]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6]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7]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8]。【注释】

[1]杨奉、韩暹:都是东汉末军阀混战中的群雄。

[2]梁:县名。治今河南临汝西。

[3]遁走:逃走。走,跑,也特指逃跑。

[4]假:借,此处为授予之意。节:符节,皇帝授予臣子行使权力的凭证。钺(yuè):古代兵器,状如大斧,常作为仪仗表示王权,这时又称黄钺。大臣假黄钺者,表示代表皇帝征讨四方,有权指挥全国军队。

[5]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事务。东汉尚书台是实际的行政中枢,录尚书事者无所不总,实即独揽朝政,后录尚书事成固定官职。

[6]许:县名。治今河南许昌东。

[7]武平侯:封于武平县的县侯。

[8]宗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处所。社:祭祀土神的祭坛。稷:祭祀谷神的祭坛。以上为古代帝王必设之制。【译文】

汉献帝任命太祖为建德将军。夏六月,太祖升任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护送献帝返回洛阳,杨奉另率一军驻扎梁县。太祖于是进军洛阳,捍卫京师,韩暹逃走。献帝授予太祖符节黄钺,使太祖录尚书事。洛阳已经残破不堪,董昭等人便劝太祖将都城迁至许县。九月,献帝出辕关向东进发,任命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从献帝西迁长安以来,朝廷上下日益混乱,到这时,宗庙社稷等祭祀制度才开始建立起来。[1]

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2]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3]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4][5][6]。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注释】

[1]要(yāo):半路拦截。

[2]班:等级,位次。

[3]司空:官名。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及水利工程,为三公之一。

[4]车骑将军:官名。统领京师禁卫军,掌管京师及宫廷宿卫,地位很高,位次同于三公。

[5]枣祗、韩浩: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二人建屯田之议。

[6]屯田:指曹操建立的强制百姓屯田制度。屯田制度的成功推行,保证了曹操的军粮供应,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译文】

在献帝东迁许县的时候,杨奉从梁县进军准备拦截,但没能赶上。冬十月,曹公进军征讨杨奉,杨奉向南去投奔袁术,曹公进攻他设在梁县的营屯,攻克。于是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因这个官职位次在曹公之下,认为是耻辱,不肯接受。于是曹公坚决推辞,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献帝便任命曹公为司空,并代理车骑将军。这一年,曹公采用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开始实行屯田制度。[1][2]

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注释】

[1]吕布:东汉末群雄之一。刘备:东汉末群雄之一。

[2]下邳:县名。治今江苏睢宁西北。【译文】

吕布进军袭击刘备,攻占下邳。刘备来投奔曹公。程昱劝曹公说:“我观察刘备这个人,具有雄才大略而深得人心,终究不会屈居他人之下,不如趁早将他除掉。”曹公说:“当今正是招纳英雄的时候,杀掉一个人而失去整个天下的人心,不能做这样的事。”[1][2]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3][4]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5][6]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7][8]许,分兵守官渡。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十二月,公军官渡。【注释】

[1]公孙瓒:东汉末群雄之一。

[2]四州:指青、冀、幽、并四州。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

[3]八月:指建安四年(199)八月。

[4]黎阳:县名。治今河南浚县东北。

[5]齐:王国名。治今山东淄博东北。东安:县名。治今山东沂水西南。

[6]河:古代专指黄河。

[7]官渡: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

[8]张绣:东汉末群雄之一。张绣曾投降过曹操,后因曹操处置不当复反,这时再次投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接纳。【译文】

这时袁绍已经消灭公孙瓒,吞并了他的地盘,兼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拥有士众十余万,就要进攻许都。众将都认为袁绍势大难以抵挡,曹公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妒忌刻薄而缺乏威严,兵士众多而指挥混乱,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他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富足,却正好作为奉献给我们的礼物。”建安四年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又派遣臧霸等人率军进入青州,攻占齐国、北海、东安,留下于禁率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九月,曹公返回许都,分派兵将把守官渡。冬十一月,张绣率众投降,被封为列侯。十二月,曹公进军官渡。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1]“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2]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3]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注释】

[1]方:将要。

[2]郭嘉:曹操的重要谋士。

[3]禽:同“擒”。【译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的密谋败露,全部被杀。曹公准备亲自东征刘备,众将都说:“与您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现在袁绍就要来进攻,您却丢下他去东征,假使袁绍乘机从后边袭击我们,怎么办?”曹公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去进攻他,一定会成为后患。袁绍虽然胸怀大志,但他对形势的判断却很迟钝,一定不会有什么动作。”郭嘉也极力劝曹公进军,于是曹公东征刘备,将他击溃,生擒他的将领夏侯博。刘备逃走投奔袁绍,曹公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女。刘备的将领关羽驻扎在下邳,曹公又进军攻打关羽,关羽投降。将领昌豨反叛帮助刘备,曹公又进军击败了他。曹公率军返回官渡,在此期间,袁绍始终没有出兵。[1]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2]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3]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4]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5]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6]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7][8][9],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10]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11]武。关羽亡归刘备。【注释】

[1]白马:县名。治今河南滑县东。

[2]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

[3]延津: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汲县东。

[4]掩:偷袭。

[5]趣:奔赴,趋向。

[6]逆:迎,迎接。

[7]阪:山坡。

[8]有顷:不久。

[9]白:禀告。

[10]稍:逐渐。

[11]阳武:县名。治今河南原阳东南。【译文】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率军进攻驻扎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袁绍自己率军至黎阳,准备渡过黄河。夏四月,曹公率军北进救援刘延。荀攸劝曹公说:“现在我们兵少无法抵敌,一定要分散敌人的力量才能成功。您到延津后,做出好像要渡过黄河袭击敌人后方的态势,袁绍一定会西向应战,然后派遣轻装部队突袭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了。”曹公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听说对方要渡黄河,立即分兵向西应战。曹公于是率领军队兼程前进,直趋白马,到离白马十几里时,颜良才听说,大吃一惊,赶来迎战。曹公命令张辽、关羽先与敌接战,击败敌军,斩杀颜良。于是解除白马之围,迁出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这时渡过黄河来追赶曹公的军队,到达延津以南。曹公部署将士在南面的山坡下安设营垒,然后派士卒登上营垒瞭望,士卒禀告说:“大约有五六百名骑兵追来了。”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得数不过来。”曹公说:“不用再禀告了。”于是下令骑兵解开马鞍,放战马休息。这时,从白马运送辎重的车队已经上路。众将认为敌人骑兵众多,不如让辎重车队退回营垒坚守。荀攸说:“这是用来引诱敌人的,怎么能退回去!”袁绍的骑兵统帅文丑与刘备率领五六千名骑兵先后赶到。众将又禀告说:“可以上马迎敌了。”曹公说:“还不可以。”过了一会儿,敌人骑兵到达的越来越多,有的便四散跑开去抢辎重。曹公说:“可以上马了。”于是众将士全部上马。当时曹公骑兵不到六百人,纵兵突击,大败敌军,斩杀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军中著名的将领,两次交战,都被杀死,袁军上下大为震惊。曹公撤军返回官渡,袁绍进至阳武据守。关羽乘机逃回到刘备军中。[1]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

[2]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3]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注释】

[1]塠:同“堆”。

[2]机:事情的关键。

[3]神武:神明威武。【译文】

八月,袁绍连营逐步向前推进,依靠沙丘修筑营垒,东西延伸数十里。曹公也分头修筑营垒与之相对,双方交战,曹公没有取得胜利。当时曹公的将士不到一万人,其中带伤的还有十分之二三。袁绍再次向前逼近官渡,堆筑土山,挖掘地道。曹公也在营垒内堆筑土山,挖掘地道,与敌针锋相对。袁绍军向曹公军营中射箭,箭像雨点一样落下,营内的人走动全都要用盾牌遮蔽身体,众将士都极为恐惧。当时曹公军粮缺乏,就给荀彧写信商议,想要撤军返回许都。荀彧认为:“袁绍将他所有的兵力聚集在官渡,要与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的兵力抵抗最强的对手,倘若不能制服对方,就一定会被对方乘此机会打败,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况且袁绍只是凡人当中的豪杰,能够聚集人才却不能使用他们。凭借您的神明威武、聪明睿智,做什么事情能不成功呢!”曹公听从了荀彧的意见,没有退兵。[1]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2]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3]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4]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5]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6]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及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注释】

[1]乘(shèng):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后用以指一辆车。

[2]比:接连,屡次。

[3]却:退,后。

[4]贾诩:曹操的重要谋士。

[5]陈:同“阵”。

[6]固:本来,当然。【译文】

这时,袁绍有数千辆运粮车来到,曹公采用荀攸的计策,派遣徐晃、史涣率军截击,大败敌人的押送部队,将袁绍的运粮车全部烧毁。曹公与袁绍相持数月之久,虽然接连交战斩杀敌将,但人少粮尽,士卒疲乏。曹公对运送辎重的人说:“十五天后我就给你们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冬十月,袁绍派遣车辆运送粮食,派遣淳于琼等五人率领兵众一万余人护送,住宿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但袁绍不能满足他,许攸便来投奔曹公,于是劝说曹公袭击淳于琼等人。曹公身边的将士都怀疑许攸,而荀攸、贾诩二人却极力劝曹公听从许攸的计策。曹公便留下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乘夜进发,天亮时到达。淳于琼等人看见曹公兵少,在营门外摆开阵势迎战。曹公指挥将士发动猛攻,淳于琼退至营中坚守,曹公随之攻打敌营。袁绍派遣骑兵前来救援淳于琼。曹公身边有人说:“敌人骑兵渐渐逼近了,请分兵抵挡。”曹公大怒说:“敌人到了身背后,再禀告!”将士们都拼死搏战,大败淳于琼等人,将他们全部斩杀。袁绍刚听说曹公袭击淳于琼等人时,对他的长子袁谭说:“就算他们打败淳于琼等人,我攻占他的大营,他就无处可回了!”便派遣张郃、高览进军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便来向曹公投降。袁绍的部众分崩溃散,袁绍及袁谭丢下军队逃走,渡过黄河。曹公派军追赶没能追上,缴获了袁绍全部的辎重及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部众。曹公在缴获的袁绍文书中,发现了许都及军中很多人写给袁绍的书信,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冀州所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1][2]

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注释】

[1]欧:同“呕”。

[2]夏五月:指建安七年(202)夏五月。【译文】

袁绍自从军队被击溃后,发病吐血,到建安七年夏五月死去。小儿子袁尚接替了他的权位,袁谭自称车骑将军,驻扎黎阳。秋九月,曹公征讨他们,双方接连交战。袁谭、袁尚多次战败,退入黎阳城固守。[1]

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注释】

[1]郭:外城。【译文】

建安八年春三月,曹公挥军攻打黎阳外城,袁谭、袁尚出城迎战,曹公进击,大败袁军,袁谭、袁尚乘夜逃走。夏四月,曹公进军邺县。五月返回许都,留下贾信驻扎黎阳。[1]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2]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3][4][5]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注释】

[1]辑:成功。

[2]足下:敬词。

[3]燕、代:都是古国名,代指今河北北部一带。

[4]戎狄:古代泛称西部少数民族为戎,泛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此指当时西部羌族及北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

[5]庶:或许。【译文】

当初,袁绍与曹公一同起兵,袁绍问曹公说:“假若事情不能成功,那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公说:“您的意思认为哪里可以?”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以燕、代之地为险阻,兼有戎狄部众,向南去争夺天下,或许可以成功了吧?”曹公说:“我任用天下富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义来驾御他们,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功。”[1]

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注释】

[1]罹(lí):遭受。【译文】

九月,曹公下令说:“黄河以北地区遭受了袁氏带来的灾难,现在命令这个地区不用交纳今年的田租赋税。”又加重惩治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们非常高兴。献帝命曹公兼任冀州牧,曹公便辞掉了兖州牧的职务。[1][2]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3][4]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注释】

[1]公还邺:在此之前,曹操先后消灭袁谭、袁尚等袁氏残余势力,远征乌桓大获成功,平定北方地区,这时还师返回邺县。

[2]肄(yì):习练。

[3]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为全国地位最高的官员,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司徒掌管全国民政,司空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及水利工程。

[4]丞相:官名。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天子,总理朝政。此时曹操废除三公,复置丞相,是为了自己独揽朝政。御史大夫:官名。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监察、执法及国家文书档案等。【译文】

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曹公回到邺县,修建玄武池以训练水军。汉朝廷撤消三公之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献帝任命曹公为丞相。[1]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2][3][4]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

[5][6]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7]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8]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9][10]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11][12]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13]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注释】

[1]刘表:东汉末群雄之一,时任荆州牧。荆州治所在襄阳,即今湖北襄樊。

[2]樊:即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

[3]新野:县名。治今河南新野。

[4]夏口:汉水入长江处,即今湖北汉口,古时汉水襄阳以下称夏水。

[5]江陵:县名。治今湖北江陵。

[6]更始:重新开始。

[7]江夏:郡名。治今湖北鄂城。

[8]益州:州名。治今四川成都。刘璋:东汉末群雄之一。

[9]合肥:县名。治今安徽合肥。

[10]巴丘:山名。在今湖南岳阳境内。

[11]赤壁:地名。一说在今湖北蒲圻西北。

[12]大疫:瘟疫流行。

[13]此是一种隐讳的说法,其实曹操撤军是因为打了大败仗,疫病不是退军的主要原因。【译文】

秋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接替了他的职位,驻扎在襄阳,刘备驻扎在樊城。九月,曹公率军进至新野,刘琮于是率众投降,刘备逃至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向荆州的官吏百姓颁布命令,与他们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于是评定荆州官员归顺朝廷的功劳,封以侯爵的有十五人,任命刘表的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让他继续统带原来的兵将,任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人。益州牧刘璋开始接受朝廷下达的征调命令,发遣士卒补充曹公的军队。十二月,孙权为帮助刘备进攻合肥。曹公自江陵进军征讨刘备,抵达巴丘,派遣张憙率军援救合肥。孙权听说张憙到来,撤军返回。曹公军至赤壁,与刘备交战,失利。这时瘟疫流行,将士中很多人病死,曹公便撤军返回。刘备于是占据了荆州地处长江以南的几个郡。[1]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2][3]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4][5]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6]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7][8]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9][10]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注释】

[1]受命:秉受天命。中兴:衰而复兴。

[2]曷尝:何尝。

[3]曾:竟,乃。闾巷:里巷。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称闾。

[4]孟公绰: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赵、魏:指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赵氏、魏氏。老:春秋诸侯国大夫的家臣。

[5]滕、薛:皆为春秋时的小国。大夫:春秋时各诸侯国掌管国政的大臣。以上两句话出《论语·宪问》。

[6]齐桓: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他任用有不廉名声而具杰出才能的管仲,得以成就霸业。

[7]被褐怀玉:喻指处贫贱地位而有杰出才能的人。褐,用粗毛布和粗麻制成的短衣,是贫贱者所穿的衣服。钓于渭滨:指吕尚。吕尚于渭水垂钓,周文王访贤得之,委以重任,后辅周灭商建立周王朝。

[8]盗嫂受金:指西汉大臣陈平的事情。西汉初,魏无知向汉高祖刘邦举荐陈平,这时有人说陈平在家时与嫂子私通(盗嫂),任职时收受贿赂(受金),刘邦听从魏无知的劝谏,对此不加理会,反而对陈平更加信任,后陈平成为西汉名臣。无知:即魏无知。

[9]二三子:诸位。明扬仄陋:这是《尚书·尧典》中的话,意思是说推举处于民间而名声未显的人才。

[10]铜雀台:楼台名。在今河北临漳西,楼台依邺县西部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