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十二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7 08:18:19

点击下载

作者:张炳盛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药剂学(十二五)

中药药剂学(十二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供中药类专业用)

主 编 张炳盛(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主编 郭慧玲(江西中医药大学)

    雷志钧(湖南中医药大学)

    亓国锋(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冯传平(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药药剂学/张炳盛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3208-1

Ⅰ.①中… Ⅱ.①张… Ⅲ.①中药制剂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①R28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44072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三河市鑫金马印装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 787×1092 1/16 印张 30 字数 665千字2016年4月第1版 2016年4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3208-1*定价 59.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编委会

主 编 张炳盛(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主编 郭慧玲(江西中医药大学)

    雷志钧(湖南中医药大学)

    亓国锋(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冯传平(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 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婧(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王 峰(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亓国锋(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

    冯传平(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孙晓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张 奎(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

    张炳盛(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洪巧瑜(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袁继伟(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郭慧玲(江西中医药大学)

    梁丽丽(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曾 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雷志钧(湖南中医药大学)

    蔡兴东(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5月编写说明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药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教材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具体组织,全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联合编写,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力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崇尚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学以致用。教材编写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对接”为宗旨,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在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材质量,力求编写出“精品教材”。

本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内容上均有所创新,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比较实用的教材。具体特点如下:

1.在编排体系上力求新颖。全书共20章,在“绪论”之后,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部分,第二部分为中药药剂所涉及的“各种技术”(第三至第五章),第三部分为“药物剂型的制备”(第六至第十七章),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第十八章至二十章)。此种编排顺序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并与药品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2.在编写内容上进行整合。按照高职教育“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要求,删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切实讲述中药制药工作中所需的知识。

3.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编写过程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为依据,以适应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新变化为要求,以最新出版教材为参考,以药品生产第一线上常用剂型为主体,力求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

4.在编写逻辑上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叙述语言上力求精练、易懂,并以图表加以说明,便于学生理解。

5.本教材每一章前都有本章的学习目标,有的章节列有“知识拓展”或“知识链接”,每一章后加入技能训练,使每个学生更便于掌握所学知识。

本书参编人员及分工为:张炳盛编写第一、十七章,梁丽丽编写第二、二十章,曾彬编写第三章,袁继伟编写第四章,冯传平编写第五、六章,洪巧瑜编写第七章,蔡兴东编写第八、九、十章,雷志钧编写第十一章,亓国锋编写第十二章,郭慧玲编写第十三章,王峰编写第十四、十五章,张奎编写第十六章,孙晓玲编写第十八章,马婧编写第十九章。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参编老师所在学校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全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另外本书引用了一些教材的内容,由于体例所限未注明,在此一并表示由衷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以及时间仓促,书中若有不妥,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中药药剂学》编委会2015年9月第一章 绪 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性质及常用术语。2.熟悉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的体例与内容;制剂生产管理中的相关药事法规。3.了解中药药剂的发展。

技能目标能对各种中药制剂进行分类,正确和熟练使用《中国药典》。第一节 中药药剂学概述一、中药药剂学的概念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其内容不但与本专业的课程及其他专业学科有衔接与联系,而且与临床医疗用药实践和工业化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培养中药制药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干专业课程。

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其理论和技术已日趋完善。中药药剂学的重点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处方组成、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合理应用,它包括中药制剂学与中药调剂学两部分。二、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将中药原料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有效、安全、稳定、可控的药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药药剂学的具体任务概括如下。(一)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中药药剂的理论、技术和经验

中医药宝库中有关中药药剂的内容很多,大多记载在历代医书、方书、本草、医案等医药典籍中,但均为散在分布,不系统、不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方针指引下,进行了较多的继承和整理工作,但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而需要我们对传统中药药剂遗产,加以继承和发扬,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如很多有名的传统制剂还缺少客观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二)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技术、设备及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药剂现代化

中药药剂学的理论对提高制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备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制剂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基础与专业结合,而且能促进中药药剂的发展。(三)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的研究

这是中药药剂从传统经验开发向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最大的差别是制剂的原料,前者是中药材,后者是单一化合物。因此,中药制剂的基础研究,除与西药制剂一样,包括制剂成型理论和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等内容外,还包括以对中药或方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精制、浓缩、干燥等内容,其中关键问题是“提取与分离”。(四)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剂型与新制剂,提高传统中药制剂水平

传统的汤剂、丸剂等,很难满足高效、速效、控制药物释放和发挥定向给药作用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积极研究和开发中药的新剂型、新制剂,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是非常重要的。(五)研究和开发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赋形剂是作为药物的载体,赋予制剂一定的形态与结构的物质;附加剂是用于保持药物与剂型的质量稳定的物质。研究与开发新辅料,对提高中药制剂整体水平,创造新的剂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 药物系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的总称,包括原料药与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附则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药剂 系指原料药经调制技术操作制得的成品。

3.剂型 系指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需要的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复方丹参片即为“片剂”剂型,六味地黄丸即为“丸剂”剂型。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胶囊剂、汤剂、胶剂、丹剂、散剂、丸剂、片剂、煎膏剂、注射剂、气雾剂等40多种。

4.制剂 系指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它可以直接用于临床,如双黄连注射剂。制剂主要在药厂生产,医院制剂室也生产部分。凡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以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制剂。

5.调剂 系指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配制,并规定有用法用量的药剂。调剂一般在医院的药房中进行。凡研究药剂调配、服用等有关理论、原则和技术的学科称为调剂学。

6.中成药 系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而大量生产的制剂。中成药一般具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

7.辅料 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8.新药 2001年9月15日国务院新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对新药做出了权威性界定:“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

9.标准操作规程(SOP) 经批准用以指导制剂生产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10.有效期 药品可使用的常温贮存有效期限。第二节 中药药剂的发展一、古代中药药剂的简况

中药药剂是在人类防病治病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药水平的提高,中药药剂的制备理论与工艺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药药剂的起源可追溯到夏禹时代(公元前2070—前1600),那时已经能酿酒,因此有多种药物制成药酒的记载。在酿酒的同时又发现了曲,曲剂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消积导滞的功效,这是一种早期应用的复合酶制剂,至今仍在使用。商汤时期(公元前1600—前1046),伊尹首创汤剂。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还在《汤液醪醴论》中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并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是我国药剂学理论与技术显著发展的时期,《五十二病方》《甲乙经》《山海经》就记载将药物制成酒剂、汤剂、药末剂、洗浴剂、饼剂、曲剂、丸剂、膏剂等剂型使用。东汉张仲景(142—219)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著作中记载有栓剂、洗剂、软膏剂、糖浆剂等剂型十余种。晋代葛洪(281—341)著《肘后备急方》,书内记载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尿道栓剂,并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列为专章论述。唐代显庆四年(659)由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了《新修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孙思邈(581—682)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制药的理论、工艺和质量问题等都有专章论述,促进了中药药剂的发展。

宋、元时期(960—1367),由太医院颁布、陈师文等校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书中收载的许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传统中药所沿用。明代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医药实践的经验,收载的药物有1892种、剂型40多种、附方13000多首,为中药药剂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二、现代中药药剂的发展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通过学习中医,研究中药新剂型,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中西药组方制剂等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中药新剂型、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等的研究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长效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相继问世,促进了中药剂型的发展。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提取、超滤、喷雾干燥、一步制粒、悬浮包衣等新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对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强化药品监督管理,加快中药制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使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辅料的应用如片剂填充剂新开发了可压性淀粉等;黏合剂开发了聚乙烯醇、聚维酮、羟丙甲纤维素等;崩解剂开发了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维酮(PVPP)等。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粉末直接压片技术的发展。知识链接药剂学的新分支1.工业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及制剂生产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2.物理药剂学是应用物理化学原理研究和解释药剂制造和贮存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并在该基础上指导剂型及制剂设计的一门学科。3.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4.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时间-数量变化过程,并提出用于解释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为指导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一门学科。5.临床药剂学是主要阐明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导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第三节 药物剂型的分类一、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

药物剂型是药物的应用形式,对发挥药物的疗效十分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变药物作用性能 如硫酸镁口服可做泻下药应用,而静脉滴注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有镇静、解痉作用。

2.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如注射剂、吸入剂等,属速效剂型,可迅速发挥药效,用于抢救危重病人。丸剂、缓释制剂、植入剂等属慢效或长效剂型。因此在制剂生产中应按疾病需要制备不同作用速度的剂型。

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芸香草制成汤剂治疗咳喘病,有恶心、呕吐反应,疗效不佳,但制成气雾剂不仅药效发挥快,副作用小,而且剂量减少。一些控释与缓释制剂,能控制药物放出速度并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降低副作用。

4.具有靶向性 一些具有微粒结构的制剂,如静脉注射乳剂、静脉注射脂质体乳剂等,在体内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使药物在肝、肾等器官分布较多,能发挥药物剂型的靶向作用。

在选用药物剂型时,除了要满足医疗、预防的需要和药物本身性质的要求外,同时需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质量控制及生产、贮存、运输、服用等方面加以全面考虑,使药物达到安全、有效和稳定的目的。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的剂型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把药物剂型分为以下几类:(一)按形态分类

1.固体剂型 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胶囊剂等。

2.半固体剂型 如软膏剂、糊剂等。

3.液体剂型 如汤剂、糖浆剂、注射剂、合剂、酊剂等。

4.气体剂型 如气雾剂、烟剂等。

由于形态相同的剂型,制备和贮运上有相近之处,如液体剂型制备时多采用溶解法、分散法;固体剂型多需粉碎和混合等;半固体剂型多用熔化和研和法。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较有意义,但是过于简单,缺少剂型间的内在联系,实用价值不大。(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 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3.乳剂型 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部分搽剂等。

4.混悬型 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 如气雾剂、吸入剂等。

6.微粒分散型 如微球剂、微囊剂、纳米囊、纳米球等。

7.固体分散型 如散剂、颗粒剂、丸剂、片剂、注射用无菌粉末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的特点,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一种剂型由于分散介质和制法不同,可以分到几个分散体系中,如注射剂中就有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及注射用无菌粉末等,无法保持剂型的完整性。(三)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有汤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酒剂、流浸膏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经直肠给药的剂型有栓剂、灌肠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①注射给药的有注射剂,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穴位注射等;②呼吸道给药的有气雾剂、吸入剂、烟剂等;③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剂、橡皮膏剂、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④黏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口腔膜剂、含漱剂、舌下含片、栓剂等。

此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密切结合,并能反映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对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但由于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不同,一种制剂可以在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中出现,如溶液剂可经口服、皮肤、黏膜、直肠等多种给药途径使用。(四)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相同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如将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等归纳为浸出制剂。将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剂、滴眼剂等列为无菌制剂。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研究制备的共同规律,但归纳不全,并且某些剂型会随着科学的发展改变其制法,故有一定的局限性。三、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药物疗效主要决定于药物本身,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可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药物释放、吸收的影响。同一种药物,由于剂型种类不同,所选用的辅料不同、制备方法不同,以及工艺操作的差异,往往会使药物的稳定性和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作用部位、持续时间、副作用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剂型的选择是中药制剂研究与生产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按下述基本原则选择剂型。(一)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因为病有缓急、证有表里,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所以病证不同,对药物的剂型要求也就不同。一般而言,急症用药宜选用发挥疗效迅速的剂型,如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合剂(口服液)等剂型;慢性病用药宜选用作用缓和、持久的剂型,如丸剂、片剂、煎膏剂等剂型;皮肤疾患用药,一般选用软膏剂、橡胶膏剂、外用膜剂、洗剂等剂型;而某些局部黏膜用药可选用栓剂、条剂、线剂等剂型。(二)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

剂型是药物的应用形式,有些药物只有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疗效或使用,这一特点与其自身性质和所含成分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改变药物作用性能,如硫酸镁口服可做泻下药应用,而静脉滴注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有镇静、解痉作用。②调节药物作用速度,如注射剂、吸入剂等,属速效剂型,可迅速发挥药效,用于抢救危重病人;丸剂、缓释制剂、植入剂等属慢效或长效剂型。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芸香草制成汤剂治疗咳喘病,有恶心、呕吐反应,疗效不佳,但制成气雾剂不仅药效发挥快,副作用小,而且剂量减少。④具有靶向性,如静脉注射乳剂、静脉注射脂质体乳剂等,在体内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使药物在肝、肾、肺等器官分布较多,能发挥药物剂型的靶向作用。(三)根据生产条件和方便性的要求选择剂型

在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和药物本身性质的基础上,剂型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拟生产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同时力求使药物剂型符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生产、贮存、运输、服用、贮藏方便)及成本低廉的要求。

对儿童用药尽量做到色美、味香、量宜、效高,并能多种途径给药。可考虑制成口服液剂、微型颗粒剂、滴鼻剂、栓剂、注射剂等。第四节 中药药剂的工作依据一、药品标准

我国药品标准包括《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1998年《部颁药品标准》更名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标准》(简称《局颁药品标准》)。

中药药剂工作必须遵从各种药品管理法规、《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也应遵从制剂规范与处方等文件,以保证药剂工作质量,使临床用药有效、安全。(一)药典

1.药典的概念 药典是一个国家规定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最高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收载药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并注明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药品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国药典》的发展简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全国性药典的国家,早在唐显庆四年(659)就颁布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这是我国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全国性药典,比欧洲1498年出版的地方性药典《佛洛伦斯药典》早800多年,比欧洲第一部全国性药典《法国药典》早1100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颁布的成方规范,也具有药典的性质。

1930年中华民国卫生署编纂了《中华药典》,此版药典完全参考英、美国家药典,规定的药品标准不适合当时的国情,药学工作者无法遵守,而且该药典出版后一直未修订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展了《中国药典》的编纂工作,至今已颁布了十版,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及2015年版。其中1953年版只有一部;从1963年版开始至2000年版均分为两部,一部收载药材、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药用辅料等。从2005年版起分为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起分为四部,一部收载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为通则(包括原有药典一部、二部、三部的通则内容)。每版《中国药典》均在前一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对内容和标准都有所修改和提高。

从总体情况看,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控制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化学药、生物药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中药主导国际标准”的总目标。2015年版《中国药典》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收载品种显著增加。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5608个品种,比2010年版《中国药典》增加1082种,其中一部收载品种2598种(新增440种、修订517种、不收载7种),二部收载品种2603种(新增492种、修订415种、不收载28种),三部收载品种137种(新增13种、修订103种、不收载6种)。二是《中国药典》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将过去《中国药典》各部附录进行整合,归为本版《中国药典》四部。完善了以凡例为总体要求、通则为基本规定、正文为具体要求的药典标准体系。三是现代分析技术的扩大应用。本版《中国药典》在保留常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专属性和稳定性。四是药品安全性保障进一步提高。完善了“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炮制通则”和“药用辅料通则”,新增“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人用疫苗总论”“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等,增订了微粒制剂、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中药有害残留物限度制定等相关指导原则。五是药品有效性控制进一步完善。对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增修订。六是药用辅料标准水平显著提高。本版《中国药典》收载药用辅料更加系列化、多规格化,以满足制剂生产的需要。七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药典》的标准导向作用。本版《中国药典》通过对品种的遴选和调整、先进检测方法的收载、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等,强化了对药品质量控制的导向作用;同时,紧跟国际药品质量标准发展的趋势,兼顾我国药品生产的实际状况,在检查项目和限度设置方面,既要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性,又要满足公众用药的可及性,从而引导我国制药工业健康科学发展。八是《中国药典》制定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3.其他国家药典 世界上许多国家颁布了自己的药典,此外还有国际和区域性药典,常用的有:(1)《美国药典》(简称U.S.P),现行版为2015年版。(2)《英国药典》(简称B.P),现行版为2011年版。(3)《日本药局方》(简称J.P),现行版为JP15(2006年)。(4)《国际药典》(简称Ph.Int),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统一世界各国药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而编纂的药典。修订中的《国际药典》为第三版,共5卷,第1、2、3卷分别于1979年、1981年、1988年出版。《国际药典》对各国无法律约束力,仅供各国编纂药典时作为参考标准。(二)其他药品标准

其他药品标准主要为《局颁药品标准》。由药典委员会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施行。《局颁药品标准》收载范围: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的国内创新的品种,国内生产的新药以及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中药人工合成品、避孕药品等。

2.前版药典收载,而现行版未列入的疗效肯定,国内几省仍在生产、使用并需要修订标准的药品。

3.疗效肯定,但质量标准需进一步改进的新药。二、药事法规

药事法规是有关药品生产、经营、管理及应用的国家政策法令、条例、管理规定等的统称。制定和实施药事法规,对促进药品生产、提高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和维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所有从事中药专业工作的人员,必须在严格遵守国家药品标准的同时,切实贯彻执行药事法规的各项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自1985年7月1日起施行。《药品管理法》实施后,在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加入世贸组织(WTO),原来的《药品管理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故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进行修订,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了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系指药品生产全过程中,以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科学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全面管理监控的通用准则。

我国自1988年第一次颁布GMP至今已有20多年,其间经历1992年和1998年两次修订,截至2004年6月30日,实现了全部原料药和制剂均在符合GMP条件下生产的目标。为了进一步强化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2011年1月17日,卫生部以第79号令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新版GMP包括总则、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与产品、确认与验证、文件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产品发运与召回、自检及附则,共计14章313条。“现行GMP通则”包括无菌药品、原料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及中药制剂5个方法内容。知识链接相关药事法规1.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2.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3.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4.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5.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6.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7.药包材国家标准8.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技能训练(一)《中国药典》查阅方法一、实训目的

1.通过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一个项目和内容,熟悉《中国药典》的查阅和使用方法。

2.了解《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二、实训条件

1.实训场地 图书馆、教室。

2.实训材料 《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录本等。三、实训内容

从《中国药典》查阅溶解度、粉末分等、相对密度测定法、重量差异限度检查、人参鉴别、杜仲鉴别、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板蓝根颗粒的制备方法等内容,并详细记录各项内容的出处。第二章 中药调剂技术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处方的含义,中药斗谱的编排原则,中药处方调剂的操作规程。2.熟悉中药处方调剂的基本知识。3.了解调剂工作制度,中药处方管理制度。

技能目标能熟练地进行处方的调配。

中药调剂是调剂人员根据中医师处方将中药饮片或制剂调配成药剂供患者使用的操作过程。中药调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籍中“合药分剂”“合和”“合剂”等均属中药调剂范畴。由于中医临床强调辨证施治,因而中药运用的主要形式为汤剂,故中药调剂主要针对调配汤剂处方而言,根据中医师处方要求进行临床炮制、临床制剂等也属于中药调剂的范畴。

中药调剂是紧紧围绕临床需要并直接为病人服务的工作。中药调剂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调剂人员不仅要对调配的药物品种和数量负责,而且对药品的真伪优劣、炮制是否得法,以及中医师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毒剧药剂量和煎服方法正确与否等均负有监督检查责任。第一节 处 方一、处方的定义、种类与意义(一)处方的定义

处方是药剂配制及生产的重要书面文件。狭义地讲,处方是医师为患者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而开写的有关配制和发出药剂的书面文件。广义地讲,凡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皆可称为处方。(二)处方的种类

1.法定处方 系指药典、局颁标准上收载的处方,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2.医师处方 系指医师为某个患者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用药的书面文件。医师处方在药房发药后应留存一定的时间,以便考察。一般药品处方留存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留存2年,麻醉药品处方留存3年。处方留存期满登记后,由单位负责人批准销毁。

3.验方、单方和秘方 验方系指民间积累的疗效比较显著的经验处方;单方系指比较简单有效的处方,往往只含有1~2味药;秘方一般指秘而不传的验方或单方。在验方、单方、秘方中有些是疗效比较好或具特殊治疗作用的,应注意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

4.生产处方 系指大量生产制剂时所制定的规格标准、制备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规程性文件,仅限用于制剂生产。

5.协定处方 系指医院药房根据医疗需要,与医师共同协商制定的处方。它可以预先大量配制与储备,以便控制质量、减少病人等候临时调配取药的时间。协定处方药剂的制备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只限于本单位使用。(三)处方的意义

处方是医师发给病人药剂的凭证,也是药房调配药剂、指导患者用药和收取药品费用的依据,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

由于开写处方或调配处方的差错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医师或调剂人员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处方的技术意义在于写明了药物的名称、数量、剂型及用法用量等,保证了药剂的规格和安全有效。在经济上可按照处方检查和统计药品的消耗量,尤其是贵重药品、毒性药品和麻醉药品,也可供作报销及预算采购的依据,并作为药房向病人收取药品费用的依据。二、医师处方(一)处方结构

医师处方分中医处方与西医处方,其基本结构相似,处方结构如下:

1.处方前记 包括医院全称、门诊号或住院号,患者姓名、年龄(月龄、日龄)、性别、单位或住址,处方编号、日期及临床诊断等。性别、年龄是核对药品与剂量的依据,一定要写清楚,对婴幼儿尤为重要。

2.处方正文 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及用法等,它是处方的主要部分。药品名称用中文或拉丁文书写,毒性药品应写全称,普通药可用缩写名(但不可引起误解)。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药品数量应正写并排列整齐,以防差错。计量单位用公制,即用克、毫克、毫升等及通用的国际单位。处方不得涂改,必要时由处方医师在涂改处签字。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应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3.处方后记 包括医师签名、调剂人员签名及复核人签名。处方写成后,必须由医师签字或盖章后方能生效。调剂人员调配处方后必须由校对人员校对,双签名后方可将药品发出。(二)特点

1.中医处方(1)正文内所拟中药一般按“君、臣、佐、使”及药引子等顺序排列。(2)饮片、中成药、西药三类药品分别开写,不可在同一处方中书写。但中成药、西药可以在一张处方中书写。(3)饮片处方药名用正名或惯用名,若用惯用名或“并开”药须书写清楚。(4)脚注是中药处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注明对饮片的特殊炮制要求及对煎药法的要求。(5)饮片处方一般以单剂量即一日量书写,同时注明总剂量数。(6)中成药处方书写法同西药处方。

2.西医处方(1)紧接处方前记为处方头,以“Rp”或“R”起头,来源于拉丁文字Recipe,有“取下列药品”的意思。(2)处方中的药品一般按主药、辅药、矫味剂、赋形剂的顺序排列。(3)处方中药品为药物制剂时,其剂量书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剂量法,即写出一次用量,并写出一日次数及总日数;一种是总剂量法,即写出总剂量,并写出一次用量及一日次数。(4)服用方法通常以Sig.(拉丁文Signare的缩写)为标志,用拉丁文缩写以节约书写时间。处方中常用拉丁术语缩写见表2-1。表2-1 处方中常用拉丁术语缩写续表三、处方的管理

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

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处方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处方标准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格式印制。

2.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2)名称应当按《中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3)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6)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8)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4.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2)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3)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4)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5)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6)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5.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6.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第二节 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一、中药房的类型与任务(一)中药房的类型

中药房按其业务性质可分为医院中药房和企业性中药房两类:

1.医院中药房 系指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等所设置的中药房。其业务范围只限于调配本院医师的处方,完成中药炮制、制剂、药品检验等任务,不配制外来处方,也不零售中成药。

2.企业性中药房 系指综合性中药店、中药门市部及中草药店等。因处方医生不固定,除调配处方外,尚有“问病售药”业务。即不需要处方,凭患者主述病症和望问后,由中药师售给对证的中成药。

一般来说,二、三级综合性中医院的中药房统称药剂科,下设调剂室(部)、制剂室(部)、库房(供应部)、药品检验室(部)等部门。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性质与规模大小进行调整。(二)医院中药房的基本任务

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有关药政法规。

2.编制中药采购计划,保管好各类药品,保证供应,登记账卡、进销账目和统计报表。

3.根据调配技术常规,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

4.按临床需要制备制剂及加工炮制药材(主要为市场脱销的品种),自配制剂坚持自用原则。

5.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核对和分析检验制度,保证所配方剂和制剂的质量。

6.做好用药咨询,结合临床搞好合理用药、新药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

7.根据临床需要,积极研究、创制新制剂、新剂型。

8.承担医药院校学生实习和药学人员进修任务。二、中药房调剂室的设施

调剂室是中药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剂人员调配处方的工作场所。医院中药房的面积大小应根据医院病床、门诊量多少而定,用药量大、调剂任务重的中药调剂室占用面积要宽大一些。企业中药房的2营业面积一般不得少于40m,店堂以位置明显、安静、光线充足、便于患者取药为原则。为方便患者,调剂室、计价室、收款室相距不宜太远。

调剂室的主要设备有药斗橱、中成药架、调剂台等,有条件的还可安装空调、冰箱等。常用的用具有戥称、捣筒、铁研船、药筛等,现分述如下。(一)药斗橱

药斗橱是陈列中药饮片以供调剂使用的专用斗橱,又称“饮片斗架”。一般用木材制成,其质量优劣与保证药品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制做药斗橱时除应选择较好的木料外,还必须精细加工。药斗橱有多种形式,可根据调剂方式和药品排列需要选择。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综合配方药斗橱 系由两架普通药斗橱加一架夹斗橱组成,俗称“两斗一夹”,是应用较广的药斗橱。普通药斗橱一般为横八竖七或横八竖八、横八竖九格,有的最底层设扁大药斗,每个格斗前后分为二至三格,以盛装不同药品。夹斗橱与普通橱不同之处在于其上部设置多格的小药斗若干,专供陈列较贵重的药品,中下层类似一般商品橱,供放置药瓶、药罐等。

2.定位配方药斗橱 又称定位配方桌,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带斗橱的配方台,上部为药斗橱。

3.流水作业配方药斗橱 其构造和形式与综合配方药橱基本相同,仅将普通药斗橱及夹斗橱按药品分区管理情况分别集中排列,以方便操作。(二)调剂台

调剂台多系木制,供调配及包装使用。台面下可设抽屉及药斗橱若干。(三)戥秤

戥秤是中药调剂的称量工具。秤杆可用木、骨或金属等材料制作,秤盘和秤砣多用金属制成。戥秤的称量范围根据需要而定,常用的有1~125g、1~250g、1~500g及100mg~50g等数种规格。后一种用于贵重药及毒剧药的称量,其他几种均用于一般中药饮片的称量。

使用戥秤时,秤杆平放在左手中指端和虎口上,砣绳挂小指端。以右手前三指抓药,置药于秤盘中心后,提起秤系(秤杆不过鼻尖),利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的伸屈活动来带动砣绳的进退移动。称取毒剧药物时秤盘应衬纸,以免污染其他药。(四)捣筒

捣筒又称铜冲钵、冲筒。适用于处方中少量药物的临时捣碎,有铜制及铁制两种。(五)铁研船

铁研船又称药碾子、铁推槽等。用生铁铸造而成,专供粉碎少量药料之用,有大小不同规格。(六)拌缸

拌缸由缸身、缸盖、小筛三部分组成,用以临时拌制少量药品,如朱砂拌远志、青黛拌灯心草等。操作时,先将药品置于缸内,再取拌料适量置小筛上,缸筛套合后盖严,摇动拌缸至药物与拌料拌匀即可。(七)药筛

供调配时筛取药物细粉或混合之用。过去多用绢罗或铜丝罗,现以标准筛取代。可按需要选用不同目数,筛取不同细度的药粉。(八)笺方

笺方亦名压方板,用硬木制成,压处方笺用。

此外,尚有药匙、散剂及丸剂分量器、球磨机、研钵、酒精灯、夹剪、钢锉、镊子、戥秤架、盘秤、装药盘等。三、中药斗谱的编排

中药饮片在药斗橱内的分布排列称为“斗谱”。斗谱的合理编排不仅便于调剂人员记忆、缩短调配时间、减少调配差错、提高调剂质量,而且可以减轻调剂人员劳动强度、提高配方效率。在具体编排时,可根据以下原则,互相兼顾,权衡利弊,合理设计,统筹安排。(一)斗谱排列的原则

1.按中药使用频率编排 编排斗谱前必须摸清当地中药的用药规律,常用药应集中安排在斗橱中部,使随手可取;较常用药物宜排列在常用药物四周;不常用的药物则安排在药斗橱的最外围。

2.按中药性味功效编排 临床最常用的理血、理气、健脾和胃、补肝益肾等药物应排列于药斗橱的中部;解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平喘、化痰、利尿、消导及补益药等常用之品宜置于药斗橱的中上、中下或左右两侧;较少使用的驱虫、固涩、收敛、攻下等药则排列于斗橱的外周。

3.按中药性状质地编排 一般将质地轻松的花、茎、叶、皮及全草类药物排列于斗橱的中上部;将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排列于斗橱中部;将矿物、动物、贝壳类等质重的药物置于斗橱下部;对于质地松泡、用量较大的药物,如淡竹叶、灯心草、金银花、夏枯草、竹茹、茵陈、金钱草等,可置于较大的专用橱斗或箱内,以方便取用,防止频繁装斗。

4.按入药部位排列 如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药、矿物药等分类装入药斗内。

5.按需特殊保管的药物特殊排列 用特殊容器贮存,一般不装入药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