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生医案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1 13:53:18

点击下载

作者:廖怀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广生医案精华

孙广生医案精华试读:

前言

湖南孙氏骨伤流派自清代初创以来,广布湘中、湘南,在湖湘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史上具有主要的学术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孙广生主任医师是孙氏骨伤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首批湖南省名中医。他秉承家学,刻苦钻研,博采众长,融汇新知,重视实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取得了省级成果八项,如在外固定方面,他在传统夹板固定的基础上,改进了小腿夹板的设计,发明了托跟夹板;在“∞”字绷带的基础上,发明了肩臂带,改进了锁骨骨折的固定方法;对于不稳定性长骨骨折,倡导经皮穿针配合夹板外固定等。他亲自组建了湖南省第一所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邵阳正骨医院,使孙氏骨伤流派实现了跨越发展,形成了“形神并重、整体调治、理筋正骨、期位辨治、健脾和胃、兼容而为、众术共成,一保生命,二保肢体,三恢复功能”的诊疗体系,临证疗效卓著,深受百姓欢迎,名播三湘,求治甚众,病友遍布全国各地。他先后20余次被评为全国及省、市各类先进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今年是孙广生同志逝世十周年,为了继承、发扬孙氏骨伤经验特色和纪念孙广生同志为中医骨伤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我们编著了《孙广生医案精华》,以示缅怀!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邵阳市和新邵县卫生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孙广生主任医师生前好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孙之镐、孙达武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孙材江教授的指导。国际著名医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教授和著名骨伤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孙树椿研究员在百忙中为之作序,在此一一致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认识有限,加之本书成书于孙广生主任医师逝世之后,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同道和读者指正。编者2013年12月名医传记一、小 传

孙广生(1946—2004),男,汉族,湖南省新邵县人,中共党员,邵阳正骨医院创始人。生前任湖南省新邵县中医院院长、邵阳正骨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中医正骨》副主编、湖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邵阳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系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一)师承治学

孙氏善于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医德高尚,终成一代名医。博采众长

孙氏出生贫寒,其伯父孙孝焜自幼传承祖传家学,并师从刘泽成学习古文儒家经典,医文并重,博采众长,20世纪40年代即成名医。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新邵县酿溪镇卫生院从事中医骨伤和疮疡科工作,临床重视内外同治,善用新鲜草药外治,如八棱麻、土牛膝、土大黄、满天星、蚂蟥(水蛭)等。孙广生受家庭影响,4岁起随伯父习武,6岁起随伯父上山采药,13岁正式从伯父业医,熟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少林《救伤秘旨》、《跌损妙方》、《正骨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正体类要》、《伤科补要》等。然孙氏认为家传之技毕竟有限,要提高水平,必须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做到融贯古今、汇通中西、兼蓄南北,故又自学全国统编中医药学教材及现代医学著作,并于1966年进省卫生干部学校学习西医,1973年、1979年、1987年又分别赴湖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天津医院进修,每年参加省以上各种学术会议及短训班、提高班,不断获得新知,丰富自己。乐道济世

医学事关病家性命,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医乃仁术”之谓。孙氏秉承传统,常告诫人们“济世之道,莫先于医”,“医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凡有患者求治,不分贫穷、富贵,无论昼夜,一心赴救,自业医以来,从未休息节假日,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他为探寻治疗缺血性肌挛缩之有效方药,曾以身试药,一次服下水蛭30g。1999年因胆道疾患做了胆囊切除术,尚未拆线就给病人行接骨术,结果因用力致伤口撕开。在临床实践中,他重视使用简、便、廉、验方法,减轻病人负担,憎恨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患者利益动辄手术和使用费用昂贵的药品、器材的行为。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好,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接诊的病人来自包括港、澳、台等13个省64个县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每年接诊病人在万余人次以上。先后被市人民政府授予“白求恩奖”、邵阳市突出贡献奖,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育人弘道

孙氏认为继承和发展传统医学关键在于培养人才,个人的技术再好,也难应对众多病家的需求,只有多培养人才,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1971年,经他倡导,县里举办了赤脚医生骨伤科培训班。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经他努力,在邵阳、娄底两地又开办了两期中医骨伤专业进修班和光明中医药函授大学骨伤学院娄邵函授站,医院被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中医骨伤专业继续教育基地,承担全省基层中医骨伤医生进修、培训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自1971年以来,他先后带教了来自广东、香港及本省的进修人员260余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当地中医骨伤科技术骨干。在他的倡导下,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1991年邵阳正骨医院挂牌成立,对促进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贵在四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孙氏认为一个医生的技术水平能否提高,贵在做到四勤:一是勤于临床,二是勤于总结经验,三是勤于学习,四是勤于探索。孙氏认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一个医生要勤于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以丰富自己。但书本知识只是常识性的和一般原则性的东西,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等是多因素、多途径、多层次的,不同的病例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各自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只有深入临床,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认真详细的观察,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探索,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序年纪事

1946年 1岁,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新邵县酿溪镇大塘村贫困农民家庭。

1950年 4岁,随伯父孙孝焜习武。

1951年 5岁,父因病逝世。

1952年 6岁,开始随伯父上山采药,侍陪伯父出诊,背《医学三字经》等。

1959年 13岁,8月,组织正式批准其从伯父孙孝焜业医。

1966年 20岁,3月,参加湖南省卫生干部学校学习西医半年。

1971年 25岁,任县赤脚医生训练班、提高班骨伤科教师。

1972年 26岁,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 27岁,3月,赴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修骨伤科。

1974年 28岁,4月,进修完毕,回院工作。

1978年 32岁,4月,在《湖南医药杂志》第2期发表《对尺骨鹰嘴撕脱骨折固定方法的改进》。

8月,娄底市卫生局任命为主治医师,原中共涟源地区委员会、涟源行政专署授予“科技工作标兵”和“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被评为先进个人及省卫生工作先进个人。

1979年 33岁,2月,赴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骨伤科。

1980年 34岁,1月,回院工作。

2月,任新邵县中医院副院长,同时兼任骨伤科主任;出席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1年 35岁,12月,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职工教育先进个人。

1983年 37岁,6—12月,参加邵阳地区中医经典、医古文学习班学习。

1984年 38岁,1月,任新邵县中医院院长、中共新邵县中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当选为新邵县人民代表大会、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 39岁,中共邵阳市委、邵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8月,出席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

11月,担任光明中医骨伤科函授学院湖南分院娄邵辅导站站长。

1986年 40岁,10月,主持的《儿童尺桡骨下1/5骨折桡骨背向移位临床研究》通过邵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

11月4日,《邵阳日报》发表《救死扶伤争分秒———记优秀共产党员、著名骨伤科医师孙广生的一天》。

12月24日,《湖南日报》发表《群众叫他“广师傅”》。

1987年 41岁,3月,《儿童尺桡骨下1/5骨折桡骨背向移位临床研究》获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

3月,参加卫生部委托贵阳中医学院主办的骨伤科医师提高班学习。

5月,参加全国骨伤科学术会议,宣读《儿童尺桡骨下1/5骨折桡骨背向移位13例临床分析》。

12月,《主人翁》发表《今日华佗何处觅》,介绍了他的医德医术。

1988年 42岁,4月,出席全省骨伤科学术交流会,宣读《儿童尺桡骨下1/5骨折桡骨背向移位》。

7月1日,湖南电视台报道其先进事迹。

7月27日,《邵阳日报》发表《孙广生印象》。

9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10月,邵阳人民广播电台以《一个好医生》报道孙氏的医德医术。

1989年 43岁,6月,被评为全省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8月24日,《邵阳日报》发表《新邵县中医院骨伤科列为省十二大流派之一》。

8月29日,《健康报》发表《既种摇钱树,又造“聚宝盆”———记湖南省新邵县中医院》。

9月,出席湖南省中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理事。

1990年 44岁,9月,出席湖南省骨科、骨伤、创伤与修复学术研讨会。

1991年 45岁,7月,验方5首收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在邵阳市绥宁县主持邵阳市首届骨伤学术会议。

10月,全省第四届中医骨伤学术年会在新邵县中医院召开,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新邵县中医院加挂邵阳市正骨医院。

11月,出席湖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委员。

1992年 46岁,2月,在《中医正骨》发表《儿童尺桡骨下1/5骨折桡骨背向移位54例临床报告》,该文后获省自然科学三等优秀论文奖。

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急诊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评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

7月,当选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

10月7日,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共邵阳市委授予“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1993年 47岁,4月29日,当选湖南省脊柱病治疗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月,邵阳市卫生局授予突出贡献奖。

1994年 48岁,《人工桡骨头假体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发表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5年 9月,晋升为主任医师。

1995年 49岁,4月8日,《大众卫生报》发表《杏林弟子孙广生》。

11月,湖南省《人事与人才》杂志发表《神医孙广生》。

12月16日,当选为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6年 50岁,3月,被邵阳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

6月,邵阳市和新邵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新邵县中医院更名为邵阳正骨医院。

8月10日,出席邵阳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1997年 51岁,5月14日,邵阳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授予其“邵阳市白求恩奖”。

5月23日,《大众卫生报》发表《邵阳有三个“白求恩”》。

8月,出席《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暨全国脊柱脊髓损伤研讨会,当选为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 52岁,7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突出贡献奖。

8月,当选为《湖南中医药导报》编委。

11月31日,主持的《V形切骨(阶梯形切骨)、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和《长收肌和闭孔神经切断、经皮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通过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1999年 53岁,1月19日,《邵阳日报》发表《他在继续“爬山”———记市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孙广生》。

3月,《V形切骨、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获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6月,湖南省中医骨伤新技术推广班在邵阳正骨医院举办,孙氏担任班主任和主讲老师,向全省推广邵阳正骨医院的新技术成果。

8月,出席中南地区第三届骨科学术交流会。

9月,入选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并出席高级职称评审会。

10月,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阶梯形切骨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发表于《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2月,当选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0年 54岁,3月,《长收肌和闭孔神经切断、经皮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固定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学大会。

5月,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表彰会。

10月,《长收肌和闭孔神经切断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发表于《中医正骨》。

11月,《V形切骨、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

12月,出席湖南省中医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向孙氏颁发“湖南省名中医”证书。

12月15日,《邵阳日报》发表《孙广生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

2001年 55岁,2月,辞去院长,任名誉院长。

2月27日,《大众卫生报》发表《微创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访湖南省名中医孙广生主任医师》。

2002年 56岁,3月16日,出席在香港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中医骨伤学术大会。

7月,香港中医骨伤科学会理事长袁启顺访问邵阳正骨医院,邵阳市中医学会举办了邵港中医骨伤学术交流座谈会。

10月,孙氏入选邵阳市医疗事故鉴定会专家库专家。

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孙氏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继承人孙燕、孙连益。

12月,主持的《肩臂带加肩挑式夹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临床研究》、《经皮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通过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2003年 57岁,5月,《经皮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获邵阳市正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7月,邵阳市科学技术局批准成立邵阳骨伤研究所,孙氏任所长。

9月8日,《邵阳日报》发表《他为骨伤患者撑起一片蓝天》。

12月2日,湖南省中医专科建设工作会议在邵阳正骨医院召开,该院骨伤科被正式确定为省重点中医专科,并正式授牌;邵阳正骨医院新住院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2004年 58岁,1月,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据孙氏验方研制而成的止痛胶囊、跌打胶囊、接骨胶囊、壮骨胶囊、跌打膏为医院制剂品种。

3月,《肩臂带加肩挑式夹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获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月8日,新邵县卫生局主持召开了孙广生从医45周年座谈会。

4月20日,湖南省第五届中西医结合骨科年会在邵阳正骨医院召开,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孙氏“全省中西医结合先进个人”称号。

4月27日,孙氏因病逝世,省、市、县有关部门及负责人在孙氏病重期间以各种形式进行了看望与慰问。

4月29日,中共新邵县委举行孙广生追悼会,省、市、县有关部门和负责人相继发来唁电并送了花圈,派员参加了追悼会。孙氏逝世后,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12月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其传承的孙氏正骨术于2007年被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孙氏正骨流派于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必须重点研究与发展的中医药流派。二、经验概要

孙广生继承祖传正骨术,融汇现代研究成果,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一)学术思想

孙广生的学术思想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是“形神并重”、“整体调治”、“理筋正骨”、“期位辨治”、“健脾和胃”、“兼容而为”、“众术共成”。形神并重“形”与“神”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一对范畴。在古代,形是指形体,有形有象;神是指各种功能活动,无形无象。就生命的本质而言,主要是形、神两个方面,形与神是生命体两个最基本的核心内涵,形指具体形态结构,包括脏腑、经脉、骨骼、肌肉;《易·系辞上》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指生命功能,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对于形与神在生命中的意义与关系,古人认为形是神的主体、实体,形与神通过气联系在一起,神依附于形,但神对形具有积极作用,形与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范缜《神灭论》云:“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嵇康进一步明确指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养生论》)

形神相依是一切事物和生命存在的根本规律,因此,《庄子》认为神守于形,则形乃长生,强调保养性命,当“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从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的形体与功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神与形体有机结合,相伴相随,俱往俱来,俱生俱灭,形与神俱才是真正有生命意义的人。《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与神俱,才能生存并尽终天年。

中医防治疾病历来强调形神并重,孙氏认为形神并重在骨伤科专业领域里尤为重要,形态结构的偏差影响功能的正常发挥,功能残缺则形态结构成了摆设。因此,治疗骨伤必须形神并重,不仅要恢复患者的形态结构,而且要尽最大可能恢复其功能,做到“一保生命,二保肢体,三保功能”,使治疗达到形神完善的状态。整体调治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人体遭受损伤,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局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作用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总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紊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影响骨骼肌肉的生理活动,筋骨损伤可以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发生异常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元代张洁古《活法机要》说:“夫从高坠下,恶血留内,不分十二经络,医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所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因此,对于骨伤的诊疗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加以分析,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要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要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所说:“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在医治伤科疾患时,应根据经络、脏腑学说,调整其内脏的活动和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伤科真传秘抄》说:“若为伤科而不知此十二经脉之系统,则虽有良药,安能见效,而用药、用手法,亦非遵循于此不可也。”《证治准绳·疡医》说:“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圣济总录·伤折门》也说:“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

现代医学亦认为,机体遭受损伤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有局部的损害,严重者可引起复杂的全身反应,这些变化原本是生理性的和防御性的(如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但如果反应过强或过弱,则会出现继发性损害,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的反应,造成脏腑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因此,对于骨伤疾患的治疗必须坚持整体观念,整体调治。理筋正骨《灵枢·经脉》说:“肉为墙”。筋是指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的总称。古代有十二经筋的名称,配合十二经脉,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胸腹外廓,但不入脏腑。《灵枢·经脉》说:“筋为刚”,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骨,属于奇恒之府,《灵枢·经脉》说:“骨为干”,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筋与骨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说:“诸筋骨皆属于节。”《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说:“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而又有为诸筋之主者曰宗筋。”“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筋的主要功用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骨骼承载负荷,是运动的杠杆;筋附于骨,将各骨骼连缀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体,是运动的原动力。任何外来暴力作用于运动系统时,首先筋受力受损,任何骨折的发生必然伴随着筋伤的发生,出现筋肉痉挛、断裂、肿胀;暴力作用消失后,骨折的移位主要取决于筋肉的痉挛与损伤;骨折复位后,稳定骨骼虽然可以通过固定器械起作用,但筋的有效压应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正骨必先理筋。复位之时要解除筋肉痉挛,以利于整复;复位后,通过有效方法,维持和恢复筋肉的正常压应力,有利于稳定骨骼,防止因运动不当导致重新移位和固定器材的变形断裂,从而提高固定的稳定性。期位辨治

辨证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等所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和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对于骨伤疾患的辨证,长期以来,中医骨伤科的辨证模式一方面因受大内科以整体辨证为主的辨证体系的局限,缺乏特异性;另一方面因采用西医的病名而将西医的疾病分型或病理分类作为中医的证候分型,有悖于中医理论,不利于临床中发挥中医辨证用药的特色。

孙氏认为中医骨伤科疾病同内科疾病不同,病变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病位往往不同,因为虽然骨折、脱位、筋伤等伤科疾病临床症状类似,但从病损的位置、病变的深浅看,却是各式各样,因而提出期位辨治法。

所谓辨位,一是辨别人体损伤的部位,二是辨别筋骨经脉错乱的位置。如果不辨位,就抓不住骨伤科疾病的实质。只有抓住病位要害作出的诊断,才是实质性的诊断。只有诊断确切,才能根据病损的具体情况,施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目的。施法则是根据人体损伤的不同部位及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法,使损伤的筋骨脉络复于旧,使瘀血消散,或骨折对位,从而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手法是治疗骨折的根本所在,不论骨折、脱位或筋伤,若手法施行得当,复位正确,则为治愈疾病创造了基本条件。

分期辨证是指根据骨伤的病理演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一般而言,损伤早期多为瘀水证,轻则局部肿胀,此时活血祛瘀利水有利于骨折的修复,主方为桃红四物汤加白茅根、泽兰、木通、茯苓。若瘀血严重,大便不通者,加芒硝软坚通便;若胸胁受伤,气逆咳痰者,加半夏降逆祛痰;若瘀血流注,筋内青紫硬结者,加地龙通结活络。因“肝主血,败血必归于肝”,故应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之品。若创伤感染或邪毒侵袭,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离经妄行,采用清热解毒方剂五味消毒饮;若出血过多时,需辅以补气摄血之品,以防气随血脱,必要时还应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损伤中期,肿胀瘀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因瘀阻未尽,水液成湿,气血还不十分流畅,伤处仍有青黄色瘀斑。此时活血行气通络有利于骨折的修复。

损伤后期多为气血亏损,营卫不和,容易感受内外因而致并发症。气血不足,或偏于气虚或偏于血虚,此时不可滥用补法,否则会因误补而致留邪,应视其脉症,参考伤处情况有针对地治疗。从生理上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为气血生化之本;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血可化精,精生髓,髓充骨则骨自长,故后期用药以健脾胃、益气血、补肝肾为主。孙氏在家传经验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各部位损伤的早、中、后三期方剂。健脾和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及药物无以到达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因此,注重调养脾胃,则生化有源,药至有效。筋骨受损,患者担心预后,长期忧思过度,卧床不动,焦虑不安,则影响脾胃运化,易致水湿内停;且脾统血、生血,血养骨,故中期当注重调养脾胃、和营养血、接骨续筋。后期调补肝肾、强筋壮骨。伤后正气亏虚,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辅以温经通络、祛寒除湿。兼容而为

现代骨伤学的一些新成就,几乎都是超越纯医学而兼容现代科技最新成果而取得的。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医学工程、生物遗传工程、激光医学等在骨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现代骨科面貌为之一新。因此,只有将中医骨伤科学置于整个现代科学的视野之下,运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研究,主动兼容现代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才能把中医骨伤科学提高到既具有现代科学水准,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高度。

由于严重创伤和疾病的多发性和复杂性,其治疗往往不完全是针对创伤的本身,不可就伤论伤,一些复杂的损伤和疾病常常是超越骨伤科学而需要临床多学科的协作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意味着临床骨伤科学必须兼容其他临床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如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等。从伤残者现代康复学的意义来看,对创伤的治疗,不仅仅是局限于恢复伤残者的功能,而是要使伤残者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获得全面康复,这就需要当今骨伤科学兼容一些有关医疗练功、物理疗法、矫形器具、创伤心理学和职业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中西医骨伤科是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两种医学学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中医伤科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经验,其中有不少是世界上最早的发明创造,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随着中西医骨伤科学的不断发展,已有较多的西医骨科学的治疗成分被中医骨伤科学所兼容,西医骨科学也逐渐借鉴和吸收了某些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如此,但这与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还相距甚远。其问题关键在于,中医骨伤科学面对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现代疾病碰撞的严峻形势,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兼容新知,进行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使西医尚乏其术的某些骨伤科疑难病症找到治疗突破口,使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多地被现代医学兼容。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疡医”,就是负责“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金疡”即“金创”,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创伤;“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治疗方法也比较丰富,除内服中药外,还有敷药(祝药)和手术(刮杀)等治疗措施。汉代医学家华佗既能用方药、针灸治病,更擅长外科手术,并创立了“五禽戏”,与现代医学中的医疗体育相似。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金创伤筋断骨候》中指出:筋伤后可引起循环障碍(营卫不通),创虽愈合,但仍可遗留麻痹和运动障碍的症状,并提出伤口必须在受伤后立即缝合的正确观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了骨折的治疗原则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直至骨折愈合。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认为“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麻醉药量按病人年龄、体质及出血情况而定,再按照病人麻醉程度逐渐增加或减少,“已倒便住药,切不可过多”。可见,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手法治疗,也有手术治疗,不能视手术为西化。

孙氏根据现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兼容而为,发明了治疗锁骨骨折的肩臂带、固定小腿骨折的托跟式夹板,提倡经皮闭合穿针(钉)固定,先后取得了多项省级科技成果。众术共成《抱朴子》云:“盖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小而谕之,犹工匠之为车焉,辕、辋、轴、辖,莫或应亏也。所为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比之琴瑟,不可以孑弦求五音也;方之甲胄,不可以一札待锋刃也。何者?五音合用不可阙,而锋刃所集不可少也。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他严厉抨击了那些不知众术之“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微旨》)

骨伤患者的形神完美恢复受体质、心理、治疗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诊治骨伤必须重视整体调治,既要重视正骨方法的应用,又要重视功能锻炼;既要重视对形态结构的复位、固定,又要重视药物、心理疗法的使用和营养的改善,以调动一切因素,促进形神的恢复。

众所周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不同的医药养生方法各自具有自己的功用和适应性,而人之生老疾病是因多方面的原因所致的,因此,也只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抗衰延年。(二)正骨手法

孙氏重视传统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拔伸牵引、提凹压凸、折顶压按”等正骨手法。1.拔伸牵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先记载了这种基本手法,少林伤科称为离法。“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是正骨手法中的重要步骤,主要是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此法需术者和助手执行,用两手分别环握患肢的远段与近段做对抗牵引,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位置,沿肢体纵轴做对抗牵引,用力由轻到重,稳定持久,重叠的断端分离后再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在手的力量不够时或牵引不方便时,孙氏主张辅以器械或布带配合进行,如腰椎屈曲型骨折用牵引床做对抗牵引,肱骨上段骨折用布带绕过腋下进行向上牵引。若遇筋肉丰富、肌力强大的部位发生骨折,复位后仍可因肌力作用发生重新移位而又重叠者,孙氏主张用器械或重物悬吊持续牵引,如股骨颈内收型骨折用持续骨牵引。拔伸牵引是骨折整复的基本手法,可为下一步施行捺正、端提等手法创造条件,且在捺正、端提时仍须维持一定的拔伸牵引力,直至夹缚固定妥善后方可松开。2.旋转捺正

此法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移位。术者手握其远段,在牵引下沿纵轴将骨折的远段向内或向外旋转,使其与近端骨折方向一致,用远端对近端,将骨折的远近两段恢复到正常轴线上。3.屈伸展收

屈伸是沿关节冠轴摆动或牵引肢体,展收是沿纵轴外展或内收。多轴性关节附近的骨折,一般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三个平面上移位,复位时要改变几个方向,才能将骨折复位。如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牵引方向是先内收内旋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顶,最后内旋扣紧骨折,把上举的肩关节慢慢放下,方能矫正骨折断端的嵌插重叠、向外向前成角及旋转移位。4.提凹压凸“凹者当起,凸者当平”,“陷者复起,突者复平”。提凹压凸法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古称捺正手法。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上下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对侧方移位应以手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按捺平正。前后侧移位以提压为主,内外侧移位以提挤为主。在拔伸牵引下,术者用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凹陷者予以端提,突起者予以压按。若只一助手,则术者两手拇指按压住突出的远端,两手其余四指捏住近侧骨折端,用力要适当,着力点要在骨折断端。5.折顶压按

本法用于横断型骨折。若骨折发生在肌肉较丰富的部位,重叠移位较多,单用拔伸牵引不能达到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术者在两助手的对抗牵引下,用两手拇指按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以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骨折端,并使骨折处的原有成角加大30°~50°拔伸,依靠拇指感觉,估计两骨折端的骨皮质已互相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骨折端的折角伸直,进行反折。同时,拇指继续推按突出的骨折端,以矫正重叠移位畸形。也可术者两手拇指抵压骨折断端,其余四指环抱同侧两上、下段,使骨折处的原有成角加大,至两断端同侧骨皮质相遇时,两拇指用力按压折端,将成角矫直,使断端对正。用力大小视重叠移位多少而定。助手与术者动作应协调、稳妥、敏捷,用力方向可正可斜,单纯前后方重叠移位者,正位成角折顶;有侧方移位者可斜向折顶。折角不宜太大,折角方向应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并注意骨折端勿刺破皮肤。6.摇摆理正

本法可使骨折两断端紧密嵌顿,用于横断型和锯齿型骨折。横断型或锯齿型骨折经拔伸牵引等手法整复后,断端间可能仍有裂隙。为使骨折两断面紧密接触,复位后位置更加稳定,术者可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段,使断端紧密对正,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后则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7.挤捏分骨

本法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双骨折、掌骨与跖骨骨折等。此类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复位时,术者用两手拇指压按两骨之间,其余四指环握骨折部,做对向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靠拢的骨折断端分开。8.回旋捺正

本法适用于矫正旋转和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骨折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有肌肉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先加重牵引,使两骨折段分离,嵌入的肌肉可自行解脱,然后施行回旋手法。术者一手固定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必须根据受伤的力学原理来判断背向移位的径路,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行旋转手法。操作时,必须谨慎,不可用力过猛,以免伤及血管神经。若感觉有软组织阻挡,应改变方向,使背对背的骨折断端变成面对面,然后再整复其他移位。9.触顶压合

本法用于两断端分离型骨折。术者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远近两段,做对向推送,使断端接触。两断端接触后,仍可有向侧方和向前或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