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3 14:38:02

点击下载

作者:林昊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试读:

前言

做人有分寸 做事有尺度

偶尔会听人说:“你很会做人、很会做事,分寸尺度把握得很好。”当然,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分寸尺度”该如何掌控。因为掌控好“分寸尺度”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分寸尺度没有具体的标码让你衡量。中国人讲究做人的艺术、做事的法则,而中国文化中离不开含蓄、矜持、低调,让人变得做事小心、做人追求完美,或者做人伪善。这些都说明一个分寸尺度,把握做人做事的分寸尺度,充分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才是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

屈原的学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引申开就是不管什么事物都要恰到好处,讲分寸,讲尺度。

真理少一分则不能称之为真理,多一分则是谬论;

谦虚是必要的,可一旦过了头就变成虚伪了,让人烦;

自信是我们喜欢的,可过了头就是自负了,给人狂妄自大的感觉;

坚持原则是应该的,但如果不懂机动灵活,就成了刻板僵硬、迂腐;

……

这也就是所谓做人做事的分寸、尺度。做人要有分寸是指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

春秋末期,勾践灭吴之后,其谋士范蠡曾劝文种离开越王,否则必有杀身之祸。但文种始终不信越王会加害于己,没有离去。勾践大业已成,对功臣们的态度逐渐冷淡起来,并且越来越疏远他们。文种因此而心中郁闷不乐,忧心忡忡,并且多日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越王诬告文种。于是,勾践开始对文种产生恶感。公元前427年的一天,越王召见文种说道:“你有阴谋兵法、克敌制胜的九术之策,今用其三,即已灭吴,还有六术在你那里,望你能用其余的六术辅助我前王于地下,以灭吴之前人。”于是,文种仰天叹道:“可悲呀!我悔不听范蠡之言,而终为越王所杀!”随即,勾践赐剑,文种自刎而死。而曾国藩则及时地把握好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因此他成功了。

世界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变得完美与和谐;人生也因有分寸、有尺度而拥有许多成功的喜悦。《做人有分寸,做事有尺度》一书,将告诉您何谓“分寸”,何谓“尺度”,做人做事如何把握。相信每一位读者开卷阅读后都会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第一章 成与败的分寸

成败在一念之间,成功与失败,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造成的,就在于你有没有目标,你的目标是否清晰。成功与失败,其实不是差得很远,而只差一点点。这就是成与败的分寸。

1. 成败一念间,清晰自己的目标

成功法则中有这样一条:“目标越清楚,成效越显著,”这就是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成功人士大多能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工作,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

也许你会说:“不对呀,我一直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我的目标就是取得成功。”没错,你说的很对。但是对于你的近期目标是否清晰呢?也许你又会说:“我的近期目标也很清晰,就是把我现在的公司做大做强。”但是对于如何做大做强你是否清晰呢?这就是症结所在,成败一念间,清晰自己的目标。

在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他的孩子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飞往哪里?”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它们那样飞起来该多好呀!”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牧羊人却肯定地说:“只有插上理想的翅膀,树立了坚定的目标,才可以飞向你们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向目标努力着、奋斗着。后来,他们果然飞了起来,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美国著名的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之所以最终能成功发明飞机,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晰。

目标不仅应当时刻存在于心中,还应当把它清晰地写在纸上,把它贴在床头上,或者记在你的日记本里,或者把它贴在办公桌上,一日诵念数遍,它会提醒你努力努力、抓紧时间,而这会促使你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取得成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清晰自己的目标呢?(1)确定你生活各方面的具体目标,越具体越好,尽可能想得清楚些。有时你可能想不全面,但是比如先想一方面的,尽量想得全面些。即使想得不全也不要紧,等想起来的时候再加进去,或是求助于亲戚朋友们帮忙。(2)动动笔头,把你的每一个目标都写下去,绝对不能略去细节。写得越详细越好。(3)给自己制订一个实现目标的具体期限。如果目标很大,就把它分解开来,逐步制订出实现每个阶段目标的期限,把它们按时间顺序写下来。(4)把你所列出的清单上的目标按优先级的顺序编制成一个计划,然后把它贴在自己随时都能看到的地方,如床头。(5)立即行动,去做你所编制的计划中你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记住:只能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仅制定一个目标是不行的,还得对它进行尽可能多的思考,为它进行反复的修改和记录。只有当你对它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2. 确立人生旅程的航向

每个人都有欲望和梦想,但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便是成功和幸福总是钟情于少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生的胜者占总数的1%,抑或更少,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与他人截然不同,这就是生活和奋斗鲜明的方向性,即由欲望和梦想演化而成的行动目标。

人的一生,征途漫漫,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便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终将一事无成。

曾经有两名瓦匠,在炎炎烈日下,同样辛苦地砌筑着一堵墙。一名过路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砌砖。”一个人答道。“我们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他的同伴回答。

以后,再以后……将自己的工作看作砌砖的瓦工砌了一辈子的砖,而他的同伴则成了一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种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就是事业目标策划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欲望和梦想,但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便是成功和幸福总是钟情于少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生的胜者占总数的1%,抑或更少,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与他人截然不同,这就是生活和奋斗鲜明的方向性,即由欲望和梦想演化而成的行动目标。

欲望和梦想在没有化成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之前,是模糊不清的。只有将这模糊不清的印象化成人生明确具体的大小目标,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与卓越。

目标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还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挖掘我们的潜能。就像跳高,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出好成绩来。

成功者,无一不对自己随时随地的去向一清二楚。他们有目标也有行动,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它。他们确立目标,同时又决定通往那个目标必须走的路。

目标的达到或者成功,也可定义为有价值的前进的具体表现。“人”的基本行动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被确定为“目标探求型”的系统。它的基本部分似乎与自动诱导鱼雷系统或自动操纵装置系统相像。例如,一旦确立了目标,自动推进系统就自动跟踪目标地区的反馈信号,随时调整和修正航海诱导计算机设定的路线,决定击中目标前一切必要的即时行动。

如果计算机的软件不完备,目标不固定,监视雷达的覆盖范围与射程的最大距离不一致,那么配有再先进的自动诱导装置的鱼雷或推进系统都可能会出现故障,不规则地茫然徘徊,甚至自行毁坏。

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人”的系统也有同样机能、同样特征。当目标设定以后,人的“自我动机确立系统”立即开始“监视”与目标有关的反馈信号,并对意识下的“自动机”装置里的“自我形象”进行修正,同时下达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种“决定”。如果制定计划的意图含糊不清,或者选定的目标过于脱离实际,那么“人”的系统会寻来找去,徘徊不定,白白消耗自己,甚至自我灭亡。

胜者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失败者相反。失败者的目标似是而非,总在徘徊,极端者甚至自我消灭。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事实最贴切地说明了“人不能没有目标地活着”的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精神医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被投入了纳粹的集中营。三年中他所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寻求意义而活着。他和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他不断地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考着“人活着的目的”这个“老生常谈”的最透彻的意义。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它惨杀,然而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着、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犯双方的行为。据此他撰写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即所谓失去生命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觉了弗洛伊德的谬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伊德说:“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法区别。”

而弗兰克尔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犯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而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他还从实际中悟到,“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没有目的活着的人,都早早地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据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1/20,他们差不多无一例外都是深知生命的积极意义的人。他们顽强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存着明确的目的——“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期待着和“活着与爱着的人重逢”。

在那充斥死亡意味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一位好友曾对他说:“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弗兰克尔否定了这位朋友的悲观人生态度,他鼓励说:“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而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生命的贡献。当然,怎样做才能有所贡献?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人生的目标——应战的擂台,它能给你摆脱逆境和恶斗力量的特效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有了清楚的梦想,加上反复地充实与描画,梦想就能变成目标。”目标经过细致的研究,对胜者来说,就可看成行动的计划。成功者认为,当目标完全融于自己的人生时,目标的达到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不甘平庸的你,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了什么目标呢?

3. 目标要长远,不要鼠目寸光

所有成功的人都不会把目光只投向眼前的一片空地,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手边的东西。这也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的原因。相反,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如果你想取得,就必须确定人生的远见。

所有成功的人都不会把目光只投向眼前的一片空地,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手边的东西。这也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的原因。相反,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如果你想取得,就必须确定人生的远见。

名模施薇的成功就是因为从小有了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与打算。

1996年,施薇14岁。这一年,她初中毕业。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这么小的年龄,她已经长到了175厘米的高个儿,在同学中像个小巨人。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学们都考高中,按常理她也应该按照这条约定俗成的路子走下去,难道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但是施薇有自己的主见,她不能让自己的“身高资源”浪费了。她报考了南昌市第一职业学校模特表演与设计班。这不失为一个远见之举。

1997年,念到二年级的她得到消息:江西时装表演艺术团面向社会招生。她心里翻腾起来,去还是不去?去,学业没完成;不去,机会难得,一个人一生能遇到多少机会呀。她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来考虑,又是有远见的表现。经过反复思考,她觉得机会更重要,毅然决定放弃学业,报考时装表演艺术团。当时她仅有15岁,却非常有主见。

随之而来的是艰苦的训练。同学受不了就哭,她不哭。她说必须得付出。她咬紧牙关挺着。1998年去北京训练,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模特之星大赛”。阴错阳差,大赛却没参加成,同学们吃了不少苦,都打道回乡,她却留下了。她说:往远一点儿看,总会有机会。

果然有了机会。她参加了一次比赛,虽然因为特殊原因没能获奖,但是请她拍摄企业形象和电视广告的公司找上门来。短短的几个月就有6家公司聘请她。又过了几个月之后,她又遇到了机会,她在一次比赛中摘取了“1999最佳中国职业时装模特”的桂冠。

一年多的周旋,她看清了一个又一个模特比赛的内幕。她说,与其把精力耗在比赛夺冠上,还不如自己另外再开辟一条路。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这样成熟和有远见的见识。于是她迈出了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人生一大步。她用自己拼搏挣来的钱注册了模特培训公司。17岁就开始创业。

她忍受着超负荷的压力,一步步干起来了。有远见的人都先成熟。20岁时,她又说了一句话:“两年后,要走向国际。”她已经把眼光盯向了未来。

2002年她20岁时又与澳大利亚澳联集团合作,在家乡建起了施薇国际艺术学院。施薇说:“这所学院会按照国际化标准运作,让孩子们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施薇俨然一副大人物的口气。可是,她才20岁呀!她哪里来的这么大气魄和口气?

这来源于她的远见和行动,来源于她的勇气和气魄。

斯蒂芬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销售汽车的公司工作,刚接触工作不久,就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应该得到更高的薪水。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心中总觉得愤愤不平。他开始消极怠工,对自己的工作再也不认真对待,干起活来也是心不在焉。上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个月后,公司内部调整,斯蒂芬的同事,一个兢兢业业但能力尚不如斯蒂芬的员工成为了部门主管的候选人,而直到斯蒂芬离开公司的那一天,他的工资还和最初进入公司时相同。

斯蒂芬在工作中就是过于计较薪水的多少,目光比较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与打算,使自己最终受损失。计较报酬会让我们失去宝贵的经验、难得的训练、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无论我们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要时时刻刻地把眼睛盯在钱上,看眼前的一些利益,而应该把眼光看得长远一些,在制定目标时都必须要考虑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美国作家唐·多曼在《事业革命》一书中说:“把眼光放长远”是踏上成功之路的一条秘诀。要想成大事,不能没有远见,必须把目光盯在远处,要确定自己人生的方向,用远大志向激发自己,并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顽强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4. 短期目标越具体越好

远大的目标,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还得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高特·摩尔根说得好:“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了目标。目标不妨设得近点儿,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

远大的目标,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还得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从近期目标逐步向中期目标推进,你才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向目标的靠近,从而增强实现目标的希望。

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指针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搁浅在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美国前财务顾问协会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找出你想要的小屋现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五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已。”

在半个世纪前,洛杉矶郊区有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才15岁,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出:

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驭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谱;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

他把每一项编了号,共有127个目标。

当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洲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不辞艰苦地努力实现包括游览长城(第40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探险家。

只有设定目标的艺术是把它集聚在某一特定、详细的目的上。“许多”钱,“好”或“大”的房子,“高收入”的工作或成为一位“较好”的丈夫、妻子、学生……这些目标定得太笼统了。一般而言,都不够具体。例如,不能光讲是“大”或“好”的房屋,你的目标应当很清楚地以细节表示出来。

设定了具体的目标才有利于针对具体的目标去努力,这样,就使追求目标更直接、更明确。

爱因斯坦年仅26岁时就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作出了第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著作。试想,当时爱因斯坦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而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不是运用直接目标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说:“我把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花去我们所仅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弃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爱因斯坦的做法有三点好处:

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其二是有利于高效率地学习,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最佳的知识结构,并据此发挥自己过去未发挥的优点,使独创性的思想产生。

其三是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大胆的“外行人”毅然闯入某一领域并使之得以突破。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例证。

那么,应该如何设定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呢?(1)大目标尽可能伟大

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一公里路的目标,在完成0.8公里时,便会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以为反正快到目标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走十公里路程,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七八公里后,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儿。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很大潜能。

人生大目标是人生大志,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为之奋斗。这样的大目标是很难精确详细的。尤其是对成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成功经验的增加,阶段性的中短期目标的实现,人会站得更高,对人生大目标的认识会逐步清晰明确。所以人生大目标,可以不要求详细、精确,只要有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立志做个卓越的科学家、大企业家、政治家等等。(2)中短期目标应既有激励价值,又要现实可行

心理学实验证明,太难的和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起人的兴趣和热情。只有比较难的事,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会激发人的热情行动。中短期目标是现实行动的指南,如果低于自己的水平,干些不能发挥自己能力的事情,则不具有激励价值;但如果高不可攀,拿不出一项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不能在一两年内明显见效,则会挫伤积极性,反而起消极作用。(3)短期目标应尽可能具体明确,并限定时间

短期目标,或者三五年,或者一二年,有的短期目标可短到半年三个月。这样的短期目标,如果还不具体明确的话,那等于没有目标。只有具体、明确并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行动指导和激励的价值。你要在特定的时限内完成特定的任务,你就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调动自己和他人的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时限,就难免精神涣散、松松垮垮。

5. 选择你最可能实现的目标

最佳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在选择人生目标以及做事的时候,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扬长避短。谁把握了最可能实现的目标,谁就掌握了命运,抓住了成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卢浮宫是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珍稀名画,抢救出其中最值钱或者最具艺术欣赏的画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最好的画是否也会有最好的保护措施?在大火的情况下,你贸然地冲到博物馆里面,结果可能会是连画的外层保护都来不及打开,你和博物馆就一同化为灰烬,到头只能落个人画两空!贝尔纳却不同,他选择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办法!在离出口最近的地方既可以顺利地抢救到画,又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尽管这幅画可能不是卢浮宫最好的,但是和人画两空相比较,当然贝尔纳的方法是最佳的选择!

生活当中,选择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是走向成功的最佳答案。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方法对应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

在英国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志铭吸引了所有前来凭吊怀古的人: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时,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力所能及的目标开始。

成功者大都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边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远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会冲动地、人云亦云地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往我们的不胜任阶层攀爬,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迈进,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却比比皆是这种盲目追求下的牺牲者。我们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类中的大多数人,争先恐后、汲汲争取,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紧要关头处往往只有几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步”充分体现了人生的选择。例如,考生对高考志愿的填报;人们对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挑选;有志者对成功目标的确定;青年人对情感或生活伴侣的选择;父母对儿女成才的各种培养等等。选择,是人们良好的主观愿望的展现,而“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败,往往是常见的结果。选择答案的反差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的理想不切实际。因此,要善于把长远目标与阶段实施结合起来,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善于用“实际的理想”代替“不可能的梦想”。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方法对应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佳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6. 指引航向的明灯

成功学家希尔说:“有方向感的信念,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创业者若抱持着无比的信念,就可以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要想让人生过得美好,须将信念之旗举得高高的。

人生有了目标,如何保证自己始终面向正确的方向?你需要一盏明灯——信念。

信念如航灯,射出朗朗清辉,在朦胧浩渺的人生海洋中,指引着人们从黑暗走向辉煌。

有人说,信念犹如火焰,当阴霾蔽日之时,指引你奔向光明的前程;有人说,信念宛似温泉,当冰凌满谷之时,冲荡你身心暖融融;有人说,信念好比葛藤,当你向险峰攀登之时,引你拾级而上;也有人说,信念就像金钥匙,当你置身于人生迷宫之时,助你撷取皇冠上的明珠。

信念是什么?信念并不深奥,信念其实就是相信自己、相信成功、相信自己所确立的目标、相信自己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具备的能力。

怀疑是信念之星的雾霭,在人迷离的时候,遮住了人的双目;动摇是信念之树的蛀虫,当飓风来袭的时候,折断挺拔的枝干;朝秦暮楚是信念之舟的礁屿,在潮汐起落的时候,阻止了奔向理想彼岸的行程。

一个人拥有绝对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信念,力量就会油然而生。

有这样一件事,因耐人寻味而更加警策人心。

1953年,世界著名游泳选手弗洛伦丝·查德威克计划从卡德林那岛游向加利福尼亚。两年前,她曾成功地只身横渡英吉利海峡,现在她想再创一项非同凡响的纪录。

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当她游近加利福尼亚海岸时,嘴唇冻得发紫,全身一阵阵颤抖。她已经在海水里浸泡了16个小时,前面雾气霭霭,看不见海滩,而且也难以辨认伴随她的小艇。

查德威克感到自己已筋疲力尽了,更使她灰心的是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目标。她感到再也难以支撑了,于是向小艇上的人请求:“把我拖上来吧,我不行了。”艇上的人劝她再坚持一下:“只有一英里了。目标就在眼前,放弃就意味着失败。”浓雾使查德威克看不到海岸,她以为别人在哄骗她。“把我拉上来吧。”她再三请求。

于是冻得发抖、浑身湿淋淋的查德威克被同伴拉上了小艇。

后来查德威克很后悔,她告诉记者:如果她看到了海岸,就一定会坚持到终点。大雾阻止了她夺取最后的胜利。

但这件事过了不久,查德威克认识到,其实,妨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她内心的疑惑,是她自己让大雾挡住了视线,迷惑了心灵,先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然后才被大雾俘虏了。

两个月后,查德威克又一次尝试着游向加利福尼亚。浓雾依然笼罩在她的周围,海水冰冷刺骨,同样还是望不见海岸。但这次她坚持了下来,她知道陆地就在前方,她奋力向前游,因为,陆地就在她的心中。最后她成功了。

查德威克在两次自我能力的挑战中,信念使她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失望。最终她征服了海峡也征服了自己。

听了查德威克的故事以后,人们都受到了启迪:查德威克用信念把她推销给了世界。

任何人都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千万不要让形形色色的雾迷住了你的眼睛。不要让雾俘虏了你。你遭遇的雾也许不是弥漫在加利福尼亚上空的。它们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会出现。

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里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

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基石。据说有一年,在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上,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负重跋涉。

阳光很强,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探险队员们没有了水。

水是队员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动力,甚至是苦苦求索的求生目标。

正在这时,探险队的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在穿越沙漠之前,谁也不能喝。”

那水壶从探险队员们手里依次传递着,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感在每一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当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带给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

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在沙漠里,干燥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的话。”这是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

纵观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其起步时都是信誓旦旦。巴甫洛夫曾宣称:“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炮也不能打倒我。”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念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信念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自卑,就是心灵的自杀。它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许多人的失败在于,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而信念,则是成功的基石。道理很简单:人们只有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这种事业应该是构筑在科学的基础上,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再壮丽的理想也不过是没有曝光的底片,一幅没有彩图的镜框而已。

信念既然是成功的基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起人生的信念呢?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整个古希腊世界的戴尔波伊神托所。据文献记载,在它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刻在石头上的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正是信念赖以建立的前提。认识自己,谈何容易。现在,有许多青年想跻身于文学之路,可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连最起码的文学素养与生活积累都不具备,怎么能登上文学之山呢?要知道一个人在不适于自己走的路上屡屡摔跤以后,自信心就会渐渐磨灭。当然,承认一条路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这是痛苦的,需要有点儿勇气,但倘若一生都不敢正视它,踉踉跄跄走在完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那不更痛苦吗?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的可能及时转向,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发挥,就会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你有不及别人的地方,而别人也有不及你的地方,胜利的信念便会由此产生并不断得到加强。

正确地选择了事业上的突破口,并对此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并不意味着成功便唾手可得了。

信念来自精神和成功,又对成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信念可以排除恐惧、不安等消极因素的干扰,使人在积极肯定的心理支配下产生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我们去思考、去创造、去行动,从而完成我们的使命,实现我们的心愿。(2)面对充满诱惑和多变的世界,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信念的人,能执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动摇,从而按自己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和卓越。(3)信念产生信心。信心可以感染他人,一方面激发他人对你的信心,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感染到信心。这样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具有良好的人缘。而人缘好,机会就增多,这样成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成功学家希尔说:“有方向感的信念,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创业者若抱持着无比的信念,就可以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要想让人生过得美好,须将信念之旗举得高高的。

7. 为自己立一个鸿鹄之志

有了目标和信念之后,志向是人生的第三个关键词。志向基本上决定了你的人生。志向越高远,一个人的才华才能发展得更快,生活也才能更有质量。没有理想的人注定会碌碌一生。

有了目标和信念之后,志向是人生的第三个关键词。志向基本上决定了你的人生。志向越高远,一个人的才华才能发展得更快,生活也才能更有质量。没有理想的人注定会碌碌一生。爱因斯坦曾说:“我从来都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立志也要高于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能出人头地。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安于平庸舒适的生活的。他们将“爬得高,摔得狠”奉为至理,对理想远大的人排斥、嘲弄甚至打击。有志一飞冲天者,大可不必理会庸人的微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在特定的年代,一个人想站得高看得远,还必须具有勇气。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追求理想,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刘和珍被打死在集会的人群中,张志新被割断了喉管……但是,他们仍然高喊着自己的理想。在政通人和的时代,高瞻远瞩不必付出如此代价,还会带来超值的回报。因为知识经济成为万人瞩目的运作手段,在衡量人的时候,这是非常客观同时也是非常理性的。一个人有没有未来意识,直接决定了对他事业的估量。事实已经千百遍地证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如果你有了高瞻远瞩的目光,胜利至少可能提前十年来临。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决定要跑5000米的时候,自然就进行着长跑准备。哪怕你跑到4000米的时候坚持不住了,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你已经把别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因为他们只确立了1000米的目标,如今还在900米那里徘徊呢!所以,立什么志就有什么样的目标。但是,前者实现的时间要大大少于后者,这就令一部分“聪明”人执著选择。最初,他们确实立竿见影,那时候,“傻子”们还在刻苦努力,可是,几年之后,一切都不同了。“聪明”人还是“聪明”人。“傻子”却逐渐开始领导“聪明”人了。这是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当然,你们可能不服他们,这也难怪,你们最初的差别确实不大,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个望远镜,只是你们站在了地平线上,而人家已经登上了最适宜眺望远方的山顶。

为自己立一个鸿鹄之志吧!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8. 勇于挑战

上帝给每个人的东西都不会太多,但他却给了我们挑战命运的勇气。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因为只有勇于挑战的人才会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

王安石游褒禅山时,悟出这个道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世人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是这个道理。平坦之路,人皆踏遍,没有什么风景可言;而险远处了无人迹,自有旖旎风光等待勇者开拓。

开拓是一种挑战。为世间难为之事,寻找快乐和成就。没有挑战的人生,如同一杯白水,淡而无味。

勇于挑战的人,更要有准确的目标。假若目标不明,意志不坚定,就如只知道挑战却找不到方向的堂·吉诃德一样,只能给他人留下笑柄,甚至让自己得不偿失。

谁都知道关于堂·吉诃德的故事,但大多数人更多地是从这个整天沉醉于梦想,却没有多大本领,想要行侠仗义却处处遇到挫折的人物身上找到诸多笑料,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能从他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崇尚他具有的那种不断挑战的欲望和勇气的人,则少之又少。

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于这个世界有两种不一样的态度:安于现状和不断挑战。前者同样会吃饭、休息、工作,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活着。这种人一旦有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就再也不会寻求突破,而是躺在原来的成果上过上一辈子。

喜欢挑战的人则相反,他们吃饭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们终极的目标是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人一旦缺乏这种精神,就会失去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历史缺少了这种人,就将是一片空白。

在历史上,意大利曾经有过很辉煌的时代,产生极大的创造力。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古代希腊与意大利的城邦,尤其是雅典与佛罗伦萨,这两个城邦比现代都市小多了,但是在智慧与才能方面能人众多,且这些人又能不断挑战传统,形成了艺术、音乐、文学最繁荣的时代。

为什么这两个城邦会如此优秀呢?人们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的观点来解释,或认为他们是智能特别优秀的种族,或认为是历史的巧合。但是实际上,让人们创造出最美好的事物、拟订优秀的计划,驱使人们向不可能的事业挑战的,应该是社会环境、文化以及人际关系,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人的努力来推动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贸易业者开拓新航路,建设新的殖民都市,人们则研究新的技术,并在所有的领域——运动、知识、艺术等,都接受竞争。所有市民都热爱美好的事物,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科学和艺术的支持者彼此竞争,并且要求艺术家与科学家更上一层楼。知识上的成果源自于对知识的追求,天才的产生源自于对天才的期望,所有这一切,才造就了这两个城市辉煌一时,举世瞩目。

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也是一样。全世界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大多出自于少数几所大学和研究所。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些大学和研究所里,形成一个不断挑战的科学群体,大家一起讨论、交换意见、互相激荡、合作、竞争,并不断向新的、陌生的领域发起冲击。

那是个毫不留情、稍有疏忽就会被淘汰的群体,每个人在此都必须有所表现,大家都要学习摆脱平庸、追求卓越。毕竟全世界都在注意他们,向他们提出最重要的问题,而他们也在学习如何提出适当的答复,找出令世人信服的答案。

电影界同样如此。甚至连黄金时代的好莱坞也勇于尝试各种脱离常规的做法,疯狂追求不可能的事,成为夸大妄想的群体。在那里,创新的理念激发出更大胆的创新。虽然那个群体混沌不明且玉石混杂,但却如同巨大的综合性有机体一样,能够发觉世界上所有尚未显现的需求,并以其辉煌的不断创新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的注目。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只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创造是集体的产物,而非个人的产物。

集体具备许多眼睛和耳朵,足以掌握瞬息万变、通向未来的信息。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的创造,其实也是由数个群体共同孕育出来的。因为每个人都好像站在各种道路汇集的路口,不断接收外界的无数信息,并从朋友和敌人身上学到各种事物。你即使待在密室之中,眼睛还是离不开人们固有的经验、学说和各种知识的基本规律。企业家和政治家巧妙利用数千人的努力成果,就这点而言,孤独的个人与他们并无太大的差异。

反过来,当团体的紧张对立与追求卓越的企图心软化时,创造力就会停止。

当人们的眼睛不再眺望远处,只看近处;当人们不再探知未来而安于现状;当人们不再仿效别人以制造出更好的东西;当人们不再梦想或变得踟蹰不前时,将导致大同小异、没有创新的结果。忘记谨慎、周密、迅速,就和某些有机体变得怠惰一样,完全无法感知、反应新的机会和可能性的降临。

同样的,国家、政党、都市以及企业都会发生这种情形。在扩大与发展之后,停滞与颓废取而代之。挑战的意志被放弃,战略性的观点被平庸的战术取代,技术官僚取代改革者。这时候,个人的创造力消失了。创造力被太多的障碍遮蔽而无法发挥,最后被平庸的巨浪所吞没。这样的国家和人群,不会有进步和发展,而只会倒退、落后以致消亡。一个民族失去了挑战的动力,离没落和被淘汰就不会太远。

作为人群中的一员,如果一个没有创造力、不愿意突破自我的人,同样会被淘汰、遗忘,毫无希望的过完一生。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应当有种挑战的勇气。从懂事甚至不懂事的时候,我们就在不断地向身边的一切事物挑战。愈是挑战欲望强烈、永不止息地挑战的人,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反之,当一个人逐渐失去挑战的精神,小心翼翼、庸庸碌碌地过日子,他终将被无情地挤出成功者的行列。

不断挑战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超越自我、开拓眼界,吸收新的知识与经验。如果只满足于过去的成绩,沉醉于以往的辉煌,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应当牢记,挑战要有挑战的资本。这就好比一个人要向武林高手挑战,试图同别人一较高低,而他自己却没有练习过任何的武功。他挑战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因为他根本没有向别人挑战的资本,只凭一时冲动、心存侥幸而已。

因此,我们主张在挑战前要打好牢固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的人们,也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就是向“神创造了人”的世俗观念挑战。但是在这个挑战提出来以前,他做到了超越自我,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为了他新的理论付出了艰苦的学习和求证。物种的进化、人类的历史、生命的演变、地理知识,都曾是他涉足的范畴。惟其如此,他提出的进化论才一举打破了世俗偏见,令人惊讶不已却无以反驳。

当然,勇于挑战的人,更要有准确的目标。假若目标不明,意志不坚定,就如只知道挑战却找不到方向的堂·吉诃德一样,只能给他人留下笑柄,甚至让自己得不偿失。

不论是政治的、艺术的、科学的领域,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律,都有大家共同承认的权威。假若一个人没有明确的挑战目标,找不到适宜的突破口,只是想标新立异,引起大家的注目,其结果不是撞得头破血流尚达不到目的,就是犯下天大的错误,损己害人,成为历史的话柄。

话说回来,我们主张的挑战,绝不是对固有秩序的随意破坏、对正常事物的任意损毁。这种挑战,应当是有益于打破陈旧观念、有益于消灭落后现象、有益于公众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同时也有益于自身思想上的更新和品格上的升华。

9. 欲与天公试比高

勇于竞争和擅于竞争才是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和在事业上卓尔不群的基本原因之一。一味埋头赶路而丝毫不顾及其他对手的情况,缺乏在社会上立足的竞争意识,则很可能落伍于同时起跑的群体。

两个旅行者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狼。甲立刻向前飞奔,乙却弯下腰系紧自己的鞋带。“你为什么不赶快逃命?”甲边跑边问乙。“我在紧鞋带,这样可以跑快些。”乙说。“但是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狼的。”“我不需要比狼快,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乙系好鞋带,不一会儿就把同伴甩在后面。

这个老掉牙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命运的狼时刻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却像甲一样茫然不知。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有一种“PK”的淘汰制度。PK已成为流行词汇,PK意识深入人心。其实PK自古就有,无处不在。人类自诞生的那天起,就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竞争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在竞争中取胜,就要被淘汰出局。

勇于竞争和擅于竞争才是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和在事业上卓尔不群的基本原因之一。一味埋头赶路而丝毫不顾及其他对手的情况,缺乏在社会上立足的竞争意识,则很可能落伍于同时起跑的群体。

现代人的心灵里无时不在奔涌着参与竞争的欲望。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对手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总之,凡是竞争都能强烈地激发人们的生命冲动,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感到自己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你知道,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的对象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总之,竞争都是为了让自己这方面的感觉和利益压倒对方、超越对方,你就在这种压倒和超越对方的竞争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实现生命的意义。

肯尼迪家族的口号:“不能甘居第二。”因为有这种必胜的竞技心理状态,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竞选美国第35任总统时,击败了实力强大的尼克松。

乔治·大卫·伍兹在一家股票经纪机构当小厮时,便萌发了压倒对手、一定要在华尔街这个世界金融中心争到一席地位的坚强信念,他每时每刻保持着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终于脱颖而出,步步高升,直至跻身世界银行行长之职。

不论你面对什么样的竞争,也不论你所处的环境怎样的恶劣、于你不利,你都不要气馁、不要畏惧,你要相信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智慧的日益丰富使你能够永远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永远都能参与竞争。只要你富有压倒对方的智慧、富有新鲜的知识,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之下你都能取得胜利。甚至可以说,你总是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参与竞争,这本身就是你的胜利。

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是积极健康的竞争。

心理学告诉人们,一般人在遇到一个陌生人时,都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对陌生人的估价往往略低于自己。这种感觉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所以,要客观公平地评价—个人,往往要对这个人有较全面的了解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利害关系带进去评价自己的对手。往往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公允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也是人在竞争视野中的“盲点”,用时下的词就是“误区”。

年轻人竞争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情绪上大起大落。比如一个人在一阵争强好胜激烈的心理冲击后,又感到十分悲观,一旦发现条件不如他的人都上去了,于是又自卑起来,甚至在事业上产生了垮掉的感觉。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感受又叫做“自卑型失意”,这种情绪如果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工作和事业是十分有害的。

上面的是在事业竞争中比较典型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反映。还有一些人,由于失败而忌恨,甚至产生报复心理,这是极端自私的变态心理。这对于群体生活和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有莫大的害处。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竞赛和竞争,成功有先后,胜利有迟早,只要目标是合乎客观实际的,再加上自己顽强的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图一时的利益而背弃了远大目标,争一日之长短而有损于自己的素质与品行。美国总统布什,在总结他成功的经验时说:“事业上的竞争与做人是不矛盾的,良好的品格修养只会在竞争中有利于你。”

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理,才会在事业上不断地取得成就,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不应该让自己的生活总是平静如水。如果没有奋发的动力,就应该主动为自己找一个竞争的对手。否则,长期置身于枯燥乏味的生活之中,很可能会使自己逐渐颓废消沉下去。

有人说,作为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在征战的疆场上没有一个可以与之一比高下的对手。

给自己找个对手,就是积极的处世和主动的竞争,就是在向人生的理想目标挺进的过程中为自己寻求底蕴、寻求动力。只有坚持争上游做前驱,才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不过,你要找的“对手”是有条件的,而不是胡乱找的。你应以你周围的同事或同学为目标,当然你要找的目标一定要他无论是成就或能力都比你好的,换句话说,是“跑”在你前面的人。但也不能找跑太前面的人,因为你不一定追得上,就算能追上,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力气,这会让你跑得很辛苦,而且充满挫折感。例如: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一个月赚个二万元,你若要和年薪二百万的总经理比,那你日子就不要过了!“对手”找到之后,你要进行分析,看他的本事到底在那里?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平常他做事的方法,包括人际关系的经营、能力的增进等,都要有所了解。你可以学他的方法,也可以对自己的方法下功夫,相信很快就有成绩出现——你慢慢地和他并驾齐驱,然后超越了他!

等超越了你的“对手”,你可以再跟住另—个“对手”,并且再超越他!

当然也有可能你找到了对手,但就是一直跟不上去,甚至还被后面的人一个个超越过去,这实在令人难堪。碰到这种情形,我要说的是,马拉松比赛讲求运动精神,跑完比名次更重要;人生也是如此,尽力比成就更重要!只要你尽力了,不愧对自己,那就可以了!就怕半途退出,失去奋勇向前的意志,这是人最悲哀的一件事!

跑道就在脚下,对手就在身边,你准备好了吗?

10. 挑战自我

你最好能坚持提醒自己:“一定要挑战自我!”这样,你就会有充满自信的感觉,也能进入成功的状态。

要实现人生的最大成功,就要勇于挑战自我。如果停止了自我挑战,那么,前进的脚步也会停滞不前。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缺乏出众的才华,而是因为缺少挑战自我的决心。

威尔敏兹公司的推销员克拉伦斯是一个有很大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有一天早晨,他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站到老板面前说:“我想辞去现在这份工作。”“为什么,克拉伦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做推销员的料,我没有耐心,而且也没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我认为自己不配再领公司的薪水。”

一个人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向老板承认自己的失败,这种品质真是太难能可贵了。如果他能把这份勇气用到工作中去,那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想到这儿,老板作出了让克拉伦斯惊讶的决定,他没有同意克拉伦斯辞职,而是盯着克拉伦斯的眼睛对他说:“我对我任用什么样的人一向很有信心,我认为你完全具备做推销员的特质。我要求你去挑战自我,做最成功的推销员!你现在就从这里出去,在今晚回来前要求自己带比以前任何一天都多的订单回来。”

克拉伦斯傻愣愣地盯着老板,眼中闪出了一道火花。稍后,他径直走出了办公室。

当晚,他回到公司时,已不再像早上那样盲目和大胆,从他身上流露出的是胜利的喜悦。他当天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而且,从那天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能创造新的纪录。

在生活中,像克拉伦斯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并不缺少成功所需的特质,需要的只是一点儿自我挑战的勇气。他们期待着战斗的发生,期待着他人对自己说:“我要向你挑战……”

加利福尼亚州吉源公司有一个当技工的小伙子找到主管,说自己读完高中后就被迫辍学工作,他发现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的素质都远在他之上,这令他内心十分自卑。主管对小伙子进行了仔细的考核,发现这个小伙子很聪明,具备了很大的潜质,于是要求他勇敢地向自我挑战,辞去工作重新回到学校。这个小伙子克服了家庭、经济等问题上的种种困难,上了大学,并坚持读完大学的课程。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自我挑战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类似上面故事中提到的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事情正在发生。但是也有很多相反的事例:有人拒绝挑战自我;有人虽被选中去创造一番伟大的事业,但他们的眼中没有闪动那种战斗的火苗,于是他们失败了。这样的事让人感到十分可惜,因为他们丧失了很多取得成功的机会。

你最好能坚持提醒自己:“一定要挑战自我!”这样,你就会有充满自信的感觉,也能进入成功的状态。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自我实现者,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地发展。那么勇敢地向自我挑战吧!这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标准。因为只有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有勇气迎接世界的挑战。

第二章 行与止的尺度

行,体现一个人的勇气和胆识;止,表示一个人做人做事分寸把握得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就是行与止的尺度。如果不知道如何退场,那就没有资格进场!行与止一念之间,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就看你如何把握和看待。

1. 行与止的尺度

行,体现一个人的勇气和胆识;止,表示一个人做人做事分寸把握得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就是行与止的尺度。如果不知道如何退场,那就没有资格进场!行与止一念之间,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就看你如何把握和看待。

他抬头仰望被铁网阻隔的天空,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就被这铁网分割的支离破碎。他,被关进监狱已经六个月了。轻轻地,他拆开已经被他看了很多遍的信:“爸爸,我和妈妈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念您,为了您,我们在挣扎中坚强,在坚强中等待您的回家。

……”

读着儿子的信,他一下陷入了沉思。那是半年前,他就像疯了一样,没黑夜没白天地去赌,放着好好的工作也不去做,家里的钱也基本上都赌光了。妻子总是好声好气地劝说,他不但不听,有时还动手打人。

他经常教育儿子要学会把握行与止的尺度。可是,自己在赌博面前,却抛弃了人生的尺度,在赌桌前恣意地疯狂。

事实上,没有人在赌桌前赢下美满的人生,即使赢了一些钱,他们也输掉了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那些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他们是永远的输家。

想着想着,他泪流满面,用手在地上写下“行与止的尺度”六个字。

把握好行与止的尺度就等于把握好人生的尺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的行止尺度,“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行止尺度。

当岳母在岳飞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行与进的尺度在岳飞眼里便是“忠诚”、“报国”,是一颗熊熊燃烧的爱国心。

当鲁迅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候,行与止的尺度在鲁迅眼里,便是痛恨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新中国外交的尺度,“一个中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尺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争端的尺度。

……

尺度是一个标准,你必须学会掌握好这个标准,懂得自己什么时候行什么时候止。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功做人,正确做事。

2. 看准时机

看准时机就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说话——或是缄默不语的时机。正如在舞台上,每个演员都知道,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能学会在时机来临时识别它,在时机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变得大大简化了。

曾经有人采访过老演员查尔斯·科伯恩,问的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要想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需要的是什么?大脑?精力?还是教育?

他摇摇头:“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你成功。但是我觉得有一件事甚至更为重要,那就是:看准时机。”“这个时机,”他说,“就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说话——或是缄默不语的时机。在舞台上,每个演员都知道,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相信在生活中它也是个关键。如果你掌握了审时度势的艺术,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功,它们会自动找上门来的!”

这位老演员是正确的。如果你能学会在时机来临时识别它,在时机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变得大大简化了。那些反复遭受挫折的人经常对毫不留情的、不怀好意的世界感到泄气。他们几乎永远意识不到: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了恰当的努力,但却在不恰当的时机。

曾有一位审判员说:“哦,这些吵闹不休的夫妻们!他们只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时候一个人受不了唠叨或批评——即使是善意的劝告!只要夫妻双方肯于了解对方的心情,知道什么时候去诉苦,什么时候去流露感情,这个国家的离婚率就会下降一半。”

这位审判员说的也正是查尔斯·科伯恩曾经提到的掌握时机。有一次,我以忏悔的态度问我的妻子,我的哪一点小毛病最使她气恼。“你的脾气,”她不假思索地说,“总是要到我们刚要走进宴会厅时才对我讲,我的头发乱七八糟或者衣服穿得不合适。”

良好的风度经常需要的也只是看准合适的时机而已。还有什么比兴致勃勃的谈话被打断更令人扫兴呢?有谁没有遇到过一个从来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离去的不知趣的人呢?这个人会使你觉得像被他纠缠了一辈子似的。

把握合适的时间也可能是做某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佐治亚州的一位大夫为一对无子女的夫妻安排好了收养一个婴儿。他在深夜突然给妻子打电话说:“收养证书的一切手续都办好了,我们一块儿到医院去,给鲁思和肯尼思抱回这个孩子吧。”“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喊道,“他们根本没想到几天后就会得到一个婴儿,他们会惊慌失措的!”“哈!”大夫说,“新生儿自愿在深夜诞生,而头一次做父母的人总是惊慌失措的,这样会给他们一个美好而正常的开端,就按我说的这么办吧!”

就这样婴儿在午夜时分“分娩”,做父母的兴奋得慌手慌脚。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开端。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以为会看时机是一种天分,也就是生来就具备的,就像是具有音乐细胞的耳朵一样。但是渐渐地,通过观察那些似乎有幸具备这种天分的人,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任何人只要努力留心都能获得的技能。

为了掌握恰到好处地处理时间的艺术,需要牢记五个必要的条件。

首先,要经常不断地提醒自己,掌握好时间在待人处世上的重要意义。莎士比亚曾经写道:“人间万事都有一个涨潮时刻。如果把握住潮头,就会领你走向好运。”一旦你明确了“看准时机”的全部重要意义,你就朝着获得这种能力迈出了第一步。

其次,和自己订一项条约(毫无疑问你会有许多次违反这个条约),这就是当你被愤怒、恐惧、嫉妒或者怨恨的旋涡所驱使时,千万不要做什么或者说什么。这些情绪的破坏力量可以毁坏你精心建立起来的“观时机制”。有一次,我在骚乱的群众大会上大发脾气,并且说了一些刺耳和挖苦的话。我所支持的建议当场就被击败了。我的父亲也在场,他什么话也没有说。然而在当天晚上,我在枕头旁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著名的话:“任何人都会发火的——那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对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程度,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目的,以及按适当的方式发火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加强自己的预见能力。未来并不是一本关闭上了的书。大多数将要发生的事都是由正在发生的事所决定的。相对来说,很少有人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来设计今后的自己,预测未来的可能性并照此行动。

预见能力在商务中是如此重要,许多的公司都把它作为工作取得进展的主要尺度。但是在管理家务时它也同样是重要的。星期六会不会是到海滩旅游的好日子?最好把现成的冻熟肉和三明治面包放进冰箱里。你寡居的婆婆健康状况是否开始衰退?你最好还是面对她可能搬来与你同住或者安排她到一所私人疗养院去的可能性吧。掌握好审时度势的艺术还包括看准将来事情会向何处发展,明白抓住现在这个时机采取行动去减少将来的麻烦或是在将来能得到好处。

第四,学会忍耐。你不能不信服爱默森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置于天分的土壤中,并且坚定不移的话,巨人般的世界也会向他让步。”获取这种耐力没有灵丹妙药,它是一种智慧与自制力的微妙的结合体。但是一个人必须明白,过早的行动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条,就是学会做一个局外人。我们的每时每刻都是与所有的人共享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于是,真正地掌握时机就包括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看问题的。

一位大慈善家、已故的新奥尔良市的约翰·迪勃特夫人曾经谈到:在一个隆冬的晚上,她翻阅一本杂志。她的眼睛被一幅漫画吸引住了。那是两位衣衫不整的老妇人在微弱的火堆旁瑟瑟发抖。“你在想什么”其中一个问道。另一个回答:“我在想,明年夏天那些阔太太们会把一些保暖的衣服送给我们的。”

迪勃特夫人是几家医院的赞助者、许多慈善事业的捐助者。她盯着这幅漫画看了好一会儿,最后,她爬上顶楼,打开衣箱,把厚实的衣物打了好几捆,准备来日就去分发。她决心将自己的慈善活动安排得更合时宜,正像她提出的“去援助那些需解燃眉之急的人们。”

看准时机就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说话——或是缄默不语的时机。正如在舞台上,每个演员都知道,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能学会在时机来临时识别它,在时机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变得大大简化了。

3. 看准了,就抓稳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看准了,就抓稳。

一个掌握行与止尺度的人,在他们作出某项决策后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

英国当代著名军人基钦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沉默寡言、态度严肃,做起事来勇猛如狮、出师必胜,他一旦制订好计划,确定了作战方案,就会集中心思运用他那惊人的才干,镇定指挥,他决不会再三心二意地去与人讨论、向人咨询。在著名的南非之战中,基钦纳率领他的驻军出发时,除了他的参谋长外谁也不知道要开赴哪里。他只下令,要预备一辆火车、一队卫士及一批士兵。此外,基钦纳声色不动、滴水不漏,更没有拍电报通知沿线各地。那么,他究竟要去哪里呢?士兵们也不知道。战争开始后,有一天早晨六点钟,他忽然神秘地出现在卡波城的一家旅馆里,他打开这家旅馆的旅客名单,发现几个本该在值夜班的军官的名字。他不动声色地走进那些违反军纪的军官的房间,一言不发地递给他们一张纸条,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命令:“今天上午十点,专车赴前线;下午四点,乘船返回伦敦。”基钦纳不听军官们的解释和辩白,更不听他们的求饶,只用这样一张小纸条,就给所有的军官下了一个警告,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基钦纳将军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异常镇静的态度,做起事来专心致志,富有创意和魄力,也极富判断力,行动果断,为人机警,反应敏捷,每遇机会都能牢牢把握充分利用。

一个掌握行与止尺度的人就必须当机立断,牢牢把握时机,一旦对事物考察清楚,并制订了周密计划后,就不再犹豫、不再怀疑,勇敢果断地立刻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做到驾轻就熟,马到成功。

优柔寡断,老是担心自己判断力不准确的人通常很难真正开始做一件事,即使决定开始做了,也往往很难收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犹豫和迟疑当中,这种人即使具备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很有可能被自己白白浪费掉,而不能真正获得成功。

而且,时机的显露常常是朦胧而模糊的,唯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拓展事业的绝好机会。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时机不易判断和把握,才使抓住了机遇的人能够大展宏图、胜人一筹。机会难得,所以认准了,就千万不要放过。

在风云变幻的当代社会,一旦时机到来,就必须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甚至要连续攻击;该收场就收场,哪怕是匆匆忙忙。当断不断,该收而不收,不该收场时却收了场,都会遭到损失。现实的残酷,客观上要求人们对世态形势作清醒的判断,当机立断,不允许拖拖拉拉而坐失良机。这不仅表现在观察形势风云变幻的直觉上,更体现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韬略中。要想获胜,就要善择良机,就要随时把握客观形势及其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最主要的是,还是要善于在七分把握三分冒险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先发制人。

如果一个人目标明确、胸有成竹,那么他很少会把自己的计划拿来与人反复商议。一个头脑清晰、判断力很强的人,一定会有自己坚定的主张,他们决不会糊里糊涂,更不会投机取巧,他们既不会犹豫不前,也不会一遇挫折便赌气退出,只要是作出决策、计划好的事情,他们一定会果断出手、勇往直前。

当然,做事果断不同于冒失或轻率,果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积极准备后的快速决策、迅猛出击。

很多人总是无法成功,并不是因为缺乏才能,不够勤奋,而是因为他们做事情时不能迅速作出判断或是作出判断后又不敢迅速行动,因此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机会。机会是不等人的,我们若想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就必须养成雷厉风行的做事方式,果断判断,果断出手,迅如闪电。

4. 抢占先机,第一时间行动

愚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机会。捷足先登,把握机会,你才有可能成功。成功做事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比别人早一步。记住,只要你能够抢占先机,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精明的、有预见性的人,抢先一步,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里海阔天空,没有竞争对手,有的是使人兴奋不已的资源和商机。在现代经济中,重要的早已不再是强者的实力,而是领先者的优势地位。谁不采取行动,谁就会受害。这在行话中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确如此,这在商业中更是如此。

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首先明白了取到了这条暗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家公司成功地发起了一场先发制人的行动,在其他个人电脑销售商行动之前,他们迅速进入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一个非常忠诚的顾客基础。

是呀!在现代商战中,谁先领悟这个道理,谁就会占有市场主动权,成为商场中的获胜者。

梁有山,亚洲顶级富商。他的父亲是做钟表行业的,自幼便跟随父亲来到香港。但不幸的是,善良的父亲被当地的一个骗子骗去了大笔资金,从此家道中落。后来懂事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用自己的积蓄在尖沙咀开设了一家钟表行,取名为“梁氏表行”,初尝当老板的滋味。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腾飞,日本人组团旅游蔚然成风,梁有山看准了日本游客喜欢疯狂购物的特点,抓住其间的商机,便开展对日本旅行团的业务。由于他有着良好的信誉和机动灵活的工作方式,他很快便赢得了不少旅行社的合作。在这期间,他从中大捞了一把。

当时,许多日本游客常借购买钟表之际打听香港珠宝钻石饰物的行情,这让梁有山看到了一缕商机,他立即决定把握住这一机遇,抢先一步占领市场。

于是,他专门从表行中开辟出一块天地,展出日本游客喜爱的各式欧洲名贵饰物和小商品。很快,梁有山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凭实力与智慧取得了“劳力士”和“欧米茄”名表以及欧洲一些著名饰物的香港专卖权,经营进口产品,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至20世纪80年代初,他已拥有了包括8家表行和一些小饰品专卖店在内的梁氏集团,从而在香港商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从那以后,他又不断地向股票市场、石油市场进军,最后成立了大型综合实业集团。从此,梁有山扬起了他事业的风帆,踏上了他成为亚洲顶级富商的征程。

从梁有山的成功经历来看,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是抢占先机,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全球富豪榜排名,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排名第183名,取代了2004年去世的国泰集团董事长蔡万霖成为“台湾首富”,身价达32亿美元。

郭台铭成功的关键,除了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卓越的经营能力外,还有一个不能被人忽略的因素:抓住机会,并在第一时间去做。

一次,海外某公司的一位采购员准备到台湾来采购一大批计算机方面的产品。为了争取到这个大客户,台湾几家大型的计算机工厂都派出人马去机场等待采购员下飞机,准备把他接到自己的公司。一家计算机工厂的主管亲自带队,准备志在必得,一定要把采购员接到自己的公司。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出关大厅里,他看见广达董事长林百里亲自出马,率领工作人员也在这里等候。看着对方强大的阵营,这位主管心中叹道:“没想到一开始就落于别人下风,自己已迟到了一步。”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和林百里一起等待那位采购员,心里想着至少可以和对方打个招呼。

飞机降落后,各公司派出的迎接代表都往接机口涌去,谁都想把这位“财神爷”请回家。然而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当那位采购要员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时,他身边却多了个郭台铭,他俩边走边谈笑风生,所有的接机人员都愣在了当场。

原来郭台铭早就掌握了对方的行踪,并抢在竞争对手的前面,在客户转机来台时,“巧遇”他,并和他搭上同一航班回台。郭台铭仅仅比别人领先一步,就为公司争取到了一大笔订单,因为那位采购要员和他一起回到了富士康的总部。

也许你会说我现在没经商,干得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不用抢占先机。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不论你现在做什么,都要有眼力,抢占先机,第一时间行动。大家都知道刚上市的蔬菜一般很贵,所以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蔬菜第一个上市,希望以此大捞一把。一般懂得抢占先机、做第一个买卖的人,当你跟风卖他的东西的时候,他早转行卖第二种东西了。所以,生意上总会有人能赚得盆满钵满,而有的人却常常亏本,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不让任何一个想法溜掉,当一个勤奋的作家产生了新的灵感时,他会立即把它记下来——即使是在深夜,他也会这样做。他的这个习惯十分自然、毫不费力。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抢占先机第一时间行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懂得抢占先机的人都能成功。另外,你还必须懂得其中的规则。赛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人抢跑,这种人是抢占先机了,但是他违反了游戏的规则。所以,既要懂得抢占先机,又要遵循其中的游戏规则。

时间中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现实的现在。一个现实过去了,另一个现在立即来到,才可以积成一天、一月、一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是成就万事的里程碑。所以,抢占先机第一个行动就有可能成功。

5. 成功只需要多一点儿勇气

只要我们勇敢一点儿,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所做不到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很多时候,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只要我们多一点点行动的勇气,我们就能把它做得很好。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拟,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让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儿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恼。”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细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意。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

林肯在信中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给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汉语。据说三年后的1917年,他在广州旅行采访时,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对话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许多事情之所以没有做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很难做成功,而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把它做好。其实,只要我们勇敢一点儿,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所做不到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不可能”来禁锢自己,那么他注定难有辉煌,最终将被成功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把“不可能”从我们的词典中删去。就算我们一时间难以解决某个问题,那也不是不可能,而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让自己多一点儿勇气,我们需要经常尝试着去做那些我们想干的事情。

绝大多数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或者以为结果会很糟糕的事情,在你真正动手去做以后,其结果往往却是简单的、积极的。失败总是害怕勇敢尝试的人,很多时候,当你不再害怕、不再犹豫时,失败也就远离你了,而成功却开始青睐你。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我一直都在寻找那些拥有无限能力、并相信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握住最有利的机会,并带领人们获得成就。勇敢的人也会遭遇失败,勇敢的人也并非时时顺利,但是敢于行动的人最终将成功。因为尝试得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失败也就离得越远。

莫里·威尔斯,这位曾被人认为是最不可能进入美国超级职业棒球队竞赛联合会的棒球运动员,却在1962年打破了联合会的偷垒记录,被授予了联合会最有价值球员的称号。一个似乎是要永远呆在小竞赛联合会中,注定只能在职业生涯中平平庸庸的球员变成了一位超级明星,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莫里·威尔斯面对梦想与现实能够勇敢尝试并坚持。当成功的机会飞到他身边时,他早已作好了准备,于是他抓住它。

当然,勇敢尝试并不是让人鲁莽行事。而是让你明白,要想获得成就与业绩,只有先抛开猜测、犹豫,开始行动起来,在行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果,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与风险和艰难拼搏的一生。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只是勇气不够、功夫未到。对于任何事情,只有保持行动的勇气,才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才能真正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6. 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一个人将全部精力贯注于自己的目标,将所有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事业时,他就能产生一种所向披靡的伟大力量。

渴望成功的人既要随时作好面临失败的准备,也不要给自己预留太多可供逃避的去处。因为每一个人在跨出决定人生轨迹的这一步时,都会面临无法预知的危险。而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危险中拼搏,唯有拼才会赢,唯有搏才会成功。

诺贝尔奖的创立者“炸弹大王”诺贝尔就是一个勇于拼搏的典范。

1862年,诺贝尔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试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得粉碎,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十分沉重的打击,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十分反对诺贝尔的试验,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试验。

但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本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破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所以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普遍欢迎。但这种炸药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曾发生了许多事故。瑞典和其他一些国家发布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尽管困难重重,但诺贝尔并没有被吓倒,他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新型炸药不仅有很强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在科技界受到了普遍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了解到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到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冒着死亡的危险,顶着沉重的压力,终于在炸弹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炸弹大王”。

在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在做某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之前,他们先为自己准备好一条可以逃脱的道路,以便在事情不顺利时,能有一个逃生之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即使事情进行得再激烈,只要打开了一线退却之门,人们就不会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而只有在一切后退的希望都已经破灭的绝境中,人们才肯使出拼命的精神去奋战到底。

凡是怀着战胜一切危险的决心、有着一往无前气概的人,都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比如说凯撒,当他率领他的军队在英国登陆时,他决意不给自己的部下留任何退路。他要让他的军士们明白,此次进攻英国,不是战胜,就是战死。为此,他当着士兵的面,把所有的船支都烧毁殆尽。拿破仑也一样,他具有在一瞬间下最后决定的能力,能摒除一切可能引起冲突的顾虑。所以,他们都成功了。

在现实中,那些做事有手段的人在开始工作时,总是怀着战胜一切危险的决心,先给自己下个必须取得成功的“军令状”。因为他们知道,当一个人能全神贯注于自己要实现的目标,以至没有任何其他因素能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时,他就会看不见也遇不到那些“目标不定,意志游移的人所遭遇的”困难与阻碍。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诺贝尔制造弹炸时所拥有的坚毅决心,就一定会扫除许多迷惑心灵的困难与阻碍。一切妨碍胜利的怀疑与恐惧,在如此坚定的灵魂面前都会消失殆尽。

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那么在遇到大困难时,不妨断绝你的一切后路,将你的全部注意力贯注于你要做的事情之中,并始终抱着一种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不向后转的决心。人一旦拥有了“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就算是到了进退两难的生死关头,也一定能争取到新的生存机会。

7.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

生活中,常有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搞得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杨绛在《干校六记》中所记述的,就是面对人生际遇所保持的一种适度的跳高。让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一种超然的关照,即使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

有只狐狸被猎人用套夹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

人生亦应如此,在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在欧洲,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谚: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铁;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了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去了一场战争的胜利。

为了一根铁钉而输掉一场战争,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弃的恶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比如大学毕业分手的那一刻,当同窗数载的朋友紧握双手,互相轻声说保重的时候,每个人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放弃一段友谊固然会于心不忍,但是每个人毕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们又怎能长相厮守呢?固守着一位朋友,只会挡住我们人生旅程的视线,让我们错过一些更为美好的人生山水。学会放弃,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友情天空。

任何一个成功者,不仅要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敢于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敢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进取,还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放弃不是退避,是一种贮蓄,贮蓄更大的勇气,类似于古语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中的"能屈",是一种长远的策略,是为了"伸"得更远。弹簧压下去,是为了弹得更远。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取得大败吴国的战绩。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不要硬挺着坚持,这样只会消磨你的意志,终究会迷失自己。一味地坚持再坚持,只能作出无端的牺牲,这是一种愚蠢者的傻与痴。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人,一个立志要当科学家,一个立志要当文学家。他们两个屡屡失败,但又屡屡尝试。不久,立志要当科学家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科学家,但自己对书法更有研究。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潜心专研书法,最终成了一名书法家。而想当作家的那人一直埋头苦干,却终究没有成绩,葬送了自己美好光阴。

生命原本是简单的,只是我们要学会选择与放弃。

8. 放下无谓的固执

时时留意自己执著的意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抵触,追求成功,并非意味着您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去迁就成功法则。

放下无谓的固执,用开放的心胸去作正确的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选择,都将指引您走上通往成功的坦途。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了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丰足。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余,便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同样仍是不愿丢下棉花,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发现黄金的樵夫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黄金的同伴回家去。

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灵活地运用您的智慧,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您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地进行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样,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强渡人生所有的关卡。时时留意自己执著的意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抵触,追求成功,并非意味着您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去迁就成功法则。只需您在意念上做灵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者的经验及建议,即可走上成功的轻松之道。

9.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刘向《说苑》:“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所以,做人做事最好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否则将会吃大亏,甚至丢掉性命。

淮阴侯韩信,佐刘邦平定天下,功高震主,遭诬蒙冤,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淮阴人,少时“贫无行”,不会谋生,“常寄食于人,人多厌之者”。曾有一恶少年侮辱他,让他钻裤裆,“市人皆笑(韩)信,以为怯(懦)”。但“其志与众异”。他母亲死,虽无钱财行殡,却找一处旁边“可置万家”的高敞地方做坟。他是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盖世之才”。他先从项羽,不受重用,又归刘邦,但犯罪当斩。临刑前他大喊:“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执事的滕公“释而不斩”。经萧何数次推荐,被封为淮阴侯,破三秦、占关中、拔魏赵、下三齐,为汉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家。

韩信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实际能力。也就是说,他制订宏大战略,更能把宏大战略变成现实。因此,韩信应该是帝王之才,这就是刘邦对韩信不放心的原因,刘邦对韩信是利用的同时,又严加防范,恐其不利于己。

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胸怀大志,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制度在当时已不合历史潮流。在这方面他就远远不如张良有见识。张良本是出身贵族,却看出分封制度已不可行;而韩信出身贫民,却满脑子分封思想。刘邦虽然曾“自以为得(韩)信晚”而任他为大将,但刘邦始终没有像相信、依靠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心腹对待,因为韩信总热衷于占据一方,封王封土,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

刘邦坐稳了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刘邦是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自古以为,只可与君主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同享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啊!我们要好自为之。”于是张良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他请求回乡养老。刘邦故作恋恋不舍状,再三挽留,最后封其为留侯。张良功成身退,终于保身全名,足见其先见之明。

韩信虽然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自己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告韩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于韩信的所作所为,不久,就设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至此,韩信终于心灰意冷。他后悔当初不听张良之劝而遭此大难,不禁仰天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该遭殃了。”不久,有人趁火打劫,诬告他要谋反,于是刘邦终于对他下了毒手。

人生旅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比如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你必须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否则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你生命的桎梏。

聪明人在该放手时要懂得放手,不可陷得太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放手可以减轻许多麻烦和折磨,可以轻松地去开始干一番更有意义的事业。行就做,不行就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