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3 01:54:33

点击下载

作者:邱云美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旅游地理(第2版)

中国旅游地理(第2版)试读:

前言

随着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了解和熟悉旅游地理知识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掌握一定的旅游地理知识更是其必备的基本素养。本教材正是基于培养大专及以上层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同时本书还适用于地理、历史、园林、建筑与规划、新闻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和从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导游考试的辅助参考教材和地方政府进行旅游开发、投资和促销的参考资料。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果总结,是在《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版)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全书共分16章,其中第1~8章为旅游地理通论;第9~16章为中国分区旅游地理。为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注重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如下。一是指导性强。本书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实训目标和案例目标,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最终的学习目的。除此之外,每一个项目还配有教学建议,可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二是要点鲜明。本书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编写,在项目中添加了经典案例并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可方便学生对项目重点内容的回顾和掌握。三是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任务的开始安排了“想一想,做一做”栏目,每个任务之后安排了“实践要点”和“实战演练”,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本书由浙江丽水学院邱云美担任主编,负责教材大纲、全书的统稿和定稿工作,李维锦(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洋(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邱云美负责本书项目1、项目2、项目3、项目4、项目6、项目7的编写,以及全书的统定;李维锦编写项目8;李维锦、王晓洋编写项目5、项目9、项目10;王海莉(丽水学院)编写项目11、项目12、项目13、项目14;李维锦、倪慧丽(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编写项目15、项目16。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学习、参考并吸收了许多同志的科研成果、资料及图片,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虽经修订,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项目1 旅游地理学和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熟悉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的关系,以及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3.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4.了解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发展概况。

■技能目标

1.运用旅游地理学的地域性特征解释各地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2.运用实地考察法对旅游地(景区)进行旅游资源和环境考察。

3.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论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相关旅游现象。

■案例目标

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旅游地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性特征,提高学生在中国旅游地理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训目标

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旅游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建议

1.通过提问,让学生联想一些旅游中的地理现象。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重要性。

3.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学习任务1 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想一想,做一做】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发展旅游地理学是应旅游业发展而兴起的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同地理环境及社会发展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与旅游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其自身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旅游业的快速、跨越式大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民众的旅游需求,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当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要求。旅游地理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在我国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学科。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和国内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兴起,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相应发展起来,1981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全国第一个设置了旅游管理系,教学计划中规定中国旅游地理作为该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后,全国建立了各类旅游大专院系,旅游地理学和中国旅游地理就成为这类院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一些院校的经济系、地理系、师范专业等相应开设了旅游地理或中国旅游地理的选修课。中国旅游地理是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服务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自古以来,人们的地理知识来源于旅游,而旅游的复杂性又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旅游现象取决于一系列的地理、气候、地形和居民等因素。中国旅游地理就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以及中国旅游区(点)的布局等问题,从而能够正确评价我国的旅游资源,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建设旅游区提供依据。想一想1.改革开放以后旅游地理学和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学好中国旅游地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很早就为广大学者所关注,地理学者是涉足于旅游这一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所以,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直接服务于旅游业,与旅游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刻影响。1.1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默里(K.Mcmurry)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旅游地理学者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利用,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涉及。研究内容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的研究;二是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研究。其中以研究前者的著作较多,如英国的地理学家吉尔伯特等调查记述了英国海滨避暑胜地和疗养地,加拿大的罗伊·艾·沃尔夫发表了《安大略的旅游地》一文,美国的查尔斯·爱·斯坦费尔出版了《美国海滨避暑胜地》和《西印度群岛》两本著作,法国的拉·布拉萨尔对阿尔卑斯山进行了描述,并指出山区的作用及其在保健方面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形成了现代旅游,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到了50年代,有些地理学家把旅游地理学纳入到经济地理学中,故多从经济属性上研究旅游。直到1964年,加拿大地理学家罗伊·艾·沃尔夫提出旅游地理学应从经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旅游业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旅游需求和供给规模的迅速扩大,给研究者和决策者提出了大量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旅游资源的评价。②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③对于旅游客流的调查和分析。④关于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地理学家要求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统一旅游地理学的术语、对旅游地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等。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旅游方面,发表的文献也大量增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美国马特勒的《国际旅游地理》。该专著从国际旅游的定义和组织结构的一般研究开始,着重就国际旅游地理中的文献、地理分析、空间和场所因素、世界旅游移动的形式及理论状况等进行了论述。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列为一个专业组。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架。

近年来,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明显出现以下趋势。

第一,理论与实用并举。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旅游地理著作,有较高理论深度的极少,随着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应用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旅游地理学者在注意实用的同时兼顾理论的提升与完善。

第二,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各国学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差异,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即在外过夜的)。

第三,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旅游业是一个关联程度高、自身结构比较松散的行业,与其相关的研究内容大多是涉及很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学科专家的共同配合。同时,由于旅游相关技术在西方国家已高度发达,旅游学者开始重视新的技术手段在研究、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最突出的是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第四,研究角度的转变。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点,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然而,不同的国家对于旅游地理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以多样化和多角度化的研究视野为特点,地理学者在从事理论性的研究时,常注意针对特定的案例,因此,旅游地理研究表现为较明显的实证性质。在旅游业欠发达或新开发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家,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借鉴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旅游开发和规划的实际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对理论研究关注则较少。1.2 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旅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旅游地理的内容,在我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穆天子传》、《西域风土记》、《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作品中均有记载,只是还没有从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去论述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未能使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的。在此之前的1978年,陈传康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的报告(1980年发表),他富有远见地指出:“地理学结合某些特殊环境和任务也形成一些综合研究方向,主要有环境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灾害地理学。”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等是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1987年12月,中国地理学会在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下设立了旅游地理学组。1992年,中国地理学会正式设立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在学术组织中已经得到了机构保障。1984年,中国第一名旅游地理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中国第一名旅游地理博士研究生毕业(与美国相比晚了38年)。至1999年,已有15名以旅游地理为课题的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标志着中国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重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1987年资助第一个旅游地理项目起,至1998年共批准了14个相关项目,其中包括一项“九五”重点项目,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少数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如旅游地的综合开发个案研究、关于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可以说中国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中有待研究的问题会同发达国家的旅游问题有较大的区别,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朝着不同于过去、顺应世界潮流又有自身特点的主体方向发展。学习任务2 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内容2.1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特点

2.1.1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而兴起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地理学向来以研究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当人类旅游活动由少数人的个别行为转化为大众化的普遍活动,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后,许多地理学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一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分布的时空规律,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旅游地理学。因此,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

由于旅游地理学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伴随着旅游学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旅游系统中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线路和交通建设、旅游流分析、旅游区规划布局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旅游地理学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涉及多种要素。人类旅游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娱乐、康体休闲、科学考察、探险猎奇、访古探幽、会议交流、商务考察、民族采风等方方面面;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类,旅游客源的分布与旅游客流的流向及旅游业地方特色的形成等则更为复杂。因而,以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为研究重点的旅游地理学,不仅涉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还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园林学、环境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各门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2.1.2 旅游地理学的特点

1.地域性

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性和风貌特征,也给予人们的生产生活以不同的影响和地理感受。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形成、开发和利用,都有着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我国旅游城市中,有因地理条件差异而形成所谓“山城”(重庆)、“泉城”(济南)、“冰城”(哈尔滨)和“水城”(苏州、绍兴)等特色的旅游城市;也有因特色产业而形成的诸如“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大同)和“瓷都”(景德镇、佛山)等旅游城市。

许多旅游区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特色。我国东部海滨、夏威夷群岛、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等地区具有和煦的阳光和洁净的海滩;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集中了登山爱好者仰慕的雪山、高峰;中国、印度、地中海沿岸和秘鲁等国家或地区具有众多标志着世界文明结晶的历史古迹;佛教寺庙则以中国和日本以及东南亚居多;名贵土特产、工艺珍品等更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

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由于受民族特征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其旅游偏好也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一地域性与旅游者的国籍和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域性特征要求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活动和进行旅游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地区优势。

2.综合性

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每一个学科都具有综合性,都要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但是,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综合性具有特殊的意义。旅游地理学的综合性表现在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多学科性。除涉及各地理分支学科的内容外,它还涉及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园艺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门类。因此,在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旅游区点规划和建设等问题时都应有综合性观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应用性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大众旅游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旅游地理学发展至今,已开展了大量以区域旅游开发为中心的应用课题研究,并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旅游地的规划手段、旅游容量的估算、旅游流的测定与预报技术等技术手段的研究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旅游地理学不仅能够为整体性区域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服务,而且能够为各旅游分支行业、企业的发展与布局以及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服务。同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对每一位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都具有实用价值。现代旅游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大众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化经济产业,决定了旅游地理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正是其作为应用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2.2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作为旅游学和地理学交叉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应是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地理问题,即从综合性、地域性等地理学的观点出发,探讨这些地理事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关于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主要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三个基本要素的地理问题,具体地说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通道、旅游区划、旅游环境容量、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与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和旅游地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旅游者

旅游者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概念、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及旅游需求预测等。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遗存、文化环境,以及直接用于游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旅游资源的形成、分类、时空变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

3.旅游通道

旅游通道是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是对可进入性的研究,以及各种交通方式即航空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水运交通和特种旅游交通之间的匹配研究。

4.旅游区划

旅游区划研究包括区划原则和区划指标的研究,以及针对具体的区域进行区划,在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及区域相互关系的研究。

5.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容量,即物理和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容量,指旅游活动的强度应限制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以及旅游点不受污染的范围之内;二是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即旅游者的数量应限制在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不破坏旅游者兴致的范围之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焦点是各种旅游资源(场所)、各类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指标、旅游者个人空间标准的确定。

6.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其主要任务是查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评价其发展的可能性,指出其发展方向。旅游地规划是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线路设计与规划、旅游客源组织规划和旅游管理机构设置规划等。

7.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开发使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变化。正确评价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对指导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研究内容应该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等。

8.旅游地图

旅游地图是一种新的地图形式,属专题地图的范畴,要求形象、直观、方便和实用。它包括各种导游图、旅行交通图、资源类型图、分布图、开发规划图和旅游市场图等,还包括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宣传服务的广告地图等。

考虑到专业课程设置,避免出现与其他课程内容有过多重复,本书的研究重点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区划及旅游通道四个方面。学习任务3 走进中国旅游地理3.1 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都是将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旅游研究的结果。在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的大框架上,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二者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差异的,其研究要达到的直接目标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旅游地理学将整个人类的旅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强调其共性,旨在建立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以指导区域旅游地理的研究工作。

中国旅游地理则以中国及其不同等级旅游区域的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范畴,重点研究各特定地域内旅游及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强调地方特色和知识性,旨在指导各地域充分发挥当地旅游优势,形成地方特色,直接推动各地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旅游地理学的学习侧重于旅游地理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及其运用,而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则是在了解旅游地理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侧重掌握中国及不同等级旅游区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特色,对其重要景区及旅游线路有所了解,并将其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中国旅游地理注意分析各地旅游特色,介绍各地特色旅游资源和主要景区及主要旅游线路,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起到参谋作用和导游作用,被誉为旅游者的“良师益友”。3.2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应在综合许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体系。

1.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的根本指导思想。旅游系统和中国旅游地理可以说都是十分复杂的时空系统。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运动与时空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学好中国旅游地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为了获取区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基本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而进行地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实地考察包括全面考察、重点考察、典型考察和抽样考察等形式。明确实地考察任务,掌握实地考察技能和编制实地考察报告,是旅游工作者应有的基本功之一。

3.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运用充分占有的旅游资料进行科学理论分析,以说明各个区域旅游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特征,以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和策略的一种方法。文献资料包括考察报告、统计数据、工作总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历史文献等。文献资料获取可通过实地考察、官方提供和文库采集等途径。

4.统计图表法

统计图表法是旅游地理工作者运用统计的方法,把大量繁杂的统计数据整理汇编加工成统计图表,用以说明旅游发展过程、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统计图表在形式上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根据表中主词结构又可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统计图是利用几何图形、地理略图等来说明统计资料的图件,可分为几何类、象形类和统计地图三种类型。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图有柱状图、圆形图和曲线坐标图等。

5.旅游地图法

旅游地图法是将各类景物、景点及旅游路线和设施等内容,用特定符号表现于地图上的一种方法。旅游地图包括导游图、旅游交通路线图、资源图、综合图和各类专题图等类型,是旅游开发、管理和研究及旅游者的必备工具,从中可以了解旅游资源地域分布规律和差异、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旅游业发展状况等。

6.分类对比法

分类对比法是运用旅游观点,把各种风景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把握其本质属性及其异同的一种方法。如按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大小,可分成绝景、胜景、中景、小景;按旅游吸引物可分成综合类、专门类(游泳、登山、狩猎等);风景按其适用性可分成点缀、沐浴、饮用、疗疾、娱乐等。

7.信息技术法

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样信息性很强、信息形式多样、信息量庞大而又要求有直观效果的知识体系,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引进,无疑为我们全面、科学、便捷地掌握和运用中国旅游地理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支持。摄像、摄影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技术与因特网技术的应用等,都能极大提高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的效率与效果。对于研究中国旅游地理而言,我们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化、模型化研究,采用遥感方法和自动制图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本项目总结

知识梳理1.旅游地理学的发展①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②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2.旅游地理学①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②旅游地理学的特点;③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3.中国旅游地理①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关系;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主要概念旅游地理学 中国旅游地理

习题与技能训练1.比较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科”或“理论”发展的异同点。2.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对旅游开发有什么意义?3.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具有怎样的关系?4.旅游者是否有必要了解旅游地理学知识?为什么?项目2 旅游者地理研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旅游决策行为的过程,熟悉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

2.掌握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类型和特点。

3.熟悉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以及旅游者的特征。

4.了解国外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5.了解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影响强度的地域差异。

6.了解旅游流的概念,熟悉我国旅游流的现状。

■技能目标

1.根据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和空间行为特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

2.运用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和旅游流的形成条件,解释中国旅游流现状。

■案例目标

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了解影响旅游者出游的地理背景因素,以及相关因素对旅游者出游产生的影响。

■实训目标

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旅游者地理背景因素,并锻炼学生资料收集、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建议

1.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响游客出游的地理背景因素。

2.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提示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注意事项。学习任务1 旅游者及其产生的地理背景【想一想,做一做】开发错了的旅游产品2003年,距清明节还有20天,某市旅游市场上的“清明扫墓游”产品的价格战已经开始。尽管如此,但消费者对此旅游产品却并不买账。一位旅行社的业内人士表示,要么降低产品档次加入价格战,要么退出市场竞争。在为旅行社的无奈深表同情之余,我们不禁揣想:清明扫墓游,这项旅游产品是否开发错了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虽然这一时令,处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人们绝不会因为身边的美景而减低哀思与悲情。从中,人们很难感觉到出游的乐趣。也许,清明扫墓与旅游之间情趣相悖,不能牵强地扯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清明扫墓游受到冷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味的价格战救不了这项产品。时下,旅游市场如火如荼,依靠开发旅游新产品去赢得商机已成为许多旅行社的做法,但是,开发旅游新产品必须结合国情,必须尊重人们的生活习俗。否则,不仅不会盈利,还会伤害人们的情感。“清明扫墓游”的无奈,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想一想1.“清明扫墓游”市场冷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哪些地理背景?1.1 旅游者

旅游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可以说旅游者是旅游企业乃至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源泉。因此,正确认识旅游者,对于发展旅游业指导旅游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处于统计及其他方面的考虑,根据旅游者出游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可将旅游者分为两大类,即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1.1.1 国际旅游者

1937年,国际联盟统计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即国际旅游者是指至少利用24小时访问自己长期居住地之外的国家的人。1963年,罗马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又称罗马会议)在1937年国际联盟定义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补充,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三个概念。游客是指除为获得一个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常住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旅游者是指到一个国家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其旅行目的有闲暇的消磨(娱乐、度假、健康、运动等)、工商业务、探亲访友、出使和开会等。短途旅游者是指到一个国家逗留不到24小时的游客(包括航海环游的游客)。

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罗马会议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1970年,经济与发展组织旅游委员会也采纳了这个定义,以后世界各国也都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定义。

1979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对境外旅游者做了如下明确的规定:境外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内地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并规定下列八种人不属于旅游者:应邀来我国访问,由部长以上级别人员率领的外国党、政、议会、军队代表团;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常住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新闻记者等;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的游客、机组人员和在口岸逗留不过夜的铁路员工及船员;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回归祖国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到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1.1.2 国内旅游者

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对国内旅游者做了如下定义:“任何以消遣、闲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而在其居住国不论国籍如何,所进行24小时以上1年之内旅行的人,均称为国内旅游者。”

1993年,中国进行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把调查对象——国内旅游者定义为:祖国大陆居民中,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从事游览、度假、参观、访友等旅游活动(也包括外出探亲、治病、疗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宗教等活动),在外停留时间不足半年的人,但不包括以谋求职业并获得报酬为目的的旅行,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驻外办事处工作人员和到外地学习的学生与到基层锻炼的干部。这个定义与世界旅游组织于1991年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上确定的定义相一致。1.2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是指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形成和旅游行为实现,并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地理背景之所以能激发人们产生旅游的需求,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类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之间的矛盾,激发了人类最本能的内在心理——好奇心。在地理环境各组成因素中,与旅游者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文化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地理因素和环境质量因素四个方面,可称为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

1.自然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激发旅游动机最基本、最持久的因素。一般而言,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越大,未知程度越高,对人们的心理吸引力越强。不同自然景观类型的地区之间往往具有双向互动吸引力。而舒适、优美、奇特的自然环境对生活在普通环境和以人工环境为主的人们,尤其具有单向吸引力。从世界范围看,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奇特的地区吸引力最大;中、低纬度地带比高纬度地带旅游吸引力大;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又比内陆地区旅游吸引力大;内陆地区则以奇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力大,而且原始程度越高,吸引力越大。

2.文化地理背景

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包括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聚落、建筑、园林、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民俗风情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一定的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由一定时空的人类社会历史所创造,而居住在不同地域的种族与民族又创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以文化景观为标志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丰富性远胜于自然地理环境。根据不同文化的地域发育过程和特征,现代世界可大体分为五大文化圈,即欧洲文化圈(又称西方文化)、东亚文化圈(又称东方文化或儒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圈(又称伊斯兰或穆斯林文化)、非洲文化圈以及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文化圈。人们一般把同一文化圈内的地区称为同质文化区,不同文化圈的地区称为异质文化区。同质文化区的人们具有归属感,异质文化区的人们具有陌生感。在文化圈的基础上又可进一步细分出若干个文化区。在文化区之下,还有众多民族文化小区之间及其更局部的文化地理环境差异。由于文化内涵的广博与复杂,文化地理背景对旅游动机的激发因素远比自然因素复杂。它包括由异质及同质文化区之间文化景观的较大差异所形成的彼此吸引,同质及异质文化区的历史古迹对人们怀古情思的引发,不同文化区、民族文化小区对移居外域的游子及其后裔探故寻根的磁力,文化发祥核心区对扩散区、影响区人们文化溯源心理的牵动,不同文化地理背景下的传统技艺对相关技艺爱好者的独特魅力等。一般而言,异质文化区以及同质文化区不同文化景观的较大差异,比不同自然景观类型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吸引力更强。而不论是在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区之间,历史越悠久,文化影响力越强;内容与形式越丰富,审美特色越突出的文化景观,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

3.社会经济地理背景

社会经济地理背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及口岸城市,其繁荣、集中的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与现代建设风貌,现代化的人造旅游景观与完善的食宿、娱乐与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对不同特色的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及非中心地区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尤其是表现在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和都市观光旅游上。就社会经济地理条件而言,社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强。经济发达地区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且作为旅游客源地,具备多种使旅游者外出旅游的主客观因素。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工作与生活节奏快,又多处于人口稠密、喧闹与拥挤的城市环境和以高楼建筑为主的空间紧缩人工环境,人们具有强烈的定期回归大自然、做休闲旅游放松自己的愿望;同时,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对外交通条件,又使得外出商务旅游的动力充足,再加上发达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带薪休假日较多,还有较多奖励旅游机会,从而为各种出游动机提供了充分的推动力。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容易既成为旅游客源地又成为旅游目的地。

4.环境质量背景

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原始性质和状态的变化程度,包括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两个方面。环境质量也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暂时摆脱严重污染的环境,到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地方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因此,环境质量高的地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实践要点1.地理背景对旅游激发影响的要点地理背景差异——好奇心。2.自然地理背景影响要点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越大,未知程度越高,吸引力越大;②舒适、优美、奇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力大。3.文化地理背景影响要点①异质文化吸引力大;②古老文化吸引力大;③内容与形式丰富,审美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吸引力大。4.社会经济地理背景要点经济文化越发达,出游能力越高。5.环境质量背景影响要点环境质量越高,吸引力越大。

实战演练1.实战内容: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特点,选择一个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设计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2.演练方法:学生3人一组,一人去旅行社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一人去旅行社和旅游局了解当地旅游资源及环境特征,一人通过网络进一步查询上述相关内容。最后小组共同设计一个旅游产品。学习任务2 旅游行为【想一想,做一做】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双休日工休制度开始,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关于“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这一观点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主流观点。甚至有旅游学者明确断言: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截至2000年,我国各类型的旅游度假地已经达到1000多个。目前,各地为了迎接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度假区开发热度不减,从而导致了旅游产品的趋同化以及盲目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等问题的产生。在我国旅游业将由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理论指导下的度假旅游开发热潮,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观光旅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与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最为普及的旅游产品。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旅游产品形式,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首先,度假旅游一定得发生在假日这个特定时间之内。其次,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在目的上也有区别,度假旅游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J.D.Strapp,1988)。度假旅游开始往往带有保健和治疗的目的,最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交友、康体休闲和游憩的方式(刘家明,1999)。与观光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度假旅游具有以下特点(迟景才,1998):目的地相对固定;更加强调休息;在一地停留时间较长;回头率较高;无须导游陪同;对娱乐设施要求较高。从消费者也就是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观光和度假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彼此根本无法相互替代的旅游消费需求。观光主要是出于好奇心,离开常居地,到旅游目的地,去看未曾看过的稀罕之物或稀罕之景,满足猎奇心理或获得教益,此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度假,则是以休闲的方式娱乐,获得身心的放松。难道一个消费者去亚龙湾度假了,就等于去九寨沟看过神奇的山水了,或者就没有必要去看布达拉宫了?或者,一个消费者前半生走了不少地方,进行了多次观光旅游,从此下半生就只度假了(除非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或者,度假的时候,就不能顺便去游览一下周边的美景?在我国,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将在长时期内并存,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是不同的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都可以发展到极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但不会体现为以度假替代观光的所谓升级换代的转型。旅游目的地在实际旅游开发中要因地制宜,开发最优化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的旅游产品,而不应该试图用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取代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资料来源:http://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56772,有节选想一想1.度假旅游可以替代观光旅游吗?2.如何定位一个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2.1 旅游行为概念

旅游行为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在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中,以旅游为目的的空间移动、游乐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包括从生活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具体的旅游内容和在此段时间内的食、住、购物等行为,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主要环节均属于旅游行为。狭义的旅游行为主要指旅游者在目的地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性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内容。旅游行为是旅游者的最基本标志,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对旅游行为的分析是了解和预测旅游市场的基础。2.2 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由于人的个性所决定的旅游目的、旅游偏好的不同,造成了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方式及满意程度衡量标准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行为层次的差异。陈传康认为,旅游者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

1.基本层次

旅游活动的最基本层次是对陌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游览观光,国外称其为观光旅游。这种旅游活动是对人类最本能的好奇心理的满足。它能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这个层次是旅游发展史上最原始、最古老的旅游行为。

2.提高层次

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是旅游的提高层次。从人类的行为分类来讲,旅游本来就是娱乐行为的一部分,是有时间和地域范围限制的娱乐行为。娱乐旅游则是两个概念的叠加,目的在于更突出这个行为层次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某些娱乐活动。比如,到野外去游泳、划船、钓鱼、打猎、滑雪等。对于这种旅游行为,接待地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的周到程度都高于观光旅游,因而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高于观光旅游。这种旅游活动在历史上只有中产以上阶级能够享受。因此,从事这种旅游活动,游客心理上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购物旅游更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给以保证。同时旅游经营者从娱乐旅游与购物旅游活动中也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无论对游客还是对旅游企业而言,这类旅游都是一种提高层次的行为。从现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各旅游地是否具有接待提高层次旅游行为的功能,直接影响着该地的旅游吸引力与经济效益。

3.专门层次

该层次的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从事商务活动、科学考察、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宗教朝觐等。这种旅游行为不具有普及性。

旅游行为的层次结构涉及面很广,不仅与旅游地的风景资源结构、接待服务结构、旅游市场结构以及旅游管理结构、旅游发展战略结构等有关,而且与旅游者的消费层次结构、旅游者的社会阶层结构等密切相关。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层次是各有侧重的,但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2.3 旅游者行为类型

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存在着两种基本行为,即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决策过程在前,一般发生在客源地;空间行为在后,发生在接待地。空间行为的效益受决策水平的制约。

2.3.1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切实际行为发起和进行的前导行为;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两个以上的可替代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方案的过程。在外出旅游前,人们根据可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称为旅游决策行为。

在旅游行为的三个层次中,专业层次的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活动目的,在目的地的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专业活动的需求。因此,旅游决策行为的研究对象是主动型的旅游行为者,即进行游览观光活动的旅游者和进行娱乐、购物活动的旅游者。

1.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

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是指导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基本原则。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中,用于往返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消耗时间的比值称为旅游时间比。现代旅游与古代、近代旅游的最大区别是游大于行。因此,人们在做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决定旅游时间比大小的主导因素是行的时间,而行的时间又是旅游者有限的资金分配与现有交通条件等变量的函数。因此,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因人因地而异,其只能是旅游者决策方案中的最小值。如何求得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有两种途径:一是当地点尚未确定时,在旅游地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近似的诸旅游地中,选择距离居住地最近的旅游地;二是当旅游地确定后,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在单程旅行时间超过12小时时,选择晚间发车的车次。(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这表现在旅游地环境质量的高低和旅游地活动项目结构的丰富性与合理性两方面。观光旅游是由于环境的时空差异引起的,因此,人们力图通过旅游获取最大的环境信息量,以便从感知上扩大和增强对异地环境的了解。娱乐、购物旅游是被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开展的各项娱乐与购物活动激发的,故而人们希望在旅游地获得最大的放松与开心,同时买到称心的物品。对于最大信息获取量和最高满意度的追求,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以下倾向。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环境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③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

2.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感知环境即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所获得的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根本原因,但不是影响旅游决策的直接原因。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此差异不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差异,而是决策人头脑里感知环境的数量及对环境感知深度的差异。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性质、旅游地内资源的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等。

感知距离与客观距离是“距离”这一概念内涵的两个方面。客观距离是地表两点间的实际长度,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一种心理感应距离,是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现在人们常说地球变小了,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由于航空事业的发达缩短了人们头脑里洲际间往来的感知距离。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起着增强或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由于感知环境的限制影响,人们在旅游决策中所追求的最大旅游效益可能是最满意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2)旅游偏好。人们在进行旅游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共性特征,即感知环境差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性特征,即各自国情、民俗习惯,以至个人的兴趣、能力、爱好和性格差异的影响。我们称这一个性特征差异为旅游偏好。旅游偏好对决策的影响,可以从居住环境、年龄、职业、学历、性别等方面去研究。

3.旅游决策过程

旅游决策过程通常包括四个步骤,即旅游需求的确认、旅游地信息的收集、对同类旅游地进行评价对比,以及最终决策。(1)旅游需求的确认。人们有了剩余的钱和闲暇的时间,便会产生外出旅游的愿望。然而此时的愿望是笼统的。旅游需求的确认则是将这种愿望具体化的过程。在旅游需求确认阶段,旅游者要决定三个问题:第一,确定此次旅游的主要目的;第二,确定此次旅游准备消费的经济限额;第三,确定此次旅游可能花费的时间。(2)旅游地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即感知环境的获得)的渠道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旅行社的咨询、导游手册的介绍,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或有过旅游经历的人的讲述。比较上述渠道,信息含量最丰富的应属旅行社的旅游资料数据库。(3)对同类旅游地进行评价对比。旅游者将所收集到的各旅游地的有关信息按类归纳,诸项比较,挑出两个或更多的性质近似的旅游地。(4)最终决策。在性质相同的若干个旅游地中,旅游者依据时间、费用和旅途的舒适程度做出最终决策。

2.3.2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的一切行为的总和。空间行为是在决策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空间行为的许多特征同样是由最大效益原则所决定的。根据旅游者空间行为的一般规律和行为特征,可将空间行为分成线状、面状和点状三种类型。

1.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线状旅游空间行为属于大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俗称跑线,即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景区,构成一条完整的旅行线路。旅游者照此线路依次在各地按预定的时间旅游。行为层次结构多是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为主,附以提高层次的购物旅游。整个行为的过程是空间上的长途跋涉与定点地短暂的停留交替进行过程。因此,游客一般是日游夜宿或夜行。整个行为过程的节奏比较快,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疲惫,其目的是对未知环境的感知。除非某地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游客绝不会再旧地重游。因此,这种类型的游客回头率极低。

在追求最大旅游效益的心理趋使下,旅游者在这种空间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如下。(1)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2)只游玩高等级旅游地内的高级旅游点。(3)力图全程不走回头路。(4)旅程终止点尽可能选在“购物天堂”。

2.面状旅游空间行为

面状旅游空间行为属于中尺度旅游空间行为,也是由行和游两种行为所构成的。它与线状旅游空间行为的区别在于,行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个面。即以常住地或暂住地为中心,以一日游的可能距离为半径,划定旅游的活动空间。整个空间行为过程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数次向不同方向的一日游方式来完成。从旅游行为层次来讲,面状旅游空间行为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其行为特征如下。(1)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高的,但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奇特。(2)旅游线路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3)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中尺度的旅游行为保持日游夜宿的正常生活规律。旅游者无论是行还是游都精力旺盛,往往有一定兴趣观看旅行线路附近的景色。因此,旅游效果受旅游线路的影响。

3.点状旅游空间行为

点状旅游空间行为是小尺度空间行为,小到行的行为可忽略不计。因此,吃、住、游、娱、购均在一地。最典型、最集中的是各类度假旅游(包括每年集中的度假日和周末)和边界购物旅游。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基本上是提高层次与专业层次行为。例如,现在世界盛行的白色旅游、绿色旅游、海滨度假旅游、研修旅游以及周末野外郊游等。其行为特征如下。(1)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2)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

在三种尺度的旅游行为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是回头率最高的,无论短期旅游还是长期旅游均如此。如西欧各国较为普遍的每年冬、夏两次度假,夏季集中在地中海、比斯开湾沿岸,而冬季的白色旅游则集中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脉的北坡。

实践要点1.旅游决策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获取量和最高的满意度。2.旅游空间行为特征:线状旅游空间行为特征,面状旅游空间行为特征,点状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实战演练1.实战内容:假设你从前从未到过北京,而现在你有三天时间前往北京旅游,在不考虑费用限制的条件下,大致画出你两天的北京行程图。2.演练方法:每名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3 旅游流【想一想,做一做】旅游客流空间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旅游者外出旅行呈现“一增二减”的趋势,即每年旅行次数增加,每次行程时间减短,旅游地点减少趋势。新加坡旅游者出境旅游情况就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据新加坡旅行社协会抽样调查提供的数据,1995年新加坡出国1次的人占13%,2次的占19%,3到4次的占16%,5次以上的占18%(出国2次以上者占55%)。调查还表明,新加坡人的出游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出游次数多,时间短,每次游历的城市少,过去那种一条路线有十几个城市的旅游方式已不受欢迎。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有钱,没时间”的特征将进一步强化,忙里偷闲去邻近国家或地区旅游将成为大多数旅游者的选择。资料来源:郭鲁芳.国际旅游客流空间移动规律研究.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4期想一想1.旅游者出行方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研究旅游者行为有何意义?3.1 旅游流及形成条件

3.1.1 旅游流的概念

卢云亭先生在《现代旅游地理学》中对旅游流定义为:旅游流是旅游客流的简称,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游览娱乐消遣,便构成了具有一定流向、流量特性的游客群体,这一游客群体就称为旅游流。流向和流量是测度旅游流移动方向与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旅游流的流向是指某地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等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流量是指某地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该旅游目的地的数量,一般统计资料也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旅游地接待旅游者的数量。

3.1.2 旅游流的形成条件

美国学者威廉斯等以西欧各国为例,探讨了它们之间旅游流的复杂关系,认为产生旅游流的因素是空间距离、国际关系、旅游的相互性、旅游吸引、旅游价格、旅游影响、客源国特征、对旅游国的想象。所以,旅游流的形成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旅游流的基本激发条件(1)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客源地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特征等。

政治制度。政府当局对旅游的看法和态度,由此决定了其相应的旅游政策、方针及法规等,它构成了旅游环境的思想氛围。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社会旅游动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经验统计表明,当一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当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际旅游动机;当超过100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1987年,世界国际旅游总支出为1478.52亿美元。其中,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加拿大、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芬兰这18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支出就占了82.1%,而这18个国家在1984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这反映了经济发展与旅游产生的对应关系。

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及教育、职业行业构成,均对旅游流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2)旅游者个人方面

旅游者个人方面包括个人收入、闲暇时间、学历、职业、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等,这对旅游动机的产生和旅游行为的实施均有较大影响,由此对旅游流的形成也有相当的作用。

2.旅游地的接待条件

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包括旅游地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如宾馆、饭店、交通、通信、卫生和购物环境等)和社会环境状况(如消费水平、外汇汇率和治安状况等)。

3.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享受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旅游流形成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如果资源条件不够优越,那么旅游流的流向和流量就会发生变化,转向吸引力更强的旅游目的地。

4.距离衰减作用

虽然从映像地图的角度看,人们对距离越远的事物想象越丰富,渴望越强烈,但是从行为实施的角度看,一般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旅游流也是如此,随离旅游地间距的增大,旅游费用及时间都要增加,导致旅游流强度减弱。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旅游流强度大于国际旅游流,短、中程旅游流大于远程旅游流。

5.地区间经济、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联系

这种联系也是影响旅游流流向和流量的重要因素,如产品推销、大型商务会议、投资开发、文化交流和寻根旅游等。

6.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大型体育比赛等,对旅游流的产生也有明显的影响。3.2 中国旅游流现状

3.2.1 入境旅游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阶段。1978年,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仅处于第41位,与我国这样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极不相称。20年间几经更迭,到1998年,我国旅游业位居世界第6位。近年来,我国接待世界旅游者的数量不断增长(见表2-1),2004——2007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一直居世界第4位。

由表2-1可见,近些年我国的前五大客源国分别是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马来西亚。尤其是韩国和日本,近年一直是我国国际旅游的最主要客源市场。据日本《每日新闻》对日本人海外旅游所做的民意测验中,大多数项目我国名列前茅,例如,在“充满光明未来的国家”调查中,1982年中国仅次于大洋洲国家,名列第二;在“今后想去的国家”调查中,中国列居第三;在“历史古迹游”、“民俗游”及“冒险探秘游”的国别调查中,中国均列首位。日本有关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末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40岁以上男子,30~39岁和50岁以上女子,以及大、中、小学生首选的旅游地是中国;39岁以下男子和40~49岁女子第二想去的旅游地也是中国。由此可见,邻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人种相近及旅游资源的丰富,使大多数日本人将中国作为出国旅游优先考虑的目的地。

表2-1 2007——2009年我国接待旅游人次数排名前10的国家一览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网历年统计数据整理网址:http://www.cnta.gov.cn/html/rjy/index_15.html

3.2.2 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近年增长迅速,2004年已达近11亿人次。就客源地域分布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陆地区及县镇为辅。客源流向以近地旅游为主、远距离为辅,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性特点所决定的。如杭州以江、浙、沪旅游者为主,桂林以粤、湘、鄂旅游者为主,北戴河以京、津、冀、辽旅游者为主等。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均以其省内游客为主。另外,由于东南沿海各城市的“窗口”作用使之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3.2.3 出境旅游

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包括出国旅游、边境旅游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游三部分。中国的出境旅游起始于1983年11月,广东省旅游部门根据省港澳关系密切和侨眷众多的特点,率先开办“香港游”,次年4月又开办“澳门游”,拉开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序幕。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目前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针中,明确了要“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1990——1992年,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先后成为我国探亲旅游目的地国家。截至1998年上半年,经国家批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新疆、云南、广西7个省、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缅甸、越南8个国家开展了边境旅游,经批准的边境旅游项目达56个。从2000年开始,我国明显加快了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开放步伐,每年开放国家均在5个以上。到2010年8月,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达到110个。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得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了地域上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控制目的地数量,我国出境旅游有控制、有计划发展的政策力度已经大大放宽。

实践要点1.旅游流的基本激发条件:①社会条件;②旅游者个人方面。2.国内旅游流特点。

实战演练1.实战内容:当地旅游流调查2.演练方法:学生3人一组,依据旅游的基本激发条件,设计简单调查问卷,对当地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当地的主要客源地和旅游群体特征。本项目总结

知识梳理1.旅游者及其产生的地理背景①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界定;②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自然地理背景、文化地理背景、社会经济地理背景、环境质量背景分别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2.旅游行为①旅游活动行为层次,不同层次旅游活动行为间的关系;②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以及旅游决策过程;③旅游者空间行为:线状旅游空间行为、面状旅游空间行为和点状旅游空间行为的特点。3.旅游流①旅游流的形成条件;②中国旅游流现状。

主要概念旅游者 国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旅游行为 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旅游时间比 感知环境 旅游流

习题与技能训练1.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旅游者,以及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2.掌握旅游者空间行为类型及特点对旅游从业人员有什么意义?3.旅游决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如何进行旅游营销?4.影响旅游流形成的要素有哪些?5.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既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又是主要的旅游接待地?项目3 旅游资源地理研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系统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内容。

2.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3.了解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和方法。

4.了解旅游资源的主要美感类型。

5.了解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技能目标

1.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的定义,初步寻找和发现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和评价。

■案例目标

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旅游资源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探索新事物的创新能力。

■实训目标

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理解,提高学生旅游审美能力,并将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等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学会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建议

1.通过讨论和案例加深学生对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直观展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图片。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实践练习。学习任务1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性【想一想,做一做】温州经济探秘游旅游资源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尽管在旅游学界,旅游资源常常被定义为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够带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但具体所指含义不清,且范围过大、过于笼统;其次,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旅游资源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转化为旅游资源。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许多原本不被认为是旅游资源的客体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例如,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返璞归真,向往原本司空见惯的田园风光。某些事物从其初衷来看,旅游业只是从属效应,例如“温州模式”曾和“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一起被中国经济学界并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而随着“温州模式”的日益叫响,“温州经济探秘游”已成为温州重要的旅游亮点,给温州旅游市场注入了巨大活力。尽管温州的天然旅游资源很丰富,有闻名中外的雁荡山、楠溪江,也有璀璨的瓯越文化遗迹,但很多游客来温州,根本不去游山玩水,而是要到民营企业去走一走,参观考察这里“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到大虎打火机厂、康奈集团等民营企业的车间和桥头纽扣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等一些专业市场去看一看。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温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23万人,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达65亿元,同比增长了30%,旅游收入占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99%。温州市旅游局的一份报告也把“中国温州经济探秘游推向国际市场”作为2002年的工作重点。据统计,来温州参观考察的海外游客近年来每年都以40%~50%的速度增长。资料来源:①依绍华.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中国旅游报,2002年11月08日②万兴亚.温州模式变旅游资源经济探秘游异常火爆.中国旅游报,2002年10月30日想一想1.案例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什么特征?2.“温州经济探秘游”旅游产品为何能赢得市场青睐?3.列举你熟悉的由其他功能设施衍生的旅游资源。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概念,它是旅游业的作用客体。目前,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各有不同,不同的定义也各有侧重点。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旅游吸引功能。《中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年)给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因素,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除自然景观、历史古迹外,一个地方的人造景观、娱乐场所、会议设施、商贸与节庆活动、特殊技艺的操作表演、神话传说,以及“社会新貌”、“都市风光”之类的抽象概念,都可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的共同点在于其“可利用性”。对于“资源”的理解,从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某一行业所利用的一切物力、人力和财力,都可称为“资源”。从狭义上讲,大多仅指其所能利用的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而今在涉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调查时,很少有人谈及人力、财力等,因此,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概念。1.2 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有一般资源的一些共同属性,又有更多一般资源所不具有的特性。

1.2.1 观赏性与文化性

旅游资源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具有观赏性。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旅游活动的观赏是一种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也是不言而喻。旅游者从旅游资源的观赏与体验上,不仅可以得到一般意义的愉悦或痛快的娱乐性享受,而且还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寄寓情怀,陶冶情操。

1.2.2 地域性与广域性

不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了赋存于其中的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动力,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越突出,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由此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既表现为地带性的差异,又表现为非地带性的差异。地带性差异以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候、植被、水文等因素最为明显。如地球上热带、温带与寒带景观的差异,森林地带、草原地带与荒漠地带景观的差异,山地高原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地带性差异。一些人文景观因素,如不同自然地带的居民服装、民居建筑、生活习惯等也会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则以地貌造型及大多数人文旅游资源表现最为突出,如名山、名城、民族风情的形成就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地理环境的绝对差异性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同时也孕育了旅游资源的广域性。事实上,由于地理环境的绝对差异使得各国各地区或多或少、或优或次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上萌变性旅游资源的不断发展,从而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一定的旅游资源条件。

1.2.3 季节性与节律性

地球上气候的季节变化使不少旅游资源呈现季节性的特征和季节性的魅力。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候、植物及水体等因素的季节性特征最突出。一些具有自然特色的旅游资源只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如吉林雾凇只有在入冬后才能形成。同一自然旅游资源实体在不同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风姿与魅力。如“童话世界”九寨沟风光,冬季银装素裹,春夏碧水青山,秋日五彩斑斓。人文旅游资源中一些节庆活动也受到自然季节的制约,如哈尔滨的冰雕节、潍坊的风筝会等均如此。

旅游资源的节律性不仅表现在受气候控制的季节性上,还表现在潮汐涨落、泉水喷歇、日出日落、朝雾晚霞等现象上,以及纯社会性的重大节庆和政治、文化、体育、商贸和业务会等活动的节律性上。旅游资源的节律性,一方面使不少旅游资源同时具有时节上的魅力和局限性,从而导致相应旅游活动出现旺季、淡季和峰期;另一方面又使得旅游资源具有多彩的地域性时节动态变化。

1.2.4 组合性与整体性

组合性与整体性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特性。孤立的景物要素很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往往是由一种以上因素协调配合所形成的组合性、整体性的吸引功能。旅游资源的组合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山与其他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形式就有多种。(1)山水组合。“山为水之筋骨,水为山之血脉。”“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桂林漓江的美,绝不仅是澄江似练的流水美,更是两岸婀娜多姿的奇秀青峰与漓江相映相衬的美。(2)山树组合。“植被为山之肌肤,山为植被之载体。”“峨眉天下秀”就是因为整个山脉绵亘曲折如眉,海拔3000多米,且地处亚热带,植被垂直带谱长,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植物都有生长。茂密葱郁、种类繁多的植被构成秀丽的自然风光。“青城天下幽”则是峡谷与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山形使视线不开阔,而植被的葱郁又加深了这种感觉。(3)山与人文景观的组合。一些人文景观,如大的建筑群往往与山势相协调,构成一个风景区的主体景点。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就是绵延伟岸的城墙与婉蜒曲折、地势陡峻的八达岭山脊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

从旅游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所耗时间、精力与费用等成本效益出发,旅游资源的相关因素协调配合越好,组合规模越大,内容越丰富,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价值就越高。

1.2.5 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

对于绝大多数旅游资源而言,旅游者买到的只是审美经历,带走的只是审美感受。在这里既没有旅游资源所有权的转让,也不存在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直接消耗。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旅游资源具有利用的反复性和永续性。

然而,无论是由于大自然的风化侵蚀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与灾变,还是战争及一些政治文化因素,都可以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是大规模破坏。旅游活动本身利用不合理也会导致资源质量下降,甚至完全破坏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遗存,一经破坏就无法恢复,即使进行人工复原,也不是原物了。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人们尤其要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

1.2.6 时代性和变异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含义是不同的。现代旅游业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旅游资源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和因素,今天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例如,原本建来发电、防洪、灌溉、养殖所用的新安江水库,现在成了著名的千岛湖旅游胜地。因此,旅游资源具有时代性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一些旅游资源可能失去原有的魅力,而一些新的旅游资源又不断变异萌生,层出不穷。

实践要点1.旅游资源概念要点①吸引力;②可开发;③有综合效益。2.旅游资源特征要点①观赏性与文化性;②地域性与广域性;③季节性与节律性;④组合性与整体性;⑤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⑥时代性和变异性。

实战演练学生3人一组,调查学校周边地区有哪些要素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分析这些要素具有的旅游功能。学习任务2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想一想,做一做】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域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青藏高原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月牙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十三陵、恒山、五台山、野三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和漓江等著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山脉——千山山脉——武夷山脉一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和武夷山等景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岸线及其附近海域。2.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中国由北向南,三大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阴山——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池、博格达峰、吐鲁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皇岛北戴河。居中的是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山。上述区域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如此。3.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的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大约50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大约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青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上重叠。5.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区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它们都是生态脆弱区。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陡,一旦被破坏,将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身就是恶生态区域。想一想1.中国有哪些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分别以哪些类型旅游资源为主?2.你认为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原因有哪些?2.1 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分类的关键点是如何有利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2.1.1 按照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分类

根据资源的成因或属性,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是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活动、文化成就、艺术结晶和科技创造的记录和轨迹。根据组合要素的进一步细分,又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明确,已被大多数人采用。

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把旅游资源分为三个层次即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整个分类表分为8个主类,8个主类下分为31个亚类,以及155个基本类型(见表3-1)。8个主类中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有4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4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表3-1 旅游资源分类表

2.1.2 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一般可分为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以及特殊型旅游资源(例如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旅游资源)等。

2.1.3 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和管理,可分为以下几种。

1.国家级旅游风景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具有重要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游客吸引半径指向全国乃至世界,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从1982年到2009年,国务院先后审批公布的7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08处,这些都是我国壮丽河山的精华、中华民族的瑰宝。

2.省级旅游风景资源

这类资源具有较重要的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有地方特色,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游客吸引半径指向国内、地区内或省内。

3.市(县)级旅游风景资源

这类资源具有一定的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主要接待本地游客。

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如从经营的角度可把旅游资源分为有限的和无限的两类。例如,供人们游览、泛舟、滑冰和海水浴的自然或人文的旅游资源,可以持续地或循环地使用,可以说对它们的使用时间是无限的。可是,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注意到它们的使用频率和最佳容量,这样,旅游者才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也有一些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如狩猎、垂钓和购物等,旅游业经营者就必须制订计划和保护性措施,甚至通过供销途径来保证其特色的延续。旅游资源还可以按照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分为未开发或潜在的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资源、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三类。总之,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2.2 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虽然旅游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分布范围很广,但总体来说其分布还是有一定规律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了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和地带性特征。

实践要点1.旅游资源的类型①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②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③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2.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实战演练1.实战方法①将学生3人一组进行分组;②通过网络和实地调查学校所在地区以哪些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主;③小组讨论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④将调查和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2.实战地点:旅游景区、图书馆等。3.实战时间:课外。学习任务3 旅游资源审美【想一想,做一做】审美、旅游与导游的关系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内,虽然具有同样的旅游景物审美客体不变,或说硬件设施条件不变,但是,如果让游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位(采用不同的软件方案)来游赏,由于景区所处的时空条件不同,则其观景游览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效果将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旅游景区,不需要增加任何景观建设(不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只要调整游览的时间、路线,以及让游人驻足停留的观景(位置)点,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该景区游览的审美效果。导游员承担着旅行社接待工作中处于第一线的关键服务项目。导游员的具体职能可以概括为组织、引导、枢纽、经济、政治的作用,其中引导即为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审美鉴赏能力的引导。当旅游成为人们满足审美需求的一种主要方式,介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导游服务,对于旅游者审美需求是否满足、满足程度如何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能帮助旅游者保持最佳的审美状态,导游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想一想1.导游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具有哪些作用?2.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将如何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效果?3.1 旅游资源审美研究的意义

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的旅游动机也会不同。然而,无论何人,无论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并且首先是从美的享受开始。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所蕴涵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这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高度的美学价值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因此,从风景美学的角度深入挖掘目的地旅游资源具备的审美特征,在开发和建设中运用美学研究成果,突出适合实施的审美特性,对旅游业发展关系重大。3.2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3.2.1 形态美特征

无论自然存在的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态而存在,涉及体积重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方面。即使抽象的因素,如思想情绪等,也必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神态表现出来。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形态美特征的内涵相当丰富,下面从旅游资源形态的雄美、秀美、奇美、幽美、险美、旷美六大审美感受来分析其内涵。

1.雄美

雄美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但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其外观必然高而大。雄壮的景观常常会引发由衷的赞叹和敬仰,会因壮美而感崇高。五岳之首泰山素以雄壮之美闻名天下,无怪乎引来汉武帝连连赞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又如钱塘江观潮自古以来长盛不衰,也得益于其带给游人雄壮的审美感受。

2.秀美

秀美即通常所谓秀丽、秀美、优美、柔美。“秀”一般指体积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秀美是主客体化解冲突、相互抚慰、情景交融的审美过程,人们常会因秀美而释怀,体会甜美温馨的旅行生活。“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峨眉天下秀”的四川峨眉山无论是徜徉在水光潋滟的漓江畔,还是漫步于云笼烟罩的峨眉谷,那一份怡情适意的感觉令旅游者永远难忘。壮美需要秀美的调剂,秀美又需要壮美的激励,只有当二者的结合达成适度和有序时,旅游资源和目的地的发展才能真正获得机会。

3.奇美

奇美即通常所谓奇特、奇丽、奇绝、怪诞和诡异等。举凡能够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相互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奇美是一种意外之喜,当客体呈现的景观大大超出主体的想象,会引导主体获得异乎寻常的审美感受。中国旅游资源中具有综合奇特美的首推黄山,因而有“黄山天下奇”的美誉。蓬莱的“海市蜃楼”也是自古闻名。

4.幽美

幽美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但凡能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青城天下幽”,正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和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

5.险美

险美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但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战心惊。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华山有“天下险”之称。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6.旷美

旷美即通常所谓旷远、辽阔、敞旷、浩淼、空阔等。但凡能产生“旷”的事物,皆为人们的视线没有阻隔,放眼四望茫无际涯,如浩淼的水面、苍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欣赏荡旷高远的山水景观,常使人身心投入,产生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以上对旅游资源形象性特征内涵的分析说明,在旅游目的地开发和建设中,形象定位、特色突出和形象差异的互补至关重要,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审美导向。

3.2.2 色彩美特征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创造了高以千仞的冲天峰峦、小至方寸的玲珑草卉,展示了形态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色彩美。

色彩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在视觉、感情和意味上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植物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不着雕饰,浑然天成。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植物最引人瞩目,像香山层林遍染的枫叶、广西左江艳润的木棉花、云南苍山“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的山茶花、井冈山青翠欲滴的竹林,还有上海南汇的桃花、盘山的梨花等,都为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增添了色彩美的点缀。

山岳为自然大画卷勾勒出色彩基调,近山绿远山蓝,渐远渐淡,层次分明。薄云淡雾为山岳披上柔和、淡雅的外衣。晨雾晓烟轻薄素淡,半遮半掩了繁杂的山石枝叶,更增添了山岳的整体感,使重叠的峰峦层次尽现。如桂林的石灰岩峰林,近观不如远眺,逆光胜过顺光,薄云淡雾时,最成佳景。

水清则映景,浑则厚重。清澈的水面宛如天然的镜子,山水相依,海天相映,构成动静一体、声色一脉的结合体,难怪白居易脱口而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范仲淹更有对洞庭水色“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的绝佳赞誉。水邑浑浊也有一番情趣,黄河裹携着大量泥沙,成为世界罕有的黄色巨流,奔腾而来,又咆哮而去,在中原大地抹下金黄色的一笔。

3.2.3 动态美特征

大自然也在呼吸,也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流云飞过、泉水涌出、波涛翻滚、轻风扬起,这些全都是自然的动静,它们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的动态美。

动与静相辅相成,动只有相对于静,才显现其动态美感。一座静穆的大山,偶尔有丝缕白云拂动,山间溪涧跳跃过千年苔藓,岚烟从山谷冉冉升起,将峰峦笼罩得朦胧飘渺,风吹云烟散动,云动烟散山却不动不散,默然矗立,一任云雾缭绕,此中意蕴耐人寻味。

动态美给自然景观增添活力。如果没有奔腾直下的长江,三峡沿岸的风光怎么会有惊心动魄的美感?如果失去了风动水动、云烟浮动,眼前凝固的景色与僵硬的风景照片又有何异?有了动感才有了生命感。而风是动感的生命,是它推波助澜、驱动浮云、轻摇垂柳、催醒松涛,是它惹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3.2.4 综合美特征

旅游资源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空间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融合度越高、整体性越强,它的旅游审美价值也就越高。人们通过由视、听、嗅、味、触觉组合而成的“审美感官系统”,从自然界获得综合美感,其中视觉和听觉为高级审美感官,嗅觉、味觉、触觉为辅助审美感官。只有当视、听、嗅、味、触各个感官传递的信息均符合审美标准时,旅游主体才能获得审美情感需求的满足,这就是旅游资源审美的综合美特征。正如诗中云:“空山不见人(视),鸟鸣山更幽(听)。”旅游者往往就是在追求这样一种现实世界与虚构理想间中和的沉浸之美。

由以上分析可知,旅游审美者在广博优美的大自然之中,只有通过全身心综合性的感官体验,通过有节奏的系统感受,才能从丰富灿烂的生活中获得至美至真的享受,引起精神更深、更远的愉悦。3.3 旅游资源的审美要求

3.3.1 把握观赏时机

有些景观并不因时间而改变,但也有许多景观只在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才会出现或者才最典型,甚至有的数年、数十年才出现一次。这就要求旅游者必须把握好观赏时机,届时前往。如观赏河南嵩山的“嵩门待月”须在农历每月十五,杭州钱塘江“钱塘观潮”的最佳日期为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云南大理的“蝴蝶会”在农历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南京文德桥的“半月奇观”只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十五,墨西哥飞蛇神金字塔的“飞龙游动”在每年春分、秋分太阳西斜时,昆明的“曹溪映月”奇观更每隔60年才有一次最典型,即每逢甲子年中秋之夜等。有的景观若错过了时机,会令人不明所以,如“断桥残雪”是旅游者只能在积雪半融时才能领略到的。另一些景观却只有在某些条件相宜时才会出现,如“海市蜃楼”、佛光、极光、数日并升、“日月同辉”等,人们只可巧遇而不可求其必得。

还有许多景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雁荡山有二峰,白昼看为两掌相合,故称“合掌峰”;而夜晚观看犹如夫妻相会,故又称为“夫妻峰”。

3.3.2 选择观赏位置

即使同一景象,因观赏位置和角度的不同,会造成距离、视野范围、透视关系、纵深层次的差别,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很好地说明了观赏位置的作用。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自山下而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他还说道,“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因观赏位置的变化,可获得“移步换形”之妙,这对于那些“造型地貌”和特殊景观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大多是只有在一定位置观赏才会呈现惟妙惟肖的形象。如雁荡山的“迎客僧”、昆明西山的“睡美人”、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等,都必须在特定的位置观看才最为逼真。

3.3.3 安排好观赏节奏

在一定时段内,人的感官对外界的信息量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刺激强度不足,难以引起足够的兴趣和兴奋,而刺激强度过大又会使人疲劳和麻木,其结果和前者相同。人的体力也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因而在观赏活动中,应根据游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来确定旅游节奏,使之有张有弛,有一般性的浏览,有仔细的鉴赏,有序幕、发展、高潮和结尾,才能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这一点对于旅游活动日程安排尤为重要。

3.3.4 特殊的观赏姿态

绝大多数旅游对象对于观赏姿态并无要求,然而个别情况下,只有采取特殊的观赏姿态方能获得出人意料的美学效果。雁荡山原本就以“奇”著称,拥有所谓“形怪”、“声怪”、“物怪”等。而更怪的是雄鹰峰(即灵峰),在该峰之巅有巨石突兀而出,以通常姿态观看形似雄鹰,若背对该峰将头尽力后仰而望,那鹰更有展翅欲飞之态,极其生动。延安清凉山半腰有景曰“清水照延安”,若以通常姿态观看,不过是一平石中凹,凹中有水,水旁立一小石碑,碑上倒书“清水照延安”,竟会不知何意。然而,当人们平卧石上再向水中望时,奇景即出现了:背后的延河对岸山上的延安古城清晰地映在水中,碑上之字也正了过来。日本有成语云:“倒看天桥,为人间奇景。”说的是京都府附近的天桥风景区,若曲身由胯下倒着向后看,则山丘的小树、海上的小舟,皆似自天而降,别有意趣。

实践要点1.旅游资源美学特征要点①形态美;②色彩美;③动态美;④综合美。2.旅游审美要求要点①把握观赏时机;②选择观赏位置;③安排好观赏节奏;④特殊的观赏姿态。

实战演练1.实战方法①学生5人一组,选择一景点,并将景点的照片及相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②介绍所选景点的主要美学特征;③介绍景点的旅游审美要求。2.实战地点:教室和景点。3.实训时间:课外制作,课堂上小组代表介绍,每小组限定7分钟。学习任务4 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想一想,做一做】休闲经济时代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随着旅游活动内容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转变,假日休闲、周末度假、旅游度假、会议休闲、运动健康休闲、社会文化体验等休闲方式日益兴盛,与此相适应,旅游组织方式也由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转变,游客在目的地的活动由单纯的旅游转变为旅游与社会参与并重,旅游消费总量增加,支出结构发生改变,交通支出比例下降,住宿、餐饮、娱乐支出比例增高,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较多闲暇时间的老年人群休闲需求总量大,因此,与第二居所或各种异地居住有关的康体养生休闲资源成为需求的热点。能否适应上述休闲经济的发展趋势,不仅关系到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化大都市,各类休闲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发展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休闲产品的供给能力。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的基础,也是休闲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休闲经济中,旅游资源成为休闲资源,其内涵、分类和评价体系表现为以下两方面新的特征。1.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特征融为一体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地和景区景点在城市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区域,旅游城市划出固定的区域为游客提供服务,注重短期和直接收益。而休闲城市的规划则要求满足游客和居民融合的需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休闲度假空间来设计,并充分考虑社区本地人口和外来游客的交往需要。一个城市或地区成为一个旅游资源单元,其中的城市形象、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生态环境特征甚至产业结构特色都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2.与相关产业具有更强的关联性作为休闲资源的旅游资源涉及房地产、信息以及通信、出版、娱乐、餐饮、酒吧、茶馆、咖啡厅、社区服务、教育、体育、展览馆、广播电视业、影剧院、艺术场馆、集邮、花卉、宠物等,也包括为休闲服务的轿车、金融、保险、道路交通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相关行业或产品。因此,休闲产品的生产需要将传统的旅游资源与上述休闲要素进行整合包装,休闲资源的分等定级需要综合考虑上述诸多要素的质量,而且根据休闲地特色对不同的要素给予不同的权重。总之,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应适应休闲经济时代的要求,探索新的内涵和标准。资料来源:李红玉.休闲经济时代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6年第1期想一想1.应该如何看待旅游资源评价?2.你认为旅游资源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客体,是旅游业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为旅游者提供观赏、知识、度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猎奇、科学考察的基地,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发展旅游业,首先就要查明旅游资源的现状,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规模、级别、质量、特点、成因以及开发利用情况、价值功能等。这个任务就是旅游资源调查。4.1 旅游资源调查

4.1.1 旅游资源调查目的和分类

1.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

对旅游资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就是查明可供旅游业利用的资源状况,从而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状况、成因、价值等,为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级和规划做准备,为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打下基础,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性的依据。

2.旅游资源调查的分类

旅游资源调查可以分为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类。前者是为了全面掌握本国或本地区内的旅游资源状况,包括其种类、数量质量、分布、项目;后者是为了加强资源的保护等原因,而对某一地区或某类旅游资源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两者会交叉进行、相互补充。因为在耗时较长的普查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极有价值且开发条件很好的旅游资源,这样会及时进入对其评价和开发阶段,将其列为重点,对其进行详细深入的资源调查;同样,为了充分开发某一旅游资源,我们也需要摸清与其有关的其他旅游资源的状况。

4.1.2 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为了查明旅游资源现状,我们必须对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

1.调查旅游资源存在区的环境条件。包括该区域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概况,也包括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区域可进入性、接待条件及依托城市状况等。

2.对旅游资源数量上进行调查,质量上进行评价。它包括构成旅游资源的山体、沟穴、洞穴等的地貌形态,泉、溪、瀑、湖等水文条件,以及植被覆盖状况和有特色的动植物;也包括各种民俗民情、建筑、历史文化遗址、文学艺术等有旅游价值的因素和事件。同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组合状况以及其形成吸引力的强弱。

3.对邻近资源及区域间资源的相互联系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邻近资源与区域内资源的相互联系以及所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调查分析区域内资源在不同层次的旅游区域中的地位。

4.对客源及市场进行调查分析。

5.调查旅游资源存在区的环境保护状况。它包括自然环境保护和人文环境保护两方面。

6.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4.1.3 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1.搜集资料

搜集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是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旅游资源同时或首先是其他资源,如它可以是水利资源(江河湖泊、瀑布流泉等)、林业资源(林场、森林保护区等)、文物、地质矿产资源、城市建设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如商业街区、民风民情、名特产和特种工艺等)等。各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一般都积累有资料,而且有些是很系统完备的资料。在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时,首先应该搜集这些资料,选择使用。这不仅是一捷径,而且因为它们都是各有关专业人员加工整理的,可以弥补旅游资源调查人员对该专业知识的不足,从而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准确性。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可用于旅游资源调查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一般有遥感技术和物探技术两种。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方位准确性高、节约时间、现势性强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旅游资源调查。通过遥感技术,有时还能得到其他调查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

所以在旅游资源普查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旅游资源调查人员应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知识和运用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

3.室内预测

根据对某些旅游资源成因的了解,可以在室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研究,找出其分布规律,从而预测出某些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这种方法对山地风景旅游资源的调查较适合。当然,只要找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室内预测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4.现场踏勘

无论上述哪一种调查方法,最终都少不了现场踏勘。只有经过现场踏勘,才能核实、补充各种资料,并最终提出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决定性意见。现场踏勘工作经常用于在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初步决定开发的旅游资源。因此,对现场踏勘的要求较高,必须一一核实所有已获得的资料,而且必须补充将来开发工作所需的一切资料,因此,要求工作周详、细致。

4.2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就是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即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旅游地开发建设的前提。

4.2.1 一般体验性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价,且其结果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序列。这种评价的显著特点是评价的项目简单,甚至根本没有评价的细则,只要求就旅游地进行整体质量评价,或在问卷上按序号先后的优劣填写旅游者认定的旅游地即可,这是一种简单和模糊的评价方法。

一般体验性评价多由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且局限在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评价的目的多着眼于推销和宣传,评价的结果可以提高某些旅游地的知名度,客观上会对旅游需求流向产生诱导作用。如1985年由《中国旅游报》主持的“中国十大名胜”评选(见表3-2);1991年由国家旅游局主持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见表3-3)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评价。表3-2 中国十大名胜表3-3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4.2.2 综合性评价

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价、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评价等,评价的范围包括现有的旅游地和潜在的未开放的旅游地;评价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地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对于某一类型的旅游地,评价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价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价标准;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价因子大多带有合适的权重值;评价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旅游地综合性评价的工作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二是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估值。由于评价的目的是对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旅游地进行比较或重要度排序,因此,各评价因子必须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就评价因子建立一个评估系统。

从1998年开始,中国国家旅游局进行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评估,它实际上就是对城市旅游地的一种综合性评估。评估指标共有18大类、152项内容,满分1000分,验收分数线根据市的级别不同而异(直辖市为850分以上,副省级市为800分以上,地级市为750分以上,县级市为700分以上)。经过评审,到2004年底,共有205个城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117个、县级市69个(表3-4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单)。表3-4 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单(1999年1月由国家旅游局命名)

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由“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和“附加值”赋分两部分组成。“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总值为100分,分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层次,每一个评价因子分为四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四档(见表3-5)。表3-5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实践要点1.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2.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3.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实战演练1.实战方法①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景区(为调查方便,可以选择校园或校园周边景区);②每个小组准备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若干;③以小组为单位,参照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调查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评价;④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2.实战地点:校园或校园周边景区。3.实战时间:周末。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旅游资源评价本项目总结

知识梳理1.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性①旅游资源的概念(国标的概念);②旅游资源的特性。2.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①旅游资源的分类(国标的分类);②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3.旅游资源审美①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②旅游资源的审美要求。4.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①旅游资源调查:调查类型、调查内容、调查方法;②旅游资源评价:一般体验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国标的评价)。

主要概念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审美 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资源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

习题与技能训练1.旅游资源有哪些特性?你认为学习和了解旅游资源特性有何意义?2.对比几种旅游资源分类方案,分析它们确定分类的原则。3.以你熟悉的某个旅游点为例,分析其美感特点。4.你认为旅游从业人员把握旅游审美要求有何意义?项目4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和特点。

2.熟悉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分布概况。

■技能目标

1.识别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

2.阐述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主要分布,并进行科学导游。

■案例目标

通过案例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以及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训目标

通过实训,使学生将自然旅游资源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旅游调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1.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和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功能与对旅游发展的实践意义。

2.详细讲解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和特征。

3.通过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各类旅游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学习任务1 地貌景观旅游资源【想一想,做一做】地质公园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所谓“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质公园旅游指的是强调旅游地点的地质公园特征的旅游。地质公园特征包括地质遗迹、自然美景、旅游经济、地学科普等,同时融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及其他各种文化因素。对于普通游客,地质公园旅游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游览中利用旅游地(或地质公园)中的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geoherigate),以获取地球形成演化的科普知识,同时增强旅游者自觉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利用构成地质公园的奇峰、异洞、高山、深峡、飞瀑、流泉、冰川、火山、沙漠、湖泊等山水景物,以及变化万千、色彩斑斓的造型山石,去享受自然造物之美;第三,在游览中充分感受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及地域文化。总之,在地质公园旅游中能够真正感受到科学、美学、历史、文化的交融,从而在游览中获得多重享受。对于旅游地政府部门,地质公园旅游关注的是同旅游相关的科学(以地质科学为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总和,以及旅游对当地所产生的全方位的影响。地质公园分为县市级地质公园、省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四级。到2009年底,我国已有22个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想一想1.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地质公园旅游具有哪些特征?3.你的家乡有地质公园吗?如有,请向同学推荐自己家乡的地质公园。1.1 地貌旅游资源概念

地貌是地球内、外力相互作用于地表物质的结果,是地球上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我国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而现在的由西向东逐渐下降的地势差别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地貌旅游资源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表形态的总称。

地貌是构成区域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每一类风景总是与富有特定地貌形态的地域联系在一起。例如,瀑布、峡谷之类的风景多出现在具有流水地貌特征的地域上;沙丘、雅丹之类的风景则多分布在具有干旱地貌特征的地域上,等等。在自然环境中,地貌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风景的总特征,而且可以影响地表水,改变风景区的水景分布体系;地貌还可以影响生物和气候,形成某些独特的风景气候和生物景观。

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项目的兴建和选择。地貌不同,适于开展的旅游项目也有所不同。低山、丘陵、平原等地貌适宜开发观光游览型产品,高山地貌则适宜开发攀登探险、科学考察型旅游产品等。因此,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首先应该考虑该区域的地貌特点,扬长避短,突出特色。1.2 地貌旅游资源类型

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本书从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态、地貌旅游资源的岩石性质两方面加以分类。

1.2.1 地貌旅游资源形态分类系统

按照这种分类系统,可以将地貌旅游资源分成山岳旅游资源、平原旅游资源、高原旅游资源和盆地旅游资源,其中,以山岳旅游资源最丰富独特。

山岳旅游资源,又可称为山地旅游资源,其类型众多,景观内容丰富。它们分布在不同的纬度地带,对气候和生物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的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类型也复杂多样。

山地按其海拔高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五级。在中国境内,绝对高度大于5000米的为极高山;绝对高度在3500~5000米之间的为高山;绝对高度在1000~3500米之间的为中山;绝对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的为低山;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为丘陵。

不同高度山地的景观类型各异,开发旅游形式多样。一般游人较难涉足的高山冰峰,却是开展专项体育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旅游的理想去处。中低山景观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植被条件良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适宜开展观光游览、度假避暑、体育娱乐、科学考察等旅游活动。众多的名山集天然美景和历史文化古迹于一体,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大大丰富了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丘陵的地势相对平缓,人类活动频繁,是开展农林果生产观光及建设各种度假游乐区的理想场所。

按山岳旅游资源的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山岳旅游资源和登山探险型山岳旅游资源两大类。(1)观赏型山岳旅游资源,即风景名山。我国的风景名山遍布全国,形象丰富,千姿百态。名山的选择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山岳的认识和利用水平。我国古代就有“三山五岳”之说。“三山”,为蓬莱、方丈、瀛洲,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虚构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山景神化及向往的心理。“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山体崇拜的一种历史反映。四大佛教名山是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和安徽的九华山。道教名山有四川的青城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龙虎山、青岛的崂山等。其余以风光秀丽著称的名山有庐山、黄山、雁荡山、武夷山、莫干山、长白山等,其中,黄山是我国山水画的发源地。国务院于1983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共计44处,其中名山景观占有24处,占全部风景名胜区的55%。(2)登山探险型山岳旅游资源。体育探险登山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旅游活动。开展体育探险登山活动要有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山峰。山峰的特点是高而小,山体险峻峭拔,风速极大,气候恶劣。因此,登山是磨炼意志和锻炼身体的一项运动。

在我国兰州、昆明一线以西,青藏高原周围的山地,很多高峰在6000米以上,是合适的登山探险场所。我国有不少高峰因坡陡、有冰山雪槽之险,至今尚未有人涉足,是各类探险、科学考察人员向往的理想场所。

1.2.2 地貌旅游资源岩性分类系统

按照这种分类系统,我们可以将地貌旅游资源分成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岩溶地貌、流纹岩地貌等。

1.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是由岩浆到岩石的冷凝过程中,产生几组相互垂直的节理,把岩体分割成许多长方形或近似正方形的岩块,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被节江西三清山理分割成块的花岗岩,其棱角部位是最易风化的地方,久而久之,棱角逐渐圆化,方形石块变成球状岩块,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最普遍、最典型的景观现象,也是花岗岩构景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中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很多名山属于花岗岩地貌,如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普陀山等。此外,厦门鼓浪屿和万石岩、泉州清源山、福州鼓山、上饶三清山等也是著名的花岗岩山地风景区。

2.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为红色砂砾岩和砾岩在内外应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因为岩石经过强烈氧化,富集红色的氧化铁,使岩体呈现红色,又由于富集程度的差别,而产生色彩的变化,有紫色、绛红、朱红、浅红等。此种地貌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丹霞山,此山被视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人们常形容其“赤壁丹霞”。福建武夷山,河北承德磬锤峰、僧帽山,浙江的江郎山、方岩以及湖南武陵源的大部分景区亦属于此种地貌。砂砾岩结晶大,易风化,但若局部成分有变化,抗风化力较强时,即容易形成中尺度的造型。武夷山玉女峰、大王峰、鹰嘴岩,承德磐锤峰、蛤蟆石、双塔山,广东坪石金鸡岭,武陵源金鞭溪等,都是驰名的丹霞地貌造型。在南方地区雨量多,因而常有“丹山碧水相映”之趣。丹霞山固然多溪流,但在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的武夷山九曲溪上乘坐竹排顺流而下,则“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山回水转,移步换形,更富有情趣。

3.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中国明末的徐霞客早已对此种地貌进行了大量、详尽的考察,并对其中某些地质现象做出了解释和命名。其时间早于西方学者100多年,考察范围也远大于西方学者。世界洞穴委员会承认徐霞客是岩溶地貌研究的鼻祖。故中国将此地貌特点称为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下,主要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与冲刷作用,所产生的特殊地貌形态。岩溶发育需要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岩性条件,只有碳酸盐类岩石地区才有岩溶发育;二是地壳构造条件,从构造看,地壳稳定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岩性变化小,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发育;三是气候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气温高低和水的流动性。中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面积约为91~130万平方千米。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最为广泛和典型,粤西、鄂西、湘西、川东、川南、苏南、浙西、辽中以及北京、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岩溶地貌分布。

岩溶地貌的天然造型极为丰富,最有观赏价值,最常见的岩溶景观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以及种种神奇的溶洞。其中,地面主要为“碧莲玉笋”式的岩溶孤峰和峰林、“刀丛剑树”式的石林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为“无洞不奇”的溶洞与地下河等。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包括钟乳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等。此外,还应提及“太湖石”和“上水石”。前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堆叠假山或作为独立观赏对象,其孤峰以“瘦、漏、透、皱、丑”为佳;后者是盆景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观赏植物的依托和背景。

桂林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的岩溶地貌发育极为典型。地面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诗)。漓江水清如镜,诸山峰孤立对峙。地下则有七星岩、芦笛岩等溶洞,洞内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桂林山水岩溶边坝等岩溶凝聚物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

云南石林是岩溶地貌另一种类型的典型。数十米高的石峰如林,层理明显,不受寸土,峭拔尖利似指天宝剑,多有惟妙惟肖的造型,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母子携游”、“凤凰梳翅”和“双鸟哺食”等。

4.流纹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为酸性喷出岩所形成,常有流纹构造。由于流纹岩垂向节理发育,无沉积岩的横向层理,因而竖向线条占优势,故有“如削如攒”的形象和“如笔如笋”的造型。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不同形象,有变幻之雁荡山妙,而且造型极其逼真。此种地貌在闽、浙沿海分布很广,以浙江乐清雁荡山最为典型。雁荡山的著名造型峰岩有灵峰、大剪刀峰、金鸡峰等。灵峰又可变幻成双手相合、雄鹰展翅、夫妻幽会等形象,故又有合掌峰、雄鹰峰、夫妻峰等名称;因为同样的缘故,大剪刀峰也有一支香、一支笔、一帆峰、天柱峰等名称。流纹岩还有不少熔洞和裂隙崩塌洞穴,如雁荡山的观音洞等,它是流纹岩流动时流动固结不均,局部岩浆流失或两次熔岩流中间未填满而形成的。这些洞穴一般不深,洞景简朴无华,常被佛家等利用而成“神仙洞府”。

5.熔岩地貌

熔岩地貌是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因地壳断裂、新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而形成火山喷发,地下岩浆从火山口或沿火山裂隙涌出地面,随地形而流动,逐渐冷却、凝固,并散失大量气体,最后形成黑、褐、黄等颜色的熔岩塔、熔岩洞、熔岩陷谷、绳状熔岩、波状熔岩等,这种造型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熔岩的流动构造,岩石虽然静立于荒野,却处处给人以动感。熔岩地貌最突出的为火山锥、火口湖。熔岩阻塞河道还形成了熔岩堰塞湖。熔岩岩石坚硬,多孔、比重小,可做建筑材料,用以建房,色彩斑驳,很有特色。火山口有的积水成湖,有的年深日久出现了“地下森林”。此外,还形成许多温泉。

中国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3个地带:环蒙古高原带,如山西大同、黑龙江五大连池等。五大连池是200多年前还在喷发的火山,由于火山地貌基本未风化,因而形成了“火山地貌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此处的热气田散布着边缘因含硫磺而呈黄色的锥状气孔,常年热汽蒸腾,热水塘翻花冒泡,咕咕作响,是自然奇观,也可提炼多种矿物,腾冲已建火山博物馆;环太平洋带,如黑龙江长白山、台湾大屯火山群。

1.2.3 其他地貌旅游资源

1.雅丹地貌“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为“有陡壁的小丘”。雅丹地貌系因强大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等形态。此种地貌出现于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与将军崖为此种地貌的典型。每当大风狂吼时,卷起漫天沙尘,日月无光,难辨方向,风声有如神哭鬼嚎,完全是一个恐怖世界。大风停息之后,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犹如城堡、街巷及各种其他形态。而当再一场大风之后,一切都变了模样。故乌尔禾的雅丹地貌地区被称为“魔鬼城”。近年科学家研究证明,瞬时的洪水激流也是此种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地区出现洪流的机会很少,但并非绝对没有。

2.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海岸在地质构造运动、海浪、潮汐、生物和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形态。根据它的成因,可以分为海岸堆积地貌和海岸侵蚀地貌。

海岸堆积地貌又可分为砂砾质海岸地貌、生物海岸地貌和淤泥质海岸地貌等。其中,砂砾质海岸地貌最适于海浴,沙岸若沙质纯净、沙粒粗细和沙滩坡度相宜,一般都会成为良好的浴场。沙滩有金色的,也有黑色的,它们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海滨旅游胜地,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和“澳门八景”之一的“黑沙踏浪”等。生物海岸又有红树林海岸、珊瑚海岸之分。红树的繁殖方式很特殊,人们往往称其为“胎生”。红树较易成林,形成天然防波堤。在海中有大片红树林,也蔚然可观。珊瑚形态有鹿角状、枝状和板状等,颜色有白、红、绿等,富有观赏价值。珊瑚礁区域往往是鱼类的理想生活环境,因而珊瑚海岸会成为价值很高的潜水旅游胜地。世界著名的以观赏珊瑚和鱼类为特色的旅游地当属澳大利亚之大堡礁。泥岸则不便于开展旅游,但多可开辟为盐场。

海岸侵蚀地貌形成的海蚀洞、海蚀穴、海蚀崖、海蚀蘑菇等富于观赏价值。从旅游的角度考虑,单纯的沙岸未免显得单调,若兼有造型奇特的岩石,将更为生色。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千米,加上沿海5400多个岛屿的海岸线,则全部海岸线总长3.2万千米,海岸地貌类型多样。

杭州湾以南多岩岸,但也不乏沙岸,其中以广东汕头、福建厦门、海南、广西北海、台湾基隆等海滨最为著名。广东电白放鸡岛有中国第一个水下游览地。在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省北部和台湾地区北部,还分布着一些由火山熔岩形成的海岸,黑褐色的岩礁、小型熔岩洞穴和某些熔岩造型也自有迷人之处。

杭州湾以北多沙岸,以河北北戴河和南戴河、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和烟台等地最为著名。但杭州湾以北也不乏岩岸,大连金石滩即以岩石造型奇诡而著称。

生物海岸则只分布于温热地带,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尤其是南海诸岛,有些岛礁完全是珊瑚堆积而成。

海南是中国最具潜力的海滨旅游胜地,因为这里不仅沙细滩平,环境污染小,水质优良,而且还有岩石可供观赏,更主要的是这里气候良好,一年四季都适宜进行海水浴。亚龙湾、三亚湾、大东海、秀英海滨、天涯海角、桂林洋海滨等,都有条件发展为世界级海滨度假区。

3.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布在高纬和高山地区,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在冰流动过程中,由于冰层的静压力很大(若冰层厚100m,则其静压力为90t/m2),会将床底基岩压碎、刨起,所携带的基岩碎块,对沿途床底和两侧基岩进行磨挫,从而形成冰斗、角峰、悬谷、羊背石等一系列冰蚀地貌。当冰川融化时,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质被堆积下来,形成漂砾、鼓丘等冰碛物。

近年来,冰川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引起有关地区的重视。如“七一”冰,是我国新开辟为探险旅游点的第一个冰川。它藏卧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嘉峪关西南120千米处的祁连山深山里。该冰是亚洲距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冰舌部海拔4302米,冰峰海拔5150米。由峡谷深处沿并不险陡的山路攀登,可领略“一日四季”之奇妙景色。四川贡嘎山、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等也开发为旅游区。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景观非常奇特,其大冰瀑落差达1080米,仅次于加拿大国家冰川公园的冰瀑(1100米),还有可容百人的冰川桥。在观赏冰川奇观的同时,游人又可洗温泉浴或在露天游泳池中游泳。因此,海螺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地。中国东部的一些中高山地也有冰川发育的历史,保留着很多遗迹。如庐山的冰川湖、冰川漂砾、冰川U形谷和冰斗等。

实践要点1.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态分类①山岳型;②平原型;③高原型;④盆地型。2.地貌旅游资源岩性分类①花岗岩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岩溶地貌;④流纹岩地貌;⑤熔岩地貌。

实战演练1.实战方法①调查家乡或学校周边的地文景观旅游资源;②通过走访地质队、查找地方志或网络等了解其成因;③选择一个景点,编写科学导游词。2.实战地点:景区、地质队、图书馆等。3.实训时间:课外。学习任务2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想一想,做一做】温泉旅游体验经济表现在旅游方面可以叫作体验旅游。温泉旅游是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温泉水,得到的一种感觉,一种精神的、生理的、体能的享受,是心、身、魂的升华。所以温泉旅游就属于体验旅游。旅游者在体验温泉过程中所感悟的主题就是温泉沐浴文化。所以说温泉旅游的核心是温泉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度假文化。因此,温泉旅游绝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温泉洗浴中心”、“温泉大澡堂”。温泉与运动游乐的结合,是温泉旅游最常见的开发模式之一。其核心是在温泉泡浴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满足旅游者体验性、参与性需求的运动游乐项目,有力提升温泉度假村的整体吸引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甚至改善温泉度假村的淡季经营问题,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以实现整体开发经营的突破。以下主要介绍四个典型。温泉+水游乐。把夏季最受家庭市场欢迎的水游乐项目引进温泉旅游度假村,弥补夏季淡季产品开发不足,这对于提升温泉度假村的整体经营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以北京温都水城的水空间、被称为“中国动感第一泉”的广东恩平锦江温泉、华东最大的温泉——浙江武义清水湾沁温泉等为代表,都是通过温泉造浪池、温泉漂流、温泉游泳池、水上滑梯等一系列时尚、动感、刺激的水游乐项目的引入,实现了温泉度假村夏季经营的火爆。此模式已经被证明是最成功的开发模式之一,但未来竞争的关键在水游乐项目的持续创新上,这就对水游乐的投资规模和设备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泉+高尔夫。以上海太阳岛高尔夫温泉旅游度假村、北京龙熙温泉高尔夫、惠州汤泉高尔夫、广西嘉和城温泉谷、天津宝坻珠江帝景温泉度假村为代表,通过高端温泉水疗SPA与高尔夫运动充分结合,形成了面向高端市场的高端休闲经典组合产品——温泉高尔夫,是顶级度假村开发的经典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文化的创新融入是整体品质提升的关键。温泉+滑雪场。以青岛即墨天泰温泉滑雪场、辽阳弓长岭温泉滑雪场为代表。温泉结合冬季最时尚、最具挑战性的滑雪项目,是养生与运动的美妙结合,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活力冬季”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从而有力推动冬季旅游的突破。此种模式应成为北方地区温泉度假村开发的重要模式。温泉+综合游乐。以珠海海泉湾为代表,把相对静态的温泉泡浴与多种动感游乐项目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养生休闲与游乐体验搭配,能够极大地增强温泉度假村的整体吸引力并提高综合收益。海泉湾度假区以罕有的海洋温泉为核心,由五星级酒店、神秘岛主题乐园、渔人码头、梦幻剧场、体检中心、加勒比海岸、运动俱乐部、拓展训练营、高尔夫项目、休闲垂钓区以及自驾车营地等项目组成,是中国目前功能最齐全、综合配套最完善的超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家“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称号。此种模式把温泉与多元化游乐项目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市场吸引力。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58911.htm?fr=ala0_1想一想1.温泉有哪些功能?2.温泉旅游开发有哪些模式?3.你的家乡或学校周边有温泉吗?如有,调查其开发状况。2.1 水体资源与旅游

水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物质,同时又是大自然景观最基本的造景条件之一。水体资源与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水体以它特有的魅力,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风景名胜都离不开水,有山而无水,这山就没有灵气。海洋的潮涨潮落,河流的平和从容,湖泊的轻柔幽静,瀑布的奔放勇猛,泉水的秀美清丽,都具有形、色、声动态变化的多样性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浩气激荡,从而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游客提供了种类繁多、富有生气的旅游产品。冰雪还形成了专门的冰雕、雪塑、冰雪画等冰雪艺术,成为某些地方的特色。中国哈尔滨、日本札幌、加拿大魁北克等都以冰雪艺术节而闻名于世。

2.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构景要素

水是“风景的血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有水体的景区,才有生气,才更有活力。古往今来,无论是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花园,都采取“引水注入”、“引泉凿池”,十分重视水体的组合。如果说山是园林的骨架,那么水就是园林传神的眼睛,古人有“名园依绿水”之说,突出了水体在构景中的地位与作用。

3.水体能满足游客多种旅游参与需求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项目的设计,都越来越注重游客参与的心理需求。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颇具优势。因为人类本能地喜爱水、接近水,而且玩水绝对要比观水更有情趣。游客喜爱的游泳、划船、舢板、帆船、冲浪、漂流、潜水、滑水、垂钓等活动项目,都是不同形式的玩水,都是一种充满刺激和愉悦的享受。

4.水体是周围环境的空调器

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温度和湿度,所以在水面较大的地区,温差会相对缩小,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故海滨宜于避暑。2.2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类别

按水体特性、使用价值和潜在功能,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可分为江河峡谷景观、瀑布景观、湖泊景观和泉水景观。

2.2.1 江河峡谷景观

江河泛指河流,是地表线形集水凹地。它宛如绵延不断的玉带,以平面流线型形态呈现其韵味,给人们展现一个移步换景的画面长廊。人类文明的发展多与江河有关,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恒河等都是四大文明古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江河旅游按所处的游乐位置,可分为河口游、河滨游、河源游、水上游、地下河游五类;按游览性质和功能,可分为水上运动、乘舟旅行、港口考察、急流探险、源头探秘、风物观览等。

不同的河流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景致;同一条河流由于流经地区的地貌、气候的差异,上、中、下游各河段风光差异明显;同一河流的同一河段,因为季节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景象。例如,同是流经森林地区,但分属东北林区和东南丘陵次生林区的河流,其沿河风景不同,前者是针阔叶混交林,后者是常绿阔叶林;前者夏季一片葱郁,冬季一派雪原,后者终年苍翠;夏季都可泛舟江河,鱼翔浅底,但到冬季,东北的河流千里冰封,可乘雪橇沿河赏雪,东南地区的河流还可进行冬泳。再如,河流的上、中、下游河段,景色各异,给人以移步换景的乐趣:上游河段流经高原山地,两岸奇峰耸立,山重水复,幽深莫测;下游河段流经平原谷地,沙洲浅滩,视野开阔,多名城重镇。

地理上把两坡陡峻,横剖面呈“V”字形或“U”字形的山谷称为峡谷。它是河流强烈下切的结果,常出现在流经山地的中、上游河段,高山连绵、峡谷其中;谷坡陡峭、急流翻卷;山重水复、连锁山关,呈现出雄伟、险峻、隐蔽、幽深的景观美学特征。由于两岸山岩、岩性软硬和地质构造的差异,峡谷河段呈现峡谷和宽谷相间分布的地形,从而产生山水空间收放对比的视觉节奏:重峦叠嶂、遮天蔽日与山峦后退、水流舒缓相间分布,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我国源于山地的河流众多,因而峡谷风景广布。长江虎跳峡、三峡,岷江的小三峡,黄河中上游的19个大峡,淮河小三峡等,都是著名的峡谷风景游览地。

2.2.2 瀑布景观

瀑布是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形成瀑布的原因很多:地质运动、火山运动以及差别侵蚀等均可造成一定的落差,形成瀑布。决定瀑布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水量和落差。自然界既有常年性瀑布也有间歇性瀑布,或随季节转换而产生节律性变化的瀑布。

瀑布是自然山水结合的产物,特别具有形、声及动态的景观特点:银白的练带从天而降,雷鸣般巨响空谷回荡,飞溅的水珠雨雾蒙蒙,与蓝天、白云、青山、深潭融为一体。观赏瀑布是一项极为诱人的旅游活动,许多瀑布对岸岩顶处都建有观瀑亭,以供游人观赏。

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和吊水楼瀑布素称中国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镇宁县白水河上,是我国第一名瀑,现已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是黄河上最大的一处瀑布。黄河在山西、陕西交界处如利剑切穿吕梁山,河床像刀削出的一道石槽,并突然收缩到50米,奔腾的黄河水漫到壶口上方被束腰的河床聚拢,汇成一股急流,跌落在20多米深的壶口中。吊水楼瀑布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牡丹江上。湖水从镜泊湖北面的熔岩裂口漫溢而出,从而形成瀑布,平时瀑布宽约40~42米,洪水期间湖水漫崖而下,宽可达200米,高约20~25米,“水石相喷薄,咆哮如雷声”。待到寒冬,水瀑凝成冰帘,又是一番景色。庐山瀑布众多,但以三叠泉最为壮美。三叠泉落差600余米,上下三折,飞泻而下,发出洪钟般的声响,以其博大雄伟,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

2.2.3 湖泊景观

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及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等所组成的。我国湖泊众多,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总面积达8万平方千米。作为风景旅游资源,湖泊以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存在的背景,因此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湖泊风景:平原湖泊,湖面敞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高原湖泊,远山近水,交相辉映;山地湖泊,群山环抱,岛屿点缀,湖岸曲折;城市附近、园林之内的湖泊,堤岸花木,水榭亭轩,配合得当。这些不同类型的湖泊,组成了多姿多彩的湖泊旅游资源。

按水质,湖泊可分为淡水湖(矿化度小于1克/升)、咸水湖(矿化度在1~35克/升)和盐湖(矿化度大于35克/升)。

按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可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

按成因,可分为河迹湖、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堰塞湖、风蚀湖、泻湖和人工湖。

河迹湖是因河流改道而形成的湖泊,经常成为河流的自然调节水库,水质一般为淡水。我国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多为河迹湖。其中,洞庭湖洪水期水面为3900平方千米,荷稻飘香,帆影如梭,一派富饶景象,岳阳楼依湖矗立,更为其添色不少。

构造湖是因地质活动而形成的湖泊,一般湖水较深。云贵高原较大的湖泊多为构造湖,滇池、抚仙湖、洱海等均为构造湖。滇池为断层陷落湖,史称“五百里滇池”,现在水面缩小,约为300平方千米,湖面碧波万顷,东西分别有金马、碧鸡二山相映。洱海在云南大理古城东,面积250平方千米,因形似人耳、风浪如海故名。洱海碧波同苍山雪峰相映,有“银苍玉洱”之誉。

堰塞湖是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堰塞湖,是因火山熔岩堵塞牡丹江河道而形成。湖水从其末端的熔岩堆积物裂隙中一泻而下,形成著名的吊水楼瀑布,为镜泊湖增色不少。五大连池是由于1719——1721年间,火山连续喷发,阻塞了白河河道,形成了五个相连的湖泊而成,凝固的熔岩姿态万千,还有罕见的熔岩洞穴,被称为“火山博物馆”。

火口湖是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著名的火口湖。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系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形成的山体,山巅为火口湖,湖面海拔约2200米,故称天池。

冰川湖和风蚀湖是分别由冰川冲击和强风侵蚀而形成的湖泊。内蒙古、新疆地区风力很大,现代冰川较多,故那里有许多湖泊属于此类。新疆北部的喀纳斯湖是典型的冰蚀湖,面积达44.78平方千米,最大湖深达188.5米。

泻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太湖和杭州西湖是较为典型的泻湖。

人工湖即水库,一般兼有蓄水、发电、灌溉、养殖等多种功能,若非饮用水源,可用以开展旅游。现旅游发展较好的大型人工湖有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和刘家峡水库等。

我国还有其他一些具有特殊旅游价值的湖泊,如世界最高的湖泊,位于西藏的森里错,海拔5386米,是外流淡水湖。我国有世界上仅次于死海的第二低湖艾丁湖,海拔-154米。另外,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是青海省的青海湖。

2.2.4 泉水景观

地下水出露地表之处称为泉。泉作为水源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河流和湖泊水来源于泉,因此,泉有“河源”之称,是饮用水的一部分。

由于泉的水质、水温和出露状态的差异,因此,可以产生风格迥异的泉水点风景:或喷涌飞起,如雪似玉;或泉源上涌,水涌如轮;或池底泛起,串串珍珠;或定时喷涌,准时间歇;或涌随声音,大声大涌,小声小涌;或清冽甘美,沁人心扉。这些不同类型的泉水风景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其中,最具有旅游意义的泉水旅游资源有以下两类。

1.矿泉、温泉

矿泉是泉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特殊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气体,或具有较高的水温,能影响人体生理作用的泉水。地质学界公认,以每千克地下水中所含可溶性固体成分(矿化度)超过1克者才称为矿泉。温泉是指水温在34℃以上的泉水。矿泉成因复杂,主要取决于区域岩石性质以及化学成分、岩浆活动与火山作用、新构造运动特征、沉积岩区的古今水温地质调节和生物化学作用等。矿泉水是具有特殊旅游资源意义的泉水。矿泉一般按其化学成分、水的温度、水的渗透压、酸碱度以及理疗作用等因素划分类别。例如,按泉水化学成分可将矿泉分为氡泉、碳酸泉、硫化氢泉、硫酸氢泉、铁泉、溴泉、硅酸泉、氯化钠泉等,其中氡泉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故有“泉之精”的美称;按其水温可将其分为冷泉、微温泉、温泉、热泉、高热泉和沸泉等;按其理疗作用又可分为饮疗泉、浴疗泉和饮浴疗泉。

2.名泉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泉有1200多处,温泉2000多处,集中分布于西藏、云南和闽粤台。比较著名的有:广东从化温泉,云南安宁的“天下第一汤”,陕西临潼华清池,重庆的南温泉、北温泉,广西陆川温泉,东北的五大连池药泉、鞍山汤岗子温泉,南京汤山温泉,北京小汤山温泉等。

我国的泉水还以水质清冽、甘醇而负盛名,成为以茶肆为中心的旅游点。无锡的惠山泉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泉”,泉美、茶香,更以名曲《二泉映月》传扬五洲。杭州虎跑泉水晶莹透彻,甘冽醇厚,是西湖诸泉之首,附近盛产龙井茶,“龙井茶叶虎跑水”,乃西湖双绝。镇江金山寺中的泠泉水质甘醇可口,史称“天下第一泉”。而以崂山泉水酿造的青岛啤酒是我国啤酒的第一品牌,饮誉海内外。

实践要点1.水体与旅游的关系①水体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②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构景要素;③水体能满足游客多种旅游参与需求;④水体是周围环境的空调器。2.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类别

实战演练1.实战方法①学生3人一组,选择学校周边一个水域风光旅游景区,调查景区主要旅游资源,以及目前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②提出你们认为还可以开发的旅游项目;③将调查结果写成调研报告。2.实战地点:旅游景区。3.实训课时:课外。学习任务3 气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想一想,做一做】气象和气候各要素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对旅游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自然风景是由山、水、林木花草和气象等各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山、水、动植物等因素只影响空间景观形态,唯气象和气候,既影响一地的空间景观结构,又影响自然风景的季相变化。这是因为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天气现象在一年四季内有不同的变化所致。如东北五大连池,春夏有瑞花野草点缀,加上不同树木的色彩变幻,景观意境,颇为丰富;秋天有紫红的柞树、黄绿色的樟子松,色彩秀丽,极飨游人;冬天桦林片片,白雪压枝,意境颇富诗意。可见,这种季相变化,均是由气象、气候诸要素决定的。二是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平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象和气候因素是基本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为什么旅游热点多在地中海沿岸和加勒比海一带,正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有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海水,为欧洲寒冷、潮湿、少阳光地区的人们提供了避寒、娱乐的佳境,在此,气候成为决定的因子。又如我国的昆明、广州及太湖地区,之所以能成旅游热点地区,除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较好等原因外,还有气候的因素,这些地方气候宜人,风光明媚,对全国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海滨城市,夏季凉爽,可以避暑,也与气候因素息息相关。五岳名山,佛教胜地,夏季游人如织,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吸引外,还因气候凉爽、适宜消夏避暑这一重要因素。总之,由于气象、气候的影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些旅游热点、热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冷点、冷线,形成游客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想一想1.上述提到气象、气候对旅游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你认为还有其他影响吗?2.根据上述影响,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应注意哪些事项?3.1 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是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它包括温度、湿度、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冷、热、干和湿等要素,是瞬息万变的。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一般30年以上)、大范围内气象要素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区相对稳定发生的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气象和气候以自身不同的形态反映大气现象和规律,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妙的色彩和天籁之声,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就是指那些可以造景、育景,并有观赏功能或科学考察功能的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3.2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特点

1.易变性和多变性

形成气象的物理变化往往是瞬间变幻的,如一日内有冷热晴雨、风雨雷电的变化;还有一些瞬间出现或消逝的气象奇景,如佛光、蜃楼以及奇特的日全蚀等,只有把握最佳时机,才能捕捉观赏胜景。

2.立体性和层次性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随着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出现立体的和层次的变化。山地的立体性反映在气温(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和干湿度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整体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变化。在一个热带地区,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出现有规律的垂直带谱变化,从下至上分别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3.节律性和导向性

由于地理位置、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随着季节的转换而有着节律性的变化。人类旅游活动受气候和景观变化的左右,出现了淡季、平季和旺季的节律性变化。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客流方向的变化:夏季,炎热地区的人们大批向北方凉爽地区流动;冬季,寒冷地区的人则向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地方流动。

4.广域性和差异性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在同一地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和控制面。如每年夏天,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有台风天气。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气象、气候就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等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性给旅游者提供了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同时制约着旅游客流的方向性。

5.背景性和借景性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缺乏实体性,故常作为其他风景的背景和借景因素。如山脉有云雾作为背景,林海有雪原作为背景等,使大自然的美获得充分的感应效果。3.3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类型

3.3.1 雨、雪景

雨景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旅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景观。雨丝可以唤起游人的多种情思。我国的江南烟雨、巴山夜雨、梅雨等是较为著名的雨景。江南烟雨是指东南沿海、四川盆地秋季降的如丝细雨,呈细雨霏霏、烟雾缭绕的景象。巴山夜雨是指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地中的山间谷地,气温高、湿度大,谷地中湿热的空气不易扩散,夜里降温后湿热的空气上升使水汽凝结,出现皓月当空而细雨蒙蒙的景象。梅雨为江淮一带春末夏初的连阴细雨,雨帘如薄纱,使风景区的远山近水一派空蒙,时隐时现。我国古诗中描写雨景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苏轼的“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了。

雪是中纬度地区的冬季和高纬度地区及雪线以上山顶地带出现的一种特殊大气降水现象。雪景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世界上有许多冰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先后被人们开发成滑雪运动的场所。我国北方数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利用冰雪旅游资源,发展体育健身旅游项目以及进行冰雕、冰塑等旅游活动。我国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每年冰雪节都要举行大型的冰雕、冰灯活动,吸引了中外游客前往观赏。我国的江南地区,只有冬季寒潮来临之际,才有可能降雪,而且雪会很快融化,因此降雪后必须及时观赏。“断桥残雪”是西湖的胜景之一。

3.3.2 云雾景

云、雾这一常见的景象,在名山胜境中却极为奇妙,所谓“山无云则不秀”。黄山云海为四绝之一。庐山的云雾更是奇妙,庐山云雾有三奇:“俱声、俱色、雨自下而上。”这是因为在云雾的屏蔽下,不见其形的林涛、山泉的声响以及云雾上下奔腾,容山谷中花之芬芳于其间的缘故。

云还会形成云瀑布,当它在漂移过程中遇到山口或悬崖时,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瀑布。云瀑布一般发生在旭日东升之晨或雨后初晴之夜。如江西庐山、湘西天子山都有这一景。除了名山观云海,其他还有西湖的“双峰插云”、“草堂烟雾”等。“草堂烟雾”是指户县圭峰山麓的一座寺庙,风景优美,寺内西北墙处有一水井,每当夕阳西下,井内水汽上升,雾气腾腾,乃关中一景。“草堂烟雾”也可泛指关中秦岭山麓,夕阳西下时形成的白色雾带,若禅林寺院、山村房舍在雾中隐现,极富雅静之情。

3.3.3 旭日、夕阳景

海滨名山观日出是著名的胜景。在万里无云的黎明,站在海滨或名山观日峰上,放眼东望,天际线上,喷薄欲出的红日染红了天边和海洋,一派富丽堂皇,朝气蓬勃的激情油然而生。在长久的旅游活动中,一些名山胜地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日佳点,如庐山的汉阳峰、黄山的翠屏楼、泰山的观日峰、峨眉山的金顶、西安临潼的骊山晚照等。

3.3.4 霞景

霞景包括霞和霞光。霞是日月斜射天空,由于大气层的散射作用和受天气现象以及时辰影响,使天空的云层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自然现象。霞光就是阳光穿过云雾射出的色彩缤纷的光芒。霞和霞光多出现在日出或日落时,常与山地水汽云雾相伴随,主要形式有朝霞、晚霞、彩云、雾霞等。以霞景命名的景点如河南鸡公山的晚霞夕照,浙江东钱湖的霞屿锁岚,江西彭泽的观客流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3.3.5 佛光、蜃景“佛光”和“蜃景”都是大气中光的折射现象所构成的奇幻景观。佛光又称宝光,是山岳中一种特有的自然美景。我国庐山、峨眉山、泰山、黄山都是有名的观赏佛光的佳地。由于各个山岳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佛光”出现的次数以及美丽程度也不同。四川峨眉山云雾天气多,湿度条件高,而且风速小,多变,所以佛光也最美妙精彩,出现次数也最多。峨眉佛光是金顶三大奇景之一,平均每年可出现七八十次之多。每当云海平荡,天空晴朗无风时,在上午日出后半小时至九点,下午三小时后至日落前一小时,日光透过云层,在“舍身崖”下,便出现以自己投影为中心的七色光环,这就是“金顶佛光”。

蜃景即“海市蜃楼”。“海市”意为海上神仙的住所,“蜃”乃蛟龙之属,能吐气为楼,故为“海市蜃楼”。由于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剧烈变化,使空气密度的垂直分布随之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导致远处的地面景物在人眼前造成奇异的幻觉。海市蜃楼一般常见于海湾、沙漠和山岳顶部。我国能看到海市蜃楼奇景的有普陀山、连云港海州湾、北戴河东联峰山和山东蓬莱等地,尤以蓬莱阁最为有名。

3.3.6 雾、雨凇景

雾凇又名“树挂”,是雾天里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和景物上的白色而松软的水滴凝结物。我国雾凇分布的特点是:高山多于平原,湿润地区多于干旱地区,北方多于南方。雾凇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吉林。冬季,吉林气温可降到零下摄氏度,但松花江丰满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发出的热量可使水蒸气不断排放,水汽附着在过冷的各种物体上凝结成霜,因为水汽丰富,霜花很厚,各种树木如蒲草、腊梅,尤以松针上的霜花如银菊怒放。“吉林树挂”为吉林胜景,也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雨凇是由小雨滴在物体上冻结起来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雨凇的产生必须是底层空气有逆温现象。雨凇分布的特点是:高山区多于平原区,湿润区多于干旱区,南方多于北方。我国雨凇日数最多的是峨眉山,每年有135天。庐山雨凇也很有名,一到冬季风和日暖时,碧绿的松柏竹杉都披上了银装,成为“玻璃世界”。

实践要点1.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特点①易变性和多变性;②立体性和层次性;③节律性和导向性;④广域性和差异性;⑤背景性和借景性。2.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类型

实战演练1.实战方法①学生3人一组,调查学校所在地有哪些气象、气候旅游资源;②走访旅行社,了解有哪些以气象、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活动安排时间。2.实战地点:旅行社、网络和旅游局等。3.实战时间:课外。学习任务4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想一想,做一做】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是人类的家园,也是重要的生物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森林具有以下功能。1.净化空气的功能。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2.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做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3.森林是天然制氧厂。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1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千克。若是树木生长旺季,1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千克氧气。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4.森林是天然消声器。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削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削减噪声7~10分贝。5.森林可产生负离子,森林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负离子,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据测定,在城市房子中每立方米仅40~50个负离子,林荫处则有100~200个,在森林中则有上万个,在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飞水潭负离子则高达10万个。想一想1.森林具有哪些功能?2.根据森林所具有的功能,可以开发哪些旅游产品?4.1 生物旅游资源概念及旅游功能

生物旅游资源由植物旅游资源和动物旅游资源组成。它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类型。生物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多种旅游功能。

4.1.1 生物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

植物尤其是林木可以说是绿色的“水体”,它在防风、防沙、水源涵养、调节气候以及维系大自然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亩(约合666.67平方米)森林每天可制造49千克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植物还是大自然的“消毒员”,它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氟化氢、氯气及含铅、汞、锌等有毒气体的功能,可以吸烟滞尘、杀灭细菌,从而净化空气。植物对人类环境以及人体的卫生保健作用,已被人类广泛重视。许多国家已开发了森林浴等森林旅游,让旅游者到森林中去领略森林绿野、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使人迅速恢复体力。

4.1.2 生物旅游资源的造景功能

植物在风景区以其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形态、诱人的芬香,以及声、影等美的要素,成为山水的肌肤和风景区的容貌,使山更青、水更美。从造型上看,高大的古树,能产生雄伟苍劲与永恒的景观效应;松、柏、杉类林木给人以挺拔、坚强之感;柳树、榆树则显得柔和多姿;棕榈、竹林有洒脱的景观效应。色彩的景观效应主要是由花的季相产生。植物的芬香还能扩大对景观的观赏面。

4.1.3 生物旅游资源的情愫寄托功能

在我国的传统审美中,“自然的人化”现象非常明显,人们常常把爱、憎等感受寄托在动、植物上。例如,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竹、兰、菊为“四君子”,菊、兰、水仙、菖蒲为“花中四雅”,玫瑰、蔷薇、月季为“园中三杰”等。

有关动物的象征有:虎——王者之像,狮——勇猛无比,狗——忠诚可靠,鸽——和平象征,鸳鸯——夫妻和谐,龟——延年益寿,狐——阴险狡诈,鹰——鹏程万里,雁——爱情专一,蛇蝎——狠毒至极

有关植物的象征有:松——坚贞不屈,梅——傲雪独霜,荷——洁身自好,兰——隐逸君子,菊——谦谦君子,牡丹——富贵华丽,水仙——凌波仙子,柳——柔弱轻浮,菟丝——趋炎附势,昙花——好景不长

4.1.4 植物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虽然每个国家的园林中植物的比重不同(如日本园林中植物较疏朗,而在西方园林中大量使用花圃、花坛、绿篱),但任何园林都需要利用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某种特殊的观念和制造特殊的意境。在园林中,还经常利用高大的植物来达到夹景、隔景、障景的效果。4.2 生物旅游资源类型

4.2.1 古树名木旅游资源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因此,古树名木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这些古树名木、奇异花卉不但能单独成景,而且往往还与巍峨壮丽的古建筑交相辉映,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传递出历史的信息,形成了别具风味的历史文化氛围。甚至有些还会包含着一段古老的历史,或一个有趣的故事,从而构成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孔庙大成殿前有棵千年柏树,称为“除奸柏”。传说明代奸相严嵩行至树下时,不料他的乌纱帽被树枝掀落,好似柏树也有人意,同来惩罚奸相。

4.2.2 森林旅游资源

森林旅游资源是以森林资源及森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对旅游者能产生吸引力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森林自然景观资源、森林生态环境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三大类,其载体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林场、植物园、生态公园、森林游乐区、以森林为依托的野营地、森林浴场、自然保护区或类似的旅游地等。世界上许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森林旅游。目前,这种特色旅游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发展很快。美国已经有了2853个国家森林野营地,平均每年旅游收入为1400万美元。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我国有高等植物达3.2万余种,树本2800多种,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近2000多种。不仅如此,林区还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珍贵的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温泉、林木、涧溪,辅之以沙漠、草原、江河、海洋等,对游人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营、骑马打猎、采集标本、休闲疗养等,这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内容,是其他旅游不可代替的。自1982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始,至2009年底,共建立了各类森林公园2458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730处,经营面积1652.5万公顷,这为开辟我国森林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特色旅游有了迅猛的发展。从雄伟壮观的长白山到热带风光的西双版纳,从丹霞风貌的武夷山到林泉辉映的九寨沟,受到了国内外旅游者的眷恋。

4.2.3 野生动物旅游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充足。但我国大多是用笼子圈养动物的动物园,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有像非洲那样开放型的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不同的动物在特定的动物区内自由地活动,而游客是坐在旅游车上,透过车窗玻璃观赏飞禽走兽的千姿百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斗争,真是别有一番情趣。4.3 自然保护区与旅游

自然保护区是以自然景观地域、原始珍稀动植物、重要天然风景区、特殊意义的天然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和自然历史遗产所在地而著称,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科学观赏价值。除了以保护自然资源、历史遗产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外,自然保护区还负有一定的科研、教学、旅游和生产相结合的任务。因此,世界各国均把自然保护区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合理的开放和利用。当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只能在“绝对保护区”外围的“缓冲过渡区”和“实验区”内进行。但即便如此,自然保护区这种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风景仍有巨大的诱惑力,其中一部分可以辟为天然公园或天然动物园,供人们观光游览、普及科学、度假避暑、森林探险、登山滑雪、狩猎及开展其他专项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广义的名词,类型众多。国际上通用的选择和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标准一般为五条,只要具备其中一条,即可列为自然保护区。这五条标准如下。

第一,天然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地域。

第二,特有的生物群落和珍稀动植物分布地域。

第三,自然遗迹、名胜风景区、自然地质剖面、水源涵养区。

第四,传统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稳定的景观范例。

第五,受人为影响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转变为天然生态系统范例。

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对其保护、管理和开放利用,要区别情况,因类因地而异。对“绝对保护区”一定要禁止旅游,不得开发,旅游活动只能在其外围开展,而且必须划出固定的旅游区域和导游路线,同时严格控制游客量,加强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相宜的各种旅游活动,将旅游与保护和谐地统一起来。

自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全国自然保护区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194个,其中国家级226个、省级733个、地市级396个、县级83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82260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有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见表4-1),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中,与旅游开发结合得较好的有云南西双版纳、贵州黄果树、四川九寨沟、湖北神农架、广东鼎湖山、福建武夷山等。从保护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阿尔泰山、羌塘高原等。

第二,以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或群体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卧龙、扎龙、伊春、神农架等。

第三,以保护特殊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或剖面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五大连池、九寨沟和黄龙寺等。

第四,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并供游览休养的自然保护区,如泰山、庐山、黄果树和张家界等。

第五,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老铁山、蛇岛、九寨沟、淡水河口等。表4-1 中国的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实践要点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2.自然保护区的标准。3.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实战演练自然保护区是指“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和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将自然资源和自然、文化历史遗产保护起来的场所,包括陆地、水域、海岸和海洋在内”,是通过法律法规禁止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对自然的保护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内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文化历史遗迹,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历史、增加知识的天然博物馆。对自然保护区的产业调查表明,旅游业是自然保护区发展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创收已成为一些自然保护区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旅游的发展也对自然保护区带来了负面影响。1.实战方法(1)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①自然保护区为何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②你认为造成自然保护区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预防?(2)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推荐代表进行“自然保护区是否应该开发旅游”的辩论。2.实战地点:教室。3.实战时间:30分钟。本项目总结

知识梳理1.地貌景观旅游资源①地貌旅游资源概念;②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地貌旅游资源形态分类系统;地貌旅游资源岩性分类系统。2.水域风光旅游资源①水体资源与旅游;②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类别:江河峡谷景观、瀑布景观、湖泊景观、泉水景观。3.气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①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概念;②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特点;③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类型:雨、雪景,云、雾景,旭日、夕阳景,霞景,佛光、蜃景,雾、雨凇景。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①生物旅游资源概念和旅游功能;②生物旅游资源类型:古树名木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野生动物旅游资源;③自然保护区。

主要概念地貌旅游资源 丹霞地貌 岩溶地貌 雅丹地貌 河迹湖 构造湖 堰塞湖 矿泉 温泉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佛光 蜃景 雾凇 雨凇 自然保护区

习题与技能训练1.你如何理解“地貌是风景的骨架”?2.为什么我国风景名山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3.举例说明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特征。4.为什么说“水是风景的血脉”?5.简述各种气象、气候奇观出现的条件和分布规律。项目5 人文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性景区、景点。

2.熟悉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与分布概况。

3.了解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类型结构。

■技能目标

1.根据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基本特征、旅游价值,进行资源评价。

2.解释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案例目标

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和代表性景区、景点,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价值、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实训目标

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及旅游价值,并进行资源评价,锻炼学生资料收集、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建议

1.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征。

2.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提示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注意事项。学习任务1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想一想,做一做】孔庙孔庙为古代统治者尊孔崇儒的集中表现之一。孔庙整体建筑布局所追求的最终效果,就是让孔庙享用最高建筑规格,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表现儒学的博大精深。主体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前后递进,附属建筑分列左右,对称严谨,呈现整齐雄伟之势。孔庙建筑与“九”相连,庙堂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九进九重,正殿大成殿重檐九脊九个开间。九为阳数之极,是皇帝御用之数,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即所谓“九五之尊”。孔庙享用“九”的建筑形制,并不视为僭越,而是把孔子和儒学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孔庙建筑单体形式变化不大,但文化意蕴丰富。各个建筑的位置命名和用途都与祭孔的礼仪要求相适应。如孔庙前区的四大牌坊,为弘赞孔孟之道分别命名为:金声玉振坊——孔子之学集先贤之大成如金似玉声振天宇,太和元气坊——孔子思想如天地之灵气育万物,德伞天地坊——孔子道德与天地一样伟大,道冠古今坊——孔子思想至高无圣古今之冠。孔庙建筑装饰也尽显帝王气派。大成殿黄瓦覆顶,重檐飞翘,斗拱交错,回廊环绕,辉煌雄伟;殿内雕梁画栋,金箔裹贴,云龙腾翔,富丽堂皇;殿周28根雕龙石柱高近6米,玲珑剔透,刚劲有力,栩栩如生,为石刻精品。资料来源: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154~155案例提示: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崇拜性,使中国拥有一批年代相对久远的历史名人故居及活动遗址资源,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性,其中延续千年以上者首推孔府孔庙。想一想1.孔庙属于什么类型的旅游资源?2.孔庙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1 人类文化遗址

1.1.1 古人类文化遗址

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指从人类形成到有文字记载历史以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聚落遗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这些遗址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区间。

1.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旧石器时代是指距今250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历史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直立人阶段,又叫猿人,距今30万年以前,主要遗址有云南元谋人(250万年)等;(2)早期智人阶段,又叫古人,距今30~4万年前,主要遗址有陕西大荔人(20万年)等;(3)晚期智人阶段,又叫新人,距今4~1万年前,主要遗址有北京山顶洞人等。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表明,人通过劳动,生理进化已与动物形成显著区别,上肢灵活,下肢直立,能够发出分节语言,但仍保留有或多或少的原始性,中后期逐渐进化,各种生理表征已具备黄种人特点。

2.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指以磨制石器为主的原始社会中后期,持续约6000年,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大阶段,全国共发现7000多处遗址。

①母系氏族公社遗址

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主要有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和渑池仰韶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四川大巫大溪遗址等。

这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从原始采集业、原始畜牧业从原始狩猎业脱胎而出,形成北方的粟、黍种植和南方的水稻种植,六畜品种齐备。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们能够在适宜生产的地方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以制陶为主的手工业一天天发达起来,制作精良,图案秀美。

②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我国进入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发现的遗址有山东泰安大汶口二期、山东章丘龙山文化、内蒙赤峰红山文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等。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锄耕农业成为氏族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成为主要社会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占有者、生活资料的拥有者,父系家庭开始形成。

1.1.2 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1.古城遗址

历史演变,城市屡兴屡毁,古城遗址众多,虽被千年风雨埋没为废墟,但其历史的辉煌并末完全消失,甚至可成为旅游热点。例如,希腊的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8世纪,巴特农神庙的巨柱屹立3000年而仍不失其雄伟。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遗存有自商周以来历朝历代的古城池遗址,著名的有殷商都城殷墟遗址、周朝都城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齐国都城淄博遗址、洛阳汉魏古城遗址、西藏古格王国遗址,尤以西北丝绸古道上古遗址为多,如威武黑水国城堡遗址、敦煌沙洲古城遗址以及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楼兰古城等遗址。

2.古道路遗迹

古代人民为交通联系方便开凿道路,又由于自然社会原因而放弃,形成了古道遗迹。古道是历史古迹的纽带,是历史事件的张扬,是文化发展的桥梁,沿古道探古不失为旅游的最佳方式之一。

我国古道遗存众多。秦始皇修秦直道直通河套地区,至今子午岭遗址尚存,沿途多后世开凿的佛教石窟。秦岭为古代南北交通的屏障,人们通过武关道、子午道、金牛道等沟通南北联系,留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丝绸之路可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国际性道路,也是最早的“欧亚大陆桥”,沿古道而行,可赏绿洲、戈壁、沙漠、雪峰奇景,可寻古城探幽,可领略古长城、古烽燧、古佛寺、古石窟的风采。

3.古战场遗址

历史所遗存的古战场遗址,以及相关联的历史战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传说,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吸引游人缅怀历史抒发怀古之情。如比利时滑铁卢古战场、法国马奇诺防线等。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其古战场遗址地处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赤壁、南屏、金鸾三山相连,直逼江水,苍黛如绘,气势非凡,保存有大量石刻和古建筑。登临赤壁,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1.1.3 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

历史名人以自己的奋斗精神、聪明才智、辉煌成就、优秀品质载入史册之中,成为后人的楷模。历史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因人而名,得到了人们的保护,成为人们参观瞻仰的场所和历史文化旅游的热点。

对历史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筑物以原样保存,室内用具陈设依历史名人使用时的原样布设,以突出历史名人的生活工作场景与历史背景;二是以原建筑物为基础,通过适当的空间重组,建立故居式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通过图片、文字、文物展示历史名人的生平经历。

中国的历史名人故居以东部地区为多。如北京市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风云人物的活动之地,保存有孙中山行馆、宋庆龄故居、徐悲鸿故居、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等。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崇拜性,使中国拥有一批年代相对久远的历史名人故居及活动遗址资源,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性,其中延续千年以上者首推孔府孔庙和孟府孟庙。孔庙原为孔子故宅,公元前478年立庙,目前占地20多万平方米,南北九进院落长达1000米,规模宏大而庄严。孔府为历代“衍圣公”的府第,始于北宋,前后沿用900多年。孟府孟庙位于山东邹县,建于北宋年间,分别为亚圣公的官衙府宅和祭祀孟子的地方。

1.1.4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不断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是一部不屈不挠、不惜牺牲的革命斗争史。为了纪念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奋斗精神,这些革命斗争史所遗存的旧址得到了认真的保护,人们修建了纪念馆,形成了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

该类旅游资源按照时代可以划分为:(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地,如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金田起义旧址、福建的郑成功纪念馆、广东虎门炮台、广东三元里抗英团遗址等;(2)辛亥革命纪念地,如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南京孙中山大总统办公旧址;(3)北伐战争纪念地,如广东省肇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武汉汀泗桥战役旧址等;(4)土地革命纪念地,如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瑞金苏区中央政府旧址等;(5)抗日战争纪念地,如革命圣地延安、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南京日寇大屠杀纪念馆等;(6)解放战争纪念地,如辽宁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南京梅园新村及雨花台烈士墓园等。1.2 古建筑旅游资源

古建筑是古代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艺术营造的生活生产场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截至1995年底,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及历史建筑物有216处。北京的明清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和泰安的岱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中国建筑艺术至汉代,已大体具备了以下特点,这些特点在以后各个朝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1.2.1 以木结构为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

我国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式建筑的主要传统。木构架建筑主要有梁柱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类型,其中又以梁柱式最广泛。我国的高级木结构建筑,如宫殿、庙观、陵寝等,往往使用斗拱。斗拱是我国古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它既承托屋檐重量使屋面能出挑,又有装饰性能,还兼具抗震作用。

1.2.2 组群布局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建筑组群布局因性质、规模、地形的差异,组群布局灵活多变,但不少建筑都讲究以主体建筑物中线为轴,左右或前后建筑物的均衡对称,并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

1.2.3 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

我国传统的结合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比衬托制造感应气氛。如北京故宫宏伟的太和殿前,故意留出了万余米的空地,使上朝的文武百官自感个体的渺小,从而对皇帝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尊崇心理。二是利用自然条件,巧妙构建不同体量和形制的建筑物。如倚山就势、逢溪架桥、临水筑榭等。

1.2.4 屋顶形式多样,造型优美

我国木架构建筑,屋顶结构多种多样。因采用斗拱和木构梁架,形成了与西方哥特式尖顶及罗马式圆顶建筑有鲜明之别的“大屋顶”。大屋顶的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卷棚、攒尖和庑殿等。

1.2.5 雕刻装饰丰富

雕饰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上有戗兽,墙壁上有砖雕,台基上有栏杆、柱上有石雕,殿、塔上有金雕、银雕、铜雕等不一而足。其技法之娴熟、表现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1.2.6 着色富有时代与地域特色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宫殿、邸第多用白墙、红柱,屋顶覆以灰石、黑瓦及少数琉璃瓦。宋、金以后的宫殿,逐渐使用白石台基,红色的墙、柱、门、窗以及黄绿各色的琉璃屋顶,在檐下用金、绿等色的彩画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南方,建筑物的色彩淡雅,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相配合;而北方的建筑物则色彩浓艳,对比强烈,与其广阔辽远的平原相映生辉。

1.2.7 等级森严,体现封建伦理观念

1.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是区别等级的标志,最高级是庑殿式,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其次是歇山式;再次是攒尖式,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之后是悬山式。

2.开间的多少也是建筑物的等级标志。

3.建筑物中轴线上的台基高低、级数、类型都体现了等级的高低。

4.宫廷、官府门口置石狮子是权势的象征,等级越高,石狮越大,其头顶上的卷毛也越多,七品以下则不准置石狮。

5.色彩方面也有严格规定,皇宫用黄色琉璃瓦屋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的屋顶,只用青色或黑色的瓦片。1.3 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1.3.1 园林的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园外有景妙在借,颐和园因水成景,借苏州耦园景西山;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由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空间处理上,以分割、通连、伸缩、虚实等手法,使大者不感其旷、小者不觉其促。

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园林要有诗情画意。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有些部分以封闭为主,另外一些部分要有一定的开阔空旷余地,即封闭与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布局,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步移景换的要求,使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

所谓意境即理想美,园主人通过园林来表达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如苏州耦园,从命名、构景、布局等都体现了园主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感情;网师园以水为主体,表达了园主退仕后渔隐之意。

1.3.2 古典园林的旅游功能

1.观赏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本身就是受自然山水启迪,为营造人间美景而创造的高品位风景艺术资源,观赏功能是其最突出的旅游功能。中国古典园林不仅着眼于山石、花木、泉池以及建筑物的造型,而且园中建筑物还多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其美感表现可以说最直接又最含蓄。

2.求知功能

我国古典园林还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皇家园林与历代帝王活动有密切关系,私家园林也多与历史名人有关。历代和各地园林的艺术风格与工程建筑特点,也是很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求知内容。

3.休憩功能

我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幽雅环境和游憩设施,原本就是为园主提供仿佛置身世外的生活与休憩场所,现在自然也是公共假日游憩休闲的好去处。1.4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1.4.1 宗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

一般而言,宗教与文化旅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我们以佛教和道教同旅游的关系为例做一简述。

1.佛教

我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国家。佛教传入我国,始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后汉明帝在洛阳专修精舍供奉由西域所得佛像、经卷,命名“白马寺”,开我国寺庙之先河。我国的佛教信仰,始于宫廷,继而民间,逐渐形成了八大宗派。“三论宗”祖庭为南京栖霞寺,“净土宗”祖庭为庐山东林寺,“法相宗”祖庭为扬州大明寺,“天台宗”祖庭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华严宗”祖庭为陕西长安华严寺,“禅宗”祖庭为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广东韶关南华寺,“密宗”祖庭为西安大兴善寺。

2.道教

道教起源于先秦的巫术和秦汉的方术,以及道家哲学——黄老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首创者张道陵,发源地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道教亦称“五斗米教”、“天师道”。道教尊春秋时代的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其为“太上老君”,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有所谓“十方丛林”和“道场”,形成了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

1.4.2 宗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1.我国宗教文化景观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普遍吸引力

与宗教有关的名山福地、寺观殿堂、塔幢石窟、雕刻壁画等典型宗教文化景观,都是对旅游者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佛教、道教源远流长,体现佛道文化的石窟、寺院、佛塔、宫观、雕塑和绘画艺术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为世界所瞩目。在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宗教文化资源就有莫高窟、布达拉宫、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峨眉山——乐山大佛、大足石刻五项之多。宗教文化、宗教活动、宗教建筑与环境所形成的肃穆、虔诚、神异、奥秘的浓厚宗教气氛,也对旅游者产生特殊的吸引力。

2.我国以佛教为主的各类宗教活动中心都能吸引具一定规模的信徒

各类宗教的信徒,出于对宗教的笃信和虔诚,不辞路遥与艰辛,到宗教名山圣地与寺庙宫观去烧香拜佛、祈祷还愿,从而形成庞大的宗教朝觐。我国各佛教、道教名山,以及西安的大兴善寺、北京的广济寺、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灵隐寺、武汉的归元寺、洛阳的白马寺等,几乎每天都吸引大批香客。

3.我国宗教文化突出的历史、文化及科学研究价值,对相关专业的人士具有特殊的魅力

宗教在我国发展的悠久历史,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国宗教文化景观与文物资料,无论是对于文化与艺术方面还是历史与建筑等相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与研究者,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5 陵墓旅游资源

1.5.1 古代帝王陵寝构建

我国古代帝王从商代始兴厚葬之风。3000年来,其陵墓构建形式经历了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我国古代帝王陵寝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封土

封土建坟起源于商末周初,到春秋战国时坟头越筑越高,形似山丘。我国历代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大体经历了垒土成丘、方上、依山为陵、宝城宝顶等过程。其中,主要遗存形式有三种。

①方上。早期陵墓封土形式呈覆斗形坟头,小方形平顶,秦始皇陵及汉代帝王陵均如此。

②以山为陵。这既能体现帝王尊严,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大多为唐代皇陵采用,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③宝城宝顶。明清陵墓型制改方形为圆形,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砖城,并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故称宝城宝顶。宝城前建方城明楼,结构复杂而豪华。

2.墓室

墓室系陵墓的地下建筑,由简单的土墓穴逐渐发展到结构豪华富丽、堪与人间宫阙相媲美的地宫。(1)木椁墓。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像生前的宫殿式建筑,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即属此。(2)黄肠题凑。木椁玄宫建筑发展的顶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它是西汉帝王陵墓椁室样式。(3)砖石砌筑地宫。由于木椁地宫被盗、被焚的教训和砖石技术的发展,到东汉时地宫被砖石结构代替。明代帝陵地宫规模更加宏大,犹似人间宫殿,发掘开放的有明十三陵定陵地宫等。

3.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前的建筑物,其面积之大、修筑之豪华,较之生前宫殿毫无逊色。这些地上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祭祀建筑区。主要有祭殿,两旁有配殿、廊庑、棱恩(隆恩)门等建筑,大殿后有祭坛,这组建筑宛如皇宫中的主要宫殿一般,如清东陵等。(2)神道。又称“御路”、“甬路”,为通向祭殿、方城的宽广笔直导向大道,两侧有阙、坊、门和石像生排列。明、清则发展到顶峰,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7000多米,建筑物众多。(3)护陵监。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好像一座小城。西汉则采取把文武大臣、豪绅富户迁居陵区,建立护陵县城的方法。

1.5.2 古代墓葬的旅游吸引力

我国丰富的古代墓葬,其旅游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赏价值

这主要是墓葬与建筑形式、殉葬品等出土文物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帝王陵寝形制雄伟,建筑富丽、文物珍贵而多彩。如北京昌平大型陵墓群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特别是陕西临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潼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宁夏西夏王陵则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特殊的造型而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小金字塔”。

2.科研价值

以帝王陵寝为主的丰富殉葬品和众多出土文物,为考古学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水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3.游憩价值

以帝王陵墓为突出的古代陵墓多选址于“风水宝地”,也即山水形胜壮观、林木繁茂幽谧之所,再加上“皇陵禁地”植被与风景保护尤佳,从而使陵区成为现今人们休憩游览的环境选择之一。

实践要点1.中国园林的分类:①北方园林;②江南园林;③岭南园林;④少数民族园林。2.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①筑山;②理水;③建筑;④花木。3.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段:①抑景;②添景;③夹景;④对景;⑤框景;⑥漏景;⑦借景。

实战演练1.实战内容学生收集资料,以典型园林为例,对比分析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不同特征、构景手法、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制作模拟讲解的幻灯资料。2.实战方法学生5人一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查询上述相关内容。最后小组共同分析和总结,完成幻灯资料的编制,选1人代表小组做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并讲评。3.实训地点:多媒体教室。4.实训课时:1课时。学习任务2 现代人文旅游资源【想一想,做一做】都市社区旅游国际化的“新天地”模式2005年上海接待旅游总人次突破9000万,其中,外省市旅游者突破6800万人次,入境旅游者突破570万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突破4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3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300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国际旅游影响的大都市之一。作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载体,2005年11月,历时两个多月的“万事达杯”上海十大休闲街评选活动揭晓,上海“新天地”高居榜首,再一次成为上海都市旅游关注的焦点。向来被称作“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的上海,无论是百年来形成的城市景观,还是与时俱进的城市生活,都呈现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会交错,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体现这种都市文化灵魂的旅游吸引物在上海有许多,诸如南京路步行街、滨江大道、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衡山路、梅川路欧亚休闲街、外滩、上海老街、七宝老街、朱家角北大街等,何以“新天地”独占鳌头?其实,旅游者所追求的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中的位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注视者文化中的位移。国际旅游者云集上海大都市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感受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体验。“新天地”正是迎合了国际游客的这种需求趋势,基于石库门里弄文化底蕴,站在国际化的战略高度,以国际资本为主体,营造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国际化旅游社区,成为上海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体现上海都市旅游国际化的一个最真实、最直接的窗口。资料来源:汪宇明.都市社区旅游国际化的“新天地”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