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破解妇科疑难顽症:易修珍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5 00:52:40

点击下载

作者:易修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扶正祛邪破解妇科疑难顽症:易修珍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扶正祛邪破解妇科疑难顽症:易修珍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试读:

前言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只有一代代中医人不辞辛劳往这一宝库里添砖加瓦,给这一瑰宝增色润秀,才会使库物更丰、宝色更鲜。

我院是云南省唯一的省级中医医院和云南省两所中医名院之一。自1947年建院以来,医院培养和造就了几代众多中医名家。第一代名医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大名医”称号中的伤寒大家吴佩衡、内妇科名家戴丽三、儿科名家康诚之三位,还有针灸名医文士杰、外科专家黄幼臣、骨科名医周天远、痔瘘名医周弘远以及内科名医胡少伍、诸葛连祥、吕重安、车敬安、杨其寿、缪子和、王德州、王吉甫、张吉人、郭乐山、陈兆鹤、胡少伍、王定华、张丽垣等。1963年5月,卫生部(现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全国十六所中医学院有名望的老中医名单中,我院康诚之、吕重安、杨辅庭、王德州、车敬安、文士杰、王定华名列其中,而且吕重安、康诚之、车敬安、文士杰、杨辅庭、张吉人、王吉甫等名老中医经批准带徒。第一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精髓,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学者和名医后继者的传承和努力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1996年和2006年又先后有苏涟、张良英、易修珍、廖贵鑫、魏述徵、张泽仁、刘复兴、龙祖宏、刘以敏、赵淳、苏藩、詹文涛、吴生元、孟如、陈乔林、罗铨、李永康、帅焘、夏惠明、李斯文、秦国政、熊磊、郭兆刚、朱虹江、彭江云、林亚明、唐镇江、李琦等28名在医院工作的专家被授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和“云南省名中医”称号,这里面就包括了医院第二代和第三代名医。这些名医是当代云南省中医药学术界的代表人物,在云南乃至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在长期的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独到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院第一代名医中,除极少数人的临床经验得到部分整理传承外,绝大多数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均未得到系统整理传世,成了永久性的遗憾,而且21世纪以来,第二代名医中有的先生已经辞世。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推进医院学术建设与发展,并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有必要组织专家对我院第二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并使其得以传世。当我就这一想法征求名老中医的意见时,得到了绝大多数老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为此,经医院研究同意,以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及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取得的成果为基础,遵循名老中医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以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和学生为主的编撰队伍,对我院第二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研究、总结,编写一套学术水平较高、实用价值较强、特色优势鲜明的《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

在编撰本丛书过程中,为了保证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不走样、临床经验不掺假,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名老中医的作用。凡在世者,均请他们对学术继承人为其整理、总结并撰写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逐章、逐节、逐段、逐句、逐字的审核、修改,有的名老中医还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从而保证了该丛书的真实性与质量。

在编撰本丛书过程中,我有幸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并对参与主编的书稿进行修改和对丛书做最后审稿、定稿,而老专家们对发扬中医药学术的那份虔诚、毫无保留自己经验的那份诚意和学术继承人对编撰工作的那份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那份责任,都深深地感动了我。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付出,本丛书不可能编写完成。总编秘书朱虹江、刘红英、苗晓玲三位教授对全书的统稿,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还有未在书中署名的一些博士们也为全书的统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以说,该丛书的编撰完成凝聚了全院大多数老、中、青专家和骨干的心血。因此,在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向参加丛书编写、修改、统稿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王国辰社长、华中健编审等,从全书的选题、构架的设计、内容的优选等方面给予了无私的指导,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进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丛书作序,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条件成熟时,我院将继续编撰《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丛书》第二辑,以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再作新的贡献。秦国政2014年5月于云南昆明编写说明

有着高深的中医理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名中医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整理、继承和发扬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弘扬中医学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本书总结了易修珍教授在从医五十余年中,治学、行医、授徒生涯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荟萃。易修珍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担任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兼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易老治学严谨,一生努力钻研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述及医案,临床医疗中一丝不苟,持论客观,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同时,不断汲取现代医学新技术、新成果,融汇新知,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易老精研中医理论,立方遣药准确,不仅经方时方并用,而且大胆创新、化裁灵活。本书由医事传略、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论医话、方药解析、医案举隅、论著辑要、论文精选和实验研究几部分组成,着重反映了易老的学术观点、临床思路及对疑难病症的精辟见解和诊疗招数。医论医话尤其反映了易老对中医妇科临床诸多问题的独特观点,方药解析中介绍的经验用方和经验用药则是易老多年临证宝贵经验的结晶。全书充分体现了易老遵古而不泥古、精研医理、勇于创新的学术风格和特点。编写并出版该书,可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需要,使其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科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书中内容翔实,既突出点明学术精华,又注意结合临床实际,学术性、理论性、实用性悉具,可供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的同道研究参考,资后学者临床借鉴。

本书主要由易修珍教授及其学术经验继承人撰写,部分研究生参加了编写。由于各种原因,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扶正祛邪 破解妇科疑难顽症——易修珍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编委会2014年5月医事传略

易修珍,女,湖北省天门市人,1937年出生,1962年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本科毕业,为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担任云南省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兼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易教授从医50余年,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治疗的临床探索研究,在众多名老中医专家如冯德瑜、朱敬修、刘赤选、邓铁涛、罗元恺等直接教诲下,苦心钻研,潜心探讨中医古今各家学说,勤学博览,吸取诸家之长。易老治学严谨、承古创新,在人才培养上能循循善诱、力戒虚夸浮躁。易老善治妇科多发病、常见病,对妇科疑难杂症造诣尤深,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少、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各种良性包块”“乳房疾患”“绝经前后诸证”“滑胎”“不孕症”,以及“盆腔顽固性炎性疾病”“妇科手术后诸症”等,在治疗中用药投剂切中肯綮,赢得省内外,甚至外籍患者的信赖。

代表作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刍议》《浅谈妇科的辨证与辨病》《固本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流产后流血的辨证论治》《中药为主防治妇科腹部术后并发症》《不孕症辨证论治的体会》《热入血室初探》等30余篇。专著有云南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妇产科急症》,参编《中医乡医必读》《中医疾病治疗纂要》。博采众家,业精于践

易老服从工作需要到祖国的边疆,扎根于云南,献身于中医事业,从医至今50余年。易老认为经典是中医的源泉,中医理论是临床和创新的基础,故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和历代各家学说。易老不仅善于运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阴阳互根学说,将源于《内经》的富有哲理的辨证思维和认知——象思维用于临床;而且善于汲取各家之精华,专心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例如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重视妇人精、气、血的理论;金元李东垣的《脾胃论》重视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及内伤学说;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妇人规》强调肝脾肾的调理,重视阴阳的平衡、气血的调和;明末清初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重视肝、脾、肾与奇经中的冲、任、督、带脉的功能协调,治妇人血崩、经带之疾时处方精妙,如画龙点睛,简而效卓;明末清初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医某些观点,不仅重视调理冲任,创理冲汤、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等诸方,治疗妇科诸疾见解独到,而且为捍卫发扬中医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再如唐容川、王清任先辈之气血亏瘀立论,充分阐述了活血祛瘀法原则之重要。

易老极重视中医哲理的修养和实践的锤炼,认为哲理修养是中医的特色和禀赋所在,是认识中医的源泉,无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都必须把握住它。在5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易老始终躬身于实践,兼容并蓄,熔诸学说于一炉,遵古而不泥古,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同时,治学中不断汲取各家学说之长,以及现代医学新技术、新成果,融汇新知,临证思路开阔,辨证审因精确,并主张辨证、辨病(中西医)相结合,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重视客观体征与疗效观察。易老在治疗中强调“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动态平衡,重视肝、脾、肾及冲、任、督、带的调理,在调整整体阴阳的基础上主张辨证,临床治疗多采用扶正祛邪之法,即在扶持正气的同时,亦注重脏腑经络之痰、瘀、郁等邪毒的化解疏通,以及专病、专药或内外合治等多渠道治疗之法。易老还精于合理运用古今有效之方法,并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创立内服之消癥汤、芪断固崩汤、固气利湿汤等,以及外洗之妇爽散、妇康散,外敷之妇科如意散、灌肠方等,并将其加减准确运用临床,可收桴鼓之效。勤奋探索,知难而进

妇科病不仅影响到妇女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为妇女解除病痛,尤其是疑难病症,要求为医者有知难而进,勇于创造奇迹的精神。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维、心理、生活方式也有一些改变,妇科病的发病、归转,以及疑难、危重等程度也有了变化,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闭经”“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乳房疾患”“不孕症”等逐渐成为妇科常见、多发、疑难之病。易老善于总结“历代医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不轻言放弃,不图取速效,坚持中医特色,个性化治疗,灵活运用多学科(如内外科)知识,全面考虑,多次创造奇迹。所谓奇迹,就是极难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可能发生的不幸避免发生,极端痛苦的顽疾得启沉疴。

如不孕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诸多疾病造成的后果。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涉及多脏腑经络及寒热虚实错杂的胶着状态,还可有兼证,在中医基本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治疗引起不孕症的各种病,并非一方对一症、一型用一方可效,必须用理法指导方药,必要时多渠道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又如肿瘤之疾,往往病程日久,正气耗损,邪毒消长,对局部而言,为实为毒,对全身而言,为损为虚。治疗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正邪消长而采用扶正祛邪之法,逐步达到正进邪退、改邪归正、和平共处、完美人生的目的。

中医妇科是最具中医特色、中医疗效卓著的中医学科之一,我们应该在辩证唯物论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其充分深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科技相互辉映的学科。淡泊名利,仁心为怀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易老将《大医精诚》之教导铭刻于心,倡导并恭行“博爱诚挚、敬业求精”的职业精神,并告诫弟子要以普惠天下妇女健康为己任,不容名利玷污心中净土。《初学记》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明良,不可信也。”在临证中易老更视患者为朋友、己亲,甚至视为老师,对病人的隐私能为其保密,尊重患者的尊严,把医患摆在平等的地位;对于疑难病症,能遵从《灵枢·师传》所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之教导,耐心听取,分析病因、病症,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运筹,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治疗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术思想

易老认为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源泉;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是后世医家创新的基础。易老强调临床要充分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身心合一,形神相合,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临证分析病因、病机要分清标本,内外合参,制订方案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以及疗效的可靠性,既要突出中医个性化特色,还要不断吸取现代医学及相关科技的最新成果,如此用法精当常获奇效。维护女性生殖轴功能的动态平衡

肾-天癸-冲任-胞宫的生殖轴学说是目前公认的中医关于女性生殖生理机能调节的学说,其生理功能是以肾为主导,通过天癸的调节,冲任脉的通盛,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相资协调下,维护女性经、带、胎、产、乳的独特功能。如果某个或某些环节失常,就会出现妇科诸疾,尤其是出现如崩漏,闭经,滑胎,癥瘕,月经期和产前、产后诸证,不孕症等妇科疑难病症。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而致病,又有因冲、任、督、带、胞脉受损,生殖轴失调而致病。在脏腑经络中虽以肾为主导,但肝脾也占有重要地位,且肝、脾、肾都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连,故在调补肾之元阴、元阳时,必须兼顾肝脾功能的强弱及病理变化。因此在临床上治疗妇科疾病应该随时调节肝、脾、肾,重视奇经在调节全身阴阳、脏腑、气血、经络与特殊运行通道的重要作用,以扶助正气、疏泄通道,并维护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的动态平衡。衷中参西,辨证与辨病结合

从最早的中医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开创了病证结合的大法后,金元明清等后世医家对病证结合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于妇女与男子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故在辨证上更应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是中医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对人体生理病理客观规律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运用四诊的方法,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并经过反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不断总结提高,宏观地观察和认识疾病及人体的正气强弱和抗病能力。辨证论治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至今仍作为中医理论的精华之一,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它既重视疾病普遍性、共同规律的分析探讨,也重视个体特异性的研究,故临床有“同病异治”的法则。如月经过多可分气虚、血热、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型,并可伴不同的兼证,因此,在治疗上也不同。同时临床还有“异病同治”的法则,不同的病,在某个阶段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如崩漏、闭经、胎动不安为不同的病,但在某阶段都可表现为“肾虚证”,故在治法上就有相同之处。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还应既注重整体,又注重局部,既注重扶正,又注重祛邪,这样可使疗效相对稳定,无副作用之虑,务使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对有些用现代科学方法无法诊断的疾病,中医通过辨证就可制定出治则进行调理。如“脏躁”“乳汁自出”“月经前后诸证”等都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法指导治疗,以达到“阴平阳秘”,恢复健康。

中医学是两千多年来,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创新的一门学科。如《内经》就因汲取了当时及以前的天文、地理、气象学、物理学、哲学、辩证法、医学等多学科成就而成为一部不朽的中医古籍,至今仍为后世享用。但因历史条件限制,中医虽也辨病,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的描述有时比较抽象笼统,针对性不强,对某些病名的实质描述有时也不够具体确切。如“赤带”“妇人腹痛”等缺乏精确的客观指标,故我们应该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新论、立新法,把中医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现代中医应不断地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妇科诸疾进行微观观察,检查分析,乃至借用现代医学某些病名(如异位妊娠),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才能更加完善辨证辨病的理论,增强中医立方遣药的针对性,对观察疗效及科研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病证实质的探讨并预测疾病的预后、转归,使辨证辨病更有规律可循。如先兆流产保胎时,除观察孕妇子宫增大与妊娠月份大小是否相符及其脉舌表现外,还可动态观察血中孕激素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必要时B超监护;如崩漏时是否能迅速止血,除辨证虚实外,还可用B超查看内膜的厚度、有无异常包块,以及检测性激素水平。

因此,易老十分重视辨证与中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观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象思维与客观指标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使病证治疗针对性更强,疗效更佳,更易被世人理解、接受。让中西医合壁的新型医学走向世界。扶正祛邪,解除疑难顽疾一、扶正祛邪,寓补寓攻(一)诸邪致病

1.瘀痰致病

外感、内伤因素都可使腑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瘀血,如因寒而凝,因热而结,气虚血运迟滞,血虚脉络失养等,且血运瘀滞日久,导致壅遏脏腑脉络而生癥瘕积聚,深痼难拔。前人对此早已有认识,如《灵枢·水胀》中所言的石瘕病,将其病机归咎于“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妊娠篇亦有辨癥痼害的证治和桂枝茯苓丸方证等。

瘀血发生在妇科,有其脏腑经络的特殊性。邪毒外侵的感染性疾病或内生毒素及其继发的生物理化因素,不合理的使用药物,不恰当的饮食因素,以及过度的情绪刺激均可导致冲任胞脉损伤。另外,由于外伤、陈旧性宫外孕、脏器破裂、病变组织残留宫腔等原因,每每构成离经之血,蓄结体内;尤其是由于妇科严重的创伤、感染、大手术后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乃至严重的脏器衰竭等原因都可发生血瘀证。临床常可出现病变部位刀割样、撕裂样疼痛,或子宫阴道的异常出血,血液妄行不羁,或与妇科有关的危急病症,乃至出现厥证,以及强烈的情志异常。如唐容川《血证论·产血》说,“产后血晕,由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甚至闷绝口噤,神昏气冷……有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法当破血”。血瘀证患者在临床诊查时,可见皮肤干燥或瘙痒,肌肤甲错,面色晦暗,黄褐斑,唇色紫黯,舌质瘀紫或夹瘀斑,舌腹面脉络增粗延长,甚至呈串珠样改变;妇检可见宫颈肥大瘀紫,盆腔器官增大或可及包块及痛性结节,子宫活动受限或固定,脉涩,甚至结代脉;在病理组织学上可见血管的异常扩张、痉挛、栓塞,器官的肿大、积血,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组织的急慢性炎症、变性、溃疡、粘连、异常疤痕、局部缺血、组织异位、病变组织残留,以及异常出血、病变包块、肿瘤等。

临床每多见痰瘀互结之象,痰源于津,瘀本于血,津血同源,痰瘀既互为因果,又可互相转换,胶结难解,在妇科表现十分突出。《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若荣气虚惫,不能泌其津液,则津化为痰;津液失之和调,亦化为痰浊阻塞脉道,则血变生为瘀;故常痰瘀互结,壅阻脏腑经络。若“久病入络”可导致脉络瘀阻或不荣,引起络脉拘急,甚至挛缩,而出现妇科诸疾。如月经量或多或少,或闭经,崩漏,顽固性痛经(疼痛不拘于经前为实,经后为虚),甚至非经期小腹腰骶疼痛,癥瘕(包括西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各种异常包块),月经期及更年期不明原因眼睑、颜面、四肢胀满及乳疾,脏躁,子痫等;又如异位妊娠,宫腔变性坏死的组织残留,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淤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粘连、僵硬,垂体微腺瘤等。

2.郁毒致病

郁者,抑而不通之意;毒,总指一切外源性、内源性的致病因素。二者迟留不去可表现为气、血、津液、痰、火、湿、食积聚,脏腑气机阻滞,失去通畅调达而引起的一系列证候。男女老幼皆可有之,然妇女尤多见,郁久而成邪毒。

由于生活将息失宜,或情志过极、强烈刺激,或郁久不得宣泄,患者初期自觉有苦不可名状,被忽视后迁延日久,逐渐发病,名为“因郁乃发”之妇科诸疾。如经期头痛、身痛、乳痛,痛经,经期吐衄,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绝经前后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脏躁,经行情志异常等。“因郁乃发”进一步可“因郁成实”,脏腑气血、经络阻滞,郁与痰瘀互结,瘀阻下焦胞脉而成肠覃、石瘕、癥痼结块,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乳癖及异常病变包块等。再进一步有“因郁致虚”,久郁不解,耗气伤阴,真阴真阳耗竭而出现经少、闭经、干血痨、脏躁、卵巢早衰、绝经期诸证等。

3.六淫及其他邪毒

生活将息失宜,或感受六淫、疫毒,或产后、流产后,或手术后失调,或变性组织稽留,或理化因素,或情志过极,致邪毒胶结于下焦,阻滞脏腑经络胞脉。初病多出现月经不调、妇人腹痛、盆腔炎、带下病、乳腺疾患、热入血室、胎动不安、妇科开腹术后诸症等实象,日久不解,与气血、痰、郁胶结,久病入络,又增加了“血瘀证”之虚实相兼之候,可出现盆腔淤血综合征,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僵硬等。

盖痰、瘀、郁及其他邪毒胶结缠绵日久,正气渐衰,邪毒尤日益深痼,极大地破坏了“肾-冲任-天癸-胞宫”女性生殖轴的平衡,形成正虚邪盛之势,而出现各种妇科疑难病,乃至成癌毒之祸根。正如《医学心悟》所言:“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及其所积日久,气郁渐深,湿热相生,块因渐大,法从中治……但邪气久客,正气必虚,须以补泻迭相为用。”(二)扶正固本法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调节功能,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病因、疾病的抵抗力和耐受力。诸种病因导致的妇科病,若为急性期、正强邪盛之实证则急除病邪;若病情迁延日久,正气遭到破坏,疾病缠绵愈久,正气愈耗损,邪毒愈深陷,终致妇科疑难顽疾,则需扶正固本法治疗。扶正固本法广泛用于妇科经、带、胎、产、乳、杂病等方面。易老认为扶正为固本助祛邪,临证要辨明正邪的消长进退程度以“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适时采用扶正之法,如补气祛邪、补肾祛邪、健脾祛邪、养肝柔肝祛邪、助阳祛邪、滋阴祛邪等,如根蒂欲脱,急当固护根本。扶正同时也是调整机体抗病力的积极措施,故又曰“扶正即为祛邪”。用扶正固本法治疗,可达到病愈邪却,正气亦复,治病求本之目的。(三)祛邪解毒法

治疗诸妇科疑难病,多采用扶正祛邪法,是指以扶正固本为主,合用祛邪解毒之大法。

1.活血祛瘀毒法(1)活血祛瘀,解毒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大黄牡丹汤、盆炎通络汤,药用丹皮、赤芍、皂角刺、乳香、没药、瓜蒌等,适用于盆腔炎、乳腺炎、热入血室等痈肿之邪热瘀结的急性期。(2)祛瘀止痛:方用失笑散,药用郁金、姜黄、延胡、川楝子等,适用于痛经、盆腔淤血综合征。(3)祛瘀生新:方用生化汤,药用卷柏、鸡血藤、三七、益母草、血竭等,适用于崩漏、恶露不绝。(4)祛瘀软坚:药用鳖甲、牡蛎、贝母、山慈菇、夏枯草等,适用于乳癖、盆腔异常包块。(5)祛瘀排毒:药用卷柏、紫草、蜈蚣等,适用于子宫内膜炎、宫内组织残留。(6)祛瘀涤痰:药用胆南星、牙皂、地龙、泽泻,适用于乳癖、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7)祛瘀除烦:方用桃仁承气汤、少腹逐瘀汤,药用胆南星、石菖蒲、牙皂等,适用于因痰瘀郁互结致脏躁、狂躁等精神异常性疾病。(8)祛瘀通腑:方用复方大承气汤加瓜蒌、莪术等,适用于因热瘀毒壅盛不解,或因创伤、妇科开腹术后粘连严重,热结阳明致腑气不通者,如肠梗阻。(9)破瘀消癥:方如少腹逐瘀汤、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药如三棱、莪术等,适用于邪毒根深者,宜重拳出击以攻克之。(10)祛瘀搜风: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此法适用于因血热血瘀所致的除妇科症状之外的如面部痤疮、黄褐斑等表现或与妇科有关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可用消风散加丹皮、紫草、红花等。

现代研究表明,活血祛瘀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缺氧,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增加肠管血流量及肠血氧供应,促进腹膜吸收功能,使腹腔内炎性病灶、异物、血凝块等被吸收清除,使粘连部位纤维化组织软化、松解、吸收,对免疫、代谢类肿瘤等有极好的作用。

2.疏泄通络法

易老认为,邪毒所致之妇科疑难病,每多邪陷入络,故临床用药应重视疏泄通络。络以辛为泄,可用如辛温通络之当归四逆汤,辛润通络之温经汤,补气养血通络之阳和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常用药如甲珠、姜黄、羌活、川芎、皂角刺、丹参、藁本,如瘀者加祛瘀,虚者配以扶正,根蒂深沉者,多用搜剔力强的虫类药如蜈蚣、全蝎、甲珠、地龙、水蛭、蛇类。张仲景用虫类药治妇科病创立了诸多方剂,如抵当汤(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等,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虫类药仍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易老认为,虫类药体阴用阳,血肉之质,蠕动之力能深入经络,搜剔痼疾顽痰、攻坚破积、活血化瘀通络、搜风解毒、息风定惊(痉)、宣化泄热、消痈散肿、壮阳益肾(如海马)等。通过诸法疏泄通络,临床适用于盆腔淤血综合征、闭经、乳疾、组织器官粘连、输卵管不通、输卵管僵硬等。二、引经报使,专病专药

妇科除一般辨证外,还有特殊的经络辨证辨病的特点,故临床亦常用奇经辨证及引经报使,专病专药。如冲任为病可出现月经不调、崩漏、闭经、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滑胎、倒经、产后恶露不绝、痛经、热入血室、癥瘕不孕等,治疗着重调补冲任,如温冲暖宫、疏通胞脉、清海泄热、降冲和胃等,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还创立了调理冲任的理冲汤、温冲汤、安冲汤、固冲汤等。此外还有泰山磐石饮固冲任保胎,龟鹿二仙胶填精益血、灌注冲任,清海丸、大补阴丸清冲任之虚热等。还可依据证候在方中加用巴戟天、紫石英、胡芦巴、当归、川芎、丹参、肉苁蓉、紫河车、鳖甲、龟甲、王不留行、阿胶、熟地、菟丝子、知母、黄柏等配伍。如督脉虚寒者可加鹿茸、鹿胶、附子、锁阳等。如带脉为病,除致冲任督失约之外,还多见外阴阴道之疾,如阴挺、带下病,方选完带汤、易黄汤、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等,还可加用倒提壶、卷柏、苦参、臭椿皮等。因妇女以血为本,故每多用血肉有情之品。总之,因奇经与脏腑的生理病理相关,每互相影响,故要视病情所及,相关用药。

其他专病专药如用卷柏、贯众、血竭等祛瘀止血以治疗子宫异常出血,水蛭、三棱、莪术等消除盆腔异常包块,甲珠、地龙、蜈蚣等通络,紫草、卷柏、三棱、莪术、蜈蚣、全蝎、水蛭等杀胚,皂角刺、姜黄等散结松解盆腔器官、组织粘连,瓜蒌、山慈菇、甲珠、路路通等疏通乳脉之结块,胆南星、牙皂等化痰瘀互结之囊肿。以上药物如配伍得当,可收桴鼓之效。专病专药并非要一竿子用到底,仍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视阶段的不同,正邪的进退,灵活掌握,分寸使用。三、综合调治,多渠道用药

妇科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汤熨法、浴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亦记载“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矾石丸内脏中”等。贴敷法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有记载。清·吴尚先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精辟地阐述了外用疗法的理论依据、应用原则,并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此异者,法耳”,“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理上,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之间互相联系,脏腑间既互为表里关系,同时又与皮、肉、筋、骨、脉,以及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形体组织有机联系、互为资生、互相协调、互相为用、互为表达,共同完成人体生理的动态功能;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并可通过经络和所属之孔窍穴位反映在体表组织或器官上。

对疑难癥瘕痼疾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盆腔淤血综合征、器官组织粘连、盆腔异常包块等,均有“瘀血”之体征。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程既久,瘀血未去,正气已耗,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虚者为气虚、脾虚、肝肾虚,实者为痰、瘀、郁、湿热等互相缠绵,故治疗在内服药的同时,给予外用疗法以直中肯綮。如自拟方妇科如意散贴敷,功能辛香走窜,祛瘀通络,小腹为肝肾经及奇经盘踞之所,药物可通过经络穴位传导直达病所;再如自拟灌肠方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从肠黏膜吸收而直达病所;又如外阴阴道的炎性疾病、子宫脱垂等,内服药加自拟方妇康散、妇爽散外用熏洗,用后症状速减,患者自感局部润滑清爽;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辅以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滴注增强脏腑的功能,加强内服药之疗效,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

易老认为,外用药与内服药寒热性略有差异,如贴敷之妇科如意散辛香走窜,即使内有热证、实证,亦可使用。对于治疗妇科疾病,内服、外敷、灌肠、外洗等法内外合击,疗效相得益彰。四、去宛陈莝,邪有出路

猛烈的内外邪毒作用于人体,或人体长久受邪毒之害,正气无以抗拒,使脏腑、气血、经络受到损伤,又加重了邪毒之害,从无形到有形,并出现急结、胀满、硬痛等症,故应荡涤邪毒、积滞、痰瘀、癥瘕,以“逐邪安本”。遵《素问·标本病传论》之训:“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无论独行之攻或补,还是并行之君臣佐使、攻补兼施,治疗中都要荡涤湿热、积滞、痰瘀、宿食,开启玄府,并鼓动正气,使气机转复。如病在下者,浊阴从阴窍而出,绝大多数患者会感腹中躁动,肠鸣加强,矢气臭秽频频,病灶部位或如蚁行感,或隐隐作痛,或大便黑如酱臭秽,日行2~3次,或阴道流出赤豆汁样或暗红色分泌物,甚至肉样组织随月经排出,尤其在治疗1~2周反应明显。病情越重,上述反应越强烈,而胃纳反增,逐渐二便自调,神情清爽,此为中病之顺象的有效反应,即《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述之“去宛陈莝”,使邪有出路之意。

总之,易老认为,通过以上扶正祛邪法,临床上辨证论治、准确使用,能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邪却而正复之目的。而易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思维、处方用药均离不开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则。易老认为,在不断深化对中医妇科理论理解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接受、运用西医和有关的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探讨研究中医药之真谛,使中医理论与临床有更新、更深的内涵,使临床疗效更确切、可靠,使充满哲理与辩证思维的中医学宝库,更让世人理解、喜爱、接受、推崇和享用,并逐渐走向世界。临证经验治疗各病症经验一、月经病(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也称“经水过多”。经期延长是指行经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者,亦称“月水不断”“月水不绝”“经事延长”。二者均属于以失血量增多为特点的月经不调病症,可同时发生,临床常见于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由于子宫肌瘤、生殖器炎症、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病机有虚有实。虚者多因气虚冲任不固,统摄无权,或阴虚内热,扰动血海,血海不宁,经血不能循其常度;实者多因瘀血、湿热阻滞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而且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肝肾阴虚夹瘀热等。【辨证施治】(1)气虚夹瘀

证候:行经量多,经期延长,色淡红,质清稀,有血块;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则:补气固冲,化瘀止血。

拟方:芪断固崩汤加减。黄芪30g,炒续断15g,熟地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杭芍15g,白术15g,骨碎补15g,茜草15g,生三七粉10g,升麻8g。

加减:神倦乏力、大便溏软者加潞党参20g,怀山药15g;经量过多者加炮姜10g,煅牡蛎30g;经血夹块者加益母草15g,炒卷柏15g,花蕊石15g;经期延长不净者加炒贯众15g,小蓟15g,血竭6g,炒卷柏15g。(2)肝肾阴虚夹瘀热

证候:经行量多,或经量不多,但月经持续约八九日至十余日方净,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夹血块;小腹时痛,咽干口燥,或见手心灼热,尿黄便干;舌质红夹瘀,苔薄少津,脉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固冲调经,化瘀止血。

拟方:一贯煎加减。当归15g,生地15g,枸杞子15g,麦冬15g,沙参15g,川楝子12g,炒续断15g,山茱萸12g,益母草15g,莪术6g,小蓟15g,旱莲草15g,甘草6g。

加减:以月经量多为主者可加黄芪30g,太子参15g,牡蛎30g;经血夹块较多者加炒卷柏15g,花蕊石15g;口干甚者加玄参15g,天花粉15g,鳖甲12g。(3)肝郁脾虚血瘀

证候:经行量多,或经行初期不畅,经期延长,经色紫黯,夹血块;或经期头痛、乳房胀痛;或平时小腹胀痛,白带量多,大便时干时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或涩。

治则:疏肝健脾,化瘀行滞,调经止血。

拟方:逍遥散加味。炒柴胡15g,当归15g,杭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10g,炒续断15g,茜草15g,炒卷柏15g,炒贯众15g,生三七粉10g,甘草6g。

加减:经量多伴口干、目胀者加夏枯草15g,桑叶15g;经期淋沥难净者加血竭6g;口苦者加茵陈15g;便溏者加鸡内金15g,波蔻(云南豆蔻)10g。【病案举例】

例1 刘某,女,28岁。1998年3月17日初诊。

经行量多1年余,阴道流血量多夹血块9天未净,头昏,心悸,面色苍白,肢懒倦怠;舌淡红夹瘀斑,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辨证:气阴两虚夹瘀。治则:健脾益气,养阴固冲,祛瘀止血。拟方:芪断固崩汤原方加麦冬15g,海螵蛸15g,五味子6g,益母草15g,1日1剂,连服4剂。患者服药后阴道流血逐渐减少至止,自觉头痛,口干苦;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弦。治宜滋养肝肾,祛瘀调经。拟方:黄芪30g,熟地15g,怀山药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2g,麦冬15g,天花粉12g,知母6g,莪术10g,煅牡蛎30g,炙甘草10g,1日1剂,连服4剂。此后辨证加减治疗3个月,患者月经经期恢复为5~7天净。

例2 周某,女,30岁。1997年11月20日初诊。

经期12~20天干净已半年余,口干,纳可,二便调;舌红夹瘀少津,苔薄黄,脉细弦。中医诊断:经期延长。辨证:肝肾阴虚,瘀热内伏冲任。治则:滋养肝肾,祛瘀调经。拟方:一贯煎加炒柴胡12g,山茱萸12g,知母10g,花蕊石20g,川断15g,夏枯草15g,血竭6g,1日1剂,连服4剂。之后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经期延长治愈。

例3 牛某,女,12岁。1997年6月21日初诊。

月经初潮半年,经乱无期,末次行经经量少,淋沥12天未净,无腹痛,感头昏思睡,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经期延长。辨证:肝肾亏虚,气虚夹瘀。治则:滋养肝肾,益气祛瘀调冲。拟方:芪断固崩汤加减。炙黄芪30g,潞党参15g,当归15g,熟地15g,白术12g,山茱萸10g,菟丝子15g,续断15g,花蕊石20g,炒卷柏15g,茜草15g,炙艾叶10g,牡蛎30g,血竭6g,炙甘草10g,1日1剂,连服5剂。1周后复诊,诉服药后经量先增多3天,而后明显减少至流血停止,治疗续守原方辨证,再进8剂,此后3个月患者月经均正常来潮。(二)崩漏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若发病急骤,来势急猛,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又称“崩中”;若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沥不绝者为漏,又称“经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即血崩日久,气血耗损渐而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渐进而成崩。崩与漏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本病可发生于妇女各年龄阶段,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其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无排卵型功血。崩漏可因大出血而致昏厥,危及生命,属于妇科急危重症,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迅速止血,以防血脱亡阳,在异常出血停止后仍要积极辨证论治,恢复正常的月经生理和稳定的生理周期,避免崩漏再发。【病因病机】

崩漏的形成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特别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严重失调所致。因肾气不足,脾气虚损,天癸因充养不足而功能表达障碍,导致冲任不固,封藏失司,统摄无权,胞宫藏泻失序,不能制约经血而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故发为本病。因此,崩漏的病因病机为,诸种因素造成的虚、热、瘀损伤冲任胞脉而致病,而瘀血持续存在于崩漏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瘀血因于热者,热扰冲任,煎阴灼血,燥涩成瘀;因于虚者,行血无力,或血溢脉外,或阳虚寒凝,终因经血留滞而成瘀。由于血热、气虚、阴虚、阳虚等诸多的病理变化,患者也因此出现了崩与漏的各种临床表现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而且崩漏日久则离经之血亦成瘀,瘀阻冲任、胞宫则致血不归经而崩中或漏下不止或反复交替发作。若失治误治则可因气血双亡、阴阳离绝而危及生命。【辨证施治】

易老认为崩漏可出现于多种妇科血证,故对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出血、放环后出血、宫内膜炎及盆腔炎所致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子宫不规则出血、不规范使用性激素后出血等具有崩漏之症者均可按崩漏进行论治。临证时在辨证的基础上还应重视“瘀血”这个重要的病理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活血化瘀的思想,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体内瘀血的轻重而选用相应的活血化瘀药物。易老治疗崩漏经验如下。

1.出血期以固为主(1)肾气不足夹瘀

证候:阴道流血量多如注,或绵长淋沥不止,色鲜红夹块;面色白,头昏气短,懒言,腰脊酸软,神疲体倦,腰骶酸痛,小腹坠痛;舌淡红夹瘀,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

治则:补气益肾固冲,活血化瘀止血。

拟方:芪断固崩汤加减。黄芪30g,续断15g,熟地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杭芍15g,白术15g,骨碎补15g,茜草15g,生三七粉10g。

加减:若流血量多、气短、面白者重用黄芪至40g,并加独参汤10~15g煎水频服;流血淋沥不止者加血竭;血块多伴腹痛者加花蕊石15g。(2)肝脾不调夹瘀

证候:经乱淋沥,量或多或少,或断续反复流血,血色黯红夹块;伴小腹坠胀不适或隐痛,乳房胀痛,大便或干或溏;舌红夹瘀,苔薄白或腻,脉弦。

治则:调肝健脾,化瘀止血。

拟方:调肝止血汤。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2g,柴胡12g,白术15g,茯苓15g,茜草15g,生三七粉10g,花蕊石15g,炒卷柏10g。

加减:乳房胀痛者加天门冬15g;口干口苦者加牡丹皮15g,夏枯草15g;淋沥日久者加血竭6g;若瘀甚者以赤芍易白芍。(3)肝肾不足夹瘀

证候:经行淋沥,经止无期,色红质稠夹小血块;或有烘热口干,腰脊酸软,大便偏干;舌红夹瘀,苔薄少津,脉细或数。

治则:滋养肝肾,行滞活血,祛瘀止血。

拟方:宁海汤。当归15g,熟地15g,麦冬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0g,骨碎补15g,鹿衔草15g,茜草15g,生三七粉10g,桑叶15g,血竭6g。

加减:小腹隐痛者加川楝子10g,腰酸者加续断15g,大便干者加玄参15g。(4)瘀热互结

证候:骤然血崩或淋沥不断,色鲜红或血色污秽腥臭;伴心中懊,纳谷不馨,口苦口干;舌红夹瘀,苔白腻或黄腻少津,脉弦数或濡数。

治则: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止血。

拟方:清热化瘀止血汤。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柴胡12g,牡丹皮15g,苍术12g,黄柏12g,焦栀子10g,小蓟15g,茜草15g,炒卷柏10g。

加减:双目干涩、情急易怒者加桑叶15g,夏枯草15g;大便溏者加波蔻10g。(5)脾肾气虚,冲任失固

证候:青春期经乱无期,经量少,淋沥不净;伴头昏思睡,纳呆,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则:补气健脾,祛瘀调冲。

拟方:加减固冲汤。炙黄芪30g,潞党参15g,怀山药15g,炒白术12g,炒卷柏15g,茜草15g,炙艾叶10g,牡蛎30g,血竭6g,炙甘草10g。

方解:方中以炙黄芪、潞党参、怀山药、炒白术补气健脾为君;炒卷柏、茜草、血竭祛瘀止血为臣;炙艾叶、牡蛎止血固冲为佐;炙甘草和调诸药为使。全方具有补气健脾,祛瘀调冲之功,专治气虚夹瘀之经期延长,久漏不止。

2.非出血期以调为主(1)气虚血瘀

证候:崩漏出血期经血夹块,或宿有癥瘕病史;血止后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面色欠润,小腹时或隐痛;舌淡夹瘀,苔薄,脉缓弱。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

拟方:理冲汤加味。生黄芪30g,潞党参20g,白术15g,怀山药15g,天花粉15g,知母6g,莪术10g,鸡内金15g,牡蛎30g,生三七粉10g。

加减:腰酸软者加菟丝子15g,枸杞子15g,续断15g。(2)血虚血瘀

证候:以往有宫腔操作史;小腹针刺样隐隐作痛,面色白,头昏心悸,眠差多梦,唇甲色淡;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或弦。

治则:养血调冲,化瘀调经。

拟方:调冲汤。当归12g,熟地15g,川芎12g,赤芍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15g,续断15g,麦冬15g,生三七粉10g,紫石英15g。

加减: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g;盆腔有癥瘕者加莪术10g,丹参15g;经潮提前者加卷柏10g,刘寄奴15g;腰酸者加山茱萸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舌苔腻,口苦者加茵陈15g;口咽干者加木蝴蝶10g;头痛者加藁本12g。【诊治特色】

崩漏属于中医妇科急症,亦为难治之顽疾。崩漏病因有“虚、热、瘀”三端,治疗崩漏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其中塞流止血为三法之首,但临床上常有愈止愈崩、愈涩愈漏的情况,究其原因则为瘀血作祟。正如《妇人大全良方》云:“大率治血崩……譬如治痢,有积不先去之,徒服断下药,一时暂止,久则毒气愈深,甚至危殆。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更以药涩住,转见增剧。”易老尊崇张锡纯的医学思想,重视冲脉在妇科的重要作用,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彻底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临证要时时固护肾及冲任;并且治疗崩漏时详审病症,在辨证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法配合辨证处方,以祛瘀止血、化瘀调经体现通因通用的中医诊治特色。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中,易老善用生三七10g研末兑服,既能活血祛瘀止血,又能养血化瘀调经;茜草也是一味具有双向作用的药物,既能祛瘀止血,又能化瘀通经,用之能达到祛瘀通滞、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莪术与牡蛎相配,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并且还可以用牡蛎的收敛之性牵制莪术活血破瘀之峻猛,达到活血祛瘀而不耗血伤正的作用。不论是否在出血期,一旦辨清体内有瘀血、癥瘕则选配入药。如卷柏生用破血,炒用兼能止血,易老用卷柏治疗本病,旨在促使胞宫胞脉之瘀血(如滞留的子宫内膜)快速排出体外,从而新血得以归经;如骨碎补能益肾活血,祛瘀止血;如川芎行气活血,既行气中之血滞,又行血中之气滞。易老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甚佳,部分出血期患者在服药初期阴道流血会有所增加,且流出血块较多,旋即阴道流血明显减少,渐至流血停止。【病案举例】

例1 龚某,女,45岁。2001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母亲病逝,情绪受刺激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以后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多且经期延长,并曾因阴道流血量多不止两次行清宫术,子宫内膜病检均提示为“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过长”。初诊时阴道流血量少淋沥,夹小血块,半月不净,伴腰酸痛,神倦乏力,口干思饮;舌红夹瘀,苔薄白,脉细。既往患“子宫肌瘤”10年。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中医诊断:崩漏,癥瘕。辨证:冲任不固,气阴不足血瘀。治则:益气固冲,祛瘀止血。拟方:芪断固崩汤加减。黄芪30g,续断15g,熟地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麦冬15g,骨碎补15g,茜草15g,生三七粉10g,牡蛎30g,五味子6g。服药4剂后阴道流血得止,仍感腰酸痛,劳累后尤甚,口干,大便溏软,日2~3次。改理冲汤加减:黄芪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续断15g,山茱萸10g,麦冬15g,天花粉15g,知母6g,莪术10g,牡蛎30g,丹参15g,茜草15g,生三七粉10g。上药连服4剂后月经于5月12日来潮,初期量较多,夹血块,精神明显好转,自觉腰酸痛。经期继用芪断固崩汤加减调治,经行10天净;非经期予理冲汤加减调治,以后月经来潮规则,经期为7天,至今未再复发。

例2 唐某,女,37岁。1999年4月25日初诊。

患者1月12日因不全流产清宫,阴道流血月余未尽,于3月3日再次清宫,恶露1周净。但3月25日月经来潮,量多延绵至今,已用多种消炎、止痛西药未效。诊时见:经色黑,腹胀刺痛,头昏气短,困倦,面色白;舌淡黯红夹瘀,苔白少津,脉沉细而涩。中医诊断:崩漏。辨证:气虚血瘀。治则:补气活血,祛瘀止血。拟方:补中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当归炭15g,炒白术12g,陈皮6g,炙升麻10g,炒柴胡10g,刘寄奴15g,续断15g,杭芍10g,贯众炭15g,大蓟15g,小蓟15g,藕节炭20g,甘草6g。5月3日二诊诉,服上方4剂后,下污黑血甚多,腹痛减轻,余症尚存,脉转沉细,苔白润。辨证:气虚肝肾受损,瘀血渐化。治则:补气调肝肾,化瘀止血。守原方去大蓟15g,小蓟15g,藕节炭10g,加沙苑子15g,山茱萸12g,地榆炭15g,茜草10g,4剂。5月14号三诊诉:服上方后流血止,但仍感头昏,气短,纳差,困倦,脉细,苔白润。辨证:瘀血已尽,脾虚气弱,肝肾不足。治则:健脾补气,固肝肾。拟归芪六君子汤加川断15g,沙苑子15g,巴戟天15g,五味子6g,砂仁6g。第2年7月四诊诉:服上方6剂后病已痊愈,月经正常,后即怀孕。(三)月经过少、闭经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女子年逾16周岁尚未初潮,或已建立了月经周期又中断达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经。月经过少、闭经虽然主症表现不同,病情程度也有所不同,但从中医的发病原因及病机、辨证施治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月经过少多为闭经的前驱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闭经,也就是说大部分月经过少的患者发展的最后结局是闭经;而临床上一些闭经患者经治疗后月经恢复,有的经水涩少,需经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正常;也有的患者月经过少、闭经交替存在,无法截然分开。临床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精神、环境或营养因素,人工流产损伤子宫内膜,卵巢功能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溢乳综合征等均可引起月经过少、闭经。

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紧张,避孕药的普遍甚至是过量使用,或多次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等诸多因素,使月经过少、闭经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现代医学多数主张常规用激素治疗,但因治标不治本,易复发,远期疗效差,且有一定副作用,患者往往不能坚持,故患者较多采用中药治疗。

易老指出,治疗妇科疾病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女性正常生理状态,维护肾-天癸-冲任-胞宫的生理功能,保持女性生殖轴平衡。肾藏精,为冲任之本,主生殖封藏。肾所藏之精能化气,肾气对女性的生长发育、经孕繁殖及衰老等生命活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女子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天癸由先天之微少而逐渐化生、充实,从而促进胞宫具有经、孕、产的生理功能。肾既藏先天父母所禀受的生殖之精,又藏后天水谷化生之精微,二者合而为肾精,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相互资生,共为经、带、胎、乳的物质基础。【病因病机】《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兰室秘藏》云:“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大致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精血虚,阴津亏乏;或久病、大病、忧思伤脾,或疏泄失常、脾失健运,或素体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乏源,以致血虚气少,气血虚弱,冲任二脉不盈,遂发经少、闭经。而正气虚极,必血流艰涩,乃至枯涸而生瘀证。实者多因情志所伤,或经期、产后失于调摄,或痰湿阻滞胞宫,气机受阻,气滞血瘀,冲任胞脉壅阻而致经少、闭经。易老认为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往往虚实并存,并存中亦有所侧重,常虚多实少,最终均致瘀阻胞宫。治疗时应结合病机所在,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专方专药运用,顺应月经周期及经前征兆,进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1)肝肾两虚夹瘀

证候:年逾16岁尚未行经,身材矮小,双乳及子宫发育不良;或正值青壮年,月经延后,经量逐渐减少至经闭不行;伴烘热汗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