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胎教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1 08:22:46

点击下载

作者:汉竹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胎教故事

国学经典胎教故事试读:

前言

我国中医儿科学的鼻祖钱乙在其《钱氏儿科学》中谈到“欲子女之清秀者,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清秀、聪俊呢?也许,“居山明水秀之乡”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常资文学艺术”却是轻而易举。

本书收录了经典的诗词、成语典故、传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文化知识共60余篇。有的讲述典故渊源,有的阐释人生哲理,有的表现传统美德,大都脍炙人口、意蕴深远。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诵读经典感悟生命”的小栏目,让准爸妈与胎宝宝共同分享中华祖先的智慧。此外,全书采用童真童趣的插画,感觉更亲切,准爸妈可以在读书的同时将这份温情传递给胎宝宝。

当你把浓浓的爱意通过这一篇篇国学经典传递给胎宝宝时,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与勇敢也传递给了腹中的胎宝宝。宝宝“清秀聪俊”,便指日可待!

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四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呢。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看上去孔融让出大梨有些吃亏,其实,面对这种暂时的小舍,才是懂得谦让与尊重的大舍。这种“舍得”的精神让我们在岁月的积累中,修得豁达宽广、大爱无边的胸怀。如同我们常说的那句——吃亏是福。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他从小刚正不阿,大情大爱,长大后又主宣仁政,终成汉末一代名儒。所以,宝宝呀,唯舍下才能获得给予,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在小舍中体会大得,在礼让中继承传统美德,在失去中把握真正的获得。

2.木兰从军

北魏时期,边关告急,朝廷招兵御敌。木兰因父亲年老,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由于英勇善战,三年之后被提拔为校尉。刘元度与她志趣相投,两人结为莫逆之交。

番(指外邦)主准备暗袭边关,派两名番将诈降,以重金买通元帅军师。木兰见阵前群鸟惊飞,知道番军必有重大行动。木兰接任元帅一职,并打败番军。朝廷论功行赏,木兰辞官返乡,恢复女装,与元度结为夫妻。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cháng,古代指裙子),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巾帼女英雄花木兰,在男尊女卑的南北朝时期能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节节制胜,做出了比男儿还伟大的成绩,最终成全了忠孝节义这一品德,实在值得我们后人尊重。我们可爱的孩子呀,只有有梦想的人才能听到内心前进的脚步声。人有了理想,内部或者外部各种因素都已不再是障碍。哪怕所有的人都觉得前途杳渺、难以实现,只要坚定内心,踏上征程,勇敢地迈开追梦的步伐,就能成就大业!

3.诗经·木瓜

[1][2][3][4][5][6]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7]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8]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

[1]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

[2]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信物的风俗。

[3]报:报答。

[4]琼琚(qióng jū):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面“琼瑶”、“琼玖(jiǔ)”同此。

[5]匪:同“非”。

[6]好:爱。

[7]木桃:桃子。

[8]木李:李子。译文: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我回赠给你的却是佩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桃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美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李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宝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诗经·木瓜》篇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道出了给予和回报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同美玉般,是人们享受到的一种温暖而美好的馈赠。爱是付出不求回报!你赠予我们生命的惊喜时,我们也将父母那永恒的爱给予你,这不是为了相互答谢,而是盼亲情永久相伴呀!

4.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他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更加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他喜欢读书,经常书不释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在紧急时刻,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缸,解救了落水的小朋友。将“急中生智”这个词语恰当地运用在生活中,的确解决了大麻烦。孩子,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事,如果能在从容不迫中感受到智慧所指引的路,急中生智抓住最主要的方法,那么,我们也能像司马光那样,情急之中智慧地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如此再大的麻烦也就迎刃而解了。

5.“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期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正封窗锁门,有的正收拾行装,有的正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忙乱恐慌的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lǚr2n)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juéshuò)、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子,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要把“年”兽撵走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涌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孩子呀,我们中国人一年四季里最快乐的事就是过新年,穿新衣,放花炮,张灯结彩走亲戚。新年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新年新气象,所以“年”也叫春节。在我们国家,“年”更是亲人相聚相守的好日子,在过年的时候,亲人团聚在一起,收到好友的祝福。往往过一年,长一岁,风风雨雨常相聚。孩子呀,爸爸妈妈会在将来的每一个新年,与你相守在一起。

6. 孔子学琴

孔子向师襄(xiāng)子学习弹琴,学习一首乐曲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孔子说“:我虽然是以击磬(qìng)做的乐官,但我还是擅长于弹琴。如今,你已学会了这首琴曲,可以进一步学点别的了。”孔子听了,并不急于学其他的,回答说“:我还没有学到它弹奏的技巧啊。”

孔子用心投入,练习一段时间后,很快学会了技巧。于是,师襄子便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学会技巧了,那么可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可我还没有了解曲子表达的意趣啊。”

孔子继续专心练习一段时间,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时,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了解了它的意趣,现在可以进一步再学点别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继续深入,回答说“:我还不晓得它是歌颂谁的啊。”

于是,孔子专心致志,每天弹奏,用心领会曲中歌颂的人物。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孔子若有所思,怡然地站在一个高处,向着远方眺望说“:我已经知道它是歌颂谁的了。他长得有点黑,身材修长,目光深邃;他胸怀辽阔,囊括四方,心系苍生,有王者气度。若不是周文王,谁能如此啊!”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立刻离开坐席来到孔子面前,两手交叉于胸前,表示敬意地说“:君子,真是无所不通的圣人啊,此曲的原名正是《文王操》。”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我们的好孩子啊,要想真正地学会一门技艺,向孔子这种学琴的精神学习吧。只有真正懂得事物内部的来龙去脉,才能体会到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也才能掌握真才实学,触摸到万事万物的真情实意。孩子呀,学习是一种信仰,既要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又要弄懂和爱上学习这件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事贵在坚持。

7.重九登高

相传,恒景曾经跟随汝南(今河南上蔡)的仙人费长房连续几年在外游学。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大灾难,赶[1]紧回去看看,叫家里人每人做一个红色的袋子,盛满茱萸后系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这场灾祸就可以消除了。”恒景照他说的做了,全家登上山。晚上回来,看到鸡、犬、牛、羊一下子都生病了。费长房听说这情况,说“:他们代替你们承受了灾难。”如今人们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妇女带着装茱萸的口袋,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

据史料记载,真正在民间形成习俗确定为重阳节是在两晋时期,那时有“重九登高”的习俗。重阳这一天人们佩戴茱萸,登高望远,观景赋诗,成为一种雅事。到了唐代,每逢重阳节亲友团聚、登高野游又成为一件乐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资佐证。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九重阳这样的节日里,怎能少了一个亲人呢!孩子呀,现在你是爸爸妈妈的好亲人,也是爷爷奶奶的好亲人。九九重阳节还是我国的老人节,通常全家人会一起去郊游、登山,对老人来说益处很多,也给了晚辈一个孝顺父母的机会。所以,现在我们正一起等待着你的到来,以后我们一起出去游玩,在这样的节日里,既能陪伴着爷爷奶奶一起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一家人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那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注[1]:茱萸(zhu yu),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驱邪避恶。

8. 盘古开天辟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眼一看,眼前模糊糊的一片,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糟糕,不知道从哪抓过来一柄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这片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高了。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天和地的构造逐渐成型,他也累得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岳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故事最终就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证明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孩子啊,妈妈给你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你感受神话中的人物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也想告诉你: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的。

9. 巾帼英雄

冼夫人,第一巾帼,又称岭南圣母,出生在古高凉地区(今广东省茂名地区)。

冼夫人本是俚(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人首领,她带头与汉官冯宝结婚,这也成了俚汉两族和睦及融合的动力。冼夫人与冯宝结婚,本身就是一种促进民族团结的行为,使祖国南疆民族团结局面更为牢固。许多俚人都将冯宝视为自己的首领,显示了俚汉民族的团结友好,对当时俚人的汉化和岭南社会的长期稳定,起了推动作用。

冼夫人与冯宝结婚后,在岭南地区积极传播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她教育百越各部落“尽力农事”,提倡男耕女织。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岭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如纺织、铸铜、制陶瓷、造船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海南岛,她在梁朝时请建崖州后,加速了当地封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至今海南各地人民还依然对她十分尊敬,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冼夫人的一生,以其卓越远见、智勇双全的胆识、非凡的谋略、果毅的决策,竭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地方割据,打击一切分裂活动,为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点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巾帼不让须眉,做人当是英雄。我们的孩子啊,爸爸妈妈想让你明白,好男儿志在四方,巾帼一样出英雄。爸爸妈妈对男孩与女孩的喜欢都是一样的,而现在你只需要好好地长大。将来有一天,你或许会回想起这个小故事,但愿你还能记得这其中的豪情壮志,产生做人当做人中豪杰的愿望。

10. 诚实的晏殊

晏(yàn)殊从小聪明好学,五岁能做诗,七岁时文章就写得有声有色了,有“神童”之称。十五岁那年,晏殊的聪明多才被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晏殊本可以直接由皇上面试,但他执意要参加科举会考。他认为只有参加会考才能反映出自己的真才实学。主考官同意了晏殊的请求,决定让他同众多考生一起会考。

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晏殊一看题目刚好是做过的。他拿起笔,想了一会儿,就举手对主考官说“:大人,这个题目我在家已经做过了,如果再做一遍,这不是弄虚作假了吗?请您另外给我出个题目做,好不好?”考官听了,同意给晏殊另外出一个题目。

晏殊拿到新题目,反复看了看,思考了一会儿,就拿起笔来一气呵成。考官惊呆了,觉得此人文思敏捷,真是个奇才!晏殊要求参加会考和重新出题的事,不仅在考生中传开,还传到宋真宗那里。宋真宗马上召见了晏殊,称赞说“:你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诚实不欺的好品质!”

后来晏殊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找好日子举行宴饮。于是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于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研习学问。有一天,皇上给太子选择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传达圣旨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并且都通宵达旦地进行,惟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谨慎厚道的人,才可以当太子的老师。”

晏殊到朝堂感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的原因并问他为何不去宴请嬉游。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请嬉游,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的话也一定去,只是没有钱所以不能出去罢了。”皇上坦言更加喜欢他的诚实。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晏殊能在喧嚣浮华中保持自我本色,是不自欺的体现,所以,他能将熟悉的考题看作作弊行为。其实,诚实最重要的是先要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良知,忠实于信念和理想,因此他最终能成为一代名流。

11.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传说他曾经吟诗赶走了小偷。

有一天夜里,天寒月黑,外面下着蒙蒙细雨,郑板桥还没有入睡,这时,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屋子。郑板桥假装熟睡,任他偷,但是他感到不甘心,于是略加思索,轻轻吟出两句即兴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听,趴在地上不敢出声。继而又听到两句“:腹内读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这话确实不假,因为,当时郑板桥刚被罢官,两袖清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

小偷正准备翻出院墙之际,又听见“: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然有一盆兰花,于是小心避开,不料脚刚落地,又听见屋里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夜深赶豪门。”

就这样,郑板桥巧吟嘲讽的诗句,把小偷送出了院子。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临危不惧是一种品质,而能以幽默的态度来对待意外事件,不失风趣和智慧。郑板桥吟诗赶小偷的故事,好笑又好玩,他随机应变的机智灵敏,读着读着,让我们在紧张中又猛然开怀大笑起来。我们的好宝宝呀,任何时候都要学着笑对天下事,尽享腹中智呀!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2.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言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万分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用酒醉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是最初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屈原为国忧心,最后投身汨罗江,这让后来民间百姓通过节日的形式用粽子寄予情思。其实,那些粽子原来是为了不让鱼儿咬屈原的身体,这是多么好的民间情愫啊。孩子呀,人们为什么那么爱戴屈原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爱戴屈原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啊!

13.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去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的字!”

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也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东晋有二王,父亲即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去向何处至今都是一个历史之谜。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王羲之鹅池练书,以至于把池水染成了黑色,意在说明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同时他也将这种态度传递给自己的儿子王献之。孩子呀,其实,王羲之教子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14.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天干地旱,民不聊生。后来出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服下此药,便可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长生不老药交给了妻子嫦娥,嫦娥将长生不老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长生不老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他去找蓬蒙,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也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嫦娥奔月的传说流传了很多年,我们能理解后羿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嫦娥对夫君的痴情。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月亮又大又圆,月下的人们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位清秀佳人的侧影,我的孩子呀,传说那就是嫦娥在寻望心爱的丈夫后羿,而现在的月宫女神已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嫦娥了。

15. 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西汉的汉宣帝即位,汉朝又迎来了一个强盛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单于(chányú)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元帝即位后,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是位极懂事的姑娘。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痛恨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被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画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再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元帝知道后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出塞,实现了匈奴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王后的意思),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倾城倾国,有“落雁”之美,她以国家为重自愿和亲。和亲政策为的是避免民族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美丽的王昭君当然懂得以大局为重,出塞后凭借着勤劳的品质和智慧,劝诫单于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为那里的人民带去了美好的生活和希望,并深受匈奴人民的爱戴。孩子啊,外貌远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而最美好的,是总能为身边的人营造着生活的希望!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民相处得很好。她多次劝说单于应明廷纲,清君侧,修明法度,多行善政,举贤授能,奖励功臣,以得民心,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同时,在春日之际,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刺绣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不保留地细心施教,在忙碌与诚恳之中,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多年。

16. 岳飞沙上学写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八岁还没有上学。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们坐在私塾里读书、写字,心里非常羡慕。可现实生活只能让他把这种梦想暂时埋在心里,因为,每天的一捆干柴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否则,就要饿肚子。

有心的他每次打柴回来,都要在私塾外听听朗朗的读书声。有一次,先生正在讲欧阳修勤学的故事,他竟听得入了迷,连回家都忘记了,直到母亲寻来。

自从听了欧阳修的故事后,他读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岳飞每天都早早出去打柴,等打完柴后便在私塾外面听先生讲课。岳飞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听得又很仔细,这样一来,先生讲的文章,岳飞几乎都背了下来。可只能听先生讲课,却看不见先生写的字,岳飞为此十分苦恼,要是能学会写字该多好啊!

有一天,他对母亲说了自己想学写字的愿望。母亲听了既高兴又为难,家里穷得连吃饭都困难,哪里有钱买纸和笔呢?这时,岳飞拿起小柳枝在沙子上划了起来,“您看,这不就是最好的纸和笔吗!”岳飞说。

母亲高兴地说“:对呀,这真是个好办法!孩子,你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呢?”“是先生讲的欧阳修的故事提醒了我,因为欧阳修曾用荻(dí)秆作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小岳飞自豪地说。

从此,屋里门后的那筐沙子便成了岳飞最好的课桌。每天打柴回来,妈妈便开始教岳飞学写字。沙子可以反复利用,写错了也不用擦,抹平就可以接着写,真是个既省钱又方便的好办法。岳飞学得很用功,没多久,便学会了很多字,这为他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岳母刺字说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杭州岳王庙就是纪念抗金名将岳飞的。岳飞小时候家贫,念不起书,在学堂外偷听,然后用柳枝在沙地上学写字,跟同样出身贫寒的大文学家欧阳修一样,努力刻苦。古代人的文化教育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只有家境好的人才念得起书,一旦中举做官,也就功成名就。所以出身贫寒的人要成为杰出人物,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岳飞积极克服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的小宝贝学习呀。

17. 珍珠翡翠白玉汤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从没吃饱过肚子,十七岁那年他成了孤儿,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和尚,只图有口饭吃。但是,不久家乡就闹了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在这期间,他历尽人间沧桑,常常一整天都讨不到一口饭吃。

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累,在街上昏倒了,被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米饭一起煮,给朱元璋吃了。朱元璋吃完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当上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珍馐(xiū)。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于是便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吃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那厨师无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放在一起,熬成汤献上,朱元璋尝后,觉得根本不对味,非常生气,又让人找来一位他家乡的厨师去做。这位厨师很聪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对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感兴趣,我不妨来个仿制品碰碰运气。因此,他便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将此菜献上之后,朱元璋一吃感觉味道好极了,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一样,于是下令重赏那位厨师。那厨师得赏钱后,便告病回家了,并且把这道朱元璋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父老。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口味的最初记忆能让人铭记终身,如同谁能忘怀母亲乳汁的甘甜呢!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当他在饥饿时吃到老婆婆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和在当了皇帝后再次吃,这又不仅是一个口味记忆的重温,而且还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孩子呀,现在每当妈妈吃东西时,也在想这会不会成为你对某个味道的最初记忆?妈妈的这种心思并不求你来感恩和回报,只愿你现在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份爱,这每一次的最初体验。

18. 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他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了。李白在河边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

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

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李白听了,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恍然大悟“: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专心地读,从此再也不偷懒了。后来他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人称为“诗仙”。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孩子呀,老婆婆耐心地将铁杵磨成针,就是凭着有一颗做事执著的心,耐心是恒心的重要依靠。如你也能感觉到自己正在执著耐心地成长,爸爸妈妈也在耐心地为你的到来创造条件,耐心允许一切事情在时间中缓缓走来。

19. 曹冲称象

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手下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他切成块儿称。”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我有个办法,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手下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做标记。再叫人把大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标记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就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曹操自然最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小儿子聪明呢!”诵读经典 感悟生命小小少年曹冲非常聪明,在那些大人面前他能想到并提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帮助大人们解决了大问题,实在是令人佩服的小朋友。孩子呀,妈妈知道你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你再长大些,也会像曹冲那样帮助妈妈解决不少连我们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心中,你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20. 路温舒的“蒲草书”

路温舒自幼聪明好学,但路家世代务农,他小小年纪就要放牛割草。每天,他看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到学堂去读书,心里非常羡慕。

一天,路温舒去割草,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学堂。学堂只有两间塾室,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童,连院墙也没有,开窗便是开阔的草地。路温舒一看大喜,他急忙把草筐割满,就悄悄地来到塾室窗外偷听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讲,只半天时间,他就学会了十几个字,这使他欣喜若狂。第二天,他又把牛牵到学堂外边,他拴好牛让牛随便吃草,自己又悄悄来到学堂窗下偷偷听讲,到中午又学会了十几个字。

几天以后,老师发现了这个在窗外听课的学生。老师又问了问他这几天听的课程,小温舒对答如流,使老师惊奇之余又有些犯难:如果自己不收学费,此例一开,将不好收场。看着正在吃草的牛,老师说“:有工夫你就来窗外听吧,白天没工夫,你就晚上来!”小温舒高兴地连忙感谢老师。

就这样,路温舒一边割草放牛,一边在学堂窗外听课,几年以后,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堂里老师的教材他几乎读完了,随着知识的增长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后来通过老师的介绍,他到邻村李家去借书看,李家是当地的望族,藏书十分丰富。

路温舒每晚点灯夜读,一直到鸡鸣才和衣而睡,读完还书时他又恋恋不舍,他想自己把书抄下来该多好。但自己家穷,买不起作书简的竹子,这如何是好?一时没有办法,只好把借阅的书读懂吃透,记清背熟。常言道“好心不如淡墨”,读过的书到用的时候,往往又不能保证用准,这就更增强了他抄书的念头。

一天,他借来一部《尚书》,读着读着,不觉就神游于古朴神秘的世界之中,以至废寝忘食,爱不释手,心想一定要把这部书抄录下来,永久保存。他苦苦地思索着。一天,他来河边放牛,见河中蒲草茂盛,郁郁葱葱。他眼前一亮:这蒲草宽宽的叶子,不正像竹简吗?把它晒干,在上面写字抄书,再把蒲叶用线编起来正如韦编的竹简一样,携带起来又比竹简更轻、更方便。这一发现几乎使路温舒高兴得叫起来,他当即割了许多蒲草就地晾晒,等蒲草干了以后,他就在蒲草叶子上,用心仔细地抄写《尚书》,然后把这些写满字的蒲叶按序串编在一起。他情不自禁地把蒲编举起来喊道“:我有书了,我有书了!”家人和四邻都吃惊地望着他,以为他疯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