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文工具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0 14:17:20

点击下载

作者:刘晓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中文工具书

新编中文工具书试读:

前言

本书的编著,缘于一门叫作“中文工具书”的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中文系便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中文工具书”,迄今已有二十几个年头。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走向治学的门径,同时与学生分享老师治学过程中得失成败的经验。其间一直没有指定教材,老师们都是自编讲义。因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故讲授内容不尽相同。当然这也不成问题。因材施教,本来就以施教者自主选择教材与教法为前提。只是本课程一直以来都由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学术兴趣大多偏向于文、史、哲方面,而一般对“工具书”的理解,又以字典、辞书、目录、索引、表谱等工具性的书籍为主,因此尽管讲授内容不尽相同,但讲授范围基本一致,且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学与哲学。自2009年起,编者讲授“中文工具书”课程也已有八个轮次。每一轮课程结束时,编者都会做一个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对下一轮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有学生认为课程到大三才开设,而事实上他们在大一、大二时更需要此类课程的指导;有学生认为内容偏重于古代文学,这对有志于研究其他专业方向的同学来说,未免有些遗憾;有学生认为仅开具书目还不够,还需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些书籍,包括指导他们撰写学术论文;还有学生认为,课程涉及数百种书籍的版本、内容、体例、适用范围等知识,仅靠课件与笔记难以消化,希望老师能编撰一本教材。因应学生的主要诉求,我们调整了培养方案,将本课程提前至大二开设;修订了讲义内容,涵盖了中文专业的所有学科;设计了论文指导,包括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两个环节;现在又再次修订讲义,打算出版这本书。

本书的编著,出于这样一个目的:为大一、大二学生学习中文专业提供一份基本的阅读指南;为大三、大四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开具基本的参考书目。当学生只知《论语心得》而不知《论语注疏》、只读《盗墓笔记》而无视《聊斋志异》时,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经典。在本书的语境中,“中文”具有这样的双重含义:一指汉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字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方向。凡是中文系学生亟需的书籍,我们都尽量推荐;而其他方面,比如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尽管中文系学生需要广泛涉猎,但限于篇幅,本书不作特别安排。二指汉语这一语种。本书所涉及的书目,基本上都用汉语写就,即便是西方文论与外国文学方面的工具书,也尽量介绍中译本。本书不介绍外文工具书,但考虑到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强烈建议有志于此的学生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原著,能够熟练地使用外文文献。

我们对“工具书”的理解,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工具书,即供读者查阅资料而编撰的书籍,比如字典、词典、目录、索引等。此类书籍有着独特的编纂体例,比如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条目言简意赅等。广义的工具书,即读者不是为了通读,而是为了查阅、搜检某类专门材料而使用的书籍,比如丛书、类书、诗集、文集等。此类书籍中很多都是中文专业的必读书目,同时也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参考资料。本书二者兼具,但相对而言,广义层面的工具书占了更多的比例。

本书的编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了大量的文史类工具书教材,为我们讲授“中文工具书”这门课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享受前人带来的便利时,我们也发现以往的工具书教材多少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资料的更新比较滞后。21世纪以来,学界产生了大批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资料丛书相继问世,比如《历代词话》、《历代文话》、《历代曲话汇编》、《晚清小说目录》、《民国小说目录》、《近代小说编年史》等,以往的工具书教材都没有收录。其次是资料的收录范围偏向于文学、史学与哲学等传统学科领域,且大多偏重古代。这些书籍固然都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阅读篇目,但坦率地说,不少学生在本科期间能够阅读的文学书籍已相当有限,遑论史学与哲学。而对那些兴趣点在语言学、文字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的同学来说,以往的工具书教材又明显有所缺失。第三,资料的版本选择存在不少困难。以往的工具书教材所收录的资料,大多在解放前后那段时间出版,现在很难在图书馆觅得踪影;而其中不少书籍后来又出版了新的修订本或替代本,教材却无法及时更新,加以著录。基于上述情况,本书在选录资料时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密切关注学界动态,尽量收录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收录了相当多出版于21世纪的书籍,其中不少是2015年与2016年的版本。二、加强针对性,强化中文专业。本书基本不涉及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但就中文专业而言,覆盖了语言学、文字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三、提供多种选择,方便学生查阅。本书所介绍的工具书,绝大多数都提供了两种以上的版本——既要保证版本的可靠性,又要保证借阅的可行性。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书籍的直观印象,本书力求为每本参考资料都配以书影,希望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识记各类书籍,以便在需要时能够作出快速反应,并且迅速找到所需资料。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在多年讲义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而成的。在备课的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的前贤成果,当时并没有一一注明所有参考资料的来源。如今要将讲义付梓,这方面的缺憾很有可能会导致“掠人之美”的问题。尽管本书也列出了主要的参考书目,但仍然存在挂一漏万的可能。如有冒犯,恳请作者予以谅解。第一讲综合类工具书

本讲介绍研习中文专业可能会涉及的诸多综合性工具书,包括书目提要、丛书类书、方志地图、传记谱录等诸多方面。一、书目提要1.《汉书·艺文志》

〔东汉〕班固撰。

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一卷。原为《汉书》中的一篇,后世从中裁篇另行刊印,初刊本有日本文政八年(1825)《八史经籍志》本,清光绪九年(1883)镇海张寿荣据此重刊。《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乃《汉书》十志之一,专记西汉藏书情况。所著录书目分为六略38种,共596家,13269卷。一、六艺略:下设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略:下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三、诗赋略:下设屈原、陆贾、孙卿等,及杂赋、歌诗;四、兵书略:下设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五、数术略:下设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略:下设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汉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其首次根据官修目录编制了正史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新体例,以记一代藏书之盛,从而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在这一体例的影响下,后世编纂的史书如《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以至《清史稿》都撰有“艺文志”或“经籍志”,专记一代藏书或一代著述情况,使一些早已亡佚的藏书目录得以大致完整地保存下来。《汉志》问世以后,唐代颜师古曾为之作注,后代学者为之考证、校注者甚多,有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上海开明书店1963年版)、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等可资参考。2.《隋书·经籍志》

〔唐〕魏徵等撰。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本书共著录隋代现存图书3127部计36708卷,并在注文内附载隋代已佚(或政府未入藏)之书1064部计12759卷,成为总结我国中古时期包括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籍的一部划时代的全国综合性图书目录。所著录之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篇(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篇(类)。一、经部,凡十篇: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二、史部,凡十三篇: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三、子部,凡十四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法、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四、集部,凡三类:楚辞、别集、总集。附道经,凡四类:经戒、饵服、房中、符录。附佛经,凡十一类: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本书真正完全奠定了图书四部分类法,以经、史、子、集四部统摄图书。第二,《隋志》把梁代所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的图书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不仅反映了隋代藏书情况,也反映了梁朝及其以前图书离散存亡情况,起到“存今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第三,《隋志》仿《汉志》例,在各部篇之末分别写有总序和小序。总序简述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情况,小序分别说明各家学术对《汉志》的继承情况,实为研究东汉至隋学术文化史的重要参考文献。第四,本书首开“以人类书”之先河。《七略》、《汉志》以来的著录格式,皆为“以书类人”,即先著录作者姓名,次著录书名、卷数,《隋志》改为先著录书名及卷数,而以作者为注,对作者不加评介,只注其时代官衔,间注书之真伪及存亡残缺,显示了著录体例上的特点。《隋志》主要缺点为:一是著录重复。不同类目之间,同类前后之间,正文注文之间,时有重复。二是著录芜杂。杂传、地理、五行、医家四类尤为全书之疵累。

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等对《隋志》有勘误补缺,可备参考。3.《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等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本书六十六卷,叙录一卷。共著录图书3445部,30669卷,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氏族、岁时、传记、目录。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类书、算术、艺术、医书、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道书、释书。集部十卷三类:总集、别集、文史。

本书是国家藏书总目录,旨在登记著录当时存有的藏书,故不著录亡书。为切合适用,本书对各子目著录的图书部数、卷数都有详细、明确的统计,读者既可按目查书,也可了解各子目收书之多寡。本书每类有叙,每书有释,但在叙释体例上比前代书目更有发展:综合介绍了每书情况,既考述学术源流,又提要各书内容,从而创立提要目录体例,对读者起到了“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的指导作用。其后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取法于此。此外,本书在类目设置上较此前书目也有所并省增益,从而更为合理。某些类别如“文史”、“医书”、“释书”等,以后长期成为官私目录著作的定型;史部特设的“目录”类,则反映了当时目录事业的发展,为读者了解宋代图书概况、查验存佚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4.《郡斋读书志校证》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郡斋读书志》是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初刊四卷,后加《附志》、《后志》并为七卷。该书于南宋淳熙年间初刊于蜀地,今已不存;淳祐九年(1249)重刻于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称袁本;同年又重刻于衢州(今浙江衢州),后称衢本。袁本远不及衢本完善:著录之书数量不及衢本多;序文,尤其是小序不及衢本整齐、合理;著录图书的版本不及衢本优良;图书编撰者的著录不及衢本明确、正确;书籍解题也不如衢本完善、丰富。

衢本《郡斋读书志》在袁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所收之书,除去重复的四部,实收1468部,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经部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史部十三类: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史评、职官、仪注、刑法、地理、传记、谱牒、书目。子部十八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天文、星历、五行、兵家、类书、艺术、医书、神仙、释书。集部四类:楚辞、别集、总集、文说。体例大致仿《崇文总目》,书首有晁公武自序,次之总序。经、史、子、集四部之前有大序(晁氏谓之“总论”),类有小序(缀于该类收录的第一部书解题之后),书有解题(提要)。5.《遂初堂书目》

〔宋〕尤袤撰。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本书共著录图书近3000种,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经部九类:经总、周易、尚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小学。收书357种。史部十八类:正史、编年、杂史、故事、杂传、伪史、国史、本朝杂史、本朝故事、本朝杂传、实录、职官、仪注、刑法、姓氏、史学、目录、地理。收书793种。子部十二类:儒家、杂家、道家、释家、农家、兵家、数术家、小说家、杂艺、谱录、类书、医书。收书926种。集部五类:别集、章奏、总集、文史,乐典。收书779种。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对图书版本的著录。宋代由于印刷业的飞速发展,除国子监刻书之外,各地官刻、私刻、坊刻十分普遍,质量也有优劣高下之分,因此人们愈益重视同一书籍各种版本的校勘比照。本书著录图书时兼载各种版本,其时刻本书数量尚未超过写本书,所记版书只限九经和正史两类。本书收录史部图书极多,甚至超过《崇文总目》和《郡斋读书志》,尤其重视收录当代史籍,其中所录北宋《国史》,九朝具备;北宋《实录》,不仅全有,有的还有多种版本。宋代的官私藏书目录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本书是宋代流传至今的较古老的书目之一,对研究我国学术和古籍有较高参考价值。6.《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撰。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本书原本56卷,共收录家藏图书3096种,51180卷,分经、史、子、集四录(此即“书录”二字的由来),共53类。经录十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语孟、经解、谶纬、小学。史录十六类:正史、别史、编年、起居注、诏令、伪史、杂史、典故、职官、礼注、时令、传记、法令、谱牒、目录、地理。子录二十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神仙、释氏、兵书、历象、阴阳家、卜筮、刑法、医书、音乐、杂艺、类书。集录七类:楚辞、总集、别集、诗集、歌词、章奏、文史。本书原有经、史、子、集四录大序,明初亡佚。五十三类中,九个类目有小序,乃因首创,故加以小序说明。每书有解题。

本书对此前图书分类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十分强调史籍和诸子百家的著述,史录和子录的类目设置较经录、集录更多、更详细;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新类目,宋代以后公私目录多仿此而立类;把礼乐中的一些民间音乐图书从经录中提出,列入子录中,乃是图书分类史上的一次突破。本书解题方式也有新发展:不仅著录书名,而且对卷帙多寡、撰者官职名氏、版本类别及学术源流均详加评介、论述。有的以寥寥数语,记述古书款式,版刻,得书经过,印本、抄本或拓本,使书目真正起到“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作用。此种解题目录的编制在目录学史上乃一大进步,虽非陈氏首创,但正式以“解题”命名,则始于此书。本书著录南宋以前的书籍最为全面,加之解题详明,今已亡佚的古书,尤其是当时罕见的稀传善本,赖此书目使后人得以了解其基本内容及流传情况;对流传至今的古书,也可借此书目考订今本与古本之异同。本书收录的图书数量远远超过南宋官藏目录《中兴馆阁书目》及《续书目》;其藏书质量也胜过官藏,所著录许多珍本善本图书乃国家藏书目录所无。私人藏书目录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第一次压倒官修目录,的确是目录学史上的一大转折。7.《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等撰。

乾隆五十四年(1789)武英殿聚珍版,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中华书局1965年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每书校订完后,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置于书前,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和陆锡熊统筹、润饰,分类编排,汇成一书,此即《四库全书总目》。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初稿,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

本书著录图书凡3503种,79337卷;《存目》著录6793种,93551卷。全部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部有大序,撮述其源流之变;部下分四十四类,类有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类更细分子目,共有子目六十七个。凡类目、子目内所著录的图书,在斟酌古今和图书内容归类时,如“义有未尽,例有未该”之处,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按语,以明通变之由。每类后面,还附有“存目”,“存目”中的书籍经纂修官们校阅,认为其或价值不高,或思想内容对于封建统治不利,因而不予收入《四库全书》。

总目分类如下:

经部十类:易、书、诗、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十五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史钞、载记、时令、地理(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职官(官制、官箴)、政书(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经籍、金石)、史评。

子部十四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推步、算书)、术数(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家(杂事、异闻、琐语)、释家、道家。

集部五类:楚辞、别集(汉至五代、北宋建隆至靖康、南宋建炎至德祐、金至元、明洪武至崇祯、国朝)、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另外,可参读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8.《增订书目答问补正》

〔清〕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孙文泱增订。

中华书局2011年版。《书目答问》是指导学子踏上治学门径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于《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偏举既嫌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以告初学。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刻讹谬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本书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采用了以“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的“五分法”,将所著录的2200余种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部又分若干类。经部三类: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部十四类: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子部十三类: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集部四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丛书部二类: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丛书。每类中的书籍又以时代先后为序,类中又分小类,但不另设目,只在本类书的末一书下加一“乚”号,以资识别,门径秩然而不琐碎。本书在收录图书时,第一,能够驭繁就简,慎择约取,选录了历史上流传至今的重要古籍,而且很重视清代学术成就,对乾嘉以来直至当世人的著作也多有收录,其中未为《四库全书》所收者占十之三四。第二,在书名下列举了若干比较重要的和常见通行的版本、注本,其中《四库全书》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占十之七八,因此对读者查找乾隆以后的书籍颇有参考价值。第三,凡作者认为重要的书籍,均在书下略加按语,虽只三言两语,却为初学者指出了读书的门径;书后附有“别录”,专载初学读本,由浅入深,使读者渐识门径;还附有《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以类相从,列举了有清一代著名学者的姓名、字号、籍贯,使读者从中可以窥见清代学术源流及其代表人物。因此,本书在扩大读者知识面、指导治学门径等方面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1931年,范希曾撰成《书目答问补正》,由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出版。该书补录图书1200种左右,其中一部分为《答问》所未收。此类所补书籍,其性质与原书相近,补充后可使读者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大部分为《答问》成书后清人及近人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此类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答问》出版后五十年间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范氏还增补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稿本材料,并详加著录,提供有关线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补正》补足或纠正了《答问》漏略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等近百处;并间加按语,或对书籍加以评论,或提示书籍内容,或分别版本异同,或指出《答问》讹误。2011年,孙文泱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增订书目答问补正》(中华书局2011年版),为《书目答问》最善者。9.《清代禁毁书目(补遗)》

〔清〕姚觐元编。

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有清一代文网森严,对不合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书籍实行禁毁,几乎与四库开馆相始终。列入禁毁名录者多达三千余种,六七万部,几乎与《四库全书》所收数量等同。姚觐元经过多年努力,广泛搜求,共得禁毁书目数种:《销毁抽毁书目》、《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军机处奏准抽毁书目》、《违碍书籍书目》以及《应禁书目》等,此后在此基础上校勘成《清代禁毁书目》,包括《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含《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军机处奏准抽毁书目》、《浙江省查办奏缴应毁书目》、《外省移咨应毁各种书目》)、《违碍书目》(含《应缴违碍书籍各种名目》、《续奉应禁书目》)四种,共计收录全毁书146种(987本)、抽毁书181种(1167本)、禁毁书1413种、违碍书757种,凡2497种。每种书均列有书名、作者。

姚氏书目只列书名、作者,至于各书卷数、刊本、年代均付阙如。后来各刊本虽搜录甚勤,名目加多,而内容补正无几。后来孙殿起在贩书过程中,颇留心补缺,收书时每遇有禁书,辄详记其卷数、著者、籍贯及刊刻年代,以补姚书之缺。岁月既久,积有成编,乃以海宁陈氏《索引式的禁书总录》为底本,一一加以补充,成《清代禁书知见录》。全书按书名笔画排列。孙氏还将一些内容性质似应在禁毁之外,但不见于禁书书目著录的书籍汇附于后,作为补编,以供参考。此书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连同《清代禁毁书目(补遗)》合刊出版,两者可互相参看。书末还总附有两书四角号码索引及书名、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检阅。10.《读书敏求记》

〔清〕钱曾撰。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四卷,共著录图书634种,分为四十五类。经部六类:礼乐、字学、韵书、书、数书、小学。史部十类:时令、器用、食经、种艺、豢养、传记、谱牒、科第、地理舆图、别志。子部二十类:杂家、农家、兵家、天文、五行、六壬、奇门、历法、卜筮、星命、相法、宅经、葬书、医家、针灸、本草方书、伤寒、摄生、艺术、类家。集部四类:诗集、总集、诗文评、词。

本书专门著录了其家藏世所罕见的宋元精刻本,版本价值较高。每种书下除注卷名、作者外,还撰有解题,尤其注重版本考订,详述该书版本之源流及缮刻之异同,并引用大量资料对该书版本进行评介、考证。后人评价本书“自经史子集以及稗官野史,世人秘记,靡不备,而考据极精,辨论极当”。后世学者亦多赖此考证宋元版本。本书在解题中还提出了根据图书版刻、字迹、纸张、墨色等特征来确定图书雕版印刷年代的方法,以及从初印、重印、原版、翻刻等方面评定版本优劣的标准,为版本鉴定找到了一定的规律,从而开拓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为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也开启了编纂善本书目之端。康熙以后,藏书界收藏善本蔚成风气,并出现了许多善本书目和题跋记等著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本书的影响。《读书敏求记》稿成后,钱曾一直将其藏于箧中,随身携带,秘不示人。江南典试官朱彝尊为求得此稿,专门宴请钱曾,席间以黄金、美裘重贿钱曾书僮,借出书稿,连夜赶录副本,这部名著才得以与世人见面。

傅增湘批注,管庭芳、章钰校注《藏园批注读书敏求记校证》(中华书局2012年版)为本书较好的校注本。11.《贩书偶记》(附《贩书偶记续编》)

孙殿起撰。

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本书是清以来著述的总目,二十卷,共著录图书一万余种,大体仿《四库全书总目》体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九类。每类之中,有的内容多、流派杂,又各析为若干子目。

经部二十二类: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总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孝经、纬书、诸经总义(诸经目录、诸经授受源流、诸经文字音义)、石经、小学(说文、篆隶字书各体、音韵、训诂)。

史部十八类:正史(附表谱)、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史钞、传记(名贤、名人、杂录、总录)、姓名、诏令奏议、时令、地理(总志、都会郡县、河渠水利、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官制、官箴)、政书(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掌故)、书目、金石、史评。

子部十四类:儒家(议论经济、理学)、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学、术数(数学、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选择、杂技)、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物、饮馔、草木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类书、小说家(杂事、异闻、琐语、演义)、释家、道家。

集部五类:楚辞、别集(汉魏六朝至明、顺治至康熙、雍正至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至民国、杂咏、时文、闺秀、方外)、总集(文选、各朝文、各朝诗、地方文、地方诗、家集、唱和题咏、课集、闺秀)、诗文评(诗评、文评)、词曲(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曲选、曲谱、曲话)。

本书凡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一概不录,如录者必卷数、版本有不同者。本书所录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抗战以前(约止于1935年)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大多为《四库全书总目》所失收者,因此本书堪称补充《四库全书总目》的一部版本目录学专著,起到《总目》续编的作用。本书只收单行本,不收丛书本,即使间有收入丛书,所收录的必定是丛书未成之前的初刻单行本,或是丛书已成之后的抽刻本,因而弥补了《丛书子目索引》所欠缺的功能。本书例不涉及旧刻名钞,但对作者目睹的某些善本而在其他书目中又少见者也稍有著录。由于作者十分重视鉴别版本的异同,故凡同一著述既见于前又见于后者,并非重复,实乃有不同之处,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贩书偶记》成书后,孙殿起续加撰写,又积稿数千条,但未及整理出版即逝世。遗稿由雷梦水整理成书,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定名为《贩书偶记续编》,体例一仍正编,基本著录正编未收的清代著述,共著录图书六千余部。各类子目中的书目编次,较正编均有所改进。12.《中国丛书综录》(附《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上海图书馆编。

中华书局1959—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全书共分三册。第一册为《总目分类目录》,以丛书的名称为主,将每部丛书中所收的书名(子目)、作者一一开列。知道丛书名称,要想查找其中包括哪些著作,即查本册。全书分为“汇编”、“类编”两部分。“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类。“类编”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各类之下再分细目。此册书后还附有“丛书书名索引”和“索引字头笔画检字”,可以检索所有丛书名称以及各丛书书中所包括的子目书名。第二册为《子目分类目录》,以子目为单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著录其名称、卷数、著者及所属丛书名称。要想查某种书收于何种丛书,即查本册。本册共收子目七万余条,若其中一书为两种以上丛书所收,则加以比勘同异,或合并为一种,或分为数种著录。第三册为《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是为第二册服务的工具书。因为子目太多,故另编索引,以便检索。索引按四角号码检字法顺序排列,书前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索引字头笔画”、“索引字头汉语拼音检字”。

本书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具有以下特点:一、搜罗完备。它收录了全国各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地的41个主要图书馆当时实际收藏的历代丛书2797种,古籍38891种。规模之宏大、体例之严谨,都超过以往所有的丛书目录,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历代出版的丛书全貌,也可作为考订丛书时的参考。二、便于检阅。读者无论从总目、分类、书名、作者等哪一角度去检寻,都可一索即得。三、反映了丛书收藏情况。本书所有子目书籍全部为现存图书,不同于其他目录有目无书。本书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以便研究者以目求书,就近取阅。四、分类上的继承和创新。本书既集过去四分法之大成,也为四分法开创了新途径。本书第一册和第三册均采用四分法,但都予以创造性地修正。总目分类分为两编,可入四部者为类编,更具有综合性者入汇编。汇编中采用其他标准,分为杂纂(内容特别复杂)、辑佚(专辑各种古籍)、郡邑(某一区域的各种著作)、氏族(某一家族的各种著作)、独撰(个别学者的各种著作)等类,来统属不能归入四部的各丛书。在四分法中,有的类目又将过去最多的三级制,扩充到五级制,从而更能反映书籍的性质,更方便读者因类求书。《综录》所收丛书,均系古典文献,19世纪中晚期兴起的“新学”之类的丛书,以及“佛学”方面的丛书,均未收入,实是缺憾。因编辑时间仓促,兼受馆藏联合目录性质的局限,《综录》尚有若干美中不足之处:如版本著录不全,异名反映欠详,子目时有遗漏;此外,引用之人名、书名、时代出现错字、漏字以及著录不够规范之处也间有所见。阳海清《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版)与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可补本书之不足。13.《中国善本书提要》(附《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王重民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本书共著录善本书4400余种。主要著录北京图书馆(简称“北图”)、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北大”)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简称“国会”)所藏之善本。每一种书、每一种版本均著录收藏图书馆之简称。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子目略有变通,如子部增加了丛编、宗教、丛书三类。著录之书,均列有书名、卷数、册数、藏书处、版本、行款及板框。共著录六朝、唐写本和宋刻本六十余种,金元刻本一百余种,明朱墨印本一百余种,其中大部分为清康熙以前校刊或钞写本。行款指每半页行数,每行字数;板框指每书第一卷第一页板框之高低大小。二者均为鉴定版本之主要特征。同一类书,大致按时代先后为序;同一种书,又按刊刻、钞写年代为序,借此可以考见版本源流。

书中提要一一著录了题名、印记、牌记、序跋、题识等。题名包括每卷第一页所题著者、编者、校者以至子孙、好友、出版家等的姓名、籍贯、字号、堂室名以及书口上所记刻工的姓名。此类亦为鉴定版本之特征。而序跋则更可考见刊刻年代。如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二著录的《春秋繁露》,云:“明初黑口本,犹有宋、元遗风,非万历、天启以下妄改臆补者之比也。”提要曰:“此本有嘉靖甲寅赵维垣序,知为嘉靖间四川布政使司所校刻,叶氏谓为明初,误也。”又《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著录的宋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云:“集本六十卷,载于《书录解题》。此本乃崇祯乙巳其裔孙至远所刻,仅三十卷。原序称‘岁久散佚,旧阙其半’云。”提要云:“考至远原序,无‘旧阙其半’之言,当是馆臣想象之词。”此书为“善本书”提要,故于版本鉴定各款,著录最为详尽。对于作者生平,本书考证亦不遗余力。如《读春秋左氏赘言》的作者王升,《明史》无传,故全录《宜兴县志》卷八本传;《丘隅集》的作者乔世宁,又全录过氏《分省人物考》为其传;《石阳山人建州集》的作者陈德文,事迹无考,则引其集中《感遇诗》自注:“戊戌下第,南牧政和。”并谓:“是集均牧政和时所作诗,故以‘建州’名集,石阳山人又其所自号也。《存目》卷一百二十七载德文《孤竹宾谈》四卷,则为官顺天府尹时所作矣。”本书后附的《中国善本书题跋》、《书名索引》、《撰校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刻书铺号索引》,为读者充分利用此书,提供了极大方便。

另外,王重民先生编有《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补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共收有史部提要770余篇,包括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传记、政书、地理、金石、目录等九个类别;子部提要10篇。编辑体例与“正篇”基本一致。14.《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编。

齐鲁书社1996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本书是继《四库全书总目》之后的又一部大型书目提要工具书。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政府利用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部分款项,相继成立“中华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人文科学研究所”以及“东方文化事业图书筹备处”等机构,组织我国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目录学、方志学、敦煌学等多个领域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编撰本书。本书基本上反映了清乾隆以后至20世纪30年代存世典籍的基本情况。全书1800余万字,共收3.3万余篇提要,涉及古籍3.3万余种。编撰体例仿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内容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已收录,但篡改、删削过甚或版本不佳者;(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遗漏者;(3)乾隆以后的著作和辑佚书籍;(4)禁毁书籍和佛道两教中的重要书籍;(5)词曲、小说及方志;(6)敦煌遗书;(7)外国人用汉文写的书籍;(8)阮元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20世纪30年代末,《提要》基本完稿。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打印本和精装本两种。打印本16开,共20册,附索引1册,书前有王云五序。全书共有10080多条目;精装本13册,共8000余页。全书收录古籍约10070种,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在大类下设有五十三个小类。全书提要记书名、作者、卷数,并在书名下标注书籍的来源、版本及藏所,对于书籍的流传和内容亦有所考证。1996年,齐鲁书社出版了大陆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全书正文共37册,另有索引1册。索引分为三部分:分类索引、书名索引、作者索引。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标点整理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5.《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商务印书馆编。

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北京图书馆旧藏敦煌遗书8000卷,陈垣曾编《敦煌劫余录》,著录甚详。此书依原藏号码另编《简目》,陈垣原书页号注于后面,以备参考。第二卷为《斯坦因劫经录》,由刘铭恕根据斯坦因劫去的7000余卷敦煌遗书编成。第三卷为《伯希和劫经录》,由王重民据伯希和劫去的2500卷敦煌遗书编成。第四卷为《敦煌遗书散录》,由19种散录组成,大体上反映出流散在国内和日本的3000余卷敦煌遗书的情况。总目索引按全部遗书书名的首字笔画排列,后注号码。书后有三种附录:翟理斯“博物馆藏敦煌卷子分类总目”、“博物馆藏敦煌卷子笔画检查目录”、“斯坦因编号和博物馆新编号对照表”。

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由敦煌研究院编写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可与本书互补。16.《同书异名通检》(增订本)(附《同名异书通检》)

杜信孚编。

香港太平书局1963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我国古籍浩繁宏富,一般认为在八万种以上。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一部书往往有几种异称,如《庄子》又称《南华经》,《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而《战国策》则有《国策》、《国事》、《事语》、《短书》、《长书》、《修书》等几个名称。各种书目著录的书名互不相同,不同版本名称也不一致,易发生混淆,不利于了解古代文献的实际情况。本书收录了1949年以前比较重要或常见的书名共3900余条,范围包括经、史、诸子百家、总集、别集、丛书、类书以及说部、传奇、弹词、鼓词、剧曲、宝卷、变文、佛经、道藏等,同一内容而有异名的皆予以收录。一书有几个异名即分列几条,每条后注出著者(包括时代和籍贯)、版本、异名,如《清嘉录》后注:“清吴县顾禄撰,清道光十年(1830)吴县顾氏刊本,又名:《吴门风土记》。”柳宗元《柳河东集》后注异名“《柳先生文集》、《柳柳州集》、《河东先生集》”。依书名首字的笔画顺序排列,检索便利,从任何一个名称皆可查出其他异名。为了检索同名异书的情况,编者又与人合编了《同名异书通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收录同名异书共3500余条,每条下列出同名各书的卷数、著者(包括时代和籍贯)、版本等,如“《西厢记》”条下列同名书三种:金董解元所撰《西厢记》二卷,有暖红室汇刻传剧本;元王实甫撰《西厢记》五卷,版本同上;明嘉兴李日华撰《西厢记》二卷,有汲古阁六十种曲本。此二书结合起来,成为检索古籍同书异名和同名异书情况的必备工具。

此外,张雪庵编有《古书同名异称举要》(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其中“异称部分”内容与此书相类,书名后注出了作者和异称,但不注版本,收录也非如此书广泛。二、丛书类书1.《十三经注疏》

〔南宋〕黄唐编、〔清〕阮元校刻。

世界书局1935年版,中华书局198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是儒家十三部重要经典的注疏合集。先秦时期,孔子编定六部儒家经典,即《易》、《书》、《诗》、《礼》、《乐》和《春秋》。秦并六国之后,《乐》已亡佚,只剩下五部。西汉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世人尊崇《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东汉后于五经之外,又增加《孝经》及《论语》,合为《七经》。唐时,以《易》、《诗》、《书》、《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九经》。唐文宗太和年间,于《九经》之外,又加《论语》、《孝经》、《尔雅》成《十二经》,并将其勒石,立于国学。北宋中叶,《孟子》升为一经,加以唐代《十二经》,遂成成十三经之数。因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即居于正统地位,其典籍被定为一尊,故为其作注撰疏者可谓汗牛充栋。南宋绍熙年间,黄唐在前人的众多注疏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将经注合为一帙,十三经合为一编,是为《十三经注疏》,又叫《群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凡416卷,收书13种,分别是:《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自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刊行,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其后阮元据宋本重刊,并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2.《四库全书》

〔清〕永瑢、纪昀等编。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本书是清代官修大型丛书,共收录文籍3461种,79309卷,3600余册。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高宗诏各省采集天下遗书及本朝著作。同年底,安徽学政朱筠上疏,建议搜集宋元抄本,缮抄副本,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予以校勘、著录、考证,撰写提要。次年二月,高宗任命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等为总裁,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开《四库全书》馆,发凡起例。至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共抄录全书四部。自乾隆三十九年起,高宗敕建贮藏全书之阁,在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在圆明园建文源阁,在紫禁城内建文渊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故宫建文溯阁,分贮四部全书,称为内廷四阁全书。在第一部全书告成之后,高宗谕旨称“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范,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遂于乾隆四十七年七月敕四库馆再缮写三部。历经五十二年四个月后,三部全书同时告竣,分别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称为江浙三阁全书。与内廷四阁合称南北七阁。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其中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部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计四十四类。部分类下分属,如礼类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六属,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属等,凡六十五属。全书所用底本,有敕撰本、内府本、永乐大典本、采进本、进献本、通行本等,版本较为复杂。馆臣经过鉴别后,择其善本、足本著录。又历代多伪书,馆臣逐一加以考证,辨别真伪。每部书前,均附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记述著述缘起,考镜学术源流,罗列版本情况,钩玄提要,撮其大旨,品评得失。其分类较为科学,如史部原有谱牒类,后世此学衰微,有关文籍亦少,故予以删除;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其后纪事本末体史籍兴起,即据客观存在增立纪事本末类。又如不少书目将诏令奏议归入集部,馆臣以为此类之文多涉政事,故按照“论事之文当归史部”之例,归入史部。同类之书编排次序,均以年代先后为序,亦较为科学。编撰此书之时,现《永乐大典》所缺的2422卷,大都尚存,故得从中辑录佚书,达385种,4946卷。今《永乐大典》仅存不足800卷,辑佚所据之本亦多散佚,而此近400种之书赖以流传。其他如宋元抄本等,亦因此得以保存。

由于本书成于众手,在辑佚、校勘、抄录等方面均有不少疏误之处。在选用版本方面,问题亦多。如宋黄公度《知稼翁集》,馆内有十二卷抄本、刻本各一种,而著录时竟采用二卷本,并谓“岂尚有佚遗欤”。又如所录《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二书均有阙卷,而《永乐大典》即载有二书足本。更有甚者,竟大量窜改原文。清统治者为外族,故当时特加规定:“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语句乖戾者,俱应酌量改正;如有议论偏谬尤甚者,仍行拟销。”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高宗谕馆臣:“明人所刻类书,其边塞、兵防等门所有触碍字样固不可存,然只须删去数卷,或删去数篇,或改定字句”“他若南宋人书之斥金,明初人书之斥元,其悖于义理者自当从删,涉于诋詈者自当从改”。故凡书中有“胡”、“虏”、“夷狄”等字样者,多被改为原所指国名。如《永乐大典》卷6851引《旧五代史》:“其实权以耻拜虏庭”后改作“其实权不欲臣事契丹”。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三《负薪对》,与《四库》本《景迂生集》相勘,改窜达数十字;又如卷六《单于行》“胡儿临江饮胡马”,改为“健儿临江饮朔马”;卷十二《中原》诗“腥臊千秋万岁殿”,因“腥臊”指胡人,改为“箫瑟千秋万岁殿”。清代盛行文字狱,也影响到了《四库全书》的编订。凡语涉“违碍”,重则撤毁、销毁,轻则抽毁、删削。“违碍”之书多为“明季国初之书”,此类书以史书为多。此外如钱谦益、屈大均、金堡、吕留良等人著作一概销毁。他书有引用或涉及其人者,一律删削。如朱鹤龄《李义山诗注》序内“红豆庄主人”即钱谦益,被删削。黄虞卿《千顷堂书目》多列已毁之书,亦被删削。朱彝尊《明诗综》、顾炎武《日知录》被部分抽毁。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起至五十八年结束,据统计,各省及四库馆在此期间全毁文籍达3100余种,151700余部,毁板八万块以上。至于民间,则“唯恐招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摧烧之”。《四库全书》对清代考据学、校勘学、目录学及辑佚、丛书辑刻等各方面有巨大影响,特别是对考据学,影响最大。自宋代以后,儒者崇尚理学,空疏而学无根柢。至顾炎武、阎若璩首创朴学,《四库全书》开馆,朴学之士萃于一堂,专以考博为能事,乾嘉朴学之风自此兴起。

南北七阁之书,南三阁之书全佚。其中文汇阁、文宗阁,同毁于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战火。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文澜阁毁于战乱,全书散佚,经丁甲、丁丙兄弟抢救搜辑,尚存8389册。北四阁之书,圆明园文源阁之书,咸丰十年,为英法联军在焚毁圆明园的同时遭受劫难。文津阁之书今藏北京图书馆,保存最为完整。文溯阁之书亦存,1966年由沈阳迁移兰州,由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文渊阁之书,于建国前夕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500册,为16开精装本;1987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改成32开精装本,1500册,分类出版。3.《玉函山房辑佚书》

〔清〕马国翰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广陵书社2004年版。“玉函山房”系马国翰书斋名。马国翰,字竹吾,生卒年未详,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马国翰任县令时,将其所得俸禄均用于购书,因此藏书达57000余卷。匡源《玉函山房辑佚书序》说他“广引博证,自群经注疏音义,旁及史传类书,片词只字,罔弗搜辑”。马氏有慨于今世学者不见古籍,于是决定辑印周秦至隋唐的佚书。

本书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辑佚丛书,分经、史、子三编,共收书632种。其中“经编”最多,有400余种,包括易类65种、尚书类12种、诗类32种、周官礼类14种、仪礼类27种、礼记类19种、通礼类23种、乐类13种、春秋类46种、国语类6种、孝经类16种、论语类42种、孟子类9种、尔雅类13种、五经总类10种、纬书类40种、小学类47种;“史编”包括杂史类8种(其中杂史类5种、杂传类2种、目录类1种);“子编”包括儒家类68种、农家类16种、道家类7种、法家类7种、名家类2种、墨家类5种、纵横家类7种、杂家类19种、小学家类8种、天文类8种、阴阳类3种、五行类8种、杂占类3种、艺术类2种。书末附录1种,为马氏所著《目耕帖》31卷。其分类基本沿袭《四库全书总目》而有所增删。这部丛书收书相当丰富,对保存古籍有很大的贡献。4.《百子全书》

崇文书局编。

光绪元年(1875)崇文书局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本书是一部诸子书集成,又名《子书百家》,共8册100种。书前有所录诸子书总目。本书所收诸子著作,包括:

儒家类二十三种: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十卷,宋薛据辑《孔子集语》二卷,战国荀况撰《荀子》三卷,汉孔鲋撰《孔丛子》二卷,汉陆贾撰《新语》二卷,汉马融撰、汉郑玄注《忠经》一卷,汉贾谊撰《新书》十卷,汉桓宽撰《盐铁论》二卷,汉刘向撰《新序》十卷、《说苑》二十卷,汉扬雄撰《扬子法言》一卷,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方言》十三卷,汉王符撰《潜夫论》十卷,汉荀悦撰《申鉴》五卷,汉徐幹撰《中论》二卷,晋傅玄撰《傅子》一卷,隋王通撰《文中子中说》一卷,唐林慎思撰《续孟子》二卷、《伸蒙子》三卷,唐张弧撰《素履子》三卷,宋胡宏撰《胡子知言》六卷附录一卷疑义一卷,明薛瑄撰《薛子道论》三卷,明王崇庆撰《海樵子》一卷。

兵家类十种:汉公孙宏解《风后握奇经》一卷附无名氏撰《握奇经续图》一卷,晋马隆述《八阵总述》一卷、周吕望撰《六韬》三卷,周孙武撰《孙子》三卷,周吴起撰《吴子》三卷,周司马穰苴撰《司马法》一卷,周尉缭撰《尉缭子》二卷,汉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素书》一卷,汉诸葛亮撰《心书》一卷,宋何去非撰《何博士备沦》二卷,宋李纲撰《宋丞相李忠定公辅政本末》一卷。

法家类六种:周管仲撰《管子》二十四卷,周晏婴撰《晏子春秋》八卷,周商鞅撰《商子》五卷,周邓析撰《邓子》一卷。周尸佼撰《尸子》二卷,周韩非撰、无名氏注《韩非子》二十卷。

农家类一种:后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十卷,杂说一卷。

术数类二种:汉扬雄撰《太玄经》十卷,汉焦赣撰《焦氏易林》四卷。

杂家类二十八种:周鬻熊撰、唐逢行圭注《鬻子》一卷补一卷,周计然撰《计倪子》一卷,周田仲撰《於陵子》一卷,晋程本撰《子华子》二卷,周墨翟撰《墨子》十六卷,周尹文撰《尹文子》一卷,周慎到撰《慎子》一卷,周公孙龙撰《公孙龙子》一卷,《鬼谷子》一卷,宋陆佃解《鹖冠子》三卷,秦吕不韦撰《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梁元帝撰《金楼子》六卷,北齐刘昼撰《刘子》二卷,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二卷,汉蔡邕撰《独断》一卷,汉王充撰《论衡》三十卷,汉班固撰《白虎通德论》四卷,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十卷,汉牟融撰《牟子》一卷,晋崔豹撰《古今注》三卷,宋黄唏撰《聱隅子》二卷,宋马永卿撰《懒真子》五卷,宋苏轼撰《广成子解》一卷,明庄元臣撰《叔苴子》内篇六篇外篇二卷,明刘基撰《郁离子》一卷,明李梦阳撰《空洞子》一卷,明王文禄撰《海沂子》五卷。

小说家杂事类三种:燕太子丹撰《燕丹子》三卷,唐无名氏撰《玉泉子》一卷,南唐刘崇远撰《金华子杂编》二卷。

小说家异闻类十三种:晋郭璞撰《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撰《山海经图赞》一卷,明杨慎撰《山海经补注》一卷,汉东方朔撰《神异经》一卷,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一卷,汉郭宪撰《别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