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45:万历朝鲜碧蹄馆之战·清初三藩之乱·平叛战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9 08:10:52

点击下载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争事典045:万历朝鲜碧蹄馆之战·清初三藩之乱·平叛战争

战争事典045:万历朝鲜碧蹄馆之战·清初三藩之乱·平叛战争试读:

前言

发生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碧蹄馆之战,是明朝辽东骑兵和日本战国的名将精锐在野外对决的一次激烈会战。此战展现了两国军队的不同战术、军事水准,在东亚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此一战后,李如松大受打击,丧失进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为胜利者的日军,不仅在此战损兵折将严重,战后也无力反攻明军,同样没有进取的动作。作为万历朝鲜战争的一次重要会战,碧蹄馆之战给明、日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重创,是一场没有真正胜利者的会战。关于此战,中、日、朝的史料有重大差异,争议颇多,《碧蹄馆大战——明朝骑兵和日本战国武士的较量》根据多方的一手资料,澄清了各种争议。

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分封明朝降将中有功者管理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他死后,儿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三藩为何叛乱,康熙是如何平定此乱的?《清初三藩之乱》一文梳理了三藩之乱的始末。

格鲁拉确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国平叛理论研究大家。其《平叛战争——理论与实践》时至今日仍是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被彼得雷乌斯(David Howell Petraeus)誉为20世纪法国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法军上校德蒙特农(Philippe deMontenon)在该书法文版介绍中指出,这本书既是政治条约,又是叙事集,也是条例手册。他对叛乱现象的认识以及他的平叛战争思路对当前平叛理论研究仍有重要影响。指文烽火工作室2018年6月

碧蹄馆大战 明朝骑兵和日本战国武士的较量

作者/朱尔旦

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复被日军占据的朝鲜陪都平壤后,想乘胜收复朝鲜都城王京,结果明军在进兵路上的碧蹄馆被日军重重包围,战败逃走。经此一战后,李如松大受打击,丧失进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为胜利者的日军,不仅在此战严重损兵折将,战后也无力反攻明军,同样没有进取的动作。作为万历朝鲜战争的一次重要会战,碧蹄馆之战给明、日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重创,是一场没有真正胜利者的会战。

大战前夕

公元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先后派兵二十万,渡海侵略朝鲜。他的意图是,征服朝鲜后就征服明朝,君临整个东亚世界。日军侵略朝鲜的进军路线

日军从朝鲜釜山浦登陆以后,朝鲜各道相继崩溃,日军长驱直入,占领了朝鲜的首都王京(属京畿道)、陪都开城(属京畿道)和平壤(属平安道)。朝鲜国王李昖窘迫至极,逃到了与明朝交界的义州(属平安道),向宗主国明朝乞师求救。万历皇帝不再坐视不管,在同年七月派出了第一批入朝明军,由祖承训等辽东将士率领。但祖承训等人在攻打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屯驻的平壤城时,遭逢败绩,战死三百余人,行动宣告失败。直到半年后,明朝才向朝鲜派出第二批援军,由提督李如松率领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人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万历皇帝画像小西行长画像

1593年1月6日至8日这三天时间,李如松率兵对小西行长驻守的平壤城发起总攻,最终攻克这一座坚城,一雪去年祖承训战败之耻。由于李如松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日本史料《松荫灵社记》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大明首屈一指的名将:“如松在其国以勇武善战有声,一时推为第一。”此战,小西行长的日军第一军团付出了极大的伤亡,至少战死了一千余人,不得不放弃平壤城,一路向南逃往朝鲜王京,与王京的日军会合。受小西行长战败的影响,当时在王京以北的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的日军诸大名,全都放弃了自己的驻城,相继逃回了王京,其中包括驻守牛峰城的立花宗茂、驻守白川城的黑田长政、驻守开城的小早川隆景等日本战国名将。从平壤之战引起的日军诸将连锁反应足见所谓“日本战国”的羸弱本质。

王京以北的日军诸大名在陆续逃回王京后,与王京城内的日军诸将会合,一起开了个会,商讨诸军下一步的走向。日军诸大名商讨的议题是,面对明军将大举南下进攻王京的现实威胁,王京城内的日军该何去何从。会议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提案,分别是固守王京(日本人称这为“笼城”,即婴城固守)、在王京城外迎击明军、撤退到朝鲜半岛沿岸的釜山浦。权衡一番后,日军诸大名决定采纳第二种方案,也就是在王京城外迎战明军。

1月23日(日本历1月22日),王京日军开始清点、统计城内在阵的各大名部队,有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吉川广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前野长康、小西行长、宗义智、岛津义弘、大友义统、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安国寺惠琼、吉见元政、毛利元康等。这样的阵容,可以说是集中了当时在朝日军的精锐部队,可见日军已经做好了与明军进行大决战的准备。这是《吉见家朝鲜阵日记》提供的名单,但书中说岛津义弘此时也在王京城内,应该是误记。根据史料《岛津国史》《征韩录》,在江原道金化城的岛津义弘由于和立花宗茂的私交关系,向立花宗茂派遣了部将有马重纯进行援助,但他本人并没有动身前往王京。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没有被《吉见家朝鲜阵日记》记载在这一天的名单中,那就是奉行众之一的加藤光泰。在文禄之役期间,日军一共有五位朝鲜奉行,分别是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前野长康、加藤光泰。之所以会漏记加藤光泰,应当是持强硬主战态度的加藤光泰作为日军侦察队,到王京城外巡逻去了。

1月24日(日本历1月23日),石田三成等奉行众向丰臣秀吉写信,报告日军当前在朝鲜的境况。信中提到了由于平壤败战,王京以北的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日军大名都放弃原驻地,撤退到了王京;又提到王京城内的日军兵粮严重不足,今后要确保后方忠清道、全罗道的谷仓的安全,并且很有必要在朝鲜半岛南岸筑城。这一信件表明,在朝鲜的日军高层已经认识到当前战局的不利。万历朝鲜战争绘图松都(开城的别称)至王京地图

同日,王京城内的日军由于愤恨先前平壤之战失败,以及怀疑城内的朝鲜人内通明军,在王京城内展开屠城。日军此次屠城的对象是男人,没有屠杀女人,因此有部分男人不得已穿起了女装、化装成女人,以求逃过一劫。屠城后,王京日军因为担心明军会在这一天来袭,便悉数出阵于王京城外,但没有见到明军的踪影。此时,明军提督李如松已经派副总兵查大受率领一支由五百名骑兵组成的侦察队先行南下,前往侦察王京日军的动向。查大受的这支明军侦察部队,目的是前往查探日军虚实,为明军收复朝鲜都城王京做准备。随同查大受一同出发的,还有朝鲜将领高彦伯,应该是给明军带路的。

慕华馆之战

1月25日(日本历1月24日)早上,加藤光泰的侦察队在王京的西大门一带巡逻,结果遭遇了南下侦察的查大受一行人,两军于是交战。加藤光泰队不敌,铁炮众被明军击杀六十三人后,逃回了王京。王京城内的四万日军闻加藤光泰兵败,倾巢而出,但明军早已绝尘而去。这一战被记载于日本史料《吉见家朝鲜阵日记》,明朝、朝鲜方面的史料几乎没有,只有朝鲜史料《象村稿》提到了一句“副总兵查大受哨探于慕华馆而返”。

慕华馆位于王京西大门外,可见查大受确实在此地与加藤光泰交过战,但后人往往将此战与后来查大受与立花宗茂的战斗相混淆,误以为是在昌陵、砺石岭等地发生的战斗。如旧参谋本部的《日本战史·朝鲜役》,便误认为查大受与加藤光泰是在昌陵一带交战。北岛万次的《丰臣秀吉朝鲜侵略关系史料集成》则认为,此战发生于1月26日(日本历1月25日),查大受与加藤光泰是在坡州—高阳一带交战,将此战与宇喜多秀家部队在次日的侦察行动混淆了,日期和地点都记错了。加藤光泰

此外,彰显立花宗茂事迹的史料《立斋旧闻记》记载,在1月25日,加藤光泰、前野长康一共率领三千人,与五六千名明军交战,但是不敌战败,逃回了王京。这个记载也有些问题,前野长康当时待在王京,并没有和加藤光泰一同在城外巡逻,两人兵力也不可能达到三千。据《前关白秀吉公御检地帐》记载,加藤光泰在朝鲜只有一千人,其巡逻队也没有出动全部人马,只抽调了一部分。此外,查大受的侦察队兵力是五百人,没有五六千人。慕华馆之战本质上只是很小的遭遇战,因此,明朝、朝鲜史料基本都没提。

话说回来,查大受在王京西大门外的慕华馆击败了加藤光泰的侦察队以后,就退到了后方的碧蹄馆。同日晚上,自平壤南下的李如松率军进入开城。李如松见到城内的朝鲜士民百姓饱受饥荒之苦,于是发银一百两、米一百石,进行赈灾。

1月26日(日本历1月25日),李如松又从开城南下,他渡过临津江,进屯坡州。明军的炮车、军器、辎重等军用物资也陆续渡过临津江。同日,李如松使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应种、高升、胡鸾等将率领三千名骑兵,作为第二批侦察部队,继查大受之后南下勘探王京道路,为自己进兵王京做好侦察工作。

据日本史料《立斋旧闻记》《吉川家谱》记载,在1月26日,日军又与明军发生接触,但两史料记载的内容稍有不同。《立斋旧闻记》记载,宇喜多秀家部队在这一天出城巡逻侦察明军动向,最后没有与对方交战,便退了回来。《吉川家谱》则记载,宇喜多秀家部队在这一天前进至坡州—高阳一带时,被埋伏在此的明军击败,于是败走。两相比较,《立斋旧闻记》的记载比较符合当时的实情,因为无论明朝还是朝鲜史料,都没有记录明军在1月26日与日军交战,可靠的日方一手史料《吉见家朝鲜阵日记》也只记录了加藤光泰在1月25日与明军的遭遇战,没有次日宇喜多秀家部队相关的记录。可见,只是宇喜多秀家部队在这一天出城巡逻,但未与明军交战便回了王京。

王京日军的觉悟

加藤光泰在1月25日的慕华馆之战败退以后,王京日军便加强警戒,并替换了阵型,将打前阵的加藤光泰替换为立花宗茂,部署好了迎战明军的具体阵型。据《吉见家朝鲜阵日记》记载,王京日军摆出的阵型如下:

从《吉见家朝鲜阵日记》的记载可以看出,承担迎战明军任务的主要是侵朝日军第六军团,第一队到第四队都是出自这一个军团,但其没有明确记载第六、第七、第八队的日军将领,对日军各番队的具体兵力也没有记录。对此,由日本旧参谋本部编纂的成书于1924年的《日本战史·朝鲜役》,以《吉见家朝鲜阵日记》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的记载和自身推测,对这份名单进行了增补,明确了各番队的将领和具体兵力,是为下表:《日本战史·朝鲜役》统计的这份王京日军兵力表,也被后人视作此后碧蹄馆之战发生时的日军出战名单,时常被引用。但事实上,这份统计表存在很大瑕疵。

首先,《日本战史·朝鲜役》对《吉见家朝鲜阵日记》的日军阵型名单有删减。在《吉见家朝鲜阵日记》原文,对王京日军的第二阵,先写了小早川隆景的家臣粟屋四郎兵卫,然后才是小早川隆景的本队,这应该是小早川隆景的安排,但《日本战史·朝鲜役》却将粟屋四郎兵卫的名字给删除了,只留下了小早川隆景;对于王京日军的第三阵,《吉见家朝鲜阵日记》写了毛利元康、吉见元赖、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天野五郎兵、三吉殿、佐波殿,但《日本战史·朝鲜役》只留下了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广门的名字,其余名字被删。西国大名

除了删除人名,《日本战史·朝鲜役》对王京日军兵力的统计也有问题,基本上是把各部日军刚进入朝鲜时的人数加起来,没有考虑这些日军部队在此之前因为转战各地,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损伤。

光是被安排为打头阵的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日本战史·朝鲜役》给出的三千兵力就有严重误差,计算方式不正确。根据《天正十九年立花宗茂(八万石)、高桥统增(二万石)两队军役编成表》的记载,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刚出征朝鲜时的兵力一共有三千人,各兵种人数如下:

立花宗茂、高桥统增的三千人中,包括一千六百人的非战斗员,扣除这部分人数,立花兄弟实际的战斗人员只有一千四百人。在登陆朝鲜后,立花兄弟参与过多次战斗,付出了一定程度的伤亡。所以这个时候立花宗茂兄弟实际投入战斗的人数应在1400人以下。《日本战史·朝鲜役》将立花宗茂兄弟刚登陆朝鲜时的兵力直接算进去,没有考虑到立花、高桥部队在此前多次战斗中的伤亡,也没有考虑非战斗人员,计算方法很不严谨。立花家出兵朝鲜时候的各个兵种构成、兵力数量存在上面这一份军役表,与后人统计的数据尚且相差巨大,对于那些没有军役表的日本战国大名家,可想而知后人统计的误差会有多大。因此,《日本战史·朝鲜役》列出的这份王京日军迎击明军的阵型名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视作事实。

砺石岭之战

在王京日军已经摆好迎击明军的阵型,以及明军派了第二批侦察队南下查探王京地形的情况下,明、日两军的冲突难以再避免。1月27日(日本历1月26日)丑时(半夜一时至三时),立花宗茂派出的侦察队将领十时但马守、森下备中守侦察到明军正向王京逼近,并将这一个情报汇报给了立花宗茂,立花宗茂立即做出了迎战的准备。当时天气寒冷,风又很大,立花宗茂取来大米,和士卒们熬了一锅粥吃,又分配酒水给士卒暖身防寒,还激励士卒:“明虏必来战,今日是彼我胜败之所决也!”士卒听了这番话,士气为之振奋。卯时(上午五时至七时),明军侦察队行进到距离王京有三里路程的砺石岭,在此地遭遇了王京日军的先阵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两军于是发生冲突。立花宗茂绘像

立花兄弟将部队分成三部,头阵为小野和泉守、立花三左卫门,二阵为十时传右卫门、内田市正,后阵为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据《立斋旧闻记》记载,立花军头阵兵力为七百人、二阵为五百人、后阵为二千人,总计三千二百人。但这一个数字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此书作者通过拆解立花兄弟刚入朝时的三千多兵力自行“分配”的。黑田长政

查大受和朝鲜将领高彦伯的第一批侦察队有五百名骑兵,率先和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的部队交战。在查大受后方,由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应种、高升、胡鸾等将率领的第二批明军侦察队,也出动三千骑兵投入战斗。对于明军侦察队和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在此期间交战的经过,两军用了什么战术,在战争回忆录《天野源右卫门觉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后人也经常引用此书的记载。但这本书其实是伪书,交战的经过实际上并不清楚。整场战斗下来,立花军付出了很大伤亡,二阵大将十时传右卫门、旗奉行池边龙右卫门,以及小野成幸、小串成重、户次镇林等将士战死,士兵战死至少三百人。高桥家中也阵亡了今村喜兵卫、井上平次、帆足左平、梁瀬新介等将士。即便是在后世有“西国无双”之美誉的立花宗茂率领的后队,也在明朝精锐辽东骑兵的驰突下溃不成军。不敌明军的立花宗茂最终败下阵来,逃到附近的小山丘上休息(日本史料称为小丸山)。立花宗茂战败,《吉见家朝鲜阵日记》《毛利家记》《立斋旧闻记》等都予以了承认。但《立斋旧闻记》《黑田家谱》说立花宗茂败退以后,黑田长政和大谷吉继立即奔赴战场,接替立花宗茂与明军作战并不是事实,因为黑田长政、大谷吉继都是王京日军的预备队,队列排在很后面。

据《征韩伟略》等史料的记载,战败的立花宗茂被射得如同一只刺猬一样,盔甲上挂满了明军的弓箭。但同时又有这样一件逸事,据说立花宗茂在败退到小丸山以后,大口大口饮起了酒,并一连吃下了三个饭团,周围的士卒皆惊叹立花宗茂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闲心思吃东西。

立花宗茂的家臣小野和泉守在晚年写的觉书中,详细回忆了立花宗茂临危不乱吃东西的情景。原文记载,当清晨的战斗结束后,人马都在休息时,小野和泉守开口说道:“我带来的竹叶饭先多少吃点吧。”但由于战败,立花麾下久经战场的猛士们失去了食欲。小野和泉守见众人没有反应,便喃喃自语:“全都不吃了吗?那我自己吃了。”于是,他自己拿起一个竹叶饭团啃了起来,但因为太过紧张的缘故,难以下咽,最后好不容易才吃了一点下去。立花宗茂看到这般情景,便让小野和泉守把饭团拿给他,他慢慢地咀嚼了三个攥在一起的竹叶饭团,又用竹筒里的酒润了润喉咙。小野和泉守见状,又想拿起一个饭团吃,却怎么也咽不下去,最后只好扔掉。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立花宗茂吃饭团的故事。

在砺石岭之战开战前和开战后,立花宗茂两次吃食物,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但不断吃食物也缓解不了紧张感,此战的最后结果是,明军侦察部队击败了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率领的日军第一队。但这一战充满了很多疑点,朝鲜各史料对此战的细节描写存在很多差异,包括明军与日军交战的具体地点,明军和日军在这一阶段出动的真正兵力,还有明军斩获日军的首级数量,见下表:

应该如何看待朝鲜史料在这些细节上有不同记载?关于明军兵力,《简易集》和《惩毖录》都说是数百骑,这是因为只算了查大受、高彦伯的第一批侦察队,没有算明军的第二批侦察队。是战,明军第一批侦察队五百骑,第二批三千骑,实际兵力应该是三千五百骑。

关于日军兵力问题上,可供参考的是《简易集》的二百、《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六七百、千余,不管是哪一个数字,都可见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在此战投入的兵力不多,没有日本史料所说的有三千多人。

关于明军的斩首数量,依照《乱中杂录》《惩毖录》《象村稿》的记载,大致在一百至一百三十余级之间,绝不可能会是《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提到的四百、六百、千余级。因为即便是后来正式阶段的碧蹄馆之战,李如松在战后也只上报斩得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颗,并且这个数目已经包括之前明军侦察队在砺石岭之战的全部斩首数量。

关于明军与日军的冲突地点,朝鲜史料中有昌陵近处(或昌陵外)、砺石岭、弥勒院前野、迎曙驿、碧蹄、王京城下等多种说法,令人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要了解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首先要了解坡州到王京一带的地理路线。明军侦察队从坡州南下前往勘探王京道路,坡州的南面是惠任岭,惠任岭的南面是高阳,高阳的南面是碧蹄馆,碧蹄馆的南面是望客岘,望客岘的南面是新院店,新院店的南面是砺石岭,砺石岭的南面是昌陵,昌陵的南面是迎曙驿,再南面就是朝鲜都城王京。碧蹄馆之战地图

基于上述地理路线的分析,昌陵、迎曙驿、王京城下这三个地点是可以直接排除的。《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正文部分记载,明军侦察队击败日军头阵后,大部队王京日军布阵在砺石岭,明军于是退屯碧蹄馆。如果明军侦察队是在砺石岭以南的迎曙驿、昌陵、王京城下这三个地方与立花宗茂交战,那大部队日军布阵在砺石岭后,就等于切断了明军侦察队的退路,明军侦察队就不可能一路退到碧蹄馆。因此,不可能在这三个地方交战。相比较而言,《惩毖录》记载的砺石岭是最合理的交战地点。又根据《近世日本国民史·朝鲜役》的说法,《象村稿》中的弥勒院前野就是砺石岭。因此,可以明确地说,明军侦察队与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兄弟的战斗,是“砺石岭之战”,而不是“昌陵之战”“迎曙驿之战”“王京城下之战”。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砺石岭之战的交战时间也存在一定疑问。据《立斋旧闻记》记载,砺石岭之战从卯刻(上午五时至七时)开始,一直打到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打了至少四个小时。北岛万次《丰臣秀吉朝鲜侵略关系史料集成》,便对《立斋旧闻记》进行注释,说此战从上午六时开始,到十时结束。但这种说法也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是日方的一手史料《吉见家朝鲜阵日记》只记载此战从卯时开始,没有记载在什么时辰结束。朝鲜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象村稿》则都提到了查大受在打败日军头阵以后,便请李如松即刻进兵,李如松在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从坡州动身南下。日本史料《户川记》也记载,在辰时下刻(上午九时)的时候,日军第二队的小早川隆景已经与明军交战。由此而言,砺石岭之战在辰时就已结束,并没有打到巳时。

日军设伏之谜

日本武士(一)

明军侦察队在砺石岭之战打败立花宗茂以后,对日军很是轻视,认为王京日军已经不堪一击。查大受派遣快骑,向驻屯在坡州的李如松报告:“贼已夺气、愿速进兵!”请李如松速速进兵王京。李如松接到前线明军获胜的情报后,率领副将杨元、张世爵、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梧、李如楠等,抄领两千骑兵,于当日辰时从坡州动身向王京进发。中途,李如松分军为二:杨元领一千骑兵继后,留在坡州和惠任岭之间的马山馆;他率领剩下的一千人继续向王京进发。正是这一决定,后来救了他一命。

除了查大受报捷外,还有一个原因使李如松决定亲自前往王京。据《明史·李如松传》记载,李如松向王京进发的原因是:“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二十七日再进兵,朝鲜人以贼弃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说的是,由于朝鲜人伪报日军已经尽数从王京撤出,李如松因此轻敌前进。《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根据南兵千户吴惟珊的话,也提到了这一点,说:“天兵为我国哨兵瞒报所误,谓倭贼已退,京畿已空,领兵前进……”可见,促使李如松动身前往王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查大受报捷,说王京日军已经不成气候;二是朝鲜哨兵的伪报,称日军已经尽数从王京撤出。在这两个错误情报的作用下,李如松不知数万日军仍屯聚在王京城内,因而以轻兵前进。后人皆称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是轻进,但不知他率兵“轻进”的原因是前线明军和朝鲜军的误报,而不是他主观草率行事。

此时,在砺石岭刚打完胜仗的明军侦察队,一下子就陷入了大不利的境况。王京日军接到立花兄弟战败的消息后,倾巢而出,布阵于砺石岭。明军侦察队副总兵祖承训和游击高升、胡鸾三人见日军黑压压的一片,不由大惧,仓皇间便掉头逃跑。由于三名将领不战自溃引起了连环效应,剩下的将士也纷纷掉头逃命,三千五百名明军从砺石岭后退到了碧蹄馆。

但是日军并没有就此罢手,由小早川隆景指挥的日军先锋队第二队,毛利元康和小早川秀包等人率领的第三队从砺石岭下山,穷追不舍,紧逼明军。其余日军各部队布阵在砺石岭后方,作为预备队。据《吉见家朝鲜阵日记》记载,在砺石岭后方虎视眈眈的日军部队,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