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学前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9 20:24:08

点击下载

作者:陈帼眉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学前心理学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学前心理学试读:

编写说明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教材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科发展动态,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教材的可读性、操作性、指导性,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有趣。

本教材共十三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了学前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及相关理论,接下来的第四章至第十三章则从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基本特点。为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突出实用指导性,在每章开篇设有内容提要,介绍该章主要学习内容;章末设置思考题和实践作业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要点,并运用所学解决实践问题。

本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主编。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由山东师范大学程学超教授编写,第十二章和十三章由辽宁师范大学邹晓燕教授编写,其余各章由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编写。编者2014年10月第一章绪论

内容提要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进而可以使幼教工作者提高了解学前儿童和教育学前儿童的能力。本章将重点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使得从教者在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后,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水平。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开始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当然想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这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我们先从心理现象和心理的概念谈起。(一)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同其他现象一样,是可以为我们所认识的。例如,幼儿园老师“看见”孩子们在做游戏,“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回想”起学过的课程,“想象”着自己今后工作的情景,“思考”着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表现感到“愉快”,对社会上一些摧残孩子的做法非常“气愤”,“决心”进一步努力学习,培养读书的“兴趣”,提高了解孩子的“能力”,培养开朗的“性格”。以上所谈到的“看见”“听到”“回想”“想象”“思考”,是人的认识过程;“愉快”“气愤”“决心”,是人的情绪和意志过程;“兴趣”“能力”“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统称为人的心理现象。(二)心理的概念

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呢?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心理的概念问题。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生来脑发育严重不健全的孩子,经过极大努力,也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不能要求几个月大的婴儿说话,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说话的程度。孩子的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有和成人一样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才产生人的心理。各种心理现象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形式。孩子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里,他的心理反映的是人的心理。孩子如果生下来不接触人类社会的环境,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周围的客观现实不同,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现象。不能要求自家孩子的心理和邻居孩子完全相同,就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和别人不相同。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反映现实和反作用于现实。孩子的心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不能期待孩子像镜子一样,原原本本、一成不变地反映成人向他所说的话。孩子的心理表现常常出乎成人的意料,就是因为成人常常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有自己的能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给孩子示范,画的小雨点是上下方向的一条条小直线,可是有个孩子画的都是横线。他说,天上刮风了,小雨点被刮歪了。(三)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四)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可以说没有心理活动;如果说有心理活动,那也只是最简单的感知活动,与生理活动难以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每个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表现是不同的,其心理发展有或早或晚之别。但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受到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所制约。这些规律,包括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和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内容。(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一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虽然都服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分别研究这些特点和规律,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为了明确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有必要弄清楚它和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发展心理学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换句话说,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说,发展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个体心理发展外,还要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它又可以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是主要研究动物行为的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二)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正常的、成熟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我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时候,应该以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比如,只有确切掌握感觉、知觉等认识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这些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才能够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是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三)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的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不能离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而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四)儿童解剖生理学

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心理是脑的机能。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总是不能离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幼教工作者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一)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二)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

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比如,有位老师费了很多工夫,把活动室环境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却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当她掌握了幼儿知觉和注意的特征时,她就明白了自己事倍功半的原因。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了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知识,需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有的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是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但是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后,一变而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例如,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爬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拍手时,别的小朋友都没有拍对,唯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脸上立即显出诧异的表情,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地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转变了,变得时时遵守规则,认真学习。老师经过反思,明白了这个活跃的孩子也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老师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他立即表现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不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失去了许多了解孩子的机会。有的教师说,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时间研究孩子?在学习了研究方法之后,教师们发现,在教育工作中,可以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而研究结果都使教育工作水平有所提高。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和发展,外界环境对心理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发生的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认识是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以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还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总之,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学习得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怎样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一)抓住学科特点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二)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明确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主要内涵和外延。同时要清楚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年龄特征等,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和领会。幼儿教师更是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来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为了避免使学习停留于抽象的书本知识,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习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应遵循下列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二)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去分析。(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游戏中对儿童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儿童及时、恰当的指导。掌握观察法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比较自然,观察所得信息也比较真实。因此,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第一,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局外观察是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有条件的话最好通过专门的观察窗或利用有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在和儿童共同活动中观察儿童。这种观察能使儿童表现自然,幼儿教师的身份是有利的条件。但应避免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注意。

第二,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于行动中,其自我意识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因此必须详细记录,以便依靠客观材料进行分析。由于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方式和成人不同,更要避免以成人的语言记录,改变了儿童语言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记录准确迅速,可以采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依靠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记录,但这种表格的设计往往要经过若干次试用和修改,否则难以收集到所需资料。

第三,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又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如果过分强调儿童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不去控制刺激变量,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则观察可能得不到所要求的资料。因此,观察法往往要与实验法相结合,并辅之以调查访问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间接观察法。(二)实验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种心理现象,设计了特殊的装置,如为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见第四章)等。

实验室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如利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新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辨别能力。

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幼儿活动的特点等问题,就比较困难。

因此,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该考虑到下列几点。(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例如,把不必需的物品放在离幼儿较远的地方,防止幼儿随手拿起来玩。在一般情况下,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如有必要,可以通过观察窗观察。(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因为他们的竞争心尚未发展,也还没有形成力争获得好成绩的愿望和习惯。(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预热”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对不易进入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不足,指导语过于冗长,或者一次布置的任务过多,会使幼儿抓不住要领。幼儿易受暗示,指导语最好不用商量的语气(如问幼儿是否愿意等),而引导被试幼儿接受任务。布置任务后,要准确查明幼儿是否明了实验要求,可以让他做一些预备性练习。有时需要用具体示范,以帮助幼儿理解任务。(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幼儿处于疲劳、困倦、饥饿及身体其他方面不适状态时,不要勉强其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使被试幼儿集中精力,保持注意。为此,实验时间应比较短,一般应在幼儿的兴趣消失前完成。主试对实验应有充分准备,不但做好各种物质准备,而且要在操作技术上做好准备,使实验过程中动作迅速利落。因此,在实验中主试操作不熟练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地记录幼儿的原话,不要用成人语言代替儿童的语言。幼儿常用动作和各种表情手段,来补充或辅助其语言表达。对幼儿的这些非语言表达方式也应记录。

2.自然实验法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的。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例如,研究不同年龄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可以采取正常的教学形式,向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供相同的实物或图片,请他们讲述。然后根据记录分析整理,从中找出各年龄阶段幼儿观察力的基本特点,以发现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趋势。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此外,一般来说,自然活动条件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因而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记录条件不及实验室实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它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这里把它单列出来。这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即把条件基本相同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但对实验组采取某种特殊的教育措施,对控制组则不给予任何特殊措施。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但是,在实验生活中,这种对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假设的自变量的作用。因为,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复杂的,并不像理论上设想的那样,只有一个自变量在起作用。

另外,在儿童心理实验中,客观上不能回避主试和被试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到这种关系的作用,如被试儿童与主试的熟悉程度,对主试可能产生的情感,以及主试对被试的期望,或其他态度对被试的影响等。即使这样,有时,仍然可能产生一些不被觉察或意料不到的人际关系的效应。(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目的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确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标准化”过程,制定固定的测验项目、测验程度、用具和分析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示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国际上已有一些较好的婴幼儿发展测量表,如格赛尔成熟量表(1938),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等。由于编制智力测验的工作量很大,大多数研究者都是根据本国基本情况对较好的量表进行修订。我国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该修订本名为《中国比纳测验》。近年来,各地还有一些对其他量表的修订。

测验也可以是有关个性方面的,称为“人格测验”。人格测验,实际上是一种问卷,这在问卷部分再谈。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第二,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不仅要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的水平。

第三,学前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因此,切不可仅凭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判断某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几次测验中成绩好的便能说明被测儿童的发展水平较高,成绩差的则可能是发展水平较差,或者是受测验当时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判断某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还应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但是测验法也有严重缺点。比如,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测验只做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研究;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儿童,等等。因此,对测验法的争议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测验成为专门的学科,测验法将会不断改进。然而,测验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四)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

第一,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地自然表露,而不能在研究者规定的时间和场合被诱发出来。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儿童心理表现,往往不能在研究者的观察和实验中得到,却可以被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所捕捉。

第二,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变化大,研究人员与学前儿童接触的时间毕竟有限,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事。家长或老师等人与儿童朝夕相处,较容易从许多事件中概括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和特点。梅赛尔(1979)等人曾对比三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即单一测量、成套测验和教师的印象。结论是教师的印象最准确。

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前者有利于研究者与被访问的儿童家长、教师或其他人个别交谈,较深入地了解情况。后者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互相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则可用访问或座谈法。

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订调查提纲。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费时间。书面调查则往往因被调查者不十分了解调查意图而不能提供所需资料。此外,调查访问法的缺点,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可能出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受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五)问卷法

问卷法属于调查法的一种。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问卷法也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幼儿不识字,对幼儿的问卷采取口头问答方式。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即使是较好的问卷表,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学前儿童心理的问卷对象,往往是儿童家长或一般教师,其中许多人缺乏有关知识和训练,不善于掌握回答的标准,往往影响回答的质量。答题还可能受回答者偏见的影响。总之,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六)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也属于调查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其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它既是测验法,又是作品分析法。要求幼儿尽量细致地画出一个正面人,根据所画的细节,按已有的标准计分。以得分多少作为幼儿智力发展的一种指标。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各种方法都有缺点,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用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使所得结果互相补充和印证。

思考题

1.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3.为什么幼教工作者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

4.请问怎样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试述自然实验法的优点与缺点。

实践练习题

拟订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使自身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内容提要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从出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按照我国现实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标准,我们把儿童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0~1岁)、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3~6岁),而每个阶段又划分为若干小阶段。本章将具体介绍学前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这将有助于幼教工作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特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特点,孩子有孩子的特点。什么是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什么是儿童年龄特征?顾名思义,儿童年龄特征是指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有些明显的特征是和生理成熟程度有关的。如孩子刚出生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出现月经来潮,男孩子出现第二性征等。和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即所谓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

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下列几点来理解。(一)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比如,儿童刚出生时,大脑的发育还不成熟,因而,他们对外界事物只能有很简单的反应,而不能有较复杂的认识,他们不可能学会说话和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较小。比如,孩子还没有出牙,他的发音就受到限制。无论怎样训练,6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学会说话,因为在生理上,包括大脑、发音器官的发育,没有牙齿等,都限制了孩子学说话。而当儿童到了三四岁以后,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学习发音和说话的种种条件的时候,他们就不但可以初步学会母语,而且还可以初步学习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因此,儿童的生理成熟、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而儿童的生理成熟受着生活时间——年龄的影响。比如,有经验的教师和其他人,用目测可以估计出儿童的年龄,其重要参照标准,就是儿童的生理外貌,这也可以说明儿童生理特征与年龄的关系。

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的人交往,接触各种事物,积累各种经验,获得各种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也正是在这些进程中,儿童的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形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的新特征。

因此,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年龄就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带有客观规律性的制约作用。比如,两个1岁多至2岁多的孩子,跟着妈妈到别人家里做客,一进房间就钻到桌子底下,俩人并排坐在那里,自鸣得意,使在场的大人都为之惊讶。从儿童心理学看,这两个孩子的行为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的,是年龄对他的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在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是正常行为,不应加以否定。应该指出,年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年龄分班的,即把同龄幼儿放在同一班级。但是,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并不是绝对对应的。比如,有的孩子发展较快些,他的心理年龄(主要是智力年龄)可能相当于比他的实际年龄大2岁的孩子,被称为超常儿童。即使在生理年龄特征方面,儿童也有发展早一些或晚一些之分。因此有人提出,在研究儿童发展时,可以区分出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概念。也就是说,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二)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发出现的。儿童所生活的外界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心理是对外界环境的反映,儿童所生活的时代,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儿童所受的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础。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表现、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说,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该年龄段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比如,4岁幼儿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这是一般性的、典型性的、本质的特点。但是,个别儿童能够解答比较抽象的数学题,这是非本质的特点。

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的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否定本质特征。教科书上所写的,往往是代表一般性的、典型性的、本质的特征。而教师和家长日常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常常看到孩子有与书上不同的表现,其中有许多属于个别性的、非典型性的、非本质的特征,不必为此担忧或惊喜,以为孩子属于不正常或超常。年轻的婴幼儿父母容易进入这样的误区,比如,有位妈妈看到6个月的孩子对报纸上的字似乎有兴趣,她用心地抄写了一篇大大的字,教孩子认,看到孩子有某个轻微动作,就认为他认识字了,由此以为这个孩子是“小天才”。其实,孩子的这些动作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本质特征。更多的父母往往看到自己孩子的某项发展落后于书上所写的指标,就害怕孩子发展不正常。比如,1岁半的孩子还没有开口说话,就担心他是“小哑巴”。同样,这是忽略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性、非典型性和非本质特征问题。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只能用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一般特征。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是会变化?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是这样吗?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然适用于当代儿童。比如说,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幼儿爱活动,幼儿爱游戏,这些特征本质上没有改变。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一是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二是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三是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会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现在的儿童,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时代。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从小获得比过去儿童多得不可比拟的知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过去生活在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相比,是会有所差异的。时代对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不可低估,教师在考虑教育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应加以注意。

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对其年龄特征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也有明显区别。因此,在使用儿童心理发展的工具(如智力量表)时,要考虑到不同环境造成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变化。

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教育制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比如,规定为6岁入学的地方,孩子从6岁开始即逐渐产生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7岁入学的地方,6岁孩子仍然主要有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教育改革的许多事实说明,在改进教材和教学方法之后,儿童心理发展有显著变化。如果教材、教法既符合科学本身的规律,又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正确和合理地组织儿童的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那么,儿童就能够较快地、较有效地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儿童心理也能在一定幅度内较快地发展。可是,现今在许多家庭和学校内,中小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是两条:一是听话,二是得高分。有许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校听课,回家埋头做作业,才是好好学习。在这样的教育下,儿童会出现“习得性愚蠢”的特征,其创造性发展就受到限制。(三)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今天的儿童;也是由于有“稳定性”,所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研究,也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变化的。正因为有“可变性”,所以我们坚信改善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变化;也正因为有“可变性”,我们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进行研究时,要有所分析,不能生硬地用于当今儿童和我国儿童。

与此同时,在处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夸大社会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只有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够真正把握住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比如,孩子满1周岁后,其心理发展的表现与1岁前明显不同,3岁孩子和5岁孩子也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从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把各个发展阶段作明确的标志。这就是儿童心理学上所谓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也有需要。对于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有关的儿童工作者,根据划分阶段的标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虽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明显存在的,但是划分儿童心理阶段仍有相当的复杂性。这是因为:

第一,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由微小的质变到明显的质变。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是渐变式的和不明显的,各发展阶段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突变的时刻。比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初,还带有许多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并不是在入学那一天就发生突变。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发展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划分阶段有一定的复杂性。

第二,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可变性,这也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比如,同是4岁儿童,甲可能发展稍快,可进入中班阶段,而乙则可能仍处于小班阶段。(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其稳定性和可变性,那么,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域、不同的研究者,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总体来说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各自的特点,对各阶段的命名也有不同。在这里,我们只介绍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又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 1~6月

婴儿晚期 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又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以上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因为各年龄阶段既有质的差别,不能混同,同时,两个相连的阶段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前一阶段往往孕育着后一阶段的一些特点,而后一阶段又往往残留着前一阶段的一些特点。两个阶段是互相联系,逐渐过渡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个规律,就能不失时机地培养一定年龄阶段儿童应有的心理特征,同时又预见到未来的远景,从而自觉地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从而引起儿童新的需要向更高水平发展。不顾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向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要求是不对的;迁就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不积极引导儿童向前发展,也是错误的。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比如,儿童从家里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即从先学前期到学前期过渡的时候,或儿童从幼儿园转到小学的时候,都可能出现明显的转折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例如,儿童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成人的指挥。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有位爸爸描述他儿子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下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爸爸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可是连喊三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我没空!”继续专心地摆弄玩具,对爸爸的耐心解释不予理睬。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按入浴池。可是,趁爸爸去拿浴皂的当儿,孩子跑掉了。爸爸气不过,一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一般来说,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不是好孩子。”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出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稳定。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应该把“危机期”和“转折期”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例如,3岁儿童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头脑中也储存了许多知识,迫切需要表述出来,而他的口语能力又还很有限,往往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使成人听明白,由此产生了愿望和能力之间的较大差距,情绪上的强烈不安,于是出现“口吃”现象。这时,如果成人也产生急躁情绪,或对儿童过多地指责,或要求过高,或表示不满,就会加剧儿童心理的矛盾,加重口吃现象。但是,如果成人能够对儿童的口吃现象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因此,在成人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化解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或者说,“危机期”可以不出现。(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证明,学前期是人生学习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的语言。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子,在7岁后才开始接触人类的语言,学习口语,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在儿童视觉发展方面,研究表明婴儿视觉偏好的形成,也有关键期的表现。这在有关章节中将会谈到。(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关键期,也就是说,许多心理能力和特征并不是错过了某一特定时机就不能发展的。因此“关键期”的概念,不宜普遍运用。在一般情况下,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提法较为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但是比起敏感期和最佳期来说,就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比如,儿童学习简单口语,2~4岁是最佳期;年龄越大,效率越低,而且在掌握口语发音上,敏感性越来越差。成人学外语,不但比儿童费力,而且往往带有母语的口音。

不同年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5岁半。有的研究认为,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岁以后形象视觉的发展开始减弱。还有的研究认为,耳聋儿童如果在1岁前被发觉而给他助听器,就能正常地学会语言发音,而1岁后才开始采取措施,学习发音的困难会增大。

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其中,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而坚持性行为的发展,敏感期则在4~5岁。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大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发展有加速期。在此时期,儿童智力发展也最为迅速。

其次,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特性在最初开始形成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这时可塑性最大,所以2~4岁是掌握语音的敏感期。就是这时儿童正在学习说话,发音系统的活动还没有定型。同样,从婴儿期开始学习滑行,比长大了以后再学习较为容易。因为习惯了行走动作的人,再去学习滑行,就会由于在行走和滑行中腿脚感觉的不同而出现较大困难。

再次,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例如,幼儿期所以是学外语的敏感期,除了上述的有关原因外,还由于他们没有顾虑,不怕开口,不会感到羞怯,反而以多说为乐。幼儿学游泳,除了不受习惯性动作障碍之外,他们不知道害怕,而年长的孩子和成人则会怕水。

最后,对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或最佳期的许多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以便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例如,幼儿几岁进入托幼机构最为合适,不少老师认为,1岁半以前入托的孩子最易照顾;2岁孩子入托最不理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分离焦虑极强,入托时常常哭闹不休,也不愿意学习;2岁半~3岁是公认最理想的入托年龄,这时情绪比以前容易稳定,较易和小伙伴相处,也喜欢学习;4岁以后入园的孩子,在生活习惯和个人特点方面多已定型。例如,有的孩子过分畏缩;有的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依赖性过强等。这些孩子的不良习惯,改变起来难度较大。在决定每个孩子的入托时间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孩子具体的发展水平,他所在的环境,如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条件等。(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通俗地说,可以比喻为,前者是站着摘果子,后者则是跳一跳;站着够不着的果子,跳起来就可以够得着。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儿童在面对某种智力任务时,他起先不能完成任务。可是一经提示,他就能够完成。这表明,他在发展中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但起先只站在原有水平上,经过提示(即帮助他跳一跳)就达到了新的水平。

查明儿童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可以向他提出稍高的,但是力所能及的任务,促进他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在一个实验中,对那些不能完成推理任务的儿童,全部采取了提示的方法,但是,提示对3岁儿童无效,说明他还不具备有关的最近发展区,而4岁以上儿童,都能完成推理任务。这表明,所提出的任务在儿童心理最近发展区之内。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教师如果时时关注每个儿童,把握好他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其最近发展区,就可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当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时,又帮助他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教师按照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可以有力地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节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征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后面学习儿童心理各个方面发展的知识时,能够注意到各心理发展特征在各年龄阶段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其变化发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3个小阶段。这3个小阶段是:初生到满月(0~1个月),满月到半岁(1~6个月),半岁到周岁(6~12个月)。(一)初生到满月(0~1个月)

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满月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