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8年参赛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0 00:15:3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8年参赛指南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8年参赛指南试读:

前言

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在校本科学生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科技型的群众性活动。

大赛是计算机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的组成部分,大赛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各专业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其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贴近学生就业需要,贴近专业的基本需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作品内容面向本科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特别适合于本科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是落实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的举措之一,适合于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需求,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赛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对每一件作品。因此,大赛受到高校的重视与广大师生的欢迎。

大赛赛事开始于2008年,至今已举办了10届44次赛事。目前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参加了这一赛事。在大赛组织过程中,广大教师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承办院校的赛务组织,有些院校还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各参赛学校在赛前培训辅导工作中则付出了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2018年大赛分设: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与教学辅助、数字媒体(简称数媒)设计普通组、数媒设计专业组、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数媒设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外包、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以及人工智能(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或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等类(组)。决赛现场时间开始于2018年7月17日,结束于8月30日,将先后在安徽、南京、福州、上海、杭州等地举办。

为了更好地指导2018年的大赛,在中国铁道出版社的积极支持下,组委会组编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8年参赛指南》(简称《参赛指南》)。

本《参赛指南》的编写由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卢湘鸿组织实施,参与意见或具体工作的主要有(排名不分先后):杜小勇、尤晓东、周小明、郑莉、刘志敏、邓习峰、曹永存、王海燕、黄心渊、赵宏、王学颖、黄卫祖、吕英华、张欣、张洪瀚、陈志云、郑骏、龚沛曾、李骏扬、金莹、王海艳、吴卿、詹国华、潘瑞芳、孙中胜、杨勇、郭清溥、郑世珏、徐东平、彭小宁、匡松、卢虹冰、耿国华等。《参赛指南》共分11章,内容包括:2018年大赛通知,大赛章程,大赛组委会,大赛内容与分类,赛事级别、作品上推比例与参赛条件,国赛的申办、时间、地点与内容,参赛事项,奖项设置,作品评比与评比专家规范,获奖作品的研讨,以及2017年获奖概况与2017年获奖作品选登等。

本《参赛指南》中第11章选登的2017年获奖作品部分包含素材源码,如有需要请读者访问中国铁道出版社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http://training.tdpress.com/tdjy/注册下载。

相信本《参赛指南》的出版,对于参赛作品的规范和整个大赛作品质量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是参赛院校,特别是参赛队指导教师的必备用书,也是参赛学生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本书也是从事计算机技术基本应用教学与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很好的参考用书。

对于本《参赛指南》中的问题,欢迎大家指正、建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2017年12月于北京第1章2018年大赛通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函件中大计赛函〔2017〕015号关于举办“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通知各高等院校、省(区、市)级赛区、省级直报赛区: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称“大赛”)是根据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计算机教学实践、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造就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而开展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科技型的群众活动。从2008年组赛开始,已举办了10届44次赛事,至今大多数本科院校参加了这一活动。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我委决定继续主办这一赛事。2018年(第11届)大赛组委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组成。参赛对象是2018年在校的所有本科生。

2018年大赛内容分设11类:(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教学辅助;(3)数字媒体设计(简称数媒设计)普通组;(4)数媒设计专业组;(5)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7)数媒设计动漫游戏;(8)软件服务外包(医药组/企业组);(9)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10)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11)人工智能(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或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

数媒设计与计算机音乐创作参赛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名、评比。

数媒设计与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的参赛作品主题为:人工智能畅想。

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的主题为:(1)世界级、国家级、省(区、市)等各级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名胜古迹;(2)先秦主要哲学流派(道、儒、墨、法等);(3)以唐诗宋词为代表歌颂中华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4)优秀的传统道德风尚;(5)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国画、汉字、书法、技艺;(6)其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展现文化自信的作品。

软件服务外包类作品分为医药组命题与企业组命题。

2018年(第11届)大赛作品内容分类详见附件1。

2018年决赛现场共8场:(1)数媒设计普通组,铜陵学院(安徽铜陵,7月17日—21日);(2)数媒设计专业组,巢湖学院(合肥,7月22日—26日);(3)微课与教学辅助,南京农业大学(南京,7月27日—31日);(4)人工智能/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南京邮电大学(南京,8月1日—5日);(5)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福建农林大学(福州,8月6日—10日);(6)软件应用与开发,东华大学(上海,8月16日—20日);(7)软件服务外包/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浙江工商大学(杭州,8月21日—25日);(8)计算机音乐(普通组/专业组),浙江音乐学院(杭州,8月26日—30日)。

请根据国办发〔2015〕36号文件、“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章程”等相关要求,以及本校具体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参赛,请各相关院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组队参赛的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更多信息,将及时在官网上发布。

附件1:大赛内容分类。

附件2:大赛内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命题项目需求分析。

附件3:大赛信息咨询联系人及电话。

附件4:大赛简介。

大赛信息发布网站:http://www.jsjds.org 咨询信箱:baoming@jsjds.org

电话:010-62765117 手机:13696785218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综合楼183信箱

电话:010-82303436    邮编:100083附件1:大赛内容分类(见第4章)附件2:大赛内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命题项目需求分析(见第4章)附件3:大赛信息咨询联系人及电话(1)王学颖  大赛信息  18640575939(2)褚宁琳  大赛信息  15651896188(3)彭德巍  大赛信息  18971201441(4)刘慧君  大赛信息  13668020601(5)董卫军  大赛信息  18082286999(6)李骏扬  人工智能  13357701017(7)刘晓强  东华大学  13916356695(8)王海艳  南京邮电大学  18951896302(9)叶锡君  南京农业大学  1651600817(10)韩培友  浙江工商大学  13666636960(11)黄晓东  浙江音乐学院  13606804507(12)张帅兵  巢湖学院  13856528979(13)王 刚  铜陖学院  15056807509(14)高 博  福建农林大学  15659770658附件4: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介

1.大赛历史“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下面简称“大赛”)的前身是“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始创于2008年,开始时参赛对象是当年在校文科类学生。从第3届开始,因得到理工类计算机教指委的参与,参赛对象发展到当年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至第5届,又因得到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的支持,参赛对象遍及当年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一直延续至今。“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决赛时间在当年7月20日前后开始,直至8月下旬,当年结束整个赛事。至今已举办10届44场次。

具体说来,2008年与2009年两届由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委单独主办;2010年与2011年由教育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与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委员会联合主办。2012年开始由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教育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联合主办。这是大体格局。

2018年(第11届)大赛由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教育部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指委、教育部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分委以及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主办。

大赛先后受到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陈国良(中科院院士、原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廉(原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晓明(原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原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王路江(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原相关计算机教指委领导)、李向农(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等领导、专家的肯定与支持,特别是周远清会长自始至今一直关注、支持、指导和帮助大赛,他们先后出席了相应大赛决赛的现场活动。

2.大赛性质(1)大赛始终以“三安全”(竞赛内容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为前提,内容遵循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大赛委托承办学校依据国家财务规定主管经费,以保证经济上不出问题;大赛把参赛人员(包括选手、教练、评委,以及与大赛的志愿者等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以保证参赛人员的人身安全。(2)大赛是非营利、公益性、科技型的群众性活动。大赛遵从的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件参赛作品。大赛章程完备,操作规范,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参赛指南均正式出版,以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是我国内地所有200个左右面向大学生的竞赛中所罕见的。

3.大赛目的

大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算机教育实践平台的具体举措,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体落实、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服务。宗旨是“三服务”,即作品的计算机设计技术主要是为学生社会就业需要服务、为本专业需要服务、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服务。

4.大赛对象、内容和方向(1)大赛的参赛对象是当年本科所有专业的在校学生。(2)大赛参赛内容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分设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与教学辅助、数字媒体设计、数字媒体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字媒体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数字媒体设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外包类、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以及人工智能(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或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等领域,贴近社会就业与专业本身需要,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其中计算机音乐创作类是我国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国字号的计算机音乐赛事。(3)今后大赛的方向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在我国营造一个指导教师乐意参加,大学生所信任、欢迎、热爱、向往的大赛。

5.大赛地位(1)大赛组委会是参加讨论2011年教育部主持制定《全国性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草案的7人小组的成员之一(7人小组中教育部占4人,其中高教司2人,高教学会2人),即代表我国当时160多个全国性大学生竞赛组委会参加7人小组中的3位代表之一。(2)大赛以三级竞赛形式开展,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国级决赛,省级赛是由各省的计算机学会、省计算机教学研究会、省计算机教指委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面主办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面主办过的省级选拔赛的有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广东、海南、云南、四川、甘肃、新疆。(3)大赛作品贴切实际,有些直接由企业命题,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参赛院校逐年增多,由2008年(第1届)的80所院校,发展到大多数本科院校参赛;参赛作品数由2008年(第1届)的242件,发展到上万件作品参加省级赛。作品质量也逐年提高,有些作品为CCTV所采用,有些已商品化。由于“大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比宗旨,在全国已形成浩大的赛事。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三安全”为前提,以“三服务”为目标,以“三公”为生命线,从2007年筹备到现在,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赢得到了参赛师生的支持和信任。大赛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壮大、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2章大赛章程2.1总则

第1条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在校本科生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科技型的群众活动。

第2条 大赛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就业需要服务、为自身专业服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2.通过计算机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有关计算机技术基本应用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技术基本应用教学质量,展示师生的教学成果。2.2组织机构

第3条 大赛由大赛组委会主办、大学(或与所在地方政府,或与省级高校计算机教指委,或与省级高校计算机学会,或省级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或与企业,或与行业等共同)承办、专家指导、学生参与、相关部门支持。

第4条 大赛组委会是大赛的最高组织机构,拥有大赛的最终决策权。大赛组委会由高校相关人员、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承办单位等负责人组成。

大赛组委会下设赛务委员会、评比委员会、宣传委员会、秘书处,以及国赛决赛承办委员会等。

1.大赛组委会的组成由教育部相关计算机教指委负责确定。

2.大赛组委会下属机构由大赛组委会负责组筹,其挂靠高校有责任在经费等方面对相应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

3.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受大赛组委会主任委托具体负责大赛组委会日常工作。

第5条 参加大赛各项工作的专家由相应委员会推荐,由大赛组委会聘任。

大赛组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分别负责大赛对象确定、决赛现场承办点落实、赛题拟定、报名发动、专家聘请、作品评比、证书印制、颁奖仪式举办、参赛人员食宿服务及其他与赛事相关的所有工作。

大赛组委会下属各工作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欲成为大赛组委会行为时,需经大赛组委会批准。2.3大赛形式与规则

第6条 大赛全国统一命题。每年举办一次。决赛现场一般在暑假期间举行。赛事活动在当年结束。

第7条 大赛赛事采用三级赛制。

1.校级初赛(赛事基层动员与初赛举办)。

2.省级复赛(省级,或国赛委托跨省的“省级国赛直报平台”复赛,为参加国赛现场决赛推荐选手)。

3.全国现场决赛。

全国现场决赛可在大赛组委委托的承办单位所在地或其他合适的地点进行。

学校初赛、省级或地区(大区跨省)复赛可自行、独立组织。

校级初赛、省级或地区(大区跨省)复赛作品所录名次与作品在全国决赛中参赛报名、评比、获奖等级无必然联系,不影响国家级决赛现场独立评比和确定作品获奖等级。

第8条 参赛作品要求。

1.符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优良公共道德价值、行业规范等要求。

2.必须是举办年度完成的原创作品(如2018年参赛作品,应在2017年7月30日—2018年6月30日完成),并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或实用价值。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不得参加当年竞赛。提交作品时,需同时提交该作品的源代码及素材文件。不得抄袭,或者由他人代做(参赛作者必须是作品的主要完成者),或者已发表(或参赛)经修改再次使用。

3.除非是为本大赛所设计的校级、校际、省级或地区(跨省级)选拔赛所设计的作品,凡参加过校外其他比赛并已获奖的作品,或者不具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或者已经转让知识产权的作品,均不得报名参加本赛事。

4.大赛设定了主题的竞赛类组,包括数媒设计类作品,无论是专业组或普通组,均应选择当年大赛组委会设定的主题进行设计,否则被视为无效。

第9条 大赛参赛对象:决赛当年在校的本科学生。毕业班学生可以参赛,但一旦入围全国决赛,则必须按参赛人数比例亲临决赛现场,否则将影响作品最终成绩,并将扣减该校下一年度的参赛作品名额。

第10条 大赛只接受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赛。每校参赛作品,每个小类原则上不多于2件,每个大类(组)不多于4件。计算机音乐创作类的每校参赛作品数专业组小类不限,总数限为6件。具体见第4章所述。

第11条 参赛院校应安排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参赛作品的组织、纪律监督以及内容审核等工作,保证本校竞赛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并由该学校相关部门签发组队参加大赛报名的文件。

第12条 违规作品处理

大赛恪守诚信,杜绝不端行为,以利于吸引更多以诚实为本的师生参赛,进一步激发其参赛热情。对涉嫌抄袭、他人代做、已发表(或参赛)经修改再次使用等等经查证核实,无论何时,一旦认定为抄袭等严重违规作品,处理如下:

1.在本赛事的官网上公布违规作品的编号、名称、作者与指导教师姓名,通知相关省级赛组委会,以及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或所在院系)等相应机构。

2.取消违规作品参加本赛事的资格,取消违规作品作者在本科期间参加本赛事的资格,取消违规作品指导教师其参加评比指导教师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的资格。

3.若作品已获奖,则取消该获奖资格,追回相应获奖所得的一切。

第13条 作品参赛经费

1.学生参赛费用原则上应由参赛学生所在学校承担。可以由学校与学生共同承担,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承担。

2.学校有关部门要在多方面积极支持大赛工作,对指导教师要在工作量、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14条 参加决赛作品的版权由作者和大赛组委会共同所有。作者对作品拥有自主使用权或转让权,大赛组委会对作品也拥有以非营利为目的自主使用权或转让权。2.4评奖办法

第15条 大赛组委会评比委员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评审参赛作品。

第16条 全国高校各参赛院校按参加省级赛的有效作品数的35%上推到国赛。

第17条 初步入围国赛决赛的作品经复审、公示、异议,在确定无违规合格后,确定为入围国赛决赛的作品,其名单将在大赛网站公示,同时书面通知各参赛院校。

第18条 入围国赛决赛作品将集中进行现场决赛。现场决赛包括作品展示与说明、作品答辩、专家评审,部分作品的大范围展示、点评研讨等环节。

若国赛决赛现场设施不能满足所有入围决赛作品数参赛的需要,大赛组委会可用减少每队来现场参赛人数的办法来限制参赛规模。大赛组委会也可根据省级复赛推荐排序截流参赛作品到决赛现场参加各级奖项的评比。被截流未能到决赛现场的入围决赛的作品只发给三等奖。

第19条 入围国赛决赛作品评奖比例,按实际到现场的参赛合格作品数进行评比,一等奖占实际合格作品数的7%~10%,二等奖不小于实际合格作品数的30%,三等奖不大于实际合格作品数的50%,上述奖项之外的作品为优胜奖。入围国赛决赛作品,若发现严重违规,不给任何奖项。2.5公示与异议

第20条 为使大赛评比公开、公平、公正,大赛实行公示与异议制度。

第21条 对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将分阶段(报名、省级赛推荐入围国赛决赛、获奖)在大赛网站上公示,以供监督、评议。任何个人和单位均可提出异议,由大赛组委会评比委员会受理处置。

第22条 受理异议的重点是违反竞赛章程的行为,包括作品抄袭、他人代做、不公正的评比等。

第23条 异议形式:

1.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所在单位、通信地址(包括联系电话或电子邮件地址等),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或身份证复印件。

2.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包括联系电话或电子邮件地址等),并加盖公章。

3.仅受理实名提出的异议。大赛组委会评比委员会对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的信息负有保密的职责。

第24条 与异议有关的学校的相关部门,要协助大赛组委会评比委员会对异议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评比委员会在异议期结束后的适当时间(如每年的10月下旬前)向申诉人答复处理结果。

异议原则上限于异议期。若在异议期限之外提出异议,只要具有真凭实据的抄袭、他人代做等侵权行为的作品,评比委员会均应受理。对有严重问题的获奖作品,何时发现,何时处理,决不姑息。2.6经费

第25条 大赛经费由主办、承办、协办和参赛单位共同筹集。现场决赛承办单位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每个参赛作品均需缴纳报名费。

每个参加现场决赛作品均需交评审费。评审费主要用于评比专家交通与餐费等补贴。

每位参加决赛作品的成员(包括队员、指导教师和领队)均需交纳赛务费。赛务费主要用于参赛人员餐费、保险以及其他诸如奖牌、证书等开支。

第26条 在不违反大赛评比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及不损害大赛及相关各方声誉的前提下,大赛接受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向大赛提供经费或其他形式的捐赠资助。

第27条 大赛属非营利性、公益性、科技型的群众活动,所筹经费仅以满足大赛赛事本身的各项基本需要为原则。余者应直接用于参赛学生身上,承办学校或个人不得截流挪作他用。

第28条 国赛决赛现场承办院校,在竞赛活动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指定格式上报财务决算报告与决赛总结。若有经费上的盈余,不得私自截流,由组委会研究决定节余经费的用途。2.7国赛决赛现场承办单位的职责

第29条 国赛决赛现场承办单位要与组委会签订承办合同,具体规定承办单位的职责和权利。

第30条 国赛决赛现场承办单位有责任在必要时通过其法律顾问为大赛提供法律支援。2.8附则

第31条 大赛赛事的未尽事宜将另行制定补充章程或《参赛指南》中的相应规定,与本章程具有同等效力。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大赛组委会。第3章大赛组委会3.1大赛组委会主要成员

大赛国赛组委会为大赛最高组织机构。国赛组委会下设赛务委员会、评比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国赛现场决赛委员会,以及秘书处。国赛组委会由中央及地方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某些本科高校,以及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及专家组成。

组委会主要成员

1.组委会顾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家广(清华大学)  陈国良(中国科技大学)

 李 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组委会名誉主任:

 周远清(教育部)

3.组委会主任:

 靳 诺(中国人民大学)

4.组委会常务副主任 (按姓氏笔画排序):

 李 廉(合肥工业大学)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

 陈章乐(共青团中央)

5.组委会副主任 (部分,按姓氏笔画排序):

 韦 穗(安徽大学)  陈 岗(吉林大学)

 吕英华(东北师范大学)  杜小勇(中国人民大学)

 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  顾春华(上海理工大学)

 褚子育(浙江音乐学院)

6.组委会秘书长:

 卢湘鸿(北京语言大学)

 组委会副秘书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小鲲(共青团中央)  尤晓东(中国人民大学)

 李文新(北京大学)

7.组委会常务委员 (未计主任、副主任、秘书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殿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浩(合肥工业大学)

 王移芝(北京交通大学)  文继荣(中国人民大学)

 冯博琴(西安交通大学)  卢虹冰(空军医科大学)

 匡 松(西南财经大学)  何 洁(清华大学)

 李凤霞(北京理工大学)  刘 强(清华大学)

 何钦铭(浙江大学)  金 莹(南京大学)

 郑 莉(清华大学)  张小夫(中央音乐学院)

 耿国华(西北大学)  黄心渊(中国传媒大学)

 龚沛曾(同济大学)

8.组委会委员 (未计上述已有的主任副主任及常务委员,依大区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志敏(北京大学)  刘玫瑾(北京体育大学)

 周林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贾京生(清华大学)

 曹永存(中央民族大学)  曹淑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孙华志(天津师范大学)  孙纳新(武警后勤学院)

 余秋冬(天津农学院)  张文杰(南开大学)

 赵 宏(南开大学)  罗朝晖(河北大学)

 张奋飞(中北大学)  黄解宇(运城学院)

 王学颖(沈阳师范大学)  黄卫祖(东北大学)

 张立志(东北大学)  邵 兵(吉林艺术学院)

 曹成志(吉林大学)  张 欣(吉林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刘庆红(哈尔滨师范大学)  赵志杰(哈尔滨商业大学)

 张洪瀚(哈尔滨商业大学)  原松梅(哈尔滨工业大学)

 冯佳昕(上海财经大学)  陆 铭(上海大学)

 宋 晖(东华大学)  杨志强(同济大学)

 郑 骏(华东师范大学)  宗 平(南京邮电大学)

 马 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叶锡君(南京农业大学)

 陈汉武(东南大学)  殷新春(扬州大学)

 韩忠愿(南京财经大学)  褚宁琳(南京艺术学院)

 王晓东(宁波大学)  吴 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耿卫东(浙江大学)  黄晓东(浙江音乐学院)

 詹国华(杭州师范大学)  潘瑞芳(浙江传媒学院)

 孙中胜(黄山学院)  杨 勇(安徽大学)

 钦明皖(安徽大学)  杨印根(江西师范大学)

 朱顺痣(厦门理工学院)  刘兴波(山东师范大学)

 高 博(福建农林大学)  鲍永芳(福建动漫行业协会)

 任雪玲(青岛大学)  郝兴伟(山东大学)

 顾群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谭开界(山东艺术学院)

 甘 勇(郑州轻工业学院)  郭清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姚世军(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翁 梅(河南农业大学)

 王丽娜(武汉大学)  张晓龙(武汉科技大学)

 郑世珏(华中师范大学)  秦磊华(华中科技大学)

 徐东平(武汉理工大学)  袁景凌(武汉理工大学)

 刘卫国(中南大学)  赵 欢(湖南大学)

 彭小宁(怀化学院)  廖俊国(湖南科技大学)

 王志强(深圳大学)  陈尹立(广东金融学院)

 杜炫杰(华南师范大学)  蒋盛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陈明锐(海南大学)  吴丽华(海南师范大学)

 段玉聪(海南大学)  刘慧君(重庆大学)

 杨德刚(重庆师范大学)  唐 雁(西南大学)

 曾 一(重庆大学)  王 杨(西南石油大学)

 王 锦(西华师范大学)  何 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易 勇(四川大学)  王元亮(云南财经大学)

 刘敏昆(云南师范大学)  佘玉梅(云南民族大学)

 杨 毅(云南农业大学)  张洪明(昆明理工大学)

 卢 江(长安大学)  李 波(西安交通大学)

 许录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曹 菡(陕西师范大学)

 王崇国(新疆大学)  田翔华(新疆医科大学)

 朱雪莲(新疆艺术学院)  李志刚(石河子大学)

 潘伟民(新疆师范大学)3.2大赛组委会主要下属机构负责人

1.赛务委员会(1)赛务委员会挂靠中国人民大学。(2)主要负责人

 主 任:杜小勇(中国人民大学)

 副主任:文继荣(中国人民大学)

 秘书长:尤晓东(中国人民大学)

 副秘书长:周小明(中国人民大学)

2.评比委员会(1)评比委员会挂靠北京大学。(2)主要负责人

 副主任:李文新(北京大学)

 秘书长:刘志敏(北京大学)

 副秘书长:邓习峰(北京大学)

3.宣传委员会(1)宣传委员会挂靠清华大学。(2)主要负责人

 主 任:吕英华(东北师范大学)

 副主任:卢先和(清华大学出版社)

 秘书长:郑 莉(清华大学)

 副秘书长:曹成志(吉林大学)  杨 青(华中师范大学)

     奚春雁(《计算机教育》杂志社)  童占梅(《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杂志社)

 委 员:

     李四达(北京服装学院)  王 铉(中国传媒大学)

     崔 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张静波(东北师范大学)

     陈志云(华东师范大学)  胡巧多(上海商学院)

     高洪皓(上海大学)  秦 军(南京邮电大学)

     黄冬明(宁波大学)  牟堂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冯 坚(武汉音乐学院)

4.与企业合作委员会(1)中国传媒大学(2)主 任:黄心渊(中国传媒大学)

 副主任:金莹(南京大学)  吴 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詹国华(杭州师范大学)

 秘书长:李骏扬(东南大学)

 副秘书长:高 博(福建农林大学)  秦绪好(中国铁道出版社)

      黄娟琴(浙江大学出版社)  谢 琛(清华大学出版社)第4章大赛内容与分类4.1大赛内容依据

第1条 大赛内容主要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大赛是计算机理论教学实践的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理论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

2.学生就业需要。

3.学生专业需要。

4.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4.2大赛内容分类

第2条 大赛内容与分类。

大赛内容共分:(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教学辅助,(3)数字媒体(简称数媒)设计普通组,(4)数媒设计专业组,(5)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7)数媒设计动漫游戏,(8)软件服务外包,(9)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10)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11)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又名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简称“人工智能”)等11类(组)。各类(组)下面分设若干小类。

1.软件应用与开发

1.1 小类(1)Web应用与开发。(2)管理信息系统。(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4)物联网与智能设备。

1.2 说明(1)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2)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且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3)若智能类作品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则应报本组的比赛。(4)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5)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6)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7)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2.微课与教学辅助

2.1 小类(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年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4)虚拟实验平台。

2.2 说明(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5)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6)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8)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3.数媒设计普通组(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

3.1 小类(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2)交互媒体设计。(3)DV影片。

3.2 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2)数媒设计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评比。(3)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4)专业组作者清单见4.2(4)中所述。(5)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6)交互媒体设计,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版式设计。(7)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10)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4.数媒设计专业组(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

4.1 小类(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2)交互媒体设计。(3)DV影片。(4)环境设计。(5)工业产品设计。

4.2 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2)数媒设计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评比。(3)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4)专业组作者清单:

①艺术教育。

②广告学、广告设计。

③广播电视新闻学。

④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制。

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⑥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

⑦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⑧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

⑨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

⑩其他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与设计、影视等相关专业。(5)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6)交互媒体设计,需体现一定的交互与互动性,不能仅为版式设计。(7)环境设计的含义限指有关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场景雕塑、绿化、道路)设计等。(8)工业产品设计的含义限指传统工业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的工具或设备等工业产品设计。

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9)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10)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12)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5.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5.1 小类(1)微电影。(2)数字短片。(3)纪录片。

5.2 说明(1)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参赛主题为:

①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名胜古迹。

②先秦主要哲学流派(道/儒/墨/法/名等)。

③以唐诗宋词为代表歌颂中华大好河山的诗、词、散文。

④优秀的传统道德风尚。

⑤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国画、汉字、书法、技艺等。(2)主题内容、情节均严格限在1911年前,人物、服饰、道具等必须与作品主题、内容相符。(3)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若以微电影形式参赛,则应有人物、完整故事情节穿插,不能简单地拍成纪录片。(4)凡符合本类内容的所有作品,必须报名参加本类竞赛,均不得报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5)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6)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8)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

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建筑

6.1 小类(1)图形图像设计。(2)动画。(3)交互媒体设计。

6.2 说明(1)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2)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3)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4)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5)凡符合此组内容的作品,均不得报入数媒设计类普通组(或专业组)或动漫游戏组。

7.数媒设计动漫游戏(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

7.1 小类(1)动画。(2)漫画插画。(3)游戏。(4)动漫衍生品(含数字、实体衍生品)。(5)3R(VR/AR/MR)作品。

7.2 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该、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2)凡符合本组内容的作品,必须参加本组,均不得报入数媒设计的其他组。(3)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4)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5)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6)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7)2018年本组不设企业命题。

8.软件服务外包(医药组/企业组)

8.1 医药组(1)医药健康计算。主题:

①健康管理与监护智能设计及应用。

②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治疗相关设计及应用。

③医药健康大数据分析。

④医药专业课程与教学平台相关设计及应用。

⑤医药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

⑥与医药健康相关的其他IT应用及创新。(2)说明:

①此小类的核心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鼓励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凡符合这一主题的作品,都应该也必须报此类(组)。

②省级复赛技术上(评比专家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医药类专家等组成,报名等组织由省级直报平台处理。

③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

④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且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

⑤若智能类作品作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则应报本组的比赛。

⑥参赛队作者人数限制为3~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⑦每位作者在医药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⑧每位指导教师在医药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⑨每校参加省级直报平台作品每小类数量不限。本大类(组)在软件服务外包中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4件,每题不多于2件。

8.2 企业组(1)小类

①大数据分析。

②物联网应用。

③移动终端应用。

④移动互联网。

⑤电子商务。(2)题目(28题)

①大数据分析(11题,001~011)

001 患者画像系统研究及实现(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002 活体人脸识别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

003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平台研究与开发(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

004 基于云平台的建筑结构安全数据实时采集与评估APP(杭州自动化研究院)

005 学生健康饮食智能推荐系统(浙江正元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6 大数据快速分类项目(浙江信网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7 商场视频图像识别和预警系统(浙江信网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8 互联网搜索日志数据挖掘(北京瑞德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009 互联网新闻分类(北京瑞德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010 出租车车辆GPS定位挖掘(北京瑞德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011 针对资讯的用户建模和个性推荐系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

②物联网应用(7题,012~018)

012 面向第三方机构的检验通信系统研究及实现(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013 基于二维码的虚拟城市一卡通平台开发(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

014 气象环境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告警移动终端(杭州自动化研究院)

015 医院内室内定位导航软件(医惠科技有限公司)

016 智能床垫(医惠科技有限公司)

017 基于物联网的学生晨跑系统(浙江正元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18 基于WebGL的BIM三维模型展示系统(浙江信网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③移动终端应用(7题,019~025)

019 人工智能乐器陪练系统(苹果公司)

020 智能掌上访客及会议室管理系统(苹果公司)

021 掌上同屏互动系统(苹果公司)

022 全程营销会务管理系统开发(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023 智慧工会平台(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024 基于微信服务号的在线答题系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

025 基于智能识别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浙江正元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④移动互联网(2题,026、027)

026 可快速构建的企业公众号互动平台(杭州自动化研究院)

027 基于MDX的移动终端可视化分析工具开发(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⑤电子商务(1题,028)

028 垂直电商系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3)说明

①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

②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且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

③若智能类作品作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则应报本组的比赛。

④各省可以自行组赛。但所有参加国赛现场决赛选拔作品均需报省级直报赛区统一复评。

⑤软件服务外包类参赛队作者人数限制为3~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⑥每位作者在企业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⑦每校参加省级复赛直报赛区的作品数量不限。本大类(组)在软件服务外包中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4件,每题不多于2件。

⑧有关企业命题的更多要求,必须参看官网发布的“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通知”附件2大赛内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命题项目需求分析(从官网http://www.jsjds.org下载)。

9.计算机音乐创作类普通组

9.1 小类(1)原创音乐类(纯音乐类,包含MIDI类作品、音频结合MIDI类作品)。(2)原创歌曲类(曲、编曲需原创,歌词至少拥有使用权。编曲这部分至少有计算机MIDI制作或音频制作方式,不允许全录音作品)。(3)视频音乐类(音视频融合多媒体作品或视频配乐作品,视频部分鼓励原创,如非原创,需获得授权使用。音乐部分需原创)。

9.2 说明(1)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竞赛。

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见后面(“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的说明1所述。(2)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3)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4)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6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3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5)每校参加计算机音乐类直报平台每小类数量不限。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6件,每小类不多于3件。

10.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

10.1 小类(1)原创音乐类(纯音乐类,包含MIDI类作品、音频结合MIDI类作品)。(2)原创歌曲类(曲、编曲需原创,歌词至少拥有使用权。编曲这部分至少有计算机MIDI制作或音频制作方式,不允许全录音作品)。(3)视频音乐类(音视频融合多媒体作品或视频配乐作品,视频部分鼓励原创,如非原创,需获得授权使用。音乐部分需原创)。

10.2 说明(1)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竞赛。

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学生,划归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

①在以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与类似院校(诸如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师范大学或普通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或艺术系科就读。

②所在专业必须是电子音乐制作或作曲等类似专业,诸如:电子音乐制作、电子音乐作曲、音乐制作、作曲、新媒体(流媒体)音乐,以及其他名称但实质是相类似的专业。

③在校期间,接受过以计算机硬、软件为背景(工具)的音乐创作课程的正规教育。

其他不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学生均划归为普通组。(2)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3)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

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4)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5)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6)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6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3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7)每校参加计算机音乐类直报平台每小类数量不限。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6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