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1 23:21:0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1.1  复习笔记

一、新闻≠宣传

1新闻与宣传比较(1)新闻

①新闻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②新闻传播的目的: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2)宣传

①宣传的含义: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即宣传是要传播观点。

②宣传的目的: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

③宣传的分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

a.在不同的政治观点的传播中,观点的赞同者会越来越积极地接受宣传者的观点,反对者会越来越抵制这样的宣传。接受者和反对者也会随着条件、环境的变化而转化。

b.商业宣传中,表现形式不太一样。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2新闻与宣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相同点

①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②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宣传中的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③我国现在的媒体从党的宣传媒体转轨而来,在新闻工作中,可以有适当的宣传。(2)不同点

①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a.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东西,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

b.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②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a.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

b.宣传的内容,则多数是已有的,它要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③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a.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它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和空话。

b.宣传的目的要向接受者灌输一种观点、一种对某种事物的认同,这种观点也许是一种套路性的话。

④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a.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一个事实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重大的事实也没有价值,因为人们都知道了。

b.宣传不一样,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了事实,但是宣传者可能会把握着这个事实而不说,他要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的时机才把事实透露出来;有时候,等待合适的时机需要很长时间。

⑤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a.在两个人之间交换新闻时,沟通的感觉非常强烈。

b.宣传的目的,是为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即宣传注重操纵。这里的“操纵”是一个中性词,在政治宣传中是指通过传播,使人们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宣传者保持一致,在商业宣传中是指通过传播,让人们购买商家的产品。

⑥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a.写新闻得重视平衡,新闻报道在叙述一件有争议的事实时,要把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说到,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也应该大体相当。

b.宣传正好与新闻相反,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所以宣传带有倾向性。即宣传者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身有利的方面。

3宣传的道德悖论

宣传是有目的的,会存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现在有的宣传者强调,目的是好的,所以就可以使用一些违法的手段。这样,就存在一种宣传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道德冲突。

二、新闻≠舆论(1)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描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不是自为的。(2)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等同。新闻反映了舆论时,就与舆论有了关系。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时。(3)但新闻也可能没有反映舆论。多数新闻报道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1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的出现《圣经》“新约·使徒行传”中记载:“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这里出现“新闻”的概念。

2对“新闻”概念的理解(1)对于受传者而言,“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或观念。(2)对于传播者而言,“新闻”有一定宣传的目的,是传教活动。

3欧洲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目的,但接受者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听,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1《大学》中的“新”《大学》中有一段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意思是每天都要接受、传播新事物,新事物里面要含有“德”。“德”是一种道德要求,通过“德”,达到“穷至事物之理焉”的目的。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

2孔子(公元前6世纪)对“新”的要求(1)“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篇》)“多闻”就是人们要知道很多新东西,这和新闻差不多。(2)“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篇》)中“新”的内容,是从“故”里来的,是从过去的资料中来的“新”,而不是现实发生的“新”。这也是我们的传统。

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限定“新”的内涵

1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1)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的内容

①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生命)传播结构,像一个同心圆(见图1-1)。

②以个人的自身传播——修身为核心(A),首先是要学习儒家的经典;进入家族层面——齐家(B),按照修身的标准在家族内生活;再从家族层面走向社会——治国(C),进入国家层面;最后是一个想象的层面——平天下(D),即全球。

③信息的走向:按照同心圆的方式呈现,以A为中心的向外延伸,由内及外。

图1-1(2)古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的特征

①信息内敛的矢量,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②这种文化形式,造成对外的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

③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个人的人格可以无限放大为社会的情操,赋予兴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意义。

④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3)现代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

在现代社会传播结构中,“身”(个人修养)、家庭或者家族、国家、世界,是不同的活动圈,这四个方面虽然相互有交叉,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的传播领域,各有相对独立的行为准则,不能完全影响其他领域(见图1-2)。

图1-2(4)现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的特点

①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不均匀的活动态势。

②打破生存的封闭性,人们比较容易顺应外界的变化。

③人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呈现出结构性的张力,交流频率高,变化大,方向不确定,表现为一种法理化的平衡社会,而非礼仪化的内聚超稳定社会。

④处于这种传播结构中的人,不具有彼此相像的群体化共同人格,趋向于个体精神的开放,人格特异、独立。

⑤四个圈在各自独立地发挥作用的时候,会呈现一种比较现代的生活(生命)传播方式。

2社会传播结构(1)中国古代的社会传播方式(见图1-3)。

①受控于最高权力者皇帝,信息高度集中于上一级,以下每一级、每一领域的结构相同。

②B是下一个层级,B对A负责,C是B下的一个层级,对B负责。

③A、B、C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层级,只要存在上下两级要素,就存在下对上的绝对责任。

④横向传播是不允许的,处于被防范、监视、堵塞的境地。从明宪宗开始就有防范机制,防范同级之间互相串联。B和B之间、C和C之间都是虚线。

图1-3(2)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

①它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

②这一结构保证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

③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观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④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散,社会顷刻瓦解。(3)现代社会传播结构(见图1-4)。

图1-4

①与古代社会传播结构对比的变化

B和B之间、C和C之间是实线,允许横向沟通,这是一种网状传播结构。

②现代社会传播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中,它有一个最高领导A,这样社会才稳定,一级对一级负责,但同级之间可以互相制衡,存在对它的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层级而言,都有横向水平的多种传播渠道,使信息得以沟通。

b.每一个层级都可以对上下左右产生监察制约的作用,比如B可以对A,同时B可以对B,C也可以对B同时产生一种相互的监察作用。

c.如果某一个环节发生信息阻塞,只要其他部分正常运转,信息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并可以得到及时修补。

3历史传播结构(1)古代的历史传播结构(见图1-5)。

古代文化观念(遗产)A在传承中始终是核心,一直处于主导的、先决的地位。后代的创新总是依附在原来的基础上,必须在几乎全盘继承遗产基础上的衍生。

图1-5(2)现代性的历史传播结构(见图1-6):

A是历史文化传统,B继承A的一部分,但是B本身完全是创新;C继承B的一部分,它和A已经没有直接联系,它是通过B接受A的基因,C本身又是创新,它是连续的圆环。承认历史传播的继承性,但是每一个层次的发展,都是在对前一层次的扬弃。

图1-6

在这种链式传播图示中,传统遗产是文化的基因,创新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积极地吸纳其他方向的信息而形成。创新者可以从外部文化中找到全新的创造起点。创新与继承之间的矛盾,链式结构使得文化观念发展的张力结构获得平衡。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1)陆定一的新闻定义的出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文章,由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提出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文章的背景

①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时,办报方针由社长博古确定,“以新闻为本位”。但这种办报方针不符合延安地区的实际情况。

②毛泽东提出党报主要用于指导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否定博古的“以新闻为本位”的办报思想,确立以宣传为本位的办报思想,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

④为配合这个过程,陆定一写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文章。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新闻”的10种含义(1)指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这是经常用到的,说他写了一条新闻,实际上就是指他写了一条消息。(2)指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报道形式、体裁。我们常常说“报纸的新闻版”这句话,其实指的便是报纸上的消息、通讯、时评、采访记等等,统称为“新闻”。(3)指各种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网络的新闻网站等等)的总称。(4)新闻行业的总称。比如“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中的“新闻”即指新闻行业。再如新闻业、新闻事业、新闻口,还有一个是战争时期使用的词“新闻战线”,都是指新闻行业。(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统统被称作“新闻”,包括采访、写作或制作、编播、实况转播、新闻传媒组织的社会活动等等。(6)指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在中国,经常叫新闻教育、新闻研究,这是简称,应该是新闻学教育、新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这是全称,但是应该叫“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所”,约定俗成,“学”字没有了。“社会学研究所”,它就不叫“社会研究所”,也是用语习惯问题。(7)等同于“宣传”,泛指各种与传媒相关的政治性宣传活动或宣传工作。(8)等同于“舆论”,其实是指传媒的意见、观点,或者是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意见、观点。(9)指刚发生的事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描述、叙述),落脚点在报道上,但有些人不赞同这样的定义,认为只要事实发生了,不管你报道不报道,它就是新闻。(10)特指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

八、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1)最为通行的是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提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把新闻落脚到“信息”上,强调新闻要有实在的内容。(3)甘惜分教授提出“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九、新闻的特性(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2)强烈的时效要求。(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现代新闻业造就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1.2  考研真题及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公共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2新闻来源[上海财大2009年研;复旦大学2008年研;]

3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湖南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

4新闻要素[暨南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大2013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5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6新闻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7公民新闻[人大2011、200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

8《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9新闻的主体[上海大学2013年研]

10民生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二、简答题

1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人大2013年研]

2简述信息的特点。[中南财大2010年研]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公民新闻与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2观点讨论: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武汉大学2011年研]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公共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公共新闻概念源于上世纪末美国新闻业的改革,核心观念是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主张,其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将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这种趋势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变得更为明显,而新闻传播业受益于软硬件的进步,也逐渐降低传播业的进入门槛,公众参与性和开放大众性的色彩日益浓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新闻传播日益广泛,公民新闻得到深化和普及,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罗森(Joy Rosen)教授。按照公共新闻学的要求,媒体不仅仅提供信息,也不仅仅设置议题,而且还要引导或发起社会公众来讨论问题,达成共识,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

2新闻来源[复旦大学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3新闻[中南财大2007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②具有新意;③报道及时;④公开传播。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4新闻要素[暨南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大2013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个W。

5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6新闻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7公民新闻[人大2011、200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

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8《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文章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新闻思想教育做了基本总结,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著名文献。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对什么是新闻的本源、什么是新闻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唯物主义的回答。文章指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事实;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该文从哲学观点上根本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对新闻如何才能真实的回答是,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9新闻的主体[上海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的主体是新闻的躯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新闻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内容比导语更详尽、充实,篇幅比导语长些,是“新闻的展开部分”。新闻主体的功能是解释或深化导语,补充新的内容。写主体时要注意主干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10民生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比起社会新闻,在关注民众上民生新闻更进一步。此类题材忌讳虚假材料,真实的画面,文字,才能真正体现“民生”。

二、简答题

1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人大2013年研]

答:新闻的公共性可以从其作为信息产品的公共性与其发布平台的公共性两方面来解读。(1)信息产品的公共性

①新闻属于信息产品,而信息产品是公共物品。1954年萨缪尔森提出,满足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不管媒介采取何种形式(如纸张、电磁波、光纤、光盘、磁带等),其所携载的内容皆为信息,均具有收益时的非排他性与消费时的非竞争性。新闻作为媒介的内容之一也是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

②新闻作为信息产品的公共性内涵。

a.新闻的公共性首先表现为非竞用性。非竞用性指一个人消费一种商品不一定就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换言之,在不需要增加该商品的提供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对它的消费。受众通过媒体获知新闻,不会减损另一个人对该新闻的知晓,同一个新闻信息甚至可以被多至数亿受众同时接收。

b.新闻的公共性还表现在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即使一个人没有付费,也不会被排除在一种商品的消费范围之外,其原因在于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排他的成本过于昂贵。目前,新闻信息的提供大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部分新闻信息受众可以免费获得。如果媒体或受众想将某些新闻信息进行排他性传播,那么将会产生较高的技术成本、制作成本与消费成本。(2)新闻信息传播平台的公共性

①大众传播媒介使用公共资源。报纸的发行须具备合法的刊号与出版权利。广播、电视等使用公共传播网络,占用公共资源。互联网利用的是公共网络资源。新闻信息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它的传播过程具有公共性。

②传播平台的公共性,要求新闻产品的制作与传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为公众服务。

2简述信息的特点。[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单一的物质无法共享和同时占有。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两人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给我一条信息,我给你一条信息,我们两个各拥有两条信息。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得以传播。(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信息的扩缩性特点决定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和需要。因此,新闻体裁和篇幅并不是由新闻内容决定的,而是依据新闻报道者所需要达到的信息层次决定的。(3)组合性。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只有真实地反映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联系,我们才能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起来,是揭示新闻背后新闻的关键所在。(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当然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但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认识。信息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侧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彩,得到不同的认识。(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受众对信息有各种特殊的需要。尤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小群化趋势日渐明晰,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公民新闻与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公民新闻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公民新闻是普通公众搜集、报道、发布的新闻或信息,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集体完成,具有非专业性和开放性。它打破了大众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垄断权。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技术的发展是公民新闻报道得以出现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些技术使得公民新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布,在时效性上领先于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对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评论;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视频。

②随着“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参与”的传播理念在公民中的进一步渗透与推广,以及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产品的进一步普及,我国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逐步加强,有些新闻线人开始自己采写、编辑或拍摄新闻报道。他们的角色也就从新闻线人转变成为公民记者。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逐渐兴起,我国的公民新闻终于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公民新闻也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平台进行才能传播。

③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成功的公民新闻网站、掘客等公民新闻的载体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不过,随着BBS论坛、博客、播客的迅速成长,以及微博的出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活跃期。当将来,公民新闻让新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这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④媒介融合下的“公民新闻”仍有许多不足,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先进性。“公民新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从技术层面上而言,媒介大融合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界限消解,信息都在一个空前广阔的数字媒介平台上。而信息的共享,加快了“公民新闻”的信息处理过程,也减少了各家媒体单独采写所耗费的巨大成本;传输终端多元化,这使“公民新闻”与受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媒体可以把同一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发往受众,扩大单一信息的传播面。这两点技术上的优势,决定“公民新闻”将来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跨越式的速度。(2)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发展趋势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随着个人电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法制的完善、网络管理的日趋完善,必将大大推动大众对网络媒体的支持,使之成为公众舆论传播的首选媒介,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

②网络媒体自由和开放的特点,为网民在网络社会表达愿望或诉求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和渠道。从个体来讲,由于参与到这个平台和渠道中的网民所属群体不同、地位不同和经历不同,他们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角度也必然不同,这令网络言论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倾向。

③现今中国网民的愿望或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对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进行舆论监督;对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进行问责;对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事件进行情绪宣泄,主要表现为就某一话题或事件表扬、批评、质疑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权益维护。由于历史、体制或者机制问题的影响,导致社会部分特定群体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从而引发网络维权事件。

④经过数年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虎照门”到汶川大地震,从瓮安群体性事件到三鹿“毒奶粉”,这一系列范围广泛、性质各异的事件,让人们充分领略了网络舆论的威力。网络舆论场在中国的存在具有重大的应然价值与实然意义。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去年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

⑤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网络舆论发达并存的特殊时期。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牵涉利益多、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匿名、去中心控制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在网络平台上非常容易围绕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舆论。网络成为重大敏感事件的爆发口,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将层出不穷。问责监督官员成为网络舆论新动向。网络舆情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⑥社会化网络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使舆论监督力量得到较大程度张扬。但社会化网络的弱控制性,又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中国网络舆论仍期待理性与深入。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激增,“随手拍”成为常态,通过人际传播、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互动融合,移动互联网或将成为网络舆情的新磁场。

2观点讨论: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题中所述观点由两个分论点组成。第一,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第二,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两个分论点都有其合理性。其中,第二个论点较为理想,很难实现。(1)分论点一

①新闻真实性是一个描述新闻信息与事实信息符合与否的概念。它涉及两个方面:新闻真实与新闻真实度。真实,是指本质上而言,新闻信息不是虚假的;真实度,是指新闻文本中的信息在数量与程度方面等量化方面的真实。因此,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从操作层面讲,新闻报道要做到要素真实、事件真实、关系真实。

②“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即符合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不仅要符合表面要素上的真实,同时还要全面、正确地符合事实,揭露真相。(2)分论点二

①“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是对新闻报道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即新闻报道需要反映事实世界的每一个侧面,而不是某一个侧面,并且要根据事实世界每一侧面在自然、社会中实际的比例程度、重要程度安排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分量,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匹配关系。从而达到符合社会生活本质的目的。

②论点二是一个理想化的观点。理由是:

a.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的真实。针对那些既复杂又重要的事实,特别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重要事实,如果想使新闻报道既成为真正的新闻,又能最终在整体上反映事实的真实面目,就必须通过过程性的、进行式的多次报道来实现。此外,新闻追求时效性,因此是一种即时性的真实。整体的真实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

b.新闻真实是有限的真实。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传播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此外,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受到传播主体价值取向与认知水平的制约。

c.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需要考虑时间、领域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新闻报道无法完全做到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第二讲  新闻价值

2.1  复习笔记

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三个前提

①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如果传受双方掌握的新闻完全一样,就不会发生新闻的传播。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交流中没有被对方接受或得到回应,这个新闻对另一方而言没有价值。

②接受者的“不知”。

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媒体无论如何不能重复接受者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③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2)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不知”的情形

①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一般是偶然、突发的)。

②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常规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在常规的事实中忽然发生异常变化,这样的事实应该是新闻)。

③不知道的最新发现(事实可能发生在过去,但刚才发现)。

④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被揭示的隐秘观点,更可能引起关注)。

⑤不知道的最新知识。

⑥已知的事实中出现异常情况——异常情况是新闻,已知部分不是新闻。

二、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原因(1)新闻价值含义

这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2)受众新闻价值的判断

受众接受某条新闻通常完全出于对其使用(实用)价值的判断。这种使用价值包括直接需要,还有就是感兴趣。(3)传播者新闻价值的判断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传媒的经济利益(交换价值)、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4)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发出信息时,考虑的方面

包括:①最重要的是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②媒体的利益;③政治利益;④传播者的个人偏好。(5)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的原因

①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之所以是人,一定程度上在于他具备好奇的本能,这正是人的生命的表现。恰恰是人们对异常事物的关注,使得新闻价值有一套标准。

②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有了较为强大的利益驱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实,肯定有新闻价值。

③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

这里涉及媒体不同的服务对象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偏好或工作需要,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形成不同的群体,因而不同的传媒因服务对象的差别,其对事实选择的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异。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7)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一般而言,冲突表现为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便越具有新闻价值。(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母题、撒旦母题、大团圆母题等等),越具有新闻价值。(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四、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的共性与具体传媒选择事实的轻重安排。由于传媒的受众群体构成不同,对同一个事实,不同传媒在版面编排或广电新闻的排序,存在一定的差异。(2)由于不同传媒的服务对象不同,同一个事实在传媒的报道中,落脚点也有差异。(3)重要事实并非每天都会发生,可是传媒每天都要出版、播出,就要抓一些虽然新闻价值不是太大,但是公众关心或有情趣的事实,即凡是与人们的情感相关的事实都具有新闻价值,包括动物的活动。

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有限(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在新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2)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3)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时间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六、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如果事实的发生正好与传媒的新闻编排时间吻合,就有可能被选中并加以报道。事实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有可能成为日报和广播电视的新闻。(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规模大、突然产生显著意义的事实容易被选中。(3)事实的清晰度。不受怀疑、清晰度高的事实容易被选中。(4)文化接近或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7)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七、几个问题的讨论(1)刘建明教授四种新闻价值的观点

①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获知价值。

②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激励价值。

③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获益价值。

④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娱乐价值。(2)“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

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来校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3)泛新闻化现象

现在报纸越来越厚,广电的频道也成倍地增加,新闻似乎也增加,诸如生活类“新闻”,怎样做饭,怎样炒菜,如何保健等等,严格而言,这些东西不是新闻,当然也谈不上“新闻价值”。传媒的利益驱动,造成泛新闻化现象,出现一些很少新闻价值的版面。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新闻价值[上海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研]

2新闻选择[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3新闻框架[人大2013年研]

4软新闻[华中师范农业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

5硬新闻[暨南大学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北京大学2008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中南财大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9年研]

2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的关系。[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研]

3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华中师范科大2006年研]

4试述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与关系。[北大2008年研]

5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2009年研]

三、论述题

1观点讨论: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武汉大学2011年研]

2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在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时,新闻工作者要凭三个要素来决定是不是进行报道,即“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请从党报的政治性和新闻纸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人大2013年研]

3论述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事实选择时的影响性因素。[北大2009年研]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新闻价值[上海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研]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2新闻选择[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3新闻框架[人大2013年研]

答: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新闻框架”的学术概念。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4软新闻[华中师范农业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师大2005年研]

答: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5硬新闻[暨南大学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北京大学2008年研]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在有些场合,甚至失之分秒,差之千里。硬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的准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北大2006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上海交大2004年研;厦门大学2009、2003年研;南开大学2009年研]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1)时新性。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内容越新(包括最新的情况、最新的问题、最新的成就、最新的经验等等),新闻价值也越高。(2)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若事实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为少数人所关注,尽管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是重要的,但谈不上具有新闻价值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影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心,才具有重要性。而且影响到的人越多,其新闻价值越大。凡属多数人所迫切关心的事实,与多数人利害攸关的事实,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具有重要性的。(3)显著性。指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显著性也指某些异乎寻常的事实,极好或极坏,这样的事实也会特别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4)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自然地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地理上的接近是指事实发生的地点就在接受者的周围,由于这类事件更容易对接受者的生活产生影响,因而它更为接受者所重视。心理上的接近是指某一事实会引起某类人的共鸣,会在相同“社会类型”的人中引起共同的兴趣。(5)趣味性(或人情味)。指事实因为新奇,为人们所未料及;或富有戏剧性,情节曲折跌宕;或极具人情味,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因而这类事实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一般而言,奇闻趣事、社会新闻、曲折遭遇、感人事迹等都可归入此类。

在上述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中,对于一个能成为新闻的事实而言,时新性是必备的,其他要素可多可少,所具备的要素越多,要素的程度越高(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非常重要;不是一般的显著,而是特别显著;不是有一点趣味,而是十分有趣),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是一件特别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

2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的关系。[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1)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新闻事实中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包括五个要素:①时新性,即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②重要性,即事件要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害有密切关系。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⑤趣味性,即事件要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2)新闻政策的含义

新闻政策是指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中国的新闻报道政策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①统一关系:两者都是进行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机构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鉴别和挑选的行为,通过选择,选出新闻机构认为值得传播的事实加以传播。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极其广泛、复杂,而传播渠道有限,比如报纸的版面、广播电视的波段及播出时间都是有限的,新闻媒体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因而需要一定的选择标准来确定向受众报道哪些新闻事件,并排除掉另外一些事件。这其中,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规律性标准,新闻政策是新闻选择的规范性标准,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选择新闻的作用。

②对立关系:两者可能相互压制对方作为新闻选择标准功能的实现。

新闻价值理论从新闻的本质着手指导新闻的传播,具有科学和公认的标准,对新闻选择有着重要意义,是新闻职业工作进行新闻选择的首要标准。但是新闻政策则是新闻事件——无论具有多大的新闻价值——能否通过新闻机构管理者审查而进行入传播程序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尽管新闻政策结合行政权力,从宣传效果的角度决定新闻传播与否,却遭到具有职业新闻理念的新闻工作者的抵制和反抗,他们将新闻价值的有无作为新闻选择的更高标准,认为一个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选择时,根据新闻的规律,应该把新闻价值放在优先的位置来考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受众吸引过来,也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受众,新闻机构才能有生存的基础。

3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华中师范科大2006年研]

答:新闻价值是相对的,原因如下:(1)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不同。(2)媒体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同

①媒体性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媒体和资本主义媒体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会不一样,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党报非党报、部分报纸与社会团体报纸之分,也有专业报纸和综合报纸之别,它们对新闻价值取舍的侧重点不同。

②媒体市场定位不同,是指媒体的受众定位不同。

③媒体宣传重点不同。在一定阶段,媒体一般有相应的宣传重点,宣传价值在特定条件下往往会影响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3)受众对新闻价值而言是一个变量

①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受众对它的价值判断不一样。同一受传者接受新闻时的情形不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也会不同。因为同一受传者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需要不完全一样。

②新闻价值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揉捏,它也有相对固定的判断标准,这是新闻价值规律的核心所在。

4试述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与关系。[北大2008年研]

答:(1)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

①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指新闻报道公开传播后给社会造成的非预期的、不良的结果。根据效果的社会作用划分,新闻传播效果分为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负面效果是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生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甚至阻碍作用的效果。

②“负面新闻报道”是对社会负面现象所做的报道,通常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犯罪、腐败、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点。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与之相对应的是正面报道和一般报道。(2)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关系。

前者的“负面”强调报道的影响和结果,即传播的效果,后者的“负面”则是指向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负面新闻报道”并不等于负面影响,对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负面新闻报道能够警醒社会,引起重视和对策的出台和实施,更多的是产生正面影响。

5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2009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新闻选择实质上就是对能构成新闻的事实的选择。选择事实是新闻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1)新闻选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①从新闻传播的数量看,每时每刻发生的事实的总量远远多于所有新闻媒介能够承载的新闻事实的信息的总量,客观情况要求必须对无穷尽的事实加以比照和取舍。

②从新闻传播的质量看,传播者和决策人总要以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选择新闻事实和新闻作品的首要依据,受传者也总是以自己特定的标准取舍新闻,从而使新闻选择成为不可避免。

③从新闻媒介的生存发展看,新闻选择是其维护自身机制、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没有正确的新闻选择,新闻媒介既不能满足受传者的需求,又不能完成创办人赋予的使命。(2)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

①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一是听别人介绍。在新闻现场,记者目光所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东西,不可能把一切都记下来,必须有所选择。被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滔滔不绝地讲述,可能向记者提供许多事实,记者就得不断地进行筛选,哪些事实无关紧要,哪些事实重要;凡重要的事实,记者就得抓住不放,追问下去,直到全部弄清为止。

②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描述事实。为此,须对采访到的事实作一番梳理、挑选:哪些事实应该淘汰,留下哪些事实写入新闻稿;哪些事实非常重要,在新闻稿中要突出;哪些事实只需一笔带过。“有闻必录”只能是一笔流水账,写作前不挑选事实,那就必然主次不清,轻重不分,同样不合要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