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6 12:33:11

点击下载

作者:孙亭亭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十三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概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商务谈判与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款的收付、商品检验与索赔。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学生认知规律等进行编写,具有以下特点:①主要讲述国际贸易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知识,而非面面俱到;②理论讲解之后,紧跟实务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③案例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书可以用作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国际贸易从业者和对国际贸易工作有兴趣的在职人员的自学用书。前言FOREWORD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具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因此,要求国际贸易教育实现由“理论灌输”到“实践操作”的转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上手快、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专业人才。本书围绕培养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编写而成。在总结长期教学经验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和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之外,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教材。本书就是切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注重以下几点。(1)理论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岗位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本书重视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注重吸收新知识、采用新准则、强化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每章都配有相关阅读和案例分析。案例与国际贸易的实际密切相关,学生运用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具体的案例;案例分析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本书结构清晰。首先,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概述,让学生概括性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其次,针对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详细讲述。这种结构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

本书由孙亭亭编著,李浚猷、张帆、冯倩、徐文杰、刘静、庄惠凤、张炜、林婕、冯书亭、张琦、陈珊珊、陈嫱、张永涛、丁明玉、顾姝月、申小平、孔德胜、马晶、许纯榕、刘向宇、毕雨亭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专著、报刊文献、网络资料,以及国际贸易相关教材的有关内容,借鉴了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所涉及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的各编著者通力合作,但因编写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诚挚地希望读者对本书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编著者2017年6月第1章国际贸易概述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贸易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2.理解国际贸易的作用和特点。

3.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导入案例2016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概况1.2016年美国货物贸易概况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美国货物进出口额为36 429.0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2.9%。其中,出口14 537.2亿美元,下降3.3%;进口21 891.8亿美元,下降2.6%。贸易逆差7 354.6亿美元,下降1.4%(见表1-1)。表1-1 2001—2016年美国对外贸易数据

分国别(地区)看,2016年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2 659.6亿美元、2 309.6亿美元、1 157.8亿美元和632.6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8.3%、15.9%、8.0%和4.4%,变动幅度分别为-5.2%、-2.0%、-0.3%和1.3%;自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的进口额分别为4 628.1亿美元、2 941.5亿美元、2 780.7亿美元和1 322.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1.1%、13.4%、12.7%和6.0%,增减幅分别为-4.2%、-0.8%、-6.1%和0.6%。美国的前四大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日本、德国和墨西哥,2016年逆差额分别为3 470.4亿美元、689.4亿美元、648.7亿美元和631.9亿美元,增减幅分别为-5.5%、0.0%、-13.3%和4.2%。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和荷兰,2016年顺差额分别为275.2亿美元和242.3亿美元,中国下降9.4%,荷兰增长3.7%。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矿产品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16年出口额为3 577.0亿美元、2 646.4亿美元、1 540.3亿美元和1 027.9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6%、18.2%、10.6%和7.1%,下降4.9%、0.6%、4.8%和9.5%。在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出口1 905.0亿美元,下降7.6%;电机和电气产品出口1 672.0亿美元,下降1.6%。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美国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2016年进口6 399.2亿美元、3 152.3亿美元和1 951.3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9.2%、14.4%和8.9%,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下降1.7%和1.5%,化工产品增长0.8%。矿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等也是美国的重要进口产品。2.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概况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 785.9亿美元,下降3.5%。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见表1-2)1 157.8亿美元,下降0.3%,占美国出口总额的8.0%,提升0.2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见表1-3)4 628.1亿美元,下降4.2%,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1.1%,下降0.3个百分点。美方贸易逆差3 470.4亿美元,下降5.5%。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运输设备、机电产品、植物产品和化工产品,2016年出口256.6亿美元、237.4亿美元、167.1亿美元和97.2亿美元,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2.2%、20.5%、14.4%和8.4%,植物产品增长18.9%,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依次下降2.8%、5.1%和0.1%,上述四类产品出口额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5.5%。表1-2 2016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表1-3 2016年美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

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2016年进口额2 264.2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8.9%,下降4.6%。其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1 290.1亿美元,下降3.1%;机械设备进口974.1亿美元,下降6.5%。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居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2016年进口额561.9亿美元、395.0亿美元和232.6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2.1%、8.5%和5.0%,增减幅1.0%、-7.3%和-6.9%。中国的家具玩具、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和皮革箱包制品占美国进口市场的59.3%、60.2%和55.0%,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中国的竞争者主要来自墨西哥、越南和意大利等国家。中国同时也是美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和塑料橡胶的首位来源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EB/OL].(2017-2-10).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qikan110209.asp?id=8893.【思考提示】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有何影响?从中美两国的贸易数据分析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有何特点?1.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里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即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一般讲的国际贸易,也指世界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趋势。2.对外贸易

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对外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又称国外贸易、进出口贸易、海外贸易等。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不能简单等同起来。它们都是国际的商品交换活动,就其涵盖的范围而言,任何一国的对外贸易都远远不及国际贸易,它只是后者这个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占着其中较小的份额。但是,一国对外贸易只有遵循国际贸易所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才得以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贸易又可视为国际贸易。3.贸易额

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为方便比较,许多国家都按汇率折算成国际通用的美元来计量。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价值的总的数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额或进口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额或出口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我国2014年和2015年的出口贸易额。图1-1 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图1-2 2015年中国出口贸易额

国际贸易额是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分别相加在一起的贸易额,即世界进口额或世界出口额。

国际贸易额不等于各国对外贸易额的总和,因为,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把各国进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额则会发生重复计算。所以,通常是把各国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额。同时,考虑到有关的运费和保险费等不应算做出口贸易额,世界上一般都用离岸价格(FOB)来计算出口额。只有少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是按到岸价格(CIF)计算的。4.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当期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期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二者之和即为对外贸易量。这一指标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贸易规模。

贸易量的计算公式如下: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其中,进出口价格指数=报告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100。

假定2001年世界出口值为24 000亿美元,2011年世界出口值为46 000亿美元。设定2001年出口指数为100,2011年为140,试比较2011年世界出口值和世界出口贸易量与2001年世界出口值的增长变化情况。

2011年出口额÷2001年出口额=46 000÷24 000=1.92倍,增加了92%。

2011年出口量÷2001年出口贸易额=46 000÷(140÷100)÷24 000=1.37倍,增加了37%。

由此可见,按贸易额(值)计算,2011年世界出口额是2001年世界出口额的1.92倍,增加了92%;而按贸易量计算,即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2011年世界出口贸易量是2001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1.37倍,增加了37%。

贸易额就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贸易量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可以进行比较。5.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或一个月)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相差数。

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作“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也称“出超”。反之,则叫作“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也称“入超”。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6.对外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受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条件和贸易政策等影响。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该指标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7.对外贸易地区分布

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地区及国家集团与一国的贸易额在该国的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的市场分布状况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国家集团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即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该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8.贸易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又称外贸依存度或对外贸易系数,即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该国国民生产总值×100%

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基本指标之一,主要用于反映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他国家经贸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该国参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就横向比较来看,一国外贸依存度越高,则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大,与外部的经贸联系越多,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就纵向比较来看,一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则表明该国外贸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经济开放程度提高。9.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引起两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和贸易不平衡,进而使认为受损的国家或政府采取应对措施或报复手段,如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从微观层面上看,贸易摩擦也指具体贸易活动中的纠纷,如债务纠纷、质量争议等。

2016年全球形势动荡多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共遭遇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7起“两反一保”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39.8亿美元,数量和金额达到历史新高,经贸摩擦形势严峻复杂。从涉案产品看,钢铁、轮胎、鞋、玩具、铝制品等已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经济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成为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矛盾和摩擦最集中的领域,且在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有较突出的表现。近年来,我国摩擦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新的摩擦热点,例如汽车、医药产业等,并且大有从单一产品延伸到整个相关行业之势。

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贸易摩擦,应当冷静观察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研究驾驭贸易争端的规律,制定适合国情的贸易战略,争取国家对外战略的制高点和产业的高端利益。应对贸易争端不仅要在既定的规则下解决已发生的贸易争端,而且应积极参与制定规则、改进国际贸易规则,变被动为主动,变后期应对为前期预防,争取控制贸易争端的主动权。1.1.2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通常标准可对国际贸易进行如下分类。1.按货物移动方向划分

按货物移动方向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出境外供驻外使领馆使用的物品,旅客个人携带的自用物品等。

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同样,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如外国使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过境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实物运输必须经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而言,则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由于第三国并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生产国的商品进入第三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消费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生产国的商品进入第三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消费国。

转口贸易是指本国从A国进口商品后,再出口至B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A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B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A国直接运往B国,而不经过本国。

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作复进口或再输入。产生复进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销售不对路,或者是国内本身就供不应求。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2.按商品形态划分

按商品形态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又称物品贸易,是指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这些商品是可以看得见的有形物品,具有可触摸、外在的物理特性,如粮食、机器、船舶等。

无形贸易也称服务贸易,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显著区别在于,有形贸易均需办理海关手续,其贸易额总是列入海关的贸易统计。无形贸易尽管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但由于无须经过海关手续,一般不反映在海关资料上。但是,对形成国际收支来讲,这两种贸易是完全相同的。无形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贸易额在最近几年接近于国际商品贸易额的1/4。不少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已占其出口贸易额的相当比重,有的(如美国)已达一半左右。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有形贸易的增长速度,且继续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势头。3.按统计标准的不同划分

按统计标准的不同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总贸易是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反之,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总贸易额即为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之和。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专门贸易是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通过关境为标准,凡运入关境的商品算作进口,运出关境的商品算做出口。德国、法国、瑞士等国采用此种划分标准。4.按贸易关系划分

按贸易关系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此外,按照贸易国数目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双边贸易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多边贸易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国家所开展的贸易就属于多边贸易。

按照清偿工具划分,可分为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自由结汇贸易是指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反之,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则称易货贸易,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活动,叫作水平贸易。例如,北北之间、南南之间以及区域性集团内的国际贸易,一般都是水平贸易。相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称为垂直贸易。这两类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相差甚远,其贸易往来有着许多与水平贸易大不一样的特点。南北之间贸易一般就属此类。区分和研究这两者的差异,对一国确定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作用。1.2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货物的进出口。当代的国际贸易则包括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服务贸易三方面的内容。1.2.1 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和条件1.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前提

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产生是与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产品占有形式的发展密切相关。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仅能生产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和国家,也就不存在国际贸易活动。2.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使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步步得以满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以及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并出现了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第三次大分工中,出现了商品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使得商品交换关系不断扩大。

交换关系的扩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彻底瓦解。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一旦超出国家界限,就出现了最早的国际贸易的萌芽。1.2.2 国际贸易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国际贸易

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国际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对外贸易初具形态。2.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制度下,自然经济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开始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并有少量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等,使得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3.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对外贸易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参加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之外,还有日用手工业品和食品等,主要是供国王、君主、封建地主享用。

在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范围也在明显地扩大。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由近海逐渐扩展到远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贯通亚欧的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往西方各国,换回良马、种子、药材和饰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陆路贸易外,还开辟了通往波斯湾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贸易。在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同所到的国家进行贸易,换回各国的香料、珠宝和药材等。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东部。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通过贩运非洲的象牙、远东的香料和宝石、中国的丝绸,成为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中间商。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地中海以及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地区。

总之,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有限,贸易活动也不经常发生,国际贸易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封建阶级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4.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掠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产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和市场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国际贸易也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破坏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阻碍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新产业在发达工业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丰富,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日益扩大和深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的建立,从而使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50年到2010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303 870亿美元,增长了将近5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3 国际贸易的作用与特点1.3.1 国际贸易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贸易作为世界各国联结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在联结国内生产与国外消费和国外生产与国内消费方面也处于特殊的地位。

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的生产条件不利,劳动耗费较多。此外,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同时也不可能完全消费自己所生产的一切物品。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相互间的商品交换,使各国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国的生产力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发展那些本国条件相对优越的产品部门,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2.国际贸易是各国间进行新的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依靠技术进步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占全部经济增长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涉及的规模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研究设计工作越来越复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领域内保持全面的领先地位。此外,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各国研究和设计工作的费用不断攀升,科学技术越来越向高端发展,这些都促使各国之间需要积极进行国家技术交流和技术贸易。3.国际贸易是各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国家贸易对于提高一国的财政收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外贸易和商品交换,可以使各国节约一定的社会劳动耗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产值,从而间接地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外贸易,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上交国家各种税收,以及国家征收的关税能直接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尤其是能增加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外汇收入。据统计,在不减免税收和不退税的条件下,我国每出口1亿元人民币的工业品,国家可得税利3 500万元左右。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可带动就业,缓解国家就业压力。许多国家把发展对外贸易当作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每出口1亿元人民币的工业品,一年就能提供1.2万个人的就业机会。

此外应注意,国际贸易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国际分工的不同导致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国内经济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冲击,失去独立性。国际贸易摩擦的出现也会产生国家间的矛盾、民族间的矛盾等。1.3.2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2.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二是国际贸易竞争从以比较优势为主,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3.国际贸易竞争激烈,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他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等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练 习一、单项选择题

1.总贸易体系是以(  )作为统计界限。

A.关境

B.国境

C.货物进出口

D.服务进出口

2.一国的进出口收支状况用(  )来表示。

A.贸易顺差

B.对外贸易额

C.贸易差额

D.贸易依存度

3.按照统计标准的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  )。

A.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B.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C.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D.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4.我国内地钢制品经我国香港地区商人之手卖到东南亚,这种贸易形式称为(  )。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转口贸易

D.服务贸易

5.(  )指标可以体现出一国国际贸易实现规模的变化情况和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浮动状况及贸易条件的好坏。

A.贸易额

B.贸易值

C.贸易量

D.贸易值和贸易量二、简答题

1.国际贸易的含义是什么?

2.贸易额、贸易量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

3.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有何不同?

4.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5.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第2章国际分工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理解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3.掌握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类型。导入案例绕地球一周 一部iPhone 6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如果问一位普通的iPhone 6或iPhone 6 Plus用户自己刚刚购买的新机来自哪里,相信许多人都会回答苹果商店或者是来自中国。但是如果更深入地探寻一部iPhone是如何被组装,并且零部件采购自哪里,相信这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不过现在Compare Camp网站就通过一张图告诉我们完整的答案。

虽然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iPhone的生产环节都在中国完成,但是这张图的作者Alex Hillsberg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些令人颇感意外的答案,比如除了中国之外,日本居然是iPhone零部件供应量第二的国家。另外,像三星、索尼这样的苹果竞争对手也在iPhone的生产环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非常高的参与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部iPhone 6从无到有的冒险之旅吧。

首先,整体上概括地说,一部iPhone 6的诞生基本上要环绕地球一周,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中国生产。全世界共有31个国家为一部iPhone 6提供原材料及零件。其中中国的供应商数量最多,达到349家;其次是日本,达到了139家;而美国排名第三,也有60家供应商。接下来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德国。

制造成本方面,因为苹果将iPhone的大部分生产任务都交到了海外,因此为了承担供应链风险和制造成本的浮动,每部iPhone都会有6美元的额外成本,但是并不计入基本的制造成本。而在美国国内iPhone产生的额外劳动力成本大约是60亿美元。另外,如果苹果在美国本土制造iPhone,需要缴纳高达35%的盈利税,但是如果转移到海外生产,那么盈利税只需要缴纳2%。根据《福布斯》的统计,如果苹果将所有iPhone移到美国本土制造,那么将会额外多支出超过42亿美元。

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智能手机产品,关于iPhone制造产业的供应链可以用“错综复杂”来形容,而对于苹果来说,如何平衡好各个制造商之间的利益,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iPhone在全球共有451家供应链合作伙伴,从2012年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51%。而共有超过150万的一线生产工人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每位工人每周最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60小时,而每周末加班的人数超过100万人,28万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根据经验自行提高工作效率。

在整个iPhone的生产环节中,美国本土其实依然是最重要的环节,包括设计、开发、采购、仓储、销售等工作都需要全部或部分在美国进行。而像亚太和欧盟等地区也参与到采购、销售分配等环节,iPhone 6的组装则全部在中国完成。

就美国本土而言,苹果在就业支持与机会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供应链部分共创造出了25.7万个岗位,占全部的48.7%;iOS应用程序开发贡献了29.125万个机会,占比42.9%;最后是全日制雇员岗位,共有5.025万个,占比8.4%。

不仅仅是苹果,许多其他企业也会在苹果的影响下,增加许多产能及收入,可谓靠着大树好乘凉。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蓝宝石玻璃公司GT Advanced Technology,三星电子以及芯片厂商Global Foundries等。其中GT Advanced Technology专门采购了420台蓝宝石晶体制造设备,预计会将蓝宝石玻璃面板的产量从8 400万块提升到9 400万块;而另外三星虽然是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但苹果还会在美国本土与三星合作,为iPhone 6生产部分A8处理器,并且预计依然会成为下一代A9处理器的主要供应商;而Global Foundries则是三星的合作伙伴,与三星联合为苹果生产下一代处理器,并且计划将在纽约的工厂数量提升到8个。

除了美国本土之外,制造一部iPhone最重要的环节当然就是在亚洲。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苹果A8处理器都是由我国台湾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积电”)制造,不过将来这个情况可能会改变。三星将会与台积电分担A8处理器的生产任务,并且预计将会承担全部A9处理器的生产。

其实苹果在亚洲还有许多合作伙伴,包括LG Display(iPhone 6最大的屏幕供应商)、Japan Display和群创光电(同样也为iPhone 6提供显示面板)、索尼(提供前后摄像头)、TDK(主要的感应线圈供应商)、东芝和SK海力士(提供16GB、64GB和128GB闪存模块)、台积电(提供iPhone的Touch ID指纹识别传感器)、可成科技(提供iPhone的外壳,不过将来将由富士康和捷普代替)等。

不仅是美国本土,由于为iPhone提供处理器、摄像头和显示屏,苹果对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上的贡献也非常大。其中为日本电子产品出口贡献了总量的5%,接受来自中国iPhone 6组装生产线生产订单达11.7亿美元。

其实还有很多美国本土的iPhone 6供应商也会将产品的生产分包给合作伙伴,而这些公司主要都是看重了亚洲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极高的生产效率。另外不只是中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同样参与其中,负责iPhone 6的外壳等零件的生产。

不仅仅是亚洲,苹果在欧洲也有一些零部件供应商,比如由法国和意大利合资的ST微电子公司曾经就负责为iPhone 6生产陀螺仪传感器,不过未来这个任务将会被来自美国加州圣何塞的Inven Sense公司所取代。另外,在iPhone 6上全新加入的NFC近场通信模块将由来自荷兰的NXP公司提供。我们都看到苹果对Apple Pay无线支付业务非常看重,因此在这一块业务上NXP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完成了零部件采购,就要开始进行产品组装了。截至2014年年底,富士康与和硕联合科技将各承担2 500万部iPhone 6的生产任务,而两家公司的生产车间除了在中国的广东、河南、山西和上海之外,在巴西的圣保罗还有组装工厂。

由于极度缺乏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美国生产iPhone 6不仅效率很低,并且成本也非常高。比如在招聘8 700名管理岗位负责超过20万生产工人的情况下,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在美国需要9个月,而在中国只需要15天。许多美国制造商表示,想要像中国这样采取宿舍制12小时轮班工作制,在美国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富士康与和硕科技中,有超过13万名生产工人专门负责iPhone 6的生产,其中富士康还专门生产了1万台机器人来提高iPhone 6的产量,平均每台机器人可以肩负3万部iPhone 6的生产任务。资料来源:徐萧梓丞.绕地球一周 一部iPhone 6是如何制造出来的?[EB/OL].(2014-9-30).http://digi.tech.qq.com/a/20140930/012750.htm?t=1480835337107.【思考提示】为什么说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起来?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2.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及影响因素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2.1.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不断地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发达,国际贸易处于小规模的和低水平阶段。因此,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局部性的现象。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机器大工业得以建立和发展,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社会分工也取得了极大进步。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又为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把各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日益明显,这一切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着全世界的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宽化和深化。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反过来,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深化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往更高的层次和更深的程度上发展。2.1.2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分工是个社会范畴,但只有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产生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开展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发展就没有国际分工的必要和可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商品多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据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2.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逐渐下降,但依然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中东石油输出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不仅成为高收入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颇有影响。3.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依然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4.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般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其对国际分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上层建筑队国际分工也可能起到延缓作用,如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削弱和打击贸易对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试图人为地改变后者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时则干脆运用封锁、禁运、制裁或断绝经济贸易关系等手段来对付某个国家,妄图强行割断该国的国际经济联系,从外部环境方面延缓其经济发展。2.2 国际分工的特点和类型2.2.1 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日益被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体系一直维持着以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为特征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逐步削弱,以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和普遍化。2.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化,产品技术和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主要是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即实现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在国际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时,从以产品为界限的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当参与的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时,国际分工表现为以要素为边界的分工。3.跨国分工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加强,国内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逐渐过渡为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起作用的日渐显著,跨国公司企业内部交易也日益增多,这使得国际贸易中企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分工也不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分工日益重要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也越来越多地转变为跨国公司企业内部的分工。4.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进步与发展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5.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日趋加强

经济集团不同程度地对内逐步采取降低和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外继续采取关税与非关税等排他性措施,结果导致经济集团内成员国之间分工和贸易发展趋势的加强,联系更加紧密。2.2.2 国际分工的类型1.按照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三种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形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原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加工又分为初步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经过初加工的为初级产品,经过多次加工最后成为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引致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分工的基础上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从一个国家来看,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参与“垂直型”的分工,也参与“水平型”的分工,例如,德国是混合型国际分工的代表,它对发展中国家是垂直型的,而对其他发达国家是水平型的。2.按照分工是否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类,可分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

1)产业间分工

产业间分工是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专业化。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

2)产业内分工

产业内分工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2.3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则是国际分工的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2.3.1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1.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同向的,在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比较快。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决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内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在这个时期,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出现了许多新产品,如纺织品、船舶、钢铁和棉纱等。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了国际分工的世界体系,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粮食贸易大量增加,农业原料和矿业材料,如棉花、铁矿等产品贸易不断扩大。此外,机器、电力设备、机车及其他工业品的贸易也有所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产品大量涌现,技术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3.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使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因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状况是各个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工业力量雄厚,其产品竞争能力强,同时它又需要以工业制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当时英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便采取了保护贸易的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资本主义超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以贸易自由化政策为主导倾向;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西方国家贸易政策的这种演变,是和世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分不开的,也是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的。2.3.2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