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情绪力:父母如何与孩子平和地沟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7 16:45:16

点击下载

作者:周震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情绪力:父母如何与孩子平和地沟通

【电子书】情绪力:父母如何与孩子平和地沟通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家长的角度探讨了情绪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全书通过日常亲子沟通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情绪问题,包括吃饭、穿衣、睡觉、出行、学习、社交、行为习惯等方面,结合实际案例,给出相应的具体解决方法,旨在帮助父母改善易怒、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重塑轻松、愉悦的亲子关系。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情绪力:父母如何与孩子平和地沟通/周震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1ISBN 978-7-5180-6663-6Ⅰ.①情… Ⅱ.①周… Ⅲ.①家庭教育 Ⅳ.①G7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92544号策划编辑:刘丹 特约编辑:金菊 责任印制:储志伟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号楼 邮政编码:100124销售电话:010—67004422 传真:010—87155801http://www. c-textilep.com中国纺织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官方微博http://weibo.com/2119887771北京通天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2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5字数:177千字 定价:49.80元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序言 管好情绪,不吼不叫轻松做父母

周围很多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面对孩子各种难管教的问题,往往要以不断告诉自己“这是亲生的”来压抑不良情绪,可最终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吼叫。我为这些年轻父母的做法感到担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次吼叫,很可能会让幼小的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会使他变得心灵脆弱,乃至影响他的性格和未来的人生。

如果有那么一件事能让亲妈秒变后妈,很多家长的答案一定如出一辙:陪孩子做作业。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呜乱叫”已经成为低年级学生家长每天晚上的经典保留曲目。

场景1:

深更半夜某小区传来一女子疯狂的喊叫:“什么关系?啊?到底什么关系?你说!”“……它们互为相反数啊!”

场景2:

某位妈妈在微信朋友圈发感慨:找到组织了!感慨!终于知道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每次辅导孩子做作业时,感觉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

场景3:

一位妈妈每次辅导孩子作业都会抓狂,吼叫不断。这时爸爸出现,和娃你好我好,异口同声让妈妈走开。不到两分钟,就听见爸爸喊道:“衣架呢?去给我找个衣架来!”娃哭得稀里哗啦……

写作业只是家长和孩子相处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却能很典型地说明家长和孩子之间相处的问题所在。我做了15年的家庭教育工作,其间遇到了很多打骂孩子的家长,和“写作业”遇到的问题一样,他们这么做的初衷其实就是让孩子长记性,可是却适得其反,孩子不但重复犯错,而且像撒谎、离家出走等更多的对抗方式也出现了。为什么初衷是教育好孩子,结果却截然相反呢?问题就出在家长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上,吼叫已经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途径。其实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很简单,比如:写作业磨蹭不专心,家长说两句就犟嘴;东西乱丢乱放,怎么说都不改;跟同学发生冲突,明明是自己惹事,还不承认错误……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到最后冲突升级,孩子也没有任何改变。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却特别想控制孩子。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就要调整自己,修正自己,要无条件地去爱孩子,去接纳他,去跟他做心灵的沟通与联结。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他进行理智的、没有坏情绪的教育,他是很容易接受的;而对他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他就会从内心逆反,甚至会反抗这种所谓的“教育”行为。古人云,教儿教女先教己。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这个情绪是父母的,而未来却是父母和孩子的未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个课堂要如何开始,第一任老师要怎样做才能给孩子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我在帮助上千个有问题家庭实施有效教育之后,创建了“情绪管理课堂”,呼吁广大家长朋友们保持好情绪、使用好方法、教育好孩子,做不吼不叫的好父母。

针对问题家庭,我的方法是先对家长的情绪问题进行情绪平衡训练,当家长可以进入平和的情绪状态后,我们一起查找孩子的问题是什么,再去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再去发现这个问题背后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动机是什么,最后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去解决问题。通常只要家长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教育方法的实施都会效果显著,事半功倍。

本书一共有14个章节,第一章是好情绪与学习力,在这里概述了我们的情绪和孩子学习力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只是一个引子。通过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摩擦,引发我们对自己情绪模式的思考。

在第二章到第五章中,我们会学习到在孩子穿衣、吃饭、睡觉、出行时的情绪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触发情绪的那些场景引导着我们开始慢慢地觉察自己,帮助我们从情绪中脱离。当我们知道越来越多关于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的知识之后,我们的情绪感受会发生质的改变。

到了第六章,孩子特殊表现的情绪管理,帮助我们在遭受孩子挑战时,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从日常行为过渡到了特殊行为,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感觉了。

在第七到十三章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兴趣发展、社交学习以及合作的一切发展都跟我们息息相关。想要成就孩子,必须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我们来说很有难度,我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方法,除此之外,读者也可关注我们的“好脾气情绪平衡俱乐部”微信公众号,里边有一些音频可以帮助大家做情绪平衡、释放身心压力,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脑波音频的助力练习,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更和谐,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平顺和幸福!

最后一章,恢复爱自己的出厂设置,就是我们当下正在学习的内容。我们通过重新认识原生家庭,学会爱自己、重塑自己的情绪模式,建立完整的正向感受,最后达到让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的目的。

管好情绪,教好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不吼不叫的父母,让爱自己、爱家人成为一种习惯!周震2019年6月第一章 好情绪与学习力孩子的学习方式跟我们完全相反

孩子的学习方式

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场景:跟孩子讲了很多道理,说明了重要意义,孩子也点头应允了,结果却不照做。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把东西乱堆乱放,我们让孩子把东西归位,他们确实会马上做,但是到了第二天仍然我行我素,还是杂乱无章。我们不禁会问,是我们的方法有问题,还是说得不够清楚?都不是,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的学习方式到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清楚,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大脑像大海里的冰山一样,分为海平面之上和海平面之下两个部分,海平面之上只占10%,相当于我们的意识大脑,由左脑主宰,而海平面以下占比约90%,相当于我们的潜意识大脑,由右脑主宰。3岁以下的孩子会重点先发展右脑部分,这跟我们成人长期使用左脑的习惯是不同的。所以孩子跟我们最大的差异就是成人使用左脑,而孩子使用右脑。左、右脑是有区分的,左脑的功能是分析、思考、判断,成人更愿意用感官聚焦文字、数字、符号产生记忆,比如我们喜欢读书、看报、听新闻,只要是看到和听到的,我们都会通过语音输出也就是“说”来完成记忆,因此我们特别擅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讲道理。孩子们是用右脑学习的,右脑的功能就是扫描储存所有的信息,而收集信息的过程是通过孩子的感觉和触觉系统,对画面以及有亲身体验的感受进行潜意识印刻的结果。简而言之,孩子不靠眼睛、耳朵这些感官来收集信息,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手和身体,通过不断地触碰和来回地运动来收集、扫描信息。只要孩子对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产生感受,扫描的信息就储存印刻在潜意识大脑中。对成人来说驾轻就熟的方式,对于全右脑的孩子就困难了,这就是我们给孩子讲道理不管用的原因。

孩子靠体验,成人靠说教,是教育中最大的差异。如果想让教育有好结果,成人就要改变一下方式,遵从孩子亲身体验的要求,带着他们做一遍,就什么都教会了。就像刚才说的乱堆乱放不收拾问题,我们与其对孩子不断说教,不如带着孩子做一遍。

我们可以一边带着孩子整理,一边创造一个有故事的场景:宝贝,你的玩具们该睡觉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好吗?先送小熊回家吧,小熊的家就在玩具箱里,你来送还是我来送呢?孩子很开心地说他来,然后依次把所有的玩具按照这个方法送回玩具箱。房间收拾好了,我们跟孩子之间也建立了一种互动方式。连续做了一周后,再跟孩子说收拾东西时,只说“请送玩具回家吧”,孩子就会立刻行动,独立完成送玩具回家的工作。

除了亲身带领孩子去完成,我们还要做有效的示范。比如,想让孩子马上洗脸、刷牙,那我们就应该把孩子带到卫生间,拿出牙刷对孩子说,现在是刷牙时间,我们来玩个刷牙游戏吧,你帮我刷牙,我帮你刷牙,然后互换,各自刷牙。这样做,孩子就可以高效完成洗漱过程了。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大脑发育特征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大脑在不同的年龄发挥不同的作用:3岁前的孩子学习100%依靠右脑的工作,左脑尚未发挥作用;3~6岁的孩子,左脑开启20%~40%的工作量,右脑仍然在100%地工作;6~12岁的孩子,左脑开启40%~100%的工作,右脑还是100%地工作;12岁以上的孩子就跟成人一样了,左脑越来越强大,而右脑的功能开始慢慢弱化。

知道了这些规律,我们就该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3岁前的孩子,我们要通过带领他们进行各种场景画面的体验去感受学习;3~6岁时,除了带领孩子进行体验感受学习外,还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宽度和广度;6~12岁时,我们除了3~6岁该做的外,还要给予孩子知识原理的学习和讲解;12岁以上跟成人使用一样的方式学习。

我们来做个总结:孩子跟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依赖右脑学习,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带领他们去做,而不是靠简单说教。有超群智力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吗

暗示效应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在3岁以前很容易被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并且家长的言行举止会产生暗示效应。我来举个例子:

A宝宝和B宝宝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A宝宝的父母非常和谐,即便吵架也很容易和好,还会互相道歉;他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很有耐心,从不对孩子大声呵斥,而且也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B宝宝的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有错也不道歉;陪伴孩子的时候没有耐心,经常呵斥孩子,当着孩子的面不断看手机。这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后,A宝宝就是一个平和、做事有耐心,而且很容易与别人交往的人;而B宝宝缺乏耐心,做事容易发脾气,很急躁,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别人交往,这两个孩子的人生发展从此完全不同。

还有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从小家里人就说这个孩子有福气,考试成绩不好,家里人说没关系,这孩子有福气,将来差不了;当他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了,家长会说没关系,孩子都会犯错,要给他成长的机会,他有福气,不会犯大错的。虽然家长有些片面地对孩子进行了鼓励,可是对他的暗示效应就是有福气。我和他做同学那会儿,我们小组每一次接受任务后都会胜出,因为他每次都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们,他有福气,咱们小组没问题的;而他后来的人生也进入了高速路,所有考试都名列前茅,学习期间还被作为交流生送到国外进行训练,现在进入了世界500强公司,成为一名高管。如此优秀的一个人,他一直只有一个口头禅:我很有福气。这是父母从小对他正向暗示的结果。

我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负向暗示的例子。我从小就被家人暗示为胆小懦弱、反应迟钝。有了这些暗示,我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感觉自己反应迟钝、很笨,总是不相信自己会比别人好,每次大考总会出现问题,我的人生比我朋友可坎坷多了。通过我和朋友的案例对比,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暗示效应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了呢?

暗示效应对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到了7岁时,他们的左脑已经可以承担40%的工作量了,右脑仍然保持在100%的工作状态。在这段时间里,让孩子独立承担责任,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仍然以A宝宝和B宝宝举例。A宝宝7岁了,他的家庭很和谐幸福,爸爸妈妈除了尊重孩子的选择之外,还帮助孩子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会批评他出的错,而是先看他改的错是不是都对了,然后再通过不同的角度给孩子出题,让他去独立验证知识学会了没有。B宝宝的家长仍然不耐烦,孩子只要出错,就会不断地去批评他,还会追问为什么别人不错就你错呢,是不是因为上课不听讲呢?有了这样的暗示,A宝宝和B宝宝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A宝宝变得很自信、有力量,做什么事情都很独立,很有担当;而B宝宝总想逃避,不相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他觉得自己就是很差。

以上案例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暗示效应的重要性。暗示既包括在家庭环境中我们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也包括我们在帮助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耐心程度,更包括我们陪伴孩子时的情绪状态。这三方面的暗示,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通过暗示效应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下,怎样通过暗示效应来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

在孩子3岁以前,我们的言行举止要规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这里说的耐心特指接纳孩子的不足,以及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之处,尽管有时候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也只是孩子漫长一生的暂时表现,只要缺点没有持续放大,孩子一定会更好的。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急躁也不要发脾气,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实施教育,在平和的时候再去跟孩子沟通。

对于3~6岁的孩子,我们除了要有平和的情绪之外,还要增加自己的认知见识。因为孩子要开始学各种知识了,为了能和孩子恰当地互动,我们对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点要进行深入体验。比如孩子喜欢动物,我们就要带他(她)去动物园,一起看动物世界的纪录片,陪他(她)去探索一些动物的巢穴和习性,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有深度的关于动物的知识。

对于6~12岁的孩子,我们除了前面的内容之外,还要继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孩子提问。比如孩子数学题做错了,我们单纯说孩子错了是没有用的,要启发孩子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从不同角度帮孩子分析这道题的关键解题点,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路更开阔,学习效率更高。

各位家长,准备好开启孩子不同凡响的人生了吗?一切从正向积极的暗示开始吧!如何抓住孩子学习力超强的阶段

你孩子身上有标签吗

我多年前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上初二的男孩,学习成绩很好,但他拒绝上学。他觉得学习成绩对他是一种压力,他觉得自己不行,当下的成绩是拼尽了全力才获得的,他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以后的成绩是不会比当下好的。经过跟他沟通,我发现他身上有一个固化的标签,从小时候起,家里人就说这个孩子虽然很聪明,但是爱偷懒不出力,学什么都不能坚持。有了这个标签后,孩子就形成了一个信念:学习是坚持不了的,越坚持越痛苦。于是他对上学产生了恐惧。他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也不认为自己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觉得怎么努力也没有意义,不如退学算了。我们之间就这个标签做了大量清理工作,并且重塑了新的标签,“我是在为自己学习的,知识是我的财富,学多学少、学好学坏与任何人无关”。为了帮助他形成新标签,并且固化信念,我专门给他录制了一段脑波训练的音频,让他每天晚上听着睡觉。音频里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话“我说了算”。大约三个月以后,这个男孩简直变了一个人,他感觉自己特别有力量,他觉得就是自己说了算,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

学习种植期里不可忽视的三个名词

要抓住孩子学习力超强的阶段,首先要知道在哪个年龄孩子该学习什么,怎么教学更有效。3岁以前孩子是全右脑学习的,左脑并不参与,此时是他们大脑细胞吸收力最强的时间;3~6岁,左脑会有20%~40%的工作量协助右脑学习,右脑的学习力仍然保持100%,但是比起3岁以前,学习内容聚焦更加明显;6~12岁,孩子的左脑继续发展,最终达到100%,此时孩子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就会知道:孩子3岁以前是最关键的学习种植期。在此时期里,有三个心理名词值得注意,分别是标签、信念和意图。所谓标签,就是当我们对孩子有了评判,通过暗示不断告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随着次数的增多就形成了标签,这个标签一旦被孩子接受认可,就会形成一个固化的信念,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是不可改变的。随着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固化,他对自己的定位和个人形象塑造就会是消极的,从而影响他达成目标的能力,也会让他时时产生负向意图。所谓意图,就是我们对未来规划的真实想法,总是有负向意图,陷入生活困境是毋庸置疑的。

我曾经被人定位为一个胆小懦弱、反应慢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标签,我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当老师说我表现很好,可以做小队长时,我立刻拒绝了,我觉得自己这么懦弱胆小,怎么能服众,同学一定不听我的;后来老师觉得我的运动能力特别好,让我去参加校运动会,我觉得自己反应慢,不可能获得好成绩,到比赛时,我的成绩果然很差;我上学时每一次日常考试成绩都不错,可是一到大考就掉链子……毕业后我被分配去医院工作,先到急诊室实习。那里都是急症病人,我当时就感觉自己不行,这么多人都是急症,我能力这么差的人能干得了吗?当大量病人涌向我的时候,果然师傅不断地在责备我动作太慢,她越说我,我越觉得自己反应慢,真不行。由此可见,标签一旦在我们心中形成就很难去除,它会影响我们一生。给孩子贴好正向标签,种植正向信念

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贴正向的标签?如何给孩子种植正向的信念?

3岁以前的孩子是全右脑的,他们喜欢行为体验,好多“危险”的探索行为都会被我们阻止,如孩子想去动电插座的行为。孩子的探索行为在屡次遭到我们的制止后,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种植一个标签信念:周围是不安全的,大胆探索是错误的。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力。所以,我们最该做的是教会孩子,而不是“保护”孩子。比如针对孩子动电插座的行为,我们可以在拉下电闸的情况下,拉着孩子的手教他如何插拔插头,孩子通过不断地练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标签信念:我可以勇敢地探索学习,我是被支持的。此时我们要给孩子加强这个标签,及时肯定孩子动手能力强的表现,肯定他的勇敢,这样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中就会很有行动力。

3~6岁阶段,我们要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果做加强。比如孩子行动总是很慢、磨蹭,你与其说孩子慢、磨蹭,还不如肯定孩子做事总是那么认真细致,同时告诉他速度如果能再快一点,结果就更好了。孩子因为得到了鼓舞,速度一定会提高,同时还会保证认真细致的过程。

对于6~12岁孩子的行为,我们要给予更多正向的加强。此时孩子可能开始出现上课听讲不专注、回答问题不积极、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表现。如果此时我们说孩子学习差劲,表现不好,就会给孩子贴上“学习差、不省心”的标签。我们可以改一个说法:学习是马拉松,每天能进步一点点,今天的你比昨天好一点就可以了。这个持续勤勉的标签会让孩子感到有力量,易坚持。

标签既可以塑造一个孩子,也可以毁灭一个孩子!标签加强次数多了,就会形成终生的信念。如果这些信念都是正向的,我们孩子未来的生活还能不好吗?好情绪是所有教育方法的前提

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把教育孩子的过程变成发泄情绪的过程。有了情绪,孩子就产生了对抗,在你来我往中,我们就忘记了解决问题这件事。教育没有效果,不是方法不对,而是我们一开始的场景设置有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场景拉入了情绪战争中,问题的解决必然会滞后。

情绪被触发的后果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情绪化,而专注解决问题呢?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孩子触发的。情绪是由感受引发的,而感受通常来源于评判。比如我们下班一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这时候我们就产生了一个评判:孩子没有学习,在浪费时间;感受就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扩大联想就是因为现在没抓紧时间,晚上睡觉就会晚,烦躁的情绪随即出现了;我们发出的声音就变成:“怎么看电视不学习,快去写作业!”孩子说:“没有作业,我在学校写完了。”此时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判断有误,而是要搜集更多的证据证明自己正确。我们会接着说:“写完作业就要看电视吗?别浪费时间,去复习!”我们完全忽略了孩子在学校努力完成作业的结果,孩子备受打击。之后孩子会不情愿地关上电视,走到书桌旁,一路磨磨蹭蹭,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就是不开始学习。这些表现加剧了我们的情绪,我们会说:“来,我要跟你谈谈,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呢?你知道时间是要用来学习的,你看电视这件事已经错了,现在让你去复习,你还磨磨蹭蹭的,半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干,你想干什么?”

以上这段对话,你是在帮助孩子解决有效利用时间的问题吗?通过这个案例,来解析一下我们是如何被孩子触发情绪的。回想我们小的时候,放学后,完成一天学习的自己想回到家里放松一下,看看电视、翻翻小人书,但被爸爸、妈妈发现了,他们立刻训斥我们不珍惜时间的行为,说我们不好好学习,然后给我们讲了一堆道理。因为自己一天的努力都被抹杀了,我们当时特别反感,产生了大量的对抗情绪,同时也在潜意识中保留了很多感受,当类似场景再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自动进入原有的情绪模式中,复制我们父母的表现去“对付”我们的孩子了。

如何用好情绪教育孩子

教育好孩子就必须先有好情绪。我们如何能有好情绪呢?先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每天找到孩子3~5个可圈可点、值得肯定赞扬的地方,并一一告诉他。比如孩子早上一起床,迅速穿好衣服,我们就告诉孩子,他的动作很迅速,很会利用时间,很高效。这个评价是中立而有力量的,让孩子做事更有动力;孩子在下一个时间里快速专注地吃完了早饭,我们就应该肯定他吃得快、很专注。这样的正向引导会让孩子感受到为自己负责的好处,之后就会更积极地为自己负责。如果我们一天能给孩子至少三个这样肯定的表达,孩子就会给予我们合作和正向积极的回应。

除了这个方法,我再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方法——教练式提问。我们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发现他现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我们一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我们就可以问:“你在看什么呢?在看动画片吗?这个片子你喜欢吗?从这里你能学到什么呢?”孩子说:“里面的小朋友特别勇敢,我很喜欢他。”“太好了!你喜欢勇敢,对吗?能跟我说说今天在学校里你做过什么勇敢的事吗?”孩子就会跟你说今天在学校里老师提问,自己很勇敢地回答的过程。“太棒了,孩子,我也觉得你很勇敢,还有吗?”“今天我参加50米赛跑,我跑得很快,摔倒了,可是我没哭。”“你真的很勇敢,还有其他要分享给我的吗?”“今天我拿了同学的橡皮,后来我主动送还给他,还给他道歉了。”跟孩子有这样的提问互动,孩子就不会再看电视了。

管理好情绪,掌握好方法,教育好孩子,一起成为情绪平和的好父母!第二章 孩子穿衣的情绪管理我们创造了自己遇见的一切

我们都在被吸引力法则所吸引

这个标题来源于一本名为《秘密》的书,书中只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内心当下的感受是可以吸引与之相应的事情发生的,只要我们心里一直在想,一切都会变成现实。书中提到有些人很负向,想象自己被车撞了,然后就真的发生了交通意外;还有些人想自己是不是会投资失败,结果真的失败了;还有些人想象自己恢复健康的样子,他们就由疾病状态恢复到了健康状态……这一切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在创造了自己遇见的一切。这个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教育过程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因为孩子和我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是这个法则,我们称之为“取悦模式”。

吸引力法则在孩子成长中的应用

7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很喜欢跟父母互动,尤其喜欢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满足”父母内心的情绪模式。举个例子,妈妈今天在办公室里很不顺利,有很多烦躁的情绪。回家一进门,虽然嘴上在平静地说:宝贝,妈妈回来了,但是孩子已经感受到妈妈心里的烦躁情绪,“我要怎么做才能‘满足’妈妈,激发她的烦躁情绪呢?”这就是孩子的取悦模式,这种取悦是为了激发妈妈内心的情绪,帮助妈妈觉察并修正自己,并不是为了让妈妈变高兴。接下来孩子会用大哭大闹或各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方式来触发妈妈的烦躁情绪,直到妈妈完全爆发为止。但如果场景转化为妈妈今天过得心平气和,回到家中时,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平和,他就会找个地方自己玩,以满足妈妈平和安静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一点。孩子和我们的互动不仅仅是用他的行为模式,还会以身体健康来完成我们的情绪模式投射。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忌讳对别人说,孩子近期的身体很健康、没生病,因为每次说完,孩子就会生病。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在跟别人说孩子健康的时候,我们内心是不相信的,我们心里有一种担心的情绪,担心孩子会生病,这种担心的情绪孩子会捕捉到,他们会调整身体状态来满足我们的担心,结果是孩子真的生病了。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个内向、不爱说话的15岁女孩,几乎没有朋友,跟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我了解到她3岁左右的一段经历,某天她在小区玩的时候,有一个邻居夸她漂亮,一旁的妈妈立刻就说别这么夸她,哪漂亮了,就是个普通孩子。过了几天,妈妈的一位朋友又说这个女孩好看,妈妈立刻说孩子不好看,比起朋友家的孩子差远了。这位妈妈的谦卑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卑微的种子,孩子总是带着自卑感活着。当她和朋友、同学一起聊天的时候,自卑感会涌出,这就让她无法自然地融入人群。可以说,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处处在诠释吸引力法则的真谛。

如何有效利用吸引力法则培养孩子

既然吸引力法则这么强大,我们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个法则来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呢?

第一,快速平衡情绪。情绪是吸引力法则的根源,随时随地保持平衡的情绪,才能吸引同样平衡的资源来到我们身边。快速平衡情绪的最佳方法是五行穴位敲击,这是一种根据中医五行原理,通过敲击五个不同的经络开启快速平衡情绪的方法。可从本书所附光盘中提取相关资料。

第二,设定正向积极的意图。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这不是一个泛泛抽象的概念,比如我想要一个优秀的孩子,我想要一个成功的孩子,这些描述都不够具象。我想要一个有道德、有信用、善于思考、勤动手、平和有力量的孩子,这样的描述精准,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具象的画面。

第三,想象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每天至少要想1~2次,尤其是在对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专注地去想。你想孩子是坏的你就会得到坏的,可是如果你想的是那个已经成为有道德、有信用、善于思考、勤动手、平和有力量的孩子,你也就会得到这样的孩子。

最后,请写下孩子身上的50个优点,当你能够全部写下来的时候,你会感觉你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怕冷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妈妈

天气一转冷,妈妈们就特别害怕孩子着凉,于是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生病。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个朋友向我求助,她的孩子大约两岁,只要天气一降温,她就把女儿包裹得像粽子一样,小脸红扑扑的,可是没过几天孩子还是生病了。她不懂为什么这么悉心照顾的结果还是如此。

另一个场景是我在小区见到的,一个8岁的男孩准备去上学,孩子妈妈非要让孩子穿上羽绒服,男孩坚持说自己不冷,最后和妈妈奋力对抗,妈妈很生气地训斥儿子:“要是不穿,你冻感冒了,别来找我……”母子在小区争执很久。到底怕冷的是孩子还是妈妈?冷就一定会生病吗?

三种情况,看你中招了哪个

1.错把担心当成对孩子的爱

很多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生病,只要周围有流感发生,她们就会坚信不疑地认为自己孩子也会被传染,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已经相信了,于是孩子可能就真的生病了。母亲的状态之所以会影响孩子,是因为母亲在孩子3岁以前是孩子获得安全保护的源头,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得到安全的支持和踏实的感受,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会感觉很安全,并相信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健康及这个世界有独立的掌控能力。但是如果母亲是焦虑和担心的,孩子本着与母亲之间的“取悦模式”,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满足母亲的焦虑和担心,经常生病就是最好的方式。

2.想用物质生活的关心补偿对孩子陪伴的不足

父母都很忙,很难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因此难免产生愧疚心理。就像有一对夫妻工作很忙,经常飞来飞去,他们照顾孩子的时间少,就很想补偿,除了经常买很多高级玩具给孩子,还会关心孩子的冷暖问题,他们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还是会生病。他们说是孩子体质弱,事实是孩子穿得太多出汗了,被风一吹就感冒了。这种结果,是父母补偿心理对孩子造成的最大伤害。

3.不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

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发高烧,但是成人发烧时基本不会有太高的温度,是因为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健全了。中枢神经系统是感知温度的调节开关,孩子在3岁以前,基本是不知道冷热的,而且汗腺发育也不完全。幼童身上汗腺分布很少,孩子身体又由于一直运动热量很高,所以一旦发烧就容易出现高热的现象。有一个朋友,她就害怕孩子发烧,感觉只要孩子发烧就会发生惊厥,因此,孩子每次发烧就不断地给他吃药。有一次她用酒精给孩子擦浴,擦完孩子就抽搐了。她认为果然高热会造成惊厥,但到医院才知道,是因为酒精让身体毛细血管瞬间收缩,才发生抽搐,并不是孩子高热造成的。所以对于生长发育未完全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有护理的一些基本常识,而不是想当然和焦虑。

用心感知和关心孩子,了解比单纯地给予更重要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不但在生活上能真正地照顾好孩子,更能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给予很好的支持和陪伴。

经常听到身边很多妈妈在家里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饭、吃饱了没有。孩子的回答都很敷衍。表姐女儿小的时候,家里人也这么问她,每一次她的回答都是米饭。家里人就很生气:“你这个孩子中午吃什么都不记得,学东西能记得吗?”听到这些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是在认真地跟我们互动,还是敷衍我们?之所以敷衍,是因为我们是在用一种敷衍的方式爱孩子。关心孩子可不只是在冷暖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为什么他不愿意穿那么多衣服?”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身体很健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摸摸手脚就知道。只要手心、脚心是微凉的,那么孩子现在身体状况就很好,一定不能让孩子热,只要热了什么病都容易生。不但容易感冒,还会上火。孩子的健康真正出自我们对孩子“粗心大意”;孩子发烧的时候,只要不忙不乱地给孩子先贴退热贴,然后反复给孩子用高于体温的水泡脚、擦浴降温,加上大量喝水,基本都能控制非病毒、细菌引发的高热。

父母的淡定、平和是孩子健康的原动力。孩子生病不可怕,只是一次自身免疫力提高的训练而已。可怕的是父母焦虑的情绪让孩子对生病产生恐惧和担心情绪,这种恐惧和担心会跟随孩子一生。为什么要帮孩子挑衣服

对抗还是屈从?为什么孩子总想拒绝我们的挑选

我带孩子逛商场买衣服,有个妈妈也在帮孩子挑衣服,她不断地拿各种衣服往孩子身上比,孩子就像木头人一样站在那儿。我不太清楚这是给孩子买衣服,还是给她自己买衣服。总之,每一件衣服放到女儿身上的时候,女儿都是带着无奈,甚至带着愤怒的情绪在做回应。而我的两个孩子在一边自由地挑选心仪的衣服,喜欢与否自己决定,我只负责埋单。看着我的两个女儿自主选衣服的样子,能感受到那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迸发的羡慕、嫉妒、恨。

错爱,是我们的偏好和执着禁锢了孩子

给孩子挑选衣服几乎是很多妈妈的习惯和偏好,她们总是认为自己选的衣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在给自己孩子选衣服这件事上,没有人比自己的眼光更好了。老邻居家的女儿小时候喜欢自己装扮,她有很多衣服搭配的方式,但是邻居总想给她纠正过来。因为在她心中女孩就应该是公主,公主就该穿粉红色,那是她童年从来得不到的颜色。于是就给孩子做了很多选择:衣服买粉色,裤子穿白色,看起来太像公主了。随着年龄长大,孩子就不太愿意配合邻居了,觉得这样不漂亮。其实,很多妈妈非常渴望从孩子的身上找到自己小时候的身影,于是她们将这种错爱放到孩子身上,往往就会把自己对某种衣着风格、款式、颜色的偏爱和执着强加给孩子,并且只有一个理由:我觉得你穿着好看。可是我们不曾觉察,这并不是孩子的想法或者不一定就是真适合孩子的衣服,而是我们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没有被满足的愿望。如果孩子不选择,我们就会感觉失落,如果孩子能选择,我们内心的缺失就被填补了。

有一位来访者的孩子已经八九岁了,因为孩子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她来向我求助。那个孩子看起来确实不太像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样子。当时孩子身上的装束让我印象深刻,非常优雅、大方、漂亮。可我在跟她交流的时候,发现孩子有时候想要做一些动作,却好像伸展不开。我意识到可能跟衣服有关,我就问孩子的妈妈是否喜欢正装,得知孩子妈妈不但一直把女儿装扮得很优雅,而且从未让孩子穿过运动装。经过给孩子做情绪疏导,在我的建议下,妈妈给孩子买了一套运动装,并且是孩子喜欢的芭比图案。后来复访的时候,我看到孩子脸上漾起笑容,很有活力,声音清脆甚至充满了喜悦。孩子的改变也让那位妈妈做了很深刻的反思:是因为自己对服饰搭配的特殊偏好禁锢了孩子,让她成了和年龄不相匹配的自己。

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美

孩子2岁开始有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这是孩子成长的信号。2岁左右,孩子会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是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望的,可以和他人不同。3岁左右孩子还会出现审美的敏感期,对美的认知正式开启。高级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给予很多美的见识和体验,比如大胆让孩子自我装扮,带孩子看有创意的美术展览,给孩子看各种漂亮的画报,借此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还可以培养出一个会展现美的孩子。

引导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既自主又懂得遵守规则的人,让孩子懂得不同年龄段穿不同风格衣服的原因,不强迫孩子,避免压制孩子的独立意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导。有一个男孩,从小就幻想自己是英雄,总是想穿一些古代大侠的衣服,比如长袍、长靴,甚至还想留起长发束起来。这种不合时宜的装扮他父亲自然无法满足,于是来向我求教。我告诉他,首先要肯定孩子想做英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是很值得让人尊敬的,穿着一套与当下社会环境匹配的英雄服装,是不是也可以呢?我建议试试迷彩服,果然一位英姿飒爽的小男子汉诞生了。后来这位父亲说,这样引导的效果非常好,孩子现在的性格真的很有“男人味”。

允许孩子用他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美。就像我的女儿,即便有时候她确实搭配得不太好看,我也能完全接纳。当不能接纳的时候,我不是试图去说服她,也不想改变她,而是调整自己的情绪。请记住:我们的生命活力应该在自己的生命里绽放,不应该由孩子替我们延续。如何让孩子的品位超过我们

孩子穿衣的“奇葩”审美观

有一个阶段,我家孩子会胡乱穿搭衣服,什么衣服的颜色跳跃冲撞,她就把它们搭配穿在身上。比如说红袄搭绿裤子,再穿上一双黑色的皮鞋,戴上一个白色的头饰。在我们大人眼里,这种搭配确实很奇怪,可是女儿并不在意,反而觉得很美。后来还有段时间,在很冷的冬天里,她执意要穿纱裙上街。全家人都不让她出门,只有我建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