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6 15:33:07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试读:

前 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发现,虽然这些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真正人生追求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是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是有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编成了《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外交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所罗门

所罗门,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开创者——大卫王的幼子,希伯来国家鼎盛时代的国王。

在历史传说中,所罗门被看成是古代理想的英明君主。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所罗门往往是智慧的化身和和平的象征。其实这些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史实的。

在大卫当政的最后两年,所罗门与父亲共同执掌国政。大卫去世后,所罗门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及其支持者。圣经中把所罗门描述成正直的法官,实际上,他是一个贪图权势、爱慕虚荣的人,只要有谁阻碍他前进,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毫不手软,更不用说其他的政敌了。

所罗门登上王位之后,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与埃及、腓尼基诸城邦和一些邻国结好的政策。这就保证了对重要商路的控制,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他娶了一位埃及的公主为妻,因此得到一座城市作为陪嫁品。他还与其他阿拉伯南部的王国联姻,又得到许多宝石和金子等贵重物品。在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中,所罗门得到了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黄金、白银、宝石、象牙、香料和木材等物品。这一切都促进了希伯来工商业的繁荣。

所罗门曾带兵向南部扩张,征服了红海沿岸的一些地区。在北方,他曾入侵过赫梯新王国,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军粮城。

在内政方面,所罗门把国家按地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一个总督负责收税。

大约公元前963年,所罗门大兴土木,征调了18万民工,耗费巨资在首都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为犹太教徒崇拜的上帝耶和华建造圣殿。经过七年时间,这座圣殿终于建成。它面朝东,由门厅、主殿和圣堂三部分组成。主殿长约30米、宽10米、高15米,四壁和所有设施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金粉,这使大殿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墙壁上还雕有长着三对翅膀的天使和奇花异草图案,这些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装有犹太教的象征——圣经的柜子,被安放到幽暗而神秘的圣堂深处。每逢传统的宗教节日,各地的犹太教徒纷纷来到耶路撒冷的圣殿朝拜。圣殿的建成还轰动了周边各国,各邻国的朝拜者络绎不绝,这就扩大了希伯来神教的传播,同时也对希伯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圣殿虽然两次遭焚毁,犹太人也被迫背井离乡,但是犹太教却成了维系民族生存的纽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耶路撒冷的圣殿遗址始终是漂泊四方的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所罗门以其广泛的建筑活动著称。在他统治时期,除了修建圣殿之外,还为妃子们建筑了很多豪华的宫殿。外表的繁华,使所罗门的王国看起来繁荣昌盛,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内部的危机。从居民成分看,国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为以色列人所占据。南部经济落后,是犹太人聚集所在。由于所罗门的父亲大卫的王朝在南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沉重的赋税大多落在北部以色列人身上,这自然引起以色列人的强烈不满。另外,邻国埃及也不愿自己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存在,所以他们支持以色列人的分裂活动,这使国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所罗门统治末期,北方出现了以耶波罗安为首的分裂活动。所罗门非常恐慌,他下令捉拿耶波罗安并企图处死他,但是没能成功。耶波罗安逃到了埃及被保护起来。等所罗门一死,他立即回国起兵,从此统一的希伯来国家一分为二:南方由大卫王朝继续统治,称犹太;北方则称以色列。

所罗门的政绩虽然不多,但是一提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人们多数会想起所罗门的名字。文学作品和传说中的所罗门是神奇而伟大的。无论历史中的所罗门是什么样子,善良的人们都愿意相信传说中的所罗门是真实的。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生于公元483年,死于公元565年,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恢复了古罗马帝国的疆域,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中最有作为的皇帝。

公元483年,查士丁尼一世出身于马其顿的一个农家,他的叔父查士丁在君士坦丁堡担任禁卫军将领。查士丁尼一世在叔父的帮助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公元518年,查士丁一世被拥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帮助年事已高的叔父处理朝政。查士丁无嗣,收查士丁尼一世为养子,并授予要职。公元525年,查士丁尼一世获得恺撒称号,公元527年4月,称奥古斯都,与查士丁共执朝政。8月,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一世在元老院及军队的支持下,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独掌朝政。

查士丁尼一世精力旺盛,组织能力强,人们称他为“永不睡觉的帝王”。他的妻子提奥多拉是个美丽、聪明的女人,有着坚强的决断和勇气,在政治上给他以很大的帮助,曾经支持查士丁尼一世无情地镇压了尼卡起义,巩固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政治抱负和谋略更为深远,他把自己当成恺撒的继承人,一心想重振古罗马帝国的雄风,收复失去的土地。因此,他在位期间四处发动战争,相继消灭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打败了西哥特人的法兰克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地中海重新变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查士丁尼一世一生致力于自己的光复计划,在连年的征服战争中显示出他作为最高指挥者的才干和谋略。他刚刚登上帝位时,拜占庭帝国东有宿敌波斯,北有野蛮的斯拉夫人,使得他不能集中力量征服西方。因此,查士丁尼一世要实现自己的计划,必须先解决后顾之忧。他的办法之一就是重金收买。这在当时社会是很行得通的。在拜占庭军队接连取得对波斯帝国的胜利后,他不惜花费大量的黄金贿赂波斯执政者,公元532年,终于以1.1万磅黄金买来了东方的暂时和平,同时又用重金收买斯拉夫人的酋长,以求得北部边疆的平静。稳定了东方和北方边境后,拜占庭帝国就可以全力征服西方了。这从军事谋略学上说,叫做集中全力攻其一点。查士丁尼一世开始着手实行自己的计划。

当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新的民族国家。查士丁尼一世经过分析,选中了北非的汪达尔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个目标。曾经朝气蓬勃,多次打败东罗马军队的汪达尔人,到了此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汪达尔王国的政权是各民族国家中最不牢固的,内外交困,防卫薄弱。但是这些在西罗马帝国旧址上建立国家的民族,一直对东罗马帝国抱有戒心,总是团结起来共同对付东罗马帝国。为了瓦解敌人的团结,迅速征服汪达尔人,查士丁尼一世巧妙地寻找了一个战争借口。

公元531年,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被他的侄子格里梅尔推翻,并遇到囚禁。希尔德里克曾经是查士丁尼一世的盟友,因此,查士丁尼一世写信给格里梅尔,要求立即释放原国王,恢复他的统治。这个要求被格里梅尔拒绝,查士丁尼一世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征服北非的战争。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本想出兵援助汪达尔人,但是却被查士丁尼一世的战争借口所迷惑,他们错误地认为拜占庭帝国派出军队只是为了帮助希尔德里克恢复王位,讨伐格里梅尔,并不是为了恢复西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领土而进行的征服战争,因此都中了查士丁尼的计谋,没有出兵援救。东哥特王国的摄政王太后埃玛拉森莎反而出于个人私怨(汪达尔人曾处死了她的姑母),还为拜占庭远征军提供西西里岛作为补给基地。

公元533年6月22日,拜占庭远征军共1.5万人,在拜占庭名将贝利萨留的率领下出发。8月,远征军在北非登陆,贝利萨留遵照查士丁尼一世的指示,声称只是讨伐格里梅尔一人,绝不是对汪达尔人民的征服,并利用当地部落与汪达尔贵族之间以及汪达尔贵族内部的各种矛盾,一举攻占汪达尔首都新迦太基。格里梅尔闻讯杀死了前国王希尔德里克。翌年三月,拜占庭军队占领汪达尔,俘虏格里梅尔,北非立即被并入拜占庭帝国的版图。查士丁尼一世为贝利萨留举行了隆重的凯旋仪式。

北非的征服使查士丁尼一世获得一个良好的补给基地。征服北非的战争,最初看来是一场非常冒险的赌博,在实际进程中却显得十分简单,这个轻易得来的胜利鼓舞着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35年,他提出要趁势夺回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不久,便借口他的盟友——东哥特王国摄政王太后埃玛拉森莎,被她的外甥——新国王提阿达哈德囚禁并杀害,而向东哥特王国宣战。

查士丁尼一世先派遣一支3000人的军队侵入达尔马提亚,以吸引东哥特人的注意力。同时派出使臣,以提供“补助金”为诱饵,诱使法兰克人从北面侵扰东哥特王国。在声东击西的策略掩护下,查士丁尼一世命令贝利萨留率领一支1.2万人的远征军向西西里岛前进。贝利萨留出发时,查士丁尼一世告诉他,到达西西里岛以后,要说明只是“路过”,说这支军队是假道西西里岛开往迦太基去的。如果西西里岛不准备对他进行抵抗,那么贝利萨留就应该立即占领该岛,否则他应该不动声色,重新上船扬帆而去。查士丁尼一世的计谋又成功了,西西里岛上的各个城市把贝利萨留当成了保护者和解放者,于是拜占庭远征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西西里岛。与此同时,入侵达尔马提亚的军队却遭到惨败,查士丁尼一世立即派出援军,恢复北面的进攻,继续牵制东哥特人,使贝利萨留趁机从南面渡海侵入意大利。公元536年5月,拜占庭军队攻占了那布勒斯。东哥特人为了抵抗侵略,选举维梯基斯为国王。维梯基斯迅速结束了与法兰克人的战争,并联合法兰克人和波斯人共同对付拜占庭帝国。但是在贝利萨留的打击下,维梯基斯被迫投降,接着,意大利的许多城市望风而降。公元562年,拜占庭帝国确立了对意大利的统治。

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时,查士丁尼一世又趁西哥特王国内乱之机,派出远征军占领了西班牙的东南部。这时,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已经包括北非、达尔马提亚、意大利、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再一次把地中海变为罗马人的内湖。

在征服战争中,查士丁尼一世显示了高超的谋略艺术,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并善于利用时机发动战争,精心选择战争借口,因此频频得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查士丁尼一世在建立和巩固政权方面亦有很大的成就和很高的政治谋略思想。他继承叔父查士丁的帝位后,在大力扩充军队,镇压尼卡起义的同时,以其非凡的毅力改革和加强官僚机构。为了加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他专门设立一个委员会,系统地编纂罗马帝国的法律。公元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十卷,以后又编成《法学汇纂》,内容包括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理概要》(一译《法学总纲》),简明阐述了法学原理;《新法典》(一译《法令新编》),汇集了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34年以来颁布的法令。这些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汇编》(一译《民法大全》)。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有重大影响。但就查士丁尼一世当时的意图来说,无疑是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在国内加强法治和对外极力扩张是他整个统御谋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查士丁尼一世不愧为继恺撒之后,古罗马又一位伟大的谋略家。

大流士一世

在伊朗高原西部北西斯顿地区的一座悬崖峭壁上,有一处用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镌刻的古代铭文,其上方的浮雕刻画着一位昂首挺立的国王,他左手按弓,右手指向空中的神灵,脚踏一人,身边还有一串被俘的俘虏。铭文后来被一个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并被解读成功。原来,铭文上说的全是关于古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的一些事情。考古学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2400多年前波斯帝国的一番伟业。

大流士一世是继居鲁士的一个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和一个篡位者后以政变而掌权的又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他快速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篡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他自称为“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称为“铁血大帝”。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鼎盛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行省,置总督,强化国家管理体制;实行包税制,各项税金上缴宫廷;在军事上,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各行省军政分权,设置不受总督支配的军事长官。全国军队分别划分各大军区管辖;将军队编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四级,以波斯人为核心组成步兵和骑兵,并在都城组建精锐的近卫军,军中高级长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建立一支以腓尼基水手为骨干,拥有近千艘战船的舰队。为了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传递情报,不惜重金修筑“御道”,设驿站,备驿马。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从首都苏萨至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大流士一世还大力鼓励发展经济,采取和发布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法令,从而使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措施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对内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称赫勒斯滂),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

波斯的陆军所向无敌,装备精良。他们创造的步兵配合骑兵交替作战的战法,在当时的大陆上是最先进的。波斯的工匠更是名满天下,巧夺天工,其中以武器制造最为惊人,是世界上除了矮人族外最精巧的工艺大师。同时,波斯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舰队,拥有的舰只数量大约在600—1000艘之间。

在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后,大流士一世将目光瞄准了希腊。早在公元前492年,大流土一世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反波斯起义,派马多厄乌斯率陆海军远征希腊。但天不作美,海军在阿索斯海角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两万余人葬身鱼腹。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波斯军只好退回小亚细亚。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二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两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将军米太亚得率雅典步兵1万和布拉底援军1000人,在马拉松一举击败兵力占优势的波斯军,增强了希腊人反抗波斯侵略的必胜信心。马拉松之战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公元前486年,埃及爆发起义,大流士前往镇压,未及完成即死去。大流士一世死亡,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他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挖运河,在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囤积粮草,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兵员,又准备攻打希腊。薛西斯一世死后,后继的大流士三世接替他继续与希腊作战。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在阿尔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亚历山大大帝打得大败,大流士三世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杀,阿黑门尼德家族统治的古代波斯帝国灭亡。

由大流士一世开启的希波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了。

大流士一世当时尽管气势汹汹,占领了大片阿拉伯人的土地,显得不可一世,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很虚弱的,除了祈求光明之神的庇护外,他还害怕四样东西。其中,仇恨被列为四害之首。大流士打了多年的仗,深知敌人的军队是可以打败的,谎言和干旱之害也是可以去除的,但仇恨这个东西很麻烦,一旦被唤起,就很难消除,仇恨可以世代相传。因此,仇恨可以造就越来越多的敌人。因而它比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更可怕。大流士一世将古代东方的几个文明中心连成了一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维持了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他以卓越的政治见解,军事才干和组织才能,跻身于古代著名统治者的行列。

腓特烈一世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3—1190年),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腓特烈一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德意志内部为了争夺国王的位置,连年厮杀不休,而国王与教皇之间为了争夺主教叙任权等权力,也斗了数百年难见分晓。这是一个尚武的时代,而他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于金戈铁马的生活。

腓特烈一世的正式称谓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其绰号为红胡子,因为他有一脸鲜红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来,此绰号的含义是这个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意大利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译音为巴巴多萨。因此,腓特烈一世也常被称为巴巴多萨。腓特烈一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将他入侵苏联的计划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腓特烈一世的父亲、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凭借武力加政治手段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他的母亲是韦尔夫家族的成员。在这个时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家族的势力最为强大,拥有这两个家族血脉的腓特烈无疑是最灼手可热的人物。1147年父亲去世,他继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自奥托大帝开始,每个德意志国王要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都必须亲自进军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但当时教权和王权的争夺非常激烈,集中体现在主教,任权的争夺上。腓特烈一世的前辈亨利四世曾因与教皇的纷争被开除教籍,为了恢复教籍,他跪在卡诺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复教籍,但当他收拾好旧河山之后又重新进军罗马,罢黜了教皇,报了旧仇。腓特烈一世,也许已经认识到了他与教皇的纷争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后方,他于1150年让实力雄厚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人土地,并给予其主教任命权,还把巴伐利亚领地归还于给他,条件是他必须在军事上给予支援。1156年,又将类似权力给予奥地利边地侯巴奔堡家族,并晋升其为公爵,奥地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发端于此。

稳固了后方之后,腓特烈一世开始寻求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3年发动了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来是教士阿诺德领导人民夺取了城市政权,选举了罗马元老院成员和执政官,主张教会放弃领地过使徒的简朴生活。这真是天赐的机会,腓特烈一世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个不懂变通的倔老头,他在为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坚持要腓特烈一世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这激怒了腓特烈一世,结果使庆典会场变成了战场,近千人被杀。但不管过程如何狼狈,腓特烈一世已通过加冕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称为“罗马帝国皇帝”,从他开始又冠上“神圣”二字)。

此后,腓特烈一世开始致力于控制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当时沟通西欧和东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另一方面,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为政,这种情况无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一世曾召开隆卡利亚会议,重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意大利拥有主权,包括任命官员、征收税收等权力。但腓特烈一世每年从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财富(远超过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满,便组织起以米兰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团。

于是,腓特烈一世于1158年和1160年两次进军意大利,分别被称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意大利战役,均获得胜利,迫使北意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后一次进行得异常艰苦,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敌对阵营,宣布将腓特烈一世革出教门(绝罚)。经过两年的围攻才拿下了米兰。腓特烈一世无情地摧毁了米兰城,并宣布亚历山大三世为伪教皇。

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的暴行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者。1167年,意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维罗纳等)组成“伦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兰反对腓特烈一世,并取得了教皇甚至拜占廷帝国的支持。腓特烈一世于是发动第四次意大利战役,一开始进展顺利,攻占罗马,教皇仓皇出逃,腓特烈一世在罗马第二次加冕为皇帝。但北意大利城邦市民奋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一世军中死了两千多骑士,腓特烈一世本人身陷重围,被迫化装成一个农民狼狈逃脱。这是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第一次惨遭败绩。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于1174年第五次入侵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邦严阵以待,加入“伦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个(意大利各城邦之间以及它们与教皇之间如此团结还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见腓特烈一世的影响),一开始试图以和谈解决,但伦巴第同盟要求教皇参加和谈遭到腓特烈的反对。1176年,双方会战于米兰附近的林雅诺,这是中世纪有名的战役之一。腓特烈一世统率的大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他本人也身受重伤,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一世被迫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订威尼斯和约,归还教产,同时承诺不再干涉教皇国的内部事务,还跪在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吻他的脚。1183年,与伦巴第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一世归还了一切掠夺的土地,放弃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权利,,废除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腓特烈一世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职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必须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点脸面。

腓特烈一世发动的意大利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却取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这一次,他到米兰为他的儿子(后来的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斯坦丝举行婚礼,并让新任教皇乌尔邦三世为新婚夫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王后,实际上为他的后继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笔。

腓特烈一世据说和蔼可亲、体魄和才智均过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为德国军国主义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腓特烈一世显然是个恶魔。1159年攻打克里马城时,竟以50名克里马成的儿童作为前驱抵挡矢石,此举大大损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过,1189年,当穆斯林英雄萨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时,腓特烈一世号召欧洲国家进行十字军东征,并以67岁高龄亲自率军远征,使他第一次成为全欧洲人眼中的英雄。但当腓特烈一世在征途中渡过一条叫萨勒夫的小河时溺水身亡。一代战神竟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致许多德意志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传说他只是在某个地方休息,还会回到他的祖国。

高尔察克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约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1918年11月 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邓尼金的战线联系。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于是,大撤退开始了。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

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死活。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12月19日,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高尔察克的妻儿流亡法国巴黎。遗孀索菲亚晚景凄凉,于1956年在医院中逝世。其子罗斯季拉尔夫·亚历山大洛维奇·高尔察克于二战中加入法军抵抗纳粹德军,于1965年病逝。

巴格拉季昂

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1765年出生于俄基兹利亚尔城的格鲁吉亚皇室家族,其父是巴格拉季昂尼亲王,军衔上校。1782年,巴格拉季昂17岁的时候以士官身份进入高加索燧发枪兵团服役,1788年的俄土战争中,年轻的巴格拉季昂引起苏沃洛夫的注意。1794年的波兰战争中巴格拉季昂证明自己是勇敢的骑兵指挥官,苏沃洛夫不管是对他的技术,胆识还是他的管理领导能力都十分赞赏,很快看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军事才能。长期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作战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格拉季昂的指挥艺术。

1799年巴格拉季昂以少将身份参加了苏沃洛夫指挥的意大利战役,此战中他指挥俄军的前锋部队,一路扫荡并顺利占领Breshia和Lecco两个地方,完成了特雷比亚和诺维两次会战中最重要的任务。

在著名的瑞士战役中,巴格拉季昂再次指挥前锋,在俄军越过圣戈塔尔的时候都在最前面。然后在俄军撤退阶段,他又担当后卫,打退一次又一次人数占优的敌军的追击,可以说在瑞士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是苏沃洛夫最得力的助手。

1805年的战事,完全是巴格拉季昂个人后卫战指挥能力展示的舞台。1805年11月4日,巴格拉季昂在申格拉本以6000掷弹兵对抗法军30000人,掩护俄军主力得以在法军20万人的追击之下安全撤退,任务完成后才率领部下重出包围圈赶去向主力汇合。库图佐夫因此在11月7日的报告中对巴格拉季昂大加赞扬,并授予他中将军衔和2级圣乔治勋章。库图佐夫老辣的策略和巴格拉季昂出色的殿后使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之前一直没能将俄军一举击溃。奥斯特利兹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指挥联军右翼对抗缪拉和拉纳,在联军兵败时尚能保持较好的秩序。

1808-1809年对瑞典的战争中,巴格拉季昂指挥一个步兵师,将瑞典军队赶出了芬兰南部。1809年3月他参加了跨越冰冻芬兰湾的行动,随后占领阿兰群岛。

1809年8月,已经是步兵上将的巴格拉季昂被任命为摩尔达维亚军的指挥官(直至1810年3月),指挥在多瑙河地区的军事行动,并赢得几场对土耳其人的胜利,一举歼灭土耳其精锐部队1万2千人,有力支援了巴尔干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解放斗争。1811年起他指挥波多尔斯克军,这个军1812年改称为第2西部军。

1812年,巴格拉季昂就担任这个第2西部军的司令,其下48000人。虽然该军7月23日被法军击败,但仍顺利的撤退到斯莫棱斯克与巴尔克莱的第1西部军汇合,这样拿破仑试图将俄军各个消灭的打算随之落空。

1812年9月7日的博罗蒂诺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指挥俄军左翼,他本人坐镇西蒙诺夫斯基的防御工事,俄军阵地的心脏地带。此战中拿破仑也没有侧翼包抄的打算,于是最惨烈的争夺就在这里开始。

最先投入战斗的是达武第一军的第5师,意在拔掉俄军防御工事的南端。他们沿更南边的树林边缘前进,以便减轻炮火的杀伤,轻步兵肃清俄国的散兵线,主力以纵队挺进。俄军调集24门火炮和步兵应对,师长受伤,达武的坐骑也被击中倒地,虽然第57步兵团突入目标西面一角,但战果既无法扩大又无法守住,随后被击退,第5师陷入了混乱。之后达武换上德赛的第4师,火炮增加到250门,俄军方面也增至200门作为应对,同时巴格拉季昂调上第3,第27两个师,以及第二线上拉耶夫斯基的全部兵力,以支援守卫工事的第2混合掷弹兵师。

上午9点,内伊的莱德第10师(11个营)从北面加入战斗。法军的两面进攻取得了成效,莱德鲁占领了3个棱堡中的两个。此时,巴格拉季昂决定发动反击,于是俄军第3,27师,第2掷弹兵师和拉耶夫斯基的半数兵力投入战场,另有第4骑兵军和第2胸甲骑兵师支援,法军再次被击退。

第3次进攻大约在10点左右,莱德鲁的步兵再次占领一个棱堡,随后遭俄军第3师和2个龙骑兵团、2个骠骑兵团反击,后退。缪拉率领符腾堡步兵营的冲锋也被打退。11点,费里昂的第2师赶到,冲击棱堡并突破,巴格拉季昂随即以第2掷弹兵师和第27步兵师加以反击,将他们赶了回去。费里昂撤下火线重整,然后再次进攻,法军的第6次进攻(有大约350门火炮的支援)终于取得胜利,棱堡终于被拔除。在这最后一次进攻中,巴格拉季昂不幸受致命伤: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左臀部。即使如此他还是在阵地上坚持指挥直到流血过多休克过去。俄军第3师后撤,此时距法军的进攻开始已经有4个小时,精锐的第2掷弹兵师只剩一个团的规模,而第2混合掷弹兵师和第27步兵师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

1812年9月12日,巴格拉季昂因为伤势过重,在弗拉基米尔-古勃尼亚的西弥村死去。1839年6月5日,他的遗体被重新葬在博罗蒂诺战场上,离1812年战争英雄纪念碑不远。

二战中,巴格拉季昂的墓遭到破坏,当地博物馆只抢救回了部分遗骸和衣服的残片,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今天的博罗蒂诺战场上,仍然散落着二战时候修筑的战壕等防御工事的遗迹。这在拿破仑几个最著名的战场里面,也算是不一般的经历。1944年6月23日,苏联4个方面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即以“巴格拉季昂”命名,此战中德军一泻千里,在白俄罗斯的防御完全被掏空,标志德国离彻底战败已经不远。1941年开始的卫国战争,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与1812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支神话般的军队都在此走到尽头,这也许也是巴格拉季昂这个名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贞 德

1920年,欧洲天主教会将法国历史上的女英雄贞德列为“圣女”,将她殉难的日子定为纪念日。后来法国议会又发布命令,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纪念贞德的法定节日。就是今天,法国人民也仍然把贞德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法兰西民族的女英雄。

贞德出生在法国的东部的杜列米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由于生活所迫她从小就开始劳动,她们家养有一大群羊,5岁她便独自一人到山坡上去放羊去,她经常带着这些羊群翻山越岭寻找青草。

由于在荒山上放羊,狼群很多,贞德常常为赶走这些狼群而努力地练习投石子,她投出去的石头总是百发百中地击中目标。后来她央求父亲给她做了弓箭,她又开始练习弓箭,虽然贞德年纪很小,可是她的力气却很大,她刚一拉弓便可以把弓拉满,没过多久便练就了很高的射箭技术。

公元15世纪,英、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因病不能治理国家,法国的两个封建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打起了仗。

一天,贞德正在山坡上牧羊,突然一群英军冲了过来,追杀羊群。“住手,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小姑娘,把羊群给我们留下,你快走吧!”“你们这伙强盗。”

几个英军一看贞德不答应,于是上前想把她拖开,贞德灵活地一闪身躲开,发出一声响亮的唿哨声,羊群们听到贞德的哨声哗的一下四处奔跑起来,顿时英军们被碰得东倒西歪,然后贞德跳上一匹英军的马扬鞭而去。

贞德骑着马跑进了深山里,加入了抗击英军的游击队。由于对英军的仇恨,她在战斗中非常的勇敢。

这一年,英军进攻了奥尔良城,奥尔良城是法国的军事重地。如果这座城市沦陷的话,那么整个法国将面临着沦陷的危险。

贞德和她的游击队员们都很焦急,贞德决意去跟查理王子请战。她连夜闯进皇宫晋见查理王子。“你一个小姑娘,会打仗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围奥尔良呢?”查理王子打量着贞德,有些不放心。

贞德于是跟查理王子讲了他们游击队的情况以及自己如何把英军赶出奥尔良城的良策。正处于困境中的查理王子已没有什么办法解救奥尔良城了,于是他只好同意贞德的计划,拨了6000名士兵给贞德。

贞德得到查理王子派来的精兵后,带着部队往奥尔良进军,英军已将奥尔良围得水泄不通了,但贞德却毫不畏惧,她第一个带头向英军冲刺,英军被贞德的勇猛给弄昏了头,不一会儿贞德跟着她的勇士们冲出了一个缺口。

贞德部队终于和奥尔良的守军们会合了,英军败退了,奥尔良的守军士气大振。贞德重新把部队调整了一下,告诉大家要向英军侵占的军事重镇土尔斯堡发动进攻。

第二天,贞德的勇士们把云梯架上了土尔斯堡的城墙上,勇士们架好云梯后,贞德又是第一个提着战斧爬了上去,她的勇士们紧跟其后,突然一支箭射进了贞德的胳膊,顿时贞德从云梯上滚了下来,一时昏了过去。大家一看贞德负了伤,顿时乱套了,士气也开始减弱,甚至有一些军官提出收兵。

贞德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后,坚决地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又带领着勇士们继续攻城,在贞德勇敢精神的鼓舞下,最终贞德的部队攻下了土尔斯堡。

法军取得胜利以后,查理王子登上了王位,决定奖赏贞德姑娘,可是贞德姑娘拒绝了查理王子的赏赐,她要求查理王子再给她增加兵力,她好向巴黎进军,一举将英国军队赶出法国的领土。

刚登上王位的查理由于听信一些思虑重重的老臣们的意见,担心贞德夺取巴黎后发动政变,因而,他只是赞同贞德的行动,但是却没有给她增加兵力。

8月里,贞德带领着少量的部队向巴黎进军了。可是在离巴黎不远的康边城,她遭到了英军以及与英军勾结在一起的勃艮第集团的围攻。由于贞德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士兵们劳累过度还没有得到调整,再加上兵力太少,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贞德被勃艮第集团俘虏了。

1431年5月30日,英国人策划了一场宗教审判,在法国的城市卢昂用大火处死了女英雄贞德。

贞德虽然被烧死了,法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意志却坚不可摧,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他们终于战胜了英国人,并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1530~1588年),即伊凡四世,俄国著名的沙皇(1533~1584年在位)。

在欧洲历代帝王中,如果设立一个恐怖排行榜,那么伊凡四世无疑会在这个排行榜上占据显赫的地位。他一生中究竟杀了多少人,恐怕难以统计。实际上,恐怖政治是伊凡雷帝的一大特点,但他还有其它很多作为应该被后人记住。

伊凡四世是幸运的,他出生于俄国实现了统一、并向一个世界大国挺进的凯歌声中。他的祖父伊凡三世和父亲瓦西里三世致力于俄罗斯的统一事业,给他留下了一份庞大的帝业。但他也是不幸的,他3岁丧父,8岁丧母,从小生活在黑暗宫廷的腥风血雨中,被一班居心难测的大贵族轮番操纵,这使他形成了孤傲多疑、冷酷无情的性格。

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是蒙古金帐汗国大汗的后裔,嫁给了年近50仍未有子嗣的瓦西里三世之后,终于生下了继承人,伊凡四世出生时正好电闪雷鸣,因此被称为伊凡雷帝,但他这个名字恐怕更主要来源于后来一次次令人震破胆的大清洗。蒙古人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天性,也由叶莲娜传给了伊凡四世。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遗诏由叶莲娜同七位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在伊凡四世成年之前代理朝政。但叶莲娜很快就与许多大贵族水火不容,她废除了摄政会议,独揽大权,并逼死了瓦西里三世的两个弟弟。1538年,叶莲娜猝然离世,据传为政敌所毒死,这一年,伊凡四世刚刚8岁。伊凡四世从小就显示出嗜血的一面,喜爱折磨小动物并看着其残忍地死去。13岁时曾使其保护人舒伊斯基让狗咬死。

叶莲娜死后,她的兄弟格林斯基击败政敌,继续控制了朝政。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灾引起的民变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正式走上了前台,以他独特的方式统治了这个国家。

应该说,在1560年之前,他的统治还算在平稳而卓有成效的轨道上运行。在阿达谢夫、西尔维斯特的辅助下,他颁布了新的法典,改组了行政机构,改革了军制,加强了军事力量,攻灭东面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并迫使西伯利亚汗国臣服。但1560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塔西亚死后,他的神志越来越不正常,多数史家认为他得了梅毒,当梅毒进入到晚期,它就会使患者神经错乱。

1564年冬,伊凡四世突然携家眷离开了莫斯科,来到首都附近的亚历山大罗夫村,并让人送信回来:“因为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他的行为在莫斯科引起了恐慌,在得到总主教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的许诺之后,他回到了莫斯科。

随后,他在全国推行他独创的“特辖制”,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归沙皇直接管理,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大大削弱了力量。伊凡雷帝同时组建了一支对沙皇绝对忠诚,对臣民冷酷专横的特辖军。随后,一场屠杀开始了,以1565~1572年实行特辖制期间为高峰。屠杀的对象主要是有实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贵族。在7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大贵族被杀。伊凡四世在铲除大贵族的同时,扶植了小贵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辖制的积极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领主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许是俄国历史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步,虽然采用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了。

但伊凡雷帝的另外一些暴政则只能以专制君主的暴虐来解释了。他的军队洗劫了一直有独立倾向的诺夫哥罗德,估计有上万人蒙难,还有在吞并喀山汗国时对喀山人民的屠杀等。最后,在1581年,伊凡四世在暴怒中失手杀死了继承人伊凡太子,他的屠杀终于在内疚中划上了句号。

伊凡四世在于领土扩张方面很有作为,他先后吞并了喀山汗国(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79年),还打败了克里木汗国,俄国的领土向东大幅推进,蒙古人从此不再成为威胁。他在其中一些战役中亲自上阵,勇敢作战,并提出了“连续打击敌人”、“在野战中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出发点”等策略。此外,他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他在1558年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企图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场战争打了四分之一世纪(1558~1583年),消耗了伊凡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罗的海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俄国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失败,这个夙愿由100多年后的彼得大帝完成。

伊凡四世内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铲除大贵族、扶植中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时关于农民必须在尤里节才能离开地主的规定,并充实了一些条款。俄国又向农奴制的泥潭中陷进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沙皇”成为俄国君主的正式称谓(这一称号来自俄国人对拜占庭君主的称呼,伊凡三世已经使用过这一称号,但尚未固定下来)。

伊凡四世文化水平很高,曾积极在俄国推广印刷术。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从俄国历史进程来看,从沙皇称号,到扩张方向的选择,再到内政方针、军队建设等,伊凡四世都有较明显的沿袭伊凡三世的痕迹,就此来说,伊凡四世对历史的影响应在伊凡三世之下。但另一方面,伊凡四世残酷镇压了大贵族,扶植小贵族,加强君权,使俄国走上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民族国家的道路。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17岁时,进剑桥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1628年,他当选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他回到亨廷顿,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国王得以拒绝谈判。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

后来,克伦威尔成为共和国第一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英伦三岛建立起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委员会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的支持。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2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政权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以前,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不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民主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独裁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从1653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公”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间,总体说来,克伦威尔的政府是贤能的。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教重返英国,并进行传播(大约3个世纪以前,犹太教被爱德华一世逐出英国)。克伦威尔的外交政策也很成功。

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的领导者,内战时期的军事统帅。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及治国方略值得后人学习。

1658年,克伦威尔死于疟疾。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38~1715年),5岁即位,由其母安娜执政,但实权掌握在首相马扎然手中。1661年马扎然去世后,路易十四开始亲政。他刚一上台,立即发动一次君主政变,判处财政总监福凯终身监禁,并没收其搜刮的巨款。他还剥夺巴黎法院对国王敕令提出异议的权利,恢复了国王直接向各郡派遣司法、治安和财政监督官的制度。路易十四在中产阶级中选择自己的亲信大臣,他亲自主持国务会议,听取这些大臣的报告,然后单独决定一切重要事务。在国内经济领域,路易十四推行科尔伯的重商主义政策。科尔伯任财政总监期间(1665~1683年),法国兴办了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王家”工场和“特权”手工工场,废除至少有一半地区的关卡,降低税率,修建公路,改善河道,开凿朗格多克运河,奖励工业生产,国内市场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科尔伯提高外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并对外国船只进入法国港口课以重税。他还设立东印度公司等享有特许权的贸易公司,以扩大海外贸易。他还建立了一支可供商业和军事需用的远洋舰队。所有海员归国王调配。法国还参加了西欧各国掠夺海外殖民地的竞争,在印度、路易斯安那、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扩大殖民侵略。

为了在欧洲称霸,路易十四推行了侵略性的对外政策。由于勒泰利埃和鲁佛瓦的努力,路易十四拥有一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人数最多的常备军。1672年,法国的陆军人数达到12万,1690年超过30万,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人数总和几乎相当。武器装备也大大改善。军事工程师佛邦完成了筑城术方面的革命,把法国很多城市修筑成“佛邦式的”堡垒。

1667年因遗产继承问题法国与西班牙发生战争。荷兰、英国和瑞典都同西班牙结成联盟。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1668年,双方签订阿亨条约,法国得到了南尼德兰的某些地区。

1672年,路易十四又发动了对荷兰的战争。受路易十四侵略政策威胁的国家都加入了以荷兰为中心的新反法同盟。但路易十四用外交手段拆散了同盟。1678年,尼姆维根和约签订。路易十四占领了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以及南尼德兰的一些城市。

之后,他成立“属地收复裁决院”,把斯特拉斯堡、卢森堡和其他十多个北部和东部的边界地区划归己有。这种霸权野心,使整个欧洲大陆感到不安,1686年,英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和德意志一些小国家组成反法的“奥格斯堡联盟”。1688年,法国对“奥格斯堡联盟”的战争爆发。战争中,法国军队虽在大陆上打了一些胜仗,但英国海军在海上大大得手。1697年,双方签订里斯维克和约,结束战争,路易十四丧失了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所有战前“收得”的土地。

1701年,法国和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又爆发了。这场战争使路易十四又一次面对一个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参加的反法联盟。1714年,战争结束。根据1713年的乌德勒支和约和1714年的拉什塔特条约,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登上了西班牙王位,但是战争大大削弱了法国的力量,它在欧洲的优势丧失殆尽。

路易十四统治的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为了把专制权力扩大到臣民的宗教信仰方面,他不允许不同宗教派别的存在。他对南森教徒进行迫害,并派骑兵到加尔文教徒家中进行骚扰。1685年,路易十四又废止南特敕令,严禁加尔文教的存在。

在宫廷内,路易十四也树立国王的无上权威。1682年,他把宫廷迁往他在巴黎附近兴建的凡尔赛宫。他一反法国宫廷的放任传统,采用西班牙宫廷的庄严仪式。当时宫廷称路易十四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私生活放荡不羁,他的情妇遍及法国社会的不同阶层。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成就是突出的。虽然他实行严格的书籍审查制度,但他资助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他在位期间,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先后成立。艺术大师层出不穷,著名的有莫里哀、布瓦洛、拉·封丹、克洛德·贝洛等。

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作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著名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12年1月出生于柏林,1740年继承王位。一上台他就竭力扩军备战,建立常备雇佣军,用于对外扩张。为了加强军事体制,他把先王留下的八万五千人的军队,迅速扩充到20万,并不惜以五分之四的国民收入用来供养军队。在1740和1744年,他先后两次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工业发达的西里西亚省。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和扩张行径,引起了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促成了两个敌对国联盟的形成;一方以英国、普鲁士为主,另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和瑞典。

这时的战略态势对普鲁士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四个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尽管态势不利,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知道自己也有内线作战之利。他可以利用自己占据的中央位置,充分发挥机动的优势,任意选择最佳攻击目标予以击破。况且敌军分散在各个方面,处于远近不一的位置,各自为阵,行动难以协调,这就给自己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75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获悉俄国鼓动奥地利对普鲁士开战,决定先下手为强。8月29日,他亲率七万大军,对亲奥地利的诸侯国萨克森发动突然袭击,“七年战争”就此爆发。普军很快占领了整个萨克森。这使法、奥、俄、瑞同盟国大为震怒,随即出动五十万大军,意欲粉碎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进攻。此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法、俄军队行动不一致,展开迟缓。便决定击败距普鲁士军队最近的奥军。四月,他率军攻入奥境波希米亚,五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布拉温元帅的六万奥军。随后便开始围攻布拉格。但这时,由于他鲁莽地以三万人去攻击在科林地区的道恩元帅率领的五万奥军,结果被打败。形势变得非常严重,弗里德里希二世面临着从四面八方逼近的约四十万敌军的围攻。他十分清楚,要想不致于输掉这场战争,必须在敌军还未对自己构成最后合围之前,争取时间首先击败诸路敌军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经过分析,他选择了由苏比兹亲王率领的4.5万法奥联军,并亲率2.2万普军与该军周旋,寻找战机。

11月4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苏比兹亲王的部队营地过于坚固,便主动退至罗斯巴赫,诱使其脱离营地。苏比兹亲王果然上当。联军将领们认为普军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而且普军可能并不是来会战的,不过是想切断联军之间交通线而已。基于对普军意图的错误判断,苏比兹亲王决定第二天即开始进攻。

这次战役,普军以伤亡五百人的代价,毙伤联军七千七百人,俘虏五千人,其中包括八名将军,三百名军官。缴获67门大炮和全部辎重。罗斯巴赫会战的胜利,使普鲁士解除了西面来自法军的威胁,击破了联军的战略包围,使处于几乎所有欧洲军事强国的联合进攻下岌岌可危的普鲁士得到拯救,弗里德里希二世也以其卓著的战功和军事谋略才能,在欧洲名噪一时。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后,并没有按照惯例让军队宿营过冬休整,而是继续前进,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他抓住了俄、瑞两国军队为严冬所阻,法军新遭惨败,元气大伤,奥军孤立无援的有利时机,率军以15天行程近500公里的速度,于12月5日赶到勒登镇,与奥地利军队进行一场规模更大的会战。在这场会战中,他成功地运用了“斜行序列”新战术。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军队,由于调动兵力迟缓,总是把正面交锋列为常规战术。弗里德里希二世看出了这种战术的弊病,他认为在双方交战过程中,如果有一面能够机动,就会出现远比对方优越的局势。因为,当对方缓慢地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即可迅速地赶到它的一个侧翼,并猛烈地打击这个侧翼,使其来不及调换它的正面部队。这就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创建的“斜行序列”。他认为,这种战术序列有三大优点: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与较强大的兵力作战;能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假若你被击败了,那只是你的兵力的一部分;你还有四分之三的兵力完好无损,可以掩护你退却。

勒登会战,奥军总兵力达8.3万人,火炮210门,其右翼在勒登以北,有天然沼泽地为屏障;其左翼在勒登以南,阵地工事比较坚固;中央位置设在勒登。左右两翼之间相距约有十七八里,兵力部署有些过分延长。这时弗里德里希手中仅有步骑兵3.6万人,火炮167门,是奥军兵力的一半还不到。面对强敌,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运用“斜行序列”佯攻勒登以北的奥军右翼,借以麻痹敌人,然后运用奥军阵地过分延长的弱点,集中主力于勒登以南,攻击敌人的左翼。

5日拂晓,普鲁士军队按计划开始行动。弗里德里希二世先派前卫骑兵直扑奥军右翼。普军披坚执锐,攻势凶猛。奥军支持不住,因此把右翼看成是普军的主攻方向,即向道恩元帅请求给予紧急支援。道恩元帅不知是计,遂调动骑兵预备队和一部分左翼骑兵支援右翼,从而削弱了左翼力量。普军按计划把主力调到奥军左翼,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发起猛攻,只半个小时,左翼奥军便全线崩溃。普军轻骑兵在重炮支持下,追击遍野皆是的奥军逃兵,如同赶羊一般。被困在勒登镇内的奥军,多次企图突围,皆被普军猛烈的炮火所击退。夜幕降临之际,奥军已全部崩溃,弗里德里希二世指挥他的军队一直追击到里萨为止。

此役,奥军死伤1万多人,被俘2.1万人,损失火炮116门,普军伤亡仅6000人,弗里德里希二世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之一。拿破仑曾说:“勒登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三方面都是一个杰作,专靠这一个会战,即足以使弗里德里希永垂不朽,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名将之林。”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46年,以其高超的谋略思想,南征北战,励精图治,使普鲁士由小小的王国变成拥有20万平方公里土地,500多万人口的欧洲强国,为日后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1730~1800年)于1730年出身于莫斯科的一个军人世家。祖父伊万·苏沃洛夫曾在普列奥布拉仁斯基禁卫团任总司书,父亲瓦西里·苏沃洛夫14岁即被选为彼得大帝的勤务兵和翻译官,到女皇叶丽萨维塔时,已晋升为中将了。

1754年,苏沃洛夫结束了整整6年的士兵生活,晋升为中尉,被派往最精锐的英格曼步兵团任军需官。两年后升为少校。随即参加了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苏沃洛夫已显露了军事指挥才能。他在贝格将军的麾下,率领一支哥萨克部队和骑兵,身先士卒,多次奇袭普鲁士军队的大本营,追剿普军溃逃部队,生擒普军骑兵少校和中校指挥官多名。他曾对部下说,战争双方必须知己知彼,每仗应力争全歼敌人,仅仅将其击溃,算不得胜仗。“七年战争”结束后,苏沃洛夫晋升为上校,调任苏兹达尔步兵团团长。该团军官腐败,纪律涣散,没有战斗力。苏沃洛夫上任后,首先从整顿军纪、提高战斗力着手。为此,他制定了一部(苏兹达尔团条令),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军思想和原则。他认为,人是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而较高的文化素质往往意味着智慧、理智以及对对手的准确把握。因此,他专为官兵编写了一套算术和俄文教本。规定,不真正学会俄文,即使是贵族,也绝不能提升。他特别强调,“任何人都有自尊心”。因而,必须唤起农奴的自尊感、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他采用部属之间进行竞赛、表彰奖励等方法,为士兵展现获得荣誉、提拔和升迁的美好前景。在训练方法上,他非常注重训练必须适应战时需要,反对形式主义。为此,他编制了一套白刃格斗、穿插冲击、负重一天行军120至150里、夜间军事演习等科目。而且他要求,军官首先必须练好这些科目,否则就没有资格训练士兵。苏兹达尔步兵团在苏沃洛夫的严格训练下,后来成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精锐团。

177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串通普鲁士和奥地利王国,发动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战争。苏沃洛夫以准将军衔奉命率一个旅开赴波兰。此时正值雨季,部队须在泥泞路滑、无路可走的沼泽地带行军2500里。苏沃洛夫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一个月就安全到达了预定位置。在攻打奥列霍夫和斯特洛维奇的战斗中,苏沃洛夫击败多于己四到五倍的波兰贵族党人的军队。由于他战绩卓著,指挥有方,被晋升为少将,并获得了圣乔治十字勋章一枚。

1768-177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为实现彼得大帝的既定目标,打通黑海出海口,发动了第一次俄土战争。苏沃洛夫率部参战。1773年,他奉命率不足2000人的部队,对相距布加勒斯特约40公里的土军战略要地图尔图凯实施侦察,以便转移土军对多瑙河下游地区防线的注意,减轻由波将金统帅的俄军对土军主力的合围。战斗打响后,苏沃洛夫冲在最前头,腰部被敌炮弹碎片炸伤,他也全然不顾,爬起来又继续前进。俄军在他的指挥下,攻占了图尔图凯要塞,缴获了土军6面军旗、19艘战船和16门火炮,击毙敌军1500人。同年9月,苏沃洛夫又率3000人部队,在吉尔索沃城下,大败数倍于己的土耳其军队。因此,他获得了二级圣乔治十字勋章一枚,被晋升为中将。

第一次俄土战争后,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刻赤,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第聂伯河和布格河之间大片土地,打通了经刻赤海峡到黑海的出海口。为防备这些地区得而复失,1774年,苏沃洛夫被任命为驻克里米亚和库班的俄军司令。1787-1791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苏沃洛夫作为这场战争多兵种合成军团司令,先后指挥了金布恩防御战、福克沙尼围歼战、雷姆尼克增援战和伊兹梅尔攻坚战。在这几次不同类型的战斗中,苏沃洛夫依靠士兵的自信心、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近战、夜战、白刃战以及诱敌深入、出奇制胜、强行军和打硬仗等战略战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苏沃洛夫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了蜚声国内外,令对手闻之丧胆的名将。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为表彰他的功绩,还下令铸造一种以苏沃洛夫命名的纪念奖章。

1791年,苏沃洛夫被派往芬兰,执行加强俄国和瑞典边界防线的任务。1794年,波兰爆发了以科希秋什科将军为首反对外国占领的人民起义。苏沃洛夫被委任为俄军总司令前往镇压。在10月10日决定性的玛契约维察战斗中,苏沃洛夫指挥俄军打败了科希秋什科的部队,于11月6日攻陷华沙。俄军进城后大肆抢劫屠杀,仅在布拉格区一天就杀了8000人,另有2000人被投入维斯瓦河活活淹死。而苏沃洛夫却因镇压波兰人民起义有功,受到叶卡特琳娜二世重赏,晋升他为元帅。

正当苏沃洛夫誉满荣身,准备在有生之年再显身手之际,叶卡特琳娜二世于1796年突然驾崩,其子保罗一世继位。苏沃洛夫因为坚决反对保罗在俄军中强制推行普鲁士军事制度而被褫夺了军职,接着又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省的康昌斯科耶镇由警察监视。自从遭此厄运以后,苏沃洛夫本以为此地就是他的归宿之处,再无辉煌之日。没想到,命运之神又给了他一次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1799 年2月,保罗一世应英、奥两国要求,把苏沃洛夫从流放地召回,命他担任驻意大利的俄奥联军总司令,参加第二次反法战争。苏沃洛夫无比兴奋,即率2.5万名俄军向意大利进发,途经维也纳时,奥皇授予他奥军元帅军衔。到达意大利后,面对强大的法军,苏沃洛夫镇定自若,运筹帷幄,在4月10日与法军的初次交战中,一举攻陷布里西亚要塞。接着,又在阿达河,蒂多纳河、特雷比亚河以及曼图亚要塞连克法军。不到3个月,就把法军赶出了意大利。9月,他率2万名俄军突破瑞士的圣哥达隘口,抢渡鬼桥,翻过罗斯希特克山脉,甩掉8万法军的围追堵截,越过险峻的姆坚山谷,跨过悬岩陡峭、冰雪封冻的帕尼克斯山脉,终于及时地将在瑞士被法军包围的俄军解救出来,带出了瑞士。鉴于苏沃洛夫此次远征的赫赫战功,保罗一世于同年10月底授予他俄军大元帅称号,并准备在彼得堡举行盛大仪式,隆重欢迎他凯旋。可是,当苏沃洛夫于1800年4月率军回国时,保罗却借口他在国外拒不采用普鲁士军事制度,而取消了原定的欢迎仪式,还下令将他由元帅贬为将军。1800年5月6日,苏沃洛夫因悲愤、忧郁成疾,在彼得堡克留科夫运河畔的赫沃斯托夫宅邸孤独地死去,享年71岁。

乔治·华盛顿

1732年2月22日,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在弗吉尼亚东部韦斯特摩兰郡的一个大种植园奴隶主家庭,这个生命就是乔治·华盛顿。

1774年3月至6月,英国议会陆续制订了对北美殖民地进行高压的五项“强制法”。与英国殖民者的愿望相反,五项“强制法”反而激起了动员殖民地人民团结反英力量的作用。华盛顿支持抵制英货运动,支持同英国“三断”:断绝来自英国的输入、断绝对英国的输出、断绝与英国之间的消费关系。1775年4月19日,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武装斗争的序幕在列克星敦揭开。华盛顿的态度是坚定的。他参加了弗吉尼亚费尔法克斯的民军誓师会,又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出席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举行的第二次大陆会议。这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并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1775年7月3日,华盛顿抵达麻萨诸塞的坎布里奇,受命指挥新近组成的1万6千名大陆军。这支新军对波士顿英军采取包围态势,把英国人扼制在海湾中。这是华盛顿取得的第一回合胜利。

1776年冬天,这是美国革命斗争中的艰难时刻。寒冷的圣诞夜,华盛顿带着不足3千人的一支军队,偷渡特拉华河。在河对岸的特伦敦,驻扎着1千5百名普鲁士黑森雇佣军。华盛顿果敢迅速地把他的军队连同18门炮运过了河,兵分两路,直捣雇佣兵营,歼敌一千多。华盛顿军的部队只死2人,负伤3人。经过这一仗,华盛顿军威大振,许多人闻讯前来投军。英军想在1776—1777年冬季结束战争的计划完全破产。

1781年秋,华盛顿打算率部直取纽约。法将罗尚博建议,与其在纽约与英军拚消耗,不如南下弗吉尼亚,打击在约克敦据守的康华理指挥下的7千英军。华盛顿同意了罗尚博的建议,并让法国舰队司令格拉斯迅速率舰封锁约克敦的出海口。战斗于10月14日开始,美法联军炮兵发挥了巨大威力。到10月17日,英军向华盛顿送来康华理乞降的信息。10月19日,接受了康华理的投降。美国独立战争至此,实际上宣告胜利结束。

1787年5月,55个有产者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领导这次会议的是汉密尔顿,但是由华盛顿担任会议主席。会议依据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制订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4月,华盛顿被依法选举为美国第一届总统。他在1789年4月30日于美国临时首都纽约宣誓就职。

华盛顿当选总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什么先例可循。一切要华盛顿来创造。他规定每个星期二接见一般访客。他要求所有任职的人员,哪怕是最低职位的公务员,必须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他任命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来担任领导职务,以求得各个地区,各种观点的平衡。

他不是被动地等待国会来制订各种法律,而是告诉国会,他需要制订什么法律。他接受汉密尔顿的建议,重新建立国家信用;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征收联邦税;鼓励民族工业,以便减少对欧洲的依赖。

在华盛顿第一个任期中,极其关键的措施是建立了“合众国银行”。1789年,詹姆士·麦迪逊提出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税收法。1791年以“人权法案”闻名的宪法头十条修正案生效。美国政府的第三个部门——最高法院,也是在1789年建立的。华盛顿任命约翰·杰伊为美国第一任首席大法官。华盛顿还确立了总统可以不经参议院同意撤换官员的权力。总之,美国总统的权力,按照华盛顿在实践中所作出的范例而逐渐形成。1793年3月,他第二次就任总统不久,就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革命的法国向英国宣战,美国同英法的矛盾等等。开始,美英关系极为紧张。1794年华盛顿派首席法官约翰·杰伊赴英交涉。同年,签订了杰伊条约。使美英紧张关系得到缓和。他与法国保持中立。缓和了国际关系,保证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过了8年的紧张从政生活,华盛顿感到身心交瘁,决定不谋求第三次担任总统。他在1796年9月17日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在《告别辞》中,承认他可能做错了一些事,他请求他的同胞原谅他这些,记住他做过的好事。他呼吁全国团结,反对党派活动,因为党争将导致国家分裂。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正确政策是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结盟”。他的这些告诫,对美国政治生活,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1797年,华盛顿辞去了总统,回到了他的维农山庄,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他的最后几年是同他的家庭和接待川流不息的访问者中度过的。

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因患喉头炎去世,享年67岁。

杜 桑

杜桑(1743~1803年),原名弗朗索瓦·多米尼克,1743年5月20日出生于海地勃莱达种植场的一个黑人奴隶家庭。从小为种植场主放羊、喂马,后来又当了马车夫。杜桑15岁那年,当地发生了一次奴隶暴动。不久,这次暴动失败。杜桑亲眼看见,法国殖民当局把参加这次暴动的一个名叫麦坎达尔的逃亡奴隶,残酷地扔进火堆里活活烧死,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91年8月,在海地诺埃种植园,混血种人与黑奴一道举行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起义的烈火很快燃遍整个海地角北部。10月,杜桑带领1000余名奴隶加入弗朗索瓦领导的起义队伍,当了一名军医。由于不受重用,他转到其好友比亚苏领导的起义军中,被任命为比亚苏的秘书,并很快成为比亚苏最得力的助手。经比亚苏同意,杜桑在起义军中组织和训练了一支600人的精锐部队,该军接连重创敌军,威震整个海地。

1793年春,英国和西班牙结成反法联盟,先后入侵海地西部。5月,杜桑率领他的600名起义军与西班牙军联合,大败法军,攻占了海地北部戈纳伊夫等重镇。然而,靠起义军协助取胜的西班牙军,却在占领区恢复罪恶的奴隶制度。杜桑怒不可遏。

1794年5月,革命的法国宣布废除海地奴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海地奴隶起义的要求,杜桑随之采取联法抗西策略,将西班牙殖民军赶出了海地北部地区,并在那里废除了奴隶制度。

1798年初,杜桑又率起义军打退英国干军的进攻,夺取西部重镇米留拔拉斯,直逼太子港。8月30日,迫使英军签订停战协定,10月1日,英军向起义军投降。

1794年7月以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国督政府上台,又企图恢复在海地的殖民统治和奴隶制度。

1799年,杜桑统率6万起义军,在广大人民支持下,先后驱逐了法国的特派员和殖民军司令官,解除了法军的武装,基本断绝了海地与法国的依附关系。接着,又镇压了海地北部和西部地区种植园主的叛乱。

1801年1月,率军东征西属圣多明各(海地东部,现多米尼加),直捣西班牙殖民统治老巢圣多明各城,统一了整个海地岛。

海地岛统一后,杜桑着手整顿社会秩序,建立革命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开展对外贸易,特别注重整顿和发展农业。

1801年7月1日,召开国民议会,颁布了海地第一部宪法,宣布永远废除奴隶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贸易等。杜桑被推举为终身总统,有权选择继承人。在他的治理下,海地社会稳定,经济逐步繁荣,过去的奴隶们开始享受平等权利,因而被黑人称为“杜桑爸爸”。

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国政府,对于海地的独立决不甘心。拿破仑执政后,于1801年12月任命他的妹夫勒克莱尔为远征军司令,率领战舰55艘和3万精锐法军进犯海地。杜桑率领起义军坐镇海地角,英勇抗击法军的进攻。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领54艘战舰、3万名士兵,开始了企图恢复法国殖民统治的远征。

杜桑领导起义军坚决保卫自由海地。他对战士们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又回来了,他们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不决不能答应他们!让我们共同奋斗吧!我们要让法军饿死、渴死、累死,让海地变成这些强盗的活的地狱!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当3万法军来到海地的时候,起义军就在他们要登陆的地方点起火来,烧毁那里的一切,法军所到之处,一片灰烬,只有满地尘土、满眼浓烟似乎在怒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

法军找不到吃的,饥饿难忍。他们甚至找不到喝的,因为水中已被起义军下入了毒药。法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减,黎克勒大伤脑筋。此外,起义军利用有利地形,四处出击,法军不时有人阵亡,法军狼狈不堪,到处挨打。

一个作战部队无吃无喝,人困马乏,又不熟悉地形,如何能作战!不要说提高战斗力,就连最起码的作战能力都不具备。这样下去,如何向拿破仑交代?黎克勒在思考着在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不久,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计划出来了。黎克勒满心欢喜,他立即召集部下,把这个意见告诉他们,法军将士听了以后,也都非常高兴,他们的任务终于可以完成了。

黎克勒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给杜桑,信中说:“法国和海地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后还要继续友好下去。目前,我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这是误会,我们应该把误会消除,所以,我建议,我们坐到一起进行谈判,有什么话、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