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素质教育文库:病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5 19:21:52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病残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病残试读:

内容提要

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完美的设想,而当这个完美的设想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却往往产生了偏差,甚至是背离。面对现实生活和美好设想的巨大反差,人们会感到迷茫。是自己对于生活的期望值太高,还是生活对待自己太不公平了?这也许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被疾病和残疾夺去了健康的人,他们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对他们来说完美的人生从何谈起呢?这是我重病后时常思索的问题。病残也使我格外关注那些在生活中有着同类遭遇的人们。

致家长和老师

我坐在轮椅上,面对着电脑,琢磨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时,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位老师,我的母亲。她是一位小学教员,在哺育我成人的同时,也将很多孩子教育成才。从我很小的时候起,直到长大,家里从未断过妈妈的学生。儿时在家里除了我叫妈妈,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们都叫老师,自己觉得叫妈妈是我仅有的特权。当我上了学,正好又是与母亲同校。在学校里连叫妈妈的特权也没有了,因为母亲规定在学校见了她只能叫老师。她对我的要求也严格多了。可是教学一向严谨的她,对有的学生倒特别宽容。一天晚上,母亲在家里批改学生的作业,我凑过去翻看她批改过的算术作业本,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错了很多处,却得了4-分,作业本上的批语中写道:“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我要是把作业写成这样,得2分不说,还非挨罚不可。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说道:“这个同学因为生病,导致智力上慢一些,不能同你们一样地要求他。他刚刚上学时写自己的名字都很困难。你看,现在他能完成作业,而且也能做对一些题目,这对于他来说是多大的进步啊!只要他能学到一些文化,将来也能为国家建设出份力。”

在我们那所小学里有近千名学生,有的班级里有一两位弱智生。大概是因为在60年代初北京虽有盲校、聋哑学校,却少有弱智学校,他们只能在普通学校就读。母亲特别关心那些弱智的孩子。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的冷,那时学校的教室里只能靠煤炉来供暖。我的脚生了冻疮,母亲买回冻疮膏后将药一分为二,一半让我自己进行治疗,另一半带到学校去,天天亲自为那个弱智生治疗冻疮。每到冬天,常常听母亲念叨:“要是学校能安上暖气,孩子们会少受多少罪呀!”

家长和老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学业优秀、事业有成、一帆风顺。但是疾病和残疾使人类的健康、幸福和美好的追求罩上了一层阴霾。在中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儿童时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它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人们希望随着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彻底战胜疾病与残疾,但是这需要时间。人类与疾病已经较量了几千年,而且这个较量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当人类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的时候,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使那些因疾病和残疾而丧失了正常生活能力的人得到康复?要知道,在中国的残疾人数量,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总和。残疾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道义和文明程度的问题,也切实地关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未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问题。

重病十几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残疾对于人生的严峻挑战。这不仅仅在肉体上,更为沉重的是在心理上,这一切的痛苦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感到,残疾人在心理上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做好这件事首先要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这就是我答应为《素质教育文库》的“挫折系列”写下这一本战胜病残的书的初衷。

有些先天或自幼致残的残疾人,能够在坎坷的一生中有杰出的成就,这与他们在儿童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像埃及前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中国盲人作家郑荣臣等,都是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持续不断地深造,终于学有所成。

还有一些后天致残的残疾人,如中国古代军事家孙膑、希腊诗人荷马、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中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当代数学家华罗庚,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不甘沉沦,与病残抗争,调动先前的全部积累,也为文明演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些优秀的残疾人,用自己的一生证明:残疾人也能够同健全人一样去创造社会文明,同健全人一道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当我们去探究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时,尽管他们人生的经历千差万别,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同——他们都具备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和良好素质。这是为什么呢?病残本身就是一个高温熔炉,艰难、痛苦和挫折的反复锤炼,溶掉的是软弱和失败,炼就的是刚强与成功。当然,这种素质的锻造,同健全人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也是分不开的。

当我们审视这些人的一生时便会发现,在他们的少儿时代总会有老师的身影伴随左右。良好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追求光明的火种。师恩难忘啊!它泽披一生,是这些残疾孩子走向成功的起点,是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15年前,我遇到了当年母亲教过的那位弱智学生。他已经是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一把拉住我问道:“老师她好吗?我真想她。”

当知道我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多年时,他流泪了。“沈玮,等到老师骨灰安葬时一定要叫上我,我要再看看老师。”

近些年北京的变化太快了,他的地址我已无从查找。我只能在这里告诉他:“我的母亲,我们的老师,安眠在一颗梧桐树下。那棵梧桐长得很高很大,时常为路过那里的孩子们遮荫挡雨。”

完美的人生

——身患绝症的节目主持人陈薇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完美的设想,而当这个完美的设想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却往往产生了偏差,甚至是背离。面对现实生活和美好设想的巨大反差,人们会感到迷茫。是自己对于生活的期望值太高,还是生活对待自己太不公平了?这也许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被疾病和残疾夺去了健康的人,他们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对他们来说完美的人生从何谈起呢?这是我重病后时常思索的问题。病残也使我格外关注那些在生活中有着同类遭遇的人们。

在云南,有一位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女孩,她从事着形体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事业——舞蹈。她的天份与美丽,还有对于舞蹈的痴迷与刻苦勤奋的训练,都可能使她在这项事业中干出辉煌的成绩。一场场的演出,展示了她辉煌的人生前景,赢得众多女孩子的羡慕。然而,就在她打算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场个人的独舞专场时,癌症侵入了她的肌体。为了保全生命只有截肢,她从此失去了一条腿。

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南国的舞台上少了一颗耀眼的星星,可是在舞蹈学校的钢琴旁却添了一位装假肢的钢琴女教师。更多的舞蹈星辰从她指间流出的乐韵中升起。她目送着一个个美丽的少女伴着她的旋律,去实现她当年美好的梦想。

一天中午,边城的人们打开收音机,一个女孩清新亲切的声音随着电波传入千家万户。一个为残疾人直播的节目《星星点灯》开播了,主持人就是那位装假肢的美丽姑娘。她坐在话筒前,为千百万病痛缠身或身有残疾的人作心理咨询,在帮助众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编织着她自己完美的人生。这个节目吸引了众多病残听友,同时很多专家、学者也为这个女孩的精神所感动,主动参加到节目中来。她用自己那颗真诚的心和火一样的热情,点亮了无数颗灰暗的心,把那些轻生的人从死神手中争夺过来,使他们重新开始了美好的人生。

这个女孩的故事应该这样优美地进行下去。但是,病魔再一次扣响了她的门扉。癌症开始向她的肺部扩散,当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了晚期,年轻的生命之火终于进入倒计时。1995年盛夏的一天,这个美丽的女孩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坐到直播室。由于癌症侵入了神经系统,剧烈的疼痛已经使她彻夜难眠,每讲一句话痛疼就使她周身颤抖,每讲一句话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她用全力保持着声音的稳定。直播室外等候送她去医院的亲人、朋友、同事们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而她在45分钟的节目中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当她最后向她的听众告别时,这位坚强的姑娘终于流下了热泪。

她的病情牵动着边城人们的心,她收到的电话、慰问信和鲜花不计其数。广播电台举办了《星星点灯》的特别节目,电话热线接到了她的病床边。关心、热爱她的听众又一次听到了这位美丽姑娘的声音:“我希望我们心中那盏生命之灯永远光明……”

每一个在收音机里听到她声音的人,都感受到这年轻生命的光焰的灼热。这是多么美丽的青春在燃烧!完美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不单单是功德圆满。人们在或长或短的人生中,总能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一个完美的人生计划。一旦残酷的现实使你、我、他不能如愿以偿,难道我们就无路可走了吗?那位姑娘用她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完美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己去创造的。生命和生命中的某些机遇对于你也许只有一次,然而在你的一生中,却有可能在不同的领域里去重新创造完美的人生。

当你看电视剧、电影的时候,常常会羡慕那些影视明星。这种羡慕不仅仅是他们的知名度、丰厚的收入等等,其中有一点最吸引人的是:从事这种职业可以在他的一生中去体验多种人生,并将其完美地展现出来。在众多的人群中能有此幸运的人极少极少,更多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重复着昨天的日子。可是,你想过没有,就在这重复中,只要你每天向前跨一小步,每天去认真地生活,并将其中的美与爱收集起来,你就会在平凡中日臻完美起来。想一想那位病魔缠身的姑娘,当她不可能在舞台上去创造完美时,她就拖着一条假肢、拄着一根手杖,为更多人生活的幸福和完美而操劳。疾病使她离开了舞台,她却通过无线电波,在人生的大舞台里展示她心灵的完美与崇高。

我听到这位姑娘的声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四三九播音室》节目中,这是她所在的广播电台特送北京的录音。她的同事们想让她从中央台的残疾人节目中收听到她自己的声音,要让全国的听众都知道这个姑娘的动人故事,这也是给予她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迟了原有的节目,用最快的速度安排播出。播出前编辑用长途电话通知她收听,但是她已经听不到了,她没能够等到这一天就匆匆地走完了她年轻美好的生命历程。我在深感遗憾的同时,一种悲壮的美在冲击着我的心灵,远在万里之遥的我,不可能去参加她的告别仪式,不可能将一束鲜花轻放在这位美丽少女的灵柩前,只能遥对南国的天际愿她走好。如果除了人世,真有另一个世界的话,她在那里也一定会创造出另一个完美的人生。

人们在生活中犹如一个奔向森林的行者,当他们看到第一棵树时,会产生不同的念头。有的人会就此止步不前,琢磨如何利用这颗树去做自己的事情。有的人会加快步伐奔向森林深处,在大森林的怀抱中终其一生。还有的人会走出森林,攀上山巅,鸟瞰林海。我们能说哪一种人生更完美吗?要知道即使是那些站在巅峰上的人们,在他们的头顶上还有更广阔的天空和无垠的宇宙。就是进入了太空的宇航员,目前也不可能飞出太阳系。那个美丽的姑娘在临终前曾说过一段话:“星星点灯,照亮你也照亮我,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创造一个星光灿烂的世界。”她告诉我们:人生的完美是相对的,人生的完美是需要不断创造的,人生的完美是没有终极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姑娘的名字——陈薇。

高飞的断翅

——空中英雄马里西叶夫

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天空上除了成群的鸽子,有时还能看到鹰在天空盘旋。有一年放暑假,我和院里的小伙伴们还养过一只小鹰,它叫“断翅”,它是因为一支翅膀受伤落到院里的。院里的老爷爷用小竹棍将它的断翅固定住,我们这些娃娃就找点肉皮,或抓老鼠来喂它。时间不长,“断翅”的翅膀就可以自由地扇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取下了小竹棍的“断翅”被我们带到了高高的城墙上。在一片欢呼声中,它像箭一样直射出去,一会儿它又飞回来在我们头上盘旋,渐渐地越飞越高,隐没在辽阔的蓝天里。

危难中的生命是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一只小鹰。在我们人类的世界里,帮助危难中的生命,是一件重要而崇高的事情。它能对因意外造成的不幸给予极大的补偿,有时会从根本上扭转一个人的命运。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处于危难中的人必须有一个重建新生的信念。就如同那只小鹰,只要断翅复健,必定振翅高飞,因为它终归是属于蓝天的。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原苏联的国土上蔓延。在后方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一个截去了双脚的人,他是空军中尉飞行员马里西叶夫。在一次与德军的空战中,他机毁人伤,陷入敌后30多公里的一片森林之中。由于双腿受重伤,他连续爬行了18个昼夜,终于回到了自己的部队。但是由于伤势严重,他失去了双脚。一个空军战士没有了双脚,就如同雄鹰断了翅膀,不可能重上蓝天。他绝望了,整天处于忧郁、失望和沉默之中。

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故事中讲到:有一位俄国飞行员在失去一条腿的情况下,安上假肢又重新飞上了天。马里西叶夫读后,怦然心动,决心要重返那属于他的那片蓝天。在医生的帮助下,一对假肢终于安装好了。可这仅仅是开始,更加困难的是安上假肢后,在行动时,假肢与残肢接触磨擦产生了难以忍受的疼痛。散步在常人看来是十分悠闲的事情,而他每走一步都如同是在刀尖上行走,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住了,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不但行走自如,而且还能用假肢做各种飞行动作。

马里西叶夫出院了。为了尽快重返前线,第二天他步行穿过莫斯科,来到了远在郊外的空军疗养院。在他入院的当天,“一个没有双脚的人,想当歼击机驾驶员”的事就成了院里的头号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坚信自己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他找到医院里以跳舞闻名的护士,跟她学习跳舞,以锻炼双脚的灵活程度。要想使假肢跳出灵活的舞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护士为这个小伙子的坚强毅力所感动,尽全力去教他各种舞步。每学会一种舞步,马里西叶夫都会高兴得不得了,有时竟会将老师抱起来飞快地旋转。他很快成了疗养院里跳舞的好手,每次舞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舞曲终了才离开。其实,每当他以潇洒的步履走出舞场后,总是一个人躺在疗养院的草地上,那火辣辣的疼痛使他禁不住低声呻吟。但头顶上那满天的星斗和浩瀚的天空,又勾起了他战胜伤痛重返蓝天的美妙憧憬。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空军派人来挑选能够重返前线的飞行员。马里西叶夫除了没有双脚,一切条件具备。人们怀疑他能否正常执行战斗任务。正当这时,他的舞蹈老师出现了。他俩当场踏着轻快的舞步急速旋转起来,在场的人们看得目瞪口呆。一位上校军医惊讶地连声说道:“奇迹!奇迹!简直是奇迹!”马里西叶夫被选中了。

1943年6月,也就是在他负伤一年零两个月后,他驾驶着歼击机与德国法西斯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到卫国战争胜利结束时,他一共击落敌机4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荣获了“苏联英雄”的称号。这断翅高飞的雄鹰被人们誉为“无脚飞将军”。

当一个奇迹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那辉煌的成果,而在这成功道路上的奋斗过程往往会被人们忽略。那些与病残奋力拼搏并取得成功的人们,与众多的残疾兄弟姐妹们并不会有天壤之别。所不同的也许是:他们有一个高一些的目标,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股知难而进的韧劲。尽管这样,他们所承受的痛苦与普通的病残人仍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在他们心里有一个可供雄鹰自由翱翔的天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医学的进步,使我们人类有更多的手段来战胜疾病和残疾。有些失去肢体的残疾人,安上假肢后,可以像运动员一样飞奔,或同正常人一样地拥有一双灵活的手。科学的进步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创造新的生活空间。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残疾人,我们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机会,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就是面对自己。只有先战胜了自己生理条件的束缚,才有可能去征服外面的世界。马里西叶夫,一个生活在残酷战争年代的人,当时的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科技水平都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是什么使他能重返蓝天?是一个榜样——那位在一次世界大战时重上蓝天的空军英雄;是一位老师——那位伴他轻风般起舞的护士小姐;是一个决心——“我永远是属于祖国蓝天的雄鹰!”马西里叶夫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不要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身有残疾的朋友们,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很多可以拓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就是说机遇随时在你身边,你伸出手去抓就有,否则只能一事无成——一切全在你自己的手心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够施展才能的领域,如同每只鹰都有自己的蓝天。如果不幸折断了翅膀,只要梳理好羽翼,强健其筋骨,总还有振翅高飞的机会。

坐在轮椅上的“船长”

——美国总统罗斯福

美国人喜欢将他们的总统称为“船长”,这是来源于惠特曼献给林肯总统的诗《船长,我的船长》。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有几十位这样的“船长”。但是有一位与众不同,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带领美利坚合众国这艘巨轮,度过重重危机、走向繁荣、赢得战争、成为超级大国的“船长”——罗斯福。

少年罗斯福与别的美国男孩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只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绅,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中拥有一个富裕、安宁的家庭环境,有足够的金钱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里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在4岁时,他已随父母8次到欧洲各国游览,开阔了眼界。此后,他在富家子弟的寄宿学校读书,直到考入哈佛大学。在哈佛期间,他开始显露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成为《红色哈佛报》的主编。

他想进入白宫当总统的梦是何时开始的?可能是在他5岁时,随着父亲去见当时的美国总统克里夫兰。而真正开始向总统宝座跨进的第一步,是他与当时美国总统的侄女埃莉诺结为连理。从此他大踏步地走向政坛,以其进步的主张和雄辩的口才当选为纽约州的议员。在他与埃莉诺结婚8周年之际,他进入了海军部,担任助理海军部长的职务。

在罗斯福一路顺风之时,他和家人夏天乘一艘帆船度假。扑救了一个小岛上的林火后,为了缓解疲劳,全家又在湖水中畅游了一段时间。回到家里,罗斯福感到发冷,浑身疼痛。第二天早晨当妻子送来早餐时,他已经感到左腿无力,几天以后,发展到背部和双腿的剧烈疼痛,并且高烧不退,暂时失去了对身体机能的控制。

此后的两个星期里,他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的苦痛一起向他压来。在健康快乐中生活了39年的人,一下子成了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有谁会将一个国家、一个州,甚至是一个城市的命运,交付给这样的一个人呢?这会给他的政治前程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他的面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从此退出政坛,要么正视这残酷的现实,与它展开一场绝无把握的较量。罗斯福选定了后者,他非常乐观地对朋友说:“几个星期后我就能用拐杖走路了。大夫说到明年春天,我完全可以不瘸不拐地走了。”

罗斯福很清楚他自己的身体状况。病后他读了有关医学专著,从医生那里详细地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对康复之道了如指掌。这位美国未来的“船长”,在他养病期间有一个嗜好就是制作船模,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划上小船到河里去试航。同时,他阅读了大量美国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在这段时间里,罗斯福的性格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变得温和、谦虚、平易近人。他把与疾病斗争、积极锻炼身体看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工作之余,他竭尽全力地进行体育锻炼,对自己要求之严格几近苛刻。就连他的一位好朋友、当时的美国拳击冠军都说:罗斯福的肩部肌肉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强健的。

经过这段挫折的锤炼,罗斯福的眼界和思路更开阔了。他学会尊重并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那些受折磨又极需要帮助的人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他思考了许多他以前没有关心过的问题。他躺在那里一天天地成熟起来。他从一个轻浮的年轻贵族变为一个能理解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最终入主白宫。

罗斯福这位快乐的勇士,利用一副钢与皮革制成的双腿支架,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站立和行走了。经过7年的养精蓄锐,他重新走上政坛。1928年当选纽约州长后,他整顿积弊,实施社会福利计划,大得人心。他开始了向总统宝座的冲刺。

1932年11月8日,罗斯福以2280万票对1575万票的优势,入主白宫。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船长”终于把握住了巨轮的舵盘。

刚刚上任的罗斯福,马上开始推行他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就在这时一个突发事件差点使这一切化为泡影。他在一次讲演中突然遭到暗杀者的袭击,这个人在距他很近的地方开了4枪,好在群众保护了他。罗斯福表现得非常沉着、从容,仍然坚持他的“新政”。当他任职满100天时,美国在他的治理下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出现了复苏的好势头。两年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从396亿美元提升到568亿美元。新建的50万英里的公路,遍布美国城乡。改建的500多个飞机场,为几百万美国人提供了工作。这位以勇气和毅力战胜了自身挫折的总统,也使美国战胜了经济上的挫折,走向了繁荣。

作为一名“船长”,他的勇气和毅力是战胜大海的关键,而认清航向则是使巨轮到达目的地的保证。如果一味地见风使舵,在茫茫的大海中就可能触上暗礁。罗斯福执政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已经笼罩着欧亚大陆。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希特勒的坦克闪电般地横扫欧洲。而在这前后,英美政坛上却弥漫着一片绥靖主义的论调。罗斯福也曾经对欧亚大陆的战争隔岸观火,对德日法西斯甚至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但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使美国整个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美国不得不向日本,并进而向与日本结盟的德意法西斯宣战。

这位连任4届的“轮椅总统”,尽全力开动了新大陆的战争机器,以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坚定的意志号召全美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军和盟军在西线战场以迅猛的攻击,横扫北非、西欧,直捣柏林。为了彻底摧毁法西斯,以及战后的和平安排,他不顾重残之躯,几次漂洋过海,与斯大林、丘吉尔等大国首脑会谈。可惜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于1945年4月12日告别了这个世界。

这个坐了二十几年轮椅的伟人,战胜了残疾、战胜了对手、战胜了经济萧条、战胜了法西斯。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使他们从一个二流国家一举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对于世界来说,他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一道奠定了一个新的全球政治格局。对于残疾人来说,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当厄运到来时要牢牢把握住自己命运的舵盘,让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狭路相逢勇者胜

——元帅刘伯承

1947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12万大军如一柄出鞘的利剑,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蒋介石统治区的心脏。

当第一纵队于8月23日到达汝河北岸时,国民党的军队已集结了大量的部队,对刘邓大军进行堵截。河对岸,敌整编85师等3万余人挡住了去路。身后敌兵团的3个整编师仅相距50公里。如果动作稍有延缓,被敌人夹在中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刘伯承在当晚的军事会议上,如金石坠地般说道:“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用拳头撞击着桌面,高声地重复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啊!同志们,明白吧?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敌人的阵地上杀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河去!”

经过整整一夜的激战,撕开了一条血路!天将破晓,大军顺利地过了河,奔驰南下。

狭路相逢勇者胜!从此以后,解放军揭开了战略总进攻的序幕。刘伯承和邓小平以那大无畏的胆略和超凡的军事才能,横扫千军如卷席,战淮海、跨长江、直下大西南,与兄弟部队一道解放了全中国。

中国古人有这样两句诗:“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刘伯承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中走出来的一代名帅,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神”。这个称谓的来历中,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刘伯承少年读中学时因父亲病故,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回家务农。1911年,19岁的刘伯承到万县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1916年3月,刘伯承率护国军攻打丰都城,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他奋勇当先,亲临第一线指挥。就在攻打城门时,他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另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他昏倒在血泊之中。几位士兵在乱尸中找到了他,在城里邮局内临时用草药给他治疗。后来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经过两三个月的疗养,刘伯承身体渐渐得到了恢复,但是右眼已经失明。

为了彻底治好伤,刘伯承转到一家德国人开的私人诊所治疗眼伤。诊所的德国医生精于外科手术。手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是割去赘肉、整理血管,第二次手术是安装假服。但是当时诊所的设备比较简陋,动手术只能施行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麻醉药的作用早已消失。当医生一刀一刀地修割赘肉时,每一刀都疼痛钻心,可是刘伯承仍然面不改色,一声不吭。

待包扎完毕,医生见他的坐椅扶手已被汗水沾湿,便关切地问:“疼得厉害吧?”刘伯承坦然一笑:“才割了70余刀,小意思!”医生惊异地向他如何知道,他说:“阁下每割一刀,我就暗记一数,错不了。”这位医生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了不起,了不起!你是真正的中国人。”当他进一步了解到刘伯承的经历和处境时,对这位年轻的军人肃然起敬,由衷地说道:“你真是军神,军神!”

刘伯承的一生中,碰到过无数次艰难险阻。正因为他有着一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顽强品格,才能闯南走北、纵横天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为自己的一生写下辉煌的篇章。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面临很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常会被事业、爱情、家庭、经济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所困扰。而当这个时候,我们很少会去想一想,像刘伯承这样的人是怎么样度过难关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伟人,我们很平凡。凡人怎能与伟人相比呢?

这里有一个误区。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伟人也不是天生就成为一个伟人的。他是在平凡的岁月中,从一个很平凡的人,在艰苦的磨练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勇于并且善于克服困难。在和平岁月,我们不可能再遇到刘伯承在汝河岸边被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存亡胜败决定于旦夕之间的险境。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不仅仅是兵家取胜之道,也是人生成功的法宝。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会与很多问题、困难甚至是不幸狭路相逢,无可避让。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甚至是一名身有残疾的同学,除了每天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从你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首先无可避让的就是学习。在你从未知晓的浩如烟海的知识领域里,你会碰到无数的难题。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求学生活将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而汲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青年人不是因为客观上的原因,而仅仅是由于缺乏勇气和毅力,就中断学业败下阵来。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向着光明前进的人,黑暗将永远被抛在他的身后。

一只眼睛挽救了俄罗斯

——俄罗斯统帅库图佐夫

我第一次知道库图佐夫,是在一部美法合拍的电影里。在《奥斯特里茨的太阳》这部宏大的历史电影中,拿破仑仅以7万法军对十几万的俄奥联军作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库图佐夫在电影中只是一个配角,并且是一个败得非常惨的配角。他最后圆睁着一只独目,说了一句话:“拿破仑你要知道,我们是刚刚开始这场战争!”

后来我读了库图佐夫传,了解到当时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在那场战争中自己负了伤,与他一同作战的亲人也阵亡了。后又因这场战争的失败,他被调到基辅去当督军,实际上被赶出了军队,在家乡经营一家硝石厂维持生计。在将近50年的戎马生涯中,这是他遭受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这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老人,从军半个世纪,从连、营、支队、团、军,一级级地走上俄罗斯统帅的位置。在与入侵的土尔其军队作战时,库图佐夫还是一名中校。在反击土耳其军在克里木沿岸登陆的战斗中,子弹击中他的眼睛和太阳穴之间的部位。好在子弹没有伤及大脑,他活了下来,被送到国外去治疗。伤愈归国的库图佐夫又重返军营。可是,在1787年土耳其又同俄罗斯开战。这一次身为军长的库图佐夫率部冲锋,一颗子弹几乎是从前一次负伤的同一位置击中了他。医生断言他活不到第二天,可库图佐夫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一只眼睛失明了。这是他的第一次严重挫折,几乎断送了他的军旅生涯。

刚刚痊愈的他,不顾医生的劝阻,立即投入德涅斯河的战役。在野战中,无论是率领猎骑兵作战,还是指挥哥萨克骑兵出击,总是连连获胜。这位独眼将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成了俄罗斯军队的统帅,直到他兵败奥斯特里茨而被迫离开军队。

库图佐夫第三次遭受挫折是在他67岁时。当时土耳其在拿破仑的挑拨下,又一次向俄罗斯发动了战争。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候,俄军统帅普罗佐夫斯基一再向沙皇请求,让库图佐夫出任他的副手,由于战事紧迫,沙皇不得不同意。库图佐夫出任副统帅之后,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并且在多瑙河畔将土耳其宰相亲率的5万军队重重包围起来,最后迫使土耳其与俄罗斯媾和。然而,飞鸟尽,良弓藏,刚刚摆脱困境的沙皇听信谗言,让库图佐夫交出了一切军政大权。将军再一次回到了他的家乡。人们读到他离开军团的告别书时,都被这位老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所感动:“多瑙河集团军……将永远存在于我们亲爱的祖国的爱国者们的心中……在同这支军队告别之际,我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爱戴。正是由于这种爱戴,使我永志难忘……”

统帅虽然离开了他的军队,但是俄罗斯的命运已与这位老人紧紧地联在了一起。就在他回到家乡的第二个月,拿破仑亲率50万军队跨过法俄边境向莫斯科挺进。法军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城市,俄罗斯军队节节败退。在8月初的一天夜里,沙皇派人送信给库图佐夫,再一次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帅出山。

这次上任,他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俄罗斯的军队正在全面撤退,法军距莫斯科不到200公里。有些将领悲观地认为:“法军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而我们连一般的都没有。”但库图佐夫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找到了一支士气高涨的军队。它有许多优秀的将军——我满怀信心。”库图佐夫经过认真的分析,决定在有计划撤退的同时,一方面组织强大的后卫,延滞法军的进攻速度,一方面组织兵源,扩充自己的战斗实力,寻找与法军交战的机会。最后在博罗季诺附近,双方的兵力达到了基本平衡,给入侵者以致命打击的时刻到来了。

博罗季诺,距莫斯科仅110公里。库图佐夫以12万人对拿破仑的13.5万人。骄横的拿破仑以为,他面前的俄罗斯军队还会像以前一样地不战而退。但是,他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决抵抗。在3天的惨烈战斗中,法国军队损失了5万名士兵、47名将军,却未能前进一步。拿破仑时代的一位历史学家评价这场大战时说道:“俄罗斯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真是气吞山河,令人生畏。”这时,库图佐夫率领他的军队,主动撤出了战场。

疲备不堪的法国军队终于到达了莫斯科。但是他们进入的是一座空城,一座在当夜就到处燃起熊熊大火的城市。拿破仑的数万大军被困在了一座死城之中。正如库图佐夫所预言的:“莫斯科将是波拿巴的最后一次胜利。”“我放弃莫斯科是为了使波拿巴走向灭亡——法军在莫斯科就像水中的海绵,水吸足了,力量也耗尽了。”

库图佐夫动员起了一切力量,向着莫斯科外围靠拢。他还不顾沙皇和贵族的反对,将农民武装起来,建立了数万名由农民组织起来的游击队。在莫斯科周围新组建起来的义勇军总共达到20万人。这时库图佐夫的正规军也达到了11万人,有600多门大炮。而被困在莫斯科城内的法国军队,补给、弹药及各种装备都出现了严重的不足,运输线也被俄军切断。在拿破仑进驻莫斯科不长的时间里,他的军队就被俄国军队、游击队和义勇军消灭了3万多人。

库图佐夫清醒地看到了人民战争具有的无穷力量。他写道:“任何一位统帅如能和我一样与这些勇敢的人民在一起,都将是无敌的!我为能统率俄国军民而感到幸福。”战争的转折时刻来临了,俄罗斯军队进入全面战略进攻的阶段。

拿破仑再也不可能在莫斯科守下去,他不得不率领10万大军逃往那远在3000公里之外的巴黎。在他们的两侧,是装备精良、斗志旺盛的俄罗斯正规军平行攻击推进,在他们的背后,是英勇的哥萨克骑兵穷追猛打。当法军逃到斯摩棱斯克时,10万大军仅仅剩下4万人了。最后,6个月前亲率50万大军源源开入俄罗斯的拿破仑,仅带着一千名士兵逃出了俄罗斯的边境。

9个月后,1813年4月23日,库图佐夫在西线前沿指挥部里溘然长逝。由于在他死后密不发丧,人们一直还以他的名义指挥俄国军队继续进攻。

在他的灵车回归彼得堡的途中,9个月前还为这位俄罗斯的救星夹道欢呼的老百姓,都跪在他的灵柩前痛哭失声。灵车行至离彼得堡5俄里处,人们用双手将库图佐夫的灵柩传递到了喀山大教堂,送入墓穴。这位为俄罗斯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而征战一生的老人,永远活在俄罗斯人民心中。

库图佐夫并不是俄罗斯的贵族,他从一个下级军官起家,直到成为俄罗斯的全军统帅,历经了多少坎坷和挫折。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一个非贵族出身又失去一只眼睛的下级军官,在沙皇的军队里是没有多大出路的。他本可以靠中产阶级的丰厚收入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本可以知难而退、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但库图佐夫所想到的是:“我是俄罗斯的儿子,是俄罗斯给予了我的生命,我此生必定为俄罗斯而战!”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贵族阶层的排挤、沙皇的非难、作战失败、强敌入侵和重伤致残的严重打击,都始终没能动摇过他“为俄罗斯而战”的决心。两次重伤,两度重返前线,支撑他的精神源泉是俄罗斯士兵,是俄罗斯人民。当士兵们向他欢呼时,他由衷地说道:“够了朋友们,够了!怎么能这样?这荣誉不属于我,光荣属于俄国士兵!”他将帽子抛向空中,高声喊道:“俄国士兵万岁!万岁!万万岁!”

库图佐夫用仅存的一只眼睛,洞察到蕴藏在普通士兵和民众中的巨大力量,是这样一只眼睛挽救了俄罗斯!

他与光明同在

——埃及盲人部长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自幼生长在一个清贫人家。父亲是个榨糖公司的门卫,后来晋升当了职员。但是作为一个有着13个儿女的父亲来说,生活的负担不算轻。塔哈·侯赛因排行老七,他在3岁多时患上眼病,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请医生,只好让一个剃头匠来医治。结果可想而知,塔哈·侯赛因从此永远失去了光明。在20世纪初的埃及,一个盲孩子的出路只有三条;一是在农村靠诵经为生;再好一点,是做一个“倚柱授经”的人(讲解古兰经文的先生);最好是成为一个在红白喜事上咏诵古兰经的“谢赫”(以此职业为生的人的一种称谓)。小塔哈的求学之路正是以此为目标的。

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村子里的私塾。学业仅仅是背诵古兰经文。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背熟了经文,并能代替先生进行教学。这时,他受到了在开罗攻读学士学位的大哥的影响,见多识广的父亲也给他讲了很多埃及民族英雄的故事。要成为一个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这一志向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但是,失明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在埃及的农村里根本没有传播现代文明知识的场所,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前途比他眼前的世界更加黑暗。但是,他从小对于外面的世界就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当别的孩子在嬉戏时,他总是躲在角落里听大人们谈天说地,从中了解到很多事情。小塔哈想到了埃及爱国领袖穆斯塔法·卡米勒的名言:“要生存就不能绝望。绝望在,就不能生存。”他要征服这漫漫的黑夜,为光明的前途而奋斗。他在13岁的时候,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奔向首都开罗。生活在向他召唤,文明在向他召唤,一个全新的人生开始了。

求学的路是非常艰难的。当时,埃及还没有专门的盲童学校,也没有盲文书籍和教材,小塔哈完全是靠听力来学习和记忆。每当休息日,同学们在聊天游玩的时候,他却在那里默记着一周内听到的课程。他的记忆力之好,有时可以把课本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由于家境贫寒,他每天只能走很远的路步行到学校上课,每天的饭只有两张面饼。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优异的成绩,终于考入了埃及第一所私立大学。

成功总是垂青于勇敢的人,塔哈·侯赛因以稳健的步伐向自己的目标迈进。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他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活跃。他意识到:要振兴埃及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而法国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因此,塔哈·侯赛因在进入大学前就专心攻读法文。学习外语对于一个明眼人来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盲人就更加困难了。再加上经济条件窘迫,他只能寻找学费最便宜的夜校来进修。塔哈·侯赛因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夜校的老教师,破例对他进行专门辅导。经过艰苦的学习,当他进入大学时,他已经能够听懂大学教授的法国文学课程了——世界正在向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盲孩子敞开大门。

历史会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巧合。在古埃及阿泼斯王朝时期(973-1058年),有一位著名的盲诗人艾布·阿拉,在他的一生中著有70部诗歌与散文,在埃及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塔哈·侯赛因以一篇《纪念艾布·阿拉》的论文,获得了全埃及第一所现代大学中的第一个博士学位。这位盲人博士的心灵深受古老文明的滋养,他的脚步却要跨越地中海,向着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重镇——法国巴黎迈进。

但是留学法国的高昂费用,是一个来自农村的贫苦学生无法想象的。终于机遇来了,有一位同学告诉他,开罗大学要选送两位公费留学生到法国去学习历史、地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不再是梦幻。塔哈·侯赛因相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他连续3次上书开罗大学,自荐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信中,他表示了将来学成归来报效母校与祖国的决心,并愿用今后工作所得来偿还留学费用。他写道:“如果说大自然已经降给了我不可避免的灾难,那么大学就不应该帮助大自然剥夺我追求知识的权力,更何况明明知道我才智具备呢!”信心十足的塔哈终于说服了校委会,他们打破常规批准了这个双目失明的农家子弟奔赴欧洲求学。25岁的塔哈·侯赛因博士搭乘海轮,抵达法国南部城市蒙比利埃,在蒙比利埃盲人学院攻读历史和地理,后来又就读于法国首都巴黎的索尔本大学。在获得索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的同时,他也博得了美丽的法国姑娘苏珊的爱情,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塔哈·侯赛因回国后,致力于以现代文明之光照亮自己古老的祖国。他先后将欧洲文学、戏剧、哲学、政治学等名著翻译出版,并受聘为《政治报》文学编辑。他当过文学院的教授、院长,直至亚历山大大学的校长。1950年,他出任埃及教育部长,这在世界教育史上大概是没有先例的。作为盲人的他深知教育是照耀无边的黑暗的希望之光,他将教育视为“吃饭、喝水和呼吸空气一样重要”。当他于1973年以84岁的高龄与世长辞时,他为他的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