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营销:社群时代营销新玩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9 06:23:48

点击下载

作者:销售与市场杂志社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粉丝营销:社群时代营销新玩法

粉丝营销:社群时代营销新玩法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粉丝营销:社群时代营销新玩法

作者:销售与市场杂志社

排版:JINAN ENPUTDATA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ISBN:9787111534686

本书由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粉丝特质:真假有别1.1你拥有的可能是假粉丝

鉴于很多营销者还不太明白“粉丝”的含义,这里必须做一个解释。“粉丝”是fans的音译,其中文含义是“……迷”、“……发烧友”或“……追随者”等意思。

其实,英文中有两个直接对应“粉丝”的常用词,一个是fan,一个是fandom。后一个词其实更受“粉丝”群的管理者、应用者和研究者青睐,因为fandom中的后缀“-dom”,源自kindom(王国)、wisdom(智慧)、freedom(自由)、martyrdom(殉道),代表一种领域、一种思路、一种追求、一种奉献。“粉丝”是特别值得尊重的一个群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抵制主流的说教、指导;同时,他们通过“粉丝群”和“粉丝阵地”(俱乐部、论坛、沙龙活动、演唱会、粉丝节庆等)赋予了自己实际的权力和能量,并借此获得更积极、更丰富、更自由的人生——哪怕是一段人生。

真的粉丝,一定是感性的,是可以无视品牌(无论是明星还是商品)的少许缺憾而矢志不渝的。这不仅仅代表着推广活动中的“一呼百应”,更代表着最终消费行动上的“应者群集”,然后“果断出手”,然后“逢你必买”或者“逢人必荐”。

可以说,粉丝就是“心理忠诚客户”的别称!我们都知道,在忠诚营销领域,一向有“心理忠诚”和“行为忠诚”之分。那些只因为价格优惠或地点便利因素不得不暂时重复购买的顾客,只是一种“行为忠诚”,而一旦有了条件,他们会毫不犹豫投身于他们早已“心仪”的品牌。这在运动品、手机等领域屡屡发生。

我们把真正从心理上对品牌忠诚的顾客,称为“真粉丝”。而很多中国企业老板以为拥有的忠诚顾客,其实是“假粉丝”。真假粉丝,其实是区分新时代营销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你是否真的用心去制造产品、管理品牌、激发互动,并代表你的产品、品牌是否真的占据了顾客的情感空间。

仅仅使得顾客知道你的品牌,这就够了吗?那已经是20世纪的营销了!

你的顾客,达到“迷你”的程度了吗?1.2掌握粉丝心理将其转换为真粉丝《粉丝:消费的榜样》一书,将人们成为某品牌粉丝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反抗霸权;自我表演;满足需求;自我延伸。

但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分类无法应用到粉丝打造和管理实战中去。我们根据品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对粉丝特性做以下细分。反叛者心理

这是最重要的粉丝心理,它代表着内心对某种限制的叛逆,这种叛逆能为他们带来极大的快感。

任何行业都可以造就或运用这种叛逆心理,iPhone就是其中的典型。有时只要一句话就能让你的目标消费群体感觉很爽,例如乔布斯说传统的手机都是垃圾,这就准确击中了那些不满传统手机的人的心理。当iPhone成为强势手机,又会诞生新的反叛者,小米手机就是满足了其中一些对价格敏感但又期待好功能的手机用户。反叛空间是无限的,有时甚至回到某个传统。逃离者心理

粉丝期待能够逃离日常生活状态,在某个明星、商品、群体中获得暂时的“自我空间”。这不一定是叛逆,而是需要休憩和安慰。

比如加入某个粉丝团,是为了得到“一种让自己远离紧张氛围、放松身心的机会”。这种人也特别期待粉丝团的各类活动,也对活动氛围和细节有较高要求——“是逃离,但不能亏待自己。”创世者心理

他们期待通过理想的明星表现,给自己营造一个想象的新世界,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能领导粉丝来创建新群体、新空间。也就是说,这类粉丝不仅破坏旧规则,还希望建设新规则和新天地,而且此举不求现实回报,只以此为乐。

有行业顶级地位的艺术家和品牌的粉丝,以及成功粉丝团的领导,都普遍有这种心理。表演者心理

粉丝会有角色渴望,他们会幻想“如果是我演或我做这个产品会怎样……”,这种“表演”甚至会上升到“扮演”,例如从内心扮演明星的母亲、女友等。他们到粉丝活动上,会公开自己对明星或产品表现的期待,甚至做出夸张的但符合品牌特征的动作。他们也是其他外围粉丝行动的带动者。鉴赏者心理

某些车辆、手表、IT产品的粉丝对其技术数据、研发背景、产品演进和历史故事等如数家珍,是典型的鉴赏者表现。他们超越普通粉丝,达到“专家”的境界。创始者有领导力,但未必有鉴赏者这么专业。

那些极端关注手机性能指标和具体数据的粉丝,成为小米口碑链中的重要桥接环节。迷恋者心理

他们只是因为明星的一个侧脸镜头、产品的一个外观轮廓或品牌创始人的一个小故事,就成为其粉丝。他们极为感性,是非理性的消费力量。实用者心理

他们活在当下,会将自己在粉丝组织中的一个职位、体验、奖品等拿来在其他领域作为价值证明,或者拿去填补现实生活中某种缺陷或空白。回忆者心理

他们活在过去,会将品牌与自身回忆中的某个片段、感觉链接起来。他们也许不是积极参与者,但一旦品牌推广能激发他们的回忆,就可挑起极度非理性的消费欲、观赏欲。

一个粉丝可能拥有一种心理特征,也可能拥有几种心理特征。在下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逐步印证上述心理的各种表现。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粉丝营销的基础。第2章粉丝群体激励与运营2.1粉丝也需要激励

如果不懂得粉丝到底要什么,你怎么来维护粉丝忠诚度?

在互联网咄咄逼人的冲击下,传统营销理论殿堂中的偶像纷纷轰然倒地,被新的理论无情取而代之。“粉丝迷恋周期”之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颠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传统商业世界,产品生命周期以“年”为计量单位,而在互联网商业世界里,粉丝迷恋周期则以“月”,甚至以“日”或“小时”来计算。

在这样严苛的背景环境下,“粉丝忠诚度”的构建与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哪一个公司、品牌或产品不希望粉丝对自己的迷恋周期长一点,久一些呢?谁愿意成为随时失去粉丝关注的易碎品呢?

那么,如何来构建、维护粉丝忠诚度呢?《激励相对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颇具可行性的思考框架。“激励相对论”提出了激励的五条法则:匹配法则;变化法则;及时法则;公开法则;足额法则。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述框架一一对照分析。匹配法则

这一法则有助于我们厘清粉丝要的到底是什么。

粉丝与用户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用户一般追求性价比(工具思维),而粉丝追求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炫耀感等感性需求的满足(玩具思维)。相对而言,粉丝比用户对品牌或产品的贡献度要大得多。很多品牌或产品,比如小米,以为自己拥有了众多粉丝,但其实这些粉丝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是被性价比吸引而来的用户而已。

锤子手机Smartisan T1刚推出时的价格比市面上硬件配置类似的智能手机贵了足足1000元,这高出来的1000元就被粉丝们称为“情怀溢价”。一位自称头号“锤粉”的粉丝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在金融行业工作,之前没什么审美要求,对硬件也兴趣不大,但Smartisan T1是我从iPhone 4之后唯一玩得开心的手机。从最早关注Smartisan OS,到两次发布会的八卦,再到后来拿到手机的种种风波以及优酷约架,整个过程里我犹如参与一场大型真人秀游戏般开心。有这么多正方反方一起玩,比小众的老罗英语培训简直热闹太多了。”

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段“粉丝需求宣言”,鲜明地表露了粉丝要的到底是什么。那么,要想维护粉丝的忠诚度,就要给予正确的激励。

巨人网络的副总裁吴萌也是一个忠实“锤粉”。他这样描述自己当初的购买动机:“在若干年前我几乎听遍所有老罗在新东方的录音,包括关注他的微博,看他的所有演讲。当全程看完锤子手机的发布会后,迅速订了T1。T1从买到现在我几乎从来没用过,只是拆掉了包装,我买锤子手机支持的是老罗的个人情怀,我觉得中国的环境下能诞生像他这样的人,本身就值得尊敬,我特别尊敬这样的人,更何况他还很幽默。”买了手机却从未使用,这是典型的玩具思维,而非工具思维。吴萌的动机与前述的那位“锤粉”互为印证,帮助我们更加明晰了粉丝的需求特性。

锤子手机随后的突然大幅降价则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向观察的机会。吴萌的激烈反应则是很有代表性的“粉丝抗议宣言”。

吴萌一气之下将锤子手机砸了,并将整个过程拍成视频,在网上发布(这一行为也许是对罗永浩此前砸西门子冰箱维权的模仿)。他这样评价自己的行为:“这不是一场秀,也不是我头脑发热,同时我也不是愤青。我今天只想说说情怀……为什么我要砸掉这个手机呢?首先,手机是很无辜的,我想表达的是:我买的是情怀,但是老罗你却深深地欺骗了你的用户,这种欺骗无法饶恕。我5月份下的订单,9月份到货,为了情怀嘛,可以忍。但是为什么时隔不到1个月你就降价?T1上市时间这么短,产品问题这么多,然后就马上降价,这种自损品牌的行为……老罗一夜间从情怀撕破脸变回小贩商人,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就叫作现实!”这就是粉丝在不惜代价、孜孜以求的需求破灭后的极度失望心情的真实描述。如果你不懂得粉丝到底要什么,你怎么来维护粉丝忠诚度?

锤子手机从3000元降价至1980元后,据说一时间销量大增。根据天猫商城手机品牌旗舰店的销售统计数据,锤子手机2014年10月在天猫上共计售出19047部,销售额4512万元,仅次于小米。

如果锤子手机因此而欢欣雀跃的话,那可真是悲哀了。这一部分因为降价被吸引而来的消费者,明显是追求性价比的用户,而不是追求情怀的粉丝。这是一起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用户随时会因为其他品牌提供了更好的性价比产品而掉头离去,唯有粉丝才会痴痴坚守。

如果锤子手机的粉丝都被“勾兑”成了用户,还奢谈什么粉丝忠诚度?要想维护好粉丝忠诚度,就激励而言,必须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不匹配的激励,是无法构建粉丝忠诚度的。变化法则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粉丝忠诚度的构建与维护也脱离不开这一人性本能。

变化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传统产品或服务的颠覆,一类是对自己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多次推陈出新。

美国新近大火的短裤品牌Chubbies只有一个款式,而且售价高达50美元,却很快卖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的单日销售量则超过了2万条,并成为2014年美国不可忽视的流行趋势。Chubbies吸引众多粉丝的奥秘说出来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竟然是一款在冬天穿着的大裤衩!

在Chubbies的官网上,长期招收校园大使,要求必须是大学生,最好是常春藤名校里的优秀学生。这项全年无休且无报酬的招募,竟然吸引了每天少则几十多则数百的大学生前来申请。显然,在这些狂热粉丝的眼中,在寒冷的大冬天里,穿着露出大腿的短裤,实在是一件再酷不过的事情了(玩具思维)。

Chubbies能够创造粉丝,并让粉丝为之疯狂的秘密就在于冬天穿短裤这一匪夷所思的颠覆传统的创意,属于第一类变化。后来,很多时尚大牌也推出了类似Chubbies款式的短裤。

第一类变化相对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二类变化则要难得多。毕竟,经常性地推陈出新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一旦你做不到,厌倦了的粉丝们很快会弃你而去。

比如,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的社交网站Foursquare最初推出的一系列激励机制,包括勋章、市长头衔等,让人眼前一亮,很快吸引了大量粉丝,突破了2000万大关,服务也迅即扩展至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当人们开始对一成不变的激励机制感到厌烦后,未能推陈出新的Foursquare很快就衰落了。

第二类变化还包括提供一些不可预测的惊喜。比如,设置神秘的礼盒,在粉丝不知情的状态下意外给予。这也会给粉丝带来增量的刺激,从而强化其忠诚度。

总之,当粉丝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如果缺乏后续变化,其忠诚度很快就会大幅跌落。不变化的激励,是无法构建粉丝忠诚度的。及时法则

这一法则比较容易理解。当你明晰了粉丝的需求,并知道要多方变化时,仍然要注意及时地提供新鲜的刺激。

所谓及时,就是要在粉丝厌烦之前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玩法。同时,及时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粉丝的忠诚度原本就较高,那么,其等待与忍耐的周期就会长一点。如果本身的魅力程度尚不足够,一旦不能及时,粉丝忠诚度会很快分崩离析。

比如,当三星推出大屏手机后,苹果在长达3年的时间内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虽然也推出了几款新品iPhone,但却没有针对性地推出新款大屏手机,结果导致大批粉丝流失,市场份额被三星大量侵蚀。苹果的粉丝忠诚度堪称全球第一,但即便是苹果,违背了及时法则,也会遭到市场的严惩,更何况其他品牌魅力远远不及苹果的产品呢?公开法则

粉丝的感性体验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来自于群体比较。这既包括对外群体的优越感,也包括群体内部的优越感。要想体现出这种优越感,就必须具备一种可供比较的公开机制。

比如,iPhone手机成为时尚新潮以及身份尊贵的象征后,在淘宝上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在QQ上显示“iPhone在线”标识的“奇葩商品”。购买这一特殊产品的人,自然是那些尚未拥有iPhone手机的人。

炫耀就是要让人看到,这是粉丝最基本的驱动力。所以,要想构建粉丝忠诚度,就必须在积分、等级、排行榜、奖品等激励机制上,想方设法满足粉丝的炫耀欲,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欲。

比如,语言学习的社交应用“多邻国”(Duolingo)可以添加好友,互相比较学习进度。如果好友的学习等级超过了自己,多邻国就会发邮件通知,这可以刺激好友之间相互攀比,减少偷懒行为,从而确保了多邻国的产品黏性,也就是粉丝忠诚度。足额法则

足额法则,其实也是公平法则。每个粉丝的贡献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激励上就必须体现出相匹配的差异,确保付出最多的粉丝能够得到最多的奖赏,最大的荣耀。奖赏和荣耀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因为粉丝最大的追求是感性的满足。

要建立足额匹配的激励机制,需要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良好体系。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精确地记录、分析、评估粉丝们的行为与贡献。

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五条激励法则并不是割裂的。在建设粉丝忠诚度的时候,应该将匹配法则、变化法则、及时法则、公开法则、足额法则综合考量,融为一体。

尽管粉丝迷恋周期已经如此之短,但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基于粉丝心理驱动机制的激励法则,还是能够让粉丝迷恋周期变得更长一些的。2.2粉丝群体运营之道

希欢是一名老师,每天晚上回到家,安顿好丈夫和孩子,已是九点。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她迅速变身为一个粉丝团平台——“新浪金希澈微吧”的吧主,与吧里34位工作人员一起,为远在千里之外的韩流明星金希澈开心忙碌着。

金希澈是韩国流行组合Super Junior的核心成员之一,2005年出道,在中国有深厚的粉丝基础。中国成规模的金希澈粉丝团有六家,“新浪金希澈微吧”是最年轻的一个,自2012年9月发起,仅1年时间就拥有了粉丝近7万。

由于金希澈有“花美男”之称,因此他的粉丝自封为“花瓣”。在中国,“花瓣”已经成为金希澈品牌的一部分,这个品牌的核心价值,至少有一半是由其粉丝“花瓣”造就的。我们要强调的是,明星在制造粉丝的同时,粉丝也在制造明星。如果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把握造粉工程的内核。

下面,我们将从“花瓣”的形成和“新浪金希澈微吧”“花瓣”粉丝群的形成两个角度,看看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对“花瓣”的误解“花瓣”来自“花美男”,结合金希澈俊美的外表,很多人误认为“花瓣”们仅仅是因为贪恋明星的外表而成为他的粉丝。

的确有一些粉丝仅仅因为“明星的容颜,甚至鼻子、喉结某个细节”,就成为粉丝。这在粉丝圈内有个专业词汇:“颜粉”,实际就是“迷恋者心理”的体现。

但资深粉丝都清楚:花美男尽管源自“像花一样美丽的男子”,但其实是指“那些长相比同龄人年轻,皮肤白,身材高大(185cm以上)的男子”。他们相貌虽然美,却丝毫没有女气,相反很有男性的那种独特魅力。换句话说,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娘娘腔的男子。

用花来形容男子,中国古代就有。潘安,也就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就是典型,他有“河阳一县花”之称,是用花来比喻其样貌的美男子。潘安这个花美男,当时就有“粉丝”,刘孝标《语林》中说:“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就是说潘安驾车走在街上,中老年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结果将他的车装满了。

如果说花美男以“艺能”出名,潘安就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与陆机齐名,所有文学史中常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其《秋兴赋》、《闲居赋》、《沧海赋》、《怀旧赋》、《悼亡诗》等作品名垂青史。而且这个人感情很专一,与妻子生活20多年,相濡以沫。

如果你稍稍接触过韩国粉丝圈,或看过类似鲁豫访谈之类的节目对Super Junior的真实介绍,就知道金希澈及其所在乐队征服粉丝的,绝对不仅仅是外貌。

Super Junior是韩国著名的男声组合(韩庚就出身于此),在成熟的造星机制下,其成长、成熟都至为艰苦。阳光、努力、辛苦、坚强、善良、相亲相爱,这是粉丝对Super Junior经常用到的评价,其实也是学生或青年粉丝在自己的学校、工作中很难遇到的一种理想氛围——要知道Super Junior组合有13个成员,想统一出这种兄弟般的感情氛围是超难的!

他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好几年类似海军陆战队的残酷、枯燥训练过程,才培养出来的,并经历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淘汰;其后即使出名,也无法获得高收入(70%~80%收入归演艺公司),其中很多人成名5~7年后才有足够钱给自己或家人买一套不大不小的房产。这种明星跟投机暴发的明星完全不同,完全是靠唱功、跳功和其他艺能支撑,这给他们的粉丝带来很多深层的感动。

而“花瓣”们喜欢金希澈,也绝非仅仅因为他的容颜。金希澈在Super Junior中以唱功、口才等超强的艺能见长,他也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师和架子鼓手。

但他绝非一个简单的明星,而是一个生动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血性的人,曾不顾公司阻拦也要去看看哭倒在父亲墓前的朋友;非常节俭,粉丝看到他有的衣服隔了好几年还在穿;面若少年,但其实有大哥风范,韩庚当年在Super Junior中受到当地“黑粉”辱骂时,往往是金希澈出头反击……启示

在讨论“育粉”或“造粉”之前,必须明白粉丝关注的重点。

与长辈们的理解不同,“花瓣”们不是简单的“迷恋者心理”驱动,他们成粉的理由是:那些拥有艺术和多元文化价值的人物、产品或组织,他们拥有颠覆以往歌坛传统的创新和打败歌坛老人的成就,同时还成为年轻人理想人格或内涵的化身,因此才值得粉丝尊敬、期待和模仿。可以说,他们征服了“叛逆者”、“创世者”和“鉴赏者”——而这些才是粉丝形成的核心群体。

我们花这么长的篇幅来讲Super Junior和金希澈,无非是提醒大家,在“造粉”之前的基本功有多么重要!对于获得五届韩国金唱片本赏、七次韩国金唱片人气奖、四届韩国首尔歌谣大赏本赏、121周雄霸中国台湾KKBOX韩语榜、2009~2012年韩国唱片销量冠军的Super Junior来说,不断的“最”和“赏”其实是其粉丝养成的动力源泉。2.3对粉丝生产力的低估

但仅仅有明星的能量和消息就够了吗?

很多人都误解,认为粉丝传扬的内容大多数都来自艺人本身释放的信息。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数据揭示的结果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在真正卓越的粉丝群中,有关个人品牌的信息,大约只有30%是官方发布的明星消息,而剩下70%则是粉丝圈内自制出的各种周边信息。

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现象: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媒体工具的延伸,消费者都会日渐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观看以往上游供应商的生活过程,而是期待自己也能生产相应的文化成果和新闻信息。

粉丝是有生产力的。他们能够自己主动生产大量的创意、语言、故事、图片和手工艺品,并通过建造社区、搭建平台、积极互动等方式来反哺明星,带动其形象内涵和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为什么我们会特别关注“新浪金希澈微吧”这个案例?因为在它成型的这一年,恰恰处于金希澈参军入伍期间(2011年9月~2013年8月),金希澈自己的活动素材(品牌信息)很少。但这7万名粉丝是如何聚集起来的?

没错!他们围绕明星,自己制造了凝聚力!下面我们来做简要回顾。2天,400人,2万票

2012年8月18日,“新浪微吧”正式上线,借助新浪的强势平台,发展势头不可小觑。为聚拢人气,打响第一炮,新浪做了一次明星人气投票,排名前十的明星才能得到开吧资格。

希欢说,开始她并没有太重视这次投票,是在与她的朋友,也是同为金希澈资深粉丝的萌神、小红、久久、老湿交流时,才逐渐形成了争取开吧资格的共识。

首先,这些热血粉丝认为:新浪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个平台上组建粉丝团,很有发展壮大的希望,也能提升金希澈的国际声誉。

其次,他们洞察到:其他金希澈的粉丝团已发展稳定,人才饱和,但仍有许多有才华的粉丝无处施展。新的粉丝平台可以将这些外围的粉丝团结起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

此时,距离投票活动结束只剩三四天的时间,为保证抢到开吧资格,他们在广泛号召粉丝投票的同时,采取了突击投票的办法。

在五位发起人中,萌神是金希澈粉丝圈中的活跃人物,在粉丝中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所以由她去招募组成突击投票组的人员。

希欢是资深粉丝,由她甄别招募到的组员是否合适,合格者被加入她特别设立的QQ群,并告知注意事项。

小红在媒体工作,对投票运作流程较为熟悉,由她制定分组和分工计划。

久久和老湿是金希澈在国内最知名粉丝团“希澈家族”的工作组成员,有粉丝团运作的经验,负责管理协调组员。

不到24小时的时间,这个特别行动组招募到了400多人,被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2名组长,负责指导组员工作。另外由希欢和小红负责统计投票情况,保证在票数进入前十后不被赶超。

在投票过程中,他们发现在国内注册账号需要手机号验证,这大大限制了注册投票数,而从海外注册无须验证。所以她们特别划分出海外组,由身在海外的老湿任组长,专门负责从海外快速注册新账号,然后把账号交给国内投票,这样既能快速增加账号数量,又能避免同时注册、投票造成的遗漏和重复。希欢回忆,幸亏特设了海外组,他们为投票活动的最终成功出了大力。

这场投票战自9月15日正式打响,仅两天后投票通道关闭,但“金希澈”已获得2万多票,最终排名第二,顺利拿到开吧资格!这个过程本身,已经名动粉丝江湖。有人,还得有资源“新浪金希澈微吧”成功开吧,面临的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金希澈已于2011年9月入伍,到2013年8月才能退伍复出,在这期间基本没有新闻和活动,有的国内粉丝团干脆选择在此期间休站。

希欢说,当时微吧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无人,二无权(话语权),三无钱”,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管理组和工作组。

管理组是微吧最核心的,他们需要统筹策划整个微吧的工作,决定发展方向。对于管理组成员的招聘要求,希欢表示,像粉丝团这样的志愿工作,难免有人有私心,但对金希澈的私心,一定要大过其他私心。粉丝们只有看到你是真的为自家偶像好,才会愿意加入这个组织,服从你的安排,粉丝团才能做得起来。

另外,作为管理组成员,必须在粉丝圈内有一定人脉和社交能力。毕竟,初创期很多工作都要靠管理组成员动用个人的人脉去推动。

管理组稳定后,着手招募工作组。所谓工作组,就是为粉丝团生产创意性内容的人群,他们是粉丝中的“技术人才”。

一个工作组够吗?不够!“新浪金希澈微吧”共形成了八个工作组,分别为:翻译组、视编组、制图组、文艺组、前线组、外援组、浮云组。

其中,翻译组、视编组在韩饭粉丝团中是共通的,他们负责从韩国及其他国际媒体上收集各种核心的信息资源,并翻译转发。

制图组和文艺组则创作大量的图片和文案。如果你管理过微博,就明白编辑创作文字内容、收集并PS大量图片对于内容传播是多么重要。

前线组会组织、参与各种活动。

而外援组、浮云组(什么工作都能做的万能组)则是“新浪金希澈微吧”独创的,例如外援组是因为在金希澈入伍暂停活动期间,有特长的活跃粉丝尤其难招,为了尽快完成组织构造,让微吧工作步入轨道,采取了允许外援、兼任的办法,以克服暂时的困难——这就是群众的智慧。

有了完备的组织架构,希欢就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争取新浪的资源支持上。

新浪为管理微吧,设有首席吧主QQ群,各个微吧的吧主就是通过这个群与新浪方的负责人沟通交流。微吧平台开放初期,各吧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希欢就在群里与其他吧主交流,向他们传授经验,并为新浪方提供了一套“新浪微吧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什么样的贴可以删”、“什么样的贴冷处理”以及“管理组成员做事的态度”等内容。

希欢在公共领域的积极建言献策,受到了新浪的嘉奖,“新浪金希澈微吧”也因管理规范被作为榜样在微吧上宣传和推广。有了这个良好的关系基础,在此后竞争激烈的申请首页焦点、活动宣传等事务上,希欢自豪地表示,“只要我们申请了,一般都能通过。”这为金希澈争取到了很多绝佳的传播机会。运作粉丝团的三大法宝

根据希欢的经验,要运作好粉丝团,必须掌握三大法宝:活动、资源(尤其是独家视频、图片资源)、应援(以粉丝团名义为偶像进行的自发宣传)。

资源、应援都与明星活动紧密相连。在金希澈入伍期间,微吧只能利用活动带动粉丝参与。2012年圣诞节,微吧成立三个月,各方面情况已经稳定,希欢与管理、工作组策划准备了大半个月,推出了圣诞系列活动。希欢回忆说,当时决定要做次大活动,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粉丝,新组建的管理、工作组也需要在活动中互相磨合,提高大家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这次圣诞活动包括设计微吧logo、制作独家视频、定做微吧礼物(为避免粉丝误解微吧一开吧就要“赚钱”、“圈钱”,此次经费由管理、工作组成员自愿捐款资助)、抢楼送礼、视频图片补档等,掀起了微吧开吧来的第一个小高潮。

除了活动和奖品丰富的原因,时点的挑选也很重要。希欢表示,每当重大节日或与金希澈有关的纪念日,活动的效果就会特别好。圣诞、国庆甚至元宵、金希澈生日、出道纪念日等等,都有大幅度涨粉的现象。

虽然同是金希澈的粉丝,但各粉丝团独立运作,他们既是朋友又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六站联合办活动此前绝无仅有。各粉丝团被“联合做慈善会让金希澈对中国粉丝留下更好的印象,且能改变公众对韩粉‘脑残粉’的偏见误解”说服,同意了以六站联合的名义进行“金希澈出道日,花瓣慈善日”慈善活动,组织粉丝探望孤儿院,号召粉丝义务献血、参与公益服务等。“新浪金希澈微吧”作为牵头者,在其他五站的粉丝中竖立了良好的形象,凡是响应参与活动的人,几乎都成为微吧的粉丝。

随着粉丝的积累,新浪金希澈微吧也在今年开始尝试代购。今年五月,由韩国国防部授权出版的《因为是金希澈》(记录金希澈服役生活)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微吧作为团购预订渠道,成为出版社的第二大订单。启示

本节内容不禁让我们想起小米手机微博平台,平台上经常引发高转发的是那些小米粉丝自发制作的有趣信息。例如,小米粉丝会发出各种手机相机的微距拍摄效果,以此来证明他们选购小米是出色的选择。这个做法被小米借鉴过来,成为典型的佐证内容之一。

的确,在消费者权力升级的年代,粉丝自己就有充分的“表演者心理”动力,他们渴望自己在一个有明星的舞台上演出,让自我绽放。如果没有舞台,他们可以在“创世者心理”的驱动下去搭建全新的空间。类似众包模式的“粉丝生产力”,是最应关注的营销趋势之一。

而希欢的三大法宝:活动、资源、应援,其实都是“内容”。这重新诠释了内容营销的重要性。在电脑、手机、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极大丰富的媒介形式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究竟发布了什么有意思的内容。而在内容生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粉丝的参与,他们会让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2.4看Amanda Palmer与粉丝的疯狂互动

Amanda Palmer是德累斯顿玩偶组合的主唱、钢琴手,并兼任作词、作曲。她有着非常成功的演唱事业,还在超级海盗乐团担任主唱和作曲者。

但这个音乐才女,根本就是从一个草根成长起来。在2000年的时候,这位未来的创作型歌手还看不懂乐谱,在成立了乐队之后才开始自学作曲作词。但今天,她拥有数十万音乐粉丝。

今年TED邀请她讲述了自己与粉丝的疯狂互动。由于曾经在街头乞讨,她坚信与人们的直接交流互动,是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舞台上,她喜欢邀请粉丝直接上台表演;在台下,她可以在夜晚敲响粉丝的家门,然后到粉丝家的沙发上睡一觉。在德国,她甚至曾经让粉丝在自己的身体上签名。

但正规的音乐家们却不喜欢她,甚至有人恶狠狠地骂她为BITCH,更多的音乐人认为她背叛了音乐界。为什么?

当Amanda加入第一个唱片公司,第一张专辑很快就卖了两万五千张,这对一个草根音乐家已经足够了。但追求销量的公司却因业绩不够漂亮把她开除了。Amanda不相信音乐只有去强迫别人购买才能够活下去,她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让粉丝们“主动慷慨解囊”。

Amanda发起了一个活动,她通过博客和微博向自己的粉丝募捐10万美元,以维持乐队存活。她把自己的所有音乐都免费发布在网上——这可是逆天的大事!当时正是美国音乐界向音乐下载网站Napster提起诉讼索赔的时候,他们认为Amanda就是音乐界的叛徒。但Amanda坚称,分享并请求粉丝们主动掏钱支持音乐家,“这才是音乐的未来”。最终,她募捐到120万美元!

Amanda总结粉丝运作的核心只有两点:落入人群中;信任其他人。

她认为音乐家必须打开自己,主动和粉丝们沟通、交流,甚至向他们请求帮助也可以。但大部分音乐家其实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将粉丝当成了听众,也不相信他们的力量。

但Amanda发现,只有发动粉丝,才可以让音乐家拥有最大的发展。“音乐家的力量只可能来自于脚下,而不是来自于空中。”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当她加入Roadrunner唱片公司时,在歌曲“Leeds United”音乐视频发行后,她对公司的表现极为不满。Roadrunner唱片公司从视频中删掉了那些Amanda露出肚子的镜头,因为他们认为她看起来太胖了。

Amanda让她的歌迷看到这些信息,粉丝们纷纷在网上发出自己肚子的图片,并附加着嘲笑Roadrunner公司的信息、Amanda的歌词和对她的安慰语。粉丝们甚至自己创建了一个网站,并为这个活动创造了一个术语:重新露出肚子。

之后,所有信息被粉丝集成了一本《肚子书》,其中包含了600张肚子图片和来自歌迷的故事,这本书通过互联网卖给世界各地的歌迷,引发了大量公开报道。

最终,公司屈服了。

当Amanda在舞台上表演时,曾多次从台上直扑下去,通过粉丝的双手进行“人海冲浪”。这并非因为她勇敢,而是她信任自己的粉丝。

任何艺人、媒体、公司,都可以试一试Amanda的话:请求别人帮忙。这是互动的开始。2.5粉丝营销:从吸引到忠诚

这是一个“无粉丝,不营销”的时代。很多人都在津津乐道自己在微信平台通过活动或者一些吸粉工具吸引了多少粉丝。我问他们,你们如何保证事后不掉粉呢?他们竟大多无言以对。

其实留住粉丝比吸引粉丝更重要。提升粉丝黏性是通过互动。其实广义上的互动就是与客户产生联系和交易,交易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互动。当然互动的形式还包括内容推送、各类线上与线下的活动、建立品牌社群并让粉丝通过参与获得良好的品牌体验。那么,品牌商具体该如何与粉丝展开互动呢?用好的内容留住粉丝

在移动电商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不仅有较强的社交属性,也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就是说,微信不仅仅要靠朋友圈,也要靠有价值的内容来吸引和黏住粉丝。

那么,如何才能做出好的内容呢?

首先,要结合热点。很多时候,结合热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企业而言,在微信内容推送上结合热点,可以有效吸引粉丝打开阅读。

在电动车行业,绿源的微信订阅号内容兼具娱乐和热点。我们看到其内容中出现了“驯龙高手2”“小时代”等热映的电影标题,还有类似“涨姿势”等网络流行语言,这些都令年轻消费群体倍感亲切,大大提升了点击阅读内容的概率。

其次,要迎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习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时间更加宝贵、更加碎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普遍感受到较大的生活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内容输入上,一定要针对粉丝的具体情况投其所好。正如姜汝祥博士所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客户的细分是对消费者起码的尊敬。”

如何迎合粉丝的需求呢?首先,根据人群特质投其所好。比如美丽说的公众号经常给用户提供服饰搭配的解决方案。服饰搭配知识几乎是所有女性用户渴望获得的,家里衣柜中衣服不少,每件拿出来都特别漂亮时尚,但是几件搭配起来穿在身上就不行了。因此,她们还会拼命地逛街、逛淘宝买衣服。同时,美丽说将自己要推广的产品融入其中,顺利地把解决方案与产品的融合。用户一边看解决方案,一边买衣服,顺理成章,将粉丝成功黏住。

其次,微信内容定位要去功利化。很多企业通过一些线下手段吸粉或者导粉之后,就想直接实现转化,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微信平台不仅要承载品牌宣传的功能,还要承担新品首发的功能,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文化、企业信息、经销商政策等。实际上,在信息过量的时代,如果你什么都想宣传,或者过于赤裸裸地推广你的产品和促销信息,最后很可能事与愿违。

美国数字化专家尼葛洛庞帝曾经说过:“信息过量等于没有信息。”淡化产品信息之后,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粉丝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产品或品牌的信息。

郑州有一家火锅店——重庆小板凳,几乎在一夜之间风靡了河南餐饮市场,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环境创新,通过酒吧的概念跨界到火锅行业,产生“原来火锅也能这么吃”的卖点,继而通过微信实现低成本病毒传播。重庆小板凳经过调研发现,女性消费者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其微信订阅号推送的大多是女性情感类的内容,比如“婆媳相处,总有惊喜”以及“51种表达爱的方式”等,这些内容几乎和每个女性都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女性的共鸣,有效提升了微信订阅号的打开率以及黏性。

最后,注重与客户沟通的时间。有了好的内容,推送时间也很有讲究,如果你在客户正在忙碌的上班时间推送,很可能打扰了客户的正常工作。研究显示,有两个时间段推送较好,一个是客户上班之前8点左右,另外一个就是下午5~6点,客户下班之后在各类交通工具上会比较无聊,正好是阅读的最佳时间。通过活动黏住粉丝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公式:社交红利=粉丝数量×互动次数×参与度。对品牌而言,要想从社交红利中获得商业利益,就不仅仅要考虑粉丝的数量,而且要考虑粉丝与品牌之间的互动次数和品牌参与度。

提升粉丝数量。在任何商业形态中,没有流量就没有转化率。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粉丝就没有口碑。没有口碑,品牌仅仅就只是一个符号。那么,如何在公众平台上提升粉丝数量呢?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一些有创意的活动来吸引粉丝。

首先,要有一个容易吸引粉丝的理由。比如在产品包装上体现社交元素。笔者曾经看到,雪花啤酒虽然微信平台做得还不错,但是却在终端产品包装上只有公司网址,没有二维码,这就是用传统的思维或者一代电商的思维来做二代电商的平台,结果白白损失了积累粉丝的机会。

有了二维码,还要给消费者一个扫码的理由。

理由1:占便宜。消费者永远都喜欢“占便宜”的感觉。比如喜临门吸引粉丝的思路颠覆了传统赠送的方式,而是用“以卖代赠”的方式来吸引粉丝。2013年“双11”电商盛宴期间,喜临门开始尝试O2O吸粉,为吸引线上流量,喜临门在天猫旗舰店发起针对“双11”的预售。比如消费者在天猫上可以花99元购买“试睡护照”,由O2O部门邮寄给消费者,消费者收到试睡护照之后,就可以凭借这个护照去领价值500多元的乳胶枕,这样就将线上的流量引到了线下。消费者在线下,既可以只领取乳胶枕,也可以购买其他产品,参与线下活动。

理由2:好奇心。每个人天生都有好奇心。比如著名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一次活动中在一位美女的身上放了个二维码,并告诉你:扫一扫,有惊喜。许多人扫码之后发现,这名美女在向你展示一件当季的性感内衣。

理由3:解决客户当下的痒点和痛点。如果一位旅行者来大理旅游时不知道该怎样规划自己的旅游攻略,这时候一个介绍大理旅行景点和线路的二维码,必定会吸引这位游客的目光。消费者每天都会面临着法律、交话费、出国学外语、订餐叫外卖、服装搭配、家电维修、汽车保养等各种各样需要摆平的问题,只要你能想办法通过微信更好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提升其生活效率,优化其生活体验,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出来,消费者扫码的概率就很高。

让粉丝与品牌互动。互动的重要手段是拟人化。很多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粉丝之后,只有内容推送,即使有互动,也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语言,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谓互动,就是将粉丝当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真正的人来看待。为了提升互动水平,公众平台不仅要对消费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更重要的是要放弃公众语言,而去做拟人化的形象设置。比如沁园就塑造了一个关心主人饮水健康的沁儿的形象,消费者关注沁园订阅号之后,沁儿就会定时提醒消费者注意健康饮水。三只松鼠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松鼠形象,提醒主人:“双11”还是需要买坚果的,万一抢产品的时候饿了呢。这充满了人文关怀。

提升参与感。雷军曾经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讲,小米贩卖的不是手机,而是参与感。”实际上,参与感是提升品牌黏性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为什么参与感如此重要,原因就是移动电商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传统的购买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只有了解才能互动,只有互动才能分享,而分享又带来新的销售。

因此,对粉丝而言,参与其中可以直接提升体验水平,继而直接提升品牌忠诚度。品牌商可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并结合线上和线下促销活动,不断设计一些线下活动,比如珠宝企业可以设计一些相亲活动,培育未来的潜在消费者。小米主要通过小米同城会来让粉丝参与其线下活动,结果大大提升了粉丝对品牌的认同度。本质上,这些人渴望有一个归属感,渴望被承认。

参与过程仅仅在线上是不够的,必须走到线下,让粉丝在现场参与品牌活动,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更有助于实现品牌忠诚。第3章造粉3.1造就粉丝的18个重要环节

花瓣的故事说明了粉丝造就和运作的两大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一个品牌的粉丝究竟是如何养成的?

这里不得不谈到小米手机案例。

尽管我们并不认为小米在造粉方面是最完美的,它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从商业角度,它是成功的。

要知道,像格力这样的传统企业,基本上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运用无数中央级、地方级传统媒体资源和几万个实体渠道终端,才能够突破100亿的销售额(1991~2003年);但小米手机达到100亿只用了1年多,它没有电视广告,没有实体渠道,只用了网络营销,而且最早的发展只是集中在论坛、微博和门户网站这一个电商终端(2011~2012年)。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经常说:“因为米粉,所以小米。”业内认为:“如果说小米是成功的,那么它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塑造了自己的粉丝文化,让粉丝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去宣传小米的产品优点,去维护小米的品牌荣誉,所以说米粉成就了小米也毫不为过。”

小米的粉丝最早是从小米网络论坛社区中成长起来的,然后通过微博和历次发售进行扩张。那些参与小米研发较深的“核心粉丝”,最初只有几千人,2012年按论坛注册人群的10%计算,至少也有四五十万人。2012年年底小米粉丝的数量据说超过了500万人,这个数字与2012年小米出货量719万部结合起来,可以说小米拥有百万级的“中坚粉丝”。

根据我们有限范围内的访问,发现每个小米粉丝平均至少向6个人推荐过小米手机,那么其去年的影响范围可能达到3000万人,这还不包括因为各类媒体报道影响的非交叉人群,他们可以算是小米的“外围粉丝”。在这个大数据中产生700多万部的销售量,大约是20%的成单率。

对品牌来说,有“粉量”才有“分量”,有粉丝成单量才有真实成就感。那么,小米的粉丝到底是怎么养成的?下面我们从18个环节来做一次系统的梳理。洞察

歌星在一曲成名后,可以顺势“收粉”然后“养粉”,但雷军没有这样的条件。2010年他宣布做手机的时候,手里还没有任何成型的产品。也就是说,他只能凭空“造粉”。

而造粉的第一要义,就是满足粉丝的第一特征——“反叛者心理”,这要求你的产品或品牌具有一定的反叛者气质。

为什么一定要“反”?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怎么把市场搅动起来?一定要从市场现状中某种因素的反面入手去想。

2010年,手机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传统品牌正被打压,三星还没有赶上来,已发布三年的苹果iPhone如日中天。但是,有三个问题,正在培育中国市场的反叛心理:

第一,乔布斯判决“传统手机都是垃圾”,人们也确实发现智能机很炫,期待一个让自己扔掉老土功能机的理由——“反传统”;

第二,iPhone的价格的确让很多人消费不起,而追随的智能机拥有高性能的同时价位都向高位趋近,这让人们很犹豫——“反高价”;

第三,iPhone毕竟是一个美国品牌,代表着美国创新,它没有让本土人群(尤其是看重技术研发的核心消费人群)扬眉吐气的精神内涵——“反崇洋”。

很少人关注第三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它对普通人不是,但对手机界、IT界的精英人群,就是一个问题。小米的联合创始人林斌曾说:“小米”的名字能让很多人联想到“小米加步枪”,能够唤起很多爱国人士的民族情结。

小米卡通代言人米兔,就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小兵形象

后来小米公司的吉祥物“米兔”,也采用的是脖系红领巾和头戴雷锋帽的形象,同样被认为是“能够激发很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咱们自己的品牌”,这会堵住很多批评者的嘴。“民族情结”只是推广的一个好概念,但对于销售来讲,最核心的逆反就是那个惊天的价格——1999元。千万别只关注这个价格,一定要结合后来小米发布会上的产品要点:国内首款双核1.5G智能手机(当时顶级智能手机只达到双核1.2G),全球主频最快(比当时主流智能手机单核1G快200%以上),全球操作系统升级最快(疯狂到每周升级一次),全球最大主题库,全球顶级供应商……这对顾客而言是吸引,但对行业而言就是抽去了梯子。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小米在数个“最”的支持下,的确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机。小米一出,从认知角度,使得市场就剩下两款产品——高价位的iPhone和低价位的小米,而小米的品质还不亚于那些主流价位3000元以上的手机。

加上针对iPhone的民族品牌情结,可以说,小米成功地将自己稳稳置身于当时所有智能机的对立面。

雷军最初未必洞悉粉丝的心理,但他基于商人的思维,主动站到了粉丝的一面,并站在了行业的反面。

搅动粉丝市场的轴心开始转动。借势

雷军和小米最主要借了谁的势?

乔布斯和iPhone。

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其实回想一下不难发现,小米发布的整个过程,都有一个隐隐的台子在撑着它,或者有一个高高的风标在指引它。没错,这就是iPhone。

这就明白了,为什么有关小米的公关稿中,总是出现苹果、iPhone。甚至媒体自主创作的稿件中,也不由自主地将小米与iPhone对比,甚至给雷军冠以“雷布斯”的称号。

@黎万强(小米主管营销副总裁)在2011-7-29发的微博

小米要做顶级手机,选用了很多跟iphone所选级别一样的顶级供应商,确实面对了很多困难。

人人都知道,从价位上说,小米是站在iPhone的对立面,但无论从技术研发过程的认真程度,还是从发布会过程的表现方式,大家都不难看出雷军和小米其实是在向乔布斯和iPhone致敬。

小米聪明地避免了自己直接说出“比肩iPhone”这类易引人唾弃的话,它的“潜在膜拜”和“低调攀比”,赢得了大量的小米粉丝。

大多数新闻炒作的借势,都是借一个非常明显的热点新闻的推力。但小米的借势,借的是一种大家渴望但又隐藏的心理。其中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心理:我们中国能否出现一个像苹果一样的公司,像iPhone一样的手机?

尽管人们知道小米不可能达到苹果的地位,但他们终将好奇:这个在很多表现细节上都像iPhone的手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大多数人,尤其是喜欢尝试新手机的男性顾客,都有潜在的英雄情结,或者崇拜英雄的心理,这与粉丝的“创世者心理”暗暗相合。他们期待有英雄,尤其是本土的英雄,来伸张他们的心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米做到了,尽管相对iPhone是个略带稚气的英雄。

注意,超越前述的“逆反心理”跳跃到一个新的层面,即“英雄心理”,是这里的关键!

雷军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投资决策和组建团队上的英雄情结,一个是实际操作中的切入点把握。

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铺天盖地,他敢做WPS;大宇《仙剑奇侠传》单机游戏占领PC,他敢做《剑侠情缘》;紧跟1999年成立的当当模式之路,2000年他投资了卓越;踏上2005年的PPG模式跳板,2007年他投资了凡客……无论从哪里、从何时切入,他都要求自己的企业成为该领域新的英雄。

而苹果这个跳板他同样抢到了。只不过他一直等到2010年中期安卓手机美国销量首次超过iPhone后,才开始正式切入(小米的操作系统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优化版)。自然,小米打不倒iPhone,但要借它的势,成为站在另一极的、新的行业标准!

三星到2012年年初才开始大规模通过诉讼方式来借用苹果这个跳板,自然,它也成功了,甚至抢去了苹果的部分份额。直到今天,当人们知道iPhone 5S依然在用三星的A7处理器,才知道三星的全球诉讼战原来是一种“跳板借势”策略。

还有另外一种借势。乐视超级电视发布,一定要拉上给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和液晶屏高手夏普,以及主流芯片品牌——高通(Qualcomm),这也是在借势。

高通同样也出现在小米的发布会上,它是小米唯一邀请上台的供应商,同时也是HTC、诺基亚、MOTO、LG、索尼等国际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小米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显示自己与国际大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小米发布会PPT中强调与高通的合作,请注意其黑幕风格类似iPhone发布会

乐视超级电视发布会上强调了与夏普、高通、富士康等顶级供应商的合作聚核

很多中国企业创新业务,以为有个创意、拿个配方、买个技术就够了,其实人才是核心。

有个雷军,成就不了小米技术形象的坚硬内核。苹果公司虽然2007年推出iPhone,但其实相关技术储备却至少有10年的历史。你怎么让顾客相信你的技术内涵?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在粉丝传播过程中,最核心、最有效的内容发布群体是“核心粉丝”,他们一般是发烧友级别的爱好者,充满专业的“鉴赏者心理”,对产品的研发历史、技术数据如数家珍。你怎么吸引、推动他们为你的产品做口碑?

小米一创立,打出的口号就是“为手机发烧友而生”。光靠雷军能吸引发烧友?别逗了!

因此一定要先组一个让人信服的团队。这就是为什么到处传颂着“小米公司七人超豪华联合创始人团队”的信息:雷军是金山软件董事长,林斌是谷歌研究院副院长,洪锋是Google高级工程师,黄江吉是微软工程院首席工程师,黎万强是金山软件人机交互设计总监、金山词霸总经理,周光平是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刘德是来自世界顶级设计中心ArtCenter的工业设计师。

这些人本身就有大量的技术界朋友。小米实际上在微博传播之前,先建立一个小米论坛社区,将一众IT和手机朋友聚集在一起,通过他们再聚合一批手机发烧友,参与、讨论与整合之后,再发布相关技术信息到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影响更多的下一层“鉴赏者”。

小米手机释放大量类似每秒8800万三角形的渲染能力、每秒5.32亿像素填充能力、F2.4大光圈、Launcher FPS测试、ALT系统测试等专业词汇,不断强化“鉴赏者”们的信心和兴趣,并推动他们一圈一圈向外传递小米信息,甚至直接引发购买。

我们访谈到的一位手机发烧友级的小米粉丝Z,除了自己拥有一部小米工程机,还推荐亲友购买小米手机达7部之多!他的口头禅是:“别听别人瞎扯!听我的,看数据!”

确实,听上去十分让人信服。

小米发布会公开展示Quadrant(手机性能测试大师)、超级兔子、Linpack(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浮点性能测试)、Vellamo(浏览器系统网页基准测试)等国际国内测评工具的测评结果,展示其超越三星(Galaxy SII)、LG、MOTO、HTC的性能。普通顾客早已被震晕,但技术发烧友却听得津津有味——后者才是产品传播链条的“一级发动者”和“专业佐证者”结构

仅有硬件方面的传播“一级发动者”是不够的。手机硬件能保证基本的顾客群,但不能保证将顾客群扩大。

玩过55部手机的雷军知道,顾客对手机的关注实际上有一个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手机硬件、操作平台和应用程序。

电信运营商相当于高速公路,手机本身相当于路上跑的汽车,手机操作系统相当于汽车上的驾驶系统,而应用程序相当于驾驶舱里的CD播放器或者GPS导航仪。你以为顾客要的是汽车,但他们其实要的是更快更好地到达目的地,是驾乘体验和达成目标。

如果三个层面都产生相应的粉丝群体,就可能产生最大的、互动的、叠加的推广效果。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也是保险之举:一旦硬件失败,但软件可能成为下一轮融资亮点。因此小米公司做的其实是三个产品:硬件级别的小米手机、系统级别的米柚、应用级别的米聊。

这三个产品尽管在用户上有交叉,但分三个方向满足了后来粉丝的三方面需求,或者说吸引了三类粉丝。小米手机直接针对硬件粉丝,米柚(MIUI)比手机早一年发布并安装到多种手机上(例如MOTO),米聊更是很早就在安卓市场上被广泛下载并产生比微信更早的一批通话应用粉丝。

2010年就推出的米柚,实际上是安卓(Android)系统的一个优化版。它充分运用了安卓系统与苹果系统的斗争,但又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改进而高于安卓系统,因此维基百科评论“米柚令安卓系统被定制得非常中国化”。在各类手机论坛中,当你看到“用米柚替代安卓,手机瞬间提高了一个档次啊”之类的话,这就是小米所要的效果——尽管你还没有用到小米手机,但你至少知道米柚比其他安卓系统更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