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绝后的帝陵臣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23:22:05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空前绝后的帝陵臣庙

空前绝后的帝陵臣庙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业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巧夺天工的古建杰作、承载历史的文化遗迹、人杰地灵的物华天宝、千年奇观的名胜古迹、天地精华的自然美景、淳朴浓郁的民风习俗、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辉煌灿烂的科技教育、修身养性的传统保健、至善至美的伦理道德、意蕴深邃的古老哲学、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群星闪耀的杰出人物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

绝代王陵——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园

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黄陵城北的桥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而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我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770年建庙祀典以来,黄帝陵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誉。

为了纪念共同的祖先

远古时期,在我国河南禹州生活着一个有熊部落。黄帝是这个部落的首领,他本姓公孙,是我国远古传说伏羲和女娲之孙,少典之子。他生长于姬水,也就是后来的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因此改姓姬。有说黄帝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就是后来河南新郑的西北,所以以“轩辕氏”为号。也有说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轩辕黄帝画像

传说黄帝一生下来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便成为有熊部落的首领。黄帝成为部落首领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落。■ 黄帝陵现代建筑

轩辕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被称为“黄帝王朝”,他的部落不再称作有熊国了。因为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之黄,故称“黄帝”。

在他带领下,有熊部落在上古时期姬水一带成为较为文明的部落,有熊部落也被称为黄帝部落。

在当时,古老的氏族制度已日益瓦解,各氏族部落之间为争夺领地、扩充势力经常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天下纷乱。

在此情势之下,黄帝一方面大力训练军队,将本部落军队和统归黄帝领导的以虎、豹、熊、罴等为图腾的各部落人马训练成一支号令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勇猛之师,用以讨伐那些破坏部落联盟规则、相互侵伐的部落,迫使他们归顺于黄帝部落。伏羲 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等,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传说他发明创造了八卦,创制了历法,教民渔猎和驯养家畜,创制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另一方面,黄帝在部落内推行德政,爱护百姓,教化万民,积极发展畜牧农业生产,发明了打井、做杵臼、造弓箭、服牛乘马、驾车、造舟船等技术。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时这两者分别不大,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染制五彩衣裳、制扉履。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臣子大挠占日月、作干支,乐官伶伦发明乐器。据说世界上第一只锅,是黄帝本人制作的,很快,人们就学会和推广用锅煮饭烧菜了。

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从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流域地区。此后逐渐东进,后来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

在黄帝领导的部落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同时,西方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南方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进入了黄河中下游流域。

传说炎帝族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沿渭水东下,再顺黄河东进入河南西南部,后到达山东地区。炎帝族首领炎帝也是少典的儿子,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氏,生得牛头人身。■ 黄炎结盟■ 三祖堂壁画蚩尤像

炎帝族与黄帝族世代互通婚姻。炎帝族部落在其进入山东地区的进程中,与从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了长期激烈的冲突。

传说九黎族首领蚩尤长着4只眼睛6只手,人身牛蹄,头上生着锐利的尖角,耳旁鬓毛硬如刀剑,以石头和沙子当饭吃。蚩尤武功高强,还能呼风唤雨。他共有81个兄弟,人人铜头铁额,个个凶猛无比。

炎帝族在与九黎族激烈的冲突中失利,被迫退向北方,向居住在涿鹿地区的黄帝族求援。黄帝闻讯后,便与炎帝族联合,准备抵御蚩尤的进攻。戈 我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其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三种。

在当时,蚩尤部落已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他们开山洞采集矿石,打造戈、矛、戟、弩弓等各种兵器,因此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一次,蚩尤带领81个兄弟,指挥大量军马,气势汹汹地向黄帝军队发起了进攻。■ 三祖堂壁画“合符釜山”指南车 又称司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作为帝王的仪仗车辆。指南车起源很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它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指南车的自动离合装置显示了古代机械技术的卓越成就。

双方人马在涿鹿原野上展开了激烈厮杀。正当双方人马酣战时,蚩尤施展本领,造起弥天大雾。黄帝及其人马顿时迷失在大雾之中,大家不辨方向、敌我不分、自相残杀,蚩尤趁机进攻。

正在危急之时,黄帝的臣子风后制造了指南车,车上立一木人,手指着特定的方向,无论车子如何旋转,木人手始终指向同一方向。黄帝统率大军依靠指南车的指引,冲出了大雾的包围。

后来,黄帝命臣子应龙选一适当地形,准备以水攻击蚩尤的大军。不料蚩尤抢先从天上请来了风伯和雨师,纵起漫天的狂风暴雨扫向黄帝大军。

黄帝的军队被打得队形大乱、四散奔逃,陷于一片汪洋之中。黄帝大惊,连忙招来自己的女儿天女魃从天上下凡助战。

天女魃降落到地面,施展本领,将狂风暴雨和遍地洪水一扫而光,黄帝大军才转危为安。黄帝立即命令大军乘势转入反攻。大家士气大振,向蚩尤部队猛冲,势如破竹,杀得蚩尤人马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为防止蚩尤反扑,黄帝开始驯养猛兽助战。他将猛兽饿上几天后,又命军士穿上蚩尤部的服装去逗弄它们,等它们被激怒后,便丢一些小动物。久而久之,猛兽一看见穿蚩尤部服装的人就冲上前去撕咬。

黄帝利用猛兽最终战胜蚩尤,天下重归太平。各部落一致推举他为天子。从此,黄帝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风伯 又称风师、箕伯或飞廉,也就是风神。传说风伯是蚩尤的师弟,是人面鸟身的天神,专门掌管着八面来风的消息,能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掌管天气的神灵之一。雨师 也叫萍翳或者玄冥,是我国道教传说中掌管雨的神灵,左手时常带着一条小龙。传说雨师能随意控制降雨,掌管着全部水源,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掌管天气的神灵之一。

黄帝战败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他发现桥山一带的人们,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

黄帝便教化桥山人们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 三祖堂壁画“嫘祖养蚕”■轩辕黄帝雕像

桥山人们住进房屋后,日常生活方便多了,但他们经常砍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了。

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全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被冲得一干二净了。

黄帝看见漫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

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来。

黄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部落,率兵四处亲征。他的足迹东至大海,北到河北,南至长江流域,西达甘肃。经过多年的征战,黄帝终于统一了中原。

黄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风后、常光、力牧、大鸿四大臣辅政,管理朝政,安顿万民。由于黄帝的努力,中原地区获得了统一。涿鹿大战之后留在中原地区的九黎族部落民众,与炎黄两族融为一体,成了华夏族。

所以,我们中国人便把黄帝奉为始祖,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黄帝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人还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建造了一座黄帝陵。阅读链接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天,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黄龙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却没有成功。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于是人们就把黄帝的衣冠葬在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黄帝陵的由来。但也有人说,黄帝去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秦代修建与祭祀黄帝陵

黄帝去世后,人们选择了桥山之巅,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

历代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即黄帝陵。■ 陕西黄帝陵

矗立在中原黄土高原之上唯一长满几万株千年松柏的山,名叫桥山。

其实,桥山顶上由于干旱等原因,原来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人们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

看到这种情况,人们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枝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便回到天宫把此事禀告了玉皇大帝。■ 轩辕黄帝的陵园

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呢?”说完,玉帝就命令九天玄女把天宫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都撒在桥山上。

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莹莹的柏树苗。

青山老人看见满山都长出了柏树苗,非常高兴,于是,他就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了葱绿一片。九天玄女 简称玄女,也叫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或者九天圣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仙。传说九天玄女是玄鸟变化的,长着人头的鸟神,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也是正义之神。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10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 陕西黄帝陵陈抟(871—989),也叫睡仙或希夷祖师,是我国宋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传说他继承了汉代以来的相术学传统,并把清静无为的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归于一流,因此也是我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

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就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

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指挥儿子继续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

这个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的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头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簪,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剑 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所以须量人而定。我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

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了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了。

王母娘娘发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了。

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好吃懒做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有年冬天,雪下得有1米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

谁知点火以后,柴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 陕西黄帝陵飞檐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如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或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

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随便砍伐桥山的古柏了。

就是有的孩子偶尔把落在地上的枯树枝拾回家当柴烧,也会受到家中老人的严厉责骂,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树枝送回桥山不可。桥山古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保护下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

据有关史书记载,战国初期,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黄帝陵园。同时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半圆形绕此山而过,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叫桥山。陵因山而得名,叫“桥陵”。

通往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磴道,石头铺就。该石磴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磴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 陕西黄帝陵■ 黄帝陵内“夸父追日”纪念景物

后经过重修,石磴道就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石磴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

陵道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陵道尽头,就是陵区。陵区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石雕 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3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封土前方有一祭亭,飞檐起翘,气宇轩昂。陵园区内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巧妙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陵陵园内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有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 轩辕黄帝陵园九五之尊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形容帝王的说法。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奇数,有尊贵之意,五在奇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象征至高无上的帝王。宫廷中常见“九五”的实用例证,最多表现在建筑的开间数上,如天安门、午门等主要门阙都是面阔九开间,进深五开间,以符卦象。

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

北面为诚心亭。面阔5间。进深1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5间,进深1间,卷棚顶。亭内立有“祭黄帝陵文”和“黄帝陵”碑石。

在轩辕庙内一块约1米见方的青石上,印记着黄帝的脚印。凡是来黄帝陵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

关于黄帝的这双脚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黄帝时期,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人们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

黄帝也和其他人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奔走时只好光着双脚。

后来,有人给黄帝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他出外巡察,或上山狩猎仍不能穿。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3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进行解释。

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一位名叫素雀的人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

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

有一天,素雀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鞋就不会再小了。■ 黄帝陵黄帝脚印■ 陕西黄帝陵全貌

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

黄帝试穿后,很满意。他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而这块石板就被保存下来了。阅读链接黄帝陵内有古柏14棵,其中的一棵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这棵柏树相传是黄帝亲手种植的,被称为“柏树之王”。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这棵柏树。他临行时,又随手把人们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后来黄帝亲手种植柏树的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历代加强修建与祭祀

刘邦建立大汉后,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了“轩辕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 黄帝陵守护神■ 黄帝陵“汉武仙台”

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4字,为后来明代嘉靖七年(1528)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梢,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此台始建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勒兵10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他看到高大雄伟的黄帝陵,立即停兵祭祀。同时为了使自己长寿成仙,他又令兵士于此起20米高土筑台,后人称祈仙台。祈仙台距陵墓45米。

据说,汉武帝修建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东升。于是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俯首默祭。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

汉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保佑汉室江山永保平安,自己也想早日成仙,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而被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从中流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

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每到清明时节,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就会凝结为球状,像挂满了珍珠宝石一般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后尤为壮观。

在汉武仙台之旁,在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与“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唐代宗时期,又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1140多棵。

969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安全,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后来人们拜谒的轩辕庙。■ 黄帝陵“挂甲柏”和“皇帝手植柏”丙申 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三十三个,是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三十三年就是丙申年。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把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黄帝陵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蒙古族问鼎中原建立元朝后,曾经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收到陕西中部县的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泰定帝说:

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

泰定帝说罢,由他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兼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在明朝的时候,明朝廷也十分重视黄帝陵的祭拜。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1371年,他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去黄帝陵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 黄帝陵内黄帝石刻像

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有一座竖立的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意思是“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块石碑是明太祖洪武年间由皇帝朱元璋设立的,目的是用来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 黄帝陵前的下马石碑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就是1536年书写的。

1682年,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在一通石碑上,后来立在轩辕庙碑廊里。

有一通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1776年所立,后碑石遗失。

后来,黄帝陵又进行了大整修,目标是以黄帝陵、黄帝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使之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巡抚 又称抚台,我国明清时期的官名,主管一省的军政和民政,是代表着地方的军政大员之一。巡抚要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

同时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还有就是让建筑与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了“雄伟、壮观、肃穆、古朴”的气势。■龙角柏

在整修过程中,吸收了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和更粗犷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宇、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和外围景观等区域。形成了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结构形态。其中庙院广场以五千年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

整修黄帝陵是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增强了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阅读链接轩辕庙对面有条小山沟,名叫暖泉沟。传说有一年,黄帝之妃嫘祖因常年养蚕缫丝和制作衣服,劳累过度,终于卧床不起,很想能喝到白水家乡的泉水,因为那里的泉水清澈、甘美,喝了提神。这消息被桥国人们知道了,大家决心把白水泉水引到桥国,让嫘祖在病中能喝到家乡泉水。人们都自愿投入到开渠劳动中。此事感动了龙王,龙王用爪一划,就把白水到桥国的地下水渠开通了。从此,桥国泉水味道也变得和白水泉水一模一样了。更使人惊奇的是,桥国泉水不但日夜涌流,而且还变得冬暖夏凉,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暖泉”。

华夏始祖陵——炎帝陵

炎帝陵坐落于株洲炎陵的鹿原陂,被称为“神州第一陵”,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帝的安息地,也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神州第一陵”的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等。

在我国历史传说中,炎帝开创了华夏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是他创造了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产量;是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总之,炎帝一直受到我们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因此对他的祭祀也从未间断过。

农业与医药之神的炎帝

大约在5000年前的西秦大地上,生活着一支部落叫有娇氏。其首领女儿有娇氏,名叫女登,嫁给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为正妃。

女登生了一个孩子取名叫石年,石年因为在姜水一带长大,也就是后来的宝鸡一带,所以有“姜”姓之称。■炎帝神农氏画像

小石年长大后,他担任了有娇氏部落的首领。他以火德称氏,因此被称为炎帝。

有一天,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的谷粒飞在天空,当鸟儿掠过炎帝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到了地上。■ 炎帝陵炎帝塑像

炎帝看见了,就把穗谷捡起来埋在土壤里,后来就长出了一棵苗,不久苗又结了穗。炎帝就把谷穗放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他感到很好吃。

炎帝从中受到启发,他想要是把谷粒埋到土里,年年种植,年年收获,这样人们的食物就会源源不断,人们的吃食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但在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炎帝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了菽、麦、稷、稻等五谷。

炎帝为了教人们种庄稼,他就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草就死去了。

后来,人们变懒了,在天热时,大家就用绳子把石片吊在树上,便坐在树下敲着、喊着。但是草也不死了。正妃 也叫大妃、嫡妃或者元妃,是我国古代时期君主用来称呼尚未封后的嫡配夫人的称号。只有君主的正室妻子才能被称呼为正妃,正妃也是嫔妃之中地位最高的称号。火德 是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的五德之一,五德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以五行中的火来附会王朝历运的称为火德。■ 炎帝陵神农大殿

人们学会用石片铲草了,但是草一铲去,地就被晒干了,而且铲草很费力气。有的人铲草劲使猛了,石片铲子就断了。人们只得把断了的石片翻过进行扒草,这样使着比铲还得劲,从此便有了锄。

炎帝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后,他又教人们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这样收成就越来越好了,也逐渐满足了人们的吃饭要求。

炎帝又发明了耒耜,教人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随着五谷的大量种植,人们的食物逐渐有了剩余。于是,炎帝又把野生的猪、狗、羊、牛、鸡等进行人工饲养,既作为人的肉食,又驯其畜力服务于人,由此又出现了畜牧农耕。

炎帝逐渐发现,人们在采集活动中经常误食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等现象。他同时还发现,人们吃了某些动植物,却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因其他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炎帝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

那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人们只能靠打猎生活,但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也越打越稀,人们只好饿肚子。同时,人们苦于无医无药,生疮害病时只能受着病痛的煎熬。

人们的疾苦,炎帝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为人们治病呢?他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炎帝带着一批人,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了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飘出香气。

大家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里窜出一群虎豹蟒蛇,把大家团团围住。大家挥舞鞭子,向野兽打去。可是打走一批,又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鞭子抽出的一条条或一块块伤痕,后来就成了它们皮上的斑纹。

大家觉得山里太险恶了,就劝炎帝回去。但他摇摇头说:“不能回!大家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炎帝陵炎帝大殿

炎帝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很难爬上去。大家又劝炎帝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

炎帝摇摇头说:“不能回!大家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炎帝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就是后来的“望农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