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00:04:36

点击下载

作者:本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试读:

前言

亚历山大(Alexandzos,公元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亚历山大被誉为西方四大军事伟人之一,与汉尼拔、凯撒、拿破仑齐名,而且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

亚历山大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在统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伐,率领军队驰骋欧亚非大陆,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上游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菲利浦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菲利浦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的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畔。然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攻陷底比斯城。

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各邦国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国王和最高统帅。

接着,亚历山大开始远征东方波斯。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地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地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这样,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万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他用以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3万名、骑兵5000名和战舰160艘组成。波斯帝国却拥有数十万大军,战舰400艘。在伊索斯城,与大流士三世的大军遭遇,首战胜利。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000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开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亚历山大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大流士三世,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和商业都市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

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波斯波利斯和艾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帝国建立起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格狄亚那。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将士们疲惫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将士们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于公元前326年7月从印度撤兵。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亡,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马其顿帝国也随之瓦解。

亚历山大东征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灭亡了波斯帝国。在东征过程中,沿途修建了许多新城,有好几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城,今天已经发展为埃及最大的海港。亚历山大后建都于巴比伦,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计划,但没能完成。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被他的四位将领瓜分,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就此败落。

生于战乱之中

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带给我无穷无尽的财富。——亚历山大

战乱的希腊世界

叙述亚历山大的事迹之前,先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这得从他的父亲——菲利浦二世的马其顿王国开始讲起。在菲利浦二世的励精图治之下,马其顿王国的势力发展得相当快。亚历山大日后能够成就那么大的事业,无不得益于马其顿王国的深厚根基。

当时的马其顿王国已经成为希腊世界最强盛的军事国家。菲利浦二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征服南部的希腊城邦,第二个目标是指向东方的波斯帝国。少年时代的亚历山大就被马其顿王国新兴的气势所感染,之后他就在这个前提之马其顿王国下,成就了更大的事业。

亚历山大诞生于公元前356年。在他的少年时代,希腊世界已经呈现了分崩离析的状况。在上一个世纪,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结束了,斯巴达虽然赢得了胜利,可是元气尽失,欲振乏力,代之而起的几个短暂霸权也非常不稳定;而雅典却在波斯的支援下成了希腊世界中最强盛的一个霸权者,不但接受波斯的金钱支援以及船只的供给,并且和波斯签订了军事同盟的协定。可是希腊诸邦都互相结为同盟反抗雅典,在经历了两年的战争后,雅典终因孤立无援而宣告屈服,没有多久就衰落了。

这时的希腊世界不但是国与国相争,而且在国内也是战争频仍、政治纷乱、党派林立,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大不如前。在政治上失势的人多半亡命异国,为了生活不得不充任异国的佣兵。佣兵的增加使内战的规模更为扩大,这可以说是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使希腊世界的混乱愈陷愈深。

这个时候的希腊有许多人站出来高呼“和平共存”的口号,强调自主独立、地位平等,但是这种和平的口号并不切实际。当时一流的政治家为了祖国的强盛都主张“霸权论”,希望能恢复雅典往日的光荣。他们希望雅典能重新成为希腊城邦的指导者,以维持当时希腊世界的安定与和平。

各邦为了解决内政的矛盾和混乱,在政治上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共同的敌人,使国内的战争和矛盾指向外敌。当时的希腊经济衰微,对物产丰富的波斯不免有觊觎之意。政客就以美丽的言词发表演说,企图煽动起人民对波斯的敌对意识,这就是流行一时的“东征论”。曾有政客鼓起如簧之舌,对民众演说道:“你们应该不会忘记波斯战争的惨痛教训吧?那些东方的夷狄们,他们是怎样野蛮地对待我们希腊同胞的?波斯可以说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人,它使我们全体希腊人成为奴隶。攻打波斯实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也许这是祭典演说的一部分,这种说词非常具有煽动性和悲壮感。东征论的心理意识除了政治的目的外,还有着经济掠夺的野心,甚至还隐藏着民族的优越意识。

提倡东征论的伊索克拉德斯出身于富裕之家,专门制造乐器。当时的一些富商大贾最怕发生内乱,因为一旦发生内乱就容易丧失财产。“今天许多人认为我是有钱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种危险比我做了任何坏事,还要危险好几倍。”伊索克拉德斯坦白地说出当时一些有钱人的隐忧。

许多无产者都变成无所事事的流浪汉,这些人就成为社会中非常危险的分子,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当时的有产阶级为了预防这批人因不满而发生暴乱,就必须设法把这些人隔离起来。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法,伊索克拉德斯的政策就是把这批人移到其他的地方去,既可消除社会上的不安,又能符合有产阶级的利益。

100年以前波斯人的入侵以及波斯对希腊人民的暴行,早已经时过境迁。但为了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希腊政客们便以此为借口准备发动报复战争。这个侵略计划因为已经失去了时效,不能以正面的理由去讨伐波斯,而希腊一般民众的反应也并不热烈。这不过是政治家的政治口号罢了。波斯人入侵希腊

伊索克拉德斯站在希腊人的立场上处处考虑到希腊人的利害。当时的马其顿帝国已经非常强盛,伊索克拉德斯希望马其顿能够派兵攻打波斯。以菲利浦当时的实力而言,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伊索克拉德斯对问题的考虑似乎是太过单纯了。他一心只寄望菲利浦能够出兵,可是却没有想到打败波斯以后,希腊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是怎么样的一种新关系。

马其顿王族是希腊英雄贝拉克列斯之后,也算是希腊著名的家族,历代的武功都非常卓越。这时的狄摩西尼就认为伊索克拉德斯的想法太过于幼稚,竟把菲利浦二世当做佣兵一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没有想到将来尾大不掉的后果。

菲利浦二世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典政治家狄摩西尼人,他不但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且也有政治上的才能。狄摩西尼早已洞察到马其顿的菲利浦二世才是将来希腊世界最大的敌人。后来的历史完全证明了他当初的真知灼见。

资料链接马其顿帝国(公元前366年~前323年)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侵略希腊,马其顿一度受波斯统治。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一跃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了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村庄变成城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首都。马其顿的真正强大是在菲利浦二世之时。菲利浦二世在位的时候征服了整个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后来整合了希腊的力量开始东征,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即告崩溃,大体分裂为三部分,其中欧洲部分即希腊本土地区,曾几易其主,最终为安提柯王朝所统治,公元前2世纪中叶为罗马帝国所灭。辉煌时的马其顿帝国版图包括今天的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以及印度小部分。

国王和王妃

历山大生下来的时候正是公元前356年。这个时候的马其顿王亚国在菲利浦二世统治之下,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北边希腊的许多城邦一个一个被马其顿占领,纳入马其顿王国势力范围之内。

对于菲利浦二世来说,武力解决并非是最理想的手段。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攻人之城才是上上之策。他往往利用情报工作或是收买对方的重要人物,或是利用对方的心理,以达到政治和军事的目的。在外交方面,他的手法也是层出不穷,纵横捭阖,而能呼风唤雨;运筹帷幄,而能决胜千里之外。

和雅典同盟的都市都遭受到马其顿军队的围攻,希望能获得雅典的援助。然而,雅典的国民会议,在策略上几乎总是棋差一着。这时狄摩西尼到处奔走疾呼,希望雅典的市民们不要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希腊世界当前的危机。“如果一切的防御都假佣兵之手,那么雅典的状况就岌岌可危了!”狄摩西尼不停地对雅典的居民提出警告。“希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绝对不能依靠佣兵。这是关乎我们生死存亡的战争,希望所有的国民都要戮力同心,为自由而战!”但是雅典的国民会议一连讨论了好几天,只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动。在这些空泛的讨论中终于坐失了大好的战机。“没有积极作战的勇气,只是在国民会议上长篇大论地议而不决,坐而论道,这样子只会落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狄摩西尼感到痛心疾首,殷殷告诫他的市民。至于实行军事独裁的菲利浦,他的行动力却非常迅速,往往剑及履及,说到办到,从不放过任何最好的时机,这也就是他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

和实行独裁政治的马其顿相较量,雅典就显得像一盘散沙似的。狄摩西尼看得特别清楚,因此他认为若要维护希腊的自由精神,雅典应当负起历史上神圣的使命。

菲利浦在一年之中,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按照希腊人的习俗,冬天是要停止战争的,让兵士们回到自己家中团聚,过家庭生活。可是菲利浦并不遵守这个习俗,他完全忽视了手下将士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他一心一意要使马其顿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在政治和军事的活动中,并且他为自己订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一远大目标就是征服全希腊,进而征服波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彻底实现。

公元前356年,正是亚历山大诞生的那一年,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浦刚刚占领了波蒂弟亚。菲利浦之所以会远离他的家庭,除了政治、军事方面令他无法分身之外,他的家庭生活跟他的个性格格不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王妃奥琳比亚丝本是伊比鲁斯的公主,菲利浦第一次看到奥琳比亚丝的时候,她正亚历山大的诞生在岛上举行一种古老而秘密的宗教祭典。菲利浦也参加了这次祭典,他发现这个祭典比他以前所看到的任何祭典更加刺激和狂野。伊比鲁斯的宗教祭典非常原始且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参加这种祭典的人很容易进入一种亢奋状态,众人在神的面前狂宴乱舞,最后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中能够使神灵附体。年轻的菲利浦看到这场祭典,感到非常刺激,而且也十分欣赏奥琳比亚丝的野性美。这种祭典非常注重官能的快感,也许对年轻的菲利浦来说,具有十分强烈的魅力。

奥琳比亚丝这种激情的个性是不适合家庭生活的,这一点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他俩结婚之后,奥琳比亚丝仍照着当地的习俗,在居住的地方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蛇。在伊比鲁斯的祭典中她常常是头戴常春藤,抱着血淋淋的蛇疯狂地跳舞。奥琳比亚丝竟然把这种野蛮的祭典带到了菲利浦的家中。有一天晚上,菲利浦看到他的妻子和一条蛇一起睡觉,他感到既恐怖又嫌恶,从此再也不愿意和奥琳比亚丝同床共寝。

奥琳比亚丝具有非常偏激的性格,常常陷入幻想之中,她还把自己做的梦说给丈夫听,并认为那是神的暗示。菲利浦简直无法了解为什么这女人总是生活在她的幻想里。他们两人之间的距离一天比一天大,菲利浦也愈来愈疏远他的妻子。

菲利浦后来又娶了三个女子,可是她们都没有生育。再说,只有奥琳比亚丝是皇家出身,在公元前337年以前,奥琳比亚丝是菲利浦正妻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而亚历山大也一直被认为是菲利浦的嫡子。

菲利浦和奥琳比亚丝的婚姻看起来应该是因恋爱而结婚的。可是伊比鲁斯王国是一个非常好战的国家,菲利浦是不是在潜意识里也希望和这个好战的伊比鲁斯王国有更亲密的关系,而缔结为军事同盟呢?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在菲利浦和奥琳比亚丝感情恶化的许多年之后,她的正妻地位依然没有动摇。虽然在军事上、外交上菲利浦都是智勇兼备的人物,可是奥琳比亚丝却与众神同盟,叱咤一时的菲利浦二世显然不是她的对手了。

接受良好的教育

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亚历山大

崇拜英雄奥德修斯

历山大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亚是在双亲感情不睦的氛围下度过的。失去爱情的奥琳比亚丝把她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的身上。对亚历山大而言,在他的性格形成之初,母亲给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她再三教诲他说:“你的体内有着十分尊贵的血统,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必须要符合你的身份才行。你的祖先和其他的人不同,他们是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继承了许多神祇的血统的,父系的远祖就是完成了十二项最艰难的工作而成为神祇的英雄——贝拉克列斯。你的母系就是《伊利亚特》中享誉最高的英雄——奥德修斯的后裔。你的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液,将来你必须要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大事业来才对得起祖先。”自认为是古代希腊神祇后裔,对于当时的希腊世界而言是非常荒唐无稽的事,因为那时的希腊人已经接受哲学的训练,一切都讲究理性了。但文化落后、荒蛮未辟、位于希腊边境的伊比鲁斯却是在森林之中,大湖之畔,在神秘的自然中生活着,所以更容易把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加以混合。他们充满了想象力,也相信自己的民族是希腊众神的后裔。

奥琳比亚丝为儿子请了一位启蒙老师名叫赖希马卡斯。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让孩子对任何事情充满了想象力。他不叫亚历山大的名字而直接称呼亚历山大为奥德修斯,自己则自比为奥德修斯的老师斐尼克斯。

亚历山大自幼就从母亲那儿听到有关奥德修斯的故事,而现在奥德修斯变成他另外一个名字,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对他而言已不再缥缈而陌生,而是和现实混为一体了。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曾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像奥德修斯那样伟大的英雄。后来,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将荷马的史诗解释给他听,并赠送他《伊利亚特》的诗集。亚历山大即帝位之后,每天晚上都把随身带着的《伊利亚特》和《伊利亚特》诗集护身用的宝剑一起放在枕头下,他的英雄气质和浪漫思想深受这本诗集的影响。在亚历山大的心目中,古希腊的英雄奥德修斯是十分鲜明地活着的。从他日后的行动上,我们可以具体地看出他在思想上已与奥德修斯的精神合为一体了。

资料链接《伊利亚特》《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了古希腊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也是最后一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喀琉斯(古希腊传说中的勇士)的力量”。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耳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伊大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悔恨至极,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伊老王以重金赎还儿子尸体。史诗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结束。《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好友复仇。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伊老王归还赫克托耳尸体的请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与之相比,特洛伊统帅赫克托耳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伊利亚特》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例如书中写到阿喀琉斯退出战斗,赫克托耳打得希腊军队四处奔逃,史诗用了这样的比喻:“好像一只野蛮的狮子攻进牛群,吃了一头而吓得其余的纷纷逃窜。”史诗节奏强烈,语调昂扬,既适于表现重大事件,又便于口头吟诵。《伊利亚特》高超的艺术手法常为后人所称道。奥德修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罗马神话传说中称之为尤利塞斯或尤利克塞斯。奥德修斯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之王,曾参加特洛伊战争。出征前参加希腊使团去见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以求和平解决因帕里斯劫夺美女海伦而引起的争端,但未获结果。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期间,奥德修斯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他献木马计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奥德修斯的事迹在荷马史诗中有详细描述。荷马史诗之后的传说对奥德修斯的经历又有补充,但多突出他性格的负面特点,把他描绘成一个虚伪、狡诈、胆小的人。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记》都改编自《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耳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喀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制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中,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结束了这场历经十年的战争。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奥德赛》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利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后,奥德赛不顾海神波塞冬的咒语起航回家,一路上历尽劫难,在海上又漂泊了十年。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十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奥德赛能生还。奥德赛在这十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又经海妖岛屿,躲过了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赛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九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赛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特洛伊特洛伊也称“伊利昂”,古希腊殖民城市。公元前16世纪前后由古希腊人所建。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端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东南,即今土耳其的希萨利克。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颇为繁荣。公元前12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战争延续十年之久,史称“特洛伊战争”,特洛伊也因此闻名。城市在战争中成为废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即叙述此次战争事迹。据传说,特洛伊城最后由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19世纪考古发掘,获得大批古物珍品。特洛伊城遗址是土耳其古城,位于恰纳莱南部,北临达达尼尔海峡,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这里山峦青翠,流水潺潺,柑橘树和橄榄树满山遍野,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是土耳其爱琴海地区典型的农村风光。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始于19世纪中期,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九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遗迹,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等。这些建筑虽已倒塌败落,但从残存的墙垣、石柱来看,气势相当雄伟。这里有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堡,直径达120多米,城中有王宫及其他建筑。在一座王家宝库中,发现了许多金银珠宝及青铜器,陶器以红色和棕色为主。此外还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纺轮等。特洛伊城是一座被烧毁的城市的遗址,它的石垣达5米,内有大量造型朴素、绘有几何图形的彩陶和其他生活用具。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做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海伦。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十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酣歌醉舞、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城化为废墟。荷马史诗叙述的这段事迹,成为西方国家文学艺术中传诵不绝的名篇。距特洛伊城遗址不远,有一座博物馆,是土耳其目前唯一收藏特洛伊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的文物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曾发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已被西方文物盗窃者窃走,其中包括普里阿莫斯国王的宝库和海伦的项链。尽管如此,特洛伊遗址仍然不失为迷人的去处。现在特洛伊已成为土耳其的游览胜地之一,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国游客。

受教于亚里士多德

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浦二世,对孩子的关心并不在奥琳比亚丝亚之下。尤其对亚历山大的教育问题更有一套详细的计划。公元前343年,亚历山大已经十三岁了,菲利浦希望他能够离开家庭,远离经常争吵不休的父母。菲利浦认为奥琳比亚丝那种狂热、偏激的个性会带给亚历山大不良的影响。他不希望刚刚进入少年时期的孩子变得感情脆弱、多愁善感。此外,菲利浦认为亚历山大的年龄,正是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作为王子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学养丰富的大学者,这是一项先决条件。此外,他希望这位老师对马其顿的风土民情非常了解,同时还能热爱这个国家。要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除了亚里士多德外就不作第二人选。

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已经四十一岁了。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菲利浦的父王阿米欧塔斯的御医,亚里士多德在十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显示出他杰出的才华,备受师友们赞赏。

在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去世以后,他就离开了学校自成一家之言。他独自在小亚细亚的岛上埋亚里士多德首研究自然科学。因为他的父亲是御医,因此和比他小两岁的马其顿王子菲利浦成了儿时的好朋友。

在希腊当时的许多学者中,菲利浦独独选上了亚里士多德,除了过去的一段渊源外,似乎还隐藏了另一项更现实的政治目的。

亚历山大所居住的地方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岸,靠近特洛伊,这个小小的都市叫做阿索斯,它和附近的阿塔罗那乌斯都是受贝鲁美尼亚国王所支配。贝鲁美尼亚国王非常崇尚学术,礼贤下士,希望在哲学家的同心协力下,缔造一个理想的国家。亚里士多德和贝鲁美尼亚国王可以说是亦君亦臣、亦师亦友。亚里士多德娶贝鲁美尼亚的养女为妻子。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在他身边的一群学者原先都是在此地研究的。当时的亚里士多德俨然成为一个新兴学术团体的领导者,他把原来在雅典的精英分子都吸收集合在这里,成为一个新兴的学术中心,有着后来居上的蓬勃气势。

虽然在学术上显得朝气蓬勃,但是强敌逼境,政治上的纠纷却层出不穷。菲利浦的大军已经兵临黑海沿岸,为了经济的目的,菲利浦希望能够占领谷仓地区,并对雅典实行海峡封锁。菲利浦的计划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积极的行动表现。他估计雅典迟早会屈服,对雅典投降后所要进行的工作,他已有了详细的计划,成竹在胸。

这时候,雅典的政论家伊索克拉德斯曾经向菲利浦写了一封公开信(公元前346年),这封信是站在希腊人的立场,尤其是站在雅典的立场,在认清本身利害关系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信里所提出的要求和菲利浦内心的打算正好不谋而合。希腊人希望能够借刀杀人而不费自己的一兵一卒。菲利浦就非常冷静地利用这个机会把他的计划一步接着一步地付诸实施。

菲利浦对希腊世界的政策就是恩威并用。对某些国家只要杀鸡儆猴,让别的国家心怀畏惧就行了,至于大部分的希腊国家,他更愿意采取怀柔政策。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使他的行动更具有弹性,因此他认为伊索克拉德斯的意见有利用的价值。

总之,他的大军如果能深入博斯普鲁斯海峡,那么小亚细亚就近在咫尺了,能够占领到这个地点将来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贝鲁美亚尼国王正控制着这块颇有军事价值的土地。

在公元前343年,菲利浦与波斯国王亚尔特萨尔萨斯三世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这也是他远交近攻的政策体现。马博斯普鲁斯海峡其顿与波斯言明互不干涉,为了防止希腊和波斯联手对付马其顿,菲利浦事先已和波斯取得默契,如此侵略希腊就不受波斯的牵制了。这也是菲利浦为了防患于未然的一种策略。

菲利浦一边和波斯签订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秘密地和贝鲁美尼亚签订了军事同盟的密约。他这秘密协定很快就被波斯获悉,由于波斯西部的属州相继叛离中央政府,因此波斯对菲利浦和贝鲁美尼亚签订军事密约的事非常敏感,也非常紧张。没有多久,波斯就把贝鲁美尼亚予以逮捕,并且判了死刑。当时和波斯政府一直保持着秘密联系,而居贝鲁美尼亚被钉在十字架上中奔走的狄摩西尼曾得意洋洋地夸下海口:“我能洞察菲利浦的各种阴谋,只要有我在,大王就可以宽心了。”照这种情形看来,成立反马其顿联合战线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但是波斯方面对贝鲁美尼亚不管是如何地拷打逼问,他始终坚拒吐露密约的内容。他临死前曾经留下遗言说:“请告诉我的朋友们我是爱好哲学的人。人自有风骨,威武不能屈。我绝对不会在他们的淫威之下吐露出任何一个字的。”

亚里士多德受到马其顿王菲利浦二世的聘请,束装前往马其顿的王都佩拉。这时的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对秘密协定完全一无所知,他很可能是在贝鲁美尼亚的谅解之下带着政治的使命而赴任的。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的相遇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但是隐藏在这个后面的可以说是一连串的阴谋。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外甥卡利斯特尼斯听到了从遥远的波斯首都传来的消息——贝鲁美尼亚不屈于淫威被波斯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贝鲁美尼亚坚强不屈,终于以死捍卫荣誉,带给亚里士多德和卡利斯特尼斯很大的震撼。贝鲁美尼亚志行高洁,维持了一个哲学家国王的最高尊严,亚里士多德特别撰写诗文以为其哀悼。

这样,亚历山大在马其顿的首都佩拉读书求学,显然不太适宜。在宫廷之中处处隐藏着政治的阴谋和诱惑的种子,此外他的母亲给他的影响也太过强烈。

在佩拉西南的山中有一个非常宁静的山林水泽女神的神殿,附近丘陵起伏,牛羊遍野,果实累累,玫瑰花开得梅萨王的花园满山满谷,自古以来,这一带就赢得了“梅萨王的花园”的美誉。

亚历山大就在这片宁静的地方随着亚里士多德学习。经过了三年的岁月,在他的同学之中很多人都成了他日后的好友,其中包括荷费帝欧,成为埃及国王的托勒密,大将巴门尼欧的儿子费罗塔斯和执马其顿大政之牛耳的大臣安提帕特罗斯的儿子卡桑得洛斯。他们徜徉在大自然中,一边漫步一边接受名师的指教。亚里士多德采取学院式的科目来教育学生。

但这些年轻的学子对几何学和形而上学往往感到十分乏味。最能吸引这些少年们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热衷研究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了。到了后来亚历山大对医术和畜牧方面仍有着很大的兴趣,也许是从这个时候发轫的。他不但深谙医学上的理论,并且具有实际的经验。在以后的东征期间,他曾亲自为生病的朋友开处方,并且写下了各项应当注意的调养事项和饮食问题。

事过多年后,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到当时的教学情形。他认为,这批初长成的孩子们对风云诡谲的政治学无法产生很大的兴趣,也许是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经验和对政治缺乏更深一层的体认。

后来亚里士多德曾经应亚历山大的要求写下了《王权论》和《殖民论》的政治著作,可是他的这些政治学说似乎没有给亚历山大带来直接的影响。一位专门研究世界古代史的历史学家曾经下过这样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哲学上并没有给亚历山大带来很大的影响。天才与天才的交会却无法为对方留下任何痕迹。这两位杰出的天才却各自在学术上、武功上发展出他们伟大的成就,各自成就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亚历山大而言,父亲菲利浦给了他生命,而亚里士多德却教他过一种高尚的生活,为他启开了知识之门。他对希腊文化充满了浪漫的热情,日后随着他的东征,小亚细亚一带纷纷希腊化了,其流风余韵,历经三百年而不衰!

资料链接柏拉图柏拉图,约在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四十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岁~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岁~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讲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岁~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岁~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十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五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这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达一千五百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塔基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俄斯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二十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偏重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三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菲利浦二世召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十三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疑是野蛮人的发明。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教授哲学。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或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做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主要观点及主要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亚里士多德在许多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一)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过错误,但次数很少。(二)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三)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四)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他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五)逻辑学及数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现代的实验家早已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六)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名言,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重要著述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他至少撰写了一百七十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七种。当然,仅以数字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令人折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他的著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做的调查与发现,三是他自己独立的见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探讨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他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的问题。《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还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诗学》的方法论有两个特点:一是严谨的逻辑推理;二是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结合。《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比较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深刻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而是知识的工具。《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世的研究作为一位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分支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是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转入研究具体问题。但是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是“最博学的人”。

开伊罗尼亚之战

元前340年,亚历山大刚好是十六岁。菲利浦把他叫到宫廷中公希望他能分担国家的重要事务,包括实习政治和军事的实际事务。这个时候,马其顿和希腊的关系十分紧张,从公元前346年以来双方一直勉强维持着和平的关系;但是新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菲利浦带着军队出去作战,国内则由亚历山大摄政,并派安提帕特罗斯将军留守。在菲利浦远征期间,亚历山大击败前来进攻的密廸人并且夺得了一个军事基地,亚历山大把这块地方命名为“亚历山大城”,用来纪念他第一次的作战成果。在两年前,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浦也曾经有过同样的作战。亚历山大这次发动战争的动机很可能是出于和他父亲互相竞争的心理,喜欢竞争而不肯服输是亚历山大一生功业彪炳的原动力。亚历山大城

和希腊的对立是彼此战争的最大因素。雅典和底比斯成立同盟联合对付马其顿,因为只有彼此联合才能生存下去。但是菲利浦的战略虚虚实实使敌人难分真假。

亚历山大十八岁的时候,父亲菲利浦就带他出征。当时马其顿的习俗是国王位居步兵部队右翼的中央,是整个部队的总指挥官,而亚历山大被分配在左翼。

年轻的亚历山大在这些战争中学会了如何部署他的军队,并且断然地实行了许多改革。而这次的战争,以骑兵部队为主力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亚历山大把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的部署予以更换,把整个骑兵部队的攻击力集中在右翼,而把左翼改成步兵部队。右翼的骑兵主力军直接攻击到敌方的主要部队。而这支骑兵的主力军则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

开伊罗尼亚之战,希腊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不幸失败。其中战死了一千人,被俘的也有一千人左右,即使是如此的艰苦作战仍然难逃惨败的命运!这次战争,最令人惋惜的是希腊城邦的自治以及希腊的自由精神也从此断送了。

雅典失败之后曾经严格地要求战败的将军重新检讨战局,并且追究失败的责任。此外他们还动员了所有年轻力壮的男人,包括奴隶和外国人在内全部武装起来,就连被希腊人认为最神圣的墓石也被用来做防御工事。他们决心要抗战到底,至少他们认为他们还有完整的舰队,海上的补给不成问题,过去雅典的光荣不能从此一去不复返。

而菲利浦二世同样看到希腊人的坚忍不拔,他觉得与其拥有虚名还不如拥开伊罗尼亚之战有胜利的实质,这才是战争中的上策。以马其顿的威力能把底比斯攻击得变成一片废墟,相信敌人也会知道并感到害怕的。但是对于雅典,菲利浦认为还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见好就收。如果一直压迫雅典,就会引起希腊人更强烈、更持久的反抗,这样的胜利反而会带来更坏的影响。不如在这个时候和雅典签订停战协约,化干戈为玉帛。此时树敌太多对马其顿而言是不划算的。

菲利浦的政策之一就是将雅典阵亡将士的遗骨送还该国,并且派遣使节直接和希腊诸国讲和。除了亚历山大之外,另外一位大使就是安提帕特罗斯。

菲利浦提出的讲和条件竟然极其宽大,简直超过战败国的想象。因此雅典将它的海上同盟解散,自动放弃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霸权,正式成为马其顿的一个忠实盟国。同时菲利浦也释放了俘虏让他们恢复自由,而且没有要求他们拿出赎金。依照当时战争的惯例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了。过去,对战败国的要求和战俘的处理都是非常残忍、暴虐的,和这次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这给希腊人一个很强烈的印象。过去底比斯原是马其顿的同盟国,可是在紧要关头它却背叛了马其顿,菲利浦对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做了一个非常残酷的惩罚。现在横在菲利浦眼前的就是怎样处理战后的希腊世界,这是他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首先,他认为使希腊世界恢复安定与和平是当务之急,因此他的计划是:对于被征服的国家不以一个征服者、霸权者的姿态出现,而采取友好、稳重的温和政策来处理被征服的地区。但是对一向不承认马其顿的斯巴达而言,他还是不愿意这么便宜了哥林多同盟它。

其次,他希望在政治秩序上各国能马上步入轨道,使社会安定。菲利浦成了当时的国际盟主,他将希腊世界重新编组成攻守同盟体制。这项新的同盟就像伊索克拉德斯宣言所说的,希腊诸城邦都与马其顿订有军事同盟的协定,这个协定就是“哥林多同盟”,这可以说是确保希腊和平的基础。希腊世界的安定和对马其顿王国的向心力,使菲利浦能够从容地着手对东征的准备。菲利浦已经为东征奠下了最坚固的基础,使亚历山大在东征的时候能拥有更强大的实力,而无后顾之忧。

知识链接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位于亚洲和欧洲的两部分。海峡两岸为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不易侵蚀,岸壁陡峭、水流湍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位于海峡中南段两岸,1973年筑成跨越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大桥,长1560米。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为3.6公里,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海峡因此而得名。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由于两洲各国间的商贸等各种交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十字军东征时,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1841年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后制定了通过海峡的商船和军舰的管理条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英、法等国曾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如果它们在战争中取胜,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大片土地,以及这两个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中的岛屿将归俄国。交换条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列宁宣布废除这一秘密条约。如今,海峡两岸的土地主权均属土耳其。通过这个海峡的船只,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罗签订的《关于海峡制度公约》的规定行驶。在海峡南端的最窄处,飞架着世界第四大吊桥、欧洲第一大吊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它气势雄伟,横跨在海峡西岸的奥尔塔科伊和东岸的贝伊勒尔之间,连接着欧亚大陆。整座大桥宛若一条长虹飞架在海峡两岸,沟通了欧亚两洲的交通和运输,方便了两洲人民之间的交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中央有从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则有从马尔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鱼群季节性地随水流往来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使得这一带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峡两岸分属欧亚两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树丛,片片翠绿;高楼、小屋,点点朱红。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巍峨王宫,傍水耸立;古堡残垣,矗立岸边。在海峡的中段,两岸各有一个公元14~15世纪的古堡,像一对威武的雄狮,昂首挺立。海峡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辉,博斯普鲁斯海峡已成为土耳其的著名旅游景区之一。

令人愤怒的事件

当正义之剑挥出之时,听到作恶者的哭嚎是必然的!——亚历山大

母亲王妃被休

今天希腊奥林匹亚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古迹,据说是菲利浦在二世留下来的,那是马其顿家族的黄金象牙像,是由有名的工匠打造而成,是菲利浦为了纪念作战胜利而立的纪念碑。在打败了雅典的第二年,菲利浦打算到各国去巡视政情,也许就在途中想出一个主意,建立一个小型的纪念碑作为战争的纪念。

公元前338年的秋天,王妃奥琳比亚丝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但是在纪念碑上全家福的雕像中仍然有王妃的像。菲利浦和奥琳比亚丝的感情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冷淡了。这也是菲利浦长年在外很少回家的主要原因,另外,菲利浦怀疑王妃另有情人。

也许这种怀疑是有根据的,因为菲利浦凯旋之后立即处罚了亚历山大母亲奥琳比亚丝与人通奸的王妃,并且要和她离婚。事实上,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菲利浦准备和阿塔拉斯年轻貌美的外甥女克丽欧佩特拉结婚。这样,阿塔拉斯就成了宫廷中最显贵、最有势力的大贵族。阿塔拉斯一向和王妃不睦,以他为代表的贵族都看不起王妃这个出身于野蛮边疆的女子,他们认为这种出身的女人没有资格母仪天下,而奥琳比亚丝本人偏偏非常喜欢干预政治,这使得贵族们只好对她敬而远之。双方的鸿沟越来越大。

国王与王妃离婚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宫廷中的一种阴谋。贵族们希望有一位马其顿出身的女性成为王妃,他们这种想法影响了菲利浦。其实这些贵族们密谋更换王妃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亚历山大给了他们最大的威胁感。在开伊罗尼亚战争中,亚历山大的出色指挥赢得士兵们的一致拥戴。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将士们称亚历山大为“王”,而称菲利浦为“将军”。菲利浦听到这个传言不但不生气,反而大为高兴。他对亚历山大有很深切的期望,而且他相信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这些大贵族们感到亚历山大给予他们极大的威胁。虽然亚历山大当时还只是一个少年,可是他们已经感到他将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如果亚历山大成了气候,贵族们将难以对付他。至于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浦,他们认为是和自己同一类的人物,他们知道怎样去左右他,因此对他并不感到畏惧。虽然菲利浦在名义上是国王,但在贵族的想法中他不过是大贵族的代表而已。而这位年轻的王子亚历山大却不同了,他们似乎没有办法了解到他的想法,他似乎生下来就是属于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物。连这些贵族们都有这种直觉,身为父亲的菲利浦当然感受得更为清楚。

虽然,是在菲利浦的治理下马其顿才变得日益强盛的,然而实际上,除了菲利浦的励精图治外,主要是靠大贵族的共同协力才有这样的局面。所以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大贵族发表了很多意见,并且想要阻止亚历山大成为王位继承人。同样,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可以说是非常孤单的,因此他对这些门阀贵族产生了很大的反感。菲利浦和克丽欧佩特拉的婚礼

菲利浦和克丽欧佩特拉结婚之后,阿塔拉斯就成了国舅,地位更加尊贵了。在举行婚礼的时候,阿塔拉斯得意洋洋地表示,希望国王能够早日得到一个嫡子,并向国王和王后举杯庆贺。

因为此时亚历山大已受冷落,所以阿塔拉斯故意这么说来激怒亚历山大,同时还想借机侮辱亚历山大的母亲。当时,亚历山大非常地愤怒,他把酒杯掷向阿塔拉斯,很不客气地对他反唇相讥,而且和父亲吵了起来。最后,年轻的亚历山大愤然出走,和他的母亲一起回到伊比鲁斯——他母亲的国家去了。伊比鲁斯

菲利浦被刺

琳比亚丝回到伊比鲁斯之后,想到菲利浦加之于她的种种侮奥辱,胸中充满着怒火,成天想加以报复。可是自身是一个女人,报复的事情不可能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因此她希望她的弟弟——伊比鲁斯的国王能够助她一臂之力。菲利浦被刺

菲利浦自从把奥琳比亚丝休掉之后,就一心想要和伊比鲁斯维持友好的关系,这是他当时的政策,因此他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伊比鲁斯的国王为妻。菲利浦不愿见到两国关系的恶化,因此很技巧地用政治婚姻来弥补这道裂痕。这件婚姻双方都已经谈拢了,但这件事对奥琳比亚丝来说又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打击!一向值得依赖的弟弟现在也离她而去,使她成为完全孤独空虚的人。她愤然发誓,这个仇非报不可!

伊比鲁斯国王和马其顿公主的结婚仪式是在马其顿的旧都举行,这个婚礼极尽奢华之能事,时间则是在公元前336年的初夏。各国使节都来参加这项婚礼,宾客云集,并有竞技表演作为婚礼的余兴节目,好不热闹!当时的马其顿可以说是希腊世界的霸权者,菲利浦更是有心在这个婚礼中夸耀国威。最后戏剧开演了,这可以说是整个婚礼的压轴好戏,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

戏剧从早上就开始上演,观众爆满。这次演出的戏剧是一项非常大胆的尝试,原本要上演的希腊神祇的角色改成了菲利浦二世。这样做一方面是要加强民众对菲利浦的崇拜;二来也要试试民众对菲利浦的拥护到底到了何种程度。这是经过菲利浦精心筹划的。

先由亚历山大伴着新郎伊比鲁斯国王一起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菲利浦把所有的卫兵都撤除,以表示对民众的信赖和亲民的作风。

但是,在热闹喜庆的场合里,谁也没有发现在剧场的门口有一个卫兵打扮的人并没有遵守命令退出剧场,他依然站在那里。当菲利浦一行人通过的时候,他很快地拔出短剑往菲利浦的胸前刺去,菲利浦未及躲避,在这瞬间让谋刺的人占了先机。

所有的宾客都吓呆了,这让暗杀的人能够从容地逃走。过了好一会儿,众人如梦初醒,才想起要去追捕凶手,最后还是当场捉到,并且把他处死了。刺客的名字叫做鲍舍尼亚斯,是一位年轻的贵族。暗杀阿塔拉斯

这可以说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鲍舍尼亚斯暗杀菲利浦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许多的传说,但是在当时有一种很有趣的解释是,他和阿塔拉斯将军有私人的怨隙,据说阿塔拉斯将军有断袖之癖,喜欢男色,常常召唤鲍舍尼亚斯前来。鲍舍尼亚斯认为自己也是贵族出身,阿塔拉斯这样做是玷污了他的名誉,他就主动地向菲利浦控诉。可是阿塔拉斯是当今王后的舅父,等于是国王的长辈,而且又是马其顿最有势力的大贵族,国王也不敢惹他,因此菲利浦就没有理会鲍舍尼亚斯的控诉。这使鲍舍尼亚斯非常愤怒,因此决心暗杀菲利浦。但是我们如果了解到整个事情的关键就不难想象,在这表面的事态下还隐藏了更重要的动机,而且这件事有一个奇妙的巧合,当菲利浦被暗杀的时候,阿塔拉斯正带兵出征小亚细亚的西北部。亚历山大即位之后,他立刻派密使去暗杀阿塔拉斯。因为阿塔拉斯是亚历山大母亲的仇人,也是他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从这件事情上看,就可以知道表面上的理由是:阿塔拉斯爱好男色把鲍舍尼亚斯当作玩弄的对象,造成鲍舍尼亚斯暗杀菲利浦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件阴谋的主谋者是谁,大家都心照不宣,一猜便知。还有一个可能是:阿塔拉斯的丑闻完全是亚历山大捏造出来的,目的是掩饰亚历山大自己的真正动机。亚历山大要除掉老国王,自己好早日登上王位。

暗杀菲利浦结果对谁最有利呢?这件事情无疑成为希腊世界的一大话题,最受瞩目的当然是奥琳比亚丝和亚历山大了。在亚历山大即位之后,他马上宣布这件谋杀案完全是出自波斯的国际阴谋,是为了阻止马其顿的东征而使出的手段。不过,这种冠冕堂皇的解释却不为人们所接受。

当代希腊历史学家——布鲁塔斯曾经在书上说,幕后的主使人谁都心里明白,简直呼之欲出,但是事实上却是证据不足。嫌疑最大的当然是奥琳比亚丝,她不但王妃的身份被废,而且她唯一的弟弟也被菲利浦的政治婚姻收买过去,使她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孤立无援,何况她一向寄望甚深的儿子在王位继承上也遭到了很大阻碍。

鲍舍尼亚斯是欧利斯得斯地方的贵族,欧利斯得斯最近才被马其顿并吞,过去一直是臣属于伊比鲁斯王国的。当亚历山大即位之后,奥琳比亚丝在鲍舍尼亚斯的尸体上放置了一顶黄金做的冠冕,并且予以厚葬。这种行动当然是十分惹人注目的。可是她这么做也另有苦心,就好比一条阴险狠毒的蛇正打算袭击一只小鸟的时候,母鸟就会拍拍翅膀让蛇来吃它自己。她为了转移众人对亚历山大的怀疑,便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自己身上来。但是亚历山大和这件谋杀案会完全无关吗?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他一定是脱不了干系的,虽然许多人都这么想,可是始终找不到证据,因此也就说不出口。

年轻的国王

利浦被暗杀后,立即引起了马其顿王国的一阵混乱。元老安菲提帕特罗斯是一个非常能够洞察时机、见风使舵的人。他正式召集马其顿的文武百官开会,在会议中,提案承认新国王亚历山大。这一年是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才二十周岁,堪称一代青年国王。

将士们对亚历山大年轻英武的气质非常钦佩,在过去的几次战争中,将士们已经了解亚历山大具有比他父亲更优异的军事才能,因此将士们都热烈拥护新国王即位,热烈的情景不难想见。可是,在连续的几个月里,王室和宫廷中发生了不少的变动,亚历山大趁这个时候整肃异己,他把过去对他不利的王族、贵族以及朝廷上的大臣们,都以谋反的罪名加以逮捕。事实上,许多人都是寃枉的,这可以说是亚历山大的报复行为。但是由这次的事件,也可以看出亚历山大的猜疑心很重。因为过去那些人给他太大的压力,使他心存怨恨。

另外一方面,菲利浦的新王后克丽欧佩特拉也是亚历山大复仇的对象。这位新王后在众人祝福下顺利地生了一个男孩,成为将来的王位继承人,但是当菲利浦被暗杀后,情势完全改变了。亚历山大认为,处理女人的事最好还是由女人去做,因此他把这件事交给他的母亚历山大即位亲来处理。奥琳比亚丝把这个孩子从克丽欧佩特拉的手中夺来,立刻予以绞死。婴儿的母亲看到这幅惨状惊恐得发疯了,最后上吊自缢。奥琳比亚丝站在一旁冷冷地看着。亚历山大获得安提帕特罗斯的支持后,地位已经很稳固了。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派往小亚细亚的远征军会不会揭竿反抗?这些军队的动态对本国的政治有着很大影响。率领这支军队的大将是巴门尼欧,这是菲利浦最倚重的老将,也是深得将士们信赖的指挥官。阿塔拉斯非常明白,自己未来的命运就要看巴门尼欧的立菲利浦的新王后产下一子场了。巴门尼欧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人,他很清楚亚历山大已经完全掌握了王权,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如果他现在起来反对亚历山大,将是非常危险的。而他的朋友安提帕特罗斯已经表示对亚历山大效忠……基于这些考虑,巴门尼欧不得不有所决定。当亚历山大派密使要暗杀阿塔拉斯的时候,已获得巴门尼欧的默许,因此事情才能顺利地达成。巴门尼欧是阿塔拉斯的岳父,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极为亲密,可是在这个时候巴门尼欧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揭竿反叛;另一条路就是切断亲情效命于亚历山大。显然他是选择了后者,而舍去了私情。

获得巴门尼欧的支持,亚历山大的地位更趋稳定。巴门尼欧的向背,对于亚历山大的王权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两年之后,东征军出发,巴门尼欧一族都被拔擢为各军的统帅,真是风光一时,令人瞩目!

当时的巴门尼欧可以说是军队中炙手可热的人物,马其顿的军队等于是他和菲利浦两个人一手训练出来的。他在军队中拥有相当大的势力,权重一时进而影响到政治。

对亚历山大来说,他得防范巴门尼欧一族将帅的专权,免得他们将来坐大而无法驾驭了。可是,目前还得借重巴门尼欧的势力,因此不得不隐忍。亚历山大在军事上、在行政上都不得不与菲利浦时代的大将们互相协调,他暂时必须遵守这项原则。

平定巴尔干半岛

利浦被暗杀的消息很快地传遍希腊世界,当时希腊世界的人菲民意气飞扬地把马其顿驻留在希腊的军队赶出去,亚历山大所继承的哥林多盟主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了。刚刚成立的“哥林多同盟”似乎马上就要面临瓦解的危机。

首先起而反抗的就是雅典。在开伊罗尼亚战争时,雅典没有受到直接攻击,而且在战后对菲利浦卑躬屈节、阿谀谄媚;但是一朝传来菲利浦的死讯,他们却举国若狂,大肆庆祝。

亚历山大迅即派遣精锐部队南下,首先镇压反抗最为激烈的底比斯。并且单刀直入地问雅典,是否有承认自己是哥林多盟主的意思。亚历山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使雅典措手不及。雅典只得屈服在亚历山大的条件之下,承认了他是“哥林多同盟”盟主的地位。希腊世界都以为,在菲利浦死后,东征之事将会受挫,可是亚历山大还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准备出发。

在马其顿的北方,有一个山地部族特里巴利人正在蠢蠢欲动,希望能借机独立。亚历山大在解决了希腊问题之后,整个冬天都在从事北征的准备工作。翌年春天(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率领着一万五千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挥师北上。他预备在东征的时候让安提帕特罗斯留守马其顿,委任他处理国内的事务,因此必须先肃清北方的敌人,以防特里巴利人犯边。亚历山大率领大军沿多瑙河上溯一直深入敌境,把舍玛斯国王打得一败涂地。这次北征的另一个目的,可以说是东征的前哨战,或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事实上,在这次北征中,亚历山大的军队学到了许多作战的经验,此后好几次活用在东征的战场上。

这次北征,将越过海拔两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巴尔干山脉,经过许多险峻的大山深入敌境。特里巴利人封锁了山中险要之地,他们将大石块向下投掷,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亚历山大则命令部下分左右散开,用盾牌抵住敌人的攻击,然后匍匐前进,尽量保存自己的兵力而通过隘道。

亚历山大率领的大军终于冲过了第一道防线直逼敌军的大本营。整个战争变成了在森林中的游击战,这种长期的战争对亚历山大很不利。在地势上又布满了急流和断崖,赢得这场战争实在是艰苦异常!亚历山大一心想突破这种局面,因此打算先攻击多瑙河对岸的游牧民族——克塔伊族。他将皮革缝成袋子,里面塞满干草做成浮筏,同时又将巨大的树干挖空做成独木舟,以便渡河。这种用浮筏渡河的作战方法本是东方人的传统,亚历山大加以引用后的几个世纪一直被沿用下去。从这一次的北征可以看出:战胜克塔伊族亚历山大对未知的事物有难以抑制的冲劲。在以后的东征过程中,这种表现就更为明显。每当他陷入进退不得的僵局之中时,他一定会突破现状,绝不会坐以待毙。

亚历山大渡过了多瑙河深入克塔伊的内陆,克塔伊族虽然顽强抵抗,但是仍然被歼灭了。这时候,那些原先桀骜不驯的敌人也都不战而降。因为他们失去克塔伊的援助,从此缺乏补给,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在亚历山大的大军凯旋的途中又接到飞报传讯,据说伊利亚人正准备袭击抵抗,以致马其顿帝国的西境又陷入了危险之中。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从巴尔干山脉西行,沿途经过许多敌人的要塞,遭受到非常猛烈的袭击。

在深山重谷之中,熟知地势的敌人占了很大的优势,亚历山大曾经遭到敌人的大包围,差点陷入了绝境。可是在他的冷静判断之下,他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的胜利不完全是以兵力取胜,而是以头脑取胜,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可是亚历山大却充分发挥了他判断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平靖了南部和北部,使其不再扰乱东征的进行,可是真的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在巴尔干半岛的群山万谷中仍有一个接一个的敌人等待亚历山大去平定,这些事件都需要亚历山大以他的聪明才智去判断解决。这时的希腊诸国虽然已经被平定,可是他们仍然充满了反抗精神,要为争取自由做最后的战斗。

当时有一个谣传:亚历山大在和伊利亚人作战的时候遭到败北而全军覆没,亚历山大本人已经战死。谣言传遍了希腊世界,使希腊人又重燃起了希望,认为这是和马其顿决战的最好机会。底比斯的民众对驻守在当地的马其顿军队大举攻击,并且把指挥官杀死。一时,要求解放的呼声直上云霄。

这种情形在雅典也是一样,狄摩西尼把亚历山大在山中全军覆没的消息十分兴奋地向大家报告。他说他是亚历山大全军覆没的唯一目击者,在九死一生中好不容易才捡回这条性命,因此他可以保证,亚历山大绝对是死了。虽然雅典的居民们对这个人所说的话半信半疑,但是大家都乐于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兴奋的情形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狄摩西尼绝不放弃这个好机会,他马上组织军队筹划各项工作,并且接受了波斯提供的巨额经费,而且对底比斯提供武器和金钱支援。

亚历山大的消息非常灵敏,他马上获知这个变局,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反对分子一举擒获。

亚历山大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了巴尔干半岛的主脉,不到两个星期,他的大军已经迫近底比斯了。面对险阻的山道,装备笨重的马其顿军队居然可以每天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行军三十公里以上。根据常识这是难以想象的速度。当底比斯的民众们第一次看到亚历山大出现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这真的是亚历山大的军队吗?

当他们辨认出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时,这才感到和解的希望全没了。这时他们也觉悟到已经面临绝望的命运。经过国民大会的商量之后,他们决定要为了自由奋战到底。底比斯的全体市民,连同奴隶、外国人都拿起武器,为保卫底比斯做最后的奋战。从他们这次全民皆兵的举动来看,底比斯确实是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尽管如此,底比斯的攻陷现在只剩下时间的问题而已。

虽然底比斯人众志成城,英勇奋战,可是还是无法抵抗亚历山大的攻击。到了最后,亚历山大终于攻入了底比斯城,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屠杀掠夺。底比斯城内到处都是尸体,堆积得像山一样的高,即使是躲在神殿中的老人和妇女们也被士兵们拖出来,有的被杀,有的被殴打,有的被施以暴行。根据史书记载,底比斯被屠杀的种种惨况简直是人间地狱。最后,底比斯被夷为平地,浩劫之后残余的人们也沦为奴隶。

马其顿的士兵对底比斯城的破坏可以说是非常彻底,连一草一木都不能幸免。这一次大屠杀的时间只不过是一天,可是这一天的血雨腥风足令天昏地暗!这就是亚历山大恩威并施、杀鸡儆猴的做法,使其他的希腊诸国都噤若寒蝉,不敢再支援底比斯。他将这一次战役的罪魁祸首的命运交给同盟会议去决定,让希腊人自己去判决这些人。这可以说是非常讽刺的做法,亚历山大给予希腊人很大的难堪。对于希腊人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屠杀、掠夺底比斯

曾经在荷马史诗中讴歌的底比斯的古都,其中有最负盛名的七个门,从此以后,这些历史陈迹永远地消失了!大部分的女人和孩子都沦为奴隶,大约六千名男子在这场战争中战死。底比斯的后代从此几乎灭绝了。

这时,希腊的许多国家拼命地为自己辩白,他们纷纷派遣特使向亚历山大祝贺。很明显他们都想拍亚历山大的马屁。可是亚历山大对这些使者连正眼也没有看一眼,相反地,他还要求雅典将十个罪魁祸首交出来。雅典接到这张名单后一时议论纷纷,当然黑名单之中也包括有狄摩西尼的名字。

温和派的政治家布其欧主张这十个人应该顾全大局牺牲自己。他强烈地指责那些鹰派人士不应该再躲藏起来。可是雅典的市民们觉得布其欧只是一个投机政治家,他这种意见完全是奉承马其顿的做法。一时群情哗然,嘘声四起,把布其欧从议会中轰了下来。

亚历山大也有些懊悔,他认为对底比斯的屠杀实在是太过分了。亚历山大已恢复了冷静,因此接受了雅典使节的请愿,愿意将他的要求撤回。

在同盟会议中,进攻波斯的具体计划首次被正式提出。东征行动预定在次年(公元前334年)的春天进行。希腊各国的军队将集结在贝斯坡特斯的地方,在这次会议中已经获得一致决议。

为东征做准备

征东方的计划是由菲利浦构想出来的,而大部分的执行工作远则由亚历山大来完成,但是亚历山大进行的计划可能和菲利浦不太相同。究竟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初,他心里有着怎样的目标呢?

对菲利浦来说,进攻波斯是经过一番冷静的考虑和缜密的计划最后才决定的。为了建立东征的基础,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力量更加坚实了,当马其顿本身的力量已经稳固之后,菲利浦认为已有足够的能力做东征的准备了。为东征做准备

以马其顿王国为中心,以现实政策为基础,东征的范围当然有一定的限制,而不可能无止境地征服。不但如此,还要考虑到征服过的土地的安抚工作。菲利浦最大的野心就是征服整个小亚细亚,他的野心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是对亚历山大而言,却正好相反。他的野心远远超过菲利浦,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世界级的征服者。

从公元前335年的秋天到第二年春天的半年中,亚历山大一直停留在马其顿帝国忙着做东征的准备。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经费。在增加国家税收方面,菲利浦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他得到了一座金矿,并开发国内的产业以及从殖民地获得了许多的税收。可是在军备方面却开支浩繁,菲利浦虽然广为开源却不能节流,因此变得入不敷出,财政收入年年都是赤字。

当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接收菲利浦的财政时,是五百泰伦的负债情况。他为了做远征的准备又债台高筑,另外借了八百泰伦的巨额款项。亚历山大究竟从哪里借到的那么多钱呢?那些雅典的资本家们对这项空前的赌注是绝对没有兴趣的。据猜测,他可能是把王家的财产,诸如王家的领地、港湾收入以及一些王家私有收入都一一加以变卖。他这么做,在他身边老成持重的臣子一定会加以劝阻,亚历山大很可能回答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变卖了一切,但是留下希望,那就足够了!”这句话是来自野史的传说,至于是否可信暂且不去评论,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亚历山大豪气凌云的英雄气概。

镇守本国的大将安提帕特罗斯以及亚历山大的副将巴门尼欧,都对亚历山大这种“背水一战”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最令他们担心的是亚历山大连王子都没有留下,子嗣空虚就率军东征,令他们为之提心吊胆。因为只要有一根箭穿过亚历山大的心脏,这个王国就会陷入空前的大混乱。

老臣们都认为,亚历山大应该先结婚,有了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之后才能够东征,这样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基础才能够稳定下来。以一个臣子的角度来考虑,自然会有这一层的想法。因为他们历经世事,看惯了为了王位继承问题而造成的许多悲惨可怕的政治事变。

亚历山大听了这些谏言只是一笑置之,他认为他所担负的使命是英雄的使命,他不必像其他的人一样结婚生子,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他是不断地向命运发出挑战的人。男儿志在四方,本应驰骋疆场,绝不是像巴黎斯那样的男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他对子嗣问题如此的冷漠和不关心,也可以说是一个统治者对他的帝国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他是彻头彻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除了他个人的目标之外,对其他方面的事情一概不愿顾及。这种强烈的自我态度可以从不结婚这一点上明显地看出来。

对亚历山大而言,他并没有认真地考虑到马其顿帝国的延续问题。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甚至没有马其顿帝国。

知识链接狄摩西尼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年~322年)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雄辩家之一。在他七岁时,父亲去世,留下的巨额财产被监护人侵吞。狄摩西尼成年之后,决心向法庭提出控诉。他虽然身体虚弱,但意志十分顽强。他克服口吃、咬字不清等先天缺陷掌握了雄辩术,终于以流畅有力的言辞获得胜利。此后,他长期代人撰写状纸,犹如后世的律师一样,并投身政治,曾领导雅典人民进行近三十年反对马其顿侵略的斗争。公元前346年4月,雅典与马其顿议和。为了给未来的长期斗争争取准备时间,狄摩西尼同意和谈,并亲自参加谈判。但是,马其顿国王菲利浦对他的雄辩极为畏惧,避免与他舌战,只同雅典的另一代表埃斯基涅斯协商。埃斯基涅斯提出了一些对马其顿有利的条款,双方订立菲洛克拉特和约。狄摩西尼回国后,斥责埃斯基涅斯媚敌,并发表《论和平》的演说,对缔结和约表示不满。公元前343年又发表《伪使节》的演说,控告埃斯基涅斯等人在与菲利浦的谈判中通敌受贿。埃斯基涅斯对此恨之入骨。公元前330年,由于狄摩西尼对国家立有大功,雅典决定授予金冠。埃斯基涅斯等人借机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他控告提出此项决定的泰西封等人,并抓住狄摩西尼的某些事情大做文章。埃斯基涅斯的演说夸大其辞,华丽而又富于妙趣,形势顿时变得对狄摩西尼不利。为此,狄摩西尼不得不与埃斯基涅斯展开公开辩论,怒斥对手的诬蔑和攻击:“……埃斯基涅斯,我可以下断言,你是利用这件事来显示你的口才和嗓门,而不是为了惩恶扬善。但是,埃斯基涅斯,一个演说家的语言和声调的高低并没有什么价值。能够以人民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以国家的爱憎为自己的爱憎,这才有意义。只有心里怀着这点的人才会以忠诚的心来说每一句话。要是对威胁共和国安全的人阿谀奉承,同人民离心离德,那自然无法指望与人民一道得到安全的保障了。但是,你看到了吗?我却得到了这种安全保障,因为我的目标与我的同胞一致,我关注的利益跟人民一致。你是否也是这样呢?这又怎么可能?尽管众所周知,你原来一直拒绝接受出使菲利浦的任务,战后你却立刻就到菲利浦那里做大使了,那时给我们国家带来大难的罪魁祸首正是你。”埃斯基涅斯指责狄摩西尼在捏造事实欺骗国家,狄摩西尼当即反驳:“是谁欺骗了国家?当然是那个内心所想与口头所说不一的人。宣读公告的人该对谁公开诅咒?当然是上述那类人。对于一个演说家来说,还有比心口不一更大的罪名吗?你的品格却正是这样。你还胆敢说话,敢正视这些人!你以为他们没有认清你吗?你以为他们昏昏沉睡或如此健忘,已忘记你在会上的讲话?你在会上一面诅咒别人,一面发誓与菲利浦绝无关系,说我告发你是出于私怨,并无事实根据吗?等到战争的消息一传来,你就把这一切都忘记了,你发誓表示和菲利浦很友好,你们之间存在友谊——其实这是你卖身的新代名词。埃斯基涅斯,你只是鼓手格劳柯蒂亚的儿子,又怎么在平等和公正的恳词下成为菲利浦的朋友或知交呢?我看是不可能的。不!绝不可能!你是受雇来破坏国人利益的。虽然你在公开叛变中被当场捉获,事后也受到了告发,却还以一些别的人都可能犯而我却不会犯的事来辱骂我,谴责我。”“埃斯基涅斯,我们共和政体的许多伟大光荣事业是由我完成的,国家没有忘记我的业绩。以下事例就是明证:选举由谁来发表葬礼后的演说时,有人提议你,可是,尽管你的声音动听,人民不选你;也不选狄美法斯,尽管他刚刚达成和平,也不选海吉门或你们一伙的任何人,却选了我。你和彼梭克列斯以粗暴而又可耻的态度,列出你现在所举的这些罪状来谴责、辱骂我时,人民却更要选举我。原因你不是不知道,但我还是要告诉你,雅典人知道我处理他们的事务时的忠诚与热忱,正如他们知道你和你们一伙的不忠。共和国昌盛时,你对某些事物发誓拒认;国家蒙受不幸时,你却承认了。因此,对于那些以共和国灾难来取得政治安全的人,我们的人民认为在他们如此做时已是人民的敌人,现在则更是公认的敌人。对于那向死者演说致敬、表扬烈士英勇精神的人,人民认为他不应和烈士为敌的人共处一室,同桌而食;他不该与杀人凶手一起开怀饮宴,并为希腊的大难唱欢乐之歌后,再来这里接受殊荣;他不该用声音来哀悼烈士的厄运而应以诚心吊唁他们。人民在我和他们自己身上体会得到这一点,却无法在你们任何人中寻得。因此他们选了我,不选你们,人民的想法如此,人民选出来主持葬礼的我同死者父兄的想法也一样。按照风俗,丧筵应该设在死者至亲家属中,但人民却命令将筵席设在我家。他们这样做有道理:因为单独来说,各人与死者的亲属关系要比我更密切,可是,对全体死者而言,却没有人比我更亲近了。更深切关心他们安危成就的人,对他们死难的哀痛也最深。”如痴如醉的听众对狄摩西尼的发言不时报以雷鸣般地回应。他赢得绝对多数的支持。原告在这场诉讼中败诉,埃斯基涅斯被赶出雅典,放逐罗得岛。狄摩西尼赢得金冠,其辩论演说被称为“金冠辩”。它至今仍被公认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雄辩艺术杰作。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与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并称为欧洲三大半岛。巴尔干半岛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矿产有铜、汞、铬、铅、锌、石油以及铁、煤等。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较大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广,在石灰岩区有红色石灰土。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帝国所统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