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家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16:41:25

点击下载

作者: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家书

历代家书试读:

前言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用感情来打动人,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本人受到强烈的感动并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作家的感情乃是基于人性的,所以能与读者相通。

文学的演进不仅有赖于人性的发展,也有赖于艺术成就的不断提高。例如,文学必须把基于人性——打上阶级烙印并不等于不基于人性——的强烈感情具体、丰富、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寻求并把握最动人的瞬间;将作家的感情融入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并使人物的感情更为丰满和鲜明、形象更为真实和凸出、其命运更能扣紧读者的心弦;把作家的感悟渗入作品的感情和人物;准确、优美地运用语言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等。这是极其艰苦的创造。历史上的许多作家为此而不倦地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在这样的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原则,出现了种种具体的手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世代的积累,成为文学在艺术上不断更新的依据。没有这一切,文学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催生了璀璨夺目的文学明珠,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文学殿堂。《中国文学百科》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学历史的大型百科丛书,它将中华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加以综合整理,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以3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游记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24卷,具体内容如下:中国文学百科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二: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三: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四: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五:中国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六:中国台湾文学史;中国文学百科之七:上古传说;中国文学百科之八:神话传奇;中国文学百科之九:历代诗歌;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历代名词;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一:历代名赋;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二:文学名著;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三:古典小说;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四:古代散文;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五:元代名曲;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六:历代寓言;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七:历代小品;中国文学百科之十八:历代笔记;中国文学百科之十九:历代游记;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民间文学;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一:历代家书;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二:古代楹联;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三:历代碑铭;中国文学百科之二十四:文坛巨匠。

一部文学史所应该显示的,乃是文学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它是在怎样地朝人性指引的方向前进,有过怎样的曲折,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通过怎样的扬弃而衔接起来并使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在艺术上怎样创新和更迭,怎样从其他民族的文艺乃至文化的其他领域吸取养料,在不同地区的文学之间有何异同并怎样互相影响,等等。要写好一部文学史,是一项浩大、繁难的工程。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但我们的实践与这目标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中国文学百科》编委会2006年5月

先秦与秦汉家书

姬旦戒子伯禽

【作者简介】

姬旦,姓姬,名旦。出生年月失考。西周初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周公旦。早年随周武王伐纣、商后又辅佐成王,平定蔡叔、霍叔、管叔及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建洛邑为东都(今河南洛阳)。据传,他重视礼乐,制定周朝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的开明统治,鼓励发展,一时民食充裕,天下太平,形成所谓“威康之治”。周公家训对后世影响甚大。【原文】慎无以国骄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勿以鲁国骄士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勿以鲁国骄士矣。【赏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家喻户晓。在这里,周公且告诫儿子伯禽要像自己一样,并不因身份的尊贵而轻视有识之士,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恭谦之心广招天下贤才;还告诫儿子要居安思危,好好治理鲁国。

孙叔敖家训

【作者简介】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

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公元前579年肴阝(今河南郑州东)之战时,辅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相传他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职不悔。

孙叔敖文韬武略,善于治国,也善于治家。【原文】王封汝,必无居利地也。楚、越之间有寝丘者,甚恶,可长有以食也。【赏析】

孙叔敖告诫子孙,在大王分封的时候,应要求环境险恶的地方,只要艰苦创业,一样可以兴旺不衰。为官者能否守住节操、大义是一种考验,孙叔敖临终不忘警示子女,可见其心境之明净和高远。

公孙侨家训

【作者简介】

公孙侨(?~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为卿,23年执政,历郑简公、定公两朝。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他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有利农业生产;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法侔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使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得以安然无事。公孙侨死后,郑国“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就连孔子闻其死,也为之出涕。【原文】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赏析】

公孙侨从政治家的角度纵论处理大、小国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小国如想保持尊严和自己的地位,切勿惹是生非给自己招致灾祸。这里虽是论立国之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

孟轲母训儿

【作者简介】

孟轲的母亲仉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教子有方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汉代学者刘向的《列女传》记录了她的事迹。【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学所至,孟子自若。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俱而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俱,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赏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如果荒废学业,就会像快要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半途而废。父母是人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但绝大多数的父母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而这则故事中的孟母可为为人父母学习的榜样。孟子听从了母亲的教诲,改正错误,坚持不懈地勤苦学习,终于成天下名儒。

韩非家训

【作者简介】

韩非(?~前234),战国时思想家、散文家。韩国的旁支公子。他曾是荀子的学生,但其思想又源于老子,综合了商鞅、申不害前法家的思想,最后形成了更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见韩国削弱,曾屡次上书谏韩王,韩王不用。于是发愤著书。书传到泰国,为秦王所称赞。后韩非出使到秦,为李斯所陷害。【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赏析】

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一直是人们关切的话题,因为在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太多的期望。这篇文章指出了儿童教育的严肃性,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随时随地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刘邦手敕太子

【作者简介】

刘邦,即汉高祖(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氏。早年曾任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事,他率众响应,自称沛公。初为项梁部属,后与项羽共同伐秦,先行攻入咸阳,被封为汉王。不久,即与项羽反目,展开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灭项羽,统一全国,建立西汉政权,定都咸阳。统治期间,他模仿秦朝制度,确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迁六国旧贵族和豪强于汉中,加以控制。在翦灭韩信、彭越、英布割剧势力的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发展农业生产、开拓西汉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昔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为事也。今定汝为嗣。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赏析】

这是汉高祖刘邦病危时写给长子刘盈的一封敕书。敕书确定太子刘盈为皇位继承人。

这封敕书篇幅虽不长,但却包涵了刘邦以一个父亲和帝王的身份,临终向儿子和帝位继承人谆谆告诫:要读书、要用贤、要治理好天下。敕书一反通常的命令式而用刘邦自己从政的切身体会要儿子理解和省悟做一个帝王身上所负的重任。此敕书言简意深,情浓意重,语言朴实无华,在历代帝王敕书中别具特色。

东方朔诫子书

【作者简介】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文学家,博学多才,尤善辞赋,以《答客难》较为有名。汉武帝当政时期,为太中大夫,性情诙谐滑稽,常以滑稽讽谏时事。【原文】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赏析】

东方朔认为,明智的人,就是那些为人处世能做到恰到好处,能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进退有则、游刃有余的人。他以此来劝勉子弟如何居官处世。

刘向诫子歆书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前6),字子政,汉宗室。为人俭朴,廉洁乐道,不交接世俗,精研经学与天文。成帝时,数次上书言事,论时政得失,语甚痛切,发于至诚。尝奉旨典校宫中藏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鼻祖。有三子,皆好学,以少子刘歆最为知名。【原文】告歆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受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赏析】

从刘向的这篇家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般鲜明辩证主义气息。刘向的“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和“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这两句极富哲理的话告诫他的儿子刘歆,身居要职,务必要恭谨敬事,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害,长保荣显。

萧何诫后世

【作者简介】

萧何(?~前193),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取金帛,何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得以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楚汉之战时,荐韩信为大将,自任丞相,留守关中,输兵馈饷,军需无乏,对刘邦克项羽,建立汉朝,立有大功。汉初以功第一封郯侯。定律令制度,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发展生产、巩固中央集权起过重要作用,为开国名相。所作《九章律》,今佚。【原文】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赏析】

萧何为汉朝开国丞相,功名显赫,位居人极,但却十分谨慎自律,为后人所推崇。萧何以短短的十四个字告诫后代子孙,应效法自己的节俭作风,言传身教,难能可贵。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作者简介】

马援(前14~49),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有大志,后事光武帝破隗嚣,拜伏波将军,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功,封新息侯。他曾在西北养马,得专家传授,发展了相马法,著有《铜马相法》。马严、马敦为马援的两个侄儿,少而孤,交结诸贤,并知名当世。马援要求子侄很严,其《诫兄子严、敦书》,历来为世人传诵。【原文】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赏析】

马援说,喜欢议论他人长短,随便讥刺时政法令,这是我最痛恨的事情;宁愿死,我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而后列举时人为例,真诚恳切,长者慈爱关顾之情流露无遗。而今,尽管我们有言论自由,但同时也应注意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正确的立场。

班固与弟超书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明帝诏班固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20余年,奉诏完成《汉书》。该书叙事详赡,继承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班固还善作赋,以《两都赋》最为著名。永元元年(89),以中护军的身份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后宪因擅权被杀,固受牵连,死于狱中。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原文】得伯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己立,名自人成。【赏析】

这封书信短的让人不觉得是书信,可以将它视为人生的座右铭来解读,它道出了“艺由己立,名自人成”这个深奥的道理,读后颇能令人深思。

严光九诫

【作者简介】

严光,存子陵。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少与光武帝刘秀同学,有高名。东汉建立后,他变姓名隐遁,刘秀派人遍寻访求,诏受谏议大夫,不受,隐于富春山。【原文】嗜欲者,溃腹之患也;货利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之场也;博戏者,殚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赏析】

过分贪食是腐坏肠肚的祸患,贪财好利是丧身的仇敌,嫉妒是亡命的大害,恶言恶意是断颈的兵器,诽谤诋毁他人会遭到雷电击毙的报应,残害酷虐是自绝后嗣的祸殃,陷害他人会断子绝孙,赌搏会逐渐使你倾家荡产,嗜酒无度是穷困冻馁的开端。凡此种种,在今天看来大多具有唯心的色彩,但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朱晖语子

【作者简介】

朱晖(?~89),字文季,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出身世族之家,幼丧父母。明帝时任临淮太守,后官至尚书令。【原文】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赏析】

朱晖为人讲义气,重信诺。同县张堪生前以妻子儿女相托。张堪死后,朱晖常常接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朱晖之子朱颉对此不解,他于是对儿子说了这两句话。他认为要诚信待人,而有讲信用不只是说说而已,需要的是铭记于心。在提倡诚信社会的今天,不更需要朱晖这种精神和榜样吗?

丁鸿与弟盛书

【作者简介】

丁鸿(?~94),字孝公,东汉颖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13岁时,从桓荣受《欧阳尚书》,持“天人感应”论。后与诸儒于白虎观论定五经同异,深得章帝赏识,被提升为校书官。和帝永元四年(92),代袁安为司徒,后官至太尉。【原文】鸿贪经书,不顾思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口含,皇天先祖,并不礻右助,身被大病,不任茅上。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赏析】

丁鸿起初不愿承袭父亲的封爵,上书辞让于其弟丁盛。这封信写的就是辞让爵位的理由。这种谦让精神,与那些为争夺权位骨肉相残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邕之女训

【作者简介】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历官议郎、左中郎将等,一生多坎坷。著有《蔡中郎集》。他是一位奇才,经史、音律、天文、辞赋、书法,无一不通,深厚的修养使其总结出一套因才、因性别而又重在心理的教育子女之法。【原文】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照,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赏析】

这是蔡邕针对女性特点写给女儿的一篇家训。在文中,他抓住女孩子爱美这一心理特点,教诲女儿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外表美与品德修养巧妙地联系起来,加以诱导提示,强调只有外表的靓美和端庄的品行相统一,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他自己的头和脸面,需要注重修饰与美化,如果不重视,“则尘垢藏之”,也就使邪恶的东西就有隙可乘。他观察女儿举止的细腻,有的放矢地谆谆教诲,终于使女儿文姬成了大器。在古代家庭,能成功教育女儿成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的例子就尤其值得引起重视了。

范滂母勉子

【作者简介】

范滂母,姓氏未详。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初为清诏使,迁光禄勋主事。后为汝南太守宗资属吏,抑制豪强,与太学生交结,反对宦官,与李膺等同时被捕,次年还乡,后再度被捕,死于狱中。【原文】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赏析】

要知范滂母为何有此一言,首先应了解故事背景,建宁二年(169),大捕党人,诏下捕滂。督邮吴导至滂所在县,抱诏书,呆在旅舍里哭泣。滂听说后,知道是为了自己的缘故,便主动走到衙狱。县令大惊说:“天下之大,你为何还到这里来?”便解印绶,准备与之俱死。滂临刑前辞别老母,不忍割舍,益增感戚。滂母于是说了这番话,滂跪受教,从容赴死。作为一位母亲能有如此胸襟,儿子令人敬佩,母亲更是值得叹服。

司马徽诫子书

【作者简介】

司马徽(?~208),字德操,东汉末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善于知人,庞德公称之为“水镜”,长期居荆州,曾荐诸葛亮、庞统于刘备,后为曹操所得,不久病死。【原文】闻汝充役,室如悬磬,何以自辨?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赏析】

身处逆境,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且往往更能激发人的志气和勇气,所以,我们应注重逆境对人格生成的积极意义。书信言简意赅,充盈浩然之气,是为家训的精当之作。

三国六朝家书

曹操家训之诸儿令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氏。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诗人。东汉末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由此发展起自己的势力。196,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扫平北方异己力量。曹操雄才大略,在统治时期颇有作为,大兴水利,积极垦荒,减轻赋税,遏制地方豪强,使生产得以恢复。晚年封魏王。【原文】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者,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赏析】

三国时,寿春、汉中、长安均为重镇之地,曹操有意派儿子前往镇守。从史料看,此命令应颁布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前后。曹操主持军政,重视唯才是举,不避亲眷,将部属与儿子是一视同仁的。家训表现了对儿子温厚的父爱,但也袒露了不以家私代天下的胸襟。古人尚能有此见地,何况我们今人呢?

诸葛亮诫子书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王郎琊郡阳都县人(今山东沂南)。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与言天下事,后出山助刘备联吴抗魏,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崩,太子刘禅继位,封亮为武乡侯。后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谥曰“忠武”。诸葛亮之子,名瞻,工书画,聪敏强记,蜀人追思亮,均爱其才敏。【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赏析】

这篇家书篇幅虽短,不足百字,但却有好几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使人受益匪浅。诸葛亮不仅教导年轻人明白立志重要性,而且还阐述了如何立志。一个无志向、或立了志而又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的人,在事业上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诫子书》的观点,经过几千年的印证,无疑是正确的。今天重读《诫子书》,对于年轻人的立志勤学、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陆逊诫子弟

【作者简介】

陆逊(183~245),字伯言,三国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江南士族。起初为孙权的幕僚,后为海昌屯田都尉。陆逊多谋善断,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刘备攻吴,他任大都督,坚守七八月不战,直待蜀军疲惫,利用顺风放火,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加拜辅国将军。后任荆州牧,久镇武昌(今湖北鄂械),官至丞相。【原文】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为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赏析】

陆逊这段家训很短,但却意蕴丰富,谈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有才华,不怕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本事,却千方百计为自己谋取荣誉和地位,只会适得其反,最终只会带来祸害。

曹丕诫子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的次子。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220~226在位。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不久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所著《典论·论文》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有《魏文帝集》传世。【原文】父母于子,虽肝肠腐烂,为其掩避,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矣人自知之。用此任官,不亦难乎?【赏析】

这篇家训采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从指出父母不能因疼爱子女而袒护他们的过错到做官的道理,说明因爱而过分地隐藏子女或别人的过错,最终将会适得其反。

曹衮诫子言

【作者简介】

曹衮,三国魏武帝曹操之子,为中山恭王。【原文】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而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毋;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大罪恶耳。其微过细故当掩之。【赏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这样的传统并发扬光大。现今大多数人家已是独生子女,似乎并没有兄弟姐妹相处的摩擦,好像也可以不说什么兄仁弟恭,但如果从“爱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等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王昶家训之知足常乐

【作者简介】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魏明帝时累官至司空,卒谥穆。著有《治论》、《兵书》数十篇。【原文】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凶吉,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赏析】

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人要知足才能常乐,这是人生活态度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知道知足,就能激流勇退,才是君子的明智之举止,才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

嵇康家诫

【作者简介】

嵇康(225~264),字叔夜,谯郡钅至(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精诗文,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嵇中散集》传世。【原文】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当量其善者,拟议而后动。若心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贰,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荣华熠熠,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叔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耳。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柬俏无累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凡行事先自审其可,若于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若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穿。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脩若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距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已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豫之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某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倘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二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讦漫,虽胜何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谗,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自非知旧邻比,庶几以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议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会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不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重者,而来戏调,蚩笑友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于不共,亦勿大求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损,华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又慎不须离楼,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稍逆也。见醉熏熏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赏析】

嵇康主张回归自然,他追求的至人,是“遁世之士,荣期倚季之俦”,以此做为自己立志和做人的目标。嵇康是一个天质自然、恬静寡欲的人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在教育下一代上,尤看重立志。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事、做人。阐明“立身当清远”的道理,教人如何修身、处世,大到与君子交往,小到与邻人相处,乃至饮酒的礼节,均一一论及。说明人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应该从多方面去努力。在当今,望子成龙已成为做父母的育儿目标,但往往勿视了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启发、诱导孩子,这篇家训应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荀勖语诸子

【作者简介】

荀勖(?~289),西晋颖阴人(今河南许昌)人。字公曾。初仕魏,累任中郎。入晋为侍中,封济北郡公,后领秘书监,进位光禄大夫,专管机事,官终尚书令。为人谨慎,博学多识,颇通音律。【原文】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赏析】

荀勖专管朝廷的机密,出于职责的需要,所以他以为人缜密成为处世的准则。“人臣不密则失身”,这是他从宦海生涯中得出的教训。尽管荀勖这段家训是对儿子们传授仕途显达的诀窍,但其中尽职尽贵、一心为公的思想,还是具有教益的。

羊祜诫子书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晋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为蔡邕外孙。武帝时镇守襄阳,致力修德,颇得江汉之人心,官至征南大将军。曾经陈述伐吴之计策。后病逝,民为之建庙立碑于岘山。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时称“堕泪碑。”【原文】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谘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及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赏析】

在这篇家书中,羊祜在分析家里三代一代不如一代原因的同时,得出了“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的结论。羊祜认为恭敬、谨慎才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而后再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

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

【作者简介】

刘义隆(407~453),即南朝宋文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在位三十年,躬勤政事,简靖为心,故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元嘉之治”。他在位期间,下令设立文学馆,与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并列,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有文集10卷,已散佚。【原文】汝以弱冠,便亲方任。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今既分张,言集无日,无由复得动相规诲,宜深自砥砺,思而后行。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亲礼国士,友接佳流,识别贤愚,鉴察邪正,然后能尽君子之心,收小人之力。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汝性褊急,袁太妃亦说如此。性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在,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应慨然立志,念自裁抑。何至丈夫方欲赞世成名而无断者哉?今粗疏十数事,汝别时可省也。远大者岂可具言,细碎复非笔可尽。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豁达大度,汉祖之德;猜忌褊急,魏武之累。《汉书》称卫青云:“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已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便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只顺之理。苛有所怀,密自书陈。若形迹之间,深宜慎护。至于尔时安危,天下决汝二人耳,勿忘吾言。今既进袁大妃供给,计足充诸用,此外一不须复有求取,近亦具白此意。唯脱应大饷致,而当时遇有所乏,汝自可少多供奉耳。汝一月自用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殷旷,常宜早起,接对宾侣,勿使留滞。判急务讫,然后可入问讯,既睹颜色,审起居,便应即出,不须久停,以废庶事也。下日及夜,自有余闲。府舍住止,园池堂观,略所谙究,计当无须改作。司徒亦云尔。若脱于左右之宜,须小小回易,当以始至一治为限,不烦纷纭,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汝复不习,殊当未有次第。讯前一二日,取讯簿密与刘湛辈共详,大不同也。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万一如此,必有大吝,非唯讯狱,君子用心,自不应尔。刑狱不可拥滞,一月可再讯。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古人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或相谗构,勿轻信受,每有此事,当善察之。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量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陵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汝嫔侍左右,已有数人,既始至西,未可匆匆复有所纳。宜数引见佐史,非唯臣主自应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则无因得尽人,人不尽,复何由知其众事?广引视听,既益开博,于言事者,又差有地也。【赏析】

刘义恭为宋武帝刘裕第五子,俊秀聪颖,深受宠爱。封其为江夏王,出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宋文帝念其性情骄奢,恐难胜任,深为忧虑,与书谆谆告诫。针对弟弟的情况,告诫他为人要力戒骄矜褊狭,礼贤下士;生活不可过分奢侈,力戒赌博、酗酒、狩猎之事;为官要勤于政事,从善如流,妥善处理好与僚体属吏的关系,还要做到体察下情,多与下属沟通接触,多听多看增长才识,以至洞晓天下事。

该书信集国事家务于一体,用词澹朴晓畅,不假修饰,说理透彻,情感恳切,既不失帝王尊严,更多的是兄长式的教诲,饱含手足亲情,读后令人难忘。

王僧虔诫子

【作者简介】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大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未时任秘书,官至尚节令。入齐,转待中、湖州刺史。喜文史,通音律,工正楷、行书。其书法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于唐宋。有《王琰帖)、《论书》传世。【原文】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吾未信汝,非徒然也。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仿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通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睹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由吾不学,无以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再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再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惟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已切身,岂复关吾邪?汝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赏析】

这篇家训是有关于读书问题而提出的告诫。王僧虔认为张衡思侔造化,郭象口类悬河,都是他们勤劳辛苦的结果,“不自劳苦,何由至此?”作者勉励儿子们要刻苦读书,万不可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篇家训还有一尤其值得关注的亮点,那就是作者用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一笔法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之兄弟以死相随

【作者简介】

颜之推(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早受承家学,后从湘东王自讲庄、老。觉前者谈玄说虚,不以为意,转学《周礼》、《左传》,广为披览。先在梁为官,任湘东王参军职。后入北齐朝,居中书舍人职,因善于应对、强于词令,受赏识官至黄门侍即。历经数朝,阅历甚广。所著《颜氏家训》盛名古今。【原文】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此形体魁梧,为兵所囿,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鲜。遂并命尔。【赏析】

手足之情有时表现的尤令人感动,正如这篇家训中说到的江陵王氏三兄弟的故事,危难当头,尤见兄弟情真。世间手足之谊,大概莫过于替兄去死,在冥界也紧紧相随了吧?

隋唐宋元家书

萧王禹临终遗书

【作者简介】

萧王禹(574~647),字时文。幼年爱好经书,长大善为文章。性格耿直、诚实,鄙视浮华之风。隋朝时任河池郡守。隋末,唐高祖李渊入京师长安,发书信招,王禹持郡前来归附,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任户部尚书,迁左仆射(宰相)。后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宰相),迁太子太保(太子佐官),死后谥号为“贞褊”。【原文】生而必死,理之常分。气绝后可著单服一通,以充小敛。棺内施单席而已,冀其速朽,不得别加一物。无假卜日,惟在速办。自古贤哲,非无等例,尔宜勉之。【赏析】

古时人们的迷信思想极为严重,相信来世前身之说,所以已是难得,厚葬成风。而萧王禹作为朝廷大臣,以身示范要求薄葬,更为难得的是,他“生而必死,理之常兮”的带有唯物倾向的思想。萧王禹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值得现今的人们学习的。

李世民求贤篇

【作者简介】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渊次子。隋末随父李渊起而反隋,立下赫赫战功,隋亡后,李渊称帝,封为秦王。即位后,表现出远见卓识,能任贤、纳谏,大力发展生产,颇有政绩,被誉为“贞观之治”。【原文】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明君旁求俊人,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宾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亳,光启殷朝;执旌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乃求贤之贵也。【赏析】

李世民作为既能打天下,又能坐天下的一代明君,对于用人之道自有独到见解,本篇所论人才之道就极为精深。尤为可贵的是,他认识到一个有才能的人一时的落魄并不能减其光彩,所以,只有在沙砾中沟洗金子、于人含辱负重时予以提携,才有可能事半而功倍,铸成自己大业。这种不以出身、处境而废人的用人标准,着实难得,值得借鉴。

卢承庆遗言戒子

【作者简介】

卢承庆,生卒年不详。字子余,唐幽州范阳(今河北大兴县)人。博学有才,少时承袭父爵。唐太宗时,先后任奉州都督府户曹参军、考工员外郎、民部待郎、检校兵部侍郎、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时,又历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简州司马、洪州长史、汝州刺史、光禄卿,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临终前曾作《教戒》,叮嘱儿子办理丧事务必从简,为后世所称道。【原文】死生至理,亦犹朝之有暮。吾终,敛以常服;晦朔常馔,不用牲牢;坟高可认,不须广大;事办即葬,不须卜择;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无椁,务在简要;碑志但记官号、年代,不须广事文饰。【赏析】

卢承庆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官僚,能认识到有生必有死,生死“亦犹朝之有暮”,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因而要求后代在他死后,安葬事宜均一切从简,一律不得铺张,这是非常难得的。

李义琰戒弟王进

【作者简介】

李义琰,生卒年不详。唐魏州昌乐(今河北境内)人。进士出身,博学多识。历任太原尉、白水县令、中书侍即、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

义琰身居高位,执意不营私第美室,并且作为一项家训,叫自家兄弟严格执行。【原文】吾为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吾祸,此岂爱我意哉?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欲之,俱获戾也!【赏析】

义琰的居室没有正屋,在外做官的弟弟义王进购买上好的木材给他送去,让他营造扩建自己的居室,义琰非但没有这样做,还对弟弟说了上面的这番道理。

李义琰虽官居宰相而不营私第,这种做官不胡作非为、做官仍警饬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他与那些依仗权位、骄奢淫逸的封建官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骆宾王与情亲书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7~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文学家。七岁能诗。显庆时,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官,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临海县丞。后参加李敬业讨武则天军事行动,《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他的作品。李敬业失败后,骆宾王去向不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名扬海内外,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初唐四杰”。【原文】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存没寂寥,吉凶阻绝,无由聚泄,每积凄凉。近缘之官佐,任海曲,便还故里,冀叙宗盟,徒有所怀,未毕斯愿!不意远劳折简,辱逮湮沦,虽未叙言,暂如披面,晚夏炎郁,并想履宜。宾王疾患,勿无况耳。【赏析】

这封信是骆宾王去荒凉临海(书信中云“海曲”)前寄给亲友的。这封书信词简、意切、情浓,艺术上浑脱自然。另外,对偶句式,典雅整肃,显示出作者的才华。《诗薮·内编》称许他为“沉雄富丽,沈、宋前鞭”,实为中的之论。

姚崇遗令诫子孙文

【作者简介】

姚崇(650~721),本名元崇,唐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少而倜傥尚节气,长而好学,下笔成文。历仕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关心国计民生,多有奏疏进谏,能应变以成天下之务,为唐朝中兴名臣。力主减赋税以安民,禁宦官贵戚干政,行法始于宠臣,禁绝营造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以辅政。他还组织百姓捕蝗、破除迷信,纠正歪风劣俗。他所引荐的宋王景继之为相,亦为一代名臣,史称“姚、宋”。【原文】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思弥厚而增忧。往在中书,遘疾虚备。虽终匪懈,而诸务多缺。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无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云:“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乃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每静思,深所叹服。昔孔子至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令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子孙皆连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今亡者致戳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且神道恶奢,冥途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赏析】

在这封遗书中,姚崇首先指出人应当知足,表明了他的富贵观:人不能过贪富贵荣禄。回顾自己一生,他深感无憾。继而他指出自己行将离开人世,而子孙后代当自食其力和睦相处,万不可“自玷”而“辱先”。

姚崇在遗书所表现出的达观平静地看待生死富贵,甚是洒脱,从中也可以窥见一代贤相的人品情操。其中所列举的前贤,正是他所尊崇的行事楷模,同时也是让子孙效法的榜样。遗书广引先贤事例,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懂得如何对待丧葬,以及“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的道理。文字朴实无华,通达平顺,语重心长,更容易让子孙了解作者的生死观及其良苦用心,其字里行间闪烁出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李旦戒诸王皇亲敕

【作者简介】

李旦(662~716),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初封殷王,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立他为帝,号睿宗。但徙有虚名,不得参与政事,大权掌握在武则天手中。武则天称帝后,立他为皇嗣,继而封为相王。神龙元年(705)李显复位,他又被立为皇太子。景龙四年(710)韦后毒死李显,临淄王李降基起兵诛杀韦后,又拥立他为帝。延和元年(712)他传位给李隆堪。《戒诸王皇亲敕》是李旦在二次当皇帝时向皇亲所发的敕书。【原文】朕闻司牧兆人,有国彝训;敦叙九族,前王令典。念此宗枝,久遭沈翳。近从班命,庶展才能。或授外藩,或居内职。留念访察,属想风谣。罕立嘉声,或闻蠹政。当官不存于职务,处事多陷于偏私。禽荒酒德者盖多,乐善敬贤者全少。将性之昏昧,违此义方。岂朕之不明,成尔薄德。当从戒慎,勉遂悛改。如迷而不复,自速愆尤。已实为之,悔之无及。即宜递相告示,以副朕怀。【赏析】

李旦在第二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对政治的理解当然会不同于以往。他认识到整个皇室成员的所作所为对统治的影响颇大,对他们不知管理朝政,只知纵情享乐,大为光火,写下这封告诫要他们痛改前非,勤力王政。

这封敕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字洗练,紧紧围绕一个“戒”字为文。这封书信叙议结合,融情于理,且义正辞严,情理并重。它通篇几乎是摆事实,讲述诸王皇亲掌政的不易以及掌政后的作为,在叙事中又表现了作者对诸王皇亲的深切希望,同时点出了皇亲国戚更应遵守彝训,执行令典,并向皇亲国戚讲明了法不饶人的道理。这封敕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历代帝王敕书中的名作。

娄师德劝弟

【作者简介】

娄师德(630~699),字宗仁,唐郑州原武(今河南境内)人。进士出身。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以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原军司马。曾与吐蕃战,八战八捷。武后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掌理朝政,主持屯田积谷等事,卓有成就。“唾面自干”是娄师德的重要家训,也是流传至今的重要历史典故,它给后世人以有益的启迪。【原文】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拭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赏析】

娄师德的弟弟被朝廷任命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临行前向兄长告别赴任,师德告诫他凡事多忍耐些。弟弟说:“如果有人唾面,我揩干净就算了。”师德说:这样还不行,“因为拭之会使对方越发大怒,不如使它自干为好”。“唾面自干”本身没有必要去仿效,但当事情无碍大体时,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多忍耐一些,能够防止许多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是悲剧的发生。

颜真卿守政帖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8~785),字清臣。唐代书法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书法风格端壮雄伟,气势开张,人称“颜体”。后人辑有《颜鲁公集》。【原文】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汝曹当须会吾之志,不可不守也。【赏析】

这是颜真卿被贬赴任所时写给家人的一封短信。信文不足五十言,却鲜明地展示了他的人生抱负,表现了他那“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的高尚人格。全帖语言精炼,内容集中,语语中的,掷地有声。

如何为官从政,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作为封建士大夫的颜真卿能够念念不忘、反复强调自己的为官职责,并身体力行,恪尽职守,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谓在其位,谋其职,这也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原则。

白居易狂言示诸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圭阝(今陕西渭南)。青年时家境贫寒,对下层社会了解较多。贞元年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诗作反映黑暗现实和人民疾苦,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原文】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心安不转移,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年,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赏析】

白居易以诗作来告诫子侄为人处事的道理。诗作于晚年,他主张“独善”身,其“独善”的主旨也渗透到教子生活中。他阐明了自己“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希望晚辈们能从自己身上受到启迪。

朱仁轨诲子弟言

【作者简介】

朱仁轨,字德容,唐代人。终生未仕,隐居养亲,死后人私谥孝友先生。【原文】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夫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推而行焉,于己既无大损,而又能革薄从厚,亦何惮而不为也。【赏析】

朱仁轨以“让”教育子弟,言简意赅,可视为座右铭。让,可避免和减少人与人间的矛盾;让,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让的同时,你会收获更多远远超过“让”的东西。

杜秋娘之金缕衣

【作者简介】

杜秋娘,生卒年不详,唐间州(今江苏镇江)人。早年由镇海节度使李奇买来做歌舞妓,后纳为侍妾。唐宪宗平定李奇叛知,她先入宫为奴,后封为秋妃。系唐时宫女,有宠于景陵帝。唐穆宗即位后,命其为皇子傅母后削籍为民,返乡而卒。【原文】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