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8 20:27:26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孚允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作者:张孚允排版:昷一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121277504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 序 Preface

自然规律不可逆,80年转眼急驰而过,回顾在祖国东南西北的山川、大漠、林海中探寻野生动物奥秘的这50年,简直犹如梦幻一般。尽管回忆往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十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更令人感觉后怕,但是老来面对小外孙乐乐讲故事的请求时,只得将这些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老皇历,再一一道来。

往事慢慢道来,效果显著,每当故事开场,我那受电视剧影响的小外孙乐乐总是先问:“姥爷,咱们今天该讲第几集了?”在被窝里托腮凝神的小伙子随着故事的进行,面部表情不断变化,很快便进入甜美的梦乡。睡梦中小脸庞上的微笑告诉我,他仍然漫游在故事里。

故事一天又一天地讲着,伴随着小外孙从幼儿园走到小学、大学,直到出国留学。更没想到的是,我讲述的野生动物故事,内容虽然因人而异,深度有所不同,但在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安排下,几百场讲下来竟十分受欢迎。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希望我把近50年在祖国各地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而又条件严酷有加、使人犹如身处梦幻之中的那些高山大漠、林海雪原、幽谷深潭中追踪形形色色野生动物的生态学规律,观察它们多姿多态的生活习性的科考经历,尤其是在追踪野生动物的那些日子里,我和朋友们如何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深感兴趣。

实际上,那时候我饱尝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之苦。暴雨倾盆而下,让人窒息,使衣服兜鼓胀得犹如气球一般;有时又遇到大雪没膝,肚子里无粒米,饥寒交迫地围坐在篝火旁,解衣敞怀,用火将湿衣衫烘干。看到这里,人们想的也许是:一壶热茶、几个熟土豆,啊,真是天大的享受!但是当老朋友们有机会相聚时,每每谈及当年的野外生活、当时的尴尬场景,每个人仍然是滋味万千。如今,放眼现代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曾经参与过野外工作的人来说,已是感到莫大的满足。

为了使年轻朋友能够同我一起漫游我们祖国的山川林海去追踪那些野生动物,看看它们的生活,同时也了解一下我如何由一个小孩子,在环境和老师的启蒙教导下渐渐成长为一位野生动物奥秘的探索者的过程。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对于年轻朋友探索成功之路,也许会有些帮助。下面就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以散文、杂记的形式写下,供诸位阅览。部分野外科考日记降生——童年生活环境——迷恋野生动物研究的起点

1933年,在北京一座大宅门里诞生了家里的第二个小男孩。就像作家巴金先生在《家》中描述的一模一样,他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幸福的幼儿时期。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掀起了侵华战争,宁静的日子被打破,流离失所的十年逃难生涯从此开始。

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直至1940年到达重庆后才安顿下来。没想到几天后,日本鬼子的炸弹又开始三天两头地往下扔,有一年竟然七天七夜不停地轰炸。1942年6月的一天,一个阴雨日子,大家以为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所以都到街上去买东西。谁想到警报突然响起,街上的人群立刻向防空洞涌去。我们一家跑得慢,所以只能钻进近处的大防空洞里,站在离洞口约十米处。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的情景防空洞中拥挤的人们

当时我靠在父母腿边,只感到人挤人得动也不能动。大约一袋烟的工夫,随着凄厉、紧急的警报声响起,刚听到飞机的嗡嗡声,炸弹就带着尖锐的嘶鸣从天而降。此刻的人们安静得只能听到喘息和心跳声。我紧紧抱着父母的腿想得到一点保护,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伴随着大地的颤动,浓浓的尘土和硝烟像台风一样冲进洞来。洞口的人们立即涌向洞里,很快洞里的空气稀薄得让人像掉到陆地上的鱼一样,大张着嘴喘息。可防空洞洞口的铁栅栏却被那些国民党土兵锁死了,门打不开,只留出上面一个不足一尺的空间。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洞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人们拼命地推挤,孩子们的哭喊声嘶力竭。突然间,有人喊道:“先救娃儿们,送他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像物品一样被人们从头顶传递到洞口,爬了出去。洞外到处残垣断壁、烟尘满天,被炸死者的残骸遍地皆是。最后洞里的人虽然也终于推倒门栏冲了出来,但洞深处的大多数人因窒息而死去。后来,父亲为了我们母子的安全,只好把我们送到乡间的山里,租住在老乡家。

从此,我每天不是往返25里路到学校去上学,就是和小伙伴下水稻田、上山钻林追捕鱼虾龟蛇野兔豹猫崽等小动物,作为食品或宠物。长年和小动物为伴就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比如蚂蚁很短时间里在洞口含泥做堤坝或者大搬家就一定下雨?小母鳝鱼长大就变成公鳝鱼?小燕子为什么会用泥做出那么漂亮的窝?小野兔怎么一生下来就有毛、睁眼、会跑、会吃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如天上繁星一个一个地冒出来,有些就连老师或在书本上也找不到答案,比如蚂蚁从洞里多深含泥?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了好多天的办法,最后在操场的浮土上画出了许多间隔十厘米的圈,而后盯住出洞口的一只蚂蚁,抓一只大蚂蚁在它头顶用偷国语老师的红墨水点一下作个记号,再把它放到画好的圆心上放开,同时开始数数。由此,我知道了蚂蚁大约从16至17厘米的蚁洞深处含泥出来。

得到答案我非常高兴,回到班上大喊大叫,与小朋友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不想这惊动了自然老师,他把我叫去夸奖了一番。而国语老师由于我拿了她的红墨水,则赏了我一顿手板,以至于左手肿了好多天都无法弯曲。但此后自然老师们不但经常解答我的疑团,有的老师还借些游记,如《中国西部漫游》、《徐霞客游记》等给我假期看。

但是,正是这小小的成功使我由好奇-观察-试验-探索-追根溯源-痴迷探究野生动物的秘密,迄今一生不悔,兴致不减当年。课外小组,培育科学家的摇篮——我第一次真正收集标本、认识自然

1950年夏天,有机会得到学校生物学课外小组我的启蒙老师的推荐,我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北京市青少年夏令营,兴高采烈地和一百多个小伙伴奔向北戴河。下了火车,解放军二〇〇师的指导员接我们到原来的洋人别墅。刚放下行李,孩子们就一窝蜂地奔向了大海。指导员在后面大声呼喊,我们却根本听不见。他们几个人就在后面拼命追我们到海里,才把落汤鸡似的我们赶回了住处。当晚师长来看我们时,我们本都准备好挨批,可是师长开场却批评指导员没有事先向大家交代好注意事项,同时又说“同学们既然到了部队,那就是军人,就要服从纪律,有事必须向指导员报告,得到允许才行”。随后我便向指导员报告,我要采集标本,并当即得到首长批准,并说“告诉巡逻哨,帮帮这小鬼”。

从此以后,每天天一亮我到海滩上去捉小动物时,总有巡逻兵喊“小鬼,过来”,随后便会把夜间捉到的虾、蟹、海螺甚至有一次是一条活鲨鱼给我。拿回住处,伙伴们第一次看到故事中凶猛的鲨鱼高兴无比。一天天过去,我的标本装满了带来的所有瓶瓶罐罐和口袋,总计三十几种,回到家在张晓台老师的指导下分类、装瓶、贴标签。

这些标本还参加了1950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会并获奖。包括张老师给我的由斯文·赫定著的《亚洲腹地旅行记》,陪伴着我参加课外生物小组活动一直到高中,它不止使我走上探索动物奥秘的道路,而且在活动中我还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她俊秀、坦率、学习优等,通过长时间小组活动的了解,我们从中学同学开始一路发展成为生活伴侣。最后在我的影响下,她由想学工科变成学理科,我们双双进入北京大学同一专业在同一导师的教导下进行学习,完成毕业论文走向工作岗位后我们又成了终生的搭档,携手60多年,在野外共同探索野生动物的奥秘,直到现在。作者夫妇在野外考察。隆冬踏着深雪上山找熊猫。恩师李汝琪教授

1952年,我作为新中国大学院系调整后的首屆新生,顺利地以高分被北京大学生物系录取,成为了一名踏上探索动物奥秘之路的新兵。四年的大学学习和四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在中国遗传学创始人李汝祺教授及老一辈教授、老师们的教导下,我逐步学习掌握了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理论和操作技术的“三基”训练。当时特别强调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每年都有野外实习,大学三年级就被派到野外科学考察队参加工作,大学四年级和研究生时期则自立课题,与相关研究所合作进行探索野生动物的秘密。第一章茫茫雪原找“大王”

兴安岭追寻毁林者

茫茫雪原找“大王”

无边苇海寻仙鹤

科尔沁草原看大鸨

宝沙岱沼泽遇险记

草原鼠疫探疫源

浑善达克沙漠历险

掀开蛇岛的神秘面纱兴安岭追寻毁林者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晨雾初闯关东·走向高高的兴安岭

1955年,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导师安排我和其他同学参加科学院兴安岭林区鼠害防治研究科学考察项目的实习。我和同伴就怀着兴奋的心情,扛着大行李包挤上了火车,直奔小兴安岭的戴岭林业局。

火车几乎走了一天一夜,在哈尔滨转车,跨过松花江继续北上,又过了大半天才慢慢看到树木。之后越向北走,树越多,也越来越高大。当火车到达伊春这座林海中的小城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木头——整根圆木交错垒成墙的“木刻楞”房屋、木头铺成的路、木头建造的车站、木头搭建的水塔,总之,这里就是一个木头的世界。木刻楞

还未看够这木头世界,我们又登上了绰号为“火蹦蹦”的森林小火车,向着林海腹地驶去。森林小火车活像一辆放大的玩具火车,只是能量不可小觑,一旦烧足了气,它可以拉着几百吨的圆木,喷着火一蹿一蹿地飞驰而去。它因此也得到了“火兔子”的雅号。小火车一切都小,车厢里每排坐四个人,中间半米宽的过道使两人相遇时得原地转个圈才能通过。车窗也很小,一人探身出去,别人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然而,这却是整个大森林里唯一的现代化交通工具。

随着小火车蹦蹦跳跳地在树的夹道间向前进,窗外的树林越来越密。出山的列车满载着粗大的红松木呼啸而过,三个小时过去,车转弯减速,前边小河边出现了一排排木刻楞结构的房屋。这就是我们旅行的终点——“凉水沟林场”。这里依山傍水,背后是一个老采伐基地,如今那里长着半人高的草,高处和四周都是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红松,河谷里生长着成片美不胜收的白桦林。森林小火车

好啦,现在说说我们的“家庭成员”和工作任务。我们此行的研究组成员包括鼠类生态学家、植物生态学家、植物生理学家、标本技师、向导兼技术员以及我们两个“新兵”,总共十一个人。我们的工作任务是找出防止老鼠破坏红松林采伐基地直播造林的最好方法。本底调查野外科学考察的第一步是,每到一个新的地区工作之前,首先要查阅当地有关自然、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再进一步查询工作点的相关情况;最后要熟读并记录工作地的地图资料,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山脉、河流等的详细情况。熟背并记录一切有关资料数据后,野外科考工作才能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白桦林

本底调查·走向科学考察的第一步

在马灯的照耀下,我们盘腿坐在可睡十几人的木头通铺的炕桌旁,学习野外科考的必修课。首先,对照着地形图了解我们在小兴安岭中的位置、周围的山脉、河流的走向、林区间“林班”(森林采伐前在林间开辟的方格形通道)走向及编号等。每个人不仅要记住,而且要记在野外记录本上。其次,学习防止迷路的办法。在森林里,要随时砍掉树皮留标记。记下自己的方位(度)和一定时间内行走或转向的步度计数据,以便于返回。如要前往另一目的地,则要确定方位并随时进行校正。如果在林中迷路了,应顺着山脊下行找到小溪或小河,或者顺流而下找到居民点。也可以就地等待救援,或敲击树干报告所在的位置,切不可翻越山梁,也不能喊叫,因为回声会混淆对你所在位置的判断。为了便于管理和防护,每隔一定距离所砍伐出的通道,即为林班线。集材拖拉机

第二天天刚刚亮,我们就准备进入实地勘查的工作地段。出发之前,我们装备了全副的防护服。在袖口、领口、裤腿口和腰间垫上毛巾或棉花,扎紧,再戴上防蚊帽。同时,还要带野外观察记录用的望远镜、照相机、罗盘、记录本、钢卷尺、双筒猎枪以及几十发子弹、匕首、削铅笔的小刀,等等。森林铁路

全副武装好,我们便出发了。当时,森林还笼罩在浓浓的晨雾之中,四周寂静极了,只有凉水河潺潺的水声回响在林场上空。我们沿着森林铁路(简称“森铁”)向采伐场走去,一个小时后山谷中出现了圆木堆集如山的楞场,圆木堆旁边还停着几辆庞大的“坦克”。这是森林中无处不在的集材拖拉机。第一次看到这种庞大的机车,我不禁深感吃惊,真不知道它在密林中是如何前进的。更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在这渺无人烟的楞场,竟然还有带枪的警卫在把守。

离开山谷中的楞场,我们穿过茂密的高草地灌木林,沿着林班线依次穿过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最后进入由樟子松、红松构成的针叶林地。林子里所有的树干都没有枝条,直到快到树顶才有犹如一把大伞似的树冠。树冠与树冠密密地挤在一起,形成了光线很难透过的遮阴层。随着大树的长高,树干中层的大树枝纷纷枯死,给美丽的林海制造了死亡陷阱,余下经年累积的厚达半米的枯叶层则成为了林中昆虫、鼠类等小动物生活的世界。刚进入森林时,树下还有许多草丛、灌木,随着不断深入,草丛、灌木越来越少,树冠的叶子越来越密集,光线也逐渐由一片一片变成了一缕一缕,直至走在森林里就像黄昏时的景象。

继续向林海腹地前进,森林中除了我们踩断枯枝的噼啪声外,寂静得每个人都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喘气声。有时棒槌鸟(传说中的人参鸟)会突然出现在头顶,并发出尖锐的叫声,长啸而去。每当仰头在树冠中寻找它的踪迹时,它的声音却又会从很远的森林中传来。林海中经常会出现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林间空地,还有水深及膝的塔头甸子或小草甸(小块林间湿地)。

我们边走边观察记录各种环境的生态特点,辨别各种动物活动的痕迹,终于以每小时两千米的速度穿过树林爬到了山顶。远远望去,茫茫林海延伸向天际。正当我们欣赏完美景无比陶醉时,却发现自己被牢牢地粘在红松伐根的松脂上。经过几个人帮忙,又挣扎了一番才得以脱身。而在下坡时,为了加快速度,我随手抓住一棵绿色小树,不料一阵巨痛过后,满手被扎得鲜血直流。原来扎人的树是刺五加,它满身长着在幽暗森林中看不清楚的绿刺。这真是美丽诱人的林海给初访者的一个永生难忘的警告。刺五加

本次科考,为了解决森林中的鼠害问题(主要是灰鼠、红背䶄、棕背䶄如何吃掉深埋于地下的松籽儿破坏树苗的问题),我们首先清查了老鼠在不同林地、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数量、习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偷挖吃掉埋在地下30厘米深的松籽的。每天早晨我们要穿行在不同的林地内,有规律地放置50个铁老鼠夹,接着晚上收回,取下死老鼠并且分出种类、公母的数量,然后解剖记录它们的生育情况、年龄等信息,最后制成标本。灰松鼠

我们对老鼠夹在不同林地相同小环境中的情况做了长期的调查取样,收集更多的数据,以便于研究老鼠们偷挖松籽的规律,找出避免破坏直播造林的方法。

经过长期大量的观察,林场工人发现了这几种老鼠一些十分有趣的习性。当这三种老鼠凭灵敏的嗅觉找到播种点后,灰鼠几乎是垂直挖出种子,咬成两半吃掉松仁的;其他两种䶄则在距播种点15~20厘米处挖出斜隧道,然后准确地把种子含到地面上。红背䶄在松籽大头端咬个洞把松仁吃掉,棕背䶄在松籽小头端咬个洞把松仁吃掉。确定了它们的习性,我们只要根据地面上遗留的松籽咬痕,就能准确无误地确认是哪种老鼠破坏了种穴。大森林中潜藏的危险通过我初入苍茫林海的亲身感受,以及老科考队员和老林业工人的讲述,我体会到在这美丽迷人的莽莽林海中,到处都潜伏着看不见的危险。在林海中迷失方向或看错方位角数据,都会回不去。开展工作后不久,一天,当我在楞场的原始森林放完鼠夹返回驻地时,为了抄近路,选择了直接穿过森林。在幽暗的森林中踩在半米厚的枯枝落叶上,每一步都像踏在沙发床上,同时还要不断地在粗大的红松间绕行。就这样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依然没有看到驻地后的那片采伐基地,查看数据又未发现任何问题,不免心情开始有点儿紧张。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了森林铁路时,一颗悬吊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我坐在森铁轨道上,全身几乎被汗湿透,拿出地图再次核对方位数才发现,返回的角度偏了一度。为此,我与驻地在相距不到500米的范围内擦肩而过,直到看到铁路大转弯处。大森林里还暗藏着另一种危险——让人害怕又喜爱有加的黑瞎子。刚出生的小黑熊林区的黑瞎子——狗熊,体型巨大、生性好奇,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实际却很聪明。一旦与人不期而遇,它往往会盯着你同时发出低沉的吼声,有时还会站起来恐吓你。此时,如果你静立不动并且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它一会儿就会转身离开。但是据老林业师傅说,一些曾受到人类伤害的狗熊,常常会主动攻击人。有一年深秋,场长在储木场沿森铁回场途中就遭遇狗熊的追击。他边跑边把皮帽子、围脖、手套、大衣向身后丢去,使熊扑咬衣物以延缓追逐的速度,最终才得以脱离危险返回场里。但在林子里,人跑直线是跑不过狗熊的,爬树也比不过它,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围绕一棵又一棵大树急转,逐步摆脱。秋季林间野果成熟时,与护食的黑瞎子相遇,是十分危险的。黑瞎子不仅力大如牛,还十分好奇和贪吃。它们晚上经常在林场驻地四周游逛,尤其喜欢在厨房后面的垃圾堆上寻找食物,而且对林场的发电机和庞大的集材拖拉机也很感兴趣。因此,楞场晚上必须有人持枪看守,否则黑瞎子爬上去会把手柄掰弯、仪表打烂,撕毁坐垫。林场的发电机排气管因防火必须沿地面伸向河边,也不时被黑瞎子踩扁或弄弯变形导致林场停电。好奇的狗熊不仅经常毁坏林场的采伐设备、围栏和林区的仓库,有的甚至爬上运送木材的火车做“长途旅行”!尽管如此,在林区还是有不少林场和个人把黑瞎子当宠物饲养,以排解身处深山老林的寂寞。在林海中考察除了有时和黑瞎子碰面以外,还经常会在林缘水旁林灌草地上看到傻狍子,偶尔运气好也许可看到马鹿。至于老虎,已极为少见,狼也只在晚间能听到它们遥远的嚎叫。最危险的还有那成群游荡在林海中的满身沾满松油和土的“拼命三郎”公野猪,还好我们没有遇到。茫茫雪原找“大王”兴安岭原始森林林海雪原冬景走进茫茫雪原

20世纪50年代末,我随野生自然动物驯养考察队来到东北地区临近黑龙江边的林海中的一个小镇。在山谷的盆地中,一百余户木刻楞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当时正是隆冬时节,一米多深的积雪把一切都覆盖成了白茫茫的雪原。只有露出的半个屋顶和道路以及通向各家的雪胡同,表明这里是村镇。

这已经是黑龙江边较大的一个林区的居民点。我们找到了向导安排的猎人的家,下了爬犁,穿着笨拙的大衣和毡靴像狗熊一样摇摇晃晃地顺着两边高高的雪胡同走到屋门口。没想进门还有一个长长的廊道。进去后我们艰难地脱下皮大衣和毡靴,接着揉搓冻僵了的手、脚和脸。大概过了半小时左右,主人才请我们进里屋,因为如果太快进入里屋,就会发生冻伤。没想到里屋一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屋子里暖得像春天一样。

原来房屋全部是由原木一剖两半,两头开榫相互交叉垒叠而成。墙很厚,内外两圈墙之间有一尺多宽的空间,里面全部填满了晒干的苔藓和干草,这样既保暖又不透风,而且冬暖夏凉。阁楼上一束一束地挂着主人猎取的灰松鼠、狐狸、狼和熊皮。屋里连毛衣都穿不住,他们炉灶烧火做饭时的热气穿过炕和屋子后面的夹层墙再排出屋外,所以连墙壁也都是热的,这就是“火墙”。木刻楞房屋

房东是当地著名的猎虎人,他养着一群硕大的猎虎狗。他的几个伙伴都是炮手(职业猎人),以打猎和采集药材、榛子、猴头蘑等山货为生。晚饭间我们边吃饭边听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过去的惊险故事。主人安排了明后天带我们到他们的猎场去,看看能捕到什么猎物,或者运气好也许能够看到老虎。

第二天清晨,主人准备了三架爬犁,让我们跟着他的几个兄弟到他们的猎场去,看看能捕到什么猎物,或者打到狍子,运气好也许能够看到老虎。我们穿戴上厚厚的皮大衣、毡靴、皮帽出发了。爬犁马架子马架子猎人们在林中用树干搭建起的高架于地面上两米左右的三角形小木屋,以便于猎人们每年狩猎季节在林中狩猎时休息或储存粮食等物品使用。雪原跋涉

马拉着我们在林间的小路上艰难地跋涉着。雪大约有膝盖那么深,马吃力地在山谷林中雪地上前进。三个多小时以后,山坡上出现了我们今天要留存爬犁和多余物品的地方——一个架在桩上的木头马架子。

前面是茂密的森林,爬犁已不能用了,走在这没膝的雪里非常吃力。不过,当我们看到林间的小灌木点缀着秋天没有脱落的浆果时,心里非常高兴。那红红的山钉子、黑黑的覆盆子,在白雪的衬托下格外晶莹剔透,而树上的冰果球把树装扮成了圣诞树。

这时,猎人从爬犁上拿出几个由木棍弯成中间有绳网的像羽毛球拍似的东西,这就是雪鞋。把它用绳子绑在脚上,在雪地里走起路来就不会陷得太深。不过穿上雪鞋并不好走路,因为那个圈比较大,穿上以后两脚并不拢,每走一步两只脚总是碰在一块,或者一直磕磕绊绊的。雪鞋

我们走了大概两个多小时后,在一片林中的小盆地里,平平的雪地上出现了一溜儿一溜儿的足迹。我们跪在地上仔细观察,前面两个长条,后面还有两个点。猎人们很快就认了出来,这是公狍子的脚印,它刚过去不久。另外一串脚印,前面两个条形脚印中间有一前一后两个点状脚印。这是雪兔在林中寻食的时候奔跑过的足迹。只要等在这里,它们还会回来,在这片小树林里寻找雪地下的草、蘑菇或者是苔藓。狍子

不过,猎人们想在这个地方看看能不能找到大爪子的痕迹,只是最近老虎因为人的干扰已经很少出现在这周围了。他们所谓的大爪子也叫大王,就是老虎。雪原露宿

天很快黑下来,我们在山谷间较平的地方把雪铲成堆,围成一块圆形空地。而后大家坐在地上弯腰用力向后靠,把雪墙挤成倒扣的碗状。在雪墙开口处把几根枯树干通到中央,再在树干下一层层地依次放上干苔藓、桦树皮、细松枝、粗树枝,最后从底下点火。篝火很快燃烧起来,大家在四周铺上狍皮褥子坐下,敞开所有衣服让热气烤暖身体,烤干汗湿的衣服。然后开始烧水、煮茶、烤饼、吃晚饭。猎人们也拿出装酒的水壶就着干肉喝起来。

我们几个人也学他们敞开怀烤火的样子,可是毛衣却无法敞开,以至于火烤得胸前都烫手,背后的汗湿衣服却依然寒气袭人。这使我们不得不挺胸直腰端坐着,以避免后背衣服贴身。

吃完饭猎人们裹着皮衣入睡。我们因为背后衣服太冷只好坐着睡。半夜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狼嚎还有不知什么动物的叫声。不过由于狗群没有反应,我也就放心地继续打磕睡。夜里在迷蒙中醒来还须不时拨弄一下要熄灭的篝火,而后再睡。

我们在野外过了一晚上。早上快10点钟天还没全亮,我们借着茫茫雪夜的余光吃早饭,实际上就是一片列巴(面包)、一杯茶、一片咸鱼,如此而已。匆匆地吃完早饭,熄灭了火,尤其是那个粗大的树干上的余火也彻底熄灭,我们才离开。林海谷地捕狗熊

今天猎人们要赶到不久前有人说发现过老虎踪迹的山谷,大家都希望在沿着山谷走的时候能发现老虎的踪迹。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到了那个山谷。那是一个比较开阔的湿地。很快,猎人们就发现了一些踪迹,但不是老虎的,是一只冬眠睡醒的狗熊的踪迹。这只狗熊不知道为什么在大冬天跑了出来。于是猎人们根据足迹追踪到了它冬眠的洞。他们想利用这个机会让我们看看他们过去是怎么徒手捕捉老虎的。很快,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一个猎人砍下了一棵小树,插进洞穴里不停地搅,把正在冬眠的熊激了出来。我们先是听见了里面的咆哮声,过了一会儿,熊从洞里冲出来,却立刻被猎狗们包围。熊在中间不断地转着圈,一边发出愤怒的咆哮,一边用掌击打猎狗。但是猎狗们非常灵活,熊转向哪里,哪里的猎狗就往后退,而同时熊身后的猎狗则会扑上去……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周围的雪完全被踏平了,一只猎狗突然咬住熊的屁股,熊一个后滚翻四脚朝天地翻过来,试图咬猎狗。就在这一刹那,猎人们一拥而上,一人用手里的木杈叉住熊脖子,另外三个人叉住熊腿。这四个人像大力士一样把熊死命地按在雪地上。白毛风

这时,一个猎人拿着木棒,趁熊一张嘴,便手疾眼快地把带着皮条的木棒横着塞进了熊的嘴里。熊一咬住木棒,猎人们就用皮条把熊的嘴绑得死死的。也就一瞬间的工夫,猎人们就把熊的前腿后腿分别结结实实地绑起来。熊在地上挣扎半天也无济于事,索性就不再挣扎了。遭遇白毛风

猎手们用树枝很快编织成一个小的爬犁,把这一百多斤的熊抬上去拉着走。我们来到一个可以避风的小山谷,这个山谷还有丰富的绿草和树芽,积雪也不是太深。原来是这里经常刮大风,把过厚的积雪给吹跑了。但是领头的猎人让我们赶快走到山崖底下再休息,因为万一白毛风来了,这里将变得非常危险。休息好后,我们就开始往驻地那处马架子走,因为穿着这笨重的雪鞋还要拖着一只熊,所以走得很慢。在大概走了半个多小时的时候,猎狗们突然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咆哮声。白毛风在冬天林区河谷地区,有时会发生夹带大量雪花的巨大穿堂风。风遇障碍会瞬间使雪堆积于所有物体上,填平山谷。风夹带雪形成白色的风暴,故名“白毛风”。

领头的猎人非常有经验,他回头看了看,发现山谷里并没有风,而山顶的树梢却剧烈摇摆,哗哗作响,树上的积雪都被摇了下来,山谷里也很快扬起了一阵迷迷蒙蒙的雪雾。猎人说:“不好,白毛风来了!赶快走!”我们立即向左侧的山坡上跑去,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林子里。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刚才的山沟已经雪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了,整个山谷中就像有一条雪龙在山沟里翻滚。“雪龙”越来越大,马上就要弥漫到我们所在的地方。猎人忙说:“快,贴到树后面!站到树后面!”于是我们每人都贴着一棵大树站好,也幸好这里的落叶松都比较高大粗壮。站在树后,耳边呼呼的风声不断,眼前白茫茫一片。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风停了。我们出来再看,山谷完全被雪埋没,已经看不见谷底。好危险!这就是猎人们所说的白毛风了。地下的积雪有将近半米深,再回头,我们脚旁的熊、狗全都看不到了。大树的迎风面厚厚地贴上了大约三十厘米的一层雪,在我们藏身的每棵树后面都有一道深深的沟。

此时天已经黑下来但可以在雪地的余光下看得很清楚了。整个山谷静悄悄的,静得让人害怕,连自己出气的声音都能听见。这时,领头的猎人催促我们赶紧收拾东西返程。我们抖掉了帽子、皮袄上大概有十厘米厚的雪,寻找我们的猎物。很快我们把猎物都从雪下拖了出来。最有趣的是猎狗们,一听到我们的呼喊声,它们就像火山爆发一般从雪里面蹦出来,抖掉身上的雪。

下面的山谷已经不能再走,我们只好从山半腰上穿过浓密的树林往回走。不知道走了多久,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宿营地。熊还在不断地哼哼,好像很不甘心地在做挣扎。只是旁边有猎狗看着,熊一挣扎得厉害了,猎狗们就发出呜呜的警告。这样我们又在野外过了一夜。

到第二天将近十点,我们吃了一点儿东西就赶快往回走,回到马架子那里去。因为穿着雪鞋的缘故,总是走不快,大概下午四点多,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才回到驻地。

我们就这样结束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森林探险。虽然没有找到老虎,但我们得以亲眼目睹了猎人们过去是怎么徒手捕猎的。第二天当我坐上爬犁准备动身时,主人取出美丽的狍子角,作为我们这几天共同在林海雪原风餐露宿的纪念。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美丽的狍子角现在依然雄踞于我书房的墙上。它总会引我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也更加怀念那些纯朴、勇敢的猎人朋友们。猎人赠的狍子角无边苇海寻仙鹤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上空飞翔的丹顶鹤群

在黑龙江西部、齐齐哈尔附近,有一条发源于小兴安岭的乌裕尔河,从西北向东南流至齐齐哈尔附近,形成了一块面积达21万公顷的庞大湿地。在这里,乌裕尔河形成了无数的支流,逐渐在湿地中消失了踪影。各条支流间分布着很多的小岛和小湖泊,这个地方因此成为东北最大的湿地之一——扎龙湿地。

每年春天到三四月份,河水刚刚解冻的时候,就有大量的候鸟从南方飞来在这里安家。仙鹤就是这儿著名的住户。全世界的鹤有15种,中国有7种,而在扎龙湿地发现的就有6种。很多稀有的鹤类在这里繁殖,形成了鹤类的聚居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丹顶鹤。

丹顶鹤姿态优美、体形纤巧秀丽,行走的时候昂然阔步且富有诗意,因此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最为推崇的一种高贵的吉祥鸟。它们还象征着长寿和爱情的百年好合,因此大家又把它们命名为“仙鹤”。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很多炼丹术士功德圆满时,都是乘着仙鹤飞往天宫的。

扎龙湿地每年到了春天,芦苇长起来之后,就开始有大量的鸟类在这里筑巢繁殖,种类多达260多种。同时,这片辽阔的湿地中还居住着20多种哺乳动物、几百种鱼类和两栖动物。

扎龙湿地保护区保护的主要对象是鹤类和其他水鸟。为执行我国与日本签订的候鸟保护协议,双方组成联合考察团来到扎龙湿地,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鸟的种类,并着重进行有关鹤类迁徙活动的观察研究。

在扎龙湿地繁殖的丹顶鹤有400多只,还有蓑羽鹤、白枕鹤、灰鹤等其他鹤类。另外,每年还有占世界白鹤总数一半以上、约1000多只的白鹤,由我国洞庭湖飞到扎龙湿地停歇一段时间,补充体力后再飞向西伯利亚湿地。为了研究这些鹤(尤其是丹顶鹤、白枕鹤)春天来自何处,秋天又去向何方,我们决定在这儿开展鹤类的环志工作。扎龙湿地的丹顶鹤

通过在扎龙湿地保护区内几年的观察,我们基本查清一些鹤类的筑巢地。鹤类的巢穴一般比较固定,只是巢穴和巢穴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有的相距几千米,有的才几百米。它们各自单独营巢,但是有巢穴的地方都有一对鹤在那里。灰鹤

鹤类繁殖的时间一般是在四五月份。首先,雄鹤需要找好位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