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商业与老字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8 18:31:21

点击下载

作者:曲小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商业与老字号

老北京商业与老字号试读:

1.内城商业街

鼓楼、钟楼地区——北京现存元代的商业街

从元代起,北京就出现了钟鼓楼商业街。在元代,由于漕运的迅速发展,促进积水潭附近的钟鼓楼地区发展成为了当时最富庶、繁华的集市贸易中心。

钟楼附近有从事商业的店铺、歌台、酒馆,货物小到针头钱脑、水果小吃,大到面粉、柴炭以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具,应有尽有,百姓们在这里进行着各种交易。

北京现存的钟楼、鼓楼位于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这里是元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击鼓报时之处。鼓楼在南,钟楼在北,一前一后地坐落在城中轴线的北端,与南面的景山相对。鼓楼

鼓楼在钟楼以南100多米处,占地约7000平方米,通高46.7米,它的底坐是一个高4千米的砖砌台。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虽然从表面上看它有两层,其实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有一道,东北角还设边门,内砌69级式石阶可通往二层。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有望柱和栏杆等可供观望。

鼓楼内部金碧辉煌,画有各种精彩画。二层原本用来报时的宋代铜壶滴漏和铙神,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用来报时。现在仅存一面直径1.71米,高2.22米的主鼓,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上面被八国联军在庚子年侵占北京时砍得刀痕累累。钟楼

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在元代为万宁寺的中心阁,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正式取名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第三次修建,两年后建成。这次建筑全部采用了可防火砖石结构。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楼体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内设可通往二层的75级石阶,底层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原先悬挂着永乐年间所铸的大铁钟,后因为音质不佳,改用了“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数十里远都可以听到钟声。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街

据考证,元大都的鼓楼和钟楼附近十分繁华,有帽子市、皮帽市、段子市、沙刺(珠宝)市、珠子市、鹅鸭市、铁器市、米市、面市等。为什么鼓楼与钟楼附近会如此繁荣呢?第一个原因是鼓楼和钟楼都位于都城的中心。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年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在积水潭,积水潭与鼓楼只隔一条斜街。元初,大运河的北终点还在通州,从通州到大都,有50里旱路,都城需用的粮物都得用车、马转运,运输量很大。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提出的在通州与大都之间挖河道的建议,并派遣他主持整个工程。

在郭守敬的指挥下,一条通惠河成功地出现在了北京城,这条河引昌平的白浮泉水,汇神山诸泉,向西又折向南流,过双塔、玉泉、昆明湖,入大都城至积水潭,再向东,出大都向东而与大运河交汇。

至此,积水潭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出入,从而为钟、鼓楼的繁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鼓楼前在元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商业区。根据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正处在皇城之后,而且附近多有权贵宅第,不远处的积水潭和什刹海也都是商贾云集之所,因此带动了鼓楼前商业的发展。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兴起后,钟鼓楼商业街才逐渐衰落。1949年后,鼓楼商业街重新繁荣,不仅保留老字号,而且新开了许多商店、饭店和风味小吃店,成为北京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曾经盛极一时的钟鼓楼,虽已经不是商业核心区,但是其仍然聚集着大量的商业企业,而且其沉淀的文化和历史更使其在北京众多的商业街区中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钟鼓楼上千年的历史变迁,逝去的是过客,留下的是文化,古老的文化气息与现代商业的融合,使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仍是北京商业版图上一颗璀璨明球。鼓楼、钟楼地区老字号

鼓楼前至后门一带非常热闹,各种店铺一应俱全:油盐酱菜店有南洪泰、宝瑞兴、谦益号、洪兴号;

干果海味铺有乾德号、大顺德、聚盛长、聚盛隆、新茂魁;

绸缎布匹庄有天兴号、谦祥益北号、通兴长、永通诚、复兴隆;

鞋铺有乾有斋、全安斋、全顺斋、聚茂斋、庆荣升;

首饰楼有信远楼、瑞成楼、义泰楼、泉兴楼;

茶庄有同裕号、吴肇祥、荣源号、汇源号、祥泰号、和丰号;

烟叶铺有北豫丰、北益丰;饭庄饭馆有庆和堂、合义斋、福兴居;

大茶馆有天汇轩,此外还有照像馆、理发馆、钟表铺和平易钱庄等。什刹海地区——元代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

什刹海位于北京城西,又名“十刹海”,因其四周原有十座佛寺而得名。

唐代,什刹海是海子园的一部分,元代,为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当时水面宽阔如海,汇集了众多南北往来的粮船、商船,呈现出“舳舻蔽天”的盛况。

什刹海沿岸周边有许多酒楼、歌台、茶肆,并形成米市、面市、缎子市、皮毛市、帽子市、牛市、马市和专门收卖驱奴的人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明朝初年,这里的区域逐渐缩小,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什刹海自清代起成为游乐消夏之所,这里碧波荡漾,岸边有婀娜多姿的垂柳,远处有雄伟的高山,风景十分优美,是当时著名的游览胜地,被誉为“北方的水乡”,同时是集古都文化、民俗休闲、享受时尚、感受历史为一体的胜地。

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所以什刹海也是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东四地区——明代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区

东四大街远在元代就是十分繁华的商业街,当时称十字街。明永乐年间,在东四大街路口修建了东、西、南、北四座牌楼,即“东四牌楼”,东四地名因此而命名。“东四牌楼”均为四柱三楼式,东侧牌楼上书“履仁”,西侧牌楼上书“行义”,南北的牌楼上书“大市街”。这四座牌楼虽在1954被拆除,但东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东四命名的街道除南、北、西大街外,还有东四头条至十四条胡同。其中三条至八条胡同形成于元代,街巷严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规格。街区内排列整齐的胡同,布局规整的四合院,显现了完整的“鱼骨”式的胡同模式。

东四一带在元代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直到明清时代仍然十分繁华。这里与朝阳门、东直门、崇文门相邻近,是粮食、木材和外地商品进京的必经之路。在朝阳门附近还有许多货栈、仓库,更加推动了金融和商业的发展。

昔时,这里有许多资金雄厚的钱庄和名声大震的店铺,如:富冠京师的“四大恒”钱庄,恒信公、华盛东绸布店,永安堂药店和以“大八件”著名的合芳楼,制黄白蜂糕的美蓉斋和瑞芳斋饽饽铺等。

元代灭之后,明代于永乐年间改建北京城,后又将南北大运河终点码头积水潭废弃,改在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这是东四地区继鼓楼、钟楼之后,成为北京最繁华商业街的首要条件。

元代时,朝廷在通州建有13座粮仓,当做储粮之用。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代将管理漕粮的总督仓场公署设在裱褙胡同。通州和北京都设粮仓。北京城的粮仓大多建在朝阳门内左右和东直门等处。

到了清乾隆年间,原通州的官仓只留两座外,其余多移至北京。北京有粮仓十三座,朝阳门内南侧有禄米仓,北有新太仓、旧太仓、南新仓、富新仓、海运仓等。

此外,虽然定东便门外的大通桥附近为漕运卸粮之地,但是由于粮多船多,大通桥一处不够使用。因此,必须有一部分漕粮在通州卸。而后改用大车、骡马驮运至北京进朝阳门入仓。

不管是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卸下的粮食,还是在通州卸下的粮食,都要改装车、马,运进朝阳门。众多的马夫,搬运粮食的夫役和管理粮仓的人员,就都聚在东四牌楼,喝水、吃饭、休息。

东四地区成为繁华商业区的第二个条件是,明代,东四牌楼以南有官妓院,有演奏乐器的娱乐之所。现在的内务部街,在明代时,叫“勾栏胡同”。现在的演乐胡同,是明代乐队演习奏乐的地方,现在的本司胡同,是明代管理官妓院、管辖戏曲、音乐活动的“教坊司”所在地。

此外,灯市口的繁华兴盛,对东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明代,正月观灯是当时极盛的一种风俗。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时,每年正月就“放灯十日”以与百姓同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在东四牌楼迄南设灯市。

从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在此放灯。并赐百官假五日以观灯。当年,从二郎庙往西,其街很宽阔、整齐。街中列市,珠玉古玩、儿童玩具、日用杂品之货摊,应有尽有。

而且还有文娱玩耍之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有童子“跳白索”以为戏。

等到太阳西落,即满街张灯,从二郎庙往西观之,如同星月之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各色纱灯上都画着山水风景、各种花卉和历史故事等图画。

更好看的还有冰灯“细剪百彩,浇水成之”,千姿百态。

在灯市期间,观者如云,游客若狂,老幼男女,从四面八方拥至灯市。其中有很多官宦、富豪、文人墨客也来此观灯。但是,灯市缺少卖茶水、饭食的店铺和货摊,观灯者就到东四饮宴休息,东四的商业自然大受裨益。

此外,东四东侧的三官庙庙会对东四的繁荣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官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供奉天、地、水府三元的神,故称三官庙。

这座庙规模大,香火旺。每逢开庙之时,香客拥挤不堪,东至朝阳门,西至东四都是人群。

据传说,明成化以后的皇帝都到三官庙上过香,三官庙庙会的兴盛,间接促进了东四地区的经济繁荣。鉴于以上原因,东四地区成为明代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区。东四地区的老商号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东富西贵”,“西贵”,指的是西城住的都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那么“东富”是什么意思呢?“东”指东四地区,说到“富”可有说法了。

东四有控制北京金融市场的四大钱庄“四大恒”。这四个恒字号钱庄是恒兴号、恒和号、恒利号和恒源号。

除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侧外,其余三号都在大市街(指东四南北街)上。“四大恒”开办于乾隆年间,资金雄厚,一般官员、富商都来此存款,在北京的金融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一些钱庄可以自出银票和钱票在市面上流通。由于小钱庄资本少,人们都不用其银票和钱票,店铺也不收,一方面是怕其倒闭,另一方面是有失体面,人们都喜欢用“四大恒”出的钱票与银票,并以此为荣耀。

据说有一旗人与朋友到前门外剧场看戏,他已经进了剧场,过了一会儿,发现自己带的银票不是四恒号钱庄的,便对朋友说:“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来”,朋友很不解,他生气地说:“真可恶,帐房竟然把烟蜡铺的银票给我,让我怎么付给别人呀!”说着便回去换银票了,过了一会才拿着崭新的四恒号银票来看戏了。

北京清末流传着一句话:“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中,四恒号钱庄被八国联军抢掠,损失惨重。以后的十年中生意惨淡。后来相继歇业,直到民国10年才又开业。

在东大街上,除四大恒外,从北往南讲,在十字路口以北有瑞芳斋饽饽铺,原来这家饽饽铺没有多大名气,庚子事变后,大市街十字路口以南的有名的合芳楼饽饽铺歇业,其铺中的存货和工人都归到瑞芳斋中。

这样瑞芳斋的技术力量大增,产品质量、品种都比以前多了。

过去饽饽都以八样为全份,瑞芳斋的大八(件)样、中八(件)样、小八(件)样,都做的让顾客心满意足。其中最著名的饽饽,是“反毛月饼”。

在靠近十字路口处,还有两个聚庆斋饽饽铺,路东者称“东聚庆”,路西称“西聚庆”。

另外,在隆福寺街东口外以北是著名的便宜坊烤鸭店和北庆仁堂药铺及宏仁堂药铺。

在十字路口,牌楼的北侧的是森春阳海味店,以经营金华火腿、南京板鸭、燕窝银耳等名贵产品为主。在其北边是晋阳干果铺。另外路东还有东天义、东天源两家酱园。

在十字路口以南是人称“爆肚满”的店铺,这是一家姓满的人开设和经营的。其旁有两家大酒缸,一家叫恒和庆,一家叫鸿源长。

另有一家生意做得很大的东升祥绸布店,该店经营的商品都是名贵高档货物。像绫罗绸缎、细毛皮货、各色棉布等。

在东四地区,除以上店铺外,还有油盐店:天和号、德和瑞、汇水泉、鸿源长;

干果杂货铺:全德昌、公昌义、公和义、德隆昌、德义长;

米面店:新盛号、德兴号、东和兴、通盛德、恒顺店;

烟铺:复车号、源顺德、聚兴隆;

布店:同义祥、恒信公、万聚祥、义成号、祥聚德、和顺祥、天增成、裕兴隆;

棉花铺:元丰泰、广兴魁;

香蜡铺:天馨楼、万兴楼、蕙兰芳、合馨楼;

颜料铺:隆盛号;

钟表铺:德古斋、永信斋;

古玩铺:瑞珍亨、义兴和、全兴顺、松古斋、永和号、裕记、椿秀山房;

金银首饰楼:英华楼、聚宝楼、泰源楼、宝源楼;

靴鞋铺:老华盛;

肉铺:内同兴;

砖灰麻刀铺:丰盛和、天泰永、新盛号、东泰兴;

当铺:东恒肇等。隆福寺街——有名的东庙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四牌楼之西。清代初期,东四一带的商业日益兴旺繁荣,隆福寺处于这个商业区的中心,也随着繁华起来。每月初九、初十、十九、二十、二十九、三十是当时规模最大,货物最全,时间最长的庙会。庙会的起始时间尚无确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形成于乾隆年前。

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寺时皇帝派兵部左侍郎赵荣董负责,相当现在的建工部第一副部长,皇帝派这样大的官负责建造,而且还把皇宫的白石栏干移于庙内,足见皇帝对隆福寺的重视。

隆福寺建筑美仑美奂,据说,其释迦牟尼殿和三大士殿的藻井,是明、清建筑中最为精美、华丽的,就是皇宫内太和殿的藻井,与之相比也很逊色。

隆福寺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庙里的大和尚可以出入宫廷,经常为宫里的大太监与京内外官员的政治勾结进行牵线搭桥,从中谋取私利。

隆福寺庙会的范围相当大,连庙前的神路街,庙左的隆福寺东街和庙右的隆福寺西街,以及南口外马市大街一部分都是庙会的一部分。

庙会期间既有临时摆摊的行商,也有常年营业的坐商。庙里庙外,到处是赶庙会的摊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庙外、马市大街、神路街南口以西,多是出售鸡鸭的摊贩,以东是出售清代的袍褂、香囊、扇套、朝珠等物的旧货摊。

神路街最显眼的店铺有二:一是出售雕漆器的铺子,店堂布置典雅,里面的货物小如盘、碟,大到屏风、床榻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二是卖禽鸟的,既有画眉、百灵等鸣禽,也有猴子,波斯猫等小动物。光顾这两店的顾客多是当时的王公贵族和一些豪门子弟。

此外,庙会期间,还有卖豆汁、扒糕、切糕、糖耳朵、老豆腐等风味小吃的摊位。庙会空旷的地方就是变戏法,说书的卖艺场所,还有卖鲜花的等等。

隆福寺东街是北京内城的一条文化街,古旧书店甚多,有三槐堂、文萃斋、文殿阁等二十多家,书铺在北京也颇有影响。这些店内齐房高的书架上,放满了经、史、子、集等类书,还有珍本、孤本、善本等古旧书籍,令人眼花缭乱,无数文人墨客一进街就流连忘返。

隆福寺西街,路北一个大茶馆占据主要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冷清。过去劳动群众休息和等待雇主都会进茶馆里。解放以前,北京的各行各业包括各种手工作坊,一般都是揽下活后临时招短工完成,很少雇长工。小工、壮工每天早晨上人市待雇,技术工人多上茶馆,边喝茶,边待雇。

另外,调解纠纷的、拉房纤的、打小鼓的以及一些买卖人也在茶馆里谈生意、说事。大茶馆还是一些有钱有闲的人打发时光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玩鸟、下棋、聊天。

隆福寺庙会分东中西三路,每路又分若干层。中路从山门里起第一层,多是卖竹柳日用杂品的。如土布、竹柳、锅、碗、瓢、杓、帘等。

往里是韦驮殿,殿于光绪年间着了火,未恢复,殿基平整后,成为文艺演出的场地,庙会期间有变戏法、摔跤、说书、唱戏等节目。

再往里是食品摊,回汉食品均有,如豆汁、扒糕、切糕、糖耳朵、老豆腐等,而且物美价廉。

中路最后一层是迷信行业的地盘。有看相的,算命的“铁嘴”、“半仙”,那些人要么长袍马褂,戴个老花镜,要么挽发髻,穿鹤氅,一身小道家打扮。坐在那察言观色,装腔作势,以一张不烂之舌招揽生意。越是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严重,算命先生越有钱可赚。

这个院还有几个卖泥饽饽模子和洋烟画的小摊,饽饽模子是儿童玩具,有人物和动物形象,用黄土烧成,小孩用黄泥磕着玩。洋烟画是买纸烟附赠的小画片。因为是进口货,所以叫洋烟画。

西路进门是食品摊,稍往里是几个比较阔气的卖玉器、卖字画、卖铜器等古玩摊,里面鱼龙混布,真品赝品皆有。还有几个卖小金鱼的和卖毽子的小摊。这里还有一个专卖胡琴码子的物件小摊。一个胡琴码子大小如同一颗黄豆粒,有木质的、竹质的、兽骨质的、象牙质的,个个都是精雕细作而成的,堪成巧夺天工。码子关系到胡琴的发音,所以艺术界的很多琴师经常来购买。此外,还有卖唱本和鼻烟壶的小摊。

东路集中了许多的民间工作品。尤其到了赶庙会时,众多的民间艺人当场献艺,有捏面儿的,卖皮影的,卖偶人的,卖鬃人的,卖风筝的,以及剪纸、砖雕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隆福寺着了大火,第一层殿被烧毁,又因年久失修,庙宇日益残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隆福寺街的著名老字号

隆福寺街以庙会和书肆闻名,但其中也有不少著名的商业老字号,这里摘要介绍如下:福全馆饭庄

福全馆于清末开业,是山东人经营的大饭庄,民国年间的经理是王润田。该饭庄规模大,院落宽绰,有七、八十间房屋,并建有可容纳五、六百人看戏的戏台。

内城一些官僚、名流、大户,多在福全馆举办喜庆、婚丧宴席。当时的京剧名演员经常在此演出。其饭菜是鱼、肉、虾、海参,山东风味。在“七.七事变”前,生意兴隆一时,北京沦陷后,生意逐渐萧条,20世纪40年代中期歇业。白魁饭庄

隆福寺街的白魁饭庄于清乾隆末年开业,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最早开业时的掌柜的名字就叫白魁,后来买卖转到黑姓清真教人手中,但“白魁”牌匾没有换。

白魁曾以卖牛羊肉为主,并兼做一些芝麻烧饼。白魁所以出名是由于它家的烧羊肉做得好,肉烂,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味道鲜美。

每年夏季,是烧羊肉销售旺季。北京人每年夏天爱吃过水凉面,白魁的烧羊肉出锅时,远近居民都拿个大瓷碗来买。少买肉多要汤,拿回家用烧羊肉汤浇过水凉面,再放些黄瓜丝、蒜泥,吃入嘴里,面凉,汤热,味道极其鲜美。吃这种面,既开胃,又可祛暑热。当年,人们常说,前门有月盛斋的酱羊肉,隆福寺街有白魁的烧羊肉。

现在白魁已发展成为各种风味小吃和各种炒菜都经营的大饭庄了。并在张自忠路西口外开设了一座分号。隆盛饭铺

隆福寺街里的隆盛饭铺开业于清代嘉庆末年(1816~1819年),它是山西省一个姓温的商人开办的。最早是个经营油盐酱醋和针线的小杂货铺。后来到了光绪末年,传到温思洪当掌柜时,才改为小饭铺,以经营抻面和清油大饼等食品为主。

隆盛饭铺的掌柜温思洪善于经营,他的经营理念是薄利多销,只要顾客进店,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一分钱的生意也不放过。温掌柜另外一个经营理念是和气生财,只要顾客进店买东西,尽量让他们满意而归。

隆盛饭铺经营的食品既有炒饼、烩饼、抻面,还经营炒菜、摊黄菜、炒肉片等。其中最受顾客欢迎的是烂肉面。隆盛饭铺的烂肉面,抻得细,浇面的肉煮得烂,再用黄花、木耳、口蘑、花椒、大料、小茴香等做佐料,勾成卤汁、顾客现吃现浇。冬天吃热锅挑,夏天过凉水吃凉面。不爱吃烂肉面,隆盛饭铺还有“小碗干炸”。所谓小碗干炸,就是普通的炸酱面。

隆盛饭铺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生意最红火,天天顾客满堂。“七.七事变”后,生意逐渐萧条,至解放前夕就倒闭了。北新桥地区

北新桥是个古老的街道,元代并无对北新桥的记载。但从街道走向格局看,北新桥以及附近的街道胡同至现在仍是元代的规模。它的北面的街,就是现在的雍和宫大街。

在元大都时,其街一直向北延伸,到了明洪武初年,因为要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需要将城缩小,才将这条长街断开。在北京城北城墙还存在时,雍和宫大街(明代称集贤街)北头直抵城墙,往南直通大都的文明门;东面是元代的崇仁门(今东直门),西通元大都路府。

北新桥这个名称是清代正式确立的。明代习惯将拐弯有犄角的街称“角头”,所以北新桥在明代叫绒家务角头。听老北京人讲,曾见过北新桥前有遗留的桥墩,说明以前的确有过河。

北新桥是十字路口,地处交通要道,由于海运仓、北新仓、户部管理造币的宝泉局在其东南方,使北新桥占尽了天时地利,很快发展为商业街。这一代的商业街,在过去是居住在东北城一带居民购买日用品的便利之处,但不如东四繁华。

明清时期,北新桥一带商业逐渐发展。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北新桥的店铺日益齐全。较有名气的店铺有吴裕泰、万丰号、永馨号茶叶店,天福斋猪肉酱肉铺,增福泉;德成号油盐店,元发永、仁和店米面铺,大生堂、志善堂、三之堂药铺,同发祥、广元孟布店,永盛公颜料铺,桂林局、永庆楼、东芝兰轩香蜡铺,乾益恒干果海味店,瑞林号烟叶铺,天丰堂、丰顺堂饭庄、永盛、谦益当铺,长庆、万和、永泰成、恒丰炉房,盛全汽车行等。

20世纪50年代,北新桥新建了许多商场、市场。如北新桥菜市场、食品市场、表店、邮局、储蓄所、浴池等等。北新桥地区的老字号

北新桥地区过去是居住在东北城一带的老北京人购物的地方,至明清时期,这里的店铺已很齐全,但远不如东四地区繁荣。当时这一带的著名店铺也不少,现摘要介绍两个。吴裕泰茶叶店

吴裕泰茶叶店开办于清光绪末年,是安徽吴姓人氏经营的,除此之外,还有前门大栅栏的吴德泰,崇文门外大街的吴鼎裕,宣武门内大街的吴恒瑞,西单的吴鼎和等。清末民初,北京的茶叶行,吴姓是个大茶商,人称“茶叶吴”。

当年北京的内城居民,特别是八旗居民,饮茶是每天的爱好,早起、午饭后、晚饭后,都要泡茶饮茶。他们大多数人饮茶是为品茶,不是单纯为解渴,而是讲排场。与外城居民不同,外城居民品茶是少数,多数是为了解渴。因之,内城居民对茶叶的质量要求高。讲究喝盖碗茶,好茶叶。

吴裕泰的掌柜叫吴绍墉,他经营有方,能根据不同阶层之人的不同需要,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每年入春后,他就派专人到安徽采办茶叶,自己雇工人薰制、拼配。所以,他的茶叶成本低,货色好。

而且,吴裕泰在店堂里设有品茶桌。在品茶桌上,摆放着几个大碗,碗中放些茶叶样子,任顾客选择品尝。满意再买,不满意可以不买。

此外,货物齐全也是吴裕泰生意兴隆的原因之一,花茶、绿茶、红茶、普洱茶等南北茶叶在吴裕泰均能买到。天福斋猪肉酱肉铺

天福斋开业于清代末年,位于北新桥十字路口的北侧路东。原来只是个小猪肉店,后来由于其自制的炉肉和炉肉丸子味道鲜美,深得北新桥一带居民的喜爱,生意逐渐扩大。

北新桥的人,既讲究喝好茶又讲究吃美味的饭菜。天福斋的炉肉炖粉条和炉肉丸子熬白菜非常合乎这一带居民的口味,因此受到他们的欢迎。天福斋的炉肉和炉肉丸子卖出名后,生意十分红火,到民国年间就发展为三间门脸的大猪肉和酱肉铺。

天福斋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并入国营商店。西单地区

北京内城西有一座明朝时建成的名叫“瞻云坊”的木质牌楼,此牌楼位于西长安街西口迄北处,楼式为四柱三楼,檐下施如意斗拱,额书“瞻云”二字。因其位于北京城的西边,所以俗称“西单牌楼”,简称“西单”。牌楼以北,至甘石桥称“西单北大街”,或“西单牌楼北大街”。后来,袁世凯企图复辟封建社会,当皇帝,把“瞻云”二字,改为“庆云”。后这座西单牌楼被拆除,但西单地名却被流传延用。

清代时,北京的前门外大街和大栅栏已经成为了商业最发达、繁荣的地方,很多著名店铺都在这里。内城住的人尤其是西单以北的人都喜欢到前门外一带买东西。

清代,戏园子都设在前门外一带,这也是西单地区商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居住在宣武门外的人经北京西南卢沟桥进广安门。要进宣武门,西单是必经之路,还有一些朝廷命官,他们去朝廷衙门办公事要路过西单,城里城外的人来来往往,也促成了西单地区商业的发展。

加之清代西单西有个都城隍庙,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是开庙之日。庙市中小摊应有尽有,从庙西一直到东单,也就是旧刑部街东。所以,城隍庙的存在,也是西单地区商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西单地区商业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北京在清末设立起许多学校。其中西单附近就有许多知名的学府,如中学大学(二龙路)、民国大学(太平湖)、交通大学(府右街)、孔教大学(甘石桥)、北平大学工学院(端王府夹道)等。有些头脑灵活的商人洞察了商机,为了赚这些新知识分子的钱,在西单地区就出现许多新式商店、戏院和电影院等。西单地区的著名老商号

自本世纪20年代至解放前,西单地区的著名老商号主要有下列几大类。

绸缎庄有金城、恒丽、恒兴祥、益茂、华昌、介福、德茂、震东等。

百货店有上海、三友(实业社)、时髦等。

鞋庄有老佳丽、华北等。

饭馆有烤肉宛、东亚春、忠底新陆春、庆林春、同春园、西来顺、又一顺、西黔阳、聚仙居、贵阳春等。

西餐馆有大陆、滨来春、有光堂等。

西服庄有丰泰隆、裕泰、瑞大、福记、同聚宝等。

药铺有同春堂、同乐堂等;大药房如中华、中德,北方、宏文、宏济、英美、韩奇逢等。

理发馆有中国、万国、中央、兴隆、第一、仙宫等。

照相馆有中原、中国、长安、真光、大陆、新明、杰灵、艺文等。

钟表店有亨得利、有喴、慎昌、义和斋、义源斋、大顺斋、永顺斋等。

此外,还有天福号猪肉铺,桂香村,和兴成、万春昌等南味食品店,乾义、开泰、吴鼎和、福生等茶庄,天源酱园,同兴魁、信成尚记、南桥王福记等鲜果店和秋家酸梅汤,六合棚铺,西单莱市场和西单商场以及明明眼镜公司、光明眼镜行等主要店铺。【链接】北京商业字号趣闻

自辽、金、元、明、清先后在北京定都,北京就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贸易中心,自然也演变为一座巨大的消费城市。

都市巨大的消费需求,吸引了各地的商贾云集。一时商铺剧增,商品荟萃,更加刺激了古都北京的商业活力,促进了北京的商业发展,也加剧了北京的商业竞争。

辽金时期的蓟城,对字号没有太多的讲究。城内有专门进行手工业产品制作的“坊”,“坊”内分布着几十个“行”,如大米行、生铁行、小绢行、杂货行等。北城地区即宣武区和平门、宣武门一带,有专门进行交易的“市”,市场交易的时间、地点、交易范围还受到政府所限制。

元大都城的商业贸易已经不受“坊”的限制,东单、西四、鼓楼前,以及什刹海沿岸都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骆驼市、珠子市、沙刺(珊瑚)市等同行集中的“行市”。

明清时期,北京北城的地安门外——钟鼓楼一带、东单——王府井——东四——隆福寺、西四——西单、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前三门”外等地区,及北京各城门外关厢地区,先后形成了多个繁华的商业区。

商业的逐渐繁荣和发展,商号的密集,使各商家开始考虑为自己的店铺冠以一个字号,以作为商铺和所售商品的标识,以及竞争和自我保护的手段。至此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就诞生了。

商家字号的名称或俗或雅,或虚或实,或正或谐,或写牌匾,或挂招幌,或自行吆喝,形式多种多样。

字号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商业特征,好的字号,既能宣传自己的商品,又能扩大知名度,所以迅速得到普及和兴盛。

各种字号的不断涌现,更新和调节着市场分布和市场格局。好的商号能够在商业大潮中经受考验,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准确把握商机,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审美需求,最终成为有着深厚内涵的价值品牌。同时也有大量的商家字号,因为种种原因被淘汰出局。

北京的老字号,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才有比较详细记载的,如鹤年堂、六必居等。

北京老字号的创业者,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本地人,也有从山东、安徽、浙江等地进京经商的人,也有从官场、科场退下来的士人、文人等。

本地人经商的,如月盛斋创建人回民马庆瑞、天源酱国创办人刘湛轩等。

外地进京经商者,如明清时期北京的茶庄几乎都由安徽歙县人经营,北京的方、吴、张、汪、寇、盂“六大茶商”中的方、吴、张、汪都来自安徽,以张一元、吴裕泰、吴肇祥、汪元昌、汪正大等茶庄最为著名。

又如前门和大栅栏一带赫赫有名的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八大祥”,都是由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的孟姓大家族经营。

章丘一带有很多人做布匹生意,孟姓家族早在300多年前就在山东周村经营丝绸棉布,清朝同治光绪时期,孟家的资本开始进入北京。

再如清末民国初年,被誉称北京“八大楼”的正阳楼等八家著名的风味餐馆老字号,大多为山东人所创办,其经营特色为山东鲁菜、面点。

还有因生活所迫而经商的,典型代表有王致和。他进京赶考落榜后,为解决生计问题,自制豆腐沿街售卖。最后,成就了飘“香”北京数百年老字号品牌“王致和臭豆腐”。

老“字号”产生的背景各不相同。

其一,字号的经营者是白手起家,始终保持着高质量,好信誉,积累了名气之后,才给自己的买卖起字号,如东来顺、张一元、烤肉季等。

其二,小商小贩小生意,原本并无字号,因为经营者本人有其鲜明特征,或产品独特,由他人称呼而自认的字号。如王麻子、烤肉宛等。

其三,买卖开张时就已经确定了字号,如瑞蚨祥、西来顺等。

其四,随同行,以示同道。尤其是清朝打破了某一类商品集中在一个街区分布的格局的,商家自己的字号就更具标示性。如绸布行的“祥”字,瑞林祥、谦祥益、瑞生祥、瑞蚨祥、益和祥、瑞增祥、瑞成祥。

药店的“堂”字,同仁堂、鹤年堂、济安堂、长春堂、千芝堂等。

刀剪行的“泰”字,德泰、祥泰、永泰、兴泰、义泰等。

其五,更名换号,如荣宝斋的前身为“松竹斋”,砂锅居原名为“和顺居”,而全聚德是买了“德聚全”的铺面房时更名的。

其他还有意外“捡”来的字号,如“天福号”是因为主人的买卖既无字号,也无钱买一块匾额,于是在旧货市上买了块旧匾“天福号”,感觉这是“上天赐福”予他的肉铺,就挂起来用了。

传说鹤年堂因为所在之地原为明代宰相严嵩的后花园,“鹤年堂”即园中的堂名,这堂名就成了药铺的字号,就连流传至今的“鹤年堂”匾,也是当年严嵩手书的遗物。

这些字号历经沧桑,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成为古都北京商业文化的宝贵遗产。

2.外城商业街

前门地区——清乾隆年间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的商业市场经济,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的繁华昌盛已远远超过了鼓楼、地安门和东四一带。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交易活跃。前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客观环境有很大关系。

北京城西南的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重要古渡口。战国时期,太行山脉东麓一条南北的通道,连接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华北大平原、西北各地与北京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都是沿着这条太行山通道,再通过卢沟桥渡口到达北京的。所以,在金人赵秉文的《卢沟》诗中就有:“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的句子。从卢沟桥到北京,前门这条古道,最便捷的是进广安门,经虎坊桥,走东北的斜街。这是首要条件。

京城改建之后,运河被一分为二,积水潭已与先前大不相同。从此,南来的船只,由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下通过,而不再经过积水潭。北京的商业中心由于大运河终点码头的南移,也从元代的积水潭、鼓楼一带南迁至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这是前门地区成为繁荣商业街的第二个有利条件。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重视是第三个有利条件。据《明宣德实录》记载:北京四门、钟鼓楼地区聚集了许多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各种手工者。由此建立了前门外廊房一至四条胡同。当时,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一带建了许多前店后坊的店铺,大多自产自销,有的也销售苏杭二州的丝绸,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广东佛山的铁锅,安徽的茶叶等货物。

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前门地区成为商业街的原因之一。前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正南大门,前门内东西两侧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等机关。这样就为住在前门外一带来京办事的官员提供了方便。因此,前门外一带光会馆就设立了140多个。每逢贡院开科考试,应试的学子纷纷入住会馆,自然使“前三门”、大栅栏一带游人增多,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

另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初年,清政府为防止百姓借戏园之地滋生事端,下令除正阳门外,其他内城都禁止开设戏馆。这就使得清中晚时期京剧兴盛,全城官民,凡是喜好看京戏的都聚集到了前门、大栅栏地区。

还有一个原因是明代的娼院设于内城,都是官娼,进入清代,各朝皇帝曾下令禁止官娼,但却屡禁不止。光绪年间,娼院在有名的“八大胡同”兴起,虽然娼妓的兴盛并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的繁荣。

此外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集聚了像六必居酱园、同仁堂老药铺、南聚庆斋饽饽铺、三山斋眼镜店、马聚源帽店以及谦祥益、瑞蚨祥等绸布店等名店老店,吸引了很多顾客的光临。

交通条件便利也是前门地区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前门设有京(北京)奉(奉天)火车站(前门东站)和京(北京)汉(汉口)火车站(前门西站)。前门实际上成了北京与各省沟通的交通枢纽。游客到京一定先经过前门,所以,使得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客流量增多。

这些有利条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前门、大栅栏地区的繁华。前门地区的著名店铺

前门大街地区北从前门箭楼起,南至珠市口附近;东从西打磨厂东口、西兴隆东口、大蒋家(大江)胡同起,西至煤市街。这里店铺多不胜数,而且涉及行业广泛,著名的老字号也聚集于此。

前门地区的绸布店铺有:谦祥益、益和祥、天有信、瑞林祥、瑞增祥、瑞生祥、福记、同义信、华绘、庆隆、裕顺兴、源隆祥、庆丽升、同信成、恒义昌、协成仁等。

帽庄有:马聚源、盛锡福、森记、恒和等。

皮货庄有:同义厚、忠兴厚、罩茂祥、天兴成等。

日用百货店有:中兴、亿兆等。

鞋店有:步云斋、万庆斋、祥升斋、祥元斋、恒庆斋、宝华斋、武胜斋、天成斋、集升斋、广升斋、内联升、全升斋、步瀛斋、兴隆斋、万升斋、天源斋、天利斋等。

饭庄饭馆有:福寿堂、天福堂、致美斋、泰丰楼、三盛馆、同义楼、同兴居、同兴楼、天兴居、会仙居、万年居、晋阳居、丰泽园、一条龙、都一处、正阳楼、全聚德、便意坊、兴升馆,华北楼等。

干鲜果海味店有:通三益、景泉涌、东鸿顺、长发祥、同聚成、崇兴号、瑞义祥、义吉成、永生源等。

茶叶庄有:森泰、庆林春、正兴、正祥等。

银钱业和炉房有:正通、隆聚裕丰、源丰、兴成、天聚丰、源和、隆茂源、德成、徐康、鸿庆恒、云益、乾丰等银钱业。

交通、盐业、聚兴诚、中率、金城、华孚等银号。以及聚丰、德顺等二十六家炉房。

另有合盛永颜料馆,公兴纸铺和敬记纸庄,永增军装局,正明斋饽饽铺,合香楼香蜡铺,六必居和天章涌酱园,万昌锡器铺、三山斋、宝丰斋眼镜店,永安堂、庆熙堂和长春堂药铺,裕兴昌估衣铺以及由上海迁京的老字号正兴德等。大栅栏

大栅栏位于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580余年的历史。明清时就以繁华的商业区闻名。

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的北京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就在街巷中设置了许多木栅栏。

据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有440座,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有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

大栅栏原名称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存较好,又逐渐为京城瞩目。所以,这条胡同的就被称作大栅栏了。

大栅栏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历经500多年风雨沧桑,大栅栏已经店铺林立,成为繁华的商业街了。11个行业的36家商店分布在这条街上,平均客流量15~16万人,节假日更是达到20多万人。老北京俗话说得好“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正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的鲜明体现。

大栅栏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老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均开设于此。

明代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著名国药店同仁堂、嘉庆年间开业的马聚元帽店、内联升鞋店,以及后来拥有四个门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绸缎皮货庄等都开设于此。

吃喝有长盛魁干果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全聚德等;娱乐则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等。民国初年开业的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也建在了这里。

大栅栏街区呈“三纵九横”的格局,“三纵”指的是煤市街、珠宝市街以及粮食店街;“九横”指的是大栅栏的九条东西向的胡同。

如今的大栅栏依旧是一片商业街景象,除了旧址老房的北京丝绸商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菜店、荣宝斋文房四宝,还保留着当年的形象之外,其他都已经改换门庭,融入了当代风格。大栅栏的著名老字号

大栅栏的店铺是在庚子大火之后,经过修复或重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开业的。

从清朝末年至北京解放前夕,大栅栏里路北从东往西的店铺主要有滋兰斋糕点铺、晋昌果局、有福来纸烟店、文魁斋糖葫芦铺、天成信绸布店、东鸿记茶庄、聚兴烟店、聚庆斋悖悖铺、瑞蚨祥绸布店、二妙堂冷食店、庆乐戏园、吴德泰茶庄、同济堂中药铺、盛祥新衣庄、聚兴烟店、厚德福饭庄、晋阳会馆、广盛祥绸布店、凤翔金店、豫丰关东烟店、一品斋靴鞋店、大香宾饭店、广生行化妆品行、老德记大药房、瑞蚨祥皮货店、美华鞋店、香云阁香蜡店、西鸿记茶庄、瑞蚨祥西号、老九霞鞋店、大昌源鞋店、广德楼戏园、永顺和干果铺、屈臣氏药房、永和茶汤铺、聚顺和干果铺、永利果局等。

大栅栏里路南从东往西的店铺主要有长和厚绒线店、逸民药房、长盛魁干果店、四箴药房、精明眼镜行、东兆魁帽店、天蕙斋鼻烟铺、及时钟表店、恒义钟表洋货店、协盛祥新衣庄、宏仁堂药铺、德昌帽店、瑞蚨洋货栈、步瀛斋鞋店、华美药房、三庆戏园、三盛荷包店、张一元文记茶庄、东方鞋店、同仁堂乐家老铺、达昌眼镜行、聚文斋帽扇庄、欧美大药房、聚明斋帽扇店、德隆皮货店、老美华鞋店、云香阁香蜡店贸栈、××银号、华盛顿钟表行、生大漆店、达仁堂药铺、大观楼电影院、兴顺纸烟行白敬字眼药房、远东帽店、万顺果局、信增钟表行等。

在大栅栏街内的老字号有祥义绸布店、聚庆斋饽饽铺、瑞蚨祥绸布店、瑞蚨祥皮货店、厚德福饭庄、豫丰关东烟店、一品斋靴鞋店、老德记大药房、屈臣氏药房、长和厚绒线店、长盛魁干果店、精明眼镜行、东兆魁帽店、天蕙齐鼻烟铺、步瀛斋鞋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同仁堂、宏仁堂、达仁堂以及大观楼电影院等20多家店铺。崇文门外大街地区

崇文门是老北京仅次于正阳门的繁华之地,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商贸活跃。这条大街繁华的原因主要有:

大街东侧是自然形成的销售各种手工业产品的花市集,城区百姓和东南郊一带的农民采办生活必需品都集聚到这里,这为崇文门外大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南北大运河终点码头从积水潭南移至大通桥下。崇文门外大街到大通桥的距离要比前门近许多,因此对崇文门外大街的商业发展影响更大。

崇文门外大街明清时曾设有北京九门总税务司。据《大明会典》记载:自明代开始,崇文门税课司就成了总管北京九门进出货物的总衙门。大街之东,花市上三条西口外南侧设有止税课司,1949年前是北平市外三区区公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北京市七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崇文门税课司从明弘治六年(1493年)设立,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撤消,历经岁月变迁,在4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这个税课司署长期设在这条大街上,致使崇文门一带“马迹车尘互接连”曾经一度繁华。

正因为崇文门外大街条件好,所以,各地经商的、开店铺做买卖的都选择这条街开店投资,于是崇文门大街成了生意人的风水宝地。崇文门外大街的著名商铺

崇文门外大街一带中药业比较发达,著名的老药铺万全堂、千芝堂和(东)庆仁堂都落户于这条大街上。

此外,还有天汇、天成、隆盛、益成、久大、惠丰、永增、汇记、三益、集成、同盛、万方、协泰、义泰、得有、方善、盛兴、福记、仁兴、振兴、广源、信义、庆和、祥泰等20多家药栈。

这些药栈大都分布在距崇文门外大街不远的打磨厂、喜鹊(喜悦)胡同、花市上头、二条里。

药铺以零售药材为主,而药栈则不同,主要是搞药材批发,另外也为各地药商提供住宿、存货,方便生意上的往来。因为崇文门外附近药栈多,崇文门因而有北京药市的称号,特别是清末民初时,这里集聚了控制北京药材市场的天汇、天成、隆盛和益成四大家药栈。

除了药市之外,崇文门外大街南端还有北京著名的酒市。据《旧京琐记》上记载:崇文门外的酒行有20多家,东西烧锅酒都汇集于此。书中所记之事也都是这一时期作者的见闻。

民国八年(1919年)酒行商会会员录记载:泰和、天格、永益、聚隆、天顺、永隆、永亨7家,这与《旧京琐记》记载相符合。

当年,崇文门外大街的酒市向全城各大饭庄、酒缸提供酒,当然,这条大街上,你也可以发现几家油、盐、碱店夹杂其中。

崇文门外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一带还聚集了北京大多数的五金行和钢铁局子,而以崇文门外一带居多,并且都是大户。例如当年北京著名的万和成、万庆成、义和成、三益泰、万丰泰、信昌号等五金行。

据《京师五金行公会碑》上记录:民国十二年京师五金行同业公会成立时,办公地点没有确定,后来考虑到崇文门外一带五金行家居多,最终将京师五金行同业公会设在了这条大街上。而崇文门外大街西侧的茶食胡同东口内则聚集了许多铜铁局子。其中较有名的有义顺成、广泰和、裕丰等铁局子大户。

五金行主要经营新货、洋货,有的商店直接从洋行订货,经营大、小五金。铜铁局子主要经营从旧货市进的旧货。每天拂晓前,伙计、学徒每人背个牛皮扁方大袋子,到旧货市上从打小鼓的手中收货。这些收受的不论成品、残品,都按斤用大铜盘称付了钱。

另外,瓜市和蒜市也在崇文门外大街上。位于茶食胡同东口外往南至东柳树井(珠市口东大街),北段是瓜市,南段是蒜市。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这里成为郊区农民,摆摊做买卖的集市。北段设摊卖瓜,南段卖蒜。因此,形成了北瓜市、南蒜市的格局。

崇文门外大街也是茶叶铺集中的地方,著名的有吴鼎裕、荣泰、恒和、久大4家,其中以吴姓茶叶最有名,资本最雄厚,在南方产茶区设有茶场,出售的茶叶由专人薰制。

崇文门还有四合顺、成兴顺、德丰元、泰昌义和鼎昌等几家大煤栈。崇文门外东侧城根铁道旁的四合顺、成兴顺、德丰元三家煤栈,可以直接从京西门头沟运煤,以批发生意为主。

北京的棉线市位于崇文门外大街的上四条胡同西口处,这里也是棉线店集中之处,主要有德祥益、德泉、道德成、顺记、裕泉合、天聚源,瓜市的广德成、义兴德、磁器口的万源等线店共9家线店。

崇文门外大街上还有全顺昌、同茂义、义升公等3家颜料铺,兴隆斋、三顺斋、玉顺斋等3家鞋铺,1家钟表铺。大生、北聚泰2家油酱坊,恒盛、泰山和域华楼3家饭馆,1家叫荣祥成羊肉铺等。花市大街地区

花市大街包括东花市大街和西花市大街,也称花儿市。这条街也是北京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历史悠久。

明朝时,花市大街叫神木厂大街。进入清朝后,才改用现在的名称。

明末清初时,许多以做纸花、绢花为业的家庭小手工业者居住在花市街附近。他们或者单干,或者夫妻合作,也有的雇佣帮工或学徒,还有的将加工活重新加工组成全花。

这些做纸花、绢花的小手工业者,大多居住在神木厂大街附近,所以,每天早上他们都到神木厂大街设摊卖花,日子久了就形成了“花市”。而“花市”所出售的都是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的纸花,而非鲜花,主要供妇女插戴。“花市集”是在花市和花儿市街形成之后才出现的。据《宸垣识略》记载:“火神庙在花儿市,明隆庆二年建,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有万历间右通政李琦碑。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每月逢四日、自庙前至西口开市。”“每月逢四”都有花市集,即农历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火神庙都有庙市。在庙市上,卖生活用品、衣帽穿戴、家具器具的应有尽有。摆摊卖货的小贩,再加上游人,将整个集市衬托着贽非凡。

这种每月逢四的花市集,从清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清末民初时,花市集发展到顶峰,一是范围扩大了,货摊能摆满整条大街。二是在鸟儿市和鸽子市在花儿市街东段出现。像麻雀、黄鸟、点子、玉翅、凤头等鸟、鸽在市集上都可以买得到。在花儿市街西段,则是卖鲜花的。三是每年从农历腊月十四日起,至腊月三十日,天天都有集市,形成了“连集”。这是花儿市街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为迎接新年,都在准备年货。花市连集就会增加卖年画和卖春联等年货的货摊了。而此时正是最热闹的时候,人山人海,空气弥漫着喜庆的味道。花市大街的著名店铺

清朝初期,花儿市街上的店铺渐渐多了起来,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年间,是花市大街商业最繁盛的时期,之后渐趋衰落。

民国年间至北京解放前,花市大街及其他附近地区店铺有鸿业、启元、张玉元等茶庄。

德兴、福源长等干果店。

通泉、南义泉等线店,恒源、泉成等纸店。

聚兴隆、谦益隆、协成升、庆和隆、广源祥、纶昌、庆春和等布店。

兴隆、东明祥、泰来栈等百货店。

庆福斋、裕顺斋等饽饽铺。

上义栈、鸿运栈等瓷铁庄。

双天成、双大成、双天盛、天元成等烟袋铺。

天合成、万元号等绒线铺。

全聚、毓成、义信、德元声等首饰楼。

德寿堂、济生堂、沛仁堂等药铺。

英秀斋、新隆、玉珍斋等钟表店。

以及大有蔚油坊,畅恰园澡堂,青山居、三友轩和蒋家书茶馆等。

西花市大街路北有一个门脸房,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头线脑,其字号是“天合百货店”,俗称“大烟袋锅”。该店门脸前挂着一个大烟袋锅模型,使人印象深刻,所以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烟袋锅”。这家百年老店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东花市大街,有一家内明远清真饭馆,是大厂县人铁原寿先生开设的该店夏季的烧羊肉和冬季的涮羊肉,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正宗老北京风味。

内明远由徐明生师傅负责经营的小吃部,以面茶称道,其味道纯正。这是用小磨将大米、小米加水磨成糊状,再上锅熬,熟了以后,盛在碗里再洒上香油调的麻酱和芝麻盐,制作而成的香气逼人。

除此之外还经营油饼、肉饼、水饺、炸豆腐汤等。现在已经改名为丰园回民早点部,因为注重质量,生意一直不错。

这条街上的老字号随着城市的改造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但留在记忆里的却永远都无法忘记。宣武门外大街地区

宣武门外大街与广安门距离很近,前门大街是有名的商业街,而卢沟桥作为古渡口,将北京与南、北各省连接了起来。到北京的人大都进广安门促使广安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骡马市大街等北京外城西部的主要街道一带商业兴旺,发达起来。所以,从明代起,这一带设立了许多各省的会馆。据不完全统计,旧北京城内约有540多座会馆,而宣武区的会馆就有380余座,会馆多,人流量就大,这直接促进了宣武门大街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洗象的活动在宣武门外西侧的护城河举行,明、清政府都认为大象寓示“万象更新”,代表天下太平,是吉祥的动物。所以,每逢举行隆重大会时,都将大象带至会场,或分列两边矗立站班或身驮珠宝架车运物。

每逢洗象的日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各地的小商贩就会在宣武门外大街做些小买卖,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条街的商业繁荣。

此外,在宣武门外大街西侧的下斜街有一土地庙,与一般的土地庙大不相同。是两层殿,院子大,殿也高大。明万历皇帝给这座土地庙立过碑。这座土地庙早在辽金时就有,而且规模较大,香火很盛,因为皇太后都在此庙降香许愿。普通百姓来这里上香祈福的就更多了,而且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都有庙市。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土地庙庙市上见得最多的就是卖鲜花和鸽子的。右安门外黄土岗花多,距宣武门外下斜街较近,黄土岗花乡的花农都到土地庙开花厂和摆花摊的,另外还有饲养鸽子的人家。每逢土地庙开庙日,这里游人很多或挑选花草,或买鸽子,人声鼎沸。

土地庙由于年久失修,到民国年间,已很残破。可是,每月逢三开市的习俗沿袭了下来。这个时候的土地庙庙市,除卖鲜花和鸽子的外,出现了卖扫帚、铁锹、镰刀、锄头、犁、耙、筛子等农具的货摊。右安门外和广安门外的农民也来这个地方凑凑热闹,或者购置物品。土地庙庙市繁荣对促进宣武门外大街商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宣武门外大街的著名老字号

明清时代,由于宣武门外大街汇集着全国各省的会馆,加之宣武门大街西侧的土地庙香火旺盛,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字号。比较著名的如王麻子剪刀铺、双十字菜刀铺、席箔铺等。王麻子剪刀铺

剪刀是人民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制作经营剪刀的很多,最著名的是杭州的张小泉和北京的王麻子。两家店铺的剪刀都是质量好、经久耐用,剪刃锋利。区别在于张小泉剪刀外观是银白色,而王麻子剪刀呈乌黑色,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黑老虎”。

王麻子剪刀铺旧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南头路东,现在的新址位于崇文门外大街。

王麻子剪刀铺于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开业,经销剪刀、菜刀、烟袋、火镰、火纸和针线等日用品。铺长姓王,原籍山西省,因脸上有麻子,人们便将这铺子称为“王麻子杂货铺”。

王麻子做生意既重视商品质量,又讲信用。他收购剪刀时,首先要看外观是否光亮、周正,剪刃是否合口、锋利,剪轴是否平直、滑润灵活。

然后要进行验试,先用剪刀剪纸,再剪厚布。经过严格验收,才会收购再加以出售。因此得到了顾客的信赖,来这里买剪刀的人日益增多。

王麻子剪刀声名在外后,他就将自己收购出售的剪刀都刻上了“王麻子”三个字,并且承诺,剪刀出现锛刃、卷刃等质量问题,只要不是使用不当,一律都可以退换。

王麻子剪刀铺正式挂牌是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76年),传至王麻子第三代孙时。此时的王麻子剪子铺已经雇有伙计,并招收学徒了。

旧北京商业竞争激烈,出现了许多假冒的王麻子剪刀铺。

正牌王麻子剪刀铺在与同业的竞争中,更注重剪刀的质量。而且还专门打制出了剪头长,剪把宽,剪轴粗的剪刀。这种剪刀剪丝绒绸缎,能一剪即断不挂丝;剪硬的能一剪剪40层布,细铁丝一剪即断,剪刃不锛。

这种对质量精益求精的做法,使王麻子剪刀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不仅闻名北京城,而且享誉国内外。双十字菜刀铺

双十字铁铺位于宣武门外桥头路东,护城河南侧,清道光年间开业,该店前为店铺后设打铁炉,双十字菜刀铺的菜刀曾风靡一时。

这个菜刀铺其实只是个小铁匠铺,而且很不起眼,但是该铺对菜刀的质量很重视,打制生产的菜刀不仅外观漂亮,刀背厚,刀刃锋利,而且钢口好,切菜、剁带骨肉,刀刃不锛不卷,形式多样经久耐用。

双十字菜刀铺在每把菜刀上都打制止“十十”标志,顾客使用这种菜刀,只要出现锛、卷等质量问题,无论多久,都会保修保换。

一次,有个顾客拿着把使用了好多年的菜刀去双十字菜刀铺,掌柜立即给换了把新的,其实菜刀是买主砍硬东西刀刃锛的口,由此可见双十字菜刀铺对顾客的态度。

双十字菜刀铺凭借信誉,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许多居民用户,饭庄、饭馆等都固定使用双十字的菜刀。席箔铺

在旧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是席箔铺聚积最多的地方。开席箔铺需要店前宽敞,有足够的地方编织席箔,所以一般不太讲究门面和店堂。而宣武门外大街比其他商业街宽阔,所以,席箔店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

旧北京的席箔铺生意很好,最忙的是在夏季。因为不论是店铺,还是庭院,为了遮阳,都要建凉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