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正传:我们与马云的“一步之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18:31:12

点击下载

作者:方兴东,刘伟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阿里巴巴正传:我们与马云的“一步之遥”

阿里巴巴正传:我们与马云的“一步之遥”试读:

序言 马云:怎样做一个102年的伟大公司

最奢侈的事情,大概就是在上市前逮住马云聊聊天。十多年来,我一般一年会打扰他一次。两个人,两杯茶,酒店的大堂,或者在他办公室,马云不同的办公室中都会有一套茶具。十多年来,时势已经斗转星移,当年投身互联网的热血青年们有人已经以千亿级的身家牢牢占据财富榜前茅,而大多数人依然在互联网的第一线继续奋斗着。十多年来,阿里巴巴也今非昔比,从一个京城互联网界压根不搭理的创业公司,成为今天中国互联网一马当先的领导者。好在,令人欣慰的是,朋友间的见面、朋友间的聊天,依然轻松如故。

这次耗费了不少短信,调整了几次时间和地点,终于在2014年7月25日能和马云面对面轻松聊聊天了。原本的时间是前一天晚上,约好晚饭后到西湖边的凯悦喝茶。等到时间差不多了,马云短信说,能否改到明天早上,一起吃早餐吧。本来我也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主题,就是希望最轻松、最自在地聊聊。改时间当然没问题。

早上九点,我提前半小时先到了湖滨路28号凯悦酒店。这个位于西子湖畔的酒店,步行即可至湖滨国际名品街,酒店毗邻武林广场和杭州大厦,成为马云今年最喜欢出没的酒店。而十多年来,最初几年的见面主要在杭州黄龙宾馆,后来主要是世贸中心。地点的变化应该正反映着他出入便利性的改变。

十分钟后马云就到了,他拿出来的是助理带的早餐。简单的几个碟子,一碗粥,两碟素菜。脸色比我想象的好,虽然风尘仆仆从欧洲刚刚回来,但是精神状态不错。他说,这两天腰不舒服,前两天去欧洲,每个国家跑了一天,坐车的时候没感觉,回来就有反应了。

与之前的聊天相比,这一次马云对于阿里未来的战略思考明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他认为无论腾讯还是百度,在战略上已经滞后于阿里。他思考的更多是如何超越谷歌和苹果,超越美国商业企业达到的高度,超越一直统治这个时代的美国商业思想。马云的自信和视野已经渐渐显露出一览众山小的全新气魄。面对国内媒体和微信上的各种非议和质疑,马云已经不再多介意,有了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和开阔。

首要关心的事情当然是上市的时间。本来开始确定的时间是8月份上市,后来推迟了,也因此传言很多。的确,阿里上下也对上市一事心怀忐忑。有人说是因为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阿里的质疑,有人说是国内政策对阿里去国外上市有变化。这一点,马云很是轻描淡写,他说:“推到9月份,是因为8月份华尔街要休假,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都到这一步了,也不差那么几天,就推迟吧。反正这个项目那么大,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我们再给大家一个月时间,让所有人弄清楚。”(阿里巴巴最终在9月19日成功上市。)

第二个话题当然是市值。媒体上对于阿里的估值为1500亿~2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但对于中国互联网,就是对于全球互联网界也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互联网公司中只有谷歌突破了这个数字,Facebook正在跨越的过程中。马云却在思考如何让市值不要太发热,节奏不要太猛。他说:“我们现在想想还是不能让它过2000亿,过2000亿后压力太大,现在想办法把这个东西降温,必须要降温,不降温以后团队太累了,年轻人会疯掉。”(实际上,阿里9月19日上市当天就轻松突破了2300亿美元,10月28日更是一举突破2500亿美元,超越了沃尔玛。升势还没有停止的意思,11月6日市值突破2800亿美元,“双十一”前夕的10日,股价接近120美元,最高点突破了3000亿美元。显然,一个公司一旦上了市,在强大的市场力量下,连创始人也难以把握公司股价的走势。)

我不由得赞叹,一举登上2000亿美元的高度,的确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这个“马云速度”是不是太快了?马云自己却不诧异,他说:“我们有我们的节奏,其实也不快,我们这两年控制节奏,但是由于上市,人民币开始涨起来,还得往下压,不能让它太高。稍微一高,就会破坏你的战略。我们一直按照自己的步骤在走,只是以前别人没注意,没有特别关注。其实,这是因为我们15年来的布局,慢慢形成了网络效应,就有了今天。”

在中国突然出现了一个2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不但中国人不适应,美国人更不适应。这一点,马云的话题一开闸就有点兴奋了。当然,他最感慨的还是国内和国外舆论的反差,与国外的一片赞赏相比,国内的质疑、抨击和冷嘲热讽非常多。马云说:“那天美国人说的一句话最有意思,他说他们专门研究制度,讲资本主义讲了200年了,但是从没见过这么出色、这么厉害的一家公司居然在中国出现。老外都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在欧美看到过如此好的一家公司出现。我自己在想,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事实上,这就是中国现在、今后要面临的叶公好龙的心态,也挺有意思的。所有人都想做大,一个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他们不适应,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可以,民营企业你怎么能做这么大?”

马云最得意之处当然是他的战略思想。听马云谈战略,是一件令人豁然开朗的事情。这方面,马云不会跟你谦虚。马云认为,阿里今天的成功实际上只是过去战略布局的成功。就像今天的战略,决定了五年、八年之后的格局。

与腾讯和百度相比,阿里强在战略,也胜在战略。当整个业界和社会都习惯将阿里、腾讯和百度放在一起,以BAT统称的时候,在马云的心目中,其实早已不再把腾讯和百度当作同等的对手。马云认为,以战略见长的阿里将会迅速拉开与腾讯和百度的差距。这个论断,对于很多人来说,肯定又会觉得马云过于狂妄。而事实上,阿里上市当天,市值不但超越了腾讯和百度,而且超越了腾讯与百度两强之和。上市两个月之后,阿里的市值已经差不多是腾讯的2倍,是百度的4倍之多!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不是一个档次,而是形成1:2:4三个档次。马云通过上市,一马当先,开始明显引领中国互联网。而且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差距未来还将进一步拉开。

对于人们对阿里战略的评头论足,以及各种质疑和非议,马云说:“我们是通过15年的布局,慢慢形成的网络效应。这就是战略的威力。上市前我们做了几次收购,很多人都开始惊呼看不懂了。再过三五年,有几个人看得懂我在买楼?连老太太都看得懂的战略我七八年前就在看了。凭什么现在我买,你们就能看懂?我在2008年讲过,一个真正的大楼,是由建它的窗、门拼起来的。你只有建小房子,才是一砖一瓦从零开始建起来的;而像摩天大楼,主材还没有做,突然一下那么大的东西就出现了,那是因为之前都已经做好了。”

话题自然又谈到了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热潮,以及马云惊呼“珍珠港偷袭”的惊慌。据我所知,那时候的马云的确受惊不小,整个公司也受到极大震动。虽然被马云用于狙击微信的来往现在已经几乎沉寂,但此时的马云反而更加淡定了。现在的马云可以轻松地说,来往就是一颗烟幕弹而已。马云认为,腾讯强在产品,微信的确厉害。但是,阿里与腾讯不同,阿里打造的是一个航母舰队,微信只是舰载机层次的产品。马云说,从QQ到微信,腾讯的舰载机的确升级了。但是,舰载机可以经常升级,航母却不能经常升级。航母由多个舰队组成,其强大的战斗力不是来自单一的舰载机,而是整体的力量!今天,如果百度没有搜索,百度会怎么样?如果腾讯没有微信,腾讯会怎么样?阿里如果没有淘宝,阿里会怎么样?百度和腾讯如果没有搜索和微信,就完了,而阿里的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淘宝。

马云认为无论是微信红包,还是腾讯联手京东,都还只是战术级的举措,对阿里构不成真正的威胁。马云说:“今天中国,战略取胜,我们是高于腾讯不少。今天微信跟大众点评合作,大众点评没搞出什么;微信跟滴滴合作,也没见搞出什么;今天微信跟京东合作,更愚蠢,所以这么看只是资本市场看到了。我们自己都觉得可惜。如果我今天不去看五年、八年以后的布局,八年以后就死掉了。我发现很多公司,包括腾讯,在战略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人们心目中阿里的竞争对手,国外当然是亚马逊,国内当然是京东。对于亚马逊,马云是相当敬佩的,他说:“亚马逊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企业,有一次我和贝佐斯(亚马逊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两个人在盖茨家里,他知道我们两个不是对手,但我们两个很竞争。既生瑜何生亮,如果美国有一个阿里巴巴,亚马逊还能活吗?美国因为没有阿里巴巴,才让亚马逊活下来。”

而对于京东,马云的观点让我非常惊讶,他断定京东的模式存在巨大的问题,前景悲观:“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你知道京东现在多少人吗?5万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长起来的,现在才23000人。收购加起来是25000人。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快递?现在京东5万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一天配上200万的包裹。我现在平均每天要配上2700万的包裹,什么概念?中国十年之后,每天将有3亿个包裹,你得聘请100万人,那这100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而且它的60%收入是在中关村和淘宝,它自己网上不可能这么大量。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

对于阿里的团队建设,马云说:“我的经商经验告诉我,没有一件事情是100%的,商业就是一个波动的、成长的艺术,就是波动成长。对阿里来讲,船长必须保持冷静,对气候、天气所有情况进行分析,你船的规模——船容量和船数量,对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船员的技术含量不低,要有一定的规模——这个才是一个船在海上航行的关键。你没有再次、三次的建设,怎么能靠近大浪?好好的船也被你搞沉了。这个船下去了以后,换一个浪,你的木梁早就断了。”

阿里的团队是马云最引以为傲的,当然也有危机感。马云说:“阿里的这些人放出来,单个看,没一个特别出色的,你拿任何一个人去比,都不突出。但是我就讲团队,捏在一起,阿里的团队就很厉害。马化腾这几年比较核心的团队是香港那拨,基本上是投行出来的,我认为他们战术多于战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战术多于战略是吃亏三年,战略多于战术是吃亏这两年。另外把控者是把方向的,今天他这个船跑到一定程度,马化腾的船队OK,我们跟他有一样的问题。你要看战略是吃亏两年,你要看战术,就吃亏三年。”

人们看不懂他今天的战略很正常。对于上市前买大白菜一般的收购行为,他说:“上市以后,你站的角度不一样,我认为我们今天尽管还没有到这个层次,但是我们是看到新的趋势了。我们不是在上市以后再开始大手笔收购的。因为那样就乱了套。我要在上市之前,把所有的都办了。”

那么,阿里上市之后会不会把新浪和雅虎给收购了?在这个问题上,马云的思维不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而是一个理性、清醒的商人。马云说:“收购雅虎的事情我两三年前就干过,这个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雅虎是一个媒体,比较敏感。”

有些东西不能因为好就可以拥有。就像马云投资新浪微博,是因为微博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贡献。投资它是支持它,但是收购就是另一回事。马云说:“我是很简单的,对我来讲就是支持社会的变革,如果它有问题告诉我,没问题,继续发展,我支持你。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帮助。”

雅虎也是一样。如果阿里是做媒体的,马云收购雅虎很自然。但是,阿里不是做媒体的。马云说:“因为我是商人,我不想玩政治,我不想当官,我就踏踏实实的,如果你觉得我有价值,我才去投,你没有价值,我干吗呢?”

马云说:“雅虎是张皮,我把中国雅虎废掉了,但是这个钱值得。因为中国雅虎是美国雅虎的缩影,美国雅虎的管理让我看懂了他们的运作。所以雅虎中国的收购是中国,应该说是全球华人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收购,我收购了以后,学会了几点,看清楚了西方企业是怎么运作的。没有雅虎,根本不知道世界格局这么大,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雅虎是怎么输给谷歌的?”

阿里的迅速崛起必将带来更多人的不适应。不但业界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传统的浙商和阿里所在的杭州,也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马云说:“格局会变,包括杭州,杭州也要准备好,杭州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房价高了,物价高了。就像硅谷最近很多生意,因为谷歌和Facebook突然起来了。”

显然,当下的落差还只是一个开端,马云说:“距离会越来越远。因为以前大家同起步的时候,很多人都没去关注,都没看懂,今天我们看到外面去了。”

看到外面,就是亚马逊和谷歌等美国互联网巨头了。这些在中国人心目中如同神话般的美国企业,在马云的战略中,却是另一个格局。我大胆提出:“到2020年,阿里能否超越谷歌?”马云说:“离2020年还有六年时间。时间来讲应该还是有一些的。我们跟谷歌的差异是什么?只有你的理念和思想全超过了,你才能超越谷歌。我提出超越沃尔玛,那是五年前,我在江南会跟他们副董事长讲的,我赌十年,如果我超越不了你,算我输。我说你必须努力干,而他根本没当回事。思想、架构体系,他肯定够,跟谷歌似的,谷歌的商业思想也一样。谷歌在不断拓展技术的边界,而我在不断拓展商业的边界,而技术的变革到一定程度会遇到阻碍。我今天走过的地方,从杭州走到富阳,深度、宽度都有,我拓到非洲,拓到南美,相对于技术边界的拓展,市场的前景更大。所以我们和谷歌的思想不一样,谷歌今天折腾完手机,明天要折腾一个新的眼镜、新的手表。而我是商人,我的目标就是怎么拓展商业边界,用技术来拓展,这与谷歌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理念来讲,我是对的,只是时间问题。我应该比他们领先三五年,阿里的云计算,今天大家都没看到,阿里最大的是云计算。今天的谷歌云计算他们能力比我们强,但是它不开放,它第一天不开放,从此它就开放不了了。它要开放,技术不如我们,这就是问题。虽然亚马逊开放,但技术不如我们,谷歌技术比我们强,但是开放不如我们。谷歌在拓展技术的边界,今天搞软件,明天搞技术,后天搞……。我很简单,技术拿来赚钱,我们是干系统。世界上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只有一个教大家都相信,就是钞票,这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其他都不通用。”

今天的马云,目光所及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的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他内心所及是要挑战一个当今中国人可能根本连想都还不敢想的高度。马云真正的野心是要在战略上超越美国的商业思想,而不仅仅是超越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另一位马云的朋友曾告诉我,马云私下里的目标是要做一个一万亿美金的公司,而美国迄今市值最高的公司就是苹果。苹果市值2014年11月底首次突破7000亿美元。马云的万亿美金梦显然是美国市场所不可能企及的。马云说,这个记录是历史的必然,实现的不是你,就是我。马云说:“中国商业文明的发展,就像谷歌给美国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阿里真正给中国商业世界带来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不断拓展各种可能性的先行者,在中国这个社会里,马云需要承受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好在他从来没有妥协和泄气。马云说:“阿里这几年,我们如果对社会有很大贡献,主要的一点是我们在重塑人们对商业的理解。我们是用技术在重新塑造。有一点很可悲,现在我们中国进入商业社会,但是我们的思想还是农耕思想,觉得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我们要跨越美国企业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我们是用技术去拓展商业边界。比如一个是研究航空技术,一个是造出来的导弹和飞机,我们是技术,技术不能卖钱,只能变成飞机、变成导航、变成飞行器的时候,才能变成钱。人们说我支持谷歌,我支持阿里。事实上大家要去看的两个角度,你到底支持背后的是什么。有几个人能看明白战略?就像几个人明白了支付宝这个事情?对阿里和雅虎的合作,别人认为是最臭的臭棋,其实这是阿里最漂亮的。没有雅虎,今天哪有淘宝;没有雅虎,哪有淘宝今天的格局……没有当年雅虎的收购,今天我们等于跟小苍蝇一样。你说没有支付宝事件,能不能看到今天的余额宝?没有支付宝战略的选择和抉择,哪有可能看到今天电子商务这样的发展?”

那么,在“目空一切”的马云面前,真正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马云说:“今天我们中国社会有一个挑战,就是叶公好龙,做强做大,中国做强做大以后,就不适应了。做企业跟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创新的时候真可爱,有的小孩真聪明,创新一进来,我们去任何地方,都尖叫,我们现在不叫创新,称之为破坏。”

2014年,恰是中国互联网20周年,也是马云投身互联网20年。马云说:“我1994年年底开始,整整走了20年。我在1995年年终说的那句话,互联网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后来我说,这句话我说得没分量,我就说是比尔·盖茨说的,实际上是我说的。这20年来,我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天,你想阿里走到今天,的确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腾讯也很努力,它在游戏领域里也影响了。那个时候有一个争论,说我替马化腾做宣传,因为马化腾影响年轻人,影响他们成长,因为QQ离不开,他们离不开网,QQ连着上网。事实上,商业跟游戏有差别,商业是信用体系,游戏是玩乐体系,游戏的信用是假的,商业的信用是真的,争论到今天可以看出来,阿里会为腾讯的年轻人提供平台,当然将来有一天腾讯也会搞电子商务。从时代来讲,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事实上应该是多角度的。”

功劳巨大,非议也不少。媒体上对于马云的批评的确不少,在见马云之前,我刚刚参加完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节目,就是讨论马云上市的是是非非。其中一个环节,是表决是否看好马云。让我惊诧的是,对阵双方,以及评委组一共9个专家,支持马云和抨击马云的比例居然会是2:7,压倒性地对马云不信任、不喜欢。对马云的批评,最无法绕过的当然就是支付宝事件。这个事情,显然需要马云给出一个终极的说法,才能过得去。

马云说支付宝事件有董事会备忘录,有传真,无论程序上还是手续上都是合法的。只是当时有些事情不能说得太清楚。主要出在杨致远跟美国雅虎董事会汇报的时间上。我认为,支付宝事件的细节还是很有必要讲出来,马云说:“适当的时候吧,过几年,也许我做所谓的回忆录,说说当时的事实真相,我怎么样在纽约跟他谈,怎么样在旧金山谈。我这次把杨致远请回当独立董事,就是希望人们认可他。有一次我和孙正义说,你看你投了800家,真正成功了只有多少家。你看看,能不能找出一家公司,不需要讲信用,或者不需要讲契约精神,直接我给他1个亿,十年后,能还我15个亿的?”

对于目前一些知名评论家的观点,马云说:“有时候觉得跟他们这些人活在同时代真是很悲剧。150年后,人们看当时的商业思想是按照他们现在的写法,就完全不对,错就错在完全想当然。”

当我把话题转移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十年,谈到了下一个6亿网民基本都从农村来,未来国内互联网的决胜战场就在农村,这一点马云非常认同。马云问我去考察过农村电子商务没有。我说我一直关注,但是没有去看过。他说你一定要下去看看。他说:“我们做了四五年下来,再用三五年,中国真正让农业起来,从农耕时代进入商业时代。电商进农村实际上是商业思想进农村,让农村商业化。我的想法是阿里巴巴进农村,不是卖货买货,而是把互联网理念和商业理念进入到农村,让农村能够尝试时代发展的变化。”

另一个大话题就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问题。目前华为是中国企业中全球化最成功的企业。但是,马云眼中的全球化要远远超越华为。马云说:“如果我以华为作为基础,作为阿里团队的榜样,肯定不能做出全球化。阿里的全球一定要用全球最优秀的人才。阿里是十年前、八年前,以杭师大这帮人在做,这三五年,我们以浙大这帮人作为主要人才,未来5年到10年,我们的人才至少是来自北大、清华,包括斯坦福。我们现在有点像国家级的竞争,像韩国的三星,美国的苹果,德国的奔驰,都是国家级的竞争,是全球人才的竞争。所以今后由于有了金融资本市场以后,我不是把这个钱拿回来,是为全人类,有这样的眼界和胸怀,才能赢得未来。”

不知不觉,原来打算半个小时的聊天,一下子超过了一个半小时。因为马云还要动身去广州,晚上跟克林顿有顿饭,然后前往东南亚地区,话题就不得不打住。

最后,马云指着他面前的早餐:“你看,我吃的不也就这点东西。”

我扫了一眼,一小碗粥,两碟青菜,也就消灭了不到一半。这个饭量和他即将展开的全球化胃口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马云即将让全世界明白中国互联网的力量,而他的野心远远不止这些!他的万亿美金梦将向全世界重新定义中国!

2014年7月25日这普通的一天,一顿极其普通的早餐,留给我的回味和思考却是意味深长的。马云已经箭在弦上。这个互联网时代最出色的商业战略家,将要震惊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世界!

作为朋友,我们继续默默关注并祝福!

PART 01 他们的故事,全世界最励志!

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独特的网络空间思维模式。阿里巴巴的传奇也是如此。可以说,无论在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之中,马云都是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领导人,阿里巴巴都是最具有网络空间领导力的企业。

始终能够大处着眼,这是马云的独到之处。始终能够前瞻性完成战略布局,这是马云十多年来能够穿越互联网一次次颠覆性变局,顺利抵达今天高度的根本。

而误解马云,曲解马云,歪解马云,都是因为不理解阿里和马云真正的格局。因为这个格局,是从来没有人抵达过的。甚至没有人敢于想象过!

美国人不知道阿里巴巴和马云,这是因为美国人自己置身于全球互联网中心,他们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了不了解互联网的全球大趋势,不了解中国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爆发力和巨大的潜能。而中国人不理解和不了解马云,是因为缺乏马云那样与众不同的角度,以及马云那样的阳光和战略格局。当然,还有角度。马云说,他其实并没有比别人聪明多少,只是他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当然,还有他超越常人的战略与格局。因此,要理解阿里和马云,必须具备和马云一样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格局,还要充分了解这个时代的变革趋势和潮流方向。

无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和亚马逊,可以说,每一家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的传奇,充满了神圣的色彩。但是,美国人对于中国诞生的互联网巨头,一个即将超越Facebook和亚马逊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却是另一个极端:在阿里巴巴到纽约上市前夕,路透社委托法国益普索(Ipsos)集团展开的民意调查显示,88%的美国人没听说过阿里巴巴。也就是说,将近九成的美国人对于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巨头一无所知。在阿里热闹上市一周后,这一数字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高达76%。天下人要真正认识阿里和马云,远比我们想象的路要长。

这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也更加说明了阿里巴巴上市的特别时代意义:用更惊艳的成绩让美国和全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互联网。“你知道淘宝吗?你知道阿里巴巴吗?你知道马云吗?”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外国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回答。在马来西亚,“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知名度似乎要高于马云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当然知道啊,很多人都知道吧,经典阿拉伯故事典范啊,我给我孩子就讲过。”一名30岁的马来西亚DJ说。而新加坡一所技术学院的男学生抛出了他的奇葩疑问:“(淘宝)什么都可以买?能买到女朋友吗?”

没事,世界人民对于阿里巴巴,对于中国互联网一无所知,我们坦然接受。不过,就让我们从这一天开始改变吧。

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互联网,就从阿里巴巴上市的第一天开始吧。

2014年9月19日,属于阿里巴巴,属于马云,更属于中国互联网。这一天,必将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一天,成为开启全新历史的“中国时刻”!阿里巴巴作为世界级公司的亮相,不仅展示了创纪录的融资金额和惊艳的市场价值,更展现了独特的中国式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思想。可以说,这一天所彰显的意义完全超越人们的想象,其释放出来的中国互联网的能量也超越世界上最乐观的估计,影响深远。

这一天的表现,仅仅是洞察马云格局的冰山一角。但是,就是这小小的一角,就是这短暂的一天,我们就可以初步看到,马云的格局是如何超越中国互联网的常规思维,马云的格局是如何超越主流传统的中国商业思想,马云又是如何超越中国最富有、最著名的浙商传统思维。而马云更感兴趣的,就是如何超越神话般的美国互联网巨头的高度,进一步谋求超越苹果、沃尔玛等全球最顶礼膜拜的美国商业思想!

今天的马云已经达到了远远超越大众想象力的高度,而明天的马云更将超越人们最大胆的想象。只有很好地透视马云的战略和阿里的全新格局,你才能在马云的故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有价值的启示,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本书着眼阿里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维度,希望通过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创业历程,深度而独到地透视马云的道法术,多角度勾勒与描绘阿里内在的格局,让马云和这个时代对于你有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最漫长的等待:上市后的144分钟

2014年9月19日,因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很多中国人,硬是彻夜不眠。因为时差问题,纽约时间和北京时间相差12个小时,也就是说北京时间要比纽约早12个小时,刚好黑白颠倒。纽交所开盘时间是早上9点半,刚好对应北京时间晚上9点半。之前只有极少数热衷炒美股的人士会彻夜鏖战,而今天所有关心阿里巴巴上市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推出阿里上市直播节目,也是开了国内公司上市的先河。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9日晚上9点半,阿里敲响开市钟,正式登陆纽交所。阿里巴巴在纽交所股票代码BABA(微信上有人开玩笑说,以后马云让每一个美国人都得叫阿里爸爸),确定IPO发行价68美元,对应市值达1748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行榜,阿里巴巴总市值居第56位越南及55位乌克兰之间,阿里之富可匹敌100多个国家。市值更是超出美国电子商务领头羊亚马逊的1500亿美元,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IBM、甲骨文和英特尔。那么,最大的悬念就是,阿里股票开盘究竟是顺利高开,还是跌得血流成河?

现场单是中国媒体就来了100多家,一个微博网友感慨地说,在纽交所旁住了6年,从来没看过因一家公司上市来了这么多媒体。马云的亲友团规格也很高,包括史玉柱、李连杰、沈国军等。其中,影视明星李连杰现身时,由于粉丝较多,场面一度出现混乱。CNBC记者发推特称:知道纽交所大厅里有多疯狂吗?我们的摄像人员和制片人学会了一句中国话:请让一让!

此时的马云当然在现场,他给员工家属群发短信致谢:“今天,阿里在美国成功上市,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最渴望找到的仍是你的目光。这些年来,风风雨雨,你一直不离不弃。此刻,多么想抱抱你,说声‘谢谢’:谢谢你为我做的每一顿饭,谢谢你深夜为我留着那盏灯。”

事情偏偏捉弄人,守候阿里上市的人们到了晚上9点半纽交所开盘,还是不见阿里的开盘价出现。22:12,阿里首次开盘询价区间:80~83美元。但是有价无市,第一笔成交价还是没有出现。巴克莱交易员迈克说:估计开盘价11点后出来,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交易。22:53,英国巴克莱银行询价区间已经再次上涨:87~89美元。此时,最兴奋的当然还是浙江杭州阿里西溪园区里的阿里员工,因为每一个价格都意味着自己财富的数字。他们大部分都持有期权,开盘半年后就可以套现40%,一年后可100%套现。

晚上的微信群更是热闹非凡,阿里上市成为当仁不让的最大热门,等待中人们都在兴奋猜测:看这架势,是要破90美元了?会不会突破100美元?真是太疯狂刺激了!

23:18,纽交所的人说阿里出开盘价的时间已经刷新纪录了。上一次最晚的是推特,22:46,询价时间用了79分钟。到了23:34,询价已经近93美元,对应的阿里市值超过2390亿美元,已经超过国内的超级巨头中石油,更远远超过Facebook和摩根大通。

开盘询价时间从北京时间21:30持续到23:54,144分钟,几乎是推特上市时候的两倍,创下纽交所十年来的新纪录。也就是说,经过约两个半小时徒劳无益的刷屏之后,身在中国翘首以待的人们等到快深夜12点终于看到了阿里开盘价的出现。

第一天,荣登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宝座

阿里的开盘价最终定格为92.7美元,比发行价大涨36.3%(是历史上融资额度超过100亿美元的最高涨幅),对应市值2383亿美元,因此阿里一举成为仅次于苹果、谷歌和微软的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较68美元的发行价暴涨25.89美元,报93.89美元,涨幅达38.07%。

阿里巴巴上市募集资金217.6亿美元,由于此后承销商行使了超额配售权,融资额达到25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IPO。此前公司上市融资的最高纪录是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在沪港两地上市所创造,融资额度为221亿美元。美国最大规模的IPO交易是Visa公司2010年IPO交易,金额是197亿美元。而互联网公司的最高纪录是2012年Facebook上市创造的,当时的融资是160亿美元。

阿里完美的上市一刻,不但让马云第一次登上中国首富的席位,也将孙正义再次推上日本首富的宝座。同时,起码将造就百万富翁近万人,其中30人合伙人团队分享210亿美元,11000名有期权的员工将分享200亿美元,平均每人182万美元。这样的故事足以超越硅谷几十年来任何一个传奇和神话。阿里巴巴的融资纪录不但刷新前面所有历史,而且孙正义以数千万美元投资得到今天600亿美元以上的回报,雅虎以10亿美元投资获得500亿美元的回报,这些风险投资案例达到的“高度”将让硅谷也望尘莫及。而且故事远没有结束,阿里巴巴未来的价值更值得期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里巴巴上市,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中国时代开始到来。2005年,全球网民达到第一个10亿。那一年,百度上市当天市值达到将近40亿美元,雅虎出资10亿美元占有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而谷歌的市值超越了千亿美元。与美国领军互联网公司相比,中国无论是市值还是流量都是几十倍的差距。全球互联网完全由美国引领,中国只是纯粹的模仿者和追随者。2010年,全球网民达到第二个10亿。那一年,腾讯、百度的市值先后达到四五百亿美元的级别,与谷歌相比依然有3~5倍的差距。但是,中国公司开始陆续进入全球互联网前20和前10名。尤其是2008年,中国网民第一次超过美国。中国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

2014年年底,全球网民将实现第三个10亿。阿里巴巴市值一举突破了2000亿美元,超过了谷歌市值一半。在全球前十名互联网公司中,中国与美国形成4:6的格局。前20名中,中美形成7:10的格局。美国虽然仍略占上风,但是,中国开始与美国抗衡与博弈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马云的门道

对于马云最简洁的评价就是,人矮立意高,人小格局大。那么,要透彻地看懂马云的格局,可以从这场喧嚣的财富大盛宴开始,但又必须超越财富。

毫无疑问,阿里上市的热闹首先是因为这是一场财富的超级盛宴。财富,这个时代最动听的旋律;金钱,这个时代最全球化的声音;一夜暴富,这个年代最能够直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故事。创富时代,阿里巴巴,真是一个快乐的青年。

可以说,目前围绕阿里上市的无数文字和故事,绝大多数都还是看热闹层面。浮躁而喧嚣,一时之快,短暂之热。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阿里故事的外行人。因此,阿里的故事可以尽情消费,尽情演绎。但是,在热闹过后,我们应该开始冷静下来,看看阿里和马云成功的今天,究竟有着何等与众不同的门道。

不管阿里的故事有着如何众多的外在因素(孙正义、雅虎的投资,中国、中国互联网和中小企业的崛起之势),毫无疑问的是,阿里成功的根本还是马云个人非凡的创业精神。那么,马云的格局与我们之前耳闻目染的成功故事相比,究竟有何非同凡响之处?

我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与中国传统企业相比,与中国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与众多美国互联网公司相比,阿里又有着何等的独到之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细节。作为创业者,上市第一天的敲钟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时刻之一,但是,这次阿里上市的敲钟人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意外。包括马云在内的阿里高管都没有参与在纽交所上市时的敲钟仪式,而是由阿里的8位客户“接棒”。这8位客户分别是美国农场主Peter Verbrugge、铁粉乔丽、淘女郎何宁宁、淘宝卖家劳丽诗、农民网商王志强、电商服务商王淑娟、快递员窦立国和云客服窦碧姬。据悉,这些客户早已接受邀请参加阿里的挂牌仪式,但是直到前一天才知道由他们来敲钟。阿里此举的怪招,与马云在招股书中强调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宗旨相符。后来在采访中,马云说:“这8个人选出来,我特别骄傲,而且是合伙人全体投票觉得这样最好。上去敲钟对我意义不大,但是能改变这些人的一辈子,我没有半点遗憾。”

曾亲自敲过钟的周鸿祎也很叹服,“马云确实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很多想法做法完全出乎意料,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公司都跑到美国上市,无论纳斯达克还是纽交所,都无比激动地由CEO带着团队或者家属朋友上台敲钟,唯独马云安排八个客户上台,真是令所有人觉得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估计美国公司上市也没有人这么干过吧,这就是think different(非同凡响)。”

那么,让我们看看阿里和马云的与众不同吧。

首先,阿里上市的财富盛宴,作为绝对主角的马云并不是最大的财富分享者。他在阿里的股份居然只有不到9%。在中国传统企业中,无论是宗庆后还是王健林,同样作为自己企业精神领袖般的创始人,都有着70%~80%的股份。绝对控股比例的股份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独一无二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不可动摇的法定控制权。而中国更多传统企业,大多数老板今天都还掌控着近乎百分之百的股份。而马云,享有不到9%的股份,却能够带领一个公司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其内在的领导力岂是上述企业家能够比拟的。而在我们熟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中,作为美国风险投资引领下塑造的新经济、新机制的代表,因为风险投资和团队股份和期权,创始人的股份相当比例大大下降,一般上市之后在20%~40%之间。当然像丁磊、陈天桥等人,上市之后依然有60%~70%的高比例,但这没有普遍性。这种开放式的股权结构,说明了企业新时代发展的新格局。但是,显然马云超越了同时代的中国和美国同行们。在阿里这个故事上,至少可以说明,股份越低,格局越大。马云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高比例股份,但是,他就不能一次次在发展的关键时刻融入足够的钱,来布局面向下一个的大战略;他就无法吸引十八罗汉、蔡崇信等业界最具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有人说,假如马云有40%的股份(可以说,这个比例与他的贡献相比,非常合理),那么,马云就可以成为全球首富。但是,如果马云真的掌控着如此高的比例,那么阿里肯定就是一个普通的百亿级美元的互联网公司,虽然也很成功,但是,要实现更大的理想,必须舍得自己的一枝独大。但是,要在9%的股份下主导公司,让投资者和团队信服,就不能不具备超凡的领导力。而这个领导力必然是传统领导力和网络空间领导力双重能力的综合。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在本书的下篇将专门论述。

分享、开放,这一互联网最本质的价值观,在阿里巴巴得到了比国内外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更充分的体现。阿里的内在机制,一方面借助了最具有市场高爆发力的风险投资的商业化机制,同时,也借助了一个正在兴起的、更大程度开放的社会化企业的精髓。

马云的成功是一个众志成城的全新互联网故事,从媒体报道的多次财富分享,我们便可知晓。无论是社会化程度,还是复杂化程度,阿里的故事更符合未来互联网的精神和趋势。

阿里巴巴的开放程度之大,分享程度之高,也是创造全新纪录的。

马云从来没有追随热潮,甚至没有追随美国的热潮。

风清扬,这实在是《笑傲江湖》中一个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名字,如风一般清逸、飞扬。但是,现实中的马云远没有如此潇洒,而是肩担前无古人般的重任。马云不但为中国争光,更是成为了美国和日本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未来支撑。雅虎杨致远和软银孙正义,当年是他们慧眼识珠,雪中送炭,在自己还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商业明星的时候,投资了不起眼的阿里。而如今,雅虎和软银的未来,以及孙正义个人的江湖地位,全在马云一个人身上。一肩挑起美国、日本两个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企业,这究竟是阿里的无奈还是一种无上的褒奖与荣耀?这个问题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震惊全球互联网的中国新势力

显然,阿里巴巴股价的惊喜,在于全球投资者对阿里未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的大背景当然是中国。阿里市值的主要支撑就是人们对于中国未来的看好。

可以说,是时代趋势在改变着格局,是用户群体在改变着局面。在全球互联网完成30亿网民的上半场中,美国无论在创新还是商业方面,都引领了全球。但是,在即将开始的下一个30亿网民的下半场中,中国必将脱颖而出。第一个30亿网民,虽然已经是全球遍地开花,但是美国无疑是绝对的中心,硅谷是创新的源头。高收入、高教育水平、高科技素养这三高群体是主力军,发达国家、英语网民和西方价值观主导了这一个历程。但是,目前发达国家网民普及率大多超过80%以上,接近饱和。新一个30亿网民八九成将来自发展中国家,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科技素养这三低群体成为绝对的主力军,其中中国农村地区的新网民是典型代表。这个阶段,硅谷的CEO和产品经理再也难以很好掌控用户习惯和用户体验。而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无疑最接地气,将成为下一个30亿网民的引领者。

估计2017—2018年,全球网民将实现第四个10亿。那时候,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市值能否追上美国,全球前20名网站能否与美国平起平坐,这些悬念将富有非常的意义。而2022年前后,全球网民将完成第五个10亿。那时候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市值能否超越美国,在全球前20名网站能否超过美国,这两个问题悬念已经不大。而等到全球网民实现第六个10亿,中国互联网全面超越美国将毫无悬念。

可以说,阿里巴巴拉开了中美两强主导全球网络空间的新格局,也是中美两国互联网产业竞争与博弈转折的开始。正如郑必坚先生所说,互联网是中国的国运。我们的现在与美国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不足。但是我们的机遇在下一个10年,在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在中国下一个6亿网民。也就是说势能在美国一方,但动能在我们一方。美国占据先发优势,我们占据后发优势。美国目前依然领先,但是趋势在我们这边,时间在我们这边,很多力量的天平将在十年左右发生逆转。我们只需要战略得当,就可以在很多方面顺势超越美国,并将形成双方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相互竞合的长期态势。

阿里巴巴上市,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掀起全球化浪潮的全新起点。互联网已经改变中国,但是中国改变全球互联网,阿里巴巴的这次创纪录上市,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因为,互联网作为人类全新文明的代表,它不仅仅属于精英,也不仅仅属于少数人,而是属于全世界每一个人。将70多亿人带入互联网时代,是这个时代最崇高的使命。在这个更艰巨和更富有挑战性的使命面前,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无疑将成为新的引领力量。阿里巴巴,一个15年前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在全球最富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领域,书写了中国神话,将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也将让中国人重新认识我们的力量、使命和自信心。

阿里巴巴上市是面向全球的最好的中国赞歌之一,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互联网的力量,展现了投资中国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巨大回报和潜力,展现了人们对于中国改变世界的期望和信心。让阿里巴巴上市这一特别的中国时刻,成为我们开始新历史的日子。我们应该感谢阿里巴巴,感谢马云,更要感谢互联网!(说明:上市后的阿里巴巴究竟将置身全球和互联网的什么位置?2014年9月19日这一天苹果市值为6095亿美元,谷歌为3985.8亿美元,微软为3846.4亿美元,Facebook为2002亿美元,IBM为1932.8亿美元,甲骨文为1851亿美元,英特尔为1741.3亿美元,亚马逊为1501.6亿美元,腾讯为1512.5亿美元。阿里巴巴上市,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版图和高科技版图中,中国力量正式开始崛起了!)

帮雅虎数钱:成为雅虎的支撑线资产

在普通人看来,马云因此次IPO而个人所得个位数亿字头收入已经很高了,殊不知投资阿里巴巴的雅虎等风险投资商的获益更加庞大,以数十亿美元计。

对马云个人而言,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巴巴IPO后,马云持股比例由原有持股比例的8.9%降为7.8%,马云个人进账8.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28亿元)。

同样根据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雅虎献售1.217亿股,雅虎将因阿里巴巴IPO进账约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6亿元),持股比例由22.4%下跌至16.3%。实际上,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时的开盘价92.7美元,较发行价68美元上涨36.3%,这无疑又是雅虎的重大喜讯,帮助雅虎从中套现112亿美元。

从马云个人的个位数,到IPO招股书的两位数,再到实际挂牌交易的三位数,雅虎已经从阿里巴巴赚取了足够换取公司总市值(2014年10月初的市值为394亿美元)1/4的回报!

从雅虎持股现状看,雅虎仍然持有3.83亿股阿里巴巴股票,占总股本25亿股的15%。如果按照当前88美元左右的股价,税前价值约为352亿美元。雅虎在2014年9月24日的监管文件中表示,该公司同意在阿里巴巴上市后至少一年内不出售这些股票。随着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生态系统商业价值的进一步释放,雅虎的后续回报依然可观。

回过来看,雅虎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最好案例莫过于阿里巴巴。雅虎在2005年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这部分股份2007年阿里巴巴香港上市之时约为雅虎公司带来价值36亿美元的收入。当年有美国分析师甚至惊叹:在阿里巴巴集团下有两个强力的IPO候选公司,雅虎公司从他们10亿美元的投资中获得了50亿美元的回报,这就意味着雅虎通过这次投资共获得了86亿美元的回报——这甚至超过了雅虎公司创立以来所有利润的总和(截至2007年的经营状况)。两年前的2012年,阿里巴巴同意回购价值超过70亿美元的雅虎所持其股票。

从上可以粗略看出,在阿里美国上市之前,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总共为雅虎公司带来的回报已经达到150亿美元以上,如今加上这次的112亿美元,如果加上当前持股市场价值,初步累计达到510亿美元,是雅虎公司当前市值的1.3倍。“过去一年半,雅虎的股价表现远超市场整体水平——涨幅为97%,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涨40%。”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9月份指出,“考虑到市场对阿里巴巴IPO的期待,我们认为这种跑赢大盘的表现可以得到支撑。然而,阿里巴巴的催化作用已经结束,上涨空间有限。”

雅虎除了从阿里巴巴的发展壮大中获得回报无数,其创始人美籍华人杨致远先生也在IPO之后被委以独立董事一职。招股书这么解释:集团因为杨致远作为领先创新者的良好履历,他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和经验,他创立企业并担任企业经理人的独特经验,以及对阿里巴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而聘请他担任独立董事。雅虎与阿里巴巴的市值交叉状况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雅虎的两次退出也预示着雅虎在阿里上市之后与其的关系将可能在一年后动荡起来。一是在2012年9月,雅虎以税前7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持有的半数阿里巴巴集团股权。二是,因为阿里巴巴符合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进行首次公开招股,雅虎也已经再次抛售持有的半数股权。而未来,有收益无权力的雅虎在阿里的影响力可能持续下降,尽管雅虎的杨致远和马云有着良好的私交。

软银未来发展的摇钱树

借力阿里巴巴IPO,软银集团的股价在2014年9月初以来已经上涨14%。如今,孙正义已跃居日本首富,一举赶超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社长柳井正(Tadashi Yanai)。

近15年前,软银对阿里巴巴投资约2000万美元,后来持续的投资累计到8000万美元。2014年4月16日,软银公司受益于阿里巴巴业绩强劲增长,在东京交易所,股价因阿里巴巴利润和营收强劲增长而上涨了8%。在阿里巴巴业绩强劲增长和上市预期的拉动下,最近一段时间软银和雅虎股价都出现上涨。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一年之内软银股价累计上涨约75%(雅虎股价上涨42%)。

阿里IPO上市之前,软银持有约37%的阿里巴巴股份,占比超过阿里总股本的1/3,难怪有人在贴吧里抱怨“阿里帮助外国人赚国人的钱”。由于阿里上市没有献售股份,孙正义的软银当前仍持股32.4%。

据《中国经营报》保守估计,阿里巴巴1000亿~1500亿美元的估值,软银将获得高达440倍的投资收益。但如今超过2000亿美元的市值,让香港《文汇报》的估计大胆许多:软银持股市值高达860亿美元,与当初的8000万美元的累积投资相比,软银集团此番大赚约1000倍。

事实上,阿里当天IPO成功,媒体纷纷拿出首版标题:阿里IPO的大赢家——软银所持股份价值750亿美元。

软银将继续持有阿里巴巴的股票,因此不会产生新的现金收益。但软银将在2014财年上半年财报中计入账面收益,有预测软银将账面增收约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1亿元)。

2013年6月21日,日本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该公司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豪言”表示,他目前正努力将新软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企业,不管是营收、市值还是利润。软银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包括雅虎日本、阿里巴巴集团以及Ustream。

同样在2011年的6月下旬,软银董事长兼CEO孙正义在首尔称,“我们现在在全球有800家IT公司……未来30年将增长到5000家。30年内将把软银打造成世界市值前十位。”2013年10月,软银集团(SoftBank Corp)取代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J),成为日本市值第二大的企业,仅次于老牌龙头企业丰田汽车。

孙正义之所以如此雄心勃勃,是因为他尽管是电信运营商出身,但是其商业思维与阿里巴巴马云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伴随阿里的成长,孙正义和他的软银也同样令投资者着迷。

因此,孙正义没有遭遇杨致远的处境,而是不需要在阿里巴巴IPO中献售股票,尽管持股比例稀释后下跌至32.4%,但股票价值以及未来增长空间极为诱人。

软银集团是孙正义23岁时创办的,不到20年就成长为日本最大的网络和投资帝国。因此“小个子孙正义”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他在1996年投资雅虎和2000年投资阿里巴巴已成为投资传奇。目前,其身家近百亿美元,是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日本首富。

根据阿里巴巴招股书的说明显示,孙正义自2000年以来一直担任集团董事,他是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的软银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于1981年成立软银集团,他还担任软银集团的几家子公司和附属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其中包括软银银行、软银电信公司和软银移动公司。自1996年以来孙正义还担任雅虎日本公司董事长,自2013年以来担任Sprint公司董事长。孙正义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学士学位。

据媒体报道,2013年软银的市值一度冲到900多亿美元,如果阿里巴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不久的未来,阿里的第一大股东冲进全球市值千亿俱乐部企业轻而易举!

相比于雅虎两次抛出阿里股份,套取现金流,软银几乎公开表示“如果可能的话不希望减持所持有的阿里股份”。当然如果孙正义没有经得住现实的考验,他的世界首富之路还会更长。2007年11月阿里香港上市时不减持,2014年美国上市也不减持,构成了孙正义的独特坚持。

开启“金融3.0”时代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转折点,马云注定要成就互联网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互联网化的深入,金融与互联网正在深度结合,金融这种传统业态正在由传统的1.0时代进入互联网金融初步发展的2.0时代,未来随着各种新兴业态的逐步成熟,金融将向3.0时代迈进。

传统的金融时代可以称为金融1.0时代,这时期的金融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有较为健全的投融资体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当前的金融体系还无法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化,无法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需要新技术力量、新模式来创新金融服务。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但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制约着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传统债权融资体系的放贷标准、风险管理措施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极其不匹配,较高的风险与交易成本使银行业既无能力也无动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传统股权融资体系下,中小企业又难以满足较高的上市条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天使投资、VC、PE投资部分解决了创新型企业、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对于大量传统型小微企业依然缺乏支持能力。另外,金融理财服务的高端化也将大量普通人群排除在专业理财服务之外。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带热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当前互联网金融开始冲击传统金融的局面可以称为金融2.0时代,表现为创新元素、创新模式开始出现,P2P、众筹、网络理财等模式开始为市场所关注,新兴平台通过网络直接对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并尝试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融资对象进行评级。同时新兴的网络理财平台也将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的普通收入人群理财需求彻底激发出来。

当然这一时期的金融业态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实力仍然太过弱小;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因用户集中赎回、理财产品集中到期等原因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下降带来的坏账损失等风险都需要有防范应对能力,准备金制度、备付金制度、坏账拨备等都需要建立起来;资产营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P2P企业放贷行为与资金管理如何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平衡。

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如P2P平台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用户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利用需要加强,互联网融资平台上项目真实性、安全性的评定,以及针对线上项目的线下调研如何更加有效,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未来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催生金融3.0时代,这一时期将以网络融资、网络理财全面成熟为标志,金融行为进一步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网络银行、P2P、众筹等模式成熟、完善,资产定价、风险控制等核心元素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实现效率大幅提升,融资前的调研、融资审核、融资后的管理都有一套完整、健全、成体系化、行之有效的机制。在金融3.0时代,大量投融资、理财行为通过网络达成,金融行为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

改变全球互联网格局:在世界之巅坐二望一

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第一天就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仅次于谷歌,超过Facebook、亚马逊等美国高人气互联网公司,而且在电子商务领域足以与eBay等巨头角力全球。

全球IT与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Facebook (2026亿美元)、亚马逊(1504亿美元)、eBay(648亿美元)等互联网企业,也超过了IBM(1932亿美元)、甲骨文(1867亿美元)、英特尔(1727亿美元)、高通(1269亿美元)等IT企业,总排名仅次于苹果(6063亿美元)、谷歌(4041亿美元)、微软(3894亿美元)。

在亚洲的表现也比较突出,超越三星等IT业诸强。

从营收状况看,阿里巴巴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仅在Facebook之前,和谷歌、亚马逊、eBay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美国公司。阿里巴巴与美国巨头经营状况比较

从全球电子商务专业领域企业间比较来看,阿里巴巴在走向全球发展的征程中,最强劲的对手莫过于美国电子商务两大霸主——亚马逊与eBay。虽然在营收上阿里巴巴还处于弱势,但是它坐拥巨大市场、巨大增长潜力,特别是海量数据处理消化能力,未来的阿里巴巴赶上甚至超越亚马逊、eBay也许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马云曾经在一部纪录片中,这样形容与eBay的战争:“eBay是海洋里的鲨鱼,我们是扬子江里的鳄鱼,在中国战争,我们肯定赢。”马云对阿里集团的过去看得比较清醒,而对未来也乐观得多:我们也已经准备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来自中国的全球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用他自己的话是:扬子江大鳄出海了,在从鳄鱼变成鲨鱼。

直到现在,一向以全球高科技绝对中心骄傲的美国人,也很难想象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将会对美国和硅谷构成增长的挑战。当然,有一些熟悉中国情况的敏锐人士,已经开始有所感知和觉察了。美国红杉资本主席迈克尔·莫里茨也撰文指出,互联网权力格局将因阿里的上市而重新洗牌,“技术世界的权力平衡正从美国倒向中国,阿里的IPO为此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福布斯上海分社社长拉塞尔·弗兰纳里撰文说,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中国打给美国人的又一个“叫早电话”。硅谷著名风投公司红点风险投资合伙人杰夫·杨称,这些公司可能距离硅谷有数千英里远,甚至跨越很多个时区,但是实际上它们已经来到家门口了。而阿里巴巴在美国的正式上市,对于美国科技公司,特别是谷歌、Facebook以及亚马逊这些过去主导网络消费市场的公司来说,无疑敲响了警钟,硅谷该醒了。

一贯务实传统的《时代》周刊从全球经济的大格局角度来理解阿里的崛起,文章说,阿里巴巴IPO凸显了全球四大经济发展趋势,如越来越多的全球最重要公司将来自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创造蓝筹股等。而一向新锐前沿的《连线》杂志对阿里巴巴庞大的业务范围、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称阿里可以挑战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连线》认为阿里巴巴有潜力成为下一个谷歌,但是没敢说阿里可能超越谷歌。《华尔街日报》的观点代表了主流群体的惊诧和怀疑,说阿里巴巴IPO首日大涨,使得这家公司的估值超越了竞争对手。但要维持这样的估值,依靠的是增长和利润率,公司需要继续保持亮眼的财务业绩。《华尔街日报》将信将疑的话很能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整体心态。

BAT破局,阿里领军中国互联网

在阿里上市之前,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方阵就是人们已经很熟悉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07年之后的7年时间中,百度、阿里和腾讯将老牌的三大门户远远甩在后面,逐渐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而三大巨头的市值,你追我赶,不断变换次序,老大的席位也轮流坐庄。一时间难以分出高下。

进入2013年之后,由于微信的崛起,腾讯逐渐有了一马当先的新势头。但是,由于阿里还没有正式上市,三巨头的新座次很难排出先后。但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百度已经逐渐被阿里和腾讯甩下,形成了两倍左右的差距。而受超级流行的微信红包的激励,2014年1月30日除夕当天上午11点,腾讯股票每股顺利突破540港元,市值突破10000亿港币。腾讯成为三大巨头领头羊的态势逐渐崭露。

但是,阿里巴巴这次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惊艳上市之后,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一夜之间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上市之后的阿里巴巴,以远远超越2000亿美元的市值一举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在上市首日,企业市值逾23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断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纪录,而且达到了腾讯与百度两者相加的总和,BAT三巨头变成了阿里的一“马”当先。如果阿里接下来业绩增长势头不变,那么用不了多久,阿里的市值很可能相当于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总和。

阿里巴巴上市近1个月(截至2014年10月10日),股价跌宕起伏,但总体走势平稳,BAT三巨头的市值也基本稳定。阿里巴巴与腾讯、百度的市值比较如下:A(阿里巴巴)的市值依然约等于BT(百度、腾讯)的总数

从总体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包括大型央企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的情况(不论在境内还是境外上市),根据谷歌财经2014年9月19日的数据显示:

阿里巴巴此次上市后,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过腾讯(1512亿美元)与百度(795亿美元)之和(2307亿美元)。而在电商企业中,阿里巴巴市值约为京东(389亿美元)的6倍、唯品会(116亿美元)的20倍、当当网(10亿美元)的231倍。

阿里超越的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更超越人们想象的是,阿里已经开始直接超越和挑战中国最强大的国有垄断企业。截止到2014年10月份,阿里巴巴总市值在中国上市企业中排名第三位,只是略少于中国移动(约2530亿美元)和中国石油(约2360亿美元),而开始领先工商银行(约2040亿美元)、建行等众多国有企业。这些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不但享受政策保护,而且都是国家几十年巨额资金投入和资源沉淀积累的巨无霸。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年收入规模达到万亿人民币级别,员工数量不少超过百万级别。

而阿里巴巴虽然市值上已经开始超越,但是收入在2014年刚刚达到千亿人民币级别,员工数量目前只有25000人。从这些硬指标来看,还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竞争。中国互联网、通信、银行和媒体主要上市企业市值对比(2014年9月22日,阿里市值与国内著名企业比较,还略低于工行和中移动)

但是,在衡量企业的所有指标中,市场价值最具有综合性意义,也是最能够体现市场交易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指标。这个内在的意义目前国内专家学者还没有真正觉察和意识到。

而且,目前仅仅是开端而已。事实上,一个多月之后,在阿里上市之后第一个“双十一”的前夜,阿里市值就突破了3000亿美元,超越中移动和中石油,超越中国所有的国有垄断巨头,成为中国市场价值最高的企业。这在中国发展历程上,绝对具有里程碑的时代意义。而我们畅想5年之后,保守估计阿里巴巴市值再增长一倍,是很正常的,而传统国有企业的市值,5年之后能够保持今天的数额而不下滑,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那时候,曾经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问题,都将因为中国最市场化、最全球化的互联网公司的崛起,而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互联网、通信、银行和媒体主要上市企业市值对比(2014年11月3日,阿里市值已经超越工行和中移动)

超越国有企业巨头不只是马云的目标,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时代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市场价值意味着网络空间开始超越现实空间,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其内在的意义可以充分遐想。

首富打群架,打出中国财富新格局

从朋友角度看,马云个人的幸福指数真的不高。尽管他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但是,马云的个人生活与享受可能还不如普通的你和我。

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前几天的9月10日,马云刚刚过了50岁的生日。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马云收获了一项中国人最热衷的头衔:中国首富。在中国互联网界,当中国首富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从最早的丁磊,随后的陈天桥,到后来的李彦宏和马化腾,都当过中国的首富。但是,马云以不到9%的股份成为首富,依然是一个超越大家的奇迹。

根据阿里巴巴的市值以及潜在的阿里金融的保守估值计算,马云的身家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成为了新的中国内地首富。当被问起当首富的感觉,马云却表示,“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从没想过当中国内地首富,也没想过当浙江杭州首富,我连我的小区首富都不想做,这个没有任何意义,钱是资源,是用来做事情的,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我说过我最快乐的日子是一个月拿90块人民币的时候。”“来纽约之前,我又看了一遍《阿甘正传》。我想提醒自己,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我还是我,还是15年前那个每月挣20美元的人。”马云接受美国财经媒体CNBC采访时说。马云在很多个场合都表达过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简单、执着、不忘初心,拥有财富,又不曾被财富所改变。

迎接新首富的事情接踵而至:王健林联合马化腾、李彦宏,高调进军电子商务。这个阵势完全是首富群架图:三大旧首富联手对抗新首富。

2013年10月福布斯2013中国富豪榜发布,王健林财富一年猛增488亿元人民币,以86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首次登顶该榜单。时隔一年,2014年9月16日,阿里上市前夕,王健林旗下的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发布了800页的IPO预披露材料。这意味着万达商业地产正式开始了其香港上市计划。

万达香港上市,王健林要夺回首富的头衔,马云能否保得住?

具体的房地产、互联网产业分析可以不展开讨论,我们只看看账面上的对比。截至2014年6月30日,万达商业地产96项在建工程已投入711亿元人民币,建成后预计市值为5556亿元,但在2017年7月前还投需投入2389亿元。2014年6月30日,万达商业地产应付款达1449亿元,还有总额近1800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及未偿还债券(上半年支付利息62.1亿元)。尽管看到账上有748亿元现金,然而万达商业地产欠着3249亿元,还有2389亿元要花,资金需求达5638亿元。即使账上现金加上IPO预计可融370亿元,理论上还有1319亿元存货可陆续变现,但资金缺口仍有3200亿元之巨。从“以售养租”转向“以融养租”,很多人不看好王健林的“只租不售”模式。

在腾讯、百度的支援下,阿里的市场状况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但也不要忽视QQ或者微信在电商上的曲曲折折。至今看不到腾讯的电商基因,即便是其O2O战略的先发优势,也不能近几年就让万达迅速累积起新的财富。此外移动即时通信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再看,百度的搜索也是面临着360的激烈竞争,其O2O产品的战术高于战略的状况让外界心生疑虑,到底能不能像支持“百度大脑”那样凝心聚力,尚不明朗。

反过来,略显劣势的马云其实不必太过担心。阿里巴巴较好的财务收入和强大生态常新能力,无疑会保证新首富的位置更为牢固,而且从长远来看,喜欢不断超越自己的马云还是有超越中国首富而跃居世界首富的极大概率。

互联网占据首富前三强的中国财富格局,比我的预测提前了3年。10年之内,互联网富翁将占据大多数,这是时代的必然。

超越美国和硅谷:VC成功的新纪录和新奇迹

可以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电脑革命和互联网革命浪潮中,最传奇的故事基本上都来自美国。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投资微软、英特尔、苹果、雅虎、谷歌和Facebook等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也构成了硅谷传奇的最精彩内核。可以说,这些故事的高度基本上代表了硅谷成功的高度、硅谷传奇的高度。

但是,因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当然也包括腾讯的优异表现),这份硅谷最引以为骄傲的独特传奇将从此黯然失色。尤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身上投资回报率的表现让硅谷几十年来风险投资最成功的故事也相形见绌。

当年,波士顿的ARD投资DEC,是风险投资行业历史中第一个巨大的成功。上市之后,ARD投资的7万美元增值了500倍以上。1995年,红杉投资雅虎100万美元,1999年回报是80亿美元。互联网泡沫时期,风险投资的纪录被eBay所保持。当时Benchmark Capital公司向eBay投资了670万美元,当1998年9月eBay上市时,Benchmark Capital手中所持股票却价值4亿美元。到1999年,Benchmark所拥有股票已经价值42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600%。那一次,Benchmark的每个合伙人都分到了2亿美元。

2004年,谷歌上市后,红杉的1250万美元投资变为50亿美元以上回报。2005年,Accel Partners对Facebook投资1270万美元,当时公司估值约为1亿美元,上市之时价值高达90亿美元,回报约为1000倍,相当于红杉资本和Kleiner Perkins 2004年投资谷歌所获回报总额的2倍。这个案例在风险投资业内是空前的。即便是20世纪末网络泡沫兴盛之时,风险投资的回报率最高纪录也只能达到300倍左右。但是,这个纪录和高度被中国的案例远远抛在后面了。

比如,孙正义前后投资阿里巴巴总共8000万美元,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回报将超过600亿美元(随着股价上涨,软银的账面回报到11月份已经高达800多亿美元)。而这还没有计算未来阿里巴巴网络金融等其他板块的投资回报。投资腾讯的南非传媒巨头MIH,前后投资大约5000万美元,占腾讯35%左右股份,其拥有的股票价值也达到600亿美元,未来上涨空间依然巨大。

一笔投资就可以获得600亿美元的回报,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这个投资案例肯定创造全球的新纪录。因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股东都有继续长期持有的意思,所以,未来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刷新。虽然,硅谷有一大批千亿美元级的高科技成功企业,包括微软、思科、苹果等都曾经跨越过5000亿美元的大关。如今谷歌也已经跨越4000亿美元。这些高度比中国第一梯队的互联网企业的市值还高几倍。但是,一方面由于美国风险投资喜欢集体投资,抱团下注,所以一般来说,经过多轮融资之后,到了上市阶段,每家投资公司的比例都会比较低,少有几家会超过10%的,像孙正义和南非MIH这样达到30%~50%的大比例投资者几乎没有。另一方面,美国风险投资长期持有的比较少,一般见好就收。所以,虽然美国公司目前个头远比我们大,但是投资者的回报很难一个案例就用麻袋背回200亿美元,更不用说600亿美元的全新纪录。

所以,虽然在投资回报的倍数上硅谷也有更高的案例,但是在回报的绝对值上,中国这两个案例将硅谷同行远远甩在身后,而且可以在未来无数年中领袖全球。中国新媒体的资本神话创造了硅谷都不可能达到的全新高度。

阿里巴巴随后的金融板块,估计也不会低于千亿美元级。加上如今数字大放卫星的物流板块,人们也寄予了千亿美元级的期望。看来,未来3~5年,顺利的话,马云很可能打造出一个5000亿美元级的超级企业,那时候孙正义就更是一个千亿美元级的投资回报的新神话。这个神话当然永远不可能属于硅谷,而只可能属于中国。

15年缔造奇迹:阿里巴巴的超级资本之路

要洞察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今天,我们必须简单梳理一下15年来资本上的历程。回顾一下马云资本运作和资本升值的过程,是很有意味的事情。

1999年1月,马云召集团队在家中筹划阿里巴巴的创建。大家七拼八凑的50万人民币是公司创始的启动资金。1999年10月,阿里巴巴第一笔天使投资500万美元,由高盛公司牵头,联合多家机构参与。2000年,全球互联网快速进入寒冬,在全国上下对于互联网的一片质疑中,马云为阿里巴巴引进第二笔融资,250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软银、富达、汇亚资金、TDF、瑞典投资等6家风险投资商,其中软银为2000万美元,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2004年2月,阿里巴巴第三次融资,再从软银等风险投资商手中募集到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马云及其创业团队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占47%的股份;第二大股东为软银,约占20%;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占15%。

2005年8月是阿里的另一个里程碑,雅虎与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2005年10月23日,雅虎以10亿美元现金以及雅虎中国业务资产,收购了阿里巴巴集团46%的股份,阿里巴巴同意成立雅虎中国运营部。根据雅虎2011年报显示,在经过稀释后,目前所持有的股权比例约在40%。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部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上午10时开盘价30港币,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以39.5港元收盘,较发行价涨了192.59%,创下香港7年以来科技网络股神话。按收盘价估算,阿里巴巴市值约280亿美元,超过百度、腾讯,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共发行8.59亿股,占50.5亿总股数的17%。按每股13.5港元计算,共计融资116亿港元(约15亿美元)。加上当天1.13亿股超额配股权获全部行使,融资额将达131亿港元(约16.95亿美元),接近谷歌纪录(2003年8月,谷歌上市融资19亿美元)。当时,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股份,而在行使完超额配售权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还拥有阿里巴巴公司72.8%的控股权。由此推算,软银间接持有阿里巴巴21.33%的股份。到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达到39.5港元,市值飙升至1980亿港元,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美元。若再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曾套现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的8000万美元回报率高达71倍。2012年5月2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就股权回购一事签署最终协议。阿里将用63亿美金现金和不超过8亿美元新增阿里集团优先股,回购雅虎手中持有阿里集团股份的20%。马云及管理层目前约拥有28%的股份,而软银拥有约29%的股份。

这份琳琅满目的投资运作记录,大致勾画了分享马云财富盛宴的群贤图。有人来得早,但是不如来得巧,比如高盛。有人来得早也来得巧,但是又去得早,比如富达等。几家欢乐,几家懊悔,几家扼腕。不管如何,最大的遗憾当然是,这个大名单中没有浙江的投资,也几乎没有国内的资本。阿里巴巴财富盛宴越是盛大,越是惊人,我们中国人,浙江人,值得反思的力度就得更大。

为了将即将到来的上市做足戏剧性,马云展开了采购大白菜一般的收购行动。一年时间购并花掉的金额已经超过60亿美元。2014年短短几个月,据不完全统计,马云及其执掌的阿里系已“跨界”出手文化中国、佰程旅行网、高德地图、美国Tango、银泰商业、恒生电子、招财宝等多家企业,投资或交易总额少则几十亿元人民币,多则超过100亿元。

2012年2月22日,在阿里B2B完成私有化第二天,我发布了一条微博展开大胆的预测,当年微博完整全文如下:马云可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枭雄!2011年“智取”支付宝;2012年私有化B2B关门打“虎”清掉雅虎。几大连环奇招将使马云完全掌控阿里帝国!个人预测:未来阿里整体上市将超越今日Facebook,创造互联网融资新纪录!全球互联网第一枭雄将在中国诞生,这个人不是马化腾和李彦宏,而是马云!不信就拭目以待!

今天,这个预测成为现实。而且这个现实依然还是一个新的开端。马云在上市前还设立30亿美元世界级的个人慈善信托基金,使得中国一向遭受全球诟病的富豪慈善事业,在马云的大手笔下,一下子达到了巴菲特、盖茨级别的境界。显然,马云的新游戏即将开始,很可能创造一系列超越我们想象的新的传奇与纪录。当然,马云的一切,也就是中国新游戏的开始。

但是,在马云的老家浙江,阿里上市一事早早被搅动起来,对于辉煌了30多年的浙商来说,就像打翻五味瓶,甚至是打翻了醋瓶子一般。

中国互联网的第一重镇

互联网正在改变全世界。审视全球网络空间的竞争版图,你将诧异于很多新发现:目前全球互联网产业,中美两强主导了整个格局,美国依然领先,但是中国在快速崛起。而过去200多年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很强大的欧洲,基本消失在互联网版图中,找不到一家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日本除了雅虎日本勉强挺立之外,也在被迅速边缘化。除了中美之外,只有俄罗斯、印度等开始浮现一些发展势头不错的互联网公司。

而放眼中国,阿里上市也让中国互联网格局为之一变。按互联网公司市值计算,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因为阿里、中化网、5173、9158等互联网公司大致以2500亿美元级别的分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重镇。而依靠腾讯、网易、迅雷等公司,广东以接近2000亿美元成为第二重镇。而过去一直领军中国十多年的北京,凭借百度、京东、360、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公司,只是以超过1000亿美元的数值沦为第三重镇。而过去曾经以易趣、携程、盛大而占据中国三强之一的上海,眼下已经找不出一家1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而被浙江、广东和北京迅速甩开,开始边缘化。

浙江在互联网的江湖地位,完全是依靠马云一家独大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阿里巴巴,那么,浙江只能沦为全国的一个普通的互联网小省而已。所以,马云和阿里对于浙江以及杭州的贡献,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所以在阿里上市那天,出现了历史上鲜见的一个情节:一个地方政府为一家企业上市发出贺信。杭州市委、市政府专门给阿里发出了贺信,估计也是绝无仅有,贺信中除了祝贺的套话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语句:阿里巴巴一直是杭州的金名片。今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国,聚焦到杭州,聚焦到阿里巴巴,这是全体杭州人民引以自豪的时刻。在全球互联网发展历史上,阿里人写下了辉煌的“中国创造”,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信息经济、智慧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杭州大力发展智慧经济的历史时期,阿里人不愧于标兵和榜样的称号!希望阿里巴巴和全体阿里人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继续秉承“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精神,引领世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我市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杭州和浙江给予马云再大再多的荣誉都不为过。不过,浙江人给马云上市最惊动全国人民的,居然是“浙商炮轰马云”的事件。

2014年6月27日,浙江省浙商研究会举办了2014浙商论坛。在沙龙讨论环节,浙商研究会一位副会长抛出了“宋马之争的核心是义利之争。对马云的选择,外界褒贬不一,企业究竟该是利益至上还是道义当先”的话题。会上,也有理性评价马云的,但有个别浙商言辞激烈,说“马云若不改变作风,5年内必倒”。由此被上海及省外一些媒体写成了《浙商炮轰马云:作风不改5年内必倒》一文并在微信转发。该文利用“浙商”这一概念,把个别人的观点扩大为群体性的声音,引发了外界对浙商“内乱”的议论,迅速引爆全国上下的关注。

这场炮轰无疑让马云很委屈,但是,委婉和低调也不是马云的风格。赴美上市前夕,阿里巴巴接待了来自全国省级浙江商会的会长们。马云也不客气:批评我们的,没有看懂我们。他拿起话筒,径直走到会长们面前,直截了当地说:今年阿里巴巴15周年,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商业的看法。尽管今天商人的地位依然不高,但浙商群体是了不起的,在座各位也都是“牛人”。勤劳是浙商最大的特点,不过今天远远不够了,光靠勤劳、勇气是做不出“大数据”的。

浙商的未来在哪里?马云短暂的演讲,提出了这一重大命题。

让浙商群体集体OUT

2014年,中国互联网最值得关注的大事就是阿里巴巴上市。2013年5月10日以后,当媒体们都在关注马云辞任、陆兆禧担任阿里巴巴CEO的事情时,投行们已经纷纷开始预测阿里巴巴上市的市值。可以想象,这是一场巨大的财富盛宴,创始人、团队、风险投资、投资银行、股民等都将直接参与分享。

而最让人触动的是,这场策源地在杭州的财富大爆炸,基本上与浙江的资本没有什么关系。以有钱、有创业精神、有头脑著称的浙江资本完全沦为旁观者。是日本的孙正义和美国的雅虎,成为阿里上市最大的获益者。

早在2007年,就在阿里巴巴即将香港上市的前夕,杭州一位马云多年的好朋友还问我:“你说马云到底是不是骗子啊?到底有多大的忽悠成分?”的确,在马云上市爆发之前,在马云成为今天动辄几亿、几十亿美金的操作之前,即使在他的大本营浙江,人们也很少能够理解马云这个人,很少理解马云这份事业的价值和高度。

如今,阿里巴巴挑战2000亿美元市值的新高度。在这种天文数字面前,马云再也不需要为自己证明什么了。马云是浙江的骄傲,马云的成功使得浙江在中国互联网版图中成为与北京、深圳、上海等并列的重镇。马云对于浙江的贡献和价值完全超越了金钱可以衡量的程度。但是,放眼整个浙江的创业生态和企业家生态,马云依然是浙江的一个异类,依然不属于能够被浙江人真正理解和效仿的榜样。有了马云的对比,浙江整体的企业家群体就显得境界有限。

2000亿美元!马云创造了浙江人最大的一笔财富。但是,浙江人最应该反思的是,这笔财富与浙江的资本为什么没有关系!浙江如此有钱,浙江人如此善于商业创业,如此懂得挣钱,但是,这些年,浙江人在马云创造千亿美元的巨大钱眼过程中,却没有扮演什么角色。倒是日本和美国的“资本家”们给马云提供创业资本,同时也是软银、雅虎等分享了最大的份额,对于精明、骄傲的浙江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很简单,浙江人很懂得赚钱,懂得把握商机,但是,在马云成功面前,这种特长显得如此现实,如此功利,所以根本不可能去参与互联网这样需要远见和理想的财富创造过程。浙江人错失马云商机,将是未来几十年都需要学习和反思的事件。

我是浙江人,我很以浙江为骄傲。但是,我在浙江多次的高校演讲,以及面对创业者的时候,都给他们这样的建议:你要有做下一个马云的理想和野心,你想从事改变社会的创业,那么,我建议你最好不要找浙江的资本。浙江的资本普遍地太现实。急功近利、过于现实的资本,只会让你的创业走向狭隘,走向功利。

马云是为数不多摆脱了浙江资本局限性的人之一。也就是说,马云的成功,与浙江的资本是没有关系的。马云越成功,越彰显浙江资本的短视和狭隘。其实,不仅仅浙江的资本现实,中国的资本也大多一样,包括国际金融重镇香港的资本。

浙江资本错失了马云这个巨大的投资机会,那么,浙江资本还会继续错失下一个马云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富有眼光的资本是需要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为基础的。

我们的真实现状是:中国很有钱了,但是,中国具有创新意识的资金太少了。即使在美国,风险投资一年的规模也就是200亿美元的级别,大致相当于中国一个中型城市的房地产投入。中国每年真正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也就是200亿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中国房地产年投入的万分之一。所以无论是马云,还是腾讯、百度,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阳光财富——互联网财富,基本与中国自己本土的资金无关,本土资金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这是我们国家的悲哀。

在2014年6月28日的一次商业模式内部研讨会上,杭州安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馨就表示,“不管怎样,马云始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浙商群体的突出代表。马云强了,浙商群体也就强了。作为浙商,我们应该力挺马云!”

但是,浙商群体真正要从旧有模式走出来,真正要脱胎换骨完成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谈何容易。马云的成功,只是凸现了浙商整体性的困境和尴尬。而且,阿里越成功,这种困境会越严峻,越艰难。

马云跟浙江商会的会长们说,在座各位都是很成功的企业家,但昨天的成功正是各位的麻烦。因为过去我们多半依靠个人的能力。所以他提出要重建公司的组织架构。“这几年,我主要精力都花在人才队伍、组织建设、制度安排、战略定位上,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你一个人干到死,没有用,必须由组织来干。今天阿里有2.5万名员工,怎么指挥他们?靠组织、靠文化。大家知道,我好‘那口’。”马云再三强调,靠个人、靠机会是不长久的,靠组织、靠战略才会长久。

当然,成功的浙商们还要明白: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世界诱惑太多,做自己该做的。阿里未来有多大,他自己也不知道。“还好,这企业本来不是我的,我只是参与而已。我们去看历史上的中国商人,有几个有好的结果?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结局都很糟糕。要保持好的结果,就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知道客户需要什么,那么,这个公司交给谁?最后我想明白了,应该交给社会。”

阿里的成功以及马云的话语,其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浙商要转型的不仅仅是业务模式,而是整个商业思想。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颠覆式的变革。目前马云做到了,无数的浙商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但是,浙商只是马云面对的老家本土的问题而已,而马云的视野早已经超越浙江,超越中国,放眼全球。马云真正的野心就是,如何超越全球范围都顶礼膜拜的美国商业思想?

马云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2014年9月6日,马云发表了阿里巴巴上市前致投资者的公开信。表面上看,这封信当然属于常规性的例行公事。包括当年谷歌和Facebook上市之前,创始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公开信,阐述了各种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

而马云的这封信,看起来也是类似风格,这些年阿里巴巴各种高大上的理想和愿景都一股脑儿整合之后端出来了。但是,读懂这封信更深层次的内容,你就会知道,实际上,这封信展现了马云内心的真实野心:阿里将超越美国的商业思想。包括苹果、谷歌、IBM、沃尔玛等美国最具传奇性的企业巨头背后的美国商业思想,也将受到一个来自中国企业的挑战。信不信由你!(当然,我们可以想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相信马云的野心真的能够在下一个十年之内成为现实。)

所以,作为一本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传记,这封信必须全文引述,而且读到这里的读者们,应该非常严肃、认真地阅读其中的每一个字。不管你从字里行间读懂了多少马云的内心,你都应该明白这封信真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应景之作,而是理解马云和阿里未来十年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公开信全文如下:亲爱的投资者:对你花时间阅读我们的招股说明书,以及考虑将宝贵的资源投资我们公司表示感谢。如果投资我们,你将与阿里巴巴同行,在这封信中,我将分享我们对未来的想法和信念。

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阿里巴巴是一家由我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使命推动的价值公司。我们的主张很简单: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帮助它们发展。我们为小企业服务。自1999年创办以来,我们已经向数百万家小企业提供了帮助,我们希望向小企业提供至少102年帮助,公司的“寿命”将横跨至少3个世纪。我们不仅仅想扩大技术的边界,而是利用技术进步扩大商业的边界。阿里巴巴不是由几项技术创新或几名天才组成的。我们开发了一个由数以千万计的参与者创建的生态链,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坚信互联网的公平、开放、透明和共享特性。这些参与者在这个生态链中投入了他们的时间、精力和激情,今天,世界看到了他们的成绩。从一开始,公司创始人就希望创建一家由中国人创建,但却属于全世界的公司。过去十年,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未来,我们的评价标准将是推动世界进步了多少。挑战是巨大的,但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一挑战要求我们思考,从长期来看什么是最好的。(作者注:多少人将这类信件当作企业上市前大而无当的超级公关稿,而实际上,在阿里的战略布局中,已经在扎扎实实落实马云的全球战略。阿里的数据中心计划建设30万个机柜,投资金额2400亿,可以为3亿个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要知道,加上个体工商在内的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大约是7000万个,加上大量的网商,那也不可能突破1亿的数量。而3亿的服务数量,显然完全具备放眼全球,一网打尽全球中小企业的气势和气魄。所以,如果上市之后,阿里开始了暴风骤雨般的全球化进程,你一点都不要吃惊,因为这封公开信中已经清清楚楚汇报给大家了。下一个十年,就是阿里改变全球的十年。它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高度,我想,对于马云来说,这就是一场挑战自我、挑战可能性的超级试验。驱动力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和财富,而是这个小个子人物能够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占据的篇幅和分量。)

基于生态链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的使命使得我们不可能成为一家王朝式的企业。我们相信,只有创建一个开放的、繁荣的协作性生态链,使参与者完全参与进来,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到小企业和消费者客户。作为这个生态链的管理者,我们将把重点、精力、时间用于对生态链及其参与者更有利的事务方面。只有我们的客户和商业合作伙伴获得成功,我们才能成功。我们坚信,21世纪的企业必须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在发展的历史中,社会责任已经深入我们的企业DNA中。我们相信,只有通过解决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生态链才能健康、繁荣地发展。互联网向我们提供了在中国创建全新企业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这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始终如一地在多个方向上努力,专注于有利于生态链及其参与者长期发展的事务。另外,我们的使命要求我们的公司向生态链的参与者提供最高水平的公平、透明和效率。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义务,也是我们生存下去和增长的基础。我们的辛勤工作使我们获得了独特优势——我们生态链的复杂性以及维持其活力的难度,意味着它很难被其他公司所复制。(作者注:生态链,又是一个用烂了、很容易被人熟视无睹的概念。但是,对于阿里来说,生态链只是其中的一个词汇,更新的词汇更加宏大:网络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提供商。绝大多数人还将阿里当作电子商务公司,但是阿里早已经不再玩电子商务的游戏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和云操作系统,阿里要做的是成为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小企业的商业基础设施的全面供应商。也就是说,以后的企业,只要建立在阿里的各种服务之上,就可以武装各种时代先进的技术和应用。当然,另一层意思就是,阿里已经在构建一个基础设施完整的、商业闭环的超级帝国。传统社会的商业,很多基础设施是政府提供的,而在网络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方面,政府缺席了,缺位了。阿里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来。从这个层面上看,阿里要做的已经不同于传统狭义的商业企业,而是承担了政府和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甚至包括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所以,阿里必须成为一个越来越社会化的企业,才能做好这项工作,使命使然,工作性质使然。再用一个传统企业的视角去丈量阿里的所作所为、所说所言,那你就绝对OUT了!)

我们如何应对挑战过去15年,我们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许多挑战。我们经常面临复杂的形势,必须在相互矛盾的因素中作出艰难的选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在处于竞争关系的卖方之间;在企业主义和监管之间;在创新和稳定之间。在每一个重大创新或进步背后,我们都曾,并必将继续遭遇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另外,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态链中,其中包括侵犯知识产权以及希望利用我们的生态链获得不公平优势的个人或组织。与所有其他公司一样,我们必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即使基于互联网的生态链也不能完全避免传统经济中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态链的参与者以及它们的活动不能与实体世界隔离。要应对这些问题绝对没有捷径,因为从来就没有一种解决方案能规范经济活动的运行。由于生态链是有机地向前发展的,它也不能超前于时代。阿里巴巴也必须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迅速改变自己。在美国上市后,我们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像我们这种规模、起源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世界市场,受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肯定会遭遇多方面的质疑。上市后阿里巴巴很难回避这些质疑,我们希望差异会带来建设性的争论,给我们带来全球性视角。回避挑战不是我们的风格。作为阿里巴巴股东,你可以放心,我们将捍卫自己的理想,专注于未来,在企业治理中恪守诚实、透明原则。我们将确保生态链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性。你的信任和支持将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的信条是,不辜负人们对我们的信任。(作者注:传统概念的企业,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根本目标。企业、政府与社会,三足鼎立,各司其职,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但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在传统社会面临转型困境之前,三者的边界在网络空间已经开始模糊,三者的角色开始错位和重构。这是人类文明大变革的机遇与挑战,而阿里一马当先,前瞻性地冲锋陷阵,不仅仅走在商业前面,实质上是在推动企业、政府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发展。所以,今天的阿里,以及未来的阿里,已经跨越纯粹的企业边界,相当程度上已经担当了网络空间商业领域很多原本政府和社会的事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型规则,甚至规则的执行。阿里的越界是伟大的担当,也是伟大的冒险。因为,这必将争夺传统的利益空间,挤压很多人的机会。作为先行者和越位者,阿里获得巨大回报的同时,必然要担当一部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风险以及整个社会的风险,为大家开疆拓土,遮风挡雨。电子商务如此,互联网金融如此,大数据云计算等都将如此。所以理解阿里可能面临的挑战,支持阿里应对各种挑战,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时代每一个锐意进取的人和企业的事情。)

孰轻孰重我曾经多次表示,我们的原则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我知道,第一次听到的投资者会感到难以理解。我下边来阐述一下上述原则。作为公司的受托人,我们相信,阿里巴巴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的唯一途径是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因此,客户第一是必须的。其次是员工,因为在目前的知识经济中,在使客户满意的诸多因素中,员工是最重要的。没有有才能、幸福、勤勉和有热情的员工,我们为客户服务的承诺将是一纸空文。没有满意员工的公司,就不会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我们的股东也不会感到满意。对于通过投资支持我们的股东,我们表示尊重和感激。包括雅虎、软银在内的股东的经历都表明,认可我们的长期战略会使股东受益匪浅。另外,知道他们将帮助阿里巴巴制造更多工作岗位、刺激创新、为小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社会和经济增长的变化后,我们的投资者也会相当满意。我们的公司不会根据短期的营收或利润作出决策。我们在实施战略时将充分考虑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发展。我们的员工、资金、技术和资源,将被用来确保阿里巴巴生态链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我们欢迎具有同样长期理念的投资者。(作者注:15年来,如同阿里的战略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期然到期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独特信条,也从马云的一个想当然变成了阿里的立本之哲学。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全球新型商业普遍的新哲学。马云内心信奉的商业思想,和他今天所从事的事业,即使拿美国最先进的商业思想来比照,都已经大大超越。所以,言必称美国的人们,要评判阿里必然会屡屡碰壁。阿里今天的格局,以及未来的道路,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新型社会化企业的道路。马云的股份之少,以及投资者在管理决策的边缘化,看起来好像很不合常理,与主流互联网巨头也截然不同。因为,阿里所做的事业决定了马云的使命:既需要借助风险投资机制获取充沛的资金大刀阔斧地发展,也必须克服传统风险投资机制所带来的公司治理的局限性。不过,阿里的股东数钱时候的快乐,可以抵消公司管理权限和决策权力边缘化的失落。)

企业治理为了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们的客户、员工、投资者和生态链中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我们一直遵循合作和共同价值观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阿里巴巴。我们相信,合伙人制度使我们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业务,使高级经理人像一个团队那样工作,克服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我们的生态链非常重要和复杂,我们不能依赖于一二名创始人或高管——无论他们个人能力有多高。我们必须有条不紊地解决可持续发展和继任问题。我们的合伙人系统能使具有不同技能,但有着相同信念和价值观的人得到重用,这一系统不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有助于确保我们的使命、价值观、愿景和文化。通过每年增选合伙人,我们将获得新鲜“血液”和视角。这一制度,使得我们可以确保业务运营能随着时间而不断改进。为了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商业生态链,公司章程授权合伙人在制订公司战略等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我们在创建这一管理架构上投入了很多想法,在增选合伙人方面非常谨慎。我建议投资者通过阅读我们的招股说明书,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合伙人制度。我们认为合伙人制度是一种创新和独特的企业治理架构。IPO后,阿里巴巴每年的年报都将包含一封类似的公开信,由合伙人轮流撰写。我对你考虑买进阿里巴巴股票表示感谢。我的同事以及我本人向你保证,我们将为阿里巴巴生态链服务,确保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作者注:阿里的发展挑战了我们的想象力,阿里的经营哲学和商业思想,也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商业思想,更挑战了全球领先的商业思想。阿里这个企业的特殊性,也注定了其企业治理的特殊性。但是,企业边界越开阔,风险越扩大;企业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这些基本规则不会改变。阿里在企业治理上的创新,今天看来是标新立异,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包括胡舒立、吴晓波等著名媒体人都难以理解,但是,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为什么要一直停留在过去,而不是敢于不断更新换代?对于阿里的企业治理,注定了未来长期将争议不断,但是为了实现马云的宏伟蓝图,为了实现阿里的远大前景,为了超越中国,超越美国,阿里是不会妥协,马云是不会妥协的。当然,在上市前夕,阿里必须努力遣词造句,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也感谢美国,感谢美国资本市场,面对一个来自中国的大胆的创新者,义无反顾展开双手,给予接纳。所以,中国无论如何超越美国,永远不能忘记,美国一直是我们的老师。)

风险投资的破坏者还是成就者?

VIE堪称中国人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VIE成就了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繁荣,但是,遗留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年设计VIE的天才之举主要为了解决国外风险投资的进入问题,而没有解决互联网公司发展壮大之后的问题。在网络安全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在阿里惊世上市的时刻,VIE未来如何走向将面临全新的抉择。VIE结构何去何从,如何才能承认历史,继续风险投资的流入,而又能保障互联网的可控,甚至如何反客为主,将VIE作为中国互联网走向全球的桥梁,这一切都需要比当年更高的智慧来规划设计。

对于阿里上市肥了孙正义和雅虎一事,我们不能狭隘看待。阿里起来了,产业发展了,中国进步了,中国依然是最大的获益者。这是中国市场与国外资本最佳组合的典型,也是中国创业者与国际高科技投资眼光联姻的奇迹。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结构

阿里巴巴公司股份中软银和雅虎占据相当比例的问题,反映的核心问题,不是钱本身,而是中国缺乏支持创新的资本和制度。这一点,柳传志说出了当下最中肯的态度:“阿里曲折艰难的成功道路,说明了马云的修为,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成功,是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的钱,投出来的。中国的投资者包括我,没胆量去投资这些带有创新型的公司。”

的确,软银和雅虎通过投资阿里挣到了大钱,但是,最大的获益者还是中国。因为通过国外风险投资,为我们第一次培育出中国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更为中国带来了具有创新思想的资本和机制。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任何一次产业革命,都源于技术创新,成于金融创新。风险投资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至今还是被大多数人低估。其实,如果不把风险投资当作主角,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会在半导体、PC、互联网等信息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的硅谷追随者们总是无法撼动硅谷。

几乎在所有人心目中,这场以美国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革命,风险投资很重要,但是也仅仅是比技术、人才等靠下的要素,最多是和政策、体制等处于一个层面的辅助层面。

风险投资与创新的关系,大致相当于鸡和蛋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把风险投资这个一直低调的金融创新,放置到技术、人才、政策和体制之上,可能会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全新视野。其实,可以说,导演和统治PC和互联网的无形之手,就是风险投资。

只是,对于钱,我们仅仅看到的就是钱,风险投资也是。有人看到的是诱人的回报:10年之内可以获得10~20倍的回报,而风险投资历史回报率是股票投资的2倍以上,是长期债权的5倍以上。有人看到的是神奇的案例:1995年红杉投资雅虎100万美元,1999年回报是80亿美元。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前后8000万美元,估计上市之后回报将超过300亿美元。

在中国遍地都打着风险投资旗号的今天,所谓的真正的风险投资,与贪婪的秃鹫投资(Venture Capital与Vulture Capital多像啊)以及有名无实的伪风险投资,其实内在是完全不同的资本。风险投资是有创新眼光、变革理想和产业智慧的资本,是有灵魂的资本,是有价值观的资本,从它诞生之初,就超越普通的资本和资本游戏规则。

朱敏概括得很精辟,他说风险投资家给创业者提供的首先不是钱,而是两种远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授道与入行。真正的风险投资家要给创业者注入正确的价值观,要授予为人之道、创业之道、管理之道,要带他真正入行,与行业第一流的关系、人才、资源等对接上,使其可以进入成长、壮大、上市的快车道。而钱只是属于第三位的,只是助推所需要的动力而已,不能帮助创业者授道和入行,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走向歧路,甚至车毁人亡,钱光光。

对于人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钱更好的东西了。同样的钱,大概是世界上最等价的东西了。但是在所有钱里面,再也没有比风险投资更神奇的钱了。

其实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相对于社会财富和国家资本,风险投资实在是少之又少的一笔钱。这里面充满了冒险、创新、传奇、胆识和智慧,这里更蕴含着最合法的暴富、最惊羡的成功以及引爆时代变革的独特的故事。现在,美国每年风险投资是200多亿美元,与动辄万亿美元计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与美国2012年16万亿美元的GDP相比,也就是万分之一而已。在中国,真正投入的风险投资每年只有几百亿人民币,大概不到2012年房地产7万多亿人民币投资的百分之一,大概相当于中国2012年52万亿人民币GDP的千分之一。

但是,就是这笔小小的钱,成为美国20世纪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一马当先的主要催化剂。可惜,虽然关于灵丹妙药似的风险投资的故事无数,书籍也不少,但是,没有一本能够体现与其相称的重要性,更没有呈现出风险投资最本质的独特性。因为,风险投资之所以传奇,之所以独特,就在于这是蕴含着特殊价值观和高超智慧的资金。钱不仅仅是钱,同样的钱,因为蕴含思想和智慧的多寡,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资本与社会价值,以及时代与历史意义。

关于风险投资,我们必须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必须重新去审视。风险投资独特的制度设计,是创新力量的源泉。但是,真正缔造这个行业,以及成就一个个类似苹果、英特尔、思科、网景、雅虎、谷歌、Facebook等传奇的,还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是这些个人的特质让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超越平庸的大多数,甚至突破我们想象力能够达到的疆域。

要鸟瞰风险投资的全景图,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孕育、开创和发展初期;第二段是风险投资在硅谷大显身手的时代传奇故事;第三段就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那就是互联网时代,风险投资从硅谷向全球扩散,进入真正的后硅谷时代。

如果把风险投资看成一个企业,第一阶段就是创业初期。创始人的个性、特质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段历史主要由两位传奇性人物缔造,一个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治斯·多里奥特,堪称真正的风险投资之父;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硅谷创业的元老人物弗雷德·特曼,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但是我更愿意称他为“风险投资之母”。

离经叛道的乔治斯·多里奥特创办了世界第一家公众风险投资企业,企业的名称很有意思,叫作“美国研究和开发”,也的确,“多里奥特走在彻底改变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最前沿”,开创了美国企业文化的新时代,从过去大企业主导变成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小企业驱动。

但是,风险投资这场及时雨,最终不是在东部的波士顿,而是在西部的硅谷落地,全面引爆产业革命。那么为这场雨准备好天时地利人和的使命,就落到了特曼的肩上。

1939年,在特曼的指导和支持下,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一间汽车房里以538美元作资本建立了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这就是著名的惠普。惠普今天也被公认为硅谷的源头。特曼没有像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那样投资、占据股份。但是,他做的远比大多数风险投资更多,他给惠普创始人授道和入行,538美元启动资金有500美元是他借的。当然,特曼更大的贡献还不是惠普,而是1951年,他筹划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也就是斯坦福研究园区)。所以,特曼从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风险投资家,但是,他做的事情比现在的风险投资更像风险投资,而且他在高科技孵化器的成就至今也无人可以超越。

多里奥特给美国东岸的金融注入了全新的价值观和新理念,开启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金融革命。特曼在硅谷为产业革命做好了最佳的准备。东岸的金融,西岸的创意,在硅谷开启了一场彻底变革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革命。

多里奥特和特曼的故事我放在后面再详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风险投资的传奇故事,我先讲述第二阶段的故事。因为就在硅谷,生逢其时的幸运的第二代风险投资家群体开始喷涌而出。

风险投资经过20世纪初期的孕育,经过四五十年代多里奥特、特曼等先驱人物的开创与摸索,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找到了一块成长壮大的沃土,这就是硅谷。可以说,是硅谷成就了风险投资,更是风险投资成就了硅谷。接下来半个世纪,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和时代传奇,就是一场主角为硅谷和风险投资的双簧戏。从20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70年代开始80年代爆发的PC革命,以及90年代引爆的互联网革命,风险投资的重要性更是无须多说。

如今,中国的风险投资遍地都是,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冷酷的现实:阿里巴巴要进行的千亿美元级的IPO,以及目前中国互联网整体将近3000亿美元的市值,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资本参与其中,分享财富盛宴,而中国的资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连自己家的成功投资都错失,不能不说是中国风险投资的一大遗憾。这说明风险投资真的不是简单的名称问题,而更是价值观和创新思想的内涵问题。这一切,值得我们全面反思。

阿里上市将风险投资和VIE的争议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声音也开始甚嚣尘上。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历史不会开倒车。今天的中国应该有足够的自信面对各种问题。

马云走出的这条道路,终究会成为一条越来越开阔的道路,给更多后继者起到开拓性的历史意义。有人把马云称为VIE结构的最大破坏者,这是极大的误会和扭曲,马云恰恰是VIE最好的引导者。马云的成功,以及海外投资者创纪录的回报,都是让全球资本和投资者更加青睐和信赖中国市场和中国创业者的最佳典范。

争议和委屈

马云遭遇的非议和争议,肯定超过中国互联网界的任何一个人,包括有“红衣大炮”之称的周鸿祎。因为对马云的非议不但来自媒体,也来自社会,来自各行各业,尤其来自胡舒立等一大批信奉普世价值的社会精英们。而且,不仅仅来自国内,更来自国外媒体和各界人士的误解和曲解。

马云当然不会被这些非议所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马云内心其实还是在意的。他也经常会觉得非常委屈,当然这一切在朋友层面才会坦诚流露。正如上市之前他在给我的短信中说:“这次海外和国内评论截然相反,也说明中国的不成熟。”“我们是被骂大的。人的境界,智慧,勇气和担当力不同,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人和我们一样,也正因为大家不一样的眼光,才会有今天和明天的我们。”“现在有人说,马云脑子有问题,并购这个并购那个,但是批评之前也没有理解我们,他也不会明白你的未来。”“我从未想过消灭别人,或是把别人打倒。我们是做生意的而不是打仗,战场只能是你死我活,但商场是你活我也可以活。”“我们的计划是未来三五年和传统行业一起提升,帮助传统企业进入互联网。虽然我们‘吃相’难看点,但从来没有想过搞死谁,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恰恰是去帮助你们。”

马云的话没错,阿里巴巴根本不需要针对任何企业进行争夺。但是,事实上,阿里成功的同时的确是以更多传统企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危机为背景。当然,没有马云也会有别人。只是作为互联网界的领导者,面临转型困境的传统企业,肯定将指责的矛头指向阿里。2014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的年度活跃买家达到2.79亿,全年订单总数达到145亿笔。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无论大量的传统企业,还是中低层的网商,都面临着成本加大,利润消失,在生死存亡危机下挣扎的局面。这个时候,堪称暴利的阿里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指责的对象。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中小企业又经历新一轮水深火热的下行周期。2013年4月22日,工信部中小司到浙江省调研,我去参加省中小企业局的座谈会,会议中一位企业界代表的话大大触动了我。他说:我们企业主过去为银行打工,为政府打工,现在又要为马云打工。此话激起与会者不少人响应,他们将银行、政府和马云称为中小企业的三座大山。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非常新鲜,也非常触动。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更多企业,发现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确爱恨交加,大多数企业都是投入大于产出,但是又别无选择。银行、政府和电子商务,一下子三者好像都成为了中国中小企业爱恨交加的对象,成为吞噬利润的重要因素,真有一种离不开、理还乱的复杂情结。

这两年,浙江的中小企业都感同身受:融资难,融资贵,利润变利息。同时,人力成本继续攀升,税收、汇率等继续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向互联网转型也迫在眉睫。但是,基础薄弱、底子有限的中小企业如何进军高难度的电子商务,的确变成了新的挑战。很多企业进军电子商务,都是被美好的神话所引导,以为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商机,可以财源滚滚。很少有人会理性地告知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真实难度。企业落网之后,才发现网络更是价格的绞肉机。前期电子商务人员的招募和投入,后续无法间断的网络营销的投入,加上最终的库存,电子商务方面要为整个企业提供利润,实际上需要高超的表现才行,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实现。大多数企业当下的电子商务还是一个投入期,使得本来就已经被严重压榨的利润,进一步被蚕食。

因为事实上,要在电子商务领域脱颖而出,打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条件远远超过传统领域竞争的素质要求,其实胜出的概率远远低于中小企业原有的竞争程度。其实,电子商务更是一种赢者通吃的竞争游戏,将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优胜劣汰的绞杀过程。中国经济以5000万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为骄傲,电子商务又将它们之间的竞争大大加剧,新陈代谢大大加快,淘汰率大大提升。这个残酷的真相,总是被电子商务少数的神话所淹没。

根据公开信息,阿里巴巴2013年第四季度净利润达6.4亿美元,超过腾讯的5.5亿美元以及百度的4.5亿美元,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挣钱的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营收为18.4亿美元,同比增长80.4%。毛利润13.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6.9亿美元增长93.2%;净利润6.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2.5亿美元增长160%。2014财年实现营收更是高达84.6亿美元。

阿里集团2012年营收已经高达48.99亿美元,相当于300亿人民币。2013年要达到50%以上的增长率,意味着必须新增150亿人民币以上的收入。阿里集团2013年净利润达35.61亿美元,2014年净利润将达到35.5亿美元以上。为了上市有更好的市值表现,阿里收入必须继续保持良好的暴涨态势,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从羊身上多拔毛。阿里需要每年新增的收入都在百亿级以上才行。对于很多电子商务企业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来说,成为阿里平台的用户别无选择,但是,随着费用的不断增加,电子商务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每年都要从客户身上新增百亿级的收入,这样下去,马云成为中小企业新大山是必然的。

目前,中小企业怀着美好的心愿前仆后继扑向电子商务。新进入的企业远远多于伤身、伤心退出的企业,所以,电子商务这种蒸蒸日上的态势还将持续,掩盖了其中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事实上中小企业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2011年因为阿里大幅度提升收费标准,发生了震惊业界的淘宝围攻事件。我在当时的微博上如此评论道:淘宝事件为什么不可能通过媒体公关简单解决?以前淘宝的形象是由神话构建的,好像进了淘宝就可发家发财,对于经营淘宝可能的风险和需要的能力不作提示。其实除了少数很成功的商家之外,大量中低层的商家满怀希望进入却连本都出不来。如果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让这个群体失去盼头,那什么更坏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也许淘宝中真正挣钱的比例比股市要高一点。当淘宝发家暴富的神话光环退却,当成千上万怀揣美好愿望并以十万、数十万投入进入淘宝的商家,发现投入都成了沉没成本而无力回本的时候,这些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庞大群体总有一天会突破临界点,这就是马云必然的代价。而淘宝事件是马云主动去压强和引爆这些积累的爆发。

业界专家建议,未来要让阿里成为中国商业和社会更积极、更良性的推动力量,唯一的根本办法是打破电子商务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英国有句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经济学家说,“两个魔鬼的竞争,也胜过一个天使的垄断!”因为无论市场垄断,还是行政垄断,没有制约的力量一定不可依靠自觉和道德。一定是通过良性竞争才能让企业更具有建设性,让产业生态更健康。良性竞争可以让阿里更有不断进取的动力,也才有更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态度。电子商务的反垄断,任重道远。

2014年,中国反垄断从芯片到软件到汽车,开始席卷各大领域,成为反垄断法发布以来的第一次浪潮。这次浪潮的大背景不是简单的打击外企,也不是简单的打土豪分田地,而在于树立反垄断法威慑力,进一步激活和释放市场活力。那么,在BAT一路高歌猛进,国外巨头对中国互联网市场虎视眈眈,360诉腾讯垄断一案很长时间久拖不决的背景下,这波反垄断浪潮是否会波及互联网领域?对于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和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各大互联网巨头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规避?几大互联网巨头又有什么可能的高危问题?这些悬念第一次逼近阿里。

成为市场垄断者是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但是垄断市场之后,号称市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就将开始关照你了。这对于未来进军新的市场,产品与服务价格的调整,以及大手笔并购,都将形成制约。如同一匹骏马,必须套上辔头了。

乌镇一幕:马云们完成历史性的登台亮相

人们可能特别关注2014年11月20日的这一幕,在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李彦宏、张朝阳、刘强东和雷军对垒国外互联网大佬(当然美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们还没有驾临本次大会)。人们可以解读出很多非同凡响的意味:加上马化腾,这几个巨头的公司市值总和达到4万亿人民币(6500亿美元左右),堪称富可敌国。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样的舞台充满神奇和玄幻。事实上,台上的情景也精彩纷呈,内容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场景也被人们反复解读。

2014年9月,最早得知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桐乡的卢跃东书记就私下告诉我一个秘密:马云小时候居然是在桐乡长大的。所以马云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桐乡的乌镇,他一定会全力支持。果然,11月19日开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格外活跃,不但在开幕式上作了简短发言,还在第二天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分论坛中作了长篇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他的最新理念和战略,精彩纷呈。

这还不够过瘾,马云又马上赶场到另一个会场的“中外互联网领袖高峰论坛”,位居中外互联网巨头的中间位置。他无疑成为出场最为频繁,抢镜最为突出的业界人士。马云畅谈了四岁之前在桐乡的成长故事,以及五岁时候差点在桐乡小河中淹死的故事。又说起前不久去看了当年2米深的河水,只剩下一指之深,引申到我们面临的环境和生态的危机。

比较各位大佬,马云坐姿最为放松,或躺或坐或侧,毫无压力。相形之下,他最明显的对手刘强东就正襟危坐,上身几乎不动,显得内在紧张不安。而对于雷军孜孜不倦地讲述未来手机的革新,马云以“生态危机之下那时候还要手机干什么”回应,一下子让自己超越了创业和商业的高度。而对遭遇玫瑰来袭的美男李彦宏侃侃而谈机会太多的踌躇,马云发出的钱太多的感叹,让在商业机会中疲于奔命的人们显得有点功利。

无论是言辞的机锋,还是内涵的智慧与境界的高远,马云当然完胜所有在场的国内外互联网大佬。阿里和马云让人们心服口服的,首先来自阿里巴巴250亿美元的融资、马云的首富桂冠和3000亿美元的市值。但是,马云侃侃而谈的却尽是财富之外、商业之外、企业之外的事情,让人们感觉到,光是惊艳于阿里巴巴千亿美元级的财富显得有些浅薄和俗套,更让人们对于他的超脱、前瞻和智慧的叹服更上一层楼。显然,与马云同场开会,会是每一个互联网大佬的不幸遭遇。现在如此,今后更可能是如此。

当然,比这些台上的轻喜剧更富有历史意义的还在另一个角度:2014年11月20日,这次中外互联网领袖高峰论坛,可能是很有标志性的一幕。台上的马云、李彦宏、张朝阳、刘强东和雷军,以及前一天登台的马化腾,他们的确可以代表一个全新的境界和全新的时代。

首先,他们已经将过去很多年占据类似舞台中央的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老一代中国企业家彻底超越和替代了。阿里3000亿美元的市值几乎是联想集团市值的10倍,拉开了一个数量级的差距,堪称远远抛开了前辈们。其次,在这样中外对话的舞台上,当年老柳们面对国外的巴菲特、韦尔奇以及比尔·盖茨们,都还得仰视和膜拜。而今天这一代全新的互联网新贵,他们几乎已经可以与软银的孙正义、谷歌的佩吉和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们平起平坐了。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一举超越这些国外巨头,曾经是想也不敢想象的未来,现在也就在眼前。

互联网和时代将财富和荣耀最大程度地集中到马云们的身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新的后来者崛起和超越的机会。在历史漫长的长河中,他们能对得起这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厚爱和眷恋吗?

我们不妨乐见其成吧!

PART 02 我们与马云的“一步之遥”

不管如何争议和质疑,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马云已经将柳传志、段永基等中国传统高科技的教父们远远抛在后面,而且马云正在超越李嘉诚,成为全球华人第一商界符号。

在全球高科技的圣地美国,马云的崛起也令人惊讶。显然,马云正在破解诸多美国和中国传统的商业神话,马云自己也必将被很多人神话。虽然,马云最不喜欢、最不情愿的就是被神话,如同被刻意地误解和中伤。

可以说,马云是不可学的,因为马云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完全不同于中国社会与商界主流,完全不同于我们接受的商界成功学普遍性的常识和通识。但是,马云又是可学的,马云的不按常规,也有内在规律。马云的行为方式,也是完全有自己清晰的逻辑和脉络的。精确把握住马云的理念思想、做事方式和内在逻辑,你完全可以成为下一个马云。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你会是下一个马云。这个理念本身恰好最忠实、最贴切、最深刻地体现了马云的思想和精神。这正是他倡导的,也是他期望的。

你也可以是下一个马云,很大程度上要学习马云思想的精髓。虽然,马云肯定不喜欢被推向神坛,推向教坛,但是,剖析马云、总结马云、学习马云,恰恰是成为马云、超越马云的必由之路。因为马云成功的背后,除了个人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还包含了深刻的时代趋势、时代精神。

让马云走出神话,就需要首先回到马云的成长和创业历程。一个和这个时代很多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一样的成长之路,一个和众多创业者一样走过的风风雨雨的15年。让我们走进马云大同小异的人生道路,走进阿里巴巴众说纷纭的发展历程,寻找那些独特的闪光亮点。

让我们聚焦于马云的创业历程,马云的出身与成长,创业早期的历史。从英语角、海博翻译社、中国黄页、北京经贸委项目合作到阿里巴巴,从阿里巴巴B2B、C2C、支付宝、余额宝等不断地上升与突破。在真正脱颖而出之前,马云一直被众多怀疑和非议包围着。今日无比辉煌的成功者,当然也是如此的平凡、普通,缺乏光环。而这一切,可能恰恰是成功的创业者,最好的基础,必经的路程。

真正全程了解马云的创业历程,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有机会成为马云。

屌丝马云

【时代背景】互联网1969年诞生于美国,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此后北美、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加入互联网。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引入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和新文明成果的过程中遭遇巨大的阻力,经历了很大的曲折。经过精心的准备与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外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一步步地接近能为人们带来无限想象力的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从1986年启动中国学术网项目,并通过卫星链路远程访问日内瓦的主机节点,到1987年从本土经由意大利和德国的互联网路由节点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再到1990年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以及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租用美国卫星链路接入美国能源网,最终于1994年4月初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认可,正式开启中国拥抱全球互联网的时代,期间凝聚了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国际友人、国际友好组织、政府决策部门的辛劳和心血。一方面,互联网早期由于政治原因拒绝更多国家、更大程度接入和使用的局面被打破;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初期的技术门槛较高,资源极为紧缺,因此仅有科技工作者、科研技术人员等很少的人群使用,而且使用的范围也被限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较窄领域。我国各方面都很重视互联网的引入与建设,积极筹备国内互联网络的基础建设,并且逐步建成一些高水平的科技专用网络以及校园网络,如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的主干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校园网,以及中科院院网都于1992年年底顺利完成。这也从技术上、舆论环境上为全功能接入全球互联网做好了充足准备,中国网络融入世界范围内信息互通网络的重要时刻终于就要到来。

成长与分裂

要理解今天的“互联网第一枭雄”马云,就不得不关注他早期的成长经历。一个人在上半场人生的性格、成长、境遇,或多或少早已决定了他在中场或下半场的表现,有点日后见分晓的意思。当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成功者,会禁不住想往前探索,看看“成功者”小时候长什么样,是什么影响了他。

马云坦言,“我觉得影响我的人挺多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影响我:路遥的《人生》影响过我,金庸的《笑傲江湖》影响过我,《阿甘正传》里面简单的阿甘影响过我,《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影响过我,还有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他们都影响过我。但是,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影响你,重要的是你能从每一个影响过你的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然后不断学习,从而反过来影响别人”。

如今已“知天命”的他,于1964年教师节这天在杭州出生,祖籍浙江绍兴嵊州市(原嵊县)谷来镇。

据说马云的父母没有什么大文化,儿时的马云,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常常能在各个茶馆听杭州大书、听苏州评弹。在茶馆里,在那些充满叙述的历史往事与人物传奇中,幼时马云得以穿梭,并且潜移默化修炼成了“讲故事”的才能。“现在我讲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馆的功劳”。

少年马云,酷爱看武侠小说,熟读金庸,痴迷于那些大侠形象,以及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不仅如此,马云从小就喜欢打架,因而成为小学乃至中学老师眼中打架最多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因为帮人打架,伤得露了白骨,却没有打麻药,直接被缝针。“虽然很疼,但我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在不可考证的时间点里,马云还学过8年散打和太极。马云表示,最喜爱的武侠人物是“风清扬”(后成马云化名),最钦佩的就是他“无招胜有招”。

然而“爱打架”的表象下,却阐述了马云另一个角度的性情——没有一次打架不是为了朋友或姐弟。尽管爱打抱不平,但在别人眼里,这个小孩有点“傻”。“出去的时候,有时候朋友受欺侮了,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家庭出身不好,被“归类”的人的生活,各方面压力都很大,马云的父亲脾气又十分火暴,因此,马云可以说是在父亲的拳脚下成长起来的。“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能用英语顶嘴,是因为马云小时候英语就很好。据说,1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了。而喜欢上英语,是源于中学一位地理女老师上课时对学生良苦用心的叮嘱。这位女老师说,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她遇到一个外国人询问她中国地理,她因为英语很好,所以对答如流。老师给学生总结说:要学好地理、学好英语,这样当遇到外国人问你问题的时候,你才不会给中国人丢脸。由此,马云开始了艰苦的英语学习之旅。“小时候学英文,也是蛮艰苦的,大概有8年时间,每天骑自行车到西湖边去,背单词,背课文,不管刮风下雨下雪。每天在杭州饭店,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逮到老外就跟他练口语。”

马云从小功课不好,数学得过1分。他挨过处分,也被迫转过学。但是特别爱交朋友。“这么多年,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最最珍贵的是朋友的友情。我在每一次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朋友帮忙。小时候也一样,所以我把朋友的友情看得很重。”

提到得到他人的帮助,马云有个澳大利亚的朋友,是忘年交,也是马云当年在香格里拉饭店门口认识的,这个老外的儿子比马云小两岁。他们回国后,马云和他们每个星期至少通一次信。“1985年他们邀请我到澳大利亚玩,到他们家里去访问。正是这个第一次到国外的机会,真正改变了我的观念。1985年之后,他们几乎每一年都要到杭州来玩,在我家里住上一到两个月……这是一辈子的朋友。我念大学最苦的时候,他资助过我,现在他也挺为我感到骄傲的……他到杭州来的时候,每天到公司来,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

据说马云从小到大,无论小学、中学,都没上过什么好学校。他参加过两次中考,三次高考。高考失败那年,瘦小的马云做起了蹬三轮车的工作。他也曾去酒店应聘过服务生,但因身高原因被拒绝了。而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虽然高考不中,他还是下决心,“我要上大学”。但紧接着,他经历了第二次高考落榜。

马云最后一次高考,是1984年。这一次,他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因为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而阴差阳错的是,学校本科人未招满,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凭其不懈努力,还在大三时就当选了院学生会主席。今天的马云毫不回避过去的挫败,还总拿“三次高考”的故事自我调侃说“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在马云当院学生会主席时,班上有个同学因犯小错误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试资格。马云十分替他痛惜,如果他不参加研究生考试,就意味着得被分回农村老家。于是马云去找班主任、系领导、院领导,花了两天时间,一一说服。结果,这个同学考上了研究生。这本是一段马云已经遗忘的插曲,而在多年后的一天,马云当时在深圳,突然有一个人激动地找到马云,特意从广州跑到深圳来看他。马云定睛一看,原来这是曾经帮助过的那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当时任一家著名外资公司广州区经理。

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是1988年,他去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当时,他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还被评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小翻译社的创始人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时的马云,那些年一直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停折腾。他发起了西湖边上的第一个英语角,时常带着学生在这里“论战”。在马云众多口语学生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学员,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据说是李鸿章的后代。“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当时杭州以及其他城市,都欠缺英语人才,尤其是又懂语言,又懂贸易知识的综合人才。因此马云成为了杭州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很多企业老板陆续邀请马云做他们的翻译。于是马云开始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但这时候,马云已经开始忙不过来了。

1992年,马云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注册的翻译公司,英文叫“Hope”。翻译社主要请退休老教师做翻译。当时马云只是想,将退休老师供养起来,也算为社会做点贡献。但翻译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月,仅收入700元,而房租就花去2000多元。在朋友也动摇、不知所措的时候,只有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就会有前景。于是他一个人背起了麻袋,来往于义乌、广州等地进货,卖礼品、鲜花、贺卡、手电筒,以小商品的微薄盈利维持着翻译社的运转。当时的翻译社,一半是翻译社,一半是鲜花礼品店。有朋友劝马云,只卖鲜花礼品得了,翻译社赔钱,但马云还是坚持开着翻译社。期间马云还销售过医药,推销至大医院、小诊所。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翻译社被养活了,并成为了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1995年,翻译社开始盈利,而这之后,马云几乎就没再管过翻译社。“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如今,当你进入海博翻译社的网站www.haibofanyi.com,页面依然能看到马云手写的“永不放弃”几个字,以及马云的照片。“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着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海博翻译社现在的负责人章红回忆,“当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马云的妻子张瑛,当时也是英语老师,她和马云是杭师院的同班同学。两人由大学相识,之后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还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时,他们买了第一套房子,湖畔花园。张瑛说:“马云毅力特强,乐观,倒没觉得他特别聪明。他不会算计,特别没心眼。他是很乐观的人,从我认识他到现在,他从不说今天很郁闷、很气愤,不会这样;他能以平常心对待碰到的事,总是给我希望。马云喜欢群居。事业是他心爱的玩具,是他的生命,他乐在其中。”“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总是给人希望”,这就是马云的魅力,在后来一次次的创业里,除了伴侣,有的人是他的学生,有的是朋友,他们忠心追随着马云。

何一兵和马云相识于1994年,当时何一兵和马云一个学校,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CAD研究所,因为工作要出国,需要练习口语,因此他去找了这位当时已经是“杭州最有名的”英语口语老师。尽管马云和何一兵两人都是杭电的老师,但此前却从未打过交道。于是彼此熟识后,关系就更好了,经常聚在一起。何一兵就是后来和马云合作“中国黄页”的人,他说“生活中马云其实是一个蛮可爱,蛮风趣,有幽默感的这么一个人”。

可以说,马云的商海试水,正是从创建海博翻译社开始的。

中国互联网初梦

【时代背景】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随后,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两条(北京和上海)64K专线,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开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全面启动。一系列高效有序的推进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势头即将到来。1995年,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开始出现,一批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也开始憧憬着未来能在互联网产业的大潮中一展身手。如瀛海威等企业开始为企业以及有条件的个人开通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这一全新经济领域。1996年,国家出台互联网相应的技术实施与管理的规范,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城域网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第一家网吧北京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业,吸引了大量追捧互联网的网民。这一年最明显的特征是商业网站的出现,以及初露头角的网络创业公司,它们敲起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前奏曲。1997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62万人。这一年网易创立,开始运营电子邮件等业务,搜狐前身爱特信开通ITC中国工商网络,四通利方等一批中文论坛开通。1998年3月,IBM在Chinabyte.com上投放了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尼葛洛庞帝第一次正式访华。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迅速传播,使社会意识到互联网为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上网冲浪的娱乐体验,还能够连接人与人,产生全社会的情感共鸣。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正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主管部门。这一年,门户网站的价值为互联网业界所认可,中央级新闻门户与地方门户也逐步建立起来,电子商务也开始越来越受关注。3月,我国第一笔网上交易宣告达成,第一份电子商务合同也在网络生成。这一年,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风险投资行业也开始起步,国际著名风投机构IDG开始在华投资新技术产业,关于发展风险投资的议案也被定为当年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

不被看好的“中国黄页”

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是在1994年。当时除了马云、何一兵,学校里还有一个美国外教,叫Bill Aho,Aho夫妇每年夏天会来中国任外教,放假就回美国。Bill在这一年回到杭州后,和马云大谈互联网,听得马云热血沸腾,算是心里埋下了互联网的种子。

1995年,杭州政府请马云到美国和一家公司谈判,落实后续合作事宜。结果马云去美国后,发现对方是骗子公司。对方甚至将马云软禁了起来,马云以还要考察其他项目为由,侥幸逃离。

之后,马云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去找了Bill的女婿,听说他当时在美国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VBN)。Bill的女婿向马云介绍了万维网,继1994年首次听说互联网之后,这是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见识了它的神奇。

据回忆,最开始马云并不敢上手,当对方表示“Jack,没事,它不是炸弹,不会爆炸的,你试试看”时,马云先在网上输入了一个单词“beer”,搜索结果显示的是美国啤酒、德国啤酒、日本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又敲了个“Chinese”,搜索结果是空白,没有数据。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对互联网还是陌生的,有的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杨致远创立雅虎还不到一年,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完《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当时,杭州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而马云已经开始梦想着用互联网来开公司。

出于好奇,马云请人做了一个海博翻译社的简陋网页,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上面有联系电话和价格,网页是当天上午做好的,到晚上就收到了5个人的回信。询问报价的有来自美国的,有来自日本的,有来自德国的。回信的还有2个人是华裔,他们很激动,表示这是他们在网上看到的第一个中国网页。

马云随即产生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集中收集起来放到网上,面向全世界发布出去。

于是马云在西雅图注册了chinapages.com这个域名,即中国黄页。和对方谈了一个基本的合作之后就回国了。

1995年3月的某天夜晚,马云在家中请来了众多他在校外认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大家对互联网商务的需求和建议。“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那个时候的马云,并不懂电脑。用他的话说,就是“不I也不T”。就是这个不被看好的“中国黄页”,多年以后马云说,“不被人看好是一种福气。因为没看好,大家没有杀进来。大家都看好的东西就轮不到我了”。

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和何一兵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杭州海博网络咨询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当时公司没有办公设备,都是拿家里的沙发、办公桌椅。马云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一台386的电脑,装在他的行李箱中。当时386电脑是比较先进的电脑,因此,中国黄页也就是用这一台电脑起家的。“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我也没信心。只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这几乎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同年秋天,在北京,瀛海威也成立了。

5月9日,“中国黄页”网正式上线。当时的主页上,是一张中国地图,在北京的位置上,一颗鲜艳的五角星标注在那里。何一兵回忆,那个最初的网页是美国的合作伙伴在美国制作的。

马云在这一年刚刚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而紧接着,9月,马云放弃了大学的美好前程,正式从学校辞职,下海了。“当时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再把全面的东西传授给我的学生。”

1995年4月到12月,是马云最艰难最凄惨的草创时期。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上不了网,根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尽管中国黄页当时的运作方式在今天看来笨拙而缓慢,但这正是互联网不普及时的真实写照:马云先向朋友们描述互联网有多么好,然后向他们要来资料、拍摄照片,并将这些资料译成英语。然后通过EMS邮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寄回杭州。马云拿着打印稿给朋友看,并告诉他们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然后再收钱。收费标准是2万元。“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来觉得‘兔子先吃窝边草’,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

公司最开始只有马云跟何一兵两个人,马云的妻子张瑛、何一兵的女朋友,有时候都会到公司帮帮忙。由于早期人手有限,马云和何一兵的名片都有很多身份,几乎是看什么需要,递什么名片。

那个时候,马云和何一兵都是白天骑自行车去跑销售,晚上搞培训班,后来招了很多兼职销售。名义是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引得很多有志青年都想了解。

根据2013年曝光的新闻视频了解,1995年还有一件事——马云第一次上电视。当时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就“井盖被偷,行人看到会不会制止”做了一次测试。那天,所有路过的行人中,只有马云指着搬井盖的人说,“给我放回去!”被采访时他表示,他骑车绕了好几个来回,发现找不到警察,就吼了一声。“绕了两圈,看他们还在抬,我实在忍不住了。”

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而此时的中国黄页还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一天,马云意外发现了一份投来的简历,叫李琪,马云就让他研究网页设计,一星期后,他做出了一个网页。由于之前制作一个网页,美国方要收60%的费用,因此还是在国内做比较划算。“那时候第一个网页做得丑死了,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跟合作伙伴断绝了关系。”

公司成立不久,马云就在市内一家报纸上做了个广告,二分之一的通栏,叫“海博公告”,内容有关信息高速公路。形象包装他十分舍得花钱,甚至还做了一份很不错的样本册。

1995年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经济、文化。《钱江晚报》以“中国最早的政府网上工程”为题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媒体报道在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连美国参议院都发来了贺电,祝贺中国省政府上网。

据何一兵回忆,1995年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事是,当时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西湖举行,那是该赛事第一次到中国来,当时中国黄页给赛事做了官方网站。何一兵说:“马云给这些礼仪小姐培训英语,礼仪小姐都是美女,但马云要求很严格。所以我们后来有句话说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马云关’。”

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例并购案

1995年12月,何一兵跟马云还去过一趟北京。在中关村,他们看到了瀛海威信息公路的广告,还见了张树新。

何一兵回忆,“当时我们找了一个什么借口,两个互联网爱好者,去见她。因为我们也想了解,居然有人跟我们做同样的事,我们第一次发现,所以就过去了。我跟马云两个人到了张树新办公室,张树新的办公室好豪华,很大的真皮沙发。当时我跟马云看了之后说,好有钱。当时我看看马云,马云看看我,我们太寒碜了。”

此行北上,马云还带了一些文章,想请朋友帮忙发表。

不久,《中国贸易报》在头版发了一篇文章,当时马云十分吃惊,吃惊之余更加佩服的是那个批准在头版发这么一篇文章的总编。因为当时大家还都是观望状态,还没有媒体敢提互联网。于是马云立刻去找了这位总编,想和他谈一谈,一次深入详谈之后,这位报纸负责人听得也很激动,他说,“马云,我帮你一个忙。”他请了北京的很多媒体,让马云给大家做一个演讲。

那一天很冷,马云早早把两台电脑安装好,将网页和资料准备好。马云给这些记者讲了两个小时,讲什么是互联网,网络有什么好处……记者们听得也是热血沸腾。

不久,马云又上了《东方时空》。

在《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负责人樊馨蔓当时并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是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毕竟这个节目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是不久,有了一集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它真实记录了马云在北京的凄凉遭遇。樊馨蔓说:“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回到杭州后,“中国黄页”陷入困境,一度发不出工资来。当时已经招了五六名销售人员。

这个时候,杭州电信就来谈收购的事情了。为了生存,为了长远发展,也为了得到资金的支持,中国黄页与杭州电信合资200万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