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必读《黄帝内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22:08: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东坡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生必读《黄帝内经》

养生必读《黄帝内经》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作为现代中医学的源头,它是中医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绚丽瑰宝。这部著作致力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以养生和诊疗为主要内容,提倡将养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举手投足间完成。

养生也好,诊疗也罢,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你总会有个疑惑,读不懂《黄帝内经》,看不懂古老而深刻的思想理论,怎么办?别发愁,有了这本书,所有疑虑轻松扫光!它是一本能让你迅速领悟《黄帝内经》理论精髓,学会如何养生保健的书。

二十四节气养生、十二时辰养生、饮食养生、经络养生、五脏养生、体质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的所有养生方法,本书都会给你最详尽的阐释,语言通俗、简洁,国医精粹,一读就懂!

除了养生,书中还教你如何养心、养神,天人合一、形神俱备的思想贯穿始终,捍卫健康的同时呵护你的身心。有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做个“养生专家”这么简单。第一章 养生必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几千年来一直是炎黄子孙养生祛病、寻求健康的宝藏。它虽然是中医学的源头,却并不着眼于疾病治疗,而是致力于预防和保健,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以养生和诊疗为主要内容,提倡将这种健康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举手投足之间完成。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中医学以一种文化的态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之道和文化景观。没看过《黄帝内经》,难说会养生《黄帝内经》是中国式养生“圣经”《黄帝内经》这部书的内容,实际上是黄帝与岐伯等人之间的对话内容。几千年来,这些养生理论都一直造福于炎黄子孙。到了唐代,著名的道家医学大师启玄子王冰以自己多年修炼道家功夫的体悟,重新整理了一个本子,就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从内容上看,《内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素问》,一部分是《灵枢》。“素”是什么意思?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素质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人最原初的体质,或者说是生命的本质。因此,“素问”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是黄帝与岐伯之间的发问与探讨。那么,“灵枢”又是什么意思呢?“灵”就是神灵,“枢”是枢纽的意思。《灵枢》原来又叫做《针经》,主要讲的是经络、针灸。

无论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还是经络与针灸,归根结底都是在讲养生。《内经》广泛研究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引用了当时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养生是《内经》的核心《内经》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养生展开的。但是,《内经》的养生并非仅仅是预防保健,其范围要宽泛得多。《内经》的养生是指保养生命,生命在健康时要保持这种健康,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其进一步的完善;生病时则要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养生的内容不但包括预防保健,还包括治疗与康复。为了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经》一开始就给读者树立了贤人、圣人、至人、真人4个层次的养生目标。揭秘四种长寿之人

贤人:他们明白一些自然规律,懂得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活动的道理,但是并不能完全做到。

圣人:他们很有主见,不为世俗所左右。他们注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修炼,肉体上不使自己过劳,精神上始终保持愉悦。

至人:他们离开人群,隐居避世,尽力使自己的活动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协调。他们修炼宁神养气的功夫,所以往往会具有某些神奇的本领。

真人:这是养生者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他们掌握了天地之间的规律,通晓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举手投足无不暗合养生之道,呼吸能提取天地精气,精神则自然内守,全身肌肉高度协调。

贤、圣、至、真可以说是古人为养生而设立的目标。成为真人是终极目的,但是要从贤人做起,一步一步达成心愿。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贤人的目标太小了,真人、至人的目标则有点虚无。而通过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还是很有可能的。岐黄之术——后世中医源自《黄帝内经》《内经》可以说是现代中医学的源头,在古代,中医学被称为“岐黄之术”,就是来源于《内经》中两位主人公问答的故事。《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医学书籍中最有影响力的有7部,分别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7部典籍涵盖了先秦医学的全貌。但不幸的是,其中6部都散失了,只有《内经》流传了下来,并且在随后的历史中不断衍化,成为现代庞杂的中医学体系的重要源头。

因此,《内经》可以说是先秦医学中硕果仅存的一枝,是现代中医学的源头,是我们认识先秦医学和理解中医学的必由之路,它是中医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绚丽瑰宝。《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人类自出现以后,疾病就跟着发生,有了疾病必然就要探寻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内经》开始的。这部著作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内经》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庇护着我们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的生存、繁衍以及日常养生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跟着《黄帝内经》学养生治未病是最好的防病之法《内经·素问》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并不是说中医不接受治疗已经发生的各种疾病,而是强调要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发生的疾病上。《内经·素问》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等到病已形成再去用药,乱已产生才去治理,就好比渴了才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制造兵器一样,岂不是太晚了吗?所以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其实,人每病一次,就会给身体造成一次伤害,而这个伤害在病愈后看似已经消失,但实际上它或多或少都会给身体带来阴阳失衡和看不见的虚损。就好比一辆汽车,每修理一次,它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总体性能都会不知不觉地下降,不管怎样修理,换上多好的零件,配置永远都比不上原装。聪明的爱车人,会加强日常保养,不让汽车出问题。人体也一样,与其等有病后抢救治疗,不如在没病前就进行身体保养。

防微杜渐,有病早治

如果从现代词汇中选出几个最时髦的词语,“亚健康”必定是其中之一。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而这个状态,正是大多数现代人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但是它离疾病更近。从《内经》的角度看,亚健康属于未病中“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阶段,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状态。

所以,处在亚健康状态中的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得病。于是,感冒发热成为常事,鼻塞喷嚏形影不离,稍稍吃多些就会腹胀。按中医观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只要及时调整,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天人相应,因时顺养《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所谓“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们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这句话直接地点出了贯穿整部《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

什么是“天人相应”?说得通俗点就是,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的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与天地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息息相通,与天地大自然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规律息息相应。因此,养生的时候,一定要“因时顺养”,跟着大自然的节律走。

天人相应的饮食观

人体的饮食也应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比如辛辣食物对祛除寒湿有益,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可适当多吃,而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不宜多吃。在冬季,人们常吃红焖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来增强机体御寒能力。而在夏季,人们常饮乌梅汤、绿豆稀粥等食物,可以起到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阴阳调和,百病无从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说,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才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句话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也是养生治病的目标和根本法则。

这里所指的阴阳,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气、血与津液。气就是推动人生理活动的一股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血和津液就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它是流动的、有形的。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比如说,气能生血,血是由气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的;反过来,人体若是得不到血液的滋养,气也会出现不足。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是一个和谐的关系。但是,如果阴阳出现“失度”“失时”“失序”“错位”等,这时候阴阳就失调了,于是疾病也就产生了。因此,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调。所以说,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因人制宜——养生之法因体质而异

人与人的不同,最主要表现在体质上的不同。《内经》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人一起在河边走,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很冷,二人都冻得直哆嗦。但是,爬上岸来以后,体质强壮的人只要活动一下,气血就运行开了,不会有什么事;而体质弱的那个人气血不足以抗拒寒冷,就会因此生病。《内经》将人按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类再一分为五,总结起来共25类,认为不同类型的人在体貌、性情、饮食、行动以及易患疾病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养生保健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养生三大法宝——精、气、神“精”是身体的根本《内经》中说,我们的父母结合生下了我们,构成我们人体的就是精,它在人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精藏在肾中,因此又叫肾精,是从父母那儿遗传下来的。

养精妙招:可以经常进行经络按摩,尤其是按摩腹部的气海(见225页)和命门(见217页)。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直至这两个穴位发热、温暖。“气”是维持生命的动力

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承担着维持各脏腑器官活动的重任。气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补气妙招:补气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和按摩。艾灸的时候可选择身体上的强壮穴,如足三里(见170页)、三阴交(见175页)和涌泉(见174页);按摩的时候可重点按摩肺经上的穴位,如太渊(见117页)、侠白(见221页)。“神”是生命的体现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在人体居首要地位。

养神妙招:可以通过静坐、吐纳、调息、服气,或者适当调理精神状态等方法,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第二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意思是说,季节节气的变更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差异,这种变化往往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人体,人体与四时之间有一个相应的关系。另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它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人应该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来养生。春季少动肝火,身体才能春暖花开春季的气候特点及养生原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是从立春到谷雨这三个月。“发陈”,就是推陈出新。春季生机蓬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该顺应春天的阳气,晚睡早起,到庭院中散步,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身体,使情志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春天不要杀生,要多给予,多资助别人。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损伤肝脏,到夏季就容易着凉、肚子疼。

春季先养肝,养肝先制怒《内经》认为,春气和肝气相通。春季肝气旺盛而生发,但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就容易损伤肝脏,因此春季护肝非常重要。此时如果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人们常用“大动肝火”来形容生气发怒的样子,中医认为,生气易使肝郁气滞而致病。春季养肝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减少与他人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首先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

多做运动

春季,可以开展一些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又可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目的。此外,运动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适度接受阳光的照射,还能杀毒灭菌,预防骨质疏松。春季多发性疾病及注意事项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过敏、脑卒中、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多发的季节。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春天,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开,风邪容易从皮毛入侵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颜面肌肉抽搐,或眩晕、震颤、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风寒入侵,还易引发咳喘症,咳嗽不止。另外,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胁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预防这些春季常见病的主要方法是保暖。《内经》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气候变化大,乍暖还寒。阳气生发,人体腠理也开始变得疏松,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变差,这时候不宜过早脱去棉服。另外,春季衣着要“下厚上薄”,这主要是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多捂下半身才是关键。春季家庭常备中成药春季六节气养生立春:“春捂”护阳气

立春,是阳历2月4日前后。“立”开始之意,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护阳气

春天要注意保护阳气。所以,初春时节人们不宜立刻脱下棉服,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者阳虚怕冷的人,换装更要谨慎,不可骤减。立春时衣着最好是“下厚上薄”,这也正迎合了老话“春捂”的道理。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位置,因此,常常用手背拍打背部也可以护阳气。

春饼

春饼是北方民俗的应节食品,对养生也大有裨益。因为春天具有万物始生的特点,春饼恰好是有助于生发的食物,里面必不可少的就是葱和韭菜,它们是再好不过的补阳之物。

春饼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用开水将面和好,放盆里饧30分钟;将面团擀成巴掌大小的薄薄的圆饼,擀的时候圆饼上面刷油;烧热锅,放入春饼,鼓气泡后翻一面,待另一面也起泡后就出锅;最后,卷上炒好的各种蔬菜即可。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冬天,人们一般都“早睡晚起”,春天就要调整成“早起晚睡”了。这里的晚睡,是适当地将时间调整至晚上11点左右。早上起来后,也不要急急忙忙出门,而应该让身体放松,尽量穿舒适的衣服散散步。雨水:肝脾同补,百病勿扰

雨水,是阳历2月18日前后。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开始降雨;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雨量开始增多了。

肝脾同补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例子,雨水时节,心情不好或是吃药吃多了就会伤肝,而这股肝火很容易传到脾胃上,出现胃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五行的观点,木克土,而肝属木、脾属土,因此肝火会牵连到脾脏。这时候,就需要肝脾同补。

此时,应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大枣、龙眼、核桃、栗子、牛肉、猪肚、鲫鱼、鲈鱼、草鱼等。

劳逸结合“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清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适度增加户外活动,还要注意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惊蛰:吃点梨,不让嗓子“冒火”惊蛰,是阳历3月5日或6日。春天多做舒缓活动助长阳气生发,以不出汗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为宜。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常吃梨

惊蛰时节,很多人会觉得咽干、喑哑,嗓子好像有火冒出一样,这主要是天气逐渐变暖造成的,但是偶尔天气又作怪,乍暖还寒,如果再加上干燥,嗓子怎能不“冒火”,因此,惊蛰时节,吃梨成了民间习俗。

梨,性寒,味甘,归肺、胃经,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机酸、钙、磷等多种矿物质,对保护肾脏有益,同时对调解神经系统,减轻疲劳有一定的作用。梨不管春季每天喝1杯鲜榨梨汁,能滋养出一副清亮舒爽的咽喉。是生食、蒸熟、榨汁,还是水煮都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常吃梨还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此外,对肝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防流行性感冒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各种微生物、昆虫开始从冬天蛰伏在地下的状态中醒过来。俗语说“春雷惊百虫”,“桃花开,瘟疫来”。气温从冬天的间歇性转暖变成持续温暖,此时会出现春夏之交所特有的流行性感冒。因此,本时节养生重点之一就是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惊蛰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大家要时刻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春分:忌大寒大热,讲求“平和”

春分,是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我国北方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而南方地区,当有冷空气连续入侵时,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甚至出现霜和霜冻,形成所谓的倒春寒天气。即初春时节,气温回升比较快,之后又出现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

多吃时令菜

每个季节都有符合其气候条件而生长的时令菜,它们得天地之精气,营养价值高。春分时节的时令菜有芥菜、春笋、苋菜、豌豆尖、芋头等,可以多食。

忌大寒大热

春分是一年中阴阳平衡、昼夜平分、寒温各半的时期,养生也应该顺应天时,追求人体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衡的外在表现就是“寒”、“热”,因此春分时节,饮食上最忌大寒大热,而应讲求平和,进而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

绿豆、黄瓜、苦瓜、西红柿、西瓜、虾、蟹等食物都属于寒性食物,葱、姜、辣椒、花椒、胡椒等都属于典型的热性食物。但是,并不是说这些食物都不能吃,只要将食物的偏性达到互补就可以吃,例如在烹调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添加点葱、姜等温性调料。春分吃虾,宜加葱、姜等温性调料,以达偏性互补。清明:远离“发物”

清明,是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的时节。

远离“发”物

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物。何为“发”物?就是吃了某些食物后,会引发某些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出疹性疾病等。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发”物不尽相同:有皮肤瘙痒的人,不宜吃韭菜、香椿、香菇、香菜等食物;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的人不宜吃海鲜;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忌吃羊肉、牛肉。

预防高血压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如果肝经阳气往上走,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心悸健忘等肝阳上亢的现象。因此,清明时节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高度重视,对付这些疾病的办法就是平肝潜阳、滋阴降火。落实到具体的方法是,每天坚持敲胆经,使气血顺畅,高亢的肝经阳气降下来,心情自然会平和,头晕、目赤等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旺木伤金,金为脾,所以清明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尽管此时“春瘟”流行,也不要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登山是很好的运动方式,不仅能锻炼心肺功能,还能消耗脂肪,并加强腿部的肌肉力量。谷雨:当吃香椿,补水为重

谷雨,是阳历4月20日或21日。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丰沛的雨水使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

吃香椿谷雨前后一段时间,正是香椿上市的最佳时节,这时的香椿营养价值最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中医认为,香椿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香椿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C和磷、铁等矿物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抗菌、消炎、润肤等功效。

香椿虽好,也不能贪吃,食用前一定要用开水焯一下,以降低香椿本身亚硝酸盐的含量,否则容易引起中毒。

多补水

很多人对春天上火有很深的体会,舌头或是嘴角上起疱疹,喉咙肿痛……这些小毛病看似不大,但如果小看它,很可能诱发或是加重感冒等疾病。春天风大干燥,这样的天气让人体的新陈代谢很难保持稳定,再加上温度开始上升,人体水分就很容易流失,因此,谷雨养生重点是补水。

补水也有讲究,上午10点和下午3点补水,能及时补充身体因出汗或排尿丢失的水分,还能有效排除体内囤积的废物。晚上8点补水,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夏季避火邪,别让热气伤了心夏季的气候特点及养生原则“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三月,是从立夏到大暑这三个月,称作“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人们应该适应夏“长”之气,晚睡早起,不要因为夏天白昼长而心生厌恶。要让心情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容貌神色显得秀美;要使人体的阳气能够向外宣泄。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损伤心脏,秋季容易发生疟疾。

最适宜游泳

夏天最好的运动是游泳。游泳不仅锻炼手、脚、腰、腹,而且惠及体内的脏腑,如心、脑、肺、肝等,尤其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另外,由于在水中运动消耗的热量明显高于陆地,故游泳还能削减过多的体重,收到健美之效。

不宜频繁使用空调

很多人到了夏天,特别怕热,所以将空调开得特别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认为待在空调环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毛孔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帮助体内代谢的产物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所以,夏季不要频繁地使用空调,长时间开空调时,一定要把窗户打开一点,让室内有些自然风。要让身体顺应自然,否则,空调病很容易就找上门来。夏季多发性疾病及注意事项

夏季是中暑、高热、腹泻等病多发的季节。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伤人多表现为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症。暑邪升发,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则会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若侵犯人体,则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易伤津耗气。夏季暑邪致病,多挟湿邪,表现有发热、烦渴,并兼有四肢困倦、胸闷恶呕,大便溏泄等湿滞症状。

预防这些夏季常见病的主要方法是防暑、调和脾胃。首先注意饮食,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饮食宜清淡,做到调和脾胃,促进营养吸收,可多吃一些具有杀菌、健肠胃功效的食物,比如大蒜、醋、酸奶等,少吃辣椒、胡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其次,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注意通风,多喝水,可随身携带防中暑的救急物品,如藿香正气水、人丹等。最后要注意做好腹部保暖,不要因贪图凉快使腹部着凉。夏季家庭常备中成药夏季六节气养生立夏:吃稀食,护脾养阳气

立夏,是阳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有两层意义,一指夏季开始,二指万物至此都已长大,“夏”原意是“大”。此时,气温开始升高,雷雨增多,动植物也进入生长旺季。

吃稀食

立夏时节,早晨吃点稀食,有消暑养胃的功效。

吃稀食可给脾胃补充充足的水分。夏季,人体内水分容易流失,这时脾胃的消化功能就会变差。补充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好,则气血旺盛,精神饱满,皮肤水润。

当然,稀食并不是通常大家理解的清淡稀粥。很多汤类、卤类都是稀食,比如早晨吃的豆腐脑就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稀食。午餐可以喝些有营养的汤,晚餐做点荷叶粥或者是绿豆粥,都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的功效。

晚睡早起

立夏时,白天长了,起居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特点,让体内阳气保持充沛,做到晚睡早起。

早晨起床后,不妨在家附近找一块清静的地方,散散步或者慢跑一两圈,退休老人不妨练练太极拳。当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体内潜藏的阳气也自然得到舒展。小满:吃点“苦”,降火气

小满,是阳历5月21日或22日。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宜吃素

吃“素”主要指的是不吃动物性食物,而选用蔬菜、瓜果类。自古养生专家就认为,素食有益于养生。小满时节天热,湿气又重,因此适宜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素食,如红小豆、绿豆、冬瓜、黄瓜、山药、黄花菜、荸荠、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等。

吃点“苦”

小满时节吃点苦菜是我国的民间食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周书》有过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那么小满时节吃“苦”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人体脏器是“心”,而五味中的“苦”恰好入心,因此说吃点“苦”能降身体里的“火”。火气降下来了,人自然就神清气爽,身体健康。

另外,苦菜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等多种营养素,经常食用,具有清热、凉血、解毒、轻身、抗衰老等功效。最常见的苦菜莫过于大家熟悉的苦瓜。小满当天吃凉拌苦瓜,既除湿,又败火。芒种:饮食宜“清补”

芒种,是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正值阳历6月6日,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而过了芒种,农作物的存活率会越来越低,农谚里“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宜“清补”“清补”是选用具有一定祛暑生津功效的食材来补充人体的消耗。“清补”的意义重在补养,同时兼具清热消暑的功效。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芒种是“清补”的最佳时节。芒种时节,天气日渐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日益旺盛,出汗多,汗多则耗气伤津,因此,宜吃些祛暑生津的食材,如乌梅、山楂、葡萄、芒果、猕猴桃、西红柿、鸭肉、西洋参、泥鳅等。

端午节吃粽子

在芒种时节里,最重要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是流传千年的习俗。吃粽子遵循了夏季饮食清淡的原则,是很好的食疗妙方。尽管各地的粽子在风味、做法上各不相同,但都以糯米为主料。糯米味甘性温,能补养人体正气,是很好的滋补食品。而且,糯米的不同吃法还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由于阳虚体质引起的胃部隐隐作痛时,可以在吃糯米粥的时候加几颗大枣;对付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时,可以在煮沸的糯米酒中加个鸡蛋。夏至:补水要喝温开水

夏至,是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日在阳历6月下旬,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气温还没有升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真正的暑热天气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心情欢畅以泄气机《素问》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补水有讲究

第一,温开水最好。很多人夏天喜欢喝冰水,殊不知,这对身体非常不好。胃肠黏膜突然受到冰水的刺激,就会使原本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久而久之会引发肠胃不适,严重时还会产生腹泻。既然冰水不好,那热水好吗?也不值得提倡。热水进入食道,最先破坏的就是食道黏膜,会刺激黏膜增生,长久如此,会增加食道癌的患病几率。

第二,少量、多次、慢饮。喝水太快太急,并不能立刻缓解口渴,反而会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容易导致打嗝甚至是腹泻。夏季早晨,起床喝杯温开水,有利于身体轻所以,正确的方法是,一口一口松排出毒素。慢饮,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口渴。小暑:少动多静

小暑,是阳历7月7日或8日。

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这时天气虽然炎热,但未达到极点,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需要格外注意天气变化。

少动多静

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因此,养生宜侧重养阳气,并以“少动多静”为原则。可以在安静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运动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不宜做剧烈的活动。

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是卫兵、保卫的意思。也就是说,阳气就像保卫身体的卫兵,负责抵御一切外邪。如果体内阳气虚弱,外邪侵犯,必然导致气虚无力、血行不畅,从而使身体虚弱。

喝茶

小暑后开始进入伏天,炎热的天气使人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这时可以多喝淡盐水或茶水。

推荐在小暑时节,选择喝绿茶、乌龙茶或菊花茶。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除烦解渴、强心护体;乌龙茶能袪火解热、降脂排毒,尤其适合女性和畏寒的人群;菊花茶适合“电脑一族”,具有明目、缓解视疲劳的功效。

饮食节制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应避免饮食无节制、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饮食以适量为宜。饮食不洁,可致痢疾、肠炎等多种胃肠道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甚至可能昏迷或死亡。大暑:吃老鸭,喝防暑粥

大暑,是阳历7月23日或24日。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很多地区常出现40℃的高温天气,防暑降温非常必要。

吃老鸭

大暑时节,酷暑难耐,很多人都提不起食欲,这时节吃些鸭肉倒是不错的选择。

鸭肉性偏凉,有滋养五脏之阴、大补虚劳、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清热健脾等功效。夏季常吃鸭,既能祛除暑热,又能补充因炎热而消耗的营养,是大暑时节最好的补品。

吃鸭肉还有很多讲究。比如鸭肉搭配莲藕、冬瓜等煲汤,有补虚损、滋阴液的功效;搭配竹笋,可治痔疮出血;搭配海带炖食,有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

不过,有些情况不宜吃鸭肉。如身体受凉,并有腹部疼痛、腹泻清稀、痛经等症状时,吃鸭肉反而会加重病情;感冒时也不宜吃鸭肉,会使感冒难愈。大暑吃鸭肉既滋补又可促进食欲。

喝防暑粥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且雷雨多,暑湿之气易伤津耗气,以粥养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选用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功效的食材做粥,比如薏米、红小豆、黄瓜、冬瓜、南瓜、西红柿、绿豆、百合、紫菜等。秋季多补水,消除燥邪不伤肺秋季的气候特点及养生原则“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是立秋到霜降这三个月,称作“容平”,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这时,人们应该适应秋“收”之气早睡早起。要使神志安定平静,以此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要收敛神气,不急不躁,不要让神志外驰,要使肺气保持清净,否则就会损伤肺脏,冬季就会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症。

干燥秋季需养肺,要多喝水

秋季,人们常感到口干舌燥,容易“上火”,这是因为秋季的燥气最强,燥气和五脏中的肺关系最为密切。而肺又是一个很娇气的脏器,最怕燥,一旦被燥邪所伤就易出现气逆、喘咳、口干鼻干、咳痰黏稠等症状。所以,秋天最要注意养肺生津。

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所以秋季更要补水。平时每天喝水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最好早晚各饮200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各饮水800毫升,以使肺脏安度金秋。

早卧早起,适度运动《内经》说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晚上早睡,早晨早起,鸡叫了就起床。早睡是为了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为了阳气得以舒展,同时防止收敛太过。另外,秋高气爽的天气,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不妨跑跑步、爬爬山,做一些耐寒的锻炼,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秋季多发性疾病及注意事项

秋季是咽喉炎、便秘、抑郁等病多发的季节。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邪伤人,多从口鼻入,最易损伤肺津,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预防这些秋季常见病的主要方法是生津防燥。要多喝水,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湿润,一些滋阴生津的食物也可多吃,如梨、苹果、香蕉、山药、萝卜、鸭肉等,有助于对抗秋天的“燥邪”。除此之外,还要多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秋天万木凋谢,人容易“悲秋”,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尤其对于老年人,在秋季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切莫大喜大悲。秋季家庭常备中成药秋季六节气养生立秋:莫忘“秋老虎”

立秋,是阳历8月7日或8日。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但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素有“秋老虎”之称。

降服“秋老虎”“秋老虎”虽厉害,但只要注意饮食,还是可以降伏的。首先,吃些防暑的绿豆汤、莲子粥,可以增进食欲。其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补充因排汗而损失的钾。最后,多喝些白开水、冰糖水、清茶等,可滋养脏腑,防“秋燥”。“贴秋膘”不能光吃大鱼大肉

经过了炎热的三伏天,人们的胃口普遍变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到了秋天,天气凉爽后,“贴秋膘”正是时候。除此之外,“贴秋膘”也是为了冬季的来临做好能量储备,避免冬季来临时“虚不受补”。

不过很多人对“贴秋膘”的理解停留在多吃大鱼大肉上。实际并非如此。《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说,某些食物如果摄取过多,就会伤害人体的正气,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贴秋膘”也要讲求营养均衡,可以根据立秋的时节特点多吃些滋阴祛燥的食物,少吃辛辣发泄的食物。不妨多吃些莲藕、百合、山药、荸荠等。处暑:养肺正当时

处暑,是阳历8月23日或24日。“处”有终止、躲藏的意思,所以,处暑表明暑天结束了。

多吃清热润燥的食物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忽冷忽热,最容易伤肺。因此,处暑养生,养肺最为关键。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除饮食外,起居调养,应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初秋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要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防秋燥

处暑时,气温还很高,而降雨很少,所以空气很干燥,人的皮肤也变得干燥、脱皮,嘴唇也会干裂,还会出现便秘症状,这就是所谓的“秋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饮食上入手,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梨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少吃葱、姜、蒜等辛辣食品。还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

处暑吃梨

处暑养生的重点是防秋燥,很多人会复发或是患上呼吸系统的疾病,因此处暑时节,每天吃1~2个水润甘甜的梨大有益处。白露:给肾“打打气”

白露,是阳历9月7日或8日。处暑时节每天吃1~2个梨,可缓解秋燥。

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故名白露。

泡脚搓耳补肾气

白露养生,需要给肾“打打气”,不仅能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而且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延缓衰老。由于白露过后,天气开始转凉,有些人就会出现四肢冰冷、畏寒、尿频等症状,其实这是肾气虚弱所致。肾中精气的强弱,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肾气与人体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给肾“打气”的方法很多,首先是泡脚。每天用温水泡15~30分钟即可。注意水要没过脚踝。

还有一个方法是搓一搓耳朵,耳朵上有密集的反射区,常搓一搓可以起到养肾、补肾的功效。搓耳方法是,两手握空拳,秋季初凉时,常搓耳部三角窝,可缓解四肢冰凉。用拇指和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到耳轮充血发热。

少吃鱼虾

白露时节,还要避免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应少吃或不吃鱼虾等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宜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秋分:切忌“秋膘”贴太多

秋分,是阳历9月23日或24日。

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气温将随着降水而逐渐下降,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饮食均衡,因人制宜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意思是说,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从饮食角度来理解“阴平阳秘”,就是饮食均衡,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因此,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不要吃大热的补品,胃寒的人不要吃生冷食物,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不宜过分进补。

养胃为重大多数人都知道秋天滋阴养肺,甚至有的人开始使劲地“贴秋膘”,其实秋分养生,养胃也很关键。每天大鱼大肉地“贴秋膘”,会大大加重胃的负担。因此,饮食要适度为宜,并且少吃冷、烫、硬、辣、黏的食物。除饮食外,秋天外出时,不可避免地会吸入一些冷空气,致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胃肠黏膜缺秋分过于进补会加重胃的负担。血缺氧,破坏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因此,秋分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寒露:养肺防秋燥,还要多泡脚

寒露,是阳历10月8日或9日。

寒露是指“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

养肺正当时“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故寒露时节,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宜用百合、大枣、莲子、银杏、大米加适量冰糖,煮粥,有很好的养阴润肺、健脾和胃的作用。同时,要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多食易伤人体阴精。

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多喝水、多喝粥、多喝汤,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水保湿作用的食品或药品,如梨、香蕉、枇杷、芝麻、百合大枣粥适合寒露养肺滋阴。香油、银耳、石斛、芦根等,都是非常好的润燥之品。但脾虚湿重泄泻者、肺寒咳嗽痰黏者不宜多食。

寒露多泡脚

有句谚语“寒露脚不露”,说的就是寒露过后要加重对脚部的保暖。人体的阴脉都汇聚在脚心,脚心也最容易受凉。如果不注意足部保暖,就会影响三条阴经脉内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

另外,平时要穿好袜子,袜口要宽松,否则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晚间睡觉也要给脚部盖好被子,如果露在外面,经络是相通的,脚部受凉,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使抵抗力下降。霜降:为过冬做准备

霜降,是阳历10月23日或24日。

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注意保暖和养胃

到了霜降节气,因为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减弱等原因,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保暖,外出时记得添加衣服,晚上睡觉时盖好被子。

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同时还要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建议可多吃栗子,栗子具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的功效,是霜降时节的进补佳品。不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多吃。

预防咳嗽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有慢性支气管炎或久咳致肺肾两虚的人,可以吃一些冬虫夏草炖银耳羹,一般一天吃2~3只即可,如果服后有上火症状,应适当减量。还可用白果6粒,加等量的白萝卜和糯米煮成粥,能固肾补肺、止咳平喘。

咳嗽发作时,会出现排痰困难而导致剧咳不止、呕吐或失眠,此时可多吃一些清火化痰的食物,如梨、藕、枇杷、柿子、柚子、罗汉果等,切勿大量服用止咳镇静剂。霜降食白果萝卜粥,能有效预防咳嗽。冬季保养好肾气,让身体顺利“冬眠”冬季的气候特点及养生原则“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是从立冬到大寒这三个月,称作“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之季。人们应适应冬“藏”之气早睡晚起,每天等到太阳升起再起床。要使神志深藏于内,把它秘藏起来,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让皮肤开泄出汗,防止阳气脱失。否则就会损伤肾脏,春天就会发生手足萎弱无力。

头、背、脚保三暖

头部受寒冷刺激后,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造成胃肠不适等。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发各种不适。

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抵抗力下降。后果是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患疾。

早睡晚起《内经》提倡在冬季要“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睡是为了养护阳气,晚起是为了固阴精。晚起通常指太阳出来以后起床。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易引起胸闷、恶心、惊醒、出虚汗,对健康无益。冬季多发性疾病及注意事项

冬季是肾虚、关节疼痛、脑卒中、冻疮等症多发的季节。

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侵入肌表,可见发热、鼻塞、咳嗽、流清涕等症;侵入脾胃,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手足厥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等症。寒邪侵人,易阻塞气血、经脉运行,引起冻疮、脑卒中、关节冷痛、腹部疼痛、阴部疼痛等症。

预防这些冬季常见病的主要方法是护阳气。首先要注意保暖,穿衣要适度,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中午可以多晒晒太阳,护好体内的阳气。其次,根据自身需求,饮食上可多吃温热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等,也可适当进补,以达到温热助阳的效果,忌吃海鲜等生冷食物。最后,每天最好能坚持一定程度的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体弱者需注意运动适度。冬季家庭常备中成药冬季六节气养生立冬:进补要有方

立冬,是阳历11月7日或8日。

古人认为“冬”是“终也,万物收藏也”,所以,立冬就代表着冬天来临,万物收藏,躲避寒冷。

立冬补冬,补嘴空

民间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的时候,人们都会通过食物来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北方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这刚好印证了古书记载的“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意思就是冬天要吃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

进补需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迥然有别。

西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宜进补大温大热之品,如牛肉、羊肉、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为宜,如果蔬、冰糖等。冬令进补之余,还要多吃新鲜蔬菜如萝卜、青菜、木耳等,以避免缺乏维生素。小雪:积极调整,保持乐观心态

小雪,是阳历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重视精神调养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应重视自我调养。

变被动为主动,参照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即“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增添生活的乐趣。

食物调养方面,可多吃香蕉,香蕉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帮助对抗低沉情绪;或将荸荠榨汁,兑入豆浆内煮熟饮用,或用羊心、藏红花、鲜玫瑰花一起煲汤,都有补心解郁之功效。

清“内火”

小雪时节天气寒冷,北方很多城市开始了供暖,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们,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容易生“内火”。所谓“内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表现为脸上长疙瘩,口腔溃疡等。清“内火”可以吃些白菜豆腐汤、羊肉萝卜汤、菠菜汤、老鸭冬瓜汤、木瓜瘦肉汤等,可生津润燥、清润咽喉,食疗功效显著。小雪喝白菜豆腐汤,清“内火”功效显著。大雪:进补正当时

大雪,是阳历12月7日或8日。“至此而雪盛也”,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进补因人而异

不同体质的人“进补”有不同的讲究。

一般来说,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选择“慢补”,适当多吃当归羊肉汤、香菇炖狗肉,还要多吃蔬菜,切忌“过补、急补”。体质好的人要“平补”,不要吃太多油腻食物,以防产生内热而诱发疾病,可吃些小鸡炖蘑菇、白果炖乌鸡等。大雪吃小鸡炖蘑菇,最适宜平补。

选用红色蔬果

大雪时节不宜食用生冷蔬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此时可选择摄入性温散寒的红色蔬果。红色蔬果富含碳水化合物,譬如大枣、红萝卜、苹果、洋葱、紫苏叶等,能增加人体热能,并抵抗感冒病毒,对风寒感冒有比较好的食疗功效。此外,多摄入根茎类如山药、土豆等,也能迅速提升人体抗寒能力。

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注意敛神藏身。起居宜早睡早起,注意养气。早晚温差悬殊,是脑卒中易发作的时节,尤其是老年人要谨慎起居,以免诱发疾病。注意适当保暖,保持四肢暖和,气血流畅。又要注意不要使皮肤开泄汗出,以免损耗阳气。冬至:晒后背,补阳气

冬至,是阳历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冬至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

吃水饺

水饺不仅是我国一道传统的美食,冬至吃水饺更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的阳气生发,最容易吸收外来营养,水饺外皮里馅,不干不燥,无论什么滋补的馅料,都能被很好地吸收。

晒后背,补阳气

中医认为,太阳属阳,每天晒太阳可以增加人体的阳气。中医还认为,人体的前面为阴,后面为阳,所以晒后背可以补充阳气。而且,人体背部有很多腧穴,温暖的阳光照在脊梁上,会觉得冬至吃饺子,最易吸收各种滋补馅料的营遍体和畅。养。

注意保暖

自冬至起,气温开始骤然下降,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身体阳虚的人,为了避免阳气外泄,可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人参等。同时注意经常活动,但不宜进行大量出汗的剧烈运动,可以适当习练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舒缓的有氧运动。小寒:喝腊八粥,吃山楂

小寒,是阳历1月5日或6日。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气象记录看,小寒比大寒冷,而且“三九天”又恰在小寒内,因此它是全年最冷的节气。

喝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是谷类,常见的有薏米、大米等。薏米能健脾除湿、清热利尿,还能增强肾功能;大米补中益气,和五脏,益脾胃。腊八粥的配料多为豆类,营养丰富,有健脾祛湿等功效。有些腊八粥里还会加入益智健脑的核桃、花生等。因此,小寒时节,喝上一碗腊八粥,既能健脾益肾、滋补虚损,还能利尿补肾、益智健脑,真是不错的选择。小寒吃碗腊八粥,既能补肾又可健脑。

吃山楂

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经过了春湿、夏暑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的进补既能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病,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

这时,健脾开胃、消食化滞的山楂最受欢迎,因为鸡鸭鱼肉吃多了,不少人会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煮粥时放几颗,做汤时放几颗,逛街时吃串冰糖葫芦,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寒:提前养肝,常搓手

大寒,是阳历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后将开始新的一年。

提前养肝

春季养肝为要,那为什么大寒时节也要养肝呢?因为大寒过后就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大寒是一个过渡的时节,因此,既要养护脾肾,也要提前调养肝血。

大寒养肝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肝喜舒恶郁,因此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生气或者发怒都不可取,容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而成疾患;其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后是饮食,均衡营养,少吃辛辣,多喝水,少饮酒,适量吃酸。

常搓手

寒冷的冬天,人们会习惯性地搓搓手,其实,搓手有很多好处。冬天人体阳气不足,受寒后气滞血凝,搓手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预防冻疮。每天搓双手5分钟,尤其要重点搓热大拇指下大鱼际的部位,因为大鱼际处是肺经循行的部位,又是与心脏对应的全息穴区,能补肺气、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防冻伤

从冬至至小寒、大寒前后,最容易发生冻伤、皮肤瘙痒症和脑出血等疾病。容易发生冻伤的寒冷的冬季,每天搓手5分钟,可防治感冒。局部,可以用辣椒煮水,擦洗患处。或经常做局部按摩,以预防复发。有皮肤瘙痒症的人要注意避风、避寒,居室保持一定湿度。第三章 十二时辰养生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大意是说,我们学习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一年有四季,一日有四时。古人觉得四时的划分过于笼统,所以为了划分方便,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随着十二个时辰的变化而变化,与大自然相互呼应。子时(23:00~01:00)——护胆子时前最宜上床睡觉

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值班,就是说,在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胆经在人体内值班。子时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子时阴气最盛,过了此时阴气开始转衰,阳气开始生发。阳主动,阴主静,因此子时之前最宜睡觉。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吃过晚饭,八九点钟就开始困了,可是一旦过了夜里11点,反而精神了。这其实并不是真的精神了,而是阳气开始生发了。如果不睡觉的话,阳气开始生发时,阴气却无法收藏,就会造成阴阳失调,给了疾病潜入身体的机会。改掉吃宵夜的坏毛病

很多人都有吃宵夜的习惯,而且是吃完了立马就去睡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习惯。常吃宵夜,不仅会长胖,而且还易导致失眠。为什么会这样呢?

晚上睡觉的时候,虽然人是休息了,但是你的胃还需出来工作,它不得不消化你吃下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消耗过多的胆汁来辅助食物消化。长此以往,胆汁的分泌越来越少。而胆汁是消化脂肪的得力干将,胆汁分泌不足,多余的脂肪就没人管了,沉积在体内,身体自然越来越胖了。

不仅如此,如果长期吃宵夜,胃的负担越来越重。《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舒服的时候,会影响到睡眠质量,甚至造成失眠。头痛找风池

胆经上有个重要穴位就是风池,它是治风病之要穴,无论是气血不畅的风寒头痛、风热充盛的风热头痛,还是湿邪蒙闭的风湿头痛,按摩该穴皆有较好疗效。胆囊疼痛,按阳陵泉可缓解

阳陵泉是胆经上的重要穴位,它有除痛祛风、疏肝理气的作用。经常按揉阳陵泉,对胆囊炎疼痛、膝关节疼痛、胁肋痛、腿足麻木等有很好的疗效。丑时(01:00~03:00)——保肝丑时最宜深睡《内经》说:“卧则血归于肝。”“卧”就是睡觉,“血归于肝”说的是全身的气血归于肝,由肝来藏血,重新做血的滤化。因此,丑时一定要睡眠,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才能养肝。现在很多人经常加班到半夜,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时间长了,不仅人的活力逐渐下降,连脾气都变得越来越差。这就是因为肝血不能“推陈出丑时深睡最养肝。新”,肝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了肝郁气滞,进而影响到了人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肝病。有了火气一定要发泄出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意思是说,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突然晕厥的病症。

可是,人非圣贤,哪能一直不生气、不发火呢?如果做不到不生气,那就一定把火气发泄出来。生闷气最不可取,因为怒气憋在心里,比发脾气更伤肝。肝经走两胁,乳房为肝经的必经之处,肝气得不到宣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乳腺增生。另外,肝火郁结还会导致肝硬化或者肝癌。妇科疾病可自疗,找对诸穴很重要

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因为女性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当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时候,可以找肝经上的穴位进行辅助治疗,首选太冲(见175页)、行间(见184页)、大敦(见160页)、蠡沟(见160页)。有闷气,揉揉期门来解郁

双手摩擦生热之后,把手掌心的劳宫(见190页)对着神阙(见225页),揉到期门,逆时针揉完了再顺时针揉。每天坚持3~5分钟。晚上睡觉前要揉,早晨起床可再加1次,长期坚持对身体大有好处。在揉腹中,感到哪个地方有筋结,一定要用手指把它逐渐揉开,这对恢复肝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寅时(03:00~05:00)——养肺寅时最忌“打扰”肺经

凌晨3~5点的时候,肺经开始重新分配人体的气血,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全归肺经管。而这个重新分配的过程,一定要在深度睡眠当中来完成。所以,此时肺经最忌“打扰”。如果有个别器官特别活跃的话,肺经就不得不工作,多分配给它一些气血,这样就会导致气血分布不均。因此,凌晨3~5点的时候,应该是睡得最沉的时候。寅时醒来怎么办

如果寅时醒来,可以闭着眼睛继续躺着。清晨正好是阳气生发的时候,静躺可以安定心神,人体潜伏的阳气也不易受到打扰。也可以做些小动作,如干梳头、揉耳轮、按摩肚脐、摸搓脚心等,对身体大有裨益。

干梳头:双手掌心与脸相对,五指张开,手指第1、第2关节微弯曲。双手由前额发际开始慢慢向后梳头,将双手想象成为一把梳子,慢慢梳理至后脑勺,重复此动作3~5次即可。

揉耳轮:耳轮是耳朵最外面向前卷曲的部分,用双手手指轻揉左右耳轮至发热。

按摩肚脐:用手掌心的劳宫(见190页)对准肚脐,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按揉。每天清晨可干梳头3~5次。想戒烟,找列缺

列缺属手太阴肺经。主治头部、颈项各种疾病,对各种热病均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此外,列缺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就是克制烟瘾。哮喘的克星——鱼际

鱼际属手太阴肺经。对于咽喉疼痛、打喷嚏这些感冒初期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如遇到有人哮喘突然发作的时候,按摩鱼际,只需要3分钟就能见效。卯时(05:00~07:00)——通大肠卯时最宜排便《素问·灵兰秘典》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之官”就是“运输大队长”,它专门运输我们体内的糟粕,并通过肛门将其排出体外。因此,凌晨5~7点,排便是第一要务。“运输大队长”虽是小官,可千万不能小瞧它。“大肠与肺相表里”,便秘会加重肺气肿、自发性气胸等疾病的症状或发生意外。便秘还可能引起或加重痔疮、肛裂、肛门感染、直肠脱垂等肛门直肠疾病。简单四步,轻松保护大肠经凌晨5~7点之间,不要赖床了,此时最宜排便。1起床后,空腹喝一杯白开水。不仅润肠通便,还具有排毒美容的2功效。每天如此,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厕3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在马桶上坐一坐,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每天一到这时候就会想排便。饮食清淡,少吃大鱼大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粗粮,同4时少吃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吃多了,容易上火,体内一旦有热,肠道津液就会减少,排便随之也会变得困难。腹泻便秘就找天枢

天枢有理气调畅、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呕吐、腹胀肠鸣、腹泻不止、痢疾、便秘、口腔溃疡、月经不调。肠胃不适,手三里帮缓解

手三里是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可调理肠胃,清热明目。用于腹痛、腹泻、肩周炎、上肢不遂、牙痛。对缓解上肢疲劳、酸痛有特殊疗效,慢性腰肌劳损的患者也可以经常按揉。配足三里治疗胃肠疾病效果更好。辰时(07:00~09:00)——补胃辰时最宜吃早餐

辰时轮到胃经“值班”了。此时,经脉气血是从子时(23:00~01:00)一阳初生,到卯时(05:00~07:00)阳气就全生起来了,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需要补充一些阴,食物就属于阴。这个时候吃早饭就像贵如油的春雨,当阳气在运化时,吃食物就是对人体很好的补充。所以在早晨7~9点吃早餐,胃会感到很舒服,整个人也会精力充沛。

辰时吃早餐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率最高的时候,这时候不妨选择一些稀粥、麦片等易消化的食物。而最不适宜食用过分燥热的食品,因为易引起胃热,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年轻人长痘痘,不妨看看胃经

年轻人额头或者脸颊长痤疮似乎都被时髦地称为“青春痘”,其实,大部分人的痤疮都属于胃经的病。痤疮大多是由于胃寒引起的。很多年轻人喜欢喝冷饮或是没事把“郁闷”挂在嘴边,冷饮和郁闷的心情会进一步造成胃寒。

人体是有自保功能的,它自身会发出热量来驱散进入胃里的寒气,但是胃毕竟不是铜墙铁壁,长久地散发热量就形成了燥热,燥热就会体现在脸上,这就是痤疮的由来。双目有神,承泣帮忙

承泣能散风清热,明目止泪。主治目赤肿痛、视力模糊、白内障等症,还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预防黑眼圈。按按冲阳除腹胀

冲阳能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腹胀、口眼斜、牙痛、精神病。巳时(09:00~11:00)——安脾巳时最宜户外锻炼

巳时脾经当令,这个时辰有两大特点:一方面,此时是纯阳之时,五行中火能生土,脾只有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另一方面,五脏中脾居中焦,脾需依赖肝气的疏泄,才可使气血进进出出、通达全身。

吃过早饭后,脾经吸收了胃里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得到营养就会充满活力,自然会产生出去早餐后9~11点,最适合老年人户外锻炼。活动活动的想法。因此,此时锻炼最能强健脾胃。锻炼过后,一整天你都会精神饱满。养护脾经关键在饮食

脾主要的作用是运化,即吸收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通过心肺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养护脾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少吃些肥腻伤身的食物,脾经就能正常运转,健康自然来。胸腹疼痛找公孙

公孙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其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胸腹部,用于缓解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女性常按隐白可调经统血

隐白有调经统血的功效,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和小儿慢惊风等症,治疗月经过多或慢性崩漏的时候,可以用艾条温灸穴位。午时(11:00~13:00)——休心最宜午睡

午时算得上是一天当中重要的时辰,因为午时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人们最宜午睡。

午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阴阳相交,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此时午睡,能让身体进行自我调整,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帮助恢复元气。另外,心属火,很多失眠都与心火过旺有关。每天坚持午睡,心火慢慢就会降下来。午睡也大有讲究,睡的时间宜在15分钟到1小时之间。如果睡不着也没关系,闭眼睛眯一会儿,对身体也非常有好处。12:30吃午饭,肠胃病离你远远的

午时养生最主要的两件事就是吃午饭,睡午觉。正确的顺序是先睡午觉再吃午饭。有些人说,“我一直都是吃完午饭再睡午觉的啊!”虽然这是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但其实是不正确的。

从早晨起床开始,阳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是午时开始时,阳气到达顶峰转为往下走,此时,阴气初生,阴阳相交,是最佳的休息时间,所以最适宜午睡,而不是吃午饭。而且,吃完午饭就睡觉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吃完饭,胃里的食物正需要消化,然而睡眠会影响消化,进而胃病、肥胖症就找上门了。

另外,午时是心经值班,到了下午1点就轮小肠经值班了。所以,12:30左右吃完午饭最适合。这时候是小肠经发挥功效的时候了。该消化的就消化,该吸收的就吸收,保证肠胃病离你远远的。调养心病找神门

神门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心神失养或者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烦、惊悸、健忘、失眠,即主治心脏、脑神经方面的疾病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养心安神找心俞

心俞是又一个养护心脏的重要穴位,一方面它可以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还可以辅助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未时(13:00~15:00)——护小肠未时最宜养小肠

中医认为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谓“受盛之官”,有点像税务局。它吸收的营养精华是税钱,但是它自己却不能花,要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再将其合理地分配给其他各个脏器,这就是“化物出焉”。吸收的食物即是午饭,所以午饭一定要吃好,食物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主食、蔬菜、肉类搭配着吃。午饭饥饱要适宜

下午1~3点的时间段里,小肠经最活跃。因此,午餐一定要在午时内吃完,这样到了未时小肠值班时就可以最大化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午时将午饭吃完的原因。

另外,午餐一定要吃饱。食物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要以简单、重质不重量为原则,避免吃得过饱,否则身体里的气血都用在了消化食物上面,人整个下午都会觉得没有精神。“饱”不是“撑”,而是视自己的胃口大小来决定。吃得少了,小肠经就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吸收;吃得多了,还要耗用元气来消耗它。

千万别小瞧午饭。如果午饭只是随便填填肚子,那么下午很快就会饿,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四肢无力、头晕眼花等病症就会找上门来了。晚年保健康,多按养老

养老是小肠经的重要穴位,善治目花、耳聋、腰酸和肩痛等老年人常见病症,还可以辅助治疗由于小腹虚寒、小肠积滞引起的脸上长斑。小肠经上的通乳功臣——少泽

少泽是小肠经上的另一个重要穴位,主治头痛、项急、中风、昏迷、产后无乳等症,有清热利咽、通乳开窍的功效。孕妇产前1个月按揉此穴,对产后乳汁通畅大有益处。小儿打嗝溢奶,也可以轻柔地给小儿揉捏这个穴位。申时(15:00~17:00)——泻膀胱申时最宜喝开水

膀胱负责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被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因此,多喝水既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又能将体内的垃圾连同水液一同排出体外。膀胱经则相当于一个“污水管道”,人体的绝大部分污水都是通过它来排泄的。身体的垃圾减少了,患肾脏和膀胱疾病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反之,如果没有大量的水液来帮助清除体内的垃圾,那么膀胱就变成了“臭水沟”,排除的尿液又黄又臭。长此以往,容易患膀胱炎、小便不利、尿道结石等疾病。

申时喝水,能起到很好的清洗膀胱的作用。这里说的喝水,是单纯的白开水,绝不是各种啤酒、饮料,这些饮品并不能起到清洁膀胱的作用,相反会给肾脏和膀胱加重负担。申时学习与工作效率最高

下午3~5点是学习和工作最出成效的时间段。因为膀胱经的一端连接脑部,申时气血会流注到脑部,最宜好好复习功课,以强化记忆。古人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强调早晨学完后,一定要到下午申时好好复习,以强化记忆。

当然,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午时最好能睡午觉,到了申时才会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去应付工作和学习。中医强调顺时养生,如果破坏了这一规则,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后头痛,按揉天柱来缓解

天柱是治疗后头痛的特效穴。除治疗后头痛外,还对颈项僵硬、肩背疼痛、落枕、哮喘等症有很好的疗效。肾虚常按按志室

志室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可用于遗精、阴痛水肿、小便不利、腰脊强痛。酉时(17:00~19:00)——补肾酉时再喝一杯水,洗肾又能清膀胱

酉时轮到肾经值班了。酉时是气血流经肾经的时段,此时人体不宜过劳,宜休养调整,以贮藏精华、调养肾脏。

申时喝水可以清理膀胱,为什么酉时还要再喝水呢?因为申时是身体的排泄高峰,如果酉时能再补充一杯水,则可以完全清除膀胱里残余的垃圾,并且能减少尿液中的垃圾在肾脏的沉积,进而达到同时清理肾脏和膀胱的双重功效,全面保护我们的身体。四种习惯给你的肾敲响警钟长时间不良坐姿。长期坐姿不良容易伤到骨脊,骨脊是肾气向外1的自然延伸和扩展,若骨脊为外力、疾病所伤,其症必然顺势而入,伤及于肾。用脑过度。中医认为用脑过度对肾的伤害非常大,因为精能化气、2气可化神,人若是劳神过度,就会耗精伤肾。长期熬夜的脑力劳动者应多吃坚果补脑补肾。过食咸味。咸味食物中大都含有较多的钠离子和钾离子,多食伤肾,尤其是患有肝腹水的病人,一定要少吃。一般而言,心血管3疾病患者每天的食盐量最好低于3克。禁欲、纵欲。生理欲望既要得到满足,又不可纵欲无度,只有合4理安排性生活,才不致损伤身体、耗损精气。横骨帮男人摆脱难言痛苦

横骨在横骨上缘上方,故称横骨,有益肾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主治腹痛、外生殖器肿痛、遗精、闭经、盆腔炎。生殖健康的福星——大赫

大赫为足少阴冲脉之会,乃下焦元气充盛之处,有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功效。主治遗精、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带下。戌时(19:00~21:00)——护心包最宜培养夫妻感情

我国古代中医认为,戌时是“阴气正盛,阳气将尽”的时刻,所以主张夫妻在一起聊些有趣的事,保持愉快的心情,从内心深处的愉悦进而转到身体的愉悦。现代人常常以忙碌为借口,疏于沟通。如果夫妻之间,每天睡前抽出10分钟聊聊天,这对培养夫妻感情非常有利。双手合十,收敛心包

心包可以保护心脏,使其不受外邪侵入;如有外邪侵入,心包则首先掩护心脏。因此,心包就是代心受邪。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重要人物,心包就是保护它的警卫员。

日常生活,我们也可以常做一个简单的双手合十动作。从中医角度讲,双手合十就是收敛心包。然后把手掌根对着膻中(见165页)。闭上双眼,人的心和神都收敛了。眼睛就是神的外散,所以心收敛了,眼睛也要跟着收敛。天池——乳腺增生的克星

天池能活血化瘀,宽胸理气。主治咳嗽、胸痛、胸闷、乳汁分泌不足、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症。晚上双手合十,停在膻中约10分钟,有利于睡前心神收敛。揉揉天泉,给心脏打打气

天泉是心包经上非常重要的穴位,有理气化痰、通经络的作用,可用来专门治疗胸闷咳嗽。常揉天泉,还可增强心脏活力。亥时(21:00~23:00)——调三焦亥时是行房事的最佳时间

戌时,心已经很愉悦了,中国人讲究身心合一,就是说,心愉悦了,身体也要愉悦,所以亥时是男女阴阳和合的最佳时期。

房事之后,身体满足而疲倦,能快速进入睡眠,如果能在子时之前入睡,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不仅能让身体得到全面的休息和调养,还有利于孕育新的生命,这也是养阴的至要之法。但是,现代人的很多生活方式都“用阳”过度,“养阴”不足。什么是“用阳”呢?就是拼命工作、吃喝玩乐。“养阴”就是按时睡觉、调养阴血心神。长久地黑白颠倒,身体自然会出现问题。打通三焦经,气顺百病消

三焦经相当于包覆在各脏腑外面的油脂体膜,起到保护脏腑的作用。它是人体元气运行的通道,也是体内废气的出口。只要打通三焦经,元气运行顺畅、废气排泄及时,就能预防偏头痛、耳鸣、耳聋、心烦胸闷、大小便异常等疾病。

打通三焦经的方法很简单。每天临睡前,取坐姿或站姿,右胳膊伸向左侧,用左手手掌沿着由胳膊的外侧三焦经的行走线路从上往下拍打,直到手腕。动作快慢适度,略微用力即可,每次8分钟左右。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手腕背面的阳池(见91页)3分钟。按揉阳池可以将气血引到手上(三焦经经气的源头),从而疏通整条经络。右侧的经络疏导完毕后,换左侧。按压阳池,手脚冰凉不发愁

阳池是三焦经的原穴。经常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并将热能传达到全身。按揉支沟,宿便一扫光

支沟也是三焦经上的要穴之一。每天坚持按摩这个穴位,不仅能够确保肠道健康,还能清除肠道内累积的宿便,促进排毒,进而使人气色越来越好。第四章 饮食养生法《黄帝内经》中涉及饮食的理论阐述不下四十篇,从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出古代饮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透露出整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心态。其中,《素问·脏气法时论》讲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五字养生诀,就道出了中医学对全面饮食、平衡营养的卓越认识,指出饮食结构的重要性。在现代生活方式下,许多疾病都源于不当的饮食习惯。就拿肥胖来说,我国现在的肥胖患者每5年就翻一番,而肥胖又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温床。所以,为了健康,大家也应该把饮食养生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食物是最好的药药补不如食补

补品、中药的不当使用,对人体不但无益,反而危害多多,因此选用补品、中药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饮食上要树立“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一日三餐吃得好,自然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

平衡膳食《内经》说:“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段关于饮食的经典论述,指出饮食应以各种谷物为主,以各种水果为辅,以各种肉食作为调剂,以各种蔬菜作为补充,考虑这些食物的属性,然后将它们搭配起来食用,这样就能起到补益精气的作用。可见,平衡的膳食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饮食学家提出膳食上的八个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海陆搭配,养野搭配,浓淡搭配,冷热搭配,生熟搭配,酸碱搭配,食不厌杂,营养齐备。”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值得我们遵循。

饮食宜多样化《内经》提倡饮食种类要多样化,不挑食才有利于补缺救偏,调整阴阳。丰富的蔬菜是我们养生保健的首选,膏粱厚味不可嗜食,但也不宜不食,全面均衡的营养和多样化的饮食,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寒热温凉平,辨清食物属性酒肉不可嗜食,每天应吃蔬菜200~300克。好养生

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性,即寒、热、温、凉。除此之外,还有平性,即寒热之性不很明显,作用比较平和,既可用于热证,又可用于寒证。《内经》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意思是,如果饮食上过于寒或过于热,都易损伤脾胃。

寒凉性食物清热、泻火、解毒

寒与凉属同一性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来辅助治疗热证,比如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小便短黄等。

常见的寒性食物:马齿苋、苦瓜、藕、螃蟹、蕹菜、盐、甘蔗、西红柿、柿子、茭白、荸荠、紫菜、海带、竹笋、西瓜、香蕉、黄瓜、田螺等。

常见的凉性食物:茄子、萝卜、冬瓜、丝瓜、菠菜、苋菜、芹菜、荞麦、大麦、小麦、绿豆、豆腐、土豆、梨、枇杷、菱角、薏米、茶叶、蘑菇、鸭蛋等。

温热性食物温阳、散寒

温与热属同一种性质,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用来辅助治疗寒证,如面色苍白、口中发淡、喜饮热水、怕冷、手足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质淡等症。

常见的温性食物:芥菜、香菜、南瓜、龙眼、杏、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核桃、麻雀、黄鳝、虾、鲢鱼、海参、鸡肉、猪肝、猪肚、火腿等。

常见的热性食物:韭菜、葱、大蒜、生姜、小茴香、辣椒、花椒、羊肉、狗肉等。

平性食物补益、健胃

平性食物,既不偏寒,也不偏热,通常具有健胃、开胃、补益的作用。患有热证或寒证的人适合搭配食用,尤其是身体虚弱、久病的人。

常见的平性食物:大米、糯米、黄豆、蚕豆、红小豆、黑豆、玉米、花生、豌豆、扁豆、黄花菜、香椿、胡萝卜、白菜、莲子、芝麻、葡萄、橄榄、猪肉、鲫鱼、鸽蛋、牛奶等。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益健康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类型的食物。《内经》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意思是,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如何“忌口”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内经》提出,肝病患者禁食辛味;心有病,则少食咸味;脾有病少食酸味;肾有病少食甜味;肺病患者禁食苦味。绿红黄白黑,五色养五脏

绿色食物养肝 绿色食物入肝,多食有舒肝、强肝的功能。绿色食物是人体的“排毒剂”,起到调节脾胃消化吸收的作用,同时也是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绿色食物无疑是补钙佳品。常见的绿色食物有:绿豆、菠菜、西兰花、黄瓜、丝瓜、芹菜、韭菜、青辣椒、茼蒿、莴笋、白菜、荠菜、油菜等。

红色食物养心 红色为火,红色食物入心、入血,具有益气补血和促进血液、淋巴液生成的作用,进而能增强心脏和气血的功能。常见的红色食物有:红小豆、红薯、胡萝卜、红辣椒、大枣、西红柿、山楂、香椿、草莓等。

黄色食物养脾 黄色为土,因此,黄色食物摄入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脾胃区域。所以,常吃黄色食物对脾胃大有裨益。常见的黄色食物有:黄豆、牛蒡、薏米、韭黄、南瓜、苹果、蛋黄、小米、玉米等。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属金,入肺,利于益气。此外,白色食物还是一种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营金黄软糯的小米粥可健脾胃,补虚损。养食物,因其脂肪含量较低,非常适合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食用。常见的白色食物有:白豆、冬瓜、梨、白萝卜、银耳、藕、百合、茭白、米面、豆腐等。

黑色食物养肾 黑色属水,入肾,因此,常吃黑色食物可补肾。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等食物,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它们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对流行性感冒、慢性肝炎、肾病、贫血、脱发等均有很好的疗效。药食同源,巧用药膳养健康

许多食物本身就有药用的价值,属于药食两用之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食同源”。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加入一些药性平缓或药食两用的药物,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食用,以养生保健康,就形成了药膳。

我们常吃的绿豆,味甘、性寒,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等功效……各种蔬菜水果、油盐酱醋、五禽六畜,无不具有明确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药膳应用有原则

因证用膳 《内经》讲究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膳,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因时而异 《内经》说“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选用性质寒凉的药物,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因人用膳 体质、年龄不同,用膳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

因地而异 不同地区的人,饮食本就有差别,潮湿之地的人,饮食多温燥辛辣;寒冷之地的人,饮食多热而滋腻。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应遵循不同地区不同选料的原则。搭配平衡更营养五谷为养,谷物以生存《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中国古代的五谷指粟、麦、稻、黍、菽五类谷物,现代所说的五谷泛指谷类和豆类食物。

粟(小米)——五谷之首 小米味甘咸,性凉,有和中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小米以粥食最好,《本草纲目》记载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对于胃病患者来说,小米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是很好的滋补食品。

麦(小麦)——五谷之贵 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烦热、消渴、泻痢、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等。小麦食用方法很多,功效各不相同:生吃利大肠;水煎服用止虚汗,尤适用于更年期女性;小麦面外敷还能散血止痛,治疗痈肿损伤。

稻(大米)——传统主食之一 大米味甘,性平,有益气补中、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泻痢、烦渴等。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平时以米饭和粥为主,搭配各色菜肴,咸淡相宜。脾胃虚弱、烦热口渴者最宜。

黍(黄米)——最擅滋补 黄米味甘,性平,有益气补中的功效,可用于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等。黄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尤其适合脾胃虚寒、消化功能弱的人。黄米还可改善心包气血虚弱、心神无力等症,多食黄米,可大大提高心包的气血充盈度。

菽(黑豆)——豆中之王 黑豆味甘,性平,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水肿等症。黑豆有补肾强身的作用,因此尤其适合肾虚人群。黑豆可与乌鸡一起炖汤食用,能补肾养颜,养心安神。五果为助,水果助养生《内经》中说“五果为助”,这五果在古代指的是李、杏、枣、桃、栗五类,现在“五果”则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

李——消食开胃 李又称李子,性平,味甘,归肝、胃经。李子有消食开胃、生津止渴、清肝利水、补血养颜、利尿降压等功效。李子和坚果搭配着吃,可预防贫血,刺激食欲,尤其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发育。但李子不可多吃,多吃生痰,还会引起虚热、脑涨等不适之感。

杏——清热去毒 杏又称杏子,性微温,味酸,冷利,入肝、心、胃经,有止渴生津、清热祛毒等功效。杏子的果肉、果仁均可食用。生吃杏肉可促进胃肠蠕动、开胃生津。杏仁是一味常用的止咳平喘中药。

枣——补气补血 枣又称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大枣生吃可以养胃健脾;泡茶可以补血养气;和山药、糯米一起煮粥,可以养血安神、补虚健身;另外,炖乌鸡汤时,适量加入一些大枣,有补血补气的功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