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3 15:12:05

点击下载

作者:长铗韩锋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作者:长铗韩锋等排版:小不点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08663449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区块链:建设互联网的价值高速公路[1]姚余栋

区块链因比特币而生。一般民众都将比特币简单地视为一种货币,但从根本上来说,区块链更是价值传输协议。相较于通常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区块链与互联网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联协议)协议更为相似。只不过,TCP/IP协议为信息互联网而设计,区块链则为价值互联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在互联网上进行价值交换,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保价值交换的唯一性;二是如何确立价值交换双方的信任关系;三是如何确保双方的承诺能够完成依靠网络的自治机制(智能合约)而自动执行,而无需可信第三方的介入。2009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的诞生,给上述三个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去中心化协议,链上数据不可随意更改或伪造,因而提供了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区块链可理解为一个账本(ledger),人们只需加入一个公开透明的数据库,通过点对点的记账、数据传输、认证或智能合约来达成信用共识,而不再借助任何中间方。这个公开透明的数据库包括了过去所有的交易记录、历史数据及其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安全地分布式存储在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中,即为一个区块,从创始区块连接到当前区块,就形成了区块链。由于每个区块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索引,即区块的哈希(hash),使得每一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产生,若要逆转某个区块上的交易,需要重新计算该区块之后的所有区块,这在计算难度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区块链逐步成为一种可靠的审计工具,也让系统内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建立得以实现。

区块链本身具有分布式(Distributed)、去中介(Disintermediation)、去信任(Trustless)、不可篡改(Immutable)、可编程(Programmable)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区块链能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灵活更新市场规则,防止信息篡改和伪造,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宕机风险。因而区块链可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众多金融机构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区块链可直接用于银行相关业务。例如,对账户的反洗钱检查、交易后的银行结算等涉及人工审核的业务。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使账户资产、信用等信息可在各银行间共通,这大大简化了重复性手续,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全球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数字货币平台。R3CEV区块链项目在世界上获得多家银行支持,目前有42家银行加入该项目的研究,实现实时结算和清算功能。

各国央行还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尝试发行eSDR,来构建一套新型的超主权货币跨国支付清算体系,从而适当缓解主权货币主导下的传统货币体系缺陷,也有助于应对全球“流动性困局”。英国央行计划发布由中央机构控制的类比特币数字货币RSCoin。这是一款完全基于央行的需求来设计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该技术将依赖于一系列权威机构,如商业银行,防止货币重复消费。我国央行也在研讨发行数字货币方案。

由于任何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区块链系统:启动条件十分简易,且不难实现。当前正迎来区块链的寒武纪大爆发,大量区块链开源或封闭试验得以实施。现有区块链林林总总,有公有链、联盟链与私有链之分。知名项目除了R3CEV,还有Linux基金会推进的超级账本(Hyperledger),以智能合约平台而著称的以太坊,以及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闪电网络与侧链技术……正如区块链数据的合法性是以算法来竞争最长链,这些区块链协议与技术也呈现出非常激烈的竞争局面,它们最终哪一种会胜出,联盟链与公有链哪一个笑到最后,并成为互联网通用价值传输协议,目前还是个谜。

或许,互联网的早期发展能带给我们以启示。互联网鼻祖是美国国防部的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在20世纪70年代,ARPAnet已经形成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它们之间不能通讯。直到1974年,研究人员设计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著名的TCP/IP——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才将这些孤岛连通起来,构成现在的因特网(Internet)。因而,联盟链与公有链之间,比特币与以太坊之间,以及其他区块链网络之间,也许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局面,而是会通过构建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价值传输协议,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块链:互联链(Interchain)。同样,互联链也会像互联网的物理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层级设计一样,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应用场景的不同、共享账簿的开放权限的不同,而演化为不同层级的协议。

如果说TCP/IP协议让我们进入了信息自由传递的时代,区块链则将把我们带入价值高速公路时代。区块链协议的完善,将构成共享金融的基础设施。当今互联网正进入分布式时代,逐渐从传递信息的互联网演变为交换价值的互联链。出于价值交换的需要,人类进入数据可计算时代。数据结构也进化成为附带计算机程序的代码,数据可以自我计算,自我运行,从而成为智能数据,为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智慧社会打开了大门。

[1]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序二区块链:网络世界运行规则与技术的全新探索[2]王永利

近年来,区块链成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特别是金融互联网界快速升温、越来越热的概念。在中国,区块链更是引发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热的关注和探索。

区块链最早面世,是由于2009年初发布的比特币,区块链成为比特币产出、记录、流通的基础协议和技术应用。尽管比特币自面世以来饱受争议,甚至仍不能被政府和货币当局视同为“货币”,但比特币所应用的区块链技术却得到了包括政府和货币当局在内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区块链会成为快速升温的热点技术和话题?

这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比特币,开启了一种与传统社会(线下)没有多少关联的,完全应用于网络世界(线上)的网民身份验证、财富确认、交易记录、公证核查等全新的技术与规则体系的探索和尝试,而这给人们适应互联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选路径和无限遐想。

从其在比特币的应用情况看,区块链直观讲,就是将加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数据区块(Block)建立、比特币发行分配、网络身份验证,以及挖矿所形成的比特币(价值)确认、比特币交易记录,比特币的链上流动(价值转移),以及加密(加入了区块与交易时间标识等因素)登记和查验核实等在内的互联网协议规则和账本(Ledger)体系。

正因为比特币并不是线下法定货币的替代物,而是非法定货币当局发行和管理的,主要模仿黄金的模式,完全由互联网基础协议和严格的加密技术保护和支持的、全新的、去中心化的网络货币(虚拟货币),由此也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也不受制于现实社会法律的新的货币规则和体系,并且可以与法定货币进行买卖或兑换。

比特币自推出以来已超过8年时间,没有出现过资金或用户信息被盗用的记录,其安全性得到验证,而且其资金清算的效率和成本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使得人们对比特币所应用的区块链技术的信心不断增强,而且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区块链尽管是比特币所首创和应用的一种技术和协议,但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其应用也绝不会只局限于比特币。区块链的应用,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也可以是中心化的;可以是公有链模式,也可以是私有链模式。因此,在比特币之后,区块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并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区块链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高度重视,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交往和交易活动转到网上进行。网络世界(或线上社会)正在快速扩展、充实和活跃,而网上交易必须解决当事人的身份验证、价值核实、交易记录、查验核实等方面的效率和安全保护问题,需要严格的中介和协议(规则或宪法)。在这方面,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就是顺应线下交易向线上转移的发展轨迹,将现实(线下)社会的通行规则和做法推到线上(网络)社会,但实践中却越来越难以适应网上交易的需求。

比如,当事人身份验证,自然的选择就是以各国法律保护的身份证件的信息为基础,再增加账户或交易密码,以及脸谱、虹膜、指纹等生物识别等,进行线上交易的身份验证。这种方法,首先就使得跨境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的公民身份信息受到现实社会行政管辖的制约。同时,非数字化的、多种身份信息的采集和验证会大大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再者,现实社会中各种经济活动涉及资金清算的,除直接的现金交易外,都需要当事人首先在银行等机构开立账户,并通过开户机构进行资金清算。但由于种种原因,即使一个国家内,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在一个开户机构(包括其分支机构)开立账户,跨国之间就更不可能做到。这就使得在不同机构开立账户的当事人的交易,必须通过其开户机构之间的清算才能完成。将这种模式推行到网络世界,更将严重影响交易确认和资金清算的效率和成本。

还有,现实社会中,交易活动的计价和清算必然涉及货币,而货币都是以国家或地区主权保护的法定货币。在互联网跨境互联互通,互联网交易跨境发展的情况下,交易的计价和资金的清算还涉及货币的问题,多种货币的运行,也将大大增加清算的成本和风险。

因此,网络世界和网络交易的发展,亟须与之相适应的身份验证、价值核实、货币计价、交易确认与记录、账户管理与核查等方面的创新。而区块链技术为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迪和实践。

当然,比特币的应用是一种极端的例子,最初始的比特币并不是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转化出来的,而是要在网络世界通过“挖矿”才能获得的。因此,比特币可以完全撇开线下社会规则,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并由线上向线下延伸。而现实社会中,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交易,其主体都是人(包括法人),其财富或价值的管理不应该被完全分割,而必须连接和融合,因此,O2O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区块链的应用,不仅要研究和解决网络世界的问题,还要研究和解决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连接与融合问题。这将带来更多的挑战和风险,也需要更多的人、更大的力量、更深入的探讨和创新。也可能未来区块链技术会被更先进更完善的技术所替代,但区块链的历史价值将是不可磨灭的!

为普及区块链的知识,引导区块链的研究,推动区块链的应用,最近我国一批对区块链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将其心得和成果精心梳理,编写出版了《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一书,非常值得认真阅读。当然,区块链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和概念,其研究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希望《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一书能够成为大家学习、研究区块链的“垫脚石”,也希望作者们能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和作品!

[2] 作者为乐视金融CEO、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序三区块链——未来全球信用的基础协议[3]韩锋

在2015年的时候,阿里巴巴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行了一个研讨会,我受邀前往。会议的主旨很宏大,提出要为互联网金融建立一个理论体系!围绕这个主题,诸多中国一流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也深受启发,尤其是随着最近几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似乎给这一目标找到了答案。在探讨区块链能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什么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究竟互联网会为金融带来什么。

金融的核心无疑就是“信用”的建立。最原始的商品经济是以物换物。但大家很快发现这样的交易成本很高。如果你把几车皮商品拉去,但是交易没做成,还有可能被土匪抢了,不仅交易成本高,还要面临很高的风险。所以大家考虑,要让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首先要降低交易成本。于是很快就过渡到了利用信用建立交易的方式。信用的建立才是金融的核心。当然,我们传统的信用建立无疑是靠很多的“中心”,譬如央行、商业银行,要有法院、经济警察等。但是传统金融的问题就是成本过高。我本人很喜欢在北京周边骑车,只要骑车超过一百公里,虽然只是到了北京的郊区,但金融生态就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就经常找不到ATM(自动取款机)机了,找不到银行网点了。我自己是不太爱带现金的,结果有一两次在北京郊区把我弄得既不能住店,也不能吃饭,甚至无法买水。

打个比方,这就像人的身体,只靠主动脉无法到达全身,一定要有毛细血管,才能让身体的很多地方得到营养。如果人的毛细血管出了问题,那么你这个人就会得各种病,非常严重。所以互联网金融第一步搞得风风火火的,实际上是“支付宝”们,它向前跨的一步就是依靠大数据来建立信用,这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创业的时候,我也曾经去银行贷过款。其过程非常烦琐,要调查你的资产情况,恨不得把你的家底全搞清楚,之后才决定是否给你贷款。据说当时银行里所谓的小额贷款是五百万元。为什么这么大的数额?因为成本下不来。所以光靠银行是不行的,不说我去山沟里没ATM,很多中小企业甚至都无法得到贷款服务。结果突然出现了支付宝、余额宝,“信用”是建立在互联网交易的大数据基础上,这就是一大突破!大数据金融基本上是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步。它让信用建立的成本比传统银行吸储放贷方式的成本下降了很多。后来出现了P2P(点对点)、众筹等,都促使信用建立成本下降成为趋势。

那为什么还需要区块链?因为光靠互联网公司大数据产生“信用”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看看传统金融出现的几个问题。

首先,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实际形成了数据孤岛。每个互联网公司都会提倡互联网的共享、公开、透明精神。但事实上,他们会将掌握的大数据与他人共享吗?目前,答案是否定的。在当前形势下,大数据必然是每一个公司的绝对内部资源,不可能进行无边界的共享,这就出现了“大数据集中”的问题。

这样一来,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走向了初衷的反面。大数据的集中会引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如果形成数据孤岛,大数据资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全社会无法形成环流,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只能为少数数据的掌控者所利用,用户个人作为大数据产生者完全没有获得信用资源的主动权,这非常不利于全球市场信用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其次,数据所有权现在是错配的。海量数据是由每一个参与主体产生的,尤其是在腾讯微信这样的软件上。但大数据的所有权属于每一个参与主体吗?参与主体可以管控自己的大数据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尤其是2016年初发生了一件恶劣的事情——“百度卖吧”事件。在百度上形成一个“吧”产生的数据、资源的所有权应该归属于用户,这其中包括“吧主”也是由参与用户选举产生的。但是,百度却能将产生的大数据效益公开出售!

同样,在微信上我们每天能产生多少数据?我们每天产生的社交、交易数据本应该是完全属于产生者每一个人的。如果按互联网共享、平等、透明的精神,这种大数据产生的是一种“全球性的信用资源”。

所以,新的创新一定是要解决的问题是:大数据既要能够共享,又要能够清晰所有权归属。表面上看,这两点有些矛盾。众所周知,第一代互联网解决了信息的自由传递问题。“信息”本身可以复制、多次传递并且免费,这都没有问题。但“资产”不可以。在现实中,“资产”在传递过程中所有权唯一,资产的所有权是不能随便复制的。所以,如果按第一代互联网TCP/IP协议做的话,大家似乎无法在互联网上建立所有权和信用制度。因为资产属性一定是唯一的,不能说拷贝就拷贝。如果任何一个所有权可以无限复制,就没有任何人愿意相信,也就没有任何信用可言了。

2008年比特币的诞生让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中本聪认为不能靠某个中心建立信用。因为任何过度中心化的结果都会产生信息不对称,会存在利用中心权力损害参与者的利益、损害市场上其他方利益的情况。所以,比特币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要开创一种不需要第三方的、不需要中介的支付系统,即电子货币的支付系统。但这首先要解决资产所有权唯一性的问题,即不能重复支付。否则,这个所谓的电子货币无外乎就是存储的数字,如果还是可以无数次拷贝是没有任何信用价值的。在此之前,很多人也尝试建立电子货币系统。类似“Q币”显然是依靠腾讯公司发行的,一旦腾讯公司垮了,Q币则一文不值。但中本聪宣称要创造的这个P2P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不相信任何中心、不需要任何第三方!

比特币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区块链技术。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是“时间戳”。“时间戳”本身不是中本聪发明的,早就有国家的“时间戳”中心。比如一个合同,可以盖一个“网络时间戳”,相当于一个证明。即在这个时间点,合同的文本已经形成,当出现纠纷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证明来打官司等。比特币系统的每笔交易,为了防止重复支付,都盖了“时间戳”。因为盖了“时间戳”以后,同一笔资产就不能支付给第二个人了。如果有人重复支付,那么时间会对不上,系统会自动识别为非法交易。唯一的合法交易只能是盖了“时间戳”的那笔,这就成功解决了重复支付的问题。这个办法听起来可以解决重复支付问题,证明了此时此刻财产转移的唯一性,但问题是:谁来盖这个“时间戳”?中本聪显然是市场的信徒,信奉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都是由自利的人组成的,要有一定的利益规则。盖“时间戳”的是所谓的“矿工”。矿工每10分钟给全网的每一笔交易盖“时间戳”——记账。他们也是有利益驱动的。矿工的利益是币基所产生的新币的奖励,通过竞争到一段时间内(约10分钟)的唯一合法记账权而获得,谁竞争到了,谁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比特币的奖励,同时,全网其他矿工要同步一致它这个记账,然后竞争下一个区块记账权。最初,这个奖励是50个比特币。按照规则设定,每四年减半一次。2013年减半到25个比特币。所谓区块链,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区块账簿连接起来形成的单向记账链条。

比特币的区块链是靠消耗计算资源给全网作证,重新建立信用体系。大家经常看到网上的讨论,比如,下一代微信可能是什么,下一代淘宝可能是什么等。在我们看来,下一代最有可能的是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系统。每个人在微信上产生的大数据,对每个人自身都有很大价值。如果这些数据用类似Factom(公证通)这样的系统加密后形成一个新的数字水印(哈希)然后保存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每个人自己产生的大数据都不可篡改,私钥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也就掌握了自己大数据的所有权。当我们任何人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只要提供自己的公钥和私钥给全球任何一家银行,根据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出贷款人的信用情况,这就可以让每个人通过大数据+区块链获得全球信用。

阿里巴巴副总裁高红冰对我说:“传统金融的信用建立在钢筋水泥的大厦上,你看银行是不是都得盖大楼?但未来的信用是建立在区块链的数据上。”所以区块链就是靠全网分布记账,自由公证,建立了一个共识数据库,这就是未来信用的数据大厦。

畅想一下未来,比如说原来你的出生证、房产证、婚姻证等,需要政府备书,好像政府才能承认。但一旦跨国,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包括合同。跨国以后合同可能就不能被承认了,或者无法执行。整个传统的信用执行系统成本非常高。这些成本都摊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但是,如果全网公证帮你证明,几乎无法作假。否则就像我刚才说的改时间,除非我有本事把每个人的手表都改了。将来大家公证一件事情,比如公证你们的情侣关系,一下子就会成为全网的事实,修改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除非到全网的每个矿工那里去改,成本高到无法接受。现在,要想修改的话,我问过比特币的矿工,如果他们的世界想要这样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成本是十几亿人民币(随着时间还在迅速地增加)。成本一旦高了,大家就都不想作假了,因为付出的代价和获得不成比例。

一个新的时代,未来的信用、真假是靠全网公证某个协议,靠全网每台电脑成为记账人来实现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未来信用由每个消费者自己靠大数据在区块链上产生,就像北京市金融局霍学文书记所说的,“区块链会成为全球金融的基础架构”,这是未来的信用大厦。

[3] 作者为清华大学博士生,iCenter导师,比特币基金会终身会员,曾任清华大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项目负责人,美国甲骨文教育基金会中国合伙人。第一章[4]区块链创世纪一、先驱篇(一)中本聪的生日

P2P Foundation是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的网站,注册这个网站必须提供出生日期,中本聪填写的是1975年4月5日。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这些信息是真实的,但如果认为这些信息是随便填的,又似乎低估了一位密码学家的自我修养。

4月5日在货币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在1933年的这一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该法令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都是非法的。

罗斯福没收美国人的黄金,并以美元交换,然后让美元贬值了40%,强制推高黄金价,目的是让美国的债务贬值,从而对抗大萧条。这些措施造成的后果是美国人的财富被洗劫了40%。

有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所作所为中最违反宪法的行为之一。这是政府不经过民主程序对民众最直接的盗窃行为之一。

那么,在1975年又发生了什么?在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人可以再一次合法地拥有黄金。

这两个数字撞在一起实在太蹊跷,无法让人不怀疑这是有意为之。毕竟中本聪没有说他出生于1933年,而是说1975年。因为如果出生年份是1933,这意味着当他发明比特币时已经75岁了,显然不太可能。假如1975年出生,2008年时他33岁,这明显地更让人信服[5]。

如果仔细研究中本聪的创世论文以及比特币代码,一定对他注重细节以及对货币知识的掌握感到惊讶,显然,他的生日数字不是随机组合。没错,这是一个政治隐喻,透露给关心这些细节并能理解的特殊人群,比如那些密码朋克们。(二)密码朋克

基于密码学技术的比特币,并非加密货币之发轫,早在20世纪80年代,密码朋克就有了加密货币的最初设想。蒂莫西·梅(Timothy May)提出了不可追踪的电子货币——加密信用(Crypto Credits),用于奖励那些致力于保护公民隐私的黑客们。

加密货币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分布式共识,也就是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等人1982年提出的拜占庭将军问题(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所谓拜占庭将军问题是指,把战争中互不信任的各城邦军队如何达成共识并决定是否出兵的决策过程,延伸至计算领域,试图建立具有容错性的分布式系统,即使部分节点失效仍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也可让多个基于零信任基础的节点达成共识,并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

1990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提出注重隐私安全的密码学网路支付系统,具有不可追踪的特性,就是后来的电子货币Ecash。不过Ecash并非去中心化系统,后来大多数电子加密货币都继承了Ecash重视隐私安全的特性,以盲签名技术(Chaumian blinding)为基础,但都没有流行起来,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中介机构。

1993年,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和其他几个人创建了一个“密码朋克邮件名单”的加密电子邮件系统,简称“密码朋克”,对抗受到政府监控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埃里克·休斯在《密码朋克宣言》里阐述了密码朋克的使命与目标。“密码朋克致力于建立匿名系统……电子时代,隐私是开

放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期望政府、企业或其他大

型的匿名组织保障我们的隐私……如果期望拥有隐私,那么

我们必须亲自捍卫之。我们使用密码学、匿名邮件转发系统、

数字签名,以及电子货币保障我们的隐私。”

密码朋克在20世纪90年代最为活跃,包括电脑黑客、密码学家和追求隐私的狂热者,他们极力主张用密码技术保护个人隐私不受其他人或者政府的侵犯,但在当时,密码技术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是被政府垄断,主要用于情报和保密。

密码朋克们意识到密码学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蒂莫西·梅说:“正如印刷技术改变了中世纪的行会及社会权力结构,密码技术方法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机构及政府干预经济交易的方式。”

比特币的加密理论基础来源于以下几项密码学的技术创新:1976年威特菲尔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与马蒂·赫尔曼(Marty Hellman)发明的非对称加密算法,1977年罗纳德·李维斯特(Ron Rivest)、阿迪·萨莫尔(Adi Shamir)和伦纳德·阿德曼(Leonard Adelman)率先发明的第一个具备商业实用性的非对称RSA加密算法[6],以及1985年由尼尔·科布利茨(Neal Koblit)和维科特·米勒(Victor Miller)首先提出的椭圆曲线加密算法(ECC)。这些加密算法奠定了现在非对称加密理论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领域。

但是,当时这些加密技术发明均在NSA(美国国家安全局)严密监视的视野之内。NSA最初认为它们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将其视为军用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NSA才放弃对这些技术的控制,RSA算法等非对称加密技术最终得以走进公众领域。

有趣的是,中本聪并不信任NSA公布的加密技术。2013年9月,斯诺登爆料NSA采用秘密方法控制加密国际标准,比特币采用的椭圆曲线函数可能留有后门,NSA能以不为人知的方法弱化这条曲线。所幸的是,中本聪使用的不是NSA的标准,而是另一条鲜为人知的曲线。全世界只有极少数程序躲过了这一漏洞,比特币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另一名密码朋克戴伟(Dai Wei)提出了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money。分布式思想是比特币的重要灵感来源,在比特币的官网上,B-money被认为是比特币的精神先导。

B-money的设计在很多关键的技术特质上与比特币非常相似,但是不能否认的是,B-money有些不切实际,其最大的现实困难在于货币的创造环节。

在B-money系统中,要求所有的账户持有者共同决定计算量的成本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但计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且有时并不公开,计算量的成本这类信息并不准确、及时,也难以获得,因而B-money很难成为现实。

2005年,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比特金(Bitgold)的设想:用户通过竞争解决数学难题,再将解答的结果用加密算法串联在一起公开发布,构建出一个产权认证系统。该系统已经非常类似于比特币的理念,且发布日期与比特币非常接近,所以,萨博也被视作中本聪的潜在候选人之一。除此之外,萨博还发表了许多关于《合同法》在网络中安全实现的理论文章,这些思想被视为区块链智能合约的起源。

但萨博终究不是中本聪,他擅长于理论研究而不是编程实现,他一直寻找能将比特金变为现实的开发者,但没有人响应。

从乔姆的Ecash,到戴伟的B-money,再到萨博的比特金……几代密码朋克都怀着对自由货币的向往,像堂吉诃德一般偏执而骄傲,试图征服加密货币的风车,最终都功亏一篑,这些理论探索并未真正进入应用领域,长期不为公众所知,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加速了比特币面世的进程。(三)加密货币的乔布斯[7]

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发明以及创立Napster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与肖恩·帕克(Shawn Parker)点对点网络技术的开发,使比特币的出现成为可能。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建立分布式交易账簿,并以呼叫问答机制向全网广播,网络节点不停地检查接收的数据,避免数据被篡改。

数字货币的诞生历程就像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橄榄球进攻,在乔姆、戴伟、萨博等“明星球员”的冲刺下,每一次冲阵都前进了一些,但离“达阵”总还差一点距离。

最后的难点就是“双重支付”问题。“双重支付”阴云在数字货币诞生伊始,就始终盘桓不去。其实解决方法是现成的,就是亚当·拜克(Adam Back)在1997年发明的哈希现金(Hash Cash)算法机制。但起初,该设计是用于限制垃圾邮件发送与拒绝服务攻击。这就好比另一个球场正进行着田径接力赛,并没有引起橄榄球赛场的注意。2004年,哈尔·芬尼(Hal Finney)接过拜克的接力棒,将哈希现金算法改进为“可复用的工作量验证(Reusable Proofs of Work)”。他的研究又是基于达利亚·马凯(Dahlia Malkhi)与迈克尔·瑞特(Michael Reiter)的学术成果:拜占庭容错机制(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所有的技术都已成熟,终于由中本聪在2008年完成“达阵”。他将RPOW(可复用工作量验证)引入加密货币,就像博尔特跑入了橄榄球赛场一样,一下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比特币诞生了。中本聪阐述了RPOW机制如何用于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RPOW消除了中枢“时间戳”服务器的需求,杜绝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通过攻击中央服务器进行比特币无限重复消费的问题。

非对称加密、点对点技术、哈希现金这三项关键技术没有一项是中本聪发明的,但最后摘取桂冠的却是他。这与其说是运气,不如说是因为中本聪恰好具备发明比特币的全部素养:既是“橄榄球员”,又是“田径高手”,更关键的是他还是编程大师,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中本聪就像是加密货币界的乔布斯,纵横于不同领域,采撷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正如戴伟事后评价说:“要想开发出比特币,必须:①对货币有非常深入的思考;②要了解密码学;③认为比特币这样的系统从理论上是可行的;④要有足够的动力将这个理念开发成实际产品;⑤编程能力出色,能保证产品安全;⑥有足够的社交技巧,才能围绕这个产品建立一个成功的社区。密码学圈子能符合前三个条件的人就已是凤毛麟角。”(四)创世区块

中本聪第一次出现是在2008年11月1日。那一天,秘密讨论群“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该帖的署名就是塞托西·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这样的电子货币系统是密码朋克们数十年来的梦想,有许多人进行过尝试,但都失败了。当时最积极的反应也只是持怀疑态度,因为密码组成员已经看过太多低水平的新手想出来的宏伟计划,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怀疑。当时有不少人表示,这样的系统是不可能实现的,连大卫·乔姆这样的密码学天才都失败了,更何况一个无名小辈呢。

中本聪细致入微地回答了所有疑问,最终在白皮书中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白皮书遵从学术习惯采用“我们”作为第一人称,行文也是标准的论文格式。“本文提出了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

系统。它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

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的金融机构。”

中本聪选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将比特币公布于世,在介绍他的创新时说道:“传统货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任。中央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历史上这种可信度从来都不存在。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能管理好钱财,并让这些财富以电子货币形式流通,但银行却用货币制造信贷泡沫,使私人财富缩水。”

与密码朋克的文章相比,比特币创世论文的语言显得格外冷静和去政治化,文中没有出现政府或主权的字眼,仅将比特币描述成一个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支付系统。

两个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他同时通过“挖矿”得到了50枚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就叫作“创始区块”(Genesis block)。

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本聪将他的怀疑和愤怒集中在了银行机构上,但与用生日密码挖苦美国政府一样,他不动声色地幽默化了英国财政大臣达林一把,在创世区块里写道:“当时正是英国财政大臣第二次出手疏解银行危机之时。”

财政大臣左支右绌的窘态就这样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第二次”在此与其说是一个量词,不如说是一个形容词,很形象。

9天以后,中本聪向密码学家哈尔·芬尼转账了一笔比特币。那笔转账在当时还不值一文,却在加密货币篇章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受信第三方金融机构而完成的点对点交易。

与许多患有隐私癖的黑客一样,中本聪也是独行侠。他几乎没有合作伙伴,如果非要说一个,哈尔·芬尼勉强算半个。芬尼是参与过PGP加密技术研发的一位顶级开发者,也是密码朋克的重要成员。当中本聪在加密邮件列表中宣布比特币的想法时,迎来的更多的是冷嘲热讽,但只有芬尼热情支持。芬尼很早就对加密货币计划感兴趣,早在2004年,他就推出了自己设计的加密货币,在其中采用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所以他明白比特币的价值。当中本聪公布第一个版本的软件时,芬尼马上下载并测试。

多年后,芬尼在社区回忆这段经历说:“我想我是除了中本聪以外第一个运行比特币的。我开采了大约70个块,而且我还是第一个比特币交易的接受人,中本聪测试时转给了我10个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中本聪通过邮件谈了很多,主要是我报告一些故障然后他把它们搞定。”

社区网友亲切地把芬尼称作“中本聪的沃森”,因为当电话被发明时,第一个电话就是贝尔打给他的助手沃森:“沃森,快过来,我想见你。”2014年8月,在与渐冻人症搏斗了五年之后,哈尔·芬尼在亚利桑那州去世。向“沃森”致敬!(五)后起之秀

比特币发布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媒体与公众纷纷把中本聪与20世纪90年代的那些密码学天才们相提并论。中本聪对此不以为然。[8]

尽管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宣称比特币是从密码朋克中来的,中本聪却对密码朋克或者密码无政府主义只字不提。

2010年,维基解密宣布接受用比特币的捐款时,社区一片欢呼,中本聪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请不要揠苗助长。比特币这个项目需要平静地成

长,这样软件才能够逐渐强化。我请求维基解密现在不要使

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非常小的测试项目,还处在婴儿

期。在这个阶段,你们所带来的关注将摧毁我们。”

中本聪对20世纪90年代的失败者记忆犹新。他指出Beenz(虚拟货币)、Flooz、Ecash(电子货币)等数字货币先驱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中心化的架构。因为一旦为数字货币信用背书的公司倒闭,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该数字货币就会面临信用破产和内部崩溃的风险。

2013年,一名叫特拉梅尔的安全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与中本聪的加密邮件往来。在邮件中,中本聪写道:“我觉得现在更多的人对90年代感兴趣,但是经过数十

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基于‘信任第三方’系统的失败(例如

Ecash)。我希望人们能够有一种区分,即知道:我们是在

尝试首次建立一个以‘非信第三方’为基础的系统。”

然而,要向公众解释这两者的区分很难,有一次他在论坛抱怨:[9]“向普通读者描述比特币真是‘bloody hard’(该死地困难)。”

中本聪对加密货币前辈的态度难说有几分尊重,但世道轮回,没过几年他也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

对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来说,挖矿是必须的。正如白皮书中开门见山指出的:“想要在点对点(P2P)基础上布置一个分布式的‘时间戳’服务器,我们必须使用一种与亚当·拜克的哈希现金相似的工作证明系统。”

但很多人都认为,比特币网络消耗的庞大计算力是一场能源灾难。素数币创始人萨尼·肯(Sunny King)试图将算力应用于蛋白质折叠、寻找素数这样的科学工程。他自信地写道:“加密货币目前已分道扬镳为两条道路:一种是能源密集型,另一种是环保节能型。我相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5年以上),环保节能型货币将因其成本优势而挑战能源密集型货币。素数币第一次引入非哈希现金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使算力不仅用来制造区块链,还提供额外的潜在科学价值。”

除此之外,Sunny King还发明了权益证明(PoS)。与要求矿工证明执行一定量的计算工作不同,权益证明要求用户提供证明一定数量加密货币的所有权即可。

还有一些人对比特币处理交易的效率很不满意。比特股创始人拜特·马斯特(Byte Master)在社区发帖:“互联网带宽、CPU(中央处理器)、硬盘空间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指望用户用个人时间和挖矿的方式获得财富,这对于创新而言将是不利的。此外,比特币10分钟的确认时间对于验证付款而言实在是太长了,它应该像如今刷信用卡那般迅速。”

中本聪是这样解释的:将来用户只需运行轻节点,只交易,不挖矿,处理区块的节点将是矿场部署的大型服务器。最后,他无奈地说:“如果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没时间说服你。”在心底,恐怕他又吐槽一遍“bloody hard”吧。

另一位技术天才维塔莱克(Vitalik)从未在社区与中本聪对过话,毕竟在2008年的时候,他才13岁。Vitalik与中本聪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代码。他指出,中本聪作为一个老派C++程序员,编程水平并不高明,但运气不错:“虽然中本聪在2008年为比特币做出的绝大多数决策我们仍坚持着,但他的选择绝对不是完美的,幸运的是他正确的次数经常比错误要多。事实上有几个实例,因为中本聪的选择我们获得了更好的结果。”

他说的是中本聪在比特币的代码中埋下的三个“彩蛋”,后来被证明都是对的。

第一个是比特币使用公钥的哈希作为地址,带来了不必要的复杂度和浪费。但事实上,这是深思远虑的未雨绸缪,因为可以让比特币完全免受量子计算机的威胁。第二个是比特币总量2100万的限制,或者说是2的50.899次方。这是一台计算机里面能以标准整数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数,超过那个值的话,数值将像里程表那样归零。第三个是选择了正确的椭圆曲线,成功绕开了NSA居心叵测的陷阱。

中本聪在代码里处处留情,可惜能读懂他的人不多。很难说Vitalik能否算是一个知音,因为后者并不认为中本聪天才地设计了这一切,他说:“这些设计带来更好结果的原因可能连中本聪自己都没想到过。”他认为中本聪是蒙对的。2014年,他发起以太坊项目,试图以一套图灵完备的脚本语言,解决比特币扩展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不同智能合约,让用户搭建各种应用。有意思的是,以太坊以加密货币先驱的名字作为货币单位,戴伟、萨博、芬尼均名列其中,唯独没有中本聪。

2010年12月12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发布了他最后一个帖子,其后,他在网络上的公开活动频率也逐渐降低。直到2011年4月,他发布了最后一项公开声明,宣称自己“已经开始专注于其他事情”。他依然跟几个关键人物保持着联系,比如说比特币的首席开发者加文·安德森,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到这一年年末,安德森公开表示,中本聪回复他电子邮件的次数越来越少,然后慢慢地就再也没了消息。二、货币篇(一)石币之岛

密克罗尼西亚是太平洋的三大岛群之一,其中最西边的雅浦岛上曾住着一群非常古怪的土著居民。1903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威廉·亨利·弗内斯(William Henry Furness)在雅浦岛住过几个月,并把他在当地所见的风俗记录成书,书名叫《石币之岛》,因为当地的货币体系令他印象深刻。

雅浦岛上没有金属资源,于是石器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即使是石灰岩,也需在离雅浦岛400英里远的帕劳岛上才能找到。雅浦岛部落里的探险家们开采这些石灰岩,打制成内部中空外部呈环形的石轮,然后用木筏运回雅浦岛作为货币使用。这些石轮小的直径30多厘米,大的直径有3米多。为了便于运输,有时会往中间插一根粗壮的木柱。

雅浦石币有个很有趣的特点。交易双方在决定了使用多大的石币付费后,如果那个石头太大了,不方便运输,那么卖家只要在买家的石头上做个标记就可以了,这样就算是付费了。那个标记就说明这个石头已经属于卖家了,而石头仍然躺在买家屋里。

不只如此,还有更神奇的事情。岛上有一户大财主,所有人都承认他们家是首富,但奇怪的是,没有人见过首富家里的石币,连他的家人都没见过。他们家拥有的财产是一个巨大的石币,大小只有祖辈才知道,因为这个石币一直沉睡在海底。原来许多年以前,这户人家的祖辈和其他人外出探险,寻找和开采石灰岩,就像美国西部的淘金客一样。他们的祖辈运气不错,碰到了这个庞然大物,便将其制成石币,然后用木筏拉回家。但是归途中遭遇了强烈的暴风雨,为了逃命,探险队只好砍掉拉筏的绳子,于是那块巨大的石币沉入了大海,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回村后,探险队的成员都替他作证,那块石币尺寸巨大并且质量上乘。虽然已掉落大海,但大伙都见证了这块石头的去处,所以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它的主人仍然可以用它买东西,就跟把石币运回家存放起来的效果一样。

如果这个还不足以让你惊讶,请看下面的故事。雅浦岛岛民都不穿鞋,并且也没有发明轮子,自然也就没有车道。岛上只有一些适合原住居民裸足行走的珊瑚礁道路,但是西方殖民者却要求他们修筑能行驶汽车的公路。德国在1898年从西班牙手中买下了这座岛,要求几个部落的酋长组织修路。修路对土著居民而言完全没有意义,德国人的马克在土著居民看来跟废纸差不多,所以命令下达了几遍都无人搭理。想想也是,一伙拿枪的人登上一座自己从未踏足的岛屿便声称拥有岛屿的所有权,还强迫当地居民为自己修路,这不是流氓是什么。德国政府研究了雅浦岛的文化习俗后,突然开窍了,下令对几个违抗命令的部落征税。他们派人到这些部落的每家每户,并往他们最珍贵的石币上涂上黑十字标记,声称这些石币已经归德国政府所有了。这个解决方案既简单又“文明”——文明用在这儿真够讽刺的——但的确非常奏效,可谓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所有人都觉得政府抢了自己的钱,为了使钱不被抢走,只得乖乖去替政府修路。最后路修好了,德国政府就把那些标记抹去,于是岛民又幸福地过上自己富有的生活。

读到这里读者朋友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底下竟存在这样荒唐的货币!但事实上,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皇冠上最璀璨宝石的信用货币,其运行原理与雅浦岛石币并无不同。(二)法兰西银行的黄金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里举了一个例子:1932年,法兰西银行害怕美国不再盯住金本位,不再按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兰西银行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它存在美国的大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为了降低将黄金装船海运的成本,法兰西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兰西银行的会计账簿上。

于是财经报纸用头条报道了这条关于“黄金的损失”以及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威胁等诸如此类的消息。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增加。市场认为美元走软,法郎走强。这种因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甚至引发了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

而事实上,黄金并没有流到法国,仍然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因为这只是一次会计操作而已。当时的实际情形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地下金库的抽屉上作了一些标记,表示这些抽屉中的金块属于法国了。

看起来雅浦岛的石币像是远古的实物货币,如法国人的兽皮,蒙古人的砖茶,印度原始居民的杏仁,中国夏代的海贝……但是,雅浦岛居民的交易并不真正需要挪动或分割那些石币,他们只需要更改石币上的标记,甚至连标记也不需要。如果大伙脑海里有关于某一石币的共同记忆,那么大伙也都承认这笔财富的存在。

对,货币只是一种记账方式。不仅雅浦岛居民这样认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这样认为,比特币等区块链货币也是这样认为。当文克莱沃斯兄弟宣称他们拥有100000枚比特币,不是说在某银行的保险箱里,真的有100000枚比特币整整齐齐码在那儿,而是说比特币全网节点都承认有这些一笔比特币,且归属于文克莱沃斯兄弟的比特币地址。(三)货币的本质

让我们回到货币的本质。假想我们处在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比如同样也是在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岛上,与雅浦岛不同,这个小岛还没有诞生货币。岛上只有我和你,现在我们需要进行一笔交易。我想要你手里的鱼,你想要我手里的浆果。那么很简单,我们直接互相交换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现在手里没有浆果,我的浆果得在秋天才能收获,可是我现在又很需要你手里的鱼。那么我们该怎么交易呢?好吧,鉴于岛上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决定相信我,我给你发出一个IOU(I owe you),即借据,约定到秋天浆果收获的时候我支付给你,现在我就可以获得我所想要的鱼。我们引入资产负债表的概念,让这个故事更一目了然(表1-1)。表1-1 基于直接互换的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负债表中,我的资产由于获得鱼而增加,同时负债也增加,即对你的债务凭证。而你的资产端则是将交易给我的商品转换成了对我的债务追偿权。

现在我们来个稍微复杂的例子。假设你我素昧平生,彼此都不信任,那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进行交易?假设我们都信任一个第三方,比如银行,银行也乐意充当我们的桥梁,那么交易见表1-2。表1-2 基于第三方的资产负债表

我把自己的IOU转换成向你所认可接受的第三方发出的IOU,在这里由银行发出的IOU即银行券(bank note)。这样如资产负债表所示,我在资产端获得所需商品,负债端为对银行的IOU;而银行的资产端则为我发出的IOU,在负债端银行以我发出的IOU转换为对你发出的银行券(钱)。你的资产就由商品转换为银行券。

所以在现代社会,货币就是一种特殊的IOU,无论把货币当作是贷款还是债务,货币的本质都是一种记账方式。

当交易的群体不只是两个人之间,而是扩大到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当我们进行这种时间上不匹配的交易时,我们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IOU,那么这个系统就会变得极为复杂(图1-1)。因为没有都认可的第三方时,我们每个人的交易都要取决于是否相信其他人,这将使我们在交易中寸步难行。于是我们不得不依赖于银行这种所谓“可信第三方”,可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转化为另一个问题:银行真的值得信任吗?图1-1 无“可信第三方”的交换(四)邓巴数限制

如果雅浦岛首富登上“非诚勿扰”,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太平洋底拥有一块非常值钱的石头,恐怕会被女嘉宾当成疯子羞辱。这种原始的货币制度只适合自然状态下的小规模经济,也就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所说的熟人社会。雅浦岛石币无法突破邓巴数限制。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发现每个人与之维持持久关系的熟人,数量通常只有150个左右,这一数量限制就称作邓巴数。狩猎采集社会的典型组织单位“游团”的规模一般不足百人,比如非洲西南部卡拉哈里沙漠的桑人,每个游团20~60人,邻近农耕区的游团100~150人;从事游耕农业的半定居社会,规模也只是略大,比如缅甸克钦邦山区的游耕群落,最大的也只有100多人。

雅浦岛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神奇的货币现象,乃是因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小岛居民人口不多,交易不普遍,货币的周转速度也非常慢。当地居民有的也许终其一生,也只有寥寥几次交易行为。幸亏雅浦岛上没有淘宝,没有电子商务,不然当地居民的脑子可能会“内存不足”。这也正是雅浦岛石币仅存于与世隔绝的大洋孤岛,而不见于人类主流社会的原因。

从地理上,没有比雅浦岛石币更孤独的了,它原产于西太平洋上的帕劳。但在理念上,它并不孤独,可以说它与比特币思想异曲同工。石币与比特币都具有稀缺性,前者是大自然的石灰岩矿藏分布,后者是基于数学算法;两者同样需要付出昂贵的劳力(计算力)成本才能获取,前者是冒险家的航海运输,后者是矿工的挖矿;两者交易总账均采用分布式存储,前者是大脑记忆,后者是计算机(表1-3)。幸亏有了计算机,人们终于不再需要用石头标记或集体记忆来记录交易,计算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切。交易行为也同样打破了熟人社会的限制,在比特币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不必彼此熟识或信任,也无须引入可信第三方,就能随时随地自由交易,也就是说,邓巴数被突破了。表1-3 法币、石币、比特币特性对比(五)中心化缺陷

如果雅浦岛首富为富不仁,想要私下使用这笔巨款,比如偷偷跟自己的情人说我那块大石头送给你了,那么这次交易是无效的,因为交易没有广播,并没有其他岛民在旁边作证。但如果首富临死前,当着全岛人民的面说,这块大石头就作为遗产给我的大儿子了,那么这笔交易就是有效的,因为其他岛民都做了见证,并集体更新了头脑里的“账簿”。雅浦岛石币虽已具备分布式货币的雏形,但毕竟人肉信息传递网络是脆弱的,交易在口口相传的途径中以及集体记忆中极易出现差错。

比特币全网的节点每时每刻都在向网络广播交易,每笔交易经10~60秒就能广播至全球所有节点,速度取决于节点的网络连接状况。这些广播出来的交易在经过矿工的验证后,打包到数据块中,串联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区块链,这些交易一经六次确认便几无篡改的可能性。要修改某个区块上的数据,得从这个区块开始重新计算之后的所有区块,考虑到比特币全网1300万亿次哈希运算的算力,地球上在比特币网络之外已不存在足以逆转比特币交易的计算能力。

雅浦岛的集体记忆式账簿虽然表面上是分散的,但仍然存在一个权威的第三方,可以决定石币的归属。然而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中,并无一个高高在上的殖民政府有权宣布没收你的比特币。或许从载体来说,石币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比特币只是虚无缥缈的数字,但从实用性来说,石币只是发人深省的寓言,比特币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

数万年以来,雅浦岛岛民将他们在遥远的岛屿上开采出来,经过打制并运回自己居住岛屿的石头,充作交换的载体,他们一直这样独特地理解着金钱与财富;数千年以来,文明社会则把金块从地底深处开采出来,花大力气进行冶炼,经过长距离的转运,再次埋进精心设计的地下金库,金块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离奇波动;最近几年,矿工们满世界寻找着便宜的电力,大规模部署先进的ASIC[10]芯片,挖掘一种叫比特币的玩意,据说那是一串叫作Base58编码的毫无意义的字符,居然能在全球100多家交易市场卖数百美元一个。听完上面这个故事,比特币是不是也变得不那么令人费解了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