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彩图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06:14:1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斯奋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彩图版)

唐诗(彩图版)试读:

前言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辉煌的两个篇章。

唐诗,以其包罗万象、涵融千古的气度,大声镗鞳、雄视阔步的风采,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的魅力,名家蜂起、流派林立的造诣,众体赅备、创作宏富的成就,超迈前人,难乎为继,令人高山仰止,叹为大观。

宋词,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唐诗那样全方位地面向世界、拥抱人生,而是以自己长于咏叹柔情的格律、特具的细腻深美的技法,集中精力去开拓人类心灵那复杂隐秘的幽土。它继唐诗之后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另外有豪放一派,试图扩大词的内容而与诗争胜。但它们实际上未能显示出“与诗划境”的独创,在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上也远不能同词之正宗婉约派相比。

在唐诗时代的中后期,出现了唐五代词,而在宋词时代,则并存着宋诗。

宋代诗人不甘步唐后尘,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一反晚唐艳冶、通俗、粗豪的诗风,转而偏尚理趣,追求淡雅。后人因此有“宗宋”者,主张宋诗在唐诗之上。这自然不是公允之论。从整个诗歌发展线索来看,唐诗、宋诗本为一体,都属于格律诗充分发展而臻于极盛的阶段,直到宋以后这一高潮才告结束。我们或可将宋诗视为唐诗的去脉。

唐五代词则是宋词的来龙。它完成了词体由民间向士大夫阶层的演化,即所谓“化俗为雅”的一个进程。一批杰出的作家和一批不朽的名作脱颖而出,以花间派为代表,无论在形式、内容、题材、品位、技法、辞藻等各个方面,都为宋词的繁荣昌盛奠定了方向。因此唐五代词是不容抹杀和忽视的,亦如宋诗之不容抹杀和忽视一样。

这套《唐宋诗词鉴赏系列》(彩图版)分为三册,实际上包括了上述四部分的内容。换句话说,它的范围包括了唐诗、宋诗、唐五代词、宋词。我们从这一范围中精选了140位作家的258首名篇佳作,进行翻译、赏析和注释,并附以作者简介,目的在于为抱有兴趣而又初次涉足这片神奇土地的人们,提供一点入门的向导。因此,我们特意挑选篇幅较短的作品,除进行简要注释之外,用了较大的心力进行白话今译和艺术分析。译文采用逐句对译的办法,使读者易于直接地体味和把握古代诗词的语言,并循序渐进,触类旁通。艺术分析则试图丰富多样一些,以期启发读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助于拓宽对古代诗词的审美视野。

这套图书的另一特色,是每一首诗词都配上了一幅彩绘的插图,意在收取图文并茂之效,增加吸引力。

要做好通俗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同我们曾经做过的诗词选注工作一样,当这套图书完竣之后回头来看,仍旧发现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同行们不吝指谬匡正,使将来有机会再版的时候,能够把它修订得更好一些。刘斯奋刘斯翰2015年中秋前夕于广州蝉虞世南(1)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朝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法家”。【今译】

垂下小小的触须,吸饮着清澈的露水。/阵阵婉转的鸣响,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飘散开来。/由于处身高洁,它的声音自然就传得很远,/可不是凭借习习的秋风!【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字面上看,每一句似乎都紧扣着吟咏的对象——蝉来着笔,但实际上作者是借物喻人,意在赞美一种品格——“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个人只要做到品格高洁,自然就会声名远播,赢得社会的景仰,又何用凭仗外力的大肆宣传呢?这样来写诗,就具有了哲理的深度。比起那些挖空心思,单纯就物咏物的作品,无疑要高明得多。在唐代,不少人为着出名,拼命奔走钻营,希望达官贵人替他宣扬。这已经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风气。所以作者写这首诗,还有针砭时弊的用意。【注】(1)“(ruí)”:帽带末端的穗。此喻蝉的触须。(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约676),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今译】

广袤壮阔的三秦地区,拱卫着巍峨的长安城阙。那风烟缥缈的极远处,可就是五津吗?/马上就要送你上路了,我心里充满了离情别意。/哎,为着一官半职而劳碌奔波,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在这四海之内,但愿彼此把知己的情谊永存心底;/那么即使远隔天涯,也同朝夕相见的邻居没有两样了。/啊,可别在这各奔前程的一刻,/像小儿女那样,让悲伤的泪水沾湿了我们的衣襟!【赏析】

情投意合的朋友,一旦离别分手,总难免依依不舍。然而,在这首送别诗中,作者却以壮阔的意境,豪迈的语言,把对杜少府的情谊表达得既真挚深沉,又爽健豁达。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由于极其凝练地揭示出古往今来友谊的真谛,具有很高的概括力,因此脍炙人口,历久常新。【注】(1)“少府”,官名,即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之任”,赴任。“蜀州”,古地名,在今四川省境内。(2)“城阙”,这里是指唐代首都长安(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阙”,宫门前的望楼。“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地区。(3)“五津”,指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个渡口,均位于四川省灌县至犍为之间的岷江边上。(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2)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被诬陷下狱,含冤而死。著有《陈拾遗集》。他的文学创作和主张在唐代极有影响,并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今译】

回顾茫茫往昔,先贤们的身影已经不可追寻了,/瞻望未来,继起的英才俊杰又在何处?/啊,每当想到人生所处的天地是那样广大、无穷,/我不禁独自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了!【赏析】

陈子昂是一位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文学上锐意革新,致力于开创一代风气的有志之士。但是,他的主张在当时却不受重视,他因此感到十分苦闷。《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忧愁苦闷的情怀。这首诗质朴无华,直抒胸臆,既是寂寞精魂的呐喊,也是时代晓角的长鸣。虽然只有短短22个字,但内涵却异常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非凡力量。【注】(1)“幽州”,古地名,即今北京市大兴区一带。“歌”,放声高歌。古代的诗大多能合乐歌唱,所以诗与歌往往密不可分。(2)“怆(chuàng)然”,凄恻的样子。(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咸亨元年(670)进士,官至修文馆直学士,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今译】

看来,唯独我们在外做官的人,/对节物的变化特别敏感。/瞧,火红的云霞正从大海那边升起来,又一个早晨开始了。/梅花都开了,杨柳也吐芽了。江南的春色,正在向江北不断延伸。/温馨的气息,逗引着黄莺们婉转的歌喉。/晴和的阳光,使水面上的草绿得更深了。/忽然,听见唱起你的诗篇,调子是那样古朴苍凉。/我的思乡之情被勾起了,不禁热泪盈眶,几乎滴湿了衣襟!【赏析】

陆丞写了一首《早春游望》诗,作者按照这个题目,也来唱和一首。所以第一句就点出“游”字,第二句点出“早春”,同时隐含了“望”的意思。接下来四句,句句是望中所见,也句句是早春景致——前三句是远景,第四句转为中景,第五、六两句再拉为近景,却分写鸟声和草,一虚一实,避免了板滞。第七句点出“唱和”,第八句借“归思”再度暗示出“游”字。纵观全诗,句句不离题目,却又一气呵成,毫无拼凑的痕迹,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注】(1)“晋陵”,古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作者的友人。名字不详。“丞”,古官名,多属副职。此指晋陵郡丞。“和”,即唱和——仿照别人诗作的题材或体裁来作诗。(1)渡汉江宋之问(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唐代虢州(今属河南省灵宝市)人。在朝廷任职期间,曾两次因罪流放,最后死于岭南。他的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被认为是唐代律诗成熟的标志。【今译】

自从被命运抛撇到了岭南这蛮荒之地,我同家人连音信都断绝了。/好不容易才熬过了冬天,又熬过了春天。/如今,故乡终于变得愈来愈近,但我的心情反而更加惴惴不安,/连碰见从那边来的人,也不敢开口探问一下。【赏析】

这是一首逃亡者的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意是生怕暴露了身份,所以尽可能避免开口。作者惶恐不安的心理,表现得可谓入木三分。但是,在通信方法落后、消息传递困难的古代,这两句诗却引起了读者更多的联想——“不敢问来人”,也可以理解为生怕在自己远行期间,家中出了什么不幸的变故,甚至已经得到某种传闻,既不肯相信,又担心是真的,以至迟迟没有勇气加以证实。也许反而是这么一种理解,使作品获得更多读者的共鸣——由于语言过于简洁,导致同一作品产生两种以上的理解。这是我们阅读古典诗歌常会碰到的情形。【注】(1)“汉江”,即今汉水中游的襄河。(2)“岭外”,五岭之外,即岭南。(1)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他是唐朝享有盛誉的宰相之一,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作以和雅清淡受到世人的推崇。有《曲江集》。【今译】

白璧般的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天各一方的人们,此时此刻,想必都在翘首仰望吧?/这象征团圆的漫长夜晚,该使触景生情的离别者生出多少怨叹!/他们彼此苦苦思念着,以至整夜徘徊,难以入睡。/最好把蜡烛灭掉,你瞧这满庭的月色多么招人爱怜!/还得取一件衣裳披上,因为滋生的露水变得凉意沁人了。/啊,多想掬一捧月色遥赠远方的亲友,但又哪能办得到呢?/不如回到床上去,也许,在梦中倒能同他们相会。【赏析】

团圆的明月是美丽的,但是,对于远隔一方的亲人来说,此情此景,又会分外牵引起彼此之间的强烈思念。这首诗,诗人便是抓住面对这样一个夜晚,人物复杂矛盾的心情去展开描写,其中有对月色的爱怜,有对亲友的忆念,有对长夜的怨叹,有对梦魂的祝愿,而这一切,又错落有致地贯穿于人物的就寝——起来——就寝这一活动过程之中,所以显得顾盼起伏,摇曳多姿。【注】(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朋。(2)“竟夕”,整个夜晚。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早年曾经谋求入仕做官,施展才干,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援引,结果只能在隐居中郁郁以终。他是唐代初年的重要诗人,在生前和身后都享有盛名,对后世诗坛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著有《孟浩然集》。【今译】

春天的天气特别容易让人发困,一觉睡下,竟连天亮都不知道。/多亏鸟儿把我唤醒了,这边厢,那边厢,到处都传来他们欢快的啼叫。/忽然想起,昨儿窗外的风雨声几乎响了一夜。/哎,不知园子里又有多少花朵要遭殃了!【赏析】

第一句是“醒来”,第二句是“倾听”,第三句是“回忆”,第四句是“询问”。由于有了这一连串活动作为贯穿线索,使“春晓”、“啼鸟”、“风雨”、“落花”这些暮春时节的景物,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且被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弹奏出一支节奏鲜明、格调优美的“惜春”晨曲。这首诗虽然明白如话,但是由于作者避开了对暮春景物的直接描写,而主要从听觉和想象来加以体现,所以依旧具有实中见虚、含而不露的韵致。(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3)(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今译】

农历八月,浩大的秋水使洞庭湖变得无边无际。/整个天空仿佛都被湖水包涵着,哪儿是水,哪儿是天,都变得模糊难辨了。/远处,一天到晚云烟变幻,想必是云梦大泽蒸发出的蒙蒙水气;/脚下,汹涌的浪头猛烈地拍打着湖岸,使岳阳城仿佛在微微晃动。/要是能乘风破浪,飞渡这八百里洞庭,那该有多快意啊!可惜我既没有船,也没有桨。/结果,只能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真有愧于这圣明之世!/哎,坐在湖边,瞧着诸位幸运而得意的渔翁,/我心里徒然充满了艳羡之情!【赏析】

作者满怀建功立业的渴望,但又苦于进身无门,于是借洞庭湖为题,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丞相,希望对方给予帮助和提携。这样一层意思,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达得既含蓄又委婉。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洞庭湖那种浩瀚汹涌、气象万千的面貌描绘出来了,确实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概括才能。【注】(1)“张丞相”,指张九龄。参见《望月怀远》作者简介。(2)“涵”,包涵。“虚”、“太清”,均指天空。(3)“云梦泽”,古代湖泽名。本为二泽,北为云泽,南为梦泽,分处湖北省的长江两岸。后大部分淤积为陆地,便统称“云梦泽”。(4)“岳阳城”,今湖北省岳阳市。(5)“羡鱼情”,用“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意思是与其一味空想,不如积极行动。(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唐代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及其附近地区)人。曾任文安郡文安县(今属河北省)尉。《全唐诗》录存他的作品仅6首。【今译】

西沉的夕阳,眼看就要隐没到群山背后。/滚滚黄河,永不停息地向大海奔流而去。/你希望把千里风光尽收眼底吗?/那么就加把劲,向更高的一层楼健步攀登吧!【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的开头两句,用“白日依山”和“黄河入海”来展示登楼所见,气象宏伟阔大,可以说已经无以复加。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接下来,他更热情地邀请读者同他一道继续攀登,从而使我们的眼界和胸襟一下子获得更高的升华。很明显,三、四两句是全诗的重心和高潮,但如果没有一、二两句强有力的铺垫,恐怕难以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由此也说明了,一首诗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整体,只有恰如其分地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才能获得完美的成功。【注】(1)“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唐朝时属河东道)西南。据记载,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常有鹳雀来楼上栖息,由此得名。“鹳雀”又写作“鹳鹊”。(1)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2)一片孤城万仞山。(3)羌笛何须怨杨柳,(4)春风不度玉门关。【今译】

奔腾的黄河蜿蜒东去,愈远愈高,仿佛要同天上的白云连接在一起了。/孤零零的一座边城要塞,光秃秃的万仞群山,这就是我们朝夕相对的一切!/也许耐不住寂寞吧,一支羌笛呜呜咽咽地吹奏起来。哎,又何必把这曲哀怨的《折杨柳》吹个不停呢?/要知道,那带来生机和希望的春风,是从不光临这玉门关的啊!【赏析】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皇帝们都锐意开拓疆土,这给有志之士们创造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同时也给长期征战在外的边关将士带来了有家难归的痛苦。这首诗所表现的就是后者的感叹——“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其说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如说作者是用“春风”来隐喻皇帝的恩泽,从而曲折地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推行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完全避开了对军旅生活的具体描写,只是着力写出边塞的荒凉和气候的恶劣,而将士的困苦处境便自然而然地隐寓于其中。【注】(1)“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带。该地古时有《凉州》乐曲流传,唐代时传入长安。(2)“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周朝时以八尺为一仞。“万仞”是极言其高。(3)“杨柳”,指《折杨柳》曲。相传歌词如下:“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表达一种离乡别井的愁苦情怀。(4)“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1)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秉性放达,证圣元年(695)擢进士,官至秘书监,后归隐镜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仅19首。【今译】

高高的一棵柳树,仿佛是用碧玉镶砌而成。/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从树梢上垂挂下来。/瞧,那片片细长的叶子多精致!可知是出自谁的巧手吗?/啊,有一把神奇的剪刀,那就是二月里的阵阵春风……【赏析】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歌咏柳树的作品不少。但贺知章这一首,却以其新颖别致的构思,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此诗开头用“碧玉”和“丝绦”来形容柳树,虽然也贴切,但毕竟比较寻常。然而,到了三、四两句,作者便摆脱了静止的摹写,转而从柳树同春风的关系着笔,并且通过“剪刀裁叶”的比喻,使自然界中这充满生机的一幕,在我们眼前一下子活了起来。事实上,如此巧妙而新鲜的比喻,恐怕已经很难被超越和取代,因此这首诗也就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注】(1)“绦(tāo)”,用丝织成的带子,这里用来形容柳条。(1)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2)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今译】

少年的时候我就离开了故乡,直到一大把年纪才回来。/我这满口的乡音一点也没变,但头发已经快掉光了。/村里的孩子们见了我,却不认识,/都笑嘻嘻地围着问:“这是从远方哪里来的客人呀?”【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始回,乡音依旧,但在乡人眼中已经成了陌生人……这样一种人生经验,恐怕不是作者所独有;而由此生出无限感慨的,恐怕也不止作者一个人。正因如此,当人们读到这首诗时,就很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就算没有这种经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也仍旧会对诗中的主角产生由衷的同情。是的,这是一首纯粹以情动人的诗。它摒弃了一切华丽的辞藻,也不进行特别的精雕细刻,却具有一种浑朴天然的魅力。【注】(1)“偶书”,偶然写下的诗。(2)“衰(cuī)”,疏落。(1)阙题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作者简介】

刘昚虚(约714—约767),字全乙,唐代江东(一作新吴)人。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做过崇文馆校书郎、夏县令等小官,诗文颇受时人推重,一说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合称“吴中四友”。《全唐诗》仅存其诗15首。【今译】

轻絮般的白云,把出山的道路遮没了。/一道碧绿的溪水,使春天在这儿逗留得特别长久。/时不时可以看见片片落花漂浮而至。/它们随着流水,把芬芳播向远方。/我家清静的大门,正对着崎岖的山路。/柳荫深处,就是我日常读书的草堂。/即使是大白天吧,那里面也是绿幽幽的,/只透进淡淡的光影,映照着我的衣裳。【赏析】

这首诗虽然失掉了题目,但从内容来看,我们却不难知道它要表现的是山中隐居的乐趣。前四句——白云、青溪、落花、流水,构成了一种外界环境;后四句——闲门、深柳、草堂、日影,则集中描写了山居中的情形。前者的基调是动的,后者的基调是静的。由于二者被和谐地统一在山中春日这么一种氛围之中,所以彼此之间不仅没有产生不协调,相反,当作者写动景时,我们仍旧感到它是静的;当作者写静景时,我们则感到它同时又充满动态。而作者对于幽居生活的愉悦之情,也就在这样的描写中得到了巧妙而深切的表现。【注】(1)“阙题”,失掉了题目。这是后人加上去的。“阙”,同“缺”。(1)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2)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3)(4)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唐代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全唐诗》存其诗36首。【今译】

登上蓟门城楼放眼一望,我这个远方来客不禁为之一惊——/瞧,又是吹笳,又是擂鼓,那闹哄哄的处所,原来全是我军的营帐。/无边无际的积雪,横亘在天幕下,发出凛冽的寒光。/破晓时分,三边地区的熹微曙色,已经闪动在高耸的旗帜上。/越过辽阔的沙场,那报道敌情的烽火,一直深入到胡人聚居的处所。/而拱卫着蓟门城的雄伟群山,白云朵朵,逶迤延伸到渤海边上。/我正当年富力强,虽然不敢自比投笔从戎的班超;/但说到建功立业,却仍然愿意仿效当年终军的榜样!【赏析】

这首诗前六句紧扣着“望”字来描写,每两句为一层,依次递进,眼界一层比一层开阔,气势也一层比一层宏大,从而为七、八两句的直抒胸臆作了有力的铺垫。全诗写得雄浑壮丽,激越高昂,颇能反映盛唐时代相当一部分才智之士的精神风貌。【注】(1)“蓟门”,即今居庸关。(2)“三边”,古代把幽、并、凉(今河北、山西、甘肃一带地区)三州合称为三边。(3)“投笔吏”,东汉人班超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立功塞外,哪能抄抄写写过一辈子!(4)“缨”,绳索。“请长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向汉武帝表示:只要给他一根绳索,就能把南越王捆回来!(1)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作者简介】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为常熟尉,又任金吾长史。张旭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书法家。诗歌作品仅存6首写景绝句。【今译】

翠绿的山岭在闪闪发光,山间的万物都在生机蓬勃地各展姿容,这春天的景致被摆弄得有多迷人啊!/不要因为天色微微有点见阴,就打算转身回去,/要知道,纵使天气晴朗,一点要下雨的样子都没有,/但只要进入白云深处,那湿润的水汽也照样会沾湿衣裳的。【赏析】

作者同来访的友人一道到山中游览,走着走着,天色有点阴下来。是否继续前进?看来友人显得有点踌躇。于是作者便写了这首诗鼓励他。在诗中,作者没有去推测是否真的会下雨,而只就山行的情趣来发挥——是的,天气晴朗固然是一种情趣,但细雨湿衣又何尝不是一种情趣?而且,恐怕后一种情趣更富于山行的色彩。虽然不知道他的友人最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但我们读了这首诗之后,无疑是不会拒绝同作者一道继续前进的。【注】(1)“山行”,一作“山中”。(1)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唐代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曾两次参加朝廷校理典籍的工作。《全唐诗》存其诗10首。【今译】

我的旅途还要延伸到青山那边。/此刻正乘着帆船行进,眼前是碧波一片。/潮涨了,两边的江岸变得更加广远宽阔;/风向正好,船帆高高地扯上了桅端。/海边的早晨来得特别快,夜色还未褪尽,太阳已经在东方冒出头来。/江上的春天也似乎到得格外早,屈指算算,还有好些日子才是新年。/看来真该写一封信,向家人遥致祝愿。只是,怎样才能让他们收到呢?/我眼睁睁地瞧着行行归雁不断地从头上经过,飞向洛阳那边……【赏析】

北固山,离长江出海口已经不远,作者泊舟于山下,面对展现在眼前的美好风光,不禁生出了许多感受。这首诗最出色的部分应该说是中间四句——受潮汐支配的江水(它因一帆孤悬的对比而显得格外宽阔)、来得特别快的早晨和特别早的春天,都无一不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而这一切,又被描绘得那样生机蓬勃,优美动人。所以,尽管诗的结尾带上了一笔乡愁,但整个基调无疑是开朗明快的。【注】(1)“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并称“京口(即镇江)三山”。(1)凉州词王翰(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简介】

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为人豪放不羁,曾任秘书正字、仙州别驾、道州司马等职。《全唐诗》存其诗一卷(13首)。【今译】

捧过芬芳的葡萄美酒,把夜光杯斟满。/刚刚打算开怀痛饮,热烈的琵琶声马上就催促人们按拍起舞了。/哎,即使喝得烂醉如泥,躺在沙场之上,也请别笑话我们,/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又有几个能够活着回去呢!【赏析】

这是一个欢宴的场面。地点是战争前线,人物是出征的将士。至于背景,到底是得胜归来,还是寻常的宴饮?作者没有交代,不过也无须深究。值得注意的倒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如果从全诗中割裂出来看,往往很容易认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自暴自弃的颓废心理。但是如果联系前两句来寻味,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基调其实是豪迈的、热烈的。在唐代前期,由于不少士人都把立功边塞看作是博取名位,施展抱负的便捷途径,所以王翰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毫不奇怪了。【注】(1)“凉州词”,见王之涣《凉州词》注(1)。(2)“夜光杯”,传说为周穆王时,西域胡人所献,“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这里是借指精致的酒杯。(1)长干曲崔颢(选二)

一(2)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二(3)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4)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全唐诗》存其诗42首。【今译】

一、这位阿哥住哪方?/小妹住的是横塘。/停船容我来借问,/或许彼此是同乡。

二、我家本住在江边,/来来去去江水畔。/与妹都是长干人,/怎么从小不见面?【赏析】

景是最寻常的景,人是最寻常的人,事是最寻常的事,但是作者却从中发现了不寻常的诗意。所以一经写出,便传诵千古。是的,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这便是诗。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它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艺术感觉,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当然,还要有相应的写作技巧。【注】(1)“长干”,古地名,在今南京市内。“长干曲”是指乐府《杂曲歌辞》,多儿女言情之作。(2)“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与长干相近。(3)“九江”,泛指江水而言,不是指江西省的九江。(4)“生小”,自小。(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今译】

古代的那位仙人,已经乘坐黄鹤离去了。/这个地方,徒然剩下了一座黄鹤楼。/那只黄鹤啊,一去之后就再也不回来,/楼前的白云从此寂寞地浮荡着,千载悠悠。/江水在晴空下一直伸展开去,汉阳那边的树木历历可见,/而鹦鹉洲上,芬芳的春草已经长得十分繁茂。/不知不觉黄昏已经来临,啊,我的家乡到底在什么地方呢?/面对着烟波浩渺的大江,我心中不禁涌起阵阵忧愁。【赏析】

作客异乡,登楼远眺,何况又正碰上日暮黄昏的时刻,自然很容易触发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恐怕还不足以使诗仙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事实上,这首诗一开篇就从黄鹤楼的历史来下笔,起势已见不凡,第二句接写眼前现状,第三句再度回顾过去,第四句又回复眼前,经过这样的反复咏叹,不仅把黄鹤楼置于一种深沉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引人注目沉思,而且这样写,也同时把登楼者本人纳入了其中,所以,经过第五、六两句写景的铺垫,转入全诗结尾时,回荡于我们耳际的乡情抒发,就不再是肤浅的人生嗟叹,而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哲理的深度。【注】(1)“黄鹤楼”,古楼名。传说仙人费伟乘黄鹤经此,故得名。(2)“汉阳”,古县名。(3)“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水冲没。(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2)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3)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存诗180余首,《全唐诗》将其诗编为四卷。【今译】

昨天夜里,我们冒着一江寒雨,进入了古吴国地区。/天刚放亮,彼此就要分手了。那楚地的遥山远岭间,将行进着你孤单的身影。/啊,当你回到洛阳之后,要是亲友们问起我的近况,/那么就请转告他们:我这颗心,仍然像贮藏在玉壶中的冰晶那样,洁净如故!【赏析】

中国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往往把隐居田园,比喻为“在山”,把出仕做官,比喻为“出山”,而自己则像山中的泉水,只有“在山”才能保持纯洁,一旦“出山”,就难免变得混浊。当然,也有一些人,虽然进入了官场,但仍旧希望能保持内心的纯洁,王昌龄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由于形象地表达了有类似矛盾心境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而又格调优美,情致深长,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赞赏。【注】(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朝。(2)“吴”、“楚”,古地名。此泛指镇江一带的地方。(3)“冰心玉壶”,比喻纯真廉洁的胸怀。唐代姚崇《冰壶赋·序》:“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但使卢城飞将在,(3)不教胡马度阴山。【今译】

头上是象征团圆的明月,脚下是戒备森严的边关,这种情景,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朝和汉朝。/但是,长驱万里,到那里去从征作战的军人们,却至今未见班师凯旋。/哎,要是那位威震卢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的话,/那么,胡人的马匹是绝对不敢跨越阴山一步的!【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通过联系现实的历史追溯,极力写出谋求边境和平的困难与艰辛。三、四两句笔锋陡然一转,又把问题的解决说得似乎很容易。然而,读者却不可放过“但使”二字。由于这一虚拟词,使我们恍然醒悟到:所谓“容易”,其实只是作者的一种设想,现实是,唐朝恰好缺乏像李广那样忠勇善战的将军!所以归根结底,要谋求边境的和平,还是很难……通过这样的运笔,作者就使这首只有短短四句的诗,具有了两重转折,显得顿挫往复,饶有余味。【注】(1)“出塞”,一题作《从军行》。(2)“卢城”,一作“龙城”。据考订,西汉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匈奴人畏惧他骁勇,称他为“飞将军”,避而不敢南犯。而右北平后属卢龙县管辖。至于龙城,汉代在匈奴境内,因此李广绝不能称为“龙城飞将”。(见阎若璩《潜邱札记》)(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命出使边塞,其余大部分时间均在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右丞。他在诗歌创作上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同时又是著名的画家。有《王右丞集》。【今译】

寂静无人的山林里,一场清爽的秋雨刚刚歇住。/已是傍晚时分,何况正值秋凉天气。/茂密的松树间,一轮皓月露出脸来。/盘陀的涧石上,清澈的泉水在淙淙流淌。/一阵笑语从竹林深处飘来,噢,是浣纱的女郎们结伴回家了;/绿云般的荷叶簌簌摆动着,一位迟归的渔翁从小船上走了下来。/既然桃红柳绿的春天已经过去,就任凭它过去吧,/在我看来,这地方还是蛮可以住下去的。【赏析】

秋天,在人们的心中一般都摆脱不了萧杀和悲凉。可是到了王维的笔下,他所隐居的山林中的这个秋夜,却被描绘得生气勃勃,充满了令人神往的色彩与音响。新雨、松林、明月、白石、清泉、翠竹、浣女、绿荷、渔人、小舟,在作者那支奇妙的诗笔的驱遣下,共同奏出了一曲极其抒情的秋夜赞歌。也许不论是谁读了,都会同意作者的结论:这么个地方,确实是蛮可以住下去的。【注】(1)“暝”,夜晚。(2)“王孙”,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观猎王维(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今译】

劲风扑面而来,弓弦铮然作响。/渭城的郊野上,将军摆开了围猎的阵势。/去年冬天的枯草还没长起来,猎鹰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准确了;/积雪已经消尽,那腾踏的马蹄何等的迅捷轻盈!/猎手们一会儿把新丰市甩在后面,/一会儿又直奔细柳营而去。/当他们回过头,向刚才射下大雕的地方望去,才发觉已经暮云四合,红日将沉了。【赏析】

要在短短8句诗中,仅用40个字写出一次围猎的全过程,而且要生动精彩,无疑是难度极高的事情。王维的这首名作,首先推出一个动作激烈的特写镜头,并以劲风渲染出紧张的氛围,接着才点出主题和人物,起笔已先声夺人。三、四两句分写鹰腾和马跃,是场景的进一步展开,也是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如果说,这两句抓住围猎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事物,进行了十分细致而出色的刻画的话,那么五、六两句却一变而为虚写,只概略地勾勒出猎手们行经的路线,而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自行想象补充。最后以第七句回顾这次狩猎的高潮——射雕,第八句点出距离和时间的消逝,这样,作者便在极短的篇幅里,将围猎的全过程有声有色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注】(1)“渭城”,秦代的咸阳城,汉朝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使至塞上王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