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1 04:16: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

2019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试读:

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一)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部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范围经济

2生产者剩余

3自动稳定器

4逆向选择

二、计算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消费者开始在北京,有一固定的收入,假定他的效用函数为aau(x,x)=xx。已知北京的物价为(p,p),上海的物价为

121212bbaabbabab(p,p),并且pp=pp,但是p≠p,p≠p。又知道广1212121122ccabab州的物价为(p,p)=[(p+p)/2,(p+p)/2]。问:他121122应该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

2某垄断者决定在两个市场之间分配产量。两个市场在地理上是分开的。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是P=15-Q,P=25-Q;垄1122断者的总成本为C=5+3Q,Q=Q+Q。问:12(1)实行价格歧视时,使两个市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分别是多少?利润是多少?(2)如果不能实行价格歧视,那么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分别又是多少?利润又是多少?

3考虑以下IS-LM模型:C=250+0.6Y,I=250+0.2Y-4000i,DdG=250,T=350,(M/P)=Y-5000i,(M/P)=1700。

请回答下列问题:(1)推导IS关系式和LM关系式;(2)求解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与均衡利率;(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请计算此时的Y、i、C和I;(4)为了抵消(3)中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实行哪些货币政策?

三、简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在劳动供给中,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总供给曲线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2弗里德曼为什么认为“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

一、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两重性。

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简述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联系与区别。

二、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及详解(一)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部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范围经济

答: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产品种类的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范围经济产生于多种产品生产、而不是单一产品生产的情况。企业采用联合生产的方式可以通过使多种产品共同分享设备或其他投入物而获得产出或成本方面的好处,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营销计划或统一的经营管理获得成本方面的好处。例如:某企业生产X、Y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使用同样的生产设备与其他要素投入。X、Y两商品的产品转换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产品转换曲线

图1中凹的产品转换曲线表明了范围经济。曲线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上所代表的产出水平要低于连线之上的曲线上所代表的产出水平。即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的每一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更高。

测度范围经济的公式如下:

其中,C(X)表示用既定的资源只生产X商品所耗费的成本,C(Y)表示用既定的资源只生产Y商品所耗费的成本,C(X+Y)表示用既定的资源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的联合生产所耗费的成本。如果SC大于零,则存在范围经济,表示两种商品的单一生产所耗费的成本总额大于这两种商品联合生产所耗费的成本;如果SC小于零,则存在范围不经济;如果SC等于零,则既不存在范围经济,也不存在范围不经济。

2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其含义是:在生产中,只要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鉴于此,在经济学中,当厂商在短期中生产一定产量时,把每一单位产品上的价格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部分加总,称为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在几何图形中,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生产者剩余

3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4逆向选择

答: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或柠檬市场模型(Lemons model),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逆向选择的过程是:在价格p给定后,好车逐渐退出市场→买主出价越来越低→次好车又进一步退出市场→买主出价更低→二手车平均质量更低→…→p=0,q=0。这个均衡的结果是:最后没有交易,市场彻底萎缩。也就是说,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低质量商品会将高质量商品逐出市场。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二、计算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消费者开始在北京,有一固定的收入,假定他的效用函数为aau(x,x)=xx。已知北京的物价为(p,p),上海的物价为

121212bbaabbabab(p,p),并且pp=pp,但是p≠p,p≠p。又知道广1212121122ccabab州的物价为(p,p)=[(p+p)/2,(p+p)/2]。问:他121122应该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

解:假设消费者的固定收入水平为I,则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L=xx-λ(px+px-I);121122

其一阶条件为:∂L/∂x=x-λp=0,∂L/∂x=x-λp=0,∂L/121212∂λ=I-px-px=0;1122

解得最优消费为:x=I/(2p),x=I/(2p)。11222

因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x)=I/(4pp)。1212a2

即该消费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获得的效用分别为:u=I/b2c22aabbcca(4pp)、u=I/(4pp)和u=I/(4pp)=I/[(p+1212121babp)(p+p)]。122abaabb

因为pp=pp,所以有:u=u,即该消费者对于生活在1212北京和上海无差异,因为生活在北京和上海所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

因为:

所以:cab

则u<u=u,即生活在广州的效用比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的效用更小。

综上所述,该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去北京或上海生活,但不会选择去广州生活。

2某垄断者决定在两个市场之间分配产量。两个市场在地理上是分开的。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是P=15-Q,P=25-Q;垄1122断者的总成本为C=5+3Q,Q=Q+Q。问:12(1)实行价格歧视时,使两个市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分别是多少?利润是多少?(2)如果不能实行价格歧视,那么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分别又是多少?利润又是多少?

解:(1)由成本函数可得出边际成本,即MC=3。

由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可得出相应的边际收益函数,即有:MR1=15-2Q,MR=25-2Q。122

根据三级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MR=MR=MC,即12有:15-2Q=25-2Q=3;12

解得:Q=6,Q=11。12

将Q=6和Q=11代入各自的需求函数,可得:P=9,P=14。1212

该垄断者的利润为:π=PQ+PQ-C=9×6+14×11-[5+3×1122(6+11)]=152。(2)如果不能实行价格歧视,则两个市场只能卖同一价格,即P1=P=P。则有:2

Q=Q+Q=15-P+25-P=40-2P12

由市场需求函数可得出相应的边际收益函数,即有:MR=20-Q。

根据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MR=MC,即20-Q=3,解得:Q=17。

将Q=17代入需求函数Q=40-2P,得价格P=11.5。

该垄断者的利润为:π=PQ-C=11.5×17-(5+3×17)=139.5。

3考虑以下IS-LM模型:C=250+0.6Y,I=250+0.2Y-4000i,DdG=250,T=350,(M/P)=Y-5000i,(M/P)=1700。

请回答下列问题:(1)推导IS关系式和LM关系式;(2)求解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与均衡利率;(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请计算此时的Y、i、C和I;(4)为了抵消(3)中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实行哪些货币政策?

解:(1)由三部门经济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G=250+0.6(Y-350)+250+0.2Y-4000i+250,整理得:Y=2700-20000i,此即为IS曲线方程。d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M/P)=Y-5000i=(M/P)=1700,整理得:Y=1700+5000i,此即为LM曲线方程。(2)联立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可得:2700-20000i=1700+5000i,解得:i=0.04,则Y=1900。

即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为1900,均衡利率为4%。(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M/dP)=Y-5000i=(M/P)=1450,整理得:Y=1450+5000i,此即为新的LM曲线方程。

联立IS曲线方程和新的LM曲线方程可得:2700-20000i=1450+5000i,解得:i=0.05,则Y=1700。

消费C=250+0.6×(1700-350)=1060;

投资I=250+0.2×1700-4000×0.05=390。(4)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可以选择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增加货币投放,或者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最后还可以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

三、简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在劳动供给中,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劳动供给曲线在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向后弯曲,意味着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劳动供给量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的特殊形状可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来说明。

劳动的供给量在既定时间内,可以被看作是与闲暇互为消长的量。劳动可以得到收入,即工资;闲暇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品,正如其他消费品一样,对它消费可以获得效用,但也需要支付价格,其价格等于等量时间劳动的工资,因为劳动的工资便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当工资变动就意味着闲暇这个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于是就会使工人在对闲暇与其他消费品选择间发生替代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工人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也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减少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同时增加劳动时间的供给,另一方面,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但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工人又会增加对所有商品,包括闲暇这种消费品的消费。这就是说,工资率提高后的收入效应的结果,又会使劳动时间减少。简言之,工资提高既会产生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又会产生收入效应,使劳动时间减少。

究竟劳动时间是增加,还是减少,要取决于工资提高后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强度与收入效应强度的大小比较。一般来讲,在工资率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的提高,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大于其减少量;在工资率较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小于其减少量。这样,假定工人原来的工资水平较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会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继续提高,劳动供给就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向后弯曲。

如图3所示。

图3 劳动的供给曲线

2总供给曲线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不同的经济理论推导出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主要有三类: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1)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量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2)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价格和工资是刚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基础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它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3)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如图4所示,AA线表示古典总供给曲线,BB线表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CC线表示常规总供给曲线。

图4 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1)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①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2)一般而言,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交换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②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的要素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因此,就所有的产品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

③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优效率的经济。

2弗里德曼为什么认为“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

答:(1)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①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②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2)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①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论的原理,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②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3)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被称之为是弗里德曼命题,该命题在曾经发生过持久、高速通货膨胀的国家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证支持:持久高速通货膨胀的国家,货币增长率也很高。

货币数量论将名义收入水平(PY)、货币存量(M)及货币流通速度(V)三者结合在了一起:MV=PY,这就是货币数量方程,也可以根据货币数量方程中的四项变量各自变化的百分比将货币数量方程表示如下:∧∧∧

m+v=π+y

将方程移项,把通货膨胀率放在式子左边,则得到核心结论:π∧∧∧∧∧=m+v-y。式中,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

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实际国民收入Y与货币数量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因此,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

一、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两重性。

答: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1)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积极正面的作用

①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信用可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大企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

③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并使非现金结算得到发展,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大大地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从而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④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他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⑤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促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信用制度把集中起来的闲置资本借给资本需要者,赋予其把资本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价值增殖的可能性,事实上增加了资本需要者的可支配货币资本,是一种资本创造过程。信用杠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引擎。(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消极负面的作用

①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取得大量贷款,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商品;商业信用则使商业资本在商品未销出之前继续赊购商品,造成虚假的需求,误导产业资本盲目扩大生产,使大批商品积压在流通中,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信用危机。

③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往往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从事投机操作,牟取投机利润,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目发展,加剧经济危机。

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来考察。

①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这个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相反,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②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③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是以价值构成来表示的,但是,这里的价值构成是必须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所引起的价值构成变化就不属于有机构成的范畴。(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划分建立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殖的资本)定义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定义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3)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却不一定是由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以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来表示的,它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3简述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联系与区别。

答:(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同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其中,级差地租Ⅰ是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2)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联系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和出发点。在资本主义初期,农业耕作的特点是采取粗放的经营方法,而不是集约经营。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由此而产生的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获得超额利润成为可能。因此,农业生产的增加,就转而主要靠对已耕土地的追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因此级差地租Ⅱ是在级差地租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从每个时期内地租形成的现实运动来看,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因为,级差地租Ⅱ的形成,要以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位置的差别为前提条件。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的生产率能否产生级差地租Ⅱ,以及能够提供多少,都要取决于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与劣等地投资生产率之间差别的程度。(3)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区别

级差地租Ⅰ是指不同土地因优劣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同一块土地因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构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属于农业资本家所有;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能够通过提高地租额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二、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答:(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含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