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1 16:20:25

点击下载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静待花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文集

静待花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文集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就像园丁培育花朵。为花儿培土施肥,让花儿接受阳光雨露的浇灌,帮助花儿驱除害虫,绽放最美丽的笑容,营造最迷人的氛围,是多么神圣的工作啊!学科教学与德育活动正是学校教育教学神圣工作最为核心的部分,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是学校教育教学艺术的核心地带。

秉承“为领袖人才奠基”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全心全意为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不懈奋斗。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起科学而完备的学校培养体系。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思想道德的培育;从日常学习生活的习惯,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创造精神的拓展,到创新能力的形成;从学科课程到综合课程、研究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呈现给大家的这本文集,主要汇集的是我校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取得的一些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清华附中,有一大批教师,他们不仅对教育的认识有高度、对学科的理解有深度,对工作有倾情投入的热情;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紧张纷繁的日常工作之余,善于发现问题、勤于研究、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撰写成文,并通过分享智慧进行深度反思,从而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工作方式,促进了教师队伍及学校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推动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让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不断贴近。

本文集分为两大部分,德育篇收录了我校教师关于德育活动的观点、主题活动、班主任工作案例分享及校领导、教师国旗下的讲话;教学篇则收录了我校近年来在宏观的课程建设、具体的教材教法、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这其中的文章,有许多已经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者在不同级别的论文评比中获奖。它们是我校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只是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篇幅有限,本文集还有许多老师的优秀论文未及收录,但它们是清华附中教育科研水平和学校价值追求的冰山一角,透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窥知清华附中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宏大理想价值追求。

弦歌百年,人文日新。静待花园里朵朵花开,是园丁们最朴素而美丽的心愿。在教育教学的大花园里,我们清华附中人愿以青春之姿、进取之势,续写新百年的光荣与梦想。清华附中2015年6月上篇德育篇观点与反思德育追求与创新——清华附中德育课程建设的探索、思考与实践杜毓贞一、追求(一)我们眼中的中学德育——清华附中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存在明确的递进关系。在我们眼中,中学阶段的德育还无法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是应以“正心、修身”为核心,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谈,便是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学生的道德认识,并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情感与信念,再把道德情感与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综合来看,我们眼中的中学德育目标便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为根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设计出科学的、有机的、有层次的、有目标的、富有实效的、包含理论与实践的、被学生乐于接纳的、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将认知与行为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与活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全面、综合的提升。

世界很大,目标很远,学生们需要沿着通往目的地之路不断攀爬。在中学阶段,我们的德育教育可能无法达到对一个人的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在这个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能做的很多。我们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发展、修正、完善我们的德育教育系统。(二)清华附中的育人目标和理念——我校德育工作的方向

清华附中背靠清华大学,一直以来,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同样的,这个精神也给清华附中的学生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教育我们的学生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应该培养自己的德行,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纵观清华附中的各个历史时期,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时刻把德育教育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早期的“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到后来的“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是再到后来的“德修于行,行胜于言”以及“为未来领袖奠基”,无一不强调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在,学校逐渐形成了“早树理想,德智兼修”的校园文化,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才能,更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此深厚的积淀和历史传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现在学校已经形成了“润物细无声、寓无穷于无形”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氛围,逐步确立了“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最终使学校成为学生自主求知和生命成长的快乐天地”的德育教育目标。(三)清华附中阶梯式主题教育的历史——我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学校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氛围。同时,清华附中的德育工作遵循阶梯式的德育实践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的阶梯式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见表1)。针对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清华附中在高中形成了高一学军、高二学农、高三集中思想教育系列,并实施了独具特色的生涯规划课程系列,除了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核心教育体系外,我们还在德育教育中不断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内容,如环保教育、法制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形成了立足于学生整体发展的主题德育模式。表1 高中各年级的主题教育内容

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三大核心教育系列贯彻在每个德育教育之中。如高一年级的生涯规划课程,我们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制订了生涯规划课程的系列教育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找到生涯规划的起点,为未来制订科学的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向(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教育);(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爱国主义教育);(3)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教育)。

再如军训系列,除了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外,我们还会通过系列讲座来强化学生国防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观念,以使学生在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我们为初中学生设计了相应的阶段性德育教育课程和活动,见表2。表2 “品德与修为”课程

针对初中三个年级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见表3~表5。表3 初一阶段主题:快乐印象表4 初二阶段主题:文化印象表5 初三阶段主题:成长印象

总之,我们的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德育活动的堆砌,而是在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平台,有机融合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生态环境、历史等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掌握一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

清华附中的德育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继续保持国家级德育先进校的传统和特色。当前,全校上下正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思想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拓思路,积累经验,进一步发挥阵地和示范作用。二、创新

新课改的契机——清华附中德育工作的新气象。

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我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进入德育课程改革实验。5年来借助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学校正在逐步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具有清华附中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进而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的清华附中德育课程体系(见图1)。图1 科学化、体系化、层次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秉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了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格、培养高中生公民的基本素质,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泥潭。我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成为有政治头脑、有文化基础、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全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样的德育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及课程实施、对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德育课程的5年改革实践中做了许多思考与探索。(一)层次化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德育教育实践

多年来,学校德育课程化一直是我们的主流的德育组织方式,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我们设计了层次化、科学化、体系化的清华附中德育课程体系,以求达到新课改“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清华附中的德育课程分为以下三个层级。(1)第一层级:必修类德育课程,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如表6的高一阶段课程。表6 高一阶段课程(2)第二层级:选修类德育课程,依据学生不同需求进行特色化的德育教育。(3)第三层级:自主实践类德育课程,依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行项目策划或研究式的、实践类的德育教育。

前面我们提到过学校的阶梯式主题教育,实际上正是学校第一层级的德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这三个层级的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多元、丰富的德育课程(见图2),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及现代德育的综合性目标。这样,针对全体学生,我们都有基础的德育必修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对于那些更有志向、兴趣、追求的部分学生,我们会提供更高层次和水平的选修课程和项目。图2 多元、丰富的德育课程

给所有学生提供保底的教育不是我们眼中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做法,我们希望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宜其发展的德育教育,对于那些更有需求的学生,我们会提高针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上限,真正做到因人制宜、科学设计。

例如,G10级社会大讲堂课程内容见表7。表7 G10级社会大讲堂课程内容

对于德育课程,我们秉承“大课程观”的思想,即一切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因素都是德育课程。因此与德育的学科课程相呼应的德育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活动的方式),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文体活动、专门的课外德育活动等方式进行的德育活动也被我们纳入德育的主导课程中,这些丰富的德育系列课程有助于达到知行并进、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

杜威曾指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因此,除去前面提到的显性课程之外,我们还十分重视隐形课程——广泛地存在于课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间接的、内隐的德育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隐形课程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无意识的教育价值。

在清华附中,我们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作用,利用“特色班集体挂牌”(如正午阳光班、five-star班等)、“班级文化展示”等活动充分给予每个班级以充分的展示空间,逐渐形成班级特色文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班集体中接受这种德育教育。在清华附中,和谐的校园氛围、每周早会的国旗下讲话、楼道里的名人宣传版画、校史展览室、校友杨振宁先生的题词“求达到世界水准”的石刻甚至任课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渗透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隐性德育教育的平台。(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氛围

按照新课改精神,普通高中课程由领域、学科和模块三个层次以及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这样,授课形式将不再单一限制在班级授课,走班制、小组学习等新的授课模式将对德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和挑战下,全员德育势在必行。

清华附中强调全员德育,注重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师秉承学校传统,厚德载物、率先示范,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明辨是非,成为文明附中人,成为行为规范、思想充实、胸襟开阔、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学生。

学校建立了班级工作组制度,班主任是工作组组长,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是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共同研讨学生工作。在这样的要求下,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德育教育以及德育实践当中;课堂也成了德育的主渠道,广大教师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教师在实施全员德育过程中,既面向每一个学生,又把握工作重点,脚踏实地地完成德育的实际工作。(三)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常态化的、丰富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任何教育如果不能落实在实践上,就难免被扣上“脱离实际”的帽子。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成为必修课程,必须获得23学分,这项规定为德育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政策保证和实现的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学校德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清华附中紧抓新课改的时机,对原有的社会实践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利用常态化的课程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目标。(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生态环境、历史等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掌握一般的劳动技能;(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外,学校还进一步利用周边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的社会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神堂峪远足、参观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养老院公益服务、科学名家讲座、学生业余党校、迎奥运志愿服务、文化嘉年华等丰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了社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的是,它实现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富时代特色的德育教育目标。(四)强大的支持系统1.家校合作

家庭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让家庭、学校形成德育合力,清华附中的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家长委员会的会议定期召开,向家长代表介绍年级工作和学校一些新的举措等,并共同探讨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商量解决措施。针对各年级家长不同的家庭教育需求,学校还会定期开家长会、举办专家报告等,解决家长的困惑;建立了家校互动平台,德育处和班主任老师可以直接与家长飞信交流。家长对家校互动平台非常认可,可以随时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家长还可以进入清华附中的“数字校园”,随时发邮件给任课教师。2.德育科研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理论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否则德育教育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清华附中还十分重视德育科研,学校在德育课题的平台之上,积极参加区、市以及国家级的德育科研课题,形成了具有专业水准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了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全面统一进行德育教育的格局,形成了学科德育教育、心理德育教育、时事德育教育的新特色、新亮点,从而获得了一系列的德育成果,使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成长。3.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力军,为了提升班主任的德育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清华附中从自身的德育队伍建设出发,以提升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德育教育技能、促进班主任之间学习交流、提高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为目标,每两年开展一次全校性质的、具有清华附中特色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2011年开展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准备阶段:一个学期每个班主任阅读指定书籍,借以养成班主任读书思考的习惯。

第二环节是让班主任随机抽取有一定哲理的小故事,然后朗诵并简要讲述自己的感悟以及会如何应用这则小故事启发教育学生;全年级的班主任及年轻教师参与观摩,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标。

第三环节是主题班会说课,要求班主任以同一主题(如理想教育)进行班会说课比赛。要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达成主题式德育教育的目标。

第四环节是主题班会展示,在前两个环节脱颖而出的班主任们将自己的班会说课教案进行实践展示,邀请全年级的班主任参与观摩,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标。

通过这样形式和内容的比赛,学校一方面提升了班主任队伍在日常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即在班会上的组织、策划的能力,还锻炼了班主任学会利用身边的读物、故事、学生个案进行德育的能力;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思考研究的氛围。此外,通过这样专门的交流和比赛,班主任们还可以通过相互的观摩、学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短,有助于年级德育团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4.班主任团体辅导

从2000年起,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就开始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活动。2004年3月,我校开始尝试将这种工作模式在全体班主任中进行推广,结果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截止到目前,该项工作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每学期均针对各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主任团体辅导。通过班主任们在自己班级中的积极尝试与探索,不仅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互动过程中体味了班级生活、感悟了人生哲理,也生动体现了“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是指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开展班会的一种效率高、效果持久的班级心理辅导方法。

我校“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的具体开展步骤是:首先,各个年级组将自己年级遇到的实际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心理辅导中心的教师;其次,心理辅导中心的教师依据这些内容策划生动且行之有效的班会方案;最后,通过年级的德育时间由心理教师扮演“班主任”,由年级的班主任扮演“学生”将设计好的班会方案进行现场实施,经过分享交流,各个班主任再在各自的班级中带领自己班里的学生一起活动,把这些“种子”播撒到班级中去。

从2000年起,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就开始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活动。2004年3月,我校开始尝试将这种工作模式在全体班主任中进行推广,结果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就班主任而言,首先,这种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具体方法来开展班主任培训的方法,可以帮助班主任们通过亲自参加团体辅导活动这种“做中学”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主题班会当中;其次,班主任由于需要在培训时先扮演“学生”的角色,班会开展时再来扮演“导师”角色,有助于班主任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最后,由于年级组班主任们在培训活动中一起体验、共同分享,有助于年级组班主任们关系的促进,从而为其日常工作中的合作起到推进作用。

就学生而言,首先,由于班会主题切合他们的需要,且形式生动活泼,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次,团体辅导式的班会的德育说教色彩较淡,因此不容易引发学生的抵抗心理,容易被学生所接纳;再次,这种模式的班会能够有效促进班级内的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可以帮助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最后,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这一工作模式为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在,“团体辅导式教师培训”和“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已然成为我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之一,真正体现了“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积极实践了“生态体验”的有关理念,同时也真正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重要目标。

如果需要对清华附中的德育工作进行概括总结,我们可能更愿意用我们对德育工作的愿景形容清华附中德育教育的方向和特色,那就是:

让我们的德育自然如空气、美丽如诗、丰富如画;

让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

让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有特色,更要有魅力;

当然,最重要的——让我们的德育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2004.[3] 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李建国.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德育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理论研究,2008(1).[5] 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 张文鸯.隐性德育课程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7] 清华大学附中八十周年校庆筹委会.清华大学附中八十周年校庆纪念文集,1995.(杜毓贞,政治特级教师,2012年)一个苹果里有几棵苹果树——生态体验教育模式的校本实践与理论问题研究报告杜毓贞 辛 颖 郎 艳 陈明秋 刘贝贝 邱晓云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的子课题为“新课改理念下,主题活动中生态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理论问题研究”,因此,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生态体验式的教师培训活动;②生态体验式的学生主题活动。一、深化和拓展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活动“一个苹果里有几棵苹果树?”问题的答案不一而足,但是,相信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种子的力量!而我校的生态体验教育研究过程就是这样一种播种式的教育与研究实践。“十五”期间,我校子课题组开展了大量创造性的生态体验式班主任培训活动,这些经过培训的班主任就像种子一样,不仅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深入开展了多项生态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还影响带动了身边许多其他同事,并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课题组成员,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生态体验教育的魅力,也鼓舞了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研究工作。(一)团体辅导式教师培训

在“十五”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除了继续完善“团体辅导式班主任培训”之外,还将这种培训方式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了新任教师和毕业年级学科任课教师这两个群体。

在新任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采用了“自画像”“撕纸游戏”“绳子游戏”“我的苹果”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角色扮演”类培训模式,不仅有助于新教师们在情感上深刻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有助于他们深刻领悟到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应当是“育人”,从而更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角色转变。

而“数字游戏”“1分钟鼓掌”“柔软体操”等团体辅导活动则有助于毕业年级的学科任课教师亲自体会学生在高原期的彷徨与无助,同时也可以激发教师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和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从而有助于师生一起顺利地重拾自信、尽快走出复习的高原期。(二)同侪共进式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十一五”期间,我校还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的有关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模式,除了传统的主题班会评优活动,还开发了“开卷有益”“集思广益”等同侪共进、小组合作式的班主任风采展示活动,并促进了日常工作中“教师成长小组”活动的开展。

以下为我校德育处教师集体设计的2013年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方案。“清华附中第三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方案(2013年3月)一、指导思想

为了增进班主任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我校将以“与书本和同伴对话,做有思想内涵的教师”为主题,于2013年3月1日~3月2日开展“清华附中第三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暨2012—2013学年下学期班主任研讨会)。二、组织机构(一)领导小组:王殿军,方妍,杜毓贞,辛颖,郎艳,罗春霞,徐海鹰。(二)大组组长:邱晓云,陈冬梅,张苏,张颖,黄丽梅,刘建钰,白雪峰,刘健。(三)评委委员:由德育处和年级组在学校范围内组织聘任。三、比赛原则(一)参赛范围:1973年3月1日以后出生的班主任;1978年3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二)比赛形式:

环节1 “开卷有益”(个人读书心得分享,《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环节2 “集思广益”(小组合作,进行教育案例分析)。(三)分组及评奖: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成6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甲、乙2个小组,甲组为班主任,乙组为青年教师。各大组按照德育处提供的比赛评分标准,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约占参赛总人数的50%,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篇幅所限,此处省略)。四、比赛程序清华附中德育处

上述比赛方案中并未出现“生态体验”,但是每一个比赛环节的设计都无不体现生态体验教育的理念,因为在清华附中,“生态体验教育”早已不再是一个用来标榜教育新思想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渗透所有教师内心深处的教育理念,一种推动全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最大的动力源泉。

对于本次比赛,评委和选手们都感触良多,具体可以参见以下几篇教师总结。

1.寇晓东(评委代表)一本书的“效应”传奇——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的观感和思考

写在前面:

一本书的选择

一个假期的阅读

一天的比赛

一生的受益

一个传奇

现实背景: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 “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王殿军校长提出“九年规划,三步走”的战略。近几年,国际部、朝阳分校、上地分校、永丰分校相继成立,学校实现了“外延式”办学的大发展。清华附中已由过去的一条战舰,发展成为今天的一支舰队。

2013年年初,学校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为全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场围绕“内涵式”发展的新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正文:

开学初,我校利用周末成功举办了“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无论是比赛过程,还是比赛效果,都惊喜不断,令人振奋。作为评委,我全程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此,我代表评委老师们谈一下对此次比赛的观感和思考。

先说一个小花絮,和老师们分享一下比赛时的情景。比赛的“开卷有益”环节中间休息,宫睿哲老师很兴奋地问我:“寇老师,这样的比赛咱们是不是全国第一家呀?要是全国第一该多好啊!”当时,我正被老师们的表现和情绪所感染,就急忙问身边的老师:“咱们是不是全国第一家?”大家说:“有可能是第一家,即便别人做过类似的比赛,应该也没有我们安排得周密、新颖。”透过这个花絮,我想我们能感受到参赛老师因比赛而真正有所得的兴奋劲儿、高兴劲儿,也能感受到包括评委老师在内的所有老师对比赛方式、比赛过程和比赛实效的高度认可。据此,我给我的点评发言确定的标题是《一本书的“效应”传奇》。

传奇一自我超越,理念争先

心理学有一说:被狼追着而逃上树的,与自主爬上树的,所见风景比不一样。我觉得清华附中是自主爬上树看风景的人,所以能看得更广阔,更深远,也更真切。我们深切地意识到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是时代的呼唤,是现实的要求,是未来的方向。

应该说,清华附中从来不缺少先进的办学理念,超前的教育思想。从万邦如校长,到赵庆刚校长,再到今天的王殿军校长,在理念上,我们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我们的很多做法经常被别人模仿,但我们仍然走在最前面。为什么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关键在于我们的不满足,我们的自我超越。我们是主动求变;理念争先的基因已经植入我们的大脑。理念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下面一段是去年11月石家庄市一所知名中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的点评:各位班主任老师在演讲中,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一句句话语中充满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件件小事背后透着他们管理班级的辛酸与泪水,讲到动情之处有的班主任眼中闪着晶莹的泪光,那就是关心与爱护。也有些选手因为紧张没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但是大家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和班级管理中的智慧在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大家以优秀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对他们的敬意。

分析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很多兄弟学校的班主任培训工作还停留在总结经验、交流经验的阶段。而此时,我们已经迈上了主动寻找理论支持,主动更新德育理念,主动把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和新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新台阶,走上了“内涵发展”的新道路。请专家,邀教授,自己去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已经是班主任们的强烈需求。听杜校长讲,在安排老师们读书之前,校领导们先读了很多本书,从中进行了挑选,最后选定这本《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让老师们假期阅读,然后才有了今天的“开卷有益”“集思广益”,争鸣碰撞,异彩纷呈。书选得好,老师们读着解渴,比赛也就精彩,也就有了选手们不再惶惶于自己的比赛成绩和比赛名次,而是享受比赛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关心起学校是不是全国第一个这么做的。

主动求变,自我超越,“内涵式”发展,是我们今天续写的传奇。

理念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传奇二缜密高效,方法创新《淮南子·人间训》上有这样一句话:“夫物无不可奈何,有人无奈何。”意思是说事务再复杂繁难,找到好办法也可以解决,之所以有些事处理得不好,是人无可奈何,是人没找到好办法。

如果说选一本书是在众多色彩、不同质地的布料里选一块适合自己的,那么划定比赛内容、设计比赛方案、制定评价标准就相当于把这选好的布料物尽其用,裁成款式新又合身的漂亮衣裳。这的确是个系统工程,是个精细活,得考虑方方面面。尤其要考虑到时间,全校2/3的老师统一协同,不好办!

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时间。开学之初,头绪繁多,教学工作一摊事,班主任工作又是一摊事,老师们实在是挤不出时间了。时间占用过多,老师们真的吃不消;如果为节省时间而流于形式,也不是老师们愿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时效”。

而这次比赛,德育处为老师们创造了一个“时效”的传奇:科学、有序、创新、高效。从布置作业,到组织实施,再到比赛结束,一切有条不紊,缜密巧妙。时间分段精确到分;任务分配落实到人。“时间分段精确到分”,看下表,一目了然,我不再多讲。

比赛程序(上文已经提及,此处省略)。

简单说一下“任务分配落实到人”。以“开卷有益”环节为例。事先,德育处从48个心理效应里选定24个,一一做成PPT,统一编号,并标出其所在书中的页码,以便于选手比赛时使用。

正式比赛时,我们组由吴敬泉老师负责翻阅PPT,并负责计时;由郑紫烟老师负责选手抽签,安排选手后场;由张少峰老师负责分发收取评分表;由我负责照相摄像;由刘建钰老师负责总调度总协调。选手们的任务是全力备考,直接比赛,不用自己准备PPT;这样,大大方便了选手,提到了效率。

而选手们还有第二项任务,就是个人比赛结束后,直接担任群众评委。这样,选手们既在比赛中锻炼了自己,又在评分中学习了别人。

对于我们几个评委老师而言,更多的是为每一位选手服务,向每一位选手学习。所以,最后是全员参与,共同学习。这个安排创新巧妙,每个人都得到了提高。

当然,在“集思广益”环节的编排分组上,更见德育处老师的用心:尽可能地兼顾了新老教师、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以及不同学科间的搭配。这样,就尽可能地发挥了每一位老师的优势,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其结果自然是争鸣碰撞,异彩纷呈。

统筹、兼顾出效率,创新、严谨出成果。

方法对了,结果就对了。

传奇三积极内化,实践升华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这段名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我的理解是再好的武器也要人去使用,同样再好的理论也要人去运用。理论与实践,关键还在人!“山高人为峰”,一切传奇都是人书写的。理论再好,只是一味生吞活剥,不行;甚至故弄玄虚,拿来吓唬人,就更不好。一定要吃透理论的精髓,要有一个把理论充分内化的过程。这之后,才能把它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它变成自己的。这样,理论才能产生尽可能多的正能量,才能指导我们的具体实践,让我们在经验的迷雾中找准方向。

而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青年教师们,用他们的认真、敬业、才华、智慧为我们谱写了“内化”的传奇,并诠释了这个传奇的内涵。每一位参赛老师都能准确掌握这些“效应”的内涵,熟练、从容,侃侃而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还有的老师慎重地指出某“效应”的不足之处(局限性)。老师们的精彩表现,卓越才华,令每一位评委赞叹。而这背后,是老师们的严谨求实,努力付出,是一寒假的认真阅读,是争分夺秒的精心准备,是无声胜有声的内化过程:我看到宋薇老师的书用不同颜色的胶条作标记,已经看得非常破旧;看到李琳老师书上的圈圈点点;看到曾建川老师精心准备的PPT;看到杜珂老师逐词逐句地分析案例;看到张博老师48个效应信手拈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传奇的内涵。

过程有了,收获就有了。

传奇四协作碰撞,异彩纷呈

法国诗人拉封丹曾说过:“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依旧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和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则是两个世界。”一个共同的问题,从不同的思考角度,经由不同的思维碰撞,必然会产生崭新的观念,酝酿出新的工作方法和举措。一项工作,不同的人相互换位思考,必定有更强的工作认同和协作力度。本次比赛最精彩的传奇恰恰出现在“集思广益”这一环节。

这里,不得不再说一下德育处在分组时的用心和智慧。

下面是高二年级的分组情况。

第1小组:曾建川、陈雄伟、吴丹丹;

第2小组:宋薇、宫睿哲、阎帅威;

第3小组:罗长文、黄珊、张博;

第4小组:杜珂、解礁、李琳。

不难看出,这个分组兼顾教师的性别、组别、年龄、班龄(选手有无班主任工作经验)等。最大限度地去存异求异,以发挥每一个老师的特长,这应该是心理学中的“竹竿效应”吧。因为有了这样的分组,这样的存异求异,也就能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对同一案例进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思想碰撞的优势。当然,这也为老师们协作求同,形成最终方案制造了更大的困难,对老师们是个更大的考验。“真理不辩不明”,战胜了这个更大的困难,就是“站上了巨人的肩膀”; “集思广益”,就更有内涵,更有智慧。

而事实上,“集思广益”环节的案例非常棘手,可选手们仅仅经过短短两个小时的分析、协商、汇总就形成了最终的翔实的方案,并且制作了精美的PPT,完善了发言文案。在比赛时,比“开卷有益”环节更为从容:理论运用游刃有余,问题分析丝丝入扣,见解独到深刻。每一词,每一句,每一张PPT,都充满智慧。令在场的评委惊喜。与会的朝阳分校领导、上地分校老师也是赞叹不已。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们学理论而不拘泥于理论的求实与灵活。

下面是一则比赛案例。

高一学生A,母亲常年在外地工作,父亲因病下岗,待业在家,家境贫寒。

活泼好动、喜欢并擅长打篮球。自律意识薄弱,比较随性,懒懒散散。每天早读几乎都会迟到,进班时不管你怎么批评他都面无表情、不吭声;下午的自习课也经常不上,直接不打招呼就回家。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脾气倔强,甚至顶撞老师。喜欢抽烟,烟味在几米外就能闻到,令老师头痛,多次试图转化他,未果,“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属典型的顽固派。

为人很“讲义气”,重感情,愿意帮助同学“摆平”一些矛盾,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较好,且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

巧的是第1小组和第2小组抽到都是这个案例,这个巧合值得期待!我清晰地记得第1小组曾建川、陈雄伟、吴丹丹三位老师从“分析行为表现”, “探寻行为成因”入手,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登门槛效应”和“角色效应”等,提出指导方案,并制定了“深入—引导—指导—完善”四步实施规划;而第2小组——宋薇、宫睿哲、阎帅威三位老师则从“面向全体同学”“学生小团体”“学生转化”“做家长工作”四个方面入手,运用了无声效应、名人效应、破窗效应、霍桑效应、标签效应、角色效应等,提出指导方案,并制定了“实施—监控—调整”三步实施规划。显然,两组老师给出的方案不尽相同,而更明显的是两组老师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切中肯綮。可谓是良医问脉,施方有别,殊途同归,药到病除。

这就是“集思广益”的好处,碰撞协作的精彩。“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疑难病症,就得成立专家组,会诊开方。

有的年级组以小品表演的方式加入“现场环节”。由老师扮演学生,由选手们做“学生”的工作。这个考察方式非常好。毕竟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思想、情感、态度、心理等瞬息万变。做人的工作最难,增强现场感更接近真实,更能体现师生间的交互性、矛盾性,更能锻炼老师处突能力和应变能力。班主任工作是拨动心弦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得实战。

思维碰撞了,认识就深刻了。一个小愿望

这次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着实精彩,令人振奋。很高兴地看到,朝阳分校领导、上地分校老师全程参加这次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为清华附中的这种胸怀和风度感到骄傲。希望学校能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让我们的年轻班主任、年轻老师们有更多锤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向社会推广我们的成功经验,担负起一所百年老校、国内名校的社会责任。结语:

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但比辛苦更多的是为人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作为一名老班主任,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这份工作,感谢学校,感谢这份工作。今天,在为每一位参赛老师赞叹的同时,更感谢你们给我的教育和启发,我会更加努力。也祝愿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在“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取得更大成绩。祝愿清华附中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2.徐丹(班主任代表)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参加几次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的感受。

6年前刚入职不久的我参加了清华附中第一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对那时的我来说,什么是班主任基本功都还说不清楚。还记得那年的比赛题目是设计和开展一次班会活动,自己的参赛作品印象已经不那么深刻了,但是参赛老师各种各样的班会设计却让我真正认识了班会的魅力。

那次比赛中,我对何方老师和张彪老师的班会印象最深。何方老师设计的班会是由学生主持的班级成员交流,通过一些小活动和班级生活回顾,带出了班级集体快乐又温馨的气氛,也让班级的同学们更加珍惜相处的机会,巧妙地将同学团结在一起。

张彪老师的班会是让学生和家长坐到一起,逐渐创设情景,一点一点地,家长和孩子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我的记忆中,家长和孩子互诉心里话,感动之时拥抱痛哭的场景可不多见。甚至从那时起,我会更加关注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也会更关注我与学生的沟通是否到位,因为那次班会让我知道了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那次比赛我学会了工作中借鉴老班主任的设计,摸索着进行自己的创新。慢慢地,我也对班主任工作有了自己的认识,我渐渐理解,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首先就应当是去接触学生,增加交流,能走到学生的心里,才能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我想这应该就是班主任的基本功之一。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有了4年的班主任经验,这次参加比赛感受就不一样了,逐渐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和对班主任工作相关理论书籍的学习让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假期我认真阅读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不同于工作之前的书籍阅读,这本书中提到的不少现象我已经在班级中见到过甚至可能尝试处理过,在这样的基础上阅读,很多效应和原理就有了事例依托,也更方便我的理解。比赛中我抽中的题目是“超限效应”,是对处理问题太过频繁和拓展,学生出现抵触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我也见过,有时还会为自己苦口婆心但学生就是不配合而恼火。学习后对此我也有了新的想法,超限的“限”其实就是学生的承受力,找到学生的底线,处理适度,超限效应就不会出现了,我想这也是增进了对学生了解后为班主任工作带来的便利。原来班主任还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在学习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学习让我们的工作有理有据,更有深度。

这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进行了小组集思广益讨论环节,打破了班主任个人工作的界限,充分体现集体的力量,就像打开了宝藏的箱子——每个老师对案例的分析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小组案例分析时组内老师讨论策划,不同组的老师各抒己见。相同的案例,不同的看法,综合大家意见的处理方式,为以后的班级工作展开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团体智慧的结晶。就像我们的班级工作组一样,班主任牵头,组织任教本班的各学科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集体分析讨论,在一次次讨论中,大家总能互相启发找到最有效的教育切入点。

我们小组抽到的是案例3,案例中描述了一个自律、有学习能力但成绩不稳定,不爱交流的孩子。几乎在第一时间,我们大家就从描述中看到了这个孩子的一个突出特点——不爱交流。于是如何增进她和别人的交流,设计怎样的交流场合和环境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出谋划策,制订工作开展计划。就在大家准备大干一场时,沉默半晌的刘慧老师语出惊人。她突然说其实我们关注到的这些现象,也许并不能称之为问题,这些只是这个学生的特点,是她个性的一部分。“我们了解学生,不仅要看到这个学生的问题,更要分清哪些是问题,哪些只是他们的特质”。如此一来,对该学生的帮助就不应是改变她的个性,反而应该尊重个性,以她的个性为基础为她锦上添花!想想确实如此,总不能什么与众不同的表现都当作问题来解决吧。我们小组讨论一致通过,以“锦上添花”为思路重新制订了符合该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案。比赛后我反复琢磨刘老师的这句话,也曾带着这个观点重新审视我的学生,我想,我真的看到有些一直困扰我的“学生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这样再去和这些学生交流,又会对他们有了更多的新的了解。

我们的学校有太多优质资源,感谢经验丰富的老师带给我们自己多年的积淀,感谢精力充沛的新老师分享给我们创新的点子,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智慧都毫不吝啬。在课间休息时,在同去食堂的路上,甚至在走廊上偶遇时,困扰我的问题常常就被她们三言两语点破,这就是集体的智慧。我想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越做越好!谢谢大家!

3.冯婧坤(青年教师代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重视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用心组织这样的交流活动,同时我也深感荣幸,能代表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发言。来到附中快3年了,我在不同的大会上听到过很多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的精彩发言,有的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有的逻辑性强,理论丰富。而今天,作为一个班主任经验几乎为零,教龄也不到3年的青年教师,要谈论关于班主任的话题,我感到惶恐不安。所以我下面的讲话,只是我两次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感受和收获,以及我这3年的一点点心得和感动。

进入附中的第一年我就碰上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涉世未深的毛丫头,刚刚接触教育教学工作几个月。因为担任实习班主任的缘故,常常能跟着师傅学一些班主任工作的皮毛。当时我对班主任最深的体会就是“陪着学生”,至于如何陪着,陪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从没思考过。所以刚听到班主任基本大赛时候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我实在想不明白小和尚的故事(注:那次比赛的阅读书目为《戒嗔的白粥馆》)和班主任工作有什么关系,带着一些年轻气盛,我参加了比赛。令我吃惊的是,在比赛中,小和尚的故事在各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手里变成了深邃的思考,更变成了班会上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我至今还记得潘老师班会上播放的震撼心灵的潘婷广告,也还记得谢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刚开始的蝉蛹到最后“破茧成蝶”,这些唯美而深刻的班会让我第一次领略到班主任也可以做得如此美丽,也让我明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需要敬业的精神、超强的责任感,还需要博览群书的智慧和震慑心灵的语言表达。我真心敬佩那些出色的班主任,在他们出色工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是不知疲倦、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当然我也为自己能与这样一群人共事深感荣幸。

如果说第一次比赛是让我真正领悟班主任工作真谛的第一课,那么这第二次比赛更像是对我这3年间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的总结和反省。每个人都有惰性,尤其是我们这群既想把学校工作做好,又想有自己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的年轻教师,所以在得知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再次来临的消息时,本已身处第一次上高三巨大压力下的我,没有了上一次比赛的心高气傲,而是多了一些烦躁。于是在一些排斥、一些期待的心理下,我打开了《班主任工作心理效应》。不能说这本书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是我并不反感,而且愿意读下去,因为每读到书中描写的一个效应,我都会不自觉地搜索这3年我和学生相处的对应事例,就像是对我这3年在附中生活的回顾。当读到“自己人”效应时,我想到第一年刚进班见学生的情景,那时候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第一次见学生的那一天,我精心挑选自己要穿的衣服,就像第一次出去相亲一样,忐忑地走进高一(5)班的教室,可是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我便被吓傻了,所有学生都比我高大,这样高大的孩子会服我管吗?后来军训中的缝裤脚事件让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而一次次出现在他们会出现的任何地方,一次次陪着他们经历高一的所有活动,让我终于成了这个班级的“自己人”。在之后的日子中,早7点到晚9点是我的固定作息,那时的生活就像是刚刚谈恋爱,很新鲜,有时候会生气,有时候又会很欣慰,甚至有时候有些小浪漫。而读到微笑原则时,我暗自庆幸,上天给了我一张爱笑的脸,所以即使遇到再调皮的学生、再刁蛮的家长、再困难的任务,我都能报以灿烂的微笑,用这种微笑告诉学生“我是爱你们的”,用这种微笑告诉家长“请信任我”,用这种微笑告诉上级“请放心”。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习得性无助”,因为高一高二,我和学生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所以有时候我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我对学生已经尽心尽力,我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没有时间认真反省我的工作,可是读到“习得性无助”时,高三很多孩子的艰辛和无助又重新复现在我眼前。班上有个男孩理科成绩很好,英语却一直徘徊在及格边缘,之前我总觉得他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没有给他帮助,而是他自己不愿学,所以心里赌气不想管他,后来年级要求任课老师要关注班里每一个学生,我才打算重新帮他,于是我把一周中能给他补课的时间告诉他,让他从中挑两个找我,孩子看也没看,直接回答:“老师,我都去”。那个时候,我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原来是我的有色眼镜让这个孩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原来不是他不愿意学,而是作为老师的我没有伸出手去拉他一把。自那以后,在我任课的班级,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我都会紧握他的双手,给他们希望,永不放弃,因为我学会了去体会他们在高三每一步走的艰辛,我能看见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向上的欲望,当他们要放弃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们,我没有放弃,谁也不许放弃。其实很感谢这本书让我又重新回想到这些事情,在高三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时不时地提醒我:我在每一个孩子眼里都是那么的被需要,而这种被需要激发了我强烈的责任感,唤醒了我心中那颗深深地爱着他们的心!

也许因为我的真心付出,也许因为我真的像姐姐一样陪着学生,现在我和他们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默契,他们信任我,愿意把小秘密和我分享,不管在校内校外,我都能听到他们叫我姐姐。

还有70多天高三就要结束了,我马上就要有我的第一届毕业生了。曾经好羡慕每到教师节,整个办公室的老师都有往届的学生来看望,除了自己。现在心里却好失落。我希望他们毕业都好好的长大,可是我又舍不得,记得有一天一个学生跟我说:“等我毕业了,周六没事我就来看你,坐在教室后边听你给一帮小屁孩上课。”我回答:“你们毕业的那一天,我一定会特别失落。”然后他回答我:“《目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