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19:49:36

点击下载

作者:董心洁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焦虑心理学

焦虑心理学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焦虑心理学作者:董心洁排版:燕子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ISBN:9787554613375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你焦虑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我焦虑,我经常焦虑,我十分焦虑。”

在当代社会,焦虑无处不在。它就像紧箍咒一样,套在每个人的头顶。当家庭关系不和,孩子总闯祸时会感到焦虑;当天气炎热,做事效率低下时会感到焦虑;当时间紧张,工作任务重时会感到焦虑;当开车上路,路上堵车时会感到焦虑……焦虑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无孔不入。

那么,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吗?是因为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大,还是因为经济负担重?其实,这些都是引发你焦虑的外在诱因,你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对自己的高要求等才是诱发焦虑的根源。

一谈到焦虑,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烦躁、痛苦、悲伤、着急等负面感受,把焦虑看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焦虑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适当的焦虑对人们的生存发展是有益的。请你想一想,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时丝毫不会感到焦虑,没有紧张感,那你还会十分认真负责地完成这件事吗?是不是得过且过的概率居高?但是,过度的焦虑也会影响人们能力的发挥,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前情绪过度紧张,导致考试时发挥失常;有些人在公众场合说话吞吞吐吐;等等。这些实例就是过度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佐证。

有研究表明,美国焦虑症患者的人数比例在18%左右,是抑郁症患者的2倍,而且,这一数据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人们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大约有70%的焦虑症患者并没有接受过治疗或者治疗程度不够。在这样的现状下,许多人就带着焦虑问题生活,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很多人对焦虑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焦虑症就是精神病,患上了焦虑症就代表自己存在人格缺陷,在某方面低人一等。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焦虑只是我们生物遗传的一部分,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即使你感到焦虑或患有焦虑症,也不必因此而感到尴尬或内疚。积极地寻求帮助与治疗,你便会摆脱焦虑的困扰,你的生活也会恢复以往的平静。所以,正视你的焦虑感受,了解焦虑症的成因,扫除认识误区,才是你正确的选择。

本书介绍了焦虑的本质和来源,阐述了罗洛·梅、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奥托·兰克、叶克斯和道森等心理学家对焦虑的认知与看法,并结合当代人们的实际焦虑症状,分别从特定恐惧症、惊恐发作、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这六大类焦虑症出发,解读了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想法,仔细地分析了多种由焦虑引起的常见心理问题,并结合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出了许多简单、实用、有效的应对焦虑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与掌控焦虑。

而且,本书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没有对读者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反而可以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焦虑,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古人作战时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面对焦虑时也是如此。只有先了解焦虑,知道焦虑到底是怎么回事,摒除焦虑的误区,你才会找对方法,摆脱焦虑对你的困扰,战胜焦虑。所以,如果你感到焦虑,又不知该拿焦虑如何是好,那么就请你翻开本书,寻找答案吧!

相信读过本书后,你会豁然开朗的!第一章走近焦虑:让人身心俱疲的烦躁情绪

一说起焦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诉说焦虑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以及自己当前的焦虑处境。在生活的重压下,焦虑症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令人无可奈何。但是,你真的了解焦虑吗?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焦虑吗?焦虑是我们情绪的敌人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焦虑,将焦虑看成是消极的情绪,却没有意识到,焦虑提醒了我们周边潜在的危险,让我们对周围的环境做出了恰当的反应。什么是焦虑

焦虑的核心问题是担心,是对未来感到没有把握的一种感受。比如担心失业,担心发生交通事故,担心得重病,担心买不起房,担心钱不够花。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本是古人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对事情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只顾眼前。但是对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焦虑俨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焦虑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而又会来临时,人们对危险持有警戒态度,并伴随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心理状态。

从焦虑心理学概念来看,焦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焦虑如同喜怒哀乐一样,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只是这种情绪是不愉快的,是消极的。如提心吊胆、感到身心不安等,甚至会有末日降临的感觉。

2.焦虑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恐惧等多重感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反应,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体验。

3.焦虑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状态

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状态,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者危险即将到来或者将要发生,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威胁或危险,即此时的焦虑属于“无中生有”;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时,诱发焦虑的事情与焦虑的程度不相符,即表现得“小题大做”。

4.焦虑会引起行为异常及身体不适

在焦虑体验存在的同时,人们常常会出现异常的行为,身体会有不适的特殊感觉,甚至伴有明显的身体功能障碍。常见的表现如下:

类别 常见表现

行为异常 来回走动、小动作增多、表情紧张、姿势僵硬、坐卧不安等

身体不适 胸闷发紧、嗓子发堵、呼吸困难、全身无力等

身体功能障碍 出汗、颤抖、呕吐、尿急、尿频、心悸、头晕等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梦魇等;或表现为胃肠不适、消化功能紊乱等。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你将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精力和情感就会投入到哪里,因此,要想不受制于焦虑,你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焦虑的问题中转移出来。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将来的事情有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将来。但是焦虑症的焦虑往往是一种“杞人忧天”式的空想,对不确定是否发生的危险进行消极的预判,从而使自己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焦虑如同其他情绪一样,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焦虑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对周遭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或危险存在警惕心理,它的出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所关心的人或事正面临着威胁或危险,请你做出恰当的反应。焦虑症的几种常见类型

焦虑症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了解每一种焦虑症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刺激或情形时,会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焦虑。

常见的焦虑症有以下六种类型:

1.特定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形感到恐惧,如电梯、飞机、雷电、黑暗、某些动物等。

这类患者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事物是不安全的,如电梯可能坠落,飞机可能坠毁,雷电可能伤到人等,于是他们便会避免与其接触。

2.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也称为急性焦虑发作,即在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的条件下,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突然出现恐惧反应。

惊恐发作的典型表现有心悸、眩晕、出汗、颤抖、腰膝无力、呼吸困难,出现失控感或濒死感等,让患者产生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觉。

惊恐发作通常会引发广场恐惧症等逃避症状,而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活动意愿。

3.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状。很多强迫症患者都会产生“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想法。

强迫性思维是思想层面上的表现,即脑中经常反复出现令人感到困扰的想法或画面,如经常怀疑门窗未关紧,怀疑水龙头未关好,怀疑自己要失控等。

强迫性行为是动作层面上的表现,即患者强迫自己实施的某些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水龙头,敲门一定要敲三下等。

4.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指的是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对各种事情产生广泛而持久的过度焦虑,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不安,并趋向于慢性过程。

这种焦虑症患者总是幻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后果,通常会给人留下“神经质”的印象。此类患者除了有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体验外,身体上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如失眠、坐立不安、颤抖、出汗过多、心悸、气短、尿频、肌肉紧张等。

5.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某种威胁或伤害后而出现的过度恐惧,是一种经历创伤后的心理失衡状态。创伤往往具有令人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被抢劫、被强奸、遭受身体暴力、发生交通事故、经历地震等。

此类患者通常会做噩梦,或在头脑中不时回忆,表现出紧张、易怒、高度警觉的状态,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因担心灾祸再次发生,或沉浸在灾祸中无法自拔,很多患者会酗酒或滥用药物,进而感到抑郁、绝望。

6.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症,主要指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过度担心、紧张和害怕的焦虑情绪。

此类患者在公众场合说话时会脸红,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在公众场合进食时会紧张不安,担心自己行为不当;在开会或聚会等场合,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害怕等情绪。由于对社会交往过度担心,所以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也会给人留下孤僻的印象。

一般来说,有焦虑症的人通常不会只出现一种症状,而是会出现多种症状。因此,我们要对常见的焦虑症症状有所了解,对焦虑有整体的认识,从而将自己从焦虑症中解放出来,不让焦虑影响我们的生活。

美国心理健康机构流行病学领域调查表明,焦虑障碍是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约对8.3%的人口有影响。英国滑冰运动员戴维·金在谈及个人经历时曾说:“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虑,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它只会有增无减;若无视它,也就无法将它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焦虑来源大揭秘

每个人焦虑的原因不一而足,同一件事情,可能对这个人来说是小事一桩,不值得焦虑,对另一个人来说却会使其恐慌担忧。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否会焦虑其实更多地取决于主观想法。

当你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是,如果焦虑的程度与客观事件明显不符,或者焦虑持续时间过长,则会被诊断为焦虑症,这不仅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那么,焦虑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人们会患上焦虑症呢?具体来说,焦虑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恐惧

恐惧是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恐惧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某种意义上人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逃离危险,摆脱威胁,从而更好地生存。而焦虑是恐惧情绪的升级。这就是说,当你对某些事物产生过度的恐惧时,便会感到焦虑,如果这种焦虑的感觉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有患上焦虑症的倾向。

2.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模棱两可、无法确定的事件看成是危机的先兆,认为坏事情肯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感到异常无助,紧张不安。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一件十分严重甚至是危险的事情。正是这种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使焦虑如影随形。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认知模式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及自己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焦虑症患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知模式 表现 对自己的评价

爱走极端 十分绝对,认为事情非黑即白,一遇到挫折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失去自信 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价值,很差劲。

处事消极 总是看到生活中消极的一面,自动忽略积极的一面 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

思维固化 认为事情只要发生过一次,就会再次发生,生活中的不幸一定也会再次发生 认为自己会一直陷入困难和不幸中。

疑心重 怀疑自己马上就要生大病或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整天无中生有,瞎担心 认为自己的生活会很糟糕,对生活失去信心。

放大错误 把一般性的过失、挫折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夸大自己的不足,低估自己的长处 对自己没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错误推断 把自己的不良感觉当成事实,认为产生不良感觉是因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 认为自己能力不强,总是做坏事。

3.对自己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三段论,以此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其中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冲动与本能;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与觉醒,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期望追求完美的自己,若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则会产生罪恶感及焦虑感。

比如,在工作了一天后,你的身体感到极度疲惫,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你看到有老人上车,却没有给老人让座。事后回想起来,你会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是错误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应该把座位让给老人,你出现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追求“超我”认知中的完美主义。而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与这种想法恰恰相反,因此,你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于是开始变得烦躁、焦虑。

4.环境的变化

环境也会诱发焦虑症。生活中环境的变化、应激事件的刺激、生活的压力及失落感都会引发焦虑症,比如离婚、失业、丧偶、财务危机、患病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焦虑是由现实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总结起来就是害怕受到外部世界的伤害。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变化,变化会让我们缺乏安全感,变得紧张不安,从而感到焦虑。正如托马斯·霍姆斯和理查德·拉赫在“社会再适应评价”量表中得出的结论:太多的变化会击垮一个人,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濒临崩溃的边缘。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原因,焦虑症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疾病因素、性格因素、不良嗜好等,无论是内在的心理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焦虑症。了解诱发焦虑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预防和缓解焦虑,远离焦虑症的困扰。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真正妨碍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你的大脑会绑架你的情绪,一点挫折与意外可能会因为你的消极思维方式而让你变得焦虑不安。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内心的循环可能就会失控:一开始是因为威胁或危险而焦虑,但是恐惧会让你过度反应,使情况变得更糟,这样你自己就会更加焦虑,如此恶性循环,焦虑便会一直影响你的生活。关于焦虑症的六个认识误区

焦虑症不是多么难缠的东西,更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你不必因为患有焦虑症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正确认识焦虑症,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自然可以摆脱焦虑症。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焦虑情绪,甚至有些人已经患上了焦虑症,但是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人们对此很难重视起来。甚至有些人把焦虑当成是个人性格的缺点,因焦虑而感到内疚或是尴尬,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人们对焦虑症的错误归因导致他们无法正视焦虑症,也就耽误了对焦虑症的治疗,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只有消除对焦虑症的误解,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症。

认识焦虑症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点:

1.有焦虑的感觉就代表患上了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大脑中形成的一个固定的“程序”,当我们认为自己要面临威胁或危险时,这个“程序”就会启动,我们就会产生焦虑。因此,有焦虑的感觉并不代表就是患上了焦虑症。

要辨别自己的焦虑是否属于焦虑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定:(1)是否持续较长时间

偶然出现短时间的焦虑情绪,并不能称之为焦虑症。一般来说,焦虑情绪出现了较长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才能称之为焦虑症。因此可以说,焦虑症的焦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2)是否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焦虑症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比如,因为焦虑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恶化等。

只有满足了以上两点,才可以判定为焦虑症。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对焦虑症的判定是一个较为粗糙的评判,要确定是否患有焦虑症,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诊断。

2.焦虑症就是精神病

焦虑症是由焦虑情绪引发的心理障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病因之一是脑部化学递质分泌不足。而人们所说的精神病,往往指的是精神分裂症,这两种症状的脑部化学递质有所不同。

而且,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如出现幻听、妄想等情况,表现为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而焦虑症患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出现幻听、妄想等情况,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所区别。

3.焦虑症靠个人意志完全可以克服

焦虑症是焦虑的病态反映,需要专业、系统的治疗方法才能克服,如借助专业书籍、心理咨询等。用坚强的意志面对焦虑的情绪,确实可以缓解焦虑,但是仅仅靠个人的意志是无法完全克服焦虑症的。当焦虑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时,就不是意志力所能克服的了。

4.改变性格就能克服焦虑症

有一部分焦虑症患者在性格上可能比较内向,但性格内向并不是焦虑症的全部成因,还有很多因素都会诱发焦虑症,如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消极的思维模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此,不必刻意通过改变性格来克服焦虑症。

5.只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就可以治愈焦虑症

药物治疗对焦虑症有一定的帮助,但焦虑症并不仅仅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不良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高要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都是引起焦虑症的关键因素,因此,仅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很难达到治愈焦虑症的目的,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是相辅相成的。

6.只要放松心情就不会患上焦虑症

生活紧张、压力大确实会诱发焦虑症,适当地放松心情,减慢生活的节奏,确实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但这种做法只治标不治本。焦虑症并非纯粹是由生活紧张、压力大而引起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焦虑情绪背后消极的思维方式及与之相关的负面行为。只有抓住焦虑症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治本”。

如果你正在为焦虑症而烦恼,不妨先试着了解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地了解了焦虑症,才能更好地战胜它。

杰弗里·施瓦茨博士和莎伦·贝格利博士认为,大脑环路运作遵循“最繁忙者生存”法则。也就是说,一旦形成了大脑回路,大脑就会召集尽可能多的神经元或脑细胞,焦虑越多,大脑将会越多、越快、越容易地映射那些焦虑的神经联结。当我们想办法消除焦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掌控思维的转换力,以此来改变大脑的处理过程。小测试:测测你的焦虑状态与特质

你感到焦虑吗?你知道自己当前的焦虑状态吗?你一贯的焦虑情况是怎样的呢?在遇到一些事情时,你会习惯性地开始焦虑吗?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的反应与他人相比过于强烈?那就来进行下面的测试吧!

请你根据一周以来的实际感觉完成下面的焦虑状态测试表与焦虑特质测试表。在相应的选项下面打“√”,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焦虑状态与焦虑特质情况。

序号 题目 完全没有 有些 中等

程度 非常

明显 计分

焦虑状态测试表

序号 题目 完全没有 有些 中等

程度 非常

明显 计分

1 我感到心情平静

2 我感到安全

3 我是紧张的

4 我感到紧张束缚

5 我感到安逸

6 我感到烦乱

7 我现在正烦恼,感觉这种烦恼超过了可能的不幸

8 我感到满意

9 我感到害怕

10 我感到舒适

11 我有自信心

12 我感到神经过敏

13 我极度紧张不安

14 我优柔寡断

15 我是轻松的

16 我感到心满意足

17 我是烦恼的

18 我感到慌乱

19 我感觉镇定

20 我感到愉快

总分统计

计分方法

本测试的题目分为正向计分题和反向计分题两种,反向计分题为1、2、5、8、10、11、15、16、19、20,其余为正向计分题。

计分标准参考下表:

题目 完全没有 有些 中等程度 非常明显

正向计分题 1 2 3 4

反向计分题 4 3 2 1

将20道测试题的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

测试结果

本测试的平均评分为39.71±8.89(男),38.97±8.45(女)。

将你的测试结果与平均评分进行对比,就可以对自己的焦虑程度进行恰当的评估,分数越高,表明你的焦虑程度越高。

序号 题目 几乎没有 有些 经常 几乎

总是如此 计分

焦虑特质测试表

序号 题目 几乎没有 有些 经常 几乎

总是如此 计分

1 我感到愉快

2 我感到神经过敏和不安

3 我感到自我满足

4 我希望能像别人那样高兴

5 我感到我像衰竭了一样

6 我感到很宁静

7 我是平静的、冷静的和泰然自若的

8 我感到困难一一堆积起来,因此无法克服

9 我过分忧虑一些事,实际上这些事无关紧要

10 我是高兴的

11 我的思想处于混乱状态

12 我缺乏自信心

13 我感到安全

14 我容易做出决断

15 我感到不合适

16 我是满足的

17 一些不重要的思想总是缠绕着我,并打扰我

18 我产生的沮丧是如此强烈,以致我不能从思想中排除它们

19 我是一个镇定的人

20 当我考虑目前的事情和利益时,我就会陷入紧张状态

总分统计

计分方法

本测试的题目分为正向计分题和反向计分题两种,反向计分题为1、3、4、6、7、10、13、14、16、19,其余为正向计分题。

计分标准参考下表:

题目 几乎没有 有些 经常 几乎总是如此

正向计分题 1 2 3 4

反向计分题 4 3 2 1

将20道测试题的得分相加,即得到总分。

测试结果

本测试的平均评分为41.11±7.74(男),41.31±7.54(女)。

将你的测试结果与平均评分进行对比,就可以对自己平时的焦虑程度进行恰当的评估,分数越高,表明你的焦虑程度越高。

注意事项(1)焦虑状态测试表和焦虑特质测试表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效度高,能测定被试者的情境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不仅可以评估一个人的焦虑程度,还适合于精神卫生调查。(2)焦虑状态测试表可以反映被试者当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焦虑特质测试表可以反映被试者平时的焦虑情况。第二章焦虑思维:焦虑者负面倾向的思考方式焦虑者的思维方式

焦虑者会将一件很小的事看得很严重,甚至觉得自己的预测与想象就一定是现实。正是这种负面的思维方式,让焦虑者总是捕捉负面的信息,获得消极的认知。

焦虑者与其他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他们倾向于将事情朝消极、片面的方向考虑。为了避免事情一发不可收拾,焦虑者往往会十分敏感,对于一点小事也经常表现得小题大做,令人难以理解。

其实,很多焦虑者也意识到是自己过于担忧,事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他们无法阻止脑中的这种想法,如果他们试图压制脑中的消极想法,焦虑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

田宁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田宁都十分敏感,一点小问题在她眼中都会变成无可挽回的大问题。

田宁跟朋友们在一起时,如果有一个朋友对着她眨了下眼睛,或者在她说话时用手摸了摸耳朵,田宁就会觉得这个朋友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在工作中,田宁总是追求极致准确,只要报表或者工作汇报出现一点差错,她就会感到十分不安,觉得自己可能会因此被辞退,进而丢了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率,田宁总是亲力亲为,这导致她对每项工作都耗费心力,渐渐觉得精力不够用。而面对这样的结果,田宁又担心领导会因为自己难以胜任工作而辞退自己。

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下,田宁经常感到不知所措,最后竟然选择了辞职,这让她的同事和老板都很震惊。

其实,田宁的想法与行为就是焦虑者典型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他们习惯于将一点点小问题扩大化,甚至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希望用行为来阻止自己的消极思维,最后却往往使自己心力交瘁。

焦虑者典型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潜在的危险十分敏感

对焦虑者来说,不管危险是否存在,他们都会觉得这种危险会发生,好像自己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样,预测危险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焦虑者会说这样做是“防患于未然”,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抚平内心的焦虑情绪,让自己的不安心绪逐渐得到安宁。例如,案例中的田宁总是担心工作中会出差错,所以凡事总亲力亲为。

实际上,焦虑者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例如,担心自己会被水龙头上的细菌感染,所以反复擦拭水龙头;担心他人会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所以总是观察他人的神情;害怕飞机会失事,因而避免乘飞机出行;等等。

2.想象最坏的结果

焦虑者总是会将当前的问题扩大化,想象最坏的结果。在他们眼中,没有小事,只有灾难。而实际上,焦虑者想象出来的结果大多是不会到来的。

例如,在体检后,医生告诉焦虑者他很健康,但建议焦虑者稍微控制下胆固醇。焦虑者此时想到的大多是“我的胆固醇偏高吗?我是不是患上了心脏病?我一定会心脏病发作的”。再如,有人在焦虑者的生日聚餐中提前离席,并说明自己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此时,焦虑者的想法大多是“他一定是故意找借口离开的,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请你想一想,你是不是也会经常将事情想象出最坏的结果呢?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觉得以上两种想法中肯吗?

3.忽视积极因素

焦虑者就像戴着有色眼镜一样,将积极因素自动过滤掉,而只看到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对不好的事情十分敏感。如过度关注不喜欢自己的人和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而忽略那些与自己友好相处的人、有好结果的事。

他们也常常会忽视自己的付出,贬低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些都不值一提,算不上什么,如果自己没有做到某事,就是一个失败者。

对焦虑者来说,他们的情绪主导着自己的思维,而且,他们对人对事总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即使这种判断标准十分片面,也会让人觉得无法反驳。因为,在他们脑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后,他们便拒绝接受与这种想法相左的证据,并自动屏蔽这些内容,而只关注会强化这些想法的证据,这也就使得焦虑者的焦虑情绪更严重。

当然,焦虑者的负面想法还有很多种。你也可以将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焦虑想法写下来,从而作为一个旁观者,试着中肯地看待问题,或是在事情结束后回顾自己的焦虑想法,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如表:

事情或场景 我的焦虑想法 我的思维方式(有人中途离开我的生日聚会) (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灾难化理解)

…… …… ……

注意事项:(1)括号里的内容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2)事情或场景列得越详细,越有助于你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研究表明,即使在手腕上绑一条橡皮筋,并不断拉伸,也并不会阻止焦虑者的负面想法。而这样的治疗方法反而会强化消极思想,使它们出现得更加频繁。如何应对你的负面想法

焦虑者会产生很多负面想法,并会为此感到焦虑。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此,用积极的想法和行为应对自己的负面想法,能帮助自己赶走焦虑。

焦虑者脑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负面想法,这些想法会误导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而变得更加紧张、焦虑。其实,认真看待自己的负面想法,并对它们进行检验,你就会发现,这些负面想法是没用的,甚至是可笑的。

当然,焦虑者的焦虑想法大多时候是不受自己支配的,即使他们知道不应该这样想,脑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这些想法。

当你意识到自己产生了焦虑的负面想法后,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告诉自己“想法不是事实”

想法不是事实,实际情况不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不会因为你有负面想法就发生同样糟糕的事情。所以,请你不要将自己的想法与事实等同,因为这只会使你更加焦虑。

例如,你坐在公交车上靠窗的座位,在你座位不远处站着三个年轻人,他们边说边笑,还时不时地望向你座位的方向。此时你的想法大概会是“我脸上有什么脏东西吗?他们一定是在嘲笑我,我一定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虽然你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不清楚事实到底是怎样的,但是你会笃定自己所猜想的就是事实。于是,你会如坐针毡,恨不得立刻下车,远离人群,以平息自己的焦虑。如果你足够冷静,朝着他们看向的窗外望去,你可能会发现,外面的广场上有一个穿着玩偶服装的人在表演。如果你知道了这个事实,你还会如此焦虑吗?

想法与事实不能等同,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而笃定想法就是事实,当你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了,根本无关紧要。

2.将负面思维转换为现实思考

当你的脑中出现了负面思维后,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思考,考虑一下实际情况,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拿上文中公交车上的一幕这个例子来说,你可以这样想:“我今天出门前已经照过镜子了,脸上并没有什么脏东西,等车、乘车的过程也很顺利,而且,我并没有什么举止不当的地方。所以,他们的笑不是嘲笑,可能是在表示友好,也可能是为其他的事情发笑呢。”如果你这样想,是不是觉得舒服多了?是不是没有那么焦虑了?是不是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去面对他们的笑?

当你的脑中充斥着负面思维时,不妨试着找一些证据来推翻它吧!用现实打败脑中的想法,你会认识到,你比想象中安全得多。

3.给自己打一剂抗压“疫苗”

你总是担心自己的负面想法成为现实,并为这个不一定会成为现实的想法而感到焦虑。既然如此,你不妨给自己打一剂抗压“疫苗”。即把你最糟糕的想法及其结果写出来,并将你的应对方式也写出来。可以参考下表:

事件 负面想法 最差结果 应对方式

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担心自己被辞退,因而焦虑不安 被公司辞退 被辞退,无经济来源 重新找工作,向家人、朋友借钱周转

…… …… …… ……

当你认清自己的处境后,就会发现,你并不是无路可走,即使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你也有办法应对。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如此烦恼呢?

4.让大脑开个“小差”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一直陷入焦虑的负面情绪中时,思绪就很难跳脱出来,而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让大脑开个“小差”,你可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在你开小差的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暂时放下之前的想法,问自己几个问题:(1)我为这件事情感到焦虑,那么我想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2)如果是别人遇到这件事,我会怎么想?(3)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如果你能诚实地回答自己的问题,或许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而纠结了。

如果你做不到这样,那么不妨静坐15~20分钟,让全身放松,然后再问自己这些问题,也许答案就出来了。

当你为脑中的负面想法感到焦虑,无能为力时,不妨试试这些方法吧!

在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大脑往往先焦虑,后思考。而且,相比正面信息,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反应会更加强烈,更倾向于察觉威胁或危险。正确看待你与焦虑的关系

焦虑不是你的敌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用积极的方式看待焦虑,理解焦虑与你的关系,接受焦虑带给你的感受,你会发现,你甚至可以与其和平相处。

焦虑者的想法大多是消极、悲观的,这些人时常会感到孤独、压抑、困惑等。这种焦虑的想法与感觉会让人备受煎熬,很多人为了压制焦虑情绪,摆脱焦虑的感觉,可能会过量饮酒、滥用药物或是做出冲动性的行为,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这些做法看似会让人感觉好一点,但从长期来看,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人们也会感觉更焦虑。

其实,焦虑无法彻底消除。正确地看待你与焦虑的关系,用积极的方式理解你的焦虑,你的感受会好很多。

对于焦虑,你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1.不是只有你会焦虑

焦虑就像是一场感冒,你并不是唯一的患者。很多人都会焦虑,无关乎年龄和职业。小孩会因为与妈妈的分离而焦虑,会因为见到害怕的事物而焦虑;学生会因为学习成绩退步而焦虑,会因为与同学相处不融洽而焦虑;成年人会因为工作不顺而焦虑,会因为生活压力大而焦虑;老年人会因为身体问题而焦虑;等等。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从来都不焦虑,那么他很可能是在撒谎。

我们都知道,变色龙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伪装自己,有利于自己隐藏。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我们都会担心、焦虑,而这些就像是我们的“保护色”,让我们不至于崩溃。

2.焦虑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焦虑是我们正常情绪的一部分,因为有了焦虑的感觉,我们才会尽力避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及时止损,或是在事情发生前就做好准备,禁止其发生。

试想一下,如果你从来不会感到焦虑,不担心自己考差,那你在考试前还会紧张地复习吗?如果你不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你是不是会“今朝有酒今朝醉”呢?可以说,焦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过度的焦虑也会让人身心俱疲,难以应付。如果你是焦虑症患者,那么请你记住,很多的焦虑感觉其实只是虚假警报,你的焦虑感与事情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相符。所以,理解焦虑,接受你的焦虑,你会发现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

3.你的焦虑只是暂时的

不管你的焦虑感有多么强烈,相信这种强烈的感觉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说,焦虑只是暂时的。即使是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他们也并不是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所以,焦虑并不是一直在控制你,大多时候,焦虑会持续几分钟或一段时间,然后自行消失。请你想一想,当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行为而焦虑不安时,这种焦虑的感觉又持续了多久呢?

4.焦虑并不能阻止你做事

有时候,人们会产生“我太焦虑,以至于无法做事”的想法。其实,焦虑并不能阻止你做事,即使你感到焦虑,你也可以完成许多事情。举例来说,你因为焦虑而十分烦躁,原定的跑步计划也搁置了。可是你转念一想:我不去跑步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是去跑步吧!虽然跑步后的你感到很疲惫,也有焦虑感,但是你还是做了这件事,没有让焦虑支配你的生活。

实际上,焦虑很多时候都成了人们不做某事、逃避某事的借口,而这种“未完成感”会加深人们的焦虑。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焦虑的时候仍然去做事,你的焦虑感会有所减轻。

总之,焦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试着理解并接受焦虑,你的消极情绪才会慢慢得到排解,如果你总是逃避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酗酒、吸烟、滥用药物等方式求得一时的解脱,只会让你感觉更加焦虑。

很多焦虑症患者会因为焦虑而感到内疚、尴尬或是自责,其实大可不必。你的焦虑并没有伤害到别人,也没有人因为你的焦虑而倒霉。出现在你脑子中的那些虚假警报,你可以试着用不一样的方式去看待它们。小测试:测测你焦虑了吗

适度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客观认识自己的处境,但是,过度焦虑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在工作中,你担心自己工作成果的优劣,总是考虑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反而使自己无法认真投入进去;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思路阻塞会导致你开始考虑做不好工作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各种麻烦,从而使自己陷入自责、愤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在生活中,过度焦虑会让人突然失去自我,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严重地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想知道你的焦虑程度吗?那就来测一测吧!请你根据一周以来的实际感觉完成下面的焦虑自评量表。在相应的选项下面打“√”。

号 题目 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小部分时间有 相当多时间有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计分

焦虑自评量表

号 题目 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小部分时间有 相当多时间有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计分

1 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急

2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3 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4 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5 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6 我手脚发抖打战

7 我因为头痛、颈痛或背痛而烦恼

8 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9 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地坐着

10 我觉得心跳很快

11 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12 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13 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

14 我手脚麻木和刺痛

15 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16 我常常要小便

17 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

18 我脸红发热

19 我容易入睡,并且

一夜睡得很好

20 我做噩梦

总分统计

计分方法

本测试的题目分为正向计分题和反向计分题两种,反向计分题为5、9、13、17、19,其余为正向计分题。

计分标准参考下表:

题目 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小部分

时间有 相当多

时间有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正向计分题 1 2 3 4

反向计分题 4 3 2 1

将20道测试题的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到标准分。

测试结果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倾向越明显。

得分为50~59分,为轻度焦虑。

得分为60~69分,为中度焦虑。

得分为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注意事项(1)本表可用于反映测试者焦虑的主观感受,但由于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因此在各类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2)关于焦虑症状的临床分级,此测试分值只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第三章焦虑理论:心理学家对焦虑的认识

在焦虑这个问题上,很多心理学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深化、推进自己的理论,为焦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与资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章主要介绍罗洛·梅、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奥托·兰克叶克斯和道森等人对焦虑的认识,从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焦虑的内涵。焦虑根源说:诱发焦虑的主要原因

罗洛·梅提出了焦虑的根源,他认为死亡是所有焦虑的基本根源,价值观的丧失、空虚与孤独会诱发焦虑,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焦虑的性质、程度、形式等。

罗洛·梅被称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著述颇丰,有《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心理学与人类困境》《存在心理治疗》等。

在罗洛·梅看来,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个人视为是他存在的根本。此处所提到的威胁,既包括死亡的生命威胁和失去自由与意义的心理存在的威胁,又包括个人认定的其他存在价值的丧失,如爱国主义、对他人的爱、自我的成功等。

罗洛·梅根据人们面对焦虑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将焦虑分为正常焦虑与神经性焦虑两种。

他认为,正常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当人类要面对自然力量、病痛、死亡时,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并不会触发防卫机制,此时最重要的是面对焦虑,过好当下的生活;而神经性焦虑的反应与客观危险之间不成比例,甚至会使人消极地躲避焦虑,无法进行某些活动,从而损害个人的存在。

正常焦虑与神经性焦虑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具体区别见下表:

项目 正常焦虑 神经性焦虑。

与客观威胁的关系 与客观的威胁相均衡 与客观的威胁不均衡。

是否涉及心灵冲突 不涉及内在心灵冲突,不需要启动神经性防卫机制 以个人内在心灵问题为基础,会出现内在心灵冲突。

对处境变化的反应 当客观的处境改变时,可以建设性地对待 产生许多形式的退缩行动与警觉,使人无法进行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罗洛·梅提出了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焦虑的来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死亡是所有焦虑的基本根源

焦虑是因为个体意识到他的存在可能会被摧毁,他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命运的最终归宿是死亡,死亡就意味着彻底失去自我。

可以说,是死亡使人们对存在有了时间上的认识,知道了存在的脆弱性和有限性,因此,死亡是所有焦虑的基本根源。

2.焦虑源于价值观的丧失

罗洛·梅认为,当旧的价值观是空洞的,传统习俗再也行不通时,个体就会感到难以在世界上发现自己。也就是说,当价值观丧失时,人们就会感到空虚,产生焦虑。他认为,生活在一个价值观青黄不接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出现焦虑。

价值观丧失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最大限度地谋求利益,导致了从众的心理现象。健康竞争的观念使现代社会的人们产生疏离感,增加了人们的焦虑。(2)在解决问题时片面强调理性功效。(3)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的丧失。

3.焦虑源于空虚与孤独

罗洛·梅发现,激烈的竞争和理性至上的观念造成了人的情感与理智的分裂、价值与目标的分裂等,从而破坏了一个人的人格统一性。此时,人们对自己的本性感到不理解,甚至觉得陌生,从而产生空虚、孤独的感觉。

当人们发现自己无法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时,就会对自身的渺小和无力感到失望,变得越来越冷漠。为了摆脱空虚、孤独的感觉,有些人会积极地参加各种聚会或集体活动,但这些活动只会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他人,从而使人变得越来越焦虑。

4.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焦虑

焦虑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焦虑的性质、程度、形式等都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限制,人是社会的产物,如果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人们就会在社会中迷失,从而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

焦虑不可避免,因此,正视焦虑,对焦虑采取正确的反应,不夸大焦虑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战胜焦虑。

罗洛·梅认为,焦虑与敌意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其中一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另一项的出现。也就是说,焦虑会带来敌意,敌意也会让焦虑者的焦虑情绪更甚。具体来说,一方面,焦虑大多会伴随孤独、无助等令人难受的消极感受,焦虑者会对令其产生这些不良感受的事物或人生气,从而对某些人产生敌意。另一方面,焦虑者对某些人产生敌意,可能会主动远离这些人,也可能会被这些人疏远。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增加焦虑者的孤立感与无助感,从而增加他们的焦虑。自我焦虑说:存在即是焦虑

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即是焦虑,他的存在主义有两大关键点: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们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二是存在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即感性存在、理性存在和宗教性存在。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哲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克尔凯郭尔最早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提出“存在即是焦虑”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们的自由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在进行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他认为:“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就像走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

克尔凯郭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焦虑,他认为焦虑的产生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关。他将婴儿的原始状态作为观察的起点,并将这一状态称为“天真无知的状态”。

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而对婴儿来说,他们只有害怕,而没有焦虑。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此时,焦虑便会随之出现。

克尔凯郭尔指出,人的自我并不是意识和思维,而是内在性和激情。“自我”实际上是人的心理体验,是心境、情绪、情感和意志。“自我”不是固定的实体和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人是介于无限、永恒、自由和有限、暂时与永恒、人性与神性之间未完成的东西,人是不确定的,处在不断抉择和生成的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划分为三个层次:

1.感性存在

感性存在指的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自私的欲望、追求轻薄的人生等这些与个人欲望有关的东西,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感性的人或者是享乐主义者,或者是热衷于体验生活的人,他们注重主观感受而又十分具有创造力,觉得世界充满可能,但认为自己对世界没有责任,也不必承担某些责任。

2.理性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尽责的存在,人们以理性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既对他人尽到伦理责任,行为又符合社会道德。

理性的人是十分现实的,对世界充满责任感,他们十分清楚人世间的道德伦理,并会遵守这些道德准则。

与感性的人想法相反,理性的人知道人生充满着不可能和疑问。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他们大多选择放弃或否认,并会为失去的东西而感到悲伤。

3.宗教性存在

宗教性存在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存在,这种存在祈祷和美与充满爱的生活,对神充满了崇敬与信仰,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

由于用理性的观念与想法无法解决生活中的疑问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信念的力量会让人产生凡事皆有可能的希望,因而有宗教信仰的支撑,人们才不会那么焦虑、绝望。

克尔凯郭尔的理论表明,所有人的自我从本质上就是焦虑的,而升华自我的精神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人们面临抉择时会引发焦虑,而信仰的跳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这种焦虑。在克尔凯郭尔的理论研究中,信仰跳跃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学阶段,其与人的生存联系紧密,即每个人或每件事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二阶段是伦理阶段,这个阶段依然与自己相联系,但责任心已经苏醒;第三阶段是宗教阶段,这一阶段依托于前两个阶段,依然存在伦理思想与美感。焦虑进化论:不断演进的焦虑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焦虑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他的焦虑理论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是对焦虑理论建构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论述充满了矛盾,这与他本人的思想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但即便他的论述前后不一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弗洛伊德依然被认为是对焦虑理论建构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对焦虑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第一焦虑理论

在《精神分析导论》一书中,弗洛伊德写道:“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的刺激消失了,焦虑取而代之,不论是预期的焦虑形式、攻击,还是相当于焦虑的情绪状态。”

由此可见,在第一焦虑理论中,弗洛伊德对焦虑的认知倾向于纯生物学的方面,他想要表达的是,当力比多被压抑时,它就会转化成焦虑,而且会以形式不定的焦虑或者类似焦虑的病症重新出现。因此,任何情感冲动都可能被转变为焦虑。

例如,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会感到焦虑,这是因为孩子无法对妈妈消耗力比多,因此,力比多便只能以焦虑的形式释放出来。当一个人的感受被压抑时,这种压抑的感受便会转化为焦虑,不论这件事情是否处于正常控制状态之中,也不论这个人表现出来的是何种状态,此时的他除了感到焦虑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个体经验到力比多的冲动,被解读为危险信号,因而力比多冲动受到了抑制,并自动被转变成焦虑,从而以形式不定的焦虑或是类似焦虑的病症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的第一焦虑理论是以观察得来的临床现象为基础的,这只是一种现象描述,与焦虑的因果解释截然不同。进一步来说,由于性抑制而引起的焦虑,绝对不会表现一致;性放纵者也很可能是一个十分焦虑的人,许多头脑清楚的人也可能极度禁欲但不焦虑。

2.第二焦虑理论

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与推理中,弗洛伊德发现自己的第一焦虑理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强烈而持续的欲望被制止或抑制的时候,有些人会表现得非常焦虑,有些人则没有焦虑的表现;在分析患有不同焦虑症状的患者时,发现其焦虑程度和过程都有很大不同;等等。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弗洛伊德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阐明自己对焦虑的看法。

于是,他推翻了自己的第一焦虑理论,得出了新的理论:焦虑并非因抑制而产生,而是早就与抑制一同出现了。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焦虑,是因为“自我”的存在,当自我察觉到危险时,便会创造出症状,以免自己变得焦虑。可见,第二焦虑理论更加强调自我在焦虑中的作用,与其他焦虑心理学有了相通之处,心理学方面的味道更加浓重一些。

3.第三焦虑理论

在第二焦虑理论形成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有机组织体”近似的观点,可是由于他受到各种不同理论的综合影响,以至于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就使得第三焦虑理论并没有形成合理的结论。

弗洛伊德对焦虑的认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让众多学者无法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去评判他的观点。也是因为这种变化发展,使得弗洛伊德的观点时常出现杂糅的情况。比如,有时候他认可第二焦虑理论,否定第一焦虑理论,有时候他又觉得第二焦虑理论与第一焦虑理论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可以综合进行考量。由于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都糅合在一起,许多人便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但不成体系,而且理论的准确性有待考量。

无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是否准确,他在焦虑这一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他认为人类焦虑的初次体验来自与母亲的分离。如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焦虑,或者害怕黑暗、孤独,从根源上来说,这都是孩子在与妈妈分离后所产生的恐惧。分离焦虑说:焦虑是分离带给人的不安感

奥托·兰克提出了分离焦虑说的理念,他认为个体化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追求个体化的过程就伴随着一连串的分离,这些分离便会引发焦虑。

奥托·兰克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信徒之一。

奥托·兰克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止境的分离,而每一次分离都能让个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如孩子出生、断奶、上学,人们告别单身、结婚以及死亡等,正是这些分离经验使人们产生了焦虑。而且,人们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环境被破坏或是拒绝与当前的安全环境分离,人们也会产生焦虑。也就是说,焦虑是这些分离所带来的。

奥托·兰克认为,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体验到了焦虑,并将这种焦虑称作“面对生命的恐惧”。他认为:“人是带着恐惧诞生的,这种内在恐惧独立于外来的‘性’或其他性质的威胁之外。”也就是说,婴儿在出生时并非不焦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在奥托·兰克看来,婴儿的原初焦虑在个体的一生中会以“生的恐惧”和“死的恐惧”两种形式出现。

生的恐惧指的是伴随着人们的创造性行动而产生的焦虑,当个人感觉到自己的内在创造力时,便会产生这种焦虑。为了施展自己的这种创造力,人们便会接触更多的人,开创新的人际关系,重新整合旧有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与旧有人际关系的分离,而这种分离会引发焦虑。死的恐惧则恰好与此相反。如果说生的恐惧是“进步”,是成为个体性的焦虑,那么死的恐惧便是“退步”,是失去个体性的焦虑。

当然,奥托·兰克对焦虑的研究都建立在正常人的基础之上,毕竟神经存在问题的人的认知能力相当有限,对自身和外界的判断能力也不够,这让他们往往对外界充满依赖性,自主性自然不如正常人高,如果焦虑程度过高,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冲动和自发的行动,导致自己过度内疚自责,因而无法保持这两种焦虑形式的平衡。而健康并具有创造力的正常人,则可以有效地克服焦虑,与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分离危机达成和解,从而不断进步。

这又恰恰印证了奥托·兰克的观点,即个体化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正是在追求个体化及不断感受分离的过程中,人们才会不断地产生焦虑感。

奥托·兰克指出,由于人都有追求个性化的意志,因此,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环境,让咨询者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意志,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心理治疗师与咨询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充满慈爱、理解与关怀的。

在研究焦虑与个体化以及焦虑与分离之间的关系方面,奥托·兰克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的观点对焦虑理论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奥托·兰克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但在《出生创伤》一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