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新技术(新农村书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0 04:01:05

点击下载

作者:徐兴川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新技术(新农村书屋)

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新技术(新农村书屋)试读:

前言

珍珠,雅淡如晓月,瑰丽似云霞,自古以来与宝石、翡翠等珍稀瑰宝并驾齐驱,以“珠宝”之合称驰名于世。

珍珠,绚丽多彩,晶莹夺目,洁净无瑕,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装饰价值,古今中外的人们以珍珠、玛瑙和金银的拥有量来显示其富有程度。

珍珠不仅外表华贵,而且还具有神奇的药用和保健功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珍珠能够“安神定惊”、“明目清翳”、“解毒生肌”、“养阴熄火”。据《御香飘缈录》记载,慈禧太后为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终生服用珍珠粉。

现代科学已经揭示了珍珠的神秘面纱,它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珍珠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

我国是世界上采集天然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开发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也已逾千年之久,为现代珍珠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珍珠的使用经过了不平凡的过程。从封建时代皇帝的龙冠龙袍上的装饰、皇后贵妃凤冠霞披上的点缀,到今天普通百姓佩戴的各种项链、手镯、耳环、别针、挂坠、戒指、领带等饰物和工艺品,珍珠终于从宫庭回到人间,服务人民大众,美化现代生活。

珍珠使用的实用化和大众化,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破译珍珠的成因、人工育珠的成功、育珠蚌病原体的确定、防病和治病药物的筛选以及规模化育珠的发展,珍珠从数量上初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已成为占世界珍珠贸易量95%的国家,为世界珍珠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

发展珍珠生产在利用资源、富裕群众、供应市场、丰富生活、出口换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步伐加快,人们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不断加强,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化已显出它的不足和脆弱。

我国现代淡水珍珠已走过40个年头,总体可以说是“成绩显著、问题突出、前景光明”。珍珠总体质量不高,优质珍珠的比重仅为1%~3%,一、二、三级珠也只占20%左右,珍珠应有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养蚌育珠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和普及;育珠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以及新的信息不能及时送到珠农手中;育珠蚌的传染性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忽视水质管理的重要性,育珠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致使育珠蚌的成活率偏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不够;行业协会调节产业的功能发挥不理想;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财团和大型龙头企业投资和引导珍珠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等等。(三)

我国内陆水域资源丰富,湖库塘堰星罗棋布,发展淡水育珠业的条件十分优越。“悠悠岁月,欲说致富好困惑,谁能告诉我,今年养(种)什么。”这是当前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中部分群众发出的感叹,说明群众渴望得到实用新技术、新的致富办法和途径。由于我国农村的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一些新的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地、很好地得到普及和推广,如淡水育珠中的新的插片技术“撕膜法”的普及程度不高,淡水有核珠、特型珠、夜光珠等新枝术仍掌握在研究人员手中,手术操作的系统化消毒和药物促长未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较多的珠农在蚌病面前束手无策。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落后于生产的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淡水珍珠业更深层次的发展。

珍珠加工业是珍珠产业化中的重要链条,也是珍珠出口创汇获得更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引导更多的珠农由生产转为加工,或吸引更多的商家投资珍珠加工,是提升珍珠产业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育珠业在主攻珍珠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发展多品种、多式样、适销对路的珍珠加工品,开拓珍珠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使产品与市场更好地实现对接。只有这样,我国珍珠产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珍珠业的总体水平,满足广大珠农对育珠技术日益增长的需要,特撰写了本书。本书将目前淡水珍珠业最新的成果、技术和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展示和介绍,旨在为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多一点清醒,少一点盲目”,以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作出尽有的努力。

本书在介绍育珠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同时,重点介绍了育珠蚌的人工繁殖、育珠的手术作业、无核珍珠和有核珍珠的操作工艺以及育珠蚌的病害防治、珍珠的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力求将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我国近年来几乎所有淡水育珠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期刊上的一些重要文章,在此对原作者的辛勤劳动致以由衷的感谢,也恳请读者和专家提出斧正意见,共同促进我国珍珠业快速稳定和健康地发展。编著者2008年5月

绪论:我国珍珠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育珠面积已超过85万亩,年接种珠蚌5亿~8亿只,珍珠年产量为1200吨左右,国内珍珠产品营业额超过60亿人民币,加上3.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珍珠内外贸易总产值可达100亿人民币。我国的珍珠业已初步成为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致富产业。目前中国淡水珠的年产量占到了世界珍珠(含海水珠)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珠宝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南美、非洲市场未得到开发的情况下,中国淡水珠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对日本高档珠、南洋珠构成了有力的挑战。2~6毫米的珍珠市场已被中国占领,7毫米以上珍珠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淡水珍珠在厘码及形状上的多元化供应,正好迎合世界各地珠宝首饰设计师的不同理念。除了较重型及高贵型的南洋珠、塔希提珠之外,以轻巧、美观、廉价及设计多变为特色的中国淡水珠首饰,正在掀起另一股珍珠首饰的潮流。淡水珍珠产业深度开发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

(一)珍珠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代人工育珠发展的3个阶段(1)人工育珠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发展发展起来的。1950年前,天然海珠采捕业和淡水蚌育珠都处于萎缩和停顿状态。1950~1957年开始列项调查天然珠蚌的资源,开始系统研究人工培育珍珠的生产技术。1958年3月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合浦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北海珍珠养殖场”,并于当年11月,成功育成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1962年马氏珍珠贝植核技术获得成功。1965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马氏珍珠贝人工孵化技术成功。1966年合浦地区收获人工养殖的第一代海珠37.55千克,这是从天然转为人工培育海珠的一次历史性重大突破。1970年海南临水县海陵珍珠养殖场,从三亚铁炉港捞回黑蝶贝进行首次插核试验,第二年即成功,获得我国第一批人工培育的黑珍珠。1962年,江苏、浙江两省派员去广东学习育珠技术,上海水产学院于1965年成功获得淡水无核珍珠、有核珍珠和象形附壳珠。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浙江省于1970年在诸暨白塔湖渔场人工培育珍珠成功。总之,第一阶段虽属初创阶段,但主要生产技术进展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①优质海水育珠蚌的选择、培育与人工繁殖成功;②海淡水珠蚌的插核插片技术,从初试到逐步提高,并进入了初级规模型生产的水平;③淡水育珠开始起步,母蚌、幼蚌、珠蚌的培育取得初步经验;④蚌病防治与新药试验取得一定进展。此阶段以淡水育珠的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没有主导地位。(2)人工育珠的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学研究加强和生产技术提高,本阶段珍珠产量稳步上升,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内外珍珠市场开始较快地发展。本阶段的特点是我国淡水育珠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淡水珍珠产量上升迅速。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淡水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提高珍珠产量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②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度及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确定帆蚌与褶纹冠为我为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③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摒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快,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开口器、接片针、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④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⑤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转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转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养转为浅水吊养;密养转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3)人工育珠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人们的商品意识得到加强,一批珍珠贸易商应运而生,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这个阶段中,我国珍珠生产技术更加趋向成熟,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国内外珍珠市场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一阶段生产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在淡水育珠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②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过去,在珍珠的培育过程中,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致使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③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河蚌的斧足在前端,其频繁的活动使前端珍珠生长不好,因而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通过近期的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如果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的结论。④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精品养法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衔接好,选好养殖水域,调整好养殖稀密度,最后做好施肥、冲水等工作,计算好养殖年限等。⑤改进了养殖方式。一是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周围环境对蚌的伤害。二是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大水面养殖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三是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改为投施菜饼、粉、豆浆、鸡、鸭等肥。四是改深养为浅养等。⑥珍珠成分和营养的研究。由于应用了现代先进仪器设备,科学家探明珍珠含有19种氨基酸、22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钙以及卟啉及卟啉金属化合物、牛磺酸、小分子肽及维生素B族等重要营养物质,并发表了多篇十分重要的测定报告。2.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要的变化,珍珠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我国珍珠产业发展较快,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与国际市场的需要和要求相比较还有差距。我国珍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产品的总体质量较差,严重地影响着珍珠生产应有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珍珠产量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5%,但销售额只占世界珍珠总销售额的8%。(2)珍珠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相对落后,重生产轻加工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我国珍珠的产业化链条中,精深加工环节最为薄弱,加工产品品种单一,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珍珠的出口仍以原始珠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因而得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加工品中,品种多样化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的重视,且淡水珍珠的精深加工相对于海水珍珠加工业来说,又要滞后一些。(3)对发展珍珠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落后于生产的现象较为严重。现阶段,育珠蚌的疾病防治及药物开发、最佳育珠水域环境及其管理方法,以及珍珠的精深加工和加工品种多样化等应用和实用技术的研究,是生产中急需的科技内容。(4)无序生产状态严重,缺乏客观调控,产销矛盾较为突出,行业协会的功能发挥不够。我国淡水珍珠价格已经历了约为5次的大起伏。每次价格的回落都较大地挫伤了珠农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自从1992年国家放开珍珠出口许可证制度后,群众的育珠生产只能自发地和盲目地进行,有关市场行情、销售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送到群众中,以致生产出现无序状态。应运而生的行业协会还没有很好地在珍珠产业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育珠蚌品种和珍珠产品单一,常规淡水育珠蚌品质退化以及系统培育和提纯复壮等种质研究工作相当滞后。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对策

1.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淡水珍珠生产,应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贯彻实施“控制珍珠生产总量,主攻珍珠质量和工艺品加工,走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珍珠产业的改造,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化面貌发生根本变化。(2)发展的目标。根据珍珠行业的现状,全面提高育珠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升育珠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淡水珍珠的优质比率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兴建3~5处优质育珠蚌原(良)种场,建设一批优质珍珠品加工基地,高原变和初级加工出口为珍珠首饰及其工艺品出口增值30%以上;建立起区域性的珍珠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一体化的新体制,组建珍珠产业化集团,扩大我国珍珠在国际上的占有份额,使我国淡水珍珠的销售额由目前占世界珍珠销售额8%提升到30%以上,真正成为世界珍珠生产、加工、出口的大国。2.发展的对策(1)加强组织协调,抓好珍珠生产总量调控。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具体措施:①要尽快把全国的珍珠行业协会建立起来,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珍珠生产、出口的大省更应先行一步。通过珍珠行业协会来调控生产、交流信息、研究技艺、开展加工与出口、组织协调商业行为,尽快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调控机制,将珍珠的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纳入有序的轨道,并与国际接轨。②要尽快建立珍珠行业的自然约束机制,强化自律。加强对国际国内珍珠市场的调查研究,了解市场对珍珠及其工艺品的需求状况,分析发展动态,为制订珍珠生产加工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③要尽快建立珍珠出口的协调机制。要强化珍珠行业协会的功能,通过行业协会,搞好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出口组织协调机制,统一组织珍珠出口,避免不合理的价格竞争,不断拓宽原有渠道和开辟新的出口渠道,以扩大我国淡水珍珠的出口量,从而为搞好的珍珠生产的调控作出新的贡献。(2)狠抓技术创新,提高珍珠养殖技术,搞好珍珠养殖的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全面提升珍珠行业的质量水平,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珍珠品牌。①选育优良珠蚌。在发展淡水珍珠生产上,要始终抓好优质育珠蚌的选育。②推广先进植片技术。瞄准“圆、大、光、艳”优质珍珠质量标准,因地制宜地、系统地推广小蚌、小片、小工具的“三小”育珠先进技术,培养一批技术熟练的育珠能手,并严格按照育珠操作技术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有珠手术质量,为提高珍珠质量创造条件。③选好吊养水域。选择水质良好、水流通畅、水位稳定、天然饵料资源丰富、底质为硬底的池塘、河道、水稻田、湖湾等水域作为育珠蚌的吊养水域。水体较瘦、水位不稳定或有污染来源的水域一般不宜选用。④强化饲养管理。首先,根据育珠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断改善育珠蚌的吊养环境,包括吊养的水层、水温、光照、溶氧、pH值、透明度以及有机物含量等,为育珠蚌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采取基肥施足、追肥及时以及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透明度、看蚌生长情况的施肥方法,科学地施肥培饵。同时,培养大量优质适口的天然饵料,供应育珠滤食,以促进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再次,坚持定期检查洗刷育珠蚌及吊养工具,确保水流通畅。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育珠蚌的吊养水层,定期排水换水,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条件。⑤搞好蚌病的防治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选择优质珠蚌、提高育珠手术质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饲养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增强育珠蚌的体质、提高蚌的抗病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噬蛭弧菌、EM、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改善水质,防治蚌病。另外,还要加强蚌病的预测预报,一旦发现疾病,立即报告并对症下药,将蚌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3)大力发展珍珠工艺品加工开发,扩大珍珠使用领域和范围,实现珍珠产品增值。大力发展珍珠工艺品加工,是今后我国淡水珍珠生产发展的重点、主攻方向之一。珍珠加工与开发,首先,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来进行;其次,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再次,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和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统、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4)扩大珍珠生产经营规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中型珍珠产业集团。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珍珠业将面对重大考验,行业危机越来越明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各国珠宝商将会蜂拥而至,以他们的经验和整体实力、市场运作能力及设计生产方面的优势,会极大的冲击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扶强汰弱,使生产要素向“能人”手里集中,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科、工、贸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珍珠产业集团,建立大型南珠展示、交易、批发市场,并使之成为具有交易、调节、信息功能和具有强大综合辐射力的珍珠产品集散中心,形成规模效益,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①扶持一批珍珠养殖经营大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通过建立合理的水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支持水面、土地向养殖大户转移,并确保其使用权不少于20年;组建新的生产经营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联合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②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生产、经营、加工企业,通过重点扶持、积极培养、走产销结合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经过几年建设,使之成为具有相当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在发展珍珠产业化经营中发挥骨干作用。③办好珍珠市场。集中力量建好江苏渭塘珍珠市场和浙江诸暨珍珠市场等主要珍珠市场,扩大某经营规模,完善市场交易法规,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充分发挥珍珠集散地的作用。同时根据珍珠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再培植数个特色珍珠市场,以适应我国淡水珍珠生产、提高珍珠质质量的需要。④建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网络,把珍珠生产的技术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服务;注意搜集整理国内外珍珠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技术创新信息,搞好信息服务。同时,还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珍珠销售的中介组织,不断完善珍珠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⑤增加科技投入,加强育珠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首先,要把握世界珍珠市场的动向,大力发展正圆珍珠、有核珍珠和特殊造型珠。加快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的研究步伐。与此同时,加强蚌病的防治工作和新药的研制开发。一淡水育珠蚌的种类与习性育珠蚌是用于养殖珍珠的河蚌,包括育珠生产中制作的小片蚌和插植小片后养殖珍珠的珠母蚌,也称手术蚌。(一)育珠蚌的种类

我国河蚌有100余种,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泊、池塘、沟渠等水域中。从理论上讲,一般淡水河蚌都可形成珠蚌。但因珍珠分泌能力差或其他各种不利因素,实际生产中能用来养殖珍珠的河蚌只有10余种。目前,国内外生产上使用得最广的珍珠蚌只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池蝶蚌、珠母珍珠蚌等几个品种。我国育珠生产主要是前两种,日本和前苏联地区则主要使用后两种。

用于育珠的几种河蚌,资源较为丰富,手术操作方便,珍珠产量较高、质量也较上乘,尤以我国的三角帆蚌和日本的池蝶蚌为最佳育珠品种。淡水育珠蚌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1.三角帆蚌(1)产地与分布。三角帆蚌(图1-1)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淡水贝类。俗名有三角蚌、翼蚌、劈蚌等,简称帆蚌。它喜栖息于较清洁的水域,主要产于大中型湖泊及河流中。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河北、山东、广西等省为主产区,其中又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邵伯湖、高宝湖、梁子湖、保安湖以及周围的河流内的三角帆蚌产量较高。目前,三角帆蚌已移植到日本等国家养殖。(2)形态特点。三角帆蚌壳面大而扁平,壳长可达190毫米、壳高90毫米、壳宽31毫米,最大者壳长可达240毫米。壳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的帆状,是三角帆蚌区别于其他蚌的主要形态表现。它的壳面呈黄褐色,壳顶部生长轮脉粗糙,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有时为肉色、紫色或混合色,且富有美丽的珍珠光泽。三角帆蚌具有较多优良的育珠性状,它壳质坚厚、双壳较为平整,珍珠层光洁致密。(3)育珠特点。在人工育珠中,三角帆蚌生长速度快,1龄蚌体长可达50~70毫米,2龄蚌体长可达80~100毫米。因此,1~2龄的幼蚌可以进行植珠手术操作,所育珍珠生长速度也较快。成年的三角帆蚌,体长一般为160~200毫米,在其外套膜上往往可插植2毫米以上的大珠核,培育出8毫米以上的大型有核珍珠。

尽管如此,三角帆蚌也具有对育珠的生态条件要求较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对缺氧的忍耐能力不强、珍珠生长速度慢于褶纹冠蚌等不足。因此,在实际育珠生产中,要发挥其优良品质的作用,克服其生物学方面的不足。2.褶纹冠蚌(1)产地与分布。褶纹冠蚌(图1-2)俗称鸡冠蚌、湖蚌、绵蚌、水蚌等。该蚌耐污水和低氧忍耐能力较强,喜栖于较肥的水域,也可生活在硬底或泥沙底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它比三角帆蚌分布更为广泛,在我国几乎各地都出产,日本、前苏联地区、越南都有分布。(2)形态特点。褶纹冠蚌属大个体淡水贝类。成年个体比三角帆蚌的同龄个体大得多。壳长可达290毫米、壳高170毫米、壳宽100毫米,最大个体壳长可达400毫米以上。它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且坚硬,壳后背缘向上扩展成巨大的冠,使蚌体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面为黄褐色、黑褐色或淡青绿色;壳内面珍珠层呈乳白色、鲑白色或淡蓝色、七彩色。褶纹冠蚌1年有2次繁殖季节,分别是3~4月份和10~11月份。脱离鱼体而沉入水底栖息生长的幼蚌,成长2个月壳长可达10~20毫米,成长20个月壳长可达100毫米左右。(3)育珠特点。褶纹冠蚌个体大,开壳宽度可达1.5厘米左右,便于植珠操作,且成珠快。但培育的珍珠质地粗糙,珠态也比不上三角帆蚌所育珍珠,能用作工艺珠的比例较小因而多作为药材、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同时,褶纹冠蚌外套膜上的插核性能也不佳,是因其斧足肥大,伸展范围广,往往可将插核排空。但由于其内脏团肥厚,可在生殖腺中插植大核;又因其个体大,外套膜宽广且壳质珍珠层光亮洁白,非常适合于培育大型的佛像珠等象形珍珠。因此,有关育珠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育珠领域,在使用三角帆蚌育珠的同时,应合理利用褶纹冠蚌资源进行育珠生产。3.池蝶蚌

池蝶蚌(图1-3)是日本特有的贝类,也是日本用于生产淡水珍珠的蚌源。

池蝶蚌最大个体壳长235毫米、高130毫米、宽5.8厘米。它在分类学上与我国出产的三角帆蚌同属,体形也近似于三角帆蚌,但性成熟比三角帆蚌慢1~2年,产卵季节也较迟1~2个月。它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长100~110毫米;商品规格为壳长100~130毫米以上;其寿命超过10年。池蝶蚌壳顶较三角帆蚌低,顶端大多因剥脱而发白;幼蚌缘背后面有翼状突出,长大后即消失。壳内的珍珠层闪着青白色的光泽。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且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为8~38℃,最佳水温为20~35℃,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4.珍珠蚌(1)形态特点。珍珠蚌(图1-4)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珍珠蚌壳长可达180毫米、壳高70毫米、壳宽40毫米。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两壳膨大,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光泽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省,在大连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也有分布。(2)生态习性。珍珠蚌栖息于水质洁澈透明、底质为沙或石、水较深的河流内,繁殖季节在4~10月份。珍珠蚌的内外鳃瓣皆为育儿囊,受精卵在4个鳃瓣中发育成钩介幼虫。钩介幼虫很小,无钩状物,到10月份脱离蚌体,寄生在鱼体上,逐渐成长为幼蚌后离开鱼体,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

日本北海道曾有过珍珠蚌人工培育珍珠成功的报道,且珠质良好,酷似波斯湾出产的天然海水珍珠。在我国目前尚未应用于珍珠生产。专家认为,我国若用珍珠蚌作为材料进行人工培育珍珠,所产珍珠质量估计不会比三角帆蚌所产珍珠差。因此,这是一种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育珠蚌资源。5.背角无齿蚌

背角无齿蚌(图1-5),俗名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等。(1)形态特征。背角无齿蚌为大型贝壳,壳长可达190毫米、壳高130毫米、壳宽80毫米,壳质薄,易破碎,两壳稍膨胀,外形呈稍有角突的卵圆形,贝壳两侧不对称。幼体壳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成体蚌的壳面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在贝壳腔内常呈灰白色并长有污点。(2)生态习性。背角无齿蚌多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略缓或静水水域内,是一种常见的蚌类。在我国江南地区,背角无齿蚌的性腺一般在3月份左右成熟,钩介幼虫约在4~5月份排出体外,寄生在鱼体上,逐渐发育成幼蚌而脱离鱼体,沉入水底营栖生活。(3)分布与育珠。背角无齿蚌为我国常见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前苏联地区、日本、朝鲜、泰国、柬埔寨、印度境内也有分布。背角无齿蚌产量高,亦为淡水育珠蚌,但所产珍珠的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由于其壳面膨胀,斧足及内脏团较大,手术操作困难,一般只有在缺乏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地区,才将其作为育珠蚌应用。6.圆背角无齿蚌

圆背角无齿蚌(图1-6)的俗称与背角无齿蚌相同。(1)形态特征。圆背角无齿蚌属于大型贝壳,壳长可达180毫米、壳高115毫米、壳宽65毫米;壳质薄,易破碎,两壳极膨胀,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壳前部短,后部长,呈斜切形。幼壳常具有由壳顶射向腹缘的多条绿色色带。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珍珠层薄,光泽暗。外套膜不明显,铰合部弱,无齿。(2)生态习性。基本上与背圆角无齿蚌相同。(3)地理分布。目前已知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前苏联地区、日本、泰国境内也有分布。圆背角无齿蚌亦为淡水育珠蚌。虽然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蚌源丰富,在池塘、湖泊常有栖息。因此,在优良珍珠缺少地区,可用来育珠。育出的珠质量与背角无齿蚌育出的珍珠相似。7.背瘤丽蚌和猪耳丽蚌(1)背瘤丽蚌。背瘤丽蚌(图1-7)壳厚而不大,呈椭圆形,铰合齿发达,壳面粗糙具瘤状结节,成珠迅速,多产白色系珍珠,珠质稍差。(2)猪耳丽蚌。猪耳丽蚌(图1-8),又名猪耳朵、牛角蚌。壳大,呈三角形,似猪耳。壳质坚厚,壳的两侧不等;腹缘的后端有一凹陷。壳面黑褐色,有褐色结节;壳内面乳白色,有珍珠光泽。猪耳丽蚌多生活于流水环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猪耳丽蚌近年用于培育珍珠,产珠质量较高。(二)育珠蚌(三角帆蚌)的形态构造

三角帆蚌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淡水育珠河蚌的品种。1.贝壳的方位与测量(1)贝壳的方位。贝壳的方位是指贝壳的前端、后端、左壳和右壳的具体位置。①贝壳的前端和后端的确定。贝壳壳顶尖端所指向的一端为贝壳的前端(图1-9 A处);与前端相反的一端为后端(图1-9 B处)。壳顶至前端边缘的距离往往较壳顶至后缘的距离短。一般来说,三角帆蚌钝圆的一端为前端,稍尖一端为后端;有出水孔的一端也为后端。②左壳和右壳的确定。把蚌拿在手中,使其腹缘向下,将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后端向观察者。这样,观察者左手边的壳为左壳,右手边的壳称为右壳。(2)贝壳的测量(图1-9)。从壳的前缘(A)到后缘(B)之间的距离为壳的长度,简称壳长,记作AB。从壳顶(E)到腹缘(F)之间的距离为贝壳的高度,简称壳高,记作EF。从左壳(C)到右壳(D)之间的距离为壳的宽度,简称壳宽,记作CD。从壳顶(E)到壳后缘上部(H)之间的距离为壳背缘长,记作EH。2.外部形态

三角帆蚌等贝类的外部形态主要组成有贝壳、外套膜、斧足和肌肉等。(1)贝壳。三角帆蚌的贝壳为左、右各1个,且左右对称。贝壳由壳顶、外表面、铰合部、韧带、内表面等几个部分组成(图1-10)。贝壳为蚌的保护器官,当蚌生活、活动时,足和水管伸露出壳外,如遇到危险便缩入壳内,紧闭双壳,免遭侵害。

壳顶:即为贝壳背部中央的突出部分,也是贝壳最早形成的部分,且厚度最大。

贝壳的外表面:贝壳外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与腹缘平行、呈同心环排列的许多生长线,也有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许多放射排列的肋和沟。此外还有各种色彩、刻纹、肋背和棘突等。这些形态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铰合部:贝壳背缘较厚,其内面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在一起,构成铰合部。铰合齿无主齿,仅有拟主齿,呈狭长形,以壳顶为界,分前侧齿和后侧齿。

韧带:在铰合部有一种具有弹性的角质物,作用是连结两壳的背缘。韧带的作用在于使双壳张合,故在蚌死后,闭壳肌失去作用,两壳即自行张开。

贝壳内表面:壳的内面,通常具有外套膜环走肌、水管肌和闭壳肌、伸足肌和缩足肌的肌痕,肌痕部分因凹陷和色泽不同可与其他部分相区别。壳内各种肌痕的大小和形状,随种类而异,故亦可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壳内面的色彩也随不同种类而不同。

贝壳的分层: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由外、中、内3层构成,外层称角质层或皮层,中层称棱柱层,内层称珍珠层。外层是由贝壳素角质和有机物构成的黑褐色薄层,它由外套膜的“生壳”突起分泌而成,只能随着蚌的生长而逐渐扩大面积,而不增加厚度。角质层对水中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起保护蚌体的作用。中层(棱柱层)是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它由外套膜边缘的背面分泌而成,也只能渐渐增大面积而不增加厚度。内层是由叶状的霰石构成,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而成,它不仅随着蚌的生长增加面积,同时也增加厚度,因此越靠近壳顶部分越厚。此层富有珍珠光泽,其成分与珍珠大体相似(图1-11)。

贝壳的主要成分: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全壳的95%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2)外套膜。外套膜是培育无核和有核珍珠的重要组织和部位。人工培育珍珠,就是切取外套膜外表皮制备“小片”(亦称膜片),然后插入另一只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从而形成珍珠囊,继而生成珍珠。

基本构造:外套膜位于贝壳内面,紧贴贝壳,左、右两叶薄膜包被着蚌的软体部。它的背部和中部通常较薄,由背部向腹缘、由前缘向后缘逐渐加厚。左右两叶外套膜在背缘与内脏囊的上皮组织相连,成为内脏囊的皮肤。后缘稍突出,愈合而形成两个短虹管,一个是腹面的入水管,开口呈一长形裂孔,称入水孔;另一个是背面的出水管,开口处称出水孔(图1-12)。出水孔的主要作用是使进入体内经过呼吸以后的水以及蚌的排泄物、精子、幼虫等随水流排出体外。

外套膜与人工育珠:左、右两侧的外套膜按位置和功能划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两个部分(图1-13)。边缘膜:外套痕以外的腹缘膜叫边缘膜,它的面积约占全腹1/5~1/4,较为厚实。制备细胞小片的外表皮主要就是从边缘膜制取。中央膜:外套痕以内的上套膜叫中央膜,很厚实,面积约占全膜的3/4~4/5。中央膜是植片或植核的主要位置。(3)斧足。三角帆蚌等河蚌的足,形如斧头,称为斧足。斧足宽大呈白色,位于外套腔中内脏囊的腹面,是蚌的行动器官,靠肌肉伸缩运动而移动身体、挖掘泥沙底质而使蚌体潜入其中。在人工育珠中,蚌的斧足易受伤和感染患病。(4)肌肉。蚌的肌肉有闭壳肌、缩足肌、伸足肌等(图1-14)。

闭壳肌有两个,一个位于唇瓣的前背方,称为前闭壳肌,较小;另一个位于肛门的前腹方,称为后闭壳肌,较大。前、后闭壳肌是连接左、右外套膜与贝壳的横行的柱状肌束,它的收缩使贝壳关闭。一般来说,严重患病的蚌闭壳肌丧失功能。

缩足肌和伸足肌均为小形的肌束,一端附于左右两壳前后的背方,另一端的肌纤维则散布在足中,借其伸缩,使斧足伸展运动。然而,斧足的伸缩运动,能产生强烈的排核行为(即将人工植入的核从外套膜等处挤出)。3.内部结构

以三角帆蚌为代表的河蚌都具有较为齐备的呼吸、消化、排泄、循环、生殖及神经等组织器官系统(图1-15)。(1)消化系统。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份组成。

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口、食道、胃、肠等,胃内有一个称做晶杆的特殊物。口为一横裂孔,位于身体前端、足的基部背侧、前闭壳肌的腹下方。在口的两侧,还有两片三角形的唇瓣,唇瓣具有微横褶,上面密生纤毛,有感觉及摄食的功能。蚌的口器退化,无齿舌和唾腺等构造。食道紧接口的后方,为一短管,与胃相连接。胃紧接食道,为一膨大部分。胃壁上有消化腺管的开口,胃腔内有一块厚皮质物,称胃楯;与肠平行的位置上有一个幽门盲囊,盲囊内壁上皮细胞上密生纤毛,开口于胃中。晶杆是蚌胃中消化食物的特殊物体,位于蚌胃的盲囊中,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晶杆能被幽门盲囊内表面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推进运动,起到搅拌胃内食物的作用。晶杆能被胃液酸化而使其溶解,其溶解液含有糖原酶,可消化食物。蚌的肠从胃后方伸出,盘旋于内脏囊中,然后进入围心腔,穿过心室,末端在后闭壳肌上方开口,即为肛门(图1-16)。

消化腺:蚌的消化腺是位于胃周围的一对葡萄状褐色的腺体(称肝脏),有管道通入胃中,肝脏分泌消化液,消化胃中的食物。消化的食物一部分通过胃壁被吸收,其余部分进入肠道,由肠壁吸收,剩余的废物经直肠由肛门排出,随排水孔排出体外。(2)呼吸系统。蚌的呼吸系统主要是鳃,外套膜能辅助呼吸。

鳃呈瓣状,左、右两侧各1对。位于外面的一对称外鳃瓣,位于内面的一对称内鳃瓣。内鳃瓣大而不对称,外鳃瓣比内鳃瓣短而纯。每个鳃瓣由内外两个鳃小瓣组成,呈“V”字形,并在背面分开形成鳃上腔。两个鳃瓣腔彼此由鳃上腔相通。在鳃小瓣之间,有瓣间隔,隔成多个鳃水管。鳃小瓣由许多纵行的鳃丝紧密相连排列而成,鳃丝的表面被有密密的纤毛,且各鳃丝之间有横行的鳃丝间隔互相连结。鳃丝之间形成许多小孔,称鳃小孔。

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作用,还有孵育幼体以及过滤、运送食物的功能。蚌进行呼吸时,由入水孔流入外套腔的含氧新鲜水,经鳃小孔进入鳃水管中,与鳃瓣间隔血管中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进行交换,将氧输入血液中,而且将二氧化碳排入水中,并随水流由鳃腔并经出水管排出体外(图1-17)。此外,蚌的外套膜还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3)排泄系统。蚌的排泄系统由肾脏与围心腔腺组成。

肾脏:蚌的1对肾脏位于围心腔下方左右两侧,包括一个海绵状的腺体和一个薄壁管状体。海绵状腺体在腹部有纤毛的开孔通入围心腔内,为内肾孔。管状体亦称膀胱,开口于鳃上腔内,为外肾孔。

围心腔腺:也称凯伯尔器官,为围心腔壁表皮在某些区域分化而成的排泄器官,是一种分支状的褐色腺体。蚌在排泄时,一部分排泄物由围心腔腺渗透出或由变形细胞的搬运而排列于围心腔中,再从围心腔通过内肾孔排进肾脏;另一部分排泄物从血窦而来,经管状体(膀胱)送到外肾孔,再经鳃上腔由出入管排到体外。(4)生殖系统。蚌为雌雄异体,但性别从外形上较难区别。生殖腺位于足内上方内脏囊中的肠管周围,是葡萄状的腺体。生殖孔开口在鳃上腔肾孔的前方。成熟的生殖腺显得丰满。雄蚌的生殖腺称精巢,呈白色。雌蚌的生殖称卵巢,一般为淡黄色。精巢产生精子,卵巢产生卵子。生殖腺部位能插植较大珍珠核,育成大型的有核珍珠。(5)循环系统。蚌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及血窦三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围心腔中,腔内充满围心腔液,使心脏呈悬浮状态。围心腔位于内脏囊背侧铰合部的附近。心脏由一个多肌肉的心室和两个对称薄壁状的心耳组成。心室与心耳之间有狭孔相通,有肌肉内瓣控制血流,并在心室收缩时,能防止血液倒流回心耳。心室椭圆形,被直肠穿过。心耳呈三角形,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蚌的直肠从心脏穿过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蚌的血管从心室前后两端延伸而出。一支向前方,叫做前大动脉,沿直肠的背侧向前走;另一支往后方,叫做后大动脉,沿直肠的腹侧向后走。前后两大动脉均分枝进入身体各部分,成为许多小动脉,然后又汇入各血窦。污血由血窦汇集进入大静脉,通过肾管壁的静脉网,然后流入鳃,进入鳃血管。氧化后的新鲜血液经鳃静脉流入两心耳回到心室。由前后动脉分出至外套膜的血液直接返回心脏,称为外套循环。

蚌的血液无色,含血蓝素血蓝素为铜蛋白质的化合物。蚌所需要的营养物和氧气,由血液带到蚌体各部分,而二氧化碳及排泄物也由血液带到鳃及肾脏中,然后排出体外。(6)神经系统。蚌的神经系统由神经节、神经连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

神经节有3对,1对为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两侧;一对为足神经节,左右紧密地连接埋在足部肌肉中;另一对为内脏神经节,位于后闭壳肌的下方,左右紧密连结在一起。

神经连结与神经:脑神经节至足神经节与内脏神经节之间,都有神经连结彼此相连,分别称为脑神经连结、脑足神经连结、脏足神经连结,由各神经节分别延伸出神经分布至蚌的各器官。(三)育珠蚌的生态习性

育珠蚌的生态习性包括育珠蚌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等方面。具体内容有蚌的摄食与营养、生长与发育、生殖以及行动和呼吸等一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掌握育珠蚌的生态知识,对于从事育珠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生活方式(1)摄食。蚌的饵料主要是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如轮虫、鞭毛虫、单细胞藻类等。蚌没有捕食器官,不能主动摄取食物,只能被动性地滤食。在输送饵料的过程中,较大的颗粒掉入外套腔中,被外套膜表皮上的纤毛摆动而送至边缘,在闭壳运动时排出体外(图1-18)。由此可见,蚌对食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选择,但蚌对饵料的性质似乎没有什么选择。蚌过滤水的能力很强,每天经单个蚌过滤的水量,可达到40升左右。(2)栖息。河蚌作为水生底栖动物,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江河、池沼等水底或泥沙中,营底栖生活。生活在自然水域的蚌,在高温或低温时,将其身体全部或部分埋藏在泥沙中,蚌体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外露,出水管和入水管伸出壳外(图1-19)。(3)生长。一般来说,河蚌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其生产速度随种类、年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蚌的一生中,在胚胎初期,体积一般不增长,到幼体开始摄食时才开始增长,但增长速度很慢。然而,蚌进入幼年时生长迅速,到老年时又逐渐变慢或停止生长。

蚌类的生长不仅由内在的条件能决定,而且与其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水温与饵料)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河蚌的寿命较长,通常为10年左右,珍珠蚌的寿命最长,能够活80年左右。(4)行动。蚌的行动能力较弱,只是依靠其斧足的伸缩移动位置,每次只能移动2~3厘米的距离。(5)繁殖。在繁殖期内,雄蚌的成熟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到鳃上腔,再随水流从出水孔排至体外的水体中,含有精子的水又顺着水流经雌蚌的入水孔,进入雌蚌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而这时候雌蚌的卵子经输卵管从生殖孔送到自己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这样,精子就和卵子相遇而受精。受精卵在鳃腔中分裂、发育、孵化(外鳃腔有育儿囊的功能),经过囊胚、原肠胚,最后发育成钩介幼虫(图1-20)。(6)发育。从受精卵到钩介幼虫,约需一个冬季的时间。每年春季,成熟的钩介幼虫随水流排出体外,在水中开闭双壳,自由地遨游,当遇到水中的鱼类时,则用长长的足丝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鳃和鳍条上。被钩着的鱼因受钩介幼虫的刺激,组织发生反常的增殖,使钩介幼虫被藏在其中,逐渐形成被囊状态。附着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收鱼体的养料营寄生生活,直至幼体变态,也就是足丝消失和形成口、足、平衡器、鳃、神经等器官时,经2~5周的时间,幼虫破囊而出,离开鱼体,沉落到水底,变成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河蚌的发育较缓慢,一般要到第三年鳃瓣才渐渐长全,到第五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进入繁殖阶段。2.对环境的要求(1)水温。蚌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水温直接影响到它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的适应水温为8~35℃,最适水温为26℃左右,这时正是繁殖高峰阶段的水温。当水温为8℃左右时,蚌开始处于半休眠状态;当水温37~38℃并持续5~7天时,蚌多发生热昏迷现象。育珠水域的水温,也影响到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即间接影响到三角帆蚌可能获得的营养物质。(2)pH值。三角帆蚌育珠水域的pH值宜控制在7~8的中性和微碱性之间。在这种pH值的育珠水域中,饵料生物的生产力较高,更有利于育珠蚌对钙离子的吸收和珍珠质的沉积。(3)溶解氧。充足的溶解氧能促进蚌的新陈代谢。三角帆蚌育珠时,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毫克/升时,则蚌的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滤食减少,甚至停止滤食。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1毫克/升时,蚌在几天内即会窒息死亡。育珠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从大气中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除动物的呼吸作用外,还有有机物的分解、其他气体的上升氧化、水温的变化、地下水流入等方面。(4)透明度。育珠水域的透明度,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量和其他有机物质的含量。在集约式的较高密度育珠中,最适宜的透明度为40~50厘米。如果透明度过低,即低于30厘米时,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发育,在此种水体中,也不适宜饵料生物的繁殖。如果水体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则表明水域中蚌的饵料基础薄弱,不利于育珠蚌中珍珠的形成,这时应予以施肥培水。二育珠蚌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育珠场(户)自行开展育珠蚌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意义。一是育珠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技术,相对较为简单,便于生产者掌握,往往能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二是自行繁苗育种能较好地避免从外地引进苗种时,由于检疫等方面的不严格,带回的蚌有瘟病等病原体,造成生产较大损失;三是自行繁育能够有计划的安排育珠生产,解决盲目生产和被动生产的问题。(一)育珠蚌的繁殖习性与雌雄鉴别

育珠蚌(包括所有河蚌)的繁殖比较特别,幼体阶段的钩介幼虫一定要经过寄生的过程,一般是寄生在鱼的鳃和鳍条上过寄生生活后而变态成仔蚌。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大部分的钩介幼虫遇不到中间宿主而夭折,所以靠天然增殖育珠蚌资源数量十分有限,且质量也达不到要求,满足不了育珠生产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育珠工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先后在长江中下游省份,成功地进行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人工繁殖,到目前该技术已完全成熟,这为淡水育珠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1.育珠蚌的繁殖习性(1)育珠蚌的繁殖期。育珠蚌的繁殖期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同种蚌因不同地区有亦有差异。以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为例,自然条件下,三角帆蚌4龄开始性成熟,褶纹冠蚌3龄开始性成熟。三角帆蚌的繁殖期: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三角帆蚌一般5月开始性成熟,而北方则在5月中旬以后开始性成熟。一般条件下,三角帆蚌的产卵季节为5~7月,以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繁殖旺季。褶纹冠蚌1年繁殖2次,3月下旬至4月底和10月至12月上旬各1次。三角帆蚌的产卵水温为17~30℃,以20~25℃为最适宜;褶纹冠蚌的产卵水温为15~20℃。因此,温度对河蚌产卵期的影响很大。北方地区因水温上升较慢,故河蚌产卵期也相应推迟。

淡水育珠蚌一般为雌雄异体,但在外形上无第二性征。性别的比例,一般情况雌性占的比例要大一些。选择亲蚌一定要注意其年龄,这样,才能做好人工繁育工作。(2)育珠蚌的繁殖特性。育珠蚌的繁殖,有其独特之处。在繁殖季节,雌蚌不将卵排出体外,而排于外套腔内,雄蚌排精于水中,卵子则与随呼吸水流进入雌蚌外套膜的精子结合而授精。受精卵在雌蚌的鳃叶腔内孵化,故鳃叶腔又有“育儿囊”之称。孵化的幼虫具有两壳,称为“钩介幼虫”(图2-1)。钩介幼虫的特征是两壳侧缘中央是钩,中央有一条长长鞭毛状的足丝。幼虫以开闭两壳而游动,以壳缘的钩附着鱼的鳍或鳃瓣上。孵化后的钩介幼虫在母体内停留一定时期后,到第二年的春季脱离母体,寄生到鱼体上。

钩介幼虫的寄生时间视种类和水温而定,5~30天不等。如三角帆蚌一般积温需20℃才开始脱落。水温20℃,需11~15天;水温22℃时,8~12天;25℃时,5~8天;30℃时,3~6天。在此期间,蚌的器官逐渐形成(如足、平衡器、鳃、外套膜等)。有些器官如纤毛环,足丝腔等消失,逐步向仔蚌形态变态发育。当钩介幼虫变态成熟即破壳而出时,成为仔蚌,开始过营底栖生活。此即钩介虫发育过程,也是蚌的寄生生活史。

河蚌的生活史从受精卵进行卵裂,经过多细胞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而发育成钩介幼虫。钩介幼虫经过一个时期在鱼体上的寄生生活(图2-2),完成变态发育,离开鱼体发育成仔蚌,而后逐渐生长成幼蚌、成蚌。(3)育珠蚌的繁殖力。育珠的怀卵量很高,一只性成熟的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一次排卵40万~50万粒,且生殖腺在逐渐成熟后,有多次排卵的习性。第一次排卵后,未成熟的卵子继续发育成熟,随之排卵。在繁殖季节,一般要排卵数次,如三角帆蚌一般可排卵8次左右,褶纹冠蚌为3次左右。这一特性,对其人工繁殖极为有利,可以重复多次采集钩介幼虫。一般来说,患病及年老的河蚌,繁殖力降低,排卵次数减少。在人工繁殖时,应选择年轻、健壮的蚌作为亲蚌。(4)育珠蚌的繁殖与鳑鲏鱼繁殖有特殊的关系。在自然条件下,鳑鲏鱼在其繁殖季节来临时,雌雄鱼结伴游至河蚌栖息之地,辗转寻觅河蚌。当找到河蚌时,雌鳑鲏鱼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进水管,将卵子产到河蚌内,雄鳑鲏鱼紧接着排精,通过河蚌的进水孔而吸入到鳃腔中,在鳃腔中受精、发育。河蚌经鳑鲏鱼产卵等的刺激,从出水孔中悄悄地排出钩介幼虫,使钩介虫寄生到鳑鲏鱼的鳃瓣、鳍以及身上。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物学上称之为共生现象。2.育珠蚌的胚胎发育与变态

育珠蚌的受精卵自卵裂开始,经过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到形成钩介幼虫,约需要35~50天(图2-3)。在这1个多月的时间里,胚胎依次经历以下发育阶段。(1)卵子的成熟和受精。育珠蚌(河蚌)成熟卵子呈圆形,卵膜吸水后呈椭圆形,长径0.28~0.30毫米,短径0.24~0.25毫米,卵子相互粘连,成熟的精子有头部和尾部,头部椭圆形,尾部细短,游泳活泼。卵子在受精后进行自然分裂,排出极体,受精卵的卵径为0.2~0.23毫米。三角帆蚌的极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多细胞期一直存在,直至囊胚期才消失。(2)卵割分裂期。卵割分裂期包括多细胞期中的桑椹期。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都属螺旋型不等份分裂方式分裂的。第一次分割时,动物极先开始隆起,并逐渐出现第一割面,形成2个细胞,即二细胞期,之后再次分割,形成四细胞期。由于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卵细胞内卵黄含量不均,形成的4个细胞有的较大,有的较小。从第三次卵割开始,可看出螺旋卵割的性质。从受精卵到八细胞约需1天时间。第三次卵割后,产生了分割腔,以后随着分割进行,细胞越来越多,即多细胞期,这样分割愈来愈明细,在显微镜下可看到透明的腔隙,此腔隙发育成为囊胚腔。(3)囊胚期和原肠期。在繁殖季节,温度适宜时,从多细胞到囊胚期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水温20℃时需24小时,22℃时需22小时,24℃时需18小时,28℃时只需12小时。从受精卵到原肠期,水温20℃时约需120~150小时,当平均水温25℃时,只需27小时左右。(4)钩介幼虫期。经过原肠期后,受精卵分化为各胚层,逐步形成各种器官,最终发育成钩介幼虫。幼虫发育早期先形成原始壳腺,以后胚体中出现内肌肉囊,形成闭壳肌,然后肠管、围心腔形成,肠管盘曲,心脉搏动有力,此时幼虫已具有2片紧紧包被身体两侧的薄而透明的贝壳。双壳的铰合部平直,壳的顶侧缘长有小钩,体中间具有纤毛囊,身体中央还有很长的鞭毛状足丝,此即发育成钩介幼虫。从原肠期到钩介幼虫形成,水温20~25℃时需64~80小时。钩介幼虫发育到晚期,即两壳在卵膜内作开启活动,约20小时后,破膜而出,成为成熟的钩介幼虫。不久,成熟的钩介幼虫就从母蚌的鳃腔中排出。排出后的钩介幼虫互相粘连在一起,两壳一开一闭的收缩。足丝放出,伸出壳外,其长度为壳长的5~6倍。从受精卵到形成的钩介幼虫自鳃腔排出,在水温20~25℃时需10天左右;水温25℃以上只需6天,当平均水温30℃时,需4~5天(表2-1)。表2-1 钩介幼虫在鱼体寄生时间与水温的关系(5)钩介幼虫变态成仔蚌。钩介幼虫排出后,用其足丝和钩勾在鱼的鳍条和鳃上营寄生生活,吸收鱼体的营养(体液)而发育变态成仔蚌。在寄生阶段,鱼体分泌液形成包囊,把钩介幼虫包住。寄生期的长短,视水温高低而不同,一般需7~10天。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成仔蚌后,依靠两壳的张力,破“被囊”而掉落水底,转入营底栖生活。此时,稚蚌已形成了成体所具有的胃、两壳肌、肠管、斧足等器官,而钩介幼虫所特有的足丝、钩等均消失,仔蚌的斧足上具有纤毛。仔蚌形成第2天即出现外套膜,膜上布满纤毛,仔蚌凭借纤毛颤动滤取食物,靠斧足匍匐行走(据观察24小时移动1厘米左右),两壳的铰合线由平直变成稍弯曲,两壳凸起,壳长增长,壳上色素增加,壳质增厚,形态上已是蚌的形状。3.育珠蚌的雌雄鉴别

育珠蚌的雌雄,在外观上差异甚微,难以区别,从蚌体内部才可准确地把它们区分开来。育珠蚌的性腺埋藏于斧足上方的内脏囊里并包在肠管的周围。可通过以下方面区分雌、雄珠蚌。(1)从性腺上区别。性腺成熟时,雄蚌的性腺呈白色,用针刺后有白色浆液流出;雌蚌性腺呈黄色,用针刺后有颗粒状物流出。(2)从鳃丝上区别。这是鉴别雌雄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雌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细密、沟纹不明显、淡褐色、不透明;雄蚌鳃瓣上的鳃丝排列稀疏、沟纹明显、淡黄色、透明状。雌蚌鳃丝密度为雄蚌鳃丝的2~3倍(图2-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