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0 18:15:2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

1.问题的提出

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

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

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

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结论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1.旅行需要的产生背景(1)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2)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1)在西方社会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点在古罗马帝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人们沿途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特别是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2)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旅行活动的发展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情况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间要比西方国家早得多。(3)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

①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变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②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并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总之,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发展。

3.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虽然促成旅行活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的规模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存在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1)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这类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大都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这些物质财富主要被用于两个方面:

①用于祭祀活动。事实上,这类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也与旅行有关;

②供奴隶主阶级生活享用,其中包括供其外出消遣游历。当时这类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阶级。(2)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发展情况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

三、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

1.中国(1)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较大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2)水路交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水路交通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项重要旅行方式。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交通的发展虽然是由国家发展漕运所致,但客观上也便利了当时人们利用水路旅行往来。除水路交通外,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3)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都不断有新的扩展。这一时期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2.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1)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初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构成欧洲封建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大都是农奴。(2)封建社会早期的欧洲没有城市,自然经济的性质十分突出,人们以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简陋的手工业也多是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因而很少有交换活动,与外界几乎隔绝。到公元11世纪时,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剩余也逐渐增多。此外,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品交换活动逐渐变得经常化。(3)从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的这段时期内,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出现了以保健疗养为主要目的的温泉旅行和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3.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都表现出以下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旅行活动便会朝向新的广度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2)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3)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而他们的消遣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1.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1)生活环境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由于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返大自然的追求。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2)工作性质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成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他们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3)阶级关系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结果也使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产业革命之前的封建时代,只有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才有财力和时间外出旅行消遣。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一变化无疑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4)运输条件的变化

随着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从而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2.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

铁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和旅游,与传统的公共马车相比,乘坐火车旅行具有很多优点。其中的主要优点包括:(1)费用低

乘坐火车所需的旅费远比乘公共马车低廉,这使得更多的人都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铁路旅行很快便为人们所接受,从而使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2)速度快

火车的行驶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的公共马车。旅行速度的提高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3)运力大

火车的运载能力大大高于公共马车。公共马车只能同时载运几名乘客,而一列火车可同时载运数百人。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4)通达范围广

铁路建设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快等原因,使得人们外出旅行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3.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1841年的创举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旅游活动的参加者多达570人,往返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为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其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公众性

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到一起,活动结束之后便四散离去,彼此之间不再有什么关联。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与之相比,此前有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由某一团体为自己的会员组织的内部活动。

②规模大

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③全程陪同

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与之相比,此前所组织的火车团体旅游只是有人负责购买和分发车票,却无人在旅途中负责领导和照顾。(2)1845年的商业性尝试

1845年,托马斯·库克开始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

①与1841年的那次活动相比,这次活动的组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a.商业性

这次的组团工作已不再是过去的“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托马斯·库克从过去组织旅游活动的经历中已经认识到,人们对外出旅游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充分证明,市场需求已经发展到足够的规模,创办相应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b.长途过夜

此前所组织的团体旅游都是当日往返的短程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在沿途多处停留访问,并在外过夜多日的长途旅游。

c.线路勘察

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的过程中,托马斯·库克事先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在沿途哪些地点停留,在各处停留地点安排哪些游览或访问活动,特别是了解这些停留地点是否可提供足够数量的廉价住宿设施。

d.编写指南

为了方便顾客和便于组团,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

e.导游服务

在这次团体旅游过程中,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队的陪同和导游,而且在途经威尔士并作停留和游览时,还特别聘雇了当地人进行解说和导游。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②托马斯·库克在1841年首次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团体旅游的活动,客观上是为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的正式成立打基础,1845年的这次活动客观上则是该公司业务的实际开端。原因在于:

a.这两次组团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非营利的“业余活动”或义务活动,后者则属于有意识的商业活动。

b.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禁酒示威,后者则纯粹是为了观光消遣。

c.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后者则包括了从策划和勘定旅游线路一直到提供全程陪同与导游等一整套的工作。

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这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的活动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都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3)其他开创性工作

托马斯·库克对后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之大,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很多开创性工作有关。托马斯·库克的众多开创性工作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

①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

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往返交通费和在巴黎的住宿费。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②托马斯·库克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种代金券

旅游者持这种代金券可在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有合同关系的交通运输公司、商店和旅游接待企业中用于支付,并可用于在指定的银行兑取现金。这种代金券据信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③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旅游需求市场已经形成。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五、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1.内燃机技术与汽车旅行(1)早期的汽车是以蒸汽为动力,虽然靠蒸汽驱动的汽车很笨重,走行速度很慢,但与火车相比,汽车在使用上毕竟比较灵活,使得这一交通工具从产生之日起便预示了将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2)到了19世纪末,内燃机技术的问世为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内燃机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汽车在结构与性能方面的改进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3)随着自驾车旅行的发展,公共汽车旅行很快也随之出现。汽车的出现在为人们旅行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方便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改善道路的要求。随着道路网络的建设与完善,汽车在中短程旅行活动中的支配地位也因此而形成。

2.内燃机技术与航空旅行(1)内燃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另一项应用成果是飞机的发明。1919年英国与法国之间的一次商业性飞行后,欧洲各地陆续开始运营新开航线,但为期不久均告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仍比较落后,飞机的巡航高度有限,机舱也不是增压舱,因而飞行中颠簸震颤,噪声很大,令乘客难以忍受;

②当时的人们对航空飞行了解甚少,对乘坐飞机旅行普遍怀有恐惧感,加之当时的飞机上没有卫生间,客观上也令乘客不便;

③机票价格缺乏竞争力。机票价格与火车相比较高,从而成为制约需求的又一因素。(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喷气推进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航空。这些新型的喷气式客机不仅更安全、更舒适、飞行速度更快,而且更加节省能耗,因而机票价格也趋向便宜。喷气式客机的发展对战后的旅游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①飞行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人们外出旅游的时间障碍,使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得以缩短,从而为远程旅游,特别是为国际旅游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便条件;

②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票价格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在经济条件上有能力搭乘飞机外出旅行,从而使航空旅行的普及成为可能。

六、二战后的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旅游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战后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旅游活动不仅开始恢复,而且需求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旅游规模的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成长为世界经济中的“巨人”。在大众化旅游形成的初期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之所以能够出现如此快速的恢复和增长,其原因同样也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促成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1)世界人口的增加

人口基数的扩大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战后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战前。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得很多国家中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迅速增加,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二战之后,特别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传统的旅行方式逐渐为汽车和飞机所代替。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大,公共汽车的运营网络也不断扩展和完善,从而使得汽车成为陆路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节能技术的进步和航空公司间的竞争使得机票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航空旅行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远距离旅行方式。所有这些发展都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随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很多行业中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带薪假期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可能。这一变化使人们享有了较多的休闲时间,外出旅游和度假也有了时间上的保证,形成了对旅游需求的又一刺激,不仅使出游人数大为增加,并且使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二战后,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城市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在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带来的身心紧张使人们向往能有机会逃避城市的喧嚣,向往有机会重返没有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受的异域环境。这一情况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二战后,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之通讯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对异国他乡事物的了解增多,并因此发生兴趣。好奇心的增加增强了人们的求知欲,从而加深了人们希望有机会能够亲历观察和体验异乡事物的愿望。过去那种因缺乏知识而对外部世界怀有恐惧的心理减少,而且把握旅游信息与机会的能力增强。(7)除以上所述的推动性因素的作用之外,旅游目的地方面的很多因素对于二战后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也起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拉动性因素有:

①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

②很多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入;

③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衍生结果,旅游活动能够得以增长的基础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对于全球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需求的发育和成长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七、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1.旧中国的旅游业

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在解放前的旧中国,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之连绵的战祸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够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当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它始终未能形成显著的经济部门。

2.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游业

在这一时期,旅游部门的工作实为政治性接待,而非商业性经营。对于新中国这一时期的旅游业发展,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要归纳:(1)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2)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3)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4)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5)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且总体规模很小。(6)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3.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并逐渐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大发展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1978~8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我国选择了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优先的旅游业发展途径。在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者的接待工作仍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色彩。(2)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1997年)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迅速发育,需求规模日渐增长,从而导致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出现重要变化。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1991年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将旅游业列为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3)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面对国民出境旅游需求的增长,在经过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尝试之后,我国出台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展出境旅游业务,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也因此并行成为中国旅游业经营的三大市场。(4)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对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要归纳:

①背景环境: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②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90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

③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④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⑤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

答: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原因是:(1)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2)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

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

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3)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答: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的产生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2)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和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这两个时代的旅行发展的基本特点分别如下:(1)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②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2)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封建时代的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都表现出以下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旅行活动便会朝向新的广度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②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③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而他们的消遣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答: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1)生活环境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由于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返大自然的追求。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2)工作性质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成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他们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3)阶级关系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结果也使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产业革命之前的封建时代,只有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才有财力和时间外出旅行消遣。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一变化无疑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4)运输条件的变化

随着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从而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答:随着铁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和旅游,因为与传统的公共马车相比,乘坐火车这一新兴的旅行方式明显具有很多优点。其中的主要优点包括:(1)费用低

乘坐火车所需的旅费远比乘公共马车低廉,使得更多的人都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铁路旅行很快便为人们所接受,从而使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2)速度快

火车的行驶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的公共马车。旅行速度的提高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3)运力大

火车的运载能力大大高于公共马车。公共马车只能同时载运几名乘客,而一列火车可同时载运数百人。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4)通达范围广

铁路建设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快等原因,使得人们外出旅行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托马斯·库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来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1841年的创举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旅游活动的参加者多达570人,往返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为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其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公众性

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到一起,活动结束之后便四散离去,彼此之间不再有什么关联。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与之相比,此前有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由某一团体为自己的会员组织的内部活动。

②规模大

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③全程陪同

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与之相比,此前所组织的火车团体旅游只是有人负责购买和分发车票,却无人在旅途中负责领导和照顾。(2)1845年的商业性尝试

1845年,托马斯·库克开始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与1841年的那次活动相比,这次活动的组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商业性

这次的组团工作已不再是过去的“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托马斯·库克从过去组织旅游活动的经历中已经认识到,人们对外出旅游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充分证明,市场需求已经发展到足够的规模,创办相应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长途过夜

此前所组织的团体旅游都是当日往返的短程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在沿途多处停留访问,并在外过夜多日的长途旅游。

③线路勘察

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的过程中,托马斯·库克事先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在沿途哪些地点停留,在各处停留地点安排哪些游览或访问活动,特别是了解这些停留地点是否可提供足够数量的廉价住宿设施。

④编写指南

为了方便顾客和便于组团,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

⑤导游服务

在这次团体旅游过程中,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队的陪同和导游,而且在途经威尔士并作停留和游览时,还特别聘雇了当地人进行解说和导游。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这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的活动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都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3)其他开创性工作

托马斯·库克对后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之大,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很多开创性工作有关。托马斯·库克的众多开创性工作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

①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

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往返交通费和在巴黎的住宿费。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②托马斯·库克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种代金券

旅游者持这种代金券可在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有合同关系的交通运输公司、商店和旅游接待企业中用于支付,并可用于在指定的银行兑取现金。这种代金券据信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③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旅游需求市场已经形成。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7.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答:(1)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①世界人口的增加

人口基数的扩大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战后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战前。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得很多国家中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迅速增加,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

③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二战之后,特别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传统的旅行方式逐渐为汽车和飞机所代替。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大,公共汽车的运营网络也不断扩展和完善,从而使得汽车成为陆路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节能技术的进步和航空公司间的竞争使得机票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航空旅行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远距离旅行方式。所有这些发展都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④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二战后,随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很多行业中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带薪假期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可能。这一变化使人们享有了较多的休闲时间,作为休闲活动重要形式之一的外出旅游和度假也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从而形成了对旅游需求的又一刺激,不仅使出游人数大为增加,并且使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二战后,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城市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在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由此带来的身心紧张使人们向往能有机会逃避城市的喧嚣,向往有机会重返没有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受的异域环境。这一情况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二战后,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之通讯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对异国他乡事物的了解增多,并因此发生兴趣。好奇心的增加增强了人们的求知欲,加深了人们希望有机会能够亲历观察和体验异乡事物的愿望。

⑦除以上述的推动性因素的作用之外,旅游目的地方面的很多因素对于二战后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也起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拉动性因素有:

a.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

b.很多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入;

c.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2)认识原因的意义

关于战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兴起的原因分析再一次证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衍生结果,旅游活动能够得以增长的基础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对于全球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需求的发育和成长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8.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演进情况。

答: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并逐渐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大发展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1978~8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我国选择了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优先的旅游业发展途径。在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者的接待工作仍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色彩。(2)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1997年)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迅速发育,需求规模日渐增长,从而导致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出现重要变化。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1991年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将旅游业列为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3)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面对国民出境旅游需求的增长,在经过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尝试之后,我国出台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展出境旅游业务,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也因此并行成为中国旅游业经营的三大市场。(4)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对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要归纳:

①背景环境: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②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90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

③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④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⑤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

9.通过了解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可得出哪些认识或结论?

答:通过了解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可得出的认识或结论主要有:(1)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2)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发展。(3)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4)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普遍为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5)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衍生结果,旅游活动能够得以增长的基础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对于全球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需求的发育和成长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章 认识旅游活动

2.1 复习笔记

一、旅游活动的界定

1.旅游的定义

人们常引用的对旅游的定义包括:(1)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2)英国萨利大学旅游管理系创始人之一的A·J·伯卡特和曾任该系主任的S·梅特利克提出: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前往某地的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3)美国特别研究小组提出: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方,去其他某一或某些地方的旅行和访问活动。(4)英国旅游局前执行官L·里考瑞什曾提出:旅游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即是需求市场的活动,而非产业的活动。(5)世界旅游组织一度使用人员流动代替旅游,人员流动指人们出于非移民目的,或出于能够导致实现个人发展以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开展的旅行活动。(6)Cooper等指出: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来访旅游者的需要而设立的各种设施。(7)Goeldner等指出:旅游是旅游者、参与招徕并接待来访游客的旅游供应商、东道地政府、东道地居民以及东道地环境(这五者)间的关系和互动而引发的各种过程、活动和结果。

定义(1)、(6)和(7)所界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旅游学研究的“旅游”,相比之下,其他四项定义则基本上都是将“旅游”作为旅游者的活动来解释的,实际上是对旅游活动的定义。

2.旅游活动的权威定义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历时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

3.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旅游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①旅行活动指的是旅游者在其惯常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往返,以及在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往来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逗留活动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开展的生活和访问活动。(2)异地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开展的旅行和访问活动。(3)暂时性

暂时性,是指外来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国的连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否则将被视为永久移民或临时移民,而不再纳入来访旅游者的统计范畴。对于国内旅游者在到访地区停留的时限,各国旅游统计中目前多有不同的规定。(4)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

旅游活动是出于移民和就业打工目的之外的外出旅行和访问活动。

4.旅游活动的要素(1)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要素

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个方面。(2)旅游活动体系的构成要素

①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

②旅游活动的客体——满足主体来访目的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对象;

③旅游活动的中介体——帮助主体完成其旅游经历,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

5.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定义(1)艾斯特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2)艾斯特定义的特点

①艾斯特定义阐明,旅游学所研究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皆因“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

②对“非定居者”一词的使用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③对“不会导致定居”的强调,不仅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而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

④对“不牵涉任何(收入性的)赚钱活动”的强调则阐明了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⑤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表述反映出,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重在研究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学研究内涵的综合性。

a.各种现象指的是由旅游者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发出现的有关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甚至政治现象。

b.各种关系是指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以及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这四者之间因各自追求利益的不同,而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接触或打交道过程中所引发的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二、旅游活动的类型

1.划分标准(1)人们在划分旅游活动的类型时,较为常用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

①按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进行划分:

例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等。

②按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距离进行划分:

例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或短程旅游,等等。

③按外出旅游的目的进行划分:

例如,消遣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修学旅游,等等。

④按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划分:

例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或自行旅游。

⑤按所采用的旅行方式进行划分:

例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徒步旅游,等等。

⑥按主要的活动内容进行划分:

例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特殊兴趣旅游,等等。(2)世界旅游组织(WTO)基于旅游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别旅游活动的开展所包含的经济意义,提议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六种类别:

①国际旅游: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合称;

②入境旅游:非该国居民来访该国的旅游活动;

③出境旅游:某一国家的居民去另一国家访问的旅游活动;

④境内旅游:该国居民和非该国居民在该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

⑤国内旅游:一个国家的居民在本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

⑥国民旅游: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合称。

2.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某一国家的居民跨本国边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1)国际旅游活动分为两种情况:

①出境旅游,又称出国旅游,指本国居民跨越国界,前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②入境旅游是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某国开展的旅游活动。(2)在旅游统计工作中,根据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国的停留时间,国际旅游活动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两类:

①过夜的国际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并在该国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旅游活动。

②不过夜的国际一日游是指旅游者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不在该国住宿设施中过夜,通常当日离境的国际旅游活动。

关于国际旅游活动的细分情况如图2-1所示。图2-1  国际旅游活动的类别

3.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本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

4.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比较

国际旅游活动与国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活动的开展是否跨越国界。除此之外,对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来说,还应注意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差别:(1)消费水平

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2)便利程度

①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比较容易,很少存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而且通常不会涉及复杂的旅行手续;

②国际旅游常会遇到文化和语言障碍问题,而且必须按照各相关国家的规定,办理各种必要的旅行手续。(3)经济作用

①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只是财富在国内不同地区间的重新分配,而不能直接带来本国财富总量的增加。

②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都意味着旅游者将其得自于惯常居住国的收入用于在旅游接待国消费,从而会直接造成财富在不同国家间的转移。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社会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之中,这些现象包括:(1)社会现象

作为人类休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2)文化现象

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体验异乡风情,了解他国文化。

①无论旅游者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接触旅游目的地社会的文化;

②无论旅游者自觉还是不自觉,也都会以自己客观上所携带的客源地文化影响东道地社会的居民。(3)经济现象

①旅游者在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借助和使用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②旅游者的来访和消费,客观上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产生一连串的影响。(4)政治现象

①国际旅游者的入境来访不仅有助于宣传和改善旅游接待国的对外形象,而且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因缺乏了解而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会,从而有助于消除和缓和国际间的紧张,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②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跨越国界,因而通常都要办理护照、签证等出入境手续,护照和签证的出现,本身都是政治的产物。

2.旅游活动的性质(1)旅游活动从根本上讲是旅游消费者的活动。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的规模扩大,才造就了可借以开展经营的商业机会。(2)作为旅游者个人的自愿行为,旅游活动在本质上并非是经济活动,而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四、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1.普及性(1)大众旅游

①大众旅游的双重含义

a.大众旅游指的是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亦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b.大众旅游是指大众型旅游,即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大众型,实指旅游活动的规模化开展形式,特别是指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按照预定的时间、线路和活动内容,以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方式开展旅游。

②大众旅游的好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