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30个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0 21:27:37

点击下载

作者:HRInstitute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逻辑思维的30个技巧

逻辑思维的30个技巧试读:

前言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HRInstitute是一家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咨询与培训公司。仅在日本境内,从1993年开始,以《逻辑思维的技巧》为题的培训活动,我们每年都会受邀为企业开展200场以上培训,是日本最为畅销的企业培训课程之一。

逻辑思维,是一门在商业领域超越国界的世界共通语言。

如果没有掌握这门“语言”,那么您在商务场合很可能会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您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本书也可以帮您迅速地拓展逻辑思维的使用范围。(1)高效地收集信息,并整理、分析;(2)建立假说,新事业提案企划;(3)简单明了地说明,让听众容易理解您的演讲;(4)创造能够让对方易于接受的有魅力的沟通氛围;(5)目标、愿景的共享,履行能够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

这里列举了5条“成功商务人士”的基本技能。是否掌握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对这些技能的实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工作,从花费时间与成果数量来看,其结果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工作,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所需要的正是逻辑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是商务活动中的基础,也是核心。

记得年轻时在美国商学院留学的时候,有很多全班讨论的时间,供我们交流各种商务话题并进行头脑风暴,这是非常有趣的经历。那时曾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是:“能够活跃于国际场合的商务人士,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是不是信息量及掌握知识的丰富性?”“人脉?”“财力?”“体力?”“意志力?”“好奇心?”“自信?”

讨论了一会后,“难道不应该是能够用本地语言(或英语)与对方进行交流吗?”

听到了这样的意见,大家低下头陷入了片刻沉默。确实,商务场合能够与对方进行交流是前提,所以大家对语言能力的提出表示了片刻赞同。“那我们就把外语能力作为国际商务场合所需要的第一必要条件吧!”话音刚落,班内又沸腾了起来。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对于国际商务人而言,最重要的是‘逻辑语’!”大家的意见基本取得了一致。

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外语使用得再熟练,如果无法建立有逻辑的思维结构,那沟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而另一方面,只要能够掌握“逻辑语”,即使不会外语,找个优秀的当地翻译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先能用母语有逻辑地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逻辑语”是不是比英语更加重要?

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世界共通的语言”也就是这个意思。“日本人是有逻辑的吗?”“和日本商务人士打过交道,对方说了半天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日本人写的逻辑思维,真的有用吗?”有如此疑问的读者可能不在少数。

有这样的疑问是比较自然的,但如果我们只从逻辑思维的效用方面思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并不是无意识自然形成,或天生的产物,而是一系列人们在学习和运用逻辑思维的时候,总结出的、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效的技巧。没有学习过的人,自然无法很好地运用。

而当您努力学习之后,你就能掌握那些在实践中可以运用的诀窍。

所以,逻辑思维一定能在实践中对您有所帮助!

现在手里捧着这本书的您,对于未来是否有着美好的梦想和志向?是否有着获得成功,使自己进一步成长的强烈意愿?

我在美国读商学院时有很多的中国人同学,过去的他们可能就像现在的您一样,非常优秀、意志力极强。并且英语也非常棒。可是当时的他们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他们充满活力的思绪总是在体内空转,极力阐述个人观点,却很难让身边的同学所接受,且时常会造成小组讨论顺利向前推进。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用大嗓门可能可以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但这不是真正的“胜利”。

*如果无法让对方彻底理解自己的意图,就会增加后期返工的可能性。

*即使用同一门语言,如果谈话内容语无伦次,就不会被对方所接受。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周边同伴的理解,并让他们和自己共同努力,无论何时,运用逻辑思维,使用最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是基础。我们期望您通过学习逻辑思维,能够将自己还未成型的思绪或创意,有逻辑地向对方“可视化”表述,进而带动身边的同伴推进工作,并形成您个人的强项。

因此,我们特地为您将逻辑思维的核心技巧,整理成了30个要点。

还等什么呢,就让我们马上开始学习吧!

稻增 美佳子

辉泉(上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董事长第一章所谓“逻辑思维”1 逻辑思维是“终极随身法宝”❶ “老鼠比大象重?!”——合乎逻辑吗?◢所谓“逻辑思维”

所谓“Logical thinking”,直译过来就是“合乎逻辑的思考”的意思。因为“逻辑”表示的是“结论”和“根据”之间的关系性,所以,“厘清结论和根据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思考”就是“合乎逻辑的思考”。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可以表述为——对周围的人来说浅显易懂的思维方式。所谓“合乎逻辑”,就是说无论对象是谁,其见解都是易于理解的。

例如,请试着回答一下下列问题:“老鼠、狗、大象,哪个最重?”

太简单啦!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说“大象”。

那么,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回答说“最重的是老鼠”。你肯定会想——“为什么?”“无论如何,大象都比老鼠重啊!”

那么,为什么大象比老鼠重呢?

这大概是把老鼠、狗和大象,从动物而且是单个个体的角度来比较得出的结论吧。

可是,回答“最重的是老鼠”的人,可能并不是把它们作为单一的个体来比较,而是从在地球上生存的老鼠、狗以及大象的总量来比较得出的结论吧。事实上,老鼠的数量最多,数不胜数,其次是狗,然后才是大象。如果是这样来想象“结论和根据的关系性”的话,“最重的是老鼠”这一异想天开的回答也是有据可循的,并且也是“易于接受”的吧?◢是否“合乎逻辑”取决于对方的接受程度

除此之外,也有人不是把它们作为动物,而是联想到青铜像或是迪士尼,从价值而不是从重量的角度来进行比较——“老鼠就是米奇,所以,‘价值’最重!”。就这样,各式各样的答案会不断冒出来。这些答案都有足以说服周围听众的依据,都是得到认可的事实,非常“易于接受”。

像这样的逻辑思维,其过程不是追求正确答案,而是为自己给出的“结论”准备合理的“根据”或“事实”,向对方或周围的人提供易于接受的“台本”的过程。要点1 所谓“合乎逻辑”,就是“对周围的人来说‘浅显易懂’的思维方法”!何谓合乎逻辑?❷ 如果“合乎逻辑”,人就不会困扰◢“右”的后面应该接“左”才“易于理解”

虽然前面把“逻辑思维”的定义解释为“浅显易懂”。可是,正如其字面所表示的那样,“逻辑思维”的根本前提还是“思维”。

那么,咱们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使用的“思考”一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把“困扰”一词作为比较对象来试着定义一下吧。

例如,可以作如下定义:

思考:朝着前方

困扰:停滞不前

思考:得出结论

困扰:得不出结论

通过比较来定义也是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人在理解事物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的形式,如果有相对的事物做参考将更便于理解。

反之,如果采用不成对的概念,如“思考——‘易于得出结论’,困扰——‘停滞不前’”这样的形式来表达的话,就会让对方陷入混乱状态。

这就像有人说“今天我有两件事要告诉大家。一是右……”,接着第二件事不说“左”而说“上”那样,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果不遵守成对的规则,就会使说明对象产生遗漏或重复,给人乱七八糟、不清晰的印象。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将进行详细的解释。让我们充分运用成对的概念吧!◢“建设性”地切换频道吧!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关于“思考”和“困扰”的差异,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解释吗?其他容易想到的解释如上页的图表“思考和困扰”所示。

先前解释说:所谓合乎逻辑的思考,就是“为自己给出的结论准备合理的根据或事实,使别人易于理解的过程”。

如果自己不给结论,只是茫然地等待别人来给自己一个结论,思维处于停止的状态的话,就“很难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

所以,要合乎逻辑,就必须把“思考状态”和“困扰状态”严格区分。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要客观清醒地弄清楚自己“是在思考呢?还是在困扰?”——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不能客观地弄清自己所处的状态,处于困扰而浑然不觉,就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

这时,我们或是只能看到别人而看不到自己;或是心灰意冷;或是停滞不前,从而导致我们极易情绪化,感情用事。一旦这样的话,就会和理性状态渐行渐远,陷入“困扰”的状况不能自拔。

所以,关键是要“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

而不存在“合乎逻辑地困扰”的说法,也说明了逻辑是明确了某个目标后,通过弄清这一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来规划路线的。“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迅速地描绘出成功的图画(假设),并最终实现它。”——坚持自己的假设,坚持自己认定的结论是很重要的。软银的孙正义先生在接受某杂志的采访时也强调了这一点。

对“思考”的追求程度关系到合乎逻辑的程度。

但是,并不是说“困扰”不好。“困扰”有时也是必要的。只是,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是否处于“困扰”状态,并有意识地切换到“思考”的状态。

因为逻辑思维的大前提是“思考状态”,所以,请务必弄清“困扰”和“思考”这两种状态的差异。“思考”和“困扰”要点2 逻辑思维始于没有困扰的思考!❸ 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易懂!敏锐!快捷!◢“逻辑思维”是比英语更国际化的共同语言

下面我说明一下为什么要讲究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一词首次在日本被使用是1995年左右的事,同年,芭芭·拉明顿所著的《思考的技巧 写作的技巧》(钻石出版社)也在日本发行出版。之后,金字塔结构和逻辑树之类的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

如今,已经有高中把逻辑思维纳入教学内容中,逻辑思维这一概念已经理所当然地为人接受。也就是说,逻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

逻辑思维变得如此必不可少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因为和以前相比,信息量大增,对信息整理分类要求更高。

因为掌握的信息越多,说清事情来龙去脉的难度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对信息的整理思考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从大量信息中敏锐地找到切入的视角、得出最终结论的能力。

二是因为企业和各种组织的多样化与全球化。

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工作或从事涉外活动时,接触的对象中外国人也并不少见。与外国人沟通时重要的可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逻辑思维。只有两者兼具,才能使我们保持与共事对象意见一致,沟通顺畅。为什么要讲究逻辑思维?(讲究逻辑思维的背景)

三是因为速度化要求。

随着企业内部希望尽快拿出解决办法的要求在增加,人们也越来越希望能尽快沟通以获得相关人员的认同。其结果是:相互之间合乎逻辑地进行交流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强烈。

不过,单是“敏锐”、“易懂”还不够,还要有速度——要“快捷”地推进工作。

在这种信息复杂化、相关人员多样化、决策快捷化的前提下,逻辑思维便成了不可或缺的思考技能。而且,对于作为共同语言的逻辑的结构,理解的人越多,希望合乎逻辑地进行交流的人也随之增多。◢制订企划·解决问题·向上司汇报……所有的一切,逻辑思维都能解决

而且,日常事务中,如果具备逻辑思维的技能,就能在下面的这些场合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做到简明扼要?】● 必须简明扼要地向百忙中的上司汇报工作。如何才能重点突出、

论据充分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呢?● 必须向公司的海外事务所的同事传达重要事务。可是,这时不仅

有语言的差异,还有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何才能表达清楚呢?

如果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就能充分意识到对方的立场,有效地组织简明扼要的表达。【如何才能敏锐地认识问题?】● 为客户提供企划的场合。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必须提出超出客户

预期的方案。可是具体策划时,尽管手里收集了很多的情报,脑

子里却只能浮现出理所当然、平淡无奇的方案,不能给客户一个

意外的惊喜。如何才能拥有更敏锐的视角呢?● 公司内部会议的场合。讨论的议题是加班的问题。不能降低销售

目标,要在保证销售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员工的工作

时间。必须权衡好两者,才能提出有实质意义的方案。如何才能

提出这样两全其美的建议呢?

如果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就有可能采用非同一般的视角来处理众多的信息,提出迄今为止没有的大胆的假设。【如何才能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必须在时间有限的会议上作出决定。虽然收集了很多情报,可是

如何才能让与会者的意见迅速地达成一致呢?● 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企划书,向客户进行说明的时候。如何

才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效地收集情报,向客户提交超出其期待

值的企划书呢?

如果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的话,就能少走弯路,提高工作的效率。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有助于我们弄清计划内容及其不足之处,明确应该采取的行动。

在不断向复杂化、多样化、快捷化发展的商务活动中,逻辑思维是不可或缺的技能。而且,逻辑思维能力是今后无论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有用的随身法宝。绝不仅限于我们目前所处的职场,无论今后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逻辑思维都能立竿见影,迅速发挥作用。

要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首先必须了解其方法论或思考方式的原理或原则。其次是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追求合乎逻辑的交流方式,在日常事务中反复练习。要点3 随时用逻辑思维来培养我们思维的易懂性、敏锐性和快捷化!2 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❶ 观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模仿”一郎前辈的川崎宗则

下面我们来谈谈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秘诀。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逻辑思维能力是先天持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当然,答案是后者。可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见到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因为这人与众不同……”。

其实,“逻辑思维”只是一种“技能”。所以,它是可以靠后天的学习来掌握的。如此一来,要掌握起来就很简单了。

请想象一下被大家唤作“技能”的东西。例如高尔夫的挥杆动作。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如何才能做好呢?只能“学习”。向做得好的人学习的话,就会越打越好。努力跟别人做得一模一样,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技能”就是这样在不断地重复中掌握的。

关键是“模仿”!

我们在“模仿”这一行为后面再加上“学习”一词,把它叫作“模仿学习”。逻辑思维也和其他的技能一样,是通过“模仿学习”掌握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模仿学习”呢?当然,这和遇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只是感叹“好厉害啊!”是不一样的。

原日本软银棒球队的川崎宗则选手憧憬着成为铃木一郎(注:活跃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东区洋基队的日本棒球手,2013年8月22日上午在与多伦多蓝松鸦的比赛中完成了他棒球选手生涯中的第4 000次安打。在美国棒球百年历史中,只有两人曾经达到里程碑似的4 000次安打。铃木一郎的这一壮举为日本棒球选手成为世界最高水准选手增添了更多的信心)。那样的选手,于是他仔细观察铃木一郎挥棒击球时的动作以至场外的练习方法,并不厌其烦地反复模仿。同样地,当我们遇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时,也要反复琢磨“为什么这人的说话方式这么容易懂?”“为什么这人能拥有这样的视角?”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直到自己有所领悟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

只是在心中感慨一下“好厉害”就完事的人,和在心里仔细琢磨“为什么?”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请记住:技能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掌握的。提高技能的秘诀是模仿!“你到底想说什么?”——有被人这样说过吗?

那么,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身边的人、名人……把你能想到的都在脑子里过一遍吧。这时,就像刚才谈到的那样,请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可能应用于自身的言行上,描绘一下其特点。这些特点被称为“胜任特征(能力)”。

怎么样?列举出来了吗?我认为从思考・精神和行动・技能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会容易得多。根据培训时受训者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把它整理成了下面这样的图表。请与自己列举的进行比较。逻辑性强的人的共同点

首先,从思考·精神层面来说,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可以说多是政策方针性强的人。对于要做的事往往会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方针性强或对要表达的内容很明确的人,都会有一个思维习惯——直奔主题。因为不会在途中左顾右盼,反复纠结,所以,这样的人都很积极向上。

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人”,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方向性,目标不明确,所以,往往会判断失误。在选择前进的道路时,往往会迷茫不知所措。再加上其目标又不明确,所以临场会一片混乱。

刚才是从思考・精神的层面来谈的。因为本身就很抽象,所以感性、模糊一点也没关系。比起思考・精神方面来,行动・技能方面更为重要。

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往往会有这样一些特点——“谈话喜欢从结论开始,喜欢用短句”;“擅长对事物进行归纳整理,数据性强”;“经验丰富,自信而肯定”。

而逻辑性不强的人,往往有以下特点——“始终在对情况进行说明,不知其究竟要想表达什么。”“因为缺乏经验,不能用有力的数据来说服对方,所以,谈话往往会变得没完没了。”“因为看问题很感性,所以语气犹豫,表达暧昧不清。”这样的人认为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做个交代就没法把事情说清楚,所以,往往会把精力都放在对情况的说明上。

其实,只要把事实说清楚,对方就能理解。所以,抓住事实用一句话简单明了地概括就行了。要点4 彻底地模仿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的行动!❷ 改变行动就能改变思维方式◢逻辑性强的人的邮件和逻辑性差的人的邮件

从邮件的内容和处理方式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这人的逻辑性强弱。逻辑性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果断性”。例如,在收到某人邮件的瞬间就会马上做出判断:● 马上给予肯定的答复;● 自己解决不了转发他人(和他人商量后)再做答复;● 因为不能马上给予肯定的答复,于是先给个大致的意见,待情况

了解清楚后再详细回复。

绝不会做这样的事:看了邮件后说“以后再处理”就扔一边,然后过些日子又翻出来重新阅读。瞬间的判断是一种思维的锻炼。一旦想着以后再说,日后就得花费时间再次阅读,造成浪费。

而且,仔细观察逻辑性强的人,可以发现以下特点——“论点明确”、“结构清晰”、“句子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基于事实进行陈述”、“以PS等形式补充遗漏、以适当断句来凸显内容”,等等。仔细观察还会列举出很多。

再来观察一下逻辑性差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这样一些特点——“迟迟不回”、“不能准确把握时机”、“邮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论点不明确)”、“主观感情先于客观事实,容易情绪化”、“叙述缺乏条理”、“句子冗长”,等等。

既然是一种技能,要掌握逻辑思维的能力,关键的是要注意观察逻辑性强的人的言行,并注意和自己的言行加以对照。通过半强制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思维,这是掌握某种技能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逻辑性强的人的邮件和逻辑性差的人的邮件◢在全国范围内检验是否“浅显易懂”!

试着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回答问题时试着从结论切入;● 及时回复邮件,内容言简意赅;● 对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如以“有以下三点”来明确表示;● 尽可能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阐述;● 语气要自信肯定、语句要短小精悍;等等。

因为咨询公司是以逻辑为卖点的企业,所以,公司内部对逻辑性的要求非常严格,工作环境可谓严酷。会议发言时如果拉拉杂杂半天说不完,就会马上被周围的人不客气地要求“简单直接一点”。事实证据不充分时,就会被一阵劈头盖脸地质问道“为什么?”、“真的?”也就是说,掌握逻辑思维技巧所必需的环境要靠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来营造。

这种习惯的养成或环境的营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

在对逻辑性没有要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就不可能具备逻辑思维的习惯。这里所说的“环境”,当然包括职场,可是,家庭和学校也在其列。

经常有人说日本人“逻辑思维能力差”。我想这也是受环境影响的缘故。岛国、同一民族、同一宗教,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生活在这样的国家的人所遭遇的是同样的事实,拥有的是同样的背景,所以,很少像生活在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在一起的国家的人那样,意见容易产生分歧。于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依赖背景或上下文等“语境”,而不是文章的“内容”。因为很少需要进行说明来让对方明白。其结果就是养成了不必逻辑性地交流的习惯。营造逻辑思维的环境

另一方面,在诸如美国那样的由移民构成的国家里,理所当然地,单靠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逻辑”才能很好地相互沟通。想要让别人理解的话,就必须合乎逻辑地进行说明。

对刚才谈到的逻辑性强的人的特点,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那就是“浅显易懂”。当然啦,“敏锐”、“快捷”也是很重要的。不过,让我们首先拥有能让自己的主张被所有人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能力,让我们成为无论在哪儿,在任何环境里,都被人赞为“你的话真是好懂!”的人吧!

不过,总是被在同一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同事或家人赞扬是不够的。因为处于同样环境中的人,大家具有相同的背景或语境,对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不高。

关键是要让和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如不同行业的人士、商人乃至家庭主妇或学生等等感到我们的话浅显易懂才行。

或者进一步说,当你去异国他乡进行设计说明的时候,是否能让对方觉得“浅显易懂”才是关键。这样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今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要有意识地接近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从下一章开始,在加深理解具体要点的同时推进行动的改变。要点5 首先,通过改变“行动”来改变“思维”!第二章如何实现“浅显易懂”——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1 何谓“浅显易懂”?❶ 搭建对方容易想象的逻辑◢为什么一下雨出租车司机就有钱赚?

那么,让我们通过具体的练习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那些易于理解的文章的特点。我们先来填一下下面的空。

如果下雨的话(①    )就会赚钱。

为什么呢?是因为(②     )。

这段话①相当于结论,②相当于是论据。那么,括号处填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作为例子给出的答案:(例)“如果下雨的话(出租车)就会赚钱。

为什么呢?是因为(大家都不想被雨淋湿)。”

这段话,乍一看似乎没问题,可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的话,问题不少。我想指出其中的三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在于:结论和论据的表达没有对应。除非你非要钻牛角尖(想当然),这句话中的“出租车有钱赚”和“因为不想被雨淋湿”在意义上是没有对应的。这两句话交换一下的话倒是容易理解多了。“因为(大家)不想被雨淋湿,所以出租车就会赚钱。”

这样改变一下顺序就自然多了,对吧?可是,“赚钱”是个动词,与其对应的也应该是“增加”这样的动词。如果采用对应的表达,这句话就更易于理解了。所以,上面那句话可以改成:

因为不想被雨淋的人大增,所以,出租车就会大赚。

像这样有意识地使用动词的对应表达,是清楚表现结论和论据的关系性,即逻辑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可是,尽管如此,其逻辑性都还是不够强。这就是我要指出的第二个问题。

那就是“所指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即便不想被雨淋湿的人大增,就能说出租车真的能赚吗?如果那天碰巧是过年的话,谁也不会出门,都待在家里。那么打出租车的人并不会增多,不一定能赚到钱。而且,如果主语是平时就经常坐出租车的人的话,那么,不管下雨还是不下雨,出租车的营业额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吧。

也就是说,必须明确所指的范围,是“谁”不想被雨淋?又是“谁”坐出租车?我们试着做一下如下改动:“一旦下雨,平时不坐出租车、公交车,不开车上班或上学的人中,不想被雨淋湿的人增多,这些人都去坐出租车,这样一来,出租车就会赚钱了。”

记住:像这样通过特定的主语来明确所指范围的方法,在表现逻辑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可是,仍然不够完美。还有第三个要指出的问题。虽然说“出租车会赚钱”,可是,赚钱的是“出租车”吗?不,不是。赚钱的不是“出租车”,而是“出租车公司”或是“出租车司机”。

你可能会觉得“有必要考虑得这么仔细吗”?可是,我们不能依靠读者或说话对象自己去想象、推测。我们要做到无论是谁看到这句话都能做出同样的解释。只有这样,我们的表达才能称得上是“有逻辑”。这句话进一步完善就变成了这样:“如果下雨的话,(出租车司机)就有钱赚。”

因为(不坐出租车、公交车,不自己开车上班或上学的人中,不想被雨淋湿的人增多,这些人都会去坐出租车)。

当然,在我们平时的会话中,很少考虑得如此周密。因此,我们也知道了这样的事实:无论在任何场合,传达内容时,结论和根据之间的关系性大部分是“依赖接受一方的推测成立的”。

让我们对照下面图表中归纳的三个要点,从日常生活做起,检查我们的文章是否难于理解。明确结论和根据之间的关系性的要点◢聪明的人≠逻辑性强的人

在提高易懂性方面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发送信息的一方和接受信息的一方之间要“前提”一致。

说到“前提”可能有人会莫名其妙。那么,让我们用本书的开头提到的“老鼠、狗、大象”的重量的问题来考虑一下吧。

前面说到,当问到“哪个最重?”时,大多数的人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大象”。这样回答的前提在于“把这些‘动物’当作‘个体’来比较”。如果前提是“把这些‘动物’按在地球上生生息息的‘总量’来比较”的话,得出的答案就是“老鼠”。当前提是“不是作为‘动物’,而是把它们看作是碰巧放在一起的‘玩具’来比较”的话,答案又不一样了。

如此这般,我们的解释或理解会因设置的前提的不同而不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自以为自己的解释逻辑清晰,可是,对方依然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的样子。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相互之间的前提不一致的缘故。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年轻的顾问就“如何从亏本生意上撤出”的问题为某客户公司总经理进行咨询服务。虽然这个年轻人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逻辑清晰地进行了分析说明,可是对方依然没有理解。

在这位年轻顾问看来,自己的分析很到位,合情合理。可是,问题是其分析的前提和对方想的完全不一致。关键就在这儿。具体来说,有可能客户公司总经理和年轻顾问两人对“成长速度”的概念不一致;也有可能是比起销售来,社长更重视品牌之类的定性形象;还有可能是年轻顾问没有被告知某个重要事实……

正如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的一样——我们准备的逻辑未必被对方所接受。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从这个意义来说,再次证明——所谓“合乎逻辑的事物”就是处于“自己和对方都能接受的状态的事物”。

下面我会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所谓“浅显易懂”的状态,是在了解了对方所处的状况或对方所认识的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准备与之相适应的逻辑而形成的。“对于自己是不言而喻的事物,对于他人未必就如此”——在商务活动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说到“逻辑思维”,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逻辑性强的人=头脑聪明的人”。可是,学历高、头脑聪明的人,未必就一定是逻辑性强的人。因为头脑聪明的人往往不善于考虑对方的立场,习惯想当然地进行艰涩难懂的说明。

而且,即便是心里明白,在急于判断或沟通交流的职场,人们往往会懈于进行“逻辑思维”。所以,意识到这一点并坚持付诸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要点6 “对于自己不言而喻的事,对于他人未必如此”——让我们从这个意识出发去思考!❷ 用金字塔结构来使逻辑变得清晰◢所谓金字塔结构

要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简单易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可或缺的手段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是采取树的形状从上往下以“论点”、“结论”、“根据”、“事实(证据)”的顺序来表现逻辑的整体情况,是进行逻辑思维不可缺少的流程图。在金字塔结构中,具备逻辑性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论点(话题的中心)要明确;

②结论(最想说的话)要对应于议题进行叙述;

③对于结论要提供多个根据(得出结论的理由);

④根据是由具有客观性的事实(证据)来支撑的;

⑤整体的关联对于对方来说是易于理解的。

如果能搭建满足这五个条件的结构,就掌握了进行逻辑思维的技巧。金字塔结构

①论点(话题的中心)要明确

②结论(最想说的话)要对应于论点进行叙述

③对于结论要提供多个根据(得出结论的理由)

④根据是由具有客观性的事实(证据)来支撑的

⑤整体的关联对于对方来说是易于理解的。

首先,什么是“论点”呢?简单地说,就是谈话的主题。

例如,“今天吃什么?”这样提起对话的话头也是一种“论点”。“是否应该收购这个公司?”这样征求大家意见的话题也是“论点”。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如果论点不明确,就不能判断下面的分析是否合乎逻辑,因为论点其本身就不成立。“所有的逻辑思维始于‘论点’”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而且,对应于这个“论点”还要给出“结论”。所谓“结论”,就是最想说的话。也是主要的信息。关键在于要与论点呼应(也就是不能偏离了论点),而且要尽量简单地归纳总结。“与论点保持一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嘛?!”或许大家会这么认为。可是,实际上,在我们平时的交流中,结论往往会偏离论点。例如,我们看看下面的对话。

A:今天吃什么?

B:嗯——,最近肠胃不太好……

B:没有回答A的提问。谁都看得出回答偏离了设定的论点。虽然这在日常交流中完全没有影响。

可是,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对话,情况会怎么样呢?

上司:你觉得应该收购这个公司吗?

部下:这个公司拥有许多充满诱惑力的资产。

上司:你的意思是说应该收购?

部下:可是,另一方面它又会让人担心其成长性钝化的问题。

上司:也是。这么说来,你的意见是?

这样的谈话很难落到实处,迟迟得不出结论。原因是回答的一方没有给出与论点相应的信息。论点是“是否应该收购”,那么,相应的回答应该是“应该收购”或“不应该”,抑或“现阶段很难说”。当然,也可以用“如果是……的话应该……”这样的条件句来回答。当然,这种场合,部下有可能很难马上做出判断。如果是这样,就应该针对论点回答之后再对情况进行说明。如“虽然还不能得出结论,不过……”◢不断追问自己

论点明确,给出相应的结论之后,还需要提供证明其正确的根据。根据有时也表示为“关键信息”。后面我们会详细进行介绍。这里,随便提一下:根据只有一个是不够的,至少得两个,可能的话,最好从三个左右的视角来论述,以增加其说服力。

在提出什么观点时,至少要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因为,如果只围绕一个根据来论述,就会陷入片面,给人缺乏可信度的印象。

而且,作为关键信息的根据必须通过客观事实来印证。结论和根据终归是主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客观事实才能向对方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可归纳为对以下五个问题的简单回答。“关于什么的话题?”“怎么回事?”“为什么?”“其他呢?”“真的?”

这么想的话,要检查是否合乎逻辑就很简单了。和相声演员的“逗哏”一样,——“要说什么?”“怎么回事?”“为什么?”“其他呢?”“真的?”——像这样,在别人一步步逼问自己之前,先这样自己审视一遍吧。强化逻辑性的刨根问底

①关于什么的话题?谈话的主题(论点)

②怎么回事?结论(假设)

③为什么?

④其他呢?

根据 根据 根据

⑤真的?证据呢?

事实事实事实 事实事实事实 事实事实事实要点7 “关于什么?”“怎么回事?”“为什么?”“其他呢?”“真的吗?”……像这样,一步步地追问自己吧!2 结论(最想说的话)要明确❶ 把结论作为假设来推导◢搭建逻辑的两个方法

下面,我们谈谈用金字塔结构搭建逻辑的方法。搭建逻辑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

所谓“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在论点明确以后收集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追问“也就是说?”来推导出结论的方法。

与此相对,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依靠一般而言的事情或现象以及理论,先叙述拟定的结论,然后通过和事实的一一对应来进行检验,强化其逻辑性的一种方法。

对于很难直接描述的论点,往往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从事实得出结论。反之,对于适用于一般论的论点,往往先拟定结论,从上往下来论述。总之,要根据论点的具体情况来区别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

①首先要明确论点;

②收集作为事实的情报,进行分组;

③从分组的事实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④从筛选出的关键信息中推导出要点(结论);

⑤一边确认(推导出的)结论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性,一边通过追问“为什么?”“真的?”来进一步验证。自上而下的方法

①首先要明确论点;

②从一般论和之前的经验推导出假设;

③为验证假设准备必要的框架;

④每个框架应该验证什么?提出反证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在明确了这两点之后再收集情报;

⑤用收集的情报进行验证,根据需要修正假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自下而上的方法】

①首先要明确论点;

②收集作为事实的情报,进行分组;

③从分组的事实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④从筛选出的关键信息中推导出要点(结论);

⑤一边确认推导出的结论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性,一边通过追问“为什么?”“真的?”来进一步验证。

按这五个步骤来做出的文章逻辑清晰。

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事例吧。

请参看图“金字塔结构的搭建1”。论点是什么?是“我们公司是否应该加入这个事业”?对吧?

论点明确之后接着要做的就是收集情报。这里所说的情报是作为证明结论的客观材料的必要事实。这时要注意的是: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的情报。要在清楚意识到这一点的前提下去收集。不要为收集而收集。与其无止境地收集众多的情报,不如在掌握总的情况后再有意识地收集有用的情报,这样做更有效。

假设已收集到七条情报。把它们分类整理成三组。第1组是关于市场(Customer)的情报,第2组是关于竞争(Competitor)的情报,第3组是关于自己公司(Company)的情报。因为这三组情报用英文来表示的话,开头字母都是C,所以冠之以“3C分析”的称谓。

然后,基于论点从分组的情报中发现各自的意义。这是自下而上方法的第一个高峰。情报仅仅作为情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分析,找出论点或假设之后,情报方才开始具有意义。

例如,只有“竞争对手A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是5%,B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是4%”这样的情报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一旦参照“我公司是否应该加入这个事业?”的论点,从5%和4%的占有率,我们或许就能发现“占有率低,还有加入的空间”这样的意义。

像这样,如图“金字塔结构的搭建2”所示,根据论点从情报中发现其特殊的意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逻辑就搭建起来了。

从分组的情报中发现其意义之后,接着我们要做的是反问自己“真的能说明这一点吗?”让事实来印证。具体如图“金字塔结构的搭建3”所示。这时的关键不是让整个文章和事实进行对照,而是把文章按意义分成几个部分仔细地一一进行验证。

例如,“市场很有吸引力而且即便后发(起步晚)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市场有吸引力”,二是“即便后发仍然具有竞争力”。把这两层意思分开通过与事实的对照来检验是否合乎逻辑。

通过分组找出关键信息(根据)之后,根据论点,从这些根据中得出(要点)结论(如图“金字塔结构的搭建4”所示)。结论要尽量言简意赅。作为最后一步,要把得出的结论和根据或事实进行对照,确认是否合乎逻辑。这就是利用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地进行分析的流程(如图“金字塔结构的搭建5”所示)。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自下而上得出结论时,要尽可能多给出几个结论。

例如在购买昂贵的物品时,可以说,毫无疑问地,我们会多方选择后再决定买哪个。如果涉及隐私,那我们一定会更加慎重吧。

可是,在实际的商务活动中,我们很难做到“准备多个选项进行选择”。自下而上推导出的结论也未必就只有一个。从事实可以得出多个结论。不能因为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止步了,要督促自己进一步思考“难道就没有其他的结论了吗?”这样一步一步缜密地思考才能搭建更加牢固的逻辑性。要点8 锻炼自己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进行分析!金字塔结构的搭建1金字塔结构的搭建2金字塔结构的搭建3金字塔结构的搭建4金字塔结构的搭建5完成的金字塔机构❷ 检验假设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白鸟白鸟”(注:日语,天鹅的意思)真的是白的吗?

如果对自下而上的方法已经掌握了的话,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是用来检验“假设”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假设”呢?简单地说,就是“‘或许是那样的’之类的结论”。有人认为可打70分,也有人认为可打90分。各人对结论的认可度各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所有世人认为的“结论”几乎都是“假设”。

例如:“白鸟”(天鹅)是什么颜色呢?“肯定是白色啊!”大家准这么想吧。可是,这也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因为谁也没有对世界上所有的“白鸟”(天鹅)进行过调查。在我们了解的有限范围内,定义为“白鸟”的鸟都是白的。于是,基于这个我们仅知的事实就得出了“白鸟(天鹅)都是白的”这样的结论。假如我们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天鹅,那么,瞬间,“白鸟(天鹅)是白色的”的假设就崩溃不成立了。逻辑往往兼具这样的脆弱性。颠覆这种假设的具有冲击力的事实就是“黑天鹅”。关键是要不断验证假设的真实性。◢想说什么呢?那是为什么呢?真的是这样吗?

那么检验假设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用前面讲到的“逗哏”的方式来思考就好理解了。首先,从“关于什么的话题?”入手抓住论点,然后,通过追问“那,究竟是什么?”来推导出作为结论的假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