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转型: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四大修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1 15:19: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振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卓越转型: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四大修炼

卓越转型: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四大修炼试读:

自序

从大学的专业学习开始到现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先后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眼高手低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到科研院所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第二次是从主要从事机械技术、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主要从事人才开发、人事管理的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转变,第三次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到科技型企业党委负责人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转变。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蜕变。因为每次转型后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与原来的差异很大,原来擅长的方式方法在新的岗位上多数不再适应,原来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在新的岗位上有很多需要继续拓展。每一次转型都面临着一些重大的考验: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能否尽快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等等。总结三次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是一名知识型员工社会贡献度和人生幸福度的可控关键性因素;需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及方式、人际交往的范围及方式、工作的目标及主要方法、成长的方向及表现方式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适当调整。这直接关系到转型的成功与失败。即使工作上没有大的转型,这四个方面也是需要不断调整的。

结合这些年的亲身经历,我一直在思考工作和生活中规律性的东西,希望能总结一些认识、观点、方法,一方面可以在现实中运用,做到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可以与接触到的年轻人沟通交流,对他们有所帮助。总结离不开思考和写作。写作对我这样一个工科出身的人来说,并不擅长。好在这些年养成了时常写点小文章的习惯,对于经历的重要事情、困难的事情,愿意记录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承蒙业内专家的厚爱,部分文章也被国内的一些期刊、报纸刊登,有了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自己也受到了鼓励。特别是2010年5月,我个人的第一本专著——《激发心灵的自我管理:知识型员工价值整合的8大攻略》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书的出版,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记得在刚参加工作时,就有要写一本书的想法。那时候,朦胧中想要写的书,没有太具体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中的任务、目标、项目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中自己的、家庭的、亲朋好友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但它们在没有明显阶段性的忙碌中被淡忘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喜悦中被湮灭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苦闷中被搁浅了。直到2009年,在经过数百次犹豫之后,我下定决心将多年撰写的文章和体会归纳、整理、完善,系统化后成册出版。专著出版后受到了赞誉,特别是得到了那些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的称赞,一些人还表达了对我下一本书的期待。这坚定了我继续写书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第一本专著的出版是一个不错的开头。我原想,基于上次的经验,可以三年后再写一本。然而,与以往一样,事多、忙碌、不坚定,年年下决心,一直没有行动。在拖延得没有退路之后,我才下定决心,动手写本书。客观上讲,写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给那些关心我、关注我的人一个交代。一些看过我第一本书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见面时总会问我何时再出第二本书,他们希望我能坚持下去,期待着我的新作。二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些年,我每年都阅读二三十本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撰写两三万字的文章和体会,积累了数量比较大的、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写一本书已经具备了条件,也算是这些年学习、工作的另一个成果,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

书的写作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实际上,五年前我就开始构思,并着手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随后几年撰写的文章、体会很多都是根据需要编辑在本书中的。当然,积累得再多也仅仅是原料的堆积,难以成系统,因此,关于书的架构,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通过学习积累外,思考是本书得以成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没有思路时,我就坚决停下来,做些其他事情,让大脑换一换频道,这样做反而会有所启发。晚饭后到公园健步走是我主要的锻炼方式,也是我思考问题的重要时间,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这个时间段的心得。有时候,锻炼结束了,大脑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没有结束,甚至会延伸到夜梦中。早晨醒来,朦胧中还是问题或答案。

可以说,多年养成的读书、写作、积累和思考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在比较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本书。这也从自身角度证实了我关于学习的一些观点。

本书是我第一本专著的延续,都是关于知识型员工价值整合与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本书更加聚焦,仅仅讨论了知识型员工个人层面的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几乎没有涉及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问题。虽然书中的知识型员工是泛指,但主要针对的是在企业中工作的人员。本书更加关注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增加可读性,书中有不少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要么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要么是历史故事,没有寓言故事,也没有管理书籍中常常使用的杜撰出来的故事。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的书既不是“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类的励志篇”,也不是管理“快餐”。如果读者按照以上两类心理来阅读,一定不会有多少收获。我的书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是来自实践的理论和方法的归纳,自我管理是当今社会及组织对知识型员工的基本要求。基于信息的知识社会,正以可以目视的姿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及组织的变革速度越来越快,没有一个组织能够承担起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的全部责任,知识型员工越来越需要自我管理,才能承担起贡献社会、个人成长、生活幸福的责任。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组织内帮助你平步青云的梯子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更像是葡萄藤,知识型员工需要使用自己的砍刀。我的书是实践中的思考与总结,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听起来激动人心、做起来不知如何下手的口号式的文章,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坚持问题导向、以思促行,从分析存在的问题、困惑着手,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缺乏策略性是我们很容易犯的低级错误,我着重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尽量不用理想化的思维简单地否定某种现象。虽然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述真理,但唯有激发心灵的东西,才能把我们内心最深处没有意识到的感悟唤醒,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本书讨论了知识型员工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四个维度的修炼过程及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四个方面的修炼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个核心三个侧面”,又统一于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和社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尽管成长维度是单独讨论的,但它与其他三个维度有所区别,成长维度包含在其他三个维度之中,成长是核心,学习、交往和工作等方面的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成长。

我的办公室先后悬挂过四幅书法字画,分别是“厚德载物”“宁静致远”“振振君子,和而不同”与“博雅达观”。这些字画确实表达了我不同时期的心声,又与我在书中研究的四个问题相对应,学习需要博雅达观,交往需要和而不同,工作需要宁静致远,成长需要厚德载物,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多年来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人生,有起有落;生活,有苦有乐;坦然面对,还是屈服顺从,关键在于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修炼。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修炼需要从“心”开始,修出平常心,练成进取心,做到平常心和进取心的平衡协调;以平常心对待他人,对待过去,以平常心对待知识、人情、专业、谋生;以进取心对待自己,对待未来,以进取心对待智慧、人文、职业、价值;平常心是人生健康的基础和保证,进取心是人生成长的动力和前提。

本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系统思考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

希望本书对那些刚入职还不知道如何定位的迷茫者,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高原等各种问题的苦闷者,琐事缠身、业绩平平、价值感降低的彷徨者,不满足于现状的有志者等类型的知识型员工有所帮助。尽管这四类知识型员工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通过阅读本书,希望大家能经常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角度反向看待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总经理周中华先生、责任编辑王璐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给予了我很好的建议,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我取得的成绩与她们的支持分不开,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她以90后大学生的视角,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也使我深受启发。

感谢所有帮助、支持、关注我的亲人、朋友和同事。王振林2015年12月第1章知识社会与知识型员工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现代化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知识型员工在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社会进步给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1.1知识社会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猎渔采集社会、农业与手工业社会、工业与商业社会和知识与信息社会。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社会主导角色和不同的财富来源。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人类一直过着几乎不变的生活,从秦皇汉武到康熙乾隆,从恺撒大帝到路易十四,生活和生产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中国的地主和欧洲的贵族因为拥有土地而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并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农民是社会中的最大群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由于没有占有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却只能勉强度日,甚至是饥寒交迫。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作坊手工生产,人类通过工业革命逐步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制造业中的蓝领工人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阶级,并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力量。资本家因为拥有资金,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资本成为财富来源的主导因素。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是以物质生产与物质经济为主的社会,农民和工人尽管都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但都有自己的“领导者”,需要来自领导者的指挥、激励和监管,他们都不能独自承担工作中的责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社会的概念应运而生。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生产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知识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知识是个人的首要资源,总体上说也是整个经济的资源。土地和资本这些经济领域的传统生产要素并没有消失,但已经屈居次要地位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所写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示:“我们正进入一个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基本的经济资源将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动力,而将是知识,知识员工将成为其中的主角。”

知识社会是一个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掌握知识、技术、信息等软件的知识分子逐渐代替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成为社会的精英。

知识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这两个概念经常会被相互替代,但两者侧重略有不同。知识社会的概念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信息社会是实现知识社会的手段。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在知识社会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里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拥有新知识。知识社会也使得创新的来源从少数科技精英拓展到广泛的大众,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的源泉,正在改变着社会的权力和社会结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越来越成为人们信息快速获取、分享和转播的重要手段,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一些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知识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频率日益加快,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知识社会一方面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员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组织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对知识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应对变革的毕生过程,人生真正的核心力量是不断获得知识的能力,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

知识社会是一个组织社会。知识社会里的知识要创造出价值,就必须高度专业化。这就要求掌握知识的人要么在某个组织或团队中工作,要么与组织保持紧密联系。无论是为组织工作的雇员,还是为组织提供服务的人员,都需要通过与组织接触来维持生计、发挥作用、建立人际关系、保持和提升社会地位。在组织中工作的知识分子仍然是企业、学校、医院、政府等各种组织的雇员,但他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雇员,他们因为掌握知识而拥有特权,收入取决于与他们的生产力。他们一方面需要强化职业责任,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需要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做出贡献。他们对组织的依赖程度低于组织对他们的依赖程度。1.2知识型员工及其特点1.2.1 知识型员工

知识工作者是相对于主要靠体力劳动谋生的体力工作者和主要靠服务工作赚取收入的服务工作者而言的。在知识社会,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称为知识工作者,在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称为知识型员工。

知识工作者这个词是由彼得·德鲁克在1957年《明日地标》(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所发明的,他将知识型工作者描述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今天这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被扩展到大多数白领。加拿大学者弗朗西斯·赫瑞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型员工的范围很宽,社会各种组织中的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金融师、实验人员、研究人员,企业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高级营销人员,等等。

知识型员工自行掌握“生产工具”——知识,但知识是需要终生学习才能持续拥有的。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是可以终身学习的人,因为学习将成为个人的工具,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知识型员工掌握的知识不是传统概念上的知识,更不是常识,而是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是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的知识。

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具有三种主要特质:没有疆界,因为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资金流通还容易;向上流动,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产工具”,也就是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1.2.2 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

相对于普通员工来说,知识型员工在个性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自主性强。由于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有独立自主的要求,能力越强,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就越强。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高度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员工主要依靠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工作,不希望其他人干预,尤其是上司的权力压制。因而在组织中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心理上不愿意受制于人,受制于物。

持续的学习欲望强。知识型员工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本领域的专家,他们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需要不断学习,与他人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知识,这就有赖于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自我管理意识较强。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善于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相比,知识型员工更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要求拥有较大的工作范围与权限,注重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个性突出。知识型员工大多个性突出。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也由于这种权威的丧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成就动机较强。知识型员工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们更多地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他们的需求层次往往比较高,他们到企业工作,并不仅仅为了挣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更注重自身事业的发展前途和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获得的是一种“成就激励感”。他们常常把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喜欢不断挑战自我,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

向上流动性强。知识型员工都有力争上游的倾向。一旦现有条件、环境满足不了要求,知识型员工就会向自己认为能满足要求的地方流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也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1.2.3 知识型员工在价值方面的特点

在价值观、价值创造方面,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

对价值的认知度高。知识型员工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知识和专门的技能,甚至是某领域的专家,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他们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一般有明确的价值观,对于自己认可、追求的事业及使命,能够主动运用自己能力为之奋斗。

工作过程是创造性的高价值劳动。知识型员工主要从事创造性劳动,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不断更新的知识、创新的工作需要知识型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一旦放松,即使有“博士”头衔也可能会毫无建树,价值难以体现。与体力工作者相比,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工作,为自己的工作负责。知识型员工在专业化方面具有权威性,愿意献身于各自的学科,他们越专注就越有成果。与此同时,他们身为组织中的一员,又不得不为实现整个企业的目标而工作,企业的绩效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专业。组织识别知识型员工价值的方法主要看其是否能够解决工作的问题。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客户需求的专业化,要求知识型员工以知识创新为其核心工作内容,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价值的实现与其个人努力程度、工作本身和组织高度关联。知识型员工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个人的努力。知识型员工不愿对外行负责,他们认同同行的专业性、资格和资历。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如果与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组织文化等为代表的组织特征相吻合、相适应,就能较好地融入,在组织激荡之下加速汲取知识,增长能力,成为个人维持竞争力的关键。但即使知识型员工“身怀绝技”,一旦无法融入组织,不仅没有“用武之地”,而且吸收新知识、增长新才干的机会也会相对降低,很容易就丧失优势。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性成果的形成通常并非一人所能为,而需要团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大多数知识型员工都需要与其他人合作,而且只有通过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发挥出效率。因此,知识型员工一方面需要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需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需要尊重共事的人,了解他们的优势、做事方式和价值观。

创造的价值难以评估。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其工作过程和劳动成果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有些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是无形的,有些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需要与其他资源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在几年、几十年以后其作用才能显现。因此,知识型员工劳动成果的衡量、评估也比较复杂。知识型员工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需要不断地学习,与他人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知识,渴望价值分享。

在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组织中,组织价值取决于个体价值。在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组织中,员工个体的个性化与自主性特征或特点表现得极为突出。对知识、专业技术的忠诚度和依赖性明显高于组织,他们大部分强调个人发展和个性发展,而把组织的发展、团队的发展放在第二位。知识型员工重视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长,在民主意识、人本理念、思维方式和对客观事物的批判性等方面,比其他类型的个体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和自主性。他们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知识型组织的无形资产价值比值大,并且其价值往往取决于个体价值的大小和取舍。根据对组织的市场价值研究表明,组织的市场价值将主要取决于组织的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强调人力资本的增值应高于资产或财务资本的增值。

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紧密联系的。员工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3知识型员工的挑战

知识社会给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发展创造了机会。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类组织的重视和青睐。如何让知识型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的价值成为各类组织的努力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从知识型员工个人角度,还是从其所在组织和社会的角度,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使其在社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向知识型员工提出了挑战,他们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修炼。

学习的转变:从掌握知识到增长智慧。曾经我们将掌握知识的多少当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随着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知识通过精神化、内向化并加以运用自如成为一种智慧。知识型员工需要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回归学习本质等方式,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智慧学习者的转变。

交往的转变:从讲究人情到感受人文。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是我们在交往中学习的第一课。知识型员工的自我意识强、对价值的认知度高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层面的人文感受,通过在认识、理解人文交往的基础上,认知角色,寻求平衡,提升境界,清理净化,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与品质,追求精神享受与内心安宁,实现人际交往从“人情”到“人文”的转变。

工作的转变:从专业化到职业化。只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迈过职业的“门槛”。专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职业化。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专业学习的不确定性、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不相关性,给职业生涯带来很多挑战,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知识型员工需要从强化职业认知、承担职业责任、提升职业能力、融入职业团队、规避职业风险等方面加强职业化建设。

成长的转变:从谋求生计到创造价值。谋生充满了艰辛,意味着流汗、付出、忍受、疲劳、无奈。会谋生才能养家糊口,会谋生才能胜任社会赋予的各种角色,担当起各种责任。知识型员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占用了相对多的资源,不能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方式,而应该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价值的生活方式,通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目标、有效管理时间、及时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发挥卓有成效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潜力,提高素质,承担责任,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第2章学习:从知识到智慧

知识作为知识社会的关键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曾经我们将掌握知识的多少当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知识通过精神化、内向化并加以运用自如成为一种智慧。知识型员工需要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回归学习本质等方式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智慧学习者的转变。2.1学习的现实困境

从呱呱坠地起,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学习的结果,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成长。小时候,我们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数手指头,等等,都是在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不厌其烦的教导中学会的。6岁左右,我们进入学校,开始了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研究生的全日制学习阶段,学习成为主要任务,也伴随着我们身体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毕业后,我们从事不同的工作,性质、岗位、内容千差万别,但相同的是仍需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回想我们或长或短、或简或繁、或顺或逆的人生历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人生的各个阶段知识积累、技能增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我们的智慧。

随着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互联网、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

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每张办公桌上都放有一台电脑,人们通过搜索引擎,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任何基础知识,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全球共享的图书馆和数据库。这种快速得到的海量信息足以使当代的普通知识分子比古代的博学者占有更多的知识。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处就有问题。信息社会对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

困境之一是信息的“淹没效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信息过剩随之出现,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信息过剩导致的“淹没效应”使真正获得有效信息依然很困难,但这种困境与以前绝对信息匮乏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困境之二是知识的效度降低。根据专家的估算,《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相当于18世纪一个人一生的资讯量。当今社会新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这意味着大学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到了三年级有一半就过时了。以前上大学所学的知识可以用10年、20年,现在如果不坚持学习,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老化。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的效度不断降低。

困境之三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网络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的发展,我们发现很难有一整段的时间去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尤其体现在需要静下心来学习上。以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现在更重要的是以智能手机、手提电脑为代表的机器的干扰,以至于上课之前,老师必须提醒学生关掉手机。以前,开会前主持人会强调:“不要交头接耳”,现在会说:“将手机静音。”日常学习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想读本书或写点文章,手机不停地响,难以静下心来。微信、微博、短信、邮件可以随时随地中断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我们的时间被分割得越来越零碎,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

困境之四是角色的模糊化,“教”与“学”过程中的信任危机。网络时代很多以前固定的角色越来越模糊了,两个或几个相对角色的转化越来越快,有的甚至在一次活动中多次发生变化。老师再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答的专家了,经常需要向学生请教;写作再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随身携带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记者,发布消息。老师——学生、读者——作者这些角色的模糊化、互换性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影响。传统社会里,人们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向身边的人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在双方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和互动。信息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学习方式,陌生人之间可以成为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等。但这也给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陷阱提供了空间。“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自古以来就被冠以高尚的行为也掺杂了很多“水分”,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时代的“教”与“学”。

困境之五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增加。移动互联网的无处不在,使得个人专属知识、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行为无处不在,海量的智能终端设备和业务应用,则进一步增加了个人专属知识、信息保护的难度,你发表的文章很容易被抄袭,你的技术、研究成果很容易在不告知的情况下被人无偿使用。

面对困境,我们必须有所改变——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智慧学习者的转变,成为一名智者,能够直指事物的本质。2.2智慧学习2.2.1 知识与智慧

在以物质生产和物质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有知识常常等同于有智慧。因为,掌握知识的人是社会精英,往往有较高的智慧。但在以知识生产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知识社会,作为社会关键资源的知识,其内涵得到延伸、拓展,包含了传统概念中的知识和智慧。知识是掌握过来的东西,而智慧是发散出去的东西。要使知识成为智慧就必须使之精神化、内向化,让知识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而得以运用自如。

就学习这一活动来说,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适当分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是说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是极其有用的工具和武器,可以提高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给人类带来幸福。知识可以独立地、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人类掌握的知识越多,便要加以整理和分类,如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等。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智慧与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受人的认知、思维的制约,是生存的一种境界,更多地靠修炼而成。

智慧是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多半是因为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要靠在实践中磨炼。聪明能让人更快、更多地获得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更有修养。知识的积累让人聪明,而文化积淀让人智慧。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所谓慧由心生。

智慧包含人文和科学。科学让人“智”,人文教人“慧”。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我们说真话、干实事的价值。人文、艺术、社会责任感等可以引导我们寻找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

如果将知识比喻为饕餮大餐的原料,那么智慧就是各种美食。多数食材需要烹饪才能成为食品,知识需要总结、提炼才能转化为智慧。没有原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掌握工艺和方法,再好的原料也成不了美食。所以说,一个人有知识与有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2.2 智慧学习的特征

知识社会、网络时代给我们传统的学习带来很多现实的困境,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是如何顺应时代的特征,通过对信息的梳理和整合,更加有效学习,增长智慧,创造价值,从而让工作和生活更有意义,人生更加快乐和幸福。

智慧学习包括内部自我知识的识别定位,外部核心问题的识别定位,内外互动产生知识优化、进化,从而解决问题和收集意见反馈并进行改进。在此过程中,人的知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同时问题得到持续优化解决。智慧学习是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在积累中成长,在团队合作中进步。

智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环境敏感性。智慧学习者睁大眼睛看世界,对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变革、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等非常敏感,能及时紧密跟踪这些新变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事半功倍。

思想引领性。人可贵之处在于思想。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智慧学习者更加关注哲学层面、思想层面的学习,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提炼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思想引领,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以思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方法系统性。智慧学习者通过思考总结,逐渐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系统的方法,往往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通过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用系统的方法,使学习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对已知的知识可以“管中窥豹”,对未知的知识可以“一叶知秋”。

自我进化性。进化性是指学习者具有的动态自身进化能力,使之能够创造性地优化解决问题。智慧学习是完善心智模式的方法,通过提升思想、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以积极、开放、具有建设性等正向思维导向,改进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智慧学习是“高级化”学习。这里所指的“高级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比较高”,通过学习取得比业内人士平均值更快的进步;二是“自我进化”,通过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学习层面不断提升,学习内容能够达到思想层面,不仅仅是常识、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从“会”到“熟练”,再到“精通”。

如果说,知识是食材,知识学习追求“吃得多”,那么,智慧就是美食,智慧学习追求“吃得好、消化得了”。2.2.3 智慧学习的基本要求

智慧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客观认识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团队和实践学习,在积累中成长等几个方面。1. 客观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是一件艰难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小时候,我们很少考虑要了解和认识自己,但成年后就不同了,学会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缺点,才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和工作,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在哪儿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不要以为认识自己是很容易的事,这不仅是由于我们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经常想当然,感性大于理性,而且因为环境在变、我们自己也在变。(1)通过回答五个问题来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说,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认识自己。但哲人没有说清楚认识自己什么,怎么认识。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认识自己,要回答五个问题。

我的优势是什么?很少人真正知道正确答案。这需要自己思考和总结,更需要向周围的人寻求反馈并加以分析,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弱点,然后努力完善自己的优势。发挥优势是主要任务,但当劣势变成致命缺陷时,就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消除那些阻碍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优势的弱点,一旦“致命缺陷”不再成为“致命因素”,应立即开始努力发展自身优势。人的弱点有五种:缺乏知识,缺乏技能,对他人和事物的理解和洞察不足,坏习惯,性格特点。知识上欠缺可以通过学习消除;基本技能可以学会,但不一定能成为高手;对他人和事物,我们都具备基本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只要我们相互接受、尊重,勤于思考,就可以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理解力和洞察力;坏习惯是自我放纵的表现,只要自己下决心是可以改变的;只有性格特点,比如:慢性子、急性子,是很难改变的。

我做事的方式是什么?就像人的长处各有不同,做事方式也各有不同。德鲁克认为有人通过“读”来学习,喜欢看书面资料,是个“读者”(reader);有人通过“听”来学习,喜欢听别人讲或口头汇报,是个“听者”(listener);也有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写”或“说”。再比如,你是擅长团队合作,还是习惯单打独斗?你是在高压之下越战越勇,还是在和平有序的环境下才能出色发挥?你是当决策者还是军师?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的价值观冲突,就很难有所成就。与你合作的人可以在性格、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如果价值观不同,就难以真正合作。

我该去哪里工作?或者,你至少知道你不该去哪里工作。知道该对什么样的工作机会说不。具体来说,你要知道适合在什么类型的机构工作,是在政府机构当公务员,在企业做职员,还是去国外机构当雇员,或是去大学等事业单位。

我该贡献什么?贡献什么首先要基于自己的长处、做事方式和价值观,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环境的要求、所在机构的要求、上司的要求、工作岗位本身的要求。(2)认识自我包含知道如何保护自我

认识自我也包含知道如何保护自我。使自己免受伤害是第一重要的事,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没有意义。保护自己不仅是使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情感不受伤害。针对当前社会环境,知识型员工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理性上网。上网是青年一代每天的必修课,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地浏览信息、查找资料、沟通联系等,但网络也是双刃剑,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自己有意无意的网上言论、图片、视频被别人攻击、恶意炒作,甚至被贴上一些恶意的标签,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这种事情的发生主要是自己的不理性、不谨慎。在网络上除了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外,还要理性发言,不要不经过思考、辨别就随意转发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伤害的帖子,盲目跟风,甚至是制造谣言。因此,不要在网络上随便泄漏个人的信息、图片,不要在网络上发表言辞激烈的言论,不偏执、不跟风,不随意在网络上交友,不把自己的信息发给不了解的网友。

善待感情。如果你是单身并喜欢某个人,可以勇敢地去追,但必须首先对他(她)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完全凭其外表,或一面之缘。如果一个你实在不喜欢的人追你,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拒绝,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怜悯,不要不好意思。你的一切付出一定要在你心甘情愿的前提下。恋爱中的人很容易失去理性,但这种不理性是建立在对恋爱对象的了解、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恋爱中也需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远离小人。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同事、客户,还是社会上其他的人,因为他们中有善良的,也有狡诈的。学会区分不同的人,识别人的善与恶是重要的技能。人是多样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千差万别,我们可以尊重他人,但不要试图让每一人都说你好。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恶既是本性,也取决于环境,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善和恶的“因子”,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要远离小人,尽量避免别人恶的“因子”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很多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者沾染上毒品、赌博等就是因为交友不慎,受到了小人的挑唆和诱惑。(3)认识自我需要知道如何发展自我

如果说保护自己是人生的基本点,认识自己是人生的出发点,那么,发展自己就是人生的重要落脚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出身不能选择,我们或贫或富,但作为知识型员工,我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上的快乐等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

近几年,中国每年有700多万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中,仿佛辽阔草原里的一棵小草,拥挤着将精心准备的简历和各种证书复印件递给招聘人员,有几个单位会注意?他们穿上借来的西装,精心打扮后去面试,多次杳无音讯,心灰意冷,有多少人在乎?站在车水马龙的还不属于自己的城市街头,最急切的想法就是,毕业临近,父母寄予厚望,要去哪儿挣到最基本的生活费用,有几个人理解?现在仅仅有一个大学文凭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普通的劳动者。这样的时代,必然要毕生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应对变革的毕生过程,因此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

掌握基本技能。技能分为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每一个成年人都应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其最低要求是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条件下,自己能“活”下去。比如,自己会做饭、洗衣服、搞卫生、购物等。职业能力是胜任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首先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加强协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很有限。大多数人都需要与其他人合作,而且只有通过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学会与他人协作。在合作中,学习他人优点,扩展自己的思路;在协作中,展示才智,增强能力,特别是人际关系能力。没有协作,人生就没有宽度。

学会快乐。快乐是一种积极情绪,尽管心理学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从我们个人和家庭角度看,幸福的生活应该就是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或者说我们追求幸福生活从学会快乐开始。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给予的,即工作,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积极实现,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快乐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境界,是一种获得幸福的方法。学会快乐,增加价值,幸福人生。2.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能力。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人类是高级哺乳动物,具有特有的语言中枢。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建立学习行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生理结构的生长、成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使人类个体从一个生物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习的社会意义更为显著。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生活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人类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与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人类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形态中,终身学习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对个人而言,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无疑等于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适应、改造环境的动力和能力;对组织和社会而言,倘若缺少了继续学习的文化及运作机制,则缺乏创造与竞争的优势。终身学习是促进个人发展、组织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必备动力。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学习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发展,而且也是人类进化的助推器。人类有史以来就离不开学习,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社会、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学习。人类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类学习史。学习与人类生存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学习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这样的理念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学习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知识型员工需要尽早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角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将这些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避免在学习问题上的“忽冷忽热”,甚至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3. 重视团队和实践学习

知识型员工智慧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团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和实践学习具有如下特点:信息的实时、充分共享与沟通,工作经验与教训的透明交流,不断创造出高于个体的集体智慧,及时、准确的纠错机制,文化认同,开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角色互换,观念理念、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向更高级发展的趋势。

团队和实践学习需要将学习目标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相结合。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一切的根本,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关于使命的假设规定了企业把什么结果看作是有意义的,指明了该企业认为它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应做出何种贡献;愿景把使命转变为真正富有意义的预期结果;价值观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行动去实现真正富有意义的预期结果。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行事风格,它包括了企业环境、行业特征、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沟通方式等要素,企业就是透过这些要素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特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有遗传性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是企业对外宣传的口号,而是企业的价值标准、是非标准,用于判断该企业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做才是企业的好员工,怎样做不是企业的好员工?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只有与企业战略、文化相融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在文化的“浇灌”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有与企业战略相融合,才能在使命、愿景的感召下不断完善、持续进步。

团队和实践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团队成员通过在具体实践中的信息沟通交流、成果和经验分享、及时纠错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活动不断深化。问题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的问题。“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团队学习的指南,因此,能否学以致用、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是检验团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4. 在积累中成长

知识工作者的成就欲强,但太多的人将渴望成功错误理解成了速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益急功近利。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其规律的,成功有方法,但没有捷径。成功需要积累,人在积累中才能不断成长。要积累,就需要不断付出,不断努力和不断奋斗。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留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是积累,也是总结和思考。每一个成功人士身上的光环都令人羡慕,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听到、看到、认识到、体会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就只能是“临渊羡鱼”,而“退而结网”才是我们最该做的。积累了,就会有所收获;积累多了,自然会成功。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说:“人生的成功不是靠闪光点,而是靠不断积累,一个知道积累自己人生的人才叫强者。”

以我个人的体会,学习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在于每天的具体行动。这里我讲一个“老人送书”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天,我刚上班,一位年近80岁的老同事来到我的办公室,送给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书,并讲述了他这些年坚持整理自己工作期间的经验、查阅大量资料、每天写一点,终于成册出版的故事。短短的半个小时,我们交流了很多观点。聆听老同志的肺腑之言,基于几十年生活和工作的思考,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他谈到了积累。老先生说,20世纪60年代他刚参加工作时,他的领导就告诉他要学会积累,几十年来他一直牢记在心。在工作中,很注意收集各种专业资料,阅读了大量的英文、俄文、日文和德文版的专业资料。新出版的这本书中的800个图例,就是在几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他认为华罗庚1956年在北京发表的演讲中说到的“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应该成为鼓励我们的至理名言。

他谈到了价值。交谈中,老先生对现在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过分追求金钱、物质待遇,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搞技术,表示了很大担忧。他认为,一个学工程技术的人,要想提升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需要从具体的工作做起的,需要不断学习的。过分追求物质待遇的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的。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需要适当的组织、良好的组织环境,以及开明的领导和能干的下属,而这样的条件经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而,我们痛苦、彷徨、无奈。但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经验等优势,靠自己的努力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有价值的、生活得很充实的人!

一个退休近20年的老工程技术工作者,在自己耄耋之年,仍不断总结、不断学习,致力于“收集和消化国内外资料——思考和写作——出版专著”这样一个艰难的事业,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所有知识工作者学习和尊敬的事。而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榜样,是鞭策。在更高层次上,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知识工作者的价值的体现,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人生的意义。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2.3智慧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知识的学习,知识积累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智慧的增加才是质变。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智慧是会学习、善学习。增加智慧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读书、听讲、写作、思考等。针对知识型员工个体能够控制和掌握的时间来说,这里我着重强调四点:会阅读、善阅读,会写作、善写作,会思考、善思考,回归学习本质。2.3.1 会阅读、善阅读

阅读被认定为人一生最重要的素养。通过阅读可以无限拓展有限生命的广度与宽度,让人类感受到无数的美好。广义的阅读有六个层次: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前三个是维持人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后三个是维持人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读,还要想。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阅读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心境应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网络时代,“三幕”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上班看电脑屏幕,休闲看电视屏幕,时常看手机屏幕。信息泛滥,刺激和娱乐横流,在带给人们快捷、方便、形象的同时,但也带来了浅显、浮躁。它们向我们的头脑中填塞各种无用信息、无聊琐事。使我们更少有时间感受安静。信息、刺激和娱乐本身没有错,是我们自己经常与它们合谋,剥夺了自己的宝贵时光,而我们原本可以在这些时间里活得更充实。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喜欢阅读并且大量地看书是其中之一。即使那些看似与学问无关的商人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拥有亿万资产,甚至还知道近年来他已转身投入慈善事业,成为活跃的慈善家,但你或许不知道在远离喧嚣、褪去浮华之后,他本身还是一个书迷。像许多非常成功的商人一样,盖茨也意识到阅读在丰富人类思想、为人类提供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要改变自己思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读一本好书,读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能够帮助我们走好自己的路。

以个人之见,会阅读、善阅读关键在于做到以下三点。1. 确定主题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这三种目的可能都存在。但更多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由于时间有限,而各种出版物又很多,因此,需要每年或一段时间结合自己的情况确定一个阅读的主题。有些主题的确定是迫不得已的,比如要考职称,那就要围绕考试的相关内容来学习。我这里强调的主题更多的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比如结合个人的爱好,结合个人的长远目标等。

围绕主题学习,效果会更明显。确定主题是为了聚焦。通过聚焦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诱惑、遭受挫折的时候,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干什么事情都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缺乏专注的精神,即使立下凌云壮志,也决不会有所收获,因为“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随兴趣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受情绪影响较大,分配能力也较差。人们普遍以为,多动症是小孩子容易生的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但根据很多医学工作者的随访观察和前瞻性研究发现,多动症并不是儿童专有的疾病。医学工作者估计,全国约有几百万名成人多动症患者。成人多动症常见的症状包括想起一出是一出,注意力不集中、闪婚、冲动消费、投资或赌博、频频跳槽、超速驾车。

主题确定之后,还要花一点时间想想从何处着手,明确优先次序,划分大致阶段,如果你不是专家,一开始就读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