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第二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1 05:17:14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 李娌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交礼仪(第二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

社交礼仪(第二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试读:

前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希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加强国民礼仪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引导学生礼貌待人、践行孝道、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断完善当代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人共同的思想价值追求。

本教材编写者在累积多年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行业和企业实际需要,系统地研究了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教材中,使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其主旨是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高雅的审美情趣。教材中设计了“中国风”“知识库”等板块,将文明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教材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力求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落地。

2.案例导入,讲练结合。本教材引用和自编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每一章的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其应用能力。

3.立体化。为了配合教学工作,教材编写组精心制作了微课视频、教学课件、礼仪操视频文件等教学资源,从而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为2017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理实一体化特色教材”研究成果之一。全书由李娌任主编并负责统稿,潘素华、吕佳蔚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刘沫编写,第二章由李东阳编写,第三章由潘素华编写,第四章由吕佳蔚、李娌编写,第五章由金婷编写,第六章由朱琨编写,第七章由齐海英编写,第八章由刘影编写。吕佳蔚老师负责全部微课、视频的剪辑及图像处理。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刊及网络资源,在此不能一一列举,特此向大家表示敬意,并恳请专家、同行多提指导意见,定会及时修正。编者2018年3月

第一章 礼仪概论

知识目标了解礼仪的起源掌握礼仪的含义掌握礼仪的功能和原则技能目标懂得如何学好、用好礼仪通过实训,掌握社交礼仪的学习方法◎案例导读清朝政府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建的。刘铭传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人。曾国藩为了测验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自己家中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曾国藩却故意不露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自己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启示: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必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礼仪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及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学们,一起与老师开启这扇“礼仪之门”吧!

第一节 中国是礼仪之邦

他山之石传说明代初期,菲律宾有一位国王来中国朝拜,因病在中国逝世,他临终前要求死后葬在中国,就因为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公元13世纪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盛赞中国是“东方的天堂”。他的游记发表后,人们开始了解东方,了解中国。在欧洲人眼中,中国既是个物产丰富的国度,更是个文明昌盛、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境,是他们心目中的天堂。的确,在世界上许多民族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曾被外国人称为君子之国,其文明礼仪受到世人的敬仰。到过日本或跟日本人有过接触的人,肯定见过日本人的鞠躬礼。日本人称这种礼节为“唐风”,也就是说,这个礼节是沿袭了1200多年前我国唐朝的礼制。资料来源:刘小清.现代营销礼仪(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小组讨论为什么日本人称他们的鞠躬礼为“唐风”?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一部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进步史。礼仪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礼仪自产生以来就不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扩大、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礼仪自成体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它伴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也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的变革。中华礼仪文化微课视频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远古时代,人们在自然界觅食和栖身,由于对自然界还没有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所以感到强大无比、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是不可预见与控制的,是令人敬畏的。因此,在礼的产生阶段,礼的行为指向主要是大自然(也包括人类本身)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

随着人类的进化,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发展了对它的认识,认为自然界中一切恐怖的力量都是由某种神灵主宰着,因此由敬畏自然力量发展到崇拜主宰自然力量的神灵,有了图腾崇拜。礼的行为指向成为主宰自然力量的神,敬神成了礼的特征。后来,人们又把沿袭下来的一系列传统风俗习惯,当作全体氏族成员在生产、生活各种领域内应遵守的规范,礼的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比如,半坡时期人们在家族集会议事时,就有男左女右席地就座,老人坐上边、小辈坐下边的礼仪。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产生后,“礼”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由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与崇拜,将对天地神灵的祭祀礼仪导入人际关系。因此,礼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原始的图腾宗教意识发展成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观念,由个人之间日常交往的礼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扩展到政治领域,许多不成文的习惯逐渐演变成具体的条文规定,并打上阶级的烙印。

西周时期,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一系列礼制。通常认为传世的《周礼》和《仪礼》就是周公的遗典,它们与其释文《礼记》合称为“三礼”。周公丰富了礼的内容,提高了礼的境界,虽然周礼有建立秩序、确立等级,树立君主的尊严和绝对权威,以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但同时它也体现了人类希望建立一种和睦的人伦关系、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愿望与能力。

春秋时期,孔子以“仁”丰富了礼的内容。“仁”的内涵,是德与礼的综合。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礼”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政治行为规范。礼仪发展的意义正如《曲礼上》所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以礼作为自我约束的规范,明确人区别于禽兽的特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进步。历史名人故事子游治武城【传统故事】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叫子游的书生拜圣贤孔子为师。孔子教导他说:“当政者要用礼乐教化老百姓,这样他们就会听从政令,安居乐业。”子游学成后,当上了鲁国武城的地方官。他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从礼仪。这天,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武城,听到城里到处有弦乐歌声,他非常高兴。子游见到老师后,恭敬地说:“我听从老师的教导,用礼乐教化百姓。现在人们不再野蛮粗俗,而是懂得礼貌了,治安自然就好了。”子游学以致用,受到了孔子的赞赏。【名家介绍】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人生感悟】子游学有所成,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守礼仪,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青少年应当学习子游的学以致用,使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但能充实自己,还能造福社会。这就是实现治学明礼的终极意义。

其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都崇尚儒家主张的“礼治”,沿袭周礼,并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礼仪逐渐成为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总则,它融思想准则、政治经济制度、道德、习俗于一体,强有力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道德追求与是非善恶观念,成为维护等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准则。

盛唐时期,礼仪随着文化的兴盛繁荣而更加发达,封建统治者不仅推崇礼教,还把《仪礼》《礼记》等著作升格为《礼经》。宋代是封建礼教发展的又一高峰,出现程朱理学,礼仪也向家庭迅速扩延。明朝时,朱元璋大力推崇礼教,使举国礼化,制定了祭祖、祭天、祈年等仪式规程,明确了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社会活动规范,形成了政治统治所需要的一系列礼仪。同时,家礼向深层发展,详细规定了家庭成员及亲属间各种相互关系的礼仪礼节。清代,统治者很快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

总之,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礼制中的等级观念越来越被强化,礼的治国安邦的功能越来越被强调,礼逐渐成为统治者维护自身地位和权益的有力工具,成为他们制约人性、限制民众自由的统治手段。可见,传统礼仪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等方面的确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几千年而不曾中断,与礼仪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本质是维护等级制,所以它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思想专制、巩固统治的理论武器。礼仪文化从周礼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发展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教条,它的消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如此漫长,封建思想如此顽固不化,和盘根错节的封建礼制不无关系。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们激烈抨击礼教,其原因就在于封建礼制从根本上扼杀了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知识库跪拜礼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我国在汉代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因此,古代人“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的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代礼仪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行礼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并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后来,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之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对方的恭敬。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后来在书信往来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妇女行礼又称“端肃”,即源于此。后来,随着凳椅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如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而民间在祭祀、祝寿时,跪拜礼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作为等级差别标志的跪拜礼随着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得以结束,只在拜神、祭祖时仍有沿用。资料来源:中华五千年网.(2007-12-06)[2014-03-02].

中华民族礼仪传统中的糟粕,我们应该摒弃;但其中的精华,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是“以文化人”,主张“内省”,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注重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将个人的权利与群体的义务、责任联系在一起,主张义重于利。这些伦理观、价值观对于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而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格言则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正说明了它们的永恒价值。

我国的现代礼仪,摆脱了封建落后的成分,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表现出新的现代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现代礼仪的许多内容和形式,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形成的。其中既有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而生成的新的行为规范,又有对西方国家礼仪的借鉴,也不乏对传统礼仪的选择继承。现代礼仪生动地体现了礼仪文化的生命力和革新精神。知识库握手礼的起源握手礼最早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不仅在狩猎或战争中,甚至在日常交往时,手上也常常拿着石块、棍棒等“武器”以防不测。当人们在路上遇到不属于自己部落的陌生人时,如果双方都没有恶意,就会主动放下手中的“武器”,双手伸开让对方摸掌心,表示自己手中没有藏着什么武器,以此来证实自己的亲善、友好。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并且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同接受。还有一种说法,在中世纪,当骑士格斗势均力敌时,作为和解的表示,双方会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证明手中没有武器,相互握手言和。后来便演变为握手礼。资料来源:闫秀荣.现代人际交往中的实用礼仪.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礼将会越来越淡化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和国家机构建设方面的色彩,而侧重于人际交往和思想品德修养过程中的礼仪规范,渐次成为一种适用于国际交往、社会交际和道德约束的精神与原则。在当代,礼仪正在回归它的本位,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二节 礼仪的含义

他山之石张良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未成,逃亡在下邳。一天漫步在桥上,见一穿着十分寒酸的老人挡道,张良出于尊老而欣然让路。老人故意将鞋掉落桥下,叫张良下桥拾鞋。起始张良未免恼怒,但转而一想对方年纪长,应尊敬而礼让,所以他下桥拾鞋,擦去灰尘,跪下给老人穿好。老人有些感动,约张良五天后一早原地见面。五天后,张良天不亮就去赴约,老人已在桥头。他愤愤地把张良指责了一通,约张良过五天再来。五天后,张良三更鸡鸣就去了,无奈还是在老人之后,又遭了一顿骂。第三次,张良半夜就等在桥头,终于比老人早了一点,老人见后欣欣然:“孺子可教矣。”于是,送给张良兵书《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后来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小组讨论张良成为历史名人有诸多原因,从这个案例看,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礼仪的含义

甲骨文中即有“礼”字,其本意是“敬神”,引申为尊敬、崇敬。所以说,“礼”源于祭,立于敬,目的是祈福。“仪”,本意指“竖立的木柱”,引申为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礼仪”二字合起来的本意就是指敬神祈福的法度、准则、方式,引申为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尊敬之意。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对象,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把内心对他人、工作、组织、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礼仪从祭祀起源,逐渐演化成人们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礼仪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着、变化着,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今天,中华传统礼仪融合西方礼仪形成了中国现代礼仪。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表达相互间尊重、敬意和友善等情感,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仪式程序和各种要求的总和。

简言之,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秩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二、礼仪与礼貌、礼节

了解礼貌、礼节的含义和礼仪、礼貌、礼节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礼仪的概念及本质属性。

礼貌是指人们的言语和动作谦虚、恭敬、友好的表现。它体现在遵守秩序、言必有信、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和讲究卫生等方面。礼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总是与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相一致,它体现了时代的风格与道德水准,反映着人们的文化层次与文明程度。礼貌是礼仪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表现,是文明交往的起码要求。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中,相互间表示问候、致意、迎送、祝颂、尊敬、慰问、哀悼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约定俗成的。

礼仪、礼貌、礼节具有共性,都与“礼”有关,本质上都是尊敬、友好地待人,但它们又有差异:礼貌是礼的静态风范,多指个人的言语、行为,侧重于表现个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操作性和程式化的特点;礼仪的内涵则更深、更广,它不像礼节那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礼仪、礼貌、礼节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库鸣放礼炮的礼节鸣放礼炮源于英国。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都放掉,对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后来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鸣放次数与战舰级别(装炮门数)相当。21响为最高,以下次数为19、17、15、13响。据说当时认为双数不吉利,因此,舰炮都是单数,而现在已没有这样的忌讳。21响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我国从1961年6月正式采用这种外交礼仪,当时是为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后来,我国多年停止鸣放礼炮。自1984年3月起,恢复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时鸣放礼炮。资料来源:中国礼仪网.(2009-01-23)[2014-03-02].开国大典上的28响礼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鸣礼炮28响。按国际惯例,重大典礼最高的礼仪是鸣礼炮21响,为什么新中国开国大典要鸣礼炮28响?各种猜测纷纷出现。美国人说,中国共产党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这使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炽热的情感,“共”字由“廿”和“八”组成,即28,这就是鸣礼炮28响的原因。苏联人认为,中国自古有28星宿之说,毛泽东也有28位功臣代表着千千万万参加革命的人民,礼炮是向以28位功臣为代表的革命人民致敬。英国人认为,毛泽东是位崇尚个性自由的人,十分尊重自己的情感:他与杨开慧初恋时,杨开慧恰是二八少女16岁,两人结婚时正好是28岁,杨开慧牺牲时是28岁,开国大典时又正好是二人结婚28年,所以鸣礼炮28响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反映。日本人认为,毛泽东对《周易》很有研究,那28响礼炮寓有“二八”之意,“二”即阴阳二仪,“八”便是八卦之八,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问起“28”是什么意思。周恩来说,当时毛主席定了要鸣礼炮28响,他就照此安排了,至于是什么意思,他也未问毛主席。尼克松问周恩来是怎样理解的,周恩来说,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之前曾说中国共产党已经28岁了,28年来我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有很多,就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说完,周恩来问尼克松:“我用主席这段话作为我对‘28’的理解,您看可以吗?”尼克松不满足地说:“我想得到它的标准答案。”周恩来说:“那就请阁下亲自问主席吧。”但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见时,没有提及此事。毛泽东做事确实有他的独特见解和思路: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幕时,鸣放礼炮54响,这是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当年大典筹委会的唐水健起草鸣放礼炮说明时,写的就是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28年,毛泽东看过后立即签了名,说明他认可这个说法。资料来源:新华网.(2008-03-13)[2014-03-02].

第三节 礼仪的功能

他山之石一家公司招聘总经理助理,经过多次筛选淘汰,最后剩下5位竞聘者,决定胜出者的最后一轮考试,让他们终生难忘。考场设在一座5层的办公楼里,5位竞聘者由工作人员带进考场。当他们沿着楼梯逐级而上,最后进入办公室时,只见总经理和主考人员已经坐在那里等候了。当5位竞聘者坐下后,总经理宣布:“考试已经结束,受聘者就是走在最后边的这位先生。”5位竞聘者大惑不解,总经理接着解释道:“你们进入办公室的过程就是考试。请看录像:你们走到第二层楼的楼梯途中,地上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前四位先生无动于衷,最后这位先生捡了起来。进办公室后,他就交给了我。在你们走到第三层楼的出入口时,有位员工捧着一大摞资料出来,不小心滑了一下,资料撒了一地,前四位先生视而不见,还是最后这位先生帮忙捡起来。这两件事虽小,却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修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一种竞争优势。”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两件小事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呢?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在人们的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如下功能。一、规范行为

礼仪具有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强调了礼仪的规范性。

礼仪作为社会确定的行为规范,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在一切交际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不仅自觉、自愿地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用它来衡量和判断他人。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其行为符合礼仪要求,就被人们所认可,反之就会受到否定甚至指责。因此,一个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就必须无条件地按照礼仪规范去做。如果别出心裁,另搞一套;或根据个人好恶,遵守这部分而不遵守那部分,则难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当我们要进入某一地域时,必须首先了解那里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毕竟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风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惯,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礼节仪式,并按照某种习俗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互相理解与合作,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自然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从而创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二、协调关系

礼仪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的,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反映着人需要交往也离不开交往的社会属性,并以自己特有的功能维系、深化和推动着交往,使人与人的交往日趋进步和文明。作为一种润滑剂,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外,还能帮助个人艺术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密切和升华情感。所以,礼仪能使已有的往来继续保持和发展,还能让人们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无数事实都证明:重礼仪的人会获得更为和谐而完美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爱护、温暖、友情与尊重,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显然是大有助益的。反之,不谙礼仪则会影响相互关系,带来误解、麻烦或不好的影响。三、提高修养

礼仪是一种修养,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具有提高修养的功能。

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交目的,按照礼仪规范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在礼仪的学习和运用中,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动行为,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的那样,礼仪使美德变得对人更有效用,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都会变样。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我们从一个人运用礼仪的程度,可以体察到其修养的好差、素质的高低。因为一般而言,人们的修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又体现于细节。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怎样、素质如何,完全能通过他在不同场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表现出自己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修养,就必须学好和用好礼仪。四、道德教育

礼仪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除了以上所涉及的自我教育外,礼仪还是社会教育的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行为,也是一种道德。我国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明礼”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也说,对于人来说,首要的品德是礼仪,礼仪使品德能够放射出耀目的光彩。的确,礼仪修养作为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更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

礼仪的教育功能在于它能够把某种公认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灌输到个人的意识与行为中,使其形成相应的礼仪观念与礼仪习惯,形成讲求礼仪的精神品质与人格。近些年来,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礼仪教育以及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其中也包括一些本应知书达理的大学生,缺乏礼仪常识,所以在社会中甚至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少与礼仪相悖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青少年本人的生活和事业,更会影响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让礼仪教育走进校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礼仪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人格教育,它在教育体系中应该也必须占有重要的地位。五、塑造形象

礼仪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它不但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而且能通过塑造个人形象进而塑造组织形象。

礼仪的基本目的就是树立和塑造个人形象。简单地说,个人形象是指通过自己的仪容、着装、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给别人留下的总体印象。个人形象如何对一个人的社会交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在各方面做得都符合礼仪要求,给人的印象就是美好的,别人就乐于与你交往;反之,不讲礼仪,给人的印象不好,别人就不愿意与你交往。必须强调的是,在社交中有“首因效应”一说,即人们在初次接触某人的时候,会即刻产生一种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不但直接左右着人们对此人的评价,而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交往中双边关系的好坏。所以,在社交中,必须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求职应聘和商务往来中更应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懂礼仪的人往往会给别人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这也正是在同一个择业机会面前,面对同等条件的竞争对手,受过礼仪教育的人往往能战胜对手的重要原因。因此,礼仪教师丁兆吉说:“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范围日趋广泛,人们的机会在增多,但同时人与人的竞争强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条件下,礼仪甚至作为把目标、机会变成现实的自身推荐手段而存在。”

礼仪也能通过塑造完美的个人形象来塑造组织形象。彬彬有礼的员工,会使人产生一种对其所在组织的很强的信任感,这就是礼仪的魅力。因为,个人形象是组织形象的基础,组织中个人的仪容、着装、言谈举止、服务质量等是一个组织总体特征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员工的素质,代表着组织的形象,而一个组织的形象则直接关系着它的效益。所以,社会组织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礼仪知识教育和礼仪规范训练,通过员工良好的仪容风范、言谈举止来为组织赢得知名度、美誉度。六、净化风气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有助于淳风化俗、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故而具有净化社会风气、美化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功能。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把礼仪上升到治国安邦、济世安民的高度。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事实也是如此,礼仪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尺度,不仅体现着人们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而且代表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形成互相尊重的人文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梁启超在《论公德》中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不讲公德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不可轻视那些所谓的“小节”,它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也反映着一个社会的风气。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礼”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提倡学习礼仪,遵守礼仪,使公民从衣着容貌到言谈举止都尽可能地给人以美感,将有助于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净化社会空气,创造文明的生活环境。

人人都渴望美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么就应从“我”做起,以自己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实际行动,重振华夏礼仪之邦的雄风。中国风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释义】德才兼备者的操行,要静心以修炼性情,要恭俭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需要心静,成才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被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伤地守在破房子里,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四节 礼仪的原则

他山之石某企业招聘了十名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是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严格挑选出来的。但是王总经理发现,新来人员在待人接物、礼仪方面有一些不足。比如:着装、接待客人、就餐甚至接打电话等最基本的礼仪知识很多人都不注意。企业文化建设是王总十分看重的事情,员工就是企业的形象,与企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王总特别为新员工准备了“社交礼仪”培训课程。小组讨论王总为新员工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为了学好、用好礼仪,有必要了解礼仪的原则,从宏观上掌握这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一、尊重他人

古人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尊重是礼仪的第一原则,也是最根本的原则,是礼仪的灵魂。

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礼仪要求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这是尊重原则的第一要义;尊重他人的个人爱好、性格特质和风俗习惯,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于他人;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及其他各种权利;等等。从本质上讲,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社会交往中,尊重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大家知道,自尊是人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被人肯定。那么,人人就都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因为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就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你也就不会被别人所尊重。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如果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一点也想不到应该尊重别人,这是自私自利、不懂得礼仪常识的表现。因此,请记住歌德的话:你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吗?那么请你首先学会尊重别人。二、平等待人

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现代礼仪不同于传统礼仪的根本点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并以平等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的。

礼仪所涉及的平等,主要是指人格和道德的平等。每一个人都生而有人格,人格是平等的,都应当受到尊重,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任何特权。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彬彬有礼又不低三下四,热情大方又不轻浮谄谀,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又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道德上的平等要求对一切人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即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因交往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职业、身份、地位、种族、财富以及与自己关系亲疏的不同而厚此薄彼,看客施礼。显然,社会上一些人看对方地位显赫就曲意逢迎、地位低下就冷淡漠视的表现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当然,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与违背平等和尊重原则的所谓“看人下菜碟”不是一回事。三、真心诚意

礼仪所讲的真诚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即内心和言行要协调一致,表里如一。

真诚是立身之本、待人之道。礼仪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遵守宗法等级差别的自觉意识,即仁爱之心。孔子早就说过,“礼”基于“仁”,“仁”源于孝悌,孝悌始于内心。心中没有对他人的敬意,表面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戴尔·卡耐基也强调待人以诚,把对人真诚视为交往和礼仪的通则。他十分欣赏中国古训“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我们学习礼仪倘若缺乏真诚之心,只学了礼仪的形式,这种所谓的礼仪就变成了矫揉造作的客套或周旋逢迎的虚情假意,变成了一种欠缺诚意的装腔作势或卖弄自己教养的行为。

礼仪是内在的恭敬之心与外在的礼节仪式的统一。所以在社会交往中,要牢固树立真诚的观念,并以此统帅自己外在的举手投足、接物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要表达的尊敬和友好之意,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才能真正体现出礼仪的层次和水平,使礼仪含有更多的文明因素和伦理因素,为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风古人论交友《诗经·小雅》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用山林中孤鸟鸣叫来寻求同伴的例子,说明朋友的重要性。孔子告诫弟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指同正直、诚实守信、见闻博广的人交朋友,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近朱者赤;相反,亲近奸佞小人,就会近墨者黑,深受其害。清末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说道:“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指出求朋友用以匡正自己的不足,是大有益处的。关于如何交友,古人自有其道。孔子认为,择友首先要考察他的人品,了解他的经历,分析他和你结交的目的。孟子认为,交朋友应该“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庄子则认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坦坦荡荡却心心相印,小人之交则是以利益为基础。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成四类,告诫世人要交那些能够互相砥砺品行、直言规劝过失的“畏友”和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密友”,而不要交巧言令色、只讲吃喝玩乐的“昵友”和只可同甘、危难时却落井下石的“贼友”。由此看来,古人交友非常谨慎,因为朋友是进益和互助的。朱熹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告诫子孙,道德品格好的人,即使比我年龄小,我也一定会尊重他;品格不好的人,即使比我年长,我也一定会远离他。曾国藩云:“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朋友是否贤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四、宽容大度

宽容,就是宽宏大度,能容忍、原谅别人的个性、行为,甚至过失。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

宽容也是礼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宽厚、宽宏、宽待的精神,对待和处理同他人的关系。对别人不同于己的行为、习惯及处世方法等,给予谅解,不予计较;当别人的行为出现过失或错误时,宽大为怀,不予追究。总之,宽容就是不让他人产生不愉快,不使人难堪,它可以使人们相互谅解、和睦相处。所以,真正懂礼仪的人,不论和什么阶层的人在一起,不论身边的人懂不懂礼仪,他都能以自然、得体的态度与他们和谐共处。有些时候,宽容别人不但能显示出自己的良好修养,而且能使行为不良的人受到感化。

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不是放弃原则的姑息迁就,当“老好人”。对于邪恶行为和故意寻衅滋事者,我们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说理和斗争。五、自律自觉

礼仪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作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自觉地去遵守和执行。“自律”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之一,简言之,就是要“慎独”,要严于律己。按照自律的原则,每个人应该首先把学习和运用礼仪当作自己的自觉要求;然后通过学习,在心中树立起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地按照这些去做;再则应该“吾日三省吾身”,经常不断地用礼仪规范对照检查自己,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培养和提高礼仪修养的过程,就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度自觉”非常重要。

生活中,有人在某种场合能做到懂礼貌、讲文明,而在另一种场合却显得粗俗、放肆。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自律原则要求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严格地以礼仪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环境,而不受环境的影响。能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讲礼仪的人。六、适度从俗

在礼仪的具体运用中,还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把握尺度,得体适当。

凡事过犹不及,礼仪的运用也是这样。我们待人接物时,应该真诚热情,得体到位地把自己的自律和敬人之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但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做到热情有度、恰到好处。过于热情,只会让人心生反感,甚至会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所以,真正待人处事有方的人,能够把握在不同环境中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的情感尺度,注意保持在各种情况下自己与他人的社交距离。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在交往时必须做到入乡随俗,遵守当地的习惯,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随意批评,否定其他人的习惯做法。这也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风“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交游不可不审也。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释义】结交朋友不可不审慎。与人结交,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如果不这样,必将使自己丧失节操而依附于邪恶之人,还有可能触犯朝廷的法律纲纪,有些人甚至会危害、连累自己的父母兄弟,故不能不谨慎地选择结交的人!

第五节 礼仪的学习

他山之石某大学开设了为期10周的“世界礼仪”课程之后,要进行一次考试。有趣的是,考试地点设在一家西餐馆,考生无须答题,也不必写论文,只需要演练用餐的礼仪,以及展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交谈或者行动时应遵守的种种“特殊规矩”。主讲此课的教师琳达说:开设“世界礼仪”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重视礼仪,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并在今后更能赢得上司的赏识,从而能更快地获得晋升。该课程要求学生研究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不同的“职业行为”,并学会如何在不同国家举办各类活动,但这次考试的重点是异常繁复又变化多端的各国进餐礼仪。小组讨论大学里如此重视礼仪的学习说明了什么问题?

礼仪的功能使我们懂得了学习礼仪的意义,礼仪的原则使我们掌握了运用礼仪的要求,下面向初次系统地学习礼仪者介绍一下怎样能学好礼仪。一、丰富内涵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外化。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层次的提高,是学好礼仪的关键。所以,我们学习礼仪时要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一个人品格质朴,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只注重礼节仪表,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礼节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一个道德和文化修养高的人,往往就是一个知礼、遵礼的人,他必然会注意让自己的行为合度,举止谦和,不违反礼仪规范。可见,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才能“知书达理”。我们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就要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知识水平,了解更多的礼仪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使自己有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二、学以致用

礼仪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因此,学习礼仪要学用结合,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及个人的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坚持知与行统一。

学用结合,就要一边学习礼仪知识,一边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因此,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畏难情绪。有的人认为自己这么大了,待人接物的习惯都已经养成,现在再按礼仪规范去纠正比较困难,要付出不少辛苦。所以他们思想上认为礼仪是好的,但却不愿付诸行动。二是怕人笑话。有的人有一些顾虑,认为周围的人都没有学过礼仪,如果我运用礼仪,会不会遭人笑话,说自己在“玩虚的”,尤其是在熟悉自己的人中间,不好意思运用礼仪。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其实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意识到礼仪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下决心去学、去用,就一定会逐步掌握的。在没学过礼仪的人中更应该有率风气之先的勇气,不但要运用礼仪,更应当宣传礼仪,引导周围的人都按礼仪要求去做。还有的人看别人如何再决定自己怎样,你讲礼仪,我就运用礼仪;你不讲礼仪,我也不用礼仪规范对待你,这也是要不得的。学过礼仪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自律,一定要自觉地运用礼仪。三、灵活运用

学习礼仪要树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的观念。现代礼仪不是死死束缚人们行为的繁文缛节,不能脱离实际,死抱着条条框框不放。比如在下漆黑的地下室楼梯时也讲“女士优先”,让女士走在前面,而男士拿着手电筒走在后面,这就很可笑了。所以,讲礼仪规范时,不分情况地一律生搬硬套是不正确的。

其实,运用礼仪时最重要的是遵循尊重的原则,只要是从尊重别人、关心爱护别人的角度去做,即使在某些场合的做法与礼仪规范中的条条框框相左也是没有关系的。四、反复渐进

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因此,在学习礼仪时就应当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要先从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的方面开始,一点一滴地做,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注意,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礼仪不会在学习之后一下子就全掌握,掌握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并且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不少人已经养成了一些不符合礼仪的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是不容易一下子就完全改掉的,改掉它们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言行。在不是很急迫的时候,可以先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礼仪规范要求我们应该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再按照礼仪规范去说、去做;在需要人快速做出反应的时候,人们常常容易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事后应及时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哪些地方不对,下次应该怎样做。这样日积月累,一定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纠正旧的行为习惯,使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礼仪要求。只要你有提高礼仪修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成为一个受社会、组织和他人欢迎的人。|本章回顾|●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后从原始的图腾宗教意识发展成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打上阶级的烙印。●礼仪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秩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礼貌是指人们的言语和动作谦虚、恭敬、友好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中,相互间表示问候、致意、迎送、祝颂、尊敬、慰问、哀悼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仪具有规范行为、协调关系、提高修养、道德教育、塑造形象和净化风气等功能。●礼仪的原则有: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真心诚意、宽容大度、自律自觉、适度从俗。●要学好用好礼仪,就要注意丰富内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反复渐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经过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书法、碑刻、篆印、诗词、楹联、灯谜,乃至识字、解字、说字、测字等,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课后任务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并进行“我是中华礼仪之星”学生风采大赛,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第二章 个人礼仪

知识目标了解仪容礼仪的基本要求掌握如何运用目光语及如何自然地微笑掌握站姿、坐姿、走姿的基本要领技能目标通过实训,掌握站姿、坐姿、走姿的具体要求,养成好习惯掌握服饰礼仪规范,得体着装◎案例导读小李的口头表达能力不错,对公司产品的介绍也很到位,人既朴实又勤快,在业务人员中学历最高,总经理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可做销售代表半年多了,小李的业绩总上不去。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小李是个不修边幅的人,喜欢留着长指甲,身上的衬衫也不经常换洗,有时候手上还记着电话号码。启示:个人礼仪是对社会个体在仪表仪容、表情举止、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具体规范,它是交际礼仪的基础,正如《礼记·冠义》中所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个人礼仪也被称为“仪表礼仪”。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仪态、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它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外观。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多半来自一个人的仪表。讲究仪表,不仅能塑造和维护个人的社交形象,而且能通过良好的个人形象塑造组织形象,同时对整个社会风貌的净化与美化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仪容礼仪他山之石吴先生和他的朋友到一家餐厅用餐,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五官清秀的服务员。服务员的接待服务工作做得很好,可是显得无精打采,仔细留意才发现原来这位服务员没有化工作淡妆。当开始上菜时,吴先生又突然看到传菜员涂的指甲油缺了一块。吴先生第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掉入菜里了”。为了不惊扰其他客人用餐,吴先生没有将他的怀疑说出来,但心里很不舒服。最后,他们唤柜台内的服务员结账,而服务员却一直对着反光玻璃墙面修饰自己的妆容,丝毫没有注意到客人的需要。吴先生对该饭店的服务十分不满。小组讨论结合本案例说明注意仪容的重要性。

仪容主要指包括五官在内的整个面部,它是仪表之首。对仪容的基本要求是整洁、卫生。一、头发

整洁的头发、得当的发型会使人显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一)保养与清洁头发1.注意保养头发

理想的发质应色泽统一,有光泽和弹性,不分叉。保护头发可从调理饮食入手,多食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果头发枯黄或过早变白,应多吃动物肝脏、黑芝麻、核桃、葵花子、黄豆等;头发脱落过多,则多吃黑豆、蛋、奶、松仁等;头皮屑过多,可吃海带、紫菜、海鱼等含碘多的食物。2.保持头发整洁、发型美观

及时理发,经常梳洗头发,做到无头屑、无油垢、不凌乱。应根据发质选择洗发水,油性头发宜选择去油功能强的洗发水;干性头发则选择含有蛋白质的营养型洗发水。洗发时,水温以40℃左右为宜。(二)选择适当的发型

发型的选择既要符合美观、大方、整洁和方便工作的原则,又要与自己的发质、脸型、体型、年龄、气质、四季服装以及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男性的头发长度以5~7厘米为宜。不能过短或剃成光头;也不宜留长发、大鬓角,否则容易给人留下性格粗鲁、办事拖沓的印象。女性的发型以端庄、简洁、秀丽为好,注意别让头发遮住眼睛。

要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一个你喜欢而又适合你的发型。方脸型男性最好采用不对称发缝,不要理寸头;方脸型女性可尽量增多顶发,发缝侧分,并把蓬松卷曲的“刘海”往两边太阳穴梳,或在颈部结低发髻,或留披肩发,让头发披在两颊,减少脸的宽度。长脸型男性头发宜稍长;长脸型女性适合采用自然而又蓬松的发型,可加厚面部两侧的头发,削出层次感,并用“刘海”遮盖住部分前额。圆脸型的人可选择垂直向下的发型,最好侧分头缝,顶发适当隆起,头发遮挡面部两侧,女性尽量不要留“刘海”。“由”字脸型的人额窄腮宽,发型应上厚下薄,顶发丰隆,前额尤其是鬓角用头发遮盖一下。“甲”字脸型的人额宽颚窄,头发宜侧分,应选择不对称式短发型,露出前额,并适当增多双耳以下的发量。二、面部和手部

面部各部分和手部的清洁与修饰也是仪容的重要方面。(一)眼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注意眼睛的保洁,及时清除眼角的分泌物。当然,清洁时要避开他人,不能当人面用手绢、纸巾擦拭或用手去抠。注意用眼卫生,预防眼病。

眉毛的形状是容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修剪可以让整个面部显得平衡、清晰。(二)鼻部

养成每天洗脸时清洁鼻腔的好习惯。切忌当众清洁鼻孔,当着他人的面挖鼻孔或擤鼻涕,既易引人反感,又影响个人形象。另外,用手挖鼻孔的动作不雅观,也不卫生,有此坏习惯的人应注意纠正。

毛发重的男性,如果鼻毛长出鼻孔,应注意及时修剪。(三)嘴部1.保持干净

吃东西后,马上擦嘴,并及时清除牙缝中残存的食物,但不能当众剔牙、嘬牙。2.口气清新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口中不能有烟、酒、葱、蒜、韭菜、腐乳等气味。不得已的话,与人接触前可咀嚼口香糖或茶叶来清除口中异味。因牙病或其他疾病造成口中有异味的,应及时治疗。3.避免“异响”

咳嗽、打嗝、打哈欠时应尽量避开他人,一旦忍不住当众出现,要用手绢捂住嘴,并向他人道歉;不要随地吐痰,否则显得素质很低。4.修面剃须

男性要每天剃胡须,胡子浓的,在会客或其他社交活动前还应当再剃一次。不要当着外人的面使用剃须刀。5.保护嘴唇

防止嘴唇干裂暴皮,避免唇边残留分泌物。(四)颈部

颈部与头部相连,属于面容的自然延伸部分,也是人体最易显现年龄的部位,因此应重视修饰颈部。要从年轻时开始对颈部进行营养护理,防止皮肤老化,与面容产生较大反差。还要经常保持颈部的清洁卫生,不能脸上很干净,脖子特别是脖后、耳后却藏污纳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