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14:27:31

点击下载

作者:刘烨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根论人生赏析

培根论人生赏析试读:

序言

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古往今来,关于人生,关于生命,有许多著名的论断。而培根关于人生的论述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多变。《培根论人生赏析》一书,主要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华:内容包括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从“

论真理

”、“

论死亡

”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本书将那些熔铸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那些谙达人世的智慧,以平实流畅的文字展现给读者。全书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亦可以把它看作混迹官场的厚黑学。借用培根的一句话:“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食,有些书则须细嚼慢咽,充分消化。”本书虽谈不上字字珠玑,可也称得上琳琅满目,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故值得细嚼慢咽。至于好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刘烨2005年夏于北京论真理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曾这样笑着问周围的人,可是,他并不指望这个问题能得到任何答案。世人的心态多数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认为抱守一种信念是一种枷锁的人会转而追求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意志。虽然,此类学派的哲学家早已作古,但如今残存的一批夸夸其谈的文人墨客,与此类祖师爷同声同气,只不过没有其先辈那样强烈和深刻罢了。

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是因为掌握了真理就会使人的思想受到约束;而是出于人的一种堕落的迷恋虚假的天性。对此问题,希腊晚期哲学学派中有人曾作过研究,但还是对人为何热衷于为虚假而虚假深感困惑。他陷入迷恋中——人们喜欢的谎言到底应该是什么?它们既不像诗歌那样优美流畅、给人愉悦,也不能像生意人那样富有。这其中的道理让人困惑不解。

也许,真理可以比作是珍珠,日光之下方显夺目;但真理不是宝石,能在各色各样的烛光中显现出它们的美丽。

一个掺有假象的事物甚至会给人带来愉悦。

人心中那些自

以为是的妄想、希望、误解和幻觉等等,一旦被清除出去,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将会成为可怜、萎缩的东西,充满忧郁和疾病,连自己都会厌恶。对此论断难道还会有人怀疑吗?一位神父曾经十分严厉地称诗歌是“魔鬼的酒”,因为诗歌占据了人的想象。其实,诗不过是一个虚假的映像而已。然而最可怕的不在于那些瞬间即逝的虚假,而在于那些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心中的虚假。但即使这些虚假深深地扎根于世人败坏的观念和情感中,只受自身评判的真理,依然会教导我们去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并相信真理。探索真理就要对它有追求和热爱,认识真理就要和它形影不离,相信真理就要为它有享受的乐趣。

当上帝创造万物时,他所创造的头一件东西就是感官之光;他所创造的最后一件东西就是理智之光;上帝赐予混沌不清的物质世界以智慧之光,又以智慧之光启蒙人类的心智,至今他还赐予那些被他恩宠的选民以神圣的光辉。

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诗人为这派哲学增光不少。这位诗人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里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也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只要看的人对这种光景永存恻隐而不自满,那么以上的话可算说得好极了。当然,一个人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动转,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步入了尘世天堂。

上面讨论的,都是关于神学上的真理和哲学上的真理,现在我们在来谈谈世俗事务上的真理。即便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地办事是一件使人光荣的事。而真假混杂则会像金币中的合金状态一样,那种合金状态使金银两种金属使用效果更好,但却会降低金属的成色。这种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最令人感到耻辱的邪恶,就是被人发现不诚实和不忠贞。所以,如果一个人因为说谎而受到指责,那么他就会颜面尽失,面目可憎。

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罪恶了!因此,蒙田在研究弄虚作假为什么让人感到如此可耻和可恨时,就解释得非常巧妙:“好好衡量一下!谎话连篇者正是这样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在世人面前当懦夫!”

曾经有一个预言,称当基督再来到这个世界时,在这个世界上他将遇不到诚信和道德。这是对虚伪者和骗子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赏析在世人眼里,真理是珍珠,是智慧的太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世上通向谬误的道路千万条,而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一个人专有,而为大家所共有;真理占有我而非我占有真理。在日常生活中,真理和谎言总是相互排斥,真理占据上风,便会为人类服务;相反,谬误占据上风,便会祸害人类。倘若谁能掌握真理,并坚持真理,那么他便可以说生活在人间的天堂了。论死亡

大人面对死亡的恐惧就像小孩害怕在黑暗中独自行走一样。种种鬼怪故事增加了孩子天生的恐惧,对死亡的渲染则增加了成人的恐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之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但是,那种宗教性的关于死亡的思考中,往往混合有虚妄与迷信的成分。在某些修道士的自戒书中可以读到,人当自思一个手指受到酷刑摧残时的痛楚,由此可见死亡之时全身溃烂的痛苦。其实,人体的要害部位未必是最敏感的部位,死亡也未必比一指受刑更为痛苦。

所以,塞内加(罗马哲学家、作家、道德哲学家)作为一个没有受世俗宗教哲学影响的哲人说得好:“与死俱来的一切,比死亡本身更为可怕。”叹息呻吟,痉挛抽搐,惨白的面容,亲友的哭泣,黑色的葬服,沉闷的葬礼,凡此种种均使死亡显得格外恐怖。值得注意的是,人内心的情感尽管脆弱,却也未必不能与死亡的恐怖相匹敌,进而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既然有这么多与死亡抗衡的因素伴随着人,死亡也就不再是令人畏惧的大敌了。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

从史书可以了解到,奥托大帝自杀后(参见培西佗《历史》第二卷第49章),他的随从出于对他的忠诚和怜悯纷纷自杀。他们的死纯粹是因为对主人的忠诚。

此外,塞内加也指出两个厌生的原因:苛求和腻烦。他说:“试想你老是做同样的事情,无论是勇敢的人或倒霉的人,都会厌倦得想一死了之。”即使你不是勇者,亦非穷途末路之人,反复做同样的事也会厌倦,感到生不如死。

但是有一点应当指出,意志坚强的人面对死亡是那么从容自若。奥古斯都大帝在弥留之际还向皇后问候:“别了,利维姬,我走了,望你记住我们的婚姻生活。”韦斯巴梦垂死之际坐在凳子上言笑如常:“哦,飘飘欲仙。”加尔巴在大难临头之时从容说道:“砍吧,只要对罗马人民有利。”言罢引颈就戮。塞瓦鲁斯视死如归,他说:“要杀便杀,如果没别的事。”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毋庸置疑,斯多葛当派的人把死亡的代价看得太严重,并且由于他们对死亡所做的准备工夫太过隆重,从而使死亡显得更加可怕。有人讲得好:“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死犹如生,乃自然之事。对婴儿而言,生之痛楚未必亚于死之苦恼。

人在热切的追求中死亡,就像一个人在热血沸腾时受的伤一样,当时没有感到伤痛。所以,当下定决心,执意向善时,是感觉不到死亡的可怕的。但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世间有最甜美的歌,乃是当一个人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和期待时所说的那样:“万能的主啊,您现在可以遵照您的意愿,释放您的仆人安然去世了。”

同样,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除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活着时遭到别人嫉妒的人,死后将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思念。”

赏析许多人惧怕死亡是因为自己的许多心愿未了,抱负没有实现;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贪恋红尘,迷恋权位,财富,酒色。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惧怕死亡,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都忘了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事实上,只要我们内心充满勇气和力量,恐惧则是微弱的。如文中所列举意志坚强的人,他们面对死亡便能从容若定。因此,当我们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思想时,不合理的恐惧以及由它所引起的无名的紧张心理就会淡化。

论报复

报复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以武力解决的野蛮的公道,人性离它越远就越应该让法律和文明把它锄掉。

报复的错误在于一种罪行只触犯了法律,而报复却无视法律的存在。当然,报复能让你获得报复后的一时快感。但是如果你能够大度地原谅别人对你的不敬和冒犯,你就会比这位冒犯你的人更高一筹。因为高抬贵手才是贵人的举动。我们确信,正如所罗门曾经说过:“以德报怨是一种光荣。”(所罗门,以色列国王,在位期间发展贸易,以武力维护其统治,使犹太达到鼎盛时期;以智慧著称)往者往矣,覆水难收,一个聪明人更多地考虑现在和未来,决不会枉费心力在已经过去的事情上。再说,专门为了犯错而犯错的人基本上没有,他们都是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快乐或荣誉罢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为别人爱自身超过爱我们而生气呢?退一步说,有人作恶是因为他邪恶的天性,这种人就像一丛荆棘一样。荆棘会刺人也会刮伤人,因为它们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有的罪行尚无法律可以追究,人因此而采取报复手段,这样的行为是值得理解和容忍的。不过应该小心的是,这种报复行动的进行,是必须在不会有法律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罚的前提下才可以的。否则,那就是以自己的双重麻烦,来换取敌人的单一麻烦,结果还是让敌人占了上风,这是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

有人喜欢运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来报复敌人,这是值得赞扬和钦佩的。这是因为复仇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对方遭受苦难,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认识自己的罪行并且悔过。但有些卑鄙狡诈的懦夫却采用暗箭伤人的方式来报复,搞阴谋诡计来复仇。

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意大利贵族,颇有学术造诣),曾有一句针对忘恩负义的朋友而论的名言,说的是这类劣行最不可饶恕,他说:“《圣经》上教导我们要宽恕我们的敌人,但从来没有教导我们原谅背信弃义的朋友。”,不过《圣经》中约伯说了一句更高明的话,他说:“是不是我们只能向上帝祈求得到好的东西,而拒绝那些坏的东西呢。(原文见《旧约圣经·约伯记》第二章)”是不是这句话对于朋友同样适合呢?对于朋友,我们既然获得友谊,也要宽恕其缺点过失。

的确,人若恋恋不忘报复,就会使其本来可以康复的伤口永远无法愈合。为国家公众利益的报仇才是值得嘉奖的,比如恺撒被刺而采取的复仇(恺撒,古罗马统帅。公元前44年被政敌刺杀。死后由奥古斯都大帝为之复仇),为佩尔蒂纳的死而采取的复仇(佩尔蒂纳,是公元2世纪之罗马皇帝,为叛乱士兵所杀。死后由部下将领复仇),以及为法王亨利三世的死而采取的复仇(享利三世,是16世纪法国国王,遇剌而死,其子为之复仇)等等,更多类似事件而进行的报复,多数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报私仇那么就不是这样。不仅如此,更甚的是,怀恨在心以至不复仇就不罢休的人,其生活有如巫婆一般,他们的存在是有害的,死去则又是可叹可悲的。

赏析报复心是极其有害的。一个人若心存报复,自己所受的伤害会比对方更大,报复会使一个好端端的人走向疯狂的边缘,报复还能把无罪推向有罪。所罗门曾经说过:“宽恕他人的过失是宽恕者的荣耀。”宽恕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宽恕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一个善于宽恕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摆弄,即使受到他人的伤害,也决不会冤冤相报,宽恕会时时提醒他——邪恶到此为止!

论逆境

“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喜,逆境铸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

这是塞涅卡的一句非常高明的话。的确如此,如果奇迹是超乎寻常的,那么它常常在对逆境的征服过程中显现出来。塞涅卡还有一句更加深刻的格言:“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的躯体却具有不可战胜的神性。”这是宛如诗句的妙语,其中的境界意味深长。

奇迹一直是诗人们乐此不疲表现的东西,因为它实际上就是古代诗人奇思妙想的表现,似乎不无神秘,而且,他们的举动还有一些接近基督徒的情况。古代诗人所描写的赫拉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坐在一个瓦盆里渡过大海,去解救因为盗取火种给人类而遭受到惩罚的普罗米修斯的事,也生动地描绘出基督徒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舟,渡过人世间的惊涛骇浪的勇气。

面对幸运,我们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我们所需要的美德则是坚忍。就道德修养方面来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难得,所以《旧约·圣经》把顺境看做是神的赐福,而《新约·圣经》则把逆境看做是神的恩赐。因为上帝正是在逆境中才会给人以更大的恩惠和更直接的启示。如果你聆听《旧约·圣经》诗篇中大卫美妙的竖琴,你所听到的那并非仅仅是颂歌,还会伴随着同样多的苦难声音。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记载远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更加热心和谨慎。

所有的幸福中都包着隐患和苦恼,而所有的逆境中也包含着安慰与希望。最美丽的刺绣需要用黯淡的背景,把明丽的图案给映衬出来,而绝非是用黯淡的图案刺绣于明丽的背景上。让我们从现实中去认识人生吧。

显然,美德就像名贵的香料,在被焚烧和压碎时散发出的香味最浓。正如在幸福的顺境中恶劣的品质也会因为没有节制被显露一样,而在苦难的逆境中会挖掘出美好的品质。

赏析人生道路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垂直平坦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狂风暴雨、道路泥泞时,因此,人生与逆境总有不解之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逆境,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沉沦和绝望。“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惟有如此,才能滋生更多的乐观细胞,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挑战逆境、战胜逆境。逆水行舟方显英雄本色。美好的品质惟有在苦难的逆境中才能挖掘出来。

论掩饰

掩饰不过是一种胆怯的策略。因为要把握说真话和做实事的时机,就得头脑敏锐,心态刚强。所以,政治家中的弱势者,才是善于装腔作势者。

塔西佗曾说过:“利维娅(古罗马皇后,奥古斯都大帝之妻,提比略之母)兼有她丈夫的机智能干和她儿子深藏不露的优点。”塔西佗还说,当莫西努斯(罗马将军)怂恿韦斯巴芗(罗马皇帝)进攻维特利乌斯的时候,他说:“我们起兵反对的敌人,既没有奥古斯都明察秋毫的判断力,也没有提比略那隐而不露的深沉。”

这些话把两种素质——谋略与韬晦——分开了。这二者的确需要出于习惯或者出于能力,有时候是非常卓越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明察到了可以辨别何事该公开,何事该掩饰,何时该半掩半露,以及对象是谁,时机为何(这些都正是培西佗所谓的治国与处世之道),那么,对他而言,掩饰的习惯就是一种障碍和一种缺陷了。

但是,一个人倘若不能获得那种判断力,那么一般说来也就应该让他谨慎行事,成为一个掩饰者了。因为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却又不能随机应变时,那么采取一种看起来最安全最稳妥的做法也就是最好的,就像视力不好的人走路却很稳当一样。当然,强者往往处事具有宽阔坦率的胸怀,拥有诚实肯定的名声。他们就像那种训练有素的马,能够辨别何时可以加速度行进,何时需要转弯。如果他们能够巧妙地把握坦率与沉默之间的分寸,即使他们因不得已而掩饰,也不易被识破。这是因为他们一向的开诚布公和处理事情的坦荡获得了民众的信任,使他们的掩饰几乎不能被察觉。

进行自我掩饰有三种方法。

首先,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沉默。沉默使秘密得以保留,令他人无法探测。

其次,就是故意施放烟幕,向人们说出真真假假的消息,使人难辨真假。也就是说故意暴露事情中无关紧要的一部分,目的却是掩盖真相中的关键部分。

再次,是积极掩饰,故意发布假消息来掩盖真相。

关于第一点,有经验显示,善于沉默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守口如瓶的人无疑能听到许多人的忏悔。因为没有人愿意对一个多嘴多舌的人披露内心的秘密隐私,这正如一个密封的空间能够吸收更多的空气一样。天性使然,人更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向一个能保守它的人倾诉,而不是让自己的心灵去承担。简而言之,沉默是获得他人秘密的途径之一。

从另一方面说,赤裸裸地袒露心事,一如裸露身体一样,均是不雅观的。含蓄的仪态与举止更加为人所重。所以说,沉默也是一种修养。不难发现,那些多嘴多舌之徒都是空虚轻信的人。他们不但议论自己知道的,而且喜欢议论他们所不知道的。因此,沉默不但是策略性的,也是道德性的。还有一点要注意,善于沉默不仅在于管住自己的舌头,而且应当控制自己的表情。观察一个人,莫过于观察他的嘴部线条和表情。它们往往会背叛内心,泄露秘密。表情比语言更加引人注意和值得信任。

关于第二点,也就是施放烟幕,这种策略通常是因有重要的秘密需要保守的时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严守秘密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善于施放烟幕的人。因为世人多狡诈、不容许你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不容许你把秘密深藏在心中而不向任何一方透露。他们会向你提出一大堆问题,还会设法引诱你开口说话。总之,他们就是想方设法地挖出你心底的秘密,结果,你如果想要避免一种违情悖理的沉默,那么总会在某句话中透露出一些信息,也就是说,即使你三缄其口,他们也能从你的沉默中品出味道,就如同从你的话语中可以探出口风一样。至于支吾搪塞,闪烁其词,那只能暂时掩人耳目,而并非长久之计。所以如果不学习使用一下施放烟幕的才能,任何人都难以保守秘密。

至于谈到第三点说谎或作伪,即使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我们也应给予谴责而不是称赞。一个普遍说谎的风气是邪恶的,是人性弱点的张扬。一个人开始即便是为了掩饰事情说谎,但后来他为了不使谎言穿帮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话。

掩饰有三大好处:

第一是可以迷惑对手,奇袭敌人。如果一个人的意图被泄露,结果是引起惊慌警报或抵抗。

第二可以给自己留有转身的余地,能够从容地退却。如果一个人忙忙碌碌却毫不掩饰,那么他必定会经历挫折,或者被打败。

第三,谎言可以作为诱饵,探悉对方的想法。所以西班牙人有一句精明的格言:说出一句谎话,得到一句誓言。如果没有别的方法发现真相。说谎也是不得已的。

掩饰也有三种弱点:

第一,说谎也意味着使自己虚弱,因为说谎就有被揭穿的可能,不得不随时提防。

第二,伪装使朋友误会,从而失去伙伴,陷入孤独。

第三,这也是最主要的害处,就是虚伪和掩饰将损害一个人的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所以,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努力树立真诚坦率的名声,又善于并且谨慎运用虚伪和掩饰。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欺骗说谎。

赏析郑老爷子的惊世警言“难得糊涂”当是对掩饰最巧妙的解释了。培根对掩饰更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提出了掩饰的必要性,及其掩饰的三种方法。更是从正反两面分析了掩饰对人的好处与不利的几种情形,告诫世人,人无掩饰的本能不行,可是过于深陷虚伪和掩饰亦不可取,最好的办法,便是努力树立真诚坦率的名声,又善于并且谨慎运用虚伪和掩饰。

论亲情

为人父母的欢乐是秘而不宣的,其愁烦和忧虑也是如此。欢乐处说不尽,忧愁处说不出。因为子女使他们的劳苦也变得甜美,但也会使他们的不幸变得更加痛苦。子女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却减轻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虽然动物无不传宗接代,延续有继,但惟有人类才有青史留名和建功立业。确实可见的是,许多没有子女的人成就了许多非凡的丰功伟绩,当他们肉体的影像无法再现出来时,便需要努力把他们心里意念上的影像表现出来。因此,那些没有后代的人才是最关心后代的。

成家早于立业的人,对他的子女是非常溺爱的,他们不但把子女视为自己家族的继承人,也把子女看做事业的继承人,因此他们便会对子女非常溺爱,而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也就会放任自流了。

父母对子女往往会有所偏爱,往往做不到一视同仁,有时甚至偏心到不合理的程度,做母亲的尤其如此。正如所罗门所说的:如果儿子聪明,那么他的父亲就会喜笑颜开,如果儿子愚笨,那么他的母亲则会感到羞愧难当。世人都认识到,如果一户人家有众多的子女,那么在他们当中往往是年龄最大的最受到重视,年龄最小的最容易受到纵容,而年龄居中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最容易受到忽略,然而往往都是这些居中的孩子最有出息。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过分吝啬,那将会是有害无益的,那会使孩子变得卑劣,学会欺诈哄骗,甚至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而且等到将来有钱时便会挥霍无度。所以最好的经验是:父母应该在保持其权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还要保持他的钱包不会瘪。成年人都喜欢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在兄弟之间展开竞争,而这种做法却往往会造成他们成年之后的失和,从而破坏了家庭的和睦。

意大利人习惯于对子女和侄甥以及其他血亲的孩子很少做区别,只要是血亲,就一视同仁,亲密无间,这是很值得提倡的,因为自然的血统关系大都如此。也就是说,在秉性上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以至于我们会看到,有时一个侄子在脾气上会更像他的叔叔或者亲属,而不是像他自己的父亲。

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因此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倘若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常言说得好:“立志宜高,习惯会使你走得轻松自如。”

在一个家庭的众多兄弟中,弟弟通常会获得成功,而哥哥被剥夺继承权的情况,则是非常少的,或者说是从未发生的。

赏析论亲情其实是一篇提醒父母怎样对待孩子的私语。培根用细腻的笔锋披露了父母对待孩子不公平的事实,进一步阐述做为父母的偏袒孩子定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利的后果。再举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父母们应当向意大利人学习。学习他们对待孩子的一视同仁,最后为父母们支招,教导孩子宜早,宜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设计人生的宏伟蓝图。

论婚姻与独身

通常来说,拥有妻子和孩子的人,可以说对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成了伟大事业的影响因素,或者是好的动力或者是一种危害。

的确,对于大众最有益的丰功伟绩,乃是出自未婚无子女的人士,他们的情感和经济上都已嫁给了大众,并陪上了嫁妆。那种有家室的人需要计较将来的收获,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付出了抵押品。

有一些人,他们更喜欢过独身的生活,所以他们也只关心自己,并且认为未来是与自己无关的。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人,他们把妻子儿女仅仅看做是要去偿还的账单而已。甚至,还有一些富有而愚蠢的守财奴竟以无后为自豪,因为他们那样就显得更富有了。他们或许听见有人说“某某是个大富翁”时,其中便有人反驳说“是又怎样,他有很重的儿女负担”,好似在说子女抵消了他的财富一样。

不过大多数过独身生活的人最大的原因是为了拥有自由,为了保持自身的快乐和轻松的幽默感。尤其是对那些妄自尊大、性情乖张的人而言,他们对各种约束过于敏感,差不多连身上的皮带和吊带都视为枷锁了。

毫无疑问,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作为国民,就不一定让人称道了,因为他们动辄远走高飞,而且,几乎所有的亡命徒都属于这种情况。

僧侣和修士们比较适合过独身的生活。因为他们的慈悲如果先要给予家庭就很难布施于大地众生了。但它对于法官和政府官员却是无所谓的,因为假如他们轻浮而败坏的话,则其身旁的一个坏随从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将远远胜过其妻子的教唆。

对于士兵而言,一般情况下家庭的荣誉可以激发士兵的斗志和勇气。相比之下,土耳其士兵的斗志差、士气低落,与那里不重视婚姻和家庭的风俗有关。无疑地,妻子和儿女是对人性的一种磨练。独身人士在许多时候虽然更好施乐助人,乃因其资产经得起开销;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也较为残酷无情(适合做严厉的审讯人),也因其仁厚之柔情常常无从发挥。

一种好的风俗,能教化出情感坚贞严肃的男子汉,就像尤利西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之英雄)那样,他曾经抵制美丽女神的诱惑,而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贞。贞节的女士常常骄横而刚愎,好像是在张扬其贞节。相信丈夫之精明的妻子,其维系婚姻之最佳方法是保持忠贞和顺服;但当她发现丈夫有醋心时,她是决不会用这种方法的。

在人的一生中,妻子乃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老年时代的护士。所以,愿意的话,人何时都有娶妻的理由。

但有一位智者,当被问到:“人当何时结婚?”他答道:“年轻时不需要,年老时不必要。”

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坏丈夫却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妻子,这或许是因为她们的丈夫偶尔很体贴,所以也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或许是因为,做妻子的为她们的耐心而感到自豪。但有一点错不了的,就是如果选嫁这些下作的丈夫,是出自为妻者当初不顾亲友之忠告的自作主张,那么她们就一定会将错就错,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赏析婚姻与独身,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许多人都会质问,做为某个人的另一半,久而久之,尚能拥有完整的自我么?的确,想要求在两人世界中,拥有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大大不易。这已经成为目前两性亲密关系中,难度最高的挑战性课题了。培根在此文中阐述了婚姻对人生的影响,指出了适宜独身的人群。

论嫉妒

如果人的情感中没有爱情和嫉妒,还有什么可以令人着魔和神魂颠倒的呢。这两种感情都有着强烈的欲望,善于用想象和暗示创造出自身,并且足以迷惑当事人的心灵和双眼——如果真有巫蛊这回事存在的话。

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魔鬼之眼”,而占星家则把它称做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的行为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触及的地方。

不仅如此,在被嫉妒之人最为得意的时候,嫉妒之毒眼伤害人最为凶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候促使嫉妒之心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是在这个时候被嫉妒者最为脆弱,最容易受到打击。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别人,哪些人容易遭人嫉妒以及公众的嫉妒与私人的妒忌有何不同。

品德恶劣者必定会嫉妒道德高尚的人士。一个人如果自身没有优点,往往就嫉妒别人的优点。人的心灵如果没有从自己的德行或者他人的邪恶中得到滋养,那么就会从折磨他人中获得。他如果没有希望建立自己的德行,就通过攻击他人、败坏别人幸福的手段来安慰自己。

嫉妒者必定是喜欢打探他人隐私痛处的。他们特别关心别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有什么关系,而是为了从别人的不愉快和不幸中得到一种庆幸的愉悦。如果他专心于深入自己的事业,就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了。因为嫉妒是一种蔓延的情绪,四处游荡,专找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因此谚语说得好:“多管别人闲事者不安好心。”

世袭贵族明显是嫉妒新贵飞黄腾达的,因为两者间的距离改变了,而这一切有如视觉上的错觉一样,明明是别人往前来了,而看上去却还以为是自己在后退。有某种缺陷并且不容易克服的人——一如残疾人、宦官、老人或私生子——容易嫉妒别人的健全。自己的缺陷弱势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那么他们就通过伤害别人的幸福来求得心理的慰藉。但是当一个人具有伟大品格的时候,缺陷才不会在他的身上起到如此的作用。相反,品格的力量能够让缺陷转化为光荣——顶着残疾的痛苦和耻辱完成伟大的事业,令人们更加佩服。历史上不乏其人,纳尔塞斯(东罗马帝国将领)和铁木尔(成吉思汗的儿子,蒙古名将)就曾如此。

另外,那些自身经历过很多灾祸和苦难的人,嫉妒情绪也容易产生。这种人需要用别人的失败去抵偿自己所经历的那些痛苦。虚荣心甚强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特别是当他看到别人在某项事业方面比他自己强的时候。所以热爱艺术的皇帝哈德良(古罗马皇帝),就因为某些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居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他而非常嫉妒。

最后,当同事之间如果有人被提升,也容易激发嫉妒的情绪。这很好理解,别人由于表现优秀而得到提升,这就反衬出一个同事在这些方面的低能,刺伤了他们的骄傲自尊或者虚荣心。在这种情况下,彼此越了解亲密,这种嫉妒心也相应的越强烈。

人可以接受一个不相干的人由卑贱到富贵,但是无法容忍一个身边的朋友的发迹。因此,只是由于嫉妒该隐杀死了他的亲弟弟亚伯(该隐与亚伯的故事出于《圣经》。他们是兄弟俩。由于该隐嫉妒其弟亚伯。遂杀之)。

哪些人能够避免嫉妒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嫉妒一般来自自身与他人的比较,比较是嫉妒产生的根源。因此,惟我独尊的皇帝一般不容易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一个品德非常高尚的人不容易招人嫉妒,他的美德愈多,招来的嫉妒越少。因为大家清楚由美德得来的幸福来自他们的修炼苦行。这是他们应当得到的。

另外一方面,出身卑微下贱的人飞黄腾达一定会受人嫉妒,这种嫉妒一直要持续到人们接受认可并且习惯了他的这种新地位为止。同样,一个富家公子也容易招人嫉妒,因为他不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而坐享其成。反之,出身世代豪门的公子不容易被嫉妒,因为他们优越高贵的血统已被大家所承认。同样的道理,一个从底层循序渐进慢慢升上来的人,也不容易招人嫉妒,这是因为人们把这种提升看做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人们看到那种历尽千辛万苦才换来的幸福是如此的不容易,所以大家也不嫉妒,甚至同情他们。

同情心永远是可以治愈嫉妒的良药。所以,你应当留意那些老谋深算的政客,他们在官运亨通时,还总是向别人诉苦,哀叹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简直是在活受罪这样的腔调。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用来消除别人嫉妒情绪的一种方法而已。不过要清楚,此种哀叹是针对那些由别人添加的事情而言的,而不是指自己请求做的那些工作,因为最能够增强嫉妒的事,莫过于多手多脚又野心勃勃地大权独揽了。而最能够使嫉妒消除的事情,莫过于大人物让他的下属拥有充分的权力和突出的地位。凭借这种手段,就在他与嫉妒之间树立起了几种屏障。

相反的是,那种目空一切的大人物是最容易招来他人的嫉妒的。这种类型的人想方设法地要在一切方面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要不就是不加掩饰地炫耀,要不就是骄傲地想把所有竞争者打倒。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明白人类嫉妒的大忌,知道要留一点余地,有意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胜过自己。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具有特权和优越地位的人想要招来的嫉妒小一些,与其虚构地掩饰,莫如坦率诚恳地坦白自己(一定要注意不要表现出骄傲与浮夸)。

因为一旦暴露出自己的虚伪掩饰,似乎让别人益发认为他不配享受他得到的那种幸福,这种作假简直使别人更加嫉妒他们了。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自己所说过的一些东西吧。首先,我们说过,嫉妒好像巫术,让人神魂颠倒,是蛊惑人心的。照这样说来,要避免嫉妒,是不是也要用点巫术的方法,所谓嫁接,就是把容易引起嫉妒的事情转移到别人身上。有许多明智的大人物懂得这一点并且做得很巧妙。如果有抛头露面风光无限的事情,都推出别人作为替身享受这种荣耀,而自己却在幕后操纵着一切。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嫉妒都转移到了替身身上。而且,乐意扮演替人出风头的木偶和傻瓜大有人在。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前面提到的公妒,什么是公妒。公妒比私妒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公妒可以强迫大人物们收敛与节制,就如古希腊时代的流放惩罚一样。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公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且具有危险性的疾病。如果民众对他们的领导者产生了这种公愤,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将受到唾弃。因此,如果统治者丧失了民心,即使在为民众办好事,民众也不会拥护。人民将把这种好事看作是一种统治者的怯懦,一种公愤的畏惧——糟糕的结果就是,你愈是想避免它,坏事愈是找上门。不过这种公妒或公愤,往往只是针对统治者个人的,而不是针对政治体制本身的。但是必须记住这样一条定律:一旦这种公愤的对象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执政者身上,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愈发可危了。

最后应当做一些总结吧。嫉妒恐怕要算做人类所有情感之中最顽强、最持久的情感了。所以古人有句名言:“嫉妒永无停歇。”同时还有人指出,爱情与嫉妒也是所有情感中最令人消瘦的了。但与爱情相比,嫉妒毕竟是一种卑贱下作的情欲,因此它是属于恶魔的。《圣经》中说过,魔鬼要趁着黑夜在麦地里种上种子(出自《马太福音》第13章第25节)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嫉妒别人的收获!

的确是这样啊!就像用稗子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魔鬼总是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损害好东西!

赏析嫉妒就一个人来说,好比身上的一颗毒瘤,任其发展会毁人心性。而就社会来说,如果一个社会中,嫉妒之心成风,那么这个社会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培根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嫉妒的危害性进行了阐述,又例举了几种躲避遭人嫉妒的方法,简单而实用。在文章的最后,培根给嫉妒这种行为下的定义便是:嫉妒这魔鬼总是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损害好东西!一个普通人,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嫉妒心理,但是,与其痛苦的妒忌别人,还不如在为别人大声喝彩的同时,自己悄悄地努力去奋斗。

论爱情

通过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舞台上的爱情往往要比在生活中的爱怨悲欢更值得观赏。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是喜剧的素材,有些还是悲剧的素材,而在生活中,爱情却总是招惹是非,有时简直就像一个妖妇,有时则像一位复仇女神。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古至今,所有伟大的和尊贵的人物,只要是我们知道的,还没有一个是因为受到爱情的诱惑而变得昏庸的。由此可以看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业的确可以和这种孱弱的感情毫不沾边。然而,有两个必须被视为例外,一个是曾经作为罗马帝国两个统治者之一的马库斯·安东·尼奥斯,还有就是作为十大执政官之一和拟订法典的阿皮尔斯·克劳迪亚斯。前者的确是一个好色之徒,放纵无度,但后者却是一个庄重而明智的人。所以,虽然不多见,但看起来、爱情不但可以对不设防的心长驱直入,即使是严阵以待的心如果把守稍有松弛的话,也照样会随过随驻。

哲人伊壁鸠鲁说过一句听起来难免有些蹩脚的话:“我们彼此都是值得对方观赏的。”

人好像一生下来就应该注视着天空和一切高尚的东西,并且开始进入沉思,然而人们往往只会跪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使自己成为一个懦弱的臣服者,尽管不是受制于嘴,却也受制于眼睛的,而之所以给他眼睛,本来是为了更为重要的目的。

一件奇怪的事情是,过度的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这时,浮夸谄媚恭维之辞总是成为爱情的润滑剂。而在其他场合,同样的词令就不是那样了。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们总是把最好的奉承之辞留给自己享用。”——不过,对于爱人的恭维是永远的例外。

因为再骄傲的人,也不会像情人所爱的人那样,那么的看好自己,甚至到了滑稽可笑的程度,因而古代的贤人说得好:“既想恋爱又想明智是不可能的。”这个弱点也并非仅仅是别人看得出来而被爱的人看不出来的,除非那个爱是相互的,否则被爱的人尤其应该看得出来。

有这样一条铁的规律,爱情所能够得到的回报,从来都是要么得到爱,要么得到对方在内心深处暗暗的蔑视。因此,人们更应该小心对待这种情欲,它不但会使人失去其他的东西,就是连爱情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诗人的史诗刻画得好极了,就像那个喜欢海伦的人放弃了朱诺和帕拉斯的礼物。凡是沉迷于爱情之中的人就会因此而失去财富和智慧这两样东西。

人的心灵在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是最容易入侵的,那就是当人们在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苦凄零的时候,虽然在后一种情境中不容易得到爱情,但是,人在这样的时候却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的。由此可见,“爱情”确实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却仍能够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了事业的发展,它就会阻碍目标的实现。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许多军人很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像他们嗜好饮酒一样,是因为危险的生活需要快乐来作为补偿。

人性中有一种深藏的爱人的倾向和动机,若无具体对象得以关注,它便会撒向大众,并使人变得仁厚而慈善,正如有时在天主教修道士身上所见的情形那样。

夫妻的恩爱,使人类得以繁衍。朋友的友爱,使人得以完善。但那些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走向堕落毁灭。

赏析爱情,在人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个美好而又神圣的字眼。在人们看来,它是纯洁、甜蜜的象征。古往今来,赞美爱情的佳句不胜枚举。热恋中的人们往往感觉自己已经拥有整个世界。故而有人说:热恋中的人智商为零。我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教年轻人怎样明智地去爱,但培根做到了。培根除了告诫大家在热恋中要警惕那些盗用爱情的名义进行感情欺诈的卑鄙小人时,更是谈到了爱的几种类别和后果。夫妻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以及那些荒淫纵欲的爱,培根对此都有精彩的论说。

论权位

那些身处高位的人成为了三重意义上的仆人——君主的仆人,名望声誉的仆人以及自己事业的仆人。所以,他们没有自由——没有主宰自我的自由,没有随意言行的自由,也没有支配时间的自由。

为追求权力而不惜牺牲自由,或者为追求驾驭他人的权力而牺牲自我,这种欲望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升迁高就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要吃不少苦,但升得越高,得来的苦越多;而且升迁过程有时还是见不得人的,因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变得尊贵。

位高易倾,轻则官场失意,重则身败名裂。今非昔比,生复何为?真是可悲可叹。人想退时退不了,该退时又不肯,而退了的人却又不甘退隐,即使处在老弱病残之中,本是需要庇护的时候,亦是如此。就像市镇里的老头儿一样,偏偏喜欢临街而坐,不惜被人嗤为老朽。

官居高位者只有通过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幸福可言。但要是一想到别人怎么看自己,别人对于他们所处地位的向往,那他们就好像从这些传闻中得到快乐,虽然他们自己的内心的感受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是最先发现自己悲哀的人,尽管他们又是最后一个看出自己过失的人。无疑,高贵的人看自己都是生疏的,且身处事务的忙乱之中,无论是对自己身体的或是心灵的健康,他们都没有时间去照料。塞内加在《提埃斯忒斯》里说:“如果有人死时名扬天下,却自己不了解自己,那就死得太惨了。”

高官重权,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作恶将遭到诅咒,因此对作恶而言,最好是无欲为之,其次就是无力为之。但行善之权力仍是正当的、合法的憧憬之所在。善良的意念虽蒙上帝悦纳,但要是不实行出来,只不过是好梦一场而已。而行善非得有权有势作为其后盾和令箭不可。

人生的夙愿无非是建功立德,功德圆满则足以自慰。如果有人能成为上帝剧场之参与者,那么他同样是上帝之安息的共享者。“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引自《旧约·创世记》第2章)然后就到了安息日了。

刚当上官,就应该吸取反面的教训,尤其要从先前那些不称职者身上吸取教训。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做不是为了贬损失败者,而只是为了作为前车之鉴,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样,有权位者如果进行改革,也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留给后人更好的将来。

因此,要进行改善,当不作声张,也不毁谤过去及前任个人,而要给自己定立制度,且要创立后人可效法的良好先例。凡事都要追到最初的根源,且要究其退化原因和方式。但要顾及两点:当初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适宜的。

要想方设法让你的做法有章可循,这样人们就可以事先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了,但是切不可过于武断和盛气凌人,当你偏离了你的规则的时候,你一定要将原因解释清楚。

维护你自己职权,但不要纠缠任何权限的问题;宁可悄悄地操纵实权,也不要吵闹着去苛求名分。同样也要维护下属权利,就尊荣而言,与其事必躬亲,不如运筹帷幄。欢迎并邀请一切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帮助和忠告,对待那些通风报信的人,不要视为搬弄是非者拒之门外,而要乐意接待。

观察一下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通常会有四种主要的毛病:拖拉、贪污、粗暴和爱惜面子。说到拖拉,想要避免它,就应该让自己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在约会时尤其该遵守时间,处理手头上的事情应当一气呵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要将几件事情搀和在一起来考虑和解决。

谈起贪污,不仅要约束自己及随从不受贿,还要约束求情人不行贿。因为正直只对自己一方有作用,但树立正直的形象,加之对贿赂深恶痛绝的名声,则对他人一方有作用。不但要避免受贿之事,也要避免其嫌疑。凡被认为反复无常,以及虽无明确原因,却在明显地改弦易张,就易引致贪污嫌疑了。因此每当你改变主意或方针时,一定要将此事及其变化的理由予以公开的承认和宣告,不要企图混过去。如有下属或亲信与你关系特别密切,而他们却没有明显的可称道之处,这就易为人视为暗行贪污的一个旁门左道。

关于粗暴,掌权者应该知道这比严厉敬畏,而骄横却只能惹来怨恨。所以身处高位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呵斥下属,如果势在必行,态度要端正严肃,注意不要有嘲讽口气。

被欺骗的危害要比受贿更严重。因为贿赂只是偶然的,但如果纠缠和情面可以左右一个人,那他就会一直受面子的牵制了。如所罗门所言:“不要讲私情,这没有好处,因为它使人为了一块面包而破坏整个法律。”

有古语说得极有道理:“当官便知其为人。”有些人当官便为人更好,有些人更差。的确是这样。塔西伦曾经这样批评卡尔巴说:“要是他从未做过皇帝,人家也会公认为他该做皇帝的。”但他论韦斯巴芗时却说:“在所有皇帝中,惟有韦斯巴芗一个人是在当皇帝后变得更好。”虽然前一句是指统治能力,后一句指气度及情怀的。无论是谁,有了权位而在改善,就足可证明其人格之高尚而心胸之宽阔了。因为,权位就是,或者说应当是德政之所在,且一如大自然一样,当事情在纳入正轨的运动时,此运动乃是最剧烈的,上轨后就动得和缓了。所以向着权位奋斗时的德行是沸腾的。而当权时的德行则是安稳而平和的。

所有往高位的晋升都有如登上一条转圈的楼梯一样,要是遇到有派系之分的事,最好就让自己往上爬时加入一派,爬上去了就要不偏不倚。应善意而公平对待前任的名声,因为不如此做的话,就成为一种债务,等将来你离开的时候非还不可。有同事的话,当尊重他们,宁可在他们意外时召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有事相求时不予考虑。但在谈话中和私下答复求情人的时候,不要念念不忘你的地位,相反,最好由人家说:“他工作起来却是另一个人。”

赏析公正成功的领导者是以表现自己的方式来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靠发号施令。尊敬别人也可以赢得别人的敬意,以此黄金条律来待人,你便会赢得别人内心的尊敬。倘若渴望拥有高于他人的权威,那么,首先你得证明自己的价值。你必须表示你关爱他们,会永远注意他们应有的利益。优秀的人总会在满足了团队的需要之后才考虑到自己。掌权者享有特殊的权利,这是应该的。但对于这种特权,与其炫耀,不如默享,这也是培根对位居高位者的告诫。

论勇敢

曾经有人请教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古希腊雅典伟大的演说家。所传天生口吃。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形,他口含小石子故意到喧闹的海滨练习声力,最后终于成功):“一个演说家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狄摩西尼回答说:“表情。”又问:“其次是什么?”“表情。”“再其次呢?”“还是表情。”这个故事很普通,但仍能引人深思。

狄摩西尼是个著名的演说家,但是他对于他自己所如此推崇的才能——表情,却不是很擅长。那他为什么还要把“表情”放在如此高的地位上,而比如吐字明快、语言的独创等都要重要得多呢?乍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只要深思一下就会悟出其中的道理。在人类的本性中,总是愚昧多于才智的,而做作的表演则往往能打动庸众的心,这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中愚蠢的一面。

与此相类似的便是政治上的勇敢。如果有人问什么才是政治上最重要的才能;那就应该是“勇敢”了,第二和第三呢?还是“勇敢”。尽管勇敢是无知和无耻的产物,根本不能和其他能力相提并论。然而,它的确可以迷惑和牵制那些占绝大多数的目光短浅和胆小的人,即使是聪明人,也常常会被一时的糊涂所麻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勇敢在共和制度的国家创造了奇迹,但在元老制度或君主制度的国家却表现平平。还有,勇敢从来都是在勇敢者第一次出现时就会有奇效的,后来就没有什么了,因为勇敢的行为从来都不能把基于勇敢而做出的承诺予以兑现。

的确,如同有“卖狗皮膏药”的人为人治病一样,也有卖狗皮膏药的人为国家治病,这类人信誓旦旦要改革积弊,或许能在两三次试验里撞上好运,但他们却欠缺知识的根基,故而无以持久。

不仅如此,你还会看到一个勇敢的人多次创造出穆罕默德似的奇迹。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大山召唤到他的面前,他要在山顶上为遵守他的律条的人们祈祷。人们聚集在一起,穆罕默德一次又一次地召唤那座大山来到他面前,但是。那山却一动也不动,他却一点也不感到窘迫,而是说道:“如果,山不肯到穆罕默德这儿来,那么穆罕默德就只好到山那儿去了。”所以这些人,当他们做出了重大的许诺而又因为失败而无法兑现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它忽略过去,并且转变他们的立场,他们不会为此而烦恼。同样,那些政治上的江湖骗子们,当他们大胆承诺的奇迹不体面的破灭时,可能也会采用这种办法吧。

对于那些拥有卓越判断力的人,胆大妄为的人只是一种作为消遣的笑料,即使对普通人而言,勇敢者也是有点离谱的。如果荒唐是笑料的素材的话,它就会让你确信,名副其实的勇敢是一定会包含着几分荒唐的成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勇敢者在失去面子时,就会神情萎缩、呆若木鸡,而胆小者失去面子时,却还有回旋的余地。勇敢者在相似的境遇中,就会进退维谷了,就像国际象棋中的王棋被困的僵局一样,虽然还没有被将死,但却动弹不得。不过,这后一种适合于写进讽刺小品中,而不适于写进较严肃的话题里。

勇敢永远都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其中的危险和麻烦。所以,把勇敢运用在决策上是非常有害的,而用在行动中则是十分有利的。基于这一原因,对勇敢者应当知人善任,永远不能够让他们作为统帅,而只可任用他做一名副手,而且要让他服从他人的指挥。

在策划一件大事的时候,必须能预见到危险,而在行动时则最好是不计风险,只要这些风险不是太大,不至于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毁灭即可。

赏析说一个人勇敢,在通常人看来是对这个人的一种赞扬。但勇敢者未必就是一个贤能者。因为隐藏在勇敢者背后的可能就是盲目、狂妄与无知。培根亦说:“对勇敢者应当知人善任,永远不能够让他们作为统帅,而只可以任用他们做一名副手,而且要让他服从他人的指挥。”

论仁慈

仁慈的含义可以解释为造福人类,也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谓“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是这两者表达仁慈的意义还不足够深刻。

仁慈是一种习性,而仁慈的天性是一种倾向。仁慈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是神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人类就不过只是一个忙碌而有害、可怜而可惜的家伙,比一只寄生虫好不了多少。行善符合神性的仁慈,它也许会看错对象,但却永远不会过分。

过分的权势欲曾使得天使撒旦堕落成魔鬼(《圣经》中的故事。传说撒旦本是神,为了篡夺上帝之位,而堕入地狱,成为魔鬼)。过分的追求口欲也曾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圣经》中的故事。传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在天堂中,受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于是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惟有善良仁慈的德行,无论对于神或人,永远不会因过分而成为危险的东西。

向善的倾向很深地烙印在人性里。仁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这种仁爱之心不施于人,也会施之于其他动物上。就像我们在土耳其人身上可以看到的,他们作为一个野蛮民族(这是培根对落后民族的诬蔑之词,反映了他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民族观点),对狗和鸟等动物却很仁慈。根据伯斯贝斯(荷兰旅行家)的记载,在君士坦丁堡,因为虐待一只鸟,一个欧洲女人差点被当地人用乱石砸死。

的确,人性中这种仁慈或者善良的特性,有时也会犯错误。所以意大利有句很不礼貌的嘲讽话:“他因为过分善良而变成了废物”。意大利的一位博士马基雅弗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政论家。著有《君主论》等,用足够的自信写下了这样直白的话:“基督教的教义使人成为软弱的羔羊,成为残忍和不公的牺牲品。”他这样说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基督教比任何其他法律、宗教或学说都更鼓励人性的善良仁慈了。为了避免因为过于善良而遭到耻辱和危险,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善良这种习性下潜在的巨大危险。与人为善,但是不要被有些人的假面具和伎俩所蒙蔽。善良变成了可笑的轻信和软弱,使老实人因为自己的好心而上当。我们就绝不应该把一颗宝石赠给《伊索寓言》中那只公鸡——因为一颗大麦粒更能够让它觉得满足幸福(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万能的上帝曾经这样教育过我们:“天主普照阳光,给好人,也给坏人;普施雨露,为了好人,也为了恶人。但上帝绝不把财富、荣誉和才能像阳光雨露一样普照普施,人人平均分配。”福利应该属于所有人,而特殊的利益就必须有所选择。另外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做好事的同时不要先毁了自己。神性的启示是:要像别人爱你那样爱别人。——“去卖掉你所有的财产,赠给有的人,然后跟我走向天堂”(《马可福音》第10章第21节)。但除非你已经决定要追随神的脚步,否则还是不要卖掉你的所有财产;除非你已经听到了神的召唤,否则不要作出如此多的善行去换来很少的结果。不然,你就好像用自身细小的泉水去灌溉填补干涸的河流一样徒劳无益。

所以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应该在理性的正确指引下。人性中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另外一面——向恶的倾向。人性中也有狠毒的一面,狠毒的天性不会使人行善的。那种鲁莽、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人性中最坏的一面。

最恶的天性乃是嫉妒甚至危害他人。有一种人专门落井下石,甚至专门给人制造灾祸来生存——他们简直还不如《圣经》里那条以舔拉扎勒斯的恶疮为生的恶狗,更像那种至今还在嗡嗡飞着吸吮腐烂东西的苍蝇。这种“惹人厌恶者”与雅典的泰门正是相反的类型(泰门,古希腊哲学家。泰门愤世嫉俗而看不起人类,曾对雅典人说,我园中有一棵树,就要砍掉了,谁愿意上吊请赶快去)——虽然他们的花园里并没有一棵能供他人上吊的树,但其所作所为却与使人上吊无异。这种情况正是人性中的极恶。也许这种人在政治中不失为一块最适合的材料,他们犹如弯曲的木头,可以造船,却不能做建房的栋梁。船是注定要在海里沉浮颠簸的,而房屋却是必须能坚定立住的。

善良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也有多种多样的标志。如果说一个人亲切高尚,对陌生人也能谦恭有礼,那么这说明他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没有国界,与五湖四海大洲大洋相通。如果他能够同情其他人的痛苦不幸,那他的心必定美好得像那种高尚的杜仲,那种不惜自己受伤流出香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说他很容易的原谅宽容别人的侮辱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能够超越于一切伤害之上,所以他从此不易被伤害。如果他感谢别人对他的微小帮助,那就说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的心灵而不是无价值的钱财。最后,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像《圣经》中的圣保罗那样尽善尽美,为了拯救兄弟同胞甚至宁愿忍受神的诅咒——乃至不怕被逐出天国(见《新约·罗马》圣保罗说:“为我弟兄,我的骨肉,就是自己被诅咒,为基督分离,我也愿意。”),那么他就必定具有非凡的品格,进而与神耶稣一致了。

赏析凡是追求真善美的人,必须躲开“恶”,并且准备跟公众的评判对抗。生活并不仅仅是“吃亏是福”的问题,敢于善良也不是敢于吃亏。善良常常是无损失可言的。作为一种天性,善良的人往往能化险为夷,就如培根所说:倘若一个人能像圣保罗那样尽善尽美,那么他就必定是具有非凡的品格,进而与神耶稣一致了。

论贵族

当我们谈论到贵族这个论题时,我们从两方面讨论,首先是关于贵族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其次是关于贵族本身的特质。

一个完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家,永远都是一个纯粹而绝对的专制国家,如土耳其的情况一样,贵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令专制得到缓和。因为贵族掌握了部分人民,所以也就减弱了皇家君主的势力。

但是,民主制度的国家是不需要贵族的,且与有世袭贵族的国家相比而言,通常还更和平,更少些叛乱的活动。因为人们的视线是在事上,而不是在人上;或者,就算在人上,也是为了事业的缘故,借以看谁最称职,而不是为了看血统及门第。我们见到瑞士尽管宗派林立,辖区分散,却都是长治久安的。因为维系他们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地位和名分。荷兰的共和制度实施得非常好,也是因为他们实行平等。公民权利平等,因此少了许多纷争,平等下的付出与获得之间都是令人愉快的。

强大的贵族等级虽然可以加强国威和统治,但也会因此而削弱君主的权势。固然为人民注入了生气和活力,却也榨取了他们的福利。恰到好处的情况是,贵族强盛而不至凌驾于王权和国法之上,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地位,这样当下民起哄闹事的时候,其矛头在过早地直指君王的尊严之前,先有贵族抵挡。一国之中,贵族众多则引致贫穷和困难,因为这是一项负担过度的开支;而且在另一方面,由于贵族中有许多人必然会衰落以至贫困,它就在名号尊贵与财富贫乏之间造成了一种极不相称的情况。

就单个贵族的地位来说,设想一下,当看见一座古堡或古建筑未见破败时,或一棵参天古树枝茂而叶盛时,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那么,要是见到一个饱经风霜而屹然不倒的高贵而久远之家族时,则仰慕之情不知更甚几何!新兴贵族不过是出于权力之作用,但世袭贵族则是出于时间之造就。

那些在贵族世家中第一代晋入此阶层的先人,多是些才高志强而品德不够清白的人,因为如果不是黑道白道并用的话,很少能有什么飞黄腾达。但惟有他们的优点长存在后人的记忆中,他们的缺点,则早随他们一同消亡了。

出身贵族家庭的人往往不能吃苦,安于享乐,好逸恶劳。他们甚至还会看不起那些终日勤劳的人。此外,贵族个人不可能再怎么高升,而那些自己停滞不动的人,是难以在别人发达时不起嫉妒之心的。另一方面,贵族之名分可去除他人对他们不自觉的嫉妒,因为荣华富贵生就属于他们所有。

无疑地,那些拥有贵族精英的君王,会在任用他们时感到得心应手,且令国事更加风调雨顺的。因为人民习惯服从于权贵,而贵族也有机会施展其天生的才干与优越性。

赏析培根的论贵族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分析了贵族的存在对社会的利与弊,同时强调了,贵族和王权的关系,认为贵族的存在应不以影响王权的权威为基础,且又能为王权服务最为理想,认为两者达到和谐是确保社会和平的前提。其对贵族产生缘由的分析和中国人所说:“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发横财不富”的理论不谋而合。值得人们深思。

论反叛

作为政治家,应当善于掌握国家政治风险的变化规律。大自然中的风暴来临之前有先兆,当政治动乱到来之前,也必定会有种种预示的迹象。这就像自然界中的暴风雨在春分或秋分的时候最为狂暴一样,在一场暴风雨来临之前,经常会刮起沉闷的风,海水会渐渐地波涛汹涌起来,国家中也会有这种情况。

太阳神曾经警告人们,凶恶的反叛即将发生,变节行为和隐秘的战争正在酝酿,这时,针对国家的诽谤和放肆的言论频频出现,而且是公开的。而且政治谣言往往是不径而走的,那么将会不利于国家,却又往往是很容易被人们匆匆接受的,这些都是动乱的前兆。维吉尔在叙述谣言女神之家世的时候,说“她是伟大的巨人们的妹妹”。

传说中,因为众神惹怒了大地女神特拉,使她怒火中烧,于是就生下了谣言女神,她就成了凯欧和恩克拉多斯的妹妹。

我们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谣言好像是历史上众神叛乱的遗物似的。但谣言确实是即将来临的叛乱的序曲。无论怎么看,维吉尔的话是有道理的,那就是:构成叛乱的行动与推动叛乱的谣言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充其量不过是哥哥与妹妹、阳性和阴性的差别。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往往是国家制定出最好的政策的时候,本来这是最值得称赞的事,应当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但却遭到了恶意的曲解和中伤。这就表明会有很大的怨恨之情存在。就像塔西伦所说的那样:“当人们开始对统治者怀有非常大的不满时,他的所有举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同样会使他受到非难。”

这种情形如果一旦出现,那些以为通过施用严酷的铁腕手段,就能压制住这些谣言,并且能防范或根除叛乱的想法,将是非常错误而危险的。因为这些举措反而可能会成为加速叛乱的导火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冷静地处置这些谣言,比设法压制它可能会更有效。还应当分辨塔西伦所说的那种“服从”,即他们表面上似乎是服从的,而实际上却是在对政府的法令进行挑衅、争论,对君主的命令进行随意的批评和指责。这种种的举动往往是走向叛乱的前奏。其结局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出现。尤其是当全民大辩论发生的时候,如果那些拥护政府的人不敢站出来讲话,而反对政府的人却可以滔滔不绝、畅言无忌的时候,那么形势就会变得更加险恶。

诚如马基雅弗利所指出的那样,君主应该是各阶级的共同领袖,如果他自成一党,偏向一方,那就好像是一条船,很可能会因为载重不均衡而导致倾覆,这一点在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统治的时代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先是加入了联盟,为的是消灭新教徒,而不久以后,那个联盟却又开始反对他。因为如果君主的权威成了一个目标的帮凶,而且还有其他的更加强大的君权约束力,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国王也就几乎丧失了他所拥有的权力。此外,当纷争不和、互相攻讦和派系斗争在公开的状态下肆无忌惮地进行的时候,也就标志着这个政府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的运行,应当像天空中的众多行星那样运转——每个行星既自转,又服从于统一的公转。每个行星受到最高层的运转作用而做的运转是迅速的,但是它的自转则是舒缓的。因此,当高官们在自主的运作中运动得太剧烈,并且,就像塔西伦所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