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09:38:09

点击下载

作者:《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

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试读:

前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管子视水为“万物之本源”。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把水作为世界万物构成的根本元素。

我们居住的地球素有“水球”之称。无论是在地球表面还是内部,水都是川流不息的。如果把地球比喻为人,那水就是这个“人”的血液。人类主宰整个地球,没有了血液就没有了一切,水给人类的祸福远远超过其他一切自然物,因而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长久的自然崇拜之一。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对水的崇拜,一方面源自原始人对水的生存依赖意识,一方面出于对洪水等强大自然力的恐惧。特别是当新石器时代来临后,农耕文明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在这个时代,除了天上的太阳、地上的泥土以外,水,就成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和最强大的自然力。

那么,水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1.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而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7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2.在现代产业中,没有一个部门是不用水的。也没有一项产品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每个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农业也是如此,没有水,任何作物都不能生长。

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这个问题早就被人们关注。据权威人士估计,地球上的储水量达3.85亿立方千米,如果把这些水平铺在地球的表面,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颗平均水深达2700多米的“水球”。这些水分布状况如何呢?对我们人类和大自然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如何节约水资源呢?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地球的血液》这本书,从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方面阐释了以上问题,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在了解河流概况的同时了解水的分布情况及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影响。

“血液”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舞台上,扮演主角的是水。现代科学证明,水存在于生命产生之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均诞生于水中。其演化过程是: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与大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氨基酸、核苷酸、核糖酸和卟啉等与生命休戚相关的物质,这些化合物进入水体后,受到水层的保护,避免了强烈的太阳辐射。继之而来的便是碳水化合物逐渐复杂化的过程,生命由低级逐渐向高级演化。先是在水中生成了植物,后又出现了动物,继而植物登上陆地,为动物登陆创造了条件。

在距今30亿年前的前古生代,即地球的少年时期,古老的海洋形成了,地球上的水循环也开始了。在这往复循环中,生命开始在水中孕育、生发——海洋中的有机“汤”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经过长时间的“化学演变”,形成了能诱发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后,便产生了最原始的生命。

在距今5.7亿~2.3亿年的古生代,荒芜单调的陆地开始出现一种与海洋的蓝色相应生辉的色彩——绿色,这意味着,海洋植物开始登陆,接着,几种昆虫及蜘蛛的祖先们也爬上岸来。于是,大地开始热闹起来——海洋生物汇聚,陆上一片葱绿,蜻蜓飞翔,蜘蛛织网。

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取代无脊动物,恐龙成为地球上威风八面的统治者。到了新生代,出现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进一步进化,其中灵长类的一支进化为古猿。再以后,才出现了人类——这充满智慧和情感的高级动物。可以说,地球从诞生初期的一个荒凉寂寞毫无生机的星球,到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世界,水是地球奇迹的真正创造者。

水造就生命以后,还承担着保护生命的重要职责。不仅生命的孕育过程要有水的保护,而且整个生命过程也离不开水的保护。地球依靠水圈,凭借水特有的极大热容量和汽化热,维持适宜生物生存的相对恒定温度,并对生物内的体温起着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水作为自然界中最佳的溶解剂和特有的稳定性,成为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最优良介质。生物依靠水为媒介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水的历程造就了生命的历程,却又隐身于生命之内(有相当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蕴藏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中)。人类是地球生命的最高形式。人猿相揖别,在漫长的进化中,在水的滋养中,作为自然骄子的人类逐渐成为地球的主角,而人类本身的进化也演绎了地球最动人的篇章——创造了劳动工具、文字和城郭等等,学会了继承与发展,把荒凉的地球变成充满壮丽文化之光的诗意星球。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人是被水创造的,人体平均75%是水。胎儿时期90%,婴儿80%以上,成年人60-70%,老年60%以下。

人体中各器官的水分含量:眼球99%,血液83%,肾脏82.7%,心脏79.3%,肺79.%,肌肉76%,脑74.8%,皮肤72%,骨22%。

当人身体失水20%就会致死,所以每天正常时需要喝1~1.5升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人体平均75%是水,地球表面75%是水,这难道是宇宙中偶然的巧合吗?民以食为天,食以饮为先。饮食饮食,先“饮”后“食”。水是宏量营养素,没有哪种营养物质能像水一样广泛地参与人体功能。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含有极其丰富的水。

生命由细胞组成,细胞必须“浸泡于水中”才得以成活。年轻人细胞内水分占42%,老年人则占33%,故此产生皱纹,皮下组织渐渐萎缩。人老的过程就是失去水分的过程。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饮水。人体如果失去体重的15%~20%的水量,生理机能就会停止,继而死亡。

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水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具体作用可总结如下:(1)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总之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2)水在体温调节上有一定的作用。当人呼吸和出汗时都会排出一些水分。比如炎热季节,环境温度往往高于体温,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来降低体温,使人免于中暑。而在天冷时,由于水贮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温度低而使体温发生明显的波动。(3)水还是体内的润滑剂。它能滋润皮肤。皮肤缺水,就会变得干燥失去弹性,显得苍老。有了水,体内一些关节囊液、浆膜液可使器官之间免于摩擦受损,且能转动灵活。眼泪、唾液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4)水是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治疗力量的奇药。矿泉水和电解质水的保健和防病作用是众周知的。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当感冒、发热时,多喝开水能帮助发汗、退热、冲淡血液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同时,小便增多,有利于加速毒素的排出。(5)大面积烧伤以及发生剧烈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体内大量流失水分时,都需要及时补液体,以防止严重脱水,加重病情。(6)睡前一杯水有助于美容,上床之前,你无论如何都要喝一杯水,这杯水的美容功效非常大。当你睡着后,那杯水就能渗透到每个细胞里。细胞吸收水分后,皮肤就更加娇柔细嫩。(7)入浴前喝一杯水常葆肌肤青春活力。沐浴时的汗量为平时的两倍,沐浴后,体内的新陈代谢加速,喝了水,可使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能吸收到水分,创造出光润细柔的肌肤。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老化是细胞干燥的过程”。由此可见,水对人的重要性。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许多事物是可以这样做或那样做的,办法总会有的。比如照明,没有电灯,我们可以点蜡烛;没有蜡烛,我们可以点油灯;没有油灯,我们可以点松明火把;连火把也没有,我们只好静静地等待黑夜过去,白天的到来。而对于水就不同了。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制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

有水走遍天下。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具有浮力,于是船应运而生,从羊皮充气的筏子,用手划桨的独木舟,借风使舵的漂亮的多桅帆船,到载客千人的豪华邮轮,以核能为动力的航空母舰。水把陆地无情地分隔开来,船却把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国明代郑和率领巨大船队七次远航,最远曾到达非洲索马里一带。水路运输比公路和铁路运输便宜,运输量大,平稳,还是不会被炸断的运输线。何况有地方根本修不了路只能靠水运。所以,在运输业中,水运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水运的发展,繁荣了经济,还使上海、天津、香港、纽约、鹿特丹等港口成了世界级的大城市。

不仅如此,世界文明的发源与水息息相关。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及长江、黄河的古代中华,这些古文明中心,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水——河流的巨大作用。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

无水难成美景。历来的风景名胜之地,多半是以水为主角进行安排的。你看,钱塘江大潮、珠穆朗玛雪峰、庐山的迷雾、黄山的云海、哈尔滨的冰灯,都是水的换景变形。用地质的眼光来看,拔地而起的桂林山峰,鬼斧神工的云南石林,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雨花石的玲珑剔透,处处都有水的杰出表现。威尼斯、苏州、济南、岳阳也因水闻名,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北京昆明湖、武汉三镇、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是水促成了环境美。太湖美,美就美在水。如今,水库、渠道成了人们重要的休憩场所;人造喷泉、报时的水钟,成了最吸引人的景点;游泳、跳水、冲浪、划船是人们最乐意的水上活动。城市起源于江河流域

自古迄今,人类都是逐水而居,于是在江河之畔率先升起了文明的曙光。对此,有人打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对于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经历,按照生物进化的过程,只不过相当于长距离游水的人,免不了要爬上岸边喘口气,在上岸喘气的过程中,如孩童游戏一般,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岸边文明”。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早期城市的形成、崛起和发展,衰落、消亡和迁移,都与河流有关。人类总把自己的居住地选择在水系最发达的地方。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3000多年来,它西倚太行山,北靠燕山,前临坦荡的华北平原,自山西高原流来的永定河在它的身边流过,山环水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国都有8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有人类活动遗迹算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山顶洞人都在这里生息繁衍。北京的水系发达,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等各种条件都适合人类居住建都。在元古代(大约25亿~6亿年前),北京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考古人员曾在这里发掘出大约10亿年前的蓝藻化石,这是海洋里特有的物种。后来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被称为“燕山运动”,强烈的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使燕山和太行山逐渐隆起,北京地区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格局。西部有太行山脉,北部有燕山山脉,俯瞰北京地区,它就像一个“海湾”。这种地貌为河流的发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洛邑(今洛阳)为历代王朝重要的定都之所,其原因也与它地当中原与关中咽喉,大河东流,伊、洛、涧、廛四水萦绕,地理位置优越密不可分。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当长江、汉水汇流之冲。明代前,汉口与汉阳连成一片,当时汉口位于汉水入江口的三角洲,境内一片沼泽荒滩。后来汉水改道,汉口由汉水改道初期的“茫茫汉水放江流,西岸芦花泊钓舟”的荒凉景色。一跃成为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进入近代,水运交通工具的改进及汉口沿江地带优越的建港条件,更刺激了汉口的发展。现在,武汉三镇已成为我国中原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缘河而生的华夏文明

滔滔黄河,莽莽长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入了不竭生机,并构成了华夏民族高峰迭起,绵延不断,风格卓异而向全人类展现东方智慧无穷魅力的水域文化。水不仅成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重要方面,也对现代文明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我们民族的五六千年文明悠久历史长河中,我们仅仅能清楚认识到的是从秦后的仅两三千余年的社会历史,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极其浅薄的,其时间是十分短暂的。我们各类的社会、历史、考古、语言学家对史前文明无籍可查,对4000~5300年的良渚文化仅仅是从田野考古发上的一种表面认识;我们对我们古老祖先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社会状态、语言文字等文化情况、生活区域、活动范围、聚落往来的认识是极其模糊的。

华夏文明就是一种水文化,华夏民族是以一种以水域为基本生存环境的。水,是人类的最佳生存环境,水域动、植物是人类天然的衣食父母,水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运河子孙即华夏子孙。水中的动、植物,是我们华夏文明源头的天然所御食物,现代人类生存的谷物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几千年与人类以水中动、植物资源为主要食粮的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的历史是极其短暂的一个瞬间。北京曾经是水城

大约距今1万年前,东胡林人是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他们已经离开山洞,进入这片冲积平原活动了。在距今7000~4000年之间,北京地区出现了农耕。考古人员在北京周边不少地区均发现过早期农耕和渔猎的遗迹。在这块冲积平原上最早建城的要算琉璃河商周古城遗址,这是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发现的西周初燕国都遗址,算起来,到今天已有3000多年了。但那时还没有出现“城”的形态,只不过是些类似于村子的人类聚居地。后来城市出现,城市对水的需求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好在当时没有工业,人类对水体的污染都是生活产生的。水不含毒素,人口数量也不过几千、上万,而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强,水质没有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明显变化。

除了生活用水之外,古代的城市河道还担当着一个重要的任务:运输。古时道路运输不发达,车辆只能承担几百千克的运载货物量,而船的结构简单,载重量达到1吨甚至达到十几吨,即使是百余吨在技术上也可行。河道就是“公路”,更方便的是它不需要人工建设与维护。河道一般也比较长,发源于山地,流入大海,几十、几百、几千千米的河道很常见。大载重量的长途运输可以凭借河流完成。因此古时北京的运输不仅利用天然河道,后来还开挖了人工运河和水渠。北京成为大都市后,由于商业发达,漕运船队源源不断地将粮食及消费品沿着河道运来。几百前年的北京近乎水城威尼斯。许多地名现在仍保留着当时水乡的记忆,如三里河、南河沿、北河沿、甜水园、海淀、沙滩、某某洼、某某沟、某某桥等。北京地下水曾经也很富足。在由永定河、潮白河冲积而成并向东南倾斜的平原下,其实是一个充满了孔隙水的巨大“地下水库”。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部门查明北京的泉水共有1347眼,可以说北京城是傍泉而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泉城”。早年的北京,挖地三尺就有水,这种浅土井俗名叫“井窝子”。北京西山的诸多泉水曾因水质清纯而被历代帝王指定为宫廷用水。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大许多国家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将继续对各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对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区等的影响更为显著。那么,水安全将受到怎样的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

专家说:第四次IPCC的评估报告基本上认为,人类的活动是近50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会使大气水循环的速度加快。大气水循环速度加快之后,更容易产生一些气候极端事件。例如暴雨、干旱、台风等,同时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可能增大。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有四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供水安全,就是有没有足够的水给人们用。过去的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北方的河流径流量大大减少。海河流域降水减少10%左右,径流量减少40%~60%。在黄河中游减少30%~40%,以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

第二是洪水安全,气候变化使洪水发生的概率增大。气温增高,大气保持水汽的能力加强,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产生强降雨,一些局部性的暴雨有可能增多加强。还有全球变暖使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得沿海地区的防洪形势进一步严峻。

第三是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气温升高之后,对水体生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影响,水体生物的分布会发生变化;水体容易产生蓝藻、富营养化等问题,再加上降雨减少,径流减少,对水的稀释能力变小,自净能力减弱。

第四是水工程安全。一是全球变暖使得洪水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二是气温的升高,影响工程材料的耐久性。

面对气候变化对水带来的影响,各国应该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应对。在防洪方面,加强了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加大了对江河堤防体系和海堤建设的投入。水是农业的命脉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国度,千百年来,靠天吃饭一直是主旋律,但天有不测风云,“雨养农业”着实靠不住。于是,古人便“因天时,就地利”,修水库、开渠道,引水浇灌干渴的土地,从而开辟出物阜民丰的新天地。2000多年前,李冰修建都江堰,引岷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灌溉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川西人民仍大受其益;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建成红旗渠,引来漳河水,从此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滋润下,苦难深重的林县人民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走上了丰衣足食的富裕之路。

种子播入农田,土壤中要有一定的含水量,使种子体积迅速膨胀,外壳破裂,与此同时,子叶里储藏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并借助水分转运给胚根、胚轴、胚芽,使胚根生长发育成根,胚轴伸长拱出土面,胚芽逐渐发育成茎和叶,这样,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要使幼苗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仍要给予充分的水分。植物体依靠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与养料,通过导管输到其他器官。叶子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它不仅供植物本身的需要,还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叶子蒸腾水分,既可降低叶片温度,同时也促进水分及溶解于水中的养分上升至叶片,加速其新陈代谢的过程。

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发育均要有相应的水量供给。如若土壤中水分不足就要予以灌溉补充,否则将影响其发育或造成植物枯萎,甚至死亡。土壤水分与土壤中腐殖质一样,是代表土壤肥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壤的植物生产力,很大程度上与土壤的水分有关。

用手抓一把植物,你会感到湿漉漉的,凉丝丝的,这是水的缘故。植物含有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80%,蔬菜含水90%~95%,水生植物含水98%以上。水替植物输送养分;水使植物枝叶保持婀娜多姿的形态;水参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水的蒸发,使植物保持稳定的温度不致被太阳灼伤。植物不仅满身是水,而且一生都在消耗水。1千克玉米,是用368千克水浇灌出来的;同样的,小麦是513千克水,棉花是648千克水,水稻竟高达1000千克水。一籽下地,万粒归仓,农业的大丰收,水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虽然水对农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生产对水环境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由于农业灌溉和农药使用以及养殖而增加的生命需水和冲刷洗涤用水,即水资源的消耗损耗水;二、由于农业污染的增加,减少了可利用水量,减少了水资源的环境容量,造成了水资源的进一步短缺和水污染程度的加重,即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前者具有消耗性,后者具有污染性。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和保证农产品丰收的需求,农业灌溉需要越来越多的水资源。目前,农业用水仍占全国总供水量的70%;随着各类农药的大量应用和品牌的不断更新换代,农药的拌和、稀释用水也不断增加;而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和屠宰场点的启用,使养殖用水大幅度地增加,所有这些,一方面,共同扩大了水资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同时也扩大了水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进而既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储存量、又减小了水环境容量,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程度。

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畜牧养殖业的排污,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农作物秸秆(副料)的废弃或不合理利用以及灌溉用水的过量所造成的。水是工业的血液

水,参加了工矿企业生产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在制造、加工、冷却、净化、空调、洗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工业的血液。例如,在钢铁厂,靠水降温保证生产;钢锭轧制成钢材,要用水冷却;高炉转炉的部分烟尘要靠水来收集;锅炉里更是离不了水,制造1吨钢,大约需用25吨水。水在造纸厂是纸浆原料的疏解剂、解释剂、洗涤运输介质和药物的溶剂,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火力发电厂冷却用水量十分巨大,同时,也消耗部分水。食品厂的和面、蒸馏、煮沸、腌制、发酵都离不了水,酱油、醋、汽水、啤酒等,干脆就是水的化身。

水具有多种性能,它既是生产饮料、食品加工的原料,又能起溶解、洗涤、调温的作用,还可作为动力。水在工业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包括:A.作为原料(饮料、制冰、电解水);B.蓄热(锅炉水、蒸气);C.冷却水(发电机冷却水);D.洗涤用(清洗工业加工品、稀释污水);E.工艺用水(溶解糖浆、造纸用水);F.空调用水(纺织厂车间调整温度湿度用水);G.水力(水电站、水力采煤)。一些耗水量特大的企业,水源条件往往成为选厂址的最关键因素。

著名河流

“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水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使人类享有舟楫之利。发达的交通,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借水行舟,水路既便捷又经济。自然水道满足不了需求,人们还要想法设法开凿运河以济运,纵贯南北的中国京杭大运河便是典型。世界上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它们像闪光的项链和名贵的珠宝镶嵌在地球这颗美妙和神奇的星球上。潺湲的溪流,汹涌的江河,悬空的瀑布,平静的湖泊,自远古以来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点缀着人类的生活,给人们带来遐想、欢乐和盎然的情趣。而一些奇特的河流、湖泊更以其绮丽的身姿和丰富的蕴藏,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无数新的自然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寻求,去探索。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被称为地球上的“河流之王”。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上源乌卡亚利河在秘鲁境内,从发源地先向北流,辗转迂回,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再劈山破岭,冲出山地,转折向东,流淌于广阔的亚马孙平原上。最后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80千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而居第二位。但据美国地质学家在1980年实地测量,亚马孙河全长应是6751千米。实为世界第一长河。

亚马孙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支流众多。它的大小支流在1000条以上,其中长度超过1500千米的有17条,是世界上水系最发达的河流。它的流域面积达700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是世界上流域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干流所经地区,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而南、北两侧支流地区,雨季正好相反,北部为3~6月,南部为10月~次年3月。加上安第斯山脉雪峰的冰雪亚马孙河食人鱼融水,亚马孙河的水源终年供应充沛,洪水期流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12万立方米/秒,每年泄入大西洋的水量有3800亿立方米,占世界河流总流量的1/9,相当于我国长江流量的4倍,非洲刚果河流量的3倍。在远离河口300多千米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亚马孙河那黄浊的河水。

亚马孙河也是世界上最宽的河流。在一般情况下,上游宽为700米,中游5000米以上,下游达2200米,河口处更宽达320千米。由于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坦荡,河床比降小,流速很缓慢,每到洪水季节,河水排泄不畅,常使两岸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的平原、谷地,连成汪洋一片,亚马孙河因此而获得“河海”的称号。

地球上许多大河都有三角洲,而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却没有三角洲。主要原因有:(1)亚马孙河口是圭亚那暖流流经的海区,缺乏稳定的沉积环境,河流所携带的大部分泥沙被沿岸海流带走。圭亚那暖流是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遇到南美大陆后,分支形成的北支洋流。其大部分海水由东南向西北从亚马孙河口的沿岸流过;另一部分海水在亚马孙河口离岸东流,形成赤道逆流。圭亚那暖流的沿岸和离岸流动相对增大了河流入海后的流速,增强了河水的携沙能力,造成了河口泥沙无法沉积的环境;同时,又把含有大量泥沙的黄浊河水,带到了离岸数百千米的大西洋中。(2)河口区原始水体深,地壳下沉,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亚马孙河口海水深,没有广阔的浅水区,滨海区大陆架狭窄而陡峻,并且,目前正处于下沉阶段,因此,没有出露三角洲。另外,南美大陆东部海岸线平直,又缺少岛屿,大西洋的波浪和海流可直抵海岸;而亚马孙河河口宽阔,大西洋的海潮能够上溯到大陆内部1000多千米,在强大的波浪和潮流的作用下,亚马孙形成了喇叭状的三角港。

亚马孙大涌潮也可堪称世界涌潮之最,当涌潮出现时,其形,其景,其声,真是“壮观天下无”。

亚马孙大涌潮波高4~5米,时速达20多千米,溯河而上1000多千米。当人们有幸亲临这一奇观时,在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之后,放眼望去,宽达亚马孙河12千米的涌潮在河口尽头的马腊若岛附近骤起,随之浊浪排空,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轰鸣,排山倒海似的向上游涌来,真有“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磅礴气势,使人惊惧不已,久久难以平静。比起英国塞文河的马斯卡雷特涌潮、印度的恒河潮和我国的钱塘潮来,无论波高、时速还是上溯距离,亚马孙大涌潮都胜一筹。

亚马孙河中的鱼类极为丰富,仅鲶鱼就有500多种。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之最,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3。在盘根错节的草木之中,有着罕见的珍禽异兽——有大到可以捕鸟的蜘蛛,有种类比别处繁多的蝴蝶,还有差不多占世界鸟类总数一半的各种鸟。

亚马孙河还保留着世界上鲜为人知的许多秘密。大量的神话传说告诉人们,数不胜数的片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是带毒的虫子和凶猛、狠毒的野兽。1970年,巴西政府开始利用空中摄像和遥感技术对亚马孙河流域进行勘探发现,在蓊郁树木的华盖之下,还奔流着一条长640千米从未被发现过的亚马孙河支流。

亚马孙河有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类世界,其中生活着的许多部落,古风犹存,极少受现代生活的干扰。他们捕猎野生动物。以弓箭捕鱼,种植甜瓜。随着外界的渗入,今天部落中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然而,某些偏远的部族尚很少为人涉足,更何况那密林深处未被发现的部落。

亚马孙河水系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它河宽水深,比降很小,而且主要河段上没有瀑布险滩,并可与各大支流下游直接通航,形成了庞大的水道系统。3000吨的海轮沿干流上溯,可达秘鲁的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达马瑙斯,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达2.5万千米。但是,富饶的亚马孙流域尚没有很好的开发,这里的人口稀少,没有铁路。公路也很少,船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住宅、商店和学校都设在船上,连集会、婚礼和葬仪也都在船上进行。在陆地上较高的地方,才有稀疏的村落分布。

流域内的8个国家曾制订了合理开发流域自然资源的计划,正在建立公路网、飞机场、水电站等。不久的将来,亚马孙河流域也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区。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

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跨豫、皖、苏、鲁4省的182个县、市,约27万平方千米,有1.3亿人口,近2亿亩耕地。淮河流域本来是一个航运畅通,灌溉便利,两岸沃野千里的好地方,民间曾流传着“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的谚语。但是在1194~1494年间,黄河曾经先后两次决口,改道南下,抢占了淮河河道,与淮河合流共同东流进入黄海。在这期间,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的河床,特别是下游的河床,淤得高高的。可是到了1855年,黄河重新回到北面,流入渤海,而这时的淮河,因为黄河回到北面去了,水量少了,没有力量把淤积的泥沙冲走,原来淮河的出海河道就变成了一条干涸的高出地面的沙堤,堵塞了淮河的出海通道。从此以后,淮河就不能直接向东流入黄海,只能转弯抹角,向南流入长江,借道流入东海。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东流经过河南、安徽,到江苏省注入洪泽湖,然后由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它北面汇集了颍、涡、浍、沱等支流,南面又有许多水量丰富的支流加入。淮河长度虽只及黄河的1/5,水量却等于黄河的2/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毫米,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淮南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毫米。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毫米。流域内5月15日~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毫米,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俄罗斯第一大河——叶尼塞河

俄罗斯第一大河——叶尼塞河,水量、水能资源均居首位,长度若以色楞格河为源也居首位。有两条源流,一是大叶尼塞河,一是小叶尼塞河。两河于克孜勒附近汇合后称叶尼塞河。叶尼塞河干流从南向北流,最后注入喀拉海的叶尼塞湾。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千米,总落差1578米,平均比降0.41米/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625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240万吨,年平均流量高达19600立方米/秒。从大叶尼塞河和小叶尼塞河的汇合处(在图瓦盆地中心的克孜尔城附近)算起,长3487千米;以大叶尼塞为源,河长4086千米;若以小叶尼塞河为源,则河长4044千米;从色楞格河的源头(源自蒙古北部)起算,长5540千米。小叶尼塞河发源于唐努乌拉山脉,大叶尼塞河发源于东萨彦岭的喀拉·布鲁克湖。流量比尼罗河大的——刚果河叶尼塞河刚果河

非洲和世界著名的大河,源自赞比亚北部高原东北的谦比西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刚果河流域的水能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已知水力资源的1/6。刚果河全长约4640千米,为非洲第二长河。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410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80000立方米/秒。刚果河发源于东非高原,干流流贯刚果盆地,呈一大弧形,两次穿过赤道,最后沿刚果(金)和刚果(布)的边界注入大西洋,总体流向自西向东。其中60%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其余面积分布在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安哥拉等国。河口年平均流量418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026亿立方米,年径流深342毫米。其流域面积和流量均居非洲首位,在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第二位。在非洲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而流量却比尼罗河大16倍。

因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流域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致使刚果河流量丰富,但刚果河的河床内有多处急滩和瀑布,阻碍了航运的发展,目前只能分段通航;且径流季节变化小(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分配均匀);含沙量小(流经湿润茂密的热带雨林地区);落差大。鸭绿江——连结中朝友谊的纽带鸭绿江“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雄壮的歌声,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英雄健儿杠起枪杆,冒着炮火跨过滔滔的鸭绿江水,奔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保家卫国,与英勇的朝鲜人民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

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的主峰白头山。白头山峰顶的天池是东北有名的“三江之源”。天池北侧有一垭口,湖水从这里溢出,形成68米高的瀑布,这便是鸭绿江的源头。鸭绿江干流全长795千米,流域面积6.4万多平方千米,流经我国的吉林、辽宁两省和朝鲜的两江道、慈江道和平安北道,流域面积为64470平方千米,中朝境内各占一半左右。

鸭绿江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水色绿似鸭头,这其实是一种讹误,因为鸭绿江水并不是绿色,而是蓝色。“鸭绿”一词产生于隋代,它不是汉语词汇,而是棘鞫语词汇的汉语音译写形式。隋代鸭绿江流域居住着黑水靺鞨族,今天这个民族已发展为满族,其语言也已发展为满语。在满语中,“鸭绿”有两种解释,一是“鲮鱼”,二是“地边”。由于鲮鱼不是鸭绿江特产或盛产,因此不可能以它命名。但鸭绿江确实处于陆地的边缘,是“地边的江”,所以鸭绿江以座落地边而得名。

鸭绿江沿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鸭绿江上下游自然条件相差很大,7月份平均气温上游为18℃~22℃,中游为23.2℃, 1月平均气温上游为-17℃~-22℃,中游为-14.8℃~-15.9℃,历年12月初至翌年4月中为江面冰封期,不能通航。由于位在丛山之中且离海洋不远,因此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6~9月,充足的雨水使针叶树和落叶树生长茂盛。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兽类有野猪、狼、虎、豹、熊和狐狸,鸟类有雷鸟、雉鸡等,河中鲤鱼和鳗鱼甚多。

鸭绿江流域山地多,森林资源、地下矿藏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驰名中外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就出产在这里。沿江一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沿江可耕地约8.9万公顷(22万亩),下游的主要作物为水稻,在中、上游山区种植玉米、小米、大豆、大麦、甘薯和蔬菜等农作物,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东北的“小江南”之称。鸭绿江水量比较丰富,主要由夏秋降雨补给,春季洪水由积雪溶化而成。江水碧绿清澈,游鱼可数,水中含沙量很少。由于冬季水浅和封冻,航运不甚发达,一年之内有4~5个月不能通航,其余时间仅在水丰水库上、下游有少量船只通行。

鸭绿江流经多山地区,河谷狭窄,坡降大,全河总落差达2400米以上,流域内降雨量较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沿江有许多良好的建坝地址和施工场所,开发条件好。鸭绿江的水利资源开发以发电为主,结合防洪灌溉、航运流筏等综合利用。湄公河——东南亚的众水之母

湄公河的上源是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5000千米以上的高山区,进入中南半岛后,叫湄公河。澜沧江和湄公河总长约4500千米。湄公河长约2650千米,流域面积为65万平方千米,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河流。

湄公河大致由北往南,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湄公河沿岸各国人民世代辛勤劳动,创造了古老而光辉灿烂的文化,流域内有著名的丹松石刻洞文化,洞里萨湖的西北面,有闻名世界的吴哥古迹。湄公河

湄公河的名称源自泰语“迈公”,意思是“众水汇聚之河”,或“众水之母”。引申起来,又有“希望之母”和“幸福之母”的意思。湄公河哺育了两岸的人民,带来了丰富的农、林、牧、渔资源,难怪人们对它具有深厚的感情了。

湄公河分为上、中、下游和三角洲四段。

从中、缅、老三国边界到万象,是湄公河的上游,长约1000千米。这一带地形起伏很大,形成许多激流和瀑布,沿岸长满葱绿的森林。开始300多千米,河身曲折而狭窄,多深邃的峡谷。经常出现悬崖峭壁,急流浅滩。山青水碧,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常有象群到河中戏水。往东,山势逐渐降低,但到了甘东峡谷,两岸又是悬崖插天,幽深的河谷只有在中午时才能见到太阳。过了琅勃拉邦,两岸又是一片原始森林,参天巨树高达50米以上,林间长满了稠密的竹子和羊齿植物。

从万象到巴色是湄公河中游段,长约700千米。在沙湾拿吉以上,地势平坦,河谷宽广,水流平静,全年可以通行200吨的轮船;沙湾拿吉以下,河谷穿越丘陵,有许多岸礁和浅滩,河床陡降,出现全河最长的锦马叻长滩,河水奔腾汹涌,波涛翻滚,急流总长85千米。

从巴色到金边是湄公河下游段,长约500千米,河流流经起伏不大的准平原上,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宽阔多汊流。在一些残丘、小丘紧夹或横贯河道的玄武岩脉等地段,构成了许多险滩激流。老挝、柬埔寨边境附近的康瀑布宽达10千米,高21米,河水汹涌澎湃,是全河最大的险水段。桔井以下,湄公河展宽加深,水流缓慢,有许多沙洲、河曲和小湖沼。磅湛以下,原是一个海湾,经过泥沙长期沉积,成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最后剩下的水体叫洞里萨湖,湄公河借助于洞里萨河与洞里萨湖连接起来,在洪水期河水从湄公河流入湖中,平水位时则由洞里萨湖流入湄公河,这样,洞里萨湖就成了一个天然水库,起着调节湄公河下游水量的作用。这一带丘陵与平原上,有郁郁苍苍的橡胶林、咖啡园和胡椒园,田野上到处可见到世界少有的糖棕。

金边以下到河口,湄公河长300多千米,是新三角洲。这里河道分支特别多,湄公河在金边附近,形成“四臂湾”,接纳了洞里萨河后,先分为前江和后江两大支流,平行流经越南南方,又分成六大支流、九个河口,倾泻入海。这里的河水,随着干、湿季的变换,时清时浊,时缓时急。当它波涛翻滚,咆哮流泻时,状如巨龙,越南人民叫它九龙江。无数汊流,加上人工渠道,构成了一个交错密布的水网,岸边水椰子高耸挺秀,一派热带水乡风光。这里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形成许多沼泽地。新三角洲面积4.4万平方千米,海拔不到2米,地势坦荡,稻田、鱼塘和果园,一望无际,是个鱼米之乡。湄公河巨型鲶鱼

湄公河每年入海水量平均约463亿立方米,水位变化很大,金边的洪峰和枯水位相差10米左右。5~10月,正值雨季,是最大汛期;秋后干季来临,流量减少,相差达60倍。

湄公河的水力资源很丰富,蕴藏有1000万千瓦水力,许多峡谷地形有利于建设水电站。3000吨的轮船从海口沿着九龙江溯江而上,可以直达金边。

有特色的河

打开地图,那一条条粗粗细细、曲曲弯弯的蓝色的河流标记随处可见,可你是否知道,其间,可有不少奇异的河流!有的河流散发着芳香;有的河流好像放了砂糖;有的河流喝上一口就会让你口舌溃烂等,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去探讨一番吧!彩鸟栖息之河——乌拉圭河

乌拉圭河一词源自当地的瓜拉尼语,意为“彩鸟栖息之河”,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发源于巴西南部海岸的马尔山脉西坡,源流名叫佩洛塔斯河,在与卡诺阿斯河相汇后始称乌拉圭河。河流先自东向西流,在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突然折向南,而后自北向南流,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北叫拉普拉塔河,向东南流,最后汇入大西洋。干流全长1600千米,流域面积24万平方千米。乌拉圭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上游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巴西最南端)和圣卡塔琳娜州境内,中游为巴西与阿根廷的界河,下游是阿根廷与乌拉圭的界河。乌拉圭河上游为丘陵地带,河流在深切的V形峡谷中穿行。该地区属于巴拉那沉积区。河道险滩、瀑布密布,经常出现大拐弯。中、下游河道地势较低,海拔250米左右,水流平缓。乌拉圭河及其支流构成了巴西最南部、阿根廷最东部和乌拉圭西部稠密的水道网,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乌拉圭这个国名就来自乌拉圭河,全称为乌拉圭东岸共和国。红水河——梯级电站众多的河流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那红色的土壤,苍翠的高山,陡峻的峡谷,奔腾的激流,还有火红的木棉花,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这美丽的红色土地上,有一条水色红褐的河流在静静地流淌,它就是红水河。

红水河发源于滇东沾益县的马雄山,流至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流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到贵州望漠县与北盘江汇合后始称为红水河,至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止,全长659千米。在三江口与柳江汇合后则称为黔江,直到桂平,长约123千米。泛指的红水河是从南盘江的支流黄泥河口到桂平,全长1049千米,流域面积19万平方千米。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它的水能资源蕴藏极为丰富。上游南盘江长927千米,总落差为1854米,与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后,长659千米,落差为254米。红水河的长度虽远不如黄河,但平均水量却是黄河的1.4倍。红水河不仅水量丰富,红水河风景图而且急滩跌水不断。自天生桥梯级正常蓄水位780米至大藤坝直线天然枯水位23.05米,共有落差756.5米。尤其是天生桥至纳贡一段14.5千米,集中落差达181米,天峨附近河段达50米/千米。红水河不仅水量丰富,落差很大而且集中,因此具有修建高库大坝的有利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都很优越,红水河是我国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红水河流域水电资源的调查和开发研究。80年代,红水河水电开发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利用的开发方针。1981年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通过了《红水河综合规划报告》,提出了南盘江、红水河段分十个梯级进行开发,建设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龙滩、岸滩、大化、百龙滩、恶滩、桥巩、大藤峡10座水电站,加上南盘江支流黄泥河的鲁布革电站,共11座,总装机容量1313万千瓦,年发电量532.9亿千瓦时。到1994年底止,在11个梯级电站中,已建成发电的有鲁布革、岩滩、大化一期、恶滩一期、天生桥二级等5座电站。

天生桥一级是南盘江、红水河梯级开发的龙头电站。在高峻陡峭急流的峡谷河段,从1991年开工,修筑一座高178米,坝顶长1137米的面板堆石坝。大坝建成后,将形成一座长127.5千米,水面176平方千米的山间巨型水库,总蓄水量达102.5亿立方米。1994年底天生桥一级电站也实现安全截流。天生桥二级电站是一座低坝长引水隧洞的电站,它利用河湾集中181米的水头引水发电。该电站最艰巨的工程是引水隧洞,从首部引水口至下游发电站,穿过高400米的山体,开凿三条直径为9.7米和10.8米,平均长9.55千米的隧洞。首部重力坝长470米,水库总库容0.26亿立方米。电站第一台机组已于1992年12月投产发电。岩滩电站坝高110米,坝顶长525米,水库总库容33.5亿立方米。1985年开工,1987年11月截流, 1992年9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4年全部建成。龙滩水电站位于龙滩两岸高山峡谷中,水库总库容272.7亿立方米,它是红水河最大的一座梯级电站,也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电站我国修建的第二大水电站。

红水河上的这11座水电站,好比一串璀灿的明珠,当它们全部建成后,将放射出举世瞩目的光彩。对于改善红水河流域的航运灌溉状况,振兴西南经济,解决西南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蜿蜒流动着一条自西向东横贯于新疆大地的河流,它就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的塔里木河。

我国西北广大干燥区,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却大得惊人。在那里,地面上的河流,不仅少而且很短,常常是流到不远的地方就不见了。可是,塔里木河却源远流长,达2700多千米,比珠江的最大支流西江还要长700多千米。塔里木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塔里木河的水是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高山,特别是从地势高耸的天山和昆仑山来的。因为天山和昆仑山山势高,山顶冰雪多,每当夏季,积雪消融,汇成河流。

塔里木河有三大支流,第一条是阿克苏河,它发源于天山山脉中山势最高的腾格里山脉。塔里木河的水,有60%~80%是由阿克苏河供应的。

第二条支流叫和田河,它发源于山势最高的西段昆仑山。这条河长806千米,水量也很丰富。只是由于横越400千米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沿途蒸发和渗漏,水量消耗不少,所以流进塔里木河的水,已为数不多,而且一年中,只有在洪水期才有水流进塔里木河,但是它的水量,仍占塔里木河总水量的10%~30%。

塔里木河的第三条重要支流就是叶尔羌河。叶尔羌河发源于喀拉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流长1079千米,是塔里木河最长的一条支流,水量十分丰富。但是,叶尔羌河流出山口后,流过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阿瓦堤等县广大地区时,因大量消耗,能进入塔里木河的水已经很少了。为了充分利用水源,人们在巴楚筑了一条拦水坝,因此,叶尔羌河只在每年7~9月的洪水期,才有少量水流入塔里木河,这些水量约占塔里木河总水量的4%~5%。

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巴楚到塔里木河的叶尔羌河以及横越塔克拉玛干的和田河都是虚线,说明这些河流只有在多水的季节才有水流过。这样的河流,我们称为季节性河流,又称为间歇性河流。

阿克苏河、和田河以及叶尔羌河等三条支流汇合以后,先是向东,然后向东南流入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台特马湖,全长1100千米。在这一大段流程中,基本上没有支流加入。所以愈到下游,河流水量愈趋减少。同时河道里泥沙堆积又很快,使河床变浅加高。这样,就像黄河下游过去所出现的情况那样,每当洪水期就经常决口、改道,游荡不定。塔里木河的南迁北徙,必然引起下游湖泊的变动,罗布泊就是这样。

许多人把罗布泊看作是一个怪湖,因为它老是神出鬼没,游移不定。在汉代,它的位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边缘,大约与现在的位置相当。到1876年,它已悄悄地搬到相距100千米以南的地方去了。1921年,人们发现它又回到了北面的老家。后来人们才弄清楚,罗布泊的迁徙和塔里木河的改道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塔里木河摆到北面和孔雀河合在一起的时候,塔里木河的水就通过孔雀河进入到北面的洼地里面,形成湖泊,这就是罗布泊。当塔里木河摆到南面时,塔里木河的水就向东南流,进入另一个洼地,形成湖泊,这就是台特马湖,也有人称它为南罗布泊。在这种情况下,北面的罗布泊就因为缺乏水源而缩小、干涸,以至最后消失。当塔里木河又摆回北面时,罗布泊就又会重新出现,而南面的台特马湖就干涸、消失。如此反复交替,使人以为罗布泊是一个游移不定的湖泊。

塔里木河的摆荡,罗布泊的迁移,都引起大片农田、牧场和城镇的兴废。在汉代,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因为有了水,人们就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畜牧,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部落,当时称为“楼兰国”。但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改道流入南面的台特马湖,人们只好跑到台特马湖周围重建家园,而罗布泊畔的这个古国就只留下了几片断垣残壁。

塔里木河的水量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秋季节,气温升高,塔里木河的上游出现洪水期,这时河水水量急剧增加,但到春季,枯水期到来,正是作物需水灌溉的季节。河流水量却急剧减少,个别河段还长时间断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建国后,修筑了拦河大坝,截断了塔里木河流入罗布泊的水流,使河水向南流入台特马湖,沿河湖两岸的生产得到了稳步地发展。雅鲁藏布江——世界上最高的河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著名的大河之一,它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的藏语意思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桑木张以西、喜马拉雅山北麓杰马央宗冰川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在米林县附近折向东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加巴瓦峰转而南流,经巴昔卡流出国境至印度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随后又流入孟加拉国,改称贾木纳河,与恒河相汇合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它的上游在萨噶以上,称为马泉河,有两个源头,正源就是杰马央宗曲,出自杰马央宗冰川;另外一个源头为库比曲,出自阿甲果冰川。至萨噶有左岸支流汇入,以下始称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自源头至拉孜为上游,河床都在海拔3950米以上,为高寒河谷地带,河谷宽浅,水流缓慢,水草丰美。自拉孜至则拉为中游,河谷宽窄交替出现,在冲积平原地区,河谷开阔,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西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自则拉到国界为下游,则拉至派区河谷较宽,派区以下河流进入高山峡谷段,至六龙附近,河道绕过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骤然由东北转向南流,随后又转向西南,形成世界罕见的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深达5382米,平均深度也在5000米以上,由派区到边境的巴昔卡,长为494.3千米,谷底呈“V”字形,水面宽一般80~200米,最窄处仅74米,它比原来认为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秘鲁科尔卡大峡谷还深2000米。199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等几大报纸同时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最深的峡谷,而且还是地球上最长、最高的大峡谷。从此,在我国壮丽的山河中,又新添了一项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围绕喜马拉雅山最高峰作马蹄形大拐弯,外侧有7234米的加拉白垒峰夹峙,整个大拐弯峡谷完整连续地切割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地形单元上,自谷底向上,遍布褶皱和断裂,满山满坡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不同高度的垂直自然带齐全,山地上部冰雪覆盖,冰川悬垂,景色十分奇特壮丽。在这里,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发育繁衍着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区系,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雅鲁藏布江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在我国它还是水能巨大的河流。由于它的流域内水量充足,河床海拔高,落差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其干流和五大支流的天然水力蕴藏量为9000多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是世界上水能最为集中的地点之一。从派区至墨脱希让的“U”字形大拐弯河道,河长250千米,落差达2200米。经水电专家初步估算,如果在这里修建水电雅鲁藏布江全景站,从派区开凿长约40千米的引水隧洞到墨脱,可建成装机容量为4000万千瓦的水电站。这个水电站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西藏耕地的95%(约26万公顷)都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特别是中游一带,众多的支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形成了宽广的河谷平原,是西藏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地区,特别是墨脱一带,橘树林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阡陌相连,绿竹林漫山滴翠。茶园布满缓坡山岗,呈现出一派热带、亚热带的无限风光。西藏一些重要的城镇,都座落在雅鲁藏布江干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如首府“日光城”拉萨,第二大城市日喀则,英雄城市江孜,“天然博物馆”墨脱,新兴工业城林芝、八一镇等。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数百万藏族人民,而藏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描绘着壮丽的大好河山。赞比西河——拥有最宽瀑布的河

赞比西河(又称为利巴河)是非洲流入印度洋的第一大河。它的长度、流域面积都居非洲河流的第四位,但它的流量则仅次于刚果河而居非洲第二位。

赞比西河发源于安哥拉东北边境的隆大—加丹加高原,向南流入赞比亚境内。源地为起伏轻微的准平原地形,在雨季时,赞比西河及其支流的上源,洪水漫溢,形成大片沼泽,并与刚果河干支流的上源所形成的沼泽互相连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

赞比西河上游和中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有大小72道瀑布。其中,最著名的是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交界处附近深达240米的巴托卡峡谷。它宽达1800米,落差122米,从100多米的高处倾泻而下,落进30米宽的斯迈特山谷,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帘,凌空降落;又像一条白练,悬挂天边。流水冲击着谷底赞比西河的岩床,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激起的浪花水雾,被风吹扬到几百米的高空。弥漫的水雾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于大瀑布和对面的峭壁之间,其景色蔚为壮观。

1885年,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在赞比西河旅行时,发现了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并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给它命名。其实,当地人早就给这个瀑布命名为“莫西奥图尼亚”了。这个名字的班图语意思是“声若雷鸣的雨雾”;又叫它“晓恩格维”,意思是“沸腾的镬”;还叫它“琼韦”和“西盎果”,都是“彩虹之家”的意思。

赞比西河涨水时期,流过瀑布的水量每秒可达5000多立方米,每天的流量是4亿多立方米。如果用这些水来发电,可以满足赤道以南非洲各国的工业和民用的需要。

赞比西河的中游水道呈现向北弯曲的弧形,南侧支流流程较短,集水面积较小;北侧支流流程较长,集水面积较大。主要支流有卡富埃河和卢安瓜河。

赞比西河下游有一条从北侧而来的大支流,名叫希雷河。它导源于马拉维湖,在进入平原区以前,切割高原而形成一系列的峡谷、险滩和瀑布。

赞比西河流经干、湿气候区,流域内降水量较热带多雨区少。从东西方向看,东部接近海洋,比较湿润;西部则比较干燥。流域西南部已靠近干旱气候区,有些支流已成为季节性河流。

由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河流流量也有季节变化。夏天雨季是赞比西河的丰水期,而冬天干季则是枯水期。因为各河段的雨季有先有后,所以洪水期的出现也就有早有晚。上游各支流多在北侧,源地雨季开始较早,洪水期出现在2~3月;中下游则延至4~6月。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差别很大,最大流量是最小流量的10倍以上。

赞比西河由于多急流、多瀑布,所以只能分段通航,航运的意义不大。林波波河——鳄鱼河

林波波河是非洲东南部的一条大河,因河中鳄鱼很多又叫“鳄鱼河”。“林波波”在当地的土著语中意即为“鳄”。全长1600千米,流域面积44万平方千米,发源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高地,向北流至南非与博茨瓦纳边界后向东北流,流至南非与津巴布韦边界后向东流,至帕富里附近入莫桑比克境内,东南流入印度洋。沿岸主要支流有沙谢河、象河、尚加内河等。上游支流水量小,多为间歇河,中游切过南非高原边缘山地,多瀑布、急流、浅滩;下游为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河段受气候影响明显,水量变化较大,雨季时河道加宽,形成大水泛滥,使沿岸多沼泽、湖泊。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已在林波波河沿岸兴建多项灌溉工程,包括哈博罗内、尼瓦内、沙谢和圭哈水坝等。林波波河在与象河汇流后以下的河段终年可通航。“香”河

在非洲的安哥拉,有一条全长仅6千米的河,名叫勒尼达河,河流虽短,却以香气扑鼻而遐迩闻名。当人们来到远离河水100多米的地方,就可以闻到扑鼻而来的奇异香味,距河水越近,香味就越浓郁。有人说,勒尼达河的河底长着无数水下植物,它们能在水中开出芬芳的花朵,花香溶解在水中,又蒸发到空气里。也有人说,这条河河底的土质很特殊,泥沙本身就含有浓烈的芳香物质,它们不停地向周围散发着香气。“甜”河

在意大利,有一条不出名的河竟然是甜的,像是被谁放进了无数的砂糖。然而,尽管河水纯净又甘甜,两岸却绝对无人敢去饮用,只是用这种甜水来灌溉土地,而作物的收成通常是很好的。生物学家指出,对于植物和动物,甜性水与咸性水相比,刺激性显然要小很多。因此,咸水鱼类可以很舒适地生活在这种甜水之中。那么,为什么这条河的水是甜的呢?地质学家们说:河水甜味的形成与河床的土壤有关,这条甜河的河底土层中可能含有纯度很高的原糖结晶体。“酸”河

流经南美哥伦比亚浦莱斯火山区的雷欧维拉利河是一条罕见的著名酸河。其实,它的酸味并不算浓,但如果有人误吞了几口酸河之水,就会使舌头溃烂,肠胃俱损,疼痛不堪,难以愈合。

在这条河里,鱼虾蟹蚌及其他各种水生的动、植物均无法生存,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河”。原来,这条全长580多千米的雷欧维拉利河,水中含有8%的硫酸和5%的盐酸。地质学家的探测表明,浦莱斯火山不断爆发,它所产生的大量盐酸和硫酸通过无数深长的穴道注入了该河,使该河成了一条酸河。

伟大的人工杰作

人工运河是人工形式的,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而挖出来的水道。人工运河可以满足运河旁边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等,能够把一个荒芜的地方开垦出来,成为一片居民地。大运河是典型的“线形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运河留下的丰富文物古迹,完整地保存了具有内河特色的文化,甚至千涸淤塞的运河王干河道也显示出当时水利工程技术的创造发明,无论是不同海拔急借水行舟的过船闸口设施,还是截江横渡超前施工的水陆枢纽,都证明了古代工匠的科学方法和聪明才智,真正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和经济价值,完全具备了文物的特质与内容。另外,我们发现,只要有河流的地方,人丁肯定比较旺盛。巴拿马运河——著名的人工水道

介于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之间的中美地峡,原来像一条天然的大坝,横卧在两大洋之间,隔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来往。过去。轮船想要从地峡东岸驶往地峡西岸,必须向南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要航行1万多千米才能到达。20世纪初,在这里建成了一条著名的人工运河,这就是巴拿马运河,它把太平洋和大西洋沟通起来,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桥”。

巴拿马地峡狭窄而弯曲,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列西北—东南向的山脉,它们的末端错开着形成一个缺口,宽度67千米,占据其间的是坡度陡峭的圆丘,最高点的海拔不过87米,地峡的东西两岸,景色显然有别,面向加勒比海的东岸,雨量丰沛,满布着葱郁的热带雨林;面向太平洋的西岸,雨量显著减少,出现的是半落叶森林,有的地方,甚至代之以热带稀树草原。

在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于1500年10月根据哥伦布制定的路线第一次到达巴拿马地峡之前,这里是印第安人休养生息的乐园,他们是这里的真正主人,辛勤劳作,产生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学会了算术,知道了如何建造吊桥和铺路,创造了古老的巴拿马文化。

欧洲殖民主义者给巴拿马人民带来浩劫,大批印第安人被杀或当牲畜一样赤身裸体地被牵到市场上出卖,大量财富被抢掠,殖民主义者的“文明”给印第安巴拿马运河人带来了灾难和毁灭,同时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长达3个多世纪,直到1821年11月28日巴拿马从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并加入了博利瓦尔在1919年建立的大哥伦比亚。

由于巴拿马地峡处于两大洋的战略地位,西班牙在1814年就提出了开凿运河的设想,但没有付诸行动。后来,美国排除了其他国家在巴拿马的势力,于1902年向哥伦比亚政府提出开凿运河和永久租借运河两岸各三英里的无理要求,遭到了哥伦比亚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议会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但是,在1903年11月3日当巴拿马宣布从哥伦比亚独立后不久,首任总统阿马多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美国访问,美国收买混进新政府充任巴拿马驻华盛顿公使的布诺瓦里亚,抢先草拟了运河条约,并在11月18日阿马多总统到达华盛顿前2小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个条约,造成了既成事实。在美国的压力下,同年12月2日,巴拿巴给美国永久占领、使用、控制运河区的权利,美国像主权所有者那样,在运河区拥有一切权利、权力和权威,而美国为此仅仅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的所谓代价,并规定9年后每年再付款25万美元。

巴拿马运河处在一个陷落地带,那里原是一个沼泽纵横、丛林密布、疟疾和黄热病猖獗的地区,开凿运河工程艰巨,劳动条件十分恶劣。据统计,从1880年开工到1914年8月15日完工,共挖土方2.1亿万立方米,参加工程的不仅有当地的印第安人,还有非洲贩买来的黑人、从南欧和东南亚招来的劳工,其中包括大批中国人。有7万多名工人为运河的建造献出了生命,几乎是1米长的距离就夺去一条生命,因此,人们称运河两岸为“死亡的河岸”。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河宽91~304米,水深13~26米。虽然太平洋位于大西洋的西面,但是沟通两大洋的运河并不是东西走向。自太平洋通过运河到大西洋时,轮船反而自东南向西北航行。当船到达大西洋岸时,它的位置反而比在太平洋岸时更偏西了。这种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地峡基本上成西南—东北走向。

巴拿马运河不是一条海平面式的运河。除两端一小段外,大部分的运河河段的水面高出海面25米,船只通过运河好像越过一座水桥,必须在靠近入口处经过三道水闸,升高25米,然后在靠近出口处再经过三道水闸下降到海面的高度。这种运河叫水闸式运河。

巴拿马运河为什么不修成海平面式的,而修成水闸式的呢?原来巴拿马地峡是愈向北愈狭窄,每天涨潮时,海面上升的幅度很大,约达7米;高潮时,太平洋的水位要比加勒比海岸的水位高出5~6米。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采用海平面式的运河,也必须在它的两端修建水闸,来调整水位,否则在涨潮时,船只是很难通过运河的。

巴拿马运河航行设备齐全,昼夜均可通航,四五万吨级的船只在运河中能够畅通无阻。通过运河的时间一般需15~16小时。运河的开通使两大洋沿岸航程缩短了5000多千米。例如,从美国纽约到日本横滨,经过巴拿马运河比绕麦哲伦海峡,航程缩短5320多千米;从纽约到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可缩短1.25万多千米。据统计,每年有60多个国家的1.5万多艘轮船通过运河,不愧是“大洋之桥”。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

大运河自通航以来,一直是我国漕运和商旅来往的重要通道,在促进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

19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它的作用逐渐缩小。现经部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已可通航。其中江、浙两省境内的大运河,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它将进一步发挥航运、输水、灌溉、防洪和排涝等综合作用。亚非之间的界河——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北起地中海沿岸的塞得港,中间穿过提姆萨湖、大苦湖、小苦湖,南到红海之滨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千米,宽365米,深20米,目前已可通航满载25万吨油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4小时。

运河从1895年4月25日开始动工,到1869年完成,历时10年之久。运河主权最初由法国资本家垄断。1882年,英国武力侵占了埃及,从此,苏伊士运河便一直被英国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才将运河收归国有。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两岸各国到西欧、北美的航程。船只经苏伊士运河要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10000千米的航程,节省10~40天时间,苏伊士运河实为亚、非、欧三洲之间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所以马克思称它为“东方伟大的航道”。红旗渠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千米;支渠51条,总长524.1千米;斗渠290条,总长697.3千米;农渠4281条,总长2488千米;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千米,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千米,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千克增加到1991年的476.3千克,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红旗渠渠”。伊利运河

美国纽约州西北部运河。从伊利湖岸的布法罗,经莫霍克谷地,到哈得孙河岸的奥尔巴尼。长581千米,宽12米,水深1.2米。1817年始建, 1825年竣工。以后曾数度扩建,从1909年起经改建后,运河长544千米,宽45米,水深3.6米,成为纽约州通航运河系统的主要水道,对美国中西部的经济开发和纽约市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伊利运河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于西元前214年(秦)。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20~30米,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千米(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千米。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千米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之二灵渠——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南桥、灵岩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之三——郑国渠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10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千米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1985~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6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4万余顷。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郑国渠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无论是独立发展还是文化传播都说明河流的重要作用。河流孕育了生命,蕴含着生与死的千古奥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条大河孕育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精神、一种文明,构成了历史的篇章,人类早期历史是一部河流的历史。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由于与大河的明显联系,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非洲主河流之父,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的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由南向北流经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区,最终流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布隆迪、坦桑尼亚、卢旺达、扎伊尔、肯尼亚、乌干达、苏丹、埃塞俄比亚、埃及9国,在开罗以下注入地中海(河口无大城市,河口位于北纬30°),全程位于低纬度(南纬3°~北纬31°)。流域面积为28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面积的1/10。自开罗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阿斯旺至开罗段,河谷狭窄,谷底平坦,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

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尼罗河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千米,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现代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尼罗河下游河谷地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尼罗河鲈鱼

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尼罗河的灌溉条件及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使河谷和三角洲的土地极其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两岸形成一条“绿色走廊”,可种植棉花、小麦、水稻、枣椰等农作物,并形成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地。尼罗河两岸优美的风光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旅游成为埃及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埃及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等谚语。尼罗河确实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近6700千米的尼罗河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古埃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长江——中国第一大河

长江,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雪峰积存着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汇集在姜根迪雪峰脚下,形成了滚滚长江的正源长江——沱沱河。沱沱河是长江上游最长的一条河流,从格拉丹东冰川末端至当曲河口,沱沱河全长375千米。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年平均流量高达31900立方米/秒。长江自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当曲五河汇合成一股后,称为通天河。通天河到达青海省玉树县以后,叫金沙江。在四川宜宾以下,始称长江。长江东流途中,接纳了大约700多条大小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为著名的支流(其中汉江最长)。整个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比黄河流域面积大2.5倍,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平均年入海总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他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米、豆类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长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 1998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为113.9亿吨,2001年为138.3亿吨,2005年为184.2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千米,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中华鲟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态系统也在不断退化,长江物种减少,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国宝白鱀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42.7万吨下降到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

长江的主要污染状况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灭绝;固体废物严重污染,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如果这样的发展趋势得不到遏制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专家们关于长江的危言也许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现实。黄河——输沙量最大的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千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在山东省黄河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内蒙古省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河南省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川,形成滚滚洪流,浩浩荡荡奔腾5464千米,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各大河之冠。据计算,黄河从中游带下的泥沙每年约有16亿吨之多,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生动地反映了黄河的这一特点。黄河多泥沙是由于几千年来,许多地区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其流域为暴雨区,而且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大面积深厚而疏松的黄土,加之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在暴雨的冲刷下,滔滔洪水挟带着滚滚黄沙一古脑儿地泻入黄河。由于河水中泥沙过多,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不断抬高,有些地方河底已经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因此,黄河的防汛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大事。奔腾的黄河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千米。

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改造黄河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黄河两岸的水害逐渐减少,昔日的黄泛区变成了当地人民的美好家园。世界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印度河

印度河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北坡的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在地貌上属先成河,主要支流有萨特累季河、奇纳布河、杰卢姆印度河河、喀布尔河等。河流靠融雪水和季风雨补给。河流上游穿山过峡,水深湍急;进入平原,河面展宽,水流缓慢。中、下游出现许多分流,有的分流在旱季时干涸,有的分流在雨季时宽达20余千米。河流泥沙含量多,中、下游河床有的地方高出地面,河道不固定。原是重要航道,铁路修建后,只在下游干流通航小汽船。大部流经半干旱区,是两岸农田的重要水源。早在19世纪中叶就建有规模庞大的灌溉工程。目前,巴基斯坦在河流的干、支流上建有拦河坝2座,水渠8条和大量机井,利用河水及地下水发展农业。印度河流域发现公元前2500年前的人类文化遗址,是世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恒河——印度的“圣河”

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51万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内长2071千米,流域面积9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25万立方米/秒。

恒河-亚穆纳河地区曾经森林密布。史实记载在16~17世纪,可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多数原有自然植被已从整个恒河流域消失,土地现在被强化耕种以满足总是在增长中的人口的需要。除了鹿、野猪和野猫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其他野生动物绝无仅有。仅在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地区还可以发现有一些孟加拉虎、鳄和沼泽鹿。所有河流,特别是在三角洲地区,鱼类均十分丰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恒河虽算不上是很大的河流,可是在5亿多虔诚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却是条“圣河”。神圣的恒河是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恒河洗礼

多少年来,在恒河两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印度文化。在占印度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徒心中,对恒河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关于恒河,有着种种宗教传说。印度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又可洗刷自已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因此,印度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宿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以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到恒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过失为最大荣幸。

在恒河与其主要支流朱木拿河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城,每年举行一次为时两星期的庙会。每年的庙会在1月25日这一天达到高峰,人数之多为世所罕见。印度的男女老少就有上千万人到这里来洗澡,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政府官员。早在几天前,人们就在这里搭起供临时住宿的帐篷,沿河两岸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

该城每隔12年都要举行一次孔勃——梅拉节(即圣水沐浴节),每到这天,成千上万的教徒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善男信女身披袈裟,裹着黄布,扶老携幼地从沿河石阶缓缓走入恒河。他们浸在圣水之中,一面净身,一面顶礼膜拜。那些名门闺秀,乘着无底轿子,也泡在“圣水”之中净身。僧侣们一边半身浸于水中,一边还在诵经;岸上的信徒则闭眼合掌,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盛况空前。

恒河中游的瓦腊纳西(贝拿勒斯),被称为“圣城”,是印度教教会的中心,有1000多座庙宇。络绎不绝的朝圣者从全国各地涌来,汇成一股人流,纷纷到寺院去朝拜,它的盛况可同沐浴节相媲美。恒河

恒河干流水道污染十分严重。根据恒河上每天沐浴和饮水的人次,人们总以为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行病,结果却很少发生这种事,而在一些支流区域有时却瘟疫蔓延,霍乱猖獗。这成了一个未揭开之谜。

恒河水不管怎样脏浊,人们依旧饮用它,在印度教徒说来这是教规。他们一生喝的就是恒河水。印度教徒在每次祷告开始前,都要在祷告者头上洒上恒河水。虔诚的教徒还在吃东西前,在食物上洒上恒河水。教徒们常常到恒河去献花、献糖果和点燃油灯,表示对死去了的亲人的怀念。

恒河是南亚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平均流量为每秒25100立方米,超过我国黄河的15倍多。恒河河水大部分由夏季季风降雨供给,一部分由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河水水位从5月开始上涨,7~9月由于季风降雨达到最高水位,这个时期恒河的深度和宽度都达到平时的2倍。三角洲上洪水有时还由飓风形成,这种类型的洪水出现在10~11月,虽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出现则可造成极大危害。恒河上游因为落差较大,侵蚀搬运作用很强,加上第四纪以来的地盘隆起,形成了恒河大平原。

恒河流经人口稠密和大面积的农业地带,经济价值十分明显。自古以来,恒河水就用来灌溉农田,留下了复杂的渠道系统和众多水库。恒河自出山以后即可通航,航运意义很大。有趣的是,印度著名的地貌学家库兹推测,在恒河河床下面还有一条河,并提出,这条地下河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然后分为两支:一支在西孟加吉地下流动,另一条则在班克拉告地下流动。此推测被印度国家石油与天然气委员普查石油资源时所印证,在恒河河床深处,确实还流动着一条长达2000千米的地下河。这是个难解之谜,有待科学家去研究探索。幼发拉底河——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幼发拉底河是西亚最长、最重要的河流,全长2750千米。它发源于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高原,流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离河口190千米处,与底格里斯河汇合,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的水源靠春季融化雪水和高原上春季降雨,以及大西洋气旋带来的冬季降雨,缺乏支流,河水来源甚少。上游每年3月开始涨水,5月达到最高水位,6月末以后水位又见降低。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悬浮物质,在下游河段逐渐沉积下来,于是在波斯湾北部沿岸低地,冲积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日这种沉积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曾使古代巴比伦王国和阿拉伯帝国盛极一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幼发拉底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为争夺土地和石油资源多次大动干戈,发生流血战争。而现在有人认为,为争夺水资源则可能酿成新的冲突。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东地区总人口的成倍增长和各国工农业的发展,该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水资源日益严重不足。

受幼发拉底河之惠的是西亚三个大国: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

叙利亚用水的90%来自幼发拉底河,而该河在伊拉克境内则约占总长的46%,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叙利亚在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建有塔夫拉水坝,还建有11个水电站,全国60%以上的电能依赖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发电。

土耳其东南部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成为土耳其最落后的地区,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贫困面貌,在20多年前制订了“安纳托利亚东部工程”计划,准备耗资560亿美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源地带修建22座水坝,17座水力发电站,用于灌溉和发电,预计全部工程2005年完工。其工程的中心项目是阿塔图尔克水库,1981年开始动工,于90年代初竣工。1990年1月,土耳其为了蓄水,对幼发拉底河采取了长达27天的截流措施,使幼发拉底河的流量减少了90%。土耳其的这一行动,立即引起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叙利亚官员说,由于土耳其的截流,叙利亚不得不动用“阿萨德水库”的水来保持安装在塔夫拉水坝上的8台涡轮机的运转。伊拉克农业部长曾提出抗议,要求土耳其闭闸最多不过2周时间,而且平时出水量不少于每秒700立方米,并且致函世界银行和阿拉伯发展银行,希望不要给这一工程贷款。由于土耳其截流,伊拉克40%的农田因干旱而歉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